① 求一部俄羅斯電影
這個電影名字叫《回歸》,
「我沒有將它看作是每天常見的故事,或者一個社會性的題材。它不是簡單的父子情,很大程度上,它從一個神話化的角度去看人生。電影里所有的事情都有它的意義。」
——導演安德烈·日瓦金采夫
這是一部關於男孩成長的影片。一個失蹤十二年的父親,一個只存在一張褪色照片中的男人,某日突然出現,回家後帶著他的兩個兒子去荒島旅行,三人在旅途中遇上一次又一次的困難,但父親都只是袖手旁觀,似乎要借著軍訓時的鍛煉加速孩子們的成長。終於,父親與兒子的沖突加劇,轉化成一個無可挽回的結局。
整部影片的第一個鏡頭是俯視的海面,然後是一個模擬主觀視角的鏡頭走在海底的沉舟之上——看完全片才知道,原來這葉小舟就是父子三人劃向孤島的那葉小舟,也是帶走了父親死屍的那葉小舟。這樣的鏡頭對於對影片未知的觀眾是充滿神秘的,但對於作為敘述者的導演更像是記憶的始點——一個已經成為男人的人對「成為男人」的全過程的追溯(就想當年劃向孤島)。影片的開始是故事的結局,但是那裡只有小舟沒有死去父親的身影——事物是記憶的觸煤,真正的父親已經融入自己的體內與靈魂共生。
第一場戲「星期天」,是男孩關於「是真正的男人」的證明游戲,這是開始有獨立意識對社會有了認知後作為男孩子通常樂此不疲的事情。對於勇氣的證明就是對自己社會性別的強調也是一種對渴望「成為男人」的十分直接的表現。大海與高台,這兩件「道具」在外觀尺寸上把男孩們心中的證明慾望推到了極限,也讓他們對「成為男人」擁有著如此強烈的慾望。高台上安德烈和伊凡行為處理充滿了對故事結局的映射:當其他男孩們跳高台的拍攝視角是習慣性的由下至上仰視視角時,安德烈的跳躍導演突然處理成倒正俯。仰視視角的背景是天空——立體祥和,而正俯視角與海面平行,使畫面呈現平面,但當安德烈縱身一躍時,體積快速的由大變小突然刺破了原先的平面感使客觀存在的縱深被奇異般的無限拉長,跳高台在觀眾心中頓時變得震撼。值得特別指出的是,安德烈跳下高台鏡頭最後的落幅與影片最後父親墜死的鏡頭除了構圖上下顛倒之外似乎完全相同。而伊凡在高台上的舉動與心理狀態與影片結尾處同場景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這里,他走上高台的原因來自於自己對「證明」、「成為」的渴望和同齡人(他世界裡的社會)對於自己的被迫。影片中雖然以「伊凡有空高症」來為他不跳高台作邏輯屆時,但從更深層次我們看到,伊凡還是嬰兒的時候父親就離開了他,對於他而言父親的位置在現實生活中就是缺席的,他對於父親的意識是薄弱的——至少不是像其他正常男孩那樣極度的渴望去「成為」——現實的缺席就從具體形象上失去了挑戰的對象,也就失去了心中巨大的敬畏感,降低了「挑戰」的慾望。這也能解釋為什麼影片之後旅途中伊凡始終敢於抵抗父親的命令而不像安德烈對父親充滿了崇拜。這里解救伊凡的是母親,母親稱伊凡為「我的兒子」而伊凡抱在母親的懷里述說出自己的害怕,伊凡擔心自己世界裡的社會的嘲笑也為自己不能「證明」而懊喪自責,他依偎著母親懷抱走下了高台。父親十二年的缺席使伊凡至此始終把自己和母親連為一體,就像母親對其稱呼「我的兒子」一樣,比起理論上存在現實中缺席的父親,伊凡在心理上顯然仍處於母親統御階段。至此我們看到,影片從一開始的人物設定上就把「俄狄浦斯情結」不僅是心理的內在表露還是更為徹底的還原到了主人公的現實生活中。
「星期一」。父親以最有威信的方式到來。當安德烈和伊凡為了「證明」之事發生爭執時,兩人飛奔爭著到母親面前告狀,可見至此在兩個男孩的世界中母親是最後的審判者最後的權威,就在此時,父親以一種最沉默的但卻是最震懾的狀態出現在了安德烈和伊凡面前,與此同時母親在兩人心中的權威性被忘卻——母子連體的概念第一次受到動搖。父親出場的第一個鏡頭模擬了安德烈和伊凡的視角:身上蓋著海水藍的絲質的床毯,右側窗投入的日光斜射在床前,鏡頭以一雙腳為前景取得縱深——在他們的眼中,這個父親就像死去的基督主耶穌。這個出場鏡頭從一開始就預示著父親最後的死亡結局,但同時因為父親的形象與耶穌重合在了一起使父親一下子擁有的精神上的權威形象。對於一個男孩子來說,父親的台詞就是沉默,他也許在一個遠離生活甚至遙不可及的地方,但他存在著就象徵一種力量。伊凡立馬去尋找證明這個男人就是父親的證據,而安德烈崇敬的看了父親後為他輕輕的關上了房門。兩個人對於父親實體出現的接受與認同從這里開始分道揚鑣。要知道安德烈在自己年幼的時候見過父親,他對父親存在心理位置;但是伊凡似乎沒有見過父親,父親的位置在他的心裡是第一次被迫出現。兩人在閣樓的舊箱子里找到了一本帶插圖的破舊的聖經,在亞伯拉罕祭獻獨生子依薩克這段舊約故事的插圖間,拿出他們和父親唯一一張的合影,他們認同照片上的母親和自己也因此同時接受這個男人就是自己的父親。這個認同開啟了兩個男孩的俄狄浦斯階段,父親在現實中的回歸在心理上使男孩與母親開始分離聯體狀態,「父親的法律」首次介入。這在晚餐時得到了實體上的體現,餐桌上父親坐在母親的對立面處在整個餐桌人物關系畫面的正中,安德烈和伊凡分坐其兩側,父親規定著誰喝酒喝多少,父親分配著一天全家人所能得到的食物,而鏡頭對父親的調度也始終採用仰視視角——既是模擬兩個兒子的視角也是象徵的提示,他就是整個家庭的審判者裁定者、權威的象徵,而母親從原來的地位退去來到了父親的另一邊成為次要和聽命者。餐桌上安德烈眼神中充滿了崇敬甚至是嚮往,他主動開口叫了「爸爸」,並主動要求能再多喝點紅酒能證明自己是個像父親一樣的男人;但伊凡始終都帶著客觀的審視,並且不會附和父親而是提出自己的想法,他看著這個突然出現被迫要接受的新的權威,他甚至憎恨他的出現和對於母親的取代,因為這個被稱為父親的男人的到來他必須接受和母親分離的事實。
從「星期四」出發,安德烈和伊凡也開始了他們同母親的分離,並且被迫接受父親。不管是與父親平排坐在副駕駛位置,還是稱呼,眼神,表情,行為,安德烈始終表現出對父親的崇拜;而同樣這些伊凡卻一直顯示出抵觸情緒,這也為之後伊凡一次又一次違抗父命並最終導致父親的死亡。整個旅途中,父親以一種看似軍訓式的教育方式試圖教會自己的兒子怎麼才能成為真正的男人。雖然過程痛苦,但對於渴望「證明」的安德烈來說是極具吸引力的,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伊凡會在最痛苦的時候想起母親,他總是念念不忘出門時對母親「兩天旅行」的時間承諾,他仍然承認著母親在心理上的權威性,也仍然留戀著母親充滿保護關愛溫暖依靠的懷抱,與此同時他對於父親的抵觸挑戰反叛直到出現殺父的念頭。俄狄浦斯情結隨著劇情的發展在伊凡的身上不斷升級直至最後弒父的到來。父子三人的旅行地點是遠離城市的孤島,它割離了安德烈伊凡對於母親的依靠,帶著他們放下了現實社會經歷一路風雨走進意識深處的心靈孤島,在那裡完成心理的蛻變。
發生弒父的導火線仍然是對於時間的承諾。當父親繼續著自己關於男人的教授,伊凡對於居高臨下的父親角色充滿了仇恨,他帶著反叛的勇氣突破了自己的恐懼主動的爬上了高台,用自己的強勢完成了心理上的弒父。弒父的那一刻突然到來,父親從高處墜下一其出場的第一個鏡頭躺在地上。兩個兒子對於結局是充滿痛苦自責無法接受的,但是父親的死亡把關於男人的教授推向了高潮,安德烈頓時走向了父親的角色,他沉著冷靜的考慮後事並指揮伊凡一同進行,他為父親合上了雙眼,像父親曾經做過的那樣拉著小船……最後承載著父親屍體的小船漂向了大海、漂向了小島的方向,兩個兒子不帶附和不帶被迫的發自內心的喊出了「爸爸」,但是父親漂走了,因為男孩成為了真正的男人!
影片的最後,當已成為男人的兒子在車上無意間發現了那張全家福時,父親影像卻消失了。回想起影片中的一些場景,比如:母親始終沒有告訴伊凡父親從哪裡來,父親神秘的電話,那些不知道裡面裝著什麼東西的麻袋,還有哪個不知裡面是什麼也不知為什麼要埋在這樣一個孤島上的木匣子。也許真正的父親根本就不存在,也許這個故事只是一場心理成長旅程的現實再現。旅程的時間一共顯示出七天,像是約赫華的創世紀,但卻是從星期六到星期天。還有父親形象出場時酷似耶穌的形象,關於父親唯一一張照片被夾在破舊的聖經中……「父親」以啟示的方式帶領男孩實現心靈上男人的誕生和成長的回歸。戴錦華曾在《涉渡之舟》的序言中這樣解釋道:「尋父」的主題,不僅是一個獲得個人身份、回答「我是誰」、最終認同於主流/父權文化並獲得社會命名的過程,而且被基督教文化中關於"大寫"的父親/上帝的表述,賦予了獲得信仰、實踐生命的超越性價值的意義。
《回歸》雖只是安德烈·日瓦金采夫的處女作,但在影響風格上對塔可夫斯基的重新演示,比如早晨醒來的母親穿著長裙靜靜地逆光方向站在撒滿晨光屋子裡,尤其是進行到60分鍾之後,我們似乎在回顧41年前也拿走金獅獎的塔可夫斯基的《伊萬的童年》,父子三人劃著小船駛在幽暗、平靜的湖面上,完全模仿《伊萬的童年》中最後伊萬和科豪林上尉三個人駕著小船在晨色中穿越沼澤的畫面。
《回歸》不是一部通常意義上的對父子關系的個體情感的表達,從某種程度上,作者用了一個罕見的寓言結構給這個話題賦予了重新思考的角度。此片榮登2003年威尼斯電影節的金獅寶座。而威尼斯電影節評委會給出的評語是:「一部關於愛、失去和成年的難以描述但無法拒絕的電影」。
《瘋狂俄語》電影網站
② 一個俄羅斯電影,叫失落的天堂,我只看了開頭一點想了解一下大概劇情
超級巧,剛剛看完。
看完之後還覺得有點迷糊,我這個智商啊(捂臉
基本上這是個主旋律的心懷俄羅斯的實心眼男主的故事,或者官方一點,是正直的男主以勇氣和俄羅斯聞名於世的腐敗作斗爭的故事
開頭你已經看過了吧,就是男主被捲入莫名的幾百萬美金詐騙案裡面,准備偷偷跑,跟女朋友描繪了他們可以一起去巴厘島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然女友對他所描繪的生活並不感興趣。兩個人分道揚鑣,男主去了巴厘島還是別的島的,每天也就渾渾噩噩的過日子,特別邋遢,常常去海邊沖浪。但是後來加入了朋友的羅斯創新公司,成為一名董事還是投資人之類的,朋友看起來也是個心懷俄羅斯的人,動不動演講就是「我們要帶給這個國家新的希望」男主覺得他和自己志同道合,就跟賣力地為這個公司發光發熱。在這期間他也去找過前女友,但是前女友已經嫁給高帥富,創建基金會,走上人生巔峰,雖然兩個人也曾經在酒會的女廁所里發生了一些激烈的不可描述的事情,但是兩人關系並沒有實質進展。不巧的是,這個時候男主被政府的人盯上,以之前那件詐騙案為威脅,要他背叛自己的朋友,找出朋友的問題,把他整垮。
男主很糾結,一方面他覺得朋友搞科技創新提拔人才是在做一些好事,並且朋友誠實勇敢兩個人交情很好。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應付來自政府的騷擾,男主把這個事情告訴了朋友,並跟他保證自己永遠不會背叛他,朋友就哈哈哈的對他進行了高度贊揚,並且重申我們是一個正經公司。
結果一來二去,男主反而從政府那裡得知了一些關於朋友公司真相,包括他偷取別人專利還洋洋自得的標榜自己,以不正當的形式搞跨別人公司,來皮包公司撈錢,搞亂市場等等等,但是朋友從來在他面前都是一副正人君子熱心幫助創新年輕人的形象,男主覺得異常憤怒受到了欺騙,剛好就利用了公司里的一夥被朋友拿去專利的年輕人的一個發明,追蹤了朋友的資金流向,並且把有問題的部分交給了政府。但是政府也不準備放過他,把朋友的公司搞垮之後,政府沒有給男主他想要的護照,反而連帶著追殺了朋友的女朋友,最奇怪的是,主管這件事的將軍好像特別在意他的朋友,一直要求把他抓回來。
男主因為曾經代表這個公司簽過好多字也自身難保,之前代表政府跟他交涉的那個官員偷偷的把他的護照搞出來,讓他趕緊走。不然他也得死,在去機場的路上,他看到了朋友的女朋友給他的u盤,上面是朋友跟政府的那位將軍交涉的畫面,他這才知道將軍一直抓著朋友不放的原因是因為朋友沒跟他賄賂。
然後男主福至心靈一樣的突然覺悟,去找了自己前女友,讓她幫助自己開了發布會,曝光了這個貪污犯。
最後男主受到了普京的接見(…那個場景哦簡直了),並且成為了一名官員還是別的什麼的,
他自己在電影結尾面向人群說說「我希望我們的國家不僅僅是最強大的國家,還是最幸福的國家」
我開始看的時候沒太認真,好像之前的那起詐騙案也跟朋友有關,
雖然主旋律了一點,但是不得不佩服俄羅斯人都能把主旋律影片拍的還挺好看,處處洋溢著誠摯的文藝氣息,將軍被抓之前,他的情人還在床上給他念了一首自己寫的詩(……)
啊啊啊看在我手打了一個小時的份上採納我吧ಥ_ಥ
③ 李艾歷史
我網上看到的 [原創]《上帝之城》觀後感 英文名:《city of god》,片子其實是葡萄牙語言的,也可以翻譯做《天主之城》。
記得在另一個論壇有人發過這樣的帖子:最喜歡的5部電影。當時我還沒看過《上帝之城》,再有人問的話,我會把《上帝之城》加上! 是的,我就覺得《上帝之城》是這么的好!!! 片子從頭到尾都是給我震撼和痛苦。
片子講的是在里約熱內爐的貧民區的故事,那裡,每個鬧老胡孩子都有槍。這是個被上帝遺忘的地方,它的名字叫天主之城。
這電影的劇情實在是太出色了,而且十分的錯綜復雜,導演把怎麼復雜的故事拍的能讓人清楚的了解,真不容易。裡面的鏡頭和剪切可以說是我看過的電影中最優秀的之一了!十分震撼這么一部不怎麼出名的片子這么優秀!!! 1.開場就讓你知道這不是普通的片子影片一開始,殺雞,一隻雞驚恐的看著旁邊的雞一隻只被殺,它終於掙開了繩索逃跑了。
一大群人開始追那隻雞(基本上是孩子),開始誇張了,孩子們都拿出槍來打那隻雞,昏~~槍法太差。另一邊,一個叫「火箭」的男孩子(老外的名字真有意思)和一個朋友聊著天走著,雞到了他們面前,那邊的頭頭叫火箭幫他抓雞。
這時候警察來了~~故事回到火箭小時候 這部分鏡頭走的十分干凈,一看這片子就絕對不是一般的片子。剪切也是干凈快捷。
特別是故事轉到以前的那個鏡頭,在旋轉中就時間倒流了,這個鏡頭使我想起液攔〈箭魚行動〉裡面的那個360度的爆炸鏡頭,棒!可以,後面的鏡頭更讓我合不攏嘴巴!!! 2.「溫柔三人組」的故事在天主之城最強悍的土匪。3個人分別是:捲毛(本尼的哥哥,還有一個叫李艾戴的黑人小孩跟著他,注意這兩個人,特別是李艾戴)、鵝子(火箭的哥哥)、大剪刀。
當他們不滿足每天搶劫煤氣罐的時候,他們准備干一次大的然後離開這里:搶劫附近一個旅館。聰明的李艾戴出的主意。
成功了,天主之城歷史上最慘的搶劫案!死了很多人最後,捲毛被警察殺死,鵝子被李艾戴殺死(這個其實是後面才告訴觀眾的,我們一直以為鵝子外逃了),大剪刀成了教徒。這個故事結束了 3.當李艾戴變成李艾澤記得那個歷史上最慘的搶劫案嗎?其實溫柔3人組一個人也沒殺,人是誰殺的呢?李艾戴!因為他是孩子,所以被分到放風。
結果他不滿足這個任務含源,傳假消息說警察來了,讓溫柔3人組逃跑,然後自己不慌不忙的進去殺了個痛快!天那,他那時候才11、12歲~~ 李艾戴開始了屠殺,他的權利和地位就是這樣殺出來的。特別是當他的名字從李艾戴改到李艾澤後,他開始殺天主之城所有的老大,最後他終於成了天主之城最大的、最有名的土匪!他最好的搭檔,就是本尼。
本尼是個性格很好的傢伙,不像李艾澤一樣那麼喜歡暴力和屠殺,他會享受生活。他最後選擇退出,卻不巧被人誤殺,那人本來是想殺李艾澤的,可惜了。
中間有個鏡頭和剪切是我見過最棒的!一個長鏡頭,講一個房間主人的變換,通過淡入淡出的剪切效果一下子就把幾任房主交代清楚了,太棒了!!!最後一任房主就是:李愛澤! 4.火箭故事的主人公終於開始交代自己的故事了,火箭由於從小讀書,並不像其他的孩子一樣喜歡暴力和打架,他比較老實。最大的理想是做一個攝影師,記者。
慢慢的,他開始成為朋友們中最尊敬的攝影師,並喜歡上了一個女孩。可惜,人家不喜歡他。
火箭夢想要一個照相機,可是家裡太窮,又不願意去搶劫。唯一一次股起勇氣拿起槍出去,卻由於都是碰上好人而下不了手,最後還是放棄了。
可愛的傢伙~~~ 5.槍戰李艾澤太貪心了,他想做城裡所有的老大。只剩下一個對頭了:胡蘿卜(感覺這片子里的傢伙名字都那麼可愛)。
這中間又出現一個傢伙:大奈德。因為李艾澤強*了大奈德的女朋友殺了他的兄弟和叔叔,大奈德以前當過兵,是軍營里最好的射手!大奈德為了報仇加入了胡蘿卜方面,李艾澤頭疼死了。
天主之城開始了無休止的槍戰,孩子們都拿起了槍,天主之城以前像地獄,現在,就是地獄!警察收了好處沒有管,李艾澤就算被抓了也可以放出來。大家都想搶對方的生意,火拚!武器居然是一夥警察悄悄提供的,為的是胡蘿卜和李艾澤手裡的那麼多錢!中間大奈德被警察抓了,因為他被暗算,大奈德上了報紙。
李艾澤居然很嫉妒,哈哈,這個傢伙,叫火箭幫他和他的手下照相,要上報紙。火箭那時候在報社打工,報社正好需要一名能進入天主之城的攝影師,火箭的機會來了!李艾澤終於上了報紙,他高興死了。
胡蘿卜不會讓大奈德做牢的,他救出了大奈德,沒有放一槍,原因是那個在醫院看守大奈德的警察和護士幹上了。 6.結尾和開頭接在了一起原來,開場里那個追雞的頭頭就是李艾澤。
故事接到了開頭,接的相當的神奇,一聲槍響就接到了殺雞那裡。開場的時候說到,警察來了。
李艾澤的人真多,槍也多,警察都惹不起,跑了。李艾澤得意的很,叫火箭幫拍照。
突然,槍響了,胡蘿卜的人來了。槍戰。
火箭正好在場,他拿起相機猛拍。最後,胡蘿卜和李艾澤都被警察抓了。
大奈德被殺,殺他的人是為了給父親報仇。殺大奈德一段看著很讓人難受,大奈德也是沒辦法才殺的那人的父親,他對那個人很好,那個人是。
7月11日,在莫斯科進行的2018俄羅斯世界盃足球賽半決賽中,克羅埃西亞隊與英格蘭隊在90分鍾內戰成1比1平。
最終,克羅埃西亞隊經過加時賽以2比1戰勝英格蘭隊,歷史上首次晉級世界盃決賽。主持人李艾發博道:「克羅埃西亞就算贏了,也不會贏得我的尊重,不!喜!歡!」 此言論引起了部分網友不滿。
隨後,李艾再次道歉稱:「很誠實的說,並不想蹭熱度,蹭的時候我都很大方的加話題的。就是熬得累,想和還沒睡的關注自己的人貧兩句嘴。
洗完澡還看見你們還在評論里群情激昂,就認真的檢討了一下。 我是不喜歡克羅埃西亞的方式,但能踢到四強,肯定是強者,也肯定值得尊重。
我說不能贏得我的尊重,是不妥的,對不起啦。謝謝你們指出我的問題,也提醒我確實要注意每一句說出來的話。
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需要你們的監督。愛你們。
真的都快去睡吧!(為了不引起太多不適,我刪了上一條了哈,可以不?)」。
古往今來,美女向來就是公眾目光的聚焦點,影響和改變著大眾生活的各個層面,在創造和分配社會財富的過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美女的標准 女人是世界之花,美麗是美女走向全球的通行證,女人的美麗甚至影響著人們的價值判斷。 人類學家約翰·馬歇爾·湯遜德作過一個有趣的對比,他讓人看了一些男人和女人的照片,這些男女的相貌參差不齊,從十分漂亮的到不怎麼漂亮的都有。
依照職業和收入,這些人被分為高中低三個檔次:有服務員、教師和醫生。測試的問題是,這些被測試的人可能會與照片上的哪些人喝咖啡、約會,或與之結婚。
結果是預料之中的,即女人們首先喜歡的是一個長得很漂亮又有錢的男人;其次是那些其貌不揚的男醫生,女人們對他們的評價與那些長得很漂亮但收入不如他們的男教師相等。可見,社會地位能彌補男人相貌的不足。
男人對女人的評價則簡單得多:美的女人,男人不會不喜歡的,不管她們的社會地位如何。 詩經里說「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美女的吸引力可見一斑。 那麼,女人的美麗有標准嗎? 答案是肯定的,無論什麼年代,美女自有標准。
當然,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域,人們的標准也有不同,誠如17世紀一位英國詩人所說:「美,你這怪誕的無尾猿,在每個地方都改變你的形狀……」。 女性的美是多姿多彩的,但總的說來,表現在外在形象行為和內在修養兩個方面,而外在行動的表現所體現出的內在氣質具有更大的影響力。
外表給人的是第一直觀印象,女性恰如其分的外在美,是很重要的。社會在進步,已經要求女性不能只追求內在美,應該讓天然美麗的部分釋放出來,才是符合人性的。
構成女性外形美的條件主要由以下五大要素所決定:即骨骼、肌肉、脂肪、皮膚、五官。 骨骼是體形和容貌的支架,是體形和容貌美的重要基礎。
骨架的大小要適度,比例要勻稱。 肌肉和脂肪決定著體形和容貌的曲線美。
人人都要有適度發達的肌肉,否則就談不上健美。男孩子肌肉必須發達,而女孩子則要求各個部位的皮下要有適度的脂肪襯墊。
肌肉和脂肪都是外形健美不可少的條件,肌肉使人健康,脂肪則給人以柔軟和彈性感。既不能過分贊揚肌肉而貶低脂肪,也不要過分地偏愛脂肪,討厭肌肉,肌肉和脂肪有個合適的比例搭配為最好。
青春女性,肌肉不可少,脂肪更重要,只有適度的脂肪,才會令青春靚女更顯豐滿、更具活力。 青春女性的五官要端正,皮膚要細膩,如果再加上一雙傳神的美眼和嬌嫩欲滴、彈指可破的雪白肌膚,她就會更加令人神迷。
外形美的五大要素是否合乎健美標准,固然與先天遺傳因素有很大關系。但是,後天的人工塑造和施加的影響,也能在很大程度上發展先天的優點,克服和彌補先天的不足,使之接近和達到健美的標准。
比如,肌肉可以通過鍛煉獲得,脂肪可以由飲食補充,皮膚可以保養,五官可以化妝……總之,天生麗姿者自當欣慰;先天不足者,也大可不必暗自神傷,通過後天的改造也可以彌補美麗的缺陷,展現美麗的風采。 美麗不是花瓶,美麗的更深要義在於內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氣質美。
氣質美才是美麗永駐的秘方所在。女性的氣質靠的是自身的修養。
而美麗的氣質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標准,往往在於人的一種感覺。這種感覺又總是具有攝人心魂的奇效。
當初寶琳娜·波麗茲科娃和李艾只是擦肩而過的緣分,但這一瞬間的感動卻註定了她們以後的路。還有比這更直觀的美麗競爭力嗎? 中國歷代美女標準的變遷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也蘊藏了中國古人對女性美的諸多獨到見解與研究。
概括來講,古人的美女標準是膚若凝脂、柔弱無骨、小巧玲瓏、明眸皓齒。這一點,和西方人的審美觀可謂風格迥異,這也是為什麼中國人看不懂西方美女,而西方人選的東方美女也與東方人自己選的美女大相徑庭的原因。
古代每個歷史時期,對美女的評判標准側重點也不盡相同。 母系氏族社會時期:粗壯結實 在上古母系氏族社會,生殖和生產的標准就是美的標准。
新石器時代女神像的造型特點展現的就是粗壯結實。 夏商周春秋戰國時期:柔弱細膩 人們注重女性面部形象,男人提倡「柔弱順從」的美女觀念佔了上風,士大夫盛行「精緻細膩」的審美意識。
兩漢至南北朝時期:內外兼修 這一時期,人們重於裝飾,對美貌的欣賞玄學化,審美達到了至今尤不可及的哲學高度,如曹植《洛神賦》。到了南北朝,中國的美女觀完成了一輪循環,從崇尚健康自然退化到病態雕飾。
④ 監獄的電影都有哪些
1、《肖申克的救贖》
介紹:《肖申克的救贖》是一部劇情電影,由弗蘭克·達拉邦特執導,蒂姆·羅賓斯、摩根·弗里曼等主演。
該電影主要講述了銀行家安迪被冤枉殺了他的妻子和其情人,身陷囹圄, 一名小偷因盜竊入獄,知道安迪妻子和她情人的死亡真相,獄長不願幫他翻案。 安迪知道真相後,決定通過自己的救贖去獲得自由,最後成功逃出監獄。 該片於1994年9月23日上映。
⑤ 《被遺忘的祖先的影子》劇情簡介|鑒賞|觀後感
《被遺忘的祖先的影子》劇情簡介|鑒賞|觀後感
1965 彩色片 90分鍾
蘇聯基輔電影製片廠攝制
編導:謝爾蓋·巴拉讓諾夫(根據柯秋賓斯基同名抒情小說改編)
攝影:尤里·伊里耶恩柯 主要演員:拉麗莎·卡多奇尼科娃(飾瑪麗奇卡) 伊凡·米柯拉伊丘克(飾伊凡)
【劇情簡介】
《被遺忘的祖先的影子》根據烏克蘭作家柯秋賓斯基(1896—1937)的抒情短篇小說改編。小說講述了一個流傳於喀爾巴阡山區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式的悲劇」:同屬古楚爾民族的貧窮的巴利楚克人和富裕的古傑紐克人世代為仇。伊凡的父親死於古傑紐克人之手。伊凡和古傑紐克姑娘瑪麗奇卡相愛,但貧富懸殊和部族仇恨不允許他倆結合。伊凡遠離家鄉去謀生,而瑪麗奇卡為救一隻小羊羔淹死在河裡。瑪麗奇卡的死訊使伊凡痛不欲生,他消沉了。幾年之後,當他遇見充滿青春活力的美麗的巴拉格娜,才重新回到生活中。然而夫妻生活並沒有給伊凡帶來幸福。巴拉格娜背叛了伊凡,與巫師尤爾柯偷情,而伊凡則在與巫師的決斗中死去。在追悼亡靈的酬客宴上,卻沒有一人緬懷死者。巴拉讓諾夫把這樣一個簡單的故事情節打散,切割成幾個富於動勢的動作單元,並給它們分別命名:
1.「伊凡和瑪麗奇卡」。少男少女的伊凡和瑪麗奇卡無憂無慮地在草地上玩耍,在篝火旁歌唱,在小河邊嬉戲。銀幕上幾乎沒有表現時間的流動,男女主人公已經長大成人並且相愛了。但貧富懸殊和家族世仇使他們預感到不久將來的離別、背叛和命定的不幸。伊凡決定遠走他鄉,以期有朝一日能像一個真正的男子漢那樣榮歸故里。無論是母親的勸說,還是瑪麗奇卡的眼淚,都無法動搖他的決心。
2.「波洛尼納扒旦慶」。銀幕上幾乎沒有對話,但觀眾可以聽到山巒的呼嘯、特列姆比塔牧笛的旋律、回盪於祟山峻嶺中的祈禱聲,表現伊凡思鄉情緒和寂寞心境的曲調,以及抒發瑪麗奇卡思念之情的音樂。瑪麗奇卡與遠在天邊的伊凡在同一時刻看到遲顫了同一顆星星,於是,瑪麗奇卡循著星星指引的方向去尋找伊凡。在荊棘和亂石叢中她迷了路,懷抱著一隻黑色的小羊羔艱難地跋涉,不幸從懸崖上跌落到河裡。這時,銀幕上出現了閃爍在水面上的火把,畫外響起了送葬曲。瑪麗奇卡的遺體停放在岸邊,遠處的高山上又立起了一個十字架。
3.「孤獨」。伊凡在異國他鄉流浪。他出入於陌生人家,在他們的餐桌旁哭泣。他冒著風雪挖墓穴,跟在畜群後面踽踽獨行。導演用黑白和彩色畫面的交替表現這一切,而畫外的一首合唱似乎在為伊凡那一幕幕苦難的歷程作注釋。為了強調主人公無盡的孤獨,作為強烈的對比,導演讓伊凡出現在一個婚禮上。在一座農舍里,人們歡樂地唱歌、跳舞。特寫鏡頭里出現的另一個女主人公巴拉格娜的歌舞形象似乎在預示著另一個未來、另一種幸福。巴拉格娜的歌舞是生動的、有血有肉的,是自然人文現象的庄嚴肅穆的再現,然而同時它又極富挑逗性,表現出生物學意義上的女性美。它既無節制,也無規律。這樣表現民族歌舞,在當時的蘇聯電影中是絕無僅有的。
4.「伊凡和巴拉格娜」。情節自然過渡到伊凡和巴拉格娜的結合。銀幕上出現了令人驚嘆的古代古楚爾人的神聖的結婚典禮:在一個巨大的木桶里婦女們為伊凡沐浴。婚禮開始了。觀眾欣賞到古楚爾人世代相傳的約定俗成的各種手勢、動作、眼神和微笑。人們精心打扮著新郎,就像聖誕節前裝點小松樹那樣。新娘被人用布蒙住了雙眼引到新郎面前。人們用一個巨大的牛軛套住新婚夫婦,而伊凡卻把牛軛取了下來,他似乎要解開這命定的婚約。他是否已經預感到,不久的將來這場婚姻會把他毀滅……
5.「日常生活」。貌似幸福的婚姻帶來的不詳預感並沒有引起災變。一切都按部就班地進行:農民們不緊不慢地勞作,時間緩慢地流動。導演用富於神韻的造型手段和獨特的結構把鏡頭內的純自然主義因素表現得淋漓盡致。
6.「聖誕」。這段故事被拍攝得像一個異教徒的慶典。在狂暴激越的假面舞會上的共同歡樂中孤獨的伊凡百般無聊,徘徊無著。巴拉格娜也深感寂寞而不知所措。這是在抽象的符號和晦澀的寓言創造的狂熱世界裡兩個被窒息的生靈。為了進入這個世界,他倆曾一次又一次地懇求上帝。然而無論什麼信仰,春握無論哪種宗教,都無助於伊凡的心靈沖出那被回憶封閉的世界。痛苦而甜蜜的回憶始終纏繞著他,追隨著他,並且早在他的生命結束之前就扼殺了他的靈魂……
7.「春在明天」。這里幾乎沒有情節,銀幕上再現的是一幅幅純屬民族學范疇的美麗畫面。但是可以清晰地體味到某種從文學到造型的節奏,正是這種節奏把幾個小故事串連起來。
8.「雷雨」。這個故事充滿了動盪不安的象徵和窒息人的預感。巫師尤爾柯時而呼風喚雨,時而阻止閃電。他驅趕烏雲,讓驚慌和懼怕降臨到男女主人公身上。帶著恐怖的預感,伊凡和巴拉格娜走進了下一個故事。在那裡,每一個預感、每一個暗示,都得到了可怕的應驗,因為一切都是命運的安排。
9.「小酒店」。在這被遺忘的祖先的世界裡,這個故事最具現實主義。它緩緩地敘述著農村猶太人小酒店裡的情景,娓娓地描繪著一張張小桌旁充滿生活氣息的場面。風笛手、提琴手、巴拉格娜、伊凡以及巴拉格娜的情人尤爾柯都聚集在這里。後來巫師的朋友們帶走了伊凡,而巴拉格娜則留下來與尤爾柯在一起。突然充滿不詳預感的平靜演變成一場古楚爾人刀劈斧砍式的血腥格鬥。銀幕變成一片腥紅。血色浸潤了一切影像。替代了正常生活中和平寧靜的色彩。影片的結構中沒有了跳躍式的間斷,沒有了平靜與激越的交替,唯有一股不可抑制的力量沖向尾聲,沖向「伊凡之死」。
10.「伊凡之死」。這個小故事彷彿是組成該片內容的幾個死亡的諧韻。沿著城堡的外牆,踩著不久前離去的巴拉格娜留下的腳印,渾身鮮血的伊凡蹣跚而行。畫外,巴拉格娜的竊笑聲伴著他走過這段最後的歷程。恍惚中伊凡似乎看見了瑪麗奇卡。她在呼喚他,而他這就要隨她而去了。伊凡的腳下,大地在燃燒,腥紅色的樹枝敲打著垂死的伊凡的臉龐。
11.「虔誠的儀式」。影片的尾聲。一群節日盛裝的婦女給伊凡沐浴,一如在婚禮上。巴拉格娜俯視著死者,神情漠然地唱著哀歌。伊凡安詳地躺在那裡,不知不覺中,他的婚禮服已經變成了壽衣。人們扔錢幣、蘋果,喊叫著,喧鬧著,快活地相互扭打。活著的人們那狂歡的舞步震動著死者的軀體。這葬禮上的歌舞變得越來越歡快、亢奮……銀幕上出現了一群孩子,他們一個個把小臉貼在窗戶上,似乎在注視著一個神秘劇的結束……
【鑒賞】
本片是烏克蘭當代著名導演謝爾蓋·巴拉讓諾夫(1924—1990)詩電影的代表作之一。現在很難設想這部影片當年曾在蘇聯電影界引起過怎樣的「神經性休克」和「強烈的興趣」。影片一經問世便在蘇聯國內外引起轟動,而蘇聯電影界的評論卻毀譽參半。一種意見認為該片搞形式主義、藝術抽象主義,認為該片與原作相距太遠。另一種意見則認為,《被遺忘的祖先的影子》忠實地傳達了原作的精神,符合原作隱秘的內涵,認為該片是繼杜甫仁科最初的幾部影片之後烏克蘭詩電影學派的一次沖動,它為烏克蘭民族電影探索了一種特殊的實踐形式。還有評論認為,柯秋賓斯基的原作之於導演,只是靈感的源頭,而巴拉讓諾夫則在本片中以獨特的詩電影風格成功地昭示了歷史的記憶,昭示了表現民族潛意識、表現民族生存發展的生命之河的可能性。
本片在構思、結構和詩學上與傳統電影幾乎沒有共同之處。該片的形象體系非同尋常,往往令人驚奇。導演的造型處理強調繪畫性和隱喻性,因此,該片的每一個鏡頭都可以成為研究的對象。1966年巴拉讓諾夫在一次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說,「我始終酷愛繪畫,而且早已習慣把鏡頭當作獨立的繪畫作品。我知道,我的導演藝術會很樂意地融入繪畫。我想,也許這是它的第一弱點,也是它的第一長處。在自己的實踐中,我最為經常的是採用繪畫式的處理,而不是文學式的,只有就實質而言是繪畫變形的文學,才是我能夠企及的。因此,可以說,影片與米哈伊爾·柯秋賓斯基的小說有本質的區別,雖然小說是劇本的基礎。」不能說,巴拉讓諾夫在此強調作品中的畫面至上主義,但應當指出,《被遺忘的祖先的影子》里的每一個畫面的造型處理都獨具匠心,導演的用意並不在於記錄一種運動,而在於表達一種思想感情、一個意義、一種立體效果。鏡頭所表現的畫面 *** 並不是凝滯的,而是動態的。它們一方面像快照那樣逼真,另一方面又充滿了變化的、具有多重視點的意義。巴拉讓諾夫運用烏克蘭民族文化隱喻、神話、符號等豐富的造型手段,從民間傳說里篩選出古代古楚爾人神秘世界中五光十色多姿多彩的服飾、宴會、婚禮、慶典、祈禱等,把它們放在血色的時間長河裡浸染,並對畫面進行編排處理,從而調動起象徵的力量,揭示出它們與被再現的世界的特殊關系。
殯葬儀式是本片的主導主題。巴拉讓諾夫以一個巴利楚克人的葬禮開始了這部影片的敘事,並使其貫穿於整部影片。黃昏,枯樹,一個葬禮過程。送殯的隊伍消失在茫茫的雪野,一個黑色的十字架矗立於高高的山崗。這黑色的十字架不斷地隱現在各組鏡頭里,勾勒出主人公們的生活。黑色的十字架忽而在以地平線為背景的窗櫃上閃現,忽而又變成了地板上黑色的陰影;它忽而投射在掛在刑具上的獸皮上,忽而又出現在結尾處的狂歡中……就這樣,被遺忘了的祖先們生生死死的故事,從一幅幅由黑色十字架勾勒的畫面里躍出,與那緩慢變換的內景、服飾、面貌相輔相成,組成了一幅烏克蘭民俗民風的濃郁美麗的畫卷。該片中的某些服飾典禮是巴拉讓諾夫臆造的。「伊凡和巴拉格娜」這一段故事中的部分儀式便是巴拉讓諾夫的想像。然而當時在拍攝現場充當群眾演員的眾多古楚爾人竟沒有提出任何異議,因為導演的臆造與整個儀式相當吻合可見巴拉讓諾夫已經在自然中溶化了自己難以駕馭的想像。
本片中組成情節的某種隱喻的符號象徵系列,體現出導演特殊的審美能力。巴拉讓諾夫以其非同尋常的隱喻,令人驚嘆的造型,細膩執著地描繪著遠古風情,呼喚著對美的頂禮膜拜。例如那隻天使般的小羊羔,它忽而是白色的,忽而又變成了黑色;它忽而是生命的象徵,忽而又預示著死亡。還有,當伊凡失去瑪麗奇卡時,大自然的美麗色彩褪盡,天地溶於一片蒼茫的灰色之中。
把影片里的人物稱作「性格」或「個性」都未必合適。在這部影片里,非同尋常地出現了傳統電影中從未有過的不能稱作「形象」的造型符號。影片中的伊凡、瑪麗奇卡、巴拉格娜和尤爾柯的性格,就其實質而言,並沒有什麼意義。他們之中的每一個,都只是某個人的造型符號。就像神話中的人物一樣,他們只是神的某一意志的體現,並不與其本身的境況及變故有關。因此,盡管《被遺忘的祖先的影子》的演員很出色,但他們幾乎無戲可演。演員們表現的只是一段愛情悲劇里的天命、背叛、死亡等等原型的儀式性動作。他們幫助導演把文學節奏擠出影片,幫助觀眾體察情節的流動並判定一些原始性的問題:時間、地點、誰、怎麼樣、什麼、為什麼,等等。
就其塑性變型劇作結構和獨特的詩意風格而言,本片的反文學傾向已很明顯,但影片並沒有完全擺脫原作的基本情節,導演也未能從詩學上把文學思維與電影思維連成一個和諧的整體。但是,如果一氣呵成地觀看本片和其後創作的《石榴的顏色》及《蘇拉姆斯卡亞城堡的傳說》,就有可能產生這樣的感覺,即在巴拉讓諾夫的這三部代表作里貫穿著同一個主調,它用象徵、隱喻、聯想延續著,而這種延續性則是由同樣的造型符碼自然而有力地表現的。
在《石榴的顏色》里,巴拉讓諾夫的電影詩學風格得到了最為和諧、最為光彩奪目的展露。該片根據亞美尼亞著名詩人薩亞特—諾瓦的生活故事拍攝。導演在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這三個民族的生活和藝術及傳說中尋找人類生存發展的緊迫問題的答案以及人類精神的最高價值。該片中幾乎沒有對話、沒有獨白,只有貫穿全片的薩亞特—諾瓦的詩歌的畫外音。從一般意義上看,該片里沒有主人公,只有某些象徵和符號。這是一個詩才的心靈故事。影片中的薩亞特—諾瓦時而是老修士,時而又變成了小男孩。有時候小孩和老修士同時出現在一個鏡頭里,而早已去世的詩人的父母又突然出現在畫面上。詩人還和他青年時代深愛的女皇安娜同時出現,他們一會兒穿著白衣服,一會兒又換上了黑色服裝。然後畫面上又出現奔流不息的小河,被砍下的羊頭,一本書和一條活魚,還有一幅白布,上面畫著三個血紅色的石榴。觀眾似乎隱約地感覺到導演賦予這一切以某種深刻的含義,雖然畫面很美,但寓意卻不甚明了。巴拉讓諾夫在談及《石榴的顏色》時曾說,「我們通過假定性的,非同一般的確切的事物語言講述著時代和人們,講述著他們的 *** 和思想。民間藝人的作品、服裝、地毯、裝飾、住房裡的擺設——這就是事物語言元素。這些元素形成了時代的物質風貌。」
《蘇拉姆斯卡亞城堡的傳說》繼續著《被遺忘的祖先的影子》和《石榴的顏色》的風格。不連貫的情節,生澀的虛構,眾多的聯想、比喻、象徵、神話都和諧地交織在一起,無源無頭,無窮無盡。影片在基督教文化和伊斯蘭文化的對話中,把杜米爾什汗的傳說分成幾個小故事來敘述,並給每個故事冠以篇名:「第比利斯·南大門」、「夢與死的預感」,等等。導演在每段故事之前都安排了一幅造型優美的圖畫作為碑銘:「初生嬰兒與小羊羔的寫生」,「初生嬰兒與油燈」,「初生嬰兒與金幣」……這部影片講述了杜爾米什汗與戀人的離別,他在異國他鄉的漂泊,他的兒子返回祖國並為祖國的獨立而在蘇拉姆斯卡亞城堡下獻身。這個喬治亞民族久遠的歷史傳說成了導演思考民族文化美和民族精神美的審美本源。
有評論認為,巴拉讓諾夫以《被遺忘的祖先的影子》在蘇聯電影史上掀起了一場「美學革命」。且不說這場「革命」的成敗得失,應該承認,巴拉讓諾夫這三部代表作具有特殊的審美價值,而導演在其中的實踐,則可以被視為一項特殊的「採石」工作。他劈開了蘇聯傳統電影的造型和劇作的「花崗岩」,把它分割成一個個審美的單分體,分割成一個個詩學原質點,然後由此構築他自己的詩學。巴拉讓諾夫的電影詩學不是以自然的實體構建自己的藝術,而是從民族文化開始他對藝術的探求,並且千方百計地把這種探求推到前景,把它作為一面旗幟,一次挑戰。
巴拉讓諾夫在這三部代表作里完全摒棄了傳統電影約定俗成的模式,因此,很難對他的「情節鑲嵌畫」、「色彩萬花筒」式的生動的電影素材作一般的分析。然而,如果觀眾不刻意在其作品中尋找線性的情節發展,而能溶入導演忘情於大自然的詩意節奏,並和導演一起以孩童般的純真心靈去感受周圍世界的美,感受生活中的喜怒哀樂、生命和死亡,那麼,影片中眾多的象徵、隱喻和聯想,還有那些美麗的碑銘畫,就有可能成為觀眾和導演一起在心路歷程上升華的向導,從而有助於觀眾對巴拉讓諾夫電影詩學的理解。
⑥ 俄羅斯電影《回歸》講述了什麼
劇情簡介
伊萬和安德烈與母親在俄羅斯北部一個小鎮過著平靜的生活。一天,離家十多年的父親突然歸來,打破了兩兄弟的和諧生活。他們既對這個陌生的父親充滿懷疑和好奇,又對當年他突然拋開母親而耿耿於懷。
第二天,父親帶著他們去到一個地方找尋一些東西。在路上,小伊萬開始表現出對父親的不滿,認為他們沒有父親的生活也過得很愉快。他們來到一個大湖,父親帶領兩個孩子做了一艘小船,駕船來到一座神秘的小島上。
父親和兩個孩子分開,兩個孩子出去捉魚,父親去找些東西,孩子們回到與父親約會的地方時已經非常晚了,父親大發雷霆,憤怒地責備哥哥安德烈,伊萬哭著爬上一座高高的廢棄的鐵架上。父親怕他發生危險也追了上去,結果父親失足墜亡。
兩個孩子把父親的屍體運回湖岸,就在他們啟動汽車,打算把父親的屍體裝進去時,父親的屍體連同那條小船慢慢地沉下湖心。
演員
1、安德 - 弗拉迪米爾·加林
2、伊凡 - 伊萬·杜布朗拉沃夫
3、父親 -康斯坦丁·拉朗尼柯
4、母親 - 娜塔莉亞·維杜維娜
創作
在劇本的最初版本中,電影的動作原樣是對遙遠過去的記憶-根據劇情,大約40歲的兩個兄弟阿奇爾(Archil)和大衛(David)坐在房子的陽台上在紐約,回想起他們童年時的故事。
據導演說,這張照片是在聖彼得堡附近的拉多加湖上拍攝的。「位於拉多加湖和芬蘭灣之間的所有領土都是我們的領土。一個月我們爬上,跑遍了所有的海岸,都至少好奇,好玩的地方,選擇點進行拍攝-澤列諾戈爾斯克,維堡,普里奧焦爾斯克,Sosnovo「。
2004年,發行了攝影師弗拉基米爾·米舒科夫(Vladimir Mishukov)的相冊,該相冊被稱為《歸來》。
⑦ 100個重型犯在荒島上自相殘殺是什麼電影
逃出冰魔島。
劇情簡介:
2013年,世界政府全面廢除死刑,監獄擠滿了暴力與逃亡者之時,國際團體打造一個新實驗稱作"冰魔島",一個位在北冰洋的偏僻小島。在這里,所有的囚犯都是居民,沒有警衛看守,犯人們必須學習生存三個月。
所有的犯人開始焦躁不安並起了糾紛,他們分成不同派系互相仇敵,在管理員丟下鑰匙離開後,整座島上無人看守,犯人們為了爭奪食物大開殺戒,每個派系的囚犯建造了屬於他們自己的監獄規則,在管轄范圍里反抗者就是死!
伊凡喬吉維奇 - 是個殺了二十個人的連續殺人犯,他決定自行開創他們的路,但是當冬天來臨,他發現他們無法活著回去,最後似乎只有一個方法可行.
(7)俄羅斯電影被上帝遺忘劇情擴展閱讀:
簡介:
《逃出冰魔島》是由Aleksandr Melnik執導,亞歷珊德拉·達達里奧、邁克爾·比恩,約翰·薩維奇等主演的2008年的俄羅斯恐怖電影。
未來世界,天堂早已住不下,而地獄已經斷了路。 一船被關押的囚徒,要被上帝遺忘在那個叫新地群島的地方,被刻意遺忘。
⑧ 一個外國電影,關於撒旦復活,很多被上帝挑選的人都走了,四個被遺忘男人努力生活,最後別上帝接走了
世界末日ThisistheEnd(2013)
導演:塞斯·羅根/埃文·戈德堡
編劇:塞純旁斯·羅根/傑森·斯通
主演:塞斯·羅根/茄拿詹姆斯·弗蘭科/喬納·希爾/做納橡傑伊·巴魯切爾/丹尼·麥克布耐德/更多...
類型:喜劇/奇幻
製片國家/地區:美國
上映日期:2013-06-12(美國)
⑨ 美國犯人與俄羅斯犯人群毆是什麼電影
美國犯人與俄羅斯犯人群毆的電影是《逃出冰魔島》。
《逃出冰魔島》是由Aleksandr Melnik執導,亞歷珊德拉·達達里奧、邁克爾·比恩,約翰·薩維奇等主演的2008年的俄羅斯恐怖電影。
中文名:逃出冰魔島
外文名:Terra Nova
其它譯名:新地群島
製片地區:俄羅斯
導演:Aleksandr Melnik
類型:劇情,動作,驚悚,
主演:Konstantin Lavronenko ,Marat Basharov,Ingeborga Dapkunaite
片長:119 分鍾
上映時間:2008-08-28
對白語言: 俄語 / 英語
劇情簡介:
2013年,世界政府全面廢除死刑,監獄擠滿了暴力與逃亡者之時,國際團體打造一個新實驗稱作"冰魔島" ,一個位在北冰洋的偏僻小島。在這里,所有的囚犯都是居民,沒有警衛看守,犯人們必須學習生存三個月… 所有的犯人開始焦躁不安並起了糾紛,他們分成不同派系互相仇敵,在管理員丟下鑰匙離開後,整座島上無人看守,犯人們為了爭奪食物大開殺戒,每個派系的囚犯建造了屬於他們自己的監獄規則,在管轄范圍里反抗者就是死!伊凡喬吉維奇 - 是個殺了二十個人的連續殺人犯,他決定自行開創他們的路,但是當冬天來臨,他發現他們無法活著回去,最後似乎只有一個方法可行.......
⑩ 失魂的巨獸 ——評電影《利維坦》
「它暢泳於大海之時,波濤亦為之逆流。它口中噴著火焰,鼻子冒出煙霧,擁有銳利的牙齒,身體好像包裹著鎧甲般堅固。性格冷酷無情,暴戾好殺,它在海洋之中尋找獵物,令四周生物聞之色變。」——《約伯記》第四十一章
俄羅斯西北部的巴倫支海,一望無盡的北冰洋與寧靜的港口小鎮,開場長達兩分鍾的空鏡頭將基羅斯托克的冰海暖池展現的淋漓盡致,大理石般深邃的鏡頭語言再配合激昂振奮的交響樂,只需一眼便能看出這是俄羅斯導演的作品。
安德烈.薩金塞夫向來是個擅長用寓言和典故的導演,在這部《利維坦》中我們幾乎隨時都能發現導演藏在高筒靴里的寶藏。
在《利維坦》中這幅巨大的魚骨出現過兩次,第一次是科里亞的兒子羅馬在搬家中發現父親和莉婭在地窖中親熱後憤怒的摔門離去,一個人坐在魚骨邊哭泣。他無法接受那個年輕的女人代替自己的母親在家中的位置,也無法原諒父親對莉婭的一再縱容甚至是沒有底線的原諒。在這一刻,羅馬這個成長中的青年坐在巨大的海獸骨架旁哭泣,這個鏡頭毫無疑問是被賦予了深刻的寓意的,羅馬——向來是俄羅斯民族的驕傲,自公元十五世紀莫斯科大公伊萬三世迎娶拜占庭公主索菲亞後,俄羅斯民族已經將這個輝煌的名字刻在了自己的心中,看見當今俄羅斯的國徽雙頭鷹你就能明白這個名字在俄國人心中的分量有多重。但作為輝煌文明的代表——羅馬卻坐在深海巨獸利維坦的骨架邊哭泣,在這一段只有同期聲的場景中無疑顯得有些妖魔化,這樣的鏡頭似乎在預示著即使無比輝煌的羅馬文明在海洋之主這頭巨獸面前也是脆弱不堪的。
作為《聖經.舊約》中提到的怪獸,利維坦是深海的主人,據說連上帝也無法與之正面抗衡,在神話和寓言中這頭巨獸就是強大、毀滅的代名詞,而在英國哲學家霍布斯的著作《利維坦》中,這個名字又被賦予了新的意義——強勢的國家與政府暴力機關。沒錯,上圖中魚骨在薩金塞夫這部影片中同時被賦予了兩種寓意,它既是象徵俄國政府瓦迪姆的物象又是莉婭所見到北冰洋中鯨魚的神話產物。
這部電影的情節的步步推進,整部電影的氣氛也越來越壓抑。在官與民的問題下,政府官員的腐敗、國家權利分配的不均、階級分化嚴重、家庭關系的緊張、由於偷情科里亞與迪馬的分道揚鑣……在這個俄羅斯西北部的小港,將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民族所面臨的所有問題全被揭露了出來,從民族層面來說,這些問題已經不僅僅影響到了俄羅斯民族的物質世界更是一場空前的信仰危機。
東正教,在伊萬三世大公迎娶拜占庭索菲亞公主後被定為俄羅斯國教,由於俄羅斯民族的羅馬情節,東正教也自然而然的被他們視作正統。禱告、洗禮、領聖餐這些都是信仰東正教的俄羅斯民族數百年來一直在做的,可在歷史上,這個民族經歷過三次信仰危機,第一次在十九世紀,俄羅斯這個古老的帝國邁著緩慢的腳步開始走向近代化的同時丟棄了這個古老民族的諸多高尚的傳統,一代文學大師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罪與罰》的故事背景就是在俄羅斯民族面對時代大變革的同時信仰的缺失(甚至是需要救贖);第二次危機在二十世紀,蘇聯建立的社會主義政權欲將耶穌的形象從瓦西里大教堂中抹去,可這個倔強的戰斗名族卻用一株株窗前的向日葵將聖子留在心中;而第三次,也就是現在,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在重建過程中出現無數新的問題。導演薩金塞夫以巴倫支海偏遠地區的小港作為背景,以小見大將整個俄羅斯的問題揭露出來,個人、家族、政府乃至宗教,與東正教有關的影像在本片中一共出現過四次,第一次在二十三分鍾,瓦迪姆(市長)因為對無法連任市長的不安而去尋求主教的安撫,可主教卻回答道,「你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俗世擔憂,並讓他牢記那個預言。」瓦迪姆還是感到不安,追問主教是否是自己做的還不夠多,主教卻這樣回答他。第二次是在主教家中。
導演將主教的家布置的金碧輝煌,和俄羅斯傳統大家族的富貴相幾乎一樣。第三次則是科里亞在妻子失蹤後在雜貨店偶遇瓦西里神父,神父跟他講了約伯的故事,可很顯然科里亞就是當下喪失了信仰的那類俄國人,他並不理解神父的故事也沒有拿聖餐,只是幫神父將麵包抗回了神父的住處。接下來的一場戲戲劇張力極強,神父開始挨家挨戶的分發麵包,可有位看似虔誠的老婦親手從神父手中拿過了麵包卻隨即將聖餐扔到了豬食槽里。全片前後關乎正統、民族自豪感、國家榮耀的宗教象徵——聖餐,最終卻化作了幾只家養動物的飼料,對於一向以虔誠、善良和高尚的俄羅斯民族,這無疑是巨大的諷刺。而最後一次東正教的出現則是在片尾,此時迪馬早已離開這座偏僻小港,莉婭自殺,羅馬被帕莎夫婦收養,科里亞被抓進監獄,科里亞的小屋最終也如瓦迪姆之願被拆除,此時本片在基礎劇情上的矛盾似乎已經結束,故事也似乎進入尾聲。但俄羅斯、俄羅斯民族以及他們的靈魂究竟該怎樣得到救贖?
主教在教堂中宣揚的俄羅斯民族的進步又究竟要怎樣來填補這個曾經輝煌的民族在信仰上的缺失?
二十一世紀的俄羅斯民族,在貝爾加湖畔的煙波繚繞和伏爾加河船夫粗獷的嚎叫中,升天大教堂旁克里姆林宮內,那隻名叫利維坦的巨獸,將在新的世界體制下帶領他的人民何去何從?
更多精彩文章盡在Myouth,歡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