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俄羅斯電影聖誕樹簡介
俄羅斯賀歲電影《聖誕樹》
發生在俄羅斯廣袤疆域上六座城市的六個小故事平行展開,並以下面這個故事作為其間的串聯。在俄羅斯飛地加里寧格勒的一所孤兒院中,一名孤兒編造了一個關於自己那不存在的父親的天花亂墜的故事。在謊言被其他孤兒們毫不留情的拆穿之後,她乾脆宣稱,事實上她的爸爸是俄羅斯總統。不管聽上去有多麼荒唐,又天真又狡猾的眾孤兒們沒有立即攻擊她的大膽言論,而是決定要求她拿出確實的證據來證明自己是俄羅斯總統的女兒——德米特里·梅德韋傑夫必須以一句對孩子們來說意義重大的話作為自己電視直播新年致辭的結束語:「要期盼著嚴寒老人,但不能指望不勞而獲」。
② 有愛情又勵志,俄羅斯評分最高的愛情片都有哪些
謝邀!感謝關注校長!校長帶你們領略最精彩的電影!
說起俄羅斯的電影,大家肯定會有點陌生。因為平時我們看的最多的無非就是好萊塢大片,印度載歌載舞的歌舞電影,或者韓國的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各類電影等等等等。下面我!校長給大家推薦幾部值得一看的愛情電影。
1.《西伯利亞的理發師》
為數不多的俄羅斯高分歌舞愛情電影。
看慣了印度的歌舞,不如也來換換口味吧。
故事發生於上世紀50年代,一群另類的年輕人聽另類音樂,穿另類服飾,與封建的社會形成強烈對比。
如果你不喜歡劇情,那沒事,劇中的幾位美女也可以讓你一飽眼福..
③ 戰爭與和平的電影劇情
這部由俄羅斯、義大利、英國、法國、波蘭和西班牙6國斥資2600萬歐元拍攝的新版《戰爭與和平》具有鮮明的國際化色彩。導演羅伯特·多恩海姆是羅馬尼亞裔美國人,主要演員則分別來自法國、德國、義大利和俄羅斯等國。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女主角娜塔莎·羅斯托娃的扮演者、24歲的法國女演員克萊芒絲·波西,此前她因出演《哈利·波特與火焰杯》中的芙蓉·德拉庫爾一角已在世界各地擁有不少「粉絲」。
俄羅斯文學泰斗列夫?托爾斯泰的鴻篇巨制《戰爭與和平》再次被搬上屏幕。這部由俄羅斯、義大利、英國等歐洲六國傾力打造的四集同名電視電影在俄羅斯電視台黃金時間與觀眾見面。盡管兄弟台「第一頻道」為此專門推遲了由另一位大文豪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改編的電視劇,新版《戰爭與和平》仍未能逃脫兵敗滑鐵盧的厄運:不但4%的收視率差強人意,更是遭遇國內民眾一片惡評。
國際化創作陣容
拍攝新版《戰爭與和平》是義大利電視台的主意,後來得到了俄羅斯、英國、法國、波蘭和西班牙同行的支持。製作方雄心勃勃,為此心甘情願投下2600萬歐元的巨資,耗時兩年,轉戰波蘭、立陶宛、澳大利亞和俄羅斯等四國進行拍攝。
盡管新版《戰爭與和平》不如由奧黛麗·赫本、亨利·方達等好萊塢明星主演的1956年版那樣星光熠熠,卻也招募了不少歐洲一線明星。女主角由出演《哈利波特與火焰杯》的法國女演員克萊芒絲?波西扮演,而兩位男主角分別由義大利性感男星阿列西奧·波尼和出演過《再見,列寧》的德國演員亞歷山大?拜爾飾演。
本片導演是羅馬尼亞裔美國人羅伯特·多恩海姆,他曾與斯皮爾伯格有過合作,而編劇之一正是《美國往事》的編劇義大利人恩里科·邁蒂奧里則。
眾口難調做妥協
國際化的創作陣容雖可讓新版《戰爭與和平》博採眾長,但也易令其陷入眾口難調的尷尬境地。影片製片人之一謝爾蓋·丘馬科夫抱怨道:「我們想讓劇本盡量地忠於原著,但後來明白,和所有人達成協議是不可能的事情。」
俄羅斯人原本做了妥協,只要求拿掉那些「非常愚蠢」的情節,但就是如此卑微的願望也未獲滿足。克里姆林宮附近的基督救世主大教堂是為紀念1812年戰爭犧牲者而修建的,但在新版《戰爭與和平》里,這座還沒興建的教堂已赫然矗立在熊熊燃燒的莫斯科城中。
對此,歐洲同行的解釋是,在他們國家,沒有人知道這一史實,為忠於原著就把如此凄美壯麗的畫面去掉實在可惜。俄羅斯方面希望劇本愈接近原著愈好,但意、法和德等出資大國卻希望將新版《戰爭與和平》拍成通俗易懂的現代華美大片。
一邊罵,一邊捧
新版《戰爭與和平》在俄羅斯電視台播放後,遭致俄媒體一片罵聲。俄新社認為,失實於原著的情節、提綱挈領式的敘事和頗富爭議的選角是影片的三大敗筆。《生意人報》建議,如果要看這部電影,最好先完全忘記原著。該報十分驚訝於影片「令人氣憤的大膽妄為」,竟然將深色頭發的娜塔莎變成了金發女郎。而《共青團真理報》則對有著像007一樣性感面容的安德烈和長著讓施瓦辛格萬分嫉妒的發達胸肌的皮埃爾大表不解。
托爾斯泰的玄孫弗拉基米爾?托爾斯泰也對新版《戰爭與和平》大為不滿:「托爾斯泰的主人公都不像他們自己。娜塔莎本來是樂觀的,情感豐富的,但在這里,她卻面色蒼白,冷漠,而且理性。」
與俄羅斯人「平淡乏味、簡直無法看下去」的反應形成鮮明反差,新版《戰爭與和平》在法、意等國大獲成功。在法國播放時收視率逼近24%。觀看此劇的華人留學生董銘告訴記者:「拿破崙在劇中不是正面人物,驕橫無理,本來很浪漫的愛情就被戰爭毀滅了,法國人看得都很揪心。」而在義大利的收視率高達26%,每集有600萬觀眾收看。
俄新社報道對此不無戲謔地說,從前西方人把俄羅斯當作「野蠻的地方」,如今他們親眼見識了俄羅斯人自古就精神高尚、心靈豐富,這也算是安慰了。
④ 有關於蘇聯與日本 二戰時沖突的電影或電視劇的嗎告知下 謝過!
1、《命令:不許開火》
講述在二戰後期中蘇邊境線上,日軍一方面要蘇簽協議保持中立,一方面又不斷在邊境線上挑釁,空襲村莊,破壞環境設施,打死蘇軍戰士。蘇軍接到上級「不許開火」的命令,強壓怒火,一忍再忍。
2、《命令:越過國境線》
講述講述了二戰末期,蘇聯為了盡快結束戰爭,在經過蒙古境內遭遇到日軍一個軍的敢死隊頑強抵抗。蘇軍一小分隊進入日軍防禦堡壘用血肉之軀炸掉堡壘,而蘇軍坦克兵團在無彈葯的情況下,與日軍的增援兵團相碰,同歸於盡的故事。
3、《紫日》
講述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的時候,蘇聯紅軍偶然從日軍屠殺中救下一名中國老百姓楊玉福。在將楊玉福和傷員一起往後方轉移的途中,軍車誤入日軍軍營,發生了一場激戰。楊玉福和一位名叫娜佳的蘇聯女軍醫僥幸逃進了林區。
4、《功勛》
講述蘇聯擬對日開戰,開始積極為東線的亞洲戰場作準備,為此,蘇聯戰略情報局制定了絕密的「雪崩計劃」。雪夜下的滿洲中蘇邊境。一輛軍用吉普車沖出蘇軍哨所,像一頭驚恐萬分的麋鹿,向偽滿洲國賓士而來。
5、《遠東特遣隊》
講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蘇聯紅軍的遠東正規作戰部隊中,活躍著一隻主要由中國抗聯戰士組成的第八十八偵察旅,在蘇聯紅軍最高統帥斯大林同志決定出兵東北之前,曾下令這只部隊派遣二百多支蘇聯紅軍小分隊深入日寇敵後進行偵察、間諜和破壞任務,為解放東北做准備。
⑤ 如何評價俄羅斯電影《他是龍》
一開始看到推薦去看只是抱著喔這大概是一部無厘頭的爛片但是顏值不錯還是看看唄
結果一點開來,哇靠,為什麼畫面這么好看!為什麼配樂這么好聽!為什麼女主的衣服這么好看!
女主為什麼這么又勇敢又聰明根本不用等待斗龍士來救她!咦男女主劇本是不是拿反了,男主竟然這么帥這么軟萌!然後龍出來的時候我被毛子的特效震住了,羨慕他們既有美顏又有五毛錢絕對做不來的特效~
故事的內核嘛和無數童話故事一樣,男女主依靠愛戰勝了一切。可是這片子對於男女主感情的刻畫好棒喔~善良的男主和勇敢的女主,一開始的互相猜疑到慢慢地逐漸產生依賴,橫亘在兩人之間的物種的差別被內心的愛意一點點驅散。無比美好的男女主在山崖上面看漫天的煙火,再見,那是觀眾一起炸裂的少女心好嗎?!
女主撩起男主來也是能乾的不要不要的,愛情最美的是什麼階段,當然就是窗戶紙沒捅破的時候啊!你看男主不敢碰到女主,就從身後去觸碰風箏的線,兩個人都試探著想要靠近,但又害怕靠近之後未知的結果。可是單純又軟萌的小龍喔~一心想要殺他的屠龍士來帶走他愛的姑娘 姑娘有點羞澀又大膽地說是龍先到的,這么含蓄又美麗的表白,比煙花的殺傷力還要大。
還有短暫的虐心橋段里,男女主也是互相體諒對方想要保護對方,龍為了自殺吹響塤的時候簡直又虐又甜嚶嚶嚶。全片除了愛作死又虛榮的男二,其他全員好評~單純善良的通話故事讓每個人的少女心能夠復甦,我要再去復習一遍了~~~~~~
pps還有這部劇裡面用皮影or剪紙講了一個美麗的故事,國內的導演也學一學好嗎?又省經費畫面又漂亮~!
⑥ 有沒有什麼電影是二戰時候蘇聯和德國的坦克戰。
解放》前蘇聯戰爭史詩巨片1972年,莫斯科電影製片廠耗時4年拍攝共5集《解放》。每一集的片名分別為:《炮火弧線》、《突圍》、《主攻方向》、《柏林戰役》、《最後一擊》。影片的時間跨度從1943年夏天一直到1945年5月:從蘇聯紅軍轉入反攻的庫尓斯克戰役開始,隨後是紅軍強渡第聶伯河,解放基輔,收復白俄羅斯,挺進東歐,解放波蘭等東歐國家,直至最後攻克柏林。
在庫爾斯克,是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坦克大戰
庫爾斯克會戰是1943年蘇聯紅軍與德國法西斯在庫爾斯克突出部地域進行的一次戰略
決戰。從戰役規模而言,它是人類戰爭史上最大的一次坦克戰,而就其意義而言,正像希特
勒本人在寫給當時德軍將領的一封信中所說的:「這次對蘇戰爭的成敗可能將取決於庫爾斯
克會戰的結果。」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蘇軍在庫爾斯克會戰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並將這場會戰稱
為蘇軍最終戰勝德國法西斯的重要里程碑。然而,一些史學家不久前根據最新解密的史料,
提出了不同的觀點,他們認為德軍在那場會戰中並非像從前人們所認為的那樣損失慘重,以
至於元氣大傷。
相反,德軍在戰役後期依然保留下來了大批有生力量。這些專家認為,真正使德軍最終
喪失戰略主動權而轉入全線潰退的原因並不是德軍在此次戰役中的失利,而是希特勒由於缺
乏自信而導致的指揮失誤。
兩軍對峙
在1942年7月至1943年2月的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德軍損失慘重。
為了挽回敗局,振作士氣,奪回戰略主動,德軍統帥部決定在蘇德戰場發動大規模夏季
攻勢。由於蘇軍在庫爾斯克的突出部虎踞,給德軍的防線造成了很大的威脅,於是,希特勒
決定拔掉這顆眼中釘、肉中刺。德軍力圖通過庫爾斯克創造一個「德國的斯大林格勒戰
役」,進而佔領頓河、伏爾加河流域,攻佔莫斯科,完成其1942年未競之業。
為了取得戰役的勝利,德軍統帥部從1943年4月起就開始了大規模的准備,並制訂了
代號為「堡壘」的作戰計劃。同年7月,德軍在庫爾斯克地區的南北兩側,即別爾哥羅德地
段和奧廖爾區域,以「中央集團軍群」和「南方集團軍群」為主,共集結了17個坦克師、3
個摩托化師和18個步兵師,配有2700輛坦克、2050架作戰飛機,約1萬門火炮和迫擊
炮,總兵力達90餘萬人。此外,德軍還大量裝備了當時最為先進的武器——「虎」式、
「豹」式坦克和「斐迪南」式強擊火炮。「虎」式坦克裝有88毫米的大口徑火炮,火力十
分猛烈,同時,由於其前裝甲厚達100毫米,具備較強的防護能力。
顯然,同蘇軍的T-34坦克相比,德軍坦克占據了相當的優勢。
德軍的戰略意圖是擺出鉗型攻勢,從南北雙方同時夾攻庫爾斯克。在戰區南線,由德軍
第4裝甲師和肯布夫集團組成的南方集團軍16個師的兵力,在曼施泰因元帥的指揮下,由
南向北進攻;在北線,克盧格元帥指揮中央集團軍15個師的兵力,由北向南進攻。此外,
德軍還准備了20個師為戰略預備部隊。按照其作戰計劃,兩支部隊將在庫爾斯克以東會
合,完成合圍。
面對德軍的強大兵力,蘇軍最高統帥部決定以牙還牙,傾全力與敵人對抗。蘇軍的戰略
部署是:由羅科索夫斯基大將率領中央方面軍6個集團軍防守北線;巴什欽大將率領沃羅涅
什方面軍6個集團軍防守南線;以草原方面軍為戰略預備隊。蘇軍投入的總兵力為133.6萬
人,配備3600輛坦克和強擊火炮,2萬門大炮和3130架飛機,總指揮由朱可夫元帥擔任。
慘烈血戰
1943年7月,雙方完成了戰略集結,200萬大軍對壘,一場血腥廝殺一觸即發。也就在
這時,蘇軍從捕獲的戰俘口中得知,德軍將在7月5日拂曉開始進攻。於是,蘇軍最高統帥
部當機立斷,決定先下手為強。
1943年7月5日凌晨2時,庫爾斯克會戰以蘇軍的大規模炮擊而宣告開始。面對這一
形勢,德軍決定改突襲為強攻,以坦克為先鋒,大量步兵緊隨其後。各路進攻的坦克排成楔
型,以每平方公里100輛的密度實施沖擊。
與此同時,120架德國轟炸機在戰斗機的掩護下對蘇軍陣地展開了瘋狂的轟炸。堅守在
第一道防線的蘇軍同德軍展開了敵眾我寡的激烈戰斗,他們憑借坦克、反坦克炮,以及裝滿
汽油的燃燒瓶給德軍以迎頭痛擊。一時間,整個戰場上硝煙彌漫,火光沖天。炮彈的呼嘯
聲,震耳欲聾的爆炸聲,自動武器的射擊聲,坦克馬達的轟鳴聲交織在一起,驚心動魄。
經過兩天激戰,蘇德兩軍均遭到重創。到7月6日傍晚,南北兩方面的德軍均突破了蘇
軍的第一道防線。然而,在隨後幾天的戰斗中,盡管德軍連續發動猛烈進攻,仍未達到完成
對蘇軍進行合圍的目的。7月11日,德軍南線司令官曼施泰因制訂了新的作戰計劃,決定
於12日在南線對蘇軍發起新的攻勢。至此,庫爾斯克會戰進入了關鍵的第二階段,這也正
是目前眾多二戰史學家們存在爭議的一個階段。
為了取得第二階段戰役的勝利,曼施泰因將德SS裝甲軍和第48裝甲軍等(即黨衛隊裝
甲軍)
主力部隊投入了戰斗。德SS裝甲軍是德軍的一支精銳摩托化裝甲部隊,由希特勒近衛
師(又譯警衛元首師)、達斯?賴希裝甲師和托坦科普夫裝甲師等3支裝甲師組成,是曼施
泰因手中的一張王牌。7月12日,以SS裝甲軍為核心的德軍在普羅赫洛夫卡附近同趕來增
援的蘇草原方面軍的第5坦克近衛集團軍和第5近衛集團軍展開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坦克遭遇
戰。這一天,蘇軍出動約850輛坦克,德軍則投入了約650輛坦克,雙方在15平方公里的
戰場上進行了一場坦克「肉搏戰」。
這場戰斗是二次大戰中規模最大的一次坦克戰。在幾乎所有有關蘇德戰場東線戰役的文
獻史料中,人們都可以很容易地找到「普羅霍洛夫卡戰役」的記載。這些文獻有關1943年
7月12日那場戰斗的記載通常是這樣的:當時,德軍SS裝甲軍的3個師齊頭並進,「虎」
式重型坦克在前,馬克—5型坦克在後,以每平方公里150輛坦克的密度向蘇軍展開了沖
鋒。盡管虎式坦克攻擊力極強,但其行駛速度每小時不過20公里,加之德軍戰線狹長,500
至700輛德軍坦克擁擠在一起,難以發揮優勢。蘇軍抓住這一機會,決定以快制慢。戰斗一
開始,蘇軍坦克就開足馬力沖入敵陣,利用其T—34坦克的靈活性,以近戰消滅「虎」式坦
克。這一大膽的戰略令德軍始料不及,頓時陣腳大亂。最終,在一片混亂中,德SS裝甲軍
遭到重創,在屍橫遍野的戰場上扔下了大約400輛東倒西歪的坦克殘骸,其中包括70至
100輛「虎」式坦克。
這次戰斗徹底摧毀了德SS裝甲軍的戰鬥力,完全扭轉了庫爾斯克南線戰局,使南線德
軍的進攻計劃以失敗告終。
重寫歷史
然而,根據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檔案館的一份有關德SS裝甲軍的秘密檔案,一些專家
認為,以前對這場戰斗的描述並不準確。這份資料顯示,首先,德SS裝甲軍並非像史料所
記載的那樣擁有700餘輛坦克,即使是在戰役開始之前,SS裝甲軍也不過只有211輛具備
完全戰鬥力的坦克。其次,在12日的戰斗中,SS裝甲軍也並不像人們所說的那樣損失慘
重。根據一份德軍1943年7月13日的內部統計,SS裝甲軍在這場戰斗後尚有163輛可以
戰斗的坦克,僅僅損失了48輛。這同蘇軍第5裝甲軍的損失比起來要小得多。
另據1984年的一本蘇第5坦克集團軍二戰史記載,該軍在12日的戰斗後僅需要大修的
坦克就有400輛之多。盡管書中並沒有記載蘇軍損失的坦克數量,但這一數字已足以證明,
蘇軍在這場戰斗中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一些蘇聯時期的原始材料中甚至有這樣的文字:「第
5坦克集團軍在這次遭遇戰中損失約650輛坦克,由於無法恢復攻擊能力,已將剩餘坦克編
入步兵連隊。」
根據這些解密的材料,史學家們對那場發生在55年前的戰斗進行了重新描述:7月12
日凌晨,德SS裝甲軍希特勒近衛師的陣地附近傳來一陣震耳欲聾的坦克馬達轟鳴聲,這表
明,正有一支蘇軍裝甲部隊向這里進發。
早晨5點鍾左右,數百輛蘇軍坦克出現在陣地前沿,這些坦克多為蘇T-34坦克和T-
70坦克,分成40至50組鋪天蓋地向德軍陣地沖來,坦克上還運載著步兵。見此情景,德
軍立即投入了戰斗。頓時,火炮、穿甲彈在雙方陣地中爆炸,硝煙籠罩了整個大地。戰斗一
開始,蘇軍T-34坦克就徑直殺向敵陣。然而,T-34坦克的76毫米口徑火炮在遠距離無
法擊中德軍坦克,因此,大量蘇軍坦克在接近敵人之前就已經被德「虎」式坦克擊毀。戰斗
結束後,戰場上蘇軍坦克的殘骸數以百計,蘇181坦克團在戰斗中全體陣亡。
如果當時的情景的確如此,那麼有關東線作戰的歷史應該重新撰寫,7月12日的戰斗
也將不像傳統觀點所認為的是整個戰役的分水嶺,更不是德軍南線全部撤退的根本原因。事
實上,12日的戰斗後,德軍依然擁有較強的作戰實力,並在以後幾天的戰斗中取得了一定
的進展,包圍了蘇軍的幾個步兵陣地,佔領了一些極有戰略價值的高地。那麼,是什麼原因
導致德軍最終在南線放棄進攻,全軍撤退的呢?專家們認為,導致德軍潰敗的原因恰恰是希
特勒本人。
1943年,二次大戰進入了關鍵的轉折階段。7月初,就在蘇德戰場上的戰役進行到白熱
化的時候,由蒙哥馬利指揮的英國第八集團軍和巴頓將軍指揮的美國第七集團軍在義大利的
西西里島大舉登陸。接到這個訊息後,希特勒坐立不安,他決定放棄蘇德戰場的會戰,將軍
隊撤出以儲存實力,為防禦做准備。
德軍南線指揮官曼施泰因對希特勒的決定大為不滿,他認為如果堅持到底,德軍將有可
能包圍蘇第5坦克近衛集團軍主力,並最終佔領戰略要地普羅霍洛夫卡。然而,剛愎自用的
希特勒並沒有採用曼施泰因的建議,而是將SS裝甲軍等主力部隊調離了普羅霍洛夫卡地
區。7月17日至18日,這些部隊正式撤出了戰場。此後,德SS裝甲軍希特勒近衛師被調
往義大利。
德軍撤退的主要原因並不是失去了戰鬥力,而是由於希特勒喪失了繼續同蘇聯紅軍作戰
的勇氣和信心。隨著希特勒這一決定的做出,德軍在東線戰場上最後一次爭取戰略主動的機
會也就隨之灰飛煙滅了。
:綜合來說,德國較強於蘇聯。德國雖然是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完成了統一,但在此之前,德國的資本主義有所發展。
要看怎麼比了,頂級車的單車戰鬥力德國車要勝過蘇聯車,問題是頂級車產量少,德國的虎式和虎王一共才多少產量,蘇聯方面和虎式同級別的斯大林2那是多少產量?虎式的產量連斯大林2六分之一的產量都沒有,更不要說虎王了,但是虎和虎王那個悲催的可靠性。蘇聯和虎王同級別的坦克出場稍遲,二戰結束的時候剛好投產,沒趕上。但是中檔車的比較蘇聯完勝德國,德國裝甲部隊的主力還是四號和黑豹,相對蘇聯鋪天蓋地的T34海,那就沒啥說的了,德國坦克是工藝品,但是蘇聯坦克才是為戰爭准備的。
德國海獅計劃破產之後就發動巴巴羅薩計劃搞掉蘇聯的很多部隊了,德國犯了兵家大忌兩線作戰,最終東線因為斯大林格勒沒打下來還有在斯大林格勒會戰損失的人太多,還有集團軍群防線過長,東線輸了。 西線被美國人騙到加萊重兵防守,結果美國人不去加萊,就在諾曼底幹了,西線就這樣沒了,最後東西合圍,柏林陷落。 其實當時 德國的實力=蘇聯+盟軍的實力,只不過蘇聯沒想到德國會無視「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結果被人家閃擊了。
反映德國軍隊二戰時期奮勇戰斗的電影: 《鐵魔戰將》 《鐵十字勛章》 都是從德國的角度開展的。
俄羅斯和德國才是真正的坦克強國,美國坦克是純粹拿錢砸出來的,而且缺點多多,比如後勤需求高,熱特徵明顯等等。 和美國人比起來,德國人的坦克才是真正的精品坦克,物有所值。資料我就不說了,自己網路就行,去掉那些浮雲,坦克最重要的三個環節,只有機動性M1A2ESP強過豹2A6,而且還是在付出大幅度提高自己熱特徵的代價後,才有了這樣的成果。此外在後勤上,豹2A6也遠遠勝過M1A2ESP。 至於俄羅斯……他們的三人坦克一對一可能連義大利的公羊都打不過,但是俄羅斯坦克什麼時候給過對手一對一的機會?強悍的火力,便宜,易於大規模製造,這才是俄羅斯坦克的制勝秘訣,老毛子曾經造出過超級優秀的重型坦克,但在他們看來,那是愚蠢。一輛500萬美金的坦克和一輛售價200萬美金的坦克在遭遇空襲時,表現不會有什麼差別,而且由於美國坦克的熱特徵問題,更容易被空軍攻擊。而一輛M1絕沒有十足的把握打敗兩輛T-80……
從德國視角反思戰爭的有這么幾部
1、《鐵十字勛章》
2、《從海底出擊》
3《斯大林格勒戰役》
電視劇《我們的父輩》
東線作戰有戰史記錄的。
1945年2月15日,一架由蘇聯飛行員伊萬·闊日杜布(Ivan Kozheb)駕駛的La-7戰斗機在德國東部擊落了1架Me-262,也是二戰期間蘇聯擊落的唯一一架噴氣機。
先說說蘇聯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坦克和自行火炮的總生產量達10.4萬輛。在戰爭的初期,蘇聯只有大約4000輛坦克,可以說,蘇聯的坦克是在戰爭中發展和壯大的。這其中有很多的典型的坦克,如t-34、KV重型坦克、IS重型坦克、T-60輕型坦克、T-70輕型坦克等
其中最為出名的T34
T-34是蘇聯於1940年代到1950年代生產的中型坦克,被認為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最好的坦克,在坦克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其設計思路對後世的坦克發展有著深遠及革命性的影響。
T-34坦克由工程師科什金所設計。1940年6月出廠。1940年開始裝備蘇軍,1941年6月22日在白俄羅斯格羅德諾首次參戰。主要改良型號T-34/76、T-34/85;衍生車種OT-34等。
T-34全重32噸,乘員5人,主武器為1門76.2毫米F-34主炮,副武器為2挺7.62 DP/DT機槍,車寬2.92米、車高2.39米,扭桿懸掛裝置,Б-2-34行水冷柴油發動機、功率373千瓦、最大行駛速度每小時55公里、最大行程468公里,通過障礙高0.75米、越壕寬2.49米、爬坡30度、裝甲厚18至60毫米。
⑦ 俄羅斯電影富二代中的阿拉亞是誰演的
俄羅斯電影《富二代》是由克利姆·希片科導演,米洛斯·比柯維奇、瑪麗亞·米羅諾娃等主演的喜劇片,片中展現了一種情景喜劇的場景,只不過主角當時不知道而已。
俄羅斯的話劇藝術發展很快,能夠移植到電影中來,並且讓電影具備了一種舞台效果,讓觀眾戲里戲外多角度欣賞,產生了強烈的審美體驗。
年輕的格里高利是一個富二代,他經常為所欲為。有一次喝醉了酒,駕著豪車奔跑,被警察攔住之後,故意往前跑,即便警察趴到了他的引擎蓋上,他還是帶著警察跑,結果剎車的時候把警察甩了出去,摔壞了警察兩根肋骨。警官逮捕了他,並通知他的父親帕威爾到警局解決他的事情。
帕威爾為了不讓兒子經歷牢獄之災,不但要出錢給受傷警察看病,賠償精神損失費,而且還要把警局一半以上的警車全都換成新的。他保釋兒子出來之後,兒子格里高利並不買賬,也不聽他的勸告,反而在街上撒尿,還讓他趕快掙錢去。帕威爾管不了他,就去找紅顏知己,緩解壓力。他的紅顏知己叫娜斯佳,是電視台的製作人。娜斯佳聽他大倒苦水之後,帶著他見了一個精神病學家列夫,要列夫想辦法幫助帕威爾,把他的兒子變成一個好孩子。
列夫帶著自己的團隊製造了一起「車禍」。把格里高利麻醉之後,帶到了一處19世紀風格的庄園,讓格里高利醒來之後發現自己回到了舊世界的庄園,而且自己變成了庄園的奴隸。他身邊陪伴著一個奴隸同伴叫做普羅科。庄園主的兒子叫阿列克謝,妹妹叫阿拉亞。而主管格里高利的就是蠻橫不講理的管家阿維戴。格里高利想逃走,結果被阿維戴抓住了,要對他實行絞刑。在給他脖子套上繩套之後,庄園主的女兒阿拉亞騎馬趕到,一聲令下,救了他。
作為這場戲劇的總導演列夫和帕威爾以及娜斯佳在觀察室通過大屏幕密切觀察,還要把無人機偽裝成飛鷹,從上往下俯瞰。不管是普羅科還是阿列克謝,亦或是阿拉亞和阿維戴,以及所有的奴隸和奴隸主都是演員臨時扮演的,就是要按照劇情來演,幫助富二代格里高利完善人格。本來設計的劇情是,讓阿拉亞救下格里高利,並和她產生一段戀情,但格里高利並不喜歡阿拉亞,而是喜歡上了一個女孩麗莎。麗莎也是演員,和飾演阿列克謝的演員是戀人。結果,麗莎被格里高利追求之後,阿列克謝醋意大發,竟然和阿拉亞搞在了一起,讓戲劇穿幫————戲劇中的兄妹怎麼能搞在一起呢?
列夫開除了他倆,但阿拉亞並不服氣,在綜藝節目中曝光了劇組的行動。警察要發現片場,並且拘捕列夫和一系列演員。當警察到來之前的幾分鍾,正是劇情發展到高潮的階段。列夫要讓格里高利反抗,就讓一些演員化裝成野蠻部落的人,在眾目睽睽之下搶走麗莎,促使格里高利反抗,要他救回自己心愛的女人。
而當警察包圍片場的時候,列夫和帕威爾以及娜斯佳舉杯慶祝,說是在拍婚紗照,也就矇混過關了。而格里高利反抗之後,帶著麗莎騎著馬跑出來樹林,來到了現代社會,弄得一頭霧水。幸虧狙擊手及時趕到,用麻醉槍打暈了格里高利。
格里高利出離了戲外,還要追求劇中人麗莎。而列夫和娜斯佳以及帕威爾的關系也不一般,列夫是娜斯佳的前夫,帕威爾是娜斯佳的現任。結局當然皆大歡喜,而且列夫和帕威爾把這個項目做成了一種產業,專門糾正一些富二代的不良習氣,堪稱效果神奇。
富二代的影片結構大膽借鑒了舞台表演效果,讓人跟著導演的鏡頭跳入戲里,又跳出戲外,有一種觀眾的感覺,還有一種導演的感覺,還有一種劇中人的感覺,當然也不缺乏擔心,擔心戲演不好,演穿幫了,會讓格里高利看出來,也會讓列夫的計劃前功盡棄。頗具喜感的是,演員和列夫都說格里高利是個傻子,因為格里高利看不出穿幫的鏡頭,但身邊格里高利的父親帕威爾卻反唇相譏,說自己不傻,自己的兒子也不傻。
戲劇藝術插入電影,有線索,有情節,還有笑料,頗具莎士比亞戲劇的風格,值得國內導演們借鑒。
⑧ 求有一部關於蘇聯\俄羅斯核潛艇事故的電影名字
獵殺紅色十月號故事發生在1984年年底的北大西洋,蘇聯正處於戈爾巴喬夫上台前夕,也是美蘇冷戰、進行軍備競賽的高潮時期。 當年11月,蘇聯紅海軍最新型的台風級核潛艇「紅色十月」號,由資深潛艇教官馬爾科·瑞米爾斯(Marko Ramius)出任艇長,出發前往北大西洋參加潛艇作戰演習。該型潛艇排水量高達三萬兩千噸,是世界上最大的核動力潛水艇,並裝備了大量核彈頭彈道導彈。 經過美國情報部門通過衛星發現了「紅色十月」的蹤跡,並指派洛杉磯級攻擊核潛艇「達拉斯」號跟隨監視。不料「紅色十月」上安裝了最新式的噴水推進系統,輕易地甩掉了「達拉斯」號。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瑞米爾斯艦長殺死了自己的政委,並偽造紅海軍最高司令部命令,讓「紅色十月」向著美國海岸挺進。他向全體官兵聲稱,此舉是要利用該艇先進的無聲噴水推進系統打破美國海軍的監視網,並縱情游覽美國的海岸線。 「達拉斯」無法追蹤「紅十月」,這使美國十分驚恐,以為這是一場偷襲。在秘密會議上,中情局情報員瑞恩博士(Dr. Ryan)大膽地認為瑞米爾斯有意變節投奔美國。這一判斷得到了上司的肯定,並給他三天時間,設法與「紅色十月」取得聯系。 紅海軍最高司令部收到了瑞米爾斯艦長的變節通告信,大為震怒。紅海軍在北大西洋的各個艦隊傾巢出動,布下天羅地網追殺「紅色十月」。而美國方面收到了蘇聯關於「紅色十月」企圖擅自向美國發射導彈、挑起世界大戰的警告,也對瑞米爾斯艦長的行為感到擔憂,為保證安全,開始尋找並准備擊沉這條巨大的潛艇。而此刻,「紅色十月」又遭到了克格勃潛伏特工的破壞,陷入重重危機。三方在冰冷的北大西洋展開了一場全方面的混亂角逐。 瑞恩冒著被冰冷海水凍死的危險,登上美國潛艇「達拉斯」號,識破了借刀殺人的計劃,並與「紅色十月」取得了聯系。瑞恩和瑞米爾斯彼此沒有見面,卻心有靈犀,不久,瑞恩和「達拉斯」的艦長、水手終於登上了「紅色十月」,協助瑞米爾斯艦長,在幽深的海底上演了一場精巧而致命的潛艇戰,擊沉了追蹤而來的蘇聯潛艇Kanavalov號,並擊斃了潛伏在「紅色十月」上的特工。 結果最終,「紅色十月」號在一個平靜的月夜駛入了美國的河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