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戰爭與和平》中,皮埃爾與娜塔莎結為夫妻,這一結局有何意義
當我看到它時,我在想娜塔莎是如何突然墜入愛河的,她是如何突然停止了愛,並想和其他男人私奔的。它總是讓我措手不及。她似乎愛上了三個男人。娜塔莎和皮埃爾剛開始在窗前聊天,像「師生」一樣的感覺——娜塔莎特別崇拜皮埃爾,然後像愛一樣——皮埃爾去告訴娜塔莎他要結婚了,友誼——娜塔莎同情安德烈,愛——皮埃爾說他願意娶她,並希望戰後再見到她。也許這就是友誼和戀人之間的關系,但沒有真正的愛情。
影片以俄羅斯的愛國戰爭為中心,通過對四個家庭和安德烈的思想和行動的描述,再現了1805年至1820年俄羅斯發生的重大事件,包括奧斯特里茨戰役、博盧蒂諾戰役、莫斯科大火、拿破崙倒台等,貝爾與娜塔莎在戰爭與和平的環境中,展現了當時俄羅斯社會的風采。雖然這是一部戰爭愛情片,但描述愛情的空間並不多。更多的是關於戰爭和貴族。
以上就是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裡有不對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您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
❷ 《戰爭與和平》哪部電影好看
建議您看一下這部2007年導演的:影片的故事發生在1805年至1820年之間,以1812年的俄國衛國戰爭為中心。生動描寫了在戰爭中俄國社會的重大事件和生活的各個領域,包括奧斯特利茨大戰、博羅季諾會戰、莫斯科大火、拿破崙潰退等。通過對四大貴族家庭——包爾康斯基、別竺霍夫、羅斯托夫、庫拉金以及主人公安德來、彼埃爾、娜塔莎在戰爭與和平環境中的思想和行動的描寫,展示了當時俄國社會的風貌以及個人在戰爭中自我人格的完善過程。影片是一部傑出的世紀史詩,氣勢非凡。這部由俄羅斯、義大利、英國、法國、波蘭和西班牙6國斥資2600萬歐元拍攝的新版《戰爭與和平》具有鮮明的國際化色彩。導演羅伯特·多恩海姆是羅馬尼亞裔美國人,主要演員則分別來自法國、德國、義大利和俄羅斯等國。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女主角娜塔莎·羅斯托娃的扮演者、24歲的法國女演員克萊芒絲·波西,此前她因出演《哈利·波特與火焰杯》中的芙蓉·德拉庫爾一角已在世界各地擁有不少「粉絲」。俄羅斯文學泰斗列夫?托爾斯泰的鴻篇巨制《戰爭與和平》再次被搬上屏幕。近日,這部由俄羅斯、義大利、英國等歐洲六國傾力打造的四集同名電視電影在俄羅斯電視台黃金時間與觀眾見面。盡管兄弟台「第一頻道」為此專門推遲了由另一位大文豪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改編的電視劇,新版《戰爭與和平》仍未能逃脫兵敗滑鐵盧的厄運:不但4%的收視率差強人意,更是遭遇國內民眾一片惡評。國際化創作陣容拍攝新版《戰爭與和平》是義大利電視台的主意,後來得到了俄羅斯、英國、法國、波蘭和西班牙同行的支持。製作方雄心勃勃,為此心甘情願投下2600萬歐元的巨資,耗時兩年,轉戰波蘭、立陶宛、澳大利亞和俄羅斯等四國進行拍攝。盡管新版《戰爭與和平》不如由奧黛麗·赫本、亨利·方達等好萊塢明星主演的1956年版那樣星光熠熠,卻也招募了不少歐洲一線明星。女主角由出演《哈利波特與火焰杯》的法國女演員克萊芒絲?波西扮演,而兩位男主角分別由義大利性感男星阿列西奧·波尼和出演過《再見,列寧》的德國演員亞歷山大?拜爾飾演。本片導演是羅馬尼亞裔美國人羅伯特·多恩海姆,他曾與斯皮爾伯格有過合作,而編劇之一正是《美國往事》的編劇義大利人恩里科·邁蒂奧里則。眾口難調做妥協 國際化的創作陣容雖可讓新版《戰爭與和平》博採眾長,但也易令其陷入眾口難調的尷尬境地。影片製片人之一謝爾蓋·丘馬科夫抱怨道:「我們想讓劇本盡量地忠於原著,但後來明白,和所有人達成協議是不可能的事情。」俄羅斯人原本做了妥協,只要求拿掉那些「非常愚蠢」的情節,但就是如此卑微的願望也未獲滿足。克里姆林宮附近的基督救世主大教堂是為紀念1812年戰爭犧牲者而修建的,但在新版《戰爭與和平》里,這座還沒興建的教堂已赫然矗立在熊熊燃燒的莫斯科城中。對此,歐洲同行的解釋是,在他們國家,沒有人知道這一史實,為忠於原著就把如此凄美壯麗的畫面去掉實在可惜。俄羅斯方面希望劇本愈接近原著愈好,但意、法和德等出資大國卻希望將新版《戰爭與和平》拍成通俗易懂的現代華美大片。一邊罵,一邊捧新版《戰爭與和平》在俄羅斯電視台播放後,遭致俄媒體一片罵聲。俄新社認為,失實於原著的情節、提綱挈領式的敘事和頗富爭議的選角是影片的三大敗筆。《生意人報》建議,如果要看這部電影,最好先完全忘記原著。該報十分驚訝於影片「令人氣憤的大膽妄為」,竟然將深色頭發的娜塔莎變成了金發女郎。而《共青團真理報》則對有著像007一樣性感面容的安德烈和長著讓施瓦辛格萬分嫉妒的發達胸肌的皮埃爾大表不解。托爾斯泰的玄孫弗拉基米爾?托爾斯泰也對新版《戰爭與和平》大為不滿:「托爾斯泰的主人公都不像他們自己。娜塔莎本來是樂觀的,情感豐富的,但在這里,她卻面色蒼白,冷漠,而且理性。」與俄羅斯人「平淡乏味、簡直無法看下去」的反應形成鮮明反差,新版《戰爭與和平》在法、意等國大獲成功。在法國播放時收視率逼近24%。觀看此劇的華人留學生董銘告訴記者:「拿破崙在劇中不是正面人物,驕橫無理,本來很浪漫的愛情就被戰爭毀滅了,法國人看得都很揪心。」而在義大利的收視率高達26%,每集有600萬觀眾收看。俄新社報道對此不無戲謔地說,從前西方人把俄羅斯當作「野蠻的地方」,如今他們親眼見識了俄羅斯人自古就精神高尚、心靈豐富,這也算是安慰了。影片影評在邦達爾丘克執導吉洪諾夫擔綱的經典之後,那些試圖嗅一嗅彼得堡和莫斯科古典氣息的同志們,還一廂情願地認為羅馬尼亞裔美國人導演的新版《戰爭與和平》里娜塔莎是個哥薩克般的黑頭發貴族少女,安德烈小王爵憂郁深沉地內心獨白,阿納托利像個光燦燦的大東西花了瑪麗亞小姐的眼睛,笨拙圓胖又紅潤的皮埃爾有顆金子心,金發的沙皇遙遙在馬背就征服了羅斯托夫家大公子和小公子,或者從貴族到農民前赴後繼與嚴寒堅忍地趕跑了波拿巴的多國部隊……您就大錯特錯了。據說,這個山寨版本的《戰爭與和平》耗資二千六百萬個歐元,導演拿手作品是《西部風雲》、《摩西十戒》,編劇居然是曾為《美國往事》執筆的義大利人梅迪奧利,男一號波爾康斯基小王爵也是慣演文藝片的Alessio Boni,女一號娜塔莎又是在HP里軋了芙蓉一角的新人,演員呼拉了義大利法國德國俄羅斯波蘭一萬五千人,動用馬兒一千五百匹, 造了六百五十桿老式槍支,十五門加農炮,光戲服就兩千四百多件……歷時兩年,沒有功勞也該有苦勞,卻一無古典氣質二缺俄羅斯雄渾。尼古拉·羅斯托夫、庫圖佐夫元帥和沙皇亞歷山大一世三位原汁原味俄國人出演,到底未能以一當十挽救這小資產階級出品的輕薄命運。我們已經不計較幾乎所有的演員和角色都是擰巴的,諸如無視原著的描寫,黃毛的娜塔莎黑發的阿納托利,皮埃爾比多洛霍夫還英俊些,貳拾出頭的沙皇由一位五十高齡的功勛大叔來扮演……這些都是細枝末節我們忍耐了。畢竟向偉大的名著致敬,要義是抓住托翁的思想精髓,而且那麼多後現代版本的莎劇不也成了對原著的趣味補充嗎?戰爭的場面,不是沒有,奧斯特里茲和博羅季諾兩大戰役,我們看不清來龍去脈,甚至不知道起承轉合,驃騎兵和禁衛軍就沖到一起了。很多時間庫圖佐夫元帥像是個投機倒把分子,而不是以空間換時間的虛懷若谷。不過,這種錯覺是因為編劇力有不逮而非演員的表演。和平?和平就是談情說愛,暗戀婚外戀三角四角戀。娜塔莎在十三歲的命名日舞會上就發誓要成為波爾康斯基小王爵的妻子,而阿納托利追求娜塔莎,也被改造成三流言情劇:由於阿納托利搞大了駐地一個波蘭姑娘的肚子,安德烈小王爵勒令他娶了姑娘息事寧人;海倫惱火娜塔莎跑到她家中指責她對決斗無動於衷,於是庫拉金姐弟倆聯手策劃以勾引純真少女來報復安德烈小王爵。我們指望文藝片出身的義大利版安德烈小王爵仍舊內省,用不輸給哈姆萊特的獨白把家國、正義、寬恕、沖動、隱忍一一排兵布陣,好從中感受戰爭與和平這人生最偉大的母題,結果,他偷懶了,或者,台詞被編劇剔掉了。寥寥幾句牢騷,只能當那是牢騷,用英語念白,更毫無質感。結局很好萊塢。有的同志很寬容,說是奧斯汀式的。可不是嘛,除卻庫拉金老王爵和尤物姐弟品行惡劣終究不得善終,諸如本該嫁給波爾康斯基小王爵的娜塔莎·羅斯托娃最後嫁給了皮埃爾·別竺豪夫,瑪麗亞·波爾康斯卡婭拒絕了阿納托利·庫拉金而垂青尼古拉·羅斯托夫,苦命女索尼亞終配英雄丹尼索夫……草地陽光,紳士淑女,雖然兜了一個大圈子,幸好仍皆大歡喜從此他和她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誰還搭理遠在厄爾巴島上囚居的拿破崙呢?毫無疑問,蘇聯版本是不世出的經典,而我們的要求就苛刻嗎?我們習慣了面容精緻而沒有營養的古裝言情劇,但,請起碼認真點兒吧,一八一二年之前的娜塔莎在思念小王爵時,不要彈奏李斯特的《愛之夢》。啊,對了,在《情迷彼得堡/苦命的娜絲佳》里扮演真人版羅嚴塔爾的小男爵弗拉基米爾·科爾夫,嗯,確切說,丹尼爾·斯特拉霍夫,據說曾被邀請出演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當時丹尼爾同志正剃短了頭發接一個時裝片,所以婉拒了,況且他深色頭發又要擰巴了沙皇的金發。而《情迷彼得堡/苦命的娜絲佳》里出演皇儲亞歷山大也就是一世的侄子,那演員擔任了尼古拉·羅斯托夫一角,不但成為山寨版里最帥的男角,也最讓人放心。丹尼爾同志最終在俄羅斯電視台播放時為安德烈小王爵配音。我要贊賞兒子的好眼光。
❸ 戰爭與和平的電影劇情
這部由俄羅斯、義大利、英國、法國、波蘭和西班牙6國斥資2600萬歐元拍攝的新版《戰爭與和平》具有鮮明的國際化色彩。導演羅伯特·多恩海姆是羅馬尼亞裔美國人,主要演員則分別來自法國、德國、義大利和俄羅斯等國。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女主角娜塔莎·羅斯托娃的扮演者、24歲的法國女演員克萊芒絲·波西,此前她因出演《哈利·波特與火焰杯》中的芙蓉·德拉庫爾一角已在世界各地擁有不少「粉絲」。
俄羅斯文學泰斗列夫?托爾斯泰的鴻篇巨制《戰爭與和平》再次被搬上屏幕。這部由俄羅斯、義大利、英國等歐洲六國傾力打造的四集同名電視電影在俄羅斯電視台黃金時間與觀眾見面。盡管兄弟台「第一頻道」為此專門推遲了由另一位大文豪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改編的電視劇,新版《戰爭與和平》仍未能逃脫兵敗滑鐵盧的厄運:不但4%的收視率差強人意,更是遭遇國內民眾一片惡評。
國際化創作陣容
拍攝新版《戰爭與和平》是義大利電視台的主意,後來得到了俄羅斯、英國、法國、波蘭和西班牙同行的支持。製作方雄心勃勃,為此心甘情願投下2600萬歐元的巨資,耗時兩年,轉戰波蘭、立陶宛、澳大利亞和俄羅斯等四國進行拍攝。
盡管新版《戰爭與和平》不如由奧黛麗·赫本、亨利·方達等好萊塢明星主演的1956年版那樣星光熠熠,卻也招募了不少歐洲一線明星。女主角由出演《哈利波特與火焰杯》的法國女演員克萊芒絲?波西扮演,而兩位男主角分別由義大利性感男星阿列西奧·波尼和出演過《再見,列寧》的德國演員亞歷山大?拜爾飾演。
本片導演是羅馬尼亞裔美國人羅伯特·多恩海姆,他曾與斯皮爾伯格有過合作,而編劇之一正是《美國往事》的編劇義大利人恩里科·邁蒂奧里則。
眾口難調做妥協
國際化的創作陣容雖可讓新版《戰爭與和平》博採眾長,但也易令其陷入眾口難調的尷尬境地。影片製片人之一謝爾蓋·丘馬科夫抱怨道:「我們想讓劇本盡量地忠於原著,但後來明白,和所有人達成協議是不可能的事情。」
俄羅斯人原本做了妥協,只要求拿掉那些「非常愚蠢」的情節,但就是如此卑微的願望也未獲滿足。克里姆林宮附近的基督救世主大教堂是為紀念1812年戰爭犧牲者而修建的,但在新版《戰爭與和平》里,這座還沒興建的教堂已赫然矗立在熊熊燃燒的莫斯科城中。
對此,歐洲同行的解釋是,在他們國家,沒有人知道這一史實,為忠於原著就把如此凄美壯麗的畫面去掉實在可惜。俄羅斯方面希望劇本愈接近原著愈好,但意、法和德等出資大國卻希望將新版《戰爭與和平》拍成通俗易懂的現代華美大片。
一邊罵,一邊捧
新版《戰爭與和平》在俄羅斯電視台播放後,遭致俄媒體一片罵聲。俄新社認為,失實於原著的情節、提綱挈領式的敘事和頗富爭議的選角是影片的三大敗筆。《生意人報》建議,如果要看這部電影,最好先完全忘記原著。該報十分驚訝於影片「令人氣憤的大膽妄為」,竟然將深色頭發的娜塔莎變成了金發女郎。而《共青團真理報》則對有著像007一樣性感面容的安德烈和長著讓施瓦辛格萬分嫉妒的發達胸肌的皮埃爾大表不解。
托爾斯泰的玄孫弗拉基米爾?托爾斯泰也對新版《戰爭與和平》大為不滿:「托爾斯泰的主人公都不像他們自己。娜塔莎本來是樂觀的,情感豐富的,但在這里,她卻面色蒼白,冷漠,而且理性。」
與俄羅斯人「平淡乏味、簡直無法看下去」的反應形成鮮明反差,新版《戰爭與和平》在法、意等國大獲成功。在法國播放時收視率逼近24%。觀看此劇的華人留學生董銘告訴記者:「拿破崙在劇中不是正面人物,驕橫無理,本來很浪漫的愛情就被戰爭毀滅了,法國人看得都很揪心。」而在義大利的收視率高達26%,每集有600萬觀眾收看。
俄新社報道對此不無戲謔地說,從前西方人把俄羅斯當作「野蠻的地方」,如今他們親眼見識了俄羅斯人自古就精神高尚、心靈豐富,這也算是安慰了。
❹ 演員柳德米拉·薩維里耶娃簡介
柳德米拉·薩維里耶娃,蘇聯電影女演員,俄羅斯聯邦共和國功勛演員。
1960 年畢業於列寧格勒瓦干諾娃芭蕾舞學校,後進入基洛夫劇院工作。
1966—1967 年她在邦達爾丘克導演的四集影片《戰爭與和平》中扮演л·托爾斯泰筆下的著名人物娜塔莎,比較深刻地表現了這個少女隨著時間的前進和各種事件的發生而出現的心理變化,較忠實地體現了原著形象的實質。1969 年她參加了法、意、蘇合制,由義大利著名導演德·西卡拍攝的影片《向日葵》的演出,扮演少女瑪莎。1971 年她在影片《海鷗》(導演·卡拉西克,據契訶夫同名作品改編)中扮演尼娜。同年還在影片《逃亡》(導演A·阿洛夫、B·納烏莫夫)中扮演了謝拉菲瑪。1973 年她在傳奇片《無頭騎士》中扮演路易斯。1978 年主演了表現俄土戰爭的故事片《尤利婭·弗列斯卡婭》。1980 年參加演出了影片《帽子》(歌舞片,導演Л·克維尼哈傑)。1983 年又在《戰爭的第四年》(導演г·尼科年柯)一片中扮演了衛國戰爭時期一位女偵察員。
❺ 求一部電影 講述的是中國和俄羅斯邊界哨兵間故事的電影
片名:老哨卡
原名:高高的瞭望塔
英文名: latitude52 北緯52度
絕對是這部,剛看過。
❻ 求一部前蘇聯二戰的老電影
布列斯特要塞
❼ 在復仇者聯盟中,女主角黑寡婦叫什麼名字
娜塔莉亞·愛麗安諾芙娜·羅曼諾娃,也被稱為娜塔莎·羅曼諾夫。
二戰時期,斯大林格勒是前線戰場,那裡焦土一片,到處都是起火的殘缺樓房,一名叫伊凡·彼得洛維奇的蘇聯士兵在在搜救中發現了娜塔莎,之後的日子裡伊凡作為娜塔莎的朋友、親人,甚至父親,給了她最大的幫助。
1928年出生於前蘇聯的斯大林格勒,自幼被前蘇聯特工人員訓練成特工,身體經前蘇聯政府改造後大大延緩了其衰老速度,並增強其免疫系統以及抗擊打能力,加上本身多年的各種體能及精神上的訓練,自身已經成為猶如致命的毒蜘蛛「黑寡婦」。
娜塔莎十歲時,斯大林親自下令,將她交給間諜塔拉斯·羅曼諾夫(Taras Romanoff),作為塔拉斯的女兒進行培養。她跟著養父學會了許多格鬥與間諜技巧。
與此同時,金剛狼羅根也被派去跟隨塔拉斯學藝,遇到了當時年幼的娜塔莎。羅根教了她一些功夫,娜塔莎稱他為「小叔叔」。其實按照養父的指令,娜塔莎應該殺死羅根,但羅根卻先下手為強殺了塔拉斯。
塔拉斯死後,小蘿莉娜塔莎在雪地中游盪,被伊凡·彼得洛維奇找到,重新跟隨他生活。1941年,娜塔莎被派去執行一項任務:暗殺忍者組織「手」的首領。羅根搶在她之前先殺了首領,和美國隊長一起把她帶到安全的地方。
從此,小娜塔莎就立志要成為強者而加入蘇聯政府特務機構Black Widow Ops。該機構在秘密基地「紅房」訓練女孤兒成為特務。身體經「紅房」改造後大大延緩了其衰老速度,並增強其免疫系統和抗擊打能力。
加上本身多年的各種體能及精神上的訓練,自身已經成為猶如致命的毒蜘蛛「黑寡婦」,後背叛前蘇聯特工組織「紅房」,加入復仇者聯盟,其年齡僅比美國隊長小8歲。
(7)俄羅斯二戰電影娜塔莎擴展閱讀:
在漫威電影宇宙中,黑寡婦由斯嘉麗·約翰遜飾演,替身多由海蒂·門尼梅可擔任。
1、《鋼鐵俠2》(2010.04.25)
在小辣椒·波茲被提升為史塔克公司的CEO後,托尼·史塔克選擇了法律部的性感美女娜塔莉·拉什曼成為自己的私人助理。而娜塔莉的真實身份則是神盾局派來監控鋼鐵俠的秘密特工「黑寡婦」。
2、《復仇者聯盟》(2012.05.04)
黑寡婦成為了神盾局局長尼克·弗瑞組織的復仇者聯盟中唯一的女性成員,和美國隊長、鋼鐵俠、雷神托爾、綠巨人、鷹眼並肩對戰邪神洛基。
在與反派洛基的心理戰對峙中,黑寡婦顯示了非凡刑訊才能,巧妙地獲得了洛基計劃的關鍵信息。
影片也披露了她的過去:自幼被洗腦成俄國間諜,上了神盾局的黑名單,神盾局派鷹眼去殺她,而鷹眼卻做出了不同的選擇。
3、《美國隊長2》(2014.04.04)
在《美國隊長:冬日戰士》中,美國隊長史蒂夫·羅傑斯已經定居華盛頓,努力適應現代社會的生活。
然而一起神秘襲擊事件傷害到神盾局的重要人物弗瑞局長,神盾局中幾乎無人可信,這時黑寡婦娜塔莎·羅曼諾夫獲得了史蒂夫的信任,二人將一起找出幕後真凶。
4、《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2015.05.01)
在這部影片中,娜塔莎.羅曼諾夫成為了「綠巨人」的伴侶,綠巨人依靠他的指引才能從狂暴狀態恢復。
他與眾多其他超級英雄一起,對抗由鋼鐵俠和綠巨人意外造出的邪惡機器人「奧創」。
5、《美國隊長3》(2016.05.06)
在這部影片中,娜塔莎支持立法,加入了鋼鐵俠戰隊。但到最後,當其發現真相,又協助美國隊長一行人,阻止黑豹的攻擊,使美國隊長登上飛機,最終到達俄羅斯軍事基地,發現了塵封的秘密。
6、《復仇者聯盟3:無限戰爭》在該影片中,由於之前娜塔莎在內戰事件中最後跟隨美國隊長,成了政府的通緝要犯。
在得知滅霸的意圖後,與美國隊長、獵鷹救下了被滅霸的手下圍困的緋紅女巫和幻視。之後在瓦坎達與美國隊長、黑豹等人對抗滅霸的軍隊。
7、《驚奇隊長》
在該影片中,從滅霸響指下倖存的黑寡婦正和美國隊長、綠巨人等人商談對策,剛好遇上了前來詢問尼克·弗瑞去向的驚奇隊長卡羅爾·丹弗斯。
❽ 找一部二戰逃亡電影
是不是叫{特蘭濟特集中營}內容是二次大戰在傷痛中落幕,一群被俄國俘虜的德軍,於戰俘營等待審判,而負責看守他們的,則是在戰時失去丈夫兒子的女性們組成的特別軍團,她們將失去親人、家園的憤怒,發泄在羞辱、虐待這些德國戰犯身上。帕洛夫上校(約翰·馬爾科維奇John Malkovich飾)得到消息,發現有隸屬希特勒親衛隊的軍官潛藏在俘虜中,意圖將其公開處刑以示威權,他命令軍醫娜塔莎(維拉·法梅加Vera Farmiga飾)藉機接近德軍戰俘,打探消息,但娜塔莎卻在與一名叫做麥克斯(托馬斯·克萊舒曼Thomas Kretschmann飾)的戰俘的相處過程中,被其堅忍不拔的精神所感動,兩人不自覺的相互吸引,終於瘋狂的愛上對方…然而娜塔莎卻發現,麥克斯的好友克勞斯(丹尼爾·布魯赫Daniel Brühl飾)正是親衛隊軍官,為了國家她必須出賣愛情,背叛麥克斯。
二戰剛結束,一群德國戰俘被送到列寧格勒近郊的戰俘營,看守都是俄國女人,直接受巴甫洛夫將軍指揮(John Malkovich飾演)。女軍醫娜塔麗婭(Vera Farmiga飾演)為了保住由於受戰爭驚嚇而精神不穩定的丈夫雅可夫,而與巴甫洛夫妥協,試圖找出戰俘中隱藏的前黨衛軍戰犯。經受戰爭圍困和折磨的列寧格勒女人一開始痛恨與仇視德國人,但在這個極度缺乏男性的嚴酷環境下,他們的關系漸漸變得不再像看守與俘虜。本片的眾多細節都取材於歷史真實事件。
影片的開始就像你傾訴這是一部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這是一部很簡單的故事,但卻真真實實的在歷史記載過,這個故事講述的只是簡單的戰俘營裡面發生的形形色色,一個只關押蘇聯戰犯的女集中營,突然一天迎來了40多位從德國帶來的戰俘,剛開始一名女軍,發泄自己對德國老的痛恨,用棍抽打他們,也因此死去一人,兩位主人公真正認識算是在出列點名的時候,當女軍點到,死者的名字時,馬科斯站出來說了死者的詳細信息,也因此遭到了抽打,這一切被女醫師看到眼裡,隨著時間的推磨,她們發現這些人,並不是那麼的可怕,其實馬科斯在德國只是一位老師,在一次聚會後的晚上,馬科斯找到女醫師,並發生了所謂那裡都需要的感情,終於解放迎來,馬科斯也隨著回德國的班車啟程,並把一封信給了女醫師......
很簡單,很簡單,就是表現人性中美麗的一面,也是在告知我們,並不是國家壞,人就一定壞,通過這裡面的認識,她們也同樣需要愛情的呵護,雖然因為壓抑已經將她們攪得是思維錯亂,但是也因為藝術這個最好的搭話者,讓她們明白並不是所有戰犯都是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