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10部必看經典二戰電影推薦
第二次世界大戰作為二十世紀最重大的歷史事件之一,在不同的時期被不同地區的藝術家以不同的表述方式搬上了銀幕。從二戰打響到二十一世紀,在許多國家裡,電影行業從來也沒有中斷過對二戰類型影片的拍攝。好看的二戰電影有哪些?以下是我分享給大家的關於10部必看經典二戰電影,一起來看看吧!
10 帝國的毀滅
年代:2005年
導演:奧利弗·西斯貝格
國籍:德國
戰爭啟迪:所有戰爭的實相都是人性善惡的對立,而勝利則永遠屬於正義的一方!
《帝國的毀滅》是第一部正面描繪希特勒的紀實性歷史反思影片。影片從希特勒身邊最後一任速記員的視角出發,以平實、客觀的立場展現了這位戰爭狂人是如何在掩體中度過生命的最後12天。
如同本片希特勒的扮演者布魯諾·岡茨的著名影片《柏林蒼穹下》,《帝國的毀滅》自上映之日起就成為各大媒體的關注對象,而隨之而來的便是巨大的爭議和非議!許多觀眾認為,《帝國的毀滅》對希特勒的描寫過於人性化,有美化納粹之嫌,不過也有為數不少的電影專家對這部冷靜客觀、以人文主義表現手法拍攝的電影盛贊有加。雖然再怎麼客觀的重現也無法與真實的歷史劃上等號;再理性的影視作品也難免夾雜著主創人員的感性色彩,但是我仍舊願意相信《帝國的毀滅》里所說的一切都是真實的。因為它代表著一種人性的回歸,雖然這種回歸貌似遲了些、晚了些。但如果連戰爭狂魔希特勒都會懺悔,那麼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麼能夠戰勝人性中唯美、真善的光芒和力量?所有戰爭的實相都是人性善惡的對立,而勝利則毫無疑問的永遠屬於正義的一方!
9 鬼子來了
年代:2001年
導演:姜文
國籍:中國
戰爭啟迪:不懂也不願參與戰爭的百姓卻要付諸最為慘痛的代價,這就是戰爭最為可悲、可嘆之處!
二戰之火燒遍全球,徳意日軸心國在全世界范圍內瘋狂的發動著令人毛骨悚然的侵略戰爭。在亞洲中國成了主要戰場,日軍的鐵騎已經踏上了這片肥沃的土地,但朴實憨厚的平民百姓卻全然不知這一切都意味著什麼?不懂也不願參與戰爭的百姓卻要付諸最為慘痛的代價,這就是戰爭最為可悲、可嘆之處!《鬼子來了》就是這樣一部忠於事實、忠於寫實、忠於客觀反映的一部以二戰亞洲戰場為背景的優秀影片。
8 虎口脫險
年代:1966年
導演:傑拉爾·烏里
國籍:法國
戰爭啟迪:拂去陰霾,讓陽光、快樂和時間帶走一切吧!
《虎口脫險》,一部經典的喜劇片,法式喜劇藝術的集大成者,一部電影史上不可多得的另類二戰題材電影。換言之,《虎口脫險》簡直是一個奇跡!不同於《美麗人生》那般黑色喜劇和濃情**,《虎口脫險》真真正正的被法國人賦予了輕松、詼諧和幽默。傑拉爾·烏里與法國喜劇大師路易·德·費耐斯聯袂為世界影迷奉上了一份永遠的精神大餐。在校聲和歡愉的同時,《虎口脫險》讓無數人擺脫了二戰因所帶來的傷痛和苦難,似乎《虎口脫險》在傳達一種無比堅定的信念,那就是:陰霾終將過去,希望必將到來!向前看,陽光依舊燦爛;鼓起勇氣,讓快樂充滿生活!
7 英國病人
年代:1996年
導演:安東尼·明格拉
國籍:英國
戰爭啟迪:硝煙無情,人間有愛!
1996年第六十九界奧斯卡頒獎晚會上,這部由著名英裔導演安東尼·明格拉執導的《英國病人》一舉奪下九項大獎!可以說,《英國病人》是上世紀末戰爭愛情題材影片中的登峰造極之作,亦是繼《亂世佳人》、《魂斷藍橋》、《音樂之聲》後最出色、最深刻、最令人難忘的戰爭愛情影片了。片中的“英國病人”只是一個簡單的代稱,而影片以二戰為背景,講述了一段盪氣回腸、雋永難忘的愛情故事。
愛令辭世的人永遠被我們銘記,愛令活著的人更加珍視美好的生活與陽光!愛令我們勇敢面對生命的困境與痛苦,使我們不斷的相信戰火與硝煙終會散去,和平與光明必將到來!《英國病人》,InMemoryLove Lives Forever!
6 桂河大橋
年代:1957年
導演:大衛·里恩
國籍:美國
戰爭啟迪:珍愛生命,遠離戰爭!
《桂河大橋》堪稱電影史上最為經典的反戰影片之一,該片在當年的奧斯卡上獲得了諸項提名並最終榮膺了最佳影片獎,從此導演大衛·里恩揚名立萬成為了家喻戶曉的近代電影大師!
《桂河大橋》是那種可以看上幾百遍的影片,而且每一次看時都會像第一次那樣震撼人心。大部分戰爭電影都會在“正義”和“邪惡”問題上糾纏不清,但《桂河大橋》巧妙地迴避了大是大非,從戰爭中的個體人性的角度展開了深入的探討和升華。從表面上看,《桂河大橋》並無特長且波瀾不驚,但在骨子裡《桂河大橋》卻充滿了令人心潮澎湃的**和魅力。難怪大衛·里恩會在奧斯卡的領獎台上感慨頗深的說道:沿著這座大橋,沒想到我來到了奧斯卡的頒獎台。
5 拯救大兵瑞恩
年代:1998年
導演:史蒂芬·斯皮爾伯格
國籍:美國
戰爭啟迪:在生命面前,人人平等!
《拯救大兵瑞恩》無疑是1998年最為重要的一部戰爭片。電影奇才斯皮爾伯格再次執導二戰類題材影片,相比起五年前我們看到了一個更為生動、更為復雜的營救行動。主角不再是德國商人,被營救者也由猶太人改變為普通士兵,不過我們很難不去拿《拯救大兵瑞恩》和《辛德勒的名單》相對比!影片伊始在墓地的場景很容易便令人想起《辛德勒的名單》結束時同樣是在墓地的場景,似乎斯皮爾伯格在刻意傳承著自己對戰爭、人性和死亡的一種獨特理解。而在《拯救大兵瑞恩》中,導演更是向我們提出了一個尖銳而敏感的問題。那就是在生命與命令面前,孰輕孰重?這恐怕是一個士兵很難回答的問題,這也似乎是在一場罪惡的戰爭中始終都無以迴避的一個問題。
4 美麗人生
年代:1998年
導演:羅伯特·貝尼尼
國籍:義大利
戰爭啟迪:不論何時,永遠笑對人生!
這是一部超越常規的黑色喜劇片;一服醫治戰爭創傷的最佳良葯;一部擁有著溫暖質感、自然清新、生機盎然的經典二戰題材影片!與《辛德勒的名單》有所不同,義大利國寶級男星羅伯特·貝尼尼所自編自導自演的《美麗人生》全篇不帶有一絲一毫的血腥和殘酷畫面。雖同屬不折不扣的二戰題材影片,但很明顯《美麗人生》與許多現實主義經典作品站在了截然相反的立場之上。整部影片都在輕松詼諧的氣氛中進行,義大利式的浪漫主義完完全全的讓我們規避了殘酷的戰爭實相。即便是納粹集中營的恐怖氣息也未能使該片蒙上任何陰影。或許,相比起《辛德勒的名單》、《鋼琴師》、《拯救大兵瑞恩》來說,《美麗人生》才真是那些曾親歷二戰者在心靈上最適當的一次修復、一次理療、一份慰藉和一份滿含人性的祝福和關愛!
3 鋼琴師
年代:2002年
導演:羅曼·波蘭斯基
國籍:波蘭
戰爭啟迪:人性就像琴鍵,有黑亦有白!
《鋼琴師》,迄今為止最為客觀真實且最具文藝氣息的一部二戰題材影片!話說十餘年前,斯皮爾伯格曾將《辛德勒的名單》的劇本遞交到波蘭斯基的手中,寄希望於這位曾經親歷過二戰的猶太藝術家能將《辛德勒的名單》拍成一部偉大的電影。但羅曼·波蘭斯基婉言拒絕了老友的好意,而理由卻只有一個,那就是他實在不敢回憶、不敢面對那段殘忍而恐怖的經歷和記憶!而十餘年後,年近古稀的波蘭斯基終於鼓起了勇氣、提起了攝像機向我們娓娓道來那段充滿血腥、充滿眼淚與嚎叫的華沙故事。
對於戰爭的描寫《鋼琴師》做得非常成功,羅曼·波蘭斯基對影片的駕馭能力在該片中亦體現的淋漓盡致。人性善惡、堅強與懦弱的交織在波蘭斯基游刃有餘的掌控下顯出了黑暗而深沉的本色。《鋼琴師》在風格上力求寫實、力求還原歷史真實,而在感情上卻真摯飽滿、洋洋灑灑、催人淚下。殘暴的戰爭與優雅的鋼琴永遠是最不和諧的兩個音符,但在羅曼·波蘭斯基天才般的指揮下,它們卻配合出最令人震撼驚愕的奇特效果。或許是因為波蘭斯基曾親身經歷過二戰的原因吧,他的《鋼琴師》更像是警示世界、反思人性、救贖自我、安撫靈魂的一部人性戰爭電影!
2 辛德勒的名單
年代:1993年
導演:史蒂芬·斯皮爾伯格
國籍:美國
戰爭啟迪:救一人就等於救全世界!
在所有與二戰有關的電影印象中,《辛德勒的名單》絕對是最為難忘的一抹黑白色記憶!在第66屆奧斯卡上,《辛德勒的名單》依據囊獲了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配樂等七項大獎,可謂二戰電影史上不可多得的蓋世經典作品!
在社會主義思想誕生的地方卻首先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而在希特勒所領導的納粹組織進行恐怖的種族滅絕行動的時代卻也存在著像奧斯卡·辛德勒這樣偉大的仁人志士。《辛德勒的名單》一片無時無刻不在體現著一種復雜人性的矛盾對立和終極沖突。是安逸享受財富所帶來的榮華富貴,還是傾其所有盡到一個人應盡的義務?很明顯,奧斯卡·辛德勒無畏的選擇了後者。在那充滿迫害、充滿死亡威脅的恐怖時期里,辛德勒散盡家財以工廠為依託保護了1200名猶太人的性命和安全。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贏得了世人的尊重,也證明了人性的光輝和偉岸。在西方世界講究“救一人就等於救全世界”;在東方國度講究“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辛德勒的名單》自誕生之日起就註定了不僅僅屬於好萊塢、也不僅僅屬於美國和西方社會,而是屬於全世界、屬於全世界每一寸曾燃燒過二戰之火的土地!《辛德勒的名單》是全人類正視二戰、反思二戰、崇暢人性、拒絕戰爭共同的文化瑰寶!
1 最長的一日
年代:1962年
導演:拉里·佐納克
國籍:美國
戰爭啟迪:黑暗終將過去,D日終將到來!
1944年6月6日,這是改變世界的一天!我們**慣性的稱之為D日!在65年前的這一天,盟軍與德軍在法國的諾曼底海灘展開了一場血雨腥風的海上登陸戰斗。時隔18年,一部全景再現、真實描刻那紅色一日的電影展現在了全世界觀眾的面前。它就是《最長的一日》!
《最長的一日》客觀、細膩、真實的從盟軍和德軍兩個角度再現了這對人類歷史起著重大轉折性意義的一天,此片也堪稱世界戰爭紀實類題材的巔峰之作。與此同時,其對戰爭的理解、反思、以及無與倫比的震撼效應直至今日仍未褪色。《最長的一日》也超乎了電影的范疇成為了人類歷史長河中一份彌足珍貴的思想財富。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黑暗終將過去,D日終將到來!當二戰度過了1944年的6月6日後,全世界也終於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下一頁是經典二戰電影推薦
B. 二戰電影《帝國的毀滅》中,德國軍官自殺前往嘴裡放了一個金屬的圓柱體,那是什麼歷史中有那東西么
氰化鉀膠囊。。。希特勒死之前吃了一粒(瞬間死亡)同時用手槍自盡的
C. 二戰時期電影名字有帝國還有日字
《帝國的毀滅(帝國末日)》
外文名
THE DOWNDFALL
製片地區
德國
導 演
奧利弗·西斯貝格
影片主要講述希特勒及其第三帝國的最後12天,從希特勒的私人女秘書的回憶中層層引入,以另一個嶄新角度,再現了希特勒作為第三帝國高層領導的心態和命運
D. 影片推薦:《帝國的毀滅》
《帝國的毀滅》(德語:Der Untergang,直譯為「沉沒,滅亡」)是德國導演奧利弗•西斯貝格執導的電影。電影描述了柏林被蘇聯紅軍攻陷之前12天的各種事件,以及希特勒身邊的一些重要人物。影片從另一個角度,描述了這場可怕的戰爭,並通過畫面和數字說明了戰爭對於任何國家都是極其殘酷的。現在讓我們對這部電影進行簡單的賞析,並對影片中提到的一些柏林的攔租地名進行簡單介紹。
電影一開頭的這個老太太就是榮格,是希特勒僱傭的秘書。這一段回憶來自於2001年的一段采訪。當時她只是一個22歲的年輕人。按照她的回憶,當時的她對納粹、種族主義等其實並不了解,身邊的親友曾經多次勸阻她,不要去做希特勒的秘書,但她還是堅持要去。在戰爭結束後多年,回想起當年的經歷,她覺得年輕並不能作為一個借口。
從電影情節可首衡汪以看出,榮格是一個善良的女生,會為他人著想。當戈培爾夫人帶幾個孩子進入地堡之後,榮格也曾哄小孩,為小孩做飯等等。
相信大家都知道希特勒的外號叫「戰爭狂人」,這一點從影片中也可以看出來,不過影片中還表現出希特勒的另一面,這一面恐怕並不是所有觀眾都了解。作為一個「戰爭狂人」,希特勒對於軍事將領們的勸說基本上聽不進去,只相信自己認為對的決策。但從另一角度來看,「戰爭狂人」希特勒也有溫和的一面。比如在地堡里與愛娃舉行了婚禮;在自殺前向身邊的高級將領和秘書們道別等。而且很多觀眾或許不知道,希特勒是一個素食主義者,不殺生,很愛護動物者仔(嗯嗯,不殺小動物,但是殺人……)。
由於蘇聯紅軍已經攻佔柏林近郊,距離市中心非常接近,因此柏林已經亂作一團。影片中的另一個角色——申克博士,是一名軍醫,他親眼目睹了柏林變成廢墟的全過程。他不顧上級的撤離命令,堅持要留在柏林,幫助救治傷病員,由於他的軍人身份,他後來被蘇聯逮捕。
奧托•君舍是希特勒的副官,對希特勒非常忠誠。這個身材高大的年輕軍官,在聽到希特勒准備自殺的想法後,感到非常難過,但還是執行了希特勒的命令。
愛娃是希特勒的情人,在柏林即將被蘇聯紅軍攻陷時,在地堡里與希特勒正式結婚。愛娃深愛著希特勒,明知進入地堡的話,就不用活著出去了,但還是義無反顧地留在地堡里,最後與希特勒一同自殺。
戈培爾夫人是一個高貴有氣質的女士,然而也是納粹主義的堅定追隨者。當看到敗局已定時,戈培爾夫人帶了幾個孩子進入地堡,實際上她最終會殺死這些孩子,因為她認為,沒有了納粹,沒有了第三帝國,孩子們也就沒有未來,活著也沒意義。
影片最後對主要人物的結局進行了介紹,不少人被盟軍逮捕,有高級將領在紐倫堡審判中被判處死刑。而本片的其中一個主角榮格,在二戰後只是被定性為「年輕的追隨者」而不是「戰犯」,因此免於牢獄之災。戰後榮格當過編輯,直至2002年仍住在慕尼黑。榮格與希特勒的妻子愛娃都出生於慕尼黑,因此希特勒和愛娃在跟榮格道別時,愛娃還專門對榮格說,「記得去我們的巴伐利亞家鄉看看」。
影片的最後,再次出現榮格本人的鏡頭,榮格提到自己一直認為自己沒做錯什麼,而且自己很年輕,意思是當時自己什麼都不懂。當她看到紐倫堡審判時提到的一些事件,例如針對猶太人的屠殺,她也有很大觸動,但直到後來她才意識到,年輕並不能理所當然的作為自己為納粹效力的借口。
本片中出現大量民眾傷亡的畫面,以及大量受傷軍人無法得到良好的醫治的情節。體現出在二戰中,德國其實也是凄涼的。有人認為,這部影片是在為納粹德國「洗地」,把納粹德國描述為受害者,顛倒黑白。因此這部影片也曾受到非議。我認為,影片並沒有故意為納粹法西斯「洗地」,因為歷史就是歷史,德國是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國家,不容否認。而這些情節,只是為了表現戰爭的殘酷,呼籲大家反思戰爭,熱愛和平。
最後我們來介紹影片中提到的一些地名,因為這些地名其實都是著名的旅遊景點。波茲坦廣場是柏林市區的重要廣場和交通樞紐,原為波茲坦通往柏林的道路的一部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這里就是繁華的市區了。
菩提樹下大街位於柏林市中心,沿街有柏林藝術學院、柏林博物館、柏林電視塔、普魯士國家圖書館、聖黑德維希主教座堂、菩提樹下國家歌劇院等著名景點,同時也是柏林的交通樞紐之一。
腓特烈大街是柏林市中心的傳統商業街,在東西德分裂時期,腓特烈大街也曾經是一部分屬於東柏林,一部分屬於西柏林。兩部分在冷戰時期分別經歷了不同的變化。
E. 二戰電影《帝國的毀滅》都有哪些部分被刪了為什麼刪它
因為對納粹的描寫有一點人性化 德國電影《帝國的毀滅》將鏡頭對准——希特勒一生中的最後12天 在獲得本屆奧斯卡獎提名的外語片中,沒有一部如《帝國的毀滅》一般在全球引起那麼大的爭議。在這部德國影片中,以往只是作為背景人物的希特勒,首次當了一回主人公。 影片把鏡頭對准了希特勒人生中最後的12天,再現了蘇聯紅軍攻克柏林,希特勒同新婚妻子愛娃·布勞恩自殺於地下掩體等歷史事件。執導該片的是德國著名導演奧利弗·西斯貝格,希特勒的扮演者是曾出演過獲獎影片《柏林蒼穹下》的德國傑出演員布魯諾·岡茨。該片在德國取得了3000萬歐元的驕人票房,同時也引發了評論家的眾多非議。觀眾普遍認為,《帝國的毀滅》對希特勒的描寫過於人性化,有美化納粹之嫌,不過也有為數不少的電影專家對這部冷靜客觀、以人文主義表現手法拍攝的電影盛贊有加。 導演奧利弗·西斯貝格說:「我的電影非常有爭議。作為電影人,我們向當年的受害者展示的不是一個魔鬼,而是一個人。我很為這部電影自豪。」該片贏得了德國頂級電影榮譽獎之一的巴伐利亞電影觀眾獎。
F. 如何評價帝國的毀滅對於希特勒你怎麼看
《帝國的毀滅》敏銳地捕捉到了第三帝國道德的崩潰。希特勒其實是一個不錯的藝術家,只是被時代逼迫,放棄了自己的愛好,變成一個讓人不恥的罪人。
影片從希特勒身邊最後一任速記員的視角出發,以平實、客觀的立場展現了這位戰爭狂人在掩體中度過的生命最後12天。
60年後,再回頭看希特勒,是歷史選擇了他。而德國法西斯的產生也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它是20世紀30年代多種因素催生的產物。正是希特勒激發了德國人的民族主義熱情,所以大戰一開始,就有大批的德國青年願意為祖國、為希特勒貢獻自己的生命。
最終,希特勒作為失敗的一方永遠地告別了歷史的舞台,而書寫歷史的權利自然落到了勝利的者的一方。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
G. 《帝國的毀滅》揭示了戰爭的殘酷,還有哪些評分比較高的德國戰爭片
強烈推薦《帝國的毀滅》,德國有很多戰爭題材的電影,但我偏偏喜愛這部,這一部電影我在很久之前就看過了,不僅僅看過一遍,而且看了很多遍,為了了解德國二戰時希特勒最後的日子看了n多遍,這是一本記實的電影,裡面的情景大都是對二戰時希特勒最後時光的還原,一個帝國的毀滅,不僅僅是一個帝國,也是一個狂熱時代的終結。
電影中講述了在希特勒最後的時光,也就是帝國最後的12天 ,蘇聯柏林圍城,現實生活中蘇聯其實在佔領東歐時,也實施了慘無人道的屠殺,電影中沒有過多的描述,這是影片的不足。
始終 記得狂熱首領希特勒的那句話,我們就算死,我們也要拉著一個世界為我們殉葬。細思極恐,在那個狂熱的時代,人們都是喪失理智的,成為獨裁的棋子。
影片中從整體來看,還是一部不錯的記實電影,如果想了解二戰時希特勒最後的時光,可以看這部電影,還有如果想學習德語的同學也是值得一看的,裡面的很多對話,值得反復推敲,推薦這部電影。
H. 冷峻的二戰電影,希特勒最後的12天,不煽情也讓人深刻銘記嗎
這是一部冷峻的二戰電影《帝國的毀滅》,真實,細膩,從另一個角度展示二戰。六百人的資料館大廳幾乎座無虛席,所有人安靜的看完這部沉重、冷靜、真實、嚴肅、壓抑、沉悶、悲痛、漫長、痛苦的希特勒最後12天。歷史重現,戰爭無情,電影還原的細節以及演員的表演都值得深刻銘記。如此客觀冷峻的二戰電影,非常少見了。我希望看到一部真實的歷史的樣子,不可以煽情不歪曲意義。這樣角度的電影對我來說正正好。非常欽佩各位歐洲演員的精彩表演。
這部片子最精妙之處就是保持對希特勒人物形象的客觀,沒有惡魔化,沒有渲染。自殺,這種違背人類本能的行為在一個群體中普遍發生,這樣的群體成員是否主觀能動性得到更多發揮,脫離更多人類本能和本性?是一種異化還是一種進化?以貼身秘書的視角切入希特勒死前最後時刻,無疑是導演最高妙的安排所在,人處在罪惡之中往往不知其罪惡之深,深處人性的煉獄之中反而自以為自己就是救世主,荒誕而真實,這就是為什麼這部電影不煽情卻讓人深刻銘記!
I. 如何評價《帝國的毀滅》這部電影
2004年德國電影工作者以他們一貫嚴謹的態度,為全世界觀眾奉獻了一部反映二戰題材的電影《帝國的毀滅》。這部電影以希特勒為主角,講述了在柏林被蘇軍攻陷前夕,希特勒和他的將領在柏林地堡下的最後日子。
《帝國的毀滅》將納粹還原為人非但不是為他們洗白,反而是正視悲劇而非迴避或者將責任歸咎一人。只有看到了惡人中普通的一面,才能看到普通人內心相同的惡,避免悲劇再度發生。這部片子是迄今為止最出色的二戰電影之一正因為它的寓意不僅透徹,甚至超越了二戰和希特勒等人本身值得任何時代的人時時自省,拒絕再重復類似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