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法國新浪潮電影對於電影發展影響有多大呢
新浪潮的電影在寬泛意義上絕不會是好看的刺激的。因為這次電影運動即是對20年代先鋒電影運動的繼承同時也受到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影響,任何靈光閃現的時刻都是在漫長積淀中的必然。新浪潮也是如此。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我可以把題目縮小成「法國新浪潮對我國電影發展的影響」來回答這個問題。第一,為影視產業持續輸送新鮮血液。這點聽上去很空,但只要跟自媒體時代方興未艾的網路原創視頻聯系起來,就很容易理解其價值。同樣是背離傳統,中國和法國的電影人以他們的年輕和熱血給了我們同樣感動和反思,但兩者卻在收尾處南轅北轍,引人深思扼腕。先鋒電影運動在30年代歸向了詩意現實主義的藝術道路,在傳承著印象派和先鋒派的創新精神的同時關注現實關注社會。
Ⅱ 為什麼說,法國詩意現實主義時期的電影對現當代電影的影響巨大,分別表現在哪些
當時法國詩意現實主義電影運動是在法國30年代以後出現的一種電影創作傾向,其基本特徵有:
1、題材大多取自現實生活,即使從小說改編的,也往往把時代背景移到現代,以縮短影片與觀眾間的距離。
2、影片主人公也一改以往被貴族、富豪壟斷的局面,出現了一批社會底層的小人物,影片編導對這類小人物的不幸命運都寄予了深厚的同情。
3、在藝術手法上,追求詩情畫意的場面。
4、同時,它還存在兩方面影響,積極影響是更新了現實觀念、景深鏡頭的確立與使用、發揮電影中的文學力量;消極影響是忽視了電影藝術的視聽性以及藝術群體對個體的沖擊。
Ⅲ 國外電影強(世界各國電影綜合實力15強排名)
國外電影強(世界各國電影綜合實力15強排名)Ⅳ 鬼子來了的電影在日本的影響
時隔19年,再去看姜文的電影《鬼子來了》,依然能夠感受到它震撼人心的力度。
不去說電昌配核影的拍攝手法,不去說它的攝影技巧,單說其內容,就足夠令人震撼。透過那些荒誕而幽默的畫面和對白,實際上姜文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這些,還有深入骨髓的警醒。
命途多舛的經典力作
為了更好地將一部完美的《鬼子來了》,姜文的電影拍攝透支了,原本投資預算在2000萬元,可是,電影拍攝到最後,超出預支30%,也就是說,電影的耐掘拍攝成本在2600萬左右。
然而,耗費了極大的人力物力,絞盡腦汁的姜文,拍攝好電影,卻卡在了送審的那一關——被總局「槍斃」了,理由很簡單:影片的立場有問題!
總局當年的回復是這樣的:影片一方面不僅沒有表現出在抗日戰爭大背景下,中國百姓對侵略者的仇恨和反抗,反而突出展示和集中誇大了其愚昧、麻木、奴性的一面。
然而,是否真如總局所說,影片真的誇大了百姓的愚昧、麻木和奴性呢?顯然不是!
「褲襠藏雷」、「手撕鬼子」之類侮辱觀眾智商的電影都能平安過審,為何這樣一部震撼人心的電影反而受盡波折,差點夭折?
為了讓電影能夠面世,當年姜文耍了個「小滑頭」,在未通過審核的情況下,姜文在2000年4月份,私自將影片樣片送往第53屆戛納國際電影節參賽,一舉引起世界的矚目,還獲得了當年戛納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但同時也引起了總局的反感,發文要求《鬼子來了》的3家製作公司從戛納電影節上撤回該影片。
到了2002年,影片在日本正式公映,公映前發生了一個「小插曲」,日本五大暴力集團曾發傳真到影片的發行公司,警告發行公司,說本片一旦在日本放映,參與該片拍攝的日本演員將不能保證安全。事實也是如此,《鬼子來了》在日本上映之後,一度讓電影院陷入混亂。
觀影者不同的情緒碰撞,恰好證明其偉大性,一位日本影評家說:鑒賞後的混亂正是名作的證明!
事實也證明,《鬼子來了》的經典,截止目前,豆瓣接近40萬人參與打分,評分9.2分,一直就沒有跌出豆瓣TOP前50。姜文在2001年還憑藉此片獲得法國文化獎。
「是金子在哪裡都會發光」
好的電影也是如此,時間是檢驗一切的標准,大浪淘沙之後,《鬼子來了》依然屹立不倒。
藏在鏡頭下的荒誕與冷幽默
電影取材於作家尤鳳偉的小說《生存》,但經過改編之後,融入了大量姜文的風格。在拍攝過程中,姜文的確拋棄了原小說「軍民奮勇抵 抗侵略」的主題,更加註重提煉和鞭撻「農民愚昧」和「戰爭荒誕」的一面。
電影台詞幽默而充滿節奏感和爆發力,荒誕的畫面在電影里俯拾即是:
譬如說開始被抓的日本軍人花屋小三郎一心求死,自詡為日本武士衛道者,實際上弄到最後卻只是個種莊稼的農民,大義凜然慷慨赴死,最後卻膽小如鼠,為了活下來,不惜卑躬屈膝。
再譬如說,花屋小三郎讓翻譯官董漢臣教自己罵人的話,意圖刺激俘虜自己的村民,從而殺掉自己,「捨身成仁」,而漢奸董漢臣卻教給了他討好的話,話語的不對稱形成了強烈的反諷意味。
當花屋小三郎一臉兇相說著「大哥大嫂過年好,你是我的爺,我是你的兒」,觀眾笑了,但是,更多的卻是一種荒誕的感覺。
諷刺農民愚昧的畫面也比比皆是,但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是最後姜文飾演的馬大三砍殺日本俘虜後即將被槍斃的畫面。
圍觀群眾的笑聲里透著的麻木、冰冷讓人感到窒息。恰如此前談及劊子手砍頭的橋段時,民眾的看戲心理。看到賣配同胞被殺頭,他們的反應是什麼?是「歡聲一片,看劉爺使刀,如飲美酒!」
在魯迅先生的小說里,這種民眾的愚昧與麻木,被稱之為「看客心理」。
為什麼姜文要撿民眾的「軟肋」捏?做這種吃力不討好,還有可能背負罵名的事兒?
在接受采訪時,姜文曾有一段話很令人深思,他說,魯迅對自己民族與文化中某些問題進行諷刺與挖苦,這也是充滿了愛的。他為什麼不挖苦日本去呀?因為他是想讓中國這「脖沒了,比日本強了,這是最大的愛國。反過來個別人為了自己的私慾違心地故作贊揚歌頌狀,而不讓人們看到問題的實質,那就像我們片子中的翻譯官董漢臣一樣了。
時代在進步,但有些傷疤不能忘
人是容易健忘的動物,「好了傷疤忘了疼」就是這個道理。
姜文在談及拍攝這部電影的初衷時也曾提到過,其實他對日本人的印象不錯。1982年姜文在上中戲的時候,班上也有不少日本同學,並且和他們的關系都不錯。他們紳士、健談,還和中國同學談起了戀愛,這和姜文印象里的日本人大相徑庭。
他們不該是小時候電影里的松井之類奸詐狡猾的丑惡嘴臉嗎?他們怎麼能夠這么溫文爾雅,讓人依依惜別,戀戀不舍?
可是,隨著對日本文化的不斷深入了解和學習,姜文改變了自己的看法,他也想通過影片告訴觀眾一個事實:面對惡人,我們不能無端地報以善良。面對這些已經發生的事實,中國人和日本人都應該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才能避免這種事再發生。
恰如電影里的馬大三,他以為自己好吃好喝對待花屋小三郎,他理應講道理,給自己糧食,即使不給糧食,也應該講道理,不應該對自己拔刀相向。但現實很快就甩了他一大耳光。
花屋小三郎的上司確實履行了諾言,給了他們糧食,但其動機卻不在於此,而是要通過押送糧食,將村民聚集在一起,狂歡之後一舉殲滅,用心何其險惡歹毒。那些表面上的和平,那些藏在音樂背後的陰暗如同潮水,瞬間湮滅人性。
值得一提的是,那時候日本已經投降了,可是日本軍官還是對掛甲台的村民進行了慘無人道的殺戮。
戰爭已經結束了,沒有人不痛恨戰爭。二戰中被屠殺的600萬猶太民族,南京大屠殺中慘死的中國同胞……戰爭的無情人人都知曉,但是,誰又能保證不會再有戰爭?
至今依然有許多人本人不願意正視歷史,直面真相,否認歷史,依然在狡辯,這大概是最值得思考的問題。
Ⅳ 法國電影新浪潮的一大貢獻在於什麼
法國電影新浪潮的一大貢獻在於要求以現代主義精神來徹底改造電影藝術的運動,它的出現將西歐的現代主義電影運動推向了高潮。
1958年,法國新浪潮電影開始興起,他們深受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思潮影響,提出「主觀的現實主義」口號,反對過去影片中的「僵化狀態」,強調拍攝具有導演「個人風格」的影片,又被稱為「電影手冊派」或「作者電影」。主要是以表現個性為主的非政治性的電影。
(5)法國電影對日本的影響擴展閱讀:
就大環境而言,二戰後制度長期僵化,年輕人理想破滅,人民急需一種新文化,一種打破常規的精神領導思想。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經濟、政治、美學與社會趨勢的發展,促使新思潮出現。
再加之法國國內社會現狀不容樂觀,社會問題不斷,人民精神空虛,在美國稱之為「垮掉的一代」,在英國則稱之為「憤怒的青年」,在法國則稱為「世紀的痛苦」或者「新浪潮」。
法國新浪潮電影通常可以劃分為三個流派:巴贊《電影手冊》、「新浪潮」電影、「左岸派」電影。其中,「新浪潮」電影提出「作者電影」口號。即「拍電影,重要的不是製作,而是成為電影的製作者」。
Ⅵ 法國,義大利,日本,美國等各國電影的異同!1000字~~速度`~~
法國電影是以渲染描寫愛情的浪漫愛與性的區別與聯系為主,其劇情和動作片結尾往往出其不意的囧,所以往往主角最後真的莫名其妙死了或者復活了……&日本電影以獨特的恐怖片,變態片以及細致抽象的「唯哀」愛情記錄片為多,美國片總是愛已英雄主義,好萊塢結構的動作大片為主,所以以我看過的上千部片來說,最後都是主角變英雄,抱得美人歸,義大利看得少,和歐洲風格相似,無太大特點
Ⅶ 法國新浪潮電影對於電影發展影響有多大
「新浪潮」不僅促進了法國電影表現手法的多樣化,也引發了現代主義電影思潮在歐美各國的第二次興起。像瑞典導演英格瑪·伯格曼,義大利電影大師安東尼奧尼、費里尼等都受到了一定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