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介紹一下世界三次電影運動。
第一次電影運動:歐洲先鋒派電影運動 (1917年----1928年)
一、法國印象主義派(1917---1928)第一個先鋒派
中心人物:路易.德呂克 創作了《西班牙的節目》《流浪女》1922 發表《上鏡頭性》
代表人物:謝爾曼.杜拉克《西班牙的節目》1919 《微小的布德夫人》1923
馬塞爾.萊皮埃《黃金國》1921 阿貝爾.岡斯《車輪》1923 讓.埃普斯坦《忠誠的心》1923
主要貢獻:
1、開掘題材拓展電影心理敘事的表現,作品題材選擇適合描寫人物心理活動的。
2、追求自然物象與人物心理和精神的對應,依據自然景象的瞬息變化的客觀事實給藝術家的印象。
3、確立新的攝影技巧以適應人物心理和精神視覺表現
4、強調視覺節奏的表現與節奏剪輯的重要性,內部和外部節奏。
二、超現實傾向的各種流派:
純電影美學試驗:
1、法國立體主義流派:費爾南.萊謝爾《機器的舞蹈》強調圖形形狀的匹配和節奏性剪輯
2、抽象主義流派:亨利.希美特《純電影的5分鍾》
達達主義無理性的電影試驗:
曼.雷伊《回到理性》第一部作品 雷內.克萊爾《幕間休息》充滿幻想,又荒誕的達達主義,共同反理性的藝術主張。失去了現實性而變為了超現實性的。
超現實主義電影的絕對現實:
達達主義的超現實性美學追求最終導致了超現實主義電影的產生。是許多先鋒派的最終歸宿
謝爾曼.杜拉克《貝殼與僧侶》1927 劉易士.布努艾爾《珍珠項鏈》1929 《一條安達魯狗》超現實主義的代表作品 曼.雷伊《海之星》1929
三、德國表現主義:1919---1924 受到先鋒主義的影響
表現主義受到後印象主義的影響 代表作品 羅伯特.維內《卡里加利博士》表現主義造型風格,布景和背景情調一致,人物造型與布景一致,光線陰影,視覺造型為表現主義特徵
《吸血鬼諾斯費拉杜》《三生記》《泥人哥連》
現實主義傾向:
室內劇:卡爾.梅育《最卑賤的人》編劇《卡里加利博士》編劇之一
利用布景,主題和環境發生變化,但還是無情的命運,不用表現主義而用現實主義的方式表現
街頭電影:現實主義創作態度 利用布景 感興趣的是社會環境而不是心理狀態。
四、前蘇聯的蒙太奇學派:與共產主義社會主義與階級並行,社會與經濟
受到未來主義和構成主義的影響。
1、 庫里肖夫「實驗工作室」普多夫金操作。莫茲尤辛德三個沒有表情的特寫鏡頭
2、 維爾托夫的「電影眼睛派」拍記錄片,反對劇本,演員,攝影棚。但用改變運動速度和奇特攝影角度來觀察生活,進行選擇的記錄,非現實主義的態度。蒙太奇的並列和配合。
3、 柯靜采夫和塔拉烏別爾格的「奇異演員養成所」
4、 愛森斯坦的理論與創作: 《戰艦波將金號》1925 敖德薩階梯
雜耍蒙太奇 後來創作了理性蒙太奇(誇大蒙太奇作用,被否定) 建立蒙太奇理論
5、 普多夫金的蒙太奇敘事:《母親》 《聖彼得堡的末日》 《成吉思汗的後代》
強調劇本創作;強調演員的基礎作用;(與庫里肖夫的「電影模特兒」與愛森斯坦的「類型演員區分開來。)蒙太奇作為電影藝術創作的基礎,創立聯想蒙太奇。
普多夫金強調鏡頭的組接,分鏡頭突出細節的重要性。而愛森斯坦則強調蒙太奇的沖突。
五、記錄主義電影的發展
1、維爾托夫的「電影眼睛派」機械主義的記錄本性出發。實景拍攝,偷拍,搶拍。後來法國新浪潮運動受其影響創造出記錄片和故事片結合的樣式。
2、德國抽象派華爾特.魯特曼《柏林交響曲》1927 受到維爾托夫的影響。
3、20年代末法國先鋒派幾乎成了記錄主義派。阿爾貝托《只有時間》1929 讓.維果《尼斯現象》 讓.班勒維《章魚》《海蜇》《水甲蟲》將水中的動物用幾何圖形拍出來,如康定斯基和畢加索的畫。
4、尤里斯.伊文思 《雨》
5、英國 約翰.格里爾遜《飄往漁船》
6、羅伯特.弗拉哈迪 《北方的納努克》演員與記錄片形式。
7、德國的場面調度,法國的攝影和蘇聯的蒙太奇剪輯,拍了法國影片《聖女貞德的受難》默片的結束。
第二次先鋒運動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運動 二次世界大戰以後
代表作品:
羅西利尼 : 新現實主義與戰爭關系《羅馬不設防的城市》 《游擊隊》 《德意志零年》《歐洲51年》 《義大利萬歲》
維斯康蒂: 以《沉淪》獲得新現實主義之父的稱號。 《大地在波動》現實主義和唯美主義結合,但後來《受難的人們》《威尼斯之死》則完全追求唯美主義了。
德.西卡: 與柴伐蒂尼的合作(傑出的劇作家)《偷自行車的人》最具有代表新現實主義作品。 《孩子們注視著我們》《擦鞋童》 使用非正式演員的自由風格。
德.桑迪斯:《羅馬十一時》將新現實主義推向另一個高峰。使用攝影棚和正式演員與非正式演員混用,與羅西里尼《羅馬不設防的城市》部分相同。
新現實主義的美學特徵:1、記錄性 2、實景拍攝 3、長鏡頭的運用 4、關於非職業演員的運用 5、結構形式(追求簡單朴實的結構) 6、地方方言的運用
新現實主義的繼承:脫離現實主義
費里尼:追求浪漫主義《道路》《卡比利亞之夜》《八部半》最具個性化的作品。剪輯空間跳躍。
安東尼奧尼:模糊現實,強調主人公的主觀感知。《奇遇》《放大》《紅色沙漠》有非現實超現實的色彩。自然色彩隨心理的變化。
第三次電影運動:法國「新浪潮」與「左岸派」五六十年代
新浪潮---作者電影
1958年誕生,特呂弗《淘氣鬼》夏布洛爾《漂亮的塞爾琪》
1959年幸福年,特呂弗《胡作非為》 1960年高峰 1961年沒落年。除戈達爾《如此生活》
「新浪潮」巴贊推崇為精神之父。一、電影是現實的漸進線。 二、場面調度的理論。
創作特徵:
與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有共同的東西,但是新浪潮有強烈的個人色彩,而新現實主義則是有重大的社會性。
主題:非政治的電影;否定傳統的道德觀念
攝影方法:側重電影的照相性,側重畫面的新鮮感,拒絕功能主義或學究式的畫面。
音響:大量的自然音響,真實感
剪輯:長度、節奏。快速剪輯,鏡頭之間之間銜接。時空跳接。長鏡頭的使用增加真實感。
從新浪潮後,特呂弗和夏布洛克的長鏡頭,戈達爾的跳接與快速剪輯。
表演:非職業演員,不知名的演員。
總之對傳統的電影語法毫不在意。
左岸派----作家電影
代表作品:
阿倫.雷乃《廣島之戀》《去年在馬里昂巴德》1961 亨利.高爾比《長別離》1961
阿蘭.羅伯-格里葉《橫跨歐洲的特別快車》瑪格麗特.杜爾《音樂》1966《黃太陽》1970
側重內心的描寫。他們是文學和戲劇的革新派。
受到影響:
1、 接受了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學和潛意識學說的影響,表現人的真實。
2、 接受了薩特的「存在主義」的影響,表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3、 伯格森「真覺主義」影響,強調非理性感受進入意識深處,強調知覺認識社會。
4、 受到布萊希特的影響,對現實進行曲折的表現,以溝通內心的幻想。
主要的特徵:
主題:偏愛回憶,遺忘,記憶,試圖把人的這種精神過程搬上銀幕;描寫人的責任性和自罪心,記憶總與歷史事件相關。《廣島之戀》中。
導演:從記錄式的現實主義然後再轉向純精神的現實主義中去。
剪輯:最重要的美學革命。《去年在馬里昂巴德》百分之七十效果來自剪輯。其一,取消傳統電影的間歇法,如化入化除,取消過渡鏡頭,用跳接對時空,事件的人為壓縮;其二,鏡頭位置的顛倒;其三、鏡頭的並列運用,先後不銜接甚至對立;其四、循環剪輯,有意識的重復。
音響:左岸派導演比新浪潮修養更高,所以對音樂和音響的細節考慮比較多。
表演:舞台演員充當,有意識拉開人與人的距離,採用間離效果。
攝影:沒有統一的風格,但不用谷達爾的肩扛式。講究畫面構圖和布光,特別是雷乃得推鏡頭別具特色。
兩者的區別:
1、 成分看:新浪潮製作者大都是巴贊《電影雜志》的評論員,由自己走上影壇。左岸派則是左翼作家團體的文人。所以修養要比新浪潮高。
2、 時間看:新浪潮始於50年代末期,左岸派要比它的導演早,雷乃1948年就開始。
3、 年齡上:新浪潮小夥子,而左岸派則是中年了,所以經歷與閱歷要比前者高
4、 主題和手法:新浪潮有強烈的個人傳記色彩,而左岸派則是普遍意義的全人類性質的主題,作者電影多採用第一人稱,而作家電影多採用第二,第三人稱,甚至混亂人稱。而且有強烈的文學,戲劇色彩有藝術的假定性遠遠超過新浪潮。
5、 拍攝地點:前不反映重大歷史,所以多在巴黎,而後者在全世界拍攝。
6、 美學追求:新浪潮向生活靠攏,向真實深入,而左岸派感興趣的是人的精神活動,人的思想,人的內心。
7、 製作周期:新浪潮以潦草的,半即興的拍攝,所以周期短,而左岸派則以仔細著摸得方式,周期較長。
8、 影片通過檢查:前者內容簡單,不涉及政治,因此一般順利通過(除了戈達爾《小兵士》)
但後者由於背景較為復雜,所以要遇到麻煩。
左岸派採取鮮明的立場直接干預生活,把赤裸裸的社會現狀搬上銀幕,觸發觀眾的的情感與選擇,所以左岸派是五六十年代的先鋒派。
四、法國詩意現實主義 三十年代
法國詩意現實主義的先驅:初期 30年代
雷內.克萊爾:(夢幻的)有聲電影的初期《巴黎屋檐下》1930《百萬法郎》1932 《七月十四日》1933 四部曲。 《自由屬於我們》是這時期最優秀的作品,喜劇風格影響了卓別林《摩登時代》傳送帶這場戲。
讓.維果:(唯美的)《零分操作》1932 《駁船阿塔朗特號》1934
詩意現實主義的發展:高峰 1934---1939 黑色現實主義,揭露社會黑暗
雅克.費戴爾:《大賭博》一個演員配兩個角色。《米摩沙公寓》1935 《英勇和狂歡節》1936
敘利恩.杜威維爾:《大衛高爾德》1930 《西班牙殖民地集團》1935 《同心協力》1936
馬塞爾.卡爾內:(悲觀的)《珍妮》《霧碼頭》《北方旅店》《太陽升起》《夜間來客》《天國的子女們》
讓.雷諾阿:(寫實主義大師)《墮胎》《母狗》《布杜落水遇救記》《托尼》與愛森斯坦合作編劇,景深鏡頭的使用。獨立製片的開始。
《大幻滅》和平主義的作品。淡化情節,使作品趨於記錄,形成了寫實主義風格。聲音處理一、四種語言的混合運用;二、影片中的語言和對話同時表明著不同人的身份。三、音樂的處理,主導影片的動機。
《游戲規則》死亡的價值。移動攝影,以及深焦鏡頭。
詩意現實主義的後期 1939後
讓.格里米庸:《為了一分錢的愛情》《皇家華爾茲》《奇怪的威爾多先生》《駁船》《天空屬於你們》
雅克.貝蓋爾:《古比紅手》《安東和安東奈特》《金盔》《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
詩意現實主義的貢獻:
1、 更新現實的觀念。最奇特,最具特色的方面。
2、 景深鏡頭的運用與確立,他的實踐為巴贊的「場面調度」的理論得到了證實,景深鏡頭的運用,對於「電影本體論」的發展影響很大。
3、 發揮電影中文學的力量。
誤識:
1、 忽視電影藝術的視聽性。
2、 藝術群體對個體的沖擊。
⑵ 有關電影的知識有哪些
一、世界電影常識
1、電影誕生於1895年12月28日的法國巴黎,《火車進站》《工廠的大門》成為世界上最早放映的一批影片,盧米埃爾兄弟由此被譽為電影之父,開創了電影寫實主義的傳統。
2、1902年由法國導演喬治·梅里愛拍攝的《月球旅行記》成為世界上第一部科幻片,梅里愛被譽為電影魔術家,發明了很多電影特技,如停機再拍、多次曝光等,開創了電影技術主義的傳統。
3、1903年美國導演鮑特拍攝的《火車大劫案》成為最早的西部片和警匪片,出現了平行剪輯。
4、美國導演格里菲斯1915年《一個國家的誕生》、1916年《黨同伐異》是兩部史詩級的影片,格里菲斯在影片中成熟運用蒙太奇,尤其是平行剪輯和最後一分鍾營救。其影片片長可達三小時,鏡頭數量超過1000個,確立了電影的基本單位是鏡頭。
5、世界上最早的電影流派是出現於英國1910年前後的布萊頓學派。
6、美國導演羅伯特弗拉哈迪1922年拍攝的《北方的納努克》成為世界上第一部紀錄片,弗拉哈迪也被譽為紀錄片之父。
7、發生於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以法國、德國為中心,後席捲整個歐洲的先鋒派電影運動是電影史上第一次影響深遠的電影運動。
8、1927年,美國拍攝的《爵士歌王》成為世界上第一部有聲電影。
9、1935年,美國拍攝的《浮華世界》成為世界上第一部彩色電影。
10、1937年,迪斯尼出品的《白雪公主》,成為世界上第一部動畫長片。
11、1941年,奧遜威爾斯執導的《公民凱恩》被譽為現代電影的開山之作。
12、1967年,阿瑟佩恩執導的《邦妮和克萊德》成為新舊好萊塢電影的分水嶺。
13、《偷自行車的人》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運動的代表作品。
14、20世紀50年代末興起的法國「新浪潮」運動,得力於《電影手冊》雜志,該雜志的主編是著名電影理論家安德烈·巴贊(長鏡頭理論的提出者)。新浪潮代表作品有特呂弗《四百下》和戈達爾《精疲力盡》。
15、阿爾弗萊德·希區柯克被稱為「懸念大師」,他最大的成就在於他的敘述故事的結構方法——懸念的設置。代表作品:《後窗》《驚魂記》《迷魂記》。
16、喜劇大師查理卓別林的代表作有《淘金記》《城市之光》《摩登時代》《大獨裁者》等作品
17、西部片是美國特有的一種電影類型,標志著西部片成熟的作品為1939年約翰福特導演的《關山飛渡》。同一年,美國還誕生了世界經典名片《亂世佳人》
18、蒙太奇學派出現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中期的蘇聯,以愛森斯坦、庫里肖夫、普多夫金為代表,他們力求探索新的電影表現手段來表現新時代的革命電影藝術,代表作有《戰艦波將金號》。
19、瑞典電影大師伯格曼做出了獨樹一幟的出色成就,開創了哲理電影的先河。其代表作有:《第七封印》(1956),《野草莓》(1957)《處女泉》(1959)《呼喊與細語》(1972)。
20、《藍色》《白色》《紅色》三部曲的導演是波蘭導演基耶斯洛夫斯基。
二、中國電影常識
1、1896年,上海徐園又一村開始放映西方電影,被中國人稱之為西洋影戲。
2、1905年,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問世,由北京豐泰照相館拍攝,譚鑫培主演。
3、1913年,中國第一部故事短片《難夫難妻》,又名《洞房花燭》,由張石川、鄭正秋導演。
4、1920年,中國第一部長故事片《閻瑞生》問世。
5、1928年以後的幾年,《火燒紅蓮寺》共拍攝了18部,成為中國電影早期最成功的系列電影。
6、1931年,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問世,導演是張石川。
7、1935年,《漁光曲》在莫斯科國際電影節獲得榮譽獎,成為中國第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電影。
8、1948年,費穆導演的《生死恨》是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
9、中國第一部動畫片是《大鬧畫室》,1926年由萬氏兄弟研製。
10、新中國第一位女導演是王蘋,代表作品《柳堡的故事》。
11、中國電影第五代導演的開山之作是張軍釗的《一個與八個》。
12、中國第一位女演員是嚴珊珊,1913年出演了香港的第一部電影的《莊子試妻》。
13、《小城之春》的導演是第二代導演費穆。(田壯壯曾經翻拍過)
14、國歌《義勇軍進行曲》是聶耳於1935年,為「上海電通公司」拍攝的故事影片《風雲兒女》所作的主題歌。
15、新中國第一部長故事片是1950年由東北電影製片廠拍攝的《橋》。
16、新中國第一位獲奧斯卡獎的中國人是蘇聰。(1988年第60屆奧斯卡音樂作曲獎,在《末代皇帝》中擔任配樂)
17、首部在競賽性國際 A 級電影節上榮獲大獎的中國電影是《紅高粱》 (1988年第38屆西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18、中國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獲得「金棕櫚」大獎的影片是《霸王別姬》。
19、中國第一位也是世界影壇第二位主演影片獲得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的演員是鞏俐。(1988年《紅高粱》獲金熊獎,1992年《秋菊打官司》獲金獅獎,1993年《霸王別姬》獲金棕櫚獎)
20、華語電影史上第一部榮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的影片是李安導演的《卧虎藏龍》(2000)
三、電影節及電影市場
1、中國電影三大獎項,內地金雞獎,香港金像獎,台灣金馬獎。內地電影三大獎項,金雞獎,百花獎,華表獎。
2、中國境內唯一的A級電影節是上海國際電影節,1993年首次舉辦,,最高獎為金爵獎。
3、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是威尼斯電影節,最高獎項為金獅獎。創辦於1932年,號稱「國際電影節之父」。
歐洲電影三大獎分別為金獅獎,金熊獎和金棕櫚獎。
4、奧斯卡金像獎,正式名稱為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是美國一項表彰電影業成就的年度獎項,於1927年設立,1929年開始評選。
5、全球電影票房最高的電影前三分別為《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阿凡達》《泰坦尼克號》。
6、中國電影票房最高的電影前三分別為《戰狼2》《哪吒之魔童降世》《流浪地球》。
7、當前好萊塢五大電影公司分別為迪士尼,華納兄弟,環球,索尼,派拉蒙。
8、美國電影分級制度分為5個等級,分別為G級(大眾級,任何人都可以觀看),PG級(輔導級,該級別電影中的一些內容可能不適合兒童觀看。),PG—13級(特別輔導級,建議13歲後兒童觀看),R級(限制級,建議17歲以上觀看),NC—17級(17歲以下(包括17歲)禁止觀看).
9、漫威的超級英雄人物包括鋼鐵俠,美國隊長,蜘蛛俠,黑寡婦,金剛狼,綠巨人,雷神,黑豹,死侍,蟻人,奇異博士等。
10、DC的超級英雄人物包括超人,蝙蝠俠,神奇女俠,海王,閃電俠,綠燈俠等。
⑶ 電影愛好者如何系統性地學習電影知識
干這一行很累的,你必須能吃苦。想當導演,就要從頭做起。你可以咨詢北影輔導班。去那裡學些知識。想考研。看你分數能不能達到北影、中戲、上戲的分數線。如果可以你報導演系。至於書籍。相信開卷有益。相關書籍都是可以的。
⑷ 提問一些有關電影知識的問題
1————據《中國電影發展史》記載,香港的第一部故事片《莊子試妻》在1913年出產,編導是黎民偉、攝影師是羅永祥,主要演員是黎民偉和嚴珊珊。
3———— 《倩女幽魂》系列共有三部,分別為《倩女幽魂》(又名〈神劍誅妖〉,1986年)、《倩女幽魂2人間道》(又名《亂世伏魔》,1990年)、《倩女幽魂3道道道》(又名《金佛喋血》,1992年),這三部影片均為徐克電影工作室出品,徐克監制,程小東導演。
4————第一屆(1982年)
最佳影片:《父子情》
最佳導演:方育平(《父子情》)
最佳男主角:許冠文(《摩登保鏢》)
最佳女主角:惠英紅(《長輩》)
最佳編劇:張堅庭《胡越的故事》
建勛(出品:德寶影業有限公司)
最佳導演: 最佳剪輯:蔣國權《最後勝利》
最佳原創電影歌曲:《黎明不要來》(《倩女幽魂》) 作曲、作詞:黃沾 主唱:葉倩文
最佳原創電影歌曲:《憑著愛》(《群龍戲鳳》) 作曲:盧冠廷 作詞:潘源良 主唱:蘇芮
5———— 黎民偉(1893~1953)
中國電影先驅之一,有「中國電影之父」、「香港電影之父」之稱。廣東新會人。
7————成龍 洪金寶 元奎 元彪 甄子丹
8————王家衛
1997年第50屆最佳導演獎
王家衛 Happy Together春光乍泄(香港地區)
9————張曼玉
2004 《清潔》第5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康城影展)「最佳女主角」
10————梁朝偉
2000王家衛的《花樣年華》榮獲53屆戛納電影節最佳男主角
⑸ 五十年代末的電影新浪潮緣起在
有關這個概念的緣起解釋如下:
『來歷』
「新浪潮」這個詞最早來自法國女記者弗朗索瓦絲·吉羅(Françoise Giroud)於1957年10月3日發表於法國時事周刊《快報》(L'Express)的一篇以社會調查報告為依據的文章,這篇名為《新浪潮》的文章是改期《快報》周刊的封面文章,文章中將二戰後新一代法國青年統稱為「新浪潮」。之後,這個概念最早由法國影評人皮埃爾·比亞爾(Pierre Billard)於1958年2月的《電影》(Cinéma 58)第一次運用到電影批評中,在文章中,比亞爾列舉出一個法國青年導演的名單,名單上有22位新導演,在文章的末尾,比亞爾不無感慨地寫到:「這股『新浪潮』為什麼還服服貼貼地跟著前輩轉,真令人困惑。」但法國新浪潮運動,一般認為是從1959年戛納電影節上出現的一批法國青年導演為標志,從此人們將這批青年導演通稱為「新浪潮」一代。
『代表人物』
弗朗索瓦·特呂弗、讓-呂克·戈達爾、埃里克·侯麥、克勞德·夏布羅爾、雅克·里維特
『戈達爾新浪潮作品』
戈達爾經常流連於巴黎的咖啡館,或在水壩工地上當小工,這孕育了第一部短片《混凝土工程》(1954)。1960年,他的第一部故事片《精疲力盡》獲法國讓·維果獎。此片沒有腳本,導演連夜突擊對白,並在排練中進行修改。在後來的影片中,甚至在拍攝中還需導演向演員提示對話內容。他的這種即興式拍攝風格大多數是實景、外景,獨樹一幟,蜚聲國際。該片連同特呂弗的《四百擊》等影片被認為是「法國新浪潮」的代表作。
戈達爾是一位思想激進且多產的導演,主要作品有《小兵》(1960)、《蔑視》(1963)、《美國製造》(1966)、《中國姑娘》(1967),前期作品表現了西方人的精神危機和混亂生活,後期轉向對左傾思想的研究。1959年,在特呂弗的幫助下,29歲的戈達爾導演了第一部長故事片《精疲力盡》並一舉成名。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是戈達爾創作的高峰期,主要影片有《精疲力盡》、《卡賓槍手》、《狂人皮埃洛》等。
⑹ 20世紀50年代末電影新浪潮起源於哪個國家
20世紀50年代末電影新浪潮起源於法國。
法國新浪潮電影指法國1958年末、1960年代初的新電影製作及創作傾向,其中不少新導演都是《電影手冊》雜志的影評人,包括重要的導演如讓·呂克·戈達爾、弗朗索瓦·特呂弗、克勞德·夏布洛爾、雅克·里維特等人,他們大都崇尚個人獨創性,表現出對電影歷史傳統的高度自覺,體現「作者論」的風格主張,不論在主題上或技法上都與傳統電影大相徑庭。代表作如阿侖·雷乃的《廣島之戀》(1959)和戈達爾的《斷了氣》(1960)等。左圖為特呂弗著名影片《祖與占》(朱爾與吉姆)劇照,1991年,中國香港導演吳宇森拍攝了《縱橫四海》向其致敬。
⑺ 簡述法國電影新浪潮運動
一切緣起一則社會新聞:一部「流氓」的跑車撞死了一位摩托車手。特呂弗和小兄弟夏布羅爾以此為藍本寫了個劇本,這時他們共同的朋友戈達爾正在為劇本發愁,發信求助。然後,就有了電影《精疲力盡》:導演戈達爾,編劇特呂弗,藝術指導夏布羅爾。
這群電影頑童合力拉開了法國電影狂飆年代的大幕——日後我們所知的法國新浪潮,始自1956年冬。盡管《四百下》的拍攝和上映是在1958年,《精疲力盡》的公映更要遲一年。
《精疲力盡》的三人組,還有陪特呂弗看了許多電影的里維特,那時他們年輕得不可一世,在電影資料館里揮霍著寂寞又騷動的青春。
對於這群「電影館的孩子」來說,電影是避難所和朝聖地,是他們對於生活所有認知的來源。他們供職於《電影手冊》,個個野心勃勃,試圖用文字搭建起一座萬神殿,夢想有朝一日他們也可以帶著自己拍攝的膠片進駐這神殿。
在某次回憶時,夏布羅爾說:這里沒有浪潮,只有大海。作為過來人的他或許比旁人更明白,昨日的舞台曾何其熱鬧,縱然他們曾榮為主角,卻從來不是全部。
(7)二十世紀50年代末興起的法國電影運動擴展閱讀:
法國電影新浪潮運動的意義:
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是繼歐洲先鋒主義、義大利新現實主義以後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響的電影運動,它沒有固定的組織、統一的宣言、完整的藝術綱領。
這一運動的本質是一次要求以現代主義精神來徹底改造電影藝術的運動,它的出現將西歐的現代主義電影運動推向了高潮。這一運動有兩個部分,一是作者電影,即「新浪潮」;另一是作家電影,即「左岸派」。
稍後至50年代末,新浪潮更明確的表達出另一種電影,更輕靈生動,用新攝影機在大街小巷拍攝,不再在設影棚中拍攝。新浪潮現象很快對全世界產生了影響。從巴西到波蘭,自捷克斯洛伐克至美國,都有青年影人效仿新浪潮掀起新電影。
⑻ 電影知識
一、 特殊效果
按照電影的類型和風格可使用不同的特殊效果技法,大體分類如下。
1 特殊化妝(Special Make-up)
從簡單的老人化妝到狼人,「拯救大兵瑞恩」,「星艦騎兵」等影片中的傷員和彌留之際的士兵都是用特殊化妝手法來表現的。傳統的特殊化妝耗費很多時間和金錢,因為特殊化妝用的材料價格高昂,而且熟練的化妝師也很少。
可參考的網路站點有最近拍攝完成的電影「從黃昏到黎明」里扮演Sex Machine的 Tom Savini的主頁和叫Joeblasco的教育機構站點。
2 電子動畫學 (Animatronics)
Animatronics是Animation和Electronics的合成詞,是利用電氣、電子控制等手段製作電影需要的動物、怪物、機器人等的技術。一句話就是製作機器人演員的技術。
「星球大戰」中的R2D2,「侏羅紀公園」中的恐龍,「勇敢者的游戲」中的獅子和蜘蛛,都是用Animatronics製作的演員。在Animatronics領域中,最有權威的人士當數費爾·提貝,他在電影「侏羅紀公園」和「星艦騎兵」中擔任過電子動畫效果監督。
目前Animatronics在Motion Capture(運動捕捉)領域里也在躍躍欲試。要用電腦圖形非常自然地表現人體不可能表現出來的形態,靠Key-Frame Animation(關鍵幀動畫)是不容易得到自然移動的效果的。結果就要靠機器人演員來做需要的動作,然後在電腦里利用機器人演員的數據製作出很自然的動作。如果想想Stan Winston製作的 Mouse Hunter就容易理解了。
3 計算機圖形 (Computer Graphics)
從1977年製作的電影「星球大戰」開始,Computer Graphics在電影中占的比例越來越大。如今電腦特技技術有了相當的發展。盧卡斯原以為因電腦特技技術的落後,他所策劃的9部「星球大戰」系列電影不可能在有生之年完成了。但是如今電腦和CG技術取得了飛躍性的發展,電腦特技能表現的領域也越來越廣闊,「星球大戰」系列電影也可以全部完成了。
電影中的巨大水柱和恐龍等都是利用CG進行再創造的形象。如今通過這種影像,人們可以感受到Computer Graphics技術離我們如此之近,在這些創作中,製作「螞蟻」的PDI公司和製作「玩具總動員」、「昆蟲總動員」等影片的Pixar公司都是不斷開發利用新技術、開拓CG應用領域的先鋒。
4 影像合成 (Compositing)
這是影視劇特殊效果製作中占最大比例的部分。影視劇中的2D效果基本使用Dissowe或Wipe.Pan以及Matte Painting等合成影像。這對形象的自然表現非常重要。
過去用傳統的光學方式進行影像合成,合成的影像越多,畫面質量越差。為了克服畫面質量下降,ILM用了Vista Vision攝像機。而如今因數字技術的應用,影像合成質量和特殊效果等都使電影的表現力得到很大的提高。「阿甘正傳」中跟總統握手的場面是展示數字合成技術無限應用潛力的最好的例子。
5 模型 (Miniature)
把不可能實際拍攝到的布景、建築物、城市景觀、宇宙飛船等做成微縮模型的叫做Miniature。Miniature是電影史上使用歷史很長的傳統特殊效果。這種特殊效果將來也會在影視劇中繼續使用。
理論上可以用CG來代替Miniature,但是,現在CG比模型攝影質量和真實感都差,比例和細節部分都不夠理想。因此電影製作中還是把Miniature作為首選。只有用Miniature無法拍攝到的場面才用CG製作。因此CG的利用還是有限的。舉個例子, 影片Lost in Space沒有用Miniature 攝影,而把大部分場面用CG來表現。因此影片的真實感和深度感都很差,看電影的感覺就像玩電子游戲時的感覺一樣。
因此,目前業內人士不贊成使用CG模特。簡單舉個例子,電影中所有有關紐約市的Miniature都是由Hunter Gratzner來製作的。而如果用CG來表現紐約市的話,如何管理那麼多的數據量,對CG工作者們來說還是難題。
6 爆破效果 (Pyrotechnic)
爆破效果是利用化工技術表現出的效果,在特殊效果領域中占很重要的地位。一般用爆破Miniature或用CG合成渲染影像,跟其它部分連起來使用。
因火葯的製作方法不同,火焰的形態和顏色也不同。炸葯的安裝位置和用量決定爆炸時場面的形態。因此這是相當依賴經驗和理論的專業領域。在互聯網中查找跟Pyrotechnic有關的站點就很容易找到詳細說明爆破效果理論的主頁。
拍攝真正的爆破場面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利用裝有Real Motion, Pyromania, Fire Effect等爆破場面的CD-ROM或 Max的After Burn, Light Wave的Hyper Boxell等也是一種辦法。Hyper Boxell或 After Burn是應用Volume Metric和Shaer的插件。因此使用得當,就能得到非常逼真的效果。特別是After Burn, 在電影「Armageddon(絕世天劫,華納,1998)」中用過,很有名氣。但是After Burn 的渲染時間比Hyper Boxell慢得多,質量方面因很久沒有做過比較,不能斷定,可能不相上下。
二、 特殊攝影
特殊攝影屬於專業攝影技法,據說是某位電影製作者在偶然的失誤中發現的。
特殊攝影方法可分為四大類。
1.攝像機的操作方式;
2.在攝像機上安裝光學裝置,如攝像機的濾鏡;
3.在後期製作(Post Proction)期間,在顯像或光學處理過程中利用特殊處理辦法;
4.拍攝Miniature時用的Go-Motion, 休諾蓋爾,Motion Control等技法。
在製作Block Burster時,如果特殊效果場面很多,除了一般的攝影監督以外還要選一位特殊影像攝影監督,專門負責特殊攝影。因為特殊攝影本身需要攝影高手,攝影技術也跟一般的劇情攝影完全不同。ILM著名的丹尼斯·繆倫原先也是特殊效果攝影的監督。
以「獨立日」等影片頗有名氣的Roland Amorich社團,也聘用了叫Anna Foster的特殊攝影監督。Anna Foster雖然是女性,但她忠實地履行許多男性都感到不好做的特殊攝影監督的職責,而且其實力也被業內人士們所認可,因此很有名氣。
1 高速攝影
要通過操作攝像機攝得Slow Motion Scene或者拍攝Miniature時,為了調整比例,可以採用高速攝影。
這種技法常見於吳宇森執導的電影,如「喋血雙雄」中周潤發雙手拿著手槍以慢動作打槍戰的鏡頭等。這個電影用操作攝像機的手段,每秒 24幀以上的速度拍攝,然後放映機以正常的每秒24幀的速度放映。這樣,被攝體的移動相對於幀數變得慢一些。
一般每秒50/28 幀的速度拍攝,而得到Slow Motion。Miniature的爆炸場面和戲劇性動作場面主要使用高速攝影。
2 低速攝影
這也是通過操作攝像機得到特殊效果的拍攝方式。跟高速攝影相反,用這種方式可以得到Fast Motion效果。
每秒 24 幀以下的速度拍攝後,以正常速度放映就會得到影像相對於攝影幀速度變快的效果。要在短時間內給人們展示花開的過程或日出的過程時就用低速攝影。
3 縮影(Miniature)攝影
目前,Miniature攝影中普遍使用Motion Control攝像機,有時也用一般的攝像機,而過去用的是休諾蓋爾攝像機。
休諾蓋爾攝像機利用潛望鏡的原理把配有小透鏡和反射鏡的長管跟TV攝像機和一般攝像機連在一起拍攝物體。附在休諾蓋爾透鏡上的反射鏡像潛望鏡一樣把影像反射到附在攝像機透鏡上的反射鏡,攝像機就把反射到反射鏡上的影像拍攝下來。 這樣可以得到原始的Motion Control拍攝效果。這種拍攝方法一般在物體快速進入直接用攝像機無法拍到的狹窄空間時用得比較多。
休諾蓋爾攝像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星球大戰」 第一集中X wing 沖向帝國軍的Das Star表面的鏡頭。
4 Goal Motion攝影
Goal Motion攝影跟Clay Animation一樣,是Staff Motion Animation技法中應用的Miniature攝影方式。這種技法是利用人們照相時用的單鏡頭Reflex Camera,邊移動照相機,邊一張一張地拍攝Miniature的技法。這是ILM為了「星球大戰」的拍攝開發的技法。Goal Motion攝影的代表鏡頭是影片「印第安那·瓊斯」里的坑道鏡頭。這跟原始的Motion Control技法非常相似。
5 Staff Motion 攝影
這里要說的Staff Motion攝影不是像Clay Animation那種Staff Motion攝影技法。Clay Animation那種 Staff Motion是一邊一點一點移動被攝體,一邊一張一張地拍攝畫面的方式拍攝動畫的。
而這里要說的是休瑪廣告里出現過的360°靜止場面攝影技法。當然,像「聖誕節的惡夢」這樣的Staff Motion Animation攝影也叫作Staff Motion 攝影。但休瑪廣告中出現的Staff Motion攝影是以被攝體為中心,把Still Camera即人們照相時常用的單鏡頭Reflex Camera按一定的間隔排成一圈或一排,在同一瞬間里進行拍攝的。這樣Still Camera就能製作出從多個角度拍攝的靜止畫面。在編輯這些畫面時把它們粘在一起,做成相聯接的影像。
這是一位英國的特殊效果攝影監督1996年新開發的。它要求非常精確的攝影技法。目前全世界只有兩三個人能使用這種技法。 因此,休瑪CF製作費用的35%付給了負責Staff Motion攝影的英國人。在Block Burster中可以看到這種技法的是最近拍攝的Lost in Space等影片。
⑼ 20世紀50年代興起的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得力於什麼雜志 該雜志的主編是
《電影手冊》,安德烈巴贊。
⑽ 20世紀50年代末興起的法國什麼運動
20世紀50年代末興起的法國新浪潮運動。
20世紀50年代中期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是繼歐洲先鋒主義、義大利新現實主義以後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響的電影運動,它沒有固定的組織、統一的宣言、完整的藝術綱領。
這一運動的本質是一次要求以現代主義精神來徹底改造電影藝術的運動,它的出現將西歐的現代主義電影運動推向了高潮。這一運動有兩個部分,一是作者電影,即「新浪潮」;另一是作家電影,即「左岸派」。
(10)二十世紀50年代末興起的法國電影運動擴展閱讀:
「新浪潮」的產生有著特定的歷史背景,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長期制度僵化的社會造成了青年一代的幻想破滅。首先,法西斯的垮台,歷史性的審判,使得國際上的右派勢力受到嚴重打擊。其後,斯大林的去世,對他的重新評價,又使得左派勢力陷入茫然,而不光彩的阿爾及利亞戰爭和越南戰爭,再次使中間派開始感到失望。
這時,整整一代青年人視政治為「滑稽的把戲」。當時的文藝作品開始注意這些年輕人,描寫這些人成為這一時期文學藝術的特殊現象,在美國被稱作「垮掉的一代」,在英國被稱作「憤怒的青年」,在法國則被稱作「世紀的痛苦」或「新浪潮」;因此,在「新浪潮」的影片中,從主題到情節,從風格到表現手法都帶著這種時代的印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