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馮小剛嘔心瀝血卻無人問津的電影《一九四二》,只因現實更加慘痛
1942 年發生了許多大事。中蘇美英等國簽署《聯合國家共同宣言》,郭沫若創作 歷史 劇《屈原》,英國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出生,中國女作家蕭紅在香港病逝,時年31歲。
也是同一年,身處抗戰前線的河南發生舉世震驚的大飢荒,上千萬人流拆肆沖離失所,近300萬人被餓死。
這一件極其悲慘的重大 歷史 事件至今在中國的史書上鮮有記載旅殲,今人對其真相知之甚微。
最後知名作家劉震雲為重溫這段幾乎已被這個民族淡忘的 歷史 ,走訪災難的倖存者,最終寫了一本名為《溫故一九四二》的調查體小說,他也由此成為這場災難的唯一記述者。
導演馮雹薯小剛看了後深有感觸: 「二戰時,希特勒和納粹屠殺猶太人的事情全世界都知道,但在1942年,中國河南旱災餓死300萬人,卻很少人知道,不要說外國人,中國人也不知道。劉震雲為此寫了一本書,我在1993年看到,非常震撼。」
後來馮小剛根據劉震雲的原著小說《溫故一九四二》改編成了一部敘述 歷史 性質的電影,叫做 《一九四二》 ,並重金邀請李雪健、張國立、陳道明等加盟出演。
溫馨提示:可以點擊下方卡片搜索可以免費觀看此電影,請提前備好紙巾。
影片講述了老東家在河南大鬧旱災之時到陝西躲災,可未到目的地就以淪落為難民後,他親眼見證兒子,兒媳,老伴,相繼慘死,而政府的腐朽統治及日本人的入侵更是讓這場災難雪上加霜,最後只剩東家一人,在回河南的路上領養了同樣遭遇失去家人的小女孩的故事。
電影反映生活,可生活有時會比電影更殘酷。這些是搬上了熒幕的故事,那些 「易子而食」「賣兒棄女」「野狗吃屍體」「千里無人,餓俘山野」 的景象,又豈是短短兩個小時就能描述得出來呢?
其實從1941年秋季開始,河南開始出現旱情,很多地方已經有絕收現象,農民們開始刮樹皮,挖樹根當作食物,到了1942年秋季,持續了一年的旱情更加嚴重,樹皮、樹根已經基本被挖光,災民們開始大量死亡。照片上是當時陷入飢餓荒的河南災民,所有人都蓬頭垢面,等待著政府的救濟。
當時的政府雖然採取了救災行動,但既沒有計劃,也不盡力,各地都在互相觀望,推卸責任,隱瞞災情。
戰亂加上飢荒,有一些婦女為了能夠讓自己的父母以及孩子活命,主動把自己賣給人販子,換取一些糧食或者一點微薄的錢財。
1943年春,河南地區仍然乾旱,很多災民為了活命,選擇全家一起外逃,災情最嚴重的村子基本都是十室九空,成千上萬人湧向了陝西,逃荒路上餓死的、從火車上失足掉下來摔死的、軋死的人數無法統計。 目前公認這場災難中死亡人數是300萬,但真實的具體數字已經永遠成為了迷。
在電影里,為呈現出一個真實時代,以張國立為代表的這支逃難者主創演員不僅在開拍的半年前就開始練習河南方言。還在拍攝期間集體減肥,真正體驗長期飢餓的感覺。張國立說, 真正到了那種飢餓渾身無力的時候,你會發現人物的台詞很多都是多餘的。
時隔78年,當年大飢荒的親歷者,大多已經辭世,即使活著的,至少也是八九十歲的老人,河南《鞏縣縣志》中關於此事,只有短短一句 「民國三十一年,大旱,幾近絕收,加之日軍侵略釀成大災,農民多以樹皮、雁屎、觀音土充飢。」
當我們覺得電影氛圍太過沉重的時候,要知道這些血淋淋的畫面在過去 歷史 的某一個時刻真真切切的發生著。
影片一開始,就奠定了整部電影的基調,影片中大部分篇幅在拍攝逃難的過程,逃荒路上,一面是天災,一面是戰亂,四處是被炸斷的殘肢斷臂,哀嚎遍野,民不聊生。
而這一過程,導演多用暗色調來表現,象徵著底層人民暗無天地的生活, 且畫面絕大部分面積為乾旱的土地,極小部分面積為天空,這一畫面給人壓抑的感覺,暗示著政府的壓迫式統治。
同時導演多次運用特寫鏡頭來體現難民的慘狀,如特寫一群野狗啃噬逃難路上去世難民的屍體,給人極大的心靈沖擊。同時又多次使用遠景鏡頭來表現難民數量之多,又給人極大的視覺沖擊。
影片中災民逃荒的破衣爛衫、食不果腹和政府官員的豐衣足食、安穩無憂有著很鮮明的對比。
一開始片中提到 「蔣委員長因為河南飢荒特地減少了兩個菜,以表對救災的支持。」 這句話暗示了後面人民的背離的結局。在拍攝這一內容時,導演又巧妙的 採用以黃色為主的暖色調,來突出統治者安逸的生活。
一、地主范殿元(張國立飾)
范殿元原本是河南的一個地主,兒女雙全,家境殷實。因為飢民「吃大戶」,他的兒子在飢民和村民的混戰中被打死。為保家人平安,在飢荒來臨的時候,老東家趕著馬車,帶著他的妻子,拉著糧食加入了逃荒的隊伍當中。
在逃荒途中,他的兒媳生下孫子後不久就體力不支,餓死了。電影中有很揪心的一幕是,在兒媳餓死後,她的婆婆就趕緊抱著剛出生沒幾天的孫子扒開她的衣服,說趁著身體還熱喝幾口奶,但是她死去的兒媳早已沒有奶水。
後來他的妻子也餓死了,他的女兒被賣到了妓院,換了5升小米。
在逃荒途中為躲避敵機轟炸,范殿元抱著孫子趴在地上久久不敢起來,後來小孫子被他活活悶死了。
緊接著他的長工被日本人一刀穿喉,死了。
他的馬車,糧食,銀元在途中被地方的警察強行「徵用」,其實就是搶走了。
逃荒本是為了讓一家人活下來,可是范殿元到了陝西後就只剩下他自己,本是財主的他成了和佃戶一樣的逃荒者, 可見在災禍面前所有的逃荒者都是平等的。
一無所有的范殿元不想逃了開始逆著逃荒的人流往回走,路上有人告訴他說: 「現在回去就是個死」 ,他很默然地說,「 我就是想死得離家近些。」
范殿元那種絕望的心境,那種顛沛流離的疲憊精神使得他的希望如同肉體一般已變得危在旦夕。
然而他在轉過山坡的時候,碰到了一個同樣失去的親人哭泣的小女孩,小姑娘對范殿元說她並不是哭她爹死,而是她認識的人都死了。
范殿元要小姑娘叫自己一聲爺。小姑娘仰起臉,喊了一聲「爺」。於是,他拉起小姑娘的手,往山坡下走去。橫屍遍野,大雪飄搖。
二、范殿元的女兒-星星(王子文飾)
星星出現在鏡頭里的時候,懷里總抱著一隻黑貓,寧願自己少吃幾口飯也要帶著它,在躲過敵人飛機轟炸過後,她還無所畏懼地要跑出去找貓。
然而在她嫂子生下孩子後,她卻說讓家人殺掉了貓。隨著一聲刺耳的貓慘叫,貓被宰了燉湯,范殿元坐在閨女身邊,哭著說:星星,爹對不起你啊!然而星星沒有任何錶情地看著被扒掉的貓皮,最後還說了一句: 我也要喝貓湯 ,那時候的她也已經餓到發慌。
當妓院假冒被服廠來買女孩的時候,星星提議父親把自己賣了,范殿元不肯。星星勸說她爹: 我實在受不了了,連柴禾都沒得吃了,你讓我逃個活命吧!還能換五升小米。 她還特意向那個人強調自己識字讀過書,以此來作為「優勢」,最終她被買走了,她在服侍別人的時候,因為吃得太撐了導致蹲不下。
星星的結局是必然的,人在災難面前已經沒有底線了,一個小人物的歷程卻反映了當時環境下眾多人的遭遇,實為可悲。
三、佃戶瞎鹿(馮遠征飾)
佃戶瞎鹿是影片中最窩囊可悲的角色,為了幾斗小米他可以不管自己的老婆被人戲弄,他也可以賣女兒來換幾斗米給自己的母親治病。
盡管已經活的如此無下限,但他還是沒有在這場災禍中活下來,最後偷驢不成,一頭栽進了燒著開水的鍋里,留下了兩個孩子和他的老婆。
馮遠征所扮演的瞎鹿才是影片中真正的災民,活著就是為了吃飯,只要能活下來 。
馮小剛在《一九四二》里他沒有自己的態度,一切讓觀眾來定奪, 「你看到什麼就是什麼」 。
不需要渲染,不需要加工修飾,就用白描的手法把最真實的場面還原給觀眾,裡面從小人物入手,大量的細節描寫,看似黑色幽默,其實是深深的悲哀。
據說當時馮小剛找到劉震雲說想要拍攝這部電影的時候,連劉震雲自己都覺得震驚: 他認為沒有人要看這么一個悲慘的故事。
本片醞釀於1993年,啟動於2011年10月,最後馮小剛在最冷的五個月中完成了拍攝。因為是逃難題材的原因,整個劇組群演最多的時候高達六百多人,最少的時候也有三四百人,其中涉及轉場廂車兩百多輛,完全的拉鏈式拍攝。
然而就是這么一個龐大的團隊,他們在細節上所作出的努力卻十分令人動容。
比如在重慶的拍攝部分主要是國民黨和宗教人士的活動場景,這條街道是由攝制組設計,重慶市政府出資修建的。修建完成後,攝制組去現場後簡直被驚呆了,這些建築都是按照永久性建築來修建的,店鋪里所賣的東西也都是實物。
後來這條街也成為了重慶的著名景點:民國街。
攝影組印象最深刻的是難民扒火車的那場戲,為了有一個好的拍攝效果,拍攝組從山西轉移到東北終於找到了一個1942年美國產的火車頭,而且還能開。
可是光有火車頭沒有車廂也不行,於是製片部門又根據當時的難民 歷史 照片製作了逃難時的那種拉貨用的平板車。
拍攝時是在東北零下20多度的情況下,當地群眾還好心提醒劇組,不要用手摸鐵,不然真的撕不下來。可是為了呈現真實的效果,不能人人都戴手套啊,於是戴手套的去摸鐵,沒戴手套的就去摸木頭。
在零下20多度的雪地里、又在火車行駛過程中、火車頂上還坐了幾百個群眾演員的拍攝情況。攝影指導呂樂說,這輩子可能只碰到一次,可以當作他的收山之作了。
關於火車的六分鍾前前後後一共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就最後呈現的效果來說是值得的。
以喜劇見長的馮小剛此生最想拍的一部電影,就是這部極其沉重的災難片——《一九四二》。
這部電影可以說是馮小剛的情懷之作,他試圖借一場70年前的人間災難來反思國人的人性與救贖 。
然而電影上映以後,票房卻票房一敗塗地,與同期上映的《泰囧》票房相差近4倍,最後馮小剛拼了命的拍商業片還債。
一部電影是否成功固然不能用票房作為唯一尺度來衡量,但,票房卻能反映大眾對於電影所表達的內容和傳達的情懷的接納度和認同感。
很多網友看了預告片就炮轟馮小剛, 指責他「發國難財」,引發國人的共鳴,賺國人眼淚。 果然也應了劉震雲當年那個擔憂:沒人要看這么一個悲慘的故事吧,而且在如今這個幸福的年代,人們早已習慣迴避苦難。
張國立回憶,因為《一九四二》票房慘敗,馮小剛甚至掉了眼淚。當他問馮小剛是不是因為啟用了他才導致票房慘敗,馮小剛的回答很令人感動, 都不是這樣的原因,但反而正因為票房的落敗,觀眾對苦難的敬而遠之,他更覺得自己應當拍攝這么一部電影。
馮小剛打造 《 一九四二 》 的這份情懷,縱然無法和 歷史 媲美,但它自有其獨特的藝術價值。 它是一段回憶,也是一代人的苦難回憶,看過的人都說好,卻不敢再看第二遍。
在影片最後旁白念起:「十五年後,這個小姑娘成了我娘,當我記事起,就沒見她流過一滴淚,也不吃肉……」
「也不吃肉」 這四個字可以深刻地反映了當時人們對災難的沉思。
都說亂世造英雄,更多的靠的還是生靈塗炭。
馮小剛的深刻在於沒有把《一九四二》拍成了天災,而是把觀眾的視角引入了人禍。雖然大飢荒是天災,可其中亦有相當大的人禍因素。
《一九四二》非當下的災難,卻時時在我們生存的環境里重演,人性總是在爭奪,卻不能給每個人鞭策。
中華民族是一個遭受過苦難的民族,近代以來中華大地上演過無數的悲劇,有的之於國,有的之於家。
如今那個流民賊寇,是非顛倒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在我們眼前的是新時代的繁榮昌盛,國泰民安。
但是我們不應該遺忘災難,應該直面災難,正視災難,反思災難,才能免於災難。
② 法國有哪些關於二戰題材的電影值得一看
關於一些二戰題材的法國電影,我給大家推薦以下幾部。
1.《隨心所欲的五月》是一部講述二戰期間,德國納粹入侵法國,加萊海峽小村莊的人們准備逃離故土,躲避戰亂,一個母親帶著兒子逃離的而展開的戰火間的故事。電影一面展現了法國鄉村美麗醉人的景色,另一面展現了與德國納粹的慘無人道。影片中,掉了隊的軍官,在自家酒窖睡過頭的農夫,帶領村民逃亡的村長,以及受盡戰亂之苦的百姓,導演利用不同角度來呈現這段令人心痛的歷史。影片雖然展現了納粹慘無人道的一面,但是影片中的一些小細節還是體現出了在那個戰火燃燒民不聊生的時代人性的光輝依然閃耀。
③ 《拯救大兵瑞恩》評價怎麼樣
《拯救大兵瑞恩》評價:
電影以戰爭高度還原的殘酷構築了自已的奠基,而一個關於《拯救大兵瑞恩》的故事,則於這場人類最為昏暗的戰爭里,得見於人性的光芒和對戰爭自身的深省,這部典藏所要拯救的不僅是瑞恩,更是斯皮爾伯格侍枯奏響的一曲對和平與生命的禮贊。
(3)二戰時期飢餓的電影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電影由二戰的真實故事改編而成,故事的主角真正本名為美軍第101空降師E連士兵弗里茨·尼藍(Fritz Niland),在E連攻下卡倫坦灣後得知他在第82空降師的哥哥鮑伯陣亡的消息,同時他在第4步兵師的另一位哥哥也陣亡於猶他灘頭。
不久後三哥在同一周中於中緬印邊界被擊落失蹤報備(他是轟炸機的機組成員),同一天中尼藍夫人同時接到三封兒子陣亡的電報,弗里茨是家中剩下唯一生存的兒寬談辯子,陸軍於是下令將他優先送回國。
電影後段小鎮攻防戰的情節則純屬虛構。而最後弗里茨的三哥並未陣亡,只是成為日軍的俘虜,最後被英軍所救。
拍攝准備:
服裝設計師喬納·約翰斯頓重新設計製作了3000套慎缺以假亂真的軍服,還找到二戰時為美軍製作軍靴的公司,讓其按二戰時的樣式重新生產2000雙軍靴,然後將所有軍服和軍靴進行特殊處理,以顯得經過無數次戰斗的洗禮。
而道具師西蒙·阿瑟頓花了3個月的時間收集、訂制了2000件拍攝使用的武器,阿瑟頓每天都對槍支進行安全性能檢查,查看槍栓是否被沙土或一些廢棄物卡住,以確保萬無一失。
安全問題是劇組最關心的問題,特效總監內爾與導演斯皮爾伯格會根據爆炸點的位置來確定演員的移動路線,花費了幾個月時間探測爆炸物的安全性,並且和演員們一起演練了多次,力求確保每個人的安全。
④ 求一部講述日本二戰時期的關於一盒糖果的動漫電影,哥哥和妹妹的。 很傷感的那種。裡面有螢火蟲的。
螢火蟲之墓
《螢火蟲之墓》是一部描寫戰爭受害者孤兒的故事。影片對飢餓的描寫非常生動,可以說與吃人肉的事件有相似之處。這是戰敗的日本才能得到的稀有的挫折和教訓。作品出色地再現了由飢餓萌生的各樣的愛憎感情和對人的不信任。再現了那種在現在已看不到了的那個時代的氛圍。由飢餓的眼睛看到的大米、蔬菜、西瓜……都是崇高的。電影採用動畫片形式,給了這些小道具以充分的表現。這是是一部以「死」為主題的作品,它沒有政治說教,而是對「死」進行了正面進攻,認真地正視它。這使作品帶來了一種新鮮感。它和同時上映的另一部動畫片《龍貓》各自完成了對「生」與「死」的抽象主題極富挑戰意義的創作。
螢火蟲之墓是1988年由吉卜力工作室製作的日本動畫。內容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後的神戶周邊為舞台,描寫父母雙亡的兄妹二人清太和節子艱難求生的悲傷故事。情節催人淚下。具有鮮明的反戰情節。
⑤ 二戰的電影介紹
導語:戰爭已然過去,但是那些經典的戰役和故事卻被流傳下來。下面就由我為大家介紹10部關於二戰的電影,大家一起去看看吧!
1.《遙遠的橋》(英國)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全景式戰爭
備註:講述1944年盟軍“市場花園”作戰的故事
(情節很好看,場面也壯觀,不亞於“解放”三部曲和《最長的一天》,但影片多少有一點意識形態,對德軍人物進行了醜化,對盟軍方的錯誤也顯得遮遮掩掩,“市場花園”作戰是以盟軍失利而告終,其慘烈之狀不言而喻,但影片中基本上只有盟軍殺德軍、卻鮮有盟軍戰士犧牲的鏡頭,讓不熟悉這段歷史的人士難以理解盟軍到底失敗在哪裡。全景式戰爭的影片容易票房失利,但本片卻是一個例外,該片為70年代的作品,投資耗資2600萬美元,卻獲得了2.3億美元的巨額收入。順便說一下,中文版配音很棒,由“上譯”負責,明顯比“八一”和“長影”出色了不少。)
2.《卡薩布蘭卡》(美國)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愛情
備註:又名《北非諜影》。黑白片,後染成彩色
(與《亂世佳人》、《魂斷藍橋》齊名的愛情片。其實我個人不大喜歡當中的愛情戲,感覺刻意修飾的場面太多了,片尾的告別顯得拖沓,當然這只是針對個人口味而言,本片不愧是公認的經典巨作,片中那段法國人高唱馬賽曲壓過德軍士兵歌聲的劇情同樣很經典,後來被無數影片所模仿,例如《我愛夜來香》等。這類三角愛情戲我覺得拍得最有意思的莫過於德國影片《黑色星期天》了,許多片子為了讓女主角在三角戀情中不致引人非議,常賦予她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或者不幸的身世,本片亦不例外,但《黑色星期天》乾脆就把這一點給免了,使之變得滑稽無比。)
3.《鋼琴家》(波蘭、德國、英國)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集中營
備註:又名《鋼琴戰曲》。改編自真人真事
(波蘭斯基執導的作品,講述猶太鋼琴家斯普爾曼遭受納粹迫害的事跡,然而這個故事卻很諷刺,與雪中送炭形成1:1比例的是自私自利。斯普爾曼在友人的幫助下多次死裡逃生,最終重獲了自由,可是在向他伸出援助的人當中,並非全是好心人和難友,也有勾結納粹迫害同胞的猶太敗類,還有捲款逃跑的卑鄙小人,而最後一個救援者竟是德國軍人韋恩。歷史上斯普爾曼並不是韋恩唯一救助過的猶太人,二戰期間韋恩利用自己的職務保護了一些人,但在戰後他的命運卻很悲慘,因為德國軍人的身份入了獄,斯普爾曼等人曾和蘇聯方交涉想要營救他,但蘇聯出於政治考慮予以了拒絕,韋恩最終於1953年死於獄中。)
4.《辛德勒名單》(美國)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集中營
備註:黑白片,少量彩色;改編自真人真事
(本片真正地詮釋了什麼是生命的價值,因為人命總是被無數所謂的“史學家”當作“可能為正、可能為負”的“數字游戲”,然而《辛德勒名單》卻不是這樣,生命一條就是一條,並非猶太人被殺害得多了,納粹就可惡,被殺害得少了,納粹就不太可惡。辛德勒用自己全部的財產救下了1000多名猶太人的生命,那些生存下來的猶太人鑄造了一枚戒指送給他,戒指上刻著“凡救人一命,即救全世界”的字樣,辛德勒看後痛苦地說:“我太揮霍了,我本來可以再救一個人……兩個人……十個人……”。辛德勒並非二戰中救助猶太人最多的人士,但他的名字卻代表著一種引人思考的精神,一種盡自己所能的精神,就像四川地震中救災搶險的人們。)
5.《黑色星期天》(德國、匈牙利)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愛情
備註:又名《憂郁的星期天》、《狂琴難了》、《布達佩斯之戀》、《愛與死之歌》;歌曲《黑色星期天》原版是40多分鍾的鋼琴曲,由於引發多人自殺身亡被各國禁播(網路上的都是刪改過的翻版)。這首曲子的真正作者是Rezso Seress
(縱觀整部影片,我們很難找到一個所謂的“正面形象”,幾乎每個人都具有兩面性。Ilona與幾個男人發生了不正常的多角戀情,後來還被仇恨籠罩一生,直至白發蒼蒼;Rezso Seress在影片中被分成laszio和Andras兩個角色,分別象徵著他的不同面。同為鋼琴聲,斯普爾曼帶來希望與反抗,Rezso卻帶來絕望和消沉;最富有特點的莫過於Hans了,他前後不一致的態度,似乎反映了德軍在前線的局勢。Hans救過不少猶太人,但他不是舍財取義的辛德勒,他只是唯利是圖的商人;Hans也不是雪中送碳的韋恩,他只是忘恩負義的小人。不過畢竟有無數人因他而獲得新生,在他的葬禮上有上千名猶太人前來參加,可與此同時,也有兩個人在開慶祝會……)
6.《斯大林格勒大血戰》(蘇聯)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全景式戰爭
備註:蘇聯“解放”三部曲之一;又名《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解放”三部曲的最後一部——從時間發展順序來看則是第2部。49年時已拍過一部反映斯大林格勒戰役的片子,本版可謂是翻拍,不過49版的成了吹噓斯大林個人英明的政治片。本片相比《解放》和《莫斯科保衛戰》,少了幾分意識形態,多了幾分對戰爭的思考,就這點而言,它遠勝前兩作。片子對對上層人物之間的矛盾以及他們對戰爭判斷的失誤也不再避諱,影片揭示了斯大林和赫魯曉夫、朱可夫等人的矛盾,劇組這次採用的是述而不評的方式來作表達,沒有一味地強調誰是誰非,具體的就讓觀眾自己去評論。對德軍也不再一味地醜化,而是更為平衡地去看待,相對比以前,更為認真地去思考德國軍人殘忍的背後,他們性格上的扭曲。)
7.《決戰斯大林格勒》(德國)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兄弟連
備註:又名《斯大林格勒戰役》
(從德軍的視角看待斯大林格勒戰役的作品,一部含金量很高的反思片。影片涉及到了諸多戰爭中的敏感話題,如虐待戰俘、槍殺平民、搶掠民宅、誤殺戰友、視士兵為草芥、讓士兵充當炮灰、士兵的傷病和生活情感,而最為尖銳的,莫過於戰爭中的生存問題,尤其是支撐著人類活下去的必須品——食物。在士兵們最飢餓的時候,空運機送來的並不是食物,而是勛章和獎狀,這不能不說是一大諷刺。士兵們在前線拚死拼活,高官們卻躲在溫暖的地方,喊著漂亮的愛國口號,享受著美食,聽著高雅的音樂……)
8.《望鄉》(日本)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人物傳記
備註:改編自真人真事;影片公映後在日本反響平平,在中國則引起轟動,巴金等人對其給予了高度評價
《望鄉》的故事並不發生在二戰期間,它是二戰的前奏曲。作品沒有像其他日本影片那樣強調日本民眾是戰爭的受害者,真正的受害者只有年老孤獨的阿崎婆,而加害者不僅僅是日本政府,也有日本民眾。影片通過“南洋姐”阿崎的故事,對日本社會的冷漠無情進行了批判,還借劇中的`某些角色之口諷刺了日軍的侵略行為。據導演所說,“南洋姐”們是日本侵略者的“索引”,她們所到之處,就是日軍後來侵略過的地方!確實,在影片的最後,作家三穀圭子來到了當年“南洋姐”們的墳地前,發現這里已經破舊不堪,盟軍轟炸當地的時候,日軍也屠殺了當地人。此時最令人震撼的場面出現了:“南洋姐”們的墓碑,全部背對著日本……
9.《桂河大橋》(英國、美國)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集中營
備註:現實中的桂河大橋位於泰國西部地區;影片中那首輕松的樂調是1914年創作的《波基上校進行曲》
(本片開頭是講述英軍戰俘如何與日軍展開堅貞不屈斗爭的故事,然而到了後邊,各角色性質似乎發生了轉換,人物形象變得復雜化,到頭來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好人和壞人,只有阿Q精神和瘋狂舉止。這可以說是英國人的一次自我反思,對軍人的價值觀進行了深層的探索。幾個劇組人員被懷疑是共產主義者最終沒有領到獎。1976年英國和德國拍了一部《卡桑德拉大橋》,該片對政治和人性的反思上升到了更加尖銳的高度。)
10.《偽鈔製造者》(德國、奧地利)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集中營
備註:改編自真人真事
(本片堪稱德國版的《鬼子來了》,這兩部片子也許在能夠向人們說明一下:為什麼一隻狼可以追著一群羊到處跑?短短的一個半小時,留給人們的思考卻太多太多,正如導演所說的,“本片不是一堂歷史課,它反映的只是納粹體系的一小部分,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集中營,試圖把重點放在世界性主題上”。主人公薩利,為了使自己和同伴們能夠活下去,他幫助納粹印刷偽造的英鎊,以打亂歐洲的經濟體系。而面對納粹軍官赫爾佐格的求饒,薩利選擇放下了武器,更讓人哭笑不得的是,赫爾佐格用來逃跑的假護照正是薩利製造的……影片最後,薩利故意在賭場里輸掉了自己製造的偽鈔,然後默默地走向大海,似乎在思考著什麼……)
⑥ 有關前蘇聯二戰的電影一共多少部,有哪些
前蘇聯拍攝的二戰影片應該有1000多部
推薦5部:
1、《一個機會》: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1942年,為竊取一份重要情報,蘇軍一小分隊被空投到敵占區,在公路上截得一輛德軍車輛,於是便冒充德軍軍官打入敵軍情報中心,掀起了一場空前激烈的鬥智斗勇的攻心戰·······
2、《偉大的轉折》:《偉大的轉折》是由李培健編劇,胡培奮導演,於祥國作曲,洪濤、齊克建、鄧小鷗、趙嶺、任傑等演播的廣播劇,共3集。影片講述了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晚年在一連串的政治挫折和軍事失敗後,面對國民黨內部的腐敗與分裂,痛定思痛,尋求新的政治力量的思想轉變過程。
3、《莫斯科保衛戰》:莫斯科保衛戰(俄語:Битва под Москвой,德語:Schlacht um Moskau)又稱莫斯科戰役,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爭中的一系列重要戰略性戰事的總稱。[1]
戰事開始於1941年10月一直持續到1942年1月。莫斯科保衛戰包括蘇軍粉碎向莫斯科進攻的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各突擊集團而實施的一系列防禦戰役(1941年9月30日—12月5日)和進攻戰役(1941年12月5日—1942年4月20日)。
此次戰役最終以蘇聯紅軍的勝利而告終。蘇軍取得了莫斯科戰役的勝利,宣告了希特勒「閃電戰戰無不勝」的神話的破滅。
4、《春天的十七個瞬間》:由莫斯科電影製片廠攝制的12集電視劇。
該片被人們譽為「非凡的影片,它甚至使那些慣於吹毛求疵地把影片同歷史進行對照的人,也不由得傾倒於影片的魅力。」編導出色地把紀實手法與藝術虛構融合在一起。
影片的故事情節以施季里茨調查法西斯上層人物與西方秘密談判媾和為核心,卻又以他與德國黨衛軍的周旋以及黨衛軍內部的斗爭為線索,剝絲抽繭、層層推進,全片不見「歷史瞬間」的快速閃過,而是以慢節奏細膩展現主人公的斗爭歷程,使紀實性、戲劇性、歷史性得以完美統一。
影片圍繞1945年3月在瑞士伯爾尼和洛桑進行的談判即英美盟國背著蘇聯與法西斯單獨媾和的「日出行動」進行。
5、《圍困》:《圍困》是米哈伊爾·葉爾紹夫執導,Yuri Solomin、Yevgeni Lebedev等參演的劇情片。該片講述了偉大衛國戰爭期間列寧格勒遭受德寇圍困的九百天,列寧格勒軍民克服種種令人難以置信的困難--飢餓,轟炸,疾病,寒冷——保衛了這座「英雄城」並最終打破了德寇的圍困的故事。
拓展資料
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簡稱二戰,亦可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和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等仆從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戰爭范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5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國、蘇聯、英國、中華民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這次戰爭帶動了航空技術、原子能、重炮等領域的發展與進步。
⑦ 二戰類型的電影有哪些
珍珠港 我最喜歡的戰爭片
拯救大兵瑞恩 二戰經典英勇故事
戰略大作戰 美國經典戰爭片
虎口脫險 二戰空中經典戰役 小時候的最愛啊
華氏911 戛納金棕櫚獎影片
獵殺U-571 上億票房火爆大片
我們曾是戰士 好萊塢經典動作片
綠區 美伊戰爭題材改編
風語者 尼古拉斯凱奇大片 尼古拉斯凱奇 最帥!!
護送錢斯 真實事件改編新片
哈特的戰爭 布魯斯威利戰爭片
第九連 俄羅斯戰爭大片
光榮戰役 明星雲集戰爭大片
古墓迷途 國內熱映戰爭大片
無畏上將高爾察克 票房冠軍戰爭大片
坦克大決戰 二戰經典戰爭片
進攻列寧格勒 蘇聯經典二戰戰役
猛鷹突擊兵團 美國經典二戰題材
盛夏獵戶座 二戰激烈海戰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