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陽光寶貝 (Babies)紀錄片的主題曲誰知道
Bruno Coulais - Baby 出現在片頭 還有中間一小段
Sufjan Stevens - The perpetual self, or "What would Saul Alinsky do" 出現在片尾
不知道這兩首是不是你想要找的
㈡ 推薦電影
《環球銀幕年鑒特別版2010完全電影》評選的2010年年度十佳電影
一.十大佳片
1.《盜夢空間》(美國)諾蘭的一小步,大片的一大步。
本片並非諾蘭最出色、最復雜的電影,但絕對值得影迷、影評人和電影製作者為之思考——一個原本可能前衛、晦澀、充滿實驗性的題材,如何被演化成一部雅俗共賞、拍攝成本高達1.6億美元的娛樂大片,創作者的自覺性和電影投資市場的包容性、絕非一日成功。本片的成功,出人意料的創意與明星陣容、重金打造的大場面相輔相成,後二者尤其不可或缺,否則又只能淪為影迷和影評人的一則新談資而已,本片對於習慣故事直來直去的觀眾而言,試一次刺激的考驗,對於唯恐觀眾不明就裡的通俗商業大片,是一次巨大的敘事形式沖擊和拓展。
2.《國王的演講》(英國)傳統戲劇的勝利
從各個方面來看,本片堪稱是今年的《女王》,只不過主人公從伊麗莎白二世本人變成了她的父親喬治六世,而且選取了喬治六世一生中最低谷的時期,宏大格局在現在早已失去人心,以小見大反而是歷史傳記題材電影的常見表現手法。本片劇本充分遵循了英國傳統戲劇:情節步步為營,台詞含蓄狡黠,且帶一點英國人乾巴巴的幽默感,每個人物都被賦予了閃光點,沒錯,本片最大的看點就是演員的演技。
3.《社交網路》(美國)這就是時代精神
如果說《華爾街》代表了上個世紀最後二十年人們的所有熱情、理想和成功法則,那麼《社交網路》則屬於新的時代。這部馬克.扎克伯格(facebook之父)的傳記電影告訴我們:「網路接通現實,極客繼承世界。這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不管你願不願意成承認。
4.《告白》(日本)以復仇的名義
有這樣一種電影,你在溫暖的秋日遇見它,它面向平和,神態自若,像個熟人一樣拉起你的手,繼而,便把你一步步帶入一個你從未涉足,甚至聞所未聞,連想像都未趕到達的世界。接下來的兩個小時,你會沉淪在這里,被一幀幀完全顛覆你人生觀的畫面和一句句跳過骨膜直接刺進腦乾的對白滅頂。等電影放完,你走出門外,耀眼陽光再度直射下來,你一陣眩暈,要扶著牆壁才能行走,看著眼前的車流和行人,你甚至不知道那個世界是真的世界。
5.《127小時》(美國)一個人的斷代史
三分之二的時間里幾乎沒有對白,四分之三的時間里鏡頭都是懸崖峭壁和天空,五分之四的時間都是主角一個人的流浪和掙扎,六分之三的時間畫面里都有他的臉,換做以往,如果有人向你推薦這樣一部電影,你會讓他滾的越遠越好,但《127小時》讓你沒有一分鍾的時間可以離開,除非你是個嚴重暈血症患者。這是一部動作片,只是主角只有一個且無法行動。
6.《三傻大鬧寶萊塢》(印度)救救孩子
一部好萊塢類型電影大雜燴式的印度電影,在一個強大的故事內核之下,人物的臉譜化根本不成問題。
7.《我是怎樣度過這個夏天》(俄羅斯)極地傳說
作品有油畫般的影像和精彩絕倫的表演,熊大叔和小帥哥在年初一起分享了柏林影帝的桂冠。
8.《大叔》(韓國)別惹開當鋪的
情節通俗到朴實,但是元彬在電影中帥得掉渣,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個人英雄主義在此。「為明天而活的人,會被為今天而活的人殺死」
9.《讓子彈飛》(中國)驕陽落處子彈飛
雖然成不了姜文又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但本片毫無疑問是今年華語片的翹楚,一部純粹的商業片,足以令我們的審查機關和文化體制汗顏。
10.《玩具總動員3》(美國)漂亮的告別禮
影片結尾,在巨大的焚化爐前,這十五年來所有我們認識的玩具們手拉著手,勇敢的面對即將來臨的毀滅。但凡對這些玩具有愛的人怎麼經得起這些淚點的誘惑?看得出,這是皮克斯精心為那一代小孩子准備的情緒小爆發,這大概是動畫史上最令人難忘的鏡頭之一。
二、年度十佳紀錄片
1.《音樂人生》國別:中國香港 導演:張經緯
電影的主人公黃家正只有17歲。他是公認的音樂神童,11歲就和捷克的樂團演出貝多芬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只是他不太快樂,一直思考著生命的意義這樣深奧的命題。問他的理想是什麼,他說是做human being。這部電影讓人想起《莫扎特》和《社交網路》,都是講述孤獨的天才的故事。天才是恩賜也是詛咒。他是同輩中的幸運兒,恃才傲物、狂放不羈,小小年紀已經能彈出直擊人心的樂曲,但也因為早慧比別人經歷了更多的痛苦,過於龐大的光環也遮蔽和傷害了許多人。他不算可愛,但卻可敬。張經緯溫和、寬容地傳遞著他的觀點。這是一部「人性」地表現出真實人性的電影:不管什麼天才,首先都是一個人。
2.《陽光寶貝》國別:法國 導演:托馬斯.巴爾姆斯
這部電影記錄了分別來自四個國家的四名不同種族、膚色和性別的嬰兒從出生到學會走路的成長過程。四個國家分別是非洲的納米比亞、日本、蒙古和美國。影片採用了純觀察的記錄方式,完全取消字幕和解說,卻清楚地呈現出截然不同的生活環境對孩子成長的影響。非洲寶貝最可愛,生活卻幾近原始:美國寶貝卻跟著媽媽在大超市裡隨意挑選東西。人的命運大概在出生的那一刻就註定了百分之八十。但導演並未對這些生活環境做出任何價值判斷,而將重心完全放在嬰兒的成長過程之上,那些令人莞爾的點滴生活片段串聯起這份關於生命起點的采樣記錄。被生活弄得灰頭土臉的成年人應該看看這部電影:生命原本是多麼美好的奇跡。
3.《海豚灣》國別:美國 導演:路易.西霍尤斯
2010年知名度最高的紀錄片非《海豚灣》莫屬。一手帶動海豚表演行業的里克.奧巴瑞花費了35年時間親手摧毀這個行業,他和他的同伴們深入日本太極地,在那裡,每年都有超過20000頭海豚被屠殺。本片導演為了挺身而出支持老友而拍攝了這部電影處女作。這部電影走的是「真理電影」的路子,延續的是邁克爾.摩爾的風格,將電影視作自己吶喊的擴音器。因此,影片挑選的都是利於表達自己觀點的素材,當地漁民和政府官員通通都是臉譜化的可憎嘴臉,高潮部分那鮮血染紅的海水更是讓人悲憤難平。說到底,這只是一個質量上乘的環保紀錄片,你可以感動可以從此拒絕吃海豚肉,但千萬別天真地以為這就是全部真相。
4.《海上傳奇》國別:中國 導演:賈樟柯
這些年,賈樟柯的焦點逐漸從汾陽轉移到更為開闊的世界,這回,他用自己的生命體驗書寫了上海的前世今生。鏡頭里的所有人都自然如日常生活。受訪者有大流氓、政治家、電影明星的後代,也有流落到台灣、香港的上海人。有些人說大事件,有些人說小細節,也許他們講了什麼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他們還活著,他們的舉手投足,連同清晰的口音,都帶有海上餘味。這些來自個人的回憶碎片延續了時間的脈絡,在歷史、心理和地理三重空間之間,自如地切換。然而,時間的脈絡下潛藏著怎樣的精神脈絡?電影的回答正如其英文名字:「I knew I knew.」嘗試去求索追問,已經都是現在的賈樟柯所能做的最好的事。
5.《雷斯特雷波》國別:美國 導演:塞巴斯蒂安.容格爾
這部紀錄片記錄了一隊美國士兵在阿富汗克倫加爾山谷野戰排整整一年的經歷。攝影機從未離開這個山谷,也沒有任何官方采訪,因而保持了強烈的身臨其境感。這是阿富汗戰場上美軍傷亡最慘重的戰線之一。每個禮拜隊長都要把村子裡所有的長老們都請來「懇談」,希望他們告知塔利班的去處,卻始終無法和當地人順利溝通。閑暇時,士兵們會跟著Ipod內的音樂起舞,在夕陽下彈吉他,對他們來說,戰爭只是一個職業。小隊里一位戰士犧牲,聞訊趕來的佔有抱著裹屍袋失聲痛哭,但就在前一天,空中部隊的轟炸誤傷了當地兒童並且殺死了7名本地平民。這場無因的戰爭沒法讓人感到絲毫寬慰,即便是生死與共的兄弟情義。
6.《從禮物店出門》國別:美國 導演:班克斯
這部電影片頭寫著「Paranoid Films」的電影從頭到尾都像是導演跟觀眾開的一個大玩笑,他講述了一個古怪的法國商店店員尋找班克斯的過程。班克斯是在英國頗有名氣的塗鴉藝術家,藝術圈中神秘的怪人,全片關於他的場景里他都蒙著臉,連聲音都處理過,故事的焦點是那個激情澎湃的法國人,他在畫廊旁邊的禮品店買了紀念品之後,便萌生了當藝術家的熱情,從開始了解班克斯及其街頭藝術到最後投入成為其中一員,最後他的塗鴉作品竟然大賣,連麥當娜都請他設計最新專輯的封套。在電影中,班克斯無情地嘲弄了那些只會抄襲別人來賺錢的偽藝術家,但從觀眾的角度看,這更像是班克斯的一次聰明的自我炒作。
7.《監守自盜》國別:美國 導演:查理斯.福格森
這是一部詳細探討2008年金融危機的紀錄片。在2小時的影片里,匯集了來自亞洲、歐洲和美洲各類政治人物、金融專家、大學教師和記者的訪談,被訪人物級別都很高,連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法國的財政部長都被請出。影片利用了大量法庭對峙的片段作為佐證,分析非常有邏輯性。它講的不僅僅是金融,更多的是金融和政治、學術界的關系,鮮明的觀點隱藏在盡量客觀的表述之後,讓觀眾自己去玩味。盡管闡述的是金融業運作模式,影片依然是表述得清晰自如,同時也沒忘了利用明星效應,讓馬特.達蒙來負責旁白。對抗危機是表象,對抗貪婪才是核心,難以置身世外的我們都應該看看這部電影。
8.《等待超人》國別:美國 導演:戴維斯.古根海姆
美國人居安思危,開始反思本國公共能夠教育體制的缺陷:為何有越來越多的孩子無法受到正常的中學教育。古根海姆的上一部紀錄片《難以忽視的真相》得了奧斯卡獎,他對美國公眾的口味拿捏頗有心得,擺事實講道理,大量采訪,中間夾雜一點小幽默,絕對不能少的是煽情;再加上數據、圖標、小動畫等趣味性的說明手法,就成了這部大眾喜聞樂見的紀錄片。而稍作探究就會發現,古根海姆的說理是缺乏嚴密邏輯支持的,學生成績下降的標準是什麼?就是老師打的C或D嗎?將美國教育問題籠統地歸咎於師資力量的問題似乎也過於偏激。我們看得見問題,卻看不到解決方法,因此,只能無奈地「等待超人」。
㈢ 關於人類膚色為什麼不同的紀錄片
紀錄片《陽光寶貝》:一樣的人類不一樣的成長
(2010-10-03 17:07:59)
轉載▼
標簽:
蒙古
陽光寶貝
紀錄片
人類
納米比亞
雜談
分類:說紀錄片
紀錄片《陽光寶貝》:一樣的人類不一樣的成長
楊國光
人類在同一個星球上繁衍生長,又因自然地理區域的不同形成膚色、骨骼、頭形等即人種的迥異相貌,所謂歐亞非拉美洲,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是也。
對多數人而言,這些來自課堂已經不需驗證的常識,可能因為缺少許多更詳實生動的細節而止於概念,終身一知半解。
迄今為止,展示人類魅力以現代奧運會為最大舞台。但那也有變味的時候,希特勒就曾幻想把1936年德國慕尼黑奧運會變成人種優劣的試驗場。
由法國人拍攝的紀錄片《陽光寶貝》以社會學抽樣調查的方式,憑借電影眼睛近距離的觀察了納米比亞紅土地、蒙古大草原、東京和紐約大都市的四個嬰兒,記錄他們從出生到站立行走的成長過程。往大說,是為人類學研究提供了極富學術價值的影像文獻;往小說,也是吸引觀眾眼球,豐富彌補常識的上佳影片。其觀賞性、多義性、可解讀性是故事片無法取代的,是最適合天下為人父母者觀賞的紀錄片。
影片的一開始是兩個赤身裸體膚色黑紅砸石頭玩的兒童。低角度的長鏡頭捕捉到他們為搶一隻空癟的塑料瓶而相互推打咬哭對方的情形。動用石頭敲擊對方大大的腦殼的場面幸好沒有出現,但持續的緊張驚恐已透露出非洲兒童生長自然原始、環境惡劣的信息。
接下來,是不露面孔的孕婦(大多數成人都拍正面,這是影片的一個特點)用砸碎的紅色粉末塗抹圓突兀起的腹部,工整的鏡頭里像是在做某種祈求吉祥的庄嚴儀式。
沙漠高原環繞、四季乾旱少雨的納米比亞,影片里幾乎見不到任何現代工業化的痕跡,成人除了脖頸腳腕上的金屬物,幾塊圍腰的遮羞布之外,缺乏文明社會起碼的物質保障。天當房地當床,懷抱中的嬰兒,餓了隨時找母親的乳房,會爬後則手抓吃飯,河邊飲水,土裡爬,泥里滾,與身邊游盪的動物無甚差別。就是在如此惡劣貧困的條件下,幼小的生命頑強地出生、成長,紅土地上閃耀著一雙雙明亮的大眼睛,燦爛的笑容綻放在晴朗的天空下。文明社會里所有的擔心與顧忌——諸如飲食、衛生安全等——都成了多餘。正應了那句「有苗不愁長」的俗語。
自然環境與之相近而文明程度明顯進步的是蒙古草原。第一個讓人驚訝的鏡頭是:接生大夫手托著剛剛出生渾身還沾滿養水的嬰兒,哇哇的啼哭聲似宣告他生命的獨立,而一根長長的未剪斷的臍帶還聯接著母親的身體。最讓人恐懼的鏡頭是:包裹得嚴嚴實實的嬰兒一動不動地仰面躺著,只有眼睛轉來轉去尋找著目標,這時就見一隻羽翅豐滿的公雞突然跳上了床,咕咕地轉悠起來,一剎那公雞的尖嘴是否啄傷嬰兒眼睛的恐懼襲上心頭。
與孩子在身邊爬來爬去,無事可做的黑人母親不同,蒙古婦女很多時間還要勞動,原本不能離人的嬰兒,常常不得不像小貓小狗一樣拴著。嬰兒大部分時間里不是平躺著,就是枯坐著,抓到什麼玩什麼。於是出現許多像嘴啃成卷衛生紙……童趣盎然,令人捧腹的畫面。
讓我們熟悉的是日本、美國的母親和嬰兒,由於現代化生活的日益相似、相近、相融,曾經的少見多怪早變得見多不怪,習以為常。懷孕、妊娠、圍產、哺育……諸如此類的術語隨著一項項細致入微的現代衛生保健的開展、普及,深入普通大眾。
假使影片僅限於此,那充其量只能是一組生兒育女的片斷花絮,價值不大。恰恰是將四個國家四種情形,在同與不同,似與不似,甚至天壤之別近似兩個世界中彼此有機地穿插、對比編排,方顯示出本片的藝術張力,輻射出豐富的社會意趣。例如,爬行、說話、站立、行走,其姿態同中有異,異中見同,嬰兒的脾氣秉性各俱天然,盡展風采。
沒有一句旁白解說,沒有任何評論性字幕,低角度、長鏡頭、重細節是影片的基本拍攝手法。作者不著一字的低姿態,並不等於沒有態度,只是蘊含在鏡頭與鏡頭之間,以喚起觀眾的問題意識為上策,任觀眾自己去解讀好了。
最現成的問題就是,影片中呈現的嬰兒四種成長情形,從人誕生的起點上觀看人類未來的前途,哪一種文明最有益於其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我們說非洲原始是因為它最接地氣,與人類誕生初期刀耕火種的生存狀態相近,保留著人類更多的動物性,相比日美文明高度發達的國家,從人種的進化、強壯、體能等生理上講,並不處於劣勢,輸於任何一方,到更像中國神話中女媧手中的摶土泥人,灑向人間都好活。所以此片是一面鏡子,照得見人類的過去、現在、未來。過去的一定意味著落後,原始的都將淘汰,這是最現成進化論的觀點,也是被認為最理所當然的普世觀點。在大廈華服美食香車面前,原始生活狀態的弊端立等可現,一覽無余,但它是否還潛在著危機,危機又在哪裡,是否從一出生就已埋下種子,誰可曾思考?創造豐富物質的同時更依賴於物質,須臾不可或缺,一方面的進步意味著另一方面的退化,這就是現實社會的寫照。一旦失去物質保障,憑人類自身還能生存嗎?
如果以為本片是在宣揚一種出生即命運的宿命觀,那就誤會了作者的本意,大錯特錯了。
我以為作者的立場更傾向蒙古草原人的狀態,既享受現代文明的物質成果,又不缺失人類強健的自然能力,這可以影片最後一個鏡頭的選擇為證:襁褓里的嬰兒開始站起來了,小身軀雖然還晃晃悠悠不那麼穩當,但最終還是頂天立地站在了大草原上。
㈣ 誰知道一部關於世界各國小孩的紀錄片啊
你好,是法國紀錄片《陽光寶貝》 http://ke..com/view/2254940.html?wtp=tt 劇情簡介 從北美洲的美國到亞洲的日本,再到非洲的納米比亞和亞洲內陸的蒙古,《陽光寶貝》忠實地記錄了四個嬰兒從在媽媽的肚子里孕育,到呱呱落地的襁褓之中,再到走出其人生第一步的過程,當中夾雜了父母與親友的喜怒哀樂,是一部相當值得為人父母者一看的電影。 《陽光寶貝》以一種令人暈眩的真實視角和快樂欣喜的心情同時記錄了4個新生兒的成長軌跡,他們分別是——Ponijao,女孩,她和家人一起住在非洲西南部的一個名叫納米比亞的國家裡,位置是原駐民族地區奧普沃附近;Bayarjargal,男孩,身處蒙古的巴彥錢德曼;Mari,女孩,住在日本的東京;哈蒂,女孩,來自於美國的舊金山。
㈤ 電影 紀錄片 babies (陽光寶貝)導演托馬斯·巴爾姆斯Thomas Balmes哪裡有下載
http://dl.btjunkie.org/torrent/Bebe-s-2010-DvDrip-English-HighQuality-SiRiUs-sHaRe//download.torrent
710MB 下得挺慢的
㈥ Babies 法國育嬰紀錄片《陽光寶貝》 高清,高速下載地址
這里有,不過很慢很慢很慢,最少要兩三天
㈦ 陽光寶貝-Bébés(2010) 電影
5月7號剛出的 而且是法國的 而且還是記錄片 所以現在恐怕還很難找
㈧ 陽光寶貝的劇情簡介
從北美洲的美國到亞洲的日本,再到非洲的納米比亞和亞洲內陸的蒙古,《陽光寶貝》忠實地記錄了四個嬰兒從在媽媽的肚子里孕育,到呱呱落地的襁褓之中,再到走出其人生第一步的過程,當中夾雜了父母與親友的喜怒哀樂,是一部相當值得為人父母者一看的電影。
《陽光寶貝》以一種令人暈眩的真實視角和快樂欣喜的心情同時記錄了4個新生兒的成長軌跡,他們分別是——Ponijao,女孩,她和家人一起住在非洲西南部的一個名叫納米比亞的國家裡,位置是原駐民族地區奧普沃附近;Bayarjargal,男孩,身處蒙古的巴彥錢德曼;Mari,女孩,住在日本的東京;哈蒂,女孩,來自於美國的舊金山。
從降臨到這個世界上的第一次呼吸、啼哭到邁出人生的第一步,在跨度為一年的時間里,我們將會跟隨他們一起經歷伴隨著生命所創造出來的所有奇跡與喜悅。
㈨ 陽光寶貝影片中呈現出0-1歲嬰幼兒有什麼特點
相關影片寶貝中呈現出0-1歲的嬰幼兒有什麼特點,這個時候他們的模仿能力還是非常強的,而且這個時候他們是很愛笑的,他們對於周邊的認知能力也是一個很好的時間。
㈩ 《陽光寶貝》中四個國家,哪個國家的養育方法最科學
剛剛看了這部紀錄片,真的非常震撼!全片沒有一句台詞,除了說明地點、人名,也完全沒有字幕。全靠真實場景的記錄,一切盡在不言中!
非洲的寶寶:在大自然中成長,簡直跟動物打成一片的,純天然的,衣服也不用穿,別說沒有紙尿褲這回事,連尿布也沒有,擦屁股的紙巾也沒有,大便擦在媽媽腿上,然後用玉米棒子擦腿。。。生活環境堪稱惡劣。對於一個嬰兒來說,每每讓人看的擔心,比如地上隨便撿起什麼就往嘴裡塞,動物骨頭呀,但最終他都沒事,而且別的國家寶寶還在學走路的時候,他已經在學頂著東西走路,天哪,這個我現在也做不好哪!
蒙古的寶寶:出生時那個蠟燭包震撼到我了,那護士甚至還拉緊了好幾下!我的天,還好我們現在已經不流行蠟燭包了,太不人性了吧。還有寶寶被一根繩子綁在床腳,就跟小狗似的。。。在洗澡盆里坐著,一隻山羊從背後來喝他的洗澡水,寶寶非常淡定的回頭看。。。寶寶的哥哥經常欺負寶寶,也經常照顧寶寶。有次哥哥把寶寶的推車推到草原上,放在一群牛中間,寶寶很無辜的到處看。。。最後的ending是蒙古的寶寶哦,他是四個裡面學走路最慢的,最後在大草原上,終於靠自己的力量站起來啦!
日本的寶寶:東京的寶寶離大自然就遠很多了。被媽媽帶到動物園去,隔著玻璃看到老虎,小姑娘還哭了的說。日本有特色的是家庭保育園,還有基本上是媽媽全職帶寶寶,背帶很普遍哦,好像還沒生的時候就在學慣用背帶了呢。那個爸爸試圖抱著寶寶玩電腦,結果寶寶扭來扭去搞破壞,呵呵。有個場景寶寶坐在一堆玩具中間,打滾哭鬧,那時候我想,寶寶是太孤單了,想要夥伴吧,大人怎麼還不出現呢?讓我驚異的是,為什麼日本的寶寶剛學會走路就那麼明顯的羅圈腿呢?
美國的寶寶:美國的寶寶大概是各式嬰兒裝備最多的了,早教最多的了。該寶寶也確實很活潑,走路走的很早。爸爸給騎小車的寶寶玩滑梯,我就猜寶寶會摔跤,結果,果然摔個狗啃屎啊,呵呵。寶寶吃香蕉,一片一片剝香蕉皮很認真哪,最後都剝完了,還有一條白筋她也不忘記,也剝了遞給大人,但是香蕉頭上那塊硬的她不知道,吃了嚼不爛,吐出來,又塞進去,如此反復,最後發現不能吃,才吐出來遞給大人了。這孩子教育的,文明得很啊!
以上四個國家的嬰兒養育方法大相徑庭,代表不同的文化。我們目前是在像美日靠近的吧,農村可能還有點像蒙古的,但非洲的基本上是我們很難想像的。不管怎樣,大家都好好的長大了。看看這片子,思考一下,其實我們在育兒方法上有時候是不是沒必要非那麼執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