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二戰電影 > 法國的電影詩人

法國的電影詩人

發布時間:2023-06-11 08:54:39

Ⅰ 阿貝爾·岡斯簡介及詳細資料

人物生平

法國電影導演、演員、詩人、作家和哲學家。早年研讀了大量哲學著作。1911年前後,選擇電影作為謀生之道,成為編劇和演員。寫過《祖父的犯罪》、《蒙娜麗莎哀史》等劇本。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以拍攝宣傳片開始其導演生涯。成名作是1919年攝制的《我控訴》,影片表現戰死的士兵從墳墓里站起來,同時使用疊印手法,表現古羅馬時期高盧名將在戰壕里出現、引導士兵走向勝利。這種天真的描寫顯示出一種真誠的魅力。1922年完成的《車輪》,證明了他是當時法國惟一的一個具有強烈表現力,並能將鮮花和泥沙一起帶到一種富於抒情味的氣氛中去的電影家。影片對人物的環境採取了一種直覺多於設計的描寫方法。社會性背景的真實表現和形式探索的成功,使他取得了從影以來的最高成就。創作《拿破崙傳》(1927)時,集中了最優秀的攝影師、美工師、演員和其他技術人員,足足進行了4年,還變革了技術,製造了一些從未見過的攝影機和鏡頭。為了將該片的某些部分擴大到像壁畫一樣的效果來放映,他使用了一種三面銀幕來打破白色長方形銀幕的單調,此時,是在寬銀幕電影出現之前的30年。影片雖然沒有獲得成功,卻為電影表現開辟了新的道路。30年代以後,他回到拍攝中小型文藝片的老路上來。直到1960年,才拍攝了一部與他的盛名相符的戰爭巨片《拿破崙在奧斯特里茨戰役》。在完成喜劇片《西哈諾迎戰達塔尼昂》(1962)後,他默默地離開了電影界,至多偶爾為電視台拍片。岡斯曾寫過一些探討電影藝術和技術的理論文章,其中最著名的有《畫面的時代到來了》和《棱鏡》。鑒於他在電影技術方面有過不少發明創造和對法國電影發展所做出的貢獻,1954年他榮獲"國際發明獎"和"法國電影愷撒榮譽獎"(1980) 。

1915年開始攝制故事片:《阿克爾堡的悲劇》,《司特拉斯公司》,《杜普博士的瘋狂》,《十點鍾之謎》,《美的源泉》,《清好峭壁上的狂人》,《潛望鏡》,《波濤的故事》。

1916年:《帕迪的英雄氣概》,《司特拉斯公司》,《廢墟之花》,《紅鬍子》(分集影片),《毒瓦斯》,《生活的權利》,《死亡地帶》。

1917年:《哀痛的母親》。

1918年:《第十交響樂》。

1919年:《我控訴》。

1922年:《車輪》。

1927年:《拿破崙傳》。

1931年:《世界末日》。

1932年:《哀痛的母親》。

1934年:《茶花女》。

1935年:《呂克萊斯·波爾齊亞》,《傑羅姆·貝羅》。

1936年:《貝多芬的不朽情史》。

1937年:《我控訴》,《拐騙婦女的人》,《鐵工廠老闆》。

1939年:《路易絲》。

1940年:《失樂園》。

1941年:《盲目的維納斯》。

1943年:《弗拉卡斯上尉》。

1953年:《七月十四日》("多面景"短片)。

1955年:《內斯爾炮塔》。

1957年:放映"大銀幕"電影,將《拿破崙傳》與《我控訴》以及幾部"多面景"短片改成三面銀幕的立體電影。

1960年:《奧斯特里茨戰役》。擾畝

1963年:《西拉諾迎戰達塔·尼昂緩正森》。

1966年:《瑪麗·杜多爾》(電視片)。

作品年表

作為導演

Bonaparte et la révolution (1971)

Valmy (1967)

Marie Tudor (1966)

Cyrano et d'Artagnan (1964)

決戰奧斯特里茲 (1960)

奈斯爾之塔 (1955)

Le Capitaine Fracasse (1943)

Vénus aveugle (1941)

失去的天堂 (1940)

露薏斯 (1939)

我控訴 (1938)

貝多芬傳 (1936)

Lucrèce Bia (1935)

Napoléon Bonaparte (1935)

Le roman d'un jeune homme pauvre (1935)

End of the World (1934)

Poliche (1934)

La dame aux camélias (1934)

La Fin monde (1931)

拿破崙 (1927)

救命! (1924)

鐵路的白薔薇 (1923)

我控訴 (1919)

第十交響樂 (1918)

紅鬍子 (1917)

哀痛的母親 (1917)

Les Gaz Mortels (1916)

杜普博士的瘋狂 (1915)

Strass et Compagnie (1915)

作為編劇

Bonaparte et la révolution (1971)

Marie Tudor (1966)

Cyrano et d'Artagnan (1964)

決戰奧斯特里茲 (1960)

奈斯爾之塔 (1955)

瑪戈王後 (1954)

Le Capitaine Fracasse (1943)

Vénus aveugle (1941)

失去的天堂 (1940)

露薏斯 (1939)

我控訴 (1938)

貝多芬傳 (1936)

Lucrèce Bia (1935)

Napoléon Bonaparte (1935)

Le roman d'un jeune homme pauvre (1935)

Poliche (1934)

La dame aux camélias (1934)

La Fin monde (1931)

拿破崙在聖赫倫那島 (1929)

拿破崙 (1927)

救命! (1924)

鐵路的白薔薇 (1923)

我控訴 (1919)

第十交響樂 (1918)

紅鬍子 (1917)

哀痛的母親 (1917)

杜普博士的瘋狂 (1915)

Strass et Compagnie (1915)

The End of Paganini (1910)

作為演員

Napoléon Bonaparte (1935)

End of the World (1934)

La Fin monde (1931)

厄舍古廈的倒塌 (1928)

拿破崙 (1927)

作為剪輯

Bonaparte et la révolution (1971)

Napoléon Bonaparte (1935)

拿破崙 (1927)

鐵路的白薔薇 (1923)

我控訴 (1919)

作為製片

Valmy (1967)

La dame aux camélias (1934)

救命! (1924)

鐵路的白薔薇 (1923)

Ⅱ 法國電影《幻滅》是講述了一個什麼背景下的故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一個嚴冬,法國空軍馬雷夏爾中尉和博瓦爾迪上尉在空戰中成了德軍的俘虜。在被押送進俘虜營前,他倆在德國空軍的一個前線指揮部里認識了一個名叫馮?勞芬斯坦的德國空軍軍官。馮?勞芬斯坦出身貴族家庭,衣著整潔,態度傲慢。他發現博瓦爾迪也是貴族後裔,在戰前的巴黎社交場合有不少共同的熟人,立即另眼相看。他對原為機械工人的馬雷夏爾則不屑一顧。

在德軍指揮部里,法國俘虜受到了友好招待,因為這里的德國軍官都厭惡戰爭,但好景不長,當地警察局很快就來拘捕了他倆,送往俘虜營。

在第21號俘虜軍官營里關著法、英、俄、比等國的一群被俘軍官。馬雷夏爾和博瓦爾迪在這里結識了幾個同房的夥伴:猶太資本家羅森塔爾、一個工程師、一個演員和一個教員。羅森塔爾家裡有錢,經常有食物包裹寄來,他總是慷慨地與大家分享。工程師的專業是土地測量,他的專業知識使他成為挖地道潛逃的秘密計劃的組織者。在馬雷夏爾和博瓦爾迪來到之前,地道已接近完工。但就在他們准備出逃的前夕,全體戰俘奉命轉移。

在新的戰俘營里,馬雷夏爾和博瓦爾迪意外地與勞芬斯坦重逢。勞芬斯坦因在空戰中受重傷,打壞了脊椎,不得不穿上鋼絲馬甲,退出了空軍,調任戰俘營的主管。勞芬斯坦歡迎他們的到來,但警告他們不要再策劃潛逃。

在新的通鋪房間里,他們又和羅森塔爾住在一起,羅森塔爾還像過去一樣慷慨地與大家分享食物。新夥伴中有一個書獃子教授和一個好色的鎖匠。安頓下來才幾天,馬雷夏爾、博瓦爾迪和羅森塔爾便又開始策劃潛逃。他們仔細觀察了地形,准備用被單編成繩子,從窗口吊下幾十米高的陡壁,然後步行300多千米逃進瑞士。

繩子准備就緒後,博瓦爾迪提出他的具體出逃方案。他說,他將去買一些笛子分發給全營的人,組織大家於下午五點鍾開一個音樂會。五分鍾後,看守會來干涉,並把笛子全部沒收。五點一刻,大家盡量利用一切能發聲的東西,大吵大鬧,大敲大打,結果必然是全體集合,這時由他負責斷後,讓他倆出逃。馬雷夏爾和羅森塔爾為博瓦爾迪的自我犧牲精神大為感動。

一切按預定的步驟進行。當戰俘們被集合在院子里時,突然又響起了笛子的聲音。人們發現博瓦爾迪高高地站在圍牆頂部的巡邏道上,吹著笛子。勞芬斯坦警告他必須立即下來,否則便要開槍。博瓦爾迪盡量拖延時間,勞芬斯坦開槍打死了他。當看守發現馬雷夏爾和羅森塔爾失蹤時,他倆已經逃出了戰俘營。

羅森塔爾在中途扭了腳,無法趕路。馬雷夏爾本來不喜歡他,氣憤之下拋下了他,但很快又回來扶著他躲進一家農舍。農舍的女主人是個年輕寡婦,帶著一個女兒獨自生活。她冒著危險保護這兩個外國人,使羅森塔爾有機會養好了傷。埃爾薩說她的丈夫和兄弟們全都死於戰爭,她憎恨戰爭。在他們患難與共的日子裡,馬雷夏爾和埃爾薩相愛了,然而,在聖誕過後的第二天,他們要出發了。馬雷夏爾和埃爾薩雖然語言不通,但相信終有一天他們會在和平中重新團聚。

在漫天大雪中,馬雷夏爾和羅森塔爾成功地越過邊界,重獲了自由。

Ⅲ 關於詩歌的電影

詩歌、美麗、浪漫、愛情才是我們活著的意義——死亡詩社

對於喜歡詩歌的朋友們來說,看著名詩人的詩集是很平常的事,而且他們的詩都能吟上首,這種方式也是對他們詩性的致敬。

免費直播鑒定平台,珠寶翡翠源頭直銷
廣告
免費直播鑒定平台,珠寶翡翠源頭直銷
由於他們的影響力之大,不少著名詩人的經歷都被拍攝成了電影,也包括其它一些題材的詩歌電影,比如下面介紹的第一部電影《死亡詩社》,幾乎大部分人都看過。

下面讀睡詩社(微信ID:dsszsjb)將20部經典電影整理分享給大家。

第一部:《死亡詩社》

《死亡詩社》

死亡詩社,外文名Dead Poets Society,又譯為春風化雨;暴雨驕陽,是由羅賓·威廉姆斯、伊桑·霍克以及羅伯特·肖恩·萊納德主演的一部勵志電影,故事講述的是一個有思想的老師和一群希望突破的學生之間的故事。該片獲第6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獎。

看過本片的人,對這場景應該記憶很深刻。

基丁老師講課的風格相當帥氣性感吧!

自我思考很重要,詩歌也一樣。

真諦,有木有!

這部電影中,有很多精彩的片段值得反復回味。整部電影充滿張力詩意和激情。模式化的教育是一個殘酷的現實,影片所講述的不僅僅是這樣的現實,更多的是反映出學生們對自主學習的嚮往,影片的結尾,導演將鏡頭從基丁的褲下穿過,看見了學生們驕傲地站在課桌上,這才是精神的勝利。

第二部:《明亮的星》

海報洋溢著愛情的溫馨。

《明亮的星》是由簡·坎皮恩執導,本·威士肖、艾比·考尼什主演的愛情片,於2009年11月6日在英國上映。該片以19世紀的英國為背景,講述了天才詩人濟慈和鄰居芬妮·勃勞恩之間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2009年,該片獲得第62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提名。

《明亮的星》是一部製作精良、鏡頭華麗、洋溢著英國田園風情的浪漫愛情片。

該片的特點是詩歌迷人、服裝精緻、畫面唯美。

影片有冷暖色調的段落交替。

這些台詞很美,很貼心,忽然想起了作家沈從文寫給妻子張兆和的情書。

《情書》

文/沈從文

一個白日帶走了一點青春,

日子雖不能毀壞我印象里你所給我的光明,

卻慢慢的使我不同了。

一個女子在詩人的詩中,

永遠不會老去,

但詩人他自己卻老去了。

我想到這些,

我十分猶豫了。

生命是太脆薄的一種東西,

並不比一株花更經得住年月風雨,

用對自然傾心的眼,

反觀人生。

使我不能不覺得熱情的可珍,

而看重人與人湊巧的藤葛。

在同一人事上,

第二次的湊巧是不會有的。

我生平只看過一回滿月。

我也安慰自己過,

我說:

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

看過許多次數的雲,

喝過許多種類的酒,

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第三部:《全蝕狂愛》

全蝕狂愛,又名心之全蝕

《全蝕狂愛》是由Capitol Films等公司出品,阿格涅絲卡·霍蘭執導,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大衛·休里斯等主演的傳記電影。影片於1995年11月3日在美國上映。該片以19世紀的法國詩人蘭波和魏爾蘭的生活經歷為主要內容,講述了二人之間的同性戀故事。

小李子那時候相當年輕,也是小鮮肉一枚。

《全蝕狂愛》是以魏爾倫的視角來詮釋他與蘭波的愛情虐戀。

該片應該說對於整個歷史、整個時代尤其人類精神的把握都非常大氣。

讓·尼古拉·阿蒂爾·蘭波(Jean Nicolas Arthur Rimbaud,1854年10月20日-1891年11月10日),或譯阿爾圖爾·蘭波、韓波、林包德,19世紀法國著名詩人,早期象徵主義詩歌的代表人物,超現實主義詩歌的鼻祖。

第四部:《詩人與他的情人》

詩人與他的情人

《詩人與他的情人》是1994年上映的英國影片,由布賴恩 吉爾伯特執導,Miranda Richardson、 Willem Dafoe主演。 影片講述了湯姆與薇芙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相遇,從而相識、相知、相愛,在他們相愛的日子裡,薇芙對湯姆十分的好,讓所有人羨慕,正因為這樣激發了湯姆的工作熱情。

由於該片,主演米蘭達·理查森獲1994年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最佳女演員。

豆瓣評分:7.9。評分也是比較高了。

第五部:《最後一站》

《最後一站》

《最後一站》是由邁克爾·霍夫曼導演,克里斯托弗·普盧默、海倫·米倫、詹姆斯·麥卡沃伊主演的影片。影片改編自傑伊·帕里尼的同名小說,主要講述了晚年托爾斯泰的精神飽受來自妻子索菲亞和他的大弟子弗拉基米爾·切科夫的折磨。對自己藝術理想的追求、對簡單純朴生活的信仰,以及他自身的享樂主義人生態度時時刻刻讓托爾斯泰陷於無所適從的境地。

最後一站——愛情與自我的拉巨戰

影片取材於列夫·托爾斯泰的晚年生活,雖然有史實作為依據和資料,但是《最後一站》講述的卻是個不折不扣的虛構出來的愛情——實際上是兩個愛情故事:一是托爾斯泰和妻子索菲亞的故事,二是兩個托爾斯泰的信徒瓦倫汀(Valentin)和瑪莎(Masha)的故事。在邁克爾·霍夫曼的指導下,整個影片呈現出了詩歌一般有韻律的節奏。

生命中如果擁有愛,那麼愛中的人則要承受痛苦;如果沒有愛,那麼不愛之人將要經受生命的枯寂和矛盾,所以這個真實的故事顯得復雜、矛盾和有趣,並且導演賦予了它真實的情感。

第六部:《石榴的顏色》

《石榴的顏色》海報

《石榴的顏色》是由謝爾蓋·帕拉傑諾夫執導,Melkon Aleksanyan,Sofiko Chiaureli,L. Karamyan,G. Margary等聯袂主演的一部劇情傳記片。這部色彩鮮艷、民族風味濃重、宗教感儀式感極其強烈的影片,是前蘇聯「最後一位天才導演」帕拉傑諾夫著名的「詩電影」傑作之一。影片於1968年8月29日上映。

影片部分根據18世紀亞美尼亞詩人Savat Nova的生平拍攝,但更多地是以詩句代替了詩人的形象。全片幾乎沒有對白,主要是旁白和劇中人自言自語。

無法用文字概括該片的內容,而且每個人都有權利按自己的方式詮釋它。影片幾乎從頭到尾都是精彩瞬間,電影語言的詩化、色彩的明艷、構圖的奇特均衡、內容上的儀式感、宗教感和展現的民族傳統文化,都使影片具有超凡脫俗、特立獨行的品質。

第七部:《丹麥詩人》

《丹麥詩人》

《丹麥詩人》加拿大導演兼編劇Torill Kove自編自導的動畫短片。影片於2006年2月15日在德國上映。該片榮獲2007年第79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

丹麥不愧是一個充滿童話色彩的國家。

《丹麥詩人》講述的是片中敘述者父母的丹麥朋友的故事。他是位詩人,一天,由於缺乏靈感,他決定去挪威的一位女作家那尋求靈感。他的此舉引發出一段愛情經歷,也機緣巧合地促成了敘述者的父母。一段美麗的故事就在明亮的色彩中展現。

Ⅳ 《心之全蝕》:這人間如此殘破,如同魏爾倫與蘭波

《地獄一季》中寫到:我的生命不過是溫柔的瘋狂,眼裡一片海,我卻不肯藍。

因為這本詩集,去看了講述法國詩人蘭波生平的傳記電影《心之全蝕》,又譯為《全蝕狂愛》。

實話說,這樣旖旎艷俗的電影名著實沒有令人看下去的慾望,但是,飾演蘭波的演員是當時年僅21歲的萊昂納多,顏值自不必說,小李子的確詮釋得很到位,將天才蘭波的本質刻畫得入木三分,如同熱帶雨林瘋長的植物般肆意妄為,瘋狂卻又充滿柔情的生命。

讓·尼古拉·阿蒂爾·蘭波,1854年生於法國夏爾維勒,身上有著浪漫的法蘭西血統,是法國象徵主義詩歌的代表詩人之一。早期象徵主義詩歌的代表人物,超現實主義詩歌的鼻祖。然而世人冠以的這種種頭銜,蘭波本人並不領情接受。

蘭波的人生如同他的寫作,充滿痛苦和壓抑。他的文字敏感又疼痛,絢爛又詭譎,帶著濃重的頹廢質感,所描繪的介像充滿幻覺,介於象徵主義與超現實主義之間,有太多的隱喻和超前。

蘭波本身也是人間罕見的天才美少年,周身籠罩著純潔的光暈,深不可測的眼睛裡彷彿注入了一片海洋,碧藍眼眸里又藏著大海的秘密。

正如魏爾倫第一次見到他時腦海里浮現的是:他還只是一個孩子,彷彿什麼都不懂。他像一個精靈,意氣風發,純良自由。

鮑勃·迪倫在他的歌曲《You're gonna make me lonesome when you go》里唱道:「這人間如此殘破,如同魏爾倫與蘭波」。這只是一個中肯的評價,正如蘭波的一生。

1871年9月,17歲的蘭波給剛結婚的26歲的魏爾倫寄去自己寫的《醉舟》,很快得到了魏爾倫的賞識和回應,他手執魏爾倫的書信前往巴黎。

隨後的日子裡他們漸漸形影不離,無所不談,追逐創作的靈感,唾棄世俗無才的詩人,為巴黎公社的失敗舉杯痛哭,他們成了深入靈魂的至交。

當我順著無情河水順流而下,

我感到纖夫已不再控制我的航向。

吵吵嚷嚷的紅種人把他們捉去,

剝光了當靶子,釘在五彩樁上。

所有這些水手的命運,我不管它,

我只裝運佛蘭芒小麥、英國棉花。

當纖夫們的哭叫和喧鬧消散,

河水讓我隨意漂流,無牽無掛。

我跑了一冬,不理會潮水洶涌

比不經心的孩子們還要冒失

我狂奔啊!連那些流動的島嶼

都沒有遇過這般激越的震盪。

風暴祝福我在大海上蘇醒,

我舞蹈著,比瓶塞子還輕,

在海浪——死者永恆的搖床上

一連十夜,絕不留戀信號燈的傻眼睛。

綠水滲透了我的杉木船殼,

清甜賽過孩子貪吃的酸蘋果,

洗去了藍的酒跡和嘔吐的污跡,

沖掉了我的鐵錨、我的舵。

從此,我就沉浸於大海的詩

海呀,泡滿了星星,猶如乳汁;

吞噬藍色的地平線,有時,蒼白然而安逸,

一具沉思的屍體逐波而飄過,

這一片青藍和荒誕、以及白日之火

輝映下的緩慢節奏,轉眼被染了色

橙紅的愛的霉斑在發酵、在發苦,

比酒精更強烈,比豎琴更遼闊。

我熟悉在電光下開裂的天空,

狂浪、激流、龍卷風;我熟悉黃昏

和象一群白鴿般振奮的黎明,

我還見過人們只能幻想的奇景!

我見過夕陽,被神秘的恐怖染黑,

閃耀著長長的紫色的凝輝,

照著海浪向遠方滾去的微顫,

象照著古代戲劇里的合唱隊!

我夢見綠的夜,在眩目的白雪中

一個吻緩緩地漲上大海的眼睛,

聞所未聞的液汁的循環,

磷光歌唱家的黃與藍的覺醒!

我曾一連幾個月把長浪追趕,

它沖擊礁石,恰象瘋狂的牛圈,

怎能設想瑪麗亞們光明的腳

能馴服這哮喘的海洋的嘴臉!

我撞上了不可思議的佛洛里達,

那兒豹長著人皮,豹眼混雜於奇花,

那兒虹霓綳得緊緊,象根根韁繩

套著海平面下海藍色的群馬!

我見過發酵的沼澤,那捕魚簍,

蘆葦叢中沉睡著腐爛的巨獸;

風平浪靜中驟然大水傾瀉,

一片遠景象瀑布般注入渦流!

我見過冰川、銀太陽、火炭的天色,

珍珠浪、棕色的海底的擱淺險惡莫測,

那兒扭曲的樹皮發出黑色的香味,

從樹上落下被臭蟲嚙咬的巨蛇!

我真想給孩子們看看碧浪中的劍魚,

那些金燦燦的魚,會唱歌的魚;

花的泡沫祝福我無錨而漂流,

語言難以形容的清風為我添翼。

大海環球各帶的疲勞的受難者 ,

常用它的嗚咽溫柔地搖我入夢,

它向我舉起暗的花束,透著黃的孔,

我就象女性似的跪下,靜止不動。

象一座浮島滿載金黃眼珠的鳥,

我搖晃折腰船鳥糞、一船喧鬧。

我航行,而從我水中的纜繩間,

浮屍們常倒退著漂進來小睡一覺!

我是失蹤的船,纏在大海的青絲里,

還是被風卷上飛鳥達不到的太虛?

不論鐵甲艦或漢薩同盟的帆船,

休想把我海水灌醉的骨架釣起。

我只有盪漾,冒著煙,讓紫霧導航,

我鑽破淡紅色的天牆,這牆上,

長著太陽的苔蘚、穹蒼的涕淚,

這對於真正的詩人是精美的果醬。

我賓士,滿身披著電光的月牙,

護送我這瘋木板的是黑壓壓的海馬;

當七月用棍棒把青天打垮,

一個個灼熱的漏斗在空中掛!

我全身哆嗦,遠隔百里就能聽得

那發情的河馬、咆哮的漩渦,

我永遠紡織那靜止的蔚藍,

我懷念著歐羅巴古老的城垛!

我見過星星的群島!在那裡,

狂亂的天門向航行者開啟:

「你是否就睡在這無底深夜裡

啊,百萬金鳥?啊,未來的活力?」

可是我不再哭了!晨光如此可哀,

整個太陽都苦,整個月亮都壞。

辛辣的愛使我充滿醉的昏沉,

啊,願我龍骨斷裂!願我葬身大海!

如果我想望歐洲的水,我只想望 ,

馬路上黑而冷的小水潭,到傍晚,

一個滿心悲傷的小孩蹲在水邊,

放一隻脆弱得象蝴蝶般的小船。

波浪啊,我浸透了你的頹喪疲憊,

再不能把運棉輪船的航跡追隨,

從此不在傲慢的彩色旗下穿行,

也不在躉船可怕的眼睛下劃水!

● 蘭波作品《醉舟》

蘭波的內心是一個我們無法企及的世界,這個世界橫跨千年的時光,涵蓋著人類能夠到達或者不能到達的,存在或者不能存在的地方。這里散發的迷離的味道正紛紛揚揚,海水灌醉骨架,苔蘚上長著太陽,發情的河馬躲在歐羅巴古老的城垛中,馬路上的小水窪也能住滿月光。

在《心之全蝕》中,魏爾倫的軟弱糾結,與蘭波的決絕乾脆形成鮮明對比。

魏爾倫資助蘭波的生活,蘭波為魏爾倫擦亮生命的靈感。愛會輕而易舉點燃人的激情與詩性,一向保守的魏爾倫也會瘋狂,得知蘭波出走,不顧一切沖進黑夜的雨中。

自此,人和詩都被疾風吹亂。他們既照亮彼此,也幾乎毀掉彼此。如同浮士德把靈魂出賣給魔鬼,雖然代價慘重,卻充滿魅惑。

1891年11月,冬天來了,春天還很遙遠。與魏爾倫分道揚鑣的蘭波不再有足夠多時間去等待下一個春天的到來。

這樣的蘭波苦澀、諷刺,天馬行空。在17歲的年紀一遇見魏爾倫,就立即陷入了這段情感之中,他們互相依靠,又互相咒罵,互相傷害,直到魏爾倫因為難以忍受蘭波的離開而按下扳機,將子彈射入蘭波的右手,這段持續兩年的駭俗之戀終於結束。

一個鋃鐺入獄,另外一個消失無蹤,蘭波回到了小鎮,獨自一人寫下《地獄一季》,以獻給曾經的愛人。至此,蘭波的詩人生涯終結於19歲,這不可思議的後半生充滿了強烈的表演欲,不是深入到生活本身,而是經歷所有的人生,成為所有人。

蘭波最後一次見魏爾倫,再次問了之前的問題:你愛我的身體還是靈魂?魏爾倫仍然還是同樣的回答:身體。

蘭波走了,決絕地自由地走了。再也沒有回頭。

魏爾倫的暮年有如日月全蝕,整個世界陷入孤獨的晦暗。

他對蘭波的記憶卻如太陽照耀,永不熄滅。在他的詩篇中,是蘭波給予的終其一生的收獲和倏然一槍的喪失。

猶記影片最後,老邁落魄的魏爾倫獨坐酒廊,再來兩杯苦艾酒,落在掌心的甜蜜一吻後是永恆的黯然心碎。蘭波隱沒在魏爾倫的幻覺中,宛如冰雪融化於火焰里。

「已經是秋天了。

是離開的季節。

走吧。

我需要太陽。

太陽會治癒我。」

Ⅳ 巴黎寶貝的女詩人

《巴黎寶貝》開場便是法國女詩人在陽光、微風和自己詩意的旁白中清弊上吊,大致那意思彷彿是對生活失去了樂趣或希望,只是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在能看見海景的房間里,厚褐色的木質地板與硬殼書皮圍繞中,一個明顯衣食無憂的人再怎麼表現出自己的痛苦,恐怕都會讓如今走進電影院的中國觀眾無法產生認同。所以電影情境的主基調也就是奠定在和觀眾生活有一段距離很遠的地方,所以這種題材如果不能再深入進去挖掘每個人同樣感受得到的內心(如基氏《藍色》),就自然要後退一步開始做喜劇來製造熱鬧。自然自殺還沒堅持多久,不牢固的絲襪慘然崩潰,女詩人一個仰面砸回地面上,露出珍瑪琪已然滄桑的面容。接下來的故事不多做透露,總之左轉右轉,都依然無法用常規邏輯去解釋。人生如戲,誰也難猜透如何開頭、怎樣結局。而對於演員來講,更多時候,戲中所演繹的恰恰是生活中的共鳴曲,情節延展、起承轉合,可能寫滿艱辛,但更重要的是成長。如今再來看過往的一切,已經是如同雲煙一般湮滅。時隔十幾年之後再度與中國影人合作的珍瑪琪,在電影《巴黎寶貝》中飾演一位38歲的單身女詩人,這一年齡定位符合珍目前的現狀,所不同的是,女詩人在戲中沒有愛情,只單純沉浸在吟詩的文學領域,用片中一句台詞來講,她十足是個「單純的小雛菊」。這只小雛菊最後選擇採用人工授精的方式生下寶寶,為自己頹敗的事業和荒蕪的人生找回一些希望,結果因為精子調包而種瓜得豆,幾年後,又遭遇著孩子的生父前來討回撫養權的尷尬問題。戲中,珍瑪琪扮演的女詩人最終在奪女大戰中意識到對女兒深厚的愛,意識到身邊默默守候的愛情,並且與孩子的生父達成諒解,握手言和。如同戲中,在生活里,珍瑪琪也曾經有過尷尬及糾結的時刻。事業上過往的經歷如影隨形一般,她走行岩到哪裡幾乎都會被提及,但珍瑪琪已經學會看淡。她說:「是如今我把這看作是上天的眷顧,不僅因為它是一部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電影,也因為它使我在很小的時候就領略到很多人生的況味。我明檔正御白何為一個女性的驕傲,無論是對自己身體而言,還是對自己的內心世界而言,即便所謂的自由和平等被倡導了近百年,但女性始終沒有擺脫某種『被看』的地位,銀幕上的女性更是如此。好在我沒有被這種糟糕的自我意識吞噬,反而因此完整、明確了自我的存在和意義,我不是任何人口中的珍,而是屬於我自己的珍。」情感上,她14歲被男友拋棄曾經悲痛欲絕,20歲嫁給35歲的電影製作人,這段婚姻卻於7年後解體。現如今,珍瑪琪擁有可愛的3歲孩子,與孩子的父親一起成為浪漫的一對,他們還沒有結婚,但每到一個浪漫的場所,男友就會求婚一次。珍說,或許等到小孩長大一些,他們再去越南辦一場傳統婚禮,就像《情人》中那樣。這是她目前能想到的,最理想的結局。

閱讀全文

與法國的電影詩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