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電影史上著名的長鏡頭盤點
電影史上著名的長鏡頭盤點
電影是通過許多鏡頭的剪輯而成,電影的剪輯往往是一部電影成功非常重要的環節,剪輯可以控制節奏,透過攝影機的運動掌握角色彼此間或是當下景物的相對關系,但是影史上有許多電影導演選擇困難的「長鏡頭」技巧放在他們的作品中,這類「一鏡到底」的長鏡頭無法透過剪接來呈現完美的影像順序,而是必須將每一個場景、物件、人物走位、攝影機的運動以至光源,都搭配的天衣無縫,我整理出12個影史著名的長鏡頭讓大家回顧,感覺非常有趣,送給大家!
1. 《人類之子》,2006年,阿方索·卡隆
阿方索·卡隆毫無懸念的入圍,2006年讓觀眾目瞪口呆的一鏡到底幾乎也為了影史教科書,為此劇組特別研究設計了一個360度的攝影腳架,與車輛結合,這顆鏡頭除了一鏡到底的難度外,在狹小的車內能夠呈現這樣的張力、演員的表演也配合的完美無瑕,第一名當之無愧。
劇情簡介:
當時間進入2027年,在這個星球上繁衍生息了數萬年的人類卻不知何故喪失生育能力。而且在這個已然遠離文明的社會和人世,已經在最近的整整十八年都沒有一個新生兒出世了。整個人類自然也陷入了恐慌和混亂之中。並且人類作為高級動物所特有的創造能力也幾盡喪失,從而導致了科學技術在很多年內都停滯不前。較為落後的非洲大陸和略顯激進的東歐社會更是陷入了徹底崩潰的邊緣。而西歐島國英國則完全淪陷為更加黑暗的獨裁統治之下。那些年老體弱的人被無情地送入到進行安樂死的「樂園」;監獄中的罪犯們被流放遺棄;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則基本上變成了半合法化的奴隸。全世界范圍內也幾乎進入了無政府狀態。
2. 《大事件》,2004年,杜琪峰
香港導演杜琪峰在2004年的作品《大事件》開場的7分鍾長鏡頭足以讓他拿下金馬獎最佳導演,這場戲困難在於每個角色的配合、場面調度和攝影機運動,每一個環節都必須非常緊密,幾乎不能失誤,最終的成果也保有電影的緊湊和動作場面。
劇情簡介:
重案組督察恆追蹤元至一幢大廈,正欲行動之際,副指揮官Rebecca卻打算將整個行動現場直播。恆與部屬戴上微型攝影機沖入現場,卻發現大廈內躲著另一班劫匪,兩面受敵,形勢凶險;但Rebecca卻將此片段剪掉。元在大廈內挾持人質,並將閉路電視錄到的槍戰片段發送給傳媒,使警方大為尷尬,Rebecca被迫播放完整片段。Rebecca力勸元投降,但兩幫歹徒聯手抗警。混亂間,恆成功救出人質,但元也成功逃脫,巧遇Rebecca。Rebecca從未見過元或恆本人,竟誤把元當作恆。元遂將計就計,意圖借新身份逃出,但在這過程中愛上了Rebecca
3. 《謎一樣的雙眼》,2009年,胡安·何塞·坎帕內利亞
曾獲奧斯卡最佳外語電影的《謎一樣的雙眼》開場五分鍾的足球場一鏡到底幾乎可以榮登影史最精彩的追逐場面,從足球場的遠景到觀眾席以至最後球場內部的緊張追逐,每個角色的搭配、攝影機的運動都是非常厲害的成果。
劇情簡介:
退休檢察官本傑明·艾斯玻希多 ( 里卡杜·達林 飾) ,對25年前一起案件始終耿耿於懷。當年,23歲的女教師莉莉安娜·科洛托 ( 卡拉·奎沃多 飾) 和銀行職員里杜卡·莫拉萊斯 ( 帕博羅·拉格 飾) 相戀,但兩人快結婚時,莉莉安娜卻在公寓被人殺害。當時司法腐敗,本傑明的同事隨便找了個外來移民頂罪,現在他決定重新調查這個案件,卻發現了更為觸目驚心的真相。
4. 《好傢伙》,1990年,馬丁·斯科塞斯
知名黑道電影《好傢伙》這顆精彩到不行的鏡頭幾乎可以重新延伸出另一個故事!這顆一鏡到底描述了黑道主角亨利與女伴前往高級熱門餐廳吃飯,卻從後門進入,途中與許多人物交談,言行舉止精闢呈現一個黑道人物永有的地下權利和黑道迷人的魅力。
劇情簡介:
1955年,美國紐約市的東布魯克林區,中學生亨利從小厭惡學習,卻渴望成為黑道分子,神氣活現地生活。他逃學為黑道分子做嘍羅,到處惹是生非。一次,他販賣走私香煙被捕,卻堅持不向警方透露同夥。他的'做法得到黑道教父保利.西塞諾的賞識,從此他正式地加入了黑道並成為骨幹 。
5. 《周末》,1967年,讓-呂克·戈達爾
法國新浪潮知名導演讓-呂克·戈達爾在1967年的作品《周末》中,一場長達8分鍾的車禍長鏡頭堪稱是影史經典,這顆鏡頭從焦躁的喇叭聲讓觀眾了解到一場未知的車禍引發了這條車龍,其中有公交車、轎車,有人在煩躁、有人在安逸的等待,隨著鏡頭的運動觀眾會更想知道最終發生車禍的原因到底是什麼,最終荒誕瘋狂甚至血腥的畫面絕對會震撼你的想像。
劇情簡介:
當法國資產階級社會在其自身的消費觀念的重壓下開始崩潰時,一次本應田園詩般的周末鄉村之旅變成了一場無休止的交通堵塞、革命、食人族和謀殺的噩夢。
6. 《地心引力》,2013年,艾方索柯朗阿方索·卡隆
幾乎有一鏡到底強迫症的墨西哥導演阿方索·卡隆總是喜歡挑戰這類長鏡頭的極限,去年推出的《地心引力》也不例外,開場一場精彩的一鏡到底鏡頭運用了無法想像的科技技術以及攝影機運動呈現太空的無邊無際以及恐怖的災難感,阿方索·卡隆也憑著《地心引力》拿下奧斯卡最佳導演。
劇情簡介:
美國宇航員馬特·庫沃斯基(喬治·克魯尼飾)和女博士萊恩·斯通(桑德拉·布洛克飾)搭乘「探索者」號太空梭執行STS-151任務,修復哈勃太空望遠鏡。出艙執行修復工作期間,俄羅斯發射導彈擊毀其一顆廢棄間諜衛星,爆炸產生的碎片擊毀大量航天器並沖向「探索者」號,將其與哈勃望遠鏡一同撞毀。除了出艙的兩人,其他航天員全部喪命。庫沃斯基與斯通搜索回宇航員的屍體,轉而前往國際空間站,打算使用那裡的俄羅斯「聯盟」飛船撤離。在靠近國際空間站時,二人撞上空間站的太陽能電池板並失控,僅靠一根纏住斯通腳部的繩索與空間站相連。庫沃斯基解開自己的攔截索以保斯通得救,後者駕駛「聯盟」飛船開向中國天宮空間站,期間的各種故障讓她近乎絕望。但憑借著瀕死前看到庫沃斯基的幻象,她振作起來,找到方法登上了中國天宮空間站,並最終駕駛神舟飛船返回地球。
7. 《老男孩》(Oldboy), 2003年,朴贊郁
韓國導演朴贊郁的經典「復仇三部曲」之一《老男孩》是國際影史經典,扭曲的劇本以及精彩的暴力美學絕對影響了近十年的黑道電影,其中一場主角與幫派的「走廊大戰」更是以一鏡到底呈現,朴贊郁刻意打破窄小走廊的空間感,以水平移動的方式拍攝這場大亂斗,除了運鏡上面的困難外,每個演員也都必須貨真價實的「對打」。
劇情簡介:
女兒生日那天,中年男子吳大修 ( 崔岷植 飾) 在醉酒回家路上,突遭不明身份的人綁架失蹤。就此,他毫無理由地被囚禁在一個神秘的私人監獄中。尋死未果的吳大修,每天看電視,三餐吃煎餃。通過電視,他得知妻子已遭殺害,女兒下落不明,自己更被懷疑為兇手。就此,吳大修開始鍛煉身體,決心復仇,並在牢中度過漫長的15年。
8. 《辣手神探》,1992年,吳宇森
如果要說吳宇森執導槍戰的高手,我想沒什麼人會反對,尤其他在《辣手神探》中一場醫院的一鏡到底鏡頭堪稱影史經典槍戰之一,周潤發和梁朝偉兩人從醫院殺進殺出、非常帥氣,但其實需要非常精密的人物安排以及道具擺設才能完成這樣的一鏡到底鏡頭。
劇情簡介:
袁浩雲是個反傳統的神探,他一向疾惡如仇,對朋友極有義氣,卻因誤殺一名卧底警察而內心有了陰影。卧底神探江浪混在非法走私集團里,是組織首領海叔的左右手,甚得海叔的器重,有意栽培他成為自己的接班人。由於海叔年事已高,其江湖地位被新崛起的汪所取代,汪也很欣賞浪,浪為了進一步掌握集團的正確資料,把心一橫,幹掉海叔,籍以證明自己對汪不二之心。汪大喜,吸納浪為其頭號馬仔。袁不知道浪的真正身份,追捕浪,兩人拼得你死我活,袁深感此人身份極可疑,後得悉浪是卧底神探,便設法跟浪聯絡,最終兩人成為生死之交並一同破壞汪的罪行。
9. 《冬蔭功》,2005年,Prachya Pinkaew
講到一鏡到底,一定不能漏掉「武打場面」,《冬蔭功》中的攻堅武打場面就是以一鏡到底的手法呈現,而這顆鏡頭可以說是貨真價實的一鏡到底,每個對打的對手、陳設擺設,都必須經過完善的安排才能有這樣完美的演出!
劇情簡介:
泰國一戶貧苦的農民家庭,兒子阿錦 ( 托尼·賈 飾 )與年邁的父親相依為命。父親閑暇時傳授拳術給阿錦,希望他日後武功有成,可以為泰皇蒲美蓬效力。父子倆還計劃將家中飼養的大象呈獻給泰皇。在潑水節前夕,父親和村長商量如何呈獻大象。沒想到村長卻另有圖謀,暗中與黑道人士勾結,以給大象體檢為借口,把大象送往澳洲牟取暴利。阿錦隻身遠赴澳洲挑戰黑道頭子玫瑰夫人 (金星飾 ),在泰裔澳洲籍警察馬克和娼妓的巴娜的協助下,將大象送回家。
10.《蛇眼》(Snake Eyes),1998年,瑪布萊恩·德·帕爾瑪
尼可拉斯凱吉主演的電影《蛇眼》利用三個目擊證人的角度去建構故事的核心問題,其中電影開場的10分鍾一鏡到底鏡頭非常精彩,主角在大西洋城的體育場來回穿梭,勾勒出他的角色個性與每個人的關系。
劇情簡介:
理查德·桑德羅(尼古拉斯·凱奇Nicolas Cage飾),與在國防部位高權重的老朋友一海軍司令凱文·杜恩(蓋瑞·辛尼斯Gary Sinise飾),陪同國防部長前往欣賞重量級拳擊賽。想不到國防部長竟然遭到暗殺,現場一萬四千名觀眾都有嫌疑、都可能是共犯、也都是目擊者。理查德臨危受命,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找出兇手,保住老友的前程。目前他有三名主要的目擊證人:茱麗亞·柯斯泰洛(卡拉·裘吉諾Carla Gugino飾)是個神秘的女子,剛和部長說完話,部長就遭到暗殺,而她則消失在人群中;林肯·泰勒(史坦·肖Stan Shaw飾)是剛輸掉比賽的重量級拳王;另外還有凱文·杜恩本人,案發時他剛好被支開不在場。藉由這三個人的證詞,理查德逐漸揭穿一個陰謀,而他也被迫面對自己一段不可告人的過去......
11. 《贖罪》(Atonement),2007年,喬萊特
由喬萊特執導的作品《贖罪》電影中段有一顆長達5分鍾的長鏡頭,清楚的描述戰後的場景,由於參與的人數眾多、場景復雜,可以發現整個攝影機的運動也不僅僅是水平運動,還包括了360度的運動,因此這顆鏡頭的設計和規劃將會非常的復雜。
劇情簡介:
《贖罪》是由環球影業製作發行的123分鍾愛情影片。該片由喬·懷特執導,詹姆斯·麥卡沃伊、凱拉·奈特莉等主演,於2007年9月7日在英國上映。該片改編自伊恩·麥克尤恩所著同名小說,講述了講述20世紀30年代一個英國庄園里發生的故事。
12. 《顫栗空間》(Panic Room),2002年,大衛芬奇
曾經執導過《七宗罪》、《搏擊俱樂部 》的導演大衛芬奇幾乎沒有拍過什麼爛片,每一部電影作品都擁有獨特的個人風格也容易讓觀眾接受,在2002年由金獎影後 朱迪·福斯特(Jodie Foster)以及小貝拉克里斯汀·斯圖爾特(Kristen Stewart)主演的《顫栗空間》有一個非常精彩的一鏡到底,來呈現電影主場景的空間關系,以及帶出反派人物登場的氛圍。
劇情簡介:
《戰栗空間》是由Indelible Pictures製作的犯罪電影,由大衛·芬奇執導,朱迪·福斯特、克里斯汀·斯圖爾特主演,並於2002年3月29日在美國上映。該片主要講述了梅格·阿特曼帶著小女兒在安全屋中與三名歹徒鬥智斗勇的故事。
;❷ 俄羅斯電影歷史
去年的威尼斯電影節對於俄羅斯的電影給予了額外的關注,除了有一部俄羅斯電影入選競賽單元之外,還首次設置了一個完全專注於蘇俄時期電影的平行單元。
「俄羅斯電影秘史」包括18部在1934年到1974年之間拍攝的影片。8月初,電影節主席馬可·穆勒在對莫斯科進行短期訪問時宣布了這一單元的設置,事實上,穆勒本人也曾經參與合拍過好幾部俄羅斯電影,例如亞歷山大·蘇古諾夫的《太陽》。
這一單元的設置是為了向人們展示蘇維埃電影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而這個階段在西方幾乎是不為人所知的。這一單元既包含經典的、幾乎每個俄羅斯電影愛好者都知道的作品,例如格里高力·阿萊克桑德夫的《快樂的傢伙們》(1934)和《伏爾加河-伏爾加河》(1938),也包含相對不那麼有名的Ivan Pyryev的一系列作品,如《拖拉機駕駛員》(1939),《養豬人和牧羊人》(1941),《戰後傍晚六點鍾》(1944)和《庫班河的哥薩克人》(1950)等。
所有入選影片中年代最近的一部是安德烈·科察洛夫斯基於1974年拍攝的《戀人曲》。他在評論「俄羅斯電影秘史」這一單元時說:「作為全球電影歷史的一部分,蘇維埃時期的電影是不可磨滅的,對這個時期的影片進行回顧會讓世界意識到這一點。它將會顯示:盡管處在最嚴格的審查制度之下,蘇維埃的電影仍然是真正的藝術。」
影片名單:
《手風琴》(1934) by Igor Savchenko和Evgenij Sneider
《快樂的傢伙們》(1934) by 格里高力·阿萊克桑德夫
《馬戲團》(1936) by 格里高力·阿萊克桑德夫
《富有的新娘》(1938) by Ivan Pyr』ev
《伏爾加河-伏爾加河》(1938) by格里高力·阿萊克桑德夫
《拖拉機駕駛員》(1939) by Ivan Pyr』ev
《音樂故事》(1940) by Aleksandr Ivanovskij和Gerbert Rappaport
《SVETLYJ PUT'》(1940) by 格里高力·阿萊克桑德夫
《養豬人和牧羊人》(1941) by Ivan Pyr』ev
《戰後傍晚六點鍾》(1944) by Ivan Pyr』ev
《春天》(1947) by格里高力·阿萊克桑德夫
《庫班河的哥薩克人》(1950) by Ivan Pyr』ev
《Scedroe leto》(1950) by 鮑里斯·巴爾涅特
《狂歡夜》(1956) by El'dar Rjazanov
《我們善良的醫生》(1956) by ?aken Ajmanov
《莫斯科上空的歌》(1956) by Gerbert Rappaport
《拯救溺水者》(1969) by Pavel Ars?nov
《戀人曲》(1974) by 安德烈·科察洛夫斯基
格里高力·阿萊克桑德夫
格里高力·阿萊克桑德夫1903年1月23日生於俄羅斯的葉卡特琳堡。9歲的時候他就成了葉卡特琳堡歌劇院的送報員,他還在那裡當過助理化妝師、電工、油漆工和助理導演等。他在葉卡特琳堡的音樂學校學習小提琴和鋼琴,並於1917年畢業。1917-1920年的蘇俄內戰期間,他是紅軍第三隊「東部前線」劇院的場道經理。內戰結束後,他從葉卡特琳堡工人劇院的導演課程結業,並被任命為葉卡特琳堡地方政府的藝術檢查官。他的工作主要是監管劇院,並選出與新意識形態一致的電影。
阿萊克桑德在1921年遇到了愛森斯坦。1921-1924年間他們合作製作了幾部話劇,並於1924年聯合創作了他們早期的電影《罷工》(1924)和《波坦金戰艦》(1925)的劇本。1927年,他們編劇並執導了宣傳俄羅斯十月革命的影片《十月》。1929-1933年期間,阿萊克桑德夫和愛森斯坦都被派往好萊塢學習和工作。回到蘇聯後,阿萊克桑德夫受斯大林的命令拍攝一部美化其形象的電影《International》(1932)。據說斯大林非常喜歡這部電影。
1933年,斯大林命令阿萊克桑德為蘇聯人民拍攝一部喜劇,《Veselye Rebyata》於1934年製作完成。強硬路線的蘇聯評論界最初抨擊該片缺少對革命的宣傳,影片被禁映了。幾經周折,馬克希姆·高爾基讓斯大林看到了這部片子,斯大林對其非常喜愛,下令解禁。《Veselye Rebyata》在俄羅斯取得了票房上的大成功,並在威尼斯電影節上獲獎。該片的演員Leonid Utyosov和Lyubov Orlova也因此一舉成名。阿萊克桑德的喜劇深深影響了好幾代蘇聯影迷.
❸ 看看俄羅斯世界的電影五百字
俄國1908年始有電影,第一批藝術片出現於1916年,1919年列寧簽署電影國有化法令,這是蘇聯電影事業的開端。
國內戰爭年代占據蘇聯銀幕中心的是新聞紀錄片,主要反映紅軍的英勇戰斗和工農群眾的業績。
國內戰爭結束後蘇聯電影事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開始拍攝反映革命歷史和蘇聯現實的新影片。1925年,謝.米.愛森斯坦(1898~1948)導演了無聲影片《戰艦波將金》,歌頌1905年革命。影片在世界電影歷史上首次採用了蒙太奇的剪輯手法,被稱為里程碑式作品,在1927年巴黎國際電影節上獲得大獎。20世紀20年代後半期的優秀影片有根據高爾基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母親》、《土地》等。 20世紀30年代有聲電影的出現是電影史上的轉折點,蘇聯的一批作家開始創作電影劇本,作曲家開始為電影譜曲,戲劇演員轉而從影。20年代電影方面的革新主要在剪輯、節奏和群眾場面上,30年代則轉向劇情安排、人物性格塑造以及運用語言、音樂、歌唱、音響等表現手法。蘇聯第一批有聲影片中較好的有《迎展計劃》和首次搬上銀幕的古典戲劇名著《大雷雨》等。1934年由瓦西里耶夫兄弟導演的根據富爾曼諾夫的長篇小說改編的影片《夏伯陽》,被認為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優秀作品。繼該影片後出現了一系列較好的革命歷史影片,有《馬克辛三部曲》、《波羅的海代表》、《肖爾斯》、《我們來自喀琅施塔得》、《雅科夫.斯維爾德洛夫》等。
1937~1939年,列寧的形象連續出現在銀幕上,這是蘇聯電影藝術的一項重要成就。影片主要有《列寧在十月》、《列寧在1918》和《帶槍的人》等。
20世紀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蘇聯電影在主題、體裁和風格方面趨於多樣化。有描寫歷史活動家的大型史詩影片《彼得大帝》、《亞歷山大.涅夫斯基》,有反映當代生活的《政治委員》、《燦爛的生活》等。此外,還拍攝了一些動畫片、喜劇片、紀錄片和科普片。 衛國戰爭年代用以鼓舞戰鬥士氣的電影小型片居多。四年間共拍攝了489部新聞紀錄片,67部小型片和34部大型片。著名的藝術片有《區委書記》、《她在保衛祖國》、《虹》、《卓婭》等。戰爭年代還創造了文獻紀錄電影形式,紀錄下了從德國法西斯入侵到他們徹底失敗的許多重大事件。這類影片有《莫斯科城下大敗德軍》、《斯大林格勒》、《柏林》等。
戰後初年的影片有《青年近衛軍》、《易北河會師》、《鄉村女教師》、《西伯利亞交響曲》等,反映衛國戰爭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回顧重要的歷史事件,表達勝利的喜悅和對未來的嚮往。傳記片在戰後的蘇聯電影片中佔有一定的比例。主要有《米丘林》、《巴甫洛夫》、《穆索爾斯基》和《塔拉斯.舍甫琴科》。戰前蘇聯已有彩色片,戰後進一步提高了色彩技術,並在完善立體聲、環幕電影和全景電影技術方面取得進展,1955年蘇聯拍攝了第一批寬銀幕影片,立體影片。
50年代中期以來,蘇聯拍攝了不少以衛國戰爭為題材的影片,這些影片的思想藝術傾向幾經變化。50年代著重表現下級官兵的戰壕生活;戰爭中人們的悲劇性命運和表現戰時普通人的道德心理。如丘赫拉伊導演的《士兵之歌》,邦達爾丘克根據肖洛霍夫同名小說自導自演的《一個人的遭遇》,卡拉托佐夫導演的《雁南飛》等。60年代以後逐漸轉向表現蘇聯官兵的英雄行為,並把激烈的戰斗和前線的日常生活結合起來,影片著力表現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在關鍵時刻人的心理和道德面貌,這也是70年代戰爭題材的影片的鮮明特性之一。這方面著名的影片有《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熱血》等。70年代戰爭片的另一特徵是展現戰爭全景,對反法西斯的歷史進程進行客觀的概述。奧澤羅夫導演的《解放》是全景式的5集史詩片,它從蘇、德兩軍統帥寫到普通戰士、從蘇軍開始反攻寫到德軍全軍覆滅,是一部反映二次世界大戰的文獻性故事片。類似的影片還有《圍困》(原著恰科夫斯基、導演葉爾紹夫)。80年代初問世的戰爭片,如《勝利》、《岸》(原著邦達列夫,導演阿洛夫、納烏莫夫)具有更加強烈的政治色彩。他們把過去的戰爭同當代蘇聯的對外政策聯系起來,涉及到諸如戰爭與和平、東西方緩和等重大國際政治問題。另外,根據肖洛霍夫的同名小說改編的影片《他們為祖國而戰》(導演邦達爾丘克)也取得很大成功。 表現當代生活的影片題材廣闊、形式多樣,道德題材影片有《湖畔》、《熱愛人》、《紅莓》、《稻草人》、《懷戀的冬夜》、《合法婚姻》等,70年代的故事片《紅莓》展現了一個刑滿釋放人員重新做人卻遭黑社會殺害的經歷,在蘇聯評論界引起了長時間的討論。根據舞台劇改編的電影《辦公室的故事》、《兩個人的車站》受到觀眾的歡迎。其中1964年舒克申自編自導的影片《有這樣一個青年》獲全蘇電影節嘉獎和第16屆威尼斯電影節「聖馬克金獅獎」。80年代初的《莫斯科不相信眼淚》曾獲奧斯卡金像獎。生產題材的影片有《最熱的一個月》、《獎金》等。
蘇聯的電影工作者注重將國內外的文學名著搬上銀幕。蘇聯銀幕上的文學名著優秀影片有科靜采夫導演的《哈姆雷特》、尤特凱維奇導演的《奧賽羅》、羅沙里導演的《苦難的歷程》、謝.阿.格拉西莫夫導演的《靜靜的頓河》、扎希爾導演的《安娜.卡列尼娜》、伊.亞.培利耶夫導演的《白痴》和《卡拉馬佐夫兄弟》、庫利讓諾夫導演的《罪與罰》等。
戈爾巴喬夫時期放寬了文化限制,電影界發生巨大變化,主要表現在:⑴出現反對斯大林的影片。1986年11月上映的喬治亞電影製片廠攝制、堅吉茲.阿布拉澤導演的影片《懺悔》和1987年12月上映的電視紀錄片《再揭露》。⑵重新審查過去發行的影片。蘇聯影協成立了一個專門委員會,調查近20年來禁止放映的影片25部,公映了克利莫夫導演的《垂死掙扎》等影片。在赫魯曉夫時期曾轟動一時,在勃列日涅夫時期被禁演的影片《晴朗的天空》,於1987年在中央電視台播映。1971年攝制的影片《途中考驗》(根據尤.格爾曼的小說《「祝賀新年」行動》改編,阿.格爾曼導演),1986年開禁。同時,蘇聯政府以個別情節「嚴重失實」為由,把《列寧在十月》、《列寧在1918》等其他9部電影列為禁片,不得在影院、電視台播映。⑶放寬進口電影的標准,過去被嚴格禁止的流亡西方的蘇聯導演安德列.塔爾科夫斯基的作品《鄉愁》和《犧牲》也在莫斯科上映。
除開禁了許多影片外,隨著國家對電影監控的取消,出產影片數量增加,且主要是描繪社會的陰暗面並充斥著暴力與色情。這類影片有《克萊采奏鳴曲》(1987,施維策爾導演),《小維拉》(1988, B.B.皮丘爾導演),《僕人》(1989,阿布德拉希托夫導演),《衰弱綜合症》(1989,穆拉托娃導演),《星空下的房子》(1991,C.A.索洛維約夫導演)以及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出產的影片《深坑》(1992,B.德霍維奇內導演),《太陽灼人》(1994,米哈爾科夫導演),《高加索的俘虜》(1996,C.博德羅夫導演)。
蘇聯有電影從業人員30萬人,電影製片廠39個,其中拍攝故事片的製片廠19個。蘇聯設有國家電影委員會,負責領導電影事業。1965年成立的蘇聯電影工作者協會是電影藝術工作者的專業聯合組織。蘇聯從1958年起以舉辦全蘇電影節的形式展映所有製片廠的影片。 蘇聯電影從《戰艦波將金》開始登上國際影壇,30年代以後經常參加戛納、卡洛維伐利、威尼斯等國際電影節,屢次在國際電影節上獲獎。蘇聯電影在134個國家上映,在世界影壇上享有盛譽。從1959年開始隔年舉行一次莫斯科電影節,放映來自五六十個國家的幾百部影片。80年代,蘇聯每年攝制故事片約150部,電視片約100多部,科普片約1000多部,動畫片約130部。
俄羅斯的電影產業主要集中在莫斯科和聖彼得堡,在莫斯科有「莫斯科電影製片廠」、「高爾基兒童與青年中心電影製片廠」、「聯盟木偶電影製片廠」、「中央科學電影製片廠」。在聖彼得堡的有「列寧電影製片廠」、「文獻和科普電影製片廠」、在葉卡捷琳堡和其他一些城市也有電影製片廠。 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電影業陷入了困境。1991年蘇聯解體之後的10多年間,俄羅斯電影業發展十分不均衡。1991年拍攝430部電影,而1996年產量僅為26部。近年來影片產量有所回升。進口影片,尤其是美國影片占據著俄羅斯的市場。以1995年為例,俄羅斯全年上映影片共286部,其中,美國電影就佔了111部。
近幾年來,俄羅斯大力加強對國產電影的扶植,通過了《電影法》,為發展「民族電影」鋪平了道路。從政府組織機構上也進行了調整:撤銷了主管電影的電影委員會,電影歸文化部管理;政府設專項電影基金;製片廠設備得到更新;電影院逐步改建,採用最新的放映設備;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改為一年一次,並且由政府撥款資助。俄羅斯電影正在逐漸走出困境。
近兩年最新拍攝的《戰爭》、《小狗與流浪兒》、《他妻子的日記》、《布穀鳥》、《情人》、《致艾麗斯的信》等影片基本代表當代俄羅斯電影的發展水準,反映俄羅斯現代社會和民俗風情。
《西伯利亞理發師》以1885~1905年沙皇俄國時期的社會生活為背景,講述了一個凄婉美麗的浪漫故事,受到俄羅斯各界觀眾的喜愛。該片導演尼.米哈爾科夫拍攝的《太陽灼人》獲1995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謝爾蓋.索洛維約夫(1944~)1968年畢業於莫斯科電影學院導演系。主要作品有:《童年過後一百天》(1973年,獲第2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救生員》(1979年,獲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溫柔年華》(2001年)以蘇聯解體前後15年的生活為背景,展示主人公的種種際遇。
近年來,俄羅斯私營電影公司發展迅速,私人資本投資於電影業,完全進行商業化運作,投拍了一批新影片。如《羅曼諾夫王朝》(1997年,潘菲羅夫導演)、《小偷》(1997年,巴維爾.朱赫萊導演)、《聾者之國》(1998年,瓦.塔達洛夫斯基導演)、《伏羅希洛夫的槍手》(1999年,斯.加沃羅辛導演)、《寶馬》(2003年,彼.布斯洛夫導演)等。
動作片的數量在增加。《兄弟》(2000年)的主人公達尼拉從部隊復員後來到聖彼得堡投奔自己的朋友──職業殺手,故事在俄美兩國展開,以當代為背景。這是俄羅斯第一部完全按照動作片模式拍攝的電影。
阿.羅果什金從1995年到2000年這五年中,連續拍了三部以俄羅斯民俗為背景的喜劇片──《民族狩獵的特點》(1995年)、《民族捕魚的特點》(1998年)、《冬日民族狩獵的特徵》(2000年)。
2003年,俄羅斯年輕導演安德烈.茲維亞金采夫的導演處女作《回歸》奪得第60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回歸》描寫的是一對兄弟如何面對10年未曾謀面的父親突然歸來的故事。這部影片的獲獎對俄羅斯電影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因為這是40年來俄羅斯電影首次獲此殊榮。此前,安德列.塔爾科夫斯基《伊萬的童年》和尼.米哈爾科夫的《庫倫》分別於1962年和1991年贏得威尼斯電影節大獎。
近年來,戰爭題材的影片不僅把鏡頭對准50年前的那場大戰,譬如阿.羅果什金的《布穀鳥》(2002年)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背景,展示了戰爭給人們帶來的苦難,影片中的三個主人公語言不通,最後卻能相互理解。 故事片《哨卡》(1998年,阿.羅果什金導演)、《戰爭》(2002年,阿.巴蘭巴諾夫導演)以最近的車臣戰爭為背景,直接反映了內戰給人民生活帶來的不幸。
歷史題材的《小牛犢》(2001年,亞.索庫洛夫導演)描述列寧逝世前一年的生活,對列寧的形象進行了全新的詮釋。
故事片《寡頭》(2002年,巴.魯金導演)反映俄羅斯近20年暴富起來的人及其為此付出的高昂代價。
總體而言,近年來隨著經濟情況的改善,俄羅斯電影的數量與質量在不斷提高,電影業正在逐步走出困境。
❹ 俄羅斯牌第一滴血電影是什麼
俄羅斯牌第一滴血電影是《燧石行動》。
《燧石行動》由馬修·納柏並主演執導,主要講述:退役軍官遭到了同僚陷害,無奈只能隻身逃亡,隨時准備著絕地反擊計劃。
一個小鎮被治理的乾乾凈凈、井井有條,沒有地痞,沒有流氓,沒有醉漢,沒有雞飛狗盜之事,兩個外地流串到小鎮的劫匪,剛剛作案就束手被擒,堪稱治安模範鎮,局長奧列格·維克托夫維奇少校引以為豪,沾沾自喜。
退伍老兵沙曼諾夫少校,來小鎮走親訪友,下了輪渡,就被警察給盯上了。路過一家咖啡館,進去喝了一杯咖啡,遇到一個飛揚跋肢頃扈的警察在對老闆找茬。沙曼諾夫就因為多看了警察一眼,惹上了麻煩。
出迅鍵門沒走多遠就被一輛警車截停,兩個警察發現他隨身攜帶一把彎刀更是如臨大敵,老兵主動伸出雙手帶上手銬,警察欲棍棒相加,想制服老兵,無奈老兵身手敏捷,左躲右閃根本近不了身。最後還是老兵自己坐進警車,被帶回了警局關了起來。期間那個被他多看一眼的警察來尋機公報私仇,棍打和電擊老兵,結果被老兵一個反手擊倒在地。
局長奧列格維克托夫維奇少校看了老兵的身份證明立刻命令松綁,大概同是特戰老兵的緣故,伊利伊奇少校把老兵請到他的辦公室要一起喝兩杯,被老兵謝絕。托夫維奇不失時機的把自己治理當地治安的豐功偉績吹噓一番,老兵不置可否,伊利伊奇少校看老兵歷昌陸油鹽不進,強忍怒火理送出門。
出了警局後,老兵發現自己的MP3忘在了局長的桌子上,就返身回去拿,結果看到了不該看的一幕,局長正在辦公室強暴那個被他傳喚來處理營業執照逾期的咖啡館女招待娜斯佳,老兵終於忍無可忍的爆發了,三拳兩腳打暈了局長,拉著女孩沖出房間。
一路打倒所以試圖阻擋的警察,跑出警局沒多遠,女孩因為害怕不願意和老兵一起逃跑,躲了起來,老兵只好一人左突右奔,逃入森林。
伊利伊奇少校口中的治安模範鎮,在沙曼諾夫眼中卻是罪惡累累,敲詐勒索、收受賄賂,僱傭外地流氓假裝搶劫被抓,逼迫店鋪老闆交保護費,私分臟款、濫殺無辜,強奸婦女,這些惡行一旦敗露,哪一條都夠伊利伊奇少校進監獄的。
現在伊利伊奇也知道了老兵的底,特種部隊的退役少校,真正的栗色貝雷帽,多次立功受獎。伊利伊奇少校也是身經百戰的老兵,現在又是一方諸侯,哪能咽得下這口氣,一定要置他於死地方才罷休。但是伊利伊奇不知道的是這個沙曼諾夫少校個性就像一塊燧石,堅韌強硬,無堅不摧。
燧石由於堅硬,破碎後產生鋒利的斷口,所以是最早為石器時代的原始人所青睞,絕大部分石器都是用燧石打擊製造的。盡管沙曼諾夫的老領導情報機構的梅德·阿列維奇·沃爾諾夫上校一直提醒警告伊利伊奇,可是惱羞成怒的伊利伊奇少校根本聽不進去,結果事情越鬧越大,一發不可收拾,驚動了上層直至莫斯科高層,伊利伊奇終於自食其果被繩之以法。
❺ 求~俄羅斯電影的發展史
俄國文化:俄羅斯的電影發展史概述
電影是最年輕的藝術種類,同時它早已被公認為一種最重要的藝術形式。電影製造並駕馭輿論,所以它不僅吸引觀眾,也會引起當局的密切關注。
拍攝電影所需的各項技術在電影出現以前就已經具備了,但是必須把這些技術變成一種有效的體系,1895年盧米埃爾就做了這項工作。很快在巴黎放映了首場電影。電影的傳播速度非常快:莫斯科和聖彼得堡在1896年也舉行了首場放映。過了很長時間,才建立起了俄國的電影工業。俄國的首批電影公司是1908年出現的。俄國在電影發展中的傑出作用是,它很快就意識到了電影獨特的藝術表現力。首批出現的藝術片都是為民歌和俄國經典著作配畫。1911年至1913年,俄國攝制了頭一批篇幅較長的動畫片。導演弗拉基米爾·加爾金拍攝了電影《貴族之家》(1915年)。他還同雅科夫·普羅塔扎諾夫一起執導了影片《娜塔莎·羅斯托娃》(1915年)。普羅塔扎諾夫則執導了由著名演員伊萬·莫茹欣主演的《黑桃皇後》(1916年)和《謝爾蓋神父》(1918年)。由出名的美人薇拉·霍洛德娜婭和薇拉·科拉利主演的《人世戲劇》受到了觀眾的好評。
蘇聯時期意識到了電影(尤里·熱利亞布日斯基和列夫·庫列紹夫拍攝的電影)的宣傳作用。私人攝影室拍攝了根據弗拉基米爾·馬雅可夫斯基的劇本改編並由其參與製作的電影《小姐和流氓》(1918年)以及由伊萬·莫斯克溫主演的列夫·托爾斯泰的《波利庫什卡》(1919年)。從1922年起電影業由國家電影局主管。國家組建了電影製片廠,為電影工作者提供了很大的自由,這收到了震撼世界的效果。謝爾蓋·愛森斯泰在《戰艦「波將金」號》、《罷工》和《十月》(1925年,1927年),弗謝沃羅德·普多夫金在《母親》(1926年根據馬·高爾基的作品拍攝)、《聖彼得堡的末日》(1927年)和《成吉思汗的後裔》(1929年)等影片中塑造了具有巨大感染力的新的藝術形象。形成了以描繪生活的各個側面而見長的電影藝術學派。
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攝制的影片中,突出的有普羅塔扎諾夫的《第四十一》(1927年)、弗里德里希·埃爾姆列爾的《帝國的廢墟》(1929年)、尼古拉·艾克的《生路》(1931年)和鮑里斯·巴爾涅特的《邊區》(1933年)。
斯大林時期拍攝的影片急劇減少,國家對電影的監督嚴格化,每拍一部電影都需動員大量資金。新片的上映成了大事。在這種氣氛下,出現了瓦西里耶夫弟兄的《夏伯陽》(1934年)、亞歷山大·扎爾希和約瑟夫·海菲茨的《波羅的海代表》(1937年)和米哈伊爾·羅姆的《列寧在十月》(1937年)等影片。音樂劇成為電影藝術的另一個重要門類,它在當時的社會屬於一種大眾文化。音樂劇代表作品有格里戈里·亞歷山德羅夫導演的《快樂的人們》(1934年)、《大馬戲團》(1936年)和《伏爾加啊,伏爾加》(1938年),伊萬·佩里耶夫導演的《拖拉機手》(1939年)和《養豬女和牧羊郎》(1941年)。當時還拍攝了歷史史詩影片:愛森斯泰導演的《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和《伊凡雷帝》。
20世紀60至80年代,戰爭成了電影藝術的主題,這方面的影片有:米哈伊爾·卡拉托佐夫的《雁南飛》(1957年)、格里戈里·丘赫萊伊的《關於一個士兵的敘事詩》(1959年)、安德烈·塔爾科夫斯基的《伊萬的童年》(1962年)和斯坦尼斯拉夫·羅斯托茨基的《這里的黎明靜悄悄》(1972年)。
20世紀60年代的問題反映在米哈伊爾·什韋采爾的《陌生的親戚》(1956年)、羅姆的《一年中的九天》(1962年)和瓦西里·舒克申的《有這么一個青年》等影片中。格奧爾吉·達涅利亞的《我闊步在莫斯科》(1964年)和埃利達爾·梁贊諾夫的《小心汽車》(1966年)等喜劇片反映的都是生活問題。這一時期,許多文學作品被搬上銀幕,如科津采夫導演的《哈姆雷特》(1964年)和謝爾蓋·邦達爾丘克導演的《戰爭與和平》(1966至1967年)。
20世紀70年代是導演-哲學家安德烈·塔爾科夫斯基(《安德烈·魯布廖夫》、《鏡子》和《思鄉》)和格奧爾吉·達涅利亞的創作高峰期。馬克·扎哈羅夫和埃利達爾·梁贊諾夫拍攝的大多數影片也集中在這一時期和隨後的10年。費奧多爾·希特魯克和尤里·諾爾施泰因創作了動畫片的精品。
20世紀80至90年代的經濟動盪摧毀了原有的電影生產和發行體系,但是對電影的需求並沒有下降。列昂尼德·蓋達伊、尼基塔·米哈爾科夫、埃利達爾·梁贊諾夫、格奧爾吉·達涅利亞和安德烈·孔恰洛夫斯基等導演在困難的條件下繼續進行創作探索。
這期間出現了不少新人。導演·索庫羅夫、巴拉巴諾夫、羅戈日金和托多羅夫斯基等人拍攝的影片在俄羅斯國內外均受到觀眾的好評。
網路找的
❻ 戰斗民族出品:前蘇聯拍攝,10部精彩的戰爭巨片(排名不分先後)
戰斗民族出品:前蘇聯拍攝,10部精彩的戰爭巨片(排名不分先後)
1、解放(485分鍾,5部分)為紀念蘇聯衛國戰爭30周年,前蘇聯莫斯科電影製片廠於1970—1972年,拍攝了一部堪稱前蘇聯電影史上耗資最巨、規模最大、場面最為壯觀的戰爭題材影片———《解放》。影片從1943年蘇聯紅軍反攻(庫爾斯克戰役)開始,到強渡涅伯河,解放基輔,最後攻克柏林。分為五集,片長將近8個小時。導演尤里·奧澤洛夫為強調「」紀實性」、「」史詩性」,在影片中穿插了大量的真實歷史文獻鏡頭。影片還出現了不少歷史人物,如斯大林、朱可夫、羅斯福、丘吉爾、希特勒、墨索里尼等。此外,影片還蘊涵豐富感人的故事情節,從蘇、德兩軍統帥到普通士兵,從蘇軍反攻到德軍覆沒,成功地表現了一種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2、莫斯科保衛戰(358分鍾,4部分)本片是蘇聯為紀念二戰中蘇聯人民反法西斯斗爭偉大勝利所拍攝的一部史詩性多集寬銀幕巨片。全片分為《侵略》、《台風戰役》兩部,每部上下集共四集。1941年6月,法西斯德國集中了一百九十個師的兵力,以閃電戰術入侵蘇聯,蘇聯因准備不足,在戰爭初期節節敗退,德軍直趨莫斯科城下,雙方在莫斯科展開了殊死決戰。該片拍攝歷時兩年,耗資約六百萬盧布,拍攝場面宏大壯觀,約有五千士兵、近一萬名群眾、二百五十名演員、二百零二名攝影師參加。這部場面宏偉的戰爭和導演其他幾部類似的戰爭片一樣,都在前蘇聯政府的支持下,拍攝的具有很強政治性目的的電影。影片宣揚的正義戰勝侵略今天看來也是正當的,可是一些宣傳國家領袖的場景明顯是一種政治需要。如果排除掉這些政治因素,但就影片對宏觀戰爭場面的描寫,依然是出色的。3、斯大林格勒大血戰(196分鍾)本片反映勒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轉折點斯大林格勒戰役,是一部極具歷料及欣賞價值的巨作.是導演尤.奧澤洛夫的衛國戰爭三部曲的最後一部.1942年夏季,德軍大舉進攻蘇聯,蘇軍撒退到斯大林格勒進行頑強地抵抗雙動用200多萬能兵力,2千多輛坦克、大炮、飛機。最後蘇軍奪得了控制權,拖住了德軍主力,11月19日,1萬5千門大炮發出了震撼世界的吼聲:"蘇聯紅軍開始了偉大的反攻"這也成了二次大戰歷史的轉折點。濃烈悲壯氣氛破真實地記載宏偉輝煌的場面.本片塑造了斯大林,崔可夫,古洛夫,朱可夫,赫魯曉夫,葉廖緬科,羅克索夫斯基,希特勒,馮.博克,保盧斯等多個歷史人物的歷史形象的同時也塑造了西班牙共產黨人以及德國紅色合唱團等反法西斯英雄的英勇形象。4、戰爭與和平本片改編自俄國文豪托爾斯泰的同名作品《戰爭與和平》,圍繞1812年俄國衛國戰爭為中心,以貴族小姐娜塔莎(柳德米拉·薩維里耶娃LyudmilaSavelyeva飾)、貴族青年皮埃爾(謝爾蓋·邦達爾丘克SergeiBondarchuk飾)和安德烈公爵(維亞切斯拉夫·吉洪諾夫VyacheslavTikhonov飾)三人的情感故事為線索,反映了1805年至1820年的重大事件,展示了當時俄國社會的風貌。本部1968年前蘇聯版的《戰爭與和平》耗時五年完成,耗資高達5億6000萬美元,堪稱影史上最昂貴的影片,在蘇聯電影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影片拍攝得到了蘇聯軍方的大力協助,在世界影史上,本片成為動用臨時演員最多的影片之一。這部長達六個半小時的宏偉巨制,以其宏大的場面和史詩般的鏡頭語言,完美地呈現了俄法戰爭時期俄羅斯大地廣闊的歷史畫卷,也極其忠實地...5、自己去看這是一部很特殊的戰爭題材電影,它真實地描寫了德佔區人民的悲慘遭遇和場面,以及人們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的恐懼,反映了戰爭的真實面目。它既不同於《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攻佔柏林》這些正面戰場的血肉橫飛、排山倒海、摧枯拉朽,也不同與《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星》所描寫的局部戰斗中體現的平凡悲壯,更不是戰地浪漫曲,而是降臨在平民百姓頭上血淋淋的殘酷。影片的事件和恐怖場面遠超過任何一部描寫德軍集中營的電影,令人毛骨悚然,提醒膽小和心軟者慎看。6、士兵之歌二戰期間,19歲的通訊兵阿廖沙(弗拉迪米爾·伊瓦紹夫VladimirIvashov飾)在衛國戰爭中用反坦克槍擊毀了德軍的兩輛坦克而受到嘉獎。但阿廖沙請求將軍不必為他授獎,只希望給他幾天假回家探望一次母親(安東尼娜·馬克西莫娃AntoninaMaksimova飾)。於是阿廖沙踏上了為期只有六天的歸家旅程。途中,阿廖沙邂逅了天真無邪的少女舒拉(讓娜·普羅霍蓮柯ZhannaProkhorenko飾),兩人一見鍾情。然而他們乘坐的火車被炸,他救死扶傷耽擱了不少時間。當阿廖沙終於回到家鄉時,只來得及和母親在田邊說幾句話就要返回前線。可這一去,阿廖沙就再沒有回來。由著名導演格利高利·丘赫萊依執導的蘇聯現實主義電影傑作《士兵之歌》,榮獲1962年第3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提名,入圍1960年第13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並獲得1962年第15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電影獎-最佳影片等多項大獎。7、潰逃獲得了莫斯科電影節金獎,前蘇聯電影學院獎列寧獎金。等多項獎項.可謂前蘇聯戰爭電影的史詩巨作.//影片拍攝於1970年,作品改編自前蘇聯著名作家麥克哈克.布格科夫的小說.影片拍攝完成後,由於影片對白軍的人性描述,差點遭到前蘇聯政府的禁映,經過導演的不斷努力,和政府內部分高官的支持,終於使得影片得以上映,影片一經上映便大獲好評!!8、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本片根據鮑瓦西里耶夫於小說《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改編。影片獲1973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紀念獎、全蘇電影節大獎,1975年又獲列寧獎金。1942年之夏,瓦斯柯夫准尉帶領一個排的四聯裝高射炮的炮手駐扎在一個靠近小車站的村子裡。一天,班長麗達在不遠的樹林里發現了空降的德軍。瓦斯柯夫帶領一支小分隊去搜查敵軍,成員包括麗薩、迦爾卡、麗達、索妮婭、冉妮婭、等五個姑娘。隊員們英勇犧牲了,受重傷的麗達不願連累准尉把兒子託付給他後飲彈自盡。悲憤的瓦斯柯夫一舉殲滅敵軍營,光榮完成了任務獲得援救。多年後,瓦斯柯夫帶著麗達那個現在是軍官的兒子來到當年他母親犧牲的小樹林,對所有的女兵們表示了深深的敬意。9、德黑蘭43年《德黑蘭43年》是一部二戰題材的影片,1980年由俄法瑞(士)三國合拍,片中幾乎運用了所有的電影語言,堪稱經典中的經典,1981年獲莫斯科國際電影節金獎。導演是前蘇聯的阿·阿洛夫和弗·納鳥莫夫,法國影星阿蘭德隆領銜主演。1988年由央視譯制並播放過該片。影片以真實歷史為背景,以跨時空的手法記述1943年羅斯福、邱吉爾和斯大林三巨頭在德黑蘭會晤期間,德國特工策劃的暗殺計劃被以安德列為首的蘇聯情報人員及時發現而遭失敗,然而協助安德列粉碎暗殺陰謀的瑪莉卻在35年後在法國被神秘殺害...影片題材宏大卻無跌宕起伏的情節,蘇德特工鬥智斗勇的主線始終是淡淡地展開,沒有美國好萊烏大片的矯柔造作和嘩眾取寵。但同時導演卻運用各種手法渲染男女主人公悲劇性愛情,使影片透著一股凝重的傷感,給人強烈的壓迫感。影片的主題歌UnevieD'amour是當時法國歌壇鼎極人物CharlesAznavour的作品,歌聲悠揚而有充滿了傷感,而這也正是整個影片的基調。劉歡也曾唱過該主題曲,它的中文歌名是「」讓愛情長留人間」。10、一個士兵的父親農民格奧爾基·馬哈拉什維里收到了兒子高傑爾基在部隊的來信,說他因負傷住進了後方醫院。故決定去探望兒子,當趕到軍醫院時,兒子已經返回部隊。老頭子決定前往兒子所在部隊,就在尋找兒子的過程中,他不由自主的參加了戰斗,最終打消了回家的念頭,參加了部隊。當蘇軍戰士消滅了敵人沖入大樓時,兒子已經倒在血泊中,他抱著奄奄一息的兒子,父子終於見到了最後一面……本片曾獲第四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與1966年度列寧獎金。
❼ 蘇俄電影發展史
簡論蘇俄電影
--用影像記錄歷史
電影發展至今,已經成為世界各國進行藝術創作的一個重要手段。在世界電影史上,蘇俄電影一直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前蘇聯電影是20世紀最重要的藝術現象之一,也是世界電影兩大學派之一。
世界電影創作的發展為前蘇聯蒙太奇學派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時代和任務要求創立一種新的電影語言。隨著1908年俄羅斯第一部長故事片《伏爾加河下流的自由民》拍攝成功,俄羅斯電影誕生。
俄羅斯電影誕生初期的迅猛發展,為世界電影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在短短的幾年時間里,俄羅斯電影人就創造了俄羅斯電影的多個第一。1903年,建成了第一個公司,銷售電影器材和影棚;1908年,拍攝第一部長故事片;1912年,建成第一個攝影棚;1911年—1912年拍攝了世界上最早的立體動畫片;1919年,前蘇聯成立了世界上第一所電影學院。
在這一時期,電影成為了一種宣傳手段。20年代初,俄羅斯拍攝的宣傳鼓動電影在戰後建設及生產中起到了積極推動的作用。
這一時期的前蘇聯電影在內容上,以紀錄片的形式表現前線戰爭,用故事片的方式再現革命斗爭。如影片《戰艦波將金號》、《母親》等,都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表達革命主題成為了這一時期蘇俄電影的主要特點。
盡管創作題材比較狹隘,但是俄羅斯電影人對電影技術,尤其是蒙太奇電影學派的發展卻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著名的「庫里肖夫理論」、「愛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論」等等都是這一時期提出來的。庫里肖夫效應講究不同的電影鏡頭組合可以得到不同的含義,單靠剪輯就能創造場景。愛森斯坦則強調節奏、音調蒙太奇。庫里肖夫、維爾托夫、愛森斯坦、普多夫金、杜甫仁科等電影大師極具實驗性的電影創作使得蒙太奇學派成為了電影理論的一個重要學派。
進入三四十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前蘇聯也從一個農業國家轉變成一個工業化國家。前蘇聯電影界也隨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聲音進入電影,紀錄片《頓巴斯交響曲》、故事片《生路》成為了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1935年,前蘇聯召開了全蘇第一次電影創作會議,為電影發現提出了明顯規劃。一批表現生活現實的影片走上銀幕。《一個女性》、《金山》、《大地在渴望》、《事業與人們》無一不「真實的描寫生活的歷史的開放的體系」。
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創作原則的確立,使得30年代現實主義電影創作進入了高潮。影片《夏伯陽》在現今看來仍具有借鑒意義。電影創作題材不僅限於革命主題,革命斗爭、領袖人物、普通人物、歷史人物等等大大豐富了創作題材。《帶槍的人》、《肖爾斯》、改編自高爾基「三部曲」的《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列寧在十月》、《女朋友》、《七勇士》這些影片都更具現實意義。這一期間的電影作品多採用現實題材,以敘事為主,手法比較樸素,注重突出人物形象,演員的作用大大提高。
法國電影新浪潮,日本電影新浪潮,香港電影新浪潮,電影新浪潮似乎成為了很多國家電影步入新高度的一個有力階梯。前蘇聯50-60年代,前蘇聯電影在經歷斯大林後期的低谷之後,從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形成了新的創作高潮,掀起了前蘇聯電影的新浪潮。
寬松的政策和思想的一些松動為文藝創作發展提供了新的有力條件。首先在文學領域出現「解凍」文學,隨即這股風潮便漫延的電影創作中,電影界出現了「粉飾現實」的電影。這場「解凍」運動從胡齊耶夫和米隆涅爾的《濱河街的春天》開始,電影創作革新運動愈演愈烈。一批從戰爭中歸來的電影導演拍攝的戰爭題材電影獲得了巨大成功。新的創作力量推動了電影藝術走向變革,形成電影創作新高潮。這一其中的代表作品《雁南飛》、《士兵之歌》、《一個人的遭遇》、《伊萬的童年》、《給初生者以和平》、《我住過的房子》都體現出前蘇聯新浪潮電影導演都上過戰場,參加過戰爭和表現戰爭中的普通人這些特點。
前蘇聯電影的發展,歷經20年代的革命題材,30年代的現實題材,40年代遭遇戰爭,50-60年代的電影新浪潮,進入70-80年代後,社會生活穩定,創作平穩,各種流派,各種類型都得到了充分的發展。題材探索也日漸多樣化。
當代前蘇聯電影流派主要包括:思想電影、散文電影、作者電影。
思想電影又稱為「思考電影」。以米哈伊爾、謝爾蓋為代表人物的導演拍攝出《列寧在1918》、《列寧在巴黎》等電影。
散文電影主要表現當代社會,代表人物胡齊耶夫。散文電影既有散文的風格,又有詩的韻味。散文電影的發展,又從中衍生出「小說電影」和「詩電影」,長篇小說電影代表人物移拉西莫夫。中篇小說電影代表人物舒克申都創作出《有這樣一個小夥子》、《你的父親如兄弟》、《紅莓》等優秀作品。詩電影則以帕拉讓諾夫、阿布拉澤為代表人物,以《被遺忘的祖先的影子》、《祈求》為代表作品。
作者電影以塔爾科夫斯基尤為突出,他的代表作品《太陽系》、《鏡子》、《潛行者》、《懷鄉》、《犧牲》等都被打上了深深的個人色彩。
拋開電影流派,當代前蘇聯電影創作的題材主要分為「四大題材」,即戰爭題材、政治題材、生產題材、道德題材。
戰爭題材的影片表現戰爭進程的全景式史詩電影,《解放》、《圍困》、《莫斯科保衛戰》、《他們為祖國而戰》等影片都突出了戰爭題材的影片規模大,事件多,人物多,戰斗場面多的特點。
政治題材和生產題材的電影以影片《外來人》、《獎金》、《伊萬的快艇》等為代表,其中一些作品不免有點應景之嫌。
道德題材的電影則是順應時代的要求。《戀人曲》、《個人問題采訪記》、《莫斯科不相信眼淚》,70年代以來,以「積極因素」為主。同時與之相對應的,又出現了以「批判因素」為主的影片,《辯護詞》、《沒有證人》、《出嫁》等。
「問題片」《秋天的馬拉松》、《個人生活》、《兩個人的車站》等也在這一時期大放異彩。
喜劇片在前蘇聯當代電影中得到了新的發展。涌現出《義大利人在俄羅斯的奇遇》、《辦公室的故事》等優秀影片。
如今,電影已成為一種「紀實美學」。回顧蘇俄電影的發展歷史,我們會發現,蘇俄電影的影像記錄不僅僅是一段段影像,更是一段段歷史。歷史深入到藝術創作中去,深深影響著藝術創作。中國近當代歷史與前蘇聯密不可分,中國電影的意識形態也深受其影響。學習回顧蘇俄歷史,對於把握現今中國電影創作也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世界電影的長廊藝苑奇葩數不勝數,蘇俄電影始終以它獨特的自身魅力為世界電影貢獻出一個又一個精品佳作。
❽ 蘇聯各時代的電視電影最好詳細點
縱觀蘇聯電影史,表現二戰題材的電影創作經歷了幾個高潮。戰爭期間拍攝的《區委書記》《虹》《她為祖國而戰》等准確表達了那個時代的主要情緒:對敵人的刻骨仇恨和對勝利的渴望以及堅持戰斗到底的決心,表達了蘇聯人民在國家存亡的關鍵時刻所具有的崇高的鬥志和敢於犧牲自己戰勝敵人的勇氣。戰後年代拍攝的這類電影基本上遵循了這個原則,情節內容是表現戰爭中真正的人和事件。
50—60年代之交拍攝的戰爭題材影片《雁南飛》《一個人的遭遇》《士兵之歌》《晴朗的天空》等形成了蘇聯電影創作的新浪潮。這些影片通過對戰爭時期單個人的命運的關注,對人的道德問題的研究揭示了戰爭對個人、對全人類的危害。這一時期走上銀幕的,從精神和哲學方面進行研究的「沒有戰爭的戰爭」片在後來持續了相當一段時間。
70年代的戰爭題材影片,既有表現戰爭進程的詩史片,如《解放》,也有表現局部戰爭的影片,如《他們為祖國而戰》《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等。這些影片中表現的主人公既普通又平凡,但在表明自己的堅定性、可靠性和信仰方面卻顯示出了驚人的毅力和不平凡性。
2000年之後俄羅斯拍攝的表現二戰題材的影片,更多的是對戰爭的思考,強調的是反戰思想,如《布穀鳥》等。也有繼承蘇聯戰爭片優秀傳統,表現蘇軍戰士奮勇抗敵,英勇犧牲的影片《星》。而為紀念二戰勝利60周年拍攝的新的影視作品更有新的視點,不僅觸及到以前沒有或者不能觸及的領域,還表現了戰爭中發生的巨大悲劇事件,如《護衛艦PQ-17》《受軍紀處罰的人》等。去年拍攝的影片《自己人》通過三個被德軍俘獲又逃跑的紅軍展示在他們逃亡時的行為表現,揭示了人在關鍵時刻的選擇。
新浪潮電影表現的普通人物
50—60年代之交,前蘇聯的電影創作形成了一個新浪潮。原因之一是蘇聯社會政治生活的變化,文藝政策的松動和創作空間的相對自由。在這個背景下,一批描寫戰爭題材的影片無論在人物的設置上,還是在藝術手法的運用上都具有相當的創新。這些作品中,普通人開始成為銀幕上的主人公,影片通過他們在戰爭中的命運,通過他們的苦難遭遇和頑強鬥志,通過他們的親身經歷和心理感受再現了戰爭的全過程,再現了蘇聯人所經歷的苦難。而對人物形象,對戰爭處境和生活環境的真實描寫又使電影具有了強烈的感染力,吸引了廣大觀眾。它們不僅在蘇聯電影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還被列入了世界電影史冊。
構成這一浪潮的影片有我國觀眾熟悉的《雁南飛》《一個人的遭遇》《士兵之歌》《晴朗的天空》等。
影片《雁南飛》(1959,導演卡拉托佐夫)描寫了一個在戰爭中心裡受到創傷,跌倒又重新站了起來的普通女孩子維羅尼卡的命運。並非出類拔萃的維羅尼卡出現在銀幕上,與此前影片中的英雄人物相比,是創作上的一個突破。維羅尼卡具有明顯的性格缺陷:幼稚而易受騙,愛幻想又不切實際,視野不夠寬,精神境界不夠高。在殘酷的戰爭環境下,她經受不住生活的嚴峻打擊,在困難面前喪失立場,被男友的兄弟馬爾克誘惑,背叛了自己深愛的鮑利斯。當她得知馬爾克的虛偽自私後,又離開他,幾乎走上絕望的道路。最後她還是找回了自己,重新回到人民中間。
影片通過維羅尼卡從充滿愛情的幸福,到她在困難面前失足,再到她恢復生的勇氣,重新回到人民中間的整個心路歷程,概括表現了蘇聯人民在戰爭中經受的各種磨難和考驗。他們在敵人的打擊下沒有倒下,而是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終於取得了衛國戰爭的偉大勝利。
影片的新穎之處不僅是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還有造型處理和表現手法的刻意創新,以及含有詩意的敘事描寫。影片以情節劇形式結構,通過散文式的描寫,再現了富含詩意的氣氛。而詩意的體現,不僅僅通過隱喻、象徵、比喻等手法,它貫穿在影片的整體結構之中。而作者所開創的新的表現手法,攝影師用手提攝影機,以「情緒攝影」理念拍攝的「送行」一場戲成了電影史上的經典片斷。在此作者從不同的視點:維羅尼卡的視點、鮑利斯的視點和觀眾的視點展示了男女主人公焦急而緊張的心態及維羅尼卡未看到鮑利斯後的沮喪等復雜的心緒,深深吸引著觀眾,使其融入其中,如同親身經歷一樣。而鮑利斯中彈倒下時白樺林的旋轉鏡頭和他犧牲前對婚禮的憧憬也成為電影史上的精彩片斷。影片以主人公命運的概括性和表現手法的創新性揭示了戰爭反自然、反人性的主題。
邦達爾丘克根據肖洛霍夫的小說拍攝的《一個人的遭遇》則表現了一個在戰爭中經歷了戰斗、被俘、逃跑,最終看到勝利的蘇聯普通士兵的命運。影片通過主人公行為動作突出表現了俄羅斯民族,尤其是俄羅斯的士兵的頑強性格和在敵人面前英勇不屈的豪邁精神。這也是衛國戰爭取得勝利的根本原因。而《士兵之歌》則通過一個普通士兵回家探望母親途中的所遇和所為表現了俄羅斯士兵的美好心靈和樂於助人的精神。正是有了這樣的人,俄羅斯才經受住了戰爭的艱難考驗。
全景電影再現的戰爭進程
偉大衛國戰爭的勝利是全蘇聯人民浴血奮戰的結果。它經歷了從退卻、逃亡、堅守、反攻到最後勝利的整個過程。前蘇聯電影《解放》在再現戰爭的進程方面情節內容豐富,表現場面廣闊,成為表現二戰題材的規模最大的史詩片。與它相類似的還有表現列寧格勒圍困的《圍困》和表現保衛莫斯科的《莫斯科保衛戰》。
《解放》描寫從1943年夏到1945年5月的整個戰爭進程。整部影片由5個影片構成。《弧形火力》描寫庫爾斯克戰役;《突破》表現強渡德聶伯河,解放基輔;《主攻方向》再現1944年夏蘇軍在白俄羅斯的進攻,希特勒中央戰線的全面崩潰;最後的兩部影片是對攻克柏林的再現。
影片在情節內容的建構上沒有局限在前線活動的范圍之內,而是涉及到了歐洲國家發生的許多歷史事件。如片中既有對謀殺希特勒的描寫,也有對推翻墨索里尼的再現。作者運用廣闊的歷史素材,將歷史事件同慘烈的戰斗場面結合在一起,使觀眾看到了這場戰爭廣闊的歷史全景。
在人物的安排上,在再現這一歷史事件時,作者力求不抱任何成見,不予簡化戰爭的形象。作者將真實的歷史人物和虛構的劇中人物相結合,使歷史的真實和人物性格的真實達到了統一融合。片中既有軍事領導,又有同敵人進行廝殺戰斗的普通士兵。最重要的是,作者在正確處理他們之間的關系時,強調了每個主人公,即普通士兵和高級指揮員的獨立作用。正是這些忘我犧牲、滿腔熱忱為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影片中,無論是最高統帥部的代表,戰線和軍隊的指揮官,還是普通的士兵均意識到自己在推翻法西斯戰爭中的職責,而且真正發揮了自己的作用。影片的最大成功之一是演員烏里揚諾夫塑造了偉大戰略家朱可夫元帥的形象。形不似而神似的烏里揚諾夫出色再現了朱可夫善於在極端絕望、極端危險的狀況下總能找到出路,從而通向勝利的戰略思想。
影片藝術地將歷史文獻和詩史般的敘事,將對日常生活的速寫和對宏偉的戰斗場面的描寫綜合在一起,涉及事件多,表現地域廣。片中既有蘇聯武裝力量的最高統帥部,盟軍司令部的大本營,也有蘇軍將帥的指揮點。地域上既有戰爭年代的莫斯科,也有倫敦、柏林,還有華沙。影片中表現的重要的戰斗或戰役既有普洛霍羅夫卡地區的坦克大戰,強渡德聶伯河,還有坦克穿過白俄羅斯的沼澤地和攻克柏林的戰斗。這一切表現的既准確,又有規模,真正體現了抗擊法西斯戰爭的偉大歷史意義。
影片在再現戰斗場面上達到了高度的真實。觀眾在影片中看到了坦克進攻的艱難、強渡德聶伯河的可怕,以及為奪取立足點而進行的肉搏戰的真實。影片中的幾個場景:朱可夫元帥親臨前線視察研究坦克穿過沼澤地的場面,強渡德聶伯河時的慘烈場面,以及蘇軍攻入柏林後在被水淹的地鐵里搶救婦女兒童,犧牲自己的場景至今記憶猶新。
影片的這些成就是導演的宏偉構思,也是攝影師才華的體現。作者運用現代電影的一切可能使銀幕再現的事件真實可信。片中坦克集中進攻時的急速前進是從飛機上拍攝的,而13號坦克更為快速的進攻動作開始是在並行前進的攝影車上拍攝的,而在終點高潮時刻的最為激烈緊張的戰斗則是透過坦克的望孔,從坦克手的視點拍攝的,從而使觀眾感到戰斗的真實,如同親自加入了斗爭一樣。
《解放》在許多國家上映,評論指出,這不僅是一部表現二戰全景的詩史影片,還為表現前蘇聯國家歷史上的重要時刻提供了廣闊的畫面。
局部戰爭塑造的士兵群像
偉大衛國戰爭的勝利不僅由大的戰役構成,還是由無數小的戰斗匯集而成的。在表現局部戰斗方面,蘇聯電影有很好的傳統,如《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熱雪》《他們為祖國而戰》等。這些影片大都根據文學作品改編,其中通過小型的,甚至是不被人注意的戰斗再現了前蘇聯人民抗擊法西斯的偉大犧牲精神,也塑造了一批批普通士兵的群像。
邦達爾丘克根據著名作家肖洛霍夫的同名小說改編的影片《他們為祖國而戰》(1975)是這類影片的優秀之作。影片通過一支後撤軍隊的戰斗生活表現了前蘇聯人民建立的偉大而永久的功績,成功地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心地寬闊、英勇奮戰的前蘇聯士兵群像。
影片開始,作者便把觀眾帶入沉重的氣氛之中。炎熱的酷暑,在曬得發紫的草原上,一支裝束不太整齊的隊伍在行進,他們就是戰爭初期,在戰斗中損失慘重的步兵38團的後撤人員。作者在此以獨特而富有立體感的造型語言表達了軍隊撤退時的沉重心態。銀幕上是一雙雙士兵的粗糙的皮靴,沒有任何音樂,只有士兵撤退的沉重的腳步聲。隨後發生的戰斗,炮彈落下炸開的彈坑和炸起的飛土等,都因造型語言而格外突出。
戰壕在影片中是重要的造型成分。對士兵們來說,戰地就是自己的戰壕,是自己進行射擊的區域。在廣闊的,沒有任何東西可以作掩護的平原上,戰壕起著極端重要的作用。影片中對戰壕的詳細描寫正好說明了這一點。戰斗開始前,戰士們用小鐵鍬不停地在石子地上挖戰壕。他們把石子揀出來扔掉,任由汗珠滴在衣服上。在等待戰鬥打響之前,在射出第一顆子彈之前,他們在挖好的戰壕里將彈盤和水壺靠在壕壁上,倒換著雙腳,盡量使自己呆得穩固一點,以迎戰敵人的打擊。
戰斗場面也表現得極為壯觀而慘烈。銀幕上是充滿熱浪和焦糊味的空氣,是被炸彈炸裂,被太陽曬焦的土地,是重型坦克發出的炮彈飛馳而過時的噝噝聲。在這個土地和士兵融在一起的空間里,疲憊不堪的戰士們同敵人進行著殊死的搏鬥。他們用生命保護著每一寸土地,用鮮血保護著身後的祖國。在死亡每時每刻都會發生的可怕戰斗中,他們保持了頑強的毅力和驚人的生命力,在常人難以接受的緊張搏鬥的喘息空間,不乏開開玩笑,以笨拙的幽默緩和緊張氣氛。他們談女人,談生活。尤其是舒克申扮演的列兵洛巴欣一角,其每一個姿勢,每一個眼神,每一個行為動作以及心理狀態是那麼自然而可信,從而成為影片中最豐滿的個性人物。即使他說話過多,有時會令人厭煩,也是他熱愛生活的表現。因為誰也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就會犧牲。影片通過這些士兵的性格特點,揭示了蘇聯人民建立功績的根本原因。
影片充滿了悲劇成分。尤其是吉洪諾夫扮演的被嚴重震聾的斯特列里佐夫,他憤怒而絕望地叫喊,試圖爬出戰壕,加入沖鋒隊的行列的鏡頭更顯悲烈,引起人們的極度同情。作者以極富感染力的手法再現了一批普通士兵的群像。正是這些士兵以自己的鮮血和生命贏得了衛國戰爭的勝利。
表現局部戰爭的優秀影片還有著名導演羅斯托茨基根據瓦西里耶夫的小說改編的《這里的黎明靜悄悄》(1972)。如果說《他們為祖國而戰》表現的是戰爭的主體,真正的士兵的話,《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描寫的卻是本該與戰爭無緣的姑娘們的悲劇命運。影片講述駐守在某小車站上的5位女高射機槍手在准尉瓦斯科夫領導下同16個武裝到牙齒的法西斯魔鬼的沖突和斗爭。
高射機槍的班長麗達夜裡回家看望兒子歸來的路上,發現森林裡有3個德國鬼子。於是瓦斯科夫帶著包括麗達在內的5個女戰士去消滅敵人。結果敵人不是3個,而是10多個。於是便派麗扎回駐地搬兵。不料麗扎陷入沼澤。剩餘5人便同敵人展開周旋。戰斗中,4個女孩子一個接一個地被敵人殺害,剩下瓦斯科夫一人,他沖進敵人的巢穴,將他們一舉俘獲。
影片通過主人公在這個小小的局部戰爭中的行為表現,仔細分析了她們的思想感情和行為動機,進而揭示了她們各人的性格特點。這幾個姑娘性格、氣質、生活的經歷和經驗各不相同。加麗亞年齡最小,將軍的女兒冉尼亞開朗漂亮,班長麗達認真謹慎,明斯克來的大學生索尼亞不愛說話,而麗扎不久前還只是個農村姑娘。保衛祖國,抗擊敵人的決心使她們走到了一起。
她們以各自不同的精神世界,懷著各自不同的理想、歡樂甚至是悲傷在這里與可怕的敵人相遇,並表現了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精神。在同敵人的決死斗爭中獻出了年輕而寶貴的生命。作者在此通過她們的悲劇命運表現了被推向戰爭的一代人的集體命運,通過她們的形象構成了一代人的群像,從而表現了她們身上所蘊藏的建立功績和敢於犧牲的精神力量。
影片採用黑白和彩色相間的敘述方式。銀幕上黑白鏡頭所敘述的姑娘們與侵略者的斗爭再現了戰爭的殘酷,敵人的兇狠。從而揭示出影片的主題:戰爭與人類和平相違背,戰爭只能給人類帶來災難,戰爭使這些本不該參加戰斗的女性失去了生命,戰爭剝奪了她們繁衍人類的偉大使命。
用高調拍攝的彩色畫面是對她們戰前生活的回憶,也有她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影片通過這些畫面展示了普通人渴求的幸福生活。然而她們未及享受幸福生活,卻被戰爭推向深淵。作者通過幾個姑娘的悲劇命運對戰爭提出了嚴厲的批判。影片《這里的黎明靜悄悄》以它新穎的結構、獨特的視角、優美的畫面成為戰爭片中的優秀之作。
縱觀以上幾部影片,可以看出前蘇聯二戰題材影片的幾個特點:
1.情節素材豐富,時空結構寬泛。從最高統帥的辦公室到士兵的戰壕,從前線的士兵到敵後的偵察員,從游擊隊員到車床旁的婦女兒童,從大的戰役到小的戰斗等等,都是電影表現的情節內容,也都在影片中得到了體現。
2.樣式體裁豐富,表現場面廣闊。表現戰爭的影片不僅有詩史片、紀錄片,政論藝術片;還有偵探片、心理分析片,等等。《解放》具有全景戰爭的特點,《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則含有相當的抒情成分。
3.適應觀眾需求,手法不斷創新。隨著時間的變化,表現二戰的電影,內容和手法也在變化。二戰題材影片更多表現人性、反對戰爭。手法則更加豐富。尤其是數字技術的運用,使得以前無法做成的場面得以做成,無法達到的效果可以達到。
戰爭題材電影以其復雜多變的情節、重重建構的懸念,還有慘烈的爆炸場面以及殘酷的廝殺搏鬥越來越吸引觀眾,而新拍的影片也更加註重影片的觀賞性。前蘇聯以反法西斯戰爭為題材的影片的豐富和深刻,體現了他們對於那場戰爭的反思,對於在戰爭中逝去的生命的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