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俄羅斯電影同父異母的哥哥
2月14號晚上電影頻道都放了 你沒看啊
情感劇場《同父異母的哥哥》(俄羅斯)
MOЙCBOAHBIЙδPaT
2003年出品
編劇:金納迪·奧斯托洛夫斯基
導演:瓦雷利·托多洛夫斯基
主演:羅尼德·亞莫尼克、戴尼爾·斯皮瓦考夫斯基
故事梗概:
物理學家尤利克與妻子和一雙兒女生活優越,日子過得有滋有味。然而一封來信打破了這個家庭的平靜。多年前尤利克曾經愛上了一個姑娘,那個姑娘為尤利克生下了兒子巴伐利克,但尤利克對此卻一無所知。如今巴伐利克服兵役回來,他的一個眼球在戰爭中被摘除。巴伐利克的母親已經離開了這個世界,臨終前她將尤利克的地址告訴了巴伐利克,並希望他可以和父親生活在一起。
盡管妻子麗達對於尤利克憑空出現了一個兒子而大發雷霆,但冷靜後她還是同意將巴伐利克接到家中。面對這個帶著眼罩像海盜一樣的年輕人,尤利克一家有些不知所措。小兒子伊古將房間讓出來給巴伐利克居住,孩子們都對他充滿好奇,當然多少還有些恐懼。
經過醫院檢查,巴伐利克的眼球需要在來年春天才能動手術,這就意味著他將在這個家中至少再生活半年。由於在戰場上受到刺激,巴伐利克總是感到不安全,他經常在深夜爬上屋頂為尤利克全家站崗,搞得鄰居雞犬不寧。麗達發現巴伐利克有嚴重的心理疾病,於是提出將他送到醫院。然而看到醫院里那些精神病患者,已經逐漸對巴伐利克產生感情的尤利克不忍心將他扔在那裡。回到家中尤利克因巴伐利克而受到前來參加聚會的朋友們的嘲笑,一氣之下他將巴伐利克送到郊區然後獨自離開。
巴伐利克因和人打架被警察局扣留,尤利克不得不將他再次接回家中。出乎所有人的預料,巴伐利克的心理疾病驟然間爆發出來。他帶著伊古和妹妹離開了俄羅斯,他認為俄羅斯是不安全的地方。尤利克和麗達追到了孩子們奶奶家的別墅,一家人都被巴伐利克劫持。但在巴伐利克心中他並不認為這是劫持,他只是想保護家人的安全。此刻警察也追蹤而來,並包圍了別墅……
精彩視點:
本片是一部俄羅斯出品的感人的家庭倫理片,對於中國觀眾而言,對俄羅斯電影的接觸並不像歐美影片那樣頻繁。但俄羅斯電影以其獨特的風格和拍攝手法在電影界獨領風騷。本片節奏舒緩,對人性的剖析十分深刻。片中兩位男主角將父子之間從陌生到了解再到產生深厚的情感演繹得感人至深,而悲劇的結局則為本片蒙上了一層遺憾和陰霾。
2月14日21:59電影頻道播出成佳
2. 有一部外國電影叫 我的父親 是巴西義大利匈牙利合拍的 求有關資料
(義大利、巴西、匈牙利)赫蒙(Herman)的父親的屍骨在六年後被發現,可是輿論與民眾都舉行示威遊行,因為這個曾經為希特勒服務的科學家並沒有受到應得審判與懲罰。因此,他們開始攻擊赫蒙。而明斯基(Minsky)律師則想聽聽赫蒙對整件事情的理解,於是一個故事漸漸呈現。
赫蒙小時侯因為他的姓氏的問題,在學校里經常被人欺負,他十五歲生日那天,他的母親告訴他,原來那一直從南美給他寄信的叔叔原來是他的親生父親。赫蒙一直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有這樣一個父親,因此他長大以後,不顧別人的反對,來到南美尋找自己的父親。他展轉終於找到了和一對奧地利夫婦住在一起的父親。
父親曾經是一個研究人類基因的科學家,他為納粹服務,搞生物實驗,可他自己卻從不承認他犯下的罪行。他來到這里就是為了聽他父親親口告訴他事情的真相,可是因為他認定他的父親是一個謀殺者,而父親又不承認,因此兩個人之間的關系搞的很僵。但雖然如此,赫蒙也知道,他能改變很多東西,可是他始終改變不了父子之間的血緣關系。因此,他在拿起手槍想殺他父親之後又放下了;而他的父親在兒子從房子上掉下的時候及時地拉住了兒子的手。他朋友從他酒醉後的口中得知父親的地址以後,就前去拍照,可是赫蒙知道以後,就讓他朋友回去,他不希望自己的朋友來出賣自己的父親。可是,父子之間還是沒有達成諒解,最終兒子無奈地離開了南美。
幾年後,他被告知說他父親死了,他前去參加葬禮。可是現在律師告訴他,事情並非如此,那對奧地利夫婦編造了一個理由說父親死了,其實是逃避法律和輿論。死者實為一個50多歲的人,而他的父親已經七十多歲了。
但是影片最後,有人又告知律師,說經過對屍骨的檢驗,發現那些骨頭是赫蒙的父親的。因此,赫蒙讓律師幫他的父親澄清,而自己離開了。
3. 電影名字
這些是路易斯·德·菲奈斯導演、編劇、出演過的所有電影,不知道裡面有沒有你說的那部。。。。
這里有鏈接:http://allmov.mtime.com/name/210845/main.html
導演:
1.
吝嗇鬼 Avare, L' ( 1980)
The Miser (International: English title)
關關雎鳩
編劇:
1.
天外來客 Soupe aux choux, La ( 1981)
2.
吝嗇鬼 Avare, L' ( 1980)
The Miser (International: English title)
3.
警察智斗外星人 Gendarme et les extra-terrestres, Le ( 1979) adaptation
The Gendarme and the Creatures from Outer Space (UK) (video title)
4.
奧斯卡 Oscar ( 1967)
5.
大飯店 Grand restaurant, Le ( 1966) &
The Big Restaurant (International: English title)
What's Cooking in Paris (USA)
演員:
1.
老爸的煩惱 Gendarme et les gendarmettes, Le ( 1982) Maréchal des Logis-chef Ludovic Cruchot
Never Play Clever Again
男警察與女警察們 / 警察局裡的女兵
2.
天外來客 Soupe aux choux, La ( 1981) Claude Ratinier (Le Glaude)
3.
吝嗇鬼 Avare, L' ( 1980) Harpagon
The Miser (International: English title)
4.
警察智斗外星人 Gendarme et les extra-terrestres, Le ( 1979) Maréchal des Logis-chef Ludovic Cruchot
The Gendarme and the Creatures from Outer Space (UK) (video title)
5.
夫妻市長 Zizanie, La ( 1978) Guillaume Daubray-Lacaze
The Spat (USA)
6.
美食家 Aile ou la cuisse, L' ( 1976) Charles Duchemin
The Wing and the Thigh (International: English title)
好漢與孬種
7.
真假大法師 Aventures de Rabbi Jacob, Les ( 1973) Victor Pivert/Rabbi Jacob
The Mad Adventures of 'Rabbi' Jacob (USA)
8.
瘋狂的貴族 Folie des grandeurs, La ( 1971) Don Salluste de Bazan
Delirios de grandeza (Spain)
Delusions of Grandeur
Don Louis der Größenwahnsinnige (West Germany)
Dummen Streiche der Reichen, Die (West Germany)
Mania di grandezza (Italy)
Sombres héros, Les (France)
9.
落在樹梢 Sur un arbre perché ( 1971) Henri Roubier
Perched on a Tree (International: English title)
10.
退休警察 Gendarme en balade, Le ( 1970) Maréchal des logis-chef Ludovic Cruchot
6 gendarmi in fuga (Italy)
The Gendarme Takes Off (International: English title)
11.
一個人的樂隊 Homme orchestre, L' ( 1970) Evan Evans
Beato fra le donne (Italy)
Beato tra le donne (Italy)
The One Man Band (International: English title)
12.
憲兵情緣 Gendarme se marie, Le ( 1968) Marechal des Logis-chef Ludovic Cruchot
Calma ragazze oggi mi sposo (Italy)
Oggi mi sposo (Italy)
The Gendarme Gets Married (USA)
警察結婚記
13.
名畫追蹤 Tatoué, Le ( 1968) Félicien Mézeray
Nemici... per la pelle (Italy)
The Tattooed One (International: English title)
14.
Fantômas contre Scotland Yard ( 1967) Le commissaire Juve
Fantomas Against Scotland Yard
Fantomas contro Scotland Yard (Italy)
15.
奧斯卡 Oscar ( 1967) Bertrand Barnier
16.
小泳者 Petit gneur, Le ( 1967) Louis-Philippe Fourchaume
Si salvi chi può (Italy)
The Little Bather (International: English title)
The Mad Adventures of the Bouncing Beauty
17.
大飯店 Grand restaurant, Le ( 1966) Monsieur Septime
The Big Restaurant (International: English title)
What's Cooking in Paris (USA)
18.
虎口脫險 Grande vadrouille, La ( 1966) Stanislas LeFort
Don't Look Now - We're Being Shot at (USA)
Don't Look Now, We've Been Shot at
19.
暗渡陳倉 Corniaud, Le ( 1965) Leopold Saroyan
Colpo grosso ma non troppo (Italy)
The Sucker
20.
Fantômas se déchaîne ( 1965) Commissaire Juve
Fantômas contre Interpol (France) (working title)
Fantômas revient (France) (working title)
Fantomas Strikes Back
Fantomas minaccia il mondo (Italy)
The Vengeance of Fantomas
21.
警察在紐約 Gendarme à New York, Le ( 1965) Maréchal des logis-chef Ludovic Cruchot
The Gendarme in New York (International: English title)
Tre gendarmi a New York (Italy)
22.
芳托馬斯 Fantômas ( 1964) Commissaire Juve
Fantomas 70 (Italy)
23.
聖特魯佩斯的警察 Gendarme de St. Tropez, Le ( 1964) Maréchal des logis-chef Ludovic Cruchot
Ragazza a Saint Tropez, Una (Italy)
The Gendarme of St. Tropez
24.
Carambolages ( 1963) Norbert Charolais
Carom Shots (International: English title)
25.
直搗黃龍府 Faites sauter la banque! ( 1963) Victor Garnier
Rob the Bank (International: English title)
26.
關關雎鳩 Pouic-Pouic ( 1963) Léonard Monestier
27.
惡魔的十個指揮 Diable et les dix commandements, Le ( 1962) Vaillant (episode "Bien d'autrui ne prendras")
Devil and the Ten Commandments (UK)
Diable et les 10 commandements, Le (France) (poster title)
Tentazioni quotidiane, Le (Italy)
The Devil and the Ten Commandments (USA)
28.
Capitaine Fracasse, Le ( 1961) Scapin
Capitán Fracassa, El (Spain)
Capitan Fracassa (Italy)
Captain Fracasse (International: English title)
29.
穿越巴黎 Traversée de Paris, La ( 1956) Jambier, l'épicier
Four Bags Full (USA)
Pigs Across Paris (UK)
Traversata di Parigi, La (Italy)
30.
Napoléon ( 1955) Laurent Passementier (uncredited)
Napoleone (Italy)
Napoleone Bonaparte (Italy)
31.
羊有五條腿 Mouton à cinq pattes, Le ( 1954) Pilate
The Sheep Has Five Legs (USA)
32.
瑪爾戈王後 Reine Margot, La ( 1954) René (uncredited)
A Woman of Evil (UK)
Queen Margot (International: English title)
Regina Margot, La (Italy)
33.
羅威萊將軍 Sept péchés capitaux, Les ( 1952) Martin Gaston, le Français (segment "Paresse, La/Sloth")
The Seven Deadly Sins (UK) (USA)
Sette peccati capitali, I (Italy)
Sette peccati, I (Italy)
34.
Boniface somnambule ( 1951) Anatole, le mari soupçonneux
The Sleepwalker (UK)
35.
沒有留下地址 Sans laisser d'adresse ( 1951) Un futur papa (as De Funès)
...e mi lasciò senza indirizzo... (Italy)
36.
幸福的設計 Antoine et Antoinette ( 1947) Un garçon épicier/Un invité à la noce (uncredited)
Antoine and Antoinette
安東與安東妮 / 安東尼夫婦
4. 有誰看過一部俄羅斯電影,劇情是這樣的……
英文名: Vozvrashcheniye
中文名: 回歸
導 演: ( Andrei Zvyagintsev )
主 演: ( Vladimir Garin) ( Ivan Dobronravov) ( Konstantin Lavronenko) ( Natalya Vdovina) (Yelizaveta Aleksandrova) (Lazar Dubovik)
上 映: 2004年02月06日 美國
地 區: 俄羅斯
對 白: 俄語
IMDb評分8.1/10 ( 7924票 )
時 長: 105
類 型: 劇情
·回歸劇情介紹
伊萬和安德烈與母親在俄羅斯北部一個小鎮過著平靜的生活。一天,離家十多年的父親突然歸來,打破了兩兄弟的和諧生活。他們既對這個陌生的父親充滿懷疑和好奇,又對當年他突然拋開母親而耿耿於懷。第二天,父親帶著他們去到一個地方找尋一些東西。在路上,小伊萬開始表現出對父親的不滿,認為他們沒有父親的生活也過得很愉快。他們來到一個大湖,父親帶領兩個孩子做了一艘小船,駕船來到一座神秘的小島上。父親和兩個孩子分開,兩個孩子出去捉魚,父親去找些東西,孩子們回到與父親約會的地方時已經非常晚了,父親大發雷霆,憤怒地責備哥哥安德烈,伊萬哭著爬上一座高高的廢棄的鐵架上。父親怕他發生危險也追了上去,結果父親失足墜亡。兩個孩子把父親的屍體運回湖岸,就在他們啟動汽車,打算把父親的屍體裝進去時,父親的屍體連同那條小船慢慢地沉下湖心……
5. 誰知道俄羅斯電影獲雨果獎的電影-我的父親
我猜你說的是《回歸》
片名:Vozvrashcheniye/The Return
譯名:回歸/歸鄉
導演:安德烈·薩金塞夫Andrey Zvyagintsev
主演:弗拉迪米爾·加林Vladimir Garin
伊萬·杜布朗拉沃夫Ivan Dobronravov
康斯坦丁·拉朗尼柯Konstantin Lavronenko
娜塔莉亞·維杜維娜Natalia Vdovina
類型:劇情
片長:105分鍾
官方網站:www.kino.com/thereturn
俄羅斯 2003年
本片榮獲第60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俄羅斯影片《回歸》是威尼斯金獅獎影片,棒極了!
片子一開始,小兒子伊凡站在高高的跳水台上,不敢往下跳,鏡頭緩緩移動,音樂低緩、飄忽,象是《神秘園》的風格,帶有一種宿命的色彩,我的心裡有一些些難受,感覺到影片可能是一個悲劇。看完果然如此,在類似的一個高台上,父親為保護伊凡不小心摔了下來,無聲無息地死去了,而伊凡卻不知何時悄然獨自下了高台,看著父親漸漸蒼白的臉,好象一下子長大了不少,男人應有的氣質瞬間自然地從父親身上轉移到了兒子們的心中.
《回歸》得獎情況:
威尼斯影展最高榮譽金獅獎、戛納國際影評人聯盟獎
俄羅斯影評人公會最佳電影、最佳攝影、最佳新晉導演、
歐洲電影大獎、法國凱撒大獎最佳外語片
西班牙芝昂電影節特別評判團大獎
挪威電影節最受觀眾歡迎大獎等逾廿個獎項
同時獲提名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瑞士勞伽諾電影節金豹獎
更被俄國政府推薦競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6. 一部俄羅斯老經典電影
兩個人的車站,相當老的老電影了。前蘇聯的
中文名: 兩個人的車站
導 演: ( 伊達·梁贊諾夫 Eldar Ryazanov )
主 演: ( Lyudmila Gurchenko) ( Oleg Basilashvili) (尼基塔·米哈爾科夫 Nikita Mikhalkov) ( Nonna Mordyukova) ( Mikhail Kononov) ( Anastasiya Voznesenskaya)
上 映: 1982年03月12日
鋼琴家普拉東為妻子承擔了車禍的責任。在法庭審判之前,他動身到戈里巴耶道夫去與父親話別。途中,在一小車站上,他與車站餐廳女服務員薇拉從爭吵到相互同情、關心,最後產生愛情。這兩個不幸的人雖然社會地位、文化教養差距很大,但兩顆善良的心使他們的距離縮短了……
7. 《石榴的顏色》免費在線觀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網盤資源
《石榴的顏色》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iXH7GCTPFIlmrO2EluLRBQ
8. 有誰看懂了俄羅斯電影<<回歸>>
父愛與人性的回歸 ——賞析俄羅斯影片《回歸》
近幾年表現父愛題材的影片好象比較多,最近的有張藝謀的《千里走單騎》,稍遠的有在今年五月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上,摘得「金棕櫚」獎的比利時導演讓·皮埃爾·達爾代納和呂克·達爾代納兄弟執導的影片《孩子》。俄羅斯電影《小偷》、日本電影《鄉村寫真館》和義大利電影《現在和永遠》,也是同類題材的影片。這些影片都獲得了較大的成功,觀眾也常常跟著影片中的父親或者孩子一同流下感動或者感悟的淚水。但是有一部也是表現父親與兒子題材的影片,直到影片結束,觀眾可能並不會跟著流淚,但是心靈卻遭到撞擊,特別是故事情節讓筆者感到人生中有相似的經歷,就更加為影片的真實與力度而感到震撼。
這就是攝制於2003年的一部俄羅斯「老」電影《回歸》,本片獲2003年第六十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大獎,系俄羅斯導演安德烈·日瓦金采夫的處女作。整部影片好象就是在灰暗色彩中完成的,個人猜想不知導演是否有著這樣灰暗而無奈的童年經歷。
兄弟倆一直與母親、外婆相依為命,有一天,他們發現失蹤十二年的爸爸--一個只在一張褪色照片中出現過的男人突然回到家中。故事就從這里開始,但影片開始埋下一個伏筆,弟弟伊萬比較膽小或者是有恐高症。哥哥安德烈對突然來到的爸爸充滿期待甚至有著討好父親的意圖,只讓弟弟非常看不慣。也許哥哥作為十二年來家中唯一的長男,非常渴求一雙更為強大的肩膀來支撐一個虛幻卻必須存在的角色,而十四五歲的他還不能勝任這樣的角色。
這個時候,我們已經看到導演的一點意圖,是說父愛但也有關於男孩到男人心智成長的敘述。果然在隨後一周的旅行中,父親充當了引導者的角色。但是由於十二年的缺失,父親非常渴望孩子能夠一日成人,而且以這么多年來自己的神秘經歷(片中沒有清晰介紹,父親這么多年干什麼去了)告訴孩子,世界是需要學會自己保護自己的,任何時候。而弟弟一直在抵制父親,幾乎所有的事情跟父親對著干,甚至產生父親會殺了他們的想法,而哥哥雖然沒有這樣的想法,也與父親的關系惡化,因為心急的父親對言聽計從的哥哥採取了毆打的方式,當流著鼻血的哥哥在雨中發動那唯一紅色調的汽車,沖剛打了他的父親天真地笑的模樣,觀眾不會流淚但會心碎。
從接受服務時張馳有度的人生態度到錢包被搶、汽車陷坑、雨中劃船,最後到引起悲劇結局的守時之爭,這位父親想把十二年的缺失一夜間給他的孩子補回來:就是男人走進社會就必須能夠獨當一面,要想成長為真正的男人是需要心靈與身體同步甚至早熟的。
而喜歡用肢體語言甚至暴力的父親沒有想到他們的孩子是怎麼想的。他的小兒子即弟弟伊萬在他毆打哥哥安德烈時已經有想殺了爸爸的想法,弟弟伊萬不僅對父愛產生動搖,而且對人性產生了懷疑:這個人是否會在森林夜地里悄悄殺了他們,只對已經十二三歲的孩子來講是不太美好的想法。
影片最後即旅行即將結束的時候,矛盾爆發。有著母親班細膩情感的哥哥架不住弟弟的蠻橫要求,違心忘記對父親的承諾,讓弟弟玩得盡信回來遭到父親更為猛烈的毆打,這時兄弟倆的情感都快崩潰了,准備殺父親的弟弟最後放下刀,哭著跑向森林深處,准備從那個瞭望塔上跳下以生命證明自己不是懦弱的,他無法理解這一切,因為久久不來的父親,怎麼這樣殘酷,就如同他的大喊:如果你像一位父親(其實是他印象中母親)那樣愛我們,我也會很愛你的。
就在他因為絕望而勇敢地准備跳下時,父親爬上來了。攀爬中父親失手跌落下去,哥哥平靜而憂傷地告訴不知何時下來已經沉默的弟弟,爸爸死了。哥哥堅持要把父親帶回家,兄弟倆冒著大雨用父親當初蠻橫的方式教會的手段,離開了那個無人的島嶼。等到兄弟倆走過艱難路程可以順路回家時,父親沉沒到湖中,永遠離他們而去了,弟弟伊萬第一次動情的喊出了:「爸爸」。
影片的最高點就在這里:父親用生命捍衛了人性中對愛的不容置疑,尤其是血緣之情。不管怎樣,人類不失去真愛,就永遠有希望的未來。這是父愛與人性真諦的雙重心靈回歸,獻給他還沒有完全成長、成熟的孩子面前。如果父親真的是弟弟想的那種人,世界就徹底沒有希望了。這正是導演的高明意圖所在,有評論認為這是俄羅斯社會轉型時期的影片,有借喻俄羅斯失去昔日的追憶痕跡。筆者不能苟同這樣的評論,導演安德烈·薩金塞夫也是如此告訴觀眾的:請不要把這部影片當成簡單的父子之情的描敘,更不要當成一部政治性的社會題材影片來觀看。那麼《回歸》是否對人性深處一次拷問最後不容質疑真愛回歸?
本片沒有揭開的神秘處還有父親似乎對這個無人島嶼比較熟悉,他在這個島嶼挖了一包沉重的東西,影片結束也沒有告訴觀眾,那裡有什麼東西。他為什麼這樣熟悉這個荒島?父親經常吃魚甚至已經厭煩是否在這個島嶼生活了較長時間?更為神秘的是本片拍完不久,扮演哥哥的演員十五歲的英俊童星弗拉迪米爾·加林在影片開始的跳水湖中溺水而亡,更為本片加深幾分悲劇色彩。
本人能夠深切體會影片中的情節,是因為也遭遇這樣的情節,當自己實在無能為力時,他會幫助你,絕對不會不管你。但是他會教訓你要自強獨立,一切靠自己。給了錢後就是一段毆打,所以今天的我非常獨立,在越來越游刃有餘時,感謝這樣的教誨:男人當自強,沒有退路。即使他什麼也沒有給我,在小的時候喊我寶貝,大了看我成長進步而高興的眼神,我認為也是真摯情感的付出。讓我跟隨《回歸》,學會去發現愛的足跡吧。
「電影中的經典……走進一個更深遠、更激昂的層次,遠遠超乎它表面所預示的。」(《洛杉磯時報》)
9. 俄國現實主義又要重新崛起了嗎
俄國是一個文學的國度,更是一個長篇小說的國度,從普希金的《大尉的女兒》、萊蒙托夫的《當代英雄》和果戈理的《死魂靈》起,到屠格涅夫的《貴族之家》和《父與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和《卡拉馬佐夫兄弟》、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復活》,長篇小說始終是十九世紀俄國現實主義文學的主要構成和最高成就;在二十世紀,肖洛霍夫的《靜靜的頓河》、帕斯捷爾納克的《日瓦戈醫生》、布爾加科夫的《大師與瑪格麗特》、格羅斯曼的《生活與命運》和索爾仁尼琴的《紅輪》等長篇小說名作又相繼面世,延續著俄國史詩性文學敘事的輝煌傳統。
本套叢書共收入5部長篇,即佩列文的《「百事」一代》(Generation「П」,1999)、烏利茨卡婭的《庫科茨基醫生的病案》(Казус Кукоцкого,2001)、維克多·葉羅菲耶夫的《我的父親》(2004)、索羅金的《碲釘國》(Теллурия,2013)和瓦爾拉莫夫的《臆想之狼》(Мысленный волк,2014)。從5部作品的發表年代看,最早的《「百事」一代》面世於1999年,
《臆想之狼》作者 瓦爾拉莫夫
而最後一部小說《臆想之狼》為2014年的新作,時間跨度為16年,將這5部小說串聯起來讀,能在一定程度上揣摩出當代俄國長篇小說的發展軌跡和創作現狀。
這五部長篇的作者都是俄國當今文壇最有影響的作家。從5位作者的出生年代看,最年長的烏利茨卡婭生於1943年,最年輕的瓦爾拉莫夫生於1963年,5位作家雖分別為「40後」、「50後」、「60後」,但相距不超過20歲,是廣義上的同一代作家,他們的一個共同之處,即均在蘇聯解體前後登上文壇並在近20年間最終確立了「健在的經典作家」之身份。
柳德米拉·烏利茨卡婭(Людмила Улицкая,1943年生)畢業於莫斯科大學生物系,曾在蘇聯科學院遺傳學研究所工作,後去劇院做編劇,1992年以中篇小說《索涅奇卡》成名。《庫科茨基醫生的病案》被視為烏利茨卡婭最成功的長篇之一,小說以一位醫生的家庭生活來折射20世紀上半期的蘇聯社會,作者讓時代的變遷和家庭的變故相互交織,把女性的敘事角度和細膩的心理描寫融為一體,從而給出一份蘇聯時期知識分子家庭生活的文學記事。烏利茨卡婭因為這部小說獲2001年「俄語布克獎」,是該獎創建十年後的首位女性獲獎者。2005年,根據這部小說改編的電視連續劇受到廣泛歡迎。據統計,這部小說已被譯成近30種外語。
維克多·葉羅菲耶夫(Виктор Ерофеев,1947年生)的父親當過蘇聯駐法國的外交官,作家少時生活在巴黎,後在莫斯科大學語文系和蘇聯科學院世界文學研究所學習,1979年因參與編輯地下文學輯刊《大都會》被蘇聯作協開除。蘇聯解體前後,他的文章《追悼蘇聯文學》引起激烈爭論,他的長篇《俄羅斯美女》(1990)也曾蜚聲文壇。《我的父親》以斯大林身邊一位高官與斯大林的關系和他對斯大林的看法為主線,以獨特的角度和方式揭示了以作者為代表的一代人的心靈歷史。小說中的「高官」就是作者的父親,但這又是一部地道的虛構小說,作者說其中只有「心理的真實」。
弗拉基米爾·索羅金(Владимир Сорокин,1955年生)早年畢業於莫斯科石油天然氣學院,成為化學工程師,但後在《接班人》雜志社工作,憑愛好成為畫家,為出版社做過圖書裝幀,20世紀70年代開始寫詩,80年代加入地下文學運動,1985年在法國句法出版社出版第一部長篇《隊列》,在蘇聯解體後的1992年,《隊列》在俄國境內的《電影藝術》雜志發表,引起廣泛關注,作家從此被視為俄國後現代文學的主要代表之一。他後來陸續推出的重要作品還有《瑪麗娜的第十三次愛情》(1995)、《藍色油脂》(1999)、《冰三部曲》(2009)、《暴風雪》(2010)等。2013年面世的《碲釘國》是一部具有後現代色彩的反烏托邦小說或曰新烏托邦小說,小說以21世紀中期的歐洲為描寫對象,描寫人們為獲得用特殊金屬碲製成的釘子而展開的激烈爭奪。在歐洲「新的中世紀」,在阿爾泰山區形成的新的「碲釘共和國」,人人趨之若鶩的「碲釘」成為一個核心意象,它既象徵著人類文明的結晶,人們幸福和智慧的源泉,同時也指稱黃金和財富,是人們內心深處的崇拜和慾望的客體,它有可能還暗指專制的權力、強加的異質文化和入侵的他人思想。正是這一形象的多重內涵和不確定所指,賦予了這部小說以廣闊的闡釋空間。2014年,這部小說獲得俄國當下最重要的圖書獎「大書獎」。
維克多·佩列文(Виктор Пелевин,1962年生)與索羅金一同被視為俄國當代後現代文學最重要的兩位代表作家,他及其作品自20世紀90年代起備受追捧,據說連平常只讀電話簿的人也紛紛捧讀他的小說。他1985年畢業於莫斯科動力學院,1989年進入高爾基文學院,後在《科學與宗教》雜志社工作,在該雜志發表第一個短篇,1991年出版第一個短篇集《藍燈》,此後的長篇《奧蒙·拉》(1992)、《昆蟲生活》(1993)、《恰巴耶夫與虛空》(1996)等均引起廣泛反響,1999年出版的長篇《「百事」一代》更是一時洛陽紙貴,據統計至今已在全球累計售出350萬冊。2011年,這部小說被改編成同名電影。這部小說以准作家塔塔爾斯基在蘇聯解體前後的生活經歷為線索,再現了20世紀70年代喝著百事可樂長大的一代蘇聯人在社會劇烈轉型時期的心路歷程。在這部小說後佩列文「封筆」數年,後又發表《轉折時期的辯證法》(2003)、《V帝國》(2006)、《t》(2009)、《蝙蝠俠阿波羅》(2013)和《瑪士撒拉之燈》(2016)等長篇。佩列文的創作被稱為「佩列文現象」,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寫作者乃至閱讀者甚至被稱為「佩列文一代」,但佩列文為人低調,從不拋頭露面,以至於有俄國讀者懷疑是否真的存在這位作家,他們猜測這可能是某個熱衷電腦創作實驗的寫作班子所採用的筆名。
阿列克謝·瓦爾拉莫夫(Алексей Варламов,1963年生)1985年畢業於莫斯科大學,在以普里什文的創作為題完成博士論文後不久,他成為莫斯科大學語文系教授,講授20世紀初的俄國文學。他1987年起開始發表文學作品,1995年以中篇《生》成名,近些年來,他勤奮寫作,一口氣為青年近衛軍出版社著名的「傑出人物傳記叢書」寫作了7部傳記,即《普里什文傳》《格林傳》《阿·托爾斯泰傳》《格里高利·拉斯普京傳》《布爾加科夫傳》《普拉東諾夫傳》和《舒克申傳》。瓦爾拉莫夫自稱,他的近作《臆想之狼》是他關於1914至1918年間俄國文化生活的文學想像,是「講述白銀時代的個人嘗試」。在作家看來,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十月革命,人們從社會歷史、政治軍事等方面的思考已經太多,卻很少有人從思想文化、個人心理等方面進行描述。斯拉夫人有這樣一句古老的禱告詞:「願我躲開臆想之狼。」作家用「臆想之狼」這一意象來概括當時俄國人的精神狀態和集體無意識,即一種強烈的焦慮、莫名的沖動和破壞的激情,但在作家筆下,被這一情緒所浸潤、所籠罩的那個時代,卻又是一個「混亂的時期,豐富的時期,飽滿的時期,饒有興味的時期」。
《臆想之狼》譯者 於明清
將這五部長篇作為一個整體來閱讀,我們大致能夠歸納出新世紀俄國長篇小說體現出的幾個新特徵:
首先,從創作方法的角度看,當代俄國長篇小說似乎出現了現實主義傳統與後現代主義時尚相互交織的局面。在上述五位作家中,維克多·葉羅菲耶夫、索羅金和佩列文均被視為俄國後現代主義文學運動的標志性人物,而烏利茨卡婭、瓦爾拉莫夫的創作卻被認為是相對「傳統」的。俄國後現代文學發端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在蘇聯解體前後達到其鼎盛期,但近些年來,它作為一個整體的影響似在逐漸縮小;與之形成對照的便是,俄國現實主義的文學傳統卻似在強勢回歸。這兩種文學傾向和潮流相向而行,其結果便是二者的相互滲透,具體而言,後現代作家似乎越來越注重情節敘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索羅金的創作,《碲釘國》雖然並不好讀,但與他之前的小說相比已然十分「傳統」了;而在烏利茨卡婭和瓦爾拉莫夫的小說中,我們也不難發現一些現代派文學、後現代文學影響的痕跡。於是,在當代俄國的長篇小說創作領域,一方面是後現代主義文學在巨浪拍岸後留下的餘波,即它對傳統長篇小說敘事模式的沖擊和解構,另一方面則是現實主義文學傳統在泰然自若的同時對包括後現代文學在內的新潮文學因素的積極吸收和借鑒。
其次,從體裁屬性的角度看,當代俄國長篇小說似乎呈現出了某種交叉性和合成性。在這五部長篇中,《我的父親》和《臆想之狼》似乎都在有意模糊虛構和非虛構兩種文體之間的界限,《碲釘國》把烏托邦小說、社會諷刺小說、科學幻想小說的特徵融為一體,《「百事」一代》的體裁屬性更為模糊,其研究者給它戴上了眾多帽子,如「廣告話語小說」「宗教神話小說」「商場暗戰小說」「社會寓言小說」等,這些定義是小說題材意義上的,也是體裁意義上的。與長篇小說自身的體裁屬性的多元化形成有趣呼應的是,這幾位作家的社會角色也是多重的,除佩列文外的四位作家都是當下俄國十分活躍的文化活動家:身為高爾基文學院院長的瓦爾拉莫夫主辦文學雜志,經常舉辦國際性的文學論壇;烏利茨卡婭創辦基金會,積極介入俄國的政治生活;維克多·葉羅菲耶夫是著名的電視節目主持人;索羅金不時在國內外舉辦個人畫展。而編寫影視和話劇劇本,撰寫評論和雜文,接受媒體的采訪,在國內外高校講課等,都是他們熱衷並擅長的活動。這些長篇小說作者似乎也和他們的作品一樣,在嘗試最大限度地拓展其存在的空間和影響的范圍。
最後,從作品內容的角度看,當代俄國長篇小說似乎表現出了某種非情節化、非英雄化的趨向。這五部長篇,無論是地道的後現代小說還是相對傳統的小說,都不再具有饒有興味、貫穿始終的清晰線索,情節也並非始終圍繞主人公展開,即便有主人公,他們也與俄國傳統長篇中的主角不同,似乎不再是作者傾注情感著力塑造的對象,而遭遇到某種扁平化處理。長篇小說主人公的「非英雄化」,既是現代派文學和後現代文學潮流對於傳統長篇小說創作範式的沖擊和解構之結果,但在一定程度上恐怕也是生活自身的多元化、碎片化和非邏輯化等現實現象在文學中的顯現和反映。但悖論的是,即便在這些情節淡化、人物扁平化的當代俄國長篇小說中,我們仍能感覺到俄國文學的某些傳統特質之滲透,比如對民族歷史充滿反思的追溯,對社會現實不無悲憫的關注,對人及其生活既溫情又超然的觀照,對文學及其力量既堅定又疑慮的信仰。
值得一提的是,這五部小說的作者均與中國有著各種各樣的關聯。除這五部長篇外,他們還有其他作品被譯成漢語,如佩列文的《恰巴耶夫與虛空》和《黃色箭頭》、維克多·葉羅菲耶夫的《俄羅斯美女》、烏利茨卡婭的《索涅奇卡》《美狄亞和她的孩子們》和《你忠實的舒里克》、瓦爾拉莫夫的《生》、索羅金的《暴風雪》等;烏利茨卡婭、瓦爾拉莫夫多次訪華,佩列文據說也曾悄悄旅行西藏等地。更為重要的是,在佩列文和索羅金這兩位最重要的後現代作家的小說中,所謂「中國題材」均佔有一定分量,索羅金在《暴風雪》中寫到作為「向導」的「中國醫生」,在《碲釘國》中也寫到「莫斯科的中國人」,而對東方宗教極感興趣的佩列文,其長篇《恰巴耶夫和虛空》更被稱為俄國文學中的第一部「禪宗佛教小說」。
在一片「作者已死」「小說已死」的哀嘆聲中,當代俄國的長篇小說作家們仍在積極寫作,當代俄國的長篇小說仍在不斷面世並產生影響;21世紀俄國長篇小說的樣式和風格與普希金和托爾斯泰相比已顯出越來越大的差異,但它們無疑仍是19世紀中後期形成的俄國長篇小說創作傳統的延續和發展。望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