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30部經典科幻大片,你都看過哪幾部
《環太平洋》是2008年路易斯·萊特里爾執導的超級英雄電影,根據漫威漫畫改編,是漫威電影宇宙的第二部影片。由愛德華·諾頓、蒂姆·羅斯、麗芙·泰勒等主演。影片講述布魯斯·班納一方面要躲避軍方的追捕,另一方面也在尋求控制憤怒的方法,同時還要面對一股強大邪惡勢力的威脅。影片為了漫威電影宇宙的建立而重新設定了「布魯斯·班納」的故事。
⑵ 有哪些經典的科幻電影值得推薦
以下是一些經典的科幻電影,值得推薦:
1.《星球大戰》系列:由喬治·盧卡斯執導的這一系列電影成為了全球范圍內最知名的科幻電影之一,包括《星球大戰》、《帝國反擊戰》、《絕地歸來》等多部電影。
2.《銀翼殺手》:這是一部1982年上映的經典科幻電影,由雷德利·斯科特執導,講述了在未來洛杉磯的一個虛擬城市中,一個退役的銀翼殺手被召回去尋找四個逃脫的人工智慧復制體的故事。
3.《第五元素》:這是一部1997年上映的法國科幻電影,由呂克·貝松執導,講述了在未來世界中,一位計程車司機與神秘女子聯手拯救人類的故事。
4.《黑客帝國》系列:這是一部由沃卓斯基兄弟執導的系列電影,包括《黑客帝國》、《黑客帝國:重裝上陣》、《黑客帝國:革命》等。這一系列電影探討了現實和虛擬世界的關系,以及人類與機器的斗爭。
5.《星際穿越》:這是一部2014年上映的電影,由克里斯托弗·諾蘭執導,講述了一組宇航員穿越蟲洞尋找新家園的故事。
6.《異形》系列:這是由雷利·斯科特執導的一系列電影,包括《異形》、《異形2》、《異形3》等。這一系列電影探索了外星生命與人類之間的斗爭。
7.《時空戀旅人》:這是一部2006年上映的韓國電影,由金基德執導,講述了一對戀人在時空穿越中相遇和分別的故事。
這些電影都是科幻電影中的經典之作,如果您對科幻電影感興趣,可以從這些電影入手。
⑶ 羅蘭導演有哪些電影
代表作品:獨立日:卷土重來、獨立日、哥斯拉、後天、2012、驚天危機、愛國者
羅蘭·艾默里奇(Roland Emmerich),1955年11月10日出生於德國斯圖加特,畢業於斯圖加特藝術院校美術繪畫、手工雕刻技術專業,法國電影導演、電影製片人、導演。
1984年,執導本人第一部電影——科幻電影《諾亞方舟准則》,此片獲取第34屆倫敦電影節金熊獎當選。1990年,拍照科幻電影《霹靂雄鷹》。1994年,導演科幻片動作電影《宇宙奇兵》。1998年,憑著導演的科幻恐怖片《哥斯拉》得到歐洲地區電影獎觀眾們票選最好最佳導演。
2000年,導演戰爭電影《愛國者》。2004年,導演災難電影《後天》。2009年,導演災難電影《2012》,此片得到青少年選擇獎最好科幻片當選。
2013年,導演災禍動作電影《驚天危機》,此片得到英國人民選擇獎最好動作片電影當選。2019年,導演戰爭電影《決戰中途島》。2022年3月25日,由其導演的科幻電影《月球隕落》公映。
⑷ 科幻電影《呼吸》觀後感
去看法國科幻影片《呼吸》,是被電影的名字吸引。之所以會被吸引,是因為一年前我做過一個關於呼吸的夢,夢的內容也是很科幻的:未來的某一天,地球人一覺醒來突然發現自己不能適應周圍的空氣了,變得呼吸困難,不及時送到醫院吸氧就會呼吸衰竭而死。因為自己做過一個關於人類呼吸災難的夢,現在看到一部名叫「呼吸」的電影,很自然地就想去看看和自己做的夢境有什麼不一樣的。
《呼吸》是法國導演丹尼爾·羅比執導的一部科幻片。講述的是巴黎在發生了一場接連兩次的地震後,被一種從地下噴涌、升騰而出的奇怪致命煙霧淹沒,很多沒有來得及跑過毒煙彌漫速度的人們,立馬就倒斃在毒煙里死去。因為死亡的人太多,政府的公共運轉沒法保障,整個城市陷入了災難的恐慌中。不幸中的萬幸是這個毒氣是惰性氣體,雖然一直在彌散,但升高的速度還算緩慢,主人公是離異的馬修和安娜,與其他幸運者逃到樓頂,暫時躲過一劫。但馬修和安娜的女兒薩拉因為從小患有嚴重呼吸道疾病,不能呼吸自然的空氣,必須常年24小時待在家裡全封閉的氧氣艙當中。在地震發生毒煙擴散時,薩拉已經是個青春期的少年了。毒煙災難讓全城停電,救援隊遲遲不能到來,薩拉的氧氣艙隨時面臨著斷電的危險。為了拯救患重病的救女兒,馬修和安娜竭盡全力、抱著必死的決心離開了安全的屋頂與死神賽跑的故事。
《呼吸》被稱為「佛系科幻災難片」,因為它非常具有現實意義,是首部以「霧霾」為主題的科幻災難片,和人類生活息息相關。既沒有美式災難片的大特效場面,也沒有個人英雄情結,有的只是災難面前人性、愛與慾望碰撞的種種火花,以及一對父母對患病女兒的拚死救援。這樣的深情也感動著觀影的我,但電影結局卻讓我感到有些意外:在薩拉的母親女主安娜因為防毒面具氧氣量不足,但為救女兒堅持去給女兒的氧氣艙換電池,吸入毒煙死去之後;男主薩拉的爸爸力盡艱險帶著防護服去救女兒的時候,恰好遇到患有和女兒同樣呼吸道疾病的女兒的男同學,前來告訴薩拉他們因為這種呼吸道疾病反而對毒煙有了免疫,在毒煙里反而能正常呼吸,不必再呆在封閉的氧氣艙中。電影最後結束的畫面是戴著防毒面具的男主薩拉的爸爸馬修,和不戴防毒面具的女兒相擁在毒煙里,劫後餘生、喜極而泣。拋開電影想要傳達的人文意義和教育意義之外,電影結局的反轉讓我從心理學視角再一次回顧影片內容,有了以下一些自己的心理學角度的觀影感受:
首先,父母和患有呼吸道疾病的子女不能呼吸同一種空氣,就是一個很有意義的隱喻。電影的開頭,薩拉在和兩個患有同樣呼吸道疾病、也住在封閉氧氣艙的同學通過視屏電話在聊天,其中的女同學因為男朋友的電話呼叫中斷和他們的聊天,男同學還向薩拉調侃那個女同學談戀愛了就不重視他們的小團體了。是的,他們就是那群被稱為「病人」的青春期的孩子,那個氧氣艙就象徵著父母對他們的過度保護,以及和外界的隔離:父母認為外面的世界對於孩子來說是危險的,所以父母按照自己的安全標准為孩子打造了這個具有象徵意味的封閉氧氣艙,孩子只能呆在純凈的氧氣里,而且氧氣艙有大面積透明材料做成的視窗,呆在裡面的孩子還得隨時接受父母的探視,或者說安全監控。在氧氣艙的方寸空間里,薩拉沒有自己的隱私、沒有自己的生活,也談不上有自我,她只是爸爸媽媽的女兒而已。在發生毒煙災難之前,她也許從來沒有懷疑過自己必須住在氧氣艙里,其實和父母對她帶有控制性的愛有關。父母想要保護她、想要給她最好的愛,但卻是以他們認為的最好的方式。所以,在正常人類生活的時候,外界的空氣對薩拉這一類的孩子是致命的有毒氣體,但在毒煙肆虐的災難空氣里,薩拉這樣的孩子卻如魚得水、重獲新生;反而是父母這樣所謂沒有「病」的人,卻不得不戴上防毒面具靠呼吸純凈的氧氣才能正常呼吸。驚不驚喜?!意不意外?!自己強加於人的、最後還是得自己來承受。片中父母拼了命想要給女兒找尋的他們認為可以「救命」的防護服,其實並不是女兒真正需要的,而毒煙卻能給到女兒真正自由的呼吸。父母和「有病的」子女就真的不能在同一種空氣中同呼吸、共命運了嗎?電影里的毒煙又是因何而起呢?
從心理學的視角看,引發毒煙的兩次地震也是蠻有象徵性的。第一次地震我從心理學角度理解是薩拉父母,即男女主馬修和安娜的離異事件,在一家三口、特別是女兒薩拉內心中引起的震動。離婚這件事,不論是夫妻雙方因為什麼原因造成的,對夫妻雙方來說都是一個不小的創傷事件,更不用說他們的孩子薩拉內心的感受就更復雜了,而且如果在孩子年紀比較小的時候父母離婚,孩子內心的情感沒有辦法言說的情況下,對孩子心理的傷害無異於發生了一場情感的地震。電影中說薩拉患上嚴重呼吸道疾病是因為遺傳缺陷的原因,也沒有交待薩拉具體是在什麼時間點開始住進氧氣艙的,但我猜測,薩拉患病或者說發病是和父母的離婚事件相關的。第二次地震就比較好理解了,因為電影的開場向我們展示的是薩拉已到青春期,對同樣患病的、談戀愛的女同學是充滿羨慕的。在心理學中,青春期是一個人發展自我認同的關鍵時期,是需要確立自我的年齡階段。當這個在氧氣艙中成長到青春期的薩拉,在步話機中向媽媽提出關於想要戀愛的渴望和困惑時,薩拉想要成長自我的動力和父母對她保護性控制的碰撞,必定也會引起一家人內心的震動。毒煙是為拯救薩拉而來,是為了告訴薩拉的父母,他們給到女兒的保護對女兒是不自由的而來,毒煙是因薩拉內心的呼喚而來。
但在影片中目前不可調和的是:薩拉不能呼吸之前正常的空氣,毒煙發生後薩拉能自由呼吸爸爸卻只能住進之前薩拉的氧氣艙。難道他們父女就永遠不能呼吸同一種空氣了嗎?永遠都要隔著這么一個氧氣艙嗎?這也是電影帶給我們的思考。我想,新一代總是有他們的新思考、新辦法,同時片中的爸爸也住進了之前女兒的氧氣艙去換位生活和感受。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他們父女內心的某些變化又會引發毒煙的改變,那時,毒煙的性質成分發生改變了,大家就可以共同生活在同一種空氣中,不用戴防毒面具、不用隔著氧氣艙玻璃,也能緊緊相擁、自由呼吸!
看完《呼吸》,也發現自己做的那個關於地球人突然不能適應賴以生存的空氣的災難性的夢,和電影所要表達的對地球氣候變壞的擔憂還有些異曲同工之妙。作為人類共同體的每一分子,這也是每個地球人都會當心的事情。電影《呼吸》是一個警醒,希望我們能永遠在這個綠色的星球中,呼吸到純凈、滋養的空氣。
⑸ 求 法國導演 呂克貝松 及 韓國導演 金基德 的資料
法國導演,兼任製片、編劇、演員、剪輯等。因為屢創票房佳績,被譽為法國的斯皮爾伯格。作品節奏快捷、風格奢華,極具商業價值。有人稱他的電影實際上是美國片,只不過是在法國拍攝而已。父母親都是水上運動的高手,母親還是潛水教練。青少年時,他夢想成為海洋、海豚專家,但是因為一次潛水意外,讓他不得不放棄這個願望,轉向電影。17歲高中未畢業便進入高蒙電影公司任助理,後到好萊塢實習,回國後擔任副導演。劇情長片處女作《最後決戰》獲1983年戛納電影節特別獎。在此後的十餘年間,他又有五部影片問世,且幾乎每部都產生了轟動效應,其中一部便是《這個殺手不太冷》。他的第二部影片是1985年執導的《地鐵》,獲第11屆法國電影愷撒獎十三項提名和三項獎;1987年的《碧海情》獲第14屆愷撒獎八項提名和兩項獎;1989年的《尼基塔》獲第16屆愷撒獎九項提名和一項獎。之後他又相繼執導了多部賣座的商隱明業電影。呂克·貝松被認為是法國的斯皮爾伯格,事實上,這個稱號並不過份,在法國乃至歐洲大陸,呂克·貝松總是最吸引人們注意的導演。他的電影節奏明快,富於前沿時尚,風格詭異,幾乎每部影片都能激起人們的期待。 星座:雙魚座 代表作:《地鐵》1985、《碧海情》1987、《尼基塔》1989、《這個殺手不太冷》1994 所獲獎項:《地鐵》第11屆法國電 影愷撒獎十三項提名和三項獎;《碧海情》第14屆愷撒獎八項提名和兩項獎;《尼基塔》第16屆愷撒獎九項提名和一項獎 呂克·貝松可算是法國電影界的頑童也是一個鬼才,他是最受觀眾歡迎的導演之一,但總得不到影評的肯定,卻一而再、再而三創下票房紀錄。 他固執,而且堅信自己的才氣,完全不理會他人的批評。他的父母親都是水上運動的高手,母親還是潛水教練。青少年時,他夢想成 為海洋、海豚專家,但是17歲時因為一次潛水意外,讓他不得不放棄這個願望,轉向電影。盡管他再也無法潛入童年深愛的海底,但卻因此而 成為90年代法國最具世界影響的導演,甚至被人稱為'歐洲的史蒂芬.斯皮爾伯格'。 他沒有受過任何訓練,就直接到電影廠里當雜工, 從底層一步步做起。之後,他就到好萊塢去,到處走、到處看。回到法國後,他便決定開始拍片。那時,他住在一間小閣樓,和一個朋友湊了 點錢就拍了一部科幻默片《最後決戰》,結果得到亞弗利亞茲科幻片的大獎,從此啟動了他的電影事業。 在此後的十餘年間,他又有 五部影片問世,且幾乎每部都產生友攜敬了轟動效應,其中一部便是《這個殺手不太冷》。 他的第二部影片是1985年執導的《地鐵》,獲第11屆法國電影愷撒獎十三項提名和三項獎;1987年的《碧海情》獲第14屆愷撒獎八項提名和兩 項獎;1989年的《尼吉塔》獲第16屆愷撒獎九項提名和一項獎。短短的幾年取得如此的成績,這在法國中青年電影導演中堪稱鳳毛麟角。因此 ,呂克.貝松憑借自己的實力躋身於法國一流導演的行列。 呂克.貝松作品的題材、樣式不拘一格,常常出人意外。《地鐵》一片描寫了與地面世界相對應的巴黎地鐵這一完整的地下世界,描寫了生活於 其中的人們的生活、情感與遭遇;接下來的一部《碧海情》則以廣闊無垠的大海為主角,展現了其令人難以抗拒的魅力,及人們對它的深深的 眷戀;《尼吉塔》又將筆觸深入到人的內心世界,謳歌了愛對人性復甦的巨大功能;《大西洋島》(1991)再次將目光投向海洋,是一部表現 海洋生物的充滿詩情畫意的記錄片…… 每一部都有創新,每一步都不循舊路。這就是呂克·貝松的特色。 呂克·貝松被認為是法國的斯皮爾伯格,事實上,這個稱號並不過份,在法國乃至歐洲大陸,呂克.貝松總是最吸引人們注意的導演。 他的電影節奏明快,富於前沿時尚,好慎風格詭異,幾乎每部影片都能激起人們的期待。 作品年表: 2000《舞者/呂克貝松之光芒萬丈/Dancer, The》(法國)、《終極殺陣2之霹靂雷霆/Taxi 2》(法國) 1999《聖女貞德/Joan Of Arc》(法國) 1998《出租汽車/Taxi》(法國) 1997《第五元素/Fifth Element, The》(法國,美國) 1996《Kamikaze》 1994《職業殺手裡昂/這個殺手不太冷/Professional, The;leon》(法國,美國) 1993《Point of No Return》、《舐血狂花/Assassin, The》(美國) 1991《大西洋島/Alantis》(義大利,法國) 1990《墮落花:尼基塔/Femme Nikita, La》(法國,義大利) 1988《碧海藍天/Big Blue, The;Grand bleu, Le》(法國,義大利,美國) 1985《地鐵/Subway》(法國) 1983《最後的戰斗/Dernier combat, Le (法國)》
⑹ 電影《超體》的導演是誰
《超體》是一部由法國導演呂克·貝松執導,斯嘉麗·約翰遜、摩根·弗里曼、崔岷植主演的科幻動作片,於2014年7月25日在北美上映。《超體》講述一個年輕女人被迫變成毒販,然後這種毒品傾入她自己身體,反而給了她超於常人的力量:包括心靈感應、瞬間吸收知識等技能,讓其成為一名無所不能的「女超人」。
2006年9月11日,呂克貝松在法國RTL廣播電台宣布,《亞瑟和他的迷你王國:毫發人的冒險》是他最後一部執導的劇情長片,同時也是最後一部(第十部),之後不會再執導筒。但呂克貝松此片後再執導了《亞瑟的奇幻王國2:馬塔殺的復仇》、《阿黛拉的非凡冒險》、《超體》等片。觀點粗糙,歡迎評論、互動。
⑺ 有哪些不錯的太空科幻電影值得推薦
說起關於太空的電影,幾乎可以說一直以來都是好萊塢的熱門題材。夜空中璀璨的繁星,曾經是多少人渴望已久的夢想彼岸,「飛向天空,浩瀚無垠!」
這句《玩具總動員》中巴斯光年的口頭禪其實也可以作為早期太空題材電影所主要表達的人物故事和思想內核。
1902年,由被譽為「世界電影導演第一人」的法國導演喬治·梅里愛所拍攝的《月球旅行記》,作為第一部以登月為背景的電影,憑借著天馬行空的故事情節和超越時代的視覺表達、蘊含深意的思想內核,使得電影在當時不僅取得了優異的商業票房成績,更成為了科幻電影發展的一座里程碑。
放在當下來看,這部電影顯然在特效和畫面上已經落伍了,但這並不能影響它在世界電影史上的重要地位,它幾乎成為了後世所有有關星際旅行、外星人等題材的電影靈感來源和思想啟蒙。
甚至在去年大賣的《頭號玩家》中,我們也能看到斯皮爾伯格對這部太空科幻電影開山之作的致敬。
1966年開啟的「星際迷航」系列影視劇是新時代太空題材電影發展的開端。
它超越時代和現實所構築的太空奇幻世界觀元素,更是成為了後世諸如《星球大戰》、《異形》、《阿凡達》等一眾在電影史上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電影故事核心和前提。
在整個「星際迷航」系列影視作品之中,對於現實世界的隱喻和現實思考隨處可見,諸如星際聯邦對聯合國的描摹,星際聯邦不可避免的與其他種族發生戰爭的 歷史 與現實世界二戰的緣由和結局出奇的一致。
以及系列作品中對於科學與人倫的探討等等。這些聯系現實與幻想的故事情節不僅為系列作品提供了持續不斷的生命力,同時更使得「星際迷航」在科幻影視題材電影發展史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1968年,斯坦利·庫布里克憑借一部《2001太空漫遊》成功把太空題材的類型商業電影推向藝術電影類型發展。如果說上面提到的《月球旅行記》和《星際迷航》或多或少都存在著很多脫離於現實世界科學原理的故事情節。那麼,《2001太空漫遊》應該說開了太空題材電影硬科幻表達的先河。
導演庫布里克為了製作這部電影整整花費了四年的時間,電影的太空場景製作以幾乎不可能的嚴苛標准完成了製作與拍攝,這樣的打磨使得電影即便放在四十多年後的今天依舊不會顯得違和而又過時。
電影的美學設計與科幻元素、人類發展高度融合,成為了諸如斯蒂芬·斯皮爾伯格、喬治·盧卡斯以及詹姆斯·卡梅隆等一眾好萊塢名導的科幻電影啟蒙之作,同時也註定了其難以被超越的里程碑式意義和思想內核價值。
1977年,一個懷揣電影夢想的加州小子拿著為數不多的電影製作經費,帶著一幫同樣懷揣電影夢想的電影人開創了美國「新時代的科幻史詩巨作」:「星球大戰」系列。
這個系列電影相比以往的太空題材電影,它的最大成功之處莫過於對現實世界各國文化元素的巧用和集合。日本的武士精神、西部的牛仔文化、中國的儒道思想以及遍及世界的建築風格匯總等等,與其說《星球大戰》是美國的,倒不如說它是屬於全世界的。
因而它才能夠在今天吸引全球范圍內越來越多的觀眾和影迷,這樣一個科幻電影系列的發展,同時也讓我們看到美國文化所特有的開放、包容性。
在《異形》出名之前,估計沒有幾個人會把科幻、太空與怪物這幾個詞聯繫到一塊。然而,一部《異形》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1979年,在《異形》上映之前,連導演雷德利·斯科特或許都沒有想到自己的這部重口味,低成本B級片不僅能夠獲得當年的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更逐步發展成為了一個完善而豐富的電影系列。
它開辟了太空科幻的新方向:驚悚與恐怖。與其說電影中駭人的是長相怪異、充滿神秘醜陋美感的異形,倒不如說電影中真正嚇人的是那些與異形無異的充滿野心的人類。它所投射和反照的其實是那些被嚇得不輕的人類自己。
現在熟悉電影的觀眾,如果提到科幻喜劇和外星人大多第一個想到的是1997年開創的「黑衣人」系列,但是關於外星人與太空的科幻喜劇真正開山之作應該是1996年的那部《火星人玩轉地球》。
電影的科幻元素和視覺效果與今天的《黑衣人4》相比顯然已經不足為奇。可這並不代表電影在今天失去其的價值與意義。
電影中最大的看點,應該是「鬼才」導演蒂姆·波頓藉助傳統而又老套的外星人襲擊地球故事,用哥特式喜劇的方式對現實世界中的政治制度與 社會 問題進行了個人的解讀和描摹。
《阿波羅13號》作為一部取材於真實故事的太空題材電影,它豪華的主演陣容(這個光看主演湯姆·漢克斯你就知道了),精彩而緊張的特效製作,以及出色的劇本讓電影成為了1996年的奧斯卡一大熱門電影之一,並最終獲得最佳電影剪輯、最佳音效獎以及另外九項提名。
近幾年貼近真實場景的如《地心引力》、《火星救援》和《星際穿越》這些帶有太空寫實性質的電影得以誕生,與《阿波羅13號》的巨大成功是分不開的。
讓我們把時間快進,迅速進入下一部具有 歷史 意義的偉大電影作品《阿凡達》。雖然當年《阿凡達》在奧斯卡上惜敗於《拆彈部隊》(有人調侃這是詹姆斯·卡梅隆敗給了自己的前妻,《拆彈部隊》的導演是卡梅隆的前妻),但是它在電影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時隔數年後便被人拋之腦後的《拆彈部隊》所無法比擬的。大規模的動作捕捉技術運用、3D技術的實現、商業化大規模電影拍攝的模式……
這些成就通通都被一部《阿凡達》包下,即便放到今天大片雲集的時代,也是很難想像的。
在《阿凡達》續集遲遲沒有上映的今天,時間已然十一年之久,它所創造的全球票房記錄直到《復仇者聯盟4》的上映才被打破。說到這里,對於謠傳明後年上映的《阿凡達》續集更加有了期待。
前不久憑借《羅馬》斬獲奧斯卡大獎的阿方索·卡隆當年憑借一部《地心引力》獲獎無數,雖然最終未能奪得奧斯卡獎,但仍然使得他得以成功躋身於好萊塢名導之列。
《地心引力》以一個女性航天員的視角向銀幕前的觀眾們展現了地球的恢弘壯闊,展示了顆藍色星球的壯麗山河,浩瀚星空的唯美璀璨,從內心深處激發了人們對於地球家園的熱愛,和對未來何去何從的思索。
影片最終的結局,當歷經千辛萬苦的女航天員如返璞歸真般走出汪洋之際,電影發出了人類對太空 探索 的最終思考,更啟示了銀幕前的觀眾們對自身認識的哲學討論。
詹姆斯·卡梅隆如是評價道:「我覺得這是有史以來最好的太空題材的影片。這種電影,我很久沒有看到了。阿方索和布洛克聯手送上了一部講述在零重力空間內一個女人為自己的生命而抗爭的故事。這個故事毫無做作的痕跡。」
相比起《地心引力》的嚴肅與恢宏,由馬特·達蒙主演的《火星救援》稍顯輕松與愉悅。
故事講述了不久的將來,NASA派出的一隊航天員在執行登陸火星任務的過程之中,因為突發事故把一名宇航員意外遺棄在了荒茫凄涼的火星之上。
為了生存和自救,這名宇航員開始了一番屬於自己的火星之旅。製作巨型「SOS」標識、種土豆、合成淡水……
這些看似荒誕不經,實則具有一定科學原理的故事情節在無形之中也為觀眾們進行了一定的科普和啟示。
男主人公在無盡的絕望之中,依舊鼓起勇氣面對現實與生活的情節,也不禁讓人對生活和困境有所感悟。這大概就是科幻作品的一個現實意義之所在吧。
《星際穿越》是克里斯托弗·諾蘭繼「蝙蝠俠:黑暗騎士」三部曲、《盜夢空間》之後的又一部史詩巨作,在嘗試了超級英雄題材、夢境解析之後,諾蘭首次把目光投向了廣闊的太空。
人存在的意義是什麼?我們為什麼而活?當面臨必將到來的結局之時,我們是否有能擁有足夠多的勇氣和信心去面對?影片中最令人深思的,還是其在理性的科學思維之下,貫穿整部電影的是細膩而動人的深情。
人類的 情感 最終成為了影片中人類完成自我救贖最為關鍵的一環。執著不止的科學追尋、 探索 最終卻是通過感性的思維加以推動的,這樣的故事安排像極了現代版的創世神話,也點明了人之所以為人的關鍵一點: 情感 表達。
《登月第一人》作為「高司令」自《愛樂之城》之後的又一次沖奧之作,影片保持了較高的製作水準和特效水平,演員的演技也稱得上是十分到位。
但是影片主題思想對太空 探索 的反思和深憂,使得電影相比以往太空題材電影多了一層現實意義上的批判。
豐富細膩的思想感情表達也讓電影不僅未能獲得奧斯卡獎,更對這些年深受非議而被迫停滯多年,才剛剛有所發展的美國太空事業又一次被拉到了輿論的中心:我們到底該不該進行太空 探索 ,如果為了捍衛自己國家的利益是要付出不惜犧牲生命的代價,那麼我們又該如何抉擇?
此片同時也是首次把「阿波羅計劃」中,阿姆斯特朗登月前後的內心心路歷程以及相關人物對於登月計劃的態度進行銀幕重現。如果說當年的《阿波羅13號》為人們塑造出了無懼危機的太空英雄,那麼在《登月第一人》中,我們看到只是作為一個普通飛行員的阿姆斯特朗。
他面對獨自一人的孤寂和黑暗、死亡的恐懼,和我們一樣也會動搖和畏縮。而在家庭與工作間所必須做出的的抉擇,也讓他沒有辦法同時作為公眾眼中的太空勇士和做孩子眼中的好爸爸。而太空 探索 所帶來的巨大花費,也並不是所有民眾都認同的,有人遊行,有人反對,更會有人示威……
精神、工作,家庭各方面帶來的巨大壓力也同樣會讓這個說出「這只是我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名言的鐵血男兒身處瀕臨崩潰的邊緣。
相比一味的贊美,《登月第一人》中如同紀錄片般的拍攝手法,以「反英雄主義」的敘事風格,客觀冷靜地使電影近乎真實的為世人展現了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一個在世人面前無比英勇的英雄,又或許只是一個在現實無奈中被裹挾進國家榮譽綁架中的小人物。
太空題材的電影還有很多,在這里就不一一細數了。通過上文中提到的不同時代太空題材電影,我們可以看到不管時代是如何變遷,即便「太空競賽」已然隨著「冷戰」結束而宣告終結,但是人類對浩瀚星空的渴望卻始終未曾終結。
因為它是人類征服未知的目標,是無數夢想的源泉。
如今的太空已然成為了影視改編、 游戲 作品以及玩具手辦的熱門主題,並逐漸成為一種流行文化。相信在不遠的將來會有更多、更精彩的太空題材電影展現在世人的面前!也相信中國從《流浪地球》之後,將會開啟中國科幻電影的新篇章。
科幻電影還是很有意思的,尤其是運用高 科技 特效,人的想像真的無窮無盡。
第一部:《星際特工:千星之城》
28世紀的人類已經可以時空旅行,男主角Valerian(戴恩·德哈恩 Dane DeHaan 飾)和女主角Laureline(卡拉·迪瓦伊 Cara Delevingne 飾)是兩位星際特工,他們邊執行任務,邊談情說愛,中間來了個很會跳舞的泡泡(蕾哈娜 Rihanna 飾)又很快地死了,還有一群身材超棒的珍珠人來找一隻轉化獸,珍珠真的漂亮,每天用珍珠洗臉!男女主角稍微爭執一下之後就還給他們了。
⑻ 著名導演讓-呂克·戈達爾去世,他生前都有哪些優秀作品
戈達爾在世的時候,曾拍過《狂人皮埃羅》和《阿爾伐城》,還獲得了奧斯卡終身成就獎,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藝術家。
戈達爾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電影,他從19歲的時候,就表現出極高的導演天賦,並且拍了很多炙手可熱的電影,一直到91歲逝世,他這一生無怨無悔,完全奉獻給藝術。他在全世界都有非常高的位置,而戈達爾影響了很多藝術家,他的成就空前絕後,被稱為法國第一導演。
第三,戈達爾《筋疲力盡》,是一部燒腦之作,是新浪潮的開山之作。
哥達爾在拍這部電影的時候,採用的是紀實的手法,描述了青年人的渺茫與無助,一群人陷入孤獨的精神世界,處處透露著一股無盡的虛無。這部電影記錄了戰爭之後的殘忍與無奈,絕對是經典之作,到現在依然被奉為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