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火俄羅斯戰爭電影是這里的黎明靜悄悄。5名女兵第一次上戰場,出發前嘻嘻哈哈,最後的遭遇卻讓人心疼戰爭摧毀了美麗,但是卻讓美麗更加美麗,能體現如此的殘酷和壯美,正是俄羅斯文學的偉大之處。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是2015年由列納特·達夫列吉亞羅夫執導,皮歐特·費奧多羅夫、葉芙根尼婭·馬拉霍娃、索菲亞·列別傑娃等人主演的戰爭劇情片。於2015年4月24日在俄羅斯上映,影片根據前蘇聯作家鮑里斯·利沃維奇·瓦西里耶夫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蘇聯衛國戰爭時期,在廣袤森林中進行的一場激烈殘酷的阻擊戰的故事。
劇情概述
蘇聯衛國戰爭時期,在廣袤森林中進行的一場驚心動魄、激烈殘酷的阻擊戰的故事。1942年之夏,蘇聯方面的瓦斯柯夫准尉帶領兩個班的女高射炮手駐扎在一個靠近小車站的村子裡。一天,女兵班長麗達在不遠的樹林里發現了空降的德軍。
為了阻擊德軍的深入,瓦斯柯夫帶領一支娘子軍五人小分隊去搜查敵軍,但敵人的力量與自然環境的惡劣遠比她們想得要殘酷,這些美麗的蘇聯女戰士,不得不在叢林中與人數眾多的敵軍反復周旋。
② 看看俄羅斯世界的電影五百字
俄國1908年始有電影,第一批藝術片出現於1916年,1919年列寧簽署電影國有化法令,這是蘇聯電影事業的開端。
國內戰爭年代占據蘇聯銀幕中心的是新聞紀錄片,主要反映紅軍的英勇戰斗和工農群眾的業績。
國內戰爭結束後蘇聯電影事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開始拍攝反映革命歷史和蘇聯現實的新影片。1925年,謝.米.愛森斯坦(1898~1948)導演了無聲影片《戰艦波將金》,歌頌1905年革命。影片在世界電影歷史上首次採用了蒙太奇的剪輯手法,被稱為里程碑式作品,在1927年巴黎國際電影節上獲得大獎。20世紀20年代後半期的優秀影片有根據高爾基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母親》、《土地》等。 20世紀30年代有聲電影的出現是電影史上的轉折點,蘇聯的一批作家開始創作電影劇本,作曲家開始為電影譜曲,戲劇演員轉而從影。20年代電影方面的革新主要在剪輯、節奏和群眾場面上,30年代則轉向劇情安排、人物性格塑造以及運用語言、音樂、歌唱、音響等表現手法。蘇聯第一批有聲影片中較好的有《迎展計劃》和首次搬上銀幕的古典戲劇名著《大雷雨》等。1934年由瓦西里耶夫兄弟導演的根據富爾曼諾夫的長篇小說改編的影片《夏伯陽》,被認為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優秀作品。繼該影片後出現了一系列較好的革命歷史影片,有《馬克辛三部曲》、《波羅的海代表》、《肖爾斯》、《我們來自喀琅施塔得》、《雅科夫.斯維爾德洛夫》等。
1937~1939年,列寧的形象連續出現在銀幕上,這是蘇聯電影藝術的一項重要成就。影片主要有《列寧在十月》、《列寧在1918》和《帶槍的人》等。
20世紀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蘇聯電影在主題、體裁和風格方面趨於多樣化。有描寫歷史活動家的大型史詩影片《彼得大帝》、《亞歷山大.涅夫斯基》,有反映當代生活的《政治委員》、《燦爛的生活》等。此外,還拍攝了一些動畫片、喜劇片、紀錄片和科普片。 衛國戰爭年代用以鼓舞戰鬥士氣的電影小型片居多。四年間共拍攝了489部新聞紀錄片,67部小型片和34部大型片。著名的藝術片有《區委書記》、《她在保衛祖國》、《虹》、《卓婭》等。戰爭年代還創造了文獻紀錄電影形式,紀錄下了從德國法西斯入侵到他們徹底失敗的許多重大事件。這類影片有《莫斯科城下大敗德軍》、《斯大林格勒》、《柏林》等。
戰後初年的影片有《青年近衛軍》、《易北河會師》、《鄉村女教師》、《西伯利亞交響曲》等,反映衛國戰爭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回顧重要的歷史事件,表達勝利的喜悅和對未來的嚮往。傳記片在戰後的蘇聯電影片中佔有一定的比例。主要有《米丘林》、《巴甫洛夫》、《穆索爾斯基》和《塔拉斯.舍甫琴科》。戰前蘇聯已有彩色片,戰後進一步提高了色彩技術,並在完善立體聲、環幕電影和全景電影技術方面取得進展,1955年蘇聯拍攝了第一批寬銀幕影片,立體影片。
50年代中期以來,蘇聯拍攝了不少以衛國戰爭為題材的影片,這些影片的思想藝術傾向幾經變化。50年代著重表現下級官兵的戰壕生活;戰爭中人們的悲劇性命運和表現戰時普通人的道德心理。如丘赫拉伊導演的《士兵之歌》,邦達爾丘克根據肖洛霍夫同名小說自導自演的《一個人的遭遇》,卡拉托佐夫導演的《雁南飛》等。60年代以後逐漸轉向表現蘇聯官兵的英雄行為,並把激烈的戰斗和前線的日常生活結合起來,影片著力表現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在關鍵時刻人的心理和道德面貌,這也是70年代戰爭題材的影片的鮮明特性之一。這方面著名的影片有《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熱血》等。70年代戰爭片的另一特徵是展現戰爭全景,對反法西斯的歷史進程進行客觀的概述。奧澤羅夫導演的《解放》是全景式的5集史詩片,它從蘇、德兩軍統帥寫到普通戰士、從蘇軍開始反攻寫到德軍全軍覆滅,是一部反映二次世界大戰的文獻性故事片。類似的影片還有《圍困》(原著恰科夫斯基、導演葉爾紹夫)。80年代初問世的戰爭片,如《勝利》、《岸》(原著邦達列夫,導演阿洛夫、納烏莫夫)具有更加強烈的政治色彩。他們把過去的戰爭同當代蘇聯的對外政策聯系起來,涉及到諸如戰爭與和平、東西方緩和等重大國際政治問題。另外,根據肖洛霍夫的同名小說改編的影片《他們為祖國而戰》(導演邦達爾丘克)也取得很大成功。 表現當代生活的影片題材廣闊、形式多樣,道德題材影片有《湖畔》、《熱愛人》、《紅莓》、《稻草人》、《懷戀的冬夜》、《合法婚姻》等,70年代的故事片《紅莓》展現了一個刑滿釋放人員重新做人卻遭黑社會殺害的經歷,在蘇聯評論界引起了長時間的討論。根據舞台劇改編的電影《辦公室的故事》、《兩個人的車站》受到觀眾的歡迎。其中1964年舒克申自編自導的影片《有這樣一個青年》獲全蘇電影節嘉獎和第16屆威尼斯電影節「聖馬克金獅獎」。80年代初的《莫斯科不相信眼淚》曾獲奧斯卡金像獎。生產題材的影片有《最熱的一個月》、《獎金》等。
蘇聯的電影工作者注重將國內外的文學名著搬上銀幕。蘇聯銀幕上的文學名著優秀影片有科靜采夫導演的《哈姆雷特》、尤特凱維奇導演的《奧賽羅》、羅沙里導演的《苦難的歷程》、謝.阿.格拉西莫夫導演的《靜靜的頓河》、扎希爾導演的《安娜.卡列尼娜》、伊.亞.培利耶夫導演的《白痴》和《卡拉馬佐夫兄弟》、庫利讓諾夫導演的《罪與罰》等。
戈爾巴喬夫時期放寬了文化限制,電影界發生巨大變化,主要表現在:⑴出現反對斯大林的影片。1986年11月上映的喬治亞電影製片廠攝制、堅吉茲.阿布拉澤導演的影片《懺悔》和1987年12月上映的電視紀錄片《再揭露》。⑵重新審查過去發行的影片。蘇聯影協成立了一個專門委員會,調查近20年來禁止放映的影片25部,公映了克利莫夫導演的《垂死掙扎》等影片。在赫魯曉夫時期曾轟動一時,在勃列日涅夫時期被禁演的影片《晴朗的天空》,於1987年在中央電視台播映。1971年攝制的影片《途中考驗》(根據尤.格爾曼的小說《「祝賀新年」行動》改編,阿.格爾曼導演),1986年開禁。同時,蘇聯政府以個別情節「嚴重失實」為由,把《列寧在十月》、《列寧在1918》等其他9部電影列為禁片,不得在影院、電視台播映。⑶放寬進口電影的標准,過去被嚴格禁止的流亡西方的蘇聯導演安德列.塔爾科夫斯基的作品《鄉愁》和《犧牲》也在莫斯科上映。
除開禁了許多影片外,隨著國家對電影監控的取消,出產影片數量增加,且主要是描繪社會的陰暗面並充斥著暴力與色情。這類影片有《克萊采奏鳴曲》(1987,施維策爾導演),《小維拉》(1988, B.B.皮丘爾導演),《僕人》(1989,阿布德拉希托夫導演),《衰弱綜合症》(1989,穆拉托娃導演),《星空下的房子》(1991,C.A.索洛維約夫導演)以及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出產的影片《深坑》(1992,B.德霍維奇內導演),《太陽灼人》(1994,米哈爾科夫導演),《高加索的俘虜》(1996,C.博德羅夫導演)。
蘇聯有電影從業人員30萬人,電影製片廠39個,其中拍攝故事片的製片廠19個。蘇聯設有國家電影委員會,負責領導電影事業。1965年成立的蘇聯電影工作者協會是電影藝術工作者的專業聯合組織。蘇聯從1958年起以舉辦全蘇電影節的形式展映所有製片廠的影片。 蘇聯電影從《戰艦波將金》開始登上國際影壇,30年代以後經常參加戛納、卡洛維伐利、威尼斯等國際電影節,屢次在國際電影節上獲獎。蘇聯電影在134個國家上映,在世界影壇上享有盛譽。從1959年開始隔年舉行一次莫斯科電影節,放映來自五六十個國家的幾百部影片。80年代,蘇聯每年攝制故事片約150部,電視片約100多部,科普片約1000多部,動畫片約130部。
俄羅斯的電影產業主要集中在莫斯科和聖彼得堡,在莫斯科有「莫斯科電影製片廠」、「高爾基兒童與青年中心電影製片廠」、「聯盟木偶電影製片廠」、「中央科學電影製片廠」。在聖彼得堡的有「列寧電影製片廠」、「文獻和科普電影製片廠」、在葉卡捷琳堡和其他一些城市也有電影製片廠。 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電影業陷入了困境。1991年蘇聯解體之後的10多年間,俄羅斯電影業發展十分不均衡。1991年拍攝430部電影,而1996年產量僅為26部。近年來影片產量有所回升。進口影片,尤其是美國影片占據著俄羅斯的市場。以1995年為例,俄羅斯全年上映影片共286部,其中,美國電影就佔了111部。
近幾年來,俄羅斯大力加強對國產電影的扶植,通過了《電影法》,為發展「民族電影」鋪平了道路。從政府組織機構上也進行了調整:撤銷了主管電影的電影委員會,電影歸文化部管理;政府設專項電影基金;製片廠設備得到更新;電影院逐步改建,採用最新的放映設備;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改為一年一次,並且由政府撥款資助。俄羅斯電影正在逐漸走出困境。
近兩年最新拍攝的《戰爭》、《小狗與流浪兒》、《他妻子的日記》、《布穀鳥》、《情人》、《致艾麗斯的信》等影片基本代表當代俄羅斯電影的發展水準,反映俄羅斯現代社會和民俗風情。
《西伯利亞理發師》以1885~1905年沙皇俄國時期的社會生活為背景,講述了一個凄婉美麗的浪漫故事,受到俄羅斯各界觀眾的喜愛。該片導演尼.米哈爾科夫拍攝的《太陽灼人》獲1995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謝爾蓋.索洛維約夫(1944~)1968年畢業於莫斯科電影學院導演系。主要作品有:《童年過後一百天》(1973年,獲第2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救生員》(1979年,獲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溫柔年華》(2001年)以蘇聯解體前後15年的生活為背景,展示主人公的種種際遇。
近年來,俄羅斯私營電影公司發展迅速,私人資本投資於電影業,完全進行商業化運作,投拍了一批新影片。如《羅曼諾夫王朝》(1997年,潘菲羅夫導演)、《小偷》(1997年,巴維爾.朱赫萊導演)、《聾者之國》(1998年,瓦.塔達洛夫斯基導演)、《伏羅希洛夫的槍手》(1999年,斯.加沃羅辛導演)、《寶馬》(2003年,彼.布斯洛夫導演)等。
動作片的數量在增加。《兄弟》(2000年)的主人公達尼拉從部隊復員後來到聖彼得堡投奔自己的朋友──職業殺手,故事在俄美兩國展開,以當代為背景。這是俄羅斯第一部完全按照動作片模式拍攝的電影。
阿.羅果什金從1995年到2000年這五年中,連續拍了三部以俄羅斯民俗為背景的喜劇片──《民族狩獵的特點》(1995年)、《民族捕魚的特點》(1998年)、《冬日民族狩獵的特徵》(2000年)。
2003年,俄羅斯年輕導演安德烈.茲維亞金采夫的導演處女作《回歸》奪得第60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回歸》描寫的是一對兄弟如何面對10年未曾謀面的父親突然歸來的故事。這部影片的獲獎對俄羅斯電影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因為這是40年來俄羅斯電影首次獲此殊榮。此前,安德列.塔爾科夫斯基《伊萬的童年》和尼.米哈爾科夫的《庫倫》分別於1962年和1991年贏得威尼斯電影節大獎。
近年來,戰爭題材的影片不僅把鏡頭對准50年前的那場大戰,譬如阿.羅果什金的《布穀鳥》(2002年)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背景,展示了戰爭給人們帶來的苦難,影片中的三個主人公語言不通,最後卻能相互理解。 故事片《哨卡》(1998年,阿.羅果什金導演)、《戰爭》(2002年,阿.巴蘭巴諾夫導演)以最近的車臣戰爭為背景,直接反映了內戰給人民生活帶來的不幸。
歷史題材的《小牛犢》(2001年,亞.索庫洛夫導演)描述列寧逝世前一年的生活,對列寧的形象進行了全新的詮釋。
故事片《寡頭》(2002年,巴.魯金導演)反映俄羅斯近20年暴富起來的人及其為此付出的高昂代價。
總體而言,近年來隨著經濟情況的改善,俄羅斯電影的數量與質量在不斷提高,電影業正在逐步走出困境。
③ 俄國最近最好的戰爭片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 А (2015)
1942年之夏,瓦斯柯夫准尉(彼得·費奧多羅夫 Pyotr Fyodorov 飾)帶領兩個班的女機槍手駐扎在一個靠近小車站的村子裡。一天,班長麗達(阿納斯塔西婭·米庫爾欽娜 Anastasia Mikulchina 飾)在不遠的樹林里發現了兩個空降的德軍計劃要襲擊蘇聯腹地的軍事設施。瓦斯柯夫帶領一支小分隊去搜查敵軍,成員包括麗薩(索菲婭·列別傑娃 Sofya Lebedeva 飾)、迦爾卡(克里斯蒂娜·阿斯姆斯 Kristina Asmus 飾)、麗達、索妮婭(雅戈尼婭·庫茲涅佐娃 Agniya Kuznetsova 飾)、冉妮婭(葉夫根尼婭·馬拉霍娃 Zhenya Malakhova 飾)等五個姑娘。但敵人的力量與自然環境的惡劣遠比她們想得要殘酷,這些美麗的蘇聯女戰士,不得不在叢林中與人數眾多的敵軍反復周旋……
電影根據前蘇聯當代著名作家鮑里斯·瓦西里耶夫同名代表作改編。
斯大林格勒 Сталинград (2013)
1942年秋天,人類史上最慘烈的一場戰爭在寒冷的土地上爆發。德國人穿越伏爾加河抵達對岸斯大林格勒設防固守,蘇聯紅軍與對手展開城市爭奪戰,雙方你來我往,城市化作廢墟焦土,成千上萬人死亡,放眼望去儼然人間地獄。在一次反攻行動中,蘇軍嚴重傷亡,僅有大尉格羅莫夫(彼得·費奧多羅夫 Pyotr Fyodorov 飾)率領的偵察小隊到達對岸,佔領了一棟破爛的建築。他們在建築內發現一名19歲少女卡嘉(瑪麗亞·斯莫爾尼科娃 Mariya Smolnikova 飾)。卡嘉的父母早已死於戰火,由於眷戀自由生長的城市和家園,女孩固守此地,麻木穿梭戰火之中。
鑒於建築的位置極其重要,極度厭戰的德國軍官彼得·卡恩(托馬斯·克萊舒曼 Thomas Kretschmann 飾)奉命奪回該據點。慘烈無情的修羅場,人性和獸性的角力永無休止……
女狙擊手 Битва за Севастополь (2015)
蘇聯女學生柳德米拉·帕夫利琴科在一次射擊游戲中無意間發現了自己的射擊天賦,1941年她不顧家人反對毅然參軍。帕夫利琴科成長為全蘇聯最出色的狙擊手,同時她被德軍視為不惜一切代價也要除掉的巨大的威脅。柳德米拉遇到一名男子並墜入愛河。然而,好景不長,戰爭過去,厄運卻再次降臨……
兵臨城下之決戰要塞 Брестская Крепость (2010)
故事發生在1941年的6月,布格河畔回盪著歡聲笑語,就在一片歌舞昇平之際,幾架飛機飛過投下了炸彈,將一切摧毀殆盡,霎時間,河畔邊成為了鮮血和火焰的海洋。德國人的入侵讓位於華沙和莫斯科之間的布列斯特要塞陷入了動盪和戰爭之中,為了保護自己的國家,八千名蘇維埃紅軍戰士們拿起了武 器,與親人告別,走上了戰場。
草草建立的軍隊中人員情況十分復雜,但是,每個人心中的信念卻是一致的,那就是頑強抵抗賊寇的入侵。糧食短缺,武器簡陋,裝備寒酸,在及其惡劣的條件之下,蘇維埃青年們和裝備精良的敵方展開了一場又一場險象環生的激烈戰斗,並且最終獲得了勝利。
五月的四天 4 Tage im Mai (2011)
德國,二戰結束前的四天。一位率領著他的部隊佔領海邊孤兒院的蘇聯軍官。一支在海灘駐扎的納粹德國國防軍部隊。一種反常的危險的愛。
所有人都對戰爭感到疲憊,只有十三歲的孤兒彼得,想要證明自己是一個英雄,千萬百計煽動兩支部隊。直到他意識到,真正的敵人早就潛伏在其他地方,而他所謂 的敵人,其實是如父親般的朋友。
這時劃清的不是敵與友之間的界線,而只是善與惡之間的界線。
④ 描述18世紀俄羅斯的電影,如<俄羅斯方舟>
我給你推薦幾部
石榴的顏色Sayat Nova
導演:
謝爾蓋·帕拉讓諾夫 Sergei Parajanov
類型:劇情/傳記
片長:79分鍾
國家/地區: 蘇聯
對白語言:亞美尼亞語
劇情:
這部色彩鮮艷、民族風味濃重、宗教感儀式感極其強烈的影片,是前蘇聯「最後一位天才導演」帕拉傑諾夫著名的「詩電影」傑作之一。影片描述的是亞美尼亞一位十八世紀游吟詩人的故事,這不是一部傳記影片,而是一首關於這位詩人的精神影像的詩歌。想要用文字來概括這部影片,是徒然的。片中運用大量象徵、隱喻手法,展現了十八世紀亞美尼亞民族風貌和這位詩人的心路歷程。欣賞這部影片,不僅僅是一次觀影,更是一次朝聖,一次對詩意精神的膜拜之旅。
蘇拉姆城堡的傳說 Ambavi Suramis tsikhitsa
導演:
謝爾蓋·帕拉讓諾夫 Sergei Parajanov
Dodo Abashidze
類型:劇情
片長:88 分鍾
國家/地區: 蘇聯
對白語言:喬治亞語
劇情:
這部電影是根據著名的俄羅斯民間傳說改編而來。為了阻止城堡被瓦解成碎片,一個年輕的男孩必須住在這個城堡里,並且囚禁在牆上。
被遺忘的祖先的影子 Tini zabutykh predkiv
導演:
謝爾蓋·帕拉讓諾夫 Sergei Parajanov
類型:愛情/劇情/歷史
片長:97分鍾
國家/地區: 蘇聯
對白語言:烏克蘭語
劇情:
影片改編自柯秋賓斯基的同名抒情小說。導演把情節拆散為「伊凡和瑪麗奇卡」、「波洛尼納」、「孤獨」、「伊凡和巴拉格娜」、「日常生活」、「聖誕」、「春在明天」、「雷雨」、「小酒店」、「伊凡之死」、「虔誠的儀式」等11個單元,講述了主人公伊凡兩闕刻骨銘心的愛情悲歌:先是女主人公瑪麗奇卡在尋找伊凡的途中不幸墜河而死,後有另一位女主人公巴拉格娜背叛伊凡,故事最後以伊凡死於情敵手下而結束。
鮑利斯·戈都諾夫 Boris Gonov
導演:
謝爾蓋·邦達爾丘克 Sergei Bondarchuk
類型:劇情/傳記
片長:Argentina:141 min / Russia:141 min / USA:130 min
國家/地區: 波蘭/捷克斯洛伐克/西德/蘇聯
對白語言:法語/俄語
歐布羅莫夫 Oblomov
導演:
尼基塔·米哈爾科夫 Nikita Mikhalkov
片長:143 min
劇情:
居住在彼德堡的奧勃洛莫夫是農奴主的兒子,他從父親那裡繼承了一大筆遺產,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雖然剛剛三十齣頭,奧勃洛莫夫卻已經明顯衰老,這是因為他整日在家中躺卧,總不肯出去活動。這個以「一輩子從沒自己穿過一次襪子,沒給自己掙過一片麵包」為榮的少爺有時也會感到憂傷,當他回想起自己童年時就會對幸福的家庭生活產生美好而無望的憧憬。 什托爾茨是奧勃洛莫夫童年的朋友。與奧勃洛莫夫相反,什托爾茨是個從小就開始為事業奮斗的人,他總是將自己的行程安排得很緊,這次他來彼德堡第一件事便是拜訪多年不見的奧勃洛莫夫。當看到奧勃洛莫夫的現狀時,什托爾茨決定改變這位老友的生活習慣,於是帶著奧勃洛莫夫減肥、鍛煉、參加各種社交活動,但奧勃洛莫夫本人卻對此頗感疲憊。 一天,什托爾茨又把奧勃洛莫夫帶到朋友奧爾佳的家裡,這次三個人相處得很好。奧勃洛莫夫似乎對奧爾佳產生了好感,他的生活也開始有所轉變,這個孤僻懶惰的人開始有了正常的活力。不久,什托爾茨就又因業務而出國工作,他把奧勃洛莫夫託付給奧爾佳,並囑咐她一定要將奧勃洛莫夫貪睡的毛病治好。通過一段時間的相處,奧爾佳也對善良的奧勃洛莫夫產生了感情,並勇敢地對他進行了表白。可自卑的奧勃洛莫夫卻認為奧爾佳真正喜歡的是什托爾茨,而不是自己,最終痛苦地回絕了這個自己深愛的姑娘。 兩年後,奧爾佳嫁給了已經回國的什托爾茨,奧勃洛莫夫則娶了一個寡婦,他們的生活好象都有些失落……
⑤ 誰知道這部俄羅斯電影的名字
~~~~~~~~~~~~~~~~~~~~生死倒計時(終於想起來了~!!!)
對,就是這個!
生死倒計時 片名: Lichniy nomer
譯名: 生死倒計時
更多中文片名:倒計時、死神倒計時
更多外文片名:
личный номер.....(Russia)
Countdown....(International: English title)
出品國家:俄羅斯
片長:105分鍾
對白語言:俄語 英語
製作成本: 7,000,000 美元
類型:動作/驚險
引進/發行:中國電影集團公司
全球首映:2004年12月9日
中國首映:2006年8月8日
導演:伊夫熱利·拉夫朗蒂維 Yevgeni Lavrentyev
編劇:
伊夫熱利·拉夫朗蒂維 Yevgeni Lavrentyev
Yuri Sagaidak
Ramil Yamaleyev .....participation
演員:
阿里克謝·馬卡羅夫 Aleksei Makarov .....Major Aleksei Smolin
路易絲·隆巴德 Louise Lombard .....Catherine Stone
瓦謝斯拉夫·拉貝戈耶夫 Vyacheslav Razbegayev .....Umar Tamiev
Yegor Pozenko .....Saulyus Boykis (as Yegor Pazenko)
Yuri Tsurilo .....General Karpov
維克多·維爾比斯基 Viktor Verzhbitsky .....Pokrovskiy
Ramil Sabitov .....Khasan
約翰·阿莫斯 John Amos .....Admiral Melory
Mariya Golubkina .....Tatyana
Orso Maria Guerrini .....Italian Prime Minister
Maria Semkina .....Masha
James Derrick .....NATO expert
製片人 Proced by:
Igor Bondarenko .....executive procer
塞爾蓋·格里科夫Sergei Gribkov .....procer
於里·薩蓋達克Yuri Sagaidak .....procer
弗拉蒂米爾·特呂什科夫 Vladimir Trushchenkov .....procer
製作公司:
Film Master [義大利]
Top Line Proction [俄羅斯]
發行公司:Gemini Film [俄羅斯] ..... (Russia)
其它公司:Central Proctions International (CPI) Group [俄羅斯] ..... sound re-recording
劇情簡介
俄羅斯電影明星阿里克謝·馬卡羅夫在《倒計時》中扮演男主角——俄羅斯聯邦安全局少校斯莫林。影片講述斯莫林被恐怖分子俘獲的故事,他在西方記者(由英國女演員路易絲·隆巴德扮演)的幫助下逃出敵人的巢穴。恐怖分子對斯莫林的逃走非常憤怒,於是劫持了一個馬戲團,斯莫林的女兒和她的同學正好要去那個馬戲團看錶演…… 在這起事件中,車臣恐怖分子綁架了800多名觀眾。在斯莫林的帶領下,聯邦安全局的特種部隊對恐怖分子發起進攻,打死多名恐怖分子,沒有一名人質傷亡。在影片高潮部分,接受恐怖頭子指揮的幾名頑匪逃出重圍,竊取了大量鈈,企圖在一架飛往羅馬參加北約領導人會議的飛機上將它們引爆。經過殊死搏鬥,斯莫林消滅了這幫恐怖分子,拯救了整個世界。
俄羅斯聯邦安全局特工精英斯莫林受命絕密行動,為刺探車臣分離主義恐怖分子的重要情報而不幸被俘。斯莫林機智與其周旋,逃出升天。但恐怖分子不肯善罷甘休,在極端恐怖勢力教唆下圖謀報復。不久大批恐怖分子潛入俄首都莫斯科一大劇院劫持800餘名人質,單槍匹馬的莫斯林又處危機最前沿!恐怖事件一再升級,國際傳媒紛紛介入,而人質與斯莫林正命懸一線,但斯莫林更發現「人質事件」僅僅只是連場恐怖襲擊之序幕,一枚「鈈」核彈正在「人質事件」的掩護之下,登上了飛往羅馬全球反恐首腦峰會的飛機……
幕後花絮
本片是俄羅斯2004年普京總統下令拍攝的一部間諜動作片,2005年俄羅斯票房冠軍作品,現代動作大片。這部被稱為「俄版007」的影片在去年秋天上映,是接著《守夜人》的棒,目的就是要取得《守夜人》的輝煌成績,俄羅斯電影明星阿列克謝·馬卡羅夫在《倒計時》中扮演男主角俄羅斯聯邦安全局少校斯莫林。影片描寫的是俄羅斯聯邦安全局的特工和恐怖分子周旋的故事,由於影片是以政府投資作為後盾(700萬美元),因此,影片中許多飛機大炮都是真刀真槍(8架直升機,兩架Su-27戰機,4架Il-76飛機等等),務求動作場面真實。
這是一部反映俄羅斯秘密警察生活的動作片。由於這部電影符合克里姆林宮所倡導的重振愛國精神和國家自信的基調,因此受到廣泛宣傳。據悉,俄羅斯總統普京和俄羅斯聯邦安全局局長尼古拉伊·帕特盧謝夫也觀看了這部電影,並對影片表示滿意……
⑥ 求一電影(也許是電視)線索也許是蘇聯抗戰片,一群孤兒院的孩子,其中一個用的是彈弓,最後被燒死在高塔
俄羅斯其他題材電影可能比較一般,但戰爭類電影還是非常出彩的,有很多經典的戰爭電影奉獻給世界,小編盤點了下,推薦10部這幾年比較經典的戰斗民族的戰爭電影。
T-34坦克 T-34 (2018)
本片講述1944年,一群英勇的俄羅斯士兵用一輛半損壞的傳奇T-34坦克從德國人手中成功逃脫,那是一個令人難忘的、充滿勇敢、激烈的戰斗、牢不可破的愛情和不可思議的奇跡的時代。
提起二戰,除了莫斯科保衛戰,閃電戰,最令俄羅斯人驕傲的當屬「坦克戰」。二戰期間,蘇聯和德國雙方共投入了幾萬數量級的坦克沖鋒陷陣,捉對廝殺。雙方通過戰場情況,不斷改良自己的坦克裝備,靠技術競賽,生產速度,對戰斗的轉折和結果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德國的虎式重型坦克,豹式中型坦克名聲在外,但一旦提到蘇聯的T-34中型坦克,所有軍事迷都會暗自稱奇。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 А (2015)
1942年之夏,瓦斯柯夫准尉(彼得·費奧多羅夫 Pyotr Fyodorov 飾)帶領兩個班的女機槍手駐扎在一個靠近小車站的村子裡。一天,班長麗達(阿納斯塔西婭·米庫爾欽娜 Anastasia Mikulchina 飾)在不遠的樹林里發現了兩個空降的德軍計劃要襲擊蘇聯腹地的軍事設施。瓦斯柯夫帶領一支小分隊去搜查敵軍,成員包括麗薩(索菲婭·列別傑娃 Sofya Lebedeva 飾)、迦爾卡(克里斯蒂娜·阿斯姆斯 Kristina Asmus 飾)、麗達、索妮婭(雅戈尼婭·庫茲涅佐娃 Agniya Kuznetsova 飾)、冉妮婭(葉夫根尼婭·馬拉霍娃 Zhenya Malakhova 飾)等五個姑娘。但敵人的力量與自然環境的惡劣遠比她們想得要殘酷,這些美麗的蘇聯女戰士,不得不在叢林中與人數眾多的敵軍反復周旋…… 電影根據前蘇聯當代著名作家鮑里斯·瓦西里耶夫同名代表作改編。
斯大林格勒 Сталинград (2013)
1942年秋天,人類史上最慘烈的一場戰爭在寒冷的土地上爆發。德國人穿越伏爾加河抵達對岸斯大林格勒設防固守,蘇聯紅軍與對手展開城市爭奪戰,雙方你來我往,城市化作廢墟焦土,成千上萬人死亡,放眼望去儼然人間地獄。在一次反攻行動中,蘇軍嚴重傷亡,僅有大尉格羅莫夫(彼得·費奧多羅夫 Pyotr Fyodorov 飾)率領的偵察小隊到達對岸,佔領了一棟破爛的建築。他們在建築內發現一名19歲少女卡嘉(瑪麗亞·斯莫爾尼科娃 Mariya Smolnikova 飾)。卡嘉的父母早已死於戰火,由於眷戀自由生長的城市和家園,女孩固守此地,麻木穿梭戰火之中。 鑒於建築的位置極其重要,極度厭戰的德國軍官彼得·卡恩(托馬斯·克萊舒曼 Thomas Kretschmann 飾)奉命奪回該據點。慘烈無情的修羅場,人性和獸性的角力永無休止……
女狙擊手 Битва за Севастополь (2015)
蘇聯女學生柳德米拉·帕夫利琴科在一次射擊游戲中無意間發現了自己的射擊天賦,1941年她不顧家人反對毅然參軍。帕夫利琴科成長為全蘇聯最出色的狙擊手,同時她被德軍視為不惜一切代價也要除掉的巨大的威脅。柳德米拉遇到一名男子並墜入愛河。然而,好景不長,戰爭過去,厄運卻再次降臨……
兵臨城下之決戰要塞 Брестская Крепость (2010)
故事發生在1941年的6月,布格河畔回盪著歡聲笑語,就在一片歌舞昇平之際,幾架飛機飛過投下了炸彈,將一切摧毀殆盡,霎時間,河畔邊成為了鮮血和火焰的海洋。德國人的入侵讓位於華沙和莫斯科之間的布列斯特要塞陷入了動盪和戰爭之中,為了保護自己的國家,八千名蘇維埃紅軍戰士們拿起了武 器,與親人告別,走上了戰場。 草草建立的軍隊中人員情況十分復雜,但是,每個人心中的信念卻是一致的,那就是頑強抵抗賊寇的入侵。糧食短缺,武器簡陋,裝備寒酸,在及其惡劣的條件之下,蘇維埃青年們和裝備精良的敵方展開了一場又一場險象環生的激烈戰斗,並且最終獲得了勝利。
五月的四天 4 Tage im Mai (2011)
德國,二戰結束前的四天。一位率領著他的部隊佔領海邊孤兒院的蘇聯軍官。一支在海灘駐扎的納粹德國國防軍部隊。一種反常的危險的愛。 所有人都對戰爭感到疲憊,只有十三歲的孤兒彼得,想要證明自己是一個英雄,千萬百計煽動兩支部隊。直到他意識到,真正的敵人早就潛伏在其他地方,而他所謂 的敵人,其實是如父親般的朋友。 這時劃清的不是敵與友之間的界線,而只是善與惡之間的界線。
煉獄 Чистилище (1998)
1995年格羅茲尼之戰,激烈的巷戰有如當年的斯大林格勒,俄車雙方死傷慘重,就連美國軍方也驚嘆"打不起這樣的城市戰」。 典型的低成本影片,這是俄羅斯人自己拍的關於第一次車臣戰爭的電影。講述了俄軍一座野戰醫院慘遭車臣恐怖分子襲擊的故事。攝影師用寫實手法,刻意拍攝了許多以往戰爭題材片所未描繪過的慘烈場景。車臣僱傭軍把俄軍士兵的頭割下來,掛在火箭彈上射向對方;俄軍坦克手奉命把戰友們的遺體碾碎。這里沒有《Black Howk Down》里"Leave no one behind」式的宣言,只有嗆人的硝煙、無限的仇恨以及苦澀的勝利。老實說,如果本片有美國大片那樣的資金撐腰,絕對可以成就一番票房,至少也決不會1997的片子至今也默默無聞。可現實就是現實,雖然是模糊的畫面、單調的機位、幼稚的音效以及少得可憐的特技,但這些絲毫不能阻止本片向我們展現一場血淋淋、赤裸裸,充滿死亡與歇斯底里的車臣戰爭。這里沒有攻克冬宮一樣豪邁的沖鋒,卻有坦克碾壓著戰友的屍體迂迴前進;沒有馬恩列斯光輝思想的指導,卻有兩個專打男人下身的變態的匪幫女狙擊手……本片顛覆了太多東西,又塑造了太多東西。
第九突擊隊 9 рота (2005)
影片根據真實故事改編,以蘇聯入侵阿富汗事件為背景。1987年到1989年期間,阿富汗戰場異常慘烈。由於穆斯林的強烈抵抗,蘇聯在阿富汗損兵折將,死傷無數。 西伯利亞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六名新兵應征入伍,以協助前線戰斗。他們接受嚴苛的魔鬼訓練,進行各種特種培訓。1987年末,這支奇兵組成「第九突擊隊」前往阿富汗,受命占據3234高地,以掩護蘇聯士兵撤退。第九突擊隊保護蘇軍大部隊安全通過,而自己卻彈盡糧絕。血腥而殘酷的戰場上,他們視死如歸的身影顯得異常悲壯。
戰場上的布穀鳥 Кукушка (2002)
故事發生在1944年的秋天,芬蘭士兵維伊克(威勒·哈派塞羅 Ville Haapasalo 飾)和蘇軍少尉伊萬(克多·貝徹科夫 Viktor Bychkov 飾)都走到了各自人生的盡頭。維伊克因為違反了軍令而被鎖在了一塊巨大的岩石上,而伊萬則因遭到誣陷而坐上了前往審判場的汽車。神秘女人安娜(安妮·克里斯汀娜·朱索 Anni-Kristiina Juuso 飾)的出現成為了兩人最後的希望,她不僅將垂危的兩人從死亡線上挽救了回來,還將他們帶到了自己所居住的,猶如世外桃源般的仙境之中。 在那裡,三個語言互不相同的人開始了他們的奇異生活,對於這種平靜而友好的生活,每個人都樂在其中。停戰的消息傳來了,這意味著三人生活無法再繼續下去,面對心中涌現的感情,依維柯和伊萬再一次的站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前。
⑦ 如何評價電影《羅曼蒂克消亡史》
《羅曼蒂克消亡史》給人一個驚喜。這個片子的氣質實在是,太他媽的迷人!這種迷人來自於兩點,一,細思極恐的細節。二,緊致又鬆弛的節奏感。這是一部精緻的電影,細節絕對值得上「各抱地勢,鉤心斗角」。比如家宴上,渡部給小六撿過一次手絹,後來他殺了車夫,強暴了小六後,用小六遞來的手絹擦完車上的血,猶豫了一下,扔了手絹。小六從此被困在室內,供其發泄。比如渡部殺完人回家,太太在吃早飯,遞給孩子一個包子,此時她大著肚子。我們知道,此時,渡部剛剛把小六囚禁在地下室。再後來,兩個小孩在院子里玩。再後來,在菲律賓的呂宋島,車夫杜淳在渡部面前,開槍殺死他的大兒子,邊上的小六用手捂住了渡部小兒子,就是囚禁她的時候,還在媽媽肚子里的那個孩子的,眼睛。比如車夫杜淳,他和王媽到底什麼關系?初到陸府,王媽就告誡他,「看人眼睛不要太高,眼睛不要太低,要自然」。隨後,她帶著他去見人,路上一個慢鏡,是王媽回頭,此時的杜淳已經殺氣蒙面。是王媽向陸先生極力推薦杜淳,「無論做什麼,殺人也好,只收一份車錢」。王媽什麼人?再往前,大家談論,送外賣的小張,被王媽調戲得不敢來了。還比如小六被渡部囚禁,每日做愛,用的是同一個姿勢,女上位。
而視角,永遠是渡部的視角。女性占據主動、控制節奏的做愛姿勢,是由一個被囚禁者完成的。再往後,她穿上了和服。羅曼蒂克消亡,是主觀和客觀雙重拉鋸的結果。難得的是《羅曼蒂克》節奏沒有坍塌。一直有條不紊、循序漸進。 又優雅又暴力,又純情又色情。影片中最暖的情話是為了高官富貴而甘願出讓妻子的丈夫說的,「無論我身在何方,我這顆心永遠和你在一起」。影片中最純潔的情話,用最粗俗的語言說出來的。黑社會打手對妓女說,「我上癮了,想一直弄」。
⑧ 俄羅斯電影主要特點是什麼 急需哦 要長點點的 作業啊
簡述俄羅斯類型電影的探索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經濟政策進行了全面的調整。然而,在沒有做好預測的情況下,蓋達爾和丘拜斯等人的「休克療法」及私有化,不僅沒有創造出市場經濟,恰恰相反,私有化打消了提高效率的任何希望。人們期待的潘朵拉盒蓋打開了,然而釋放出來的卻是惡性的通貨膨脹。從1991年到1998年,俄羅斯的國內生產總值累計下降了49.4%,可以說是喪失了半壁江山。而1998年8月再度爆發的金融危機則使俄經濟幾乎跌到崩潰的邊緣。
在全國經濟危機的大背景中,俄羅斯生產滑坡,物價飛漲,國民生活水平下降,整個社會混亂無序,這給經濟市場化的實踐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到目前為止,真正自然的、正常的市場經濟在俄羅斯依然只是一個誘人的「期待」。而在這種期待中,俄羅斯的電影業遭受了沉重的打擊,從創作生產到發行放映幾乎全線崩潰。不過,熱愛藝術的俄羅斯人並沒有放棄他們的電影,在基礎設施落後、資金短缺的情況下,在好萊塢高科技和純娛樂性緊緊吸引著人們眼球的壓力中,俄羅斯電影的探索之路一直在緩慢地鋪延著
1、「類好萊塢」電影:舶來品,找不到落腳點
俄羅斯取消對進口影片的限額規定後,大量質量參差不齊的外國影片,尤其是美國影片蜂擁而至。憑借著低廉的價格和令人眼花繚亂的「文化快餐」,美國電影及時有效地佔領了俄羅斯的電影市場。在巨大的商業利益面前,俄本土電影的創作者們帶著不同的目的,紛紛對好萊塢電影進行借鑒或仿造。這其中,許多影片粗製濫造,少有藝術價值。但也有一部分影片凝聚著創作者的思想和個性,既能吸引觀眾,也不失藝術水準。
愛情是電影永恆的表現主題。俄羅斯電影創作者在「移植」好萊塢愛情片的模式時,雖然不同程度地保留了能吸引觀眾眼球點擊率的純娛樂性場面描述,但有些影片仍不失藝術品位,印帶著俄羅斯人特有的高雅。《雨痕》(維·納哈勃采夫-姆拉德希依導演1991)是一個現代版的希臘神話。影片讓年輕的女音樂工作者和歸國的中年音樂家在未解的謎團中相識、相愛,直到謎團解開。影片繼承了希臘神話的傳統,流露出一種人受不可知命運擺布的痛苦。1998年,老導演彼·托多羅夫斯基的《愛情三重唱》放棄了對時代的思考,把表現的觸角伸向了當時時髦的三角戀愛上。作者雖然調用了俄羅斯式的懸念、諷刺、幽默、抒情等各種手法,但思想內容和藝術水平卻遠遠不及作者以前的《戰地浪漫曲》,以致「不知為什麼,觀眾對影片沒有反應」。[1]影片《12月的音樂》(德霍維奇內依導演1996)同樣出於商業考慮,描寫了一個出國僑居的男子回國後同一對母女陷入三角感情的糾纏之中的故事。影片最後的悲劇結局似乎從一個側面透露出了俄羅斯人當前的陰郁情緒,但陳俗的愛情模式卻把本來就心情不好的觀眾給趕走了。
黑社會勢力是好萊塢電影常用的表現素材。在俄羅斯,影片審查制度解構後,一大批表現俄社會動盪的黑社會片開始興起。1992年,導演甫·普洛特金拍攝的影片《為了活下來》,講述了一個退伍軍人在擔任登山營主任期間同黑社會勢力斗爭的故事。影片既借鑒了好萊塢影片驚險緊張的打鬥場面,也繼承了俄羅斯電影細致地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優良傳統。雖然情節簡單,但影片表達手法多樣化,既有紀實主義創作原則的運用,也有兒童電影的特徵,發行情況比較好。1997年,阿列克賽·巴利班諾夫的《兄弟》同樣以復員軍人同黑社會的斗爭為背景。影片主人公達尼拉為了救哥哥同黑社會勢力展開生死之戰,最後達尼拉幹掉了黑社會分子,拿了他們的錢,分給他認為需要的人,然後便坐車離開了彼得堡。影片得到了觀眾的認可,但達尼拉由一個朴實無華的小夥子變為冷酷的殺手卻引起了很多人的爭議。
幫匪題材同表現黑社會勢力的影片緊緊結合在一起,但在俄羅斯,這一類效仿好萊塢模式的電影更多地把批判的觸角伸向了現實社會。1991年,瓦·契柯夫的《俄羅斯輪盤賭》把美國電影《邦尼和克萊德》的情節模式借鑒過來,真實准確地表現了俄現實社會動盪、混亂的情狀。影片中許多格鬥、槍戰的場面驚心動魄,極近好萊塢商業電影的風格。難怪有些俄羅斯影評人稱它為「當代俄羅斯的邦尼和克萊德」。1998年,瓦·托多羅夫斯基的《聾人之國》通過兩個女孩的前途命運再次觸及到了俄羅斯當時的社會現實。影片故事情節簡單,但情節設置上運用了現代電影的諸多元素:愛情、友誼、金錢等等。敘事方式上,黑社會、毒品、脫衣舞等調料的加入,則進一步增強了影片的可看性。盡管影片存在一定程度逃避現實的嫌疑,但卻典型地代表了俄羅斯「第二浪潮」電影創作者的風格和趨向。2000年,新成立不久的「煉金術電影公司」推出豪華電影《黑幕》。該片在普通的偵探、幫匪情節中加入了隕石墜落、日蝕等宇宙的天災的自然現象,以適應美國大片培養起來的新的消費群體,不過影片在藝術上沒有突破。
1998年,阿斯特拉罕導演了影片《死亡合同》,該片可以劃歸到恐怖片的范疇中去。創作者想以一個移植人體器官的秘密場所的殺人行徑來製造恐怖氣氛,但影片因為過於暴露的商業目的和迎合傾向沒有得到觀眾的認可。1999年,瓦西里·皮楚拉導演的最新影片《綴滿鑽石的天空》比較受歡迎,但整體上處理的略顯粗陋平庸。2000年,亞歷山大·澤利多維奇對昆延·塔倫蒂諾的效仿之作《莫斯科》做得比較好,但同真正的美國商業片相比,差距還是比較明顯。
總體看來,俄羅斯的「類好萊塢」電影在樣式上「面面俱到」,而且有一部分在揭示社會問題方面也有一定的深度,但在吸引觀眾方面,卻不盡人意。除了還沒有掌握樣式電影的特點和規律之外,或許根本問題在於,好萊塢模式化的電影在俄羅斯的傳統中根本找不到落腳點。所以,好萊塢模式要確立自己在俄羅斯的牢固地位,還需要真正的時間。
2、喜劇片:本土品,讓人笑不起來
據調查,目前在俄羅斯影院放映的影片中,最受歡迎的是喜劇片,這或許契合了俄羅斯人生性善良和狂放的特點,也或許是因為沉重的現實生活使人們對喜劇樣式有所鍾愛。但是,現今的俄羅斯喜劇電影中卻少有純粹的喜劇片,導演們每當涉足喜劇時,總會流露出一種陰暗的底色或是含淚的笑。
1991年,艾利達爾·梁贊諾夫自編自導的《天堂》以隱喻的手法表現了一群被時代遺忘的藝術家和不幸的老人們的艱難生活。影片最後,在外星人的幫助下,這群人乘坐一輛奇特的火車飛上了天。影片獲得1992年最佳故事片「尼卡」獎。但導演失去了他一貫的幽默感,影片中醜陋荒誕的環境和精神似不正常的人讓觀眾產生厭惡感。1996年,梁贊諾夫的《你好,傻瓜》登上了當年排行榜的首位,但是影片中加入的大量笑料卻給人一種沒有生活根基的感覺。看來,有才華的梁贊諾夫面對凋敝的生活,也全然沒有了笑的慾望。
1995年,亞歷山大·羅果日金的《民族狩獵的特別之處》很是吸引觀眾,電影票房以及錄相帶發行的收入都達到了與西方大片不相上下的水平。影片把俄羅斯的傳統愛好:喝酒與狩獵融為一體,通過狩獵過程中的各種奇遇製造出大量笑料。然而,洋溢著輕松歡笑聲的《特別之處》同樣不是純粹的喜劇,影片透著尖銳的諷刺意味對民族生活中的「酒文化」進行戲謔。1998年,羅果日金的《民族垂釣的特別之處》則把意猶未盡的伊沃爾金將軍一幹人帶上了更加熱鬧的垂釣之旅。影片大膽杜撰了一些離奇的情節,讓伏特加酒的味道蔓延到了軍事演習中的軍艦上和非法侵入鄰國水域的潛艇中,搞笑目的十分明顯,影片向純喜劇的方向進了一大步。
1994年,俄羅斯第二浪潮的中堅人物謝爾蓋·里夫涅夫推出影片《鐮刀與錘子》。該片講述了通過改變性別將一個普通人變成時代需要的典型人的荒誕故事。影片是對斯大林時期文化與政治的滑稽調侃,充滿了尖刻與機智,但卻極端陰郁。1993年,富有幽默感和喜劇才華的尤里·馬明用《通向巴黎的窗口》表現了俄羅斯人在出國大潮中的心態。作者以謹慎的態度探索了一種能夠表現俄羅斯人對國外生活復雜心態的藝術結構:通過在牆上開個窗戶,讓夢想去巴黎的人開開眼界,再回到現實中的俄羅斯來。該片獲得當年「震盪」電影節導演獎。不過,牽強附會的情境和並不可笑的打鬧卻使影片質量大大受損。1995年至1996年奧塔爾·約謝利阿尼推出系列片《匪徒列傳》。其中《匪徒列傳,第七章》是一部結構很好、充滿憤怒和嘲諷的電影。影片敘述自中世紀以來到蘇維埃政權時代直到今日這個槍械泛濫、黑幫橫行的污濁社會中人類的愚蠢和暴力。影片中有不少令人發笑的東西,但這種笑是板著面孔咬牙切齒的笑。
此外,一些本來很好的喜劇或情節劇由於過分沉溺於鬧劇手法而遭到損害。比如巴德爾·隆金敘述一個礦工小鎮里好人與壞人「斗爭」的《婚禮》(2000),弗拉基米爾·緬紹夫描寫1983年莫斯科的《眾神的妒忌》(2000)以及弗拉基米爾·福金講述一座房子里住過幾代人的《富人之家》等等。
在當前的俄羅斯,喜劇電影的創作還沒有真正步入到純喜劇樣式的軌道上來,許多影片無論是揭露過去蘇聯時期的風習或是譏諷當前的社會現實,創作者不是要我們發笑,而是使我們感到一種刺痛。而且當前俄國人對荒誕美學的熱衷太過痴迷,以致使本土的喜劇越來越趨向概念化。可能是現實太沉重了,電影工作者高興不起來,廣大的人民也同樣不能純粹地「喜劇」一回。目前,俄羅斯喜劇樣式的電影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遠遠沒有形成規模。
3、「新俄羅斯人」電影:新生兒,長大還需時間
「新俄羅斯人」電影是在俄羅斯新貴現象產生之後應運而生的。所謂「新貴」,就是那些在蘇聯解體後利用種種渠道迅速發家、過上優裕奢華生活的商人,他們多居住在莫斯科、聖彼得堡等大城市。「新俄羅斯人」影片以他們為主要表現對象,通過他們生活的場景及其經歷折射出當今俄羅斯社會的現實狀況。
1995年,阿勃德拉什托夫和明達澤導演的《一個乘客的劇本》,比較類似於「新貴電影」。該片虛構了兩個社會形象:法官和被審判者。年輕人在蘇解體前被牽連入獄,蘇解體後,他出獄並躋身於新貴之列,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火車上看到了曾經審判過他的法官(現在成為列車員)。於是他便開始了有計劃的報復行動 然而最後,死去的卻是年輕人。影片主要表現了一種報復心理。雖然該片在柏林電影節上獲銀熊獎,但在國內卻反映平平,可能是作者的虛構太過於一廂情願,人們根本不願意相信。
1996年,阿斯特拉罕的《一切都會好的》給人們編織了一個似乎更不大可能的童話:一個發了財的俄羅斯新貴回到故鄉要建設一座娛樂中心;他的兒子獲諾貝爾獎並回國,還愛上了一個將要結婚的姑娘;而其他的幾對年老、年輕的戀人也最終走到了一起。影片是應時之作,因為過分地迎合「新貴」老闆的心思,過分地美化他們的形象,而使影片的藝術質量大打折扣。雖然影片比較好看,但卻沒有引起人們太多的關注。
1998年,影片《莫斯科》沒有迎合「新貴」心理,而是毫不留情地把批判的鋒芒對准了他們。在影片中,「可愛的」新貴們無聊空虛的形象被淋漓盡致地展露出來。2002年,影片《有一次在俄羅斯》可以劃歸到「新貴」影片中去。該片意在描寫俄羅斯經濟寡頭別列佐夫斯基。
美國神話找到了西部片這一類型來表現自己200年的歷史,銀幕上出現了誠實的行政長官與狂暴的匪徒鬥法。而俄羅斯的電影創作者們在探索中也試圖打造自己的類型品牌——俄羅斯新貴電影。美國的西部神話通過善與惡的沖突,迸發出了民族文明和社會規范的火花,無論在藝術上還是在思想上都成為美國電影的標識。而俄羅斯新貴影片卻全然沒有找到適合自己走的路。他們在打造本土品牌的時候,不自覺地走了兩個極端:要麼把「新貴」們美化得一塌糊塗;要麼把他們醜化得面目全非。這些影片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當今俄羅斯社會的現實情狀,但卻由於缺乏客觀的描寫、冷靜的思索以及足夠的耐心,整體質量不高,「生長」還需呵護。
4、等待「後蘇聯」類型電影神話
在俄羅斯,除了30年代的喜劇電影以及60年代蓋達爾的影片之外,基本上沒有類型電影的傳統。因此,「以那種魅力四射的壞蛋為主人公的類型電影及恐怖電影在我們的電影中沒有根基。近年來有人企圖嘗試這些類型,但多以失敗告終。」[2]俄羅斯老導演彼·托多羅夫斯基似乎不太贊成民族電影走類型化的路子。然而年輕一代的導演們卻有不同的看法。Н·列別捷夫(1991年推出處女作《蛇泉》)說,「在今天的情勢下,類型電影的製作應該從零開始」。[3]對此,教師А·米塔似乎也持同樣的觀點。他說,「最近幾年俄羅斯觀眾變化很大。十年前只有專家才能看到的影片現在每天都在電視上放映。 從接受信息的水平看,我們的觀眾已接近歐洲觀眾。 年輕人喜歡美國電影,他們偏愛不具俄羅斯特色的槍戰片、恐怖片。興趣愛好的改變是一個不可逆轉的進程。」因此,「俄羅斯電影必須先達到世界電影的質量和水平,掌握嚴格區分電影的類型原則,然後才能考慮其特殊道路。」[4]
目前,俄羅斯電影「國家定貨」的時代已經消亡,「蘇聯電影」以及它的「貢獻」也已成為歷史的陳跡,新的局面是一份四分五裂的遺產和復雜無序的生存環境。在這種「痛並快樂著」的態狀中,俄羅斯電影能否走上類型電影的發展道路,能否重新演繹前蘇聯電影的神話,我們不做預測,只有等待。
⑨ 求《這里的黎明靜悄悄》2015年列納特·達夫列吉亞羅夫執導俄羅斯電影百度雲資源。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iSzVJ9eAktKonm9lKEln4A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是2015年由列納特·達夫列吉亞羅夫執導,彼得·費奧多羅夫、葉芙根尼婭·馬拉霍娃等人主演的戰爭電影。於2015年4月24日在俄羅斯上映。影片根據前蘇聯作家鮑里斯·利沃維奇·瓦西里耶夫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蘇聯衛國戰爭時期,在廣袤森林中進行的一場激烈殘酷的阻擊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