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廣島之戀》講述了什麼
《廣島之戀》是法國電影導演阿倫雷乃首次長片之作,本片獲1959年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在法國電影藝術與技術科學院1979年評選的「法國十大佳片」中名列第七。
《廣島之戀》寫的是一位法國女演員到廣島拍攝一部宣傳和平的影片,與一位日本建築師產生了短暫的愛情,從而喚起她對初戀情人的回憶。二戰時期,在她被德軍佔領了的家鄉內韋爾,她與一個德國士兵相愛了,但戀人被抵抗戰士的冷槍打死,她也被視為法奸被剪光了頭發。恍惚中,她把兩個情人混同起來了。不能實現的愛情、即將到來的離別、廣島遭原子彈浩劫的慘劇、她個人的痛苦回憶……一切都混淆在一起了。他們彼此呼喚著對方:「廣一島!內一韋一爾」。影片一問世即轟動西方影壇,被譽為「空前偉大的影片」,「也許和《公民凱恩》同樣重要」。
《廣島之戀》在一定意義上是西方電影從傳統時期講入現代時期的轉折點,它宣告了一個與新浪潮電影同時期的流派即「左岸派」的崛起。它也是「作者電影」的代表作,既具有編導者的獨特風格,又有十分濃烈的文學色彩。與傳統電影通常的單一表現不同,本片意蘊曖味多義,可作多層次闡釋。它既表現了一一個愛情故事,又折射了戰爭,進而達到對和平主義的贊頌。它還以矛盾運動的辨證結構闡發了「忘卻」與「記憶」之間的復雜關系,告誡人們不要忘記慘痛的歷史。
本片一反傳統電影的線性敘述,將時空交錯的意識流、象徵主義、「新小說」的文學語言有機地融為一體,極大地拓展了電影語言的空間。大段的內心獨白,禱文式的疊句、詠嘆式的朗誦,為一般影片所罕見。導演運用畫面表現了人的潛意識活動,形成影片現實與記憶交錯,不同時空交叉的意識流敘事方法,同時在視覺與語言之間達到完美的平衡。大量的象徵手法使影片的人物與內涵具有抽象和普遍的意義。
② 《廣島之戀》影評
影片的開頭:肉體在交織纏綿,心靈卻在掙扎抗拒。
法國女人不斷述說她在廣島上所看到的,那些由記憶所凝固成的痛苦的「物」,日本男人卻始終否認這些可見物的存在。
我們後來得知,廣島事件發生時,日本男人在戰爭前線打仗,他不在廣島,但是他的親人在。
所以他無權遺忘這記憶,因為在這記憶中他本是缺席的,他因缺席而永遠背負這一記憶。而記憶只有被遺忘了,才能凝固為可見物,才能被自己和他人所觀看。
他對法國女人的愛戀行為蘊含著雙重的意義結構。他當然可說是對法國女人一見鍾情的,他確實迷戀這個異國風情的女子,然而更加主導他的戀情的,卻是一種抽象意義上的詫異、報復、反擊與追尋。
他詫異於法國女人如何能夠看見他所要否認的記憶,這種能力不可能來自於一個旁觀者廉價的同情,他覺察出是法國女人自身完成了從記憶到遺忘的救贖,才獲得了這種穿透性的力量。於是他渴望地追尋著,他發現了一個美麗的詞:內維爾。
內維爾之於法國女人,正如廣島之於日本男人,是通向其深處的秘密鑰匙。日本男人渴望知道這一秘密,渴望進入對方,同時救贖自身。
然而,在這把鑰匙被照亮的同時,分隔雙方的鐵幕卻也無情地落下。法國女人發現自己尚不能真正地遺忘,她可以通過凝視他人的記憶來顯示自己遺忘過的成就,可當自身深處的鑰匙被召喚出來,被那個日本男人所緊緊咬住,她卻不得不強迫自己逃離。
自此而下,日本男人越來越堅持(而猥瑣)地追尋著法國女人的記憶,這種追尋雖然也可說是出於一種渴弊如望了解戀人過的正常心理,但從更深層的意義上說,則是對開頭時法國女人面對廣島記憶的那種自信的報復與反擊(嗯,我們可以嚴肅地將稱之為「猥瑣」,最「猥瑣」的一幕莫過於他得意地喊說只有我知道這個秘密,你丈夫都不知道@@ 當然這種「猥瑣」乃是出於抽象層次上的象徵力量運作之所需,也難為這傢伙了)。
法國女人的困境在於,她要徹底地進行遺忘,才能重新開始一段戀情,才能與日本男人在一租者啟起;然而在遺忘的過程中,眼前的日本男人與記憶中的`德國情人也在進行著同一,正是這種同一化所塑造出來的形象誘成著她遺忘的勇氣,所以如果她真正達到了遺忘,那麽眼前的這一形象也將同記憶中的形象一起被抹。
於是她開始不斷地述說。
她痛苦的記憶是無聲的,如同一段段默片播放在酒吧的背景音樂上。
她啃食著血,她自己的血,在昏暗的地窖里發酵成酒,用來麻醉自己,和融入她體內的屍體。
她被剃光的頭發,在一天天生長,她痛恨生長,因為它伴隨著遺忘,伴隨著開始對這個本該死的世界的言說。
她逃出了這個記憶,通過逃離內維爾,她在途中聽過了廣島這個名字,廣島對於法國人只是一個集體性的符號,對於她卻奇妙地有著個人性的意義(按:此為換喻)。
她最終來到了廣島,她通過凝視與同情這座城市的記憶,來檢驗自己的遺忘,她遇到了一個新的情人,聽到了深情款款的話語,她渴望被重新塑造,渴望愛的再度開啟,然而這時她發現她的遺忘並不徹底。
最後一夜,原本深情的主題也變形成陰森的旋律,城市陌生得如同岩石冰冷的眼睛。這時,日本男人(通過不斷地猥瑣化)已抽象成了一股怪異而固執的力,將法國女人的掙扎與痛苦推到了被吞噬的邊緣。
兩個人都已經異化,日本男人承載著內維爾的記憶,法國女人吞食著廣島冷漠的夜,兩種原本相隔遙遠的記憶交織錯節,相互製造著痛苦。
已近乎絕望了。
忽然,片頭曲的主題響起,那是一種輕松、跳躍而戲虐的味道,是不斷再生的活潑的生命本身。天光已現。
法國女人最後作了一次掙扎,宣稱要將記憶徹底遺忘。
接著,兩嫌擾人相互凝視,各自回到了自己的記憶:
廣島才是你的名字。
內維爾才是你的名字。
③ 電影<廣島之戀>講的是什麼故事
《廣島之戀》
看由杜拉斯的
小說
《廣島之戀》拍攝而成的同名電影,感受頗深刻。
電影畫面是破碎的,僅由兩個主人公反復的訴說,以及單調急噪的鋼琴音樂,透露著不安和絕望。杜拉斯是一個風格獨特迥異的女作家,那些斷裂、急促、重復的詞語在她的筆下充滿了美麗與震撼。杜拉斯在晚年用憂傷的語氣說:「盡管絕望,還要寫作,是帶著絕望的心情寫作,那是怎樣的絕望啊,我說不出它的名字……」法國的評論解說:「杜拉斯的作品不是女人的作品,它們是如此的強悍有力。」作品象人,絕望而頑強地掙扎在死與愛的邊緣。這種掙扎的心態,與自己與過去毅然斷絕關系的倔強心態,在《廣島之戀》里成了隱含的主題。
電影講述了一個法國女演員來到廣島拍攝國際性的和平宣傳片,內容是戰後日本的狀況。在廣島邂逅一個男子。她向他講訴二戰中自己最初的愛戀,以及死去的愛人——一個年輕的德國軍官。在她的家鄉內韋爾,人們反對他們的愛情。人們暗殺了德國軍官。當她的戀人在她懷里變冷的時候,內韋爾也解放了,但是她卻瘋了。十四年後,她來到廣島,男子喚起了她心中的愛情。她把他甚至當作死去的戀人,向他傾訴自己一刻也沒有忘記過的痛苦。男子要求她留下來,留在廣島,因為他愛上她。她在走與留之間徘徊著。
她一直以為自己是忘記了痛苦的。但是卻在內心深處一遍一遍懷想自己的青春歲月。她是被毀滅的。在內韋爾,勉強活下來的她已經為了愛情而死去了。又在廣島為了愛情而復活。去與留,念與忘。神秘的男子一直是深愛著她的:在她悲傷顫抖的時候緊緊按著她瘦弱的肩膀;在她不願啟齒的時候要求她竭力回憶;在她憤怒尖叫的時候給她倒酒,握住她的雙手;在她哭泣的時候為她捂住雙眼——倔強地、深刻地、頑固地愛著她。他要求她留下來,結束內心不安的痛苦的日子,和他一起住在廢墟上的廣島。她在這要求面前一再退縮。最後她捏著拳頭怒不可竭地說:「我一定會把你忘記的!看我怎樣忘記你!」男子過來握住她的拳頭,她抬起頭說:「我知道了,你的名字叫做廣島。」男子微笑著說:「是的,我的名字叫做廣島,而你的名字叫做內韋爾。」電影戛然而止。留下最後一句耐人尋味的台詞。而她的去留已經不再是關鍵。
最後一句話堪稱全片的主旨所在。當把人上升到城市的地位身份時,整個電影的意義就完成了一次飛躍:不再局限於個人的愛恨情愁這樣的小題目,而是上升到戰爭對整個人類生存的影響和威脅。我想,這才是杜拉斯想要表現的主題。廣島是被人類的文明和仇恨所毀滅的城市,在這部鏡頭搖擺不定、畫面破碎的電影里,有限的一段完整的全景鏡頭被長時間地用來描寫二戰中廣島被原子彈毀滅時慘不忍睹的情景,和人被原子彈輻射影響而產生的身體畸形變異。廣島是一座沒有歷史,沒有回憶的空城,它的一切,都要從毀滅開始算起。而這樣的狀態,正與杜拉斯筆下人物的狀態相契合。所以,當表面完整安好,但是實際上從內部、從精神上被毀滅了(愛情)的內韋爾遇見了毀滅之後重新建立起來的廣島時,電影被賦予了歷史的、人文的全新意義。當女主角面對著廣島闌珊的夜色,絕望而沉醉地喃喃自語道:「在這永不醒來的黑夜,在廣島,請你把我吞噬了吧。」看電影的人不禁渾身一陣顫抖,眼鼻酸澀。
杜拉斯本人在二戰中受到過很深的傷害,亦受到很深的震撼。在西貢的童年時代,她與她的家庭過著與殖民者身份不符的艱難生活。強烈的物質慾望與現實生活的脫節造成了她早熟而輕狂的性格,內心奇異的自卑表現出來是對以母親為首的家庭成員的既愛又恨,以及在外表和舉止上的誇張與冷漠。有著天使般甜美笑容的杜拉斯漸漸變成一個內心極度自私敏感的人。對於政治她沒有專門的興趣,她所關心的,是被毀滅的人的生存狀態,在過去與未來之間,在極度的愛與恨之間,如何取捨,以及是否需要面對取捨。從她最出名的小說《情人》可以看出她對於往事的沉溺。而《廣島之戀》也鮮明地體現了這一主題特徵。
看這部電影之前,也看過一些杜拉斯其他的作品,比如《情人》。一度在漫天遍野的小資狂潮中言必稱杜拉斯,個性鮮明的女作家成了時尚矯情的代言人。但是杜拉斯絕非一個瓊瑤阿姨般的浪漫寫手。她筆下的愛情真實而殘忍,如同一種禽鳥,相愛的禽鳥會一直爭斗下去,直到雙方都精疲力竭,氣絕身亡。如果在愛情裡面出現生與死的場面,也一定不會是徇情,而是斗爭。杜拉斯是自私自愛的,連帶她筆下的人物也是自私自愛的。我在《情人》里只看見小女孩的成長,甚至是利用了那個男子來完成自己的成長與蛻變。愛情,在這場殘酷的游戲裡面被傷害得體無完膚。許多年以後,當雞皮鶴發的杜拉斯再次以深情的目光回望少年時代的情人的時候,她寫下了《來自中國北方的情人》,這一次,愛情才真正產生,因為她也終於成熟,不再需要利用他的力量了。而他,在她的世界裡,也已經是一個過去的,沒有威脅的,終於可以帶著溫情去回憶的純粹的男子了。
當然,一部作品應該有不同的解析視角,尤其是像杜拉斯這樣一個謎一樣特立獨行的、倍受爭議的女子,她本人的思想、經歷以及她的作品,《廣島之戀》(電影)或者《情人》(小說),都不能夠簡單地下一個定論。而其人其事的風味與魅力,正是來自於欣賞者不斷發掘、不斷了解的過程。
④ 為什麼叫「廣島之戀」,有什麼故事在裡面嗎
分類: 娛樂休閑 >> 電視
問題描述:
就是莫文蔚的那首歌~
好像曾經有部日本電影也是這個名字,不知道有沒有聯系。
解析:
《廣島之戀》這部電影是法國導演阿倫-雷乃在1958年拍的,劇本是法國著名女作家杜拉斯應導演要求在7個星期內完成的,電影是法日合拍,但主要創作人員都不是日本吵差人。該片被視為法國新浪潮電影的代表作之一,新浪潮左岸電影(又稱作家電影)的開山之作。由於審查方面的原因(很多作家電影由於政治意識等方面原因在審查上較易遇到問題),該片未能參加1959年的嘎納電影評選,只作為參展影片獲得了評委大獎。不過《廣島之戀》在嘎納引起了空前的轟動,有人將它捧得很高,有的認為不值一文。
雷乃在片中首創「閃回」(極短的蒙太奇)的表現技巧,大量使用意識流的手法表現人物內心和思緒的狂亂,並運用了巧妙的剪輯將一些原本不協調的畫面重組並產生震撼人心的效果。從《廣島之戀》開始,這部影片中所運用的電影技巧被大量借鑒運用。
這部影片講述廣島原子彈爆炸14年後一個法國女演員到廣島參加一部和平影片的演出,與一個貌似西方人的日本人發生露水情緣,回憶起自己在法國小鎮納韋爾與一個德國士兵的愛戀及其帶來的痛苦和羞辱,最後擺脫不了沉重的精神枷鎖選擇了離開日本人,不敢重新接受愛情。故事情節不是線性的描述而是隨女主角的回憶而展開,時間和空間交錯,女主角的意識決定影片情節和畫面的順序。該片主題曖昧多義,反戰、愛情、記憶和遺忘等等,可以隨觀者的水平而有不同層次的解讀。
反戰是該片公認的主要主題,一開始電影公司希望拍部關於廣島的記錄片,但後來雷乃和杜拉斯卻以這種形式表現了反戰的主題,不過影片中仍然用了很多記錄片的鏡頭,可以說該片還是帶有一定的現實色彩,這跟導演受法國電影理論大師巴贊寫實的主張的影響不無關系。影片通過描寫兩種悲劇:廣島的集體式悲劇和女人的個人的悲衫段劇表現了戰爭給人類帶來的深重災難,表達了反戰的思想。廣島和女人都是無辜的,法國女人和德國士兵的愛情在和平時代也是正常的,卻因為戰爭,城市被毀壞,德國人付出生命的代價,法國女人被羞辱,身心遭受極大傷害,無法擺脫過去的陰影。女人和廣島同病相憐,看到廣島就象看到自己。
記憶和遺忘是雷乃偏愛的主題,在他的多部作品中都有對這方面的探討和表現。在《廣島之戀》中,記憶可以分為兩類:積極的和消極的。積極記憶的代表是廣島,它代表一種正確對待記憶的方式,即正視過去,但不沉溺於對過去的回憶,過去只是今天的基石不能影響今天和明天。而女人是消極記憶的代表,她只活在記憶中,永遠是過去的奴隸,現在和未來都只是或碰譽過去的延續,對她而言沒有希望沒有明天。越想遺忘越忘不了,真正的遺忘是象在說別人的故事一樣的記憶。
《廣島之戀》寫了兩段愛情,納韋爾的和廣島的,由女人和廣島把兩者串起來(女人離開納韋爾到巴黎時剛好廣島爆炸消息傳開)。兩座城市兩個愛人同樣絕望的愛情。說到《廣島之戀》的愛情,人們用的最多的詞是絕望,為什麼這么說呢?在被佔領的納韋爾,法國女人和德國士兵的愛情在國家間的戰爭、民族間的仇恨、社會輿論和道德的夾攻下,最終還是在解放的前一天被射殺了。當時的社會環境不容他們不規范的愛情喘息。而廣島的愛情,雖然表面看來不再有阻礙,但現實仍是沖不破的樊籬。民族間的差異、溝通、雙方的家庭,最重要的是女人擺脫不掉過去的陰影,她懼怕愛情。日本是德國的盟國,同樣是戰敗國,也許這些都讓女人心有餘悸。
值得一提的是,該片的對白很優美,杜拉斯善於通過言語的張力表現人物和情節,她所寫的對話意味深長,又具有禱文般的節奏和詩般的旋律,值得再三回味。
由於篇幅和精力有限,僅就個人看法對《廣島之戀》這部電影稍作粗略的分析,有不到之處歡迎指教。
⑤ 廣島之戀這首歌講述了什麼樣的一個故事
《廣島之戀》這首歌是根據同名電影的故事為背景進行創作的。
1959年上映的法國電影《廣島之戀》講述的是一位法國女演員與日本建築師之間的愛情故事。
來自法國的女演員到日本廣島拍攝一部宣傳和平的電影,在影片即將拍攝完成要回國之時邂逅了一位日本建築師,兩人迅速陷入了熱戀。在廣島博物館的所見和與日本男人的愛情使法國女人回想起戰爭的場景以及發生在那時候的初戀。
14年前,二戰結束前夕,女人的家鄉涅威爾被德國人佔領,而她卻在戰爭中愛上了一名德國士兵,偷偷地跑去約會,並與他相約逃離法國,到巴伐利亞結婚。
然而在臨行前的早晨,她的德國戀人被法國抵抗運動的戰士開槍擊斃。涅威爾在一夜之間解放了,女人卻因為失去愛人而痛不欲生,失魂落魄。因為愛上了祖國的敵人,女人被剃光頭發以示懲罰,還被父親關進了地窖。
(5)廣島之戀電影賞析法國擴展閱讀
張洪量在紐約求學期間,為了紀念自己與一個加拿大女孩短暫的異國戀情,寫下這首歌曲。當時他在上電影課時恰巧看到電影《廣島之戀》,因為其講述的故事與自己所作歌曲都是在紀念一段異國戀,所以就拿《廣島之戀》作為這首歌曲的歌名 。
《廣島之戀》
演唱:莫文蔚、張洪量
你早就該拒絕我
不該放任我的追求
給我渴望的故事
留下丟不掉的名字
時間難倒回空間易破碎
二十四小時的愛情
是我一生難忘的美麗回憶
越過道德的邊境
我們走過愛的禁區
享受幸福的錯覺
誤解了快樂的意義
是誰太勇敢說喜歡離別
只要今天不要明天眼睜睜看著
愛從指縫中溜走還說再見
不夠時間好好來愛你
早該停止風流的游戲
願被你拋棄就算了解而分離
不願愛的沒有答案結局
不夠時間好好來恨你
終於明白恨人不容易
愛恨消失前用手溫暖我的臉
為我證明我曾真心愛過你
愛過你愛過你愛過你
越過道德的邊境
我們走過愛的禁區
享受幸福的錯覺
誤解了快樂的意義
是誰太勇敢說喜歡離別
只要今天不要明天眼睜睜看著
愛從指縫中溜走還說再見
不夠時間好好來愛你
早該停止風流的游戲
願被你拋棄就算了解而分離
不願愛的沒有答案結局
不夠時間好好來恨你
終於明白恨人不容易
愛恨消失前用手溫暖我的臉
為我證明我曾真心愛過你
愛過你愛過你愛過你
⑥ 廣島之戀的影片評價
如果一定要為西方電影從古典時期轉為現代時期尋找一部電影作為劃時代的里程碑的話,那麼這 部電影無疑應當是《廣島之戀》。《廣島之戀》以其現代意義的題材,曖昧多義的主題,令人震驚的表現手法,與新小說派的緊密聯結,在多重意義上,啟發和開創了現代電影。 一九五九年的五知卜月,阿倫·雷乃攜他於去年拍攝完成的新片《廣島之戀》來到法 國戛納參加在這里舉辦的第十二屆電影節,影片如一枚重磅炸彈,立即轟動了整個西方影壇。有人 認為這是一部空前偉大的作品、是古典主義的末日、超前了十年,使所有的評論家都失去了勇氣。
《廣島之戀》講述在日本拍戲的法國女演員與日本建築師的異國戀情,穿插遭遇原子彈的廣島和 二戰時期女演員少女時代在法國小城納韋爾與德國士兵的愛情悲劇。人們說《廣島之戀》是電影的 轉折點,影片中首次出現大膽而新穎的敘事技巧,電影將早已為文學把持的地盤奪了過來,超現實 主義和意識流介入,影片同傳統的、以設置一個無所不知的講述者為基礎的現實主義表演實行了決 裂。一個或多個人物的獨白取代了講述者。世界不再是被描繪的了,而是反映在人的腦海中,觀眾也不得不以新的方式去感受這些影片。
五十年代末期,法國一批新進導演掀起反傳統的電影運動,被稱為新浪潮,以戈達爾為首的年輕導演蔑視一切傳統的電影敘事方法,拍攝的電影具有明顯的現代主義色彩。 同時期崛起的左岸派電影集團通常被視為新浪潮的一個分支,阿倫·雷乃既是這一集團的代 表,他們拍攝的影片注重探索人的內心意識,更使用大量現代色彩十分濃郁的時空倒錯的意識流手法。
左岸派與文學的聯系十分緊密,當時盛行的新小說派作家其一大部分即是左岸派的成員 。如新小說派的代表人物瑪格麗特·杜拉斯。新小說派作家給左岸派電影帶來了強烈 的文學風格,因而左岸派電影又被稱為作家電影。作家電影一詞廣義上具有雙重含義 ,其一它意味著影片的導演即是影片的創作者,影片必須具有強烈的個人風格;其二影片的劇本屏 棄改編名著,而是只拍為電影原創的劇本,其中一大部分是文學家為電影創作的劇本,影片中許多 表現手法因而來源於對文學表現手法的借鑒。《廣島之戀》由瑪格麗特·杜拉斯編劇,阿倫·雷乃導演,無疑成為左岸派作家電影的代表作。
《廣島之戀》的愛情與反戰反軍國主義題材的相互交織得益於瑪格麗特·杜拉斯的劇本原創,但是縱觀阿倫·雷乃的創作歷程,當代歷史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戰後事件)以及戰爭對人類命運 的影響,始終是他選材的重心所在。創作於1950年的《格爾尼卡》藉助畢加索的同名繪畫,對 在1937年德國法西斯對西班牙這個著名的古城所進行的滅絕人性的轟炸進行強烈的抗議。19 55年阿倫·雷乃又拍攝了《夜與霧》,重新剪輯檔案館得來的黑白照片,新聞片以期重現納粹集中營殘酷情景。而《廣島之戀》正是這兩部作品的合乎邏輯的延續和歸宿。
影片用大量的「閃回」和畫外音把過去和現在、經驗和對經驗的敘述交織起來,探討了戰爭給人帶來的心靈創傷。是法國「新浪潮」時期「左岸派」的代表作 。
影評人語
法國名導演阿蘭.雷斯奈斯享譽影史無前例的經典之作,採用時空交錯的現代派電影手法,透過一個象徵性的愛情故事來折射戰爭的可怕與忘卻的重要搭好穗。劇本出自小說派大將馬格利特.杜哈之手,描寫法國女演員艾曼妞麗娃在一九五七年到日本廣島拍攝一部宣傳和平的影片,在回國前邂逅日本男子罔田英次,兩人產生了婚外的熱戀。罔田的出現令艾曼妞回憶起她在戰時於法國小城內韋爾跟一名德國佔領軍的相愛,兩段情的糾纏使她感到困惑。編導以文學性強烈的意識流手法來鋪敘這個關於記憶的故事,寓意深遠,但難於理解,不過比襪賀起他日後執導的另一經典作《去年在馬倫巴》是好看多了。
⑦ 廣島之戀影評
談《廣島之戀》,不得不談那段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起源於法國的浩浩盪盪的新浪潮運動。那堪稱電影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式的時期。所謂的新浪潮電影,往往在拍攝風格上不拘泥於傳統,相比於早期好萊塢攝影棚拍攝+人工背景設置的電影拍攝技巧,新浪潮電影往往更注重真實。他們拒絕人造燈光、人造背景;反之,新浪潮導演往往更傾向於把鏡頭移入真實的社會環境中,用最真實的鏡頭來描繪生活。
基於新浪潮電影的此種風格,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那個時期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新浪潮電影(比如特呂弗的《四百擊》),往往會給普通影迷留下「不好看」的映像,或者叫「看不懂」。《廣島之戀》也是一部新浪潮電影,所以在觀影時存在無聊、看不下的感覺也就不足為奇。但是,如果你深入電影中,以一種對電影最忠誠、敬仰的態度欣賞電影,那麼當你在觀看這一類型的電影時,你會發現:這些電影雖然「不好看」卻十分耐看。為什麼耐看呢?因為你所觀看到的新浪潮電影,都是基於「向生活靠攏,向真實深入」這一原則之下的。唯有真實的,才是恆久的。
阿倫.雷乃導演的這部《廣島之戀》,第一次看時,不能完全明白所發生的一切。多年後,明白了。卻又不想說得太多。
其實,這部電影的劇情並不復雜,只是由於在影片劇情陳述的過程中夾雜了 男女主角很多的心理對話(或者成為靈魂對話),才使得這部電影的可理解性稍差一些。簡言之,就是一位前往日本廣島拍戲的.法國有夫之婦和一位住在廣島的日本有婦之夫之間的邂逅與短暫的愛情糾結,或者更直白一點,發生於日本廣島的一次艷遇。然後,在男子的追問下,我們發現原來這位女演員曾經在自己的家磨巧鄉—法國小城內維爾有過一段慘痛的經歷。那時的她愛上了一位德國士兵,後來德國士兵被法國革命者殺死;希特勒倒台後,女孩因為曾經喜歡過來自自己國家敵人的男人而被當地人剃成禿頭關進地窖里,在那裡她度過了一段異常艱苦的日子,精神也大受刺激。經過這次深入的了解,男子和女演員發現彼此神遊首離不開對方卻又不得不結束這段感情。但是,就是這么簡單的一個劇情,卻在新浪潮導演阿倫雷乃的鏡頭下,變成了另一副樣子。
首先,導演把故事的發生地放置於日本的廣島,那就不可避免會涉及到戰爭、和平的問題。正像電影中那位女演員回答男子來廣島拍什麼戲時的回答:在廣島,除了和平,還會談論什麼呢?
事實上,導演也確實在這部電影中藉助男女主角的游數對話來陳述了自己對和平的看法。電影開頭先是男子的獨白:你在廣島什麼也看不到,一無所有;接著是女子的回答:我都看見了,毫無遺漏。這實際上正是導演對歷史的一種解讀。住在廣島的男子為什麼說他在廣島什麼也看不到?因為真正受過傷害的人往往會藉由遺忘來治癒自己,所以經歷了那場核爆災難的廣島男人自然不肯多提那段慘痛的歷史,而且那段歷史再也不可能通過一些史料、圖片就能還原出來;同時,女演員又為什麼說她都看見了呢?因為她的確是看見了,博物館里的一張張圖片、史料(諸如20萬人死亡,8萬人受傷,這一切只發生在9秒內)都讓女演員感覺自己雖然不曾經歷廣島核爆,卻已經完全明白了廣島核爆的事實。之所以重點介紹男子和女演員的這次對話,是因為接下來的劇情基本上正是基於這一關乎遺忘與銘記之間的關系展開的。
接下來,導演重點以二戰為引子繼續討論愛情方面的遺忘與銘記。前面已經提及,女演員曾經在自己的家鄉內維爾有過一段糟糕的感情經歷。但是最後,她還是挺過來了。那麼,經歷了那麼多痛苦的女演員到底是通過什麼方式來使自己走出那段陰影的呢?答案還是遺忘,首先遺忘掉自己曾經戀人的眼睛,然後是嘴巴,最後,她終於再也記不起自己曾經戀人的模樣,她的精神創傷也就好了。影片中有一句很重要的台詞叫「時光將流逝,唯有時光在流逝」,這是一句充滿了哲學色彩的絕妙電影獨白。人類的漫漫繁衍歷程、文明進步歷程看似輝煌,可在時光的威嚴的、無所不容的龐大的身軀下,一切原來都不足為怪。戰爭,傷痛,愛情,誓言,這一切的一切只要碰到時光這個字眼,就會像雪遇到火熱的太陽一樣。遺忘將把你全部吞沒。
正是基於這樣的殘酷事實,加上影片里的男女主角彷彿是都早已看透了這一事實的本質,所以她們雖然捨不得離開對方,雖然感覺彼此就是自己生命中百分百的女孩和百分百的男孩,可是他們還是得屈從於時光。因為如果不屈從,他們只會受到更大的傷害。而經歷了傷害的男子和女子(不論是廣島核爆受害者的男子還是來自法國因為愛上敵國士兵而失自己戀人的女演員),都不願在此生再經歷一次這樣的苦難。所以,影片最後男子和女演員在名為卡薩布蘭卡酒店的會面可能就是他們這輩子死之前的最後一面了。
愛,或者失。以及人世間一切情感。都會在適合的場合出現。
內心所承載的傷痛、沉默、放縱、孤獨、分裂和深深的絕望又使我們清醒。
而我們,就是在這半夢半醒中,了此一生。
⑧ 廣島之戀表達什麼情感
該片講述了一位法國女演員與日本建築師之間的愛情故事。《廣島之戀》由阿侖·雷乃執導,埃瑪妞·麗娃、岡田英次等主演的愛情電影。該片於1959年6月10日在法國上映。
該片既有創作者的獨特風格,又帶有濃厚的文學氣息,被稱作是「西方電影史上從傳統時期進入現代時期的一部劃時代的作品」。
影片並未延續傳統意義上對殘酷戰爭的正面紀實描寫,而是將戰爭隱藏在一個愛情故事背後,在剪輯上打破過去、現在和未來三種時空界限,用無技巧閃回的敘事結構淡化時間界限,同時使用音畫對位,畫面是納韋爾,而聲音則來自廣島,至此,過去和現在水乳交融,更深刻表現了戰爭對人類精神和外部世界的異化。
而片中首次出現奇巧新穎的敘事手法,植入超現實主義和意識流,使影片和傳統的、以設置一個無所不知的講述者為基礎的現實主義表演徹底決裂。一個或多個人物的獨白取代了固定的講述者,觀眾需要摒棄舊律,用新的方式去感受這部電影。
此外,雷乃還在片中大量使用新聞片展示戰爭之慘烈,不同於一般借題引述,新聞片資料在片中的使用完成了由寫實轉為象徵的質變。
(8)廣島之戀電影賞析法國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來自法國的女演員(埃瑪妞·麗娃飾)到日本廣島拍攝一部宣傳和平的電影,在影片即將拍攝完成要回國之時邂逅了一位日本建築師(岡田英次飾),兩人迅速陷入了熱戀。在廣島博物館的所見和與日本男人的愛情使法國女人回想起戰爭的場景以及發生在那時候的初戀。
14年前,二戰結束前夕,女人的家鄉涅威爾被德國人佔領,而她卻在戰爭中愛上了一名德國士兵,偷偷地跑去約會,並與他相約逃離法國,到巴伐利亞結婚。然而在臨行前的早晨,她的德國戀人被法國抵抗運動的戰士開槍擊斃。涅威爾在一夜之間解放了,女人卻因為失去愛人而痛不欲生,失魂落魄。
因為愛上了祖國的敵人,女人被剃光頭發以示懲罰,還被父親關進了地窖。她的情感也隨著死去的愛情一同逝去。女人以為可以將這失戀的痛苦永遠深埋心底,可與Et本男人迅速升溫的愛情卻開啟了她記憶的閘門,往事如同一幅舊畫緩緩展開,清清楚楚地暴露在她和男人眼前,也暴露在觀眾眼前。
在她講述自己的故事的同時,真正的遺忘開始了。就在女人的愛情被摧毀後,廣島也被原子彈摧毀了。整個城市變成了一片廢墟,廣島人民的精神和生活都遭受到了巨大的摧殘。可十幾年後,女人卻在廣島看到,人們只有靠博物館中保存的戰爭的遺跡來回憶那段慘痛的歷史,而本身卻已經漸漸遺忘。
⑨ 《廣島之戀》體現了哪個時期的生活呢
《廣島之戀》是法國新浪潮時期左岸派領軍人物阿倫·雷乃的代表作。在影片中,也充分體現了左岸派的主張和風格轎瞎並。
首先,左岸派被人們總結為「作家電影」,是由於這一流派專為電影而編寫劇本。由於左岸派實際上是由法國巴黎塞納河左岸的一批作家投入到電影工作中的,所神氏以這一流派特別的注重對劇本的創作和修飾,以發揮自己所擅長的優勢。本片的劇本創作者是在文學界已經十分出名的法國女作家瑪格麗特·杜拉斯,她的文學代表作是《情人》,同時,她也是左岸派導演集團的重要一員,曾經拍攝過《荒涼的加爾各答它的名字叫威尼斯》《卡車》《印度之歌》的左岸派代表電影作品。杜拉斯所創作的《廣島之戀》雖然也是小說,但她的目的也在於最終改變成文學劇本進行拍攝。
影片以一個法國女演員和一個日本建築師在廣島的一段愛情故事為主線,又在主線的基礎上分成了三條行動線索。第一段是兩人在屋子裡,通過對話的形式來講述女演員來到廣島後的所見所聞,其中,最主要表達的就是二戰後廣島經受原子彈的毀滅性打擊之後的狀態,以及經過核輻射閉跡後的廣島人們的悲慘命運。第二條線索是兩人在廣島現在的一段生活狀態,感情故事。期間又穿插了女演員在拍攝表現反戰題材影片的戲中戲。第三條線索是女演員向日本男人回憶與自己初戀的感情經歷。本來青春年少的一對青年男女,有著美好而又幸福的未來,但因戰爭的到來,社會的動盪,女人的初戀死在了她的家鄉涅威爾。這條線索是告訴觀眾女演員是怎麼來到廣島的。
⑩ 如何評價電影《廣島之戀》
由瑪格麗特·杜拉斯執筆,阿倫·雷奈執導的《廣島之戀》,是「左岸派」電影的傑出代表,在世界電影上也佔有重要的地位,被譽為「一顆爆炸了的精神原子彈」,「西方電影從古典時期轉為現代時期的里程碑」。之所以取得這樣的成績,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其「意識流」風格,運用時空交錯的手法,探索人的內心世界。
那麼值得我們探討的便是,創作者們如何將心靈深處的回憶、想像和諸種潛意識,用攝影機翻譯成一部電影,讓我們在熒幕上可觀可感可嘆。
首先應該從劇本說起,這也是後人評論「左岸派」電影的一大特色,即「文學化」。本片的編劇杜拉斯,是一位極具個性的女子,也是頗受爭議的作家。她的文風詭異多變,華麗而又凄美,像詠嘆調般久久盤繞不散。當時,她已經四十五歲,離婚,死去了一個兒子,被法共開除。被這些經歷鍛造過的感情很自然地溶入到文字當中,成其為內容的底色。具體到《廣島之戀》中,盡管受限於「劇本」這一體裁,不能像《情人》《抵擋太平洋的堤壩》中,有大量細膩的心理描寫,但通過它的舞台指示,和模糊多義的人物對白,仍然顯示出角色,尤其是女主人公那些,復雜、矛盾和微妙的心理狀態。
舉個例子,當講到自己的家鄉時,她說:「內維爾就是這樣一個地方,就是一個使我在夜裡夢見最多的地方,同時也是一個使我,使我在白天想得最少的地方。」中國古話「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在夜裡夢得最多的地方,在白天怎麼會不想著呢。可是她說沒有,她也許是在極力壓制著自己的感情,在記憶和忘卻中,選擇後者。短短一句話,很精闢地說明了女主角對待內維爾的矛盾心態。
這樣的句子,俯拾皆是。杜拉斯用女性敏感獨到的文字,完成了心理語言到文字語言的轉變,而我們接下來著重要看的是,文本語言如何變成電影語言,就像斯派克·李在《為所欲為》的拍片日誌中寫道的:「這個劇本如何演變成一部種族關系的電影是很有趣的。」
原來的劇本是以五個部分展開的,為了敘述和理解的方便,在此基礎之上,我將這部片子分為以下幾個場景:
1. 室內床上,主要是性愛和廣島
2. 陽台,梳妝台等
3. 室外,走廊和大街
4. 群眾戲
5. 書房
6. 咖啡館
7. 女子所住的旅館
8. 車站——另一家咖啡館
9. 女子的房間
隨著兩人交往的深入,女主角的感情大致經歷這樣的過程:對廣島的好奇和憐憫,對日本男人的不太在乎——逐漸回憶起過去,傷感、憤怒,開始愛上男主人公——大量的回憶以至歇斯底里不可自拔,依戀男主人公——內心平靜,猶豫著是否要和男主人公在一起。分開來看,就是以前的回憶和對眼前廣島、日本男人的態度變化這兩條主線。本來是比較明晰的,但因為摻雜了大量非敘述性的內容,就顯得有點晦澀了。但把它提出來看,還是很好懂的。
戰爭的殘酷,對生命的人道主義關懷和對愛的贊美,這些元素在許多電影中都出現過,但在場1中,導演結合了《格爾尼卡》和《夜與霧》的拍攝經驗(前者用了大量淡入淡出的技巧,創造出一種夢幻的感覺;後者用平行蒙太奇,將過去和現在對比),可以說是史無前例地將性愛場面與戰後廣島的景象進行交叉剪輯,並長達13分鍾,造成另一種更為強烈的視聽效果。
開場性愛描寫的五個鏡頭中,用了三個淡入淡出的鏡頭,音樂舒緩,節奏較慢。隨著對話的展開,鏡頭立即切換成廣島某建築的景象,在下一句對白和鏡頭中,我們知道這是廣島的一個醫院。「閃切」在這里的第一次出現,給人的感覺會非常突兀,錯愕。不過,這只是導演訓練觀眾的開始,為了使觀眾理解,他還用對白進行了解釋。經歷了許多這樣的「閃切」,在後面,當觀者已經熟悉了這種方式,他是連旁白都會省去了的。最經典的例子是,在場2中,女子端著咖啡從陽台進入房間,看見男子的手,這時,畫面突然切換到另外一個地方,另外一隻手。(如左圖)盡管我們不知道後者是代表廣島難民的一部分,還是其他什麼,不過至少我們開始適應了。這對於一個不那麼通俗的片子來說,還是很重要的。
在場1中,當鏡頭開始轉向廣島,紀錄片風格的攝影機移動總體來說,越來越快,鏡頭的跳躍性也增大,醫院、博物館、廢墟、廣場……到了「遊行隊伍」時,達到了一個敘事上的小高潮,隨後,節奏慢下來,進入女主角夢囈一樣關於自己「遺忘」的講述。爾後,在「太田河」一段中,用了七個淡入淡出的鏡頭,作為開場的呼應。最後的四個運動長鏡頭(尤其是第一個,長達三十多秒),穿越一條條小巷和街道,鏡頭漂移不定,拍攝節奏和剪輯節奏都加快,這與場5中「少女騎單車」的鏡頭中,那種流暢、優美和恬靜的視覺感受決然不同。前者好像帶領觀眾體味到快感和逐漸深入某個神秘的世界的急切心情,後者讓我們感受到一個初戀的少女去赴情人之約的急切和快樂。觀影經驗豐富的人,也可以從前面推測出來,我們要進入的是女主人公的內心,因為之前的對話中,發問的基本都是男人,她則是有大段大段的回答,並且那些台詞曖昧不清,難以理解。
果然,接下來,兩個人開始有了比較「正常」的對話,男人試圖弄清她的身份、來歷等「個人信息」。對女子有特殊意義的「內維爾」,也在這里第一次出現。導演給了她一個約一分鍾的面部特寫。這個時候,眼神光和台燈的運用還沒有被賦予什麼別的內容,我們也不太容易從她淡淡微笑著的神情中,讀出別的什麼。觀眾此時看到的還是很一般的景象。
到了場2,我們已經完全了解了男女主人公的身份和他們目前的情況,但我們和男子一樣,仍然對這個美麗的法國女人充滿了好奇,想知道的更多。在接下來的談話中,第二次出現了「內維爾」,開始了女子第一次情緒的不愉快。這樣,故事才有了繼續看下去的噱頭。男子一直充當的角色,除了情人之外,還有更重要的是「提示者」,他不斷地問問題,勾起了女子所有的記憶。
如上兩幅圖所示,我們可以看到,男子始終是背對著觀眾的,看不見他的表情,並且光線很暗,這使得他留下「中立」「客觀」的印象。而女子則佔了畫面的大部分位置,導演有意引導觀眾去看的重點,一目瞭然。這樣,我們就好像和這個男子一樣,逐漸地了解她。
之後,在場5中,隨著回憶的深入開展,女子開始陷入現實和幻覺的泥潭裡,進入到一種幾近迷幻的狀態。導演在這里也用到了大量溶入溶出的鏡頭,如果我沒有統計錯誤的話,應該是也五個,值得一提的是,當鏡頭從現實轉到過去時,均用了利索的切換,直接回到內維爾,而當從內維爾轉到廣島時,除了一個鏡頭以外,其餘都是用了淡入淡出的技巧,這樣就表現了女子彷彿是用盡了氣力才緩緩地從記憶里回到人世間,對過去仍然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悲傷。
女主人公回憶的高潮出現在場6中,她談到她的德國情人的死亡,開始流淚,這是本片中唯一的一次。杜拉斯的原文是「她在往事中徘徊。這一次是獨自沉思,他把握不住她了」「她變得神志不清,不再看著他了。」這一段戲中,女子的心理是極端痛苦,容不下別人的。導演用了話劇舞台「間離化」的手法,男女主角對坐著,一束頂光有些傾斜地地打過來,於 是,男子就完全被隱藏在黑暗之中了,好像整個咖啡廳,都是這個女子訴說往事的舞台。當她進入到往我的地步時,連她自 己也隱藏到黑暗中去了。(如右圖)
我們再來看,鏡頭是如何呈現女子對男子態度變化的。在場1中,男子求她留下來,但她由於沒有把這當一回事,並沒有答應,而是一口回絕說自己明天就要走了。此時,女子佔有優勢地位,導演給了她一個仰拍的鏡頭,對於處於二人關系劣勢的男子,則是俯拍。一個顯得高高在上,一個有點委曲求全,兩者對比突出,很容易分辨出來。
隨著他們關系的發展,女子越發感到自己的孤獨與無助,她開始戀上這個日本男人,並且先前堅決要回法國的心也漸漸動搖起來。在場5中,女子回到旅館,洗完臉走到街上,像個無家可歸的小孩,蹲在某個角落裡。這時,男人來了,他站著,低頭看著她。這個鏡頭用了一個大俯拍,男子好像神一樣,俯視著這個鱗傷遍體的女子。但他對她的態度是誠懇的,不存在剛剛那種優勢與劣勢的分別,所以,它又帶了稍許宿命之感。
最後,女子經過長時間的思量,理智逐漸恢復,心情也開始平靜,於是這時他們兩個的地位基本上是平等的了,「這次他面對她走過去——最後一次——不過保持著一段距離。從那時起,她是不可褻瀆的」,劇本里如此寫道。我們再來看畫面:兩個人都站在一個屋檐下,左右空間十分平衡,光線也很充足,看不出是有意偏向那一邊,整個結構很均勻,當然身高引起的差距除外。
這只是幾個很顯而易見的例子,在片中還有很多其他富有韻味的鏡頭和場面,就不一一列舉了。
此外,在電影《廣島之戀》中,優美動聽的配樂也起到到了相當大的作用。有資料略略提到說這部片子是以七個主題曲而構成,筆者學淺,未敢深究。但它的配樂和畫面、對白之間靈活自由的切換,或者以樂襯情,或者以聲轉場,都是做得比較好的。還有兩位演員精湛的演技,也為本片加分不少。
不過,我也認為,這部電影,就像杜拉斯所說,是「一部記錄在膠片上小說」,它的文學意味在某種程度上反而超過了電影本身,文本給予讀者的沖撞力反而大於鏡頭表現。有評論者說「一部異常令人厭煩的、浮誇的、充滿了最遭人恨的文學的電影」,語言雖然刻薄,但也不無道理。並且,由於「時間切換太為突兀,斷裂感太強」。
但無論如何,瑕不掩瑜,《廣島之戀》依然以其「顯明的政治立場和奇特新穎的形式,達到了現實主義作品中最罕見的高峰,而且也許還標志著電影史上的轉折點」。(喬治·薩杜爾在《法國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