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一部俄羅斯電影
這個電影名字叫《回歸》,
「我沒有將它看作是每天常見的故事,或者一個社會性的題材。它不是簡單的父子情,很大程度上,它從一個神話化的角度去看人生。電影里所有的事情都有它的意義。」
——導演安德烈·日瓦金采夫
這是一部關於男孩成長的影片。一個失蹤十二年的父親,一個只存在一張褪色照片中的男人,某日突然出現,回家後帶著他的兩個兒子去荒島旅行,三人在旅途中遇上一次又一次的困難,但父親都只是袖手旁觀,似乎要借著軍訓時的鍛煉加速孩子們的成長。終於,父親與兒子的沖突加劇,轉化成一個無可挽回的結局。
整部影片的第一個鏡頭是俯視的海面,然後是一個模擬主觀視角的鏡頭走在海底的沉舟之上——看完全片才知道,原來這葉小舟就是父子三人劃向孤島的那葉小舟,也是帶走了父親死屍的那葉小舟。這樣的鏡頭對於對影片未知的觀眾是充滿神秘的,但對於作為敘述者的導演更像是記憶的始點——一個已經成為男人的人對「成為男人」的全過程的追溯(就想當年劃向孤島)。影片的開始是故事的結局,但是那裡只有小舟沒有死去父親的身影——事物是記憶的觸煤,真正的父親已經融入自己的體內與靈魂共生。
第一場戲「星期天」,是男孩關於「是真正的男人」的證明游戲,這是開始有獨立意識對社會有了認知後作為男孩子通常樂此不疲的事情。對於勇氣的證明就是對自己社會性別的強調也是一種對渴望「成為男人」的十分直接的表現。大海與高台,這兩件「道具」在外觀尺寸上把男孩們心中的證明慾望推到了極限,也讓他們對「成為男人」擁有著如此強烈的慾望。高台上安德烈和伊凡行為處理充滿了對故事結局的映射:當其他男孩們跳高台的拍攝視角是習慣性的由下至上仰視視角時,安德烈的跳躍導演突然處理成倒正俯。仰視視角的背景是天空——立體祥和,而正俯視角與海面平行,使畫面呈現平面,但當安德烈縱身一躍時,體積快速的由大變小突然刺破了原先的平面感使客觀存在的縱深被奇異般的無限拉長,跳高台在觀眾心中頓時變得震撼。值得特別指出的是,安德烈跳下高台鏡頭最後的落幅與影片最後父親墜死的鏡頭除了構圖上下顛倒之外似乎完全相同。而伊凡在高台上的舉動與心理狀態與影片結尾處同場景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這里,他走上高台的原因來自於自己對「證明」、「成為」的渴望和同齡人(他世界裡的社會)對於自己的被迫。影片中雖然以「伊凡有空高症」來為他不跳高台作邏輯屆時,但從更深層次我們看到,伊凡還是嬰兒的時候父親就離開了他,對於他而言父親的位置在現實生活中就是缺席的,他對於父親的意識是薄弱的——至少不是像其他正常男孩那樣極度的渴望去「成為」——現實的缺席就從具體形象上失去了挑戰的對象,也就失去了心中巨大的敬畏感,降低了「挑戰」的慾望。這也能解釋為什麼影片之後旅途中伊凡始終敢於抵抗父親的命令而不像安德烈對父親充滿了崇拜。這里解救伊凡的是母親,母親稱伊凡為「我的兒子」而伊凡抱在母親的懷里述說出自己的害怕,伊凡擔心自己世界裡的社會的嘲笑也為自己不能「證明」而懊喪自責,他依偎著母親懷抱走下了高台。父親十二年的缺席使伊凡至此始終把自己和母親連為一體,就像母親對其稱呼「我的兒子」一樣,比起理論上存在現實中缺席的父親,伊凡在心理上顯然仍處於母親統御階段。至此我們看到,影片從一開始的人物設定上就把「俄狄浦斯情結」不僅是心理的內在表露還是更為徹底的還原到了主人公的現實生活中。
「星期一」。父親以最有威信的方式到來。當安德烈和伊凡為了「證明」之事發生爭執時,兩人飛奔爭著到母親面前告狀,可見至此在兩個男孩的世界中母親是最後的審判者最後的權威,就在此時,父親以一種最沉默的但卻是最震懾的狀態出現在了安德烈和伊凡面前,與此同時母親在兩人心中的權威性被忘卻——母子連體的概念第一次受到動搖。父親出場的第一個鏡頭模擬了安德烈和伊凡的視角:身上蓋著海水藍的絲質的床毯,右側窗投入的日光斜射在床前,鏡頭以一雙腳為前景取得縱深——在他們的眼中,這個父親就像死去的基督主耶穌。這個出場鏡頭從一開始就預示著父親最後的死亡結局,但同時因為父親的形象與耶穌重合在了一起使父親一下子擁有的精神上的權威形象。對於一個男孩子來說,父親的台詞就是沉默,他也許在一個遠離生活甚至遙不可及的地方,但他存在著就象徵一種力量。伊凡立馬去尋找證明這個男人就是父親的證據,而安德烈崇敬的看了父親後為他輕輕的關上了房門。兩個人對於父親實體出現的接受與認同從這里開始分道揚鑣。要知道安德烈在自己年幼的時候見過父親,他對父親存在心理位置;但是伊凡似乎沒有見過父親,父親的位置在他的心裡是第一次被迫出現。兩人在閣樓的舊箱子里找到了一本帶插圖的破舊的聖經,在亞伯拉罕祭獻獨生子依薩克這段舊約故事的插圖間,拿出他們和父親唯一一張的合影,他們認同照片上的母親和自己也因此同時接受這個男人就是自己的父親。這個認同開啟了兩個男孩的俄狄浦斯階段,父親在現實中的回歸在心理上使男孩與母親開始分離聯體狀態,「父親的法律」首次介入。這在晚餐時得到了實體上的體現,餐桌上父親坐在母親的對立面處在整個餐桌人物關系畫面的正中,安德烈和伊凡分坐其兩側,父親規定著誰喝酒喝多少,父親分配著一天全家人所能得到的食物,而鏡頭對父親的調度也始終採用仰視視角——既是模擬兩個兒子的視角也是象徵的提示,他就是整個家庭的審判者裁定者、權威的象徵,而母親從原來的地位退去來到了父親的另一邊成為次要和聽命者。餐桌上安德烈眼神中充滿了崇敬甚至是嚮往,他主動開口叫了「爸爸」,並主動要求能再多喝點紅酒能證明自己是個像父親一樣的男人;但伊凡始終都帶著客觀的審視,並且不會附和父親而是提出自己的想法,他看著這個突然出現被迫要接受的新的權威,他甚至憎恨他的出現和對於母親的取代,因為這個被稱為父親的男人的到來他必須接受和母親分離的事實。
從「星期四」出發,安德烈和伊凡也開始了他們同母親的分離,並且被迫接受父親。不管是與父親平排坐在副駕駛位置,還是稱呼,眼神,表情,行為,安德烈始終表現出對父親的崇拜;而同樣這些伊凡卻一直顯示出抵觸情緒,這也為之後伊凡一次又一次違抗父命並最終導致父親的死亡。整個旅途中,父親以一種看似軍訓式的教育方式試圖教會自己的兒子怎麼才能成為真正的男人。雖然過程痛苦,但對於渴望「證明」的安德烈來說是極具吸引力的,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伊凡會在最痛苦的時候想起母親,他總是念念不忘出門時對母親「兩天旅行」的時間承諾,他仍然承認著母親在心理上的權威性,也仍然留戀著母親充滿保護關愛溫暖依靠的懷抱,與此同時他對於父親的抵觸挑戰反叛直到出現殺父的念頭。俄狄浦斯情結隨著劇情的發展在伊凡的身上不斷升級直至最後弒父的到來。父子三人的旅行地點是遠離城市的孤島,它割離了安德烈伊凡對於母親的依靠,帶著他們放下了現實社會經歷一路風雨走進意識深處的心靈孤島,在那裡完成心理的蛻變。
發生弒父的導火線仍然是對於時間的承諾。當父親繼續著自己關於男人的教授,伊凡對於居高臨下的父親角色充滿了仇恨,他帶著反叛的勇氣突破了自己的恐懼主動的爬上了高台,用自己的強勢完成了心理上的弒父。弒父的那一刻突然到來,父親從高處墜下一其出場的第一個鏡頭躺在地上。兩個兒子對於結局是充滿痛苦自責無法接受的,但是父親的死亡把關於男人的教授推向了高潮,安德烈頓時走向了父親的角色,他沉著冷靜的考慮後事並指揮伊凡一同進行,他為父親合上了雙眼,像父親曾經做過的那樣拉著小船……最後承載著父親屍體的小船漂向了大海、漂向了小島的方向,兩個兒子不帶附和不帶被迫的發自內心的喊出了「爸爸」,但是父親漂走了,因為男孩成為了真正的男人!
影片的最後,當已成為男人的兒子在車上無意間發現了那張全家福時,父親影像卻消失了。回想起影片中的一些場景,比如:母親始終沒有告訴伊凡父親從哪裡來,父親神秘的電話,那些不知道裡面裝著什麼東西的麻袋,還有哪個不知裡面是什麼也不知為什麼要埋在這樣一個孤島上的木匣子。也許真正的父親根本就不存在,也許這個故事只是一場心理成長旅程的現實再現。旅程的時間一共顯示出七天,像是約赫華的創世紀,但卻是從星期六到星期天。還有父親形象出場時酷似耶穌的形象,關於父親唯一一張照片被夾在破舊的聖經中……「父親」以啟示的方式帶領男孩實現心靈上男人的誕生和成長的回歸。戴錦華曾在《涉渡之舟》的序言中這樣解釋道:「尋父」的主題,不僅是一個獲得個人身份、回答「我是誰」、最終認同於主流/父權文化並獲得社會命名的過程,而且被基督教文化中關於"大寫"的父親/上帝的表述,賦予了獲得信仰、實踐生命的超越性價值的意義。
《回歸》雖只是安德烈·日瓦金采夫的處女作,但在影響風格上對塔可夫斯基的重新演示,比如早晨醒來的母親穿著長裙靜靜地逆光方向站在撒滿晨光屋子裡,尤其是進行到60分鍾之後,我們似乎在回顧41年前也拿走金獅獎的塔可夫斯基的《伊萬的童年》,父子三人劃著小船駛在幽暗、平靜的湖面上,完全模仿《伊萬的童年》中最後伊萬和科豪林上尉三個人駕著小船在晨色中穿越沼澤的畫面。
《回歸》不是一部通常意義上的對父子關系的個體情感的表達,從某種程度上,作者用了一個罕見的寓言結構給這個話題賦予了重新思考的角度。此片榮登2003年威尼斯電影節的金獅寶座。而威尼斯電影節評委會給出的評語是:「一部關於愛、失去和成年的難以描述但無法拒絕的電影」。
《瘋狂俄語》電影網站
② 找一部電影,應該是俄羅斯的,講兩個孩子很多年沒見他們的父親,突然有一天父親回來了…
Возвращение
簡體中文名: 回歸
編劇: Vladimir Moiseyenko
導演: Andrei Zvyagintsev
主演: Vladimir Garin / Ivan Dabronrdvav / Konstantin Lavronenko
上映年度: 2003
官方網站: http://www.kino.com/thereturn/index.html
語言: 俄語
製片國家/地區: 俄羅斯
又名: 歸鄉 / 回家 / 爸不得愛你 / Vozvrashcheniye / The Return
③ 求一部俄羅斯電影,劇情大概是:兩個城市,建築相同,主人公走錯了城市,回錯了家。。。。求電影名字!謝
命運的捉弄
這個喜劇講的是兩對戀人的故事,新年之夜安德烈喝多了酒,乘錯了飛機,從莫斯科來到了聖彼得堡,他居然在這里找到了遠在莫斯科的家,同樣名字的街道,完全一樣的房間和傢具,房門鑰匙也通用,當他洗完澡上床後,女主人回來了,在發生一連串的誤會後,兩人相互了解。
④ 兩個男孩和他們父親的電影,什麼名字
俄羅斯影片《回歸》
劇情簡介:
一對從小與母親相依為命的兄弟:伊凡和安德烈,在一次爭吵、追逐回家後,發現消失十二年的父親突然再度出現……一頓晚餐之後,父子三人進行了一趟荒島之旅。剛開始伊凡和安德烈不免都對能重新擁有父親感到好奇及興奮,但隨著旅程,陌生父親漸漸顯露的專斷與暴躁,讓兄弟倆該選擇如何自處?缺乏溝通技巧的父親以及正值叛逆期的兒子們,在十多年來首次面對面的旅程中,又會發生什麼無法預料的事?
⑤ 一部俄羅斯電影,有兩個長的很像的男人,一個是外號笑臉的恐怖殺手,
阿凡達
8.6分
主演:薩姆·沃辛頓佐伊·索爾達娜西格妮·韋弗史蒂芬·朗
導演:詹姆斯·卡梅隆
類型:動作劇情冒險戰爭
看點:震撼史詩奇幻英雄主義好萊塢
時長:161分鍾
年代:2010
地區:美國
語言:英語
別名:天神下凡 化身
簡介
⑥ 俄羅斯經典電影 最後結局是兩個狙擊手對決 誰能告訴我叫什麼名 謝謝
《決戰中的較量》,這是中國內引進版取的譯名,《兵臨城下》,是香港翻譯的名字,《大敵當前》是台灣翻譯的名字
另外,這片子是美國和德國合拍的,沒有俄羅斯的份,雖然地點發生在蘇聯。
⑦ 關於俄羅斯愛情的電影有那些
俄羅斯最經典的愛情電影有:
1.前蘇聯電影《辦公室的故事》
2.《夏天裡遺失的二十七個吻》
3.《這里的黎明靜悄悄》
4.《莫斯科不相信眼淚》
5.《兩個人的車站》
6.《雁南飛》
7.《將愛放逐》
希望你會喜歡哦~~~
⑧ 蘇聯 電影 兩個人的車站 內容
《兩個人的車站》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zPtn_jY4DXJ6yZ9rih-sMw
《兩個人的車站》是艾利達爾·梁贊諾夫執導的愛情喜劇片,由柳德米拉·古爾琴柯、奧列加·巴希拉什維利主演,於1982年10月28日上映。
講述了替妻子頂罪入獄的普拉東在審判前請假回家看望父親時被困於某車站,與車站餐廳服務員薇拉相識相愛的故事。
如果資源不正確,或者版本不正確,歡迎追問
⑨ 求前蘇聯電影兩個人的車站影評
《兩個人的車站》,前蘇聯片,我還特地用中文配音放,法國人用法語,英國人用英語,哪怕土耳其衣索比亞,我都沒關系,可是,蘇聯人,明明就是講中文滴!我調出的俄羅斯語配音,死活也聽不下去。
這種似是而非的熟悉,彌漫在中文的「同志」稱呼,老配音演員們的鼻腔音以及影片國營飯店的種種弊端中,太親切了,彷彿看小武一樣。
好片子,有很多好法,有些是故事好,有些是演員棒,有些是鏡頭沒話說,有些是配樂無與倫比。
可是這個電影,從編劇,演員,攝像,美工,導演,無一不是上上之選!
膠片的顆粒感非常強,雖然是20年前的技術所限,但非常有懷舊氣息。蘇聯影片那種特殊的油畫似厚重的色調,沒有一種是高純度的顏色,沒有一個是特別明亮的顏色,彷彿所有的顏色,都是往下沉的。同樣是雪景,日本片里的干凈通透,蘇聯片則體積感特別強,略帶灰度的大片白色,完全不輕盈。
演員就不說了,影片中非常多的長鏡頭,只是定焦在演員臉上,沒有完美的演技,絕對無法撐過去,普拉東在彈鋼琴時眼神的細膩溫柔- - - -迷死人了。
那些細節的設計,薇拉撥拉胸前荷葉邊的俏皮,見老情人用小腿蹭一下皮鞋的謹慎,還有分別場面時,薇拉已經紅腫的眼袋(請參考不敬業的演員,哭了3小時仍然雙眸有神喲,就我這種好哭包知道,哭完之後眼睛應該啥樣子)。
鏡頭,鏡頭,非常棒!室外遠景的拉,切,挪,移,廣角得厲害,完全是俄羅斯民族才有的大氣。是我見過的用最多逆光光圈的影片(就是逆光拍攝,陽光形成的光環),但每次用的場合,毫不重復。
兩人在車站分別時,薇拉行走在天橋上,頭頂的鋼梁形成V字形,她踩背景音樂的節奏,毫無風度地哭著,但又倔強地搖著頭,用力往前走,普拉東離開的火車從下面呈十字型飛快駛過。那一段鏡頭的組合,有非常非常長的,但是毫不拖沓,也有非常短的切換,節奏把握非常之好。
編劇,哇,那就不說了。 且不說如何在一個小場景,描畫一個合乎邏輯的中年人戀情,且不說在一個愛情故事裡,要弄出如此多的笑料,且不說哪怕只有出場2次,每次不超過30秒的車站警衛,都顯得如此個性鮮明,就說結尾處。普拉東一轉頭,見到愛人,一愣(我心想,不要狗血),然後嗆到食物,咳嗽起來(贊),薇拉一愣(不要狗血),搶上一步,猛烈的一拳打在他背部,咳嗽停止(贊,笑)。普拉東站起來,脫去薇拉大衣(靠,要床戲了),然後又坐下來,說「我可以再吃點嗎?」 (贊贊贊),此刻,食物成為一切溫暖的象徵,是棲息地,是生命力。 薇拉為他盛好湯,轉眼,湯喝完,東西吃完。 薇拉又拿了豬排放在他面前,他很餓狼地動手,然後又停下,刁難說「這豬排烤焦了亞」。 (他們是因為難吃的食物認識的),薇拉一聲不吭,把豬排換了,然後把麵包肉腸全部堆在他盆子里,兩人相視- - - -而笑(贊贊贊贊,贊死了)。
當然還有最後的雪地里,一路狂奔,圍牆內的監獄長開始點名,沒有準時返回就做逃兵處理,男女主人公坐在雪地里,背靠背(愛情就應該背靠背吧?),拉起手風琴,監獄長側耳聽著,說「他沒逃跑」。 鏡頭從主人公身上迅速拉開,沿著他們走過的路,非常快速地拉到遠景,遠處,一輪紅日!
一個大團圓結尾,居然能處理地毫不煽情,毫不拖沓,簡直不得了。
編劇的作用是,情理之內,意料之外,不讓觀眾隨便猜出下一段,讓你笑五分鍾,還能保證突然讓你飆淚,笑的時候保證不咯吱你,哭的保證不亂撒狗血,還有就是讓人看完之後,餘音回繞,繞越久越好,這些東西,這個片子都能做到!
有些人說此片情節不合邏輯,估計是不能接受一個車站艷遇會變成真正的感情,這個說法可能是有道理的,但何不把它想成,有些人,是能夠讓你發現真正的自己,相遇的時間長短,斷不是問題。
唧唧歪歪說了這么多,都不靠譜,最靠譜的是,感謝這部電影在一個高溫日的黃昏和夜晚,給我帶來的那種放鬆和感動。
⑩ 求一部電影名字:好像是俄國的片子,講的2個男的在北極(南極)做氣象考察工作,當時沒看懂,結局是年輕男的....
是不是《極地重生》?
中 文 名:《極地重生》
英 文 名:《As Far As Feet Will Carry Me》 158min
別名:So weit die Füße tragen
類型:劇情/戰爭
上 映: 2001年
片長:158min
地 區: 德國
對 白: 德語 / 俄語
出品公司:(Cascade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