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二戰期間德國人感覺到奇怪,蘇聯為啥士兵越打越多
整個蘇德戰爭期間,德國人覺得蘇聯人越打越多,是由於兩個國家在人口上根本不是一個級別的,德國人口8000多萬人,蘇聯人口1.8億多人,整整多出了1億人口,所以能夠動員的軍隊數量也必然遠遠超過了德軍。
蘇聯雖然在戰爭初期遭受了嚴重打擊,但是國家體制保證了超強的動員能力
開戰10天之內,蘇聯就徵召530萬人入伍。戰時蘇軍兵員損失巨大,1941年6月至1944年4月德軍共俘虜蘇軍575.4萬人,其中322萬人死於戰俘營。戰爭期間蘇聯戰死的軍人達1360萬人(含死於戰俘營),戰爭期間蘇軍人數一直保持在1000萬左右。蘇聯大部分壯年男子在前線戰斗,後方的勞動力資源出現巨大缺口。填補蘇聯勞動力需求缺口的主要是婦女、少年及從前線退伍回來的殘廢軍人。蘇聯女性就業者占就業總人數比重由1940年的38.4%提高至1944年的57.4%,輕工業1942年底81%的工人為女職工。職工中18歲以下少年比重1942年比1939年增加2.5倍,戰爭第三年少年在工業各部門的職工比重中達到40-60%。
戰爭的第一年,即1941年德軍就付出了傷亡百萬人的代價,主要是在莫斯科戰役中,德軍就損失了50多萬人。
而在第二年的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德軍損失更是超過了150萬人。在一系列的戰役中,蘇聯軍隊得到了源源不斷的補充,而德國由於人口有限,再加上希特勒直到1943年才進行了戰爭總動員,但那個時候的總動員為時已晚,蘇德戰場基本上在庫爾斯克戰役後德軍敗局已定。
當然,美英聯軍在歐洲開辟新的戰場,也使得蘇德戰場上的不少德軍不得不從蘇德戰場撤出趕到其他地方“救火“。如庫爾斯克戰役期間,盟軍登陸義大利,使得希特勒不得不將參加庫爾斯克會戰的德軍裝甲部隊抽調到了義大利參與義大利的防禦作戰;1944年盟軍登陸諾曼底之後,更多的德軍從蘇德戰場撤出趕赴西歐,就直接導致了德軍在1944年到1945年初的蘇聯“十次突擊“中的慘敗,退回到了本土防守。
所以,綜合以上來說,一是蘇聯的舉國體制,保證了蘇聯能夠動員一切能夠動員的資源參戰;二是蘇聯強大的工業能力,保證了部隊的裝備;三是蘇軍的頑強作戰,導致德軍傷亡越來越大,德軍數量越來越少;四是美英聯軍在歐洲開辟新的戰場,使得蘇德戰場上的德軍不斷地被抽調走。因此,蘇德戰爭可以說越到後面,德軍就覺得蘇軍越來越多了。
② 俄羅斯二戰經典敢死連在哪有下載呀請各位速告!!
你在電驢全局伺服器搜索На безымянной высоте2004,就會看到了,不過資源少,你要等到被下載方的電腦開著. 或者你去GOOGLE搜索На безымянной высоте2004的下載,不過出來的都是俄語,我看不懂也不敢亂按.
③ 二戰期間,蘇聯為何士兵越打越多
有一句話:“真正的蘇聯紅軍在1942年以前都已經死了”,有點誇張,但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戰爭伊始,蘇軍猝不及防的閃電戰,造成了極其慘重的損失。戰爭第一年,德軍出乎意料地俘虜了300多萬蘇軍,這些俘虜或死傷者大多是接受過正規軍事訓練的蘇軍職業軍人。
按理說,蘇聯被削弱了,應該變得更加脆弱。想都沒想,不管前線傷亡有多慘重,總有人從後方進入,直到1945年4-5月,他們猛攻柏林。
另外,縱觀整個衛國戰爭,基本上每一場戰役,蘇聯的傷亡比例都比德國高很多,最後一場柏林戰役也不例外。那麼,那麼多士兵是從哪裡來的?
這自然源於蘇聯無盡的戰爭資源和強大的國防動員能力。
蘇聯在經濟發展、科技實力、工業水平上其實比不上德國,但在戰爭資源的三個關鍵因素——人口、資源、領土面積(戰略深度)上,蘇聯是一個恰如其分的贏家。
餓死的駱駝比馬大,蘇聯人口基數在那裡,人口1.8億;德國才8000萬。
此外,蘇聯強大而現實的國防動員能力也為前線的勝利提供了有效保障。
與德國不同的是,蘇聯並沒有招收所有有工作能力的男性,寶貴的技術工人留在後方生產線上保持工廠高效運轉;轉身動員了一大批婦女和少數民族地區的人(尤其是哈薩克族)上戰場。
這個方法很科學。畢竟培養一個有經驗的技術工人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而訓練女兵,幾個星期就夠了。而且在蘇聯,甚至在俄羅斯帝國初期,就有一戰女兵帶頭的傳統。
電影《敢死營》講述了一戰後期一個由所有女性組成的戰斗聯隊,在前線遭遇毒氣戰的故事。女兵中,很多丈夫犧牲,妻子為他上前線。就連俄羅斯的將軍們也因為沒有兒子而把自己唯一的女兒送到了部隊(下圖中的上尉是將軍的女兒)。
二戰時期回到德謹氏國,由於受普魯士傳統精神的影響,納粹領導人一致認為打仗是男人的事情,拒絕動員婦女上戰場。
這里要提到的是,二戰穿軍裝的德國女性不是正式士兵,她們被稱為國防軍女助手,從未參加過正面戰場的軍事活動(即使是戰後,也只是到了70年代,真正意義上的女兵才出現在西德)。希特勒將女性定義為“花瓶和生殖工具”。
某種程度上,納粹提高就業率的法寶之一就是勸阻女性接受高等教育,限制女性外出打工。因此,在1936年的德國,就像在神話一樣,幾乎100%的就業率實際上是指適齡男性,不包括呆在家裡的女性。
戰爭後期,德國大量招募高素質、有經驗的技術工人調到一線,每天圍著孩子鍋碗瓢盆轉的婦女作為新手進入一線,嚴重影響生產效率。
相比之下,蘇聯的國防動員優勢非常明顯。——不僅影響後方的生產效率,也保證了前線的兵員供應。
比如下圖,戰前,基輔國立大學歷史系大二學生柳德米拉成為衛國戰爭蘇軍第一女狙擊手。戰後,柳德米拉成為少將柳德米拉。
這些俘虜被拖上戰場,在“烏拉烏拉烏拉”的鼓動下,沖上前去,高呼“為蘇聯保衛斯大林”,後面跟著監督戰爭和執行“270號令”的教官,直接射殺逃兵。
所以這種隊伍不講究職業化,但是數量多,補給快。
據統計,戰爭期間,有40多萬人在勞改營加入紅軍。但是很多人因為加入了以高死亡率著稱的懲罰營而沒能挺過戰爭。即使僥幸生還,也有部分政治犯因為各種原因不得不繼續在勞改營服刑,不被當作正常公民對待。
所以在戰爭中後期,除了職業軍人之外,還有很多蘇軍成員,包括大量的歹徒、罪犯,他們素質低劣,容易把正直的軍人引歪。“一個臭雞蛋毀了一鍋湯”;也導致了蘇聯軍隊在歐洲國家,尤其是德國的很多不光彩的行為。特別是在入侵柏林之後,除了能夠搶劫、能夠作惡、能夠發泄自己的獸欲之外,蘇聯人還喜歡到處塗鴉,鑿雕像作為紀念品,並毀壞文物.
比如下圖,蘇聯官兵在德國議會大廈的牆上題字紀念“這里一戰”,密密麻麻,看架勢,來晚了也沒地方寫。
本人文章一律原創,拒絕他人抄襲、任意轉載,如遇到類似“白鹿野史”、“堅持不懈創作的人”這種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訴到底!
④ 英國敢死營沙漠戰納粹德軍摧毀岸炮是什麼電影
《納瓦隆大炮》此為以二戰為背景的敢死隊電影傑作,描寫盟軍組成一隊包括爆破專家、攀岩專家等高手的六人突擊隊,以令人意想不到的戰術突破德軍控制的愛琴海上一個高山峭壁碉堡,炸毀裡面的兩門大炮,以拯救被困在附近島上的兩千名英軍士兵。
⑤ 烏克蘭女兵和俄羅斯兵是什麼電影
《敢死營》和《女狙擊手》。
一戰時帝俄就組建過婦女營,看作是兩國女兵的前輩,15年的電影《敢死營》表現了這一歷史。
電影敢死營描寫了一戰時的婦女營
二戰蘇聯女英雄柳德米拉·米哈伊爾洛夫娜·帕夫利琴科是烏克蘭人,其狙擊戰果達309人。2015年俄羅斯和烏克蘭官方聯合出資,以她為原型合拍了電影《女狙擊手》。主演是俄羅斯人尤利婭·別列希爾德。
⑥ 一部電影,看了幾分鍾,講的是二戰一群女兵在戰壕里和敵人廝殺,其中一個女人又高又壯,是什麼的電影
敢死營(2015)
其他:婦女敢死營/女團
又名:團Батальонъ
標簽:戰爭
地區:美國
年份:2015
導演:Dmitriy Meskhiev
簡介……
講述在1917年俄國「二 月 革 命勝」利後支持臨時ZF的婦女獨立營的命運。
⑦ 英國敢死營沙漠血戰德軍,炸毀岸炮,是什麼電影
浴血狂沙 Tobruk (1967)
又名: 托卜魯克 / 托布魯克 / 要塞爆炸戰
1942年阿拉曼戰役前的利比亞,由加拿大籍長程沙漠部隊少校和德裔猶太人上尉及其部下參與的沙漠突擊隊在英軍上校率領下,偽裝成德軍和英軍戰俘,開著一輛裝甲車和五輛卡車穿越撒哈拉沙漠,前往托布魯克襲擊德軍大型燃油庫、摧毀意軍炮台火力......
⑧ 俄羅斯電影一門炮三支槍四人阻擊德軍一個聯隊叫啥
電影《敢死連》
1944年,白俄羅斯西部,紅軍已經推進到蘇聯國界線。蘇德雙方生死對決,戰場是白俄羅斯森林中的一個無名高地。蘇軍為打破德軍大規模進攻粉碎德軍戰略集團,而在北高加索平原的一個無名高地實施了一次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陣地戰!
蘇德雙方百萬大軍,動用數以千計的坦克和作戰飛機,上萬門火炮和追擊跑對壘,展開了蘇德間最大的一次會戰!
(8)俄羅斯二戰電影敢死營擴展閱讀:
該片由俄羅斯政府投四億巨資全力支持!動用了兩個師的軍隊,5000名軍人,300輛坦克,200架飛機參與拍攝,壯烈再現二戰最後的大反擊中最為悲壯慘烈的「高加索平原」大血戰。同時,本片也是俄羅斯歷史上最大投資的新型戰爭影片,藉以恢復其戰爭影片生產強國的地位。
影片最大還原了發生在高加索的大戰役」的賣點,在片末的半個小時總算有了那麼點意思,大場面的表現可以拿到個合格分。值得一提的是,《敢死連》在電影配樂方面,倒是秉承了前蘇聯戰爭電影的優秀傳統,一曲《卡秋莎》算是致敬,而原創的電影音樂也具有很濃郁的蘇聯音樂風格。
⑨ 俄羅斯二戰經典電影推薦
最後的前線,斯大林格勒,潘菲洛夫二十八勇士, T,,34坦克
⑩ 《敢死營》百度雲免費在線觀看,LesyaAndreeva主演的
鏈接: https://pan..com/s/1j1xuBNtT_6vsR-WGcdi_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