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看電影小男孩寫影評
看過很多關於二戰的電影,甚至做過一篇盤點文章,危難中也是鑒證了很多人性閃光點的時刻。在戰爭中,如果不論輸贏和既定利益方,戰爭中不管從那一方來說都是要付出代價的。這部二戰電影以美國為視角,片名little boy和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用的核武器同名,而被投到長崎的原子彈就被命名為「胖子」,《小男孩》中還真的有個小霸王「胖子」小朋友。撇開美式主旋律來講,電影觀賞性很強,用童話的方式來講述關於戰爭的故事,真的挺贊的。 選擇相信是需要勇氣的,愛和信念最終可以創造奇跡。這是電影的主題,足夠強大的信念也是一種很強大的力量,從被魔術師的「魔法」幫助實現了第一次隔空移動物品,後來小男孩就堅信自己也是有魔法的。父親是小男孩心目中最好的「夥伴」,片頭用了幾段來陳述父子關系,導演將孩子幻想中的情節展現出來,生動有趣。因為長子是扁平足不能參戰,所以父親上了戰場,然而在菲律賓,父親成了日軍的戰俘,生死未卜。後來,小男孩遇到善良的神父,他給了男孩一個聖經里的清單,並且告訴他,要按照清單里的任務一條一條完成,那麼在戰爭中失聯的父親就會回來。 小男孩堅定不移的去相信如果完成了清單所有的任務,爸爸一定會回來。雖然連哥哥都嘲笑他,但他卻不在乎,在異國朋友橋本的幫助下,最終完成了清單中的任務。移山的那段充滿魔性,巧合讓小男孩出了名,後來的原子彈也是神巧合。 個人認為日本大叔橋本這個角色設定的非常好,作為一個生活在美國的日本人,因為戰爭的關系要受到各種排斥,我們的主人公小男孩也從一開始排斥他到後來和他成為了好朋友,這中間除了互相理解和互相交流之外,也從側面體現出了美國這個國家大包容的感覺,雖然有一些過度偏激的人會把仇恨發泄在平民百姓身上,但大部分還是理智的。 不論是平民百姓還是上戰場的戰士,戰爭都是殘酷的,需要付出慘重的代價。核武器的威力巨大,對日本造成了重創,戰爭也接近尾聲了。站在日本的角度,對他們的打擊是慘重的,多少普通民眾都被這場災難牽連到,但侵略方在某種層面確實不值得同情。今年是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希望人類可以痛定思痛,不再有這樣大規模的戰爭,生活在和平的世界裡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 看完電影你會有滿滿充盈正能量的感覺。在戰爭的陰影下人們惶恐不安,小男孩選擇了相信,而他贏了。這樣的勇氣是很多大人都不曾擁有的,因為人越長大顧慮越多,失去了單純的念想,而孩子的眼裡,是非黑白很分明,他用他小小的信念創造奇跡,最終一家人終於團聚。
㈡ 觀後感300字哪一片都行
《火燒圓明園》觀後感
1860年10月18日——我們應該銘記於心的日子,因為在歷史的篇章上,這是帝國主義火燒圓明園的日子。圓明園的毀滅,即見證了帝國主義的傷天害理,令人發指的罪證,也證明了那時清朝的腐敗和「落後就要挨打」的道理。
看了學校的《火燒圓明園》的記錄片後,我感受頗受。
閉上眼睛,我好似看到了近160年前那火燒圓明園的場面,也看到了法國和英國這兩個強盜在肆無忌憚的犯著罪惡。我可以聽到他們在驕傲的笑著,笑著他們的勝利,笑著他們的偉大,笑著中國的腐敗。
其實,這段歷史是我最不願意麵對的歷史,因為它是中國歷史上的屈辱,也是作為每個中國人心底最疼的地方。我想,是個中國人。就一定仇恨妄自尊大,毫無避諱的燒殺搶掠的帝國主義吧!這不是我在誇大其詞,而是他們的做法真的不能不讓中國人氣憤,不能不讓全世界所苟同.
對於圓明園,我是心存驕傲的。不管它曾經是否被帝國摧毀,也不管它現在是如何的面目!但是可以說,它集我國幾千年優秀造園藝術之大成,把我國古典園林推向一個新的高度。當年,凡目睹過其盛況的人,都說它確實是好。一些西方人,對中國園林刮目相看,也正是從圓明園開始的。總之,圓明園為我們這個文明古國贏得過榮譽,曾經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
在搶劫圓明園的時候,隨軍的神職人員在圓明園被焚毀前居然大言不慚地說:「都拿走吧,再過半小時,所有的東西都將被燒掉。這是拯救,而不是搶劫。」這是令中國人所憤怒的,我不知道他們為什麼可以做到這么的自圓其說。
我想,圓明園的毀滅。不僅是令中國所有人民所羞辱的,也是令全世界,令全人類所嘆息的,也是歷史上的一大遺憾。我想,現在的英國和法國應該抱有抱歉之心了吧!畢竟他們的做法實在太過分,太可惡了!可是,網上的一條消息,徹底把我震撼了:對於圓明園一事,帝國中有的沒有記載,有的甚至是慶祝勝利之類言語。他們這般的自我吹噓,我真的被震撼了。他們難道不該覺得在圓明園一事上,他們的做法可恥之極嗎?沒有記載,這不是小人的做法嗎!敢做不敢當,這不是和當年日本對於二戰時的殘暴行為不以承認的可恥做法一樣嗎!
法國著名歷史學家伯納·布立賽曾說過:圓明園劫難是中國歷史,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次巨大災難。他一直堅持自己的態度:對於歷史上所犯的錯誤和罪行,可以原諒,但不能忘記。
是呀!那畢竟已是歷史,是不可改變的。現在我們應該做的就是不要再讓這篇歷史在以後重演。我們要把這篇羞辱的歷史銘記於心。成為我們加油的指引標。歷史是不可改變的,它將永遠記錄在每一代的人心中。但是,它可以改變以後,改變將來我們的生活。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有責任為了以後中國美好的將來奮斗。從現在努力,為了新中國,為了歷史不再記錄像火燒圓明園這樣的屈辱史!我們應該有奮斗的決心。來!為了中國的以後,我們努力奮進吧!
㈢ 跪求軍事電影的觀後感。1500字以上
說起希特勒,讓人聯想到的是一個殺人如麻的戰爭狂人!
第一次看了講述希物勒最後日子的《帝國陷落》,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希特勒的瘋狂、不是那些黨衛軍官們對他的忠誠和臨死時的視死如歸,是炮彈呼嘯在耳邊時的震撼、是那些在戰爭中斷胳膊少腿的傷慘軍人們痛苦的呼叫、是那一片片的廢墟、是那個母親,那個無奈而勇敢的母親的悲壯!她是希特勒帝國總理的妻子。
戰爭打到這時已經是不受他們的控制了,除了結束自己的生命,他們做為希特勒的近身官員已經沒有選擇的餘地了。
那個母親啊!要親手殺死自己的兒女們,這對她來說是怎麼樣的一種無奈和悲哀啊!
看到她親手把一顆顆見血封喉的毒葯塞進兒女們的嘴中,讓兒女們在無知無覺的沉睡狀態死去時,而她們的父親卻只能站在門外無奈的、悲傷的、木然的佇立。這時的帝國總理已經不是總理,而是一個父親,一家之主的父親!帝國的陷落讓他別無選擇,為了他們所謂的對希特勒的忠誠,他的孩子只能這樣子結束幼小的生命。
母親一個孩子一個孩子的喂下毒葯,並讓那些葯丸在她們的嘴中溶化讓她們頃刻間命喪,在她們死去之後為她們輕輕的拉過床單蓋住全身。母親在做這些時沒有流淚,她做的那樣的仔細、那樣的有條不紊,彷彿她的孩子們不是死了,而是去了另一個快樂幸福的地方,她做完這些後出門,輕輕的關了燈,輕輕的把門關上,就象往常孩子們睡著了一樣。
堅強的母親在走出房間後就跌坐在地上!無聲的眼淚終於流下來!不管她是不是希特勒帝國總理的夫人,作為一個母親,她無力保護自己的孩子,並且還要親手殺死她們,這對一個母親來說是怎麼樣的一種錐心刺骨的痛啊!
一群天真可愛的孩子就這樣無知無覺的成了希特勒戰爭的犧牲品!她們原本可以過的好好的,天真爛漫的過完她們快樂的童年,可是,是戰爭的殘酷摧毀了一切,摧毀了她們可以生存下去的機會。
那一刻,我痛恨戰爭!痛恨希特勒!痛恨納粹!
看完《帝國陷落》後,我要對天下好戰的人們大聲疾呼:請你們為了天下的孩子,為了天下的母親,不要輕易說打仗!
二戰時期死了五千多萬人啊!這是個充滿鮮血的數字啊!
好戰的人們,請你們醒醒吧!
㈣ 二戰觀後感100字,謝謝啦~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
作者李德·
哈特用極其嚴謹的筆墨描繪出二戰的壯
觀景象。
令我感觸最深的是戰爭不僅僅是軍事裝備上的較量,
指揮官和部隊的素
質,
作戰雙方的經濟實力等等均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但軸心國家節節敗退的關
鍵原因卻是資源匱乏。換句話說,經濟資源發達誰就掌握著戰場上的主動權。
德國經一戰磨礪已元氣大傷,又受《凡爾賽條約》制約,盡管希特勒步入仕
途後高度重視重振軍備,
軍事及經濟實力短時間內長足發展,
但想要趕超歐洲列
強,將地中海作為自己的內湖,拉鋸戰肯定吃不消,若是將戰爭打成了持久戰,
必敗無疑。
另一方面是德國本土並未發現油田,
只能依靠戰前的儲備亦或是從侵
略國獲取石油(羅馬尼亞)
;德軍依靠裝甲部隊的突擊每日需大量的石油,一旦
油量補給跟不上,坦克喪失其機動性,只能任人宰割。必須速戰速決。希特勒拉
攏它在亞歐大陸上最強的敵人——蘇聯,也不無道理。
同盟國則恰恰相反,
它們擁有比德軍更強大的裝甲部隊及兵力:
大名鼎鼎的
「日不落帝國」
英國,
從所屬殖民地搜刮大量財產,
幾百年的沉澱使其具有雄厚
的經濟實力。英倫三島雖同為島國,但當時掌握著制海權。
英國和法國在德國入侵波蘭後也應有所警覺。
但此時它們做的既沒有奇襲德
國,
也沒有對德國作鉗形包圍,
而只是呆坐在自己的陣地上無所事事。
這也為後
期英法聯軍重大傷亡埋下伏筆。
喪失了消滅德軍主力的大好時機。
同盟國是依靠
長時間封鎖軸心國資源使其兵糧寸斷達到戰勝的目的
二戰結束軸心國戰敗的原因很簡單,
原先武器裝備的先進與出其不意的閃電
戰已被戰線過長所抵消。
取而代之的則是經濟停滯、
資源日漸稀缺。
日本襲擊美
國珍珠港導致美國宣戰更使得同盟國加入了一個強大的盟友。
最終美國在日本投
下的原子彈宣告著二戰即將結束。
戰後蘇聯與美國相繼崛起,但戰勝國英國呢?或許在大家心中都已有了答
案,
英國為這兩次戰爭付出了太多太多。
戰爭機器滾滾向前,
縱使英國打贏了兩
次世界大戰,
但前進的代價卻是英國消耗數百年的積蓄換來的,
戰爭後的大不列
顛一片寂靜。
㈤ 找一篇電影的觀後感500字左右!!
賀歲,詠春,《葉問》
之前看過《葉問》的預告和花絮,對於甄子丹的武打戲我一直是比較喜歡,因為都是硬碰硬的對抗,「甄」功夫著實精彩。此外,因為葉問還有一個身份——功夫巨星李小龍的師傅,所以對《葉問》的故事十分好奇,上映第一天就迫不及待的去影城觀看了。
據了解,《葉問》是甄子丹與葉偉信合作的第四部影片,而前三部《殺破狼》、《龍虎門》和《導火線》碰巧我都看過。在之前的幾部作品裡,甄子丹的打鬥戲幾乎是無可挑剔,但在劇情方面總是存在著較為薄弱的毛病。還好,這部《葉問》在劇本上下了不少功夫,電影開頭先用一個個故事來豐富人們對葉問這個人物的理解:出身富貴,清瘦儒雅,老婆高挑秀美,兒子伶俐可愛,有一身好功夫,但為人謙和,行事低調,平易近人,不卑不亢。面對前來切磋的拳師,請吃飯,上好茶,伺候舒服了,再開打,點到為止,不傷和氣。面對態度囂張的警察頭目,略施內力,就令其收斂氣焰,且不傷面子。面對魯莽的北方武師,切磋之,戲弄之,教育之,有收有放,手下留情,不僅表現出大師的風范,更顯示了其不凡的功力。
以往的甄子丹,身手固然了得,但是電影里的角色好勇鬥狠、固執木訥,似乎總是一個模式。而這次,甄子丹表現的葉問個性鮮明,張弛有度,不僅呈現了一個武師,而且呈現了一個普通的懼內的丈夫,一個沒能好好陪伴自己兒子的父親,真實親切。我們看到的不只是一個為民族國家大義挺身而出的英雄,同時也是一個對妻子尊重、愛護,對家庭絕對負責的男人。
在本片中,甄子丹的打戲依舊精彩,對詠春拳中貼身寸勁的表現也十分突出,拳拳到肉,給人一種痛快淋漓之感。片中多挑戰、踢館等橋段,所以武打場景著墨於單人對打,一招一式依稀可見南派招式的精髓。樊少皇和甄子丹在家中對打的一段穿插了砸花盆、怕老婆等詼諧的場面,增加了幽默的成份。看到花盆打爛的葉問,和定驚後說出「我賠」的樊少皇,讓觀眾屢次笑翻不說,更可貴的是一個平凡而具有真實感的葉問躍然眼前。騎著小車穿越客廳的小葉准悠悠的一句「媽媽說再不出手家裡的東西就要被打爛了」,更是讓觀眾忍俊不禁。整部影片以一個個精彩的對打串聯,武打的場面設計得相當不錯,每場打日本人的戲都打得好過癮,怎一個爽字了得。演員們打的辛苦,觀眾看的過癮。只是,葉問太強了(佛山第一),對著許多人都是一擊必殺,包括最後的那個日本將軍,其實也是勉強抵抗了幾下而已,所以看著不算太盡興,呵呵。
另外,熊黛林確實太高了,搞不懂為什麼要找她,也許是因為郭富城的關系,為了票房,炒作一下,不過她的表演真不算好,最後一場哭戲我寧願她沒有哭。片中唯一一場葉問和老婆站在一起的戲,身高差了至少5公分,有點慘不忍睹,難怪這么怕老婆。
總體而言,這是一部精心製作的電影,畫面和色澤也都相當精緻,幾乎每一個鏡頭都是精心考究的,構圖、景深都填充的很舒服,總體感覺很流暢,讓你可以專心致志地欣賞劇情。不過電影時間也不算長,大概100分鍾,比《梅蘭芳》要短很多,所以不知不覺影片就結束了。我覺得,作為一部傳記片,《葉問》比《梅蘭芳》成功。梅蘭芳是一代宗師,葉問也是一代宗師,陳凱歌口口聲聲要還原一個真實的平凡的梅蘭芳,但在這一點上,葉偉信似乎是成功了。《葉問》應該是甄子丹出道以來最為成熟的一部作品,並且極有可能會在下一屆的金像獎上有所斬獲,值得一看!
㈥ 歷史二戰電影觀後感,從歷史角度考慮,不少於300字
日本二戰電影《吾為君亡》觀後感
1,首先我是名中國人,我承諾一生忠誠於我的祖國,也願意在祖國最需要的時候為國家獻出生命。
我不是軍人,也不是鼓吹歷史充滿仇恨的憤青,更不是崇尚戰爭敬拜戰爭的右翼傾向分子。
下面我將要打出的文字只是我看了這部電影後,自己的真實感受與想法。
2,毫不誇張的說,我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曾數次流淚。我強制著試圖不讓我的淚水滑落,但是這些抑制不住的淚水卻在頑強地為那些青春年少,剛毅勇猛的戰士,為那些溫柔善良,和美堅韌的女人毫不吝嗇的涌流。
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有著自己的民族精神與民族靈魂。日本民族的精神與民族靈魂通過這部電影完整的展現出來,看了之後讓我肅然起敬,同時也心生惶恐。
我深深地理解為什麼日本在戰後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內能夠從戰敗國的陰影中脫影而出,並由一片廢墟資源匱乏的彈丸島國一躍發展成為世界上的經濟強國。
也懂得為什麼大多數日本人的工作態度與人格素質及其他們的產品會在世界上得到廣泛的尊重與好評。
這些輝煌的成績體現了一個成功民族的精神魂魄所在。也正是他們這種堅韌,忘我,百折不饒,視死如歸,凝聚團結的民族精神與魂魄才托起了當今世界上一個繁榮強大的大和民族。
3,我們中國人在稱呼日本的時候總是「小日本,小日本」的叫著。日本的確小,國土面積小,個頭相對也小。但是他們的民族精神與國民信仰卻齊天之大。
人的生命最寶貴!但影片中,近乎每個士兵卻無畏自己年輕的生命,無懼自己胸膛里的熱血,為了國家的榮譽與興亡毫不猶豫的去戰場赴死。
這種精神信仰比天還要大,這種民族氣節比天還要高。偉大的信仰與氣節是無邊無盡的。那些神風戰隊的成員,那些赴死的人,那些生機勃勃充滿朝氣的生命,在他們每一顆鮮活跳動的心臟里誰又沒有親情,愛情,友情?
面對所有珍貴的情感,卻沒有人選擇逃避。每個人都在義無返顧的接受死亡。即使知道了必將失敗的結果,卻仍然赴死,這不是愚昧,更不是無知。這是一種力量,是一種國家精神在激勵他們要這樣做,必須去做。
生命之大,親情之大,愛情之大,友情之大,這些看起來最大的意識形態卻在國家,民族面前顯現的如此渺小,甚至無法比擬。
4,影片逐一為我們展現出親情,愛情,友情的珍貴,但更多的是通過這些珍貴的情感來揭示戰爭的殘酷與反思。
人類永不停息的競爭社會里,國家和平的前提與保障是民族的強大與繁榮。我們知道一個國家想要發展興盛,靠安逸封閉與努力創造是遠遠不夠的。
歷史告訴我們,真正和平的保證靠的是強大堅實的武力基礎,甚至靠的是強悍的侵略與擴張。
這種和平保障的侵略與擴張體現在一個國家民族的信仰上與這個國家的精神本質原動力基礎上。
美國是當今世界霸主。我們簡單回顧下美國的歷史就會不難發現,美國幾乎所有發達成果都是建立在侵略與擴張的前提下繁榮起來的。
美國建國2百多年,卻有1百多年在戰爭。現在的美國人都在說要和平要和平,實質上卻在骨子裡考慮著戰爭,考慮著如何在戰爭中繁榮。
5,1776年的美國,從那一年開始註定要與戰爭結盟。從墨西哥灣到菲律賓海沿線,從一戰二戰的肆虐到越戰伊戰的屠殺,從歐洲到亞洲,從美洲到非洲,從地中海到太平洋到南大西洋,美國式的侵略擴張幾乎橫跨了整個世界,就是這樣無數次的「正義自由」的戰爭,使美利堅人確立並堅信了他們的民族信仰與民族精神,繼而造就出一個在軍事領域,經濟領域,政治領域有著豐厚碩果的戰略美國與霸主美國。
一位美麗善良的未婚妻跪俯在即將開著殘舊飛機去捨身赴死的飛行兵腳下,嘶聲的求著:「請帶我一起去吧,一起去吧。
㈦ 歷史老師要求寫一篇讀後感或觀後感,關於美國南北戰爭的電影的觀後感吧,急求!!字數500字左右,語言別太
瑟吉歐·萊昂內不愧為大師,3個鍾頭的片子,絲毫沒有停滯的節點。懸念和張力層出不窮,像燃放煙花的夜空一般,一個爆發接著一個爆發。《黃金三鏢客》堪稱瑟吉歐·萊昂內電影的一座里程碑。他的敘事從此走向舒緩和深沉,在單純的表現西部游俠故事之餘,深沉的歷史感在不知不覺中感染著觀眾。義大利人往往是外剛內柔的,瑟吉歐·萊昂內在本片中一次次表現美國南北戰爭的慘烈,絕不僅為了烘托影片的氣氛。世界陷於戰亂,三位主角卻為了一筆黃金,穿梭於對峙的兩個陣營之中,彷彿世外高人。這種逃避恰恰是種莫大的悲哀和反諷。當鏡頭緩慢的撫過廢墟上成堆的屍骨時,影片的節奏一下子變得舒緩而肅穆。這種情緒被一點點醞釀,直到片末伊斯特伍德把雨衣蓋在一個即將死去的傷兵身上,並給他抽最後一口雪茄時,達到了高潮……
雖然全片加長後長達三小時,且西部片無法像東方武術,可發展出精彩的打鬥場面,槍戰全在一瞬間解決,於是整體氣氛的掌握、劇情及對人性的描寫,就成為成功西部片必備的要素。本片三個小時中,透過好人、壞人與丑鬼反射出來的人性,以及幾場重要經典戲,均不是後來那些『大打一場、主角永不受傷』的動作片,或者只重打鬥毫無內容的電影可比擬。這是是近40年後,本片仍能名列影史前30名內的原因,值得推薦與收藏。
《善惡丑》——陽光下快樂決斗的游俠
很久很久以前,在遙遠的西部,有三個等火車的快槍手。其中一位人稱「善」的無名客,嘴裡永遠叼著半根雪茄,能在百碼開外一槍射斷絞死犯人用的繩子(當然,偶爾也得放兩槍);還有一位綽號「天使眼」的惡徒,他的小鬍子很酷,但他的槍法更酷,只要給錢,「殺一個人好簡單」;最後一位名字很長,叫Tuco什麼的,意思是「毛茸茸的野兔子」,不僅人長的丑,而且惡貫滿盈,其身價一度被炒到3000美元,這個人在絞刑架上站過了好幾趟,但竟然能活到今天,可見也非浪得虛名。
就是這三個人,在等車。
他們要去哪裡,已經不重要了,因為一個綽號「the man」的人,把他們放倒了。
塞爾齊奧·萊翁想為「美元三部曲」做個了結,所以也打算讓善惡丑這三位主角在第四部戲的第一幕中一同歸去,但遺憾的是,《西部往事》的這段假想開場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為那個扮演「善」的傢伙拒絕了這么浪漫的死法。
何苦呢?何必呢?他不再是「無名客」了,他叫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其實我想說的是《善惡丑》(或者《獨行俠決斗地獄門》),在看過《西部往事》之前,我還不敢妄稱這是最棒的西部片。好在兄弟倆師出同門,於是我可以放心的宣稱:塞爾齊奧·萊翁,是最偉大的(義大利)西部片導演。所謂義大利西部片(Spaghetti Westerns),就是由一位義大利導演,兩三個美國影星,一打以上的外籍演員,為了迎合本土需求,在廣袤的歐洲土地上(比如西班牙)拍攝的美國式西部片。其另類之處在於,片中人物決不會像約翰·韋恩的傳統西部片那麼善惡分明——好人頭上的帽子永遠是白的,壞人頭上的帽子永遠是黑的。這樣的價值判斷,小白兔也會做:母兔子好,大灰狼壞——而是沾染了「黑色電影」的脾性,反英雄,非主流,反烏托邦,顛覆傳統。每個人都有一點點壞。按萊翁的說法就是:我非常欽佩這位偉大的樂天派,約翰·福特,他天真浪漫的足以拍「灰姑娘」了……由於他的歐洲血統,一位純良的愛爾蘭人,他總是從基督徒的角度看問題,主角們永遠展望著光明豐饒的未來,而在我眼中的西方歷史卻是實實在在的暴力對暴力的征服。
當然,一部稱職的義大利西部片還要加上萊翁的標志性手法:大特寫,深焦,時間感,無比搶耳的主題音樂。
塞爾齊奧·萊翁是給義大利西部片定型的人。從1964到1966年之間,他拍攝了著名的「美元三部曲」,分別是:《為了幾塊錢》(A Fistful of Dollars)、《為了更多的錢》(For a Few Dollars More)和這部《善惡丑》(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從中不難看出,早期的萊翁是一個跟錢較勁的人,三部曲的中心故事都是圍繞「奪寶奇兵」展開的。這之後的萊翁就不一樣了,變得日趨成熟,沉穩,老辣,鄉愁。比如《西部往事》,《革命往事》,《美國往事》。
提起錢,《為了幾塊錢》的預算是20萬美元,正好是《善惡丑》中聯邦政府秘藏的金幣數目,而那時的伊斯特伍德還只拿一萬五千美元的片酬;等到了《善惡丑》,預算已經驟增到120萬美元,此時的伊斯特伍德也水漲船高,拿到了25萬美元的片酬和不知道百分之幾的分成。要知道,在60年代,把一百萬美元扔給一個義大利人拍西部片,是多麼的豪氣干雲。當然,萊翁也絕不是省油的燈,片中一段美國內戰期間的兩軍對攻被他拍得氣勢恢宏,頗有我國革命電影《大決戰》等主旋律的浩大聲勢。再比如,萊翁還雇了一支500多人的工程隊,花了六周時間豎起一座大橋,外加一座300英尺高的水壩造了一條人工河,這一切僅僅是為了片中的兩個牛仔把它炸掉,對付這種談笑間大橋灰飛煙滅的場面,萊翁不得不架設八台攝影機捕捉那一瞬間。關於製片商對這位傳奇導演的無比信任,有一個八卦是這樣的,據他的兒子和西部片專家Frayling教授(著有《從卡爾梅到塞爾齊奧萊翁--義大利西部片》)說,萊翁計劃的最後一部作品乃二戰中的列寧格勒,當時他的腦海里只有粗略的故事大綱和一段六分鍾的逐幀分鏡頭劇本,但是——罪過罪過——老傢伙就是憑著這么一丁點東西,竟然籌到了個,十,百,千,萬...一億美元!!!而其中半數來自蘇聯政府!!!此八卦雖未必可信,但也足見外界甘為萊翁燒錢的信心。
如今,「善惡丑」這個片名已經像「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一樣被人用爛了,至於為什麼拍這部片子,為什麼叫這個名字,萊翁是這么說的:「善惡丑同前兩部片子差不多,這次是三個人物的一次尋寶。但使我感興趣的,一是把善/惡/丑這幾個形容詞非神秘化,一是展現戰爭的荒謬。善,惡,丑的意思到底是什麼?我們每個人心裡都有一點罪惡,一點醜陋,一點善良。有些人看上去很醜,但當我們更好的了解他們時,就會發現這些人更有價值……至於片中人物遭遇的美國內戰,在我看來一無是處,愚蠢至極:絕沒有什麼『進步動機』……我拍北方軍隊的戰俘營時,部分想到的是納粹的集中營和那些猶太樂隊(用來掩飾犯人受虐時的慘叫——譯者著)……美國佬總是把西部描繪的浪漫過頭——主人一吹口哨駿馬就飛馳而來.他們從不嚴肅的對待西部,就像我們義大利人從未嚴肅的面對古羅馬……也許對此最認真的探討出自庫布里克的斯巴達克思:其他電影都是紙上談兵的神話。正是這種表面上的膚淺擊中了我,吸引著我……」
詼諧幽默,舉重若輕,或許也正是這種表面上的膚淺擊中了我,吸引著我。萊翁只不過偶爾露出一點諷刺,一點溫情。政治是不重要的,藍軍的衣服粘滿灰塵就成了白軍,一座兩軍相爭的大橋在統帥奄奄一息的夢想中被炸掉;而那個Tuco,剛剛與做神甫的哥哥打了一架,剛剛抹去眼淚上了馬車,就開始無比驕傲的對Blondie說起哥哥是如何希望他留在那裡。知曉一切的Blondie一言不發,只是遞給他嘴裡的半根雪茄。Tuco吸了一口,慢慢的,露出快樂的笑容。於是Ennio Morricone的主題音樂響起,我知道,他們又滿懷希望,重新出發。
這種比大西部還豁達的快樂胸懷自始至終陪伴著我,即使是在那些凶險叢生的時刻。比如開頭的十分鍾,結尾的十分鍾,以及中間的140分鍾。
有些好事之徒歷數了本片的不足,尤其是史實上的紕漏,比如故事發生在美國南部怎麼會出現大沙漠呢?比如用來炸橋的炸葯是諾貝爾在1867年發明的,那會美國內戰已經結束兩年了;比如左輪手槍的子彈筒也不是那會有的呀;再比如tuco用一把柯爾特式自動手槍,一把雷明頓,一把史密斯和一把維森組裝的超級手槍,也是不可能的嘛!
是啊,這些小失誤構成了全片唯一的瑕疵。
萊翁在25年的導演生涯中,只執導了10部影片,八部在IMDB上的評分超過7.0,其中更有五部榮登Top 250榜單,《善惡丑》又是其中排名最高的一部(第三十),超過萬人投票,總分8.6。
現在我要說說這三位演員,是他們使這部影片不朽
善:
伊斯特伍德一生的成功幾乎都建立在「無名客」這個角色上,他那套著名的「Dirty Harry」簡直就是無名客的翻版,1992年的大作《不可饒恕》更是指名道姓獻給萊翁。但命運就是這樣充滿戲劇性,萊翁最初意屬的理想人選本不是他,而是亨利·方達。
那時的伊斯特伍德只不過是個在CBS的電視劇集《Rawhide》中磨了四年還沒出頭的小夥子,「他一言不發,但是很會上馬,走起路來有點疲勞順從的勁兒...但他又很老練,有點狡猾。我想讓他看上去更有男子氣,像個硬漢,還得有點老——通過胡須,短披,雪茄。我去找他的時候,他這輩子還從沒抽過一根煙,這真是問題,讓一個不會抽煙的人隨時叼著雪茄……在開拍第二部電影之前,他對我說『聽著老塞,你讓我干什麼都行,除了抽煙!』——當然,那是不可能的,角色要求嘛!」「真實生活中的克林特很遲緩,平靜,像只貓。拍戲的時候一完成分內的工作,就立刻坐到角落裡睡著,直到下一場。」
拍完善惡丑的當年,伊斯特伍德就帶著25萬美元的片酬和CBS給他的11萬9千美元的遣散費成立了自己的製片公司Malpaso,從此走上西部浪子的不歸路。
惡:
扮演惡徒「天使眼」的Lee Van Cleef,他演過的電影有一百零一部。他的大半生都在打鬥中度過,出演最多的是諸如《忍者宗師》,《李小龍和功夫狂》這樣的功夫片。然而他的第一次亮相是在《正午》。他的右手天生畸形,中指少了最後一個關節,也許這才是他在《善惡丑》的決斗中喪命的原因。
他同萊翁一樣死於1989年,也同萊翁一樣死於心臟病,只不過他晚了8個月。
丑:
三個主角中,我要把最多的敬意獻給扮演tuco的Eli Wallach,這個在《教父》第三集中背信棄義的黑手黨徒,這個參加過二戰的百老匯明星。為了拍火車軋斷手銬的一場戲他險些送命,離火車最近時的只有六英寸,只是一點下意識的移動才救了他。而影片結尾他在墓地中的奔跑是我見過的最動人的場面,那種無與倫比的幸福暈眩和徹底自由的狂喜,甚至比《2001太空漫遊》中拋到半空的蒙太奇還令我顫栗。這時我才有機會敘述一下Ennio Morricone的音樂,但我最好還是閉嘴,因為有一種力量是如此超越了語言的卑微。
我認為,在那個烈日灼人的圓形墓場,在那個埋藏著傳說中的寶藏的眾神花園,是三個快樂決斗的海盜,或者游俠。他們各懷鬼胎,眼神遊移,汗珠滴落,槍人合一,彷彿誰都不知道,三把槍中的一把,竟是空的
導演瑟吉歐.萊昴內說:「在我心裡,美國內戰是愚蠢徒勞的,沒緣由的。這部片子的關鍵在一句台詞『我從來沒見過這么多蠢貨死掉,而且是沒有目的的』。」
㈧ 求一篇電影觀後感 800字左右
《魂斷藍橋》在美國電影史上不算出眾,卻是美國電影在中國成功的典型範例。成功指的不僅僅是票房,更多的是文化上的深遠影響。但凡喜歡看電影的中國人,一提到美國經典電影,很難忽略掉《魂斷藍橋》,而它也是我愛上好萊塢電影的原因。電影以二戰作為序曲,由羅伊的回憶帶我們回到一戰的倫敦。同樣的滑鐵盧橋,伊人已逝,戰爭卻還在繼續,不禁令人唏噓。
那是在空襲時,羅伊偶然幫助了美麗的芭蕾舞演員馬拉,兩人相談甚歡。影片前半部分洋溢著愛情片慣有的浪漫主義傳奇色彩。羅伊看馬拉演出、之後甜蜜約會、次日即在雨中求婚……不知有多少女孩對這一幕印象深刻,即使許多年後,傑克和羅絲在泰坦尼克號上飛翔,也沒有像羅伊的求婚那樣打動我。費雯麗像小貓一樣害羞迷人,好像一點撥就會融化,當她既驚喜又緊張地穿上衣服奔向雨中的羅伊時,又像一隻不知所措的小鹿在亂撞;羅伊像小熊一樣可愛陽光,好像擁著愛人就是擁著全世界,白馬王子既純真又成熟的心靈,既溫柔又霸道的求婚,讓觀眾和馬拉都一起興奮不已。當他們接吻時,那幸福的神情,讓還在童年的我,就似乎明白了,情人的吻應該是很溫暖、很美妙的吧。
可是,當部隊提前開拔,兩人還來不及結婚,甚至來不及告別後,整個故事就倒向了悲劇的一面。先是失業,後是馬拉以為羅伊陣亡,接著是淪為應召女郎。看著一個清純女孩成了妓女,觀眾的心都揪緊了。但最大的悲劇卻在於,陷入骯臟的泥潭後,那個昔日的純潔愛侶,那段純真年代的最佳見證--羅伊回來了!
馬拉和羅伊太相愛了,這是好事,但好事在某些情形下,也會造成悲劇。深愛一個人,會看不見對方的缺點,認為對方是完美的,而自己又恰恰是不足的,需要完善的。所以,許多人在愛人面前會緊張,這很正常。互相深愛,則意味著雙方皆是如此情緒,緊張到箭在弦上,不該說的話會說,不該做的事會做,簡直處處自擺烏龍,所以相愛至深的兩人如果不想最後鬧到互相傷害的地步,就一定需要調節好自己的情緒。見多識廣、經歷生死的羅伊做得很不錯,但溫柔敏感的馬拉在這方面就有明顯欠缺了。
我們設身處地為馬拉想想:如果你深愛一個人,一定希望自己在對方心目中是完美的,但你自己清楚,其實你不完美,而且好像更糟;如果他也深愛你,你看出他也把你看作完美典範,但你自己明了,如果他有一天發現了你的過去,他會失望,甚至可能會輕視你。你能忍受嗎?一個你深愛、曾經也深愛你的人,看到了你最壞的一面。然後,他贊賞的、愛慕的、渴求的目光演變為鄙薄的、後悔的、漠視的……任何人想到這兒,都會寒氣陣陣襲來。
在愛情中,有一種情緒叫「先發制人」--「我知道這人一定看不上我,所以我要先裝出一副也看不上他(她)的樣子。」在馬拉的這種情形中,我想有些自尊心強、好面子的人會採用差不多的方式--「我知道這人遲早看不上我,所以我要更早裝出一副看不上他(她)的樣子。」這是一種以傷害對方為結果,達到保護自己最終不受傷的方式,但馬拉不是這種人,如果她會的話,她就不是她了。
假如馬拉不那麼愛羅伊,只是單純地想自己的生活會由此發生好的轉變,而不去想自己在羅伊心中會是怎樣的形象,她根本不會離開。而離開羅伊的馬拉又能到哪去呢?之前淪為妓女,一是由於生活所迫,二是以為愛人已死,心如死灰,貞潔也毫無意義。而現在,羅伊回來了,自己那顆純潔的心靈也跟著回來了,可不純潔的經歷卻刻在她身上,她自己認為怎樣也抹不去。沒有退路了,只有一死。戰爭造成了悲劇,性格也決定了命運,馬拉是柔弱的,惹人憐愛的,令人同情的,所以她的不幸賺來了無數觀眾的眼淚。
看到這兒,我們是不是會幡然大悟,為什麼《魂斷藍橋》在東方受到的追捧遠比它的故鄉美國來得熱烈。因為故事中的貞潔觀念、門第觀念、一見鍾情、一生痴戀,簡直同中國傳統的才子佳人故事毫無二致。《魂斷藍橋》在中國的成功,不是因為它輸出了美國人的價值觀,恰恰相反,是因為它迎合了東方人的價值觀
㈨ 二戰史讀後感300字,誰知道
《二戰史》讀後感
《二戰史》作者李德·哈特用極其嚴謹的筆墨描繪出二戰的壯觀景象。令我感觸最深的是戰爭不僅僅是軍事裝備上的較量,指揮官和部隊的素質,作戰雙方的經濟實力等等均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但軸心國家節節敗退的關鍵原因卻是資源匱乏。換句話說,經濟資源發達誰就掌握著戰場上的主動權。 德國經一戰磨礪已元氣大傷,又受《凡爾賽條約》制約,盡管希特勒步入仕途後高度重視重振軍備,軍事及經濟實力短時間內長足發展,但想要趕超歐洲列強,將地中海作為自己的內湖,拉鋸戰肯定吃不消,若是將戰爭打成了持久戰,必敗無疑。另一方面是德國本土並未發現油田,只能依靠戰前的儲備亦或是從侵略國獲取石油(羅馬尼亞);德軍依靠裝甲部隊的突擊每日需大量的石油,一旦油量補給跟不上,坦克喪失其機動性,只能任人宰割。必須速戰速決。希特勒拉攏它在亞歐大陸上最強的敵人——蘇聯,也不無道理。 同盟國則恰恰相反,它們擁有比德軍更強大的裝甲部隊及兵力:大名鼎鼎的「日不落帝國」英國,從所屬殖民地搜刮大量財產,幾百年的沉澱使其具有雄厚的經濟實力。英倫三島雖同為島國,但當時掌握著制海權。 英國和法國在德國入侵波蘭後也應有所警覺。但此時它們做的既沒有奇襲德國,也沒有對德國作鉗形包圍,而只是呆坐在自己的陣地上無所事事。這也為後期英法聯軍重大傷亡埋下伏筆。喪失了消滅德軍主力的大好時機。同盟國是依靠長時間封鎖軸心國資源使其兵糧寸斷達到戰勝的目的 二戰結束軸心國戰敗的原因很簡單,原先武器裝備的先進與出其不意的閃電戰已被戰線過長所抵消。取而代之的則是經濟停滯、資源日漸稀缺。日本襲擊美國珍珠港導致美國宣戰更使得同盟國加入了一個強大的盟友。最終美國在日本投下的原子彈宣告著二戰即將結束。 戰後蘇聯與美國相繼崛起,但戰勝國英國呢?或許在大家心中都已有了答案,英國為這兩次戰爭付出了太多太多。戰爭機器滾滾向前,縱使英國打贏了兩次世界大戰,但前進的代價卻是英國消耗數百年的積蓄換來的,戰爭後的大不列顛一片寂靜。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我們學到了很多,這些卻能夠對今天的生活有所警醒。
中國在解放後經濟飛速發展,這是好事,與此同時也要記住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要想未來更加美好,現在的我們是不是也應該為將來做好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