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法國電影《蝴蝶》觀後感
精湛的演技,清純的眼神,深邃的話語,濃濃的親情,還有美好的風光,這一切的一切,似乎就是這部電影的亮點。聽完那內心的獨白,彷彿接受一次心靈的洗禮:小麗莎問朱利安爺爺,怎樣才能變富有?朱利安並沒有多解釋,只是說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不管麗莎有沒有聽懂,誠然,這句話不只是物質上的富有,還有精神上的。難道說只要快樂就能富有嗎?其實也不全錯。一個人,如果戰勝了精神上的挫折、痛苦、打擊與憤恨,去接受另一種全新的並且你熱愛的事物,你就會變的快樂,從此變得精神上富有的人。換一個角度想想,精神比物質上的富有來的更加不易,而欣喜與快樂且能使你終生受用……一個男孩要求一個女孩為了彼此的愛的約定,和他一起勇敢的跳傘,雖然女孩不同意,但最後男孩還是硬拉著她跳傘。看到這一幕,老人對孩子說,他們的愛情只用一根繩子維系著。這似乎是導演特地安排進去的,目的就是告訴我們,人們口中的信物,恰恰是不相信的證明,如果兩個人真心相愛,疼愛對方都怕不夠,都怕來不及,誰還會破天荒要用一個巨大的行動來證明心中的愛意?再價值連城的一個鑽戒能貴重過一個人的生命嗎? 最後,他們回到了家中,沒有「滿載而歸」,因為麗莎毛手毛腳的嚇跑了蝴蝶。不過, 最後的最後,總是美好的,她的媽媽對麗莎說出了久違的三個字;朱利安也完成了他多年前許下的諾言。也就是在那個晚上,他們都找到的那些被忽視的愛! 不過最後我們還是等待到了伊莎貝拉,就在兩人兜兜轉轉一圈之後,在老人的溫室里,一隻郵寄來的伊莎貝拉誕生了,兩個人的心願都得到了實現,女孩的媽媽也告訴她「她愛她」。我看到這里,也才赫然明白,這部片子所要表達的意義原來就是,不要忽視身邊的愛。
『貳』 電影蝴蝶的介紹
《蝴蝶》是一部法國電影。影片由法國天才童星柯萊爾·布翁尼許,三屆法國西澤獎影帝米歇爾·塞侯,擅長家庭喜劇的導演菲利浦·慕勒,以及節術電影《情慾飛舞》和奧斯卡獲獎影片《美麗心靈》的攝影師尼可拉斯·海特聯袂締造。片中描述的是八歲的小女孩麗莎(單親家庭的孩子)與失去兒子的孤寡老人朱利安,到山上去採集一個叫「伊莎貝拉」的蝴蝶,在尋找蝴蝶的旅程中,兩人建立了友情,並領悟了愛的真諦。
『叄』 蝴蝶的啟示觀後感
《蝴蝶》觀後感篇一:蝴蝶觀後感
又是一周校選課,我很榮幸自己能選到黃老師的課,不僅上課輕松愉悅,還能經常看電影,雖然很多都是兒童電影,但也因此能讓自己停下來,凈化一下心靈,返璞歸真。這周,老師為我們播放了一部名為《蝴蝶》的法國電影。
這是一部關於親情的法國電影,一個老人和一個10 歲女孩共同去尋找一種阿爾卑斯山脈中的稀有蝴蝶「伊莎貝拉」,老人為了死去兒子的遺願,女孩為了尋找失去的母愛,走在同一條尋找的路上。整部片子以尋找來一步步梳理出電影本身要體現的內容,尋找並不是意義本身,尋找的動力和根源——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對親情的寄託才是這部電影最終要表達的內容,也是要傳達給觀眾的意義。
「伊莎貝拉」是老人瘋掉的兒子死前最後的希望,他想看看叫「伊莎貝拉」的蝴蝶,為了兒子,老人成為了一個蝴蝶專家,在山裡找伊莎貝拉找了15年,這是一種一年只出現10天的短暫生命,但卻被譽為最美麗的蝴蝶;單親女孩的媽媽忙於工作,女孩受到冷落,所以在沒有告訴家人的情況下偷偷鑽進老人的汽車去了山裡,為的就是看到老人所說的蝴蝶。電影最後我們才知道,女孩的媽媽就叫「伊莎貝拉」,她的尋找,純粹是出於對母愛的渴望。一老一少在山林中露營,對話,從互相排斥到共同攜手,當伊莎貝拉就要到來時,女孩卻因為毛手毛腳讓它飛走了。雖然我覺得電影最後的結局有點俗套,是以警察抓到老人以為他拐賣兒童最後兩家冰釋前嫌結束的,但是我認為這部片子所表達的意義和拍攝的景色還是挺值得一看的,畢竟法國電影都是比較有人文色彩的,總看美國大片,偶爾看看這種法國文藝電影還是挺享受的。
這部電影,能夠欣賞到老人家裡無處不在的各式各樣的蝴蝶標本和阿爾卑斯山脈如畫的風景。導演還把蝴蝶的所有生物形態和破繭過程都一一展示給了觀眾,這是電影的一大特色。最令人意想不到的要數老人家裡一扇緊閉的門了,在小女孩偷偷打開之後,發現那屋子裡竟然是一個精心營造的蝴蝶溫室,飛舞著各色美麗的蝴蝶,就像城市中童話里的另一個世界,比阿爾卑斯山脈的天然景色更令人驚嘆。
整部電影話語不多,但都耐人尋味,一少一老一問一答,滿篇基本都是這樣的對話。女孩看到一個男人強迫女友和她共同滑翔來表示愛他時,問:什麼叫一根繩子維系的愛情?答:當
愛情需要證明時,那它本身就不存在;女孩問:為什麼有富人和窮人之分呢?答:平等、自由、博愛的口號雖然叫起來響亮但實施起來卻不是那麼容易的。諸如此類……人生的經歷和哲理就這樣在對話中簡單清晰的進行了解釋,展示在了人們面前。最後的片尾曲也是一老一少的問答歌唱,很可愛、很有趣,這大概是這部影片的又一個特色吧。
不過最後我們還是等待到了伊莎貝拉,就在兩人兜兜轉轉一圈之後,在老人的溫室里,一隻郵寄來的伊莎貝拉誕生了,兩個人的心願都得到了實現,女孩的媽媽也告訴她「她愛她」。我看到這里,也才赫然明白,這部片子所要表達的意義原來就是,不要忽視身邊的愛。當身邊的親人和愛人都還在的時候,要懂得珍惜,不要等到親人失去了才通過實現當初未能實現的願望來回憶和遺憾,這是老人給我的啟示;要懂得珍惜,不要因為最親的人在身邊就以為他知道自己的心,愛是需要溝通的,也是需要表達出來的,不要讓身邊的人受到冷落,這是那對母女的啟示。愛身邊的人和事吧,它會讓我們的心裡永遠駐留著那遍尋不著的最稀有美麗的蝴蝶,讓我們不會有遺憾。
《蝴蝶》觀後感篇二:
前幾天,我從雜志上讀到了一篇文章,很受感觸。文章的名字是《蝴蝶的啟示》,文章的大概內容是這樣的:有一個人正好看到一個蠶繭破了個小口,蝴蝶很艱難地從小口中一點點掙扎出來,似乎已經竭盡全力。這個人看不下去了,就拿來剪刀小心翼翼地將蠶繭剪破。蝴蝶很容易就從中掙脫出來,但翅膀很萎縮,緊緊地貼著身體。他期待蝴蝶的翅膀能伸展起來,成為一個健康美麗的蝴蝶,然而它始終帶著癟縮的翅膀在地上爬行,沒能再飛起來 ......好心人並不知道,蝴蝶要從蠶繭的小洞中擠出來,把體液擠到翅膀中,最後脫繭而出後,才能展翅飛翔。讀了這個故事,讓我思緒翩翩,想起了我們當前對孩子的教育,有著與此故事中那個人相似的做法。
「五一」假期間,我乘車去看望在外地求學的兒子。我帶著幾天前就采購好的兒子最愛吃的食物,換季的衣服,學習的資料,滿滿兩大包,左手提一個,右手拎一個,懷著期盼和喜悅的心情踏上南去的汽車。經過了七、八個小時的車程,終於見到了日夜牽掛的兒子。兒子比春節時長高了許多,瘦了一些,但顯得更加帥氣。來到宿舍,放下包裹,開始幫兒子洗刷起來。洗了一大堆臟衣服,刷了四雙鞋子,拆洗了被褥,撐上了蚊帳,整整忙碌了一下午。第二天走時,把兒子冬季的衣服塞滿了一大皮箱,厚被褥裝滿了一大塑料口袋,像逃難的難民一樣擠上了北去的汽車。每次去看望兒子,我都是如此,搞得身心疲憊。起初我總覺得兒子還小,洗刷不幹凈自己的衣物,幫兒子洗刷是應該的,他大了就能學會這些的。可是漸漸地覺得兒子對我的依賴性越來越強,我幫他洗刷在他看來是一種正常的習慣,沒有想深入學習處理自己生活事務的想法了。讀了《蝴蝶的啟示》一文後,我忽然感到自己的愛在傷害兒子,我的包辦代替在誤導兒子不想學會自理,我就像此文中的那個人在拿著自認為「愛」的剪刀,剪去孩子自理生活的能力,,剪去孩子戰勝自己懶惰和畏難的信心,剪去孩子在困難和逆境中生存的勇氣。這也讓我想起我的一些學生家長也像我一樣無微不至地「關愛」自己的孩子。在家裡,家務活一點兒不讓做,怕影響學習;上學時,家長背書包,擔心壓壞了孩子,影響生長;值日時,家長忙著掃地、拖地,怕孩子做不好衛生,挨訓;......家長們就像《 蝴蝶的啟示》中的那個人——「期待蝴蝶的翅膀能伸展起來,成為一個健康美麗的蝴蝶。」可是也像那個人一樣沒有想到蝴蝶要從蠶繭的小洞擠出來,把體液擠到翅膀中,最後脫繭而出後,才能展翅飛翔。孩子的成長也像蝴蝶的蛻變一樣,在生命的歷程里,需要自己的奮斗乃至掙扎,才能變得堅強,才能永遠的飛翔。
《蝴蝶的啟示》一文也讓我想到我們現在的課堂教學。新課改的春風吹遍了大江南北,綠透了各個試教區,但是我們的課堂教學還存在著一些「滿堂灌」現象。教師的角色還沒有徹底地改變,一些教師對孩子的「關愛」太濃烈,大包大攬,越俎代庖。為了對付教育局的抽考、學校的月考和每學期的期中、期末考試,一些教師對每篇課文作細致地分析講解,每篇文章後的思考題要求學生抄上標准答案,各種類型的'作文抄上幾篇範文讓學生背誦......每堂課上老師講得口乾舌燥,學生聽得索然無味,語文,這門充滿智慧和情趣的學科在學生的心中變得像一潭即將枯萎乾涸的死水。我們的孩子也在老師的關愛中變成了傀儡,這不正如《蝴蝶啟示》中那隻蝴蝶一樣,雖然在那個人的幫助非常容易地掙脫而出,但它始終帶著癟縮的翅膀在地上爬行,沒能再飛起來。我們的孩子雖然背會了老師給
的標准答案,但是他們智慧又能飛多遠,如此長久的訓練,他們也許真的只能像文中的那隻蝴蝶那樣癟縮著在地上爬行,這難道不讓我們老師深思嗎?我們的這種一絲不苟的「關愛」會傷害學生,傷害他們的獨特感受,傷害他們的創造力,傷害他們的探究精神......所以,我們還是節制自己的「愛」吧,留給孩子自然、自由、自主、自助的空間,讓他們經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一隻健康美麗的蝴蝶,永遠地在高空中飛翔。
《蝴蝶》觀後感篇三:
翩飛過我腦海的你的伊莎貝拉
——評《Le papillon》
「你難過嗎?你知道,死亡死人生很重要的一部分,只是它不會事先通知你,很多人活的好像自己有永恆的生命似的,可是從沒有人確定他們是否有時間實現自己的願望。」於連坐在樹下的石頭上坦然道。
蝴蝶,最翩飛的生物,卻承載著最深沉的哲思,如同破繭,如同成長。
伊莎貝拉,最常見的名字,卻背負著最傷痛的執念。一個是一種稀有蝴蝶的名字;一個是淡漠的母親的姓名。一個是沉迷於對自己患有精神病自殺的兒子的悔恨的老人;一個是對自己母親不關心自己決心報復和試探的女孩。就這樣,他們匆匆去了那片這個時節里能找得到伊麗莎白的蔥蘢的大山。
不知是自然度化了他們或是他們感染了自然,在輕松活潑的舒緩鋼琴曲中,恰到好處地清新感,和充滿童稚趣致的對白。
「蝴蝶叫伊莎貝拉真奇怪」
「是一位昆蟲學家在1839年在西班牙發現了這種蝴蝶的人,他就用西班牙王後的名字給他命了名。」
「我媽媽給我起名字的時候有個拼寫錯誤,本來我改叫艾麗莎,可是等級的人把字母給忘了。」
「這沒什麼關系,叫艾爾莎也很好聽。」
「艾麗莎是伊麗莎白的簡稱嗎?」
於連點頭稱是。
「哪艾爾莎是什麼簡稱?」
於連想了想,說「不知道,它不是簡稱。」於連回頭一笑。
艾爾莎沉默了一會兒,喃喃自語到,「那就好,是簡稱就太傻了。」
艾麗莎總是這樣,希望自己得到重視。我想,她其實心裡是有些失落的,在知道自己最初的名字不是出於母親對自己喜愛而精心挑選過的,而是母親和登記員粗心的一個筆誤。不過「那就好了」,不是以別的東西命名的簡稱,不是替代。然後她開心了一些說,「那就好了。」你可以想像她的心。就像她說,她把鳥籠打開的時候,小鳥並沒有飛走時的喜悅,「因為它是真的喜歡我。」 影片中總是充斥著這些情感變化精心描繪的情節。在艾爾莎跟著於連憤怒的目睹了偷獵者的時候,在於連捕捉、毒死蝴蝶。「你這是偷獵!」於連開始沉默。我想,艾爾莎是不明白的,不明白於連為什麼對於別人偷獵憤怒,但自己卻仍然要偷獵。世界總是難懂。艾爾莎是不會明白的,那個男人在門外面趾高氣昂地在電話里命令人買賣股票。這一幕總讓我想起《小王子》里的一句話,「人拚命擠進快速火車,卻不知道自己在尋找什麼。於是他們變得憂慮、煩躁、在原地打轉??」就像那些人也不能懂,「富有,就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於連總是能把一些大道理講得那麼平易近人。
在於連講最後的審判的時候,不知是為了反戰的主題還是為了原罪的定論,氣氛沉重闃靜,就像那個艾爾莎不小心嚇跑蝴蝶的那個夜晚。人其實還是有很強盛的執念的,老太太能夠注視著一個早已停掉的鍾表許久許久。於連能夠因為艾爾莎嚇跑了蝴蝶失態地吼她。
幸好,一切都來得及挽救。
最後的場景,整整四分鍾的鏡頭,華麗麗地都獻給了一隻破繭的伊麗莎白蝶。蝴蝶終於翩飛,悔恨終於淡忘,關愛終於表白。
「我們去那麼遠的地方找它,它卻在這里等著我們。」 也難怪簡楨說,「我只是一隻蝴蝶,很偶然地經過了生。」
『肆』 關於法國電影《蝴蝶》的影評
學校剛剛放過,叫伊莎貝拉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在尋找的那種罕見的蝴蝶的名字就叫「伊莎貝拉」。一部很溫情的片子。
一老一小在尋找過程中發生過許多好玩的事情。你要是喜歡這部片子,推薦你看《二手獅王》也不錯。
『伍』 法國電影蝴蝶關鍵詞
法國天才童星柯萊兒布翁尼許是本部影片的亮點。她將一個生活在單親家庭的,聰明伶俐又孤獨敏感的小姑娘麗莎演繹得如此傳神。她的笑容與憂傷,是整部片子的光影,牽扯著所有觀者的視線和神經。
所以本片在法國上映時,吸引了上百萬觀眾前去觀看,票房突破了2億元。這其中,柯萊兒布翁尼許的出色演技居功至偉。她那雙純澈的藍眼睛,羞怯迷人的笑容是這個殘酷世界的抗體,任誰都無法拒絕這樣一個精靈的慰藉。
結尾使人感覺到 這一老一小已經變成了有趣的搭檔,在相互啟迪,相互關愛中,踏上了走向大自然的旅程。電影中的主題曲,就是這一老一小在冒險路上的風趣對話。鄰居爺爺冷靜肅穆,不苟言笑,小麗莎活潑可愛,總有問不完的話題。
《蝴蝶》看似兒童電影,其實劇本寫得聰明巧妙、深入淺出、舉重若輕,在每個問題的背後,都隱含了人生的哲理。這些來自法國的"心靈課題",可讓大朋友在會心微笑之餘,去思考學習。
片中的小女孩熱情活潑,老爺爺冷靜嚴肅,兩人個性迥然不同。但就某個層面來看,他們卻像兩個小孩子,會彼此鬥嘴、嘲弄和反駁。正如同毛毛蟲會慢慢地變成蝴蝶(蛾),這一老一小的有趣搭檔,一旦踏上了大自然的旅程,經歷不同階段的相互啟迪,關系也開始有了微妙的轉變……。這位天才童星在劇中純真自然的表現,讓導演喜歡她、攝影師喜歡她,身為觀眾的您,也一定會喜歡她!
『陸』 法國電影:《蝴蝶》影評 500字左右,快,好的加分
《尋找屬於我們的伊莎貝拉》
看完法國電影《蝴蝶》的晚上,許久不肯閉上眼睛。彷彿眼瞼一合,那些影像便要談去,世界將重又歸於嘈切、繁囂。不會再有天籟般的童聲一記記問詢,仿若幼嬰的耳語。
《蝴蝶》象一組清新的田園詩,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一點點滲入眼耳。那片屏幕,穿過蝴蝶斑斕的羽翼,給我一座驚艷府邸,如此寧馨,靜美。
蔚藍晴空下,一望無際碧綠的草原,微風中搖曳的金色麥浪,草原上爛漫的野花和撲蝶的小女孩。大自然的靜美與生命的動感,在這部影片里,融合得如此無缺。
如此看來,圈子裡的幾個朋友都偏愛法國電影,並不是沒有理由。
《蝴蝶》沒有跌宕迂迴的劇情,也沒有刻意做秀的煽情,只是一場平淡的講述。
八歲的小女孩麗莎是個單親家庭的孩子,媽媽未婚先孕生下了她,卻又不知該如何照顧她。孤單的麗莎只能與心愛的藍球為伴,在母親失約或晚歸的時候,一個人坐在咖啡廳里、或者電話亭邊的長椅上無助地等待。直到有一天,失去兒子的孤寡老人朱利安把麗莎領進了他的家,麗莎第一次接觸到了蝴蝶這種生物,並跟隨著酷愛收集蝴蝶的朱利安一起,去尋找全歐洲最罕見、也最美麗的蝴蝶「伊莎貝拉」。
口齒伶俐、思維敏捷的麗莎在與朱利安同行途中,不停地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並與固執嚴肅的朱利安鬥嘴。一老一少在不斷地爭執與妥協中,漸漸親近。這一趟旅程,變成了尋找愛與親情的路途。
法國優美的鄉村風光和老少之間諧趣的對話,使得整部片子看來心曠神怡。
法國天才童星柯萊兒布翁尼許是本部影片的亮點。她將一個生活在單親家庭的,聰明伶俐又孤獨敏感的小姑娘麗莎演繹得如此傳神。她的笑容與憂傷,是整部片子的光影,牽扯著所有觀者的視線和神經。
所以本片在法國上映時,吸引了上百萬觀眾前去觀看,票房突破了2億元。這其中,柯萊兒布翁尼許的出色演技居功至偉。她那雙純澈的藍眼睛,羞怯迷人的笑容是這個殘酷世界的抗體,任誰都無法拒絕這樣一個精靈的慰藉。
看法國電影,總能讓人感受到身心的愉悅。原因在於法國電影總是能將很深刻的主題演繹得輕松詼諧。許多人生的哲理與隱喻,被有條不紊地編織進情節的前生後世,於細節處,一一表露。
這部79分鍾的影片,其實涉獵了相當廣泛的內容。親情、友誼、愛情、戰爭、金錢、命運、人生等等。看起來似乎是極深奧的話題,本片卻以簡單的對話和簡潔的鏡頭語言做了近乎完美的闡釋。
比如,當那隻美麗的鹿倒在偷獵者的槍聲里,朱利安沒有去擋住孩子的眼睛,他讓她知道了什麼是「偷獵者」。當朱利安爺爺把捉到的蝴蝶放入盛有葯物能致蝴蝶於死地的瓶中時,麗莎冷冷地吐出了「偷獵者」三個字。這是一種意味深長的諷刺。成人的世界,太多的理由和解釋,但在孩子的眼中,並沒有實質的不同。
比如,麗莎與朱利安在山上看到一對情侶,男孩要求女孩為了證明愛情,勇敢地和他一起跳傘。
朱利安告訴麗莎,這對情侶的愛情只靠著一根繩索維系著。通常人們要求對方做些什麼來證明他們的愛情時,就表示不信任對方,沒有信任,愛情就撐不住.。
再比如,在一次富人的聚會上,麗莎問朱利安怎麼樣才算是富有。朱利安告訴她:最好是做自己想做的事。
片中還有多處涉及到了政治敏感話題(在國內的審片制度中,經常會出現此類術語)。反戰,應當是它隱藏的主題。
我至愛朱利安用手影給麗莎講故事一幕。個人感覺,它是整部影片中最匠心獨具的表達。
麗莎入睡前要聽故事。朱利安於是藏身於床單後,就著昏黃的燈光,用手影的方式,惟妙惟肖地講了動物界及整個人類世界生存的殘酷。上帝的手,同時製造了美醜與善惡。似乎臨到末日審判那一日,誰都是一具待罪之身。
這個隱喻,生動又驚心。三屆法國凱撒獎影帝得主米歇爾塞侯飾演的朱利安,在此將他人生經驗中的睿智與曠達表述得淋漓盡致。
朱利安與麗莎借宿農家的時候,聽男主人訴說政治與民生的利益對沖,戰爭的殘酷及對人性的摧殘。男主人的老母親仿如蠟像般凝固的身影也帶給人一種強烈的視覺震憾。
也是在此,朱利安終於說出,他如此痴迷於尋找「伊莎貝拉」,是為了要滿足兒子臨終遺願。他的患重度抑鬱症的兒子,臨死前惟一的願望,是想看一眼傳說中最美麗的蝴蝶伊莎貝拉。
親情的主題,在這里被濃墨重彩地渲染開來。雖然朱利安敘述得不動聲色,而內里蘊含的深沉情感卻教人動容。他其實深愛著兒子,卻從不曾對他說出「我愛你」三個字,當兒子英年逝去,所有的遺恨都已來不及彌補。
所以,對此深有感觸的老人,在片子近尾聲的時候,當警方出動人力,將不慎跌入山洞的麗莎救上來之後,才會對麗莎年輕的媽媽說:去,告訴孩子你愛她。
鏡頭語言在此處,又轉入了對於法國某些社會問題的探討,例如單親家庭孩子的撫養及教育問題。
朱利安對麗莎的媽媽說:不快樂的小孩通常都會渴望快快長大,脫離令自己感覺痛苦的生活,到自己能掌握的世界中去。
麗莎的媽媽幡然醒悟。
在野外的時候,「伊莎貝拉」因為麗莎的莽撞被驚飛,老人帶著小小的遺憾返家。但導演卻在尾聲掀起了一個小高潮。老人和孩子費盡心機尋找的「伊莎貝拉」蝴蝶其實就在家中。她最初的形象,只是一隻醜陋的蝶蛹。
原來,他們一心想追尋的東西,其實就在自己身邊,只是被忽略了而已。
這是片中會讓人發出會心微笑的鏡頭:下了課的小女孩每天飛快地穿過街區,跑上樓梯,氣喘吁吁敲開朱利安的家門,只為了能夠親眼看到一隻蝴蛹蛻變成蝴蝶的過程。
導演給了長達4分鍾的鏡頭,用來表現伊莎貝拉破蛹而出的畫面。伊莎貝拉在燈光下緩緩打開翅膀,那一刻,美麗震懾人眼,彷彿所有的疼痛都被忽略。
似乎也在那一刻,聽到麗莎內心的蛻殼聲。
我們人生中那些難捱的辰光,那些對疼痛與苦難的隱忍,就象一隻蝶蛹,等待蛻變的過程。從醜陋的蝶蛹到美麗的蝴蝶,是生命中經歷成長蛻變的最好隱喻。
片子里的最後,麗莎放飛了「伊莎貝拉」。末尾的點睛之筆,是小女孩神秘兮兮地貼著朱利安的耳朵說:我媽媽的名字,也叫伊莎貝拉。
朱利安抬起頭對她微笑:那我們都找到了它。
這是法國影片中又一觸動人心的溫情點,也是影片的主旨所在。身兼編劇與導演兩職的菲利普.穆樂擅長處理家庭喜劇,在本片中,他舉重若輕,將深厚涵義融化於輕松溫情,使得整部片子充滿幽默感,人情味十足。劇本里的對白及導演鏡頭語言的運用,講究對內心忠實,對情感忠實,所以每一個觀看的人,都能從中找到共鳴。
而法國人一貫擅長表達的浪漫在這部電影中穿插始終,朱利安雖然表面嚴肅,其實內心也天真如孩童。他與麗莎之間孩子氣地鬥嘴,令整部影片諧趣橫生。
法國,做為藝術電影的源流之地,的確有許多方面值得借鑒,因其電影文化的深厚底蘊無人能及。
比如電影原聲音樂。在本片中,麗莎與朱利安的一問一答,將那些雋永清新的人生哲理做了淺顯而通透的闡述。小女孩的聲音活潑俏皮,老爺爺冷靜嚴肅。融合在一起,聽來耳目清新。
法語一向被公認同為世界上最優美的語言,而小女孩童聲稚氣的法語更是彷彿天籟。這首電影原聲歌曲,被許多人視為靈魂的洗劑。執掌配樂的Nicolas Errera,用醇美的鋼琴和行雲流水的弦樂來合成了這首曲子,為影片增色不少。
再比如色彩的運用。79分鍾的影片,象一場聲色光影的旅行。參與過藝術電影《情慾飛舞》和奧斯卡得獎影片《美麗心靈》的攝影師尼可拉斯海特,用明朗的鏡頭,將法國阿爾卑斯山的自然景緻拍得如同一副寫意山水畫卷。
國內的影片,雖然也不乏此類手筆,但總覺得似一場視覺盛宴。饕餮之後,味蕾也隨之麻痹,沒有餘味值得反芻。所謂的大投資、大製作,象一場轟轟烈烈的煙花,綻放的,只是瞬間艷光,沒有可以長久存留下來的美麗。場面再宏大,情節再壯闊,缺少人文精神和文化內涵做支撐,就會感覺蒼白無力。
但《蝴蝶》就不同。雖然它只是一部低成本的小製作電影,故事也非常簡單,但它象一部多棱鏡,人們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它,就會引起不同層面的反思。
現今的觀眾,已被眾多的歐洲片養刁了口味。他們要的是視覺與感覺的雙重享受,這一重境界,才是對電影藝術的最終要求吧!
『柒』 誰看過法國的電影《蝴蝶》對這部片子你們有什麼看法
該片由3屆愷撒獎影帝Michel Serrault(飾演嚴肅的爺爺)和法國天才童星Claire Bouanich(飾演活潑好問的埃麗莎)共同主演。
故事主角叫埃麗莎,今年8歲,沒有爸爸。她不怕陌生人,她的好奇心比大象還要大。一天中午放學,媽媽又忘了接她回家,她來到鄰居爺爺的家,還打開爺爺的密室。脾氣怪怪的爺爺,說他要去找「伊莎貝拉(Isabellae)」,那是全歐洲最稀有的蝴蝶。埃麗莎怕被送到孤兒院,於是粘著爺爺一起上山找蝴蝶。這趟遠足好辛苦,她半路賴皮、後悔了……可是,她卻看到滿天飛舞的蝴蝶,和媽媽的愛!蝴蝶的故事 伊莎貝拉蝶(Isabellae),1898年被一個西班牙獵人發現,便被賜予了西班牙皇後的名字,它是現存歐洲大陸最美麗的蝴蝶之一。 爺爺胡利安尋找伊莎貝拉蝶的緣由非常簡單。老人的兒子原本有著健壯的身體和積極的精神狀況,可是突然間,毫無徵兆地像掉進了一個黑洞里那樣,變得神經過敏和憂鬱症。他的身體一天天孱弱下去,精神也一天天逐漸崩潰,他在臨死前想見一種蝴蝶,那就是伊莎貝拉蝶。老人承諾一定找回這樣的蝴蝶,然而兒子卻永遠找不回來了。心中的惡魔困擾著他,一天,在毫無徵兆地情況下兒子撒手人寰,留下了孤苦的胡利安。 老人為了履行自己對死去兒子的諾言,於是開始大量地搜集蝴蝶標本,然而這么多年來他都未曾實現這個願望。伊莎貝爾,成為老人永遠的痛! 胡利安自然也不會輕易氣餒,生死的許諾重若泰山,他寧願用秘魯的稀有蝴蝶標本換得昆蟲館中僅存的雄性伊莎貝拉標本,寧願遠離巴黎跋山涉水來到這個渺無人煙的高原之巔。夜晚,他和埃麗莎守在篝火旁,他們談論著兒子,談論著母親,談論著蝴蝶伊莎貝拉。胡利安和埃麗莎之間似乎氤氳了一種默契,女孩找尋到了企盼的親情、溫暖,老人找尋到了蝴蝶、解開了心結。 正是這場不同尋常的旅行讓兩個人結下了無法割捨的親情,也正是這場旅行讓庸碌於生活瑣碎的母親明白什麼才是最重要的,她終於在埃麗莎耳旁吟出三個簡單的字。人們習慣在最親近的人面前表現出若無其事的惘然,習慣讓平淡稀釋掉生活最彌彩的樂章。這些惘然與稀釋讓人與人之間平添了更多的疏離與隔閡,它會若隱若現、揮之不去。影片中的蝴蝶擁有了一種橋梁的氣質,它不僅是老人與故去兒子之間溝通的橋梁,也是撮合老人與女孩,女兒與母親之間交流的橋梁。 故事的結尾多少富有詩意,伊莎貝拉幼蟲在蝶蛹中蠕動,慢慢掙脫掉外殼的束縛,爬上枝頭,展開彩色的雙翼完成了生命最激動人心的轉變。放飛的伊莎貝拉寄託了老人與兒子的思念,埃麗莎向天空揮揮手,「飛吧」,它也是女孩走向嶄新生活的希冀。三個故事 采蝶的路途中老少兩人遇到三個故事,老人用平實語言看似波瀾不驚地將人生的況味傳達給女孩,在她幼小的心靈深處激盪起了一層層的漣漪。雖然對她來說,可能還有些懵懂,但那已然褪去了天真、膚淺。 愛情的證據 一對戀人在山坡上嘗試跳傘,男人說這是愛情的證據,於是兩個靈魂被散亂的風揪起飛向了遠處。胡利安並不認同這種行為,他說,「他們的愛也只有條線牽著」,「如果存在所謂愛的證據,那就說明人們缺乏信心」,「當人們沒有信心的時候,愛也就不存在了」。的確,人們為什麼要用懸掛在一條繩子上作為愛的證據?我們信誓旦旦、我們海誓山盟,一切都是由謊言建起,又被謊言摧毀。世間兩情相悅的男男女女,我們為什麼要用一時的激動去承諾一世的生死相許? 該死的盜獵人 叢林中兩條麋鹿悠然自得尋覓著食物,一老一少觀察著自然的幽靜和祥和。突然一聲獵槍聲轟鳴而過,埃麗薩與胡利安不約而同地微微一噤,「該死的盜獵人」從老人口中脫口而出。隨後老人用棉花和氰化物悶死了孩子捉來的阿波羅蝶,孩子喃喃語道「盜獵人」,老人尷尬一笑,淡然認可。孩子的言語雖然有些吹毛求疵,小題大做,但這樣質朴的語言出自埃麗莎之口又顯得多了些真摯與虔誠。為什麼我們喋喋不休、我們強人所難,而對自身的行為卻視而不見,堂而皇之呢?胡利安的沉默似乎也是在追悔自己對兒子的愧疚,生命的奔涌是在這樣的追悔與冥想中才生生不息。我們也會銘記下這樣一句話,警世警人! 富人與窮人 在山腰的小木屋裡,他們偶遇一隊登山愛好者。他們談論著「賺錢」、「財富」與「幸福」。埃麗莎不解地問:「人怎樣才能富有?」老人耐人尋味地回答道: 「最好就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或許我們對富有這個概念缺乏認知,或許我們會把富有等同於財富的充裕,然而老人用這段頗為精闢而朴實的話道出了財富的意義,那是動物那般追求財富的極大滿足,縝密的算計、阿諛與奉承、前仆後繼地爾虞我詐?還是把生活當作一種藝術,微妙地截取其中的奧妙,在禁慾與縱欲之間尋求美與精神,品咂、陶冶、享受
『捌』 法國電影《蝴蝶》觀後感!急需!!!!!!!!!!!!!!!
電影蝴蝶通過一個沒有爸爸跟著媽媽一起生活的小女孩走失後,遇到一位失去兒子的老人安利文之後兩人一起找「依莎貝拉」的蝴蝶的過程。通過她們之間的交流,所看,所遇,而間接揭示有關親情、愛情、人生、小孩教育、生活及戰爭的無情,及讓我們思考該怎麼處理問題、處理愛情、當親情缺失之後應該以一種什麼樣態度來生活一部溫情電影。
它拋棄了一般以愛情為主題的電影手法,通過一老一少的對話及尋找蝴蝶的經歷。將我們的思維跟著一個又一個為什麼,而思考我們自己平時處理問題是否有些偏激或不足之處。
『玖』 法國電影蝴蝶劇情 該片講述了什麼
1、8歲的艾爾薩隨母親搬到巴黎一處公寓,由於母親在16歲時就生下了她,現在母親還很年輕,整日沉浸在戀愛的喜悅中,因此艾爾薩常常被母親忽視。放學後艾爾薩經常無處可去,只在學校或家附近徘徊。
2、鄰居於連是一名蝴蝶收藏家,鰥居多年的他發現了艾爾薩,並邀請艾爾薩到家中做客。艾爾薩對於連的蝴蝶很感興趣,但於連性情古怪,他不希望艾爾薩打擾蝴蝶的孵化,又將艾爾薩趕出了家門。
3、有一種神奇的蝴蝶被命名為伊莎貝拉,現在正值伊莎貝拉交配的時節,於連准備到山裡尋找這種即將滅絕的蝴蝶。艾爾薩聽到了於連和鄰居的談話,便偷偷藏到了於連的汽車里。於連發現了艾爾薩,但此刻汽車已經行駛出城區,於是於連決定把她交給警察。但最終於連還是經不住艾爾薩的懇求,便帶著她一同來到了深山裡。
4、該片講述了麗莎和鄰居的爺爺朱利安去採集蝴蝶所發生的故事。一路上,麗莎給爺爺添了不少麻煩,因為她有問不完的問題,還放走了爺爺采來的蝴蝶。麗莎掉進了一個山洞,爺爺著急,找來了救生人員。兩人的友誼、親情,與美麗的大自然融為一體。
『拾』 法國電影《蝴蝶》想說明什麼
法國電影《蝴蝶》
沒有爸爸,只有媽媽的8歲小女孩莉薩不怕陌生人,她的好奇心比大象還要大。一天中午放學,媽媽忘了接她回家,莉薩不哭不鬧,在咖啡店認識了搜集珍稀蝴蝶的老爺爺。他們開始尋找全歐洲最稀有的名叫「依莎貝拉」的蝴蝶。一路上,熱情活潑的小莉薩有問不完的問題,冷靜嚴肅的老爺爺就某個層面來看,也只是另一個小孩子。兩個個性迥然不同的「爺孫」彼此鬥嘴,詼諧機智,妙趣橫生。
【片 名】:Le Papillon 【中文片名】: 蝴蝶
【領銜主演】: 米歇爾.塞侯 (Michel Serrault)
柯萊兒.布翁尼許 (Claire Bouanich)
【出品時間】: 2003年10月1日
【出產地區】: 法國
【影片類別】: 喜劇/生活 【音軌】:法語杜比5.1、國語杜比 2.0兩條正片音軌
【字 幕】:簡體中文字幕(對應法語原音,字幕可隱藏)
本片獨有長達4分鍾歐洲最美麗蝴蝶——「依莎貝拉」破繭成蝶的最美畫面。
美妙活潑的配樂
影片在展現了老人與小孩的內心世界時,配樂起了很大的輔助作用,依靠著這些音符,把影片提高到了另一個較高的層面。配樂家Nicolas Errera以鋼琴和弦樂為主要的基調,鋪陳出輕緩優美的旋律,流泄出法式的浪漫情調,暗喻著劇中老少的互動關系微妙轉變,讓觀眾聽著總能令人聯想到蝴蝶展翅舞蹈的時刻以及麗莎天真的笑臉,並再次感受蝴蝶的輕盈飛舞和人性之間的純良情感。
視覺享受
影片的取景別致有佳,攝影師尼可拉斯.海特力求做到綠意充滿生機的主旨,在一幕幕安靜的森林中,隱藏著許多富有情感的滋味。縱觀影片,我們能夠會體會到森林其實就是一老一少的感情源泉,當他們進行詼諧的對話時,森林仿似也在微笑,當莉薩看到非法狩獵者的時候,森林也似乎凝滯了呼吸。攝影中充盈著生命便是影片一個亮點之所在,輕柔而不煽情,在欣賞影片中,眼睛也得到了最高的視覺享受。作為個人來說,我真的非常喜歡本片的取景。
老少搭檔尋找蝴蝶
《蝴蝶》的女主角,選用了年僅8歲的法國天才童星柯萊兒.布翁尼許演出。女孩的表演盡顯天真的一面,與安利文老頭機智幽默的對話,妙趣橫生。一頭黃棕色的頭發是法國人的專利,一臉灰褐色的雀斑是小孩子的專利,把兩者疊加,柯萊兒.布翁尼許便是典型的法國小女孩。男主角選用了蟬聯三屆西澤獎影帝的米歇爾.塞侯。影片最後這兩位一老一少的主角演唱了片尾曲,聽後讓人覺得如同生活在童年之中,享受著無拘無束的陽光。
遺憾的是,今年7月29日,老爺爺的扮演者--法國著名影星:米歇爾 塞羅,因癌症永遠的離開了我們,享年7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