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二戰電影 > 法國導演特呂弗稱為詩化的電影

法國導演特呂弗稱為詩化的電影

發布時間:2022-05-19 15:50:19

⑴ 法國電影大師特呂弗代表作有那些

綠屋 Chambre verte, La (1978)

第三類接觸 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 (1977)

日以作夜 La Nuit américaine (1973)

野孩子 Enfant sauvage, L' (1970)

導演作品

情殺案中案 Vivement dimanche! (1983)

隔牆花 Femme d'à côté, La (1981)

最後一班地鐵 Dernier métro, Le (1980)

愛情狂奔 Amour en fuite, L' (1979)

綠屋 Chambre verte, La (1978)

痴男怨女 The Man Who Loved Women (1977)

零用錢 Argent de poche, L' (1976)

阿黛爾·雨果的故事 The Story of Adele H (1975)

日以作夜 La Nuit américaine (1973)

美女如我 Une belle fille comme moi (1972)

兩個英國女孩與歐陸 Deux anglaises et le continent, Les (1971)

床地風雲 Domicile conjugal (1970)

野孩子 Enfant sauvage, L' (1970)

騙婚記 Sirène Mississipi, La (1969)

黑衣新娘 Mariée était en noir, La (1968)

偷吻 Baisers volés (1968)

華氏451度 Fahrenheit 451 (1966)

柔膚 Peau douce, La (1964)

朱爾與吉姆 Jules et Jim (1962)

二十歲之戀 Hatachi no koi (1962)

Tire-au-flanc 62 (1960)

射殺鋼琴師 Tirez sur le pianiste (1960)

四百擊 The Four Hundred Blows (1959)

搗蛋鬼與戀人 Les Mistons (1958)

編劇作品

米雪的告白 Petite voleuse, La (1988)

斷了氣 Breathless (1983)

情殺案中案 Vivement dimanche! (1983)

隔牆花 Femme d'à côté, La (1981)

最後一班地鐵 Dernier métro, Le (1980)

愛情狂奔 Amour en fuite, L' (1979)

綠屋 Chambre verte, La (1978)

痴男怨女 The Man Who Loved Women (1977)

零用錢 Argent de poche, L' (1976)

日以作夜 La Nuit américaine (1973)

兩個英國女孩與歐陸 Deux anglaises et le continent, Les (1971)

床地風雲 Domicile conjugal (1970)

野孩子 Enfant sauvage, L' (1970)

騙婚記 Sirène Mississipi, La (1969)

黑衣新娘 Mariée était en noir, La (1968)

偷吻 Baisers volés (1968)

柔膚 Peau douce, La (1964)

朱爾與吉姆 Jules et Jim (1962)

筋疲力盡 À bout de souffle (1960)

Tire-au-flanc 62 (1960)

四百擊 The Four Hundred Blows (1959)
搗蛋鬼與戀人 Les Mistons (1958)

⑵ 哪一部電影被法國導演特呂弗稱為「詩化」的電影

下面哪一部電影被法國導演特呂弗稱為「詩化」的電影:()
A、《滑動門》
B、《公民凱恩》
C、《羅生門》
D、《重慶森林》
正確答案: B 我的答案:C

⑶ 請介紹一下電影導演特呂弗和他的電影《四百下

弗朗西斯•特呂弗FrancoisTruffaut(法國,1932-1984)

法國"新浪潮"電影的創始人之一,1932年出生在法國巴黎。他從小就喜愛文學和電影,在整個少年時代里,他就已經閱讀了大量的文學著作,是電影導演之中文學素養比較好的。他曾經相當崇拜巴爾扎克,在他的屋子裡,懸掛的文化名人照片中,就有巴爾扎克的--這個自稱用筆"完成了拿破崙用劍沒有完成的事業"的法國作家,很長時間都在從精神上激勵少年特呂弗,去投身文化事業。

15歲的時候,特呂弗就在巴黎發起了大眾電影俱樂部。這個俱樂部主要是聚合了很多喜歡電影的青年人,一起對電影進行研討。這可以說是電影天才特呂弗,走向他後來輝煌的電影事業的一個良好開端。在這個俱樂部里,他和夥伴們營造了一個非常好的討論電影的氛圍,糾結了一批熱愛電影的死黨。

16歲時,特呂弗有幸結識了巴贊,從此著名的電影理論家巴贊與未來的傑出電影導演特呂弗之間,結成了一種感情親如父子的關系,巴贊不止一次的把特呂弗從危難中解救出來,還一次次的幫他找工作。1953年已經入伍的特呂弗被部隊開除,巴贊再一次收留了他,到自己創辦的《電影手冊》編輯部工作,也就是在《電影手冊》的編輯部,特呂弗的電影才能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成了一個幾乎與巴贊齊名的、優秀的電影批評家。他們組成"電影手冊集團",推動了世界電影史上最著名的運動:法國新浪潮運動。

這期間,他撰寫了理論文章《論法國電影的傾向》,成為了法國電影"新浪潮"的一個理論宣言。他的觀點很大程度上被讓.呂克.戈達爾、阿侖.雷乃等所推崇。但是,這個時候,特呂弗顯然不願意只是做一個電影評論家了,1957年,他發表了電影評論《法國電影在虛假中死去》,之後就去了義大利,跟著義大利著名電影導演羅西里尼,開始學習電影導演技術,於1959年導演了自己的第一部故事影片《四百下》,一下子就獲得了成功。這部影片講述了少年安東尼的成長故事,他在學校和父母之間遊走,進行很多生活嘗試和各種冒險。1979年,他在影片《愛情長跑》之中,又插進來了影片《四百下》中的一些鏡頭,暗示同一個電影主人公歷時性的成長過程。

從此,特呂弗幾乎完全放棄了電影評論,專門進行電影導演的創作。此後一直到他1984年去世,他幾乎每一年都要導演一部影片,一生一共導演了23部影片。期間,他還做了一項文字工作:因為崇拜希區柯克,他後來到美國專訪了希區柯克,出版了訪談集《論希區柯克的電影意藝術》一書。

1960年,他導演了影片《槍擊鋼琴師》,這部影片通過一個鋼琴師的人生遭遇,講述了他在愛情和一樁謀殺中左奔右突的故事。影片是典型的特呂弗式的電影,黑白片的色調描繪了幽雅感傷的巴黎生活和記憶。

1963年,他導演了影片《柔膚》,講述了一個出版商的幸福婚姻和家庭,後來因為男人的外遇而遭到毀滅的故事。特呂弗顯示了他對人類感情、尤其是愛情關系的准確以及十分微妙的把握,對人類常常越過藩籬去尋找新鮮感情的沖動,以及這種沖動所帶來的後果和痛苦,都進行了十分精微的展示和探討。

1967年,他導演了影片《黑衣新娘》,這部影片塑造了一個為了愛情而瘋狂報復的女人:女主人公在結婚的時候,新郎卻死在了她的懷里--他被槍殺了。於是她就在隨後展開了對五個兇手的報復,影片相當驚險和激烈。但是因為這是向希區柯克致敬的影片,完全是在模仿希區柯克的影片風格了。加上作品本身也是改編自一個美國作家的原著,影片的對白都是英語,並不是特呂弗的一部成功之作,甚至可以說是一部非常平庸的作品。而且,扮演女主角的演員珍妮.莫里身材也不好而且顯老,整個影片沒有什麼看點。

1975年,他執導的影片《阿黛爾。雨果的故事》,講述了法國作家雨果的女兒阿黛爾。雨果被愛的瘋狂所毀滅的故事,探討了愛情與人生的復雜關系。

1981年,弗郎索瓦·特呂弗再一次踏上紅地毯,登上領獎台。 此時,49歲的特呂弗,伴隨著法國電影"新浪潮"的美譽,早已經成為世界電影界的天之驕子。 他記不清,再自己30多年的電影生涯以及20多年的導演生涯中,自己已經多少次象這樣,成為萬人矚目的焦點,但人們知道,這一次,由特呂弗參與編劇並導演的影片《最後一班地鐵》,已經創下了法國電影的空前記錄--它獲得了1981年法國電影愷撒獎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美工,最佳音樂,最佳音響,最佳編劇和最佳剪接等十項大獎。也就是說:特呂弗的《最後一班地鐵》幾乎囊括了當年法國電影愷撒獎的全部獎項。

同年年他又導演了影片《隔牆花》,它講述了一個有著一個幸福的家庭的男人,再次遇到過去的戀人,這個戀人剛好和丈夫住到了他的隔壁。之後,兩個人發生了無可阻擋的舊情復發,這樣一個激情故事很難有什麼好結果--最後女人開槍殺了男友後自殺身亡。芬妮。阿爾丹扮演了這樣一個表面熱情溫存,而實際上卻為了愛的佔有而瘋狂的女主角。

在特呂弗的很多影片中,他都把人的感情推向一個極端的處境,來安排和講述人物的命運,對婚戀中的人的精神狀態,有著比心理醫生還要深刻生動的把握。而特呂弗也特別的擅長發掘法國女演員的長處,像是法國最著名的女演員德芙諾、伊莎貝拉.阿佳妮、娜塔麗.貝依、讓娜.莫羅、弗朗索瓦.多萊亞、芬妮.阿爾丹等等,都和他有著愉快的合作,他在銀幕上呈現了她們--這些可以說是法國乃至歐洲最迷人,也漂亮的女人們的風采。

特呂弗可以說是真正的獲獎大戶和常勝將軍,他的影片先後獲得了法國嘎納電影節大獎、美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大獎等50多項獎項,他的影片在藝術上和商業上都獲得了成功。1984年,他因病在妻子、電影演員芬妮.阿爾丹的陪伴和安慰下,死在了她的懷里。

本世紀五十年代,在戰勝法西斯之後,全球人民都陷入反思之中,由此卻產生了偏左的思潮。在東方,以中國為代表的運動是由政府發起的,為了讓人民可以坐在同一張桌前吃上同一樣的飯,大概允許的飯量也是相同的。而西方,以西歐為代表掀起了所謂的狂飆運動,因為社會制度的不同,這場運動是由一群年輕人所引發的,其目的是要走出家門,尋找自己的飯碗。
世界電影向來有兩大派系的對峙,即美國的順從電影與歐洲的反抗電影。在上述的那個年代,這個局面是極為突出的。由於西歐青年學生的反叛精神,使那個時期產生了不少優秀影片。這些影片打破常規,反映的主題也極具個性,我們認為是新浪潮藝術中的代表。其中,具有開山意義的影片就是法國1959年出品的《四百下》。
《四百下》又名《胡作非為》,他的編導是科索瓦.特呂弗。接觸過電影史的人都會知道,特呂弗是個著名的電影理論家。度過了很糟糕的少年時代,年輕的特呂弗追隨著法國電影理論家安德烈.巴贊,並於1959年拍攝了他的第一部影片《四百下》。這部帶有明顯自傳性質的影片也是他獻給自己導師巴贊的禮物。
《四百下》是一部生活流的影片,他並沒有一件完整的故事框架,只是以主人公下一步將要做什麼為線索來調動觀眾的興趣。該片講述了一個少年人在學校、家庭、流浪、監獄時的生存狀態,表現了少年人的反抗心理。主人公最快樂的日子莫過於三次的流浪生活,而他感到最幸福的時刻則是從監獄逃出的瞬間,看見一片藍天和望不到盡頭的海洋,雖然有些迷茫,但重新擁有自由的感覺畢竟很美,回首想想那壓抑的學堂,無能的老師和破敗的家庭,彷彿是一場噩夢,當然也可能是地獄,一個摧殘人性,滅絕創造力的狹隘的世界。相反,主人公的空間則是廣闊的,影片結尾處的碧海藍天自然不必再說,即便在他那由於各種原因而被迫(被迫只是籍口)流浪的生活中,歡樂,獵奇,自信等充滿創造力的情緒始終在體顯著,走過街道與跑過樓群都是令人欣慰的,這時的心胸也自然開闊。
《四百下》最突出的特點是鏡頭的運用。該片運用了相當多的長鏡頭,當然,這與主人公的天才表演是分不開的。影片開始,鏡頭就把巴黎的街道就掃拍了一遍,這里的作用是暗示主人公流浪或說離家出走的地點,指出本片的主要情節在於主人公的流浪生活。在影片結束時,有一個著名的跟拍的長鏡頭,主人公足足跑了幾分鍾之多。我們在觀影時會體會到,人物運動的鏡頭採用切換的手法比較多,但是若碰到這么一個長鏡頭的跟拍,觀眾會從心底提出質疑,我們雖然知道主人公在逃跑,但為什麼要拍這么長的時間?此時,觀眾才會意識到跑步的意義不僅僅在於敘述情節的發展,也是表達了主人公奔向自由的那份狂喜。特呂弗打破了觀眾的習慣,強迫地調動了觀眾的思考能力,所以這個鏡頭是可以載入史冊的經典鏡頭。另外一個長鏡頭比較有意思,觀眾們往往會發出會心的一笑,這個鏡頭是老師帶學生們跑在巴黎的街頭,孩子們悄悄地三兩成伴地溜走了。這個鏡頭與主人公的情節走向沒有太大的關系,可以被稱為單一鏡頭,但它聲明了一種生活狀態,具有對環境客觀再現的作用。該片的鏡頭運用似乎達到了苛刻的地步。例如,表現父子關系時,永遠用一個畫面將人物全包括進去,而表現母子關系時則永遠採用對切的鏡頭,母與子從未出現在一個畫面中。這樣,人物間情感的遠近關系就展現無遺了。一部影片中許多鏡頭都有關於劇情的深層寓意,而不是簡簡單單地只求敘事,這才是電影藝術的真諦。
總之,《四百下》這部影片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拍攝手法上都堪稱經典之作,即便已經過去了四十年,這部影片依然是屬於非常前衛的先鋒派作品,足以伴隨著特呂弗的名字一起被載入史冊。

⑷ 法國電影大師特呂佛的代表作之一

最後一班地鐵
又名: The Last Metro

(特呂弗經典作品,法國80年代最佳影片,愷撒十項大獎)
1980年由特呂弗參與編劇並導演的影片《最後一班地鐵》,創下了法國電影的空前記錄--它囊括了1981年法國電影愷撒獎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美工,最佳音樂,最佳音響,最佳編劇和最佳剪接十項大獎。特呂弗辭世後,1990年法國影評界將《最後一班地鐵》評為法國80年代最佳影片。

導演: 弗朗科依斯·特呂弗
演員: 凱瑟琳·德諾芙 傑拉爾·德帕迪約 Jean Poiret Andréa Ferréol Paulette Dubost Jean-Louis Richard Maurice Risch Sabine Haudepin Heinz Bennent Christian Baltauss Pierre Belot René Dupré Aude Loring Alain Tasma Rose Thiéry
編劇: 弗朗科依斯·特呂弗 Jean-Claude Grumberg Suzanne
所屬地域: 法國
出品時間: 1980年

1942年9月,德軍佔領了法國北部大部分地區,猶太人紛紛逃離法國。蒙瑪特劇院經理卡斯由於來不及逃跑,只得讓妻子瑪瑞恩謊稱他已去美洲工作,實際上他躲在家裡的地下室里。貝爾納是愛國的青年演員,他進入蒙瑪特劇院後,多次與瑪瑞恩合作,萌生了愛情。然而,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發現瑪瑞恩的丈夫並未出走。貝爾納毅然離開劇院,參加了抵抗運動組織。1944年6月,德軍大敗,路卡斯才走出地窯,重見光明。此時,貝爾納也再次回到劇院。

⑸ 哪一部電影被美國作家呂弗稱為詩化電影

法國導演 弗印索瓦·特呂弗 稱為詩化電影的是《公民凱恩》。

弗印索瓦·特呂弗說:
好萊塢的財政家們……但在接受純粹的詩、傳說、寓言和神話時,在這里我指的是電影《公民凱恩》時,或許他們會頗感困難。

⑹ 《四百下》的導演是誰

對於特呂弗在電影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未來的歷史將會給他一個最為客觀的評價。

——法國著名電影評論家安德烈·巴贊

素有「電影狂人」之稱的法國電影大師弗朗索瓦·特呂弗,自他投身電影事業的那一天起,就始終以敢說敢為而著稱於世。但是與另一位電影大師讓-呂克·戈達爾所不同的是,他的所有言論都只與電影本身有關,而不是像後者一樣總是習慣於針砭時弊或是表達自己對於其他電影人的嘲諷甚至是蔑視。而這一區別,也使他始終以一種電影戰士的身份出現在世人的面前,並且始終受到後世電影人的尊敬與景仰。

1932年,特呂弗出生於法國的浪漫之都巴黎。他從小就喜愛文學和電影,並在少年時代就已經閱讀了大量的文學著作。這種勤奮好學的經歷,也使他成為日後法國電影導演中文學素養最為扎實的一位突出人物。少年時代的他曾經相當崇拜巴爾扎克,而且這位自稱用筆「完成了拿破崙用劍沒有完成的事業」的文學巨匠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從精神上給了年幼的特呂弗以巨大的鼓舞,激勵著他在長大成人後去投身夢想中的文學事業。

15歲的時候,特呂弗在巴黎發起了大眾電影俱樂部。這個俱樂部的主要活動內容,就是聚合很多喜歡電影的青年一起對電影進行研討。這可以說是電影天才特呂弗走向日後輝煌的電影事業的一個良好開端。

1953年,21歲的特呂弗終於進入了法國農業部電影處,開始拍攝一些關於法國農業的科教紀錄片。這雖然多多少少地拉近了他與電影之間的距離,但顯然還是無法使他滿意。為了真正實現自己的電影夢,他很快就辭掉了這份工作,開始在法國著名影評人安德烈·巴贊,也就是被他譽為「精神之父」的這位人物的提攜下,成為著名電影評論雜志《電影手冊》的一名編輯。正是在巴贊的具體指導下,特呂弗才最終一步步地走向了電影這一讓他為之痴迷更為之瘋狂的廣闊天地。

在擔任編輯的這段時間里,特呂弗撰寫了那篇著名的理論文章《法國電影的某種傾向》。該文章後來也被視為是法國電影「新浪潮」的一個理論宣言,而其中對於那種僵化的、墨守成規的法國傳統電影所進行的嚴厲攻擊,以及極力提倡的那種個人化的電影拍攝方法及精神的觀點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當時的讓-呂克·戈達爾和阿侖·雷乃等著名導演的大力推崇。但此時的特呂弗已經顯然不願意只是做個電影評論家了,他先是跟隨義大利著名電影導演羅西里尼學習電影導演技術,接著就在1959年執導了自己的第一部影片《四百下》,並一舉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影片以其樸素紀實的拍攝風格以及對於生活細節和心理活動的細膩描寫在電影界引起巨大的轟動,並由此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也正是由於這部曠世傑作的問世,才使得法國電影徹底改變了其原來的僵化局面,並最終促成了世界電影的多元化發展。

從此,特呂弗幾乎完全放棄了電影評論,開始專門進行電影導演的創作工作。直到他於1984年去世之前,他幾乎每年都要執導一部影片,在整個電影生涯中共執導了23部影片,其中包括《槍擊鋼琴師》、《柔膚》、《阿黛爾·雨果的故事》、《最後的一班地鐵》和《朱爾和吉姆》等經典之作,同時也因此獲得了無數令人艷羨的至高榮譽。

事實上,在特呂弗的很多經典佳作中,他都以自己極為敏感的藝術觸覺和天才般的領悟能力,常常把影片中人物的感情推向一個相對極端的處境中,並藉此來安排和講述人物的命運,從而展現人性最深處的所有善惡與美醜。他對於處在婚戀中的人的精神狀態的描寫和揭示,甚至有著比心理醫生還要深刻和生動的准確把握,讓人在欣賞影片的同時,不由得對這位似乎洞察一切的藝術大師心生由衷的欽敬與嘆服。

除此之外,特呂弗還特別擅長發掘許多與他合作過的法國女演員身上的獨特之處,並通過自己的鏡頭將她們的至情至性展露無遺。法國電影史上最為著名的眾多女演員,如凱瑟琳·德諾芙、伊莎貝爾·阿佳妮、娜塔麗·貝依、讓娜·莫羅、弗朗索瓦·多萊亞以及芬妮·阿爾丹等人,都曾經和特呂弗有過十分愉快的合作。他也在這樣的一種合作過程中,在自己創造出的那一方銀幕上永遠地留下了這些可以說是法國乃至歐洲最迷人、最漂亮的女人們的絕代風華。

縱觀一代電影大師特呂弗的整個電影生涯,他確實可以說是一位真正的獲獎大戶和常勝將軍,他的影片不僅先後獲得了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大獎、美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大獎等50多項世界級的重大獎項,而且無論是在藝術成就以及商業價值上也都取得了非常值得驕傲的巨大成功。他的這種在藝術與商業二者之間來去自如、俯仰皆是的非凡能力,也遠遠地超過了在法國電影「新浪潮」運動中脫穎而出的其他導演。

1984年,這位在世界電影史上縱橫馳騁了近30年的一代大師,在他的妻子、法國著名電影演員芬妮·阿爾丹的陪伴和安慰下,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離開了他為之傾注了畢生的愛與精力的電影事業。

⑺ 知名科幻片導演

1 《銀翼殺手》 1982 導演:雷德利·斯科特
作為各種科幻片榜單的「常年霸主」,《銀翼殺手》的第一名來之不虛。整部電影的概念遠遠超出了它所處的時代,場景、布景和斯科特的拍攝與剪輯又是那麼老練而獨到,致使很多場面都「燒錄」到影迷的腦海中無法抹去。影片的美工設計極為出色,那些弱光下的攝影和未來光怪陸離的場景都成為了經典。影片表面上講述了人類和復制人的關系,而從哲學上來說,導演探討的是一個人應該如何去「認識自我」和「尋找身份」的古老命題。
2 《星球大戰2:帝國反擊戰》 1980 導演:厄文·克什納
這是星戰系列的第五部電影,也是正序的第二集星戰。僅僅從劇情上來說,這一集的故事最為復雜和豐滿,是整個星戰系列中最為成功的一部。出人意料的是,這部電影的導演並不是一手開創了星戰系列的喬治·盧卡斯,而是他在南加州大學念書的老師厄文·克什納。當時盧卡斯忙於公司的事物分身乏術,才找來了恩師代班。沒想到多年之後,別人手中的「山寨」星戰竟然成為了民意中最好的星戰電影。
3 《2001太空漫遊》 1968 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
《2001太空漫遊》是庫布里克公認的巔峰之作,也是影史上最難以理解、最發人深省的作品之一。褒獎者認為影片充滿了哲思與反省,對人類的起源、歷史和未來做了極為深刻的思考;而批判者則認為這部影片大走形式主義路線,是一部徒有其表的形而上的電影。除掉這些文本和意義上的討論,單從影片本身藝術性來考量,你會發現這是一件堪稱完美的藝術品。片中大量古典樂的運用,更是增強了這種手工藝品的完美性和統一性。
4 《異形》 1979 導演:雷德利·斯科特
雷德利·斯科特在這部電影對未來世界做了大量大膽的、極富創作力而又真實的幻想。他創造出了一種極為恐怖的怪物,並成功地將科幻和恐怖結合在一起開創出了「科幻恐怖片」這個亞種。《異形》的完美在於它能從多個維度上進行欣賞。作為科幻片,它是一流的;作為恐怖片,它能讓你嚇個半死;而作為動作片,它又極為精彩。
5 《星球大戰》 1977 導演:喬治·盧卡斯
1977年的這部《星球大戰》開創了一個偉大的電影系列,並一度成為了美國流行文化的標志和傳奇。在當年,這部電影改變了電影的製作方式,改變了觀賞電影的審美方式。影片中的工業化和機械化的美術風格徹底改變了該類科幻片的美學預設。從此之後,任何太空飛船的外形都從《星球大戰》中有所借鑒。用斯皮爾伯格的話來說,這部電影不僅改變了觀眾如何看電影,而且還改變了如何拍電影。
6 《ET外星人》 1982 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
斯皮爾伯格在影片中創造了一個獨一無二的外星人形象,而且這個相貌奇特的外星人還喜歡喝可樂,吃巧克力豆,並且和地球上的孩子們建立了純真的友誼。很難得在「外星人入侵」的情節中看到這么富有人情味並且令人忍俊不禁的片子。這可能是斯皮爾伯格拍攝過的最有人情味的電影,也有可能是歷史上最有童趣、最美好的科幻片。此外,它更是一部童話和家庭片,影片帶著幽默、拋棄了說教和指責成為了跨越時代的經典。
7 《異形2》 1986 導演:詹姆斯·卡梅隆
《異形2》沒有照抄雷德利·斯科特在1979年完成的經典之作,卡梅隆沒有把異形簡單地塑造成嗜血的怪獸,相反,它的嗜血和殺戮首先是出於本能,其次是出於生物「護幼」的本性。《異形2》算得上是有史以來最成功的R級電影。除了創下了首部票房過億的R級電影的記錄以外,還收獲了5個奧斯卡獎的提名,其中包括希格妮·薇弗的最佳女主角提名。
8 《盜夢空間》 2010 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
迄今為止,在諾蘭的電影里,我們唯一體會不到的詞就是失望。《盜夢空間》是一部集科幻片、愛情片、動作片和文藝片於一身的電影,諾蘭成功地做到了面面俱到,而且每個方面都滴水不漏,無論是盜夢的理論還是人物的情感,都能夠自圓其說。按照諾蘭的話來說,這是一部「發生在意識結構內的當代動作科幻片」。諾蘭劇本的嚴謹性和邏輯性,當代導演無人能出其右。
9 《黑客帝國》 1999 導演:沃卓斯基兄弟
跨在新千年門檻前的這部《黑客帝國》給新世紀的科幻片定下了一個幾乎無法超越的標桿:無論是從視覺效果還是從故事設定,抑或是從科技的那種炫酷感上來說,幾乎沒有沒有新的科幻片能和《黑客帝國》相提並論。而且,《黑客帝國》中所顯露出來的那種對人與機器的關系以及生命形式和狀態的重新思考也極為深刻。上映之後,影片積攢了大批的粉絲,這些人不遺餘力地研究這部Geek電影中的Geek文化,把自己打造成了一個Geek。
10 《終結者》 1984 導演:詹姆斯·卡梅隆
作為一部開天闢地的電影,作為卡梅隆真正意義上的「完全處女作」,《終結者》的先鋒性、原創性和開拓性都是有目共睹的。這部電影中不僅有阿諾、有肌肉男、有時空旅行、有復雜的故事和設定,更重要的是它為影壇送來了卡梅隆和終結者——前者成為了日後的票房霸主,後者和「I will be back!」則一起變成了銀幕傳奇。整部影片頗有些黑色電影的感覺、恐怖氣氛渲染到位,而且當時不多見的電子音樂也為影片增色不少。
11 《阿凡達》 2009 導演:詹姆斯·卡梅隆
雖然《阿凡達》的故事沒有什麼稀奇、主題也是老套,但視覺效果卻足夠令人目眩神迷、忘乎所以。在3D的夾擊之下,「看電影」這個詞已經不再能形容觀賞《阿凡達》的觀影體驗,它更應該改成「體驗電影」。毫不誇張地說,3D這門並不時髦的技術在卡梅隆的手中重新煥發出了魔力。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可能只有到了人們對3D已經習以為常的時候,電影才能回歸內容、故事和人物本身。」
12 《回到未來》 1985 導演:羅伯特·澤米吉斯
一部強勁的早期穿越喜劇作品。應該說,影片的喜劇色彩已經超過了科幻性。在這部電影里,羅伯特·澤米吉斯大玩成人的「限制級元素」,比如和自己的媽媽戀愛、高中生抽大麻、強奸未遂、從恐怖分子手中買放射性元素玩穿越——你能想像這只是一部PG級的電影么?《回到未來》三部曲都是經典之作,它們經典到可以讓人忘記這是一部科幻片。可能這才是科幻片的最高境界——「忘我」。
13 《死亡幻覺》 2001 導演:理查德·凱利
應該說這是一部「非主流」的好萊塢電影,雖然沒有完全脫離好萊塢和美國人的主流價值觀念和價值體系,但是導演卻的確實驗了另一種講述故事的方法——而這僅僅只是他的處女作。影片很難理解,並且一直在自身的故事框架內尋找答案,只是到了電影結束的時候,答案還沒有出現。導演留下了許多疑問等待觀眾自己去解決,只是有多少人會有這個閑心去做這部Geek電影的「Geek」呢?
14 《第三類接觸》 1977 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
在那個愛喝可樂的ET之前,斯皮爾伯格試水拍攝了一部講述人類和外星人友好接觸的影片:《第三類接觸》。相比較《ET外星人》,這部電影較為晦澀,但在影片中,斯皮爾伯格還是一如既往地展現出了自己對於特技的熟稔使用——可以說,在這樣的科幻片中,特技、奇觀本身就是觀影的快感來源。法國大導演特呂弗在影片中扮演了一個科學家,表演還算可圈可點。
15 《終結者2》 1991 導演:詹姆斯·卡梅隆
比起《終結者》,《終結者2》可能在故事和人物的開創性上略遜一籌,但是在娛樂性和消遣性上,影片可算是那個時代里的佼佼者。嶄新的CGI技術完全改寫了電影的技術史,而觀眾看到吃了槍子、化成水和「拔地而起」的液態機器人也一定會驚訝地不知所終。阿諾在這一集里不再是一個冷冰冰的機器人了,而是一個懂得了學習和情感的「鐵男人」。
16 《怪形》 1982 導演:約翰·卡朋特
與其他的純粹的科幻恐怖片相比,《怪形》顯得卓爾不群,原因之一是殺死人類的直接兇手並不是外星生物,而是人類自己。兩相比較下,人類的醜陋與短視,已躍然於膠片之上。卡朋特在這部電影中展示出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才華和導演功力,而且當年只有22歲的羅伯·伯丁為影片設計的「怪形」的外貌也令人驚嘆。特效方面,卡朋特找來了斯坦·溫斯頓,他賦予了怪形以生命。
17 《星際迷航》 2009 導演:J·J·艾布拉姆斯
《星際迷航》的電視劇拍了700多集,電影也拍了整整十部,可是它在國際的影響力還不及一部《星球大戰》。好在J·J·艾布拉姆斯及時對影片進行了改良,才使得企業號重新上路。整部影片笑點和高潮頻出,絕無冷場之虞。而且在艾布拉姆斯的掌控下,既沒有拋棄原作中的精髓,也沒有主動放棄新觀眾。可能星迷會覺得太爆米花、太無趣、太普通,但它還是成功地將另一批影迷轉變為了「星迷」。
18 《決戰猩球》 1968 導演:弗蘭克林·斯凡那
1968年版本的《決戰猩球》通過了一個倒置的進化鏈的假設,諷刺了人類社會的,尤其是美國社會的宗族歧視行為。影片涉及了社會生活的眾多層面,從公民權、種族問題到進化、宗教、戰爭等等不一而足。最令人瞠目結舌的在於那個震撼性的結尾,當主角向猩猩證明了人類在地球上的文明之後便騎馬離去。可是不久之後,他卻在海灘上發現了自由女神像的殘骸。至此,他才恍然大悟,這個被猩猩統治的星球就是曾經的地球。
19 《侏羅紀公園》 1993 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
恐龍之類的巨型猛獸一直是人類的幻想或者說意淫來源,在斯皮爾伯格的《侏羅紀公園》中,這種想法成為了現實。影片中最大明星和最大的噱頭就是那些工業光魔打造的恐龍,它們的逼真程度令當時的觀眾咋舌。CGI技術也第一次在銀幕和商業上展現出了自己的實力。有人評論影片說,直到電影結束,他還恍惚在游盪,直到自己相信恐龍真的存在為止。
20 《機器人總動員》 2008 導演:安德魯·斯坦頓
作為一部動畫片,《機器人總動員》中展示出的拳拳情意、暖暖愛意足以讓人無語凝噎並徹底忘記這是一部動畫片。影片中的情感是重頭戲,而科幻——只不過是兩個機器人愛情的底色。皮克斯的造型設計一直是最令人津津樂道的部分,在《機器人總動員》中,無論是windows風格的Wall-E還是蘋果風格的Eva都讓人心生憐憫,電焊人和缺乏運動的肥胖人類也讓人忍俊不禁。
21 《天外魔花》 1956 導演:唐·希格爾
干凈利落的剪輯、步步為營的劇本、穩重到位的表演,這一切都把這部名為《天外魔花》的低成本B級恐怖片推到了影史經典的位置。影片最成功的地方並不在於表現人類是如何從植物中成長出來的,而是在於傳遞出了一種深深的恐懼感、無助彷徨感和不可知論。當周圍的人都是「異己」的時候,一個人怎麼才能獨善其身呢?站在這個角度上說,影片對當時在美國橫行的麥卡錫主義有一定的警世作用。
22 《美麗心靈的永恆陽光》 2004 導演:米歇爾·岡瑞
把這部電影定位在「科幻片」上有些勉強,畢竟這部電影的「奇幻色彩」大於「科幻色彩」。感謝查理·考夫曼的故事和他改寫的劇本,抹去記憶的情節令人驚奇也令人感喟。法國導演米歇爾·岡瑞用童話般的色彩和玄妙的特技把這個故事美麗而動人地展現在了銀幕上,在觀賞影片的時候,人們甚至會有種「頓悟」的感覺。金·凱瑞、凱特·溫絲萊特和克爾斯滕·鄧斯特的黃金自合讓人過目難忘。
23 《機械戰警》 1987 導演:保羅·范霍文
范霍文初入好萊塢,就在銀幕上塑造了一個「嶄新」的英雄。影片巨大的優點,那就是不過不失,所有的布景、台詞、特效都在為主題服務,沒有任何喧賓奪主的元素出現。在視覺效果上,影片做到了簡潔而又得體,沒有出現敗筆;在敘事、剪輯上,范霍文採用了干凈利索、毫不拖泥帶水的敘事手法,這與影片的硬派科幻風格相得益彰。
24 《少數派報告》 2002 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
有人覺得《少數派報告》是一部不著四六的、商業藝術兩不靠譜的尷尬電影。但如果平心靜氣地來看,它是一部相當不錯的科幻動作片。影片的前40分鍾,可以當成是動作大片來看,而後40分鍾則變成了另一種意義上的《人工智慧》。這兩部分並沒有全然分開,而是有機地組合在了一起。結尾多少有些「狗血」,致使格局沒有它所展示出來的那麼宏大。
25 《發條橙子》 1971 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
奶吧、生殖器隱喻、無窮無盡的色情場面和暴力場面,對集體性暴力的一種幻想和描述、可怕可怖的洗腦等等元素使得《發條橙子》成為了庫布里克的傑作,也讓它成為了眾多衛道士喉嚨中的「魚刺」。如果拋開社會意義,僅僅只是看影片本身,這是一部算得上「美好」的影片:漂亮的鏡頭語匯、莎劇一樣的對白和別出心裁的美工布景,都讓影片本身成為了藝術品。
26 《大都會》 1927 導演:弗立茲·朗
這是默片時代最昂貴的一部電影,也是表現主義的代表作。為了拍攝本片,弗立茲·朗燒掉了500萬德國馬克,那是在1927年。影片上映後曾經遭到了廣泛的批判,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大蕭條時期的德國工人並不是累死累活工作的問題,而是他們根本找不到工作,也就沒有機會在工作中累死累活——可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影片的價值也逐漸開始顯現——它像是箴言一樣精準地預言了未來世界的發展。
27 《瘋狂的麥克斯2》 1981 導演:喬治·米勒
相較於前作,《瘋狂的麥克斯2》的預算更足、場面更大、追車更火爆、末世的布景和造型更頹廢更逼真。而第一集中欲說還休的「反烏托邦」情節在這一集中才顯得昭然若揭。影片用寫實化的手法描繪出了後核戰時代的世界圖景,導演沒有渲染暴力,但也沒有對暴力扭扭捏捏。那種慘白的世界、像是動物一樣爭奪「生存權」的人類亦成為了該類電影中的「保留元素」。
28 《12隻猴子》 1995 導演:特瑞·吉列姆
影片帶有極強的特瑞·吉列姆的個人化色彩,也帶有極強的宗教和玄學的色彩。很少有人知道,這部電影翻拍自法國新浪潮中一部令人費解的電影《堤》。其導演是新浪潮中最令人不解的克里斯·馬克。這部被馬克稱為「影像小說」(photo-roman)的電影由一系列照片配以詩歌一般的旁白組成。《12隻猴子》的監制很早就對這部「電影」情有獨鍾,在他的推手之下,翻拍片《12隻猴子》才得以出生。
29 《鐵血戰士》 1987 導演:約翰·麥克蒂爾南
這部電影的經典表現在兩個方面:作為科幻片,影片提供了一個供後世不斷改編和致敬的外星怪物、它說著外星語言、只獵殺戰士、殺人武器先進、而且還把頭蓋骨當做戰利品收集;作為動作片,影片中的殺戮夠血腥、夠暴力,阿諾的表演也足夠給力,如果還要再拉上一個什麼條件的話,那就是幽閉的叢林,這種環境設置也為影片平添了幾分神秘的恐怖感。
30 《妙想天開》 1985 導演:特瑞·吉列姆
只要你反對集權主義,只要你看過奧威爾的《1984》,那麼你對《妙想天開》里的未來世界就一定不會陌生。《妙想天開》假定了一種註定要失敗的社會結構,這種社會結構高度集權、高度統一、扼殺個體自由。特瑞·吉列姆用自己獨特的「怪誕方式」揭露了這種政權的邪惡本性。這部電影的風格可以用「白日夢」三個字來形容,那個一隻蒼蠅毀滅一個集權社會的情節是典型的「白日夢」——因為集權社會本身是不可能被這樣毀滅的。
31 《暗淡的星》 1974 導演:約翰·卡朋特
雖然這部電影在約翰·卡朋特的履歷表上並不顯著,但是影片因為卡朋特那種一貫的「怪咖級特色」和黑色幽默而在科幻片的歷史上占據了一席之地。在拍這部電影的時候,卡朋特沒有什麼錢,他和丹·歐班農只用了六萬美元就拍出了這部電影。但是他有噴薄而出的想法和稀奇古怪的念頭。甚至可以說,這是一部「概念先行」、依靠想法和出奇的黑色幽默而取勝的影片。
32 《索拉里斯》 1972 導演:安德烈·塔科夫斯基
雖然塔可夫斯基本人對《索拉里斯》不置可否,但這仍然是一部大師的作品——也是大師最具爭議的作品。影片故事非常形而上學,說的是一組蘇聯科學家到索拉里斯行星上研究「海洋」,後來才發現這看似海洋的東西其實是行星的「大腦」,海洋的波動能影響到宇航員的心智和記憶。影片中表現的對外星的探索反過來也就變成了人類對自身思維以及靈魂的尋找,對外星球的研究也便成為了對自身潛意識的考量。塔可夫斯基把心理學融進科幻片中的創舉讓我們看到了電影的無限可能。
33 《第九區》 2009 導演:尼爾·布洛姆坎普
在著名影評人羅傑·艾伯特的筆下,這部電影是一部讓當年暑期檔好萊塢大片「蒙羞」的佳作。的確,寫實化和紀錄片化的鏡頭語言、顛覆性的科幻故事、對人性和「蟲性」的深刻描寫和那個算是半開放式的結尾,真的讓當年上映的《變形金剛2》有那麼點「無地自容」。 「思想」的轉變是這部電影的主題,實際上,這也是一個隱喻:人類如何對待異己就是如何對待自己,影片中人類對外星人的「種族隔離」,可以看成是對人類的「種族政策」的反諷。
34 《星河戰隊》 1997 導演:保羅·范霍文
在科幻動作片的領域里,有一個把戰爭片和怪獸片融合在一起的先頭兵,這就是保羅·范霍文的《星河戰隊》。在這部電影中,范霍文毫無顧忌地拉上了一整支部隊,在地球上和死不絕的外星怪物展開了一場殊死搏鬥。雖然說影片本身乏善可稱,但是范霍文要把這部電影打造成科幻片標桿的願景還是實現了,影片在當時創紀錄的使用了550個特效鏡頭,並開創了與外星怪物「巷戰」的先河,《洛杉磯之戰》肯定從中得到了不少靈感。
35 《光明戰士阿基拉》 1988 導演:大友克洋
大友克洋一貫喜歡「爆破」性的主題,這部《光明戰士阿基拉》深得其中三味。影片的背景是在未來的日本,主題是關於人類末日和自我發現與救贖。整部動畫片除了保留有大友克洋的一貫的工業化和冷峻的特色外,還異常的真實。可以說這種真實性已經超越了動畫片和電影的承載力而達到了啟示錄和預言的高度。即使今天再看,也一點沒有老態與拖沓之感。
36 《蒼蠅》 1986 導演:大衛·柯南伯格
《蒼蠅》是一部無法忽視的Cult傑作,影片在給予人們恐懼和驚嚇的同時還讓人們反思:科學在發展,那麼如何才能控制不受控制的科學反過來否定人類本身?柯南伯格在影片中想傳遞的無非就是一種對現代社會剝奪了人性的批判的觀點。關於「蒼蠅」,有人認為這是在隱喻艾滋、癌症之類無法被治癒的疾病,還有人認為這是在隱喻年齡增長這樣人類無法抵抗的事物。
37 《地球停轉之日》 1951 導演:羅伯特·懷斯
1951年,世界處於冷戰之中,這部電影的誕生顯然帶有某種「警世」的特徵,因為外星人千里迢迢地來到地球,就是為了告誡人們「要和平,不要戰爭」。這種處理方法和當年的主流科幻片南轅北轍,所以影片也就在時間的洗汰中挺立了下來。冷戰結束後,影片的反戰內容被進一步解讀成了「耶穌傳遞福音」,意義也隨著時間的變化而歷久彌新。片中的地球人沒有什麼力量卻自不量力,沒有人能理解「和平」的含義,一切問題都要通過核彈和國家暴力來解決——懷斯對冷戰的諷刺可見一斑。
38 《全面回憶》 1990 導演:保羅·范霍文
當科幻遭遇動作明星,我們就得到了「科幻動作片」。在這類電影里科幻色彩往往只是底色的一種,而動作明星的個人魅力才是影片的「重頭戲」,《全面回憶》就是這么一部電影。著名的保羅·范霍文召集來了《機械戰警》的班底為我們打造了一個未來世界,在這個世界裡,他把前州長阿諾塑造成了一個有勇有謀、有肌肉有智慧的平民英雄。值得一提的是,這是好萊塢最後一部大規模使用微縮模型拍攝的大片。隨後,數碼時代和CG動畫就不可阻擋地到來了。
39 《月球》 2009 導演:鄧肯·瓊斯
鄧肯·瓊斯一鳴驚人的處女作,充滿哲思、令人動容。雖然在近些年,這種令人難以下咽的英倫范科幻片格外少見,但是大衛·鮑伊的兒子卻讓我們看到了它並未絕跡。山姆·洛克威爾的獨角戲沉靜而深邃,讓人很容易對其產生情感上的投射,正是這種情感交流才成就了影片的顛覆性結尾。可以說,這是人類有史以來拍攝過的最具家庭氣息的科幻片,我們驀然發現,原來科幻片也可以這么安靜和文藝。
40 《獨立日》 1996 導演:羅蘭·艾默里奇
你可以形容這部電影大而無當,也可以將其視為神作,更可以只是把它當做測試影音設備的發燒天碟——但有一點你不能否認,那就是這部電影看得人酣暢淋漓,如果用一個字形容,那就是:「爽」。大投資、大場面、大製作,好萊塢用這種無法復制的電影攻克了世界影壇。《獨立日》開創了一種科幻片的故事模式,那就是在電影中,弱勢的一方往往會因為機緣巧合、發現對方的致命弱點而獲得最終的勝利。
41 《電子世界爭霸戰》 1982 導演:史蒂文·利斯伯吉爾
影片的故事和演員的表演並不出彩,但是《電子世界爭霸戰》的概念、風格和技術卻是劃時代的。導演史蒂文·利斯伯吉爾在影片中塑造了一個和現實世界並存的虛擬世界,成為了第一部描繪虛擬空間的科幻電影。毫不誇張地說,後世幾乎所有的同類影片都收到了本片的啟發。而且電子游戲以及Geek文化也從此開始了勃興的發展。影片還是史上第一部用CG和真人結合的方式完成的特效電影。
42 《五百年後》 1971 導演:喬治·盧卡斯
喬治·盧卡斯的長片處女作,片名THX1138指的是一個追求獨立思考能力的工人,他主動要求擺脫思想控制。影片有著極強的形式主義傾向,塑造了一個類似於喬治·奧威爾在《1984》中展示的集權世界。從這部處女作里我們能看到盧卡斯日後創作的一些傾向:科幻、烏托邦、斗爭、反抗等等。如果說《星戰》系列是盧卡斯寫的通俗小說,那麼這部電影則當之無愧的是一本充滿哲思的散文詩。
43 《禁忌星球》 1956 導演:弗雷德·威爾科克斯
這是一部大投資、大概念、大製作的科幻片。影片中有一個擬人化的機器人,比《星球大戰》中的那個機器人要早了20年。雖然影片的特技在今天看來已經是「粗製濫造」,但所揭露出來的「仇恨即怪獸」的人文倫理思考卻顯得與時俱進。可以認為這部電影啟發了盧卡斯拍攝《星球大戰》,間接地對《異形》和《黑客帝國》產生了影響。此外,這部影片還開創了一個「外星時代」的到來:機器人、異形、超自然機器、太空飛船和外星球都成為了下一個時代里銀幕上的標志。
44 《螢火蟲》 2005 導演:喬斯·韋登
觀賞這部影片的時候,喬斯·韋登撰寫的那些閃耀著小聰明的干練、詼諧的台詞是最令人愉悅的體驗。雖然有人認為整部影片都是在故弄玄虛,都是在「為賦新詞強說愁」,但不能否認,喬斯·韋登在影片中很好地營造了一種神秘感,並一直把這種懸念留到了最後。這是一部「以人為本」的科幻片,它告訴人們,不用盧卡斯的那種堆砌外星生物的模式,也一樣可以拍出一部有趣的「星戰片」。
45 《哥斯拉》 1954 導演:本多豬四郎
哥斯拉這名字出自日本流行小說家香山滋的同名小說,在原作中,哥斯拉是來自外界的巨大破壞者——在1954年的日本,這個破壞者指的是核戰爭——對於原子彈的記憶,大和民族要比我們深刻得多。影片公映後,受到了日本青少年的追捧,於是在接下來的50餘年時間里,哥斯拉被改頭換面地28次搬上了銀幕。這個怪物在銀幕上不僅見證了電影技術的發展,而且還見證了日本社會的發展。
46 《人工智慧》 2001 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
47 《天降財神》 1976 導演:尼古拉斯·羅格
48 《飛俠哥頓》 1980 導演:邁克·豪傑斯
49 《命運之門》 2004 導演:什恩·卡魯斯
50 《太空英雌芭芭麗娜》 1968 導演:羅傑·瓦迪姆

⑻ 《滑動門》《公民凱恩》《羅生門》《重慶森林》哪一部被稱為�

《羅生門》 被法國導演特呂弗稱為「詩化」
爾雅通識課-影視鑒賞考試

⑼ 呂克·戈達爾和弗朗索瓦·特呂弗都有哪些代表作品

呂克·戈達爾
Jean-Luc Godard
出生日期 1930-12-03
出生地 Paris, France

人 物 簡 介

1930年12月3日出生於法國巴黎,幼年移居瑞士,長大後回到巴黎。他大學時攻讀的是人種學。戈達爾自小對電影就有狂熱的興趣,1950年,他進入法國《電影手冊》編輯部,開始從事專職影評。隨後的十年間里,他整天泡在電影資料館,研究和觀看了大量各種類型的影片,打下了深厚的電影素養的底子。1954年到1958年,他嘗試導演了五部短片。

1959年,在特呂福的幫助下,29歲的戈達爾導演了第一部長故事片《精疲力盡》並一舉成名。

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是戈達爾創作的高峰期,主要影片有《精疲力盡》、《卡賓槍手》、《瘋狂的比埃羅》等。

1961年,他與安娜卡莉娜結婚,而高達也拍了一連串由安娜卡莉娜主演的影片。但這對出色的銀色夫妻,卻在1964年離婚,不過之後二人仍保持在電影上合作的關系。

自1967年拍攝《中國姑娘》以來,特別是1968年法國「五月風暴」之後,戈達爾與當時法國學生運動領導人讓_比埃·高蘭組織了「維爾托夫小組」,聲稱他信奉蘇聯早期「電影眼睛派」創始人吉加·維爾托夫的理論,要用影片作為無產階級革命的武器,同時,「為了攝製革命電影,首先應該對電影進行革命」。戈達爾和它的小組拍了一系列的「政治影片」。其中包括《真理》、《東風》、《義大利的斗爭》、《直至勝利》、以及《一切順利》。

70年代,戈達爾曾遭遇車禍,一度中斷拍片,移居瑞士。直到1980年才重又回法國拍攝故事片,主要有《故事》、《芳名卡門》、《新浪潮》等。

1959年《精疲力盡》柏林影展最佳導演獎
1962年《隨心所欲》威尼斯影展審查員特別獎
1965年《阿爾伐城》則是贏得柏城影展金熊獎。
1983年《芳名卡門》威尼斯影展金獅獎。

弗朗索瓦·特呂弗- -

「新浪潮」名正言順正式掛牌是從特呂弗的《四百下》開始的。影片講述一個名叫安托萬的倔強的孩子生活在不安定的家裡,不服母親和繼父的管教,後來因偷竊而被關進教養院,又從那裡掏出來的故事。這部表現「問題少年」的電影引起了觀眾極大的興趣和關注,並因此獲得了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和紐約影評人最佳外語片獎等多項大獎。這部影片使特呂弗一舉成名,它也是安托萬·杜瓦內爾系列影片的第一部。

《四百下》主人公安托萬的故事有特呂弗自己童年生活的影子。特呂弗童年、少年時代也是一個難以管教的孩子。屢次從家中逃跑,有過少年教養院的經歷。後來到部隊當兵,也因為從軍營逃跑而作過軍人監獄,退役後,他當過電焊工、放映員、交易所跑腿、新聞記者等,後來被安·巴贊發現,進入《電影手冊》,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因此他在《四百下》的片頭題詞上寫上:獻給安·巴贊,以表達巴贊對他的知遇之恩。巴贊是在該片開拍的第二天去世的。

1958年,在他拍攝的第一部短片《頑童》中有一個鏡頭:一群滿街亂跑的頑童正在撕毀一個著名導演的影片海報。這個鏡頭似乎對他自己也是一個隱喻:他自己正是以一個頑童的姿態一陣狂轟濫炸沖進了電影圈。但是,在對特呂弗的電影才能充分肯定的條件下,歷來對他有一種論斷:認為他是以反對傳統而成為傳統,以攻擊學院派而成為學院派,以貶斥商業化而具商業化。特呂弗的電影經歷代表了「新浪潮」一般意義上歷史命運。第一,他是「新浪潮」導演中最成功的人,「新浪潮」因為有他的成就而有價值;第二,他最後成為最具商業化的導演之一,事實上他後來回到了傳統的攝制模式上去了。但是傳統已經不是原來模樣,都經過了改造,「新浪潮」已經被歷史承認了,「新浪潮」融入傳統中去是正常的。那麼,特呂弗的作品究竟在哪些方面體現了這些價值呢?法國評論家諾·繆爾托在《特呂弗的反常特點》一文中將他的影片分為五個主題,認為他們反映了他的主要愛好:

書籍,兒童,女人,電影,他本人。

這五個分類表明了特呂弗船做題材的多樣性,但鄭海多樣性中,他鮮明的強調了作為一個「作者-導演」的個性和統一性。他的影片迴避了政治、社會問題,甚至迴避了現實的日常課題,他的影片始終突出的一個主題是「愛」。有這個「愛」出發可以將他的影片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以安托萬系列為代表的「自傳體」作品。這個系列延續了20年,安托萬的演員仍是讓——皮埃爾·雷奧。那是以「愛」為線索串連起一個人的成長過程,關注和探索一個個體在社會約定了的體制內成長的境遇,他的困惑、迷惘、反叛與失敗。《四百下》中的安托萬沒有愛。家庭與社會對他來說是壓抑的。人們常常津津樂道影片中安托萬奔向大海的那個長長的鏡頭,那當然是雷諾阿式的,在技術上並不是他的首創,他在這里表達的是一種青春期的渴望,他具有時代意義。到了《二十歲之戀》,他開始懂得調情;《偷吻》中,他已經從部隊復員,四處打工,初嘗人生的艱辛,但「愛」依然是最難找的;《夫妻之間》則是他的結婚與離婚的故事;《飛逝的愛》青春已經過去,家已破碎,「愛」仍無處可尋。

另一類是關於女人的,他喜歡用相同的主題結構、不同的組合來探索愛情的情感本質,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人際關系的詮釋。如《朱爾與吉姆》講述的就是一個女人同兩個男人發生愛情故事。從某種程度上,這就像是他的影片的原型結構,他其後的諸多作品多在這部影片的基礎上部分變動或變奏。如《夏日之戀》中有二男一女,《兩個英國姑娘和大陸》中的二女一男,《巴黎最後一班地鐵》的丹妮芙周旋在兩個男人之間。

特呂弗贊同雷諾阿的《游戲規則》,認為這是一部「完全消除了好人和壞人的觀念的心理影片。」這大概也是他自己所要追求的境界,他著力於刻畫人的心理。因此他將「嚴謹」還給了現實主義。面對著他的人物的這種多元性或多重性,他選擇了寬容。這是他的影片所流露出的歷史觀。他曾經對他的演員凱瑟琳·德納芙說:「生活不是電影,電影也不是生活。電影只有一個半小時,只能表現重要而有意思的事,因而要比生活強烈的多,迅速的多……如果想拍寫實主義的影片,那到大街上找人就是。」這就是他的電影觀。

閱讀全文

與法國導演特呂弗稱為詩化的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