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一部殺人比賽的電影叫什麼 其中有一個女殺手和一個黑人殺手贏了
這是屬於富翁和殺戮者的殘酷游戲,它每7年舉行一次,幕後操縱者以一千萬美元獎金為誘餌召集了世界上30位頂尖殺手,在24小時之內,他們將在這個小鎮內捉對廝殺,只有最後的王者才能獲得巨額報酬。與此同時,富豪們坐在大屏幕前觀看現場直播,大賭輸贏,場面極其瘋狂。 本次殺人錦標賽雲集了鄭萊萊(胡凱麗 Kelly Hu 飾)、安東·博加特、尤里·彼德洛夫(Scott Adkins 飾)、邁爾斯·史雷德(Ian Somerhalder 飾)等身懷絕技、手段兇狠的各種高手,更有懷著復仇目的參加比賽的上屆冠軍喬舒華·哈洛(Ving Rhames 飾),這註定是一場血腥而喪失人性的殺戮戰…… 所有選手在開始前都被植入一顆感應裝置,該感應裝置可以在各個選手的雷達上顯示相互的位置,同時比賽時間為24小時,一旦比賽時間結束而依然有2個或以上選手存在的話裝置將引爆。 於是競賽開始,開始鄭萊萊(中國殺手)與英國殺手Steve Tomko對決後勝出。接著轉換畫面,法國選手Anton Bogart取出體內裝置,將其放入了一杯咖啡中,而咖啡被神父Joseph Macavoy喝下,於是神父Joseph Macavoy被捲入競賽中。神父在各位殺手間的互殺中倖免遇難來到他的教堂,遇上鄭萊萊與俄羅斯的Yuri Petrov一番打鬥後,鄭萊萊勝出,同時鄭萊萊相信神父並非原參賽人員,於是二人同行。 緊接著為了為妻子復仇而參賽的上屆冠軍Joshua Harlow從一殺手口中得知美國人Miles Slater是殺害他妻子的兇手,開始追殺Miles Slater。 鄭萊萊與神父向組織者反應法國殺手情況無果,一番掙扎後,坐警車外逃。 晚上,有九名殺手聚集在一地下酒吧,很快殺戮開始,血戰一場,之後Joshua Harlo出現料理了幾個後被一個突然跳出女殺手擊傷,後被Miles Slater擒住。幾番對話後Joshua Hario得知其實是鄭萊萊而不是Miles殺他妻子的。Joshua利用技巧掙脫並擊退Miles,開上油罐車追擊鄭萊萊。 鄭萊萊與神父外逃後到一便利商店,此時Miles正好也到達便利商店,鄭萊萊制服Miles欲殺但在神父的勸導下停手。然而此時組織者引爆Miles體內裝置,並打電話告知神父如果比賽不再規定時間內結束所有殺手都會死。神父想排泄那個裝置無果。此時多名殺手雲集,Joshua油罐車趕到。鄭萊萊與神父劫了一輛公交車開跑,法國選手後跳上公交車,打鬥激烈。Joshua不停用車撞擊公交車。最終法國殺手Anton被撞死,Joshua油罐車爆炸(但人沒死)。神父見血腥場面作嘔,吐出了那個裝置。鄭萊萊(傷)與神父回到教堂,Joshua追蹤而來,打鬥後制服鄭萊萊詢問誰指使,鄭萊萊回答你知道的,接著Joshua給了她一刀。 組織者屏幕上鄭萊萊雷達反應消失,組織者接回Joshua,Joshua明白是組織者因為自己不參加第二次殺人競賽而故意殺了他妻子逼他參賽。Joshua抓住那個頭目,拿出從鄭萊萊體內的取出來裝置(那一刀不是殺鄭萊萊而是取出了裝置)塞入他口中,裝置重新激活,時間到二人同時爆炸。 小教堂里,上屆冠軍和鄭萊萊長久壓抑的人性在神父哀求的目光中復甦了,在神父的祈禱聲中,殺手心中的惡彷彿沸水潑雪一般被滌盪的點滴不存。 最後,在教堂的禮拜過程中,殺手走上了一條自信的路,正如劇中神父的台詞「reborn」。 整部影片中都穿插著鄭萊萊對人性的反思,血腥的場面下是人性的回歸。
Ⅱ 一部外國電影
我看過~巨好看~
主題曲還是許如芸的呢~
叫~美夢成真(What Dreams May Come)
中文片名
美夢成真
英文片名
What Dreams May Come
更多中文片名
飛越來生緣
影片類型
愛情 / 奇幻 / 劇情
片長
113 min
國家/地區
美國
對白語言
英語
色彩
彩色
混音
杜比數碼環繞聲 SDDS
評級
Rated PG-13 for thematic elements involving death, some disturbing images and language.
級別
Singapore:PG Portugal:M/12 Argentina:13 Australia:M Netherlands:12 UK:15 USA:PG-13 Sweden:11 France:U Peru:14 Spain:13 Brazil:Livre Italy:T Germany:12 Hong Kong:IIA South Korea:12 Switzerland:12
製作成本
,000,000 (estimated)
演職員表
導演
文森特·沃德 Vincent Ward
編劇
Richard Matheson .....(novel What Dreams May Come)
Ronald Bass .....(screenplay) (as Ron Bass)
演員
羅賓·威廉斯 Robin Williams .....Chris Nielsen
小庫珀·古丁 Cuba Gooding Jr. .....Albert Lewis
安娜貝拉·莎拉 Annabella Sciorra .....Annie Collins-Nielsen
馬克斯·馮·西多 Max von Sydow .....The Tracker
Jessica Brooks Grant .....Marie Nielsen
喬希·帕德克 Josh Paddock .....Ian Nielsen
趙家玲 Rosalind Chao .....Leona
製作人
Barnet Bain .....procer
Ronald Bass .....executive procer
Alan C. Blomquist .....co-procer
Stephen Deutsch .....procer (as Stephen Simon)
Ted Field .....executive procer
製作發行
攝制格式
35 mm
製作處理方法
Super 35
洗印格式
35 mm (anamorphic)
幅面
35毫米膠片變形寬銀幕
製作公司
Interscope Communications [美國]
Metafilmics
PolyGram Filmed Entertainment [美國]
發行公司
20世紀福克斯阿根廷分公司 20th Century Fox de Argentina [阿根廷] ..... (1998) (Argentina) (theatrical)
Budapest Film [匈牙利] ..... (1999) (Hungary) (theatrical)
哥倫比亞三星家庭視頻公司 Columbia TriStar Home Video [澳大利亞] ..... (Australia) (VHS)
安樂影片有限公司 EDKO Film Ltd. [香港] ..... (Hong Kong)
Gativideo [阿根廷] ..... (1999) (Argentina) (DVD)
PolyGram Filmed Entertainment [德國] ..... (1998) (Germany) (theatrical)
REP Distribution [澳大利亞] ..... (1998) (Australia) (theatrical)
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 (UIP) [瑞士] ..... (2006) (Switzerland) (theatrical)
Vitória Filmes [葡萄牙] ..... (1998) (Portugal) (theatrical)
Warner Home Vídeo [巴西] ..... (Brazil) (video)
Warner Sogefilms S.A. [西班牙] ..... (1998) (Spain) (theatrical)
特技製作公司
CIS Hollywood [美國] ..... (digital visual effects)
Cinema Proction Services Inc. ..... (digital visual effects)
Digital Domain [美國] ..... (special visual effects and digital animation)
Giant Killer Robots [美國] ..... (visual effects)
Lunarfish ..... (film and visual effects)
Manex Visual Effects (MVFX) [美國] ..... (painted world visual effects)
Mass. Illusions LLC [美國] ..... (painted world visual effects)
MastersFX ..... (special make-up design and creation)
Mobility Inc. ..... (special make-up design and creation)
POP Film [美國] ..... (visual effects)
Pacific Ocean Post [美國] ..... (visual effects)
Re ..... (visual effects)
ShadowCaster [美國] ..... (visual effects)
其它公司
Beyond Music [美國] ..... soundtrack released by
Slavyanka Russian Chorus [俄羅斯] ..... Jesus Prayer performed by
Spirit Horse Proction LLC [美國] ..... location services: Montana
The London Metropolitan Orchestra [英國] ..... orchestra
上映日期
美國
USA
1998年10月2日
澳大利亞
Australia
1998年10月15日
義大利
Italy
1998年11月20日
德國
Germany
1998年11月26日
奧地利
Austria
1998年11月27日
韓國
South Korea
1998年11月28日
法國
France
1998年12月2日
新加坡
Singapore
1998年12月3日
葡萄牙
Portugal
1998年12月4日
西班牙
Spain
1998年12月4日
阿根廷
Argentina
1998年12月17日
荷蘭
Netherlands
1998年12月17日
巴西
Brazil
1998年12月25日
英國
UK
1998年12月26日
丹麥
Denmark
1999年4月16日
瑞典
Sweden
1999年4月16日
芬蘭
Finland
1999年5月14日
日本
Japan
1999年6月5日
匈牙利
Hungary
1999年10月28日
劇情介紹
克理斯對發妻安妮的摯愛,是他心靈的慰藉,生存的動力。從相知相惜到不離不棄,在真愛歸宿里,克理斯與安妮相依相伴,情比石堅。就算為了愛妻安妮,必須上刀山下油鍋,克理斯也在所不辭。偏偏,造化弄人,克理斯這次真的得親赴鬼門關一趟,尋找失散的愛妻。
克理斯在意外身亡後,對於幸福甜蜜的過往仍念念不忘。這些對生前點點滴滴的依戀和回憶,把克理斯帶了一個虛構的世界,一個專屬於他的天堂。一開始眼前震攝人心的景象的確令克理斯心醉神迷、目不暇己,然而驚艷隨即消逝,因為克理斯的天堂使者艾伯特親口證實:「克理斯,你不是隱形,你是死了,永遠地離開人世了。
值得欣慰的是,克理斯發現他專屬的天堂就位於安妮的畫作中。在這個彩繪而成的天地間,克理斯欣喜若狂,因為眼前雄偉壯闊的景象充滿了他和愛妻安妮共有的回憶、編織的夢想。然而沒有安妮為伴,克理斯總覺得天堂里還少了什麼似的。另一方面,喪偶的安妮獨活在人世此刻也悵然若失,以往在他畫作中隨處可見的巧思和創意,都隨著克理斯的亡故,離安妮而去。
在得知愛妻永遠不得進自己的天堂之後,克理斯立誓就算上窮碧落下黃泉也要找到安妮的蹤影。於是為愛不顧一切的克理斯,在地獄使者的引導下,就此展開一段奇幻的旅程,歷經萬象,解救在地獄中飽受磨難、永世不得超生的安妮。
還有詳細資料~看網頁哈~
Ⅲ 蘇俄電影發展史
簡論蘇俄電影
--用影像記錄歷史
電影發展至今,已經成為世界各國進行藝術創作的一個重要手段。在世界電影史上,蘇俄電影一直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前蘇聯電影是20世紀最重要的藝術現象之一,也是世界電影兩大學派之一。
世界電影創作的發展為前蘇聯蒙太奇學派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時代和任務要求創立一種新的電影語言。隨著1908年俄羅斯第一部長故事片《伏爾加河下流的自由民》拍攝成功,俄羅斯電影誕生。
俄羅斯電影誕生初期的迅猛發展,為世界電影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在短短的幾年時間里,俄羅斯電影人就創造了俄羅斯電影的多個第一。1903年,建成了第一個公司,銷售電影器材和影棚;1908年,拍攝第一部長故事片;1912年,建成第一個攝影棚;1911年—1912年拍攝了世界上最早的立體動畫片;1919年,前蘇聯成立了世界上第一所電影學院。
在這一時期,電影成為了一種宣傳手段。20年代初,俄羅斯拍攝的宣傳鼓動電影在戰後建設及生產中起到了積極推動的作用。
這一時期的前蘇聯電影在內容上,以紀錄片的形式表現前線戰爭,用故事片的方式再現革命斗爭。如影片《戰艦波將金號》、《母親》等,都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表達革命主題成為了這一時期蘇俄電影的主要特點。
盡管創作題材比較狹隘,但是俄羅斯電影人對電影技術,尤其是蒙太奇電影學派的發展卻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著名的「庫里肖夫理論」、「愛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論」等等都是這一時期提出來的。庫里肖夫效應講究不同的電影鏡頭組合可以得到不同的含義,單靠剪輯就能創造場景。愛森斯坦則強調節奏、音調蒙太奇。庫里肖夫、維爾托夫、愛森斯坦、普多夫金、杜甫仁科等電影大師極具實驗性的電影創作使得蒙太奇學派成為了電影理論的一個重要學派。
進入三四十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前蘇聯也從一個農業國家轉變成一個工業化國家。前蘇聯電影界也隨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聲音進入電影,紀錄片《頓巴斯交響曲》、故事片《生路》成為了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1935年,前蘇聯召開了全蘇第一次電影創作會議,為電影發現提出了明顯規劃。一批表現生活現實的影片走上銀幕。《一個女性》、《金山》、《大地在渴望》、《事業與人們》無一不「真實的描寫生活的歷史的開放的體系」。
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創作原則的確立,使得30年代現實主義電影創作進入了高潮。影片《夏伯陽》在現今看來仍具有借鑒意義。電影創作題材不僅限於革命主題,革命斗爭、領袖人物、普通人物、歷史人物等等大大豐富了創作題材。《帶槍的人》、《肖爾斯》、改編自高爾基「三部曲」的《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列寧在十月》、《女朋友》、《七勇士》這些影片都更具現實意義。這一期間的電影作品多採用現實題材,以敘事為主,手法比較樸素,注重突出人物形象,演員的作用大大提高。
法國電影新浪潮,日本電影新浪潮,香港電影新浪潮,電影新浪潮似乎成為了很多國家電影步入新高度的一個有力階梯。前蘇聯50-60年代,前蘇聯電影在經歷斯大林後期的低谷之後,從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形成了新的創作高潮,掀起了前蘇聯電影的新浪潮。
寬松的政策和思想的一些松動為文藝創作發展提供了新的有力條件。首先在文學領域出現「解凍」文學,隨即這股風潮便漫延的電影創作中,電影界出現了「粉飾現實」的電影。這場「解凍」運動從胡齊耶夫和米隆涅爾的《濱河街的春天》開始,電影創作革新運動愈演愈烈。一批從戰爭中歸來的電影導演拍攝的戰爭題材電影獲得了巨大成功。新的創作力量推動了電影藝術走向變革,形成電影創作新高潮。這一其中的代表作品《雁南飛》、《士兵之歌》、《一個人的遭遇》、《伊萬的童年》、《給初生者以和平》、《我住過的房子》都體現出前蘇聯新浪潮電影導演都上過戰場,參加過戰爭和表現戰爭中的普通人這些特點。
前蘇聯電影的發展,歷經20年代的革命題材,30年代的現實題材,40年代遭遇戰爭,50-60年代的電影新浪潮,進入70-80年代後,社會生活穩定,創作平穩,各種流派,各種類型都得到了充分的發展。題材探索也日漸多樣化。
當代前蘇聯電影流派主要包括:思想電影、散文電影、作者電影。
思想電影又稱為「思考電影」。以米哈伊爾、謝爾蓋為代表人物的導演拍攝出《列寧在1918》、《列寧在巴黎》等電影。
散文電影主要表現當代社會,代表人物胡齊耶夫。散文電影既有散文的風格,又有詩的韻味。散文電影的發展,又從中衍生出「小說電影」和「詩電影」,長篇小說電影代表人物移拉西莫夫。中篇小說電影代表人物舒克申都創作出《有這樣一個小夥子》、《你的父親如兄弟》、《紅莓》等優秀作品。詩電影則以帕拉讓諾夫、阿布拉澤為代表人物,以《被遺忘的祖先的影子》、《祈求》為代表作品。
作者電影以塔爾科夫斯基尤為突出,他的代表作品《太陽系》、《鏡子》、《潛行者》、《懷鄉》、《犧牲》等都被打上了深深的個人色彩。
拋開電影流派,當代前蘇聯電影創作的題材主要分為「四大題材」,即戰爭題材、政治題材、生產題材、道德題材。
戰爭題材的影片表現戰爭進程的全景式史詩電影,《解放》、《圍困》、《莫斯科保衛戰》、《他們為祖國而戰》等影片都突出了戰爭題材的影片規模大,事件多,人物多,戰斗場面多的特點。
政治題材和生產題材的電影以影片《外來人》、《獎金》、《伊萬的快艇》等為代表,其中一些作品不免有點應景之嫌。
道德題材的電影則是順應時代的要求。《戀人曲》、《個人問題采訪記》、《莫斯科不相信眼淚》,70年代以來,以「積極因素」為主。同時與之相對應的,又出現了以「批判因素」為主的影片,《辯護詞》、《沒有證人》、《出嫁》等。
「問題片」《秋天的馬拉松》、《個人生活》、《兩個人的車站》等也在這一時期大放異彩。
喜劇片在前蘇聯當代電影中得到了新的發展。涌現出《義大利人在俄羅斯的奇遇》、《辦公室的故事》等優秀影片。
如今,電影已成為一種「紀實美學」。回顧蘇俄電影的發展歷史,我們會發現,蘇俄電影的影像記錄不僅僅是一段段影像,更是一段段歷史。歷史深入到藝術創作中去,深深影響著藝術創作。中國近當代歷史與前蘇聯密不可分,中國電影的意識形態也深受其影響。學習回顧蘇俄歷史,對於把握現今中國電影創作也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世界電影的長廊藝苑奇葩數不勝數,蘇俄電影始終以它獨特的自身魅力為世界電影貢獻出一個又一個精品佳作。
Ⅳ 金素妍 有什麼電影
가비
咖啡
或者叫咖啡師
《咖啡》根據韓國著名小說家金卓煥的暢銷小說《俄羅斯咖啡》改編,講述了朝鮮時代圍繞著金素妍飾演的宮廷咖啡師發生的暗殺國王事件。在影片中飾演俄羅斯狙擊手的朱鎮模、掌握著暗殺行動關鍵鑰匙的金素妍、飾演朝鮮國王的朴熙順在這次的海報上共同亮相,目光堅毅的朱鎮模,表情神秘莫測只露出側臉的金素妍,手上拿著一杯咖啡陷入沉思的朴熙順這三人細膩的表情演技揭示了他們在影片中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
《咖啡》目前正在進行上映前的最後准備工作,將從今年3月開始在韓國上映
Ⅳ 與咖啡有關的電影有哪些
1卡布其諾: 一般是三分之一的濃縮咖啡,三分之一的蒸汽牛奶.三分之一的泡沫牛奶,最好撒加上肉桂粉.但中國一般的小咖啡店很少看到加肉桂粉的,很多都換成了巧克力粉. 2濃縮咖啡: 義大利濃縮咖啡用奶泡,美式濃縮用水泡 3拿鐵也叫奶特: 四分之一的的濃縮咖啡,四分之二的的牛奶,四分之一的的奶泡.牛奶味道特別重,端上來會象彩虹雞尾酒一樣有層次的.味道適合女孩子,而且點給女孩子的話比點卡布其諾好.主要是卡布其諾在國內抄的太熱,80歲的阿婆都知道,人家會覺得你沒創意,俗啊. 4藍山: 酸味 甜味 苦味基本調合的比較勻.要特別注意世界上百分之80的藍山都出口日本,所以中國是少之又少,一般咖啡店都是假的或者混合的.純藍山很少有 5摩卡: 三分之一的濃縮,三分之一的熱巧克力和三分之一的牛奶泡沫,最後再撒上巧克力粉.摩卡咖啡豆有比較柔和的酸味,但是被很多咖啡店沖的太甜,是嘗不出原味的 6日本炭燒咖啡:重度烘培會讓人覺得比較苦澀,但是最大限度保持了咖啡的原味.還特意問過咖啡店的帥哥老闆咖啡豆的混合比例現在貢獻出來--是哥倫比亞2,巴西2,曼特寧1.5,爪哇4.5左右 7愛爾蘭咖啡:愛爾蘭威士忌加方糖,酒精燈燒化後倒入咖啡和鮮奶油.也是很有名的,追求品位和與眾不同的小女生會喜歡. mocha(摩卡), cappucino(卡布其諾), black(黑咖啡)這些都是名稱。 除此以外,還有藍山咖啡,曼特寧咖啡,瓜地馬拉咖啡,冰拿鐵咖啡,63冰滴咖啡,日本炭燒咖啡等等。根據它們的口味,出產地的不同而有很多名稱。也有根據新的創意調配出來的花式咖啡。 一般你如果喜歡喝苦味較濃的咖啡,可以選擇曼特寧,它是苦中之王,藍山咖啡的口味比較全面,酸苦甘 醇的味道都比較平均。(單品藍山——手磨咖啡,就OK了)但要根據咖啡的實際烘焙情況而定。有些咖啡店是自己烘焙的,會比較新鮮。 想吃咖啡小點,通常有提拉米蘇,曲奇,慕司等甜點,喝一口咖啡,吃一口點心,是一種享受啊有好多種:炭燒咖啡:採用獨特的烘焙方式,味道香醇,較苦,按以下比例調制的混合咖啡:哥倫比亞2 巴西2 曼特寧1.5 爪哇4.5。 陰干炭火咖啡:將咖啡豆在樹蔭下陰干60-70天,使咖啡果實中果肉的糖分能滲透到咖啡豆中,沖泡好以後會帶有自然的甜香味道。 義大利咖啡ESPRESSO:是一種最基本的義大利咖啡。將深炒的高品質咖啡豆研磨成粉,在專門的咖啡機中,利用蒸汽壓力原理,使蒸汽直接通過咖啡粉淬取。特點是香味濃郁,苦味重,表面有一層咖啡油,是高度濃縮的咖啡,宜用小杯品嘗。 卡布奇諾(CAPPUCCINO):在ESPRESSO中加入適量的熱牛奶和發泡鮮奶沫製成。先在杯中到入大約三分之一杯的ESPRESSO,再加入三分之一杯的熱牛奶,最後加入三分之一的發泡奶沫。奶沫輕浮在杯口,像在杯子上戴了一頂帽子,非常賞心悅目。同時又在原有的咖啡濃香中注入了奶油的醇香。還可根據自己的喜好加適當的肉桂或可可。 法式牛奶咖啡:選用味道較濃烈的咖啡,按照1:1的比例同時注入咖啡和鮮牛奶,即製成一杯地道的法國牛奶咖啡。 拿鐵咖啡(CAFFE LATTE):適合早餐飲用的咖啡,可以選擇加奶沫或不加奶沫兩種。在大約1/3杯的ESPRESSO中加入三分之二的杯熱牛奶,如果願意的話,可以加上一匙發泡奶奶沫。(奶沫的製法:將熱牛奶倒入起泡杯中,蓋上杯蓋,用泵球抽吸20-30次,即可形成泡沫豐富的奶沫。 還有好多花式泡法: 意式泡法的康寶藍咖啡,馬琪雅朵咖啡 法式的皇家咖啡 龐德咖啡 俄式咖啡 還有摩卡咖啡 維也納咖啡 地中海咖啡 土耳其咖啡 墨西哥咖啡 綠茶咖啡 泰式冰咖啡 勃艮第咖啡 冰砂咖啡 歐蕾咖啡 魔力冰淇淋咖啡等等 咖啡因是咖啡閡河B7中的一種較為柔和的興奮劑,它可以提高人體的靈敏度 注意力 加河涸77速人體的新陳代謝,改善人體的精神狀態和體能。目前,人類在大約涸赫7560種植物種發現了咖啡因,其中最為人知的便是茶和咖啡。一些人赫褐5F喝咖啡是為了提神,便於學習工作,有些人就是出於習慣吧?至於為褐鶴FF什麼會有這樣的習慣,可能就是因為品位問題,有的人覺得喝咖啡高鶴賀FD尚吧,有的人就是喜歡咖啡的味道。
採納哦
Ⅵ 說幾個與咖啡有關的電影!!
《穆赫蘭道》 1· 咖啡因 - Caffeine - (2006) 2· 不公平咖啡 - "Independent Lens" Black Gold - (2006) 3· 咖啡館女孩 - The Girl in the Café - (2005) 4· 球愛咖啡屋/特別的人/為了某個特殊的人 - Aneun yeoja - (2004)Someone Special (International: English title) (USA) A Girl I Know (literal English title) 5· 泡沫咖啡之味 - Nousukausi - (2003)Upswing (International: English title) 6· 咖啡與香煙 - Coffee and Cigarettes - (2003) 7· 咖啡時光/珈琲時光 - K?h? jik? - (2003)Café Lumière (International: English title) (USA) 8· 情迷咖啡館 - Café Olé - (2000) 9· 咖啡加檸檬 - Kafe V'Limon - (1994)Caffe im Lemon Caffe im Limone Coffee with Lemon 10· 傷心咖啡館之歌 - The Ballad of the Sad Cafe - (1991) 11· 甜蜜咖啡屋 - Out of Rosenheim - (1987)Bagdad Cafe (USA) 12· 薄荷咖啡 - Pok hoh ka fe - (1982)Bo he ka fei (China: Mandarin title) Eclipse Thin Lotus Coffee (literal English title) 13· 咖啡美酒檸檬汗 - Ka fei mei jiu ning meng - (1976) 14· 咖啡女郎 - Coffee Girl - (1963) 請採納、
採納哦
Ⅶ 求一部電影的名稱
很經典的
中文片名
走出非洲
原片名
Out of Africa
更多中文片名
遠離非洲
非洲之旅
更多外文片名
Jenseits von Afrika .....Austria / West Germany
Memòries dÀfrica .....Spain (Catalan title) / Spain (Galician title)
Mitt Afrika .....Finland (Swedish title) / Sweden
África Minha .....Portugal
África mía .....Argentina
Africa mía .....Venezuela
Benim Afrikam .....Turkey (Turkish title)
Memorias de África .....Spain
Mia Africa, La .....Italy
Minun Afrikkani .....Finland
Mit Afrika .....Denmark
Out of Africa - Souvenirs dAfrique .....France
Pera apo tin Afriki .....Greece
Pozegnanie z Afryka .....Poland
Souvenirs dAfrique .....Canada (French title)
Távol Afrikától .....Hungary
影片類型
愛情 / 劇情 / 傳記
片長
150分鍾 / 美國:160 分鍾(TCM print)
國家/地區
美國
對白語言
英語 斯瓦希里語
色彩
彩色
混音
Dolby 70 mm 6-Track
級別
Singapore:PG Argentina:Atp Sweden:Btl Australia:M Chile:TE Finland:K-12 UK:PG USA:PG France:U Spain:T West Germany:12 Norway:11
製作成本
$31,000,000 (estimated)
演職員表
[編輯本段]
導演
西德尼·波拉克 Sydney Pollack
編劇
卡琳·布里克森 Karen Blixen .....(books "Out of Africa", "Shadows on the Grass" and "Letters from Africa") (as Isak Dinesen)
Judith Thurman .....(book "Isak Dinesen: The Life of a Storyteller")
Errol Trzebinski .....(book "Silence Will Speak")
Kurt Luedtke .....(screenplay)
演員
梅麗爾·斯特里普 Meryl Streep .....Karen Christence Dinesen Blixen
羅伯特·雷德福 Robert Redford .....Denys George Finch Hatton
克勞斯·馬利亞·布朗道爾 Klaus Maria Brandauer .....Baron Bror Blixen/Baron Hans Blixen
蘇珊娜·漢密爾頓 Suzanna Hamilton .....Felicity
萊斯利·菲利普斯 Leslie Phillips .....Sir Joseph
Michael Kitchen .....Berkeley Cole
Malick Bowens .....Farah
Joseph Thiaka .....Kamante
Stephen Kinyanjui .....Kinanjui
Michael Gough .....Lord Delamere
Rachel Kempson .....Lady Belfield
Graham Crowden .....Lord Belfield
製作人
西德尼·波拉克 Sydney Pollack .....procer
Anna Cataldi .....associate procer
Terence A. Clegg .....co-procer (as Terence Clegg)
Kim Jorgensen .....executive procer
Judith Thurman .....associate procer
原創音樂
約翰·巴里 John Barry
非原創音樂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from "Concerto for clarinet and orchestra in A", "Sonata in A major 'Rondo alla turca", "Sinfonia concertante in E flat major for violin & viola" and "Three divertimenti")
攝影
David Watkin
剪輯
Pembroke J. Herring .....(as Pembroke Herring)
Sheldon Kahn
Fredric Steinkamp
William Steinkamp
選角導演
Mary Selway
藝術指導
Stephen B. Grimes .....Second Commissioner (as Stephen Grimes)
美術設計
Colin Grimes
Cliff Robinson
Herbert Westbrook
布景師
Josie MacAvin
服裝設計
米蘭拉·坎農諾 Milena Canonero
副導演/助理導演
Roy Button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Jack Couffer .....second unit director
Patrick Kinney .....assistant director
製作發行
[編輯本段]
製作公司
Mirage Entertainment [美國]
環球影業 Universal Pictures [美國] ..... (2006) (USA) (theatrical)
發行公司
Argentina Video Home (AVH) [阿根廷] ..... (Argentina) (video)
CIC Vídeo [巴西] ..... (Brazil) (VHS)
哥倫比亞三星 Columbia TriStar [巴西] ..... (Brazil) (DVD)
MCA/Universal Pictures [美國] ..... (Brazil) (DVD)
特技製作公司
Effects Associates Ltd. [英國]
工業光魔公司 Instrial Light & Magic (ILM) [美國]
Makeup Effects Laboratories Inc. [美國]
其它公司
Ker & Downey Safaris [肯亞] ..... location camps and safari transport
Lee Lighting Ltd. [英國] ..... grip and lighting equipment
MCA Soundtracks [美國] ..... soundtrack
Mayflower Recording Ltd. [英國] ..... adr recording
Pacific Title [美國] ..... titles
Universal Title [美國] ..... opticals
上映日期
美國
USA
1985年12月10日 ..... (Los Angeles, California) (premiere)
美國
USA
1985年12月18日
阿根廷
Argentina
1986年2月20日
丹麥
Denmark
1986年2月21日
西班牙
Spain
1986年2月21日 ..... (Madrid)
瑞典
Sweden
1986年2月21日
西班牙
Spain
1986年2月24日 ..... (Barcelona)
挪威
Norway
1986年2月27日
芬蘭
Finland
1986年2月28日
英國
UK
1986年3月4日
澳大利亞
Australia
1986年3月6日
西德
West Germany
1986年3月13日
法國
France
1986年3月26日
丹麥
Denmark
1992年3月23日 ..... (re-release)
法國
France
1999年11月17日 ..... (Paris) (re-release)
劇情介紹
[編輯本段]
第五十八屆奧斯卡最佳影片(1986)。
《走出非洲》是一部表現得而復失-喪失了像田園詩一般美好、質朴生活的影片。它是以追溯往事的倒敘手法開始的:梅麗爾.斯特里普扮演的女主人公艾薩克.丹森已屆垂暮之年,且已成為小說家,但她在丹麥故居終日緬懷往昔在東非肯亞度過的十幾個春秋。當畫面上出現她已故的情人芬奇.哈頓持槍行獵的身影時,艾薩克以低沉的聲音述說過去。
接著影片以閃回鏡頭表現1913年年輕時代的艾薩克。那時她名叫卡倫·布里克森,是丹麥一個富家女,她美麗、聰穎、性情深沉、感情豐富、但虛榮心較強。為了博得一個男爵夫人的稱號,她不惜遠離丹麥故鄉而到東非肯亞去找在那裡定居的表哥、瑞典男爵布羅布里克森,並和他結婚。布羅是個不務正業的浪盪子,終日熱衷於狩獵和談論當時已發生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另外還玩弄女人。因而,卡倫的婚後生活並不愉快。她與布羅共同經營了一家咖啡園,僱傭了一千多當地農民。卡倫對非洲的原始森林、野生動物十分感興趣,因此也常常外出打獵自娛。有一次她在行獵中,遇到一頭猛獅,卡倫險被吞噬,幸得一青年男子營救。這位青年英俊瀟灑,也是英國得貴族子弟,名叫芬奇.哈頓,曾參加過戰爭,當過飛行員,但由於對戰爭反感,退伍歸來即到非洲狩獵。寂寞、空虛的卡倫對他一見傾心,但性格孤僻、固執的芬奇對她卻若即若離。此後兩人經常結伴狩獵,有時還露宿林中。兩人談時論問,但由於觀點不同,時而發生爭論。
不久,卡倫發現從丈夫布羅那裡傳染上了梅毒,遂急回丹麥醫治,歸來後仍與芬奇時有來往。布羅後因負債累累,離家出走,這名存實亡的婚姻終以離異告終。從此,卡倫一人獨自經營庄園,她與非洲土人的感情先是格格不入。經過多年相處,她感到土人十分純朴、尤其是她的僕人和種植園農工,和他們的感情日益親密。而她與芬奇保持著一種兩心相印時合時分的關系,始終沒有結合。不幸的是在1930年左右,她慘淡經營的咖啡園遭到火災,幾乎燒成灰燼。因這里經濟拮據,她不得不賣出庄園。禍不單行,與此同時,她心愛的好友芬奇因駕機失事墜入山谷而喪生。在經濟和感情上的雙重打擊下,卡倫不得不告別度過了她青春歲月得非洲,滿懷哀怨悵惘離開了她喜愛的非洲。
相關評論
[編輯本段]
Based on a true story.
《走出非洲》是一部偉大的電影,值得一看。該片復雜的情感世界足見西德尼·波拉克的勇氣。
——芝加哥太陽時報
在非洲,她擁有農場,擁有足跡,也擁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愛情。
——電影批評家
一種普遍的抱怨,《走出非洲》缺乏情節, 但這又有什麼呢?它簡單。
——電影人
在我看來,這是奧斯卡最佳影片中最差的一部。
——經典電影導航
幕後製作
[編輯本段]
【佔有與失去】
電影開始於凱倫到非洲尋找新的環境,躲避自己令人沮喪的愛情命運。她嫁給了自己情人的弟弟,布利森公爵。而後,夫婦二人准備進入東非養牛。然而,在布利森的堅持下,他們在種植園中栽培起了咖啡,布利森也離開了家,沉迷於打獵。不久之後,凱倫碰到了迷人的丹尼斯和他的朋友伯克利·科爾。在她的家中,在燭光的照耀下,她向丹尼斯敞開了心扉,訴說自己的故事。
布利森總是沉迷於自己的事情,這給了凱倫和丹尼斯足夠的空間去激發愛情。生性自由的丹尼斯喜歡莫扎特,並為凱倫播放唱碟。他帶著她遠赴草原,保護她免遭一頭獅子的攻擊,為她洗發。他們在篝火旁跳舞,而後,在帳篷中做愛。凱倫此時告訴丹尼斯:「我需要搞清楚這件事。」「為什麼?」丹尼斯回答,他們頓時陷入了沉默。
不同的期望導致了凱倫和丹尼斯之間的沖突。就像她試圖在非洲留下自己的腳印,走出一條自己的路來一樣,她也試圖佔有丹尼斯。但是她的佔有欲不能征服丹尼斯,丹尼斯是一個極端自我拒絕任何不自由的人。從這個角度來看,《走出非洲》是一部最不平常的愛情故事,它優雅,抒情,復雜,說出了一個關於愛和佔有的故事。最終,不可避免的,這也是一部關於失去的電影。
【非洲之歌】
《非洲之歌》是一部記錄片。這部紀錄片把電影製作過程和真正的凱倫與丹尼斯的故事混合在了一起。這是一部迷人的短片,記錄了這些演員歷史性的一刻。紀錄片導演瑟曼把這些時刻微妙的記錄了下來,把我們帶回那段令人著迷的時光。她說:「在非洲,你有很多第一手的經驗,這些經驗都是最原始的,最動人的。可能你的理性層面已經准備好去接受這些東西了,但是,當時,你所有的意識全都是本能性的。」
這部紀錄片另一個吸引人的地方是記錄了幾位主要演職人員的軼事,這包括波拉克和斯特里普之間關於女演員和獅子順序的爭論。還有,斯特里普,這個歡快的女星,描述了她在拍攝洗頭發時的緊張情緒,因為附近有很多的河馬。她還表達了自己對《走出非洲》浪漫結尾的厭倦,當凱倫被邀請參加一個完全由男性組成的組織去喝酒時,斯特里普咒罵道:「太蠢了!」 最後,她爆料稱波拉克起先並不想讓她出演這部電影,因為她不夠性感,所以,在她去見導演時,她穿了一件低胸衫,還把胸罩頂了頂。她笑著說:「真羞人,我這么做,不過確實起作用了。」她停了一下,又說,「那真是一個悲傷的時刻。」
【波拉克談《走出非洲》】
波拉克曾小心解釋過怎樣處理有關丹尼斯的一些逸聞趣事,因為這些並不全是真的。他把電影非常六幕,用凱倫的七段獨白串聯:她不斷用讀信的方式向觀眾傳達信息。他還說,他花了兩年研究這個故事的核心,這讓他的主題鮮明,並得出這樣一個問題:愛一個人需要你放棄多少?
從技術角度,他也解釋了為什麼使用那樣使用斯特里普和雷德福:雷德福本來要講一種英式口音的,但是被波拉克否決了。他還說了一些如何與那些動物拍攝的經驗,包括如何讓那些獅子不亂跑等等。
【波拉克的風格】
在好萊塢,西德尼·波拉克被廣泛認為是一個能夠激發演員才華的導演。他和許多好萊塢巨星有過合作關系,像羅伯特·雷德福(他曾在五部波拉克的電影中出現過)、簡·方達、芭芭拉·史翠山、達斯丁·霍夫曼,還有保羅·紐曼。盡管波拉克拍攝過各種類型的電影,但是,他的電影似乎可以分為兩類:男性動作片和女性劇情片。前者包括:《荒野兩匹狼》,《基堡八勇士》,《傑里邁亞·約翰遜》,《英雄不流淚》和《高手》。後者包括:《細線》,《蓬門碧玉紅顏淚》,《往日情懷》和《夕陽之戀》。在這些作品中,男英雄經常會信任另一個個體,並且改變自己的孤立處境。大部分的女英雄則是聰慧的,她們有自己的生活,擁有道德力量,盡管有幾個是情感衰弱的犧牲品。波拉克喜歡描繪對立。他的作品主題集中在文化沖突上,如種族問題、宗教、地緣政治沖突,還有國家主義。
波拉克的電影沒有穩定的視覺風格。但是,他的作品的視覺效果還是值得注目的。他經常使用直升飛機進行拍攝。在結構上,他經常製造一個圓環:結尾的地方往往是電影開始的地方。
近年來,波拉克在好萊塢電影史上的地位愈來愈高。他不是一個偶爾去一下好萊塢打短工的紐約導演,而是真正的和好萊塢融合在了一起。他的電影可以賺錢,也可以拿到奧斯卡提名,是少數能做到在商業和藝術之間游刃有餘的導演。
【演員】
梅麗爾·斯特里普扮演的凱倫非常美妙。她很好地把凱倫的丹麥口音詮釋了出來,且沒有給角色造成破碎感。甚至在她最低潮的時刻,在那個男性殖民地,她也試圖獲得尊嚴。她的絕望顯而易見,但是我們絲毫感覺不到她有恥辱感,就好像她正在做她必須要做的事情,而這些事情不是因為她的存在。
相反,雷德福則完全失去了魅力。可能是與斯特里普缺乏化學反應,他看起來很難推動劇情:如果他的場景中不出現斯特里普,那我們會感覺缺點什麼。
克勞斯·瑪麗亞·布朗道爾的表演則更可信,他把一個為利益結婚的男人那種視女人如工具的性格敷衍的惟妙惟肖,讓我們印象深刻。
【電影與原著】
·電影引用了原著的開頭,「我在非洲有一個農場,就在貢嘎山下。」
·電影和原著有顯著的不同,姑且不提成群的蝗蟲和地方狩獵,只因為德國軍隊,她就不得不縮減了4000英畝的土地,800名僱工還有18輛運輸車。
·電影粗暴地修改了凱倫和丹尼斯的戀情。他們相遇在狩獵俱樂部,而不是草原之上;丹尼斯因為要去埃及,離開凱倫達兩年之久,這些在電影中都沒有提到。
·電影還忽視了凱倫懷孕的事實,不過在書中,她流產了。進一步講,丹尼斯是一個英國人,但是電影中使用的演員是美國人雷德福,他的口音完全不符合事實。
精彩花絮
[編輯本段]
·奧黛麗赫本本來是要演凱倫這一角色的。
·盡管影片是在非洲拍的,但是拍攝用的獅子必須從加利福尼亞運過去,因為當地法律禁止用野生動物拍攝電影。
·梅麗爾·斯特里普為了改變她的口音,專門聽了真正的凱倫朗讀自己的作品的錄音帶。
·電影拍攝中使用了很多布利森真正的傢具。
·萊斯利菲利普斯因為拍攝中脫水患上了腎病。
·在電影中,有一幕是凱倫穿過危險的地域給丈夫送馬車,被獅子攻擊,但是獅子沒有被拉住,差點咬到斯特里普。斯特里普驚恐的表情被攝影機記錄了下來。
·在丹尼斯為凱倫洗頭時,他說的話出自"古代水手的白發"
·肯亞基庫尤人在書中做了真實的描寫。在電影中,也做了真實地描寫。
·在剪輯影片時,波拉克選用了約翰·巴里的音樂。
·電影正式放映室在1985年,凱倫的生日。
·電影百分之七十的場景是在非洲拍攝的。
·電影中丹麥冬天的景象是在英國北部拍攝的。
精彩對白
[編輯本段]
Karen Blixen: He even took the gramophone on safari. Three rifles, supplies for a month, and Mozart.
凱倫·布利森:他竟然在旅途中帶了留聲機,三支步槍,一個月的給養,還有莫扎特。
Karen Blixen: I had a farm in Africa.
凱倫·布利森:我在非洲有一個農場。
Denys: Think of it: never a man-made sound... and then Mozart!
丹尼斯:想想看,從沒有一個男人發出這樣的聲音……莫扎特能!
Karen Blixen: Perhaps he knew, as I did not, that the Earth was made round so that we would not see too far down the road.
凱倫·布利森:可能他知道,但是我不知道,地球之所以是圓的是為了不讓我們在路上看得更遠。
Denys: You've ruined it for me, you know.
Karen Blixen: Ruined what?
Denys: Being alone.
丹尼斯:你毀了我,你知道嗎?
凱倫·布利森:毀了什麼?
丹尼斯:我的獨處。
Baron Bror Blixen: You could have asked, Denys.
Denys: I did. She said yes.
布利森男爵:你應該問問的,丹尼斯。
丹尼斯:我問過了,她說可以。
穿幫鏡頭
[編輯本段]
·連續性:迪耐斯的水果從一個蘋果變成了一個橘子。
·連續性:盤子里的水果份量在鏡頭之間變化著。
·在植物裡面可以看到擴音麥克風。
·連續性:當凱倫開槍打獅子,她嘴唇右邊有血漬,後來,迪耐斯替她擦拭嘴巴的時候,血漬變成了在左邊的位子。
·當和迪耐斯談論他的疾病時,伯克力肩膀上的圍巾總是變化著位子。
·時代錯誤:在新年晚會上,那個時代的鼓手使用的棒子頂端應該是尼龍的。
·連續性:新年晚會上,凱倫打了一個粗魯的男人,她的香檳酒杯是空著的。迪耐斯抓起她的胳膊突然把她推進舞池。當他們跳舞的時候,她的酒杯里有香檳。
導演其他作品
悉尼.波拉克:冷山雙面情人 命運交錯 大開眼界 大玩家 射馬記 往日情懷 忘我奇緣 杜絲先生 泳池情人 禁止的真
Ⅷ 電影 cctv6曾播過 講述中國的一男一女被迫為日本做特務,謀害朝鮮皇。歷史背景為日本侵略朝鮮
咖啡 가비 (2012)
導演: 張允炫
主演: 金素妍 / 朱鎮模
類型: 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 韓國
語言: 韓語
上映日期: 2012-03-15(韓國)
片長: 115分鍾
又名: 俄羅斯咖啡 / 苦咖啡 / 加比 / Gabi / Russian Coffee
《咖啡》改編自金卓煥小說《俄羅斯咖啡》,講述了1896年朝鮮國王高宗逃到俄國使館躲避日本人的「俄館播遷」事件發生後,企圖暗殺高宗的間諜刺客間不為人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