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老師播了個黑白電影 是法語好像 男主角叫安東尼 是個小男孩 有一個情節是偷了打字機 被抓到少管所
這是法國著名導演特呂弗Francois Truffaut的名作Les quatre cents coups,翻譯成《四百擊》或者《四百下》。網路里有很詳細的信息。很多地方可以在線觀看的。
Ⅱ 如何評價《放牛班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在電影史上,好不好先不評價,首先一定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
這是悲喜劇,悲劇是基本面,喜劇是點綴,可惜多數觀眾為喜劇細節吸引,而忽略了其中的悲情主體。我先總結批判觀點:這部電影和《天使愛美麗》一樣,掩飾了陰暗面,美化了法國社會,過分理想話,而脫離現實,在「懷舊後現代主義」方面遠不及《天堂電影院》。
再看一下開篇和結尾,一張一合都採取了與《天堂電影院》同樣的手法。童年導師的啟蒙成就了未來的藝術大師,而當年的頑童功成名就的時候,師傅卻魂歸故里,進而帶給主人公無限的思緒感慨。兩部電影線索主角乍一看極其相似,出生於二戰期間,幼年喪父,童年因為一個蹩腳藝術家的啟蒙,培養了興趣,選擇一個正確且頗有前途的人生路徑。
Ⅲ 放牛班的春天這部影片,你從中學到了什麼
每一位身為教師的人必須要看的一部經典電影。這是一部讓人因為喜悅而淚流滿面的電影,電影里沒有任何華麗的裝飾,就連男主角——馬修,他也只是一個失業的音樂家,一個其貌不揚、內心善良、有無足輕重的小小代課老師,但是,他這個不起眼的小人物卻用了自已獨特的所作所為,用他自已那與眾不同的教育方式,以他的音樂和他的善良、寬容、仁慈、大度,博得了放牛班那群已被遺棄的孩子們的喜愛。他的作為讓這些不被老師們認可,調皮淘氣甚至還弄過一些誇張的惡作劇的孩子們,得到了尊重,感受到愛的力量,喜歡上了學習。
第一次與學生生命相遇,馬修便遭到重重戲劇。遠遠地,就聽到教室內喧鬧沸騰,推開木門看到骷髏嘴裡叼著點燃的煙頭,剛上講台就被滑倒,飛出的皮包被學生四下拋傳。直到校長的出現,教室才恢復了本該的平靜。然而,馬修還是用善良的謊言,寬容了這群孩子,在雙雙驚諤的目光中開始了師生生命的對話。馬修把他的學生真正當成人來對待,來尊重,來相處。電影中,馬修管的班上有著這么一批讓老師們頭痛不已的學生:打傷馬桑大伯的樂格克,小不點兒貝比諾,頑皮搗蛋的佩皮諾,古怪固執的莫杭治……面對這樣一群幾乎沒有把老師放在眼裡的學生們,一味胡鬧的孩子們,輔助學院的人都採取了體罰,緊閉。但他——馬修,一個失業的音樂教師,而且當時他僅僅是一個小小的代課老師,選擇了教育孩子。
整部電影的講述非常的自然這是一部孩子渴望自由的電影,馬修給了他們自由。給了他們心靈上的放飛,就像他被校長開除時,漫天的紙飛機一般,那是孩子們給他的認可。
這部影片讓我們得知:教育是潤物細無聲的,它並不是當時就會產生效果的東西。比如馬修當了一輩子音樂老師,在和孩子們相處的過程中也產生了很多靈感,教育是互相的。謝謝
真正的好電影,不一定非得是豪華製作,華麗酷炫的大排場。觀眾不是傻瓜,真正能打動觀眾的好電影,一定是能夠滋潤人心,震撼心靈,讓人有所感悟有所期待的...
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正是眾多優秀好電影中的一部良心劇作,影片拍攝於2004年;在優酷,網路,豆瓣等評分都超過了9.0以上。
電影一開始便充滿著蕭瑟,落魄音樂家馬修在陰郁天來到這所荒郊的『少管所』塘底。隨著鏡頭的漸進,光線逐漸明亮,第一意外迎接他的是這里最小的孩子星期六佩皮諾。佩皮諾的家人早逝,但小小的孩子心裡一直堅定星期六爸爸會回來接他,馬修耐心和藹的跟他交談,這一切都預示著他的到來,給孩子們帶來了新生和光明...
塘底的孩子都是家人頭疼的『問題少年』。父母送他們來此,是希望孩子還可以正常回歸,但對孩子而言,是被最親的人所遺棄放棄...他們自暴自棄,默默的接受校長等一眾大人『監管』的殘暴對待,體罰監禁等,在成人眼中他們是『小惡魔』,他們也理所當然的做著各種惡作劇...
馬修決心改變這種教育方式,他用愛和音樂喚起了孩子們『自閉』的內心,用尊重和理解讓孩子們找回來信心和差點泯滅的『良知』。他自知不是救世主,也無力更改一切。只能用自己微弱的力量,盡可能的為孩子們爭取人文教育。在他的努力下,一個個狠毒的『監管』被感動,被同化...從最初出言『阻止』,到後來的『協助』,影片要告訴我們一個簡單的道理:愛會發芽,只要有種子;即使再邪惡的人,內心也有柔軟慈善的一幕...映像深刻的兩個片段:惡人校長加入踢球行列,站在桌子上放飛紙飛機...
馬修是天使,有著真正偉大的人格,即使自己處境在不堪,也不放棄信仰...而惡人校長就是被生活折磨到冷漠無情不苟言笑的我們大眾的『縮影』...他要名,要利,為了這一切,寧肯將人性藏起...他道貌岸然,欺名盜世,為了榮譽,低三下四,只為了維護他所謂的『體面』和『地位』。
孩子的心是柔軟的,善良是他們的天性。一個好的『教育者』或『教育方式』,可以培育出『偉人』;同樣,一個錯誤的『教育者』或『教育態度』,也可以將一個孩子推到犯罪的邊緣。孩子是未來,是希望,成人的世界和態度是土壤是水分,一個孩子犯了錯,一定是教育他的土壤或環境出了問題...
影片的最後,馬修被辭退,孩子們用歌聲和小飛機為他送別...他的到來是給了孩子們希望,那他的離別是將孩子們的『希望』傳遞給了外界...一個偉大的人格從來不會被世人所遺忘,正如最後『星期六』選擇追隨馬修,他追隨的是愛,是『勇敢者』的『榮譽見證』。
馬修救贖了孩子和『塘底』,同樣,孩子們和『塘底』也一樣成就了馬修。即使沒有世俗的獎勵,孩子們的美好未來和他所收獲的『孩子的贊頌之歌』和『傳遞愛的飛機』,就是馬修獲得的最高榮譽。
愛的能力-付出和肯定,內心的滿足和喜悅才是最大的財富。
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春天,那就是我們記憶中的童年。每個人的童年都應該是快樂活潑的,就想春天一樣,而這幫「放牛」班的孩子的春天就是馬修老師帶給他們的。這部電影的譯名很有意思,「放牛班」中的「放牛」二字其實指的就是我們常說的「對學生不教不管」也就是所謂的「放羊」之意,而電影中的這群孩子就是這樣一批讓老師頭痛不已的只能「放羊(牛)」的問題學生:打傷馬桑大叔的樂格克,頑皮搗蛋的佩皮諾,古怪固執的莫杭治以及其他無心讀書整日胡鬧的孩子。
影片中的這幫孩子都是10歲左右的年紀,馬修相信,即使有惡,又能夠壞到哪去?他們缺少的正是愛,諸如貝比諾是個孤兒,而莫翰奇也只有殘缺不全的母愛,只需要一點點愛,就足以點燃他們的心火,讓他們明白,自己原來不是活在地獄中,原來自己也是天使。
當馬修老師把這些孩子組建成為一個合唱團,他們那宛如空谷黃鶯般的美妙合聲在電影中流淌了一個多小時,特別是莫翰奇天籟般的聲音,使我完全沉醉在其中了。看著孩子們那因為受到肯定鼓勵而分外專注的眼神,那一刻的感動真的難以言喻,也許我們中有人想起了自己童年時曾經遇到的這樣的好老師,當然也有人遺憾:唉,我的童年為什麼就沒有碰到這樣的老師呢?
他們僅僅只是孩子,他們天真無邪,他們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夢想,他們是如此真摯的寫下了自己的願望,有消防員、有牛仔、有馴虎員,甚至是拿破崙將軍。也許為了實現這些願望,在沒有正確的鼓勵和引導下,孩子們難免走了一些彎路。當藏於地板縫中的錢和口琴被發現時,馬修老師在氣憤中找到孩子時,得到的答案出乎每個人的意料,也讓老師感到心如針扎。「我想買一個熱氣球!」望著如此真摯的目光,馬修老師和我們的心靈都被震撼了。
面對孩子們一次次的惡作劇,馬修老師都用一顆寬容的心來接納他們,正是這種寬容如一縷陽光直射「池塘之底」。終於喜歡惡作劇的孩子在照顧病人的過程中,漸漸產生了悔意。受懲罰的孩子在母親面前保留了自尊心。自閉症的孩子在老師的關懷下慢慢打開了心扉,一次又一次馬修老師用他的愛和寬容之心幫助了這些孩子,這是這份善良與偉大,改寫了孩子們原本那充滿晦澀的童年記憶,留下了一串歌聲與歡笑,盼來了「放牛班的春天」。
孩子就像一張白紙,將來能成為什麼樣的人取決於他所處的 社會 環境、家庭環境和所受的教育成程度。影片中的老師遇到了人生低谷,又來了一座收容所謂問題孩子的學校,但並沒有把自的不幸傳給孩子們,而是發揮自己的特長教孩子們音樂。孩子們在音樂的熏陶中逐漸成長,老師也在成功中找回了自己。在現實生活中,不順心、不如意、甚至低谷都是常有的,作為教師,自己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是被模仿的對象,所以在孩子面前就更應慎言慎行。在影片中,老師面對各種有「問題」的孩子可說是做到了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此片相信對廣大教育工作者是有啟示作用的。
真正的好老師永遠能走進學生的內心,即便解決矛盾的辦法戲劇化,但依然不能阻擋筆者的贊美。因為馬修老師用自己內心深處的愛和音樂,改變了一群孩子的世界和未來。永遠記得那些飄揚的紙飛機和孩子們的歌聲,還有馬修老師的話:世事不要說死,總有些事情值得去嘗試,永不輕言放棄,前方就一定有希望在等待。
若正處年少孩童時期,遇見一恩師,「啟蒙者」,何其所幸。《放牛班的春天》像一部溫煦著交響的風,柔柔的流進觀影者的心裡,無論走的何時想起影片,總會洋溢著一派暖色。
在那個『池塘之底』,被稱為被上帝放棄的孩子們,有頑劣成性有沉悶不語的有不服管教的,教管他們的老師受不了他們的惡作劇,頑劣,換了一個又一個,直到那個看著敦厚的馬修老師的到來,就像一場春雨,又是一場及時的雨,沐浴了孩子們,讓他們重歸更適合他們的道路。
師者像星光,在孩童年少時,懵懂無知時,戇直愚笨時,他是智者一樣指引了我們前行的道路,爾後的日子裡,又像一顆長明不滅的燈,永久的引導我們,在人生路上走下去。
首先《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非常優秀的電影,是每一位身為教室的人必看的經典電影。
看完影片之後對馬修老師的教育方式有了一些新的理解,面對孩子們一次又一次的惡作劇,馬修老師都用一顆寬容的心來接納他們,正是這種寬容由如一縷陽光直射至底。終於喜歡惡作劇的孩子們在照顧病人的過程中,慢慢產生了悔意。受到懲罰的孩子在母親面前也保留了自尊心。自閉症的孩子在老師的關懷下打開了心扉。而哈珊校長的粗暴殘忍我為孩子們曾經的不幸遭遇惋惜難過,
僅裡面為一個代課老師的馬修用他的愛和寬容之心幫助了這些孩子。做為一個人民教師也應該用寬容的心接納每一個孩子,讓他們在教育的土壤中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第一次與學生生命相遇,馬修便遭到重重戲劇。遠遠地,就聽到教室內喧鬧沸騰,推開木門看到骷髏嘴裡叼著點燃的煙頭,剛上講台就被滑倒,飛出的皮包被學生四下拋傳。直到校長的出現,教室才恢復了本該的平靜。然而,馬修還是用善良的謊言,寬容了這群孩子,在雙雙驚諤的目光中開始了師生生命的對話。
首先,馬修要求打傷馬桑的樂格克承擔責任,可是樂格克在僥幸規避校長的三秒後,又遺憾地錯失了馬修寶貴的十五秒,即使在送往校長的途中企求馬修發發慈悲以求寬恕時,也未得到諒解。然而,當馬修看到樂科烈被禁閉三天後又被抽打得聲嘶力竭後,他還是意識到可以另外的人性化方式私下處理——去醫務室照看馬桑,以感覺生命的脆弱,直到康復為止。馬修實在不忍心一個孱弱幼稚的心靈,遭到校長無情地鞭笞與踐踏。他申請進行教育實驗,請求校長答應三個要求:取消禁止 娛樂 的禁令;允許他來懲罰肇事者;允許不透露孩子的姓名。面對這個自負的傢伙,校長有意讓他「碰壁」後的蘇醒,便含糊地答應了。
接著,馬修請被前任教師評價為「天使的臉蛋,魔鬼的心腸」的皮埃爾監管課堂秩序。沒有任何諷刺與挖苦,極盡幽默、贊美之能事(「嚴肅的先生」「時髦的打扮」「酷哥有領導才能」)。可惜,當他處理好樂格克事件後回往教室,卻發現皮埃爾在黑板上畫出了他的肖像速寫。面對這一場景,可以處理出不同水準來。或是依據學校的「行動—反應」原則,禁閉三天,給學生們來個下馬威;或是以此殺雞儆猴,嚴懲恐嚇抽打;或是進行思想教育,反省檢查……而馬修卻選擇了寬容的力量,他因勢利導地還皮埃爾一個肖像素描,並滑稽地漫畫式。
最後,馬修請孩子們在小紙片上寫下自己的姓名、年齡、理想的職業。教室地出人意料地靜!誠然,這群早已聽從野性的呼喚的孩子,他們從來沒有正視過自己的靈魂,沒有晤對過自己的心靈。現在,馬修要他們重新拾起早時的夢想,重新撿回屬於自我的人格尊嚴,不知是晴天霹靂,還是久旱逢霖?不過,大家都很用心,也許他們看到幽晦的上空出現了罅隙,一束生命的光芒正輝映在他們的心靈之上。惟有佩比諾,仍在彷徨躑躅。馬修輕輕蹲下身體,一隻溫暖的大手,輕輕搭在他的肩頭,耐心地軟語詢問。(如此尋常的動作,卻傾瀉出無限的智慧與力量。可惜,時下的教師久違了!)學生的答案真實生動而又可笑滑稽:消防員、牛仔、馴虎員、亡命徒、間諜、將軍、熱氣球駕駛員、戰士…… 可沒有人想當代課老師。
作為被主流 社會 忽視的馬修,更能體察被教師漠視的生命的心靈世界,更能感悟愛與寬容的的生命力量,更祈求對自我言行的理解。盡管這些孩子行為乖戾,語言粗俗,但是內心深處其實更加脆弱柔軟。
《放牛班的春天》---來自地獄的天籟
生命是個偶然,我們常常在無意的邂逅中,擺渡了生命的無常,獲得永恆的回歸。一群渴望理解而又狂狷不羈的孩子,竊取了馬修的皮包,也偷窺了他的心靈世界。一個個跳躍的音符,一行行溫暖的字跡,引得孩子無限的遐想與猜測。音樂,一個被學校完全忽視了的名詞,一種貼近人類心靈節奏的律動,再次春暖花開!
學生在宿舍脫口創作、任意高歌,以發泄內心的不滿和憤懣,引起了馬修的注意。雖然他們根本就缺乏歌唱技巧,甚至屢屢跑調,但是用音樂表達內心,自然、快樂而又滿足。馬修立刻感受到心靈的震撼:他的音樂創作將和孩子的生命一起迎來新生!
快樂在眼前,為何要等待?馬修決定組建合唱團,讓孩子在幽晦的池塘之底,看到黑暗中的希望之光,感受到單調生命深處的熱忱。也許,童年時代的諸多歡樂,轉瞬消逝即被遺忘。但是,這道道絢爛的音樂金光,將在生命的道途上閃亮。
皮埃爾,一個喜愛偷竊、屢次逃學而被公立學校開除了的單親家庭的孩子。幽閉而敏感的心靈,在無人注視的時候得以自由,生命之花盡情地綻放。他常常獨自潛往教室,讓自己的聲音穿過骨頭、穿越校園,竄向雲霄,竄向生命的天堂。可是,他很孤傲,也很自卑,從來不肯在公眾下展示歌喉的美麗,甚至以戲謔的姿態將自己出局。然而,馬修卻沒有因為他打架斗毆而反復懲罰糾纏,相反,卻敦促他回到合唱團。因為,馬修知道,唯有音樂,能浸潤清潔他的靈魂;唯有音樂,才能使他自由暢達地奔赴理想;唯有音樂,才能使他祛除邪惡,永葆生命的純凈。一如馬修在日記中所述:「他自己感覺不到,可我卻確信無疑,他的嗓子是個奇跡,預示著一種異乎尋常的音色。」皮埃爾異乎尋常的音樂天分,在馬修的精心保護和培育下,常常能發揮得淋漓盡致,將美夢化為奇跡。
然而,當馬修與皮埃爾的母親並肩交流時,有著嚴重「戀母情結」而又被蒙丹蠱惑的皮埃爾,竟然將一瓶墨汁倒潑向馬修,犯下了無可饒恕的錯誤。盡管暗戀著他的母親,也格外垂青他的天賦,馬修還是適時而果斷地懲罰了他——去掉皮埃爾的獨唱部分。美麗的東西,在即將失去時方覺它的珍貴。在皮埃爾倚柱懺悔,茫然若失的眼神中,我們看到真正教育的魅力。當合唱團在表演哈默的《黑夜》時,馬修又寬容而智慧地將手伸向他,這時我們看到皮埃爾完美地契合著指揮的節拍。在他的眼神里,馬修讀到了自豪,被諒解後的快樂,還有,對於他是第一次,懂得了感激。
合唱團進行得很順利,在聆聽孩子們成長的拔節聲的同時,馬修也感受到自己身上潛滋暗長的力量。孩子們精彩絕倫的演唱,讓他靈感澎湃,漸趨佳境。上善若水,我們看到這群寫滿憂郁與痛苦的臉龐上,已經一掃往日的陰霾。年輕而驛動的心被美妙的音樂點燃,倏忽之間靈魂飛舞而上,將淚痕烘乾,把自我沉醉。課堂內,操場上,宿舍里,他們的臉上一直洋溢著幸福快樂的笑容,感覺著內心歡樂的震顫。眼望著天空,放飛靈魂深處對自由的渴望,在遙遠的天邊建築著屬於自我心靈的小屋。
一切都在跳躍,在奔騰,在開放,在變化。當皮埃爾墨水投向馬修時,群起而攻之;古板的校長也加入了足球隊,甚至爬上辦公桌,放飛紙鴿,放飛童真;刻板的朗古盧瓦的數學課堂語言的竟然充滿了和諧的音樂節奏,後來還加入了合唱團,彈起了風琴;皮埃爾的母親感受到馬修對於孩子欣賞的力量,感受到未來生活的希望,從此生命也發生了完全的轉向……
野百合的確迎來了春天,可它並非亘古不變;我們也幸運地聆聽到夜鶯美麗的歌喉,可音樂畢竟不是萬能。馬修的出現,給「池塘之底」帶來了一束光芒,轉瞬即逝。
就在哈桑校長為經費解決而振奮時,一個電話讓這一切灰飛煙滅。因誤解而被蒙羞的蒙丹,縱火燒了給自己帶去無盡痛苦記憶的學校,留下一個詭秘的笑容,轉身遠去。幸運的是,其時馬修恰好帶領六十多個孩子去野外遊玩,倖免一死。然而,馬修的擅離職守而造成的損失,也是無法推諉的。終於,這個可憐的失敗的音樂家,失業的學監再次沉如池塘之底。他被解僱,並要求立即離開,不得與孩子們再見。
也許,我們在唏噓之餘,為之扼腕痛惜,甚至憤憤不平。然而,我以為馬修的確需要全面地檢省自我。在校長採取「連坐」制而讓他任意選擇名字時,他委曲求全了;在皮埃爾因為漫畫辱罵校長而被禁閉,馬修支持了,空留一個無助而又充滿期待的眼神;在他的課堂上,屢屢充斥著以送到校長室來恐嚇學生;面臨蒙丹的到來,由於所謂的心理專家的測試近乎白痴,以及邪惡傾向,馬修企圖樹立絕對權威,結果造成自身的膽怯與班級的混亂;在佩比諾遭到蒙丹的強勢威脅時,馬修再失良好的教育機會,而是以不向校長告發食堂用餐為交換條件,警告他「不允許再看佩比諾一眼,即使是一眼,也會讓他的生活變成噩夢」;在蒙丹因為偷竊沙貝的手錶而被禁閉時,他也只是埋怨失去了唯一的男中音;更無法諒解的是,在學校資金丟失而誤解為蒙丹所偷,被校長拷打半小時,強行送往警察局時候,沙貝向他投去求助的一眼,他竟然無動於衷,只留下蒙丹意味深長的一笑……
然而,法國人畢竟浪漫而溫情。當馬修再次拎起飽經滄桑的皮箱遠去,而嘆惋這些孩子的謹慎看起來更像是冷漠的時候,我們看到一隻只飛機從窗口飛降下來,折疊的飛機上寫滿充滿個性而深情款款的語句;也看到一隻只尚且幼小的小手在空中飛舞,似是告別,又似是追索未來。在那一刻,馬修感覺自己的每寸肌膚都透出了愉悅和樂觀。作為教師,其存在的意義與享受的幸福得以呈現。
池塘之底固然有其值得諷刺的意味,是對人格的褻瀆,也是對自我的否定。但對於優秀的教師而言,這同時也意味著「冰山效應」,我們可以將更多的視角轉移到學生的潛在的待開發的領地,將更多的注意力轉移到被忽視的群體或個體中來。
教師的意義在於開發學生潛能,拓展心智發展的疆域的同時,培養可持續性發展的自覺性。從這個角度去審度馬修,他只在自己擅長的領域里帶領學生飛翔。因此,莫杭治是幸運的,他因頑皮過度而遮蓋了的音樂天分,被馬修敏銳地洞察到,並得到很好的培育,至少得到了肯定與張揚。這為後來跨上更高的平台夯實了基礎並提供了無限的可能。他終於成為聲名遠鐸的指揮大師。
然而,我們要追問的是,作為學科教師,他除卻合唱教學外,本身的學科素養培育呢?還要追問的是,作為教育工作者,他將班級分散的心聚焦於音樂,這無可厚非。然而,教育到底要給予學生怎樣的影響?莫杭治終於前往裡昂音樂學院進修,追隨他而去的佩比諾呢?縱火洗校的丹東呢?為買熱氣球而偷竊的郭邦呢?
我們在倡導教育理念多元,形式開放的春天,是否會被繁華與喧鬧迷失了教育的本色?無論是本片中的馬修,還是《搖滾校園》中的奈德,我以為都只能作為另類的教育方式,或者作為教育的參考與補充,警醒與鞭策。設若以之為模板,甚至為之振臂高呼,搖旗吶喊,我以為是另種形式的迷茫!永不放棄,前方總有希望在等待!
首先,學到了端正做人。
影片中的壞孩子蒙丹,一個有些心裡『變態』的少年。
他拉幫結派,有著黑 社會 傾向,他對別的同學說:「你母親一定是妓女。」
他在課堂上說:「我不想見家裡的老傢伙」。
我們能猜到他的家庭背景也是悲慘的,影片中他一把火將整個教育所燒掉。
但讓我真正觸動的是,他是在馬修老師和孩子們都出去學校外面,他才放的火,他真正想要報復的只是可恨的院長。
所以,平時做人狠毒的院長才是造成蒙丹心裡扭曲的始作俑者,只有平時端正做人,才不會被仇恨所踐踏。
第二,學到了堅持不懈。
記得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是在一次小型聚會上。
影片開頭有些索然無味,一個老師來到一個調皮搗蛋的班級,很正常的劇情,甚至都能猜想到劇情接下來的演變。
但我當看完這部電影,影片中的情節深深震撼到了我。
影片試圖用音樂來拯救一群被枷鎖和牢籠束縛住的孩子,他們都是『不幸運』的孩子,但正是因為這些孩子的調皮搗蛋,當他們逐漸被主角馬修的音樂感化,才凸顯了馬修老師全身心投入,不拋棄,不放棄的可貴精神。
第三,學到了邪不勝正。
沒有一個人生來就是邪惡的,無情的謾罵和身體的摧殘只會讓人肉體屈服,卻不會改變內心。
用正義去感化他們,用馬修老師的音樂去純凈他們的心靈,終有一天這些孩子們會回心轉意,內心的邪惡終將被正義所制服。
這是一部優秀的法國電影,是每一位身為教師的人必須要看的一部經典電影。這是一部讓人因為喜悅而淚流滿面的電影,電影里沒有任何華麗的裝飾,就連男主角——馬修,他也只是一個失業的音樂家,一個其貌不揚、內心善良、有無足輕重的小小代課老師,但是,他這個不起眼的小人物卻用了自已獨特的所作所為,用他自已那與眾不同的教育方式,以他的音樂和他的善良、寬容、仁慈、大度,博得了放牛班那群已被遺棄的孩子們的喜愛。他的作為讓這些不被老師們認可,調皮淘氣甚至還弄過一些誇張的惡作劇的孩子們,得到了尊重,感受到愛的力量,喜歡上了學習。
一開始,馬修剛來到了輔助學院里,受到了同學們的惡作劇,被同學們罵成了「光頭」,可內心寬容大度的馬修,卻從來不斤斤計較,而是一再地去鼓勵他們,表揚他們,因此,他才得到了學生們的認可。
馬修把他的學生真正當成人來對待,來尊重,來相處。電影中,馬修管的班上有著這么一批讓老師們頭痛不已的學生:打傷馬桑大伯的樂格克,小不點兒貝比諾,頑皮搗蛋的佩皮諾,古怪固執的莫杭治……面對這樣一群幾乎沒有把老師放在眼裡的學生們,一味胡鬧的孩子們,輔助學院的人都採取了體罰,緊閉。但他——馬修,一個失業的音樂教師,而且當時他僅僅是一個小小的代課老師,選擇了教育孩子。
這個貌不驚人的老師,發現了學生們都十分喜歡唱歌,其中,一個叫皮埃爾的男孩有一副好嗓子,這就是「黃金」,但它被埋在土裡,如果沒有人把它挖掘出來,就永遠無法顯示它的光芒,但馬修把它挖掘了出來。
俗話說:朽木不可雕。只有你帶著寬容的心態,大度的心理,一切都會被你的寬容所感動,所謂「精誠所加,金石為開」。
Ⅳ 四百擊觀後感
01
幸福的童年大多相似,不幸搜拆晌的童年卻各有各的不幸。一部好的電影,總是關乎人的成長和生存狀態。當安托萬逃出感化院,一路穿過樹林、農田、村莊,終於面朝大海。漫長的鏡頭追蹤之後的臉部特寫,迷惘中帶著一絲快意,說盡了在20世紀60年代法國青少年的壓抑和叛逆。法國諺語說,一個淘氣頑皮的孩子要挨四百下打才能消除災難,怯除惡魔,變成健康聽話的兒童。這也正是影片以此為題的寓意所在,《四百擊》是特呂弗重要的代表作品,也是新浪潮運動的發軔之作,當年不僅受到觀眾的追捧還斬獲了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電影理論家出身的特呂弗帶著強烈自我書寫意識探討了一個處於成長叛逆期的男孩日常的生活及內心世界。深受「現實主義」大師巴贊的影響和提攜,當片頭字幕「獻給巴贊」出現時,無疑這必然是一部秉承著巴贊「電影是現實的漸近線」的創作原則的藝術作品。同時導演又深受「形式主義」大師希區柯克的影響,在冷眼回顧自己糟糕童年的同時,折射出對僵化的教育制度和冷酷家庭社會環境的反思。主演讓·皮埃爾·利奧德面孔中始終帶著惶惑的美,優雅的才華讓特呂弗在人群中發現了他,此後由他出演了特呂弗自傳系列的所有電影,成為新浪潮電影激進美學的代言。在四百擊中,他憑借「性格演員」的朴實表演,僅僅一個眼神,便說盡少年心中事。
一、社會悲劇·反思
世鋒從一開始搖搖晃晃的鏡頭穿過巴黎的街道,探尋著法國在二戰後不同尋常的沉悶恐懼的空氣,影片就定下了壓抑的悲劇基調。人們對未來充滿絕望,老師口中總是抱怨「沒救的法國佬!」,被遺忘在社會關懷之外的青少年卻承擔著整個社會的罪惡和叛逆,主人公安托萬就是其中的典型「問題少年」。小家破舊不堪,只有客廳一角容安托萬蜷縮,母親對他嚴苛至極,繼父也不管不顧,心靈庭院總是充滿硝煙氣息。女人的情緒化常常不加選擇的發泄在孩子身上,作為母親,對安東尼說的最多的話是「去把垃圾扔了」,她也坦言「他讓我緊張」,在無可忍耐之後決絕將兒子送進感化院。老師更是憑借對孩子們的偏見對他們隨意處置,被提著領子扔來扔去的安托萬真的像社會關懷不置一瞥的垃圾。陰暗的社會環境把陽光從孩子的童年隔離,就像孩子在詩歌課堂上為了去掉紙上的墨點把本子一頁頁撕光,童年不可以犯一絲錯誤。社會的殘酷之處正在於對孩子的不包容,對人性的不理解。
安托萬竭盡全力反判出逃,卻在離家出走後因為偷盜被告上少年法庭接受制裁,導演藉此在影片中安排了兩組對社會之罪的「審判」。安托萬坦白了童年經歷,對成人世界的真實感受。許久特寫給了孩子表情淡漠的臉,悠悠吐訴,既無控訴亦無辯解,孩子的反抗不在言語而在行動。然而童年已經結束,他收獲的一片斷壁殘垣是無可奈何。母親也接受了檢查官的審訊,只給出御脊了長篇淡漠無奈的理由,社會殘酷的存在彷彿理所當然。在監管中心,安東尼和其他「問題少年」接觸,反復逃跑的青年,將混亂社會中法國青年的迷惘和叛逆訴說。這里聚會了所有不幸的童年,孩子們交流著自己被定下的罪名,社會之罪終由孩子背負。
二、自我救贖·反抗
影片開頭導演以一分鍾的長鏡頭跟蹤少年們傳遞的色情圖畫,幾經流轉落入安托萬手中,復雜的人物和鏡頭的雙重調度,真實還原現場,老師和學生之間的矛盾,叛逆和嚴苛都顯而易見。正是為了逃離這個壓抑嚴苛的甬道,安托萬極盡反叛,惡作劇、逃學、離家出走,他渴望掙錢,成為大人,便可以不受制裁。安托萬在逃學發現母親偷人後,第二天給老師一本正經地講曠課是因為母親死了,彷彿黑色幽默。東窗事發,他得到了響亮的耳光,鏡頭冷眼旁觀,諷刺的效果確是極好。
與和成人世界的沉悶壓抑相反,逃學的安托萬與雷內被木偶表演深深吸引,移動鏡頭搖過孩子們純真的臉龐,特寫給了他們震驚、恐懼、祈盼、欣喜等等表情的放大,沒有虛偽面具的人性本來面貌一一呈現。弱者戰勝強者的故事,隱喻著孩子們同教育者的博弈。大人總以為孩子很快就會忘記,但真實誇張的表情卻告訴我們孩子對情緒的敏感和反映是超乎尋常的,傷害過,就不會沒有痕跡。
為了幫助安托萬,母親終於嘗試和解,和安東尼打了1000琺琅的賭。一家人在電影院門外,終於有機會一起放聲大笑,可惜短暫的歡樂也沒能一掃安托萬心中陰霾。安托萬將巴爾扎克視為精神寄託,挑燈夜讀,但是當他天才地模仿巴爾扎克式寫作卻被老師不問緣由的打了F時,安托萬的救贖便被成人世界的偏見徹底摧毀了。他對巴爾扎克的虔誠供奉,演化成了縱火風波,新浪潮電影藉此寓意對現實主義的繼承批判,也寓示著現實熄滅了孩子心裡唯一的燭火,安托萬只好離家出走去尋找自我。然而離家後努力掙扎維生的安托萬無路可去,偷竊典當,最後因偷了父親單位的打字機被告上法庭。短暫歡樂之後的挫折和自我救贖的破產加劇了少年心中的隱痛,安托萬在影片最後也不放棄追尋,從感化院逃出,一路奔跑的長鏡頭因此更具張力。
三、藝術新浪潮·致敬
以《四百擊》為開山之作的新浪潮運動讓20世紀60年代成為法國電影勃興的重要歷史節點,對當時法國好萊塢一味遵守拍攝陳規迎合大眾趣味的「優質電影」產生了強烈沖擊。時至今日,這些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電影藝術品依然照耀著電影人的藝術追求。
「新浪潮」電影注重導演的自我書寫,沒有嚴格的故事情節,而是把觀眾的注意力全部吸引到導演對影片的安排中去。始終跟隨主人公的步伐,無法預知的情節,生活流的拍攝,看似無心,卻充滿張力。影片多次展示躺在小床上獨自神傷與流落街頭一臉茫然的安托萬那無言的凝視,在平淡而壓抑的故事中拉開與觀眾的精神距離,鏡頭能夠說話,觀眾得以深思。這種「作者電影」的美學改變了觀眾同電影的關系,能夠感受到導演的思考和關懷。正如特呂弗所說「沒有正確的畫面,正確的只有畫面」,他用客觀視角,忠實記錄安托萬在夜晚偷喝牛奶,畏畏縮縮,連跑帶逃的長鏡頭卻讓觀眾的同情心油然而生,特呂弗人性關懷的溫度讓影片更顯真誠。自然音響,讓人身臨其境,簡單的背景旋律偶爾響起,觀眾又會不由自主地跟隨主人公內心去思考。
攝影機的運動,充分顯示了特呂弗的反叛精神和「自學成才」的「野性」。當安東尼逃學去游樂場玩耍時,旋轉的長鏡頭,從安托萬的眼中看著人們一點點模糊上升,世界只剩下少年獨自陶醉,利奧德痴痴開懷的笑容,讓觀眾看到他在心中的自由世界裡翱翔。角色心靈的細微感受通過畫面被捕捉呈現。當體育老師帶領大家在街上跑步,鏡頭大角度俯拍,掃過一條條街道,學生三三兩兩溜之大吉,依然拿著標准姿勢跑在前面的老師變得愈來愈「孤獨」。這段經典的長鏡頭從平常視角切入,對教育者所奉行的教育理念諷刺卻入木三分。
影片最後一組4個長鏡頭對攝影機和人物雙重調度,終於讓觀眾在奔跑中感受到安托萬長久壓抑情緒的一次徹底釋放。他漫長的奔跑,隨意在鏡頭出入,入鏡時看到的是少年胸中許久的壓抑欲將噴發,出鏡時看到的是冷漠現實的不屑一顧。當他終於面朝大海卻沒有看見自由,這時有了轉身正面的特寫定格。安托萬的嘴角似乎有一絲笑意,滿臉卻是迷惘和隱痛,意味深長,導演最終給了一個開放的結局。
然而造化弄人,這部獻禮安德烈·巴贊的處女作在1959年問世受到全世界的追捧,卻沒能追上恩師1958年去往天堂的腳步。但特呂弗成功地對巴贊長鏡頭美學,寫實電影的實踐也許是對巴贊最好的祭奠。
02
家庭和學校教育的缺失導致了兒童的性格問題。電影的主題很簡單,但卻是現實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問題。雖然我是因為偉大的電影這本書才看的這部劇,而且前後拖了很長時間才看完,但是越到後來,知道這部電影講什麼的時候,心中的思索越多,電影越發深刻。
在看完偉大的電影一書關於這部電影的介紹後心中更是感慨萬分!電影的故事取材於導演少年時的經歷!如果不是電影這門藝術改變了他,很難想像導演在少年時代會最後變成一個怎樣的人?
世界盡管永遠難以美好,但我們不論如何都不能放棄希望!
03
《四百擊》是法國導演特呂弗的代表作,據說是公認的導演本人的半自傳影片。童年是一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時期,成長得好與不好,基本上是在這個時期定型的。
特呂弗有一個漂亮的媽媽和一個繼父,他的童年很不幸,過得很艱辛,這些在影片中會得到展現,可以想見,他的內心是如何地迷惘和孤獨。
但是,他遇到了巴贊,遇到了電影創作,他為自己的童年拍攝了這一部了不起的作品。這是他對自己的童年,也是對無數和他遭遇相似的童年的一種救贖。
影片的主人公安東尼十三歲,他很皮,正如影片的名稱「四百擊」所揭示的那樣,它是法語里的一句俚語,意為「鬧事兒」。
作文課上,全班同學在傳閱一張女人的照片,傳到安東尼手上時,老師逮住了他,並讓他罰站。下課了,老師不讓安東尼出去休息,繼續罰站。安東尼在黑板上寫下了這件事,認為老師應該調查清楚的來龍去脈,老師看了,嘲諷他,令他去打水擦乾凈黑板,不然就舔干凈。老師踐踏學生的尊嚴,對學生的心理造成的陰影面積是難以估計的,但這位老師顯然不覺得自己做得不妥,也將繼續如此胡搞下去。
這其實也反應了野蠻教育下的野蠻生長時期,教育工作者沒有一顆溫柔憐憫的心,被教育出來的孩子也容易被逼向一個極端的反叛。
黑板沒擦乾凈,老師要面見安東尼的家長。
安東尼回到家,給爐子添了碳,這是他在承擔家務,是好的一面;與此同時,他用窗簾布擦手,把窗簾布弄臟了,他不注意小節。他溜進父母的卧房,用梳子梳頭發,試母親的睫毛夾,他對母親的生活方式心存好奇。他打開碗櫃,把三個人的餐具一一擺放好。母親回來,讓他拿拖鞋,命令他去買麵粉,辱罵他不中用。
繼父對他雖然不壞,但也沒有愛,只有那種克制的客套。晚上他睡在沙發上,沒有被子,睡在睡袋裡,睡衣是破爛的,顯然是當母親的不管他。繼父給了錢給母親,讓她給孩子買被子,母親沒買。這是一個怎樣的母親呢?她愛錢已遠超過孩子。家裡的垃圾每晚都要他來倒,父母經常關上門爭吵。
他就是生活在這樣一個家庭環境。他不被母親愛,不被繼父愛,也不被老師理解,他們家條件很差,父母總是為了孩子午飯錢的問題相互推諉,在這樣的環境下,他習慣了說謊,因為他媽總認為他在說謊,說了真話也不信,他便乾脆說謊算了。
第二天,他在上學的路上碰到他的同桌,同桌帶他曠課一整天,看電影,玩游戲,結果,他一不小心看見他媽和別的男人在路上接吻,他媽也看見他了。這是非常棒的一個鏡頭,沒有台詞,但兒子和母親分別撞見了彼此的秘密:母親知道兒子翹課,兒子發現母親在出軌。
繼父的一本米其林手冊不見了,問是不是安東尼拿了,安東尼說沒有,但繼父的第一反應是,我受不了你說謊;母親也說自己沒拿,還說安東尼總是說謊,意思是,安東尼拿了。那安東尼到底拿沒拿呢?
確實是他拿了。為什麼呢?因為他在家裡偷偷模仿大人筆跡寫請假條時,就曾把請假條夾在一本小冊子中,至於他為什麼要拿繼父的小冊子,就不得而知了。米其林小冊子,第二次出現,是他和同桌一起玩的時候,明確出現在了鏡頭中,此時可以確定無疑,是他拿走了繼父的小冊子。可他拿走,也只是撕來玩,並不是什麼高尚的目的。
第三天,他去學校,老師問他為什麼曠課,他說母親要死了。老師一下子就原諒了他。但很快,父母來到了學校,戳破了謊言,繼父當著全班同學的面,狠狠地甩了他兩巴掌。他決心獨立生活,靠什麼生活?不知道。住哪兒?不知道。但他覺得自己已經無法回到那個家了。
他在一個印刷廠湊合了一晚,印刷廠的人來上班,他就跑出去了,餓了,就偷了人家一大瓶牛奶。他在黎明前的巴黎晃盪。他是一個無家可歸的浪盪子。他也是一個十三歲的孩子。
第四天,他去了學校。母親把他接回了家裡,親自幫兒子洗澡,還讓兒子睡自己的床,可是,母親只是想要兒子幫她守住自己出軌的秘密罷了。她在籠絡兒子,她兒子不傻,什麼都明白。
度過了一段甜蜜的時期,安東尼一心想提高自己法語成績,他讀巴爾扎克,還把巴爾扎克的像放在神龕里,點了一支蠟燭供起來,這是他內心純潔可愛的`一個表現。可是,著火了,被繼父訓斥了一頓,威脅要送他去軍校。母親難得地袒護了他,相信他會給大家一個驚喜,還一家人去歡歡喜喜看了場電影。這大概是這家人在一起度過的最歡樂的一幕,其他場景都是分離、爭吵和冷酷。
體育老師帶著學生跑步這場戲很有意思,跑著跑著,學生人數越來越少,大家都找機會溜了,最後,只剩下老師和身後跟著的幾個學生在跑步,而老師對學生的去向一無所知,既可愛又充滿諷刺意味。
作文課上,安東尼把自己讀過的文章寫了下來,老師認為安東尼抄襲了巴爾扎克的文章,要他停課到學期結束。同桌為了維護他,也被老師趕走了。
同桌帶著他去了自己的家裡。同桌的母親是個酒鬼,父親在鐵路上工作,都不管他。他家經濟條件比安東尼好太多了,可他也是個寂寞生長的孩子。
兩人一起吃,一起睡,一起瘋玩,偷家長的錢,最後沒錢了,安東尼想到了去偷繼父公司的打字機,賣掉。打字機偷出來了,但是沒有賣成,反而成了一個累贅,於是他又把它送回去。公司的保安逮住了他,打電話叫來了他的繼父,繼父二話沒說,扭送警察局。
最後在家長的要求下,安東尼被送去了少管所,後來移交勞動改造中心。他找機會溜了。影片最後一個鏡頭是長鏡頭,他一路跑,跑到了大海邊,這是他一直嚮往的地方,這里代表著自由和無拘無束。然而,到了這里,他的神情卻是迷惘的,他的未來該去向何方,他還不知道。他還只是個孩子,但是他已經要獨立生存了。
安東尼接受心理醫生評估那場戲,告訴了我們安東尼為什麼喜歡撒謊,因為他的父母不相信他說的話,所以,為什麼不幹脆撒謊算了?他知道自己是母親婚前就有的孩子,並且母親想要,是外祖母救了他。為什麼恨母親?因為母親不喜歡他,總是沒來由地吼他。
而在母親指責孩子撒謊的時候,母親做了什麼好事呢?她未婚先孕,想要,打掉這個孩子,但她從來沒有對孩子懷有歉意;她「拿」走了安東尼從外祖母那兒「拿」的一萬法郎,同樣是偷,但她只指責了安東尼的偷竊行為;她不僅「拿」走了安東尼的錢,也把外祖母送給他的一本好書「拿」去賣了,就連一本好書,她都沒有留給兒子;她不是個誠實的母親,做錯了事不知道錯,卻像大多數成人那樣,認為自己是對的,企圖掩蓋自己的錯,把錯推倒孩子身上,並且不斷強化這一印象,讓孩子接受這種預判。
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不走向反社會人格已是萬幸。家庭教育完全是粗暴且不可信任的,學校教育更是令人厭惡的專製冷酷,這讓一個即將成人的少年如何在夾縫中保持明媚,健康成長?
這是少年第一次面對成人世界的殘酷,要掙脫,卻遭到摧毀的瞬間。孩子是如何瞬間變身為成人的呢?是在領略了成人世界的背叛、粗魯和冷酷之後,內心的純潔被擊碎時。能讓一個孩子走向正途的,永遠是愛,母親的愛,家人的愛,還有社會的愛。
04
《四百擊》,特呂弗的半自傳體作品。好多震撼的意象:撕掉又撕的作業本,挨耳光,偷竊,又不知所措的還回去,目睹母親出軌,她半帶威脅的哄騙和她絕情的舍棄,警車上看到滿街霓虹流轉的不知所以的掉淚,還有最後的鏡頭,安托萬僅僅是向著海邊逃跑,至於是奔向海的哪裡,沒有人知道。
無論是同安托萬一樣的14歲還是如今的24歲,同樣有著無數來路不明的恐懼和痛苦,不僅僅是不被理解,是在開始訴說之前,就知道僅僅只能收獲誤解。
然而你終於開始理解生活了,在恐懼和痛苦面前,你知道沒有一以貫之,在破碎的生活片段面前,決心要使痛覺清晰,令恐懼永存,永遠戰戰兢兢,絕不沾沾自喜停留在生活所哄騙的之錯覺上。
Ⅳ 法國電影《四百下》講述了主角安托萬怎樣的成長經歷
艾菲爾鐵塔在銀幕上搖來晃去,巴黎街頭灰暗的牆壁似乎馬上就要傾倒,凄涼的街景把觀眾帶入一種沉悶的氛圍中。
在巴黎的一所學校里,老師正以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向學生授課,他不但要求同學們死記硬背課文,還強迫他們抄寫黑板上的筆記。稍有不馴,即加以處罰。同學們對此異常反感,他們在下面悄悄地做著各種小動作以示反抗。老師背過臉在黑板上寫字時,他們在下面傳看一張身穿泳裝的女性照片。正當照片傳到安托萬?杜瓦內爾手中時,被老師發現了,他當即被轟出教室。課間休息,老師也不準他和同學們一起到操場上去玩耍,讓他一人留在教室里反省。他不服氣,就在牆上寫了一首諷刺詩。與老師的粗暴行為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學校的門楣上竟醒目地寫著:自由、平等、博愛。
安托萬在學校里受罰,回到家裡也並不輕松,因為他沒有一個溫馨的家庭。他母親是個風流人物,他就是她和別的男人鬼混的結果。懷了安托萬後,他母親曾經想做流產,在祖母的勸說下,才把孩子留下來。迫不得已,她與並不真心相愛的杜瓦內爾先生結了婚。這樣,安托萬的存在就成了她的累贅。安托萬在8歲之前,一直由祖母照管,祖母去世後,母親才不得不把他領回來。繼父待他稍好於母親,但也談不上愛。繼父是個懦夫,對杜瓦內爾太太的放盪行為只能置若罔聞,聽之任之。
安托萬一家三口住在一間非常擁擠、狹小的公寓里,連他做功課用的桌子都沒有,只能擠占飯桌的一角寫作業。晚上睡覺,他也沒有固定的床位,天天打地鋪睡在過道里。母親只要求他得好分數,卻根本不考慮為他創造良好的環境。安托萬放學回家後,首先要承擔生火、倒垃圾、擺盤子等家務,然後才能做功課。他在父母面前,總是面帶懼色,不敢言笑。父母一不在家,他就無拘無束,既敢偷拿家裡的錢,還敢坐在母親的梳妝台前擺弄她的香水和化妝用品。
安托萬和志趣相投的密友雷內都很討厭那個刻板嚴厲的學校。清晨,兩人拿著書包從家裡出來相遇後,商妥一起逃學。他們把書包藏匿起來,就去盡情玩耍:逛街,看電影,到游樂場玩大轉筒。此時,他倆顯得如此自由自在,無憂無慮。可就在他們得意之際,安托萬看到母親正和一個男人在樹下親吻。頓時,他心裡有說不出的苦澀,心慌意亂地躲閃到另一條路上去。
逃學一天,怎樣才能矇混過老師的質詢呢?安托萬回到家後,馬上按照雷內的主意抄寫起請假條來。他模仿母親的筆體一連寫了幾張,都寫不像,只好把這些廢紙揉成一團投到壁爐中燒掉。恰巧父親回來了,當父親問起他今天的學習情況時,他搪塞地說還不錯。接著就去幫助父親做飯。
放盪不羈的母親深更半夜才回家,她踮著腳邁過睡在地板上的安托萬,一進卧室就和父親大吵起來。安托萬佯裝睡覺,耳聞目睹了這一切,心緒十分煩亂。
第二天,安托萬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去上學,一進校門,就被老師像貓抓老鼠似的一把抓住,厲聲質問昨天為什麼沒上學?他沒好氣地回答說:「媽媽死了。」
安托萬離家上學後,有個同學受老師之託到家裡詢問安托萬逃學之事。他的父母得知此事後,隨即趕到學校。正在授課的老師一見他母親,不禁大吃一驚,隨後把安托萬所說的謊言和盤托出,並把安托萬叫出教室。他父親不由分說,舉手就向剛剛走到教室門口的安托萬狠狠揍去。安托萬含淚走回教室。
老師、家長的粗暴行為加劇了安托萬的逆反心理。這個桀驁不馴的孩子懷著既悲憤又害怕的心情離家出走了。他一人流落街頭,晚上便棲身在雷內幫他找到的一家印刷廠的角落裡。早上起來,他飢腸轆轆,看到送奶工把牛奶放到別人家門口離去時,就慌慌張張地溜過去,趁四周無人,偷了一瓶奶,匆匆躲到一邊大口大口地喝下去,隨手把奶瓶扔進下水道。他到街頭花壇的淤水中洗了幾下沾上奶跡的手和臉,就上學去了。
當他母親發現他留下的出走信後,十分內疚,來學校找他,並把他領回家,給他洗澡,勸他好好讀書,並許願說,如果得了好分數,就給獎品。
安托萬雖然厭惡課堂學習,卻酷愛巴爾扎克的小說。晚上,當他傾心閱讀巴爾扎克的《上帝研究》一文時,突然產生了一種幻覺:一個臨終老頭站起來,他的臉上閃爍著火的光芒,微微地笑了……第二天的作文課,老師要求同學寫一篇自己親身經歷或目擊的事。他憑著昨天讀書的靈感,寫下《祖父之死》一文。
放學回家後,他發現了一張巴爾扎克的肖像,就小心翼翼地把它別在儲物架的簾上,並在像前點燃一枝蠟燭,以示崇敬。他萬萬沒有料到,在他離去吃飯的一瞬間,蠟燭竟引起了一場大火。他遭到父親的痛斥,這回母親卻採取了迥然不同的態度,她過來勸說,並提議去看電影。
在另一次作文課上,安托萬因抄襲巴爾扎克的作品被老師推出教室,雷內站起來為他辯解,也被強行趕出。
在街上,安托萬告訴雷內說自己不能再回家了,雷內就把他帶到自己家來。雷內的家雖然闊綽,但並不和諧。父母之間從不見面,來去匆匆,只把家當作旅館。雷內也是得不到家庭溫暖的孩子。雷內偷了母親的錢,母親回家取錢,未找到,很不高興地走了。父親來家吃午飯,雷內趁父親不注意,把餐桌上的食品偷了一些給藏在家中的安托萬吃。雷內還故意把鬧鍾撥快,讓父親趕快去上班。接著,他們又到店裡去偷鬧鍾;趁下班之機,到安托萬父親所在的辦公大樓去偷打字機。他們吃力地抱著沉甸甸的打字機在街上尋找買主。因警察的巡視,打字機的交易未能做成,只好物歸原主。不巧的是,他們抱著打字機剛進大樓,就被值班人員抓獲。安托萬的父親得知情況來到大樓後,不問青紅皂白,抓著安托萬的脖領就把他扭送到警察局。經過一番審訊之後,他又坐上帶柵欄的囚車,同妓女和其他成人犯為伍,穿過繁華的巴黎市區,被押送到少管所。
少管所里非人性的教育比學校更是變本加厲。一次,他未等吹哨就先吃飯,看守見狀給了他一耳光。心理分析醫生來訪,他盡管傾吐衷腸,但他未能得到什麼慰藉和幫助。他的好朋友雷內來看他,看守不允許他們見面。他的母親來探監,留下的竟是「我們可以把你領回去,但我們忍受不了鄰居的議論」等冷冰冰的話語。人世間到處沒有溫暖,絕望的安托萬只有逃跑一條路。在足球場上,他乘人不備,偷偷溜掉。他跑向圍牆,從一個洞里鑽出去。他繼續向前跑,穿過樹林,越過田野,滑下陡坡,一直跑到茫茫的大海邊。他中法蹚著海水,浪花拍擊著他的雙腿,他突然轉身向岸邊走來,以一種神秘莫測的面部表情久久地凝視著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