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誰有有關美國獨立戰爭的影片大全謝謝!
美國獨立戰爭題材影片
一、愛國者 The Patriot (2000)
劇情簡介 :
故事發生在美國獨立戰爭時。本傑明(梅爾.吉布森 飾)是法國裔美國人,他曾參加過法國人與印第安人的戰爭,身經百戰。殘酷的戰爭令他失去了心愛的妻子,他發誓要永遠遠離戰爭。
所以當英國殖民者將戰爭燒到本傑明的家園時,他首先選擇的不是奮起反抗,而是躲避。當他看到他的大兒子參加了當地組織的愛國者軍隊時,也沒有跟著挺身而出。
但是,當他的大兒子被敵軍俘虜,小兒子挺身去救哥哥而被打死時,本傑明再也按耐不住了。他這時才清楚意識到,只有反抗才能解救家園於水火。
二、《鐵血金戈》(1939)
劇情簡介:
影片講述美國獨立戰爭期間,紐約鄉野的一群農人奮起抵抗印第安人的侵略和英軍的攻擊,在歷經挫折之後終於成功地保衛其家園,並把美國國旗升起。
三、革命 Revolution (1985)
劇情簡介:
《革命》是由《火戰車》的大導演Hugh Hudson執導的又一部史詩般氣勢宏偉的巨片。艾爾.帕西諾扮演一個被時代洪流推著走的小人物,他從一個不願參加戰斗的明哲保身的小市民到自覺參戰的美國公民,從而經歷了美國為脫離英國統治而爆發的獨立戰斗的全過程。電影沒有從一個偉人,例如華盛頓入手,而是通過底層人物的命運轉移帶出對這段歷史的公正評價及當時年代各階層勾心鬥角,前線戰火紛飛的殘酷場面。帕西諾或者說是美國人民最終獲得勝利,他們不僅贏得了自由,幸福及糧食,更描繪出一個擺脫帝制後全速前進的美麗藍圖。
四、《跨越德拉瓦河The Crossing》 (2000)
劇情簡介:本片講述了喬治·華盛頓在1776年反抗英軍的特倫頓戰役(Battle of Trenton)中,他領導美軍跨越德拉瓦河(Delaware River),成功突襲黑森僱傭軍(Hessian)的兵營。
五、榮譽之地 Benedict Arnold: A Question of Honor (2003)
劇情簡介:
美國獨立戰爭把人民痛苦地割裂,三分之一自稱愛國者的人在尋求建立一個自由獨立的國家,三分之一的親英分子繼續效忠英國,三分之一的人保持中立。
阿諾德是一名在獨立戰爭中功勛卓越並深受士兵愛戴的將軍,但由於議會中復雜的政治爭斗,在一次重要的戰爭中,他的部隊因為得不到後方的補給和援助而吃了敗仗。阿諾德在這場災難中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他的一條腿受傷,永遠也不能正常的行走。對政治失望的阿諾德辭去了軍銜,重返家中,沒想到,妻子的死訊再次打擊了他。
正在阿諾德對生活心灰意冷之時,華盛頓請他重返軍隊的信件寄到了家中。在華盛頓的力勸下,阿諾德答應繼續領導部隊進駐費城。在費城,他認識了當地親英貴族小姐佩蒂希凡,兩人一見鍾情,並很快結了婚。
此時,美國的社會形勢瞬息萬變,由於各派的政治斗爭,獨立戰爭前景堪憂。而阿諾德的軍隊不僅得不到國家的支持,他本人也因為和親英貴族的女兒結婚而遭到了當地人民和士兵的鄙視,他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在妻子佩蒂希凡的一再勸說下,阿諾德決定投靠英國政府,以換取足夠的軍隊。他始終幻想著有朝一日能夠東山再起,帶領著人馬重返美國領導獨立戰爭,使人民獲得更大的自由。
但天有不測風雲,就在阿諾德投靠英國王室計劃就要成功的時候,這個消息意外地被華盛頓獲悉。雖然,阿諾德僥幸逃脫到英國,但他早已背上了叛國的罵名。更令他失望的是,狡猾的英國政府失信於他,他夢想得到的軍隊也已經成為幻影。
阿諾德又氣又恨,在此後,他曾多次為奪回自己的榮譽而努力,但都沒有成功。1801年,這位曾擁有傳奇一生的大將軍在倫敦平靜地去世。
㈡ 法國影星傑拉爾·德帕迪約主演的一部電影
《難兄難弟》(法國) LES FUGTIFS 1986年出品
編劇:弗朗西•維伯
導演:弗朗西•維伯
主演:皮埃爾·夏爾、傑拉爾·德帕迪約
故事梗概:
結束五年的囹圄之苦,奴卡走出監獄的大門。五年前,十四次搶劫銀行成功的奴卡,在實施第十五次搶劫時被多羅夫警官抓獲。這次刑滿釋放,多羅夫沒有忘記來看看打過多年交道的「老朋友」。在多羅夫看來,奴卡不會就此金盆洗手,只要奴卡重操舊業被自己抓獲,還有獲得升職的可能。上一次抓獲奴卡,多羅夫就嘗到了升職的甜頭。
令多羅夫失望的是,奴卡還真沒有重操舊業的打算,這次出來,奴卡就想過平常人的生活。然而,理想和現實之間總有一段距離。當奴卡為生存所迫,變賣完僅有的金銀首飾准備到銀行開戶時,竟無端地卷進一起搶劫案,被持槍搶劫的弗朗索瓦劫持為人質。率隊趕來的多羅夫根本不相信樣子頹唐的弗朗索瓦會是劫匪。為了免遭牢獄之災,一時無法辯解的奴卡只好和弗朗索瓦一起逃跑。
駕車逃離的路上,拉扯之間弗朗索瓦不慎扳動了手槍的扳機,子彈打穿了奴卡的大腿。為了給奴卡治傷,弗朗索瓦把奴卡帶到父親的一個朋友馬丁醫生家。雖然馬丁只是個獸醫,但在滿大街刺耳的警笛聲中,再沒有比馬丁更合適的醫生。奴卡強忍著疼痛,讓馬丁取出了子彈,弗朗索瓦則趁機去接妻子去世後留下的五歲女兒婭娜。
就在奴卡和弗朗索瓦無處藏身時,多羅夫排除了奴卡重操舊業的可能。擔心被 土豆越活越滋潤 抓獲的弗朗索瓦懇請奴卡幫忙,看能否弄到護照,逃往國外。在奴卡的朋友拉迪夫處,弗朗索瓦因拿不出五萬法郎被拉迪夫綁架。此時,奴卡在馬丁醫生家不慎被一個 土豆越活越滋潤 認出,情急之下,奴卡奪過警車,呼嘯而逃,順路沖進拉迪夫的酒吧,救出弗朗索瓦。
經過這么一次劫後重生的遭遇,奴卡似乎開始同情起窮困潦倒卻不失愛心的弗朗索瓦。尤其是當奴卡准備離開時,三年未曾開口說話的婭娜一句「我不想你離開」,不僅讓弗朗索瓦激動得熱淚盈眶,就連性情冷漠的奴卡也為之動容。接下來發生的事情盡管麻煩不斷,但奴卡還是幫助弗朗索瓦父女來到法意邊境。看著弗朗索瓦父女逃向邊境那邊的義大利,奴卡追上前去,跟曾經一起同甘苦、共患難的朋友走向新的生活。
精彩視點:
法國人的幽默和浪漫似乎是與生俱來的,這種幽默和浪漫不僅僅浸透在愛情當中,就連《難兄難弟》這樣一部充滿辛酸和坎坷人生際遇的影片,導演也不放過擅長的喜劇元素,起用最傑出的喜劇大師,調動最豐富的喜劇細胞,把一個原本看了噙著一汪淚水的影片,演繹得幽默詼諧,忍禁不禁。
本片故事的喜劇性更多的是來自法國當今最傑出的電影演員傑拉爾•德帕迪約。1948年出生在法國的德帕迪約在懵懂、困頓中度過了人生的前二十幾年。1974年主演影片《華爾茲舞女》開始,德帕迪約一舉成名,從此片約不斷。從阿倫•雷乃的《我的美國叔叔》到特呂弗的《最後一班地鐵》,從瓦伊達的《丹東》到獲得戛納影帝的《大鼻子情聖》,德帕迪約一路走來。進入1990年代,德帕迪約開始向好萊塢發展。其主演的第一部英文影片《綠卡》為他獲得一座金球獎最佳男演員獎杯。此後,《1942:征服天堂》、《鐵面人》等美國影片,為德帕迪約贏得法國政府為他頒發的「騎士榮譽勛章」。
㈢ 求一個電影的名字,是一個法國的小老頭演的,很早的電影。
叫"夫妻市長"
市長(路易·德·菲耐斯 飾)是個發明家,夫人是自然保育主義者,的確是很有意思的電影,那個綿羊機器就是最後市長隱退後發明的。
網路http://ke..com/view/870937.htm
市長威廉·奧吉姆同時是一位發明家,他發明的機器引得日本人大為贊賞並要大量購進,工廠必須擴建,但由於得不到地皮擴建,只好把工廠建在客廳、卧室里,引得妻子列娜妮大為不滿,並引出一系列笑話。此時,新一界市長選舉要進行了,為了抗議其丈夫行為,列娜妮加入競賽的行列…… 奧吉姆既是市長,又是一位發明家。由他設計發明的一款陳塵設備贏得日商的贊賞,日商當即簽下訂購三千台設備的合同,而且還先期支付全款。在短短三個月的時間里生產出三千台設備,奧吉姆既高興又為難,因為要擴大生產就必須擴建廠房。當奧吉姆接受妻子貝娜戴特的建議去找省長租塊地時,省長卻以奧吉姆在研製開發陳塵機械設備過程中已經給當地造成了嚴重的空氣污染為由,予以拒絕。 租不到擴建廠房的用地,訂購的原材料又眼看就要運到,奧吉姆此時想到了自己的家。盡管有妻子貝娜戴特的強烈反對,但為了趕工期,奧吉姆不僅把家裡變成了生產車間,還招錄了七十五名工人,不分白天黑夜的連軸工作。一時間,電鑽聲,機器的轟鳴聲不絕於耳,家裡已經儼然成了一個工廠。從那一天起,妻子貝娜戴特不得不將鋼琴搬到花房,在花房裡教授孩子。由於工人們是二十四小時輪流上班,到了晚上,奧吉姆和妻子就只能耳塞棉花,聽著刺耳的機器聲入睡。 產品即將出爐,產品的存放問題又讓奧吉姆傷透了腦筋,盡管妻子聲明在先,別想打她的菜園和花房的主意,可奧吉姆還是趁妻子不在家時,偷偷往菜園里順著管道灌進石油,把所有的蔬菜都給燒死。入夜,當奧吉姆到處找妻子時,嫌吵的妻子早已搬到花房睡下。妻子哪裡知道,此時的花房已經被奧吉姆輸進了冷氣,為的是凍死花卉好改車間。凍僵的貝娜戴特被奧吉姆及時救出花房後,一氣之下搬出家門,並決定參加一個月後的市長競選。 新一屆市長競選開始了。貝娜戴特以環保主義者的身份參加競選,電視台現場直播夫妻兩個候選人的辯論,結果直播現場被這對夫妻搞得哭笑不得。投票開始了,奧吉姆以一票之差輸給了貝娜戴特,妻子成為新一屆的市長。奧吉姆下台了,因為日商支付的支票是假的,奧吉姆的工廠隨之倒閉。貝娜戴特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如願以償地帶上丈夫去鄉村過著田園般的生活。
㈣ 電影榮譽之印最後死的是誰
電影榮譽之印最後都沒有租嘩死。羅伯特上校正在進行一次城市肅清行動。在法律之外,他獨自單挑各種勢力,從街頭混混到高層政客。然而這種行動卻越發激進,卻造成了警局的困擾,羅伯特以前的士兵威廉彎謹姆斯決定聯合埋型基當地警局,將一發不可收拾的羅伯特拉回正軌,繩之以法。《榮譽之印》是一部由Michael,Winnick導演,史蒂文·席格,海倫娜·馬特森,克萊格·謝佛等一眾演員精彩演繹的電影。
㈤ 我看過一個電影,講的是二戰時,一個英國人幫助法國參加空戰,並且不顧個人危險返回佔領區救了一個女子...
一戰電影《空戰英豪》
1914年,一戰在歐洲打響。到了1917年,法國、英國、義大利和許多國家都站在了
《空戰英豪》劇照
統一戰線聯合對抗德國,盡管成千上萬的年輕人在海外死去,但處於別人的自由與己無關的歪理,美國首先還是選擇了隔山觀虎鬥。
然而,不少熱血沸騰的美國年輕人卻有不同的看法:被逼放棄家族牧場的布雷恩(詹姆斯·弗蘭科)看見了新聞里播放的飛行員,威廉為了家族榮耀發誓讓父親驕傲,富家子弟布里格斯決定開始自己的穿越大西洋旅行,因為種族問題被逐出美國的黑人拳擊手尤金發誓報效收留他的法國...。雖然動機各不相同,但這38位年輕人卻為了共同的飛行夢想加入了海外作戰空軍部隊。
可戰爭遠遠超出這些單純青年的想像,死亡無處不在,危險不可預料,面對戰地空軍平均只有三到六星期的壽命,他們無所適從。然而,在法國將軍賽諾特(讓·雷諾)和美國老兵瑞德·卡西迪(馬丁·亨德森)的領導下,這些年輕人真正學會了為榮譽和和平而戰。面對強大得令人生畏的德國侵略者,親身試驗機械技術尚不完整的新飛機,他們最終成為青史留名的「拉斐特飛行小隊」!
看點:四十年來首上銀幕的一戰空斗 但槍彈橫飛、原子彈出動,第二次世界大戰成為了大多數戰爭片聚焦的寶貝,曾經讓整個世界第一次簌簌發抖的那場大戰早已悄悄被遺忘。也許是因為昔時的裝備不夠眩目,也許是因為它早已遙遠,可第一總是應該有些特別的意義,特別是才剛發明不是太長時間的首批戰斗機空戰。
看中了40年無相應影片的真空段,《愛國者》、《獨立日》的製片人迪恩·德弗林說動世界第九大富翁投資6000餘萬美元,邀來憑《騙中騙》獲得奧斯卡的編劇,聯合了從14歲起就是飛行員的導演托尼 ·比爾(據說也是二戰物品最大的收藏家之一),且有《蜘蛛俠》系列裡的二代綠魔詹姆斯·弗蘭科加法國硬漢讓·雷諾坐鎮,可謂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壯烈激昂的冒險故事本就是好萊塢摯愛,而從未涉足過的一戰空戰,則全靠飛行員的技術近身纏斗,所謂炮彈齊飛鮮血四綻,英雄氣概比現今強了不止一倍。雖然為了尊重史實必須用老式雙翼戰斗機纏斗,但絲毫不露痕跡的特技卻讓視覺效果格外不俗。
古典帥哥突破之作?
尤記得80年代,尚是青澀小子的靚湯徒有英俊臉孔,卻無發揮之地,一次飛入高空的《凌雲壯志》成為了開啟他爾後成為好萊塢權勢一族的金鑰匙。如今,相似的年紀,相似的職業位置,相似的關於飛行的題材,更有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背景支持,長得和英年早逝的才子詹姆斯·迪恩異常相似的帥哥詹姆斯·弗蘭科此次會不會也得到自己的突破角色?相貌古典深邃的弗蘭科不缺實力,也不缺人氣,捅破接近巨星的窗戶紙需要的只是一個機會。
飛行、空戰、愛情、戰友、英雄主義、勇氣和忍耐,踏入異域氣息濃烈的法國,雖然不可避免增添點白鴿飛翔綠樹青蔥的場景,卻不至於像若干年前野心爆棚卻誤成戰爭戀愛三角的《珍珠港》一樣俗套。可以說,之前從沒有一部電影如此真實而准確的描述空戰驚險,得到不少飛行員首肯的本片,成功的關鍵在於它到底是典型的動作為主、煽情為輔的商業戰爭大片,還是邁入了更有潛力成為經典的栩栩如生的刻畫。
影片亮點影片之所以能從頭至尾緊緊抓住觀眾,主要在於有以下三個亮點:
第一,沒有神化拉法葉飛行中隊成員,而是既寫出了他們在戰斗里成長的個性化歷程,又揭示了他們各不相同的性格特徵。事實上,聞名世界的拉法葉飛行中隊,起初有38人,最後擴展為265人。這表明一戰時期的美國青年,不乏人道主義和救人危難的豪情義膽。「飛行中隊」發展成了「空軍部隊」。
先說銀行家、大富翁的兒子布里吉斯勞瑞,他畢業於哈佛大學,是奉公命參戰。一開始喬治泰諾分配他與黑人拳手尤金基斯約同住一屋,他對上尉說不行,在家鄉,這等於是主僕住一起。種族歧視和富家傲慢是如此顯著。後來在空戰中,尤金救了他的命,他才真心悔過,把帶來的珍藏百年以上的名酒與尤金起喝,並當面認錯。尤金是個十分直爽、勇敢的人。他之所以在巴黎拳擊比賽已進八前4名後,突然來到拉法葉中隊,他道出了其中原委:「這個國家比我祖國對我還好,我不能不為保衛它而戰。」在對德空戰中,他沉著、機敏,越戰越勇。再說主人公布朗尼羅林斯,他比其餘五個人到的晚,買了飛行服還不會穿。但因為他是牛仔,在空戰過程中提高很快,最後成了頂尖高手。傲慢的飛機上畫有鷹頭的德軍王牌駕駛員在空戰中第次沒有擊落羅林斯,放了他一馬。飛行小隊長,也就是把豪華城堡讓給美國飛行員們住的里德卡薩迪,養了一頭獅子作為吉祥物。當羅林斯和夥伴們八住城堡之初,獅子還把他撲倒在地,讓他吃了一驚。小隊長的戰友全都犧牲了,他心要為戰友們報仇。他對羅林斯講了德國王牌飛行員的情況,在影片快結束時,已經打下七架德機的羅林斯,終於擊落了德軍王牌賀駛員的三翼戰機。
初次空戰,拉法葉飛行隊就犧牲了兩個成員。這足以說明空戰的殘酷性。但是,從這天起,他們也成了空中殺手,被酒吧的英法飛行員們接受。他們飲酒、唱歌,盡管每次空戰都有人犧牲,他們用這豪邁方式悼念戰友,增強鬥志。
《空戰英豪》劇照片中還有個戴眼鏡的篤信宗教的飛行員,初戰前夕,讀《聖經》,十分鎮靜。空戰中,高聲唱歌,十分勇敢。還有一個在美國用玩具槍搶銀行又被疑為間諜的飛行員,他久久未擊落敵機。一次空戰中,他的飛機中彈了,迫降在德法陸軍大戰的戰場,飛機壓住了他的胳膊……是羅林斯冒著生命危險,砍斷了他那拔不出的胳膊,使其保全了性命。後來,他用假肢繼續駕機戰斗,終於擊落了德機。
第二,寫出了空戰的「瞬息萬變」、激烈撼人。當年,飛機誕生不久,機速慢,要近戰,敵我飛機你追我躲、我升你降,雙方飛行員都能清楚地看見對方的面容。即使中了彈,飛機尾巴冒煙了,機翼損傷了,還能飛行一陣。《空戰英豪》充分展示了一戰時雙翼或三翼飛機之間近戰場面,使得觀眾如臨其境,動魄驚心。再加上本片又運用了幾可亂真的動畫效果,更使得觀眾大呼過癮。片中也有不少高難度的飛行動作,像翻滾、翻轉飛行等等,這無疑更強化了這部早期空戰影片的觀賞性。本片導演托尼·比爾也是飛行員出身,14歲時就取得了飛行執照,成為一名技藝高超的特技飛行員。正因為影片是由有飛行經驗的導演來拍攝,所以才拍得精彩動人、引人八勝。
笫三,空戰是主線,愛情是副線,雙線交織,相得益彰。美國幾年前拍的《珍珠港》,愛情偏多,跌入了愛情片的困境。而《空戰英豪》則是以空戰為主,愛情為輔,主次分明。男主人公羅林斯與法國姑娘呂西卡的愛情,寫得清純、真摯,雖不乏浪漫主義色彩,但始終不落俗套,也沒有所謂「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大團圓。戰爭結束了,
電影劇照(21張)
羅林斯應約去了巴黎,但沒有見到呂西卡。最後羅還是回到美國,辦農場。羅與呂的相識,是在一次飛行訓練中,忘了加足油,迫降時腿受了傷,而呂幫他包紮傷口。羅曾誤認為她是妓女,當他弄清楚呂不是妓女之後,打聽了她家地址,騎著黑馬去找呂。羅通過交談,了解了呂的哥哥嫂嫂被德軍炸死了,留下三個孩子,由呂照顧。羅施展了牛仔的本領,為她們四人表演騎術,贏得了她們好感。後來,羅曾駕機去看他們,還帶呂坐飛機上了天。當德軍正進八呂的家鄉時,羅未經長官批准,兩次駕機去呂的家鄉,第一次救回了三個孩子,第二次救回了呂,呂還受了傷,而羅又徹夜守候。影片至此,有個充滿人情味的喜劇場景:當上尉按軍法,要對羅林斯進行處置時,他宣讀了上校的處理意見,充分理解了羅勇敢救助呂西卡家的義行,非但沒懲罰,還獎給羅一枚獎章。上尉又提醒羅,此等違紀行為,不能再犯。當德國飛艇「齊柏林」號被羅林斯他們擊毀後,羅林斯向上尉請了假,騎了摩托去蘭斯醫院找呂。幾經周折,羅看到了呂和孩子們,他們正被呂的叔叔轉移到倫敦去。
影片把空戰和愛情穿插起來描寫,突出了美法空戰英雄的豪情與柔情(還包括友情、親情)這兩個相輔相成的方面。隊長里德·卡薩迪,每次空戰中部盡全力保護這些美國飛行員,又能及時幫助消除他們的心理障礙。當他的飛機著火後,他駕機;中向了德國飛艇。他的壯烈獻身,給了羅林斯、尤金等尚存的四名美國飛行員以極大激勵。羅接替了隊長職務,在最後轟炸德軍倉庫的空戰中,羅像里德樣,降落之後,又駕機去攻擊德軍機場,最後擊毀了德軍的三屆王牌駕駛員,為戰友們復了仇。
好久沒有看到像《空戰英豪》這樣格調高昂、人物鮮活、場面精彩、故事動人的外國戰爭片了。贊賞之餘,我們似乎還可潛心思索,尋找一些有益於我們戰爭片創新的東西。我少年時代就景仰的志願軍空軍英雄張積慧,我大學時代就聞名全國的空軍英雄王海,他們和我軍空軍英豪們的大量戰績,不正是我們今後攝制自己的空戰片的極好素材嗎?在迎接我軍建軍80周年時,大家多厶希望能看到我們自己的精彩的空戰片啊。
㈥ 電影榮譽之印的詳細劇情是什麼請大師指點
羅伯特上校正在進行一次「城市肅清」行動,調晌芹查所在城市的黑暗面,解決一切犯罪行為。遊走在法律之外,他獨爛凳自單挑各種勢力,從街頭混混到高層政客。然而隨著他的行動越發激進,造成了市民的不安和警局的困擾。探長吉姆在調查案件的過程中遇到了羅伯特以前的下屬威廉姆斯,現在已經是聯邦調查員的威廉姆斯決定聯合當地警局,將一發不可收拾的羅伯特拉回正軌,繩之以法。舞女凱莉和兒子不幸被捲入羅伯特和惡勢力的斗爭中,威廉為了救出她們母子,被迫協助了羅伯特的行動。然而就在羅伯特准備對市長下手的時候,探長吉姆發現飢謹旅了一個有力的線索可以幫助他們抓住羅伯特上校……
㈦ 只知道情節的法國動畫片,請問名字
美麗城三重奏 目錄[隱藏]影片簡介 我的電影觀後感 劇照及海報 花絮
[編輯本段]影片簡介出品國:法國
又名《瘋狂約會美麗都》、《佳麗村三姐妹》
英文名:The Triplets of Belleville
導演:西維亞·喬邁(SylvainChomet)
主演:米切爾·切泰克斯Michele Caucheteux、珍-克勞德·唐達Jean-Claude Donda、米歇爾·羅賓
MichelRobin、莫妮卡·維加斯Monica Viegas
出品:索尼
類型:動畫片
上映日期:2003年11月26日
音樂製作:查雷斯特
片長:77分鍾
榮譽:
* 2003哥本哈根特別評審團大獎、2004年76屆奧斯卡動畫長篇入圍影片
* 全球商業運作最成功的動畫影片
* 在製作過程中即被全球18家著名電影公司與發行商搶定播出權的動畫片
* 全球業界人士公認具有高超藝術價值的優秀作品
* 法國、加拿大、比利時、英國聯合打造的動畫佳釀
* 奧斯卡電影節唯一可以抗衡《海底總動員》的提名動畫影片
* 第5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備受關注和好評
2003年,動畫長片《美麗城三重奏》先在第5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備受關注和好評,又被今年奧斯卡電影節提名,雖然沒有獲得奧斯卡最佳動畫片獎,但業界人士普遍認為它是藝術性極高的動畫片,是近年來難得的優秀作品,也是動畫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美麗城三重奏》描述的是由奶奶撫養長大的Champion,參加自行車環法大賽中途遭黑手黨綁票,救孫心切的老奶奶在愛犬陪同下,冒險來到黑手黨大本營海港大城,她在當地巧遇怪里怪氣的爵士老女子三人團體,四個老太婆一拍即合同台演出,並和黑手黨鬥智鬥法,設法營救愛孫。
電影講的是上世紀30年代,法國某小鎮上住著祖孫二人。孫子名叫「冠軍」。「冠軍」從小就只喜歡騎自行車,祖母自然就是無條件支持。每天「冠軍」騎車訓練,祖母就坐在自行車後面的跨斗里猛吹哨子監督,訓練完了就用打蛋器和吸塵器放鬆肌肉,還讓他坐在秤上吃飯控制體重。後來「冠軍」參加了環法自行車賽,卻被神秘的黑衣人給綁架了。於是祖母就帶上家裡的老胖狗布魯諾、騎上自行車一路追到了一個古巴比倫式古城,遇到了黑白片時代的演唱組合「美麗城三重奏」。她們現在已經是老太太了,於是四個老太太和一條狗組成了隊伍,從壞蛋資本家手裡救回被當做賽狗用的「冠軍」。
此片人物造型極其誇張,自行車運動員都很恐怖:腿上肌肉如山,上半身骨瘦如柴;而老狗布魯諾則恰好相反,身體像氣球而腿細如柴,祖母則是個大圓球。此片背景特別美,特別是其中的城市、街道、建築等「外景」就像印象畫派的油畫一樣。
片中人物基本沒有語言,「冠軍」一句話不說,而老祖母基本也是吹哨。自行車比賽進行了一段後,老祖母搭乘救護車跟在孫子後面吹哨加油。美國黑衣人在路上撒上釘子讓他搭乘的救護車爆胎,老祖母一動不動,趴在司機汽車下面吹哨監督司機換輪胎。而老狗布魯諾在篇中的位置也很重要,影片開場不久「冠軍」和老祖母忙著訓練、放鬆、吃飯的時候,那條狗就趴在自己的飯盆旁邊看鍾,到點了就上樓去對著附近的鐵路橋上的火車狂吼,那場面的忙亂,可是絕了。 [編輯本段]我的電影觀後感對於電影而言,我相信自己心裡的那塊感應面已經被塗抹的五顏六色了,赤橙紅綠青藍紫,一應俱全。有時覺得這是財富,有時也覺得是種悲哀。漸漸的,看電影總在麻木中進行,各種作料雜碎噴灑到眼球上,流動到耳朵里,滲透到大腦中,那塊曾經敏感的皮層似乎總也打不起精神,疲憊不堪。
大約三個月前,遭遇《21克》,大約兩個月前,遭遇《美麗城三重奏》,慶幸的,讓我重尋回了觀影的樂趣。原來,自己一切依舊。不同的是,好片子越來越少而已。
今天來侃侃《美麗城三重奏》吧。
兩個月的時間里,幾乎每天的某一個時刻都會在腦海中迸發出為《美麗城三重奏》寫點什麼的願望,因為已經養成這樣的習慣,但每每又覺得無從下手。似乎總也抓不住當時被觸動的那份感覺。前天偶然讀到一位英國詩人的詩句,「上帝創造鄉村,人類創造城市」,頓然間,那種淡淡的憂傷與悲憫,竟與看片兒時別無二致。真是以外的收獲。
如果沒看《美麗城三重奏》,我會毫不猶豫的說,《海底總動員》絕對是2003年最棒的動畫片。然而面對《美麗城》之後,《海底》則象個小孩子似的,缺乏歷練與堆積,不論大笑或痛哭,都率直的明擺在你面前,毫不掩飾。《美麗城》則完全是位經歷初戀、愛情與婚姻的少婦,一笑一嗔,一舉手一抬足,不但散發著嫵媚、矜持,青春年華漸漸逝去的淡淡憂傷與愁苦又伴隨其中,那份成熟的氣息,絕對可以將人俘虜。不用說,面對天真無邪的《海底總動員》,我被少婦俘獲了。
原諒我用了上面的比喻,但真的覺得恰當不過了。顯然《美麗城三重奏》不是拍攝給兒童觀摩的電影,她的精巧與睿智,兒童們是無法理解的。這也似乎秉承了法國動畫片的一貫傳統。記得第一次看完《美麗城》時,馬上想到的,便是《國王與小鳥》了。我心釋然,二十多年過去了,法國動畫片的精髓,得到了延續。
我相信本片導演絕對具有詩人氣質,否則肯定把握不住那種快樂與哀傷共存的尺度,這也是本片最大的成功之處。全片在濃郁傷感的大基調下,並沒有撲滅作為動畫片所應當承載的樂觀與調侃,而且兩者相處的又那麼和平友善,毫無沖突,這真是難能可貴的一件事兒。而且更為重要的,全片中許多充滿智慧火花的快樂點,恰恰就因為那個傷感的大基調才更添了幾分不平凡。影片中的這類「不平凡」也為整部影片注入了不平凡的藝術氣息。
當主角所住的小樓屋,從花海漫天的田園詩歌般的氛圍所包圍到被火車轟隆隆震動的搖搖欲塌的窘景,全片的基調便在這幾分鍾的鏡頭過度中充分表達,到了後期的變化了的哥特味道極濃烈的高樓大廈與如同復製品般的行人,全片真可謂是「哀傷的展示場」;然而,千萬別忘記了,那條聰明的狗,那顆手中的手榴彈,還有老奶奶的那隻高底鞋,等等這些精巧的充滿智慧的設計,又在處處提醒著觀眾,動畫片的巧妙與無限的可能。
或許說這是「悲劇的力量」有些過分,但以一部動畫片便能夠傳達出「哀傷的力量」,也是絕對不易的。而這種力量,也是整部影片的力量所在。
當然,能夠完成此種力量的表達、傳遞與升華,與其同樣抓人的影像風格是分不開的。其實這與前面所講到的「哀傷的力量」是相輔相成的,誰也離不開誰,誰有不會比誰更重要。這就象一副繪畫,她所散發的氣息與創作者本身的風格絕對是對應的,是無法剝離的。
其實分析這部影片的影像風格,其結果與之前的情況類似,也同樣是個「大」與「小」的構成。誇張、雜亂與瘋狂的大基調下,是精緻、小巧的細節亮點。同樣,導演很完美的整和了這兩種看似水火不溶的磁極。當我看到可愛胖狗狗著急的看著體重測試儀,盼望著那頓豐盛晚餐的降臨的時候,我便已預見到了這部影片的優秀:她的細節之處,簡直堪稱完美表達。稱《美麗城》為「完美的細節電影」,也不為過。同樣正是由於導演對於自己把握細節能力的高度自信與完美實施,才使得影片可以保留最少的對話而不失樂趣,避免了拖沓與沉悶。這正是導演技巧的高超之處,也是全片得以散發出濃重藝術氣息的使因。
我一直以為,能夠僅靠細節與鏡頭來講故事的導演,是充滿才華與天分的,王家衛如是,科波拉如是,《美麗城》的導演亦如是,雖然這僅僅是部動畫片。其實細節處理如同CG技術一樣,同樣應當屬於技術問題,只不過後者偏重客觀創造,而前者偏重主觀創造罷了。沒有這種強烈的對細節敏感的天分,這種技術是很難模仿的。
與另一類影片不同(這類影片則主要靠思想與信息取勝,技術、表達方式等等則無須廢話),《美麗城》在技巧方面的成就與其外延的思想與傳達的信息是同等重要的,這也是我對她的細節表達方式極為推崇的原因之一。或許可以更為直接的說,因為有了影片中的那些瑣碎的小細節,《美麗城》才會如此美麗。
除了上述的分析以外, 還有一點是不得不提的,便是本片的配樂了。在這里請先容許我發幾句牢騷話,前段時間的奧斯卡獎項,最佳配樂沒有給《美麗城》真是叫我郁悶了半響。對於一部對白極少的電影,如果配樂不優秀的話簡直對於創作者來說是場噩夢。《美麗城》的優秀之功,配樂也起到了重要作用。顯然,音樂在本片成為了角色之一,這與王家衛導演的《花樣年華》如出一轍(順帶再羅嗦一句,呵呵,《看電影》里的羅展風專欄,是我每期必讀的文章之一,尤其之前他對《花樣年華》配樂的詳細分析,讀來真是痛快)。用音樂來彌補由於對白過少而喪失掉的情景表達,是本片的最大特色之一。當身著黑色西裝狀若木樁的反派角色第一次出現時,音樂馬上由歡快變為陰沉……如此等等,均很好的彌補了對白過少而面臨的窘境。音樂之功,莫過於此。
前段時間,在論壇上聽一位朋友說,《美麗城三重奏》被歐洲媒體評為2003年歐洲最佳電影,但很多人也有疑問,說有《再見列寧》,有《夢想家》……一部動畫片承擔此種盛譽似乎有欠公允。其實,依我看,這樣評價也未嘗不可。《美麗城市三重奏》的干凈與純粹,氣息與思想之火花,相比充滿政治與情色寓言的電影而言,是絕對值得稱贊的。這是部干凈的不能再干凈的電影,純粹的不能再純粹的電影,這是關於電影的暢快淋漓的藝術回歸!
讓我用一位極偉大的法國人的至理名言,來結束這篇文章吧,同樣的,也送給同是法國的電影,《美麗城三重奏》:我越是思考我們的生活問題,我就越相信,我們應該選擇「嘲諷」與「憐憫」做我們的評論員與法官,就如同古埃及人讓女神伊希斯、女神內弗提斯來評判死者一樣。嘲諷與憐憫都是好幫手。第一個用她的微笑讓人生變的愉快;另一個用她的淚水讓生活變的神聖。
嘲諷與憐憫,微笑與淚水,這不正是《美麗城三重奏》嗎? [編輯本段]劇照及海報老太太們的雷人表演
Champion正在比賽
海報 老太太們的表演 [編輯本段]花絮作者在《美麗城三重奏》中加入了之前在《老婦與鴿》中創作的執法者形象(如下圖中右下角的那個人),這算是作者設置的一個彩蛋吧。
擴展閱讀: 1. http://www.mov8.com/dvd/freetalk_show.asp?id=18672(《美麗城三重奏》:被氣息俘獲 - DVD暢談 - DVD不完全手冊)
㈧ 找一部法國警匪片
使用網路網盤免費分享給你,鏈接:https://pan..com/s/1Lu52IYUF1G-TKEOZHIyYtA
提取碼:821d
《法國販毒網2》是由約翰·弗蘭克海默執導,吉恩·哈克曼、費爾南多·雷依等主演的動作犯罪片,於1975年5月18日在美國上映。該片緊接前作結尾,講述了多伊前往法國馬塞追擊法國販毒首腦阿倫夏奈爾的故事。
㈨ 介紹一下法國導演梅爾維爾
法國大導演讓-皮埃爾.梅爾維爾(Jean-PierreMelville)是世界影壇最負盛名的黑色電影大師。他於1917年10月20日出生於法國阿爾薩斯的一個猶太人家庭,原名Jean-Pierre Grumbach。青少年時期他到了巴黎讀書。他從小就喜愛閱讀美國小說和喜歡看美國電影,連他自己的梅爾維爾這個名字,也是由於後來極其仰慕Moby Dick《白鯨記》的作者Herman Melville而改名的,足見他對美國文化迷醉程度之深。
梅爾維爾是首開電影獨立製作之人,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退役,並在同年的1945年11月創立梅爾維爾獨立製片公司,從1946年開始導演短片。到1947年,梅爾維爾就用極其低廉的六百法郎製作費親自導演了《海的沉默》一片,震驚影壇。當時他這種忽視法國電影界傳統的製片方式,很受到各方面的注意,特別是受到詩人尚?考克多的賞識。因此尚?考克多提供一千七百萬法郎的製片費,請梅爾維爾導演他的小說《可怕的孩子們》,結果很成功,而被譽為戰後法國電影界最有才華的新人,被視為法國新浪潮間接的先驅者。梅爾維爾被公認為「法國新浪潮的精神之父」,他甚至還在讓-呂克?戈達爾的成名作、同時也是新浪潮運動的標志性作品之一的《筋疲力盡》中出演了作家一角。
在長達26年的從影生涯里,梅爾維爾共執導了13部電影長片,除了《海的沉默》、《可怕的孩子們》和《影子部隊》等題材各異而又馳譽世界的傑作之外,還有包括《發熱》、《眼線》、《獨行殺手》、《血環》和他執導的最後作品《大黎明/警察》等在內的經典黑色電影和著名警匪片,令他成為蜚聲國際的黑色電影大師,對世界影壇影響極其深遠。1973年8月2日讓-皮埃爾?梅爾維爾因心臟病而過早地離開人世,終年55歲。
梅爾維爾於1970年自編自導的《血環》(Le Cercle Rouge。又譯《紅圈》或《仁義血環》)被公認為他本人的集大成之作,是一部被譽為「極其純粹而達至完美和經典」的電影,堪稱警匪片的示範本。《血環》由阿蘭?德龍(Alain Delon)、伊夫?蒙當(Yves Montand)和布爾維爾(André Bourvil)三大法國巨星,及義大利性格演員日昂-馬利亞?沃蘭特(Gian-Maria Volonte,曾憑《馬里奧?列齊之死》榮獲1983年第三十六屆戛納國際電影節影帝頭銜)等知名演員聯袂演出。本片在藝術上和商業上都取得極大的成功,是有史以來最成功的法國電影之一。《血環》具有多層次的主題和豐富的內涵,因而既可簡單地把《血環》看作一部經典警匪片,也可以經過更深層的思索去理解它所蘊涵的微言大義。
首先是本片的宿命主題。在《血環》的片頭就直接引述了佛祖悉達多喬達摩(佛教始祖釋迦牟尼的本名)的一個典故:佛祖悉達多曾用紅堊石畫了個血環,並說:「盡管人們一開始並不知道,終究有一天他們會相遇。就算他們的人生際遇各異,他們所走的是不同的道路,到了特定的那一天時,他們終究會在血環(紅圈)中會合。」片頭的這段典故對理解好整部電影極其重要,導演梅爾維爾在談論《血環》時說過:「血環是魔鬼的標記,它畫出了某些人的命運,並使他們同普通人類社會分隔開來。」。顯而易見他想要表達的觀點:一個人無論如何也終究無法逃脫他的宿命和命運的安排。那可能是活著,也可能是死亡。
梅爾維爾常把一些遊走於社會邊緣、與社會體制格格不入甚至是對抗的人和故事搬上銀幕,把那些兇殺搶劫的人和事理想化,並通過他導演的作品表現出來。我們在《血環》中能看出他的這種完美追求。《血環》通過釋囚大盜科萊(阿蘭?德龍飾)、因被革職而酗酒成性的前警察神槍手讓森(伊夫?蒙當飾)、從老警長馬泰(布爾維爾飾)手中逃脫並正被馬泰追捕的現行在逃犯福格爾(日昂-馬利亞?沃蘭特飾)三人的經歷和聯手搶劫珠寶的故事主線,將警匪片中常有的黑道間的殊死拼殺、盜亦有道、仁義與榮譽、忠誠和情誼等主題表現得更為深刻動人,別具一格。影片更進一步隱寓性地將以上主題引申升華至遊走於社會和法制邊緣的特殊群體與強大統治強權對抗這一社會哲學層面和高度,三人最終在死亡的血泊之中會合的悲劇結局也呼應了片頭佛祖釋迦牟尼「血環」的典故,並折射出在強權勢力壓制和圍追堵截下,對抗體制者無奈的悲劇性命運和無法逃脫的宿命。
《血環》最為人稱道的還在於影片相當冷峻沉著的風格,對話亦極為精簡,極富讓-皮埃爾?梅爾維爾的個人特色和獨特風格。這點可以用影片中最具代表性、也最為經典馳名的「奇謀夜劫珠寶店」一幕以作剖析。這整場戲包括:第89分26秒起始的「行動開始、入屋」(長14:18)和「劫掠珠寶」(長12:29)。
盡管在整整長達近半個鍾頭的戲里幾乎沒有一句對白,但梅爾維爾通過影像與音效精準非凡的完美結合,將這幕戲行雲流水地呈現給觀眾。他以出色的攝影和風格冷峻的鏡頭影像,出奇不意的劇情編排,復雜而多變的場景之間出色嫻熟的鏡頭調度和流暢凝煉的剪輯,使整場戲極具可觀性。同時也利用環境聲響和特殊聲效,以及點到即止的精簡配樂音符的配合。這些聲音蒙太奇的出色運用為影片增添了無窮的緊張感,令整場戲充滿戲劇逼力和張力,異常扣人心弦,觀眾無不緊張得屏息靜氣。這整場戲無愧為展現「此時無聲勝有聲」意境之典範,也是最為人樂道和最經典馳名的電影片段,其匠心獨運的電影技藝令人嘆為觀止,堪稱電影示範教科書。
另外,本片中神槍手讓森首次露臉的那場戲,梅爾維爾採用超現實主義手法畫龍點睛地挑明了讓森沉淪酒海的可悲境況和他內心無助的恐懼感,同樣也是影片中的神來之筆。
出色的表演也是《血環》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藝術層面上,只有效果最能說明問題,因此不得不承認阿蘭?德龍是體現梅爾維爾內心世界的最好的工具。這點早在1967年他們兩人合作的《獨行殺手》里就得到舉世贊譽和公認。阿蘭?德龍以深沉內斂的演技,將《血環》中最重要的主角——大盜科萊精明強乾的個性、如叢林猛虎和獨狼般的孤寂心境表現得絲絲入扣,舉手投足間總散發著那麼一絲一點揮之不去的別樣憂郁與哀愁。他的冷峻和沉著恰到好處,散發出懾人的個性魅力。毫無疑問,「讓-皮埃爾?梅爾維爾加阿蘭?德龍」絕對就是經典黑色電影的代名詞。
另外,在法國歌影雙棲巨星伊夫?蒙當飾演的神槍手讓森身上,導演也向我們講述了一個沉淪落魄之人通過兄弟般的情誼戰勝心魔、重拾人性尊嚴和自信的故事。而最終三位劫匪都被擊斃的結局除了道出了影片的宿命主題之外,也將「榮譽、道義與情誼遠比生命更寶貴」的旨意表露無遺。
一路窮追不舍並不擇手段的老警長馬泰作為片中與黑道對立一方的主要角色,同樣也顯露出導演的編排別具深意。作為警長的馬泰身處國家機器里的中下層位置,他是維護政治、權力、法律制度的國家機器內的一位典型的代表人物,也是具體的執行者。這樣一來既起上傳下達之功,也起一斑以窺全豹之效。兢兢業業、盡職盡責的老警長馬泰,他的行為和思維都已經被制度化了,透過這位老好人舉止神態的木吶呆板這些表面化的特徵,反而使我們認識到:麻木不仁和冷酷無情才是他最生動的寫照,不擇手段是他成功的座右銘。可以說,老警長馬泰既是當權者豢養的一個行屍走肉的走卒、一隻獵犬,也是充分體現權威體制和維護當權者利益的一個象徵和一個縮影。整部影片里,只有在馬泰這個孤家寡人回到冷冷清清的家裡與三隻貓兒呆在一起時(注意:這些貓是馬泰家中除他本人之外僅有的活物),我們才能稍微感覺到他身上僅存的一絲活人的氣息。曾主演《虎口脫險》的法國著名歌影雙棲喜劇藝術家布爾維爾,在《血環》這部他本人一生中演出的唯一一個正劇角色的電影里完全突破了自我,脫胎換骨般地把馬泰這個影片中較為吃重的角色扮演得栩栩如生,出色演技可圈可點。
與此同時,梅爾維爾也僅用寥寥幾筆就交代了堅信「人皆有罪」的警察內政部部長對警長馬泰暗中展開審查的情節,揭露了國家機器、權力機構的白色恐怖和對個體的人和民主自由本意的粗暴干涉和壓制。開始時,馬泰對內政部部長的這一「人惡論」並不以為然,經過查案過程的種種經歷,待到影片最後擊斃三名劫匪大盜後,面對前來現場視察的警察內政部部長一語相關的詢問「所有人,是嗎?」的時候,馬泰此時不經意的點頭,儼然已視作認同。這個頗具苦澀意味的電影結尾可謂意味深長,頗堪細嚼回味。
通過對愛貓的老警長馬泰一角的塑造,以及堅信「人皆有罪」的警察總局內政部長對馬泰的暗中審查,馬泰及其手下以執法者身份不擇手段、對線人威迫利誘、草菅人命等旁枝副線的細膩描繪和提煉,讓-皮埃爾?梅爾維爾以小見大地從側面揭露統治體制權威、強權國家機器滋生的腐化黑暗和非人性,一針見血地抨擊了其民主自由的虛偽性,頗有「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的意思。當然在做這些現實批判性的注腳時,梅爾維爾採取了「超道德」的概念和極其平實和隱晦的手法,導演在作品中沒有過多地加註道德判斷,片中角色的好壞並無明確標識,交由觀眾自行思量,這無疑也保持了這位偉大的黑色電影大師一貫的冷峻、沉著和超然。
具有深刻隱喻意味的《血環》展現了讓-皮埃爾?梅爾維爾深邃精闢的洞察力,他以嫻熟自如的執導手法將電影里多頭發展、多線交疊的劇情描繪得有條不紊而且波瀾疊起、充滿張力,其編導功力爐火純青已臻化境。加上一眾才華橫溢的影壇巨星們的出色演繹,匠心獨具的畫面構圖、取景角度和鏡頭調度,把《血環》打造成為一部非凡的經典黑色電影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