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所謂真正的哥特風...
哥特(Gothic)這個特定的詞彙原先的意思是西歐的日耳曼部族。在18世紀到19世紀的建築文化與書寫層面,所謂「哥特復興」(Gothic Revival)將中古世紀的陰暗情調從歷史脈絡的墓穴中挖掘出來。
【哥特文學流派】
從18世紀末以來的一些文學作品,因為具有共同的基調與文體而被歸類於「哥特小說」。例如:華爾普(Walpole)的《奧特朗托城堡》(The Castle of Otranto)、安·拉得克里夫(Ann Radcliff)的《奧多芙的神秘》(The Mysteries of Udolpho)、路易斯(Lewis)的《僧侶》(The Monk),當然還有瑪麗·雪萊(Mary Shelley)的《科學怪人》(Frankenstein)。這些作品戮力於處理殘酷的激情與超自然的恐怖主題,而小說的背景通常建構於荒涼的古堡或者幽深的修道院,主角(通常是稚嫩的少男少女)身陷於無以擺脫的魔性愛欲,和(通常是陽性的)施虐者展開一段以死亡為終結的際遇……在這些小說中包含的情慾/性別(sexual/gender)的關系,古怪地糾纏於神聖與魔鬼的角力;極度的情色高潮來自於破滅(也就是儀式的「完成」)的那一刻。象徵父權的宗教系統與企圖超越的的黑暗(陰性)力量,在某種不可明說的層面,其實隱諱而酷異地分享著「愛欲交配死亡」的快感模式。在當代的恐怖小說陣營中,象安妮·萊斯(Anne Rice)的作品《吸血鬼紀事》(The Vampire Chronicles)就流露出男同性戀情慾與父性機制的復雜互動。
這一時期許多哥特式小說家不斷涌現,不僅哥特文學是對人類自身黑色陰暗面的展示,也是對當時社會正統思維模式的一種挑戰,是一種恐怖,神秘色彩的混合體。哥特小說中比較典型的角色是吸血鬼,例如布來恩·斯托克的《德古拉伯爵》(Dracula),還有埃德加·艾倫(Edgar Allan)詩集中的描寫。斯托克筆下對吸血鬼化身的描述同以往比較走入了對立的角度。(當代作家安妮·萊斯(Anne Rice)的《夜訪吸血鬼》(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和布萊特(Poppy Z. Brite)的《勾魂時分》(Lost Souls)等作品也是斯托克式的延續。)到了20世紀的70年代,朋克作為一種亞文化侵入了主流文化的領域。原始的朋克來自於暴力和強大的顛覆。而原名為「華沙」(Warsaw)的「快樂分裂」(Joy Division)的出現,無疑將這場充滿了破壞慾望和無政府主義的朋克運動帶進了後朋克(Post-Punk)時代。
不過以上只是一種類型,歷史上還有許多更好的作品,
【哥特音樂流派】
早期的後朋克對於生命的詮釋往往飽含著沮喪與絕望。例如快樂分裂(Joy Division)的主音歌手伊恩·柯蒂斯(Ian Curtis)於80年的自縊身亡。那些耗損生命而成的音符,成就了快樂分裂(JoyDivision)的不朽經典,見證著整個低調文化。他那套灰暗而孤離的人生觀,隱藏著陰郁的遺傳因子,將整個後朋克文化盡染成深灰與暗黑。八十年代,在迂落的音樂里構築了一個悲觀的年代,至少在英倫及歐陸地下文化的層面上來說如此。在當時的獨立音樂圈裡,趁勢湧出一大批黑暗病態、風格邪異的樂隊,他們的音樂源自於無盡的壓抑,以及對生命的詛咒。如教會(The Mission),所有的夏娃(All about Eve)、列伏林之地(Fields of the Nephilem)、祭儀(The Cult)等等。這些被視為絕望、邪氣、頹廢的樂隊/樂手,從朋克那種過激的破壞意識,反方向潛逃往一個內斂而黑暗的世界——這就是那個占據了搖滾樂大半個八十年代的低調音樂時空。哥特搖滾在英國地下音樂圈的形態與演進,正猶如一派邪教降臨大地時伸出巨魔的手掌。它通過難以想像、天馬行空的邪異素材來悅納聽眾,這就不僅包括了在音樂領域聖靈齊放的空前創造力,也包括了在視覺造型上,所給予人們的前所未有的刺激視覺體驗。中性化的身份造型,濃妝艷抹的打扮,這些並非新浪漫一族的專利。哥特彷彿是新浪漫的個性相反的孿生兄弟,是華美艷麗背後黑暗病態的一面。現在讓我們去了解一下哥特音樂的改良風格和其他相關樂派.產生於比利時的EBM(Electronic Body Music)是一種電子化陰冷黑色的音樂。受德國Krautrock運動中Kraftwerk之類電子樂隊的影響下產生的。
說到現在我們還沒有談到德國,那裡可是現在哥特音樂的重鎮。許多德國的樂隊被慣以DARKWAVE的音樂標簽。Project Pitchfork樂隊是德國最早涉及到哥特音樂領域內,雖然他們的樂風有所改變,但一直算是一支流行化的組合。首張專輯《Dhyani》亦為經典,有典型的黑色音樂和評論性的歌片語成。Deine Lakaien樂隊的成員有著深厚的音樂基礎,他們做出了象「Love me to the end」這樣的浪漫主義歌曲。作品帶有著某種程度的中世紀感覺。德國很大一部分組合演唱時保持著自己的母語,例如Goethes Erben,樂隊的名字也就說明了一切。他們的前三張專輯就象是三部曲,各自獨立又相互關聯。而Lacrimosa,Tilo Wolf這些樂隊通過添加金屬樂的元素不斷的對音樂的表現手法做出嘗試。當然我們必須要知道Das Ich這個組合,他們的經典專輯是《Die Propheten》,專輯中的歌曲機構復雜歌詞充滿著智慧化。陰暗電子樂派代表團體Calvay Nada用德語和西班牙語交錯演唱,他們最有特點的是主唱Brenal的低音,而歌詞方面多涉及政治,社會之類的話題,從這方面看這支樂隊在哥特音樂王國中顯得與眾不同。
當然許多樂隊的風格是非常難以界定的,象義大利的Take Kirlian Camera,20年來樂隊風格年年都有變化。而法國的情慾主義陰暗電子樂隊Die FORM的音樂主題多涉及S/M(性虐待),他們每一部作品多給我們帶來新的驚奇。另一支來自法國的樂隊Collectiond 'Arnell Andrea的鋼琴聲非常有特點,成為自己的獨特的標志。善於創作管弦樂的In the Nursery樂隊的作品非常適合作為電影中的陪樂。在北歐的瑞典,Cold Meat Instry這個廠牌通過多年的努力推出了很多獨一無二的音樂作品。旗下的樂隊風格多樣,如血腥派實驗樂隊Brighter Death Now和Deutsch Nepal,氛圍音樂組合Raisond 'Etre,新古典主義的The Protagonist,天音組合Arcana等。說到天音如果想更好的了解建議去聽一聽like Love is Colder than Death,Black Tape for a Blue Girl,Stoa這些代表樂隊。
而在哥特音樂的文本中,我們可以細味到一些涉及宗教、性愛、死亡、絕望、基督以至匪夷所思的虛無論語句,這些都是哥特音樂不可或缺的一環,Gothic Rock,這覆蓋在影像模糊、虛無飄渺的外在軀殼之下的音樂,一切都是那麼神秘。哥特搖滾的風格,可說是繼承自Joy Division的遺傳,尤其是那種把貝司提升至主奏位置的癖好,直至今日的後哥特朝代仍無法完全擺脫。那些抑壓著低沉聲線或扭曲的人聲,沉重如郁結般的貝司,迷幻的吉它聲,充滿控訴力的鼓擊,偶爾發出鬼哭神號般的嘶叫,如同石磨般沉重或是狂野得分崩離析的曲式,還有一張張Rock Music蒼白的面孔∶當你對生命感到茫然無助時,你會想到在它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嗎?是心靈的孤立無援?是死亡陰影的籠罩?還是人世間的悲劇?Gothic Rock,是建築於無意識的抽象表達而多於刻意性的音樂顛覆行為。如同面臨一季暗晦的寒冬氣候,我們被哥特文化侵佔,在非人化的後工業現代社會裡面,追逐著一種活著死亡的體驗。同樣存在著Barry的音樂先覺,除一貫本色的Rock Music在那個悲觀的八十年代裡,Gothic這種棲身於主流文化的陰影里的次文化,其影響力早已越過音樂的界限,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生活的態度,一個哥特信徒所追求的黑色國度。度過模糊的九十年代,下個世紀今天的哥特搖滾已被解構得支離破碎、殘缺不全,The Sisters Of Mercy,The Mission這些昔日的哥特守護神也早已離棄了他們的信徒。但是在今日的陰暗樂派(Dark-Wave)運動中,在死亡民謠(Death Folk)、後工業噪音(Post-Instrial)、陰暗氛圍音樂(Dark Ambient)以至新古典(Neo-Classical)這些形式主義的風格外殼之下,我們仍然欣喜地發現Gothic依然是這些地下文化中最具生命力和影響力的遺傳基因。在這場突破和沖決了情慾與性別的革命中,歌德次文化追求所謂的理想典範「陰陽同體」(hermaphrodite)成為了砸碎禁錮的美麗武器。看吧,以往被視為妖魔的異類勇敢地擺脫了蒼白的天堂,絞碎天使的面孔,抵達永遠無情的慾望。
在20世紀的後半期侵入非主流音樂的大花園,成為另類音樂中極為殊異的一個支脈。如果你熟悉新音樂歷史脈絡的話,就會知道大約從70年代末到80年代,一些樂隊分別頂著「後酷朋克(Post Punk Cool)」、「新古典(Neo-Classical)」或者是「新嬉皮(Neo-Hippies)」的招牌,並逐漸混融成日後的哥特搖滾樂派。
不可否認,「死亡」在哥特搖滾樂的文化層面中,幾乎是個關鍵字。當某些保守的聲音或反挫勢力,企圖以這一點來抨擊哥特搖滾樂與其次文化,我們可以看到兩種回應:如「基督徒之死」(Christian Death)這個經營黑暗、痛苦情愫的樂隊,對他們而言,死亡所演繹/延異出來的腐敗、末世、毀滅等等情境,都足以讓我們逼近「終極高潮」(ultimateorgasm)。在一些專輯如《痛苦劇場》(Only Theater of Pain)、《天使的狂怒》(The Rage of Angels)、《鐵面具》(The Iron Mask)中,「基督徒之死」悉心探索的重心就是這種近乎臨界點的痙攣之美。在其中一首歌曲「死欲」(Death Wish),結尾的歌詞近乎狂喜地陳述「撒旦魔王是最仁慈的野獸」,配合凄厲的音樂,不啻狠狠地嘲弄了宗教/父權體系粗暴地規范在各種事物之上的二元對立價值觀。
另一種反應,也許可以引述布萊特(Poppy Z.Brite)在吸血鬼情色小說選集《血脈深處的愛》(Love in Vein)前言中所說的話:「哥特次文化」(Gothic subculture)並不是禮贊或者愛慕死亡,只是純粹地拒絕畏懼它。在探索死亡的過程,慢慢地和它體膚與共,逐漸與它親近。」這段話正好解釋為什麼像「涅浮林之域」、「還有這些樹」(And Also the Trees)、「意志」(Will)、「利姬雅」(Lycia)、「The Morendoes」等樂隊,會不可自拔地沉浸於「與死去的君王交歡」的髑髏式意象(macabreimage),同時又在這般異端的情慾里浮生出細致的張力。此外,死亡不必然是生命的匱乏,順著這些創作者的脈絡、以及在許多異教神話或惡魔學發現的象徵與寓言,死亡可能是貼近超自然、非人類領域的出口。
在此際90年代的中後期,哥特次文化不但在文學與音樂創作層面綻放,更影響了這個「混雜族群」(包括女性、酷兒、情慾的邊陲份子)的文化生態與身份認同。在情慾與性別的革命,哥特次文化追求所謂的理想典範「陰陽同體」(hermaphrodite)雖然還值得更進一步檢驗,但也是有助於沖迫禁制的美麗武器讓過往被視為妖魔的異類(它者)擺脫單一的天堂,品味自身的慾望與天使的屍體。
如何識別哥特(樂隊、哥特族、風格、建築)
如何識別一支哥特樂隊?
1、此樂隊的音樂氣氛怪誕且超現實。
2、此樂隊的歌詞包含哥特主題。
3、樂隊成員的外表十分哥特化,一水兒黑。
4、樂隊自稱哥特樂隊,和其他哥特樂隊一起演出,並出現在哥特合輯當中。
5、來自於四大哥特唱片公司Cleopatra、Projekt、Tess、Anubis的樂隊。
如何識別一個哥特族?
性格:害羞且不愛交際。
藝術傾向:藝術,特別是音樂、攝影和繪畫。人文,特別是文學、歷史和哲學。
著裝:永遠的黑色或暗色衣服。顯眼的宗教飾物,但卻幾乎天天改變信仰,永遠不戴金首飾。
什麼是哥特風格?
音樂上:darkwave、gotht-echno、dark-alternative、ambiente之類的名詞都是「哥特風格」。
再具體形容:黑暗的恐懼、死亡的悲傷、禁忌的愛、徹底的痛苦帶來的美感,簡而言之,人類精神世界中的黑暗面。
那麼,若是哥特與音樂的聯姻,則任意地寫作了GothicRock。哥特音樂在字典中又做出了另一種解釋:熱烈的混合了各種樂器,秉持著悲觀絕望的終極價值觀,透露出啟示錄般神秘虛空的歌詞。在1800年左右的浪漫主義運動中(ROMANTICMOVEMENT),中世紀文化逐漸極其相關事物在某些人眼中逐漸成為一種時尚。浪漫主義成為這場文化運動的中心。浪漫主義者希望跳出歷史的限定,有些人希望回到中世紀時代,有些人從宗教或神秘主義中尋求理想,還有些人試圖從自然中得到答案。他們用自己不同的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標。在整個浪漫主義運動中哥特開始被認為和黑暗,奇異,鬼魅等相關連,浪漫主義和哥特作家象Byron,Shelley,Baudelaire還有Verlaine沉迷於對人類陰暗面的表現。哥特情緒在視覺藝術上也有明顯的體現,畫家象CasparDavidFriedrich對黑暗和荒涼的展現。
哥特音樂往往取材於挖掘和放大的人類感情世界,並在創作的過程中提升了這種自發的感性體驗,所以當它再作用於受眾(借用新聞學的概念,指接受群體)時,常會引發進一步的審美感情和思考空間。如果一種音樂引發的不只是藝術上的欣賞,同時還上升到哲學上的反思,以至影響到個人的信念和價值體系的改變,甚至到對生命本原及終極意義的質疑,那麼它的控制力就無法言喻了。
正是籍由以上原因,我產生了把哥特音樂歸於一種宗教的想法。 當然我的意思並非指哥特音樂的核心是宣揚宗教。事實上它並不比其它的音樂形式更具宗教性,至少大多數樂隊的創作目的並不是為了傳播某種宗教信仰,甚至有些極端的樂隊旗幟鮮明地宣揚反宗教。我在這里所談論的宗教不是指基督教、天主教或東正教等具體的實體,而是一種廣義上的概念。
【哥特式建築】
哥特式建築是11世紀下半葉起源於法國,13~15世紀流行於歐洲的一種建築風格。主要見於天主教堂,也影響到世俗建築。哥特式建築以其高超的技術和藝術成就,在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教堂的結構體系由石頭的骨架券和飛扶壁組成。其基本單元是在一個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雙圓心骨架尖券,四邊和對角線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頂。採用這種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頂重量輕,交線分明,減少了券腳的推力,簡化了施工。
飛扶壁由側廳外面的柱墩發券,平衡中廳拱腳的側推力。為了增加穩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由於採用了尖券、尖拱和飛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內部空間高曠、單純、統一。裝飾細部如華蓋、壁龕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題,建築風格與結構手法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歐洲各國的經典哥特式建築】
德國最早的哥特式教堂之一科隆主教堂於1248年興工,由建造過亞眠主教堂的法國人設計,有法國盛期的哥特式教堂的風格,歌壇和聖殿同亞眠教堂的相似。它的中廳內部高達46米,僅次於法國博韋主教堂。西面雙塔高152米,極為壯觀。
德國教堂很早就形成自己的形制和特點,它的中廳和側廳高度相同,既無高側窗,也無飛扶壁,完全靠側廳外牆瘦高的窗戶採光。拱頂上面再加一層整體的陡坡屋面,內部是一個多柱大廳。馬爾堡的聖伊麗莎白教堂西邊有兩座高塔,外觀比較素雅,是這種教堂的代表。
德國還有一種只在教堂正面建一座很高鍾塔的哥特式教堂。著名的例子是烏爾姆主教堂。它的鍾塔高達161米,控制著整個建築構圖,可謂中世紀教堂建築中的奇觀。磚造教堂在北歐很流行,德國北部也有不少磚造的哥特式教堂。
15世紀以後,德國的石作技巧達到了高峰。石雕窗欞刀法純熟,精緻華美。有時兩層圖案不同的石刻窗花重疊在一起,玲瓏剔透。建築內部的裝飾小品,也不乏精美的傑作。
德國哥特建築時期的世俗建築多用磚石建造。雙坡屋頂很陡,內有閣樓,甚至是多層閣樓,屋面和山牆上開著一層層窗戶,牆上常挑出輕巧的木窗、陽台或壁龕,外觀很富特色。
【哥特著裝】
任何黑色的東西,或其它暗色,如海軍藍、深紅。可以透(薄尼龍或漁網狀面料),但不露。銀飾。蒼白的皮膚。這可能是因為他們需要一種活死人的外表,也可能是因為想體現維多利亞時代關於「蒼白的皮膚是貴族的標志」這一審美,也可能是反對沙灘文化里「太陽曬出的古銅色才是美的」健康理論。
黑發、漂白過的極淺的金發、紅發或紫發。黑白化妝。白色粉底。黑唇膏,黑眼影,細眉。
自我束縛的裝飾和戀物癖的服裝。皮革、PVC、橡膠、乳膠都是必不可少的面料。中世紀的束腰也極為常見。寬領帶或逞釘子的項圈或緊緊系在脖子上的絲絨繩。
T形十字章(古埃及關於永恆生命的標志)。五角星。這是異教徒關於火、土地、空氣、水、靈魂的符號。十字架(基督教的象徵)。
歌劇風格的披肩、斗篷和長手套。哥特族們一般不會像朋克們那麼極端,他們會講些品位。
【哥特電影】
在整個80年代,值得一提的哥特電影得算1983年好萊塢出品的《慾望》。這部由托尼·斯科特導演、凱瑟琳·德納芙和蘇珊·薩蘭登主演的影片同樣以吸血鬼為題材,但在這部影片中,吸血鬼角色不再是男性的專利,而是把女性吸血鬼作為了主角。當然在此前的影片中,也出現過女性吸血鬼,但都沒有什麼太大的影響。而這部影片則徹底突破了吸血鬼的既有形象,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優雅、迷人而又危險的女性吸血鬼的標准形象,也成為後來者模仿的標版,在此後的影片中所出現的女性吸血鬼角色,大多離不開《慾望》中所塑造的那個模式。
直到上個世紀90年代,哥特電影才真正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期。在這個時期,哥特電影不僅在歐美,更在全世界掀起了一浪接一浪的高潮。1990年,一個名叫蒂姆·波頓的導演找到了一個名叫強尼·戴普的演員,聯袂為我們貢獻了一部名為《剪刀手愛德華》的影片——自此,哥特電影復興的大幕在好萊塢被徹底掀開了。作為一部當代里程碑式的哥特電影,《剪刀手愛德華》的意義是怎麼評價也不為過的。這部影片沒有吸血鬼,沒有巫術,也沒有宗教背景,但同樣編織出了一個黑色的、講述孤獨、死亡和痛苦的精彩的哥特畫卷……天才的蒂姆·波頓把古老的哥特文化和當下的時代背景天衣無縫的融合在了一起,給哥特題材注入了全新的生命力,從而在根本上拓展了哥特電影的題材范圍。蒂姆·波頓也藉此逐漸成為當代最偉大的哥特電影大師,他和強尼·戴普這一對黃金搭檔也配合得天衣無縫。1999年的《斷頭谷》就是二人再次合作的結晶,這一次波頓開始出人意料的直接以巫術為題材,為我們描述出世紀末一曲凄婉、仇怨、令人回味無窮的哥特哀歌。
《剪刀手愛德華》的成功堅定了好萊塢製片人們投資哥特電影的決心。1992年,大名鼎鼎的德庫拉伯爵終於再一次粉墨登場了。這一回,掌鏡的是好萊塢「教父」級導演科波拉。科波拉網羅了一大批好萊塢明星,大手筆的給我們講述了一個橫亘數世紀的愛情故事,這就是電影《驚情四百年》。《驚情四百年》以好萊塢的方法徹底重構了德庫拉伯爵的故事,從而給流傳了幾百年的德庫拉傳說賦予了全新的意義。影片大氣恢弘,特技眼花繚亂,加上好萊塢的宣傳攻勢,很快席捲了全球的電影市場。
90年代初的哥特電影浪潮並不僅止於此,越來越多的電影人都開始對哥特題材感興趣。1994年,愛爾蘭導演尼爾·喬丹振臂一呼,好萊塢三大帥哥便齊集麾下,為我們集體奉獻了另一部堪稱史詩的偉大哥特電影——《夜訪吸血鬼》。對一般影迷來說,《夜訪吸血鬼》最大的看點恐怕在於湯姆·克魯斯、布拉德·皮特和安東尼奧·班德拉斯的聯袂演出了,但影片本身並不遜色,絕對可以稱得上是吸血鬼題材的集大成者了。影片的時間跨度達數百年之久,而且地域也橫跨歐美兩大洲,向我們全景式的展現了一個與人類社會並存的吸血鬼世界,並別出心裁的以吸血鬼的視角描述出了它們自己的心路歷程。《夜訪吸血鬼》是如此的成功,以致於我們甚至可以斷言,吸血鬼的故事就此可以畫上一個句號了,在此後20、30年乃至更長的時間里,也不會有超過他們的同類型電影了。
在吸血鬼電影大獲成功的同時,另一部名為《烏鴉》的電影闖入了哥特影迷們的視野。相對於好萊塢主流大製作而言,《烏鴉》顯得更獨立、更另類、也更cult一些。這是一個有關靈魂轉世和復仇的愛倫·坡式的哥特故事,詭異的巫術氣質貫穿全片,影片的攝影、化妝等等細節也無一不滲透出哥特的氛圍,例如自始至終的陰暗場景,例如演員臉上塗抹的白色油彩……《烏鴉》對哥特文化淋漓盡致的詮釋甚至為它贏得了「哥特教科書」的美譽,對一個死忠的哥特影迷來說,只有《烏鴉》是最哥特的,也只有《烏鴉》足夠哥特。當然,《烏鴉》的成功也使其續集的拍攝很快提上了議事日程,但它的三部續集只有1996年的《烏鴉2:天使之城》算得上是成功的,後面兩部《烏鴉3: 鴉魔戰士》和《烏鴉4: 邪惡祈禱》就能說是差強人意,一部不如一部了。
對哥特電影來說,1994年確實是值得紀念的一年。除了《夜訪吸血鬼》和《烏鴉》以外,另一部哥特電影《人狼生死戀》也是在這一年首登大銀幕。本片是關於哥特題材中另一個經典形象——「人狼」的抗鼎之作。在影響力和藝術成就兩方面,《人狼生死戀》都超越了以往所有同類題材的影片,可以說,是《人狼生死戀》的成功使人狼的形象真正成為人類電影藝術長廊中的一個典型形象——不過很顯然,相較於它的另一位「哥特兄弟」吸血鬼來說,人狼在電影世界裡的成功的確是有些姍姍來遲了。
除了好萊塢,1994年的義大利電影《魔誡墳場》同樣是哥特電影的傑出代表。這部影片在哥特文化中融入了義大利人所特有的幽默感,令人耳目一新。
時至今日,史詩性的哥特電影浪潮已經過去,但哥特電影的題材越來越廣泛,同時,哥特電影也開始向傳統的類型片靠攏,逐漸融合了其它傳統類型片的特點,使得觀眾們接受起來更加容易。2003年的美國影片《吸血鬼女王》就是個中代表。這是一部以經典吸血鬼題材為主題的電影,但在這部影片中,融合進了街頭文化、黑人文化的特色,吸血鬼也擺脫了以往白人男性貴族的身份設置,而是以黑人女性的面貌示人。全片節奏明快,音樂強勁,可以說,這是一個黑人街頭版的吸血鬼故事。此外,2003年的《黑夜傳說》和2004年的《范·海辛》則反映了哥特電影的最新發展趨勢。這兩部影片都結合了好萊塢慣用的動作片特點,極盡動作、打鬥之能事,如果去掉其中的哥特背景,則是不折不扣的動作片。而且,兩部影片都以哥特文化中最經典的兩大傳統形象——吸血鬼和人狼為主角,在銀幕上讓二者大打出手。《黑夜傳說》講述了人狼和吸血鬼相愛的哥特版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范·海辛》則以傳統的德庫拉故事為母題,把其中的吸血鬼剋星范·海辛博士直接變成了人狼,倒也別有一番趣味。
【哥特存在的理由】
無數個劇黑的夜晚,月光冷冷地包圍著一切。空中劃過銳利的線條,像是發掘世界最深的罪惡。生命緊緊地依附著死亡,渲染著黑暗和絕望。Gothic(哥特)的命名是從德國的「Goth」部落由來的,Goth人入侵了義大利並推翻了羅馬帝國。在15世紀,人們普遍帶有著文藝復興的觀念,希望回到古典時代。介於古典時代和文藝復興時期的這段時間被稱為中世紀。因為義大利記恨Goth人毀掉了他們的羅馬帝國,文藝復興時期的人們始終對中世紀帶有著否定的術語,他們稱這一時期為「Gothic」。意味著野蠻和粗野。當然我們要看到事物的雙面性,中世紀給世人留下了很多寶貴的文化遺產和傑出的藝術作品。這時期的建築技術上有了突破式的改進,產生了像NOTRE-PAME這樣的哥特式大教堂。哥特式的藝術不僅僅體現在建築上,從12世紀到16世紀的早期,雕刻,玻璃製品,裝飾物等都貼上了哥特藝術的標簽。宗教在哥特藝術作品中起到了很重要的因素。畫家,雕刻家們比起用現實主義的方法表現主題更多的運用宗教的感覺。不管怎麼說,文藝復興時期的人們很顯然對「Gothic」這個詞彙是含蓄的否定。
哥特不是宗教、不是政治、與種族、性別也無關。大多數哥特樂隊都是非宗教的甚至是積極的反宗教樂隊。那些吸血鬼、天主教、古埃及和異教的視覺信號只是在傳達「黑暗的力量」,以聯系至哥特音樂的感覺。
哥特族們與其他同年齡的社會團體一樣同樣存在社會傾向,你會發現哥特族中最大的傾向實際上是對政治的極度冷漠,因為幾乎所有黨派的觀點聽起來都是一樣的,而且毫無用處。
很多人被一種毫無快樂和成就感的生活所主宰,這很不幸。但是哥特使這種消沉的感覺成為了生活方式的一種,換句話說:痛苦就是我的生活選擇——這是一種藝術。
哥特同時也許還是一種精神療法。如果你對一個屬於主流社會的白領仔細談起你上次自殺未遂的經過,那麼他可能會帶著一種奇異的眼光躲你躲得遠遠的,在陽光燦爛的日子裡你或許還可以得到廉價的同伴永遠不會為你感到難過,你手腕上的傷痕會得到認真的尊重,「你很酷!」所有感到與社會格格不入的人都會在哥特族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因為這里的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後歌特時代是由上世紀80年代的PUNK分裂的一條分支,
後來又分別和民謠,工業,結合,產生硬核,死金,黑金。
比較主流的歌特樂隊有污穢搖籃,NIGHTWISH,KINGDONW,還有SOPORXX......
❷ 誰能把bl的所有電影名字告訴我
boys love1,2日本的 藍宇,東宮西宮這是中國的
日本最新溫馨bl電影 《愛的言靈》
日本兄弟bl 《禁忌的愛》(虐心)
日本bl電視劇 《戀愛診斷》(3集)
日本bl電影 《boys love1》和《boys love 2》
日本吸血鬼題材bl電視劇 RHPLUS(又叫RH陽性)
韓國驚悚系列bl電影 《假面》(萬般妖嬈受 確實把我驚到了。。)
泰國最新bl電影 《愛在暹羅》(正太 純情)
泰國殺手題材的bl電影 《曼谷愛情故事》
西方電影 最近搜到《亞歷山大大帝》
日本bl電影 《春風物語》(學院風)
當少年遇到少年 {美型 唯美
雙花店 {古裝劇 皇帝與侍衛}
盛夏光年》這個是大部分同人女都應該知道
《霸王別姬》哥哥的這部電影可謂是經典啊經典
《美少年之戀》公認的唯美
《假面》 《禁斷之戀》 《戀愛診斷》
《十七歲的天空》和《當我們同在一起go go G-BOYS》
《斷背山》(Brokeback Mountain) 2006 美國
《美麗拳王》(Beautiful Boxer) 2004 泰國
《莫里斯的情人》(maurice) 1987 英國
《我的軍中情人.再見哥哥》(Yossi & Jagger) 2002 以色列
《春光乍泄》(Happy Together) 1997 香港
《霸王別姬》(Farewell My Concubine) 1994 中國
《基佬四十》(Queer Story) 1996 香港
《驚世狂花》(Bound) 1996 美國
《桃色接觸》(touch of pink) 2004 加拿大 英國
《離開我,記得我》(Gone, But Not Forgotten) 2003 美國
《猜·情·尋》(Chasing Amy) 1997 美國
《不良教育》(Bad Ecation) 2004 西班牙
《我自己的愛達荷》(My Own Private Idaho) 1991 美國
《野蘆葦》(Wild Reeds) 1994 法國
《美國天使/天使在美國》(Angels in America) 2004 美國
《男生愛的學府》(Grande école) 2004 法國
《烈焰焚幣》(Burnt Money) 2000 阿根廷
《第24日》(The 24th Day) 2004 美國
《父子迷情》(father and son) 2004 義大利 俄羅斯
《朋友和家庭》(Friends and Family) 2003 美國
《男孩在飛翔》(When Boys Fly) 2002 美國
《紫醉金迷》(Velvet Goldmine) 1998 英國 美國
《我愛的男人》(The Man I Love) 1997 法國
《天雷鉤動地火》(Trick) 1999 美國
《義大利曼波》(Mambo Italiano) 2003 加拿大
《一愛到底》(All Over the Guy) 2001 美國
《傷心俱樂部》(The Broken Hearts Club) 2000 美國
《猛男營》(Butch Camp) 1996 美國
《只是愛的問題》(Juste une Question d'Amour)2001 法國
《亞當的肋骨還是亞當》(Indian Summer) 1996 英國
《正極脈沖》(Circuit) 2001 法國
《男人的心中只有男人》(Walk on Water) 2004 德國 以色列
《愛欲從零開始》(Km. 0) 2000 西班牙
《軍官與男孩》(For A Lost Soldier) 1992 荷蘭
《美好事物》(Beautiful Thing) 1996 美國
《十七歲的天空》 2004 中國
《閃亮的日子》(Latter Days) 2004 美國
《愛是生死相許》(Longtime Companion) 1990 美國
《王爾德》1997
《魂斷威尼斯》1971
《行走的最好方式》1976
《愈快樂愈墮落》1998
《軍中禁戀》1999
《夜奔》2000
《薔薇的葬禮》1969
《神父同志》1994
《東宮西宮》1996
《美麗拳王》2003
《不良教育》2004
《烈焰焚幣》2000
《伊班和查理》2000
《公路電影》2002
《艷光四射歌舞團》 2004
《御法度》1999
《海南雞飯》2004
《桃色接觸》2004
《藍色大海》2001
《藍色大門》2002
《顛覆性學校》2004
《夏日暴風雨》2004
《捨不得哥哥》2002
《巧克力男孩》2000
《攣工游戲》2001
《戰場上的快樂聖誕》1983
《哭泣游戲》1992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情》1997
《我的軍中情人》 2002
《真夜中的彌次先生與喜多先生》2005
《殺手的童貞》2000
《神魂顛倒三人行》1994
《愛滋味》2007
《隱藏的戀情》2005
《婚禮變奏曲》2005
《沙漠妖姬》1994
《畢業舞會》2004
《愛的初體驗》1998
《欲蓋弄潮》
《春風物語》
《Boys love》
《《いつかの君へ》
《愛の言霊》
《全蝕狂愛》
《同性之光》
《誘惑十七歲》
《閃亮的日子》
《同志寓言》
《莫里斯的情人》
《喜宴》
《當男人看上男人》
《男人的心中只有男人》
《我私人的愛達荷》
《盛夏光年》
後面的是轉的~~呵呵
❸ 《禁忌的愛》這部電影說的什麼
這是一部來自德國的肥皂劇,故事集中在德國的兩個主要城市Cologne和Duessedorf,講述了青年們以及老人們的生活和愛情。這鼠是勻一部雷來自德國瘦的肥皂炔劇,扔故杴事又集中在吉德國峨的兩個主吾要浮城坑市Cologne率和Duessedorf百,員講尤述了青年絡們以及葬老人禹們妙的掃生活匯和愛撥情。最後好像是兩個人在一起,片子有點老,資料也少。
❹ 《禁止的愛:善良的小姨子》電影插曲,不是開頭那個Falling Down 是結尾假面舞會時的那段DJ
是中國女子偶像團體SNH48 H隊《青春派對》。
SNH48是由上海絲芭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打造的中國內地女子偶像團體,取「上海」的拼音縮寫「ShangHai」從而得名為「SNH48」。
2012年10月14日正式成立,分為SNH48 Team SII、SNH48 Team NII、SNH48 Team HII、SNH48 Team X四個隊伍。與其後成立的BEJ48、GNZ48、CKG48統稱為「SNH48 GROUP」。
SNH48是由上海絲芭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打造的中國內地女子偶像團體,取「上海」的拼音縮寫「ShangHai」從而得名為「SNH48」,於2012年10月14日正式成立,分為SNH48 Team SII、SNH48 Team NII、SNH48 Team HII、SNH48 Team X四個隊伍。
與其後成立的BEJ48、GNZ48、CKG48統稱為「SNH48 GROUP」。
演藝經歷:
2012年7月12日,上海久尚演藝經紀有限公司及上海星四芭音樂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於上海共同宣布SNH48一期生全國招募正式開始;10月14日,26位少女成為了SNH48一期生。
❺ 求《禁忌的愛》誰有麻煩發下啦~ [email protected]
《禁忌的愛》
發送中,請注意接收
如果沒有收到,請查看垃圾箱或聯系我。
收到請盡快採納,謝謝O(∩_∩)O
——祝看文愉快!
❻ 聖殿騎士電影
聖殿騎士1 導演: Peter Flinth
編劇: Jan Guillou ....novel
Hans Gunnarsson ....screenplay
主演: 斯特蘭·斯卡斯加德 麥德斯·米科爾森 史蒂芬·威丁頓 畢比·安德森
上映: 2007年
類型: 動作片 冒險片 劇情片 愛情片 戰爭片
地區: 英國 瑞典 丹麥 挪威 芬蘭 德國
語言: 瑞典語 英語 阿拉伯語 法語 拉丁語
時長: 138分鍾
顏色: 彩色
別名: 聖堂武士
發行公司: FS Film Oy
劇情介紹
Arn是瑞典一位高層貴族的兒子,在修道院受教育後,被送往聖地耶路撒冷作為一個聖殿騎士,之後又抵抗封建領主。表現了主角為禁忌的愛而勇於保衛信仰來做懺悔的故事。 最後的聖殿騎士 影片劇照 [編輯本段]基本資料【影片名稱】:最後的聖殿騎士
【影片語言】:英語
【影片字幕】:中文字幕
【影片演員】:米拉·索維諾 維克托·加柏 肯尼斯·威爾什
【影片類型】:動作冒險
【影片地區】:歐美
【影片年份】:2008年 [編輯本段]劇情簡介故事起源於1291年艾可地區(Acre)的聖耶路撒冷(Holy Land)。這一年,伊斯蘭領袖蘇丹親率大軍攻伐拉丁王國(Latin Kingdom,由東征的十字軍於1100年建立),拉丁王國陷落,城市也隨之土崩瓦解。激戰中,來自法國Carmaux的年輕騎士Martin奉聖殿騎士團最高領袖的命令,帶著自己的老師Aimard和一個神秘的箱子,偷偷乘一葉扁舟逃入大海。但是這艘小船沒能抵擋住大海的狂暴,從此杳無音訊。
故事很快跳轉到現代都市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正在為 "梵蒂岡珍寶展" 舉辦一場熱鬧的揭幕晚會,突然有四個人騎馬沖進大廳。他們清一色聖殿騎士的穿著打扮,還戴著面具,人們頓時驚慌失措、亂作一團。正在現場的Tess觀察到一個細節--當為首的騎士神秘消失在紐約中央公園時,手裡緊緊攥著一個剛剛從博物館搶來的奇怪裝置。
不久之後,這些 "騎士" 的屍體被人發現,那個裝置則不知下落。很顯然,這東西相當重要,FBI於是派精銳特工Daley協助Tess調查此案。他們發現,十字軍騎士團中隱藏著一段不為人知的黑暗歷史,那個叫Martin的騎士是最後一名倖存的聖殿騎士,他離開聖城時帶著一項絕密任務。為了弄清真相,兩人穿越曼哈頓的墓地和下水道,跨越美歐亞大陸,闖進荒涼的土耳其高原……地中海上,他們乘坐的船隻遭遇暴風襲擊,被迫流落到一個荒無人煙的希臘小島。他們離梵蒂岡秘密的中心越來越近,但是危險也隨之而來……
這是一本引人入勝,情節跌盪而又充滿玄幻的上乘之作。在一次充滿紛爭,歷盡艱險的宗教之旅中,每一個人都被置於現實與歷史,信仰與顛覆,神秘與陰謀,生還與棄絕之間的無休無止的斡旋之中。溯源到十字軍東征,傳襲著聖殿騎士那個無人知曉的駭人秘密,各路勢力在生死對決中都為了最終能夠掌握這個秘密。於是,故事的時間從公元1291年蔓延到了當今……故事的地點從繁華絢爛的美國紐約一路拓展到了神秘的梵蒂岡,深入充滿險境的土耳其,最終又抵達荒蕪人跡的希臘群島……
但這一切沒有停止,一切仍在繼續,等待他們的是一個石破天驚的奇聞巨秘……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梵蒂岡史前古物展」的開幕之夜,四名聖殿騎士裝扮的蒙面人突襲而入,人肆掠奪財寶,幾乎殺死了所有在場之人。為了找回這批無價之寶,美國聯邦調查局協同梵蒂岡派來的使節展開了對這四名騎士的大范圍追捕,然而疑犯卻接二連三地死於非命。這場看似單純的劫案似乎暗藏重重玄機。
年輕美貌的考古學家特斯·蔡金是此次搶劫的倖存者,她目睹了整個擄掠過程,並偷窺到四名掠奪者中的首領仔細挑選了一件看似平凡、實則奇特的珍品——古老的密碼機。
隨後,特斯·蔡金與美國聯邦調查局年輕有為的負責人肖恩·賴利通力合作,展開了一場生死追蹤,一路把案子偵破到了1291年的十字軍東征時代,他們發現,密碼機所擁有的神奇而又重大的力量其實通向了一個讓人噤若寒蟬的秘密。於是他們踏上了一條不歸之路:從紐約前往梵蒂岡,途經土耳其,最終抵達希臘一個杳無人跡的荒島……
眾所周知,只要擁有聖殿騎士的巨大財富和那個秘密,就具備了能夠全盤摧毀基督教的無上能力。特斯·蔡金和肖恩·賴利最終發現了那個秘密,但是在這個秘密跟前,他們作出了驚人的決定……
這是一本引人入勝,情節跌盪而又充滿玄幻的上乘之作。在一次充滿紛爭,歷盡艱險的宗教之旅中,每一個人都被置於現實與歷史,信仰與顛覆,神秘與陰謀,生還與棄絕之間的無休無止的斡旋之中。溯源到十字軍東征,傳襲著聖殿騎士那個無人知曉的駭人秘密,各路勢力在生死對決中都為了最終能夠掌握這個秘密。於是,故事的時間從公元 1291 年蔓延到了當今……故事的地點從繁華絢爛的美國紐約一路拓展到了充滿險境的土耳其,最終又抵達荒無人跡的希臘群島…… 但這一切沒有停止,一切仍在繼續,等待他們的是一個石破天驚的秘密,在秘密跟前他們做出了驚人的決定……
<進入該書> [內容介紹]
1291 年的耶路撒冷,當這個城鎮淪陷在蘇丹人的戰火中時,一條大船逃向了海域。船上載乘著年輕的聖殿騎士馬丁和他的導師艾麥德,他們還帶著一個神秘的箱子,這個箱子是行將垂死的聖殿騎士的首領在臨終前託付給他們的。 但是,這條船卻自始至終沒有到達它的目的地。 在當今的曼哈頓,四個蒙面騎士從中央公園的陰暗處沖了出來,他們身著聖殿騎士的裝束,瞬間涌進了大都會博物館,他們驚擾並殺戮了正在大都會博物館參加梵蒂岡珠寶展的曼哈頓的上層人群。年輕漂亮的考古學家蔡金·特斯正在參展,並身陷這場殘忍的殺戮中,被困於一個展櫃下的特斯在恐懼萬分中親眼目睹了四名搶匪的首領徑直沖到一件特殊的展品——奇特的密碼機前,在他帶著崇敬的神情拿取這台密碼機之前,口中默念著一句拉丁文,隨 後他帶領著其他幾名騎士離開並消失在曼哈頓城市的夜色之中。 英俊有為的肖恩·賴利是美國聯邦調查局的負責人,這次搶劫案由他與他的老搭檔尼克·阿帕羅及梵蒂岡特使吉安迪利斯一起偕同破案。隨著騎士們的屍體被接二連三地發現,那個被搶劫的密碼機變得愈發玄密而重要了。對於這場案件,特斯不僅僅是名目擊者,她還與賴利共同撥開十字軍時期黑暗而又隱秘的歷史,並重新踏上了當時最後一名存活的聖殿騎士曾經歷過的死亡之旅——從耶路撒冷轉戰到巴黎。 很快,特斯和賴利就碰到了力圖發掘聖殿騎士天大秘密的強大勢力,從曼哈頓的公墓到下水道,從大陸到荒蕪的土耳其沙漠,再到遙遠的希臘群島,他們歷經了猶如聖經式的地中海風暴,最後又被帶到了臟腑之地梵蒂岡,他們發現自己被推入了一環環危機四伏的冒險之中。 特斯和賴利的每一次新發現都與聖殿騎士已經失傳的秘密有關,隨著他們不斷地接近那個秘密,考古學家與聯邦調查局官員之間萌生的情愫也被一層巨大的壓力所籠罩,他們更深深地陷入了一場矛盾之中,這些駭人聽聞的發現完全將他們拋入了一種深深的負擔之中…… 《最後的聖殿騎士》情節跳躍,場面宏偉,敘述手法堪稱完美,讀者在享受閱讀之餘,更經歷了一次從當代紐約到地中海的精神歷險……
❼ 朋友跟我說過禁止的愛,那是個什麼電影,好看嗎
《禁止的愛》是部韓國電影。
導演:Ko Goo-ma
主演:權明君/元基俊
類型:愛情
製片國家/地區:韓國
語言:韓語
上映日期:2015-09-03(韓國)
片長:78分鍾
又名:Taboo: Forbidden Love
簡介:雲姬是偶像實習生被晉泰她的贊助商的拋棄,所以她回到她的姐姐孫榮家。她的初戀情人俊煥現在是她的姐夫,他歡迎她,但孫永待她像個孩子,擔心Eun-ji可能去她當她放棄了成為一個偶像一樣的路。 雲姬和太陽永經常吵架,和俊煥安慰Eun-ji每次。Eun-ji開始依賴他,他也偷偷地告訴她他為什麼辭職。 有一天,太陽永去出差一個星期,在她離開前她告訴Eun-ji她多麼難過。他們有兩個木娃娃有動量。 獨自在家的兩人,Eun-ji試圖通過展示他她使他的文章廢注意擁抱俊煥的心。他很感激Eun-ji,開始向她敞開心扉。他們兩個交叉線,不應該有交叉,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陷入更深的彼此。 然而,一個星期過去了,感覺甚至Eun-ji嫉妒她妹妹因為她希望俊煥。俊煥也感到困惑和悲傷,告別的時刻近了。他們決定創造一個他們想給彼此的記憶。 Eun-ji便感覺自己不好,離開家。俊煥拿出他的棒球手套是一個新的開始,決定。太陽永發現俊煥投自己,他告訴她,一切都回到了正常的生活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