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二戰電影 > 經典二戰電影感想

經典二戰電影感想

發布時間:2023-08-07 02:56:57

❶ 看完《辛德勒的名單》後你有哪些感受

劇情概括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從1939年到1944年,波蘭在德國統治下時對猶太人進行了隔離統治,德國的其中一個商人辛德勒來到德國統治下的波拉地區開設了一間搪瓷廠,然後他開始僱用的是猶太人工作大發戰爭財,後來他突然間感悟了,開始賄賂軍官幫助猶太人,給猶太人提供了避難所,最後向德國軍官開出了1200人的名單,傾家盪產買下來猶太人的性命,感覺真的是非常偉大。

❷ 看完《血戰鋼鋸嶺》最大的感受是什麼

看完《血戰鋼鋸嶺》第一感覺是震撼,在知道影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後,多了一份難以置信。

我們常說電影富有戲劇性,總是在人為製造沖突,但有時候,現實更加戲劇化。

歷史上的道斯更加神奇,他不使用武器更多是來自童年的陰影。在道斯很小的時候,父親喝醉後用槍差點誤殺了道斯的舅舅,從此道斯暗自發誓不再碰槍。

他因為拒絕碰槍而被軍法處置,卻因為救了75名戰友的性命而獲得了榮譽勛章。

這樣傳奇的故事搬上大熒幕,導演梅爾·吉布森反而在一些地方做了低調的處理,因為真實的事件太難以置信。

❸ 二戰紀錄片《我們為何而戰》心得體會

帝國主義國家殖民擴張和相互爭霸所造成的長期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秩序是兩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深層原因。希特勒以無限『生存空間』為依託的擴張野心,墨索里尼對『最高統治權』的追求,以及日本要征服亞洲最終爭霸世界的目標都具有無限擴張性。20世紀西方國家的民族主義「逐漸失去了維護本民族正當權力和利益的進步性」,蛻變為維護資產階級統治集團利益的「極端民族主義、民族沙文主義、殖民主義、帝國主義」。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證明了只要愛好和平的世界人民齊心協力,同仇敵愾,任何非正義勢力必將滅亡。維護世界和平是全人類共同關注的問題,也是共同的心願,共同的任務。面對法西斯的猖獗,不同膚色、不同語言、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政治及宗教信仰的人們是能夠走到一起,為了共同的目標——堅決消滅法西斯,維護世界和平,建立了國際反法西斯同盟。當法西斯面對全人類的敵對斗爭,其失敗是必然的。

❹ 與二戰有關的電影的影評。

悲劇的誕生
——觀《穿條紋睡衣的男孩》

那裡有湛藍的天空,白色的雲,那院子有大樹環繞,後來還有了搖曳的鞦韆架。那裡是盛夏的鄉村,是理想中的樂園,但又的確是凶宅。那裡,有無數的生命在小心翼翼地活著,卑躬屈膝,只為苟延殘喘,更有無數的生命不明不白地死去。你看到那漫天的濃煙么?那不是炊煙裊裊,是六月雪,那是死者的骨灰在天空聚集,又遲遲不肯落下。曾幾何時,在《辛德勒名單》不也有這樣的濃煙么,只是在這里,我們還聞道了那股嗆人的臭味。
活著,又如何?
《辛德勒名單》中,你有沒有聽到兒童那歡快的叫聲「GOODBYE JEWS!」在《鋼琴師》,你有沒有看到,只要是猶太人,活著,就無處可逃。本片中,編劇似乎給出了答案:「猶太之流詬吾族,誘吾族之敵」「笑吾族文學音律」「凡其所到之處,災害不斷」「吾國必因其而亡,不遠矣。」這大概就是希特勒滅猶的緣由吧?我想起了我年少時看《北洋水師》,那裡也有日本天皇的擔憂,作為島國的擔憂。難道這就是侵略的緣由?
我無法想像,德意志,那個哲學大師輩出,崇尚理性的國家,竟會挑起兩次世界大戰,甚至還施行過種族滅絕的政策。是德國人思考得太深,以致走火入魔了?還是擔憂太多,以致無法自拔?大概都不是。那些兒童顯然是未經思考,受了大人們的教唆的。兒童又真的那麼無辜嗎?不是。兒童本身固有的輕浮與好事,大概也是一個原因。我一直在想,倘若是你,你會不會也在其中,興奮地高叫:「GOODBYE JEWS!」呢?等到你已經經歷了滄桑,然後,你說:「那是我年少輕狂!」是不是已經太晚了。
不僅在德國。文革其間,誣蔑師長的,毀滅文物的,為了各式派別而爭斗的,不是大有人在么?年少又輕狂,無知又沖動,大不了是受了某某某人的蠱惑,托詞不外乎如此。那麼,行動背後的真正動機又是什麼?要麼基於從眾心理,你這樣,我也這樣;要麼,是自我的彰顯。這樣的心理,一直存在,而且會永遠存在下去。
但這不是真相。
真相在於為什麼會有人盲從。
真相在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政策。
真相在於人類創造了「我」與「我們」,而「我」與「你」便將自己與他人區分開來,我們隸屬與這樣集體,我是安全的,而你,也許就是敵人,或者,就是那個不幸人中的一員。真相在於人類有了國家這一組織。庫切在《凶年紀事》中這樣說:「我們生而就有歸屬。從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們就是臣民。」「法律保護安分守己的公民。」所以,對於國家的意志,從來就不是普通人所能夠更改的,那麼,做個良民就意味著屈服與順從。
這不是真相。真相是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國家意志。倘若國家意志是每個公民的意志,也許,就沒有悲劇的誕生了。但經濟學家已經給出了證明:這個美好願望是無法實現的。所謂國家意志只能是有大多數人的意識提煉出來的少數人的意志。少數人的意志就是這個國家的所有人的意志。所以,你說猶太人不好,那麼,人人都得說,猶太人不好,否則,便是以個人的力量來對抗整個國家。
這也不是真相。真相在於這樣的意志為什麼會成為整個國家的意志,即便它那麼荒唐可笑(中國的大地不也曾上演過?罷黜馬寅初,消滅麻雀)。倘若,有多種聲音,倘若,你可以表示你的不滿,倘若,你是對的,國家又真的夠虛心接受,那麼,悲劇也就不會發生。關鍵在於個人的意志成為國家意識,而對於這種意志唯有俯首貼面,老老實實去執行。這便是極權主義。極權主義的罪惡在於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為他人的意志,皇權時代,軍閥時代,斯大林時代,莫不如此。希特勒就是一個獨裁者。極權主義的時代,你要麼躲避,要麼執行,要麼就是犧牲品。
但這也不是真相,真相在於這樣的意志為什麼會誕生?真相在於,是誰選擇了這樣的獨裁者。意志可以歸結為個人的醜陋,但選擇,卻是民眾的結果,受蠱惑只是一時,但圖新鮮,為自己謀利不是大眾選擇的一個因素嗎?所謂人生,不過是在各種限制條件下,給自己選擇一個最優解——基於精神或物質。人生來就有慾望,有些人終生鬱郁而不得志,有些人實現了願望,卻坑害了他人。就是這樣。
你可以不選擇嗎?當一個國家沒有了領導者,你會心安理得,穩如泰山嗎?你需要一個領導者,我也需要。我們都被奴役化了。幾百年前,一位法國作家這樣寫道: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那些曾經是臣民的平民突然會徹底忘掉他們早先渴望獨立的要求,以至於要喚起他們並重新獲得這種信念已經不可能了;事實上,他們無需敦促就在盡心盡力地做了,做得相當自在,乃至有人會說,從表面上看,他們沒有失去自由,只是坐穩了奴隸。實情也許是,一開始,這種服役是不得已的,因為受到了外力的強迫;但後來那些無怨無悔盡心效勞的人,卻是以自己的自由意志在從事他們的前輩被強迫做的事。」
悲劇的誕生,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參與了。

《辛德勒的名單》

辛德勒是一個壞人,辛德勒但並不像電影中所刻畫的那樣是一個近乎神聖的救世主形象。透過一本書《辛德勒名單》解讀辛德勒這個人,還原了英雄也是人這個常識,辛德勒早就是納粹黨成員;辛德勒竟然是間諜,辛德勒本質就是資本家,辛德勒或許是瘋子,諸如此類種種頭銜。 富賈之子的辛德勒沉湎酒色,在戰前作為間諜出入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從事偵察活動,他大發戰爭財,是當地有名的納粹信徒。他也是一個典型的機會主義者,哪怕20歲時的那場婚姻也是出於對方的豐厚聘禮,並以此來挽救瀕臨破產的家族企業。「二戰」後,他又拋棄了發妻。從流亡地阿根廷返回法蘭克福的辛德勒,處境卻極為悲慘。身無分文,蝸居在法蘭克福火車總站附近的一個單間居室,且頻繁酗酒,最終因煙酒過度而死。這就是一個真實的辛德勒。 英國作家威爾遜說:「辛德勒是個騙子,一個酒鬼,一個登徒子,可是,如果他不是這樣的人的話,他也就沒辦法從納粹集中營里拯救出上千個猶太勞工了。」,辛德勒只有是騙子、酒鬼和登徒子,才有本事拯救猶太人,但僅僅是騙子酒鬼和登徒子卻也救不了人。作者基尼利曾經解讀:「我對這個故事中的道德力量深信不疑……墮落之人跟他們身上向善的力量之間的斗爭總是讓人著迷。(辛德勒的時代)正是歷史上曾不止出現過一次的特殊時代:在那些時代,聖人已經完全無能為力,對你已經沒有任何好處,唯有那些講求實際的無賴漢才能擔當起拯救靈魂的重任。」

基尼利要寫出人類精神的偉大力量,同時又竭盡全力要為辛德勒「去魅」,驅散籠罩在這個偉大的拯救者、上帝的替身、猶太民族的「大義人」身上的光環和「迷思」,還他這個「如此含混復雜又如此崇高偉大的人物」的「真身」。所以他決定以小說的形式去展現這個人物,但同時又「力避一切向壁虛構」,所有的事件,哪怕最瑣碎的細節全部都有歷史文件以及當事人的回憶作為支撐,而且就算是當事人的回憶,作家也還要進行排比擇選,只選用經過判斷後認定為最符合歷史事實的記述。事實證明,基尼利的這種創作方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真實的力量勝過一切虛構,真實的面容也比一切設計都更精妙復雜,《辛德勒名單》不但將那段久已湮沒不聞的偉大的拯救故事,如目見耳聞般生動清晰地展現在當代讀者面前,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將奧斯卡·辛德勒這個真實人物無比復雜甚至矛盾的各個側面,如刀砍斧斫般深入細致地突顯在你我的心中。
至今沒人能夠否定辛德勒從納粹魔掌中拯救上千名猶太人的事實。他善與惡之間倫理取向的驟然轉變,讓學者無法自圓其說,或許永遠是個不解之謎。可我們又何必勞師動眾地去揭開這個謎底呢?甚至那份辛德勒名單的真假亦無需考證、辨偽,只要他在險境中確確實實拯救過一千餘條生命,此舉足矣。並且,這是他在當初境遇下唯一力所能及的行動。

我以為,只有國人才會對「高、大、全」式的人物鍾情萬分,才會為一個完美無瑕的英雄而錙銖必較甚或無原則地打造、粉飾、塗金。從國外對《辛德勒名單》以及辛德勒本人的爭議中,不難看出,「高、大、全」其實是一種普適的心理需求,造神運動並無時空的界限。這種普適性既是人類與生俱來的道德訴求,更是人類對自身道德瑕疵和意志缺陷的心理過度補償。

一個一生清白的人或許對身邊的世態炎涼從來漠不關心,而一個墮落放縱之徒或許曾經對身陷絕境者攙扶過一把。英雄沒有必要是完美無缺的,我們更沒必要以神的標准來奢望他人。人類道德的恆古原則,一是無需極致,二是必須踐行。"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聖賢!"

在基尼利的筆下,真實的辛德勒的本來面目纖毫畢現地呈現在我們面前:就是這樣一個壞人,經過了種種磨難,做了一件好事,拯救了一千三百多個猶太人的生命。「救人一命,如普度眾生」……我想,也正因此,歷史才不至於僅僅成為一部征服和壓榨史,不論在多麼黑暗的時刻,不論邪惡的力量何等強大,也都有人性的光輝在閃爍,也總有人類的靈魂在成長。
電影開始,普通一猶太家庭圍立桌旁聖詠進行傳統的祈禱儀式,搖曳閃動的燭光隨著合聲的減弱漸漸被黑色吞沒。影片由彩色切換為黑白兩色的畫面。貫穿影片始終的凄慘哀惋的小提琴獨奏和幾近無伴奏的混聲合唱給出的強弱和諧依然不失聖詠的曲式,一位小女孩衣裙上的紅色亮點短暫的跳動給出的生命色彩仍然不忘立虹為記的永約。影片結尾處伸開的地平線上,聖詠的基調展開世俗的旋律擁過來黑壓壓的一群人,畫面果斷地轉為彩色的鮮艷,橫掃一切的光明,「我使雲彩蓋地的時候,必有虹現在雲彩中」
黑暗的昨夜已經過去,讓我們擁抱來之不易的幸福。
Schindler's List
舊聞新讀:東方早報2009年4月16日「辛德勒名單」副本澳大利亞被發現,新南威爾士圖書館工作人員在整理作家托馬斯·肯尼利的6盒舊手稿時,在一堆研究紀要和德國剪報中發現了這份「辛德勒名單」的副本。

《拯救大兵瑞恩》——生命的價值

生命是如此脆弱,脆弱到令人心驚的程度。當子彈射入腦顱,鮮血尚未濺到地上;當利刃插進胸腔,心臟仍在舒張抽搐,生命已然逝去,留下的那些些痕跡,也只如流水滑過指縫後,手上殘留的水漬般輕易蒸發。史蒂芬用二十五分鍾時間,強迫我接受這個震撼——

身處戰爭中的人,就如我們指尖下的蟲蟻。

為什麼?為什麼造物創造了人類,卻又讓我們如斯羸弱,不堪一擊?而究竟生的價值又在哪裡?

當我經歷了那血肉橫飛、支離破碎的二十五後,我以為我明白了。我們活著,就是為了堅持正義;我們活著,就是為了鏟除奸惡。當成千上萬的美國人、英國人、加拿大人沖上那名叫諾曼底的法國海灘與德國人作戰時。我腦中想到的是中國古賢們所謂之「殺生成仁,捨生取義」的崇高思想,是近代革命者「拋頭顱,撒熱血」英勇就義的偉大精神。他們在異國他鄉的土地上流血犧牲,為的是全人類的安寧與和平。依然活著的戰士和倒在海水與沙灘上的屍體一樣值得我們尊敬。

然而,我錯了。當我看到那位在兩天中被戰爭接連奪去三個兒子的老母親瑟瑟發抖地倚靠著門邊時;當我看到原本掛在戰士脖頸上,代表著他們生命的金屬牌灑落滿地時,我意識到:我錯了!任何一個人都沒那麼偉大,任何一個人都恐懼死亡。生命的脆弱不僅僅體現於它能那麼輕易的被打碎,更在於我們對於這種脆弱的強烈恐懼。為什麼要派遣一組戰士去尋找那一個名叫瑞恩的大兵?因為他是那位老邁母親僅存的一子。答案簡單但卻真實。生命的維系,需要以生命的價值來換取。或許生命的價值就在於此:我們恐懼死亡,但我們更恐懼自己所關懷、熱愛的人被奪去生命!

可是,我又錯了。錯在以偏概全,錯在有失偏頗。直到影片後半程才終於出現的大兵瑞恩,在上級命令他離開戰場的前提下,堅持留下完成任務,與戰友們在一起;帶領著自己的小隊歷經了生死考驗的米勒上尉,在即將完成使命時,卻決定戰斗,用自己受傷的軀體與一支手槍,阻擊敵人的坦克。還有其他那些前赴後繼、英勇戰斗的戰士們。他們大義凜然,勇不畏死。是什麼支持著他們的神經與肉體?是什麼使他們即使為之拋卻生命,也無怨無悔?其實,他們都是普通人,有著普通人的情感與思想。而在「那一刻」來臨時,他們又都成為了英雄,成為了同輩中最傑出者。

對於我們每一個人由於境遇的不同「那一刻」也都不竟相同。或許會是一場殘酷的戰爭,或許只是一個落水的兒童……但我們每個人的生之價值,決不會體現在那日日重復普通又普通的三餐一宿之中。它只會在我們一生中所僅有的幾次,甚至是唯一的一次「那一刻」中閃現,而平時我們只是普通人。

當我最終看完這部影片時,留於腦中記憶最深刻的,再不是開場的那二十五分鍾。而是已經受傷的米勒上尉依靠在殘垣斷壁上,無力但卻堅定的舉起手槍向德軍坦克射擊的鏡頭。

還記得他戰前的職業嗎?而「那一刻」他已成為英雄!

《美麗人生》——幸福的存在

就算在最艱難最黑暗的日子裡,就算了無希望,死亡近在眼前,他依然深愛著並用生命與智慧保護著他的妻子與兒子。他的勇氣與智慧,即使在戰爭的硝煙彌漫中,即使在集中營的暗無天日中,即使在最後槍聲響起死亡來臨的那一刻,依然閃現著耀眼奪目的光芒。

他用盡全力,在集中營的悲慘世界裡,為兒子,營造了一幕美好的幻想,他告訴兒子,所有的殘酷只不過是一場游戲,游戲的獎勵是一輛嶄新的坦克。於是,他的兒子便有了足夠的勇氣,熬過那段水火的歲月,最後,當他坐上盟軍的坦克時,他的幸福無可言語,而那種幸福,正是他的父親用生命為他交換的。他不放棄任何機會為他風雨中的家庭製造哪怕是點滴的歡欣,在路過集中營的廣播室時,他冒著危險在廣播里呼喊妻子的名字,他想告訴她,他和兒子都還活著。他趁著做侍者的機會,為妻子播放了《船歌》,這首曾經響在他們定情之夜的歌曲,飄過沉沉迷霧的阻擋,在黑夜裡,給他的妻子帶去安慰,也讓他們一家人,都鼓起了勇氣,共同經歷灰暗的時光。

就在他生命的最後一晚,他將兒子安頓在一個鐵箱子里,然後,去尋找他的妻子。當他被捕之後,路過那個鐵箱子時,他知道他的兒子正注視著他,於是,他裝出一副滑稽的模樣,惹得兒子笑出聲,他仍然堅持著,堅持著使兒子相信這一切都只是一個游戲,千萬不要害怕,永遠要微笑而樂觀地去面對。然後,槍聲響起,他去了,而他的兒子與妻子終於獲得解放,當他們在陽光下摟抱在一起的時候,他的兒子說道,我們贏了!確實,在這一場浩劫當中,他們贏了,因為,他們有一個英雄的丈夫與父親,他的名字叫基度。

《美麗人生》是一部相當浪漫的電影,猶太青年基度到一個義大利小鎮上准備以開書店為生,在那裡,他遇見了美麗的姑娘多拉,然後,是一系列充滿了智慧、滑稽、陰錯陽差、浪漫的輕松片段,終於,基度與多拉終成眷屬,鏡頭一轉,他們從房間里追著他們的兒子來到院子里,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令人羨慕,基度用自行車載著美麗的妻子,車框里坐著機靈的兒子,他們飛馳而過,而街道上,卻已經出現了納粹的鐵絲網。

沒有什麼比快樂的戛然而止更令人感到揪心。當基度的幸福生活剛剛開始之時,他的猶太身份使他被抓去了集中營,而他的妻子,本來並不用去集中營,卻毅然的隨他們跳上了火車。最真摯的愛情,有時候真不需要太多的言語,連執手相看都不需要,只是縱身一躍,跟去天涯海角。在影片當中,演多拉的演員有很好的演技,那是一種很克制的平靜,當她在集中營里聽到孩子將要被殺掉的消息時,她的臉上沒有任何錶情,只是站在樓梯上,由著後面的人群在她身上沖撞,她望向窗外,目光深遠。後來,她被派去挑揀死難者的衣服,那種小心翼翼,不敢也不願發現兒子衣服的感覺很到位。從這里也可以看出,一個人最深沉的愛,其實,是很平靜的,能夠撕心裂肺哭出來的,往往也是釋然的開始。

最後,基度的兒子和多拉在陽光下抱在一起,他大聲喊叫著,我們贏了。那時候,他還不知道他的父親已經死去。電影響起旁白,以基度兒子的語氣,聽聲音,他也已經步入老年,那麼,這部電影就能理解成他的回憶。在他的回憶里,他的父親,依舊是那樣鮮活,這,何嘗不是另一種活著。槍炮、炸葯、毒氣、死亡、飢餓,這些東西看似強大,最後的勝利者,卻只能是人和生活。真正的光芒,就像基度朝他兒子眨眼的那一剎那,意思是,無論怎樣,只要我們不害怕,堅強、快樂、盼望,人生終究美麗,於是,我們總會贏。

額額額,這是四篇、加上樓上的1篇剛好5篇

❺ 二戰時期觀後感,只要不是有許多好詞好句,是真實的,就給採納

很小就受到戰爭電影的薰陶,那時是國內影片看得多一些,兼夾一部分蘇聯的老電影,也算戰爭片子。所以說,那時的戰爭電影,只要人多,場面大,槍炮響,然後表現一下敵人頭領的官邸,娛樂場所,敵人如何輕敵,再來突出我方的指揮部軍官們如何認真和嚴密,官兵一致,上下同心准備打好這一戰,於是,戰爭開始,敵我雙方較量,鬥智斗勇後,我軍必勝,敵軍必敗,這就是我們導演給我們展示的戰爭畫面,即使做夢也是我們勝利了。
??雀躍一陣!歡呼一下!
??對,較為客觀記實的戰爭電影還是在成人後,看過幾部,才有了自己的是非觀念,敵我戰爭的嚴酷和天運、時世,以及看到戰爭帶給不同的人的痛苦和歡樂。
??硝煙最後要散去,天下終歸要太平。
??是的,戰爭是智慧與天運的得失爭搶,一盤棋最後的真正勝者並不一定就是取得了城地,而是他在戰爭中給予他的心理過程的那種快樂,我們卻沒有過,只能去想像一下那些指揮者的快樂了。至少,我認為是這樣的。太多的導演追求一部電影在表現戰爭場面的恢宏,卻往往忽視了戰爭帶給人的創作和錐頗痛。
??電影史海中,最宏大的電影應該是蘇聯上世紀八十代拍的二戰電影《解放》,斷斷續續的,我花了大約一個星期時間才看完這部套裝電影,電影共五部,從保衛蘇聯到攻下柏林,直至最後勝利,每部均在兩小時至三小時不等。大約十一個小時時間,這部電影費時六年時間完成,據說出動了三萬軍隊,一萬坦克,千架戰機,表現了社會主義不計成本的政治教化手法。這部電影充滿了「老修」的電影世界觀意識,即:沒有東線的作戰和抵抗,就沒有二戰的成果。是的,二戰中他們受傷較深,戰爭使他們贏了,也贏得天下人的尊敬,他們成了華沙條約國的老大,所以他們拍出這部巨型電影長篇,歷史上沒有比這更長,耗資更大的電影了。電影里把二戰在蘇聯國土上幾個重大戰役拍上去了,但是,我覺得,好幾個大場景似乎都是在同一地勢上換多角度拍出來的,所以有很大的不真實感和重復感,這樣,我還覺得《這里黎明靜悄悄》更能反映真實的心靈和對於戰爭解放希望。就像你用一把刀削開了梨皮一樣,你會看得更真實。
??打架就是打錢,黑幫火拚也是拚錢,戰爭更是打更多的錢,至少透支印鈔把戰爭拉下去,所以,二戰打的是歷史戰爭以來花錢最多的戰爭游戲,那麼,戰爭電影一樣要花錢,動用更多的人力、物力和火力及地段,也只有超級大國加計劃經濟才有可能花這么多的錢來製作戰爭電影,前蘇聯慷慨地做到了。類似的電影《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攻克柏林》和《圍困》等,都是這電影陪襯作品。
??當然,我還是要為《解放》這樣的戰爭電影干一杯,順便說一下,二戰迷們決不能錯過這部電影。
??法國的搞笑二戰電影《王中王》和《虎口脫險》,以戲謔玄乎的方式和手法調侃了德國軍人訓練有素的低能和盲目效忠的弱智,正好印證了非正義戰爭必敗的理論。動畫片《戰鴿飛吧》也是同一類電影,小人物鴿子在強大巨鷹族裡意外取得成功,完成了戰地傳送任務,小人物完成了大英雄的戰績,甚至超越了美國那些誇大其詞的將軍們。
??但在羅馬尼亞《橡樹十萬火急》和南斯拉夫《瓦爾特》中表現就大不一樣了,戰爭是殘酷、流血和和死亡,人們對它的回憶只是一種教育和防範,下一代要千萬記住,德國人給我們造成的深重的傷害,我們不要忘記復仇。
??《橡樹十萬火急》里,德國最忠城的納粹分子維爾納上校(他的生殖器官在戰爭中被損壞了),他的父親因刺殺希特勒而殺,在反復不定的心理折磨下,他依然選擇對德國的效忠。這時,也表現了他的老同學對羅馬尼亞戰爭的必勝信念,與他鬥智鬥狠,最後他兩人的坦克對戰有些詩化和英雄傾向,但也反映了戰爭把人與人的一切關系削弱和拋棄了。

❻ 二戰電影解放的讀後感1000字到1500字

電影《狂怒》觀後感
今天是感恩節,難得天氣晴好,上午工作完成後與老婆在萬達廣場碰頭,隨便吃點雞肉漢堡喝點可樂便一頭扎入影城。
二戰片是我們共同的愛好,老婆最愛《兵臨城下》里裘德洛飾演的狙擊手瓦西里,經常要我推薦二戰大片給她。這次看坦克大戰也是預謀很久了。之前看過一些影評,吐槽這部所謂美帝主旋律作品裡五個坦克兵大戰德軍一個營的場面,和我們的手撕鬼子片有一拼。但是也有一些介紹說這部電影採用了現今存世的唯一一輛能開動的德國虎式坦克,作為軍迷也甚是期待在大屏幕上看到它的再世。
周四的中午影城裡人影寥寥無幾,選個中央的皇帝位,有一種包場的感覺。首先就排除了周圍人山人海議論紛紛的干擾,得以靜下心來慢慢體驗。不得不說電影一開始的氣氛就營造得很到位,巨大的炮彈轟炸聲足以讓午餐後昏昏欲睡的我毫無倦意。硝煙彌漫的戰場,血肉模糊的屍體,支離破碎的房屋和死氣沉沉的戰車具有難得的代入感,腦子里飛快的在將這些布景和道具與之前的《拯救大兵雷恩》等大片做對比。
皮特扮演的車長不僅能說一口流利的德語和鬼子叫陣,也能將聖經倒背如流,恩威並重博得下屬尊重,也能隨機應變在關鍵時刻扭轉乾坤(尤其是在和虎式坦克交手那一戰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一個文武雙全高大上的老帥哥英雄自然是被刻畫得入木三分。最後被德軍狙擊手的步槍打中三下也不會立刻掛掉,還有精力說一堆廢話並秒殺一個鬼子簡直是超人附身。二戰後期德軍的虎式坦克皮粗肉厚,88毫米炮確實無人能擋,但是片頭導演的字幕其實忽略了盟軍強大的後勤能力以及絕對的制空權,那個OUTGUNNED和OUTNUMBERED用得有些矯情,無非是為了後面的坦克大戰做些鋪墊罷了。而且為了凸顯狂怒的厲害,另外三輛謝爾曼坦克居然都沒有裝備口徑大點兒的坦克炮,打在老虎的身上就一個疤,純粹打醬油來凸顯主角的。
這樣看來,我們的戰爭片里帶上主角光環的英雄們也不寂寞。我突然理解了守著電視不停換頻道在神劇間切換的老爸,我們對英雄的期待其實並無差別,只是美國人的電影里道具更真實(不會出現日本人開捷達,游擊隊用AK47的笑話)罷了,所有正面人物都能中槍不死,所有敵人都是一槍N個,所有以少勝多以弱勝強都是好人才能體會的專利。沒法,老百姓就是愛看,只要別手撕就行。
然後是羅根飾演的諾曼,從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打字員成長為殺敵不眨眼的勇士,電影的鋪墊雖略嫌生硬,但是還是讓我們看到了人性在戰爭中的變化。當然你要說被扭曲了我也同意。殺掉一個投降的俘虜似乎算不得好漢,但是考慮到那德國兵穿著美軍大衣,排除是間諜的可能性(盟軍吃了不少冒充美軍的德軍的苦頭,在《聖戰士》里有非常精確的描寫,此文不贅述),也至少說明此人殺過不少美國大兵。這點和他們美國人打完仗都要搜刮一下德國兵屍體同理。戰爭中沒有情面可講,所以不能說對錯。
其實不管是《拯救大兵》還是《狂怒》,美帝主旋律電影要想展現G.I.JOE大兵的最終勝利,背景都得設置在戰爭即將結束,敵人已經是強弩之末的時候。我想是沒人願意去拍攝敦刻爾克大撤退或者麥克阿瑟逃亡菲律賓的故事的,太丟人了是不?這樣看來,全是娃娃兵的納粹面對幾個美國老爺們兒被秒殺得丟盔棄甲也是情理之中了。最後電影謝幕時,以狂怒為中心,周圍成片的德軍屍體實在是讓導演和觀眾都大大的YY了一把,過癮!
其實走出影城看到外面的好天氣,總要為自己生活在和平的時代而松一口氣。戰爭如此毀人不倦,是萬萬不要發生在我的時代才好的。今年已經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百年紀念了,從這個意義上看,《狂怒》或許在軍迷眼裡有這樣那樣疏漏,仍然不失為一部好的反戰電影。反戰電影以戰爭形式體現,如同坦克是對付坦克的最好武器一般。

❼ 求一篇《二戰影片觀後感》作文400字,我很急呀!

在這個學期的歷史選修課上,我們觀看了三部有關於二戰的歷史影片,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法國電影《虎口脫險》。

這部影片講述了二戰期間,一支英國轟炸機的先遣隊,在執行一次代號叫「鴛鴦茶」的偵察任務時被德軍的防空殲擊機擊中。在飛機即將墜毀的一瞬間,中隊長帶著飛行員彼特和麥肯被迫跳傘逃生,並相約落地後在一家土耳其浴池會面。落地後,中隊長掉在了動物園,彼特掉在一座德軍的軍營,而麥肯則掉在了歌劇院的屋頂上。要知道,這可都是被德軍佔領的地盤。 德軍發現了彼特和麥肯,並展開了全城搜查。迫於形勢的需要,營救彼特的油漆匠奧古斯丹和營救麥肯的樂團指揮斯丹尼只得分別代替被營救的飛行員去和中隊長大鬍子在浴池接頭。 經過一連串的誤會後,奧古斯丹和斯丹尼終於和中隊長會面了。面對德軍緊鑼密鼓的搜捕,彼特、麥肯和中隊長在熱情的法國人的幫助下與德軍展開了一場驚險而滑稽可笑的生死斗爭。最終,油漆匠奧古斯丹和樂團指揮斯丹尼先生在一位善良的修道女的幫助下,在和飛行員們一起成功的搗毀了德軍的指揮部後,乘兩架簡陋的滑翔機飛往安全的中立國——瑞士。

影片給我印象是,中隊長掉到了動物園里,動物園的管理員幫他逃脫;麥肯則掉在了歌劇院的屋頂上,指揮家幫他藏身;彼特掉在一座德軍的軍營,油漆匠幫他掩護。這些人的職業都是平凡的,可是他們都有一個不平凡的靈魂,在面對苟且偷生或是鼎立相救的艱難抉擇時,他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不惜代價的幫助幾個素不相識的外國士兵脫險。可以說他們都是有民族大義的,比如說那個指揮家,他的工作很好,靠給德國軍官演出可以有很多的出場費,可以衣食無憂,當時他發現了麥肯,他完全可以把他交到德國人手裡,可是他還是選擇把英國空軍藏在衣櫃里,這種行為不由得讓我佩服。

另外,影片用了一個全新的視角來向我們展現了二戰時的另一番景象。電影里沒有刀光血影,沒有槍擊暗殺,甚至沒有一個人死,完全不同於《鋼琴家》和《拯救大兵瑞恩》,如果說他們是二戰中血與淚的體現,那麼《虎口脫險》則是戰爭中最搞笑的鏡頭,向我們展現了人物的詼諧幽默。其中有兩個人最突出,一個是路易·德·費內斯飾演的指揮家,一個是布爾維勒飾演的油漆工;前者暴躁、蠻不講理,占盡油漆工便宜,後者憨厚、老實巴交,老是被指揮家「欺負」;兩個活寶迫於形勢,成功搭救因任務失敗而降落在德軍統治區的英國空軍,這個過程,充滿了緊張,又處處滑稽幽默。

我想,這也是我喜歡這部影片的原因之一,在了解二戰的同時,還有那些開懷大笑的場景使我回味無窮。

❽ 關於二戰經典戰役的觀後感700字

斯大林格勒戰役觀後感
作為這個世界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俄羅斯民族一直有著與其他文明截然不同的文化源流和民族性格。這一點不僅僅體現在音樂、美術、文學等方面,也通過電影這種復合藝術類型呈現在大銀幕上。更重要的是,所有的這一切藝術類型,都帶有濃厚的俄羅斯式的詩意,無論浪漫還是華麗,亦或是赤裸裸的殘酷。
《斯大林格勒》是由費多爾·邦達爾丘克執導的當代俄羅斯戰爭電影,作為俄羅斯早期功勛導演之子,家學淵源的邦達爾丘克在吸收了部分好萊塢電影精華之外,依然固執地堅持著,用俄羅斯美學與詩意來詮釋電影這門藝術。這部最新版《斯大林格勒》濃墨重彩,敘事沉穩,充滿了俄羅斯電影所獨有的特徵,深沉而悲憫,即便是在描述一整個民族歷史上最為慘烈的災難,依然充滿了希望與同情,令人沉浸其中,久久無法忘懷。
不同於前蘇聯時期大而全的電影模式,新版《斯大林格勒》以戰史上著名的「巴甫洛夫大樓」為原型,從小處著手,刻畫了五位身份、背景各異的蘇聯戰士與一名小女孩純潔的戰時愛情,以及他們之間那超越了男女之情的偉大情感。與之相對應,按照好萊塢人性化原則,影片同時也安排了一對德國軍官與俄羅斯女人之間的「斯德哥爾摩式」的悲劇愛情,以此作為陪襯。
雖然與時俱進地採用了IMAX3D制式來完成本片,同時在電影細節處也有不少對好萊塢電影乃至華語動作片的借鑒,但是整體而言,《斯大林格勒》還是一部標準的俄羅斯電影。氣勢恢宏的場面調度,色彩濃郁、華麗得好象油畫一般的每一幀畫面,以及緩慢卻牢牢抓住觀眾情緒的詩意化敘事節奏,甚至是在表現戰爭時,那種頑強不屈的精神,都帶有鮮明的俄羅斯文化特徵,充滿詩意,情感充沛而莊重。
從故事結構而言,《斯大林格勒》完全不同於好萊塢戰爭大片,以慘烈的河岸攻防戰開篇之後,影片迅速轉入膠著而又漫長的單兵作戰環節,而正是這漫長的過程中,導演娓娓道來,用充滿詩意的浪漫筆觸,精緻地刻畫了每一個角色,每一幀畫面,直到最後高潮部分的降臨。一般觀眾不容易接受的是,影片在最後高潮部分處理時的反其道而行之,情感和情緒遠大於直觀的視覺沖擊,想要象好萊塢電影那樣,享受一頓視覺盛宴的觀眾,看到這里或許會稍微有些失望,但是沉下心去仔細體會其中人物的命運和情感的話,或許才會更加懂得這部電影。
最後必須多提一句影片中,有關德國軍官與俄羅斯女人這條副線。盡管只是展現殘酷戰爭對於人性戕害的副線,但是這條副線或許也提供了最大眾化的敘事邏輯。尤其特別的是,整部影片當中,兩人之間始終語言不通,操著各自民族的語言,卻依然能夠在最後達成心靈的共識。那種糾結甚至對立的感情,也更加凸顯出戰爭的殘酷,以及人性偉大的光輝。其中不少的鏡頭和橋段完全喧賓奪主,極致浪漫,甚至可以單獨成篇。

閱讀全文

與經典二戰電影感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