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哈爾科夫莫洛佐夫機械設計局的回家
T-54坦克的試制工作結束後,1941年疏散到下塔吉爾的KB-520設計局的工程師們開始分批返回哈爾科夫。戰後哈爾科夫坦克設計局的歷史開始於1951年,當年,亞歷山大·A·莫洛佐夫帶領大批原KB-520設計局的工程師回到哈爾科夫組建了新的KB-60M設計局,莫洛佐夫擔任總工程師。
在戰後很長一段時間里,整個蘇聯的坦克工業都在生產一種主戰坦克——1947年量產的T-54(包括2種衍生型號T-54A和T-54B)。但蘇聯紅軍並不滿足於此,他們還希望得到一種更具革命性的坦克,在性能上要遠遠超越紅軍曾經裝備的坦克。為研製新型坦克,在KB-60M設計局內專門成立了一個新的設計小組,由副總工程師尤·I·巴朗親自領導。
新型坦克的概念研究和先期規劃設計在1953年完成。一年後,重新設計後的草案(在最初草稿方案基礎上做了很多改進,採用了多項新技術)得到蘇軍高層的認可。根據蘇聯部長會議於1954年4月2日作出的第598-265號決議,新型坦克的研製工作正式鋪開。草案設計工作(研製計劃代號「430項目」)在1954年底完成。75工廠柴油機設計局為新型坦克專門設計了橫置式兩沖程4TPD燃氣渦輪發動機,發動機兩側各有1個行星式傳動裝置。新發動機的結構與傳統發動機完全不同,取消了中央變速箱、變速齒輪、主離合器、2個中間傳動機構等一些傳統的部件,改變布置方式的結果是新坦克發動機組件的體積僅相當於T-54坦克發動機艙體積的1/2。除此之外,坦克還安裝了1個廢氣冷卻系統和1個輕重量的行走裝置(小直徑中空金屬負重輪和掛膠履帶)。與此同時,KB-60M設計局在中型坦克草案(「430項目」)基礎上同步開發更先進的重型坦克草案——「430U項目」。後者計劃安裝122毫米主炮,並有相當強大的裝甲防護——前裝甲最厚為160毫米,而不是「430項目」的120毫米。從本質上看,「430U項目」具備很多重型坦克的特徵,但它的一些具體的參數(彈葯攜帶量、馬力噸位比、履帶對地壓力、車體和炮塔內部空間等)又比較近似於中型坦克,而不是當時典型的重型坦克(IS-3、IS-4和尚在實驗中的T-10重型坦克),例如,「430U項目」全重42噸,而重型坦克的標準是50噸(像IS-4這樣的重型坦克達到了60噸)。
「430U項目」的不斷推進清楚的顯示出:作為中型坦克設計的「430項目」具備很好的潛力,可以通過一些簡單的改動達到(至少是部分達到)重型坦克的水平。「430U項目」導致了蘇聯坦克發展方向的改變,以重量將坦克分為中型和重型坦克的劃分方式被淘汰。
1953-1955年間,新型中型坦克項目兩次接受了蘇軍高層的評估,在這兩次評估中都獲得了積極評價。評估的結果是一紙批准新坦克立項的文件:蘇聯部長會議在1955年5月7日發布的第880-524號文件、運輸與機械製造部部長於1955年5月13日簽發的第0096部長令。
1956年,KB-60M設計局公布了「430項目」的正式設計方案。新型坦克在設計上有很多創新和改進之處:安裝了馬力更大的2沖程5缸5TD柴油機(A·D·查羅姆斯基博士領導設計);安裝了光學測距儀;夜視設備;帶內部減震器的負重輪;涉水組件等。
1957年,3輛「430項目」原型車在馬里舍夫工廠完成(根據蘇聯最高蘇維埃1957年2月25日發布的第20號文件,75工廠被重新命名為馬里舍夫工廠),1958年,這3輛原型車開始了一系列嚴酷的測試,測試顯示新坦克具備良好的性能,特別是行走機構的設計尤為出色。
雖然「430項目」是一種全新設計的坦克,也完全符合軍方提出的技術指標,但它仍然沒有對T-54坦克的性能形成代差。考慮到當時T-54坦克的現代化改進已經在進行中,T-55坦克的批量生產已經箭在弦上,亞歷山大·A·莫洛佐夫認為,將「430」項目投入量產沒有意義。這不僅是因為它在技術上沒有對T-54/55坦克形成絕對優勢,而且由於「430項目」的各個系統都是全新設計的,與T-54/55坦克沒有形成很好的零部件通用性,如果服役,將給陸軍的訓練、操作和後勤供應帶來極大的不便。KB-60M設計局在沒有任何上級特別指令的情況下主動放棄了「430項目」,轉而投入到更新的中型坦克的先期研究工作中。
Ⅱ 哈爾科夫莫洛佐夫機械設計局的再一次擴大規模
根據蘇聯國防工業部於1987年5月27日頒布的第328號部長令,莫洛佐夫設計局兼並了原馬里舍夫工廠的第61設計局,該設計局主要研製重型全履帶式重型牽引車和以此為底盤的工程車輛。至此,莫洛佐夫設計局完成其研究范圍的大擴張,它不僅僅研製主戰坦克,其觸角伸向了軍用履帶車輛的所有領域。
第61設計局有著光榮的歷史,其前身哈爾科夫機車廠重型車輛部在1924年組建。隨後它以德國的漢諾馬格拖拉機為原型,研製生產了共產主義全履帶式拖拉機。這種拖拉機被紅軍用來牽引重炮。為了研究和製造這類專門車輛,1個設計小組從哈爾科夫機車廠技術辦公室獨立出來。隨著共產拖拉機在20世紀30年代初過時,根據炮兵司令部的命令,B·N·沃農科夫特領導設計師們開始研製一種全新的火炮牽引車——共產國際(Komintern)。為了達到裝備通用性的要求,該型牽引車以T-24坦克車體為底盤研製。1931年完成的原型車顯示,按照拖拉機的技術規格設計的炮兵牽引車並不比它的前輩好多少。設計方案的缺陷在N·G·祖巴列夫領導下被排除了。共產國際牽引車擁有了封閉駕駛室和載貨平台,並且安裝了蘇聯自行研製的第一型絞盤。測試顯示,它足以牽引152毫米的重炮,1935年,共產國際牽引車投入量產,總產量2000輛,廣泛運用於軍事和民用領域,一直使用到40年代末。
隨著蘇聯炮兵部隊的發展壯大,203-305毫米口徑重炮的服役使炮兵要求擁有更大馬力的牽引車。哈爾科夫機車廠(此時已改名為183工廠)在1935年投入新牽引車的研製工作,新型牽引車被命名為伏洛希洛夫。第一輛原型車在1936年完成,其總體結構與共產國際牽引車並無太大區別,但全新的傳動系統、行走裝置、絞盤以及在1938年開始採用的V-2V柴油機(V-2坦克發動機的改進型)賦予了它更優異的性能。1938年,該型牽引車投入量產,總產量1200輛。
整個二戰期間,蘇德前線的到處都可以看到伏洛希洛夫牽引車的身影,它們還參加了莫斯科舉行的勝利大閱兵。
1941年,當183工廠向下塔吉爾疏散時,牽引車設計師們與KB-520設計局一起撤退並加入到坦克生產工作中。在戰爭歲月里,他們仍然在T-34坦克底盤上研製了AT-42和AT-45兩種牽引車。183工廠遷回哈爾科夫後,研製新型牽引車的工作才得以展開。1944年,一批AT-45牽引車樣車被製造出來,但由於工廠集中力量生產T-44坦克,研製牽引車的工作被迫停止。1946年,T-54坦克開始量產時,由M·N·什楚金和A·I·阿夫托莫諾夫領導的設計小組開始利用T-54坦克的底盤研製Izdeliye-401(「401產品」)牽引車,該型牽引車成功通過了測試,1953年第一輛量產型下線,定名為AT-T重型炮兵牽引車。
由於炮兵部隊的需求良非常之大,因此工廠在整個50年代生產了大量牽引車,其數量甚至超過了工廠生產的坦克。AT-T被各兵種廣泛採用並經歷了不斷的改進,先後研製了BAT-1和BAT-1M履帶牽引車、防空控制站、陸軍挖壕機。
1979年,隨著新一代主戰坦克進入蘇軍服役,需要全新的工程車輛與之協同作戰,於是AT-T被MT-T牽引車取代。20世紀80年代,在MT-T的基礎上,先後研製出BAT-2牽引車、MDK挖掘機、KGS-25起重機和BG-1推土機(後兩種車型是在90年代後軍轉民的背景下研製的民用車輛)。
Ⅲ 莫洛佐夫的介紹
莫洛佐夫,出生於1990年10月8日。俄羅斯足球運動員,前衛、中鋒。曾代表國家隊參加過諸多大賽。
Ⅳ 哈爾科夫莫洛佐夫機械設計局的烏拉爾的戰爭歲月
1940年1月,T-34中型坦克的第一輛原型車完成,而早在1939年12月19日,它就已經被蘇聯政府認可為為陸軍制式中型坦克。在隨後的測試中,T-34的優越性能被一一證實。1940年3月,在科什金親自領導下,2輛T-34坦克在哈爾科夫和莫斯科之間完成了一次往返長途行軍測試。在長途行軍中,T-34坦克的機械繫統表現出很高的可靠性。
T-34系列坦克的批量生產在1940年6月開始,到年底共有115輛T-34中型坦克下線。1940年6月,蘇聯政府決定在國內其他幾家大型坦克生產企業也建立T-34坦克生產線,同時開工,以使陸軍部隊能盡早的裝備這種優秀的坦克。決議做出後,KB-520設計局立即將大量技術圖紙和文件送達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Stalingrad Tractor Plant)和索爾莫沃造船廠(Sormovo Shipbuilding Plant)。
T-34坦克的量產是183廠的設計師和工人們長達三年的努力工作的尾聲,就在黎明的曙光已經展現的時候,因為積勞成疾,米哈依爾·I·科什金於1940年9月26日與世長辭。科什金的早逝是蘇聯坦克設計界的重大損失,他的學生和摯友亞歷山大·A·莫洛佐夫接任了KB-520坦克設計局總工程師的職務。
1940年底,盡管T-34坦克的許多必要的最後細節的修訂工作尚未完成,KB-520設計局就已經鋪開了T-34坦克的改進設計工作。改進重點集中在炮塔和車體的裝甲防護方面;用扭桿懸掛系統代替了原來的彈簧和帶有內部減震器的負重輪;增加了燃油攜帶量、備彈數量等。改進型T-34坦克被命名為T-34M。T-34M坦克的設計圖紙和技術文件很快便准備齊全,隨時可以送達工廠製造原型車,日丹諾夫冶金工廠(Zhdanov Metallurgical Plant)甚至已經為T-34M坦克原型車製造出了5套裝甲鋼板,並將其交付給了183工廠。但在1941年初,T-34M坦克的製造工作實際上已經完全停頓下來,原因是各坦克製造廠的生產任務太沉重,T-34坦克的大批量生產使得生產線上沒有T-34M坦克的空間。
1941年,KB-520設計局的規模擴大到了106人,分為12個設計小組,由總工程師亞歷山大·A·莫洛佐夫和他的兩位副手N·A·庫切連科和A·V·科列斯尼科夫領導。
1941年9月12日,由於前線戰事吃緊,整個蘇聯的歐洲部分都面臨著德軍的威脅。根據蘇聯政府的第667/SGKO號決議,183廠領導尤·E·馬克薩列夫發布命令:逐步降低產量,將工廠和設備盡最大可能分批疏散到內地。183工廠在命令發布後的一周,1941年9月19日進行了第一次疏散,目的地是下塔吉爾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地區的烏拉爾汽車廠。這次疏散帶走了KB-520坦克設計局的幾乎所有設計師、技術文件、設計圖紙和絕大多數有用的設備。撤退到下塔吉爾的183工廠與當地的烏拉爾汽車廠合並成立了新的183烏拉爾斯基坦克工廠。在這個工廠里,原183工廠在戰前採用的部門編號方式被保留下來,KB-520坦克設計局的名稱不變,總工程師仍然是亞歷山大·A·莫洛佐夫。
1941年12月,183烏拉爾斯基坦克工廠生產的第一輛T-34坦克下線,來年4月,工廠的坦克產量已經超過了戰前的水平。
戰時的物資緊缺以及許多生產原材料、零部件的工廠被破壞或是落入德軍手中,使得坦克生產變的十分困難。橡膠短缺、鋼材短缺、電氣設備短缺,除了德國人的威脅,幾乎什麼都缺。為了維持工廠的正常生產,為紅軍輸送更多的T-34坦克,KB-520設計局盡了最大的努力節省每一噸橡膠、鋼材、裝甲鋼、電線和一切珍貴的生產物資。T-34坦克的幾乎所有部件都被做了修改以適應這種戰時的艱苦環境。設計師們用鑄鐵件代替了銅部件、用焊接代替了鉚釘。這些努力的結果是坦克零部件減少了765個,生產程序被極大簡化,生產速度加快、成本降低。這對T-34坦克在戰時條件的大規模生產做出了巨大貢獻。簡化設計使紅軍可以得到源源不斷的T-34坦克,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危機中的戰局。
盡管在T-34坦克的生產和改進上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但在1942年下半年,在亞歷山大·A·莫洛佐夫的堅持下,設計局開始了對下一代新型坦克的先期概念研究,新項目被命名為T-43。這個項目建立在183工廠早在疏散前就已進入實用化階段的T-34M坦克設計方案上。設
計局設想的T-43項目應該具備如下特徵:5檔變速箱;安裝在主炮塔上方的車長指揮塔;車體外形簡潔便於焊接工藝的大規模使用;增加燃料攜帶量;扭桿懸掛等。坦克的設計進展之迅速即使以當時的標准來看也相當驚人,到1943年第三季度前,第一輛T-43坦克原型車就已經完成。但T-43坦克再也沒有在原型車基礎上向前邁進一步,根本性的原因還是在於T-43坦克的性能與T-34相比並沒有重大的進步,雖然它在設計上做了很多改變。 1942年底,KB-520設計局在開發T-43坦克(實際就是T-34坦克的全面升級版)的同時,還同步進行了另一種全新坦克的概念研究。按照設想,該型坦克將有3種不同的變型車,分別安裝122毫米、100毫米和85毫米炮。除了武器裝備外,這種新型坦克(後來被命名為T-44坦克)與T-34坦克的不同之處還包括:採用新的發動機布置方式,縮小動力艙的體積;炮塔座圈位置後移,縮短車身長度;車身高度降低了30厘米;增強了車體前方裝甲防護——增加車體前傾斜裝甲板厚度、將駕駛員艙口從車體前裝甲移至車體頂部;採用扭桿懸掛系統;取消了無線電操作手/機槍手編制,改用3人乘員組以增加坦克攜彈量。
T-44坦克的設計工作在1943年底完成。第一輛原型車在1944年上半年完成。測試清楚的表明,由於許多結構上的原因,T-44坦克根本無法容納122毫米或100毫米的大口徑坦克炮。因此,進一步的研製工作被迫停止。
整個1943年,KB-520設計局真正取得了實質性結果的是T-34/85坦克的設計定型。1943年,德國陸軍得到了全新的坦克——虎式和豹式。它們都擁有的更厚的裝甲,足以抵禦T-34坦克的76毫米火炮。蘇聯迫切需要能應對虎和豹的新型坦克。KB-520設計局的工程師們立刻投入到日以繼夜的工作中,德軍新式坦克在戰場上的技術優勢像鞭子一樣在後面抽打著他們。國防委員會也對新坦克的研製給予了足夠的關注和幫助,研製任務在很短的時間里不斷進展並最終獲得了成功。1943年年底,新的大威力85毫米炮被安裝到T-34坦克上,這使T-34坦克幾乎擁有和德國新型坦克相同的火力。車長指揮塔也出現在主炮塔上,在相當大程度上改善了坦克乘員組的目視觀測能力。這種改進後的坦克被命名為T-34/85坦克,1943年12月15日正式被蘇軍採用。1944年3月,第一輛T-34/85原型車在烏拉爾斯基坦克工廠下線。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在1944年裡仍然在世界各地燃燒,但蘇德前線的局勢已經發生明顯的改觀。183烏拉爾斯基坦克工廠除了繼續大批量生產T-34/85坦克外,還繼續測試他們的T-44坦克,T-44坦克安裝上T-34/85的85毫米坦克炮進行進一步的評估和修正,測試工作在年底完成,一種全新的中型坦克宣告誕生。1945年6月,T-44坦克的量產在第75工廠(蘇聯政府決定在收復的哈爾科夫原183工廠基礎上建立T-44坦克生產線,為了與下塔吉爾地區的183烏拉爾斯基坦克廠相區別,重建的工廠被命名為75工廠)全面鋪開。第一批T-44坦克在1945年8月被裝船運往遠東,參加對日作戰。
戰爭末期,KB-520設計局的工程師們在協助生產T-34/85和T-44坦克的同時,開始研究更先進的坦克,在新型坦克的研製過程中,設計師們詳細研究了蘇軍在二戰中所獲得的經驗和教訓。設計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增強坦克火力;提高裝甲防護水平;使坦克具備較強涉水能力。
1945年第一季度,2輛新坦克樣車完成,被命名為T-54中型坦克,測試工作在同年進行。到1946年初,設計局完成了最後的細節修定工作,解決了在試制和測試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門100毫米坦克炮、1挺12.7毫米高射機槍、3挺7.62毫米並列機槍和1挺7.62毫米同軸機槍。鑄造炮塔前裝甲厚190毫米,車體前傾斜裝甲板厚100毫米。加強火力和裝甲防護導致車重上升,為了不影響坦克機動性,T-54坦克安裝了一台大馬力柴油發動機(V-54)。
1947年,T-54坦克在183烏拉爾斯基坦克廠投入量產,1948年在哈爾科夫75工廠也開始量產T-54坦克。
在4年戰爭歲月里,亞歷山大·A·莫洛佐夫領導的KB-520坦克設計局成功疏散到下塔吉爾地區,不僅保存了對蘇聯至關重要的坦克生產實力,還研製出一系列優秀的坦克——T-34/85、T-44和T-54,並為下塔吉爾地區建立起了一個規模龐大的坦克生產和研製中心。
Ⅳ 莫洛佐夫 狙擊手電筒影在線觀看哪裡能看
可以去b站看看。
莫羅佐夫爺爺》是俄羅斯HTB在2020年新出的二戰迷你劇,共計4集,本片根據真實歷史事件改編,主角名叫尼古拉_亞歷山德羅維奇_莫羅佐夫,沙俄時期,他是激進革命者,企圖暗殺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刺殺行動失敗,他被捕後,入獄三十年。蘇德戰爭爆發後,莫羅佐夫已經87歲,毅然報名上前線。
Ⅵ 哈爾科夫莫洛佐夫機械設計局的獨立與新生
蘇聯解體前後,由於經濟危機,研究經費極度缺乏,坦克發展幾乎陷於停頓狀態。烏克蘭獨立後,莫洛佐夫坦克設計局的景況並沒有得到立即改善,大規模縮減國防經費使莫洛佐夫設計局得不到定單維持生產,老化的生產設備無法得到更新,這種局面持續了數年。為了保持坦克生產線的開工率,至少是低速的生產。設計局不得不將許多生產軍品的車間推向了民品市場。經過數年努力,莫洛佐夫設計局保住了它在坦克設計製造領域的領先地位,並開始不斷沖擊國際市場。
1993年,莫洛佐夫設計局在巴基斯坦作了T-80UD主戰坦克的演示。演示非常成功,隨後T-80UD主戰坦克成為巴基斯坦新一代主戰坦克的競爭者。1995年夏天,2輛T-80UD坦克交付給巴基斯坦,由後者進行廣泛的測試。測試工作持續了2個月,包括火力測試和行駛測試。1996年8月,巴基斯坦與烏克蘭簽署了購買320輛T-80UD主戰坦克的合同,交付期限為1997-1999年,這筆大訂單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莫洛佐夫設計局在經費上的困難。但是由於大約70%的主戰坦克部件不得不從其他前蘇聯加盟共和國進口,莫洛佐夫機械製造聯合企業遇到了嚴重的困難,因為俄羅斯國內有很多反對的聲音,他們不贊成向烏克蘭出售必需的坦克部件。為了完成與巴基斯坦的合同,烏克蘭國內坦克製造企業(主要是莫洛佐夫機械製造聯合企業)憑借著前蘇聯遺留下來的工業生產能力和經驗,逐步完善了自己的坦克生產體系,使絕大部分坦克零部件都可以在國內完成。為巴基斯坦生產的T-80UD坦克以每年100-110輛的速度下線。第一批15輛坦克於1997年初交付,最後一批在1999年11月交付。
1993年,莫洛佐夫設計局開始在T-80UD主戰坦克基礎上研製T-84主戰坦克。項目總工程師是米哈依洛·D·伯里休克,他在1990年接管了莫洛佐夫設計局並領導後者至今。
第一輛T-84坦克原型車在1994年完成,設計局和烏克蘭陸軍在20世紀90年代後期對其進行了嚴格測試。最終,1999年,烏克蘭陸軍采購T-84主戰坦克作為陸軍制式裝備。2000年8月24日,10輛T-84主戰坦克參加了烏克蘭獨立10周年閱兵式。
T-84坦克也大量用於出口,其中1輛參加了1998年在希臘、2000年在土耳其和馬來西亞進行的與西方坦克的對比測試,這三個國家都需要進口大量主戰坦克以滿足其陸軍對新一代坦克的需求。
1998年在希臘進行的測試在當時是一個獨特而值得紀念的事件,因為這是前蘇聯T系列坦克完全按照北約主戰坦克測試標准與北約最好的主戰坦克一起同場競技,這在歷史上前所未有。在對抗測試中,T-84坦克在北約同行們面前表現相當良好。但是,測試仍然暴露出T-84主戰坦克在新技術運用上顯得落伍。測試中得出的教訓使T-84坦克的設計師們在此後一直致力於研製集中了西方和前蘇聯坦克優點的更先進的方案。由於設計上的重大改進,T-84U主戰坦克具備了與西方最先進坦克抗衡的能力。
莫洛佐夫設計局在打入國際主戰坦克市場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1999年下半年和2000年上半年開始嘗試在其T系列坦克上安裝北約武器系統。這意味著要使T系列坦克適應北約標准,至少在武器和彈葯方面如此。莫洛佐夫設計局的工程師們接受了這個挑戰,雖然這的確是對他們能力和經驗的一個考驗。設計工作最後獲得圓滿成功,帶來的結果便是T-84坦克的一種特別衍生車型——Oplot(T-84-120),安裝了北約120毫米滑膛炮以及旋轉式自動裝彈機。T-84-120在2000年4月完成了公司的內部測試後被送往土耳其,2000年6-7月間接受了土耳其陸軍的特別測試,土耳其人將其稱為Yatagan。土耳其的測試採用了以往國際測試的幾乎所有標准,分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測試持續4周,地點是在小亞細亞的群山中,測試坦克在冬季嚴寒條件下的性能;第二階段場地測試主要檢驗坦克的行駛性能,時間在春季,持續了1個月左右,測試內容包括蛇形機動、原地轉向、加速性能測試等。第三階段野外測試持續2個月,在夏季進行,主要檢測坦克火力。測試顯示T-84主戰坦克能夠在歐洲、亞洲和其他地方的各種不同氣候條件下有效完成任務。
由於T-84坦克越來越復雜的設計迫使莫洛佐夫設計局研製高效的計算機模擬訓練系統。莫洛佐夫設計局在這個領域的第一次努力是在1996年,研製出計算機駕駛員模擬訓練系統。90年代後期,大量T-80UD坦克的駕駛訓練模擬器交付給了巴基斯坦。
Ⅶ 一個八旬老人當狙擊手的俄羅斯電影是什麼
老人他在當狙擊手,他的俄羅斯電影這是一個非常精彩的電影了,比你這個電影還是非常滿意。
Ⅷ 劇本《敵人》講述的是什麼故事
劇本《敵人》以1905年初莫洛佐夫工廠發生的事件為素材,這是一個描寫工人「暴動」的劇本。
這個劇本講述的是:某工廠有兩個廠長。一個叫米哈伊爾,一個叫札哈爾。工人們要求開除一個作惡多端的工頭。如果廠方不同意,他們就要罷工。剛剛休養回來的廠長米哈伊爾聞訊後大怒,責怪札哈爾做事不果斷,把工人們都給慣壞了。他認為寧可關閉工廠,也絕不能讓工人們得寸進尺。因為工人們已經散發了很多傳單。可是札哈爾怕這樣做會鬧出亂子,所以很是猶豫。
工人代表請求廠長同他們商談。米哈伊爾卻對工人們大發雷霆,最後竟然還拔出手槍來威脅工人。在無法忍受的情況下,一個工人奪過手槍把廠長打死了。
米哈伊爾死後,他的妻子大吵大鬧,認為是因為札哈爾的猶豫不決和軟弱使她的丈夫被殺害。但是札哈爾害怕把事情鬧大了,所以決定工廠繼續開工。
這個劇本中,最反動的是米哈伊爾夫婦和他們的弟弟尼古拉,他們是工人階級的死敵。另一類是札哈爾這樣的自由資產階級分子。在工人運動高漲的形勢下,他試圖用欺騙手段調和階級矛盾。他和米哈伊爾之間的矛盾並不是真實的。第三類是和哈爾的弟弟那種不願當資本家,也不願接近工人,終日無所事事的人。
在工人方面,最突出的人物是工人代表辛佐夫,他是一個富有斗爭經驗的布爾什維克,對無產階級的事業他忠心耿耿。他明知道自己會被逮捕,但還是留下來與工人們共度難關。其他的工人也表現了高度的覺悟和團結互助的精神。青年工人阿基莫夫出於對廠長的仇恨而開槍打死了廠長,他的家庭負擔很重,這時另外一個青年工人自願充當他去入獄,表現了工人階級的顧全大局、富於自我犧牲的崇高的品德。這個劇本在當時的俄國是不可能上演的,因為它是一部歌頌工人革命斗爭的劇本。
《敵人》這部作品比《小市民》又大大邁進了一步。在俄國文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Ⅸ 《兵臨城下》中蘇德狙擊手的較量是真實的嗎
1 二戰中蘇、德第一狙擊手之間4天的獵殺較量 「我們遇上了一位非同一般的德軍狙擊手;我斷定敵人就藏在那塊廢鐵板下;我立即瞄準他的頭部扣動了扳機。他向後倒了下去……」 2001年,由英國曼德雷公司製作、美國派拉蒙公司發行、耗資8000萬美元的影片《決戰中的較量》(又譯《兵臨城下》)在當年的柏林電影節上一炮打響,隨即在全球熱映、票房成績驕人,並掀起了一股「二戰片熱潮」。該片情節的主線是斯大林格勒戰役中蘇軍神槍手瓦西里與號稱「德軍第一狙擊手」的柯尼格少校之間進行的一場殊死較量。然而,關於影片中這場蘇德第一狙擊手之間的對決卻引發了幾點疑問。 疑問一:原型是否真實存在 影片中的瓦西里確有其人,其原型就是衛國戰爭時期蘇聯家喻戶曉的傳奇英雄瓦西里·扎伊采夫(VassilyZaitsev)。扎伊采夫出生在烏拉爾山區,從小就跟隨祖父學習狩獵技巧,練就了一套超群的槍法。不過,要想成為一名狙擊手光靠槍法準是遠遠不夠的。合格的狙擊手必須擁有超凡的勇氣、毅力、耐心、鎮靜、敏銳的觀察力以及快捷的反應,時刻准備完成艱巨的使命。 扎伊采夫不僅具備所有這些條件,而且還擁有十分高超的隱蔽技巧。他有時偽裝成布滿苔蘚的石塊,有時躲進捆紮起來的谷堆,有時藏身於一截煙囪之中。因此,不光德軍士兵,甚至連他的戰友有時候都不知道他身在何處。 1942年9月,已經開始了1個月的斯大林格勒戰役進入了白熱化階段,蘇德雙方對斯大林格勒市內的每寸土地都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扎伊采夫就在此時被編入了蘇聯紅軍第284步兵師,隸屬於由崔可夫中將指揮的第62集團軍。10月,扎伊采夫所在的班奉命消滅一個德軍炮兵觀察哨所的觀察員,德軍炮火在他們的指引下對蘇軍防禦工事和火力點構成了巨大威脅。經過艱苦的潛伏與漫長的等待,扎伊采夫終於圓滿地完成了任務。 扎伊采夫在這次戰斗中的表現引起了所在團指揮官梅捷廖夫中校的注意。他親自授予扎伊采夫一支帶瞄準鏡的莫辛—納干狙擊步槍,並要求他負責訓練槍法好的士兵組成狙擊小組,專門獵殺德軍軍官、炮兵觀察員以及所有零星出沒的德軍士兵。此後,扎伊采夫越戰越勇,曾在10天內接連射殺40名德軍。在整個斯大林格勒戰役期間,他取得了擊斃149名德軍的戰績。至二戰結束時,他總共消滅了400名德軍。蘇軍政宣部門將扎伊采夫的事跡廣為宣揚,極大地鼓舞了蘇聯軍民戰勝德國法西斯的信念。 相比之下,影片中的柯尼格少校在現實中是否存在卻令人充滿疑惑。首先,蘇軍政宣部門曾先後使用過兩個名字來稱呼被扎伊采夫擊斃的所謂「德軍第一狙擊手」。出現得比較多的是歐文·柯尼格(ErwinKonig)少校,但在部分資料上又將其稱作海因茨·托瓦爾德(HeinzThorvald)少校。這到底是兩個根本不相關的人,還是同一個人而其中一個名字有誤呢?值得注意的是,這兩個名字都是當時極為普通的德國人名,會不會是隨意編造出來的呢? 其次,根據蘇軍的資料記載,他們最早是在對一名德軍戰俘進行審訊時,從其口中知曉德軍派遣了措森(Zossen)德軍狙擊手學校最高教官柯尼格少校到斯大林格勒前線來對付扎伊采夫的。所有這些都是蘇軍的一面之詞,實際上尋遍德軍有關斯大林格勒戰役參戰部隊的記錄,都無法找到歐文·柯尼格少校或者海因茨·托瓦爾德少校這兩個名字。 最後,根據扎伊采夫自己的戰斗日記顯示,他在擊斃敵方狙擊手後,通常會檢查屍體並取走其使用的武器。但是在其戰斗日記中從未提到過柯尼格少校的名字,甚至沒有出現過擊斃德軍少校軍銜狙擊手的記錄。 疑問二:較量過程究竟怎樣 軍事作家艾德里安·吉爾伯特(AdrianGilbert)在其所著的《狙擊手》一書中披露了大量瓦西里·扎伊采夫在戰後的回憶。其中,扎伊采夫對自己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與一位德軍一流狙擊手進行的戰斗是這樣敘述的: 「……那一回,我和朱里科夫搭檔,莫洛佐夫(Morozov)和舍伊金(Sheykin)搭檔,我們兩個狙擊小組奉命到紅十月兵工廠附近執行任務。短短兩天之內,莫洛佐夫犧牲、舍伊金身負重傷,他們倆都身經百戰,曾經幹掉過不少德軍狙擊手。但這一回,他們連敵人在哪裡都沒發現就被擊中了。我立刻意識到我們遇上了一位非同一般的德軍狙擊手。 2 二戰中蘇、德第一狙擊手之間4天的獵殺較量 我和朱里科夫花了大半天時間一動不動地趴在伏擊地點,細細地查看周圍的環境,試圖找出敵人身在何處。從先前莫洛佐夫和舍伊金中彈的情況分析,敵人應該在我們的正前方。我反復觀察前面的情況:左邊是一輛被擊毀的坦克,很難隱蔽;右邊是個碉堡,但槍眼已經被堵住了。在它們當中有一大塊廢鐵板和一堆碎磚塊,敵人會藏在這里嗎?如果換了是我,一定會選擇這里。但那塊廢鐵板已經在那裡整整兩天了,難道敵人不用更換伏擊地點?還是我的判斷有誤?為了試探一下,我用木棍撐住手套伸了出去,手套當即被一槍射穿。從彈孔上可以看出射擊位置就在對面,我由此斷定敵人就藏在那塊廢鐵板下。 現在最大的困難就是如何把敵人引出來。由於自己的位置已經暴露,我耐心地等待天黑後進行轉移。在此期間,我仔細琢磨著對手:他的偽裝相當出色,槍法也異常地准,最與眾不同的是他居然能在同一個伏擊地點待上這么長時間。直到夜裡,我才和朱里科夫悄悄地轉移到另一處伏擊地點。天亮後,整個上午我們紋絲未動。因為在陽光直射下,狙擊步槍瞄準鏡的反光會暴露我們的位置。等到午後,我們終於處於陰影之中,陽光直射到了對方狙擊手的位置。在廢鐵板的邊緣,我們隱約看到一道反光,好像是對方狙擊步槍的瞄準鏡。 就在此時,朱里科夫以十分老到的方法來引誘敵人:他把自己的鋼盔緩緩舉起,速度不快不慢,就像探出頭一樣。敵人迅即開槍射中了鋼盔,在鋼盔落地的同時,朱里科夫配合發出了一聲慘叫。敵人終於上當了,他以為幹掉了對手,於是從廢鐵板下露出了半個頭想看看自己的戰果。這正是4天來我期待已久的一刻,我立即瞄準他的頭部扣動了扳機,他向後倒了下去……」 疑問三:對決是否真實存在 從宏觀方面講,早在一戰時德軍就曾成功地運用狙擊手在陣地戰中消滅了大量協約國士兵。納粹瘋狂擴軍時,德軍尤其是武裝黨衛軍中就編入了一定數量的狙擊手,只是二戰初期「閃電戰」的迅速勝利使得德軍狙擊手們英雄無用武之地。直到在斯大林格勒前線遭遇到蘇聯紅軍的大規模狙擊戰後,德軍才開始組織自己的狙擊手實施反狙擊戰,以恢復前線德軍部隊的士氣。為此,德軍特意從其他戰線和後方調集了一批優秀的狙擊手,專門負責獵殺像扎伊采夫這樣的蘇軍狙擊手。而且,蘇軍和德軍都有關於斯大林格勒戰役中雙方狙擊手之間進行戰斗的記錄。 微觀方面,在斯大林格勒戰役期間,扎伊采夫的確消滅過不少德軍狙擊手。其中一些擁有高超的隱蔽技巧和精準的槍法,扎伊采夫曾經同他們進行過苦戰。根據斯大林格勒戰役期間扎伊采夫的搭檔尼古拉·朱里科夫(NikolaiZulikov)的回憶,他們倆曾經遇到過一名相當難對付的德軍狙擊手,並與其進行過一場持續4天的戰斗。 根據這兩方面情況可以推斷:影片中瓦西里與柯尼格少校之間的對決在現實中的確存在,它就是扎伊采夫與一名德軍高水準狙擊手之間的較量。
Ⅹ 電影《賽末點》里作為背景音樂反復出現的歌劇段落的出處
片中的歌劇曲目:
01.
『Mal
Reggendo
All'aspro
Assalto』
from
「Il
Trovatore」
performed
by
Caruso
在我猛烈的攻擊之下
(威爾第:游唱詩人)
/
男高音:卡羅素
02.
『Un
di,
felice,
eterea』
from
「LA
Traviata,
performed
by
Monika
Kraus
有一天,充滿幸福與光彩的日子
(威爾第:茶花女)女高音:莫妮卡·克勞絲、男中音:喬治提契
03.
『Mia
piccirella』
from
「Salvatore
Rosa」,
performed
by
Caruso
我的小親親
(戈梅斯:莎伐多拉·蘿莎)
/
男高音:卡羅素
04.
『Gualtier
Malde!…Caro
nome』
from
「Rigoletto」,
performed
by
Alida
Ferrarini
瓜提葉瑪德...甜蜜的名字
(威爾第:弄臣)
/
女高音:艾莉妲·費拉莉妮
05.
『Mi
par
d'udir
ancora』
from
「I
pescatora
di
perle」,
performed
by
Caruso
我想我依然聽到她的聲音
(比才:採珠人)
/
男高音:卡羅素
06.
『Arresta
e
quali
sguardi』
from
「Guglielmo
Tell」,
performed
by
Janez
Lotric
等等,這多讓人難過
(羅西尼:威廉泰爾)
/
男高音:雅內茲·洛特-加龍省里克、男中音:伊果·莫洛佐夫
07.
『o
figli,
o
figli
miei!』
from
「Macbeth」,
performed
by
Caruso
我的孩子們,我的孩子們
(威爾第:麥克白)
/
男高音:卡羅素
08.
『Desdemona』
from
「Otello」,
performed
by
Janez
Lotric
黛絲德蒙娜欺騙了我,…我向無情的天國發誓
(威爾第:奧泰羅)
/男高音:雅內茲·洛特-加龍省里克、男中音:伊果·莫洛佐夫
09.
『Una
furtiva
lagrima』
from
「L』elisir
d』amore」,
performed
by
Caruso
一滴美妙的情淚\
(多尼采第:愛情靈葯)
/
男高音:卡羅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