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俄羅斯影集《生路》,讓人再次感受疫情對世界的改變,這是為何
為的就是讓人們提高對大自然的敬畏 ,停止對大自然的破壞,疫情是非常可怕的 。
B. 從電影中賞析俄羅斯文化
俄羅斯地域遼闊,橫跨歐亞兩大洲,夾在東西方文化之間.在世界文化圖景中,俄羅斯和其他國家、民族間隔著一層"鐵幕",它總會搖擺於東西方之間.特殊的生存環境造就了俄羅斯民族的獨特性格.他們在大敵當前時曾表現出非凡的愛國熱情,勇敢頑強,不怕犧牲,但在和平時期,一些俄羅斯人又顯得懶散;俄羅斯擁有堪稱世界瑰寶的芭蕾舞藝術以及傑出的音樂、文學和繪畫作品,但在日常生活中,一些俄羅斯人又不太看中較高的物質文化.思考這些現象時,我們情不自禁地想起俄國詩人丘特切夫的詩句:"用智慧理解不了俄羅斯,用一般標准衡量不了俄羅斯."
C. 那位達人知道這個電影,好像是俄羅斯的,幾年前中央8台還是6台播過
你說的是《小偷》是俄羅斯導演巴維爾•丘赫萊依的作品。本文通過分析影片的情節、鏡頭語言和聲音手段,提出該片是通過對迷人的父親形象進行顛覆,寄託了解體後俄羅斯民眾對極權統治時代的政治想像和反思精神。
反思電影 極權統治 斯大林政權 父親形象等。
20世紀90年代的俄羅斯電影在經歷了重重困境之後終於走出低谷,其標志為以1997年的影片《小偷》(The Thief)為首的一系列優秀影片的出現。影片導演巴維爾•丘赫萊依(Pavel Chukhrai)作品雖少,但《小偷》一片為他贏得國際聲譽。影片曾獲1997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國際青年評委會大獎,義大利議會主席會金徽章獎,1998年奧斯卡獎和金球獎最佳外國語片獎提名。然而,由於解體後俄羅斯電影曾一度陷入整體質量下降和管理混亂的局面,大部分電影都未能得到及時推介和引起國內研究者的足夠重視,即使是《小偷》這樣具有反思精神的優秀影片,國內學界對它的研究也相當薄弱。事實上這部影片是值得深入挖掘的,它表面上講述一個男孩的成長歷程和他弒父的故事,延續的卻是五六十年代「解凍時期」審視父輩、審視斯大林極權統治的精神。它作為「反思電影」[1]具有獨特的歷史意義:它是前蘇聯解體後拍攝的,帶有解體後的一代導演對俄羅斯的極權統治的歷史重新審視的意味。本文將從影片情節、台詞符碼、影像語言和聲音幾個角度考察它如何顛覆父親形象,在這個父親形象當中寄託著何種政治想像。
影片採取了孩子的視角,透過孩子那清澈透明的純潔眼睛,折射出成人世界的陰暗與虛偽。《小偷》描寫了孩子對「父親」由崇拜到反叛的過程。
這其中的電影音樂我更是喜歡,傳統風情的俄羅斯三角琴和手風琴傷感中透著失落……
完整版觀看地址: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c3NDcwNjQ=.html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c3NDk5NzY=.html
希望能幫助到你,
還有一個:http://www.tudou.com/playlist/playindex.do?lid=6535509&cid=22&isRenhe=1
D. 如何評價蘇聯電影《命運的捉弄》
《命運的捉弄》這部電影里,有著荒唐的情節,詼諧的對話,鬧劇式的風格,是一部喜劇,但是,為什麼後來又變成了憂傷 。
即使最後的相逢也無法抹去那淡淡的傷感。
這就是俄羅斯的風格--沒有痛苦的感覺等於沒有生活過。
一個簡單的由誤會而相愛的故事,在美國人那裡可以輕松的把它拍攝成好萊塢式的一夜風流,在法國人那裡可以拍成一個三角或者多角的戀愛游戲--法國人最擅長這個題材,反而是一對一的拍不好,在義大利人那裡是有關肉體的成長電影,在西班牙人眼中是嫉妒與誤會的卡門復仇,在英國人那裡只是一個完美丈夫的交易與選擇。
只有在俄羅斯人那裡,愛情關乎靈魂,關乎信仰,關乎尊嚴,關乎良心。
愛情對俄羅斯人來說,是神聖的通往信仰的橋梁和考驗,在他們的靈魂里,真正的愛情總是愛與恨的交織。影片中四個人無不面對著自己人生的重大的考驗,這不是法國式的私通與英國式的計算題,而是關於人良心的抉擇,是履行應盡的義務和一個安全卻沒有激情的婚姻,還是勇敢的接受新愛情,道德與愛情,究竟是哪一個呢?
雖然故事的結局是皆大歡喜,可是誰又能說,一切都是完美的呢,就象男主角的母親說的,看看再說。
影片採用的是室內劇方式,這對於演員是一個很大的考驗,如何在有限的空間,重量級的台詞中不使表演生硬令觀眾厭倦,還要掌握一定的節奏,相信只有蘇聯演員才做的到,我們可愛的安德列做到了,完美無缺。張弛有度,收放自如,他的天才就是能夠游刃有餘的在強烈的喜劇感與悲劇的沉重感中保持平衡。
他有一種罕見的在鏡頭前保持靜默的能力,一位影評家這樣說到。
這個原本學習化學專業的,相貌不出眾的男人,在長長的特寫鏡頭中是那樣的鎮靜,具有強烈的震撼力。他那流露著少見的天真的眼睛中那凝視著你,你會忽然發現,在這個小職員相貌的男人身上竟然蘊藏這如此驚人的力量。
要讀懂俄羅斯,就要懂得兩個人。
不是普希金---我知道他是唯一讓世界上所有人聽得懂並且感到親切如兄弟的人,
不是屠格涅夫,他優雅傷感,貴族氣質濃厚,但是過於西化,
甚至不是偉大的老托爾斯泰,我承認他的偉大,他的堅實厚重,他的道德精神是堪稱--最,這個詞語的,
但是我以為要真正領會俄羅斯,要讀的,是果戈里和陀斯妥耶夫斯基。
果戈里是一個迷。
他的神秘,詭異,讓人毛骨悚然的幽默感都在他那夢境一般的作品裡顯露出來,他的死魂靈對任何一個讀者都是一個巨大的謎語,他的荒誕,他的痛苦,他的沉淪,他的魔鬼。
陀斯妥耶夫斯基,我的精神導師。
關於俄羅斯人性格中的一切都會在他那裡找到。
痛苦啊,痛苦。
在他的筆下,人永遠是痛苦的,即使找到上帝。愛情不是溫情脈脈的花間詞,也不是浪漫的幻想,而是一種刑罰,暴力,殘忍,折磨,侮辱,靈魂在其中飽受煎熬。
如果他筆下的人物愛了,那就是一場暴風雨,一場滌盪心靈的約伯式的考驗,她愛他,就一定要折磨他,他也是。
她愛了,就是恨他的開始,他也憎恨她,他們越是相愛就是憎恨,想想娜斯塔西亞和羅果仁,想想斯塔夫羅金和三個女人,卡佳對米卡,那些充滿所謂受虐狂精神的女人。對她們來說,沒有強烈的感覺就不是感覺,沒有痛苦的愛就不是愛。正如加繆所說,愛情帶有暴虐的成分。所以我們總是能在梁贊諾夫那裡看到性格激烈的女人,痛打情人的女局長,厲害的車站女服務員,還有本片中的美艷的金發女郎。
可是又是誰能征服這些女人呢?
是金錢還是權勢,相貌?
都不是,是那些看似平凡的小人物,相貌普通,還有點窩囊,書生氣,但是,請注意,他們善良!
有知識,有教養,當然很好,可是良心,良心呢?
這是蘇聯導演舒申克的話。
這就是解開為什麼在那資本主義迅猛發展的時代,英國的狄更斯帶著耐爾和奧里弗只是逃進了改良主義家庭溫暖,法國的巴爾扎克逃進了交易所,德國人瓦格納和尼采逃進了中世紀的森林和古希臘,奧地利的卡夫卡變成了甲蟲,甚至美國也有一個麥田的守望者。而只有俄羅斯人勇敢的要在現實中打破這物質的巨獸,建立人間的天國。
因為驕傲的俄羅斯人無法忍受物質化帶來的靈魂的痛苦和失去甜蜜愛情的的悲劇。
物質化就意味著靈魂的痛苦和乾涸,意味著只在金錢面前人人平等,這是追求卓越的俄羅斯人無法忍受的,對他們來說,人的尊嚴才和靈魂才是一切。
世界上能夠拍攝出最美麗愛情故事的,是美國人和蘇聯人。
雖然在表面上看,這兩和國家和民族的人大相徑庭,但是他們都追求卓越,都有強烈的信仰,愛情就是一種信仰。
這不是偶然的。
聯想起最近的7連跳和那些在被機器剝奪了青春與愛情的工人,我就覺得這是一種中國文人的恥辱,麻木,冷漠,無動於衷,正是這種半死亡的狀態使中國人只會拍下三濫的電影和燒錢,沒有感情成不了大事。
親愛的安德列!
你在哪裡?
人們已將你遺忘,可是我知道你是那些迷人幸福的星辰里的一顆。
蘇聯不在了,可是俄羅斯還在!
愛情還在,理想與信仰還在,精神永存,藝術不朽!
即便全世界的人都忘記了你,只要我活著,我就永遠不會把你遺忘。
我愛你天真的眼神和傷感的微笑。
還有你溫柔的吻。
世界電影史上最會接吻的男演員,有三個。
克拉克蓋伯,馬龍白蘭度,
還有就是你--
安德列,瓦西里耶維奇,米亞科夫。
你融化了我的心。
親愛的安德列。
E. 對俄羅斯電影的總印象
看過好多俄羅斯拍的電影,《星星》,《莫斯科保衛戰》,《諜中諜》,等等,給我的印象是,似乎俄羅斯的電影拍的都是大喜大悲的,又象是在向人們敘述一段過往,一段歷史;雖說俄羅斯的電影從總體而言,效果與技術並不象往年的獲獎作品那麼老道,那麼豐滿,但每一部作品都能觸動人們的心弦,好多好多的電影讓人感到那種凄美,所以更多的是以人性美勝出.再加上沉寂的背景音樂,間隔隆隆的炮響,描述一個個戰場,一段段血腥,一段段聚散離合......
就拿《莫斯科保衛戰》而言,由於德軍的入侵,平靜的土地上平平的人們告別了寧靜的生活,奔赴戰場,就在這時,蘇聯中央下達了寸土必爭的指令,正由如此,眾多的年輕戰士上了前線,而大部分連武器都沒得配發就被送向戰場,他們便是德軍的炮灰,新手訓練營里的活靶子,整個場面,每一個角落都在流血,每一片土地都有人死去,為了反擊,巴掌大的土地上留下了依疊如山的屍體,那麼多鮮活的生命,由此喪失,他們,必須沖鋒陷陣,不得後退,手無寸鐵的他們用拳頭,用牙齒對抗德軍的"美洲豹",用血肉之軀迎接他們的飛梭子彈,向前被德軍打死,後退,被長官槍斃,這就是他們的結局,沒有結局的結局,留給他們的只剩下了死亡,這些樸素淳厚的農民於是成了政治延續的犧牲品,他們有的在前一天剛剛離開妻兒的懷抱,今天就命喪於此,所以有好多好多的人在剛一沖鋒時就躺下來裝死,面對鋼鐵實彈,再堅強的人心裡都會有所畏懼,更何況是朴朴通通的呢?他們殘喘,拖者傷殘的身軀掙扎著,目光凝聚在遙遠的天邊,天那邊的家,那邊的小屋,那邊的妻兒,等他回家......
戰後,當時參戰的一位德軍俘虜說:"在戰壕里,我打的手都軟了,他們手無寸鐵."戰爭是殘酷的,到現在為止,我懷疑,當時蘇聯用那麼多的人力物力財力,犧牲那麼多的生命,失散了太多的家庭,千百萬的人口,為的,只是保住自己的政治地位,用男子幾乎死絕的代價來取得,是不是太沉重.
這凄美的電影或許把戰爭描寫的有點誇張,但卻在向我門講述一個事實,一個鐵一般的歷史,不容忘卻,這悲壯的美麗.
轉自:say雲
F. 電影斯大林格勒戰役觀後感
作為這個世界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俄羅斯民族一直有著與其他文明截然不同的文化源流和民族性格。這一點不僅僅體現在音樂、美術、文學等方面,也通過電影這種復合藝術類型呈現在大銀幕上。更重要的是,所有的這一切藝術類型,都帶有濃厚的俄羅斯式的詩意,無論浪漫還是華麗,亦或是赤裸裸的殘酷。
《斯大林格勒》是由費多爾·邦達爾丘克執導的當代俄羅斯戰爭電影,作為俄羅斯早期功勛導演之子,家學淵源的邦達爾丘克在吸收了部分好萊塢電影精華之外,依然固執地堅持著,用俄羅斯美學與詩意來詮釋電影這門藝術。這部最新版《斯大林格勒》濃墨重彩,敘事沉穩,充滿了俄羅斯電影所獨有的特徵,深沉而悲憫,即便是在描述一整個民族歷史上最為慘烈的災難,依然充滿了希望與同情,令人沉浸其中,久久無法忘懷。
不同於前蘇聯時期大而全的電影模式,新版《斯大林格勒》以戰史上著名的「巴甫洛夫大樓」為原型,從小處著手,刻畫了五位身份、背景各異的蘇聯戰士與一名小女孩純潔的戰時愛情,以及他們之間那超越了男女之情的偉大情感。與之相對應,按照好萊塢人性化原則,影片同時也安排了一對德國軍官與俄羅斯女人之間的「斯德哥爾摩式」的悲劇愛情,以此作為陪襯。
雖然與時俱進地採用了IMAX3D制式來完成本片,同時在電影細節處也有不少對好萊塢電影乃至華語動作片的借鑒,但是整體而言,《斯大林格勒》還是一部標準的俄羅斯電影。氣勢恢宏的場面調度,色彩濃郁、華麗得好象油畫一般的每一幀畫面,以及緩慢卻牢牢抓住觀眾情緒的詩意化敘事節奏,甚至是在表現戰爭時,那種頑強不屈的精神,都帶有鮮明的俄羅斯文化特徵,充滿詩意,情感充沛而莊重。
從故事結構而言,《斯大林格勒》完全不同於好萊塢戰爭大片,以慘烈的河岸攻防戰開篇之後,影片迅速轉入膠著而又漫長的單兵作戰環節,而正是這漫長的過程中,導演娓娓道來,用充滿詩意的浪漫筆觸,精緻地刻畫了每一個角色,每一幀畫面,直到最後高潮部分的降臨。一般觀眾不容易接受的是,影片在最後高潮部分處理時的反其道而行之,情感和情緒遠大於直觀的視覺沖擊,想要象好萊塢電影那樣,享受一頓視覺盛宴的觀眾,看到這里或許會稍微有些失望,但是沉下心去仔細體會其中人物的命運和情感的話,或許才會更加懂得這部電影。
最後必須多提一句影片中,有關德國軍官與俄羅斯女人這條副線。盡管只是展現殘酷戰爭對於人性戕害的副線,但是這條副線或許也提供了最大眾化的敘事邏輯。尤其特別的是,整部影片當中,兩人之間始終語言不通,操著各自民族的語言,卻依然能夠在最後達成心靈的共識。那種糾結甚至對立的感情,也更加凸顯出戰爭的殘酷,以及人性偉大的光輝。其中不少的鏡頭和橋段完全喧賓奪主,極致浪漫,甚至可以單獨成篇。
有參考 但樓主採納哦
G. 俄羅斯電影影評
我是復制的!!!!《兵臨城下》難能有女人熱衷於在戰爭片中尋求自身的價值,權利永遠不是她們最終追逐對象,與此同時女性似乎往往在戰爭中扮演著浪漫因子的締造者。連我也不相信自己是戰爭狂人,可是卻某種意義上極度痴迷著戰爭片,尤其在整個人傾頹殆盡之時,眼球竟然也能聚焦在這種名叫戰爭的男人游戲中絲毫無轉動之力。
兩年裡第三次看《兵臨城下》(Enemy at the gates),之前的幾天感覺自己就要倒下了,被無形的槍林彈雨狂掃,心中大義凜然地高呼著:「向我開炮!」實則心知肚明子彈還沒上膛你丫準保第一個躺倒裝死。
再次遭遇另我窒息的狙擊手瓦西里-扎伊采夫,一個神槍手,最高稱謂,甚至遠高於歷史賦予他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的HERO。
一個原本烏拉爾地區的牧羊童,澄澈的眼眸透過獵槍的準星只有惡狼的賊眼,意念中祖父的一個聲音鳴響:「我是一塊石頭,我一動不動,慢慢地將雪含在嘴裡,這樣它就不會感覺到我的呼吸,我從容不迫讓它靠得再近一些,我只有一顆子彈,瞄準了它的眼睛,我的指頭輕輕按在扳機上,我沒有顫抖,我現在是一個大男孩了......」一槍擊斃的精準!
然而可笑的開場拉開帷幕,蘇軍沖鋒,指揮員大喊:「領到槍的人往前沖,沒有槍的從犧牲的人身上拿。」神槍手瓦西里竟然沒有配到槍,被發到的只有五顆子彈。他最大的願望就是「我要槍!」
一片屍骸下,瓦西里就用他手上的五顆子彈五槍擊爆德軍高官的五顆頭顱!
於是數十名德軍軍官的頭顱先後被瓦西里射開了花,在戰爭期間,敵人的恐慌不堪,急忙派遣號稱「軍中第一狙擊手」的柯尼格少校來「獵殺」瓦西里,瓦西里終於棋逢對手。雙方暗地的廝斗甚比地對空的襲擊還來得動迫人心。
瓦西里發現對方的瞄準鏡反光,讓奮死營救的愛人舉起一塊碎玻璃,德軍少校從而暴露方位被擊中了右手,然而卻距瓦西里的目標頭顱還遠,較量還未完結......
瓦西里助手騰空一躍,被德軍少校一槍擊落,生死只在一瞬。真是有高手過招的快感,Oneshoot,Onekill的狙擊手境界!
說實話,德軍少校的死法是本片的敗筆,他以為成功以後,竟然晃悠悠地走在空地上,偏偏被瓦西里來了個明目張膽的射殺,這完全背離了狙擊手的原則。
自古「英雄救美」,這里偏來個「美人救英雄」,美麗的猶太姑娘塔妮婭勇敢執著,不但輔助瓦西里在一個回合中贏得了勝利,還為了鼓勵瓦西里英勇殺敵,半夜時鑽到了他的毛毯下面,倆人之間一番火熱的激情瞬間爆發,戰爭中的愛情以此種隱澀的形式賦予了更猛烈的實現,直另人感到世間單純貪圖肉慾快感的淺薄和蒼白。正如男同胞談及瓦西里的槍法自然會拿CS說事,女人看戰爭的視點自然會女人特色,危情時刻迸發的激情慾呼不得的高潮更是妙不可言,亂世下的愛情定會驚天地泣鬼神!
然而花開兩朵各表一枝的說,這種愛情模式飽含著好萊塢類型片的色彩,比如有的觀眾一看到朱迪勞和女主角同時入畫就會猜測到結局肯定是男女主人公厲經戰爭磨難,最後在戰地醫院重逢,因為兩人必然會失散其中一個必然會受傷,是的,不出人所料,然而就是俗套怎麼樣,看到瓦西里走向躺在病床上的塔妮婭,鏡頭拉遠呈現大景深全景,誰的心裡不是酸甜苦辣百味俱全?排除結局套路不管,第三次觀看,我更多注意了一下它的場面調度,發現導演還是設計得用心良苦的,類型片也自有類型片的長處
H. 求俄羅斯電影欣賞課的結課論文。。。題目是,「我眼中的俄羅斯電影」,2000——3000字
我眼中的俄羅斯電影,以接近真實的故事和情感為血肉,以博大精深的俄羅斯文化為精魂,點綴以極具西伯利亞風情的景色和音樂,生動而豐富,扣人心弦。 一、俄羅斯電影中的文化
俄羅斯電影,無論題材如何,時代背景如何,故事情節如何,都無一例外淋漓盡致的表現和還原出了俄羅斯文化的內涵以及俄羅斯這個古老民族的民族性格。所以說,俄羅斯電影是以文化為標簽的,通過電影,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民族的品質——博大,寬廣,豪邁奔放,堅毅自強等。下面就結合電影,談談其所體現的俄國文化特徵。 1、強烈的愛國情懷:在《這里的黎明靜悄悄》中,當五個女戰士英勇犧牲她們花一樣的生命時,她們每一個人所表現出來的無畏、果敢和光榮,讓我不禁潸然淚下。永遠無法忘懷那一幕,熱妮婭高歌著在叢林中穿梭與德國兵周旋。她直面敵人的勇敢,她倒下時依然揚起的嘴角,為我們展現的不僅是這個人物的偉大的愛國情懷,更是無數俄國人的赤子之心。同樣無法忘懷的還有《無畏上將高爾察克》中,貧苦的俄國底層人民在呼嘯的西伯利亞寒風中,一個個跪倒在皚皚雪地上宣誓誓死效忠俄羅斯民族,在彈葯已盡的戰場上他們以血肉之軀抵擋槍林彈雨死死逼近敵人。在這一刻,我忘記了政治,激盪胸間的只有俄羅斯人對這個民族生命一般的信仰。
2、堅毅自強的精神:《莫斯科不相信眼淚》中卡捷琳娜,在遭受愛情事業的雙重打擊時,並沒有消沉。她憑借著自身超凡的毅力克服生活的困難,終於在邁入中年時,迎來了人生的春天。卡捷琳娜身上的堅忍並不是個例,而是反映了這個民族的堅強的特徵。同樣的品質,我們在《雁南飛》女主人公薇若妮卡身上也能看到。
3、其他的民族特性,如悲憫的情懷,風趣幽默的性格,樂觀以及對女性的尊重和保護都能在俄羅斯電影中體現出來。
俄羅斯電影,真實的反映了俄羅斯文化和民族性格,使電影在某種意義上成為了傳播和介紹俄羅斯文化的媒介,同時也使電影帶上了鮮明的民族特徵。 二、俄羅斯電影的取材
俄羅斯電影的題材十分豐富,如果我們跟隨電影回到其製作的年代,就不難發現,它們中的許多其實就取材於當時的社會背景。然而盡管如此,電影卻並沒有因其而體現出過多的政治色彩或商業色彩。
如梁贊諾夫的《辦公室的故事》,雖然體現了社會主義的社會模式,但它以小人物的視角,描述了處在這種模式中的人們的生活,因此仍保持了俄羅斯電影一貫的詩意和隱喻的特徵。
其次,一部分俄羅斯電影以著名的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為題材,再現當時的社會背景。但值得注意的是,與我們現在電影中的過分扭曲誇張歷史不同,俄羅斯電影對待歷史的態度是嚴肅的。以《無畏上將高爾察克》為例,在講述這個人物的一生時,電影不過分誇大哪一方面,甚至不人為的加上對這個人物的評價,不過多引導,而只是客觀真實反映歷史,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空間。 三、俄羅斯電影的取景和音樂
相信很多人都對電影《西伯利亞理發師》中開場那一片廣袤的西伯利亞原林印象深刻吧。一望無際的廣闊平原上鬱郁蔥蔥的針葉林,生機勃勃,讓人頓覺心胸開闊。諸如此類的獨具俄羅斯風情的景色在俄羅斯電影中不在少數。無論是泥濘冰冷的沼澤,茂密的原始森林還是狂風肆虐的雪地或結冰的伏爾加河,還有寂靜無人的紅場和街邊美麗的白樺樹,這些富有特色的景色在烘托電影情節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時另一方面也成為了俄羅斯電影的又一個標簽。
經典的俄羅斯電影除了具有情節真實感人這一共同點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共同特徵,就是它們都伴隨著十分好聽的音樂。《莫斯科不相信眼淚》的主題曲《亞歷山德拉》就是一個典型代表。這首歌不僅曲子優美動聽,其歌詞也十分貼近電影的主題,為電影博得了更多的喜愛。「萬事並非與生俱有,莫斯科不是一天建成。莫斯科不相信話
語,但相信愛情」娓娓道來的歌詞伴隨著優美的曲調,成為了這部電影的又一記憶點。 四、俄羅斯電影的新發展
隨著電影《守日人》《守夜人》的出現,我們看到了俄羅斯電影追求突破和發展的努力。怪誕的場景,獨具一格的故事,特殊電影手法的應用,血腥的場面,幽默風趣的對話,都讓我們似乎看到了好萊塢大片的影子。更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魔幻電影把以往在好萊塢影片中出現的虛幻的超級都市背景變換成了當代莫斯科的真實景象,同時還加入了伏特加、黑麵包和拉達車之類的俄羅斯生活細節,使得電影又與一般好萊塢影片有所不同。
當然,這只是俄羅斯電影走向復興的第一步。與目前國際上比較成熟的科幻片相比,俄羅斯國產影片還是顯得比較稚嫩。情節老套,過於血腥,同時有依靠裝神弄鬼來博取噱頭的嫌疑。然而,不論怎樣,這樣的嘗試,依然是一個積極的信號。相信有蘇聯經典電影的輝煌為指引,俄羅斯電影會重新找到它的方向,涌現出更多帶有鮮明俄羅斯特色的好電影。 五、思考與借鑒
反觀目前中國的國產電影,我不禁感慨頗多。中國國產電影在走向國際化的過程中為何困難重重,我想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它不夠中國化。當然,所謂的中國化不是一味的武俠動作,也不是氣宇軒昂的宮殿或昂貴的華服,而應該更多的包含文化的元素。通過電影完整的表現中華五千年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和中華民族的民族特性。這些東西若
能以細節的方式融入到電影的方方面面,自然會帶上獨特的民族魅力。而這一點正是我們要向蘇聯電影借鑒的。
另一方面,目前的國產電影,商業化氣息太濃。依靠強大明星陣容博取眼球,以扭曲歷史為代價贏得噱頭,斥巨資打造卻內容老套的中國電影始終顯得過於浮誇,明顯後勁不足。我一直覺得一部電影,只有當它不再依賴於明星、導演、資金、服飾等一切外在條件時,才有可能真正完成它作為電影的使命。為什麼我們不能試著把電影當作一種藝術品,創造出像蘇聯電影一樣的詩一般的影片呢?
【總結】無論經歷怎樣多麼漫長的歲月,俄羅斯電影就像歷史天空中的璀璨明星,帶著那個年代的特殊味道,在無數人的心中留下了一種名為蘇聯情節的東西。我心目中的俄羅斯電影,像普希金的詩,像托爾斯泰的小說,觸動人的靈魂,給人以思考,歷久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