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法國和美國電影文化差異
法國電影特點:
輕松,愉快,畫面漂亮,配樂優美,剪接輕快,語言詼諧,充分體現著人文主義之美和浪漫氣息。但,比較注重細節,語言有時過於瑣碎,題材多數描寫或表現的的草根或小民的一顰一笑,說好聽了是接近生活,還原生活,歌頌生活;說不好聽了,有些小家子氣。
美國電影特點:
一看就是有著大山大河的國家拍的片子,氣勢恢弘,場景遼闊,加上現在美國電影很愛配音域寬廣、動態范圍大的多聲道交響樂,讓人在看片的同時,隨著劇情的深入而心潮澎湃。體現小家、小我或人文情感的片子也不少,都比較會煽情,同時在潛移默化地傳誦著上帝呀、美利堅呀、家庭關愛呀、人性呀,等等,等等。在美國開會逗留期間和朋友也和美國百姓有所接觸。多數美國百姓很善良、很nice、很平和,社會很和諧。
B. 《邪不壓正》里的外語暗號你聽懂了么,這才是電影表達的態度
姜文導演的新電影《邪不壓正》上映四天,票房的勢頭持續上升,票房破億僅用時10小時43分,緊接著1天11時電影票房突破兩億,在2天11時票房突破3億大關。不得不說姜導演以及各位男女演員的號電影號召力十分強勢。
隨著電影票房的增加,越來越多的人進入影院觀看本片,電影中無論是男主彭於晏的高顏值好身材、還是反派廖凡和澤田謙也的狡詐惡毒演技,乃至姜文導演特有的幽默感,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不知你是否注意到,電影中曾多次提及了一個接頭暗號:"敲了敲腦門,問你還在等什麼呢?答曰:C'est la vie。"
可能這個鏡頭比較短暫,大多數人沒有太在意,前半句大家都懂,但這後半句的外語暗號C'est la vie具體什麼意思呢。我也比較好奇,查閱資料後知道這是一句法語,類似於中文中諺語的作用。
C'est la vie,原意是:這就是生活。它是在長時間法國文化下的產物,雖然沒有具體的出處,隨著說的人多了也就自然傳播開來了,可以算是一句法國諺語,盡管簡單但包含了一種生活態度,這就是生活,單純抱怨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唯有提起精神,繼續努力向前才是正確的抉擇。在法國人日常中,c'est la vie和另一句la vie n'est pas facile(生活不容易)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兩句都是經常掛在法國人嘴邊的話。C'est la vie這句話已經多次出現在電影、音樂中,如Alfred Hitchcock 1927年出的名為英國無聲電視片的電影,這也是c'est la vie最早在公共場合出現的時間,又例如Johnny Hallyday 1977年出的同名唱片,這是c'est la vie最早公開出現在唱片中。
姜文導演將C'est la vie這句話作為暗號的原因,可能有兩點:1、結合本片故事發生的年代,在北洋時期同時是抗日的前夕,國內局勢混亂,使用法語作為暗號,更多了一層安全的保障,防止被他人利用。2、這句C'est la vie同時也表明了,藍青峰當時對局勢的感受,雖然動盪不安,生活十分艱難,但是為了革命唯有堅持戰斗,勇敢的走下去甚至是抱著"向死而生"的心態。
C. 法國女人在看電影時都愛戴帽子,影響後面的觀眾觀看,如何讓他們脫下帽子
法國女人?就告訴她,她的頭發很漂亮,不過她的帽子不僅遮住了秀發還擋到了別人。禮貌一些,別人會接受的
D. 你如何看待法國電影
我覺得法國電影其實很不錯的,在愛情方面的電影,像巴黎愛情這部,那種歐洲紳士浪漫的情懷表現的非常淋漓盡致,總體來說,我對包括電影的印象非常不錯的,其次,他們的劇情也是比較的緩慢,整部電影可能都會有2~3個小時,能夠更好的享受電影的魅力。
E. 法國電影的特點是什麼
詩意的畫面、強烈的表現力、以風景或背景作為影片中重要角色、自然主義與主觀主義的表現手法或象徵主義的比喻手法。
法國電影從印象主義的繪畫獲得啟發,企圖用畫面來表現直接的感性印象。他們不注重影片的故事情節,著重於氣氛的創造。
法國是最早發明電影的國家之一。里昂照相器材製造商A.盧米埃爾和盧米埃爾﹐L.兩兄弟,在前人研製的基礎上,於1894年製成了一種既可用於放映,又可用於拍片和沖洗底片的活動電影機。
(5)法國人看電影態度擴展閱讀:
發展歷程
1923~1933年間出現了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的先鋒派電影。達達主義的電影沒有主題,沒有情節,純粹是一種形式主義的游戲,追求奇異效果的怪誕表演。
有聲電影的興起和1929年開始的世界性經濟危機,給予先鋒派電影以雙重的打擊。對白片出現以後,攝制影片的費用大大提高。
法國早期有聲電影質量很差,是一些歌劇和游藝節目的紀錄。拍攝時,攝影機被固定在隔音的小木板房裡,結果使移動攝影完全消失。
1934年攝制的喜劇片《最後的億萬富翁》,由於諷刺獨裁,被當時控制托比斯公司的戈培爾禁止上映。維果在1933年根據他對童年的回憶拍了《零分的操行》,因片中有小學生造反的鏡頭也被禁映了10年。
F. 當美國電影在世界上大行其道時,法國為什麼要抑制美國電影
這個題目可以寫論文了。要從歷史、經濟、文化、政治等各方面分析。
從表面看的話,那就是藝術電影和商業電影的對立關系。
法國是電影的發源地。從電影上升到藝術高度開始(一開始電影是無法和歌劇油畫一樣被當成藝術的),法國電影一直堅持走藝術路線。
其實好萊塢也不乏藝術大師,大衛格里菲斯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的《一個國家的誕生》和《黨同伐異》是世界電影的里程碑。但是從上個世紀中開始,電影的商業價值逐漸凸顯,好萊塢成為各大財團眼中的搖錢樹。對於美國這樣一個沒有太多歷史的國家來說,藝術顯然沒有金錢更吸引人。在各大財團的入侵下,好萊塢逐漸成為了電影的商業中心,好萊塢的藝術家們失去了話語權。
與此同時,法國電影一直沒有規模化的走上商業路線,這和法國的歷史以及歐洲歷史文化有關。在藝術方面,法國是高傲的,他們有理由高傲,因為他們有深厚的藝術文化底蘊。這方面就不好說了,再說就要講文藝復興了。總之,法國的 藝術家們並不認可商業電影。
那麼我們做個階段總結:
法國有豐厚的歷史和文化底蘊。
美國是移民國家。
執掌好萊塢話語權的是財團,他們認為電影是商品。
執掌戛納的是藝術家,他們認為電影是藝術品。
這就是矛盾了。
那麼,在現今的世界環境下,美國是經濟中心,掌握世界話語權,而掌握美國的是財團。我們可以預見到,在很長很長很長的未來,好萊塢依舊會是世界商業電影中心,以流水線的方式生產一部部的電影商品,控制整個世界的主流價值觀。這是除了美國以外的任何人都不想看到的事情。都想抵制,但是都無法抵制。在商業浪潮中,藝術電影是很難生存的。文藝片只有在歐洲有市場。
我們再拿中國和中國電影做個類比。我們國家和我們的電影和法國電影的處境是如此相似。我們有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但是我們在國際文化界的聲音很小。因為在藝術上,我們不是主流,注意,不是我們沒有藝術,是因為我們不是主流。而在商業上,我們也不是主流。不是我們沒錢,是不被認可。我們不是沒有電影,但是我們的電影,無論是商業電影還是藝術電影,都不是主流。
再回到法國電影和美國電影。 好萊塢已經走上了良性發展路線,商業電影被主流價值觀所接受,又不斷影響著主流價值觀。主流價值觀認可奧斯卡,不知道戛納。而法國電影正在艱難生存,做商業片做不過好萊塢,做藝術片很難賺錢,很難持續發展。在這樣的情況下,法國電影想要繼續生存,抵制好萊塢也就不足為奇了。
其實我覺得,在當今環境下,走商業化路線更靠譜一些。畢竟電影拍出來是給人看的。一部電影,或者說一件藝術品,其內涵再深,沒人看也就沒有任何價值,你拍了一部能凈化靈魂的電影也得有人看得懂才行啊。應該是在迎合主流價值觀的前提下,再考慮藝術性。這樣拍出來電影,有人看,賺到錢,才能持續發展,才能影響主流價值觀啊。 其實張藝謀就在走這條路,不過我覺得走得不好。《紅高粱》中有一種力量,《活著》有一種無奈,《秋菊打官司》有一種執著,《十面埋伏》就只看到顏色和畫面了。
絮絮叨叨說了這么多,我都覺得亂了,不知道我說明白了沒有。不過無論如何,這也是我一家之言,是我個人對電影的理解。建議您還是查下法國電影史,法國歷史(從文藝復興看就足夠了),再看下世界電影史,注意一下公認的幾十部里程碑式的電影出現的時間,在結合下歷史背景,當有所得。
G. 法國電影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藝術氣息很濃。為什麼
因為法國是一個充滿藝術氣息的國家。法國人獨特的鑒賞能力和品味,以及文化的祭奠,使得文化和藝術完美融合。
H. 法國和美國電影文化差異
照法國人自己的看法:美國人的電影是速食主義,英雄主義,靠畫面靠動作,卻沒有更多深入的東西。而法國的電影更傾向文化層面,有文化意義的電影在法國人看來才是好電影。
不過我個人不太同意法國人的看法,一個國家的電影不可能靠幾個關鍵詞就說透。每個國家都有各種不同類型的電影,不過主流電影不同。另外我發現法國人還特別喜歡看比較滑稽怪誕的電影(drôle)。
I. 法國電影為什麼不好理解
電影的解讀,觀眾因為自己的社會經歷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觀影體驗也會不同。
先不說東西方的文化差異,宗教信仰,價值觀什麼的?各自普通人的生活習慣就不相同。電影作為了解世界的一個窗口,認知不同的社會形態,也豐富我們的視野,拓展了興趣。
法國的電影生產體制就與美國和其他許多國家的逐漸形成的片場制不同,導演有更大的權力創作符合自己理念的作品。畢竟體制之外往往能創作出與眾不同的,在眾多體制內類似的影片中往往能脫穎而出。法國低成本電影有相當一部分有政府投資吧,這對於創作者們不用對票房之類的問題過於擔憂,也有更大的空間。反傳統的現代文化也大多從法國起源,對電影的影響最顯著的無疑是超現實影片和印象派電影,深厚而獨特的文化積淀無時無刻不在發生影響。
法國人總是熱愛生活的,總是把生活中的細節推向熒幕.所以法國電影總是敏感的,敏感到傷痛,卻依舊沉澱出一種不能自拔的快樂。法國電影好像是現磨的咖啡,美國商業大片好像是速溶咖啡。你願意自己甘於生活的平淡苦澀,還是快捷耀目呢?如果為了某一種需要,美國電影是可以跳過去看的,如果你去一趟廁所回來,情節發展也不會出乎你的意料,但是法國電影不行,法國電影你要耐心地看,漏掉其中一段對話,就不知道它妙在何處,特別是那種表現人的狀態的片子。
美國電影往往直陳現實種種的不純凈,簡單明了。法國電影有點東方式的隱晦表達,或者主要是語言對白的影響吧,因為他們很自豪法語的優美,電影中大段不停歇的對白,看似毫無關系,裡面卻夾雜一絲優越感。
另外,電影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文學的影響,出自法蘭西的大文豪數不勝舉,到後來新浪潮文學的影響。法國國內的圖書獎項,種類繁多,讓人難以想像~字里行間流淌於指尖的墨跡,時常會引人思考,思考不是虛無的,而是快樂的。這因為這點,很多電影的敘事不是簡單鋪陳,而是凝結著浪漫主義的娓娓道來。
J. 你覺得法國的電影怎麼樣呢
法國電影還是很好看,有很多好看的電影,值得欣賞。
如電影《這個殺手不太冷》就非常的好看。殺手裡昂選擇這條職業道路認真存錢想著有天能洗手。他獨來獨往,一盆植物是 best friend. Always happy. No questions.,警惕單純,心思細密,離群索居。如果沒有遇到瑪蒂達,他也許就這樣成為一個孤獨的人。藏著天真和長久擠壓習以為常的寂寞。在 life always this hard中靜默。
《天使愛美麗》告訴我們這樣的道理:一個人可能有悲慘的過去,有無數墮落的理由,但成為什麼樣的人,終究是自己的選擇。
意見粗糙,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