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邦妮和克萊德的影片評價
事實上兩人並非一路上相依為命,而是有一群同夥跟著:Clyde的哥哥Buck和他的太太Blanche,以及一個會修車的小個子CW。故事的主線即是圍繞在這一夥人之間的沖突上:Clyde與哥哥難兄難弟,感情甚篤,Bonnie和Blanche則勢成水火。因此四人之間呈現微妙的關系:Clyde要維系和Buck之間「哥兒們」(buddy)的感情,另一方面又要時時安撫Bonnie。Bonnie則經常在追求自由理想和因為愛人所作的犧牲之間掙扎。最後這種緊張關系在Buck被擊斃與Blanche被逮捕後結束。兩人獲得獨處的機會,也達到了完滿的性高潮。然而這還是暗示兄弟哥兒們的關系和男女之間的情愛往往是不相容的。這種主題,常常在以男性為觀眾對向的動作片中。
車子在全片中佔有重要的地位。男女主角相遇是因為Bonnie看到Clyde正要偷她媽媽的車,而兩人的結局也是以在車中被亂槍打死而告終。他們每搶劫一次就換一次車,當然一輛比一輛更好更新。車子在本片中不僅是作案逃亡的工具,也正是對物質慾望的投射和通往自由的機器。
最後一幕是暴力美學的經典之作:一群鴿子飛上樹梢,兩人正欣賞一剎那的美感。告密者忽然鑽到車底下。男女主角往樹叢看一眼,心知大勢已去。兩人對望,男主角急速跑向車中,但此時亂槍已起。慢動作,兩人被打成蜂窩。這裡面有許多元素被往後的電影一再借用。大家必不陌生。
《邦妮和克萊德》雖以兩人伏法結束,但這部電影非宣揚「惡有惡報」的陳腔濫調。相反的,它的影像語言的運用是希望我們同情認同死者的。事實上本片推出以後造成極大的爭議。當初被Bonnie和 Clyde所殺害的人其家人紛紛指責電影美化了兇手;而另一方面青少年卻奉二人為偶像。飾演Bonnie的菲·唐納薇(Faye Dunnaway)在片中的穿著甚至成為當年最流行的款式。在那個以抗爭、罷課、反戰為風潮的年代,這部電影的確亦有推波助瀾的效果。
羅密歐與朱麗葉在逃亡
為了紀念《邦妮和克萊德》誕生40周年,華納兄弟家庭影業於2008年3月25日發行了關於《邦妮和克萊德》的紀念版影碟,包括特別版、終極收藏版、藍光、高清四種版本。於是,這部久違的經典黑色電影再次進入影迷的視野。邦妮和克萊德,就像是匪徒世界裡的羅密歐和朱麗葉,在逃亡的不歸路上愈行愈遠……
開啟「新好萊塢」時期
《邦妮和克萊德》(Bonnie and Clyde),台灣人很宿命地譯作《我倆沒有明天》,香港譯名則是通俗的《雌雄大盜》。若是僅憑後面這個片名,會讓人誤以為這部電影通篇都是講一對亡命鴛鴦如何橫行無忌、作案手段如何高明。內容卻非如此,故事主要部分是,邦妮和克萊德以及克萊德的兄嫂、外加一個修車小子莫斯一同逃亡;且這伙江洋大盜(也是一個臨時家庭)被描繪得低級、幼稚、天真。
這部拍攝於1967年的電影雖是取自真人真事,背景為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時期,骨子裡的反抗意識、壓抑與絕望卻是當時(1960年代)美國社會反戰反政府的情緒。此時好萊塢黃金時代已經遠去,美國的年輕導演們都以法國新浪潮為榜樣,力圖拍出洋溢著鮮活氣息、青春無悔式的電影。多數人認為,充斥著汽車馬達聲的《邦妮和克萊德》迎來了「新好萊塢」時期,它的執導者阿瑟佩恩被稱為「後古典好萊塢導演」。
向新浪潮致敬
新浪潮的味道從《邦妮和克萊德》劇本創作時就存在了,編劇搭檔大衛紐曼與羅伯特本頓說寫這兩個人物,就是覺得邦妮和克萊德有點像戈達爾電影《精疲力竭》里的貝爾蒙多。當然對他們啟發最大的是特呂弗的《朱爾與吉姆》和《槍擊鋼琴師》,尤其是前者,羅伯特本頓曾說他兩個月看了12遍,並模仿著把主要人物寫了一個三角關系,因為真實生活中的克萊德伯勒正是雙性戀。作為導演第一人選的特呂弗雖然很喜歡這個劇本,卻因他的《華氏451》開拍而放棄了。戈達爾對這個劇本也感興趣,據說他想把背景換成日本,並把邦妮和克萊德弄成十幾歲的孩子,這無疑嚇走了製片商。明星沃倫比蒂買走劇本後,找到了曾與自己有過合作的導演阿瑟佩恩,據說這個本子此時已經轉過20位導演之手了。
影片的開場就帶著濃厚的新浪潮痕跡:50多秒中的三四個鏡頭,從費唐娜薇扮演的邦妮的嘴唇開始自由搖移、推拉,她的臉蛋與身形占據整個銀幕。這幾個鏡頭中,空間幾乎被隔絕於身體之外,顯出煩悶、壓抑、狂躁的情緒(這種情緒也一路伴隨邦妮)。之後,影片在以撥弦為主的配樂中,凸顯出瑣碎的喜劇感,並且有著活潑的生活味。按照電影史家格雷戈爾的分析,這部電影的巨大魅力來源於:它既有隔絕於真實社會環境的傾向,又能寫實地烘托出小城鎮與鄉村圖景。這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該片的「劇本醫生」(Scriptdoctor)羅伯特湯恩,這位後來以《唐人街》名噪一時的銀幕劇作家按慣例沒有在編劇上署名。根據一篇《邦妮和克萊德,新好萊塢的開始》的博文記載,湯恩有意識地改變了以往主流電影中的四件事:人物總能找到地方停車;買東西從來沒找過零;夫妻從不睡一張床;女人睡覺總是不卸妝。為顛覆這四條,影片拍出了許多令人難忘的小瞬間。
隱喻與技術革新
由於製片人兼主演沃倫比蒂反對把克萊德寫成雙性戀者,編劇就把這位男主角改為了性無能。這一改寫倒是賦予這部影片些許心理學隱喻和社會隱喻的意味。克萊德頓時化身為國家壓迫下的受害者;而他的犯罪行為成為性愛的替代行為。當克萊德第一次拔出槍時,邦妮撫摸槍管的場景是頗具性意味的。由於克萊德的這種生理缺陷,他又退化為孩子;他與邦妮之間的愛情,在大部分時間里是柏拉圖式的,既真摯又純潔。這和影片里的反派———警察與家長———形成一種強烈對比。當克萊德和邦妮在被銀行沒收了房產的落魄農民面前宣稱「我們是搶銀行的」之時,那種驕傲與害羞的神情,真是惹人憐愛。他們笨拙地搶劫,他們倉惶地逃亡,他們毫無來由地相愛,一如羅密歐和朱麗葉。正是因為《邦妮和克萊德》的童話特質,即便是當時令人耳目一新的電影技法、對於今日的影迷來說早已司空見慣,但它依然可以完全打動我們。
阿瑟佩恩在這部影片中,的確採用了許多新的技術手法,比如邦妮第一次下樓見克萊德時逆光仰拍的鏡頭,比如克萊德一夥與邦妮家人見面時虛焦朦朧的場景。而最著名、最有影響的段落當然是結尾處令人震撼的槍擊場面:風吹草動、群鳥驚飛,而後機槍掃射、硝煙彌漫,邦妮和克萊德如同「提線木偶一樣在彈雨中顫抖」,身體猶如蜂窩,凄美慢鏡頭彷彿芭蕾舞蹈,之後一切歸於平靜。不用多講,你立刻就能聯想到吳宇森某些經典的槍戰場面;實際上在此之前沃倫比蒂戴著禮帽、叼著火柴、喝著汽水的形象難道不會令你想到《英雄本色》時代的周潤發嗎?
總評
影片根據真人真事改編,故事背景在30年代經濟大蕭條期,他們倆人不但結伙搶劫銀行,甚至殺害不少無辜,走上命喪槍下的不歸路。
在導演阿瑟 佩恩(Arthur Penn)的獨特美學營造下,全片散發著濃郁的懷舊色彩,末場的慢動作槍殺鏡頭,更如同一場凄美的死亡祭典。讓人緊張的同時,不知道自己對主人公是恨是愛。
當年首映時,被衛道者及評論界罵得體無完膚,不過它不但沒在攻擊中倒下去,反而變成熱門影片,賺進了大把鈔票,也使得年輕人的服飾與思潮都趨向仿效30年代的式樣。
本片還有一項特殊風格,即是將喜劇感和恐怖味熔合一爐,那種浪漫而詼謔化的犯罪過程十分逗趣,但漸漸地卻導入恐怖與血腥的死亡陰影里,奧立佛史東的「閃靈殺手便受其影響。
曾獲1967年,第40屆奧斯卡最佳女配角、攝影兩座獎。
『貳』 {大衛,科波菲爾}講述的是一個怎樣的故事
通過主人公大衛一生的悲歡離合,多層次地揭示了當時社會的真實面貌,突出地表現了金錢對婚姻、家庭和社會的腐蝕作用。小說中一系列悲劇的形成都是金錢導致的。摩德斯通騙娶大衛的母親是覬覦她的財產;愛彌麗的私奔是經受不起金錢的誘惑;威克菲爾一家的痛苦,海穆的絕望,無一不是金錢造成的惡果。而卑鄙小人希普也是在金錢誘惑下一步步墮落的,最後落得個終身監禁的可恥下場。狄更斯正是從人道主義的思想出發,暴露了金錢的罪惡,從而揭開「維多利亞盛世」的美麗帷幕,顯現出隱藏其後的社會真相。
鏈接:https://pan..com/s/1U-KG5MjOonNYR7_Al70o5w?pwd=9pka 提取碼:9pka
遺腹子大衛·科波菲爾(丹尼爾·雷德克里夫 Daniel Radcliffe飾)從小在母親克拉拉(艾米麗雅·福克斯 Emilia Fox飾)和女僕佩葛蒂(波林·誇克Pauline Quirke飾)的照看下長大。然而不久母親改嫁,繼父兇狠貪婪,婚前就把大衛送到佩葛蒂的哥哥辟果提(艾倫·阿姆斯特朗 Alun Armstrong飾)家裡。辟果提是個正直善良的漁民,收養一對孤兒相依為命。念母心切的大衛,回到繼父家中,卻受盡繼父虐待,生活苦不堪言。他歷盡艱辛,終於找到了姨婆貝西小姐(瑪吉·史密斯 Maggie Smith飾)。心地善良的姨婆貝西收留了大衛,然後他的坎坷命運才剛剛開始。
『叄』 一部法國老電影的名字
養老金 Le viager (1972)
導演: Pierre Tchernia
編劇: Pierre Tchernia / 勒內·戈西尼
主演: 米歇爾·塞羅/邁克爾·加拉布魯/克勞德·布萊塞/Rosy Varte/奧黛塔·勞瑞/ Jean-Pierre Darras
類型: 喜劇
製片國家/地區: 法國
語言: 法語
上映日期: 1972-02-02
片長: 101 分鍾
IMDb鏈接: tt0069460
劇情簡介
1930年,馬丁尼即將退休。他來到醫生雷歐的診所,說他平日咳嗽不斷,感覺非常不好,但醫生卻安慰他說關系不大,其實事實上雷歐認定馬丁尼活不了多久了,當他無意之中得知馬丁尼無親無故,孤身一人,而且還有一幢鄉間的大房子時,他萌生了一個計劃,於是他和妹夫商量以養老金的形式每年給馬丁尼一筆錢,在馬丁尼健在時,馬丁尼還生活在他自己的房子里,如果馬丁尼去世,那麼雷歐一家就成為馬丁尼大屋的主人。於是在律師處簽定了合同書後,他們之間關於大屋的生死游戲便開始了。一面是雷歐一家盼著馬丁尼先生早日歸天,另一方面卻是馬丁尼愈活愈年輕,身體愈健壯。他的健康熬死了雷歐的媽媽,又讓雷歐全家坐卧不寧。雷歐甚至想去殺害老人,結果當然是惡有惡報,最終老人竟健康地迎來了二戰的勝利。
『肆』 《虎口脫險》這部反映二戰的影片是哪個國家拍攝的
《虎口脫險》(La Grande vadrouille,1966)是一部法國經典超爆笑戰爭喜劇片,由兩位著名的法國喜劇演員布爾維爾(Bourvil)與路易·德·菲耐斯(Louis de Funès)主演。
電影講述了二戰期間,一架英國皇家轟炸機在執行一次名為"鴛鴦茶"的轟炸任務中被德軍防空武器擊中,機上的一名英軍中隊長與兩名士兵被迫跳傘逃生,並約好在德軍佔領的巴黎市內的土耳其浴室見面,他們降落在巴黎的不同地點,得到兩名法國人,一個是油漆匠,另一個是樂隊指揮的幫助,他們結成了生死同盟,與敵人展開了鬥智斗勇的生死游戲。
『伍』 一部關於一個倒霉的成年人投胎變成小孩的電影
英文名: Mauvais esprit 中文名: 惡有惡報/小惡鬼 地 區: 法國 劇情介紹 文森波萊爾是家國際建築公司的大老闆,事業有成,兒子馬上要出生了,而西蒙瓦里奧正在經歷人生最低谷的時候,考試落榜,建築師沒做成直到他發現是文森偷了他的計劃圖而發達,就在西蒙去文森公司找他算帳時,意外發生了,文森的車不小心把西蒙撞死了,西蒙不甘心這樣死掉,他要復仇繼爾他在文森剛出生的兒子身上復活了,西蒙發誓要將文森的幸福生活毀掉,從此展開一場小惡魔復仇記……直到最後誤會解除,大家都過上了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