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二戰電影 > 法國電影名伶

法國電影名伶

發布時間:2022-05-25 02:10:32

『壹』 誰能介紹下《勇敢的心》電影歷史背景

提到威廉·華萊士(William Wallace)的名字,人們會立刻聯想起13世紀末、14世紀初蘇格蘭民族獨立運動的那段崢嶸歲月。的確,華萊士可以說是英國歷史上最富傳奇色彩的一個英雄人物。7個世紀以來,後人對他的興趣和崇拜可謂是經久不衰。15世紀時,吟遊詩人哈里(又稱盲哈里)就憑長達十一卷、一萬兩千行的凱爾特語傳奇史詩《華萊士之歌》(The Wallace)名動一時,文化階層爭相傳閱。此書自16世紀付梓後,在蘇格蘭的流行程度僅次於聖經。最近一次的「華萊士熱」則源於1995年好萊塢出產的大片《勇敢的心》(Braveheart),由梅爾·吉普森成功塑造的華萊士形象俘獲了全世界影迷的心,以致於在影片公映後,蘇格蘭旅遊局便推出了「電影旅遊」(filmtourism)的項目來滿足從全世界蜂擁而至的觀光客的要求,互聯網上有關「Braveheart」的搜索鏈接竟然達到了21000個之多。值得一提的是,電影劇本改編自蘭道爾·華萊士1995年出版的暢銷小說,而小說就是以《華萊士之歌》為藍本進行創作再加工的。從15世紀的史詩到20世紀的電影,它們無疑都在延續著一個「威廉·華萊士的神話」。那麼,我們不禁要問,神話中的華萊士究竟與歷史上的華萊士相去多遠呢?
現存的大部分有關威廉·華萊士的記載都集中在1297年9月11日他帶兵取得斯特靈橋(Sterling Bridge)戰役的輝煌勝利到1298年7月22日在福爾科克(Falkirk)敗於英王愛德華一世這段時期內。而關於他的身世,則是疑雲重重的。那麼華萊士究竟是一位草莽豪傑還是一位騎士英雄呢?
在14、15世紀蘇格蘭的編年史作家中,只有盲哈里和沃爾特·鮑厄(Walter Bower)賦予其筆下的華萊士以顯赫的騎士身份。其他人,如福爾頓的約翰(Johnof Forn)和安德魯·溫頓(Andrew Wyntoun)等都不諱言華萊士相對寒微的家庭出身,但他們顯然不想給予這個問題以過多的關注,只是加以描繪他所擁有的雄健體魄和天賦神力。至於電影《勇敢的心》,似乎也傾向於後者的處理方式。
實際上,「華萊士」(Wallace)並不是蘇格蘭當地的姓氏而是一個綽號,最初的含義是「從威爾士邊境地區來的人」。據史料記載,12世紀時,華萊士家族的祖先作為親兵跟隨布列塔尼裔的斯圖亞特家族(the Stewarts)從英格蘭的什羅普郡來到蘇格蘭。自戴維一世(1124-1153)以後,斯圖亞特家族世襲了王室管家一職,並在蘇格蘭西部的倫弗魯郡、拉納克郡及艾爾郡擁有龐大的領地,是權擅一方的大貴族。而華萊士家族作為斯圖亞特家族的封臣也得到了蘇格蘭西南部的一些采邑。根據盲哈里所說,位於倫弗魯郡的埃爾德斯利正是威廉·華萊士的出生地,他在附近的佩斯利修道院接受了童年教育。青年時代的華萊士曾居住在艾爾郡的里卡頓,這里是他叔叔理查德的領地。華萊士在成年後的首次驚人之舉就是在拉納克郡殺死了英格蘭的郡守。照此看來,華萊士崛起於蘇格蘭的西南部並與斯圖亞特家族保持著密切關系,這一點應該是沒有多少疑問的。
另外的線索來自於1297年的一枚鈐印在信上的圖章,這封信是華萊士在當政後寫給呂貝克和漢堡兩個自治市的市長以要求通商的。圖章上刻有「Willelmile Waleysfilii Alani」這樣的一行拉丁文,意思是「阿蘭的兒子威廉·華萊士」;除此之外,上面還繪有一副弓箭,也許暗示了華萊士原本是一名職業弓弩手,早年靠捕獵甚至是偷獵為生。而在1296年8月愛德華一世對蘇格蘭的首次征服過程當中,曾經有不下1500名的蘇格蘭大小領主在一份「拉格曼文件」(Ragman Roll)中署名效忠英王,其中一人的名字就是「阿蘭·華萊士」(Alan Walays)。如果這個阿蘭就是威廉·華萊士的父親,那麼我們也許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華萊士來自於低級騎士家庭,而他本人卻並非騎士出身。
斯特靈橋大捷後,「經王國的一致同意並且以至高無上的蘇格蘭王約翰·巴利奧爾的名義」,華萊士被冊封為「騎士,蘇格蘭的護國公和軍隊總指揮」。在中世紀這樣一個嚴格講究出身和等級分明的社會中,如此之速的晉升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當電影《勇敢的心》中出現男女主角的扮演者梅爾·吉普森和蘇菲·瑪索時,看電影的人一定都在期待著英雄與美女之間所產生的那種奇妙的「化學反應」。好萊塢的編劇們無疑給觀眾製造了一個「美女惜英雄,英雄愛美女」的浪漫愛情故事,全然不顧與歷史的巨大出入。史上被稱作「法國母狼」的愛德華二世的王後伊莎貝拉竟然被蘇菲·瑪索演繹得如此凄婉多情,實在是貽笑大方的一件事。學者們大多認為這一情節根本不值一駁,事實上這位王妃在華萊士死後3年才從法國來到英格蘭,7年後愛德華三世才出生。
在盲哈里的《華萊士之歌》中,只出現了兩位與華萊士有關的女性,一位是他的母親,另一位就是瑪麗安·布萊德福特(Marion Braidfute)。後者原為拉納克郡拉明頓城堡的女繼承人,在聖肯蒂真教堂與華萊士結婚。1296年8月27日,蘇格蘭人在鄧巴慘敗於英軍。次年,華萊士在拉納克與士氣正盛的英軍交鋒,寡不敵眾,逃往妻子處避難。後來瑪麗安被英軍抓住並遵照拉納克郡守威廉·海瑟爾里格的命令予以處決。1297年5月,華萊士殺死海瑟爾里格,完成報仇心願並自此嶄露頭角。
這位傳說中的妻子在電影里是作為一個引導華萊士精神歸宿的關鍵性角色而出現的(不過是身份降低為貧民,他們兩人的結合也變成了私定終身)。如果沒有記錯的話,影片一開始就設計了少年華萊士的父親為抵抗英格蘭人而英勇獻身的背景,他於是跟叔叔學習武藝,不料長大後卻只求和心上人廝守終身。妻子的被害擊碎了華萊士的美夢,也使得他從與世無爭走上了義無返顧的反抗之路。如此的情節安排難免會給人一種「沖冠一怒為紅顏」的感覺,不過由此也可見編劇一定要把華萊士塑造成情聖的決心。
歷史上是否真的有這么一位瑪麗安·布萊德福特是大可疑問的。因為除了盲哈里提到的這些涉及華萊士私人感情生活的零星片段之外,其他的編年史和傳記作家都對此隻字不語。後世甚至有人指出,「瑪麗安·布萊德福特」與哈里一個鄰居的名字很相似,懷疑是被詩人借用了。其實在《華萊士之歌》中,類似這種移花接木、「掠他人之美」的例子並不鮮見。盲哈里是在華萊士家族後代(克雷吉的威廉·華萊士爵士)的資助下完成大作的,由此可以想見,不論是出於精神上的由衷崇拜,還是出於客觀的經濟原因,詩人必然會在創作過程中竭力鋪敘事跡,以完成後人崇功報德之心願。
然而不論瑪麗安·布萊德福特存在與否,看上去「為情復仇」的說法都是不成立的。因為早在1296年8月,拉納克郡的一份法律判決文書上就出現了「威廉·華萊士,盜賊(Williamle Waleys,thief)」的字樣。追源論始,拒絕對英王宣誓效忠應該是華萊士在1296年就背負惡名的肇端。在愛德華一世看來,1296年夏季對蘇格蘭的首次征服是強弱判明、毫無懸念可言的。鄧巴戰役後,蘇格蘭的大小貴族之所以在「拉格曼文件」上署名,表示效忠英王,承認其為蘇格蘭至高無上的領主,目的就在於換取愛德華一世對他們現有領地及封號的默許。事實上,不管其父臣服與否,如果威廉本人不向愛德華一世的「新英格蘭王朝」輸誠,他是決不會享有對家族領地和封號的繼承權的。愛德華一世派駐拉納克和克萊德斯戴爾的郡守海瑟爾里格握有蘇格蘭西南部的司法審判權,並著力懲戒像華萊士這樣拒絕效忠的「叛亂分子」,這必然引起後者的強烈不滿和憤恨。另外,盲哈里和安德魯·溫頓都在著作中提到,此後不久,華萊士的父兄就因反叛而遭毒手。果真如此,勢必堅定了華萊士拿起武器、與英格蘭人殊死一搏的信念。
1286年亞歷山大三世的暴斃以及隨之而來的坎莫爾王朝的絕嗣是引發蘇格蘭國內政治動盪和英格蘭入侵的導火線。1290年-1291年間,13個有皇族血統的候選人向英王愛德華一世提出了「王位大訴訟」(the Great Cause)。這場王冠之爭實際上主要是在約翰·巴利奧爾(John Balliol)和羅伯特·布魯斯(Robert Bruce)之間展開的。布魯斯與斯圖亞特通過土地分封和聯姻在蘇格蘭西部形成了龐大的家族關系網。他們雖然在與巴利奧爾的王位角逐中敗下陣來,但自始至終也沒有放棄對王位的要求。在巴利奧爾統治期間(1292年-1296年),他們一直是以「麻煩的製造者」而聞名的。1296年後愛德華一世的征服戰爭對他們來說不失為一個東山再起的絕好機會。
許多人將威廉·華萊士看作是一個造反的英雄,這其實是對他名聲的最大褻瀆。雖然華萊士家族與斯圖亞特—布魯斯家族聯盟有著緊密的封建義務關系,但他本人畢生都保持了對巴利奧爾王朝的忠誠。在華萊士短暫的護國攝政期間,當時囚禁在倫敦塔的巴利奧爾依然被尊奉為蘇格蘭的合法國王。即使是在1298年因為福爾科克戰敗、華萊士被迫離開蘇格蘭之後,他也沒有放棄營救這位前國王的外交努力。
既然華萊士對巴利奧爾王朝忠心不貳,那麼他對一直覬覦王位的布魯斯家族必然是充滿疑慮和警惕的。而布魯斯家族之所以早早選擇站在愛德華一方,無非是想藉助英格蘭人的力量打擊巴利奧爾派以再圖王位,因此華萊士的忠誠與威望對他們而言也是一種威脅,兩者可謂「道不同不相為謀,終難水乳」。有的歷史學家甚至懷疑正是羅伯特·布魯斯出賣了華萊士,因為在1305年捕獲華萊士並把他交給英格蘭人的門蒂斯的約翰(Johnof Menteith)後來成為了羅伯特一世的寵臣。
15世紀時,斯圖亞特王朝詹姆斯三世所奉行的親英政策再次引起了蘇格蘭民族主義情緒的強烈反彈。在此背景下,威廉·華萊士和羅伯特·布魯斯(羅伯特一世)的歷史地位被人為地拔高,就此成為全民景仰的民族英雄。在這個英雄神話的創造過程當中,約翰·巴伯的《布魯斯之歌》與盲哈里的《華萊士之歌》同樣功不可沒。為了凸顯兩位英雄在精神上的一致性,他們於著作中虛構了這樣一個情節:在福爾科克,當兵敗的華萊士撞見了站在英格蘭人一邊作戰的布魯斯時,痛斥他的膽怯和懦弱。華萊士的一席話有如當頭棒喝,喚起了布魯斯心中沉睡已久的反抗意志。從這以後,布魯斯力補前愆,回到愛國主義陣營中,並在華萊士殉難後繼承他的遺志,繼續領導抗擊英格蘭入侵者的斗爭,最終贏得了獨立戰爭的勝利,建立起布魯斯王朝。說到這,讀者不難發現,電影《勇敢的心》也是完全照搬了這一幕。
在這個精心杜撰的故事當中,最致命的謬誤就是敘述者完全混淆了三代羅伯特·布魯斯。「羅伯特」其實是布魯斯家族一直沿用的名字。第六代卡里克伯爵羅伯特(1210年-1295年)是1291年13個王位競爭者之一,而羅伯特一世(1274-1329)已經是布魯斯家族的第八代了。在福爾科克一役中,「叛國投敵」的是第七代羅伯特,也就是羅伯特一世的父親。這時羅伯特一世(我們暫且稱他為小羅伯特)的態度是並不明朗的,但可以肯定,在此戰結束後,他也參加了抵抗運動,很有可能是與他父親在對愛德華一世繼續臣服與否的問題上產生了分歧。然而,當1302年由於華萊士在法國和教皇宮廷所進行的外交斡旋使得巴利奧爾回國復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時,他又一次背離了愛國陣營,尋求與愛德華的妥協。小羅伯特·布魯斯作為堅定的獨立運動領導人的姿態是在1305年華萊士殉難後才得以確立的。1306年他發動政變登上王位,1314年又在班諾克本對愛德華二世取得決定性的軍事勝利。在1328年的《北安普頓條約》中,愛德華二世正式承認他為蘇格蘭國王,並完全放棄對蘇格蘭的宗主權要求。羅伯特一世固然無愧於「民族英雄」的稱號,但至少在1297年-1305年間,他的時叛時附表現出了其本人在以何種方式成就家族王權霸業上的猶疑不定,這自然無法與華萊士的忠誠無私及英勇無畏相提並論。客觀點說,貴族是絕對的現實主義者,而華萊士的可貴之處正在於他對自由理想的執著與獻身。
data-layout="right"其實,在有關威廉·華萊士的文學與影視作品中與史不合之處還甚多,以上只是試舉兩三例以饗有興趣的讀者。據說,美國權威的中世紀史專家莎朗·克羅撒(Sharon Krossa)在觀看電影《勇敢的心》還不到兩分半鍾的時候,就已經羅列了不下18處的史實錯誤。我們普通觀眾當然不需要向她那樣輜銖必較,不過如果真想對華萊士其人其事有個全面公允的認識的話,不妨讀一讀3本有「正視聽」之效的著作。一本是格雷姆·冒頓(Graeme Morton)的《威廉·華萊士:真人與虛構》(William Wallace:Man And Myth,Sutton,2001)。另外一本是歷史學者阿蘭·揚(Alan Young)和攝影家邁克爾·J·斯泰德(MichaelJ.Stead)合著的《追隨威廉·華萊士的腳步》(In The Foot stepsof William Wallace,Sutton,2002),本書可謂是圖文俱勝。如果說英國薩頓版的兩本書是嚴肅的學術性著作,那麼科林·麥克阿瑟(Colin McArthur)的《蓬島仙舞,勇敢的心與蘇格蘭人——好萊塢電影中蘇格蘭形象的歪曲》(Brigadoon,Braveheart And The Scots—Distortionsof Scotland in Hollywood Cinema,L.B.Tauris,2003)則針對性更強,其對電影的批評已經從內容層面擴展到了對審美趣味、創作觀念的批評。在《勇敢的心》中,出現了不少有意設計的意識形態的象徵符號,如蘇格蘭特有的薊、短裙和高地(實際上沒有證據表明十三世紀的蘇格蘭人穿的是短裙,華萊士也並非高地人,影片開頭時少年瑪麗安摘了一束薊花送給華萊士的情節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發生的,因為那非要把手弄得血流不止不可),還有背景音樂中反復響起的風笛聲等等。雖然影片創作人員的初衷未必如此,但是它確實迎合了當下西方社會一些極右翼團體的非理性訴求。不管怎樣,也許正如法國著名的心態史專家莫里斯·哈布瓦赫所說「一個藝術家成功與否,要看他是否具有作為一個符號聚集點的能力,吸引那些與他的作品並不直接相關的各種情感」,在這個意義上,《勇敢的心》能捧回奧斯卡小金人並在全球大熱自有它的成功之道。也許只有歷史學家會對其表現出十足的不屑一顧,但受此片啟發並熱衷於「史詩巨片」的好萊塢也完全有理由對前者的「迂腐」表現得不以為然,繼續我行我素地拍下去,製造一個接一個的票房奇跡。

『貳』 一代名伶畫扇女跟老頭是什麼電影

痞子大叔

7.9分
主演:陳育臣柴蔚
導演:鄧安東
類型:愛情動作
時長:65分鍾
年代:2017
地區:內地
簡介

『叄』 默片時期的著名電影藝術家要五名

阮玲玉、樂蒂、夏夢、藍蘋、凌波等

阮玲玉

人生如戲。

化妝間,一個人對著鏡子,慢慢地抬起右手,畫眉。

從後台一路奔波,在幕後悄悄凝望等待開場,再走過連接幕後和舞台的虎度門,你不再是你自己,你已經成了戲中人。

阮玲玉就活在戲中。1936年3月8日,就在今天上海的新閘路沁園村9號,阮玲玉徘徊在自己的家裡,也徘徊在生死的邊緣,在接下來的幾分鍾里,她在平日里最喜歡吃的八寶粥里放下三瓶安眠葯,她選擇的是永遠的安睡和心境的安寧。

阮玲玉是整個中國電影默片時代的超級明星,她的一顰一笑中散發了當時上海的優雅氣息,從處女作《掛名夫妻》開始,先後拍攝了《自殺合同》、《故都春夢》、《野草閑花》等29部影片。1930年5月,《影戲雜志》舉辦「電影明星選舉」中,阮玲玉以6179票當選第一名,這個時候的巨星胡蝶也僅僅得票3784票,然而所有的這些沒有給阮玲玉帶來所謂的幸福。

25歲的阮玲玉最終死在舞台上,沒有能從虎度門退回來。「我死了,你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我好快樂。」,她把遺書留給了下來。她活在公眾的目光中,活在媒體的報道里,活在街頭巷尾的流言蜚語,唯獨沒有活在屬於她自己的世界中。

你認識這些人么?你見過這些電影畫報和美人照片么?如果你年過80,並且曾經做過追隨時尚的年輕人,相信你給出的答案一定是肯定的。她們都是解放前紅極一時的電影明星:胡蝶、樂蒂、藍蘋……一代名伶,估計不少都已經香消玉殞,這里留下的是她們人生最美的時刻。

樂蒂

「古典美人」樂蒂小姐(1937-1968)以31歲的芳華離世,她從影的15年間,共計參演過44部電影。雖然短暫了些,但憑借著她獨一無二的古典韻味及精湛演技,影壇至今仍無人能取代其特殊的成就及地位;與世長辭幾十年後,仍能令無數老中青影迷心心念念魂牽夢縈的魅力,可謂永不停格的一則傳奇。

夏夢

有「上帝傑作」之美譽的夏夢,曾經是長城電影公司受歡迎的女演員之一,與石慧及陳思思合稱「長城三公主」。在中國內地觀眾最早看到的香港電影中,夏夢主演的《搶新郎》《董小婉》和《故園春夢》無疑成為了代表作。而與今天的香港女影星相比,美麗高貴且多才多藝的夏夢至今無人能敵。

藍蘋

在三十年代,一個年輕女演員開始在上海嶄露頭角,她先後主演了幾部進步電影,但她自己卻經歷了被捕和婚變等戲劇性的變故,1937年7月,七七事變爆發後,她做了一個改變她一生、也改變幾十年中國現代史的決定:去延安。

她在做女演員的時候叫藍蘋,她去了延安後叫江青。她在1981年1月25日被判死緩時,估計許多現在讀到這篇文章的小朋友們,都還沒有出生。

藍蘋給世人留下了《自由神》、《都市風光》、《狼山喋血記》、《聯華交響曲》、《王老五》五部電影,在過去幾十年裡的中國,只有極少數人可以看到這些電影.

凌波

凌波原名君海棠,英文名Ivy,福建省人,香港黃梅調歌唱電影的代表人物。十四歲以「小娟」的藝名開始演出廈語(即閩南語)電影,外銷台灣及東南亞各地。

凌波於1962年開始演出國語片,大部份均是反串男裝演出的黃梅調電影,她亦因此成為此類電影的代表人物。例如:《梁山伯與祝英台》(1963)、《七仙女》(1963)、《花木蘭》(1964)、《宋宮秘史》(1965)、《西廂記》(1965)、《魚美人》(1965)、《三笑》(1969)等等,其中以《梁山伯與祝英台》最著名。此片在台灣上映時轟動全島,連映數月不輟,凌波因此榮獲第二屆金馬獎「最佳演技特別獎」。據說由於凌波是以女扮男裝演出,不便領取「最佳男主角獎」,於是評審當局巧立「最佳演技特別獎」名目以贈。時至今日,台灣傳媒提到凌波,無不以「梁兄哥」呼之,可見《梁山伯與祝英台》餘威猶在。

凌波也拍過不少非黃梅調電影,著名的有:《萬古流芳》(1965)、《烽火萬里情》(1967)、《明日之歌》(1967)、《啞巴與新娘》(1971)等等,此外,凌波亦曾以《花木蘭》及《烽火萬里情》兩部電影榮登金馬獎影後寶座。

七十年代凌波淡出影壇,1989年舉家移民加拿大至今。

李麗華

河北省人,香港國語影壇的中流柢柱,有「影壇長青樹」的美譽。父母均為京劇名伶,李麗華因而深受薰陶,曾隨名伶章遏雲學藝。1940年從影,拍過一百二十多部電影,其中不乏經典之作,例如:《假鳳虛凰》(1946)、《誤佳期》(1951)、《小鳳仙》(1953)、《雪裡紅》(1956)、《楊貴妃》(1962)、《武則天》(1963)、《□惜姣》(1963)等等,又憑《故都春夢》(1966)及《揚子江風雲》(1969)兩部電影榮膺金馬獎最佳女主角

李麗華多部作品中,以《小鳳仙》最為人熟悉。據說李麗華為其角色小鳳仙設計了多套戲服,該批戲服在電影上映後竟然廣受觀眾歡迎,競相仿造,一度成為東南亞的流行服飾,號稱「小鳳仙裝」,傳為影壇佳話。

李麗華1973年退出影壇,移居美國。夫婿嚴俊也是國語片的著名演員兼導演。

胡蝶

胡蝶的表演生涯一直從二十年代末延續到六十年代,然而,她最輝煌的時期是在三、四十年代。

三十年代初,她主演了中國第一部有聲片《歌女紅牡丹》,她把一個忍受丈夫虐待與壓榨而毫無反抗、心地善良又有幾分愚昧的女性刻畫得相當成功。在第一部左翼電影《狂流》中,她塑造的秀娟不但富有反抗精神,而且內心世界十分豐富,受到好評。她主演的《姐妹花》是她表演藝術的高峰。在影片中,她一人飾演有著不同生活道路的雙胞胎姐妹大寶、二寶,把兩個身份懸殊、性格各異的女性刻畫得非常成功。這部影片三十年代在國內打破國產影片有史以來上座率的最高紀錄,後來到東南亞、日本、西歐諸國演出,也大獲好評。胡蝶飾演過娘姨、慈母、女教師、女演員、娼妓、舞女、闊小姐、勞動婦女、工廠女工等多種角色,她的氣質富麗華貴、雅緻脫俗,表演上溫良敦厚、嬌美風雅,一度被觀眾評為「電影皇後」,胡蝶橫跨默片和有聲片兩個時代,成為三、四十年代我國最優秀的演員之一。

林黛

林黛,原名程月如,英文名Linda,香港歷史上最著名的國語片女演員。1934年出生於桂林,原籍廣西賓陽,1949年隨母來港定居,翌年被星探發掘,加入長城電影製片有限公司成為基本演員。1951年,轉投永華電影公司,拍攝了第一部作品《翠翠》(1953),一炮而紅,成為當時兩大電影公司電懋和邵氏的爭奪對象。 林黛拍了很多等風格、形式截然不同的電影。其中《金蓮花》、《貂蟬》、《千嬌百媚》及《不了情》幾部電影更令她四度成為亞洲影後。林黛曾與多位圈中人戀愛,1961年與曾任雲南省長龍雲的兒子龍繩勛結婚,婚後育有一子。但後來林黛與丈夫感情破裂,1964年7月17日,林黛在寓所服食過量安眠葯兼吸入煤氣自殺,失救而死,年僅三十歲。當時她尚有兩部電影《寶蓮燈》(1965)及《藍與黑》上、下集(1966)未及完 成。這兩部電影也成為林黛的最後遺作。

主要作品:

《金蓮花》(1957)

《情場如戰場》(1957)

《貂蟬》(1958)

《雲裳艷後》(1959)

白虹

尤敏

『肆』 電影《絕世名伶》的男主角叫什麼,就是描述法里內利的那部電影,謝謝了

是講Farinelli的嗎? 義大利的?
那可能是這個人:斯特法諾·迪奧尼斯Stefano Dionisi,男,生於1966年10月1日,義大利羅馬

『伍』 求一部講述戲劇史上著名的男扮女裝的名伶,電影末尾最後一場戲《奧賽羅》十分精彩。

是這一部:Stage Beauty (2004)

『陸』 什麼是名伶呀

舊時稱著名的戲劇演員如:一代名伶
例子:田漢
《電影戲劇表演術序》:「那時我們和名伶--周信芳很相熟,所以也愛跑天蟾的後台。」
駱賓基
《罪證》五:「那時候荀慧生、郝壽臣等名伶都時在這里掛牌。」

『柒』 《阮玲玉》 怎麼回事~~!! 簡介加相關資料 越全越好 ~ 謝謝!

影片《阮玲玉》是香港導演關錦鵬在1992年推出的力作,因其視角的獨特,套層結構的熟稔運用,觸及問題的深銳,故此片一出,便引起眾說紛紜。

所謂套層結構,在許多經典影片中都曾經惑人耳目,取得別樣意味的效果,如紹拉的《卡門》、還有《法國中尉的女人》等等。套層結構,又稱戲中戲,對講述的故事和正在講述的人本身形成兩個版本(甚或更多,如《阮玲玉》、《暗戀桃花源》等)的交織,人們在觀影的同時不斷地被打斷,被間離,並且常常會因為這種打斷而生出反思和客觀的理解。這是一份用混淆視聽的手段,以期達到不混淆是非的創作者苦心。

《阮玲玉》一片從整體上來分,有兩個大的套層:一是阮玲玉生平,一是扮演阮玲玉的演員(張曼玉)在片場,我們稱之為關錦鵬攝制組的紀實表現。在前一個套層里,又可以分出三個小的段落——阮玲玉的生活,阮玲玉在攝制組拍戲,(這二者都是張曼玉演繹的阮玲玉)以及阮玲玉電影片段(這是阮玲玉本人)。

描述這樣復雜的敘事結構,不是因為對繁復有什麼偏好,而是因為在繁復的表面下,讀出了演員與飾演演員的人在不同的時代里竟有著相同的指認。

在《阮玲玉》中,主題敘事結構當推張曼玉扮演的阮玲玉生平,從她與三個男人(張達民、唐季珊和蔡楚生)的情感糾葛,與導演們的合作(亦包括蔡楚生),以及阿阮在片場的演出共同構成了一代紅伶在人世最後兩年的時光舊影。我們可以在腦海中完成一次重新的剪接:如果沒有阮玲玉舊影片和關錦鵬攝制組這兩個套層的穿插,那麼這該是一部動人悱惻的催淚大片。流暢自然是流暢了,但卻也顯得平庸。關錦鵬歷來以描摹女性細膩內心而著稱,有張曼玉出演阿阮,有劉嘉玲出演黎莉莉……她們所身處的甚囂塵上的香港娛樂界,和她們正在經歷的感情變故和97回歸「困境」,凡此種種,可以寓指,緣何不為?

蔡楚生(梁家輝飾演)拍攝《新女性》一場。

阮玲玉在該片中扮演一瀕死的「新女性」,規定情境是「新女性」在喊完「我要活!我要活」的台詞後,撒手人寰,這時影片結束。

蔡楚生此時一聲「收工了」,所有蔡楚生攝制組的人員紛紛離開,惟獨阿阮躺在床上沒動,她慢慢地把被單蒙住面部,蜷縮在床上哭泣。彼時眾人默默,蔡導演走近病床,俯下身來。

我們看到了這一幕,在蔡楚生俯身下來無言以對時,我們接著看到:鏡頭拉出,先出現蔡楚生劇組的攝影機,再拉出,出現關錦鵬劇組的攝影機,關錦鵬喊道:家輝,你忘了掀開被單看看美姬(張曼玉的英文名字)了!

影片進行到此處,演員和演員所扮演的角色已是水乳交融。在那病榻上久久哭泣的,是「新女性」?是阿阮?還是美姬?!

我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窗戶里看我。(卞之琳說的?)

我在台上與霸王把盞言歡,在別人的戲中流自己的眼淚。(張國榮在《霸王別姬》中)

女人演鍾馗,打的是自己生活中的鬼!(徐守莉在《人鬼情》中)

呵呵。

有一條花絮,或能解釋美姬在那一瞬間的感同身受,就在接拍《阮玲玉》前夕,她寫給導演爾東升的舊日情書被公之於眾,正為流言所傷。彼時彼景,與1935年的阮玲玉一般心情!

阮玲玉是怎樣的一個女人,並不為關錦鵬所關心。他不會象我們的電影史那樣,給這個女人加一個界定,說她是被萬惡的舊社會所戕害了的「新女性」。他只想從現代人的眼光去觀察和呈現一些過去的人文悲歡。

片中有一妙筆為證:

在阿阮靈堂,導演吳永剛神色肅穆地對鏡頭說:她問我她是不是一個好人,我說你是一個好人,甚至我認為你是一個太好的好人。

吳永剛在說這番話的時候,無疑是阮玲玉生平的那個版本,可是在同一個鏡頭中,吳在前景述說,後景卻出現了本來「死了」的「阮玲玉」坐起身來,張曼玉開始補妝,關錦鵬攝制組進入敘事。在這個瞬間,張曼玉從阮玲玉身上分離出來,而吳永剛在關錦鵬面前繼續講述。講述的真實性大打折扣,而觀眾對這段反復被打斷的講述(拍了很多條,並且都剪了上去)開始警醒,導演另有他意,打斷強調了這一點。

緊接著,黑白畫面中,關錦鵬不甘寂寞,他對著鏡頭說:我不知道當時吳永剛說過這些話沒有,這都是我們自己加進去的。

去看一部片子,大多是被那上面的故事騙得五迷三道。很多人習慣那樣,本來么,生活已夠艱辛,為什麼面對銀幕,還要思考?!所以,就有更多的片子不用套層,因為他們要滿足觀眾並不過分的要求。但是,電影好在除了娛樂,以及被政治利用以外,還有電影書寫者獨立思考的功能,通過他們的不媚俗和不妥協,象一切深刻的藝術一樣,得以流傳。

關錦鵬採取了這種建立(講述)與破壞(打斷)的方式,最大限度地體現了斷裂溫情的張力,他告訴我們,歷史是憑著我們的記憶(阮玲玉舊影片和有關其生平的文字記載)和想像(阮玲玉生平的連貫發展以及對創作者們黑白畫面的采訪)共同構成的,歷史存在的意義不在於它的真實性,而是它對現實有多大的參照!有誰去追究梁山伯與祝英台在史實中並非戀人,他們相差了近百年的歲數,幾乎沒有相遇的可能。而現世的人們不照樣在人民大眾口口相傳的愛情悲歌中掬一捧辛酸眼淚么?

在真實的歷史當中,阮玲玉和蔡楚生似乎並無情感糾葛。這也是為什麼關錦鵬借著蔡楚生的名號述說97回歸前港人心態的用意,激怒了蔡楚生在大陸的後人。

在《阮玲玉》一片中,有三個男人,闖進她的生活。

唐季珊的見異思遷,張達民的無賴糾纏和蔡楚生的臨陣脫逃,是阮玲玉憤然離世的直接動因。人都說流言害死人,所謂「人言可畏」。人言固然可畏,然而最讓阮玲玉畏懼的還不是人言,是對男人的徹底絕望!男人把她捧紅了(張達民),男人給他錦衣玉食的生活(唐季珊),男人還給她愛情(蔡楚生);可是同樣,男人可以毀滅她(張),拋棄她(唐),並且見死不救(蔡)!

選擇蔡楚生來寓指阮玲玉生命危機中的稻草,耐人尋味。

對蔡楚生一角的處理,影片沒有象表現唐季珊和張達民那樣,把蔡也寫成一個與阿阮曾相依偎的情人,他們之間,有的是心照不宣的交流和惺惺相惜的默契。

與阮玲玉合作過的導演不少,孫瑜、費穆、吳永剛……可單單只有蔡楚生,關錦鵬不遺餘墨地將他與阮玲玉的初識(合影時的遲到)、交往、阮玲玉相邀私奔未果及後來的蔡楚生靈堂昏厥。細心查找,我們會發現在不斷地被打斷中,阮蔡愛情竟然是一條有頭有尾的情節線!

那是歸鄉,那是溫暖的愛情懷抱,那是遠避塵世,無限憧憬的未來。

可是,歸鄉只是一個人的暗自神往,憧憬著的人和憧憬本身還有漫長的路途,甚或,沒有通達之路!
蔡楚生讓阮玲玉最後的一線希望破滅了。

在拍攝《新女性》時,蔡阮有段對話。

蔡蹲在地上說:人有時候是很軟弱的,中國有三分之二的人都蹲著,並不是喜歡,是沒辦法。蹲著受侮辱,蹲著等救星。

阮玲玉說:還蹲著休息:)

蔡楚生看著阿阮:不要高高在上,蹲下來讓我看。

於是,阿阮蹲了下來。

就是這樣一個不高高在上,總是蹲著看世界的蔡導演,拍攝著三十年代的進步影片,深受阿阮信賴,在那個充滿傷感的聚會上,阮玲玉吻他最深。然而,在阮玲玉身陷困境,求助於他時,他沒有援手。相信大家一定不會忘記這個段落:

阮玲玉走進餐廳,蔡楚生已在桌旁等候多時。阿阮遲疑求助,蔡楚生顧左右而言他。阿阮下意識地捏起蔡彈落在桌上的煙灰,吃進嘴裡……

那近乎自虐的行為使無路可走的名伶絕望畢現。

畫面處理更是獨具匠心:蔡阮二人始終不在同一畫框中同時出現。開頭,阿阮在畫面左側露身,急切之情在壓抑中流露出來,而此刻的蔡導演根本不在畫中,他那輕描淡寫,閃爍其辭的畫外音令人齒冷,整個背景是一面白牆,從門外射進來的一縷陽光將他的身影映照在牆上。那是在場的缺席者,是個逃兵。(為阮玲玉所信任的,不過是下午陽光里的一個影子而已)蔡楚生在段落的結尾入畫,為的是拒絕與阮玲玉私奔香港,此時,阿阮已悄然退出畫框,起身離去,只留下赤色的導演獨坐。

在阮玲玉的靈堂里,蔡楚生是唯一沒有發言的導演,他在人群的後面悵然若失,最終倒了下去。這個蹲下來看世界的進步人士,在愛情面前退步了。

為什麼有這樣的帽子扣在蔡楚生頭上?

眾所周知,蔡楚生是中國三十年代著名的左翼導演,他的身上可以折射出一代人民電影工作者的影子,把他處理成一個不負責任、有些怯懦的人物,實在是導演關錦鵬們憂慮心態的外化表現。拍攝《阮玲玉》在1992年,而5年之後,香港即將回歸。受英國殖民統治一百年的香港人在回歸面前,歡欣鼓舞的人並不多,心存憂慮的很不少。在那一段時期,如何面對97,成了香港影視傳媒極為敏感和關注的焦點。有評論者據此提及徐克們拍攝的《東方不敗》系列影片,說香港人實際上有一種「東方不敗」式的不男不女的自我寓指。殖民地的長期精神閹割,很難讓他們對回歸有充分的歸屬感。那代表了進步的電影界前輩,能給前路茫茫的優伶一個溫情的懷抱嗎?

『捌』 張曼玉已在娛樂圈消失十多年,她現在變成什麼樣了

張曼玉是由花瓶變成演技實力派的最成功例子,最初張曼玉的角色都被定位是糖果美女,陪襯女孩演的都是美麗可愛卻表情誇張,沒有內涵的形象。

之後他再也沒有以主角身份出現在任何電影當中,雖然不拍電影了,但經常還會在頒獎典禮上看到他的身影,回顧他的每一段感情經歷,開始都很甜蜜,結束都很果斷,歷經無數次的背叛和傷害,如今的他喜歡宅在家裡,朋友家人都很少聯系,可能是為了更接地氣,他搬到了貧民區居住,一向喜歡獨來獨往的他應該很享受這種依然自得,不管怎樣,他終究是一代最令人驕傲的,以後,他在熒屏中的形象紮根在幾代人的記憶中,只希望他在今後可以過得知足,內心坦然,活得精彩。

『玖』 艾曼紐.貝阿主演的電影,又名《八美千嬌》

導演:
弗朗索瓦 - 奧宗 Francois Ozon

主演:
達尼埃爾 - 達妮耶 Danielle Darrieux
凱瑟琳 · 德尼芙Catherine Deneuve
伊莎貝拉 - 於佩爾 Isabelle Huppert
愛瑪紐愛莉 - 貝阿 Emmanuelle Béart
芳妮 - 阿爾丹 Fanny Ardant
維吉尼 - 麗多茵 Virginie Ledoyen
露狄凡 - 莎妮耶 Ludivine Sagnier
費爾米妮 - 理查 Firmine Richard

國家:法國
類別:音樂/喜劇/犯罪
首映:2002年06月05日

故事發生在50年代某個聖誕節的一天,一個中產階級房主被謀殺,8個與死者非常親近的女人很快成為嫌疑犯,究竟誰才是兇手?柏林電影節「集體傑出演出銀熊獎」八大實力女星聯合演出。

影片以一個懸念風格強烈的故事匯集了8位法國最著名的女影星:芳妮·阿爾丹(新浪潮大師特呂弗的遺孀、愷撒影後、曾主演《隔牆花》)、艾曼紐·輩阿(莫斯科電影節影後)、達尼埃爾等。

影片將喜劇、懸念、劇情甚至歌舞片等風格融於其中,讓觀眾看完大呼過癮,在今年的柏林電影節上贏得了集體傑出演出銀熊獎。

------------------------

《八個女人》(8 femmes)是一部阿加莎·克里斯蒂式的推理片。50年代的一個聖誕節,一棟鄉間大宅的男主人被謀殺,兇手就在別墅內的親友和女傭之中,一共是八個女人。

影片以一個懸念風格強烈的故事匯集了8位法國最著名的女影星:

芳妮·阿爾丹(新浪潮大師特呂弗的遺孀、愷撒獎影後,曾主演《隔牆花》、《玩笑》)

艾曼紐·貝阿(莫斯科電影節影後、愷撒獎最佳女配角得主,曾主演《碟中諜》、《一個法國女人》)

達尼埃爾·達妮耶(愷撒獎榮譽獎得主,曾主演《紅與黑》)

凱瑟琳·德納芙(柏林電影節榮譽獎得主、兩屆愷撒獎影後,曾主演《白日美人》)

伊莎貝拉·於佩爾(兩屆戛納電影節影後、愷撒獎影後,曾主演《鋼琴教師》)

維吉妮·勒德瓦揚(巴黎電影節影後,曾主演過《海灘》、《麻將》)

費爾米妮·理查和魯迪萬·薩格涅爾。

影片將喜劇、懸疑、劇情甚至歌舞片的風格共冶其中,讓觀眾看得大呼過癮,在今年的柏林電影節上史無前例地贏得了集體傑出演出銀熊獎。常說3個女人一台戲,8個女人,更是好戲連台。

秘密武器:8個女人的造型分別模仿了8部經典電影的女性打扮,到電影院考考你的眼力吧。

評論:

視之為一部電影委實不合適,我更樂意把它看作一場以膠片記錄下來的話劇,一隻披著羊皮野心勃勃的狼。沒有什麼攝影技術的炫耀、也沒有什麼大型場景調度或者電腦特效,甚至連導演的存在與否都是了一個疑問。一切的支撐點全集中在8位女演員精彩絕倫的表演上,不是劇情引領著她們,而是她們控制著劇情,根本不給你餘力去猜測這其中哪裡有陷阱或者紕漏。所以當男配角「死而復生」時,你只來得及感嘆她們精妙的表演而不是去感謝劇本,像這樣的喧賓奪主,一點都不覺突兀。

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電影是要先有好的導演,然後才有好的演員,導演支配著演員的棋著。現在看來這種觀點確實要翻一翻了,原來,演員也是可以做自己的上帝,主宰自己的命運的。這8位法國一線女星就成功地讓攝影機淪落為單純捕捉她們面部無盡風情和細微肢體動作的無腦工具,更何況她們還利用角色關系聰明地嘲弄了一把男權社會所謂的尊嚴,高高揮舞著手中女權主義的大旗。

我這么說可不是空穴來風、無中生有。你看看她們之間時而互相刻薄挖苦、時而互相撫慰傾慕,表面上似乎是在為男人爭風吃醋,私底下卻誰都沒有把男人當回事、還不失時機地把他往死里推。而那個可憐的男人還一直以為自己能在女人堆里游刃有餘,最後只落得個假他殺變真自殺的下場。那些女人們呢,則手牽手,一臉陶醉地唱起歌、跳起舞來。

片中唯一的男人始終沒有一個面部可辨認的鏡頭,他虛化的形象恰好完整地標志了一個普遍的男性符號。他可以是任何一種式樣的男人,但都一樣要背負「受辱」的宿命。他搞大女兒的肚子、與親姐姐關系曖昧、在外與情婦偷歡、勾引妻子的妹妹、盤算著丈母娘的養老金,十足一個身著華服的老流氓、老淫棍。而女人們則是花枝招展、千姿百態、或明或暗、或動或靜,身著八部經典電影中的獨特女性造型,以妻子、女兒、丈母娘、小姑、姐姐、情婦、僕人的身份 -- 一個男人一生必經的幾乎所有女性形象 -- 與他一一有染。

這些女人們在理性與感性中徘徊掙扎、被透明的淚水托起與淹沒、她們脆弱的心靈渴望了解、她們顫抖的靈魂期待撫摸,卻仍被始亂終棄,為男人傷透了心、對男人失望至極,而選擇了另一個天堂。「因為孤獨,女孩愛上了女孩;因為孤獨,男孩愛上了男孩;因為孤獨,我們建造了教堂,裡面擠滿了孤獨的靈魂,如滿天繁星。」

然而女性的力量是如此巨大,因為她們都能一人分飾兩角 -- 女人和母親。所以,對男人絕瞭望的女人都是令人恐懼和迷戀的,她們熱情似火、她們冷若冰霜,比如《末路狂花》中的塞爾瑪和路易斯。這樣的女人對男人而言,充滿了致命的誘惑力,因為男人看到了比自己更強大的生物時,不會抗拒只會屈從,她們開發了他們的受虐慾望。而在這美麗的8個女人之中,危險的力量軟化為自我意識的爆發和同性間微妙的情愫,奇妙而自然。在男人以各種方式背叛著她們的同時,她們也在以各種途徑結為牢固的同盟。這個時候,只有女人才懂女人;這個時候,只有女人才信得過女人。而男人看似高大的軀體也在一點點的崩潰、一點點的萎靡,比泡沫更不可靠。

但透徹的失望並不是女人的終極標靶,她們終究無法對男人完全摒棄、完全釋懷。她們並不希望完全摧毀男人,而僅只是想要動搖男人,使彼此能夠平等和互愛。她們始終以寬容的懷抱對男人心存憐憫,畢竟男人是女人的第一個孩子,哪怕他是多麼任性,只要他記得回來,她們還是願意敞開溫柔的雙臂來迎接他。或許,男女之間的愛,就是如此這般的不可捉摸和自作自受。

「男人既沒有優勢,也沒有弱點。當他們張開雙臂,試圖擁抱幸福時,幸福一觸即碎。而他們張開雙臂的背影,就是一個十字架。」

[ 劇情簡介 ]

皚皚白雪籠罩的小鎮里,一戶富裕人家忙著慶賀聖誕節,在歡樂的氣氛下,一家之主竟然意外被謀殺了!他身邊圍繞的八個女人全都是嫌疑犯,她們當中,至少有一名是罪魁禍首。

於是無止盡的調查展開了。爭奪、背叛、秘密、矛盾,在愛與恨之中搏鬥著,原來每個人都有意想不到的隱私與不得不說謊的理由。偽裝的面具逐漸褪下,偽裝的假象不能再粉飾太平,事件背後的真相是既殘酷又具悲劇性。

誰?才是真正的兇手?

[ 八個女人 ]

《八個女人》造型

凱瑟琳·德納芙、艾曼紐·貝阿、伊莎貝爾·於佩爾、芳妮·亞當、維吉妮·勒多耶、丹妮艾爾·達里艾、盧迪芬·薩格尼爾、菲爾米·理查德 ,各有各的韻味,她們集知性美與表演才華在一身,也都是當代法國影壇的傑出女演員。要是能將上述幾位全放在同一部電影里,肯定是法國影史上的創舉,對觀眾而言,光是看她們幾位同台演出就已經值回票價,但是要這些女明星能夠不記排名、戲份合作,根本是電影人想都不敢想的奢望,偏偏有一位年輕導演不信邪,勇於嘗試放手一搏,組合出當今法國影壇最閃亮的陣容,他就是曾經訪台的新銳導演歐容,他的新片《八個女人》不僅在演員陣容上、也在票房上創下驚人的紀錄。

《八個女人》最早以劇場形式呈現,因為一宗離奇的謀殺案,牽扯出八個女人各懷鬼胎的陰謀及糾結的情仇,當導演歐容決定將其改編至大銀幕,他腦中浮現的演員陣容就是如此,歐容開出橫跨三個演藝世代的漂亮演員陣容,憑著對電影的執著與熱愛,歐容逐一說服眾女星,完成夢幻組合。因為擁八美在懷,歐容更大膽地運用場面調度,電影場景的三度空間與劇場式的景深,從美術布景、攝影、服裝究極要求,要讓每一個女人都能無比嬌艷美麗。

凱瑟琳·德納芙說:「我一直都很喜歡歐容拍攝的短片作品,還有長片《殺人喜劇》、《乾柴烈火》,當他提出要將女星全放在一起的想法,一開始真的很令我訝異,後來想想這未嘗不是一種有趣的冒險,你可以與其他人一起分享,溶為一體」。

自從看過《殺人喜劇》之後,艾曼紐·貝阿一直想與歐容合作,她主動表達合作的意願,那時歐容已經有了《八個女人》的構想,當下艾曼紐·貝阿覺得歐容真是瘋了,竟然要拍攝一部沒有男人的電影,但又不得不為他的大膽與前衛鼓掌致意,對於日後其他女星全答應演出他的電影,一點都不訝異。

伊莎貝爾·於佩爾表示:「當歐容提出邀約,我毫無遲疑就答應了。我欣賞歐容的是,他可以在有條不紊的精良製片體系之下,又保有相當個人化的色彩,勇於突破類型,打破鏡頭語言的陳規,捕捉到既脆弱又殘酷的人性」。

《八個女人》沿著驚悚懸疑的推理敘事結構進行,淘氣導演歐容偏偏要加入歌舞劇的誇張表現手法,八位女演員不只要性感美麗,還要能歌善舞。歌舞戲對艾曼紐·貝阿雅來說也是輕松容易的,飾演女僕的她解釋歌舞戲對角色的重要性:「片中我是一個非常冰冷、嚴苛、情感不外露的人,情緒全都掩蓋在面具之下,當她開始唱歌的時候反而是種解脫,歌舞可以表現出人物的憤怒與苦楚,編舞指導為我設計的舞是比較野性奔放,完全釋放出我個人的能量。」

伊莎貝爾·於佩爾的形容十分絕妙:「我們像是歐容後宮的嬪妃」,稍後她對此做出解釋:「當戲開拍以後,才發現全然沒有爭寵這回事,並沒有所謂的女人小心眼,大家不求爭競,互以誠心對待,在我們之中只有和諧、友誼、以及優雅的溫柔,當我從坎城領獎回來片場,大家早已准備香檳幫我慶功,讓我有二次獲獎的無比喜悅,她們的分享就是最棒的禮物」。

為什麼電影一定要有男主角?為什麼女演員只能當花瓶?同性戀導演歐容用《八個女人》對電影及女演員進行反思,當夢幻落實成真時,他針對不同女演員的特質與形象重新修正劇本,歐容心中暗自許下承諾:要讓法國的優質女演員驚艷大銀幕,這將是一場史無前例的華麗性感之宴!

『拾』 求這部法國電影

路易十四的情婦 Marquise (1997)導演: 維拉·貝蒙
編劇: Jean-François Josselin
主演: 蘇菲·瑪索 / 貝納·紀歐多 / 朗貝爾·維爾森 /帕特里克·坦西 / 蒂埃里·萊爾米特
類型: 劇情 / 喜劇
製片國家/地區: 法國 / 義大利 / 西班牙 / 瑞士
語言: 法語
上映日期: 1997-08-20
片長: 120 分鍾
又名: 瑪奇絲 / 舞台生涯 / 路易十四的情人
IMDb鏈接: tt0119623

十七世紀的路易十四時代,在骯臟混亂小鎮上的少女瑪奇絲(蘇菲•瑪索 Sophie Marceau 飾)以一曲美麗的舞蹈打動了來此演出的莫里哀劇團,瑪奇絲跟著劇團來到了巴黎,開始做起了絕世名伶的美夢。然而演員路並不像她想像的順利,她大多時候只能出演木訥愚蠢的啞人,並且要靠出賣身體的代價來換取演出的機會。詩人拉辛(蘭伯特•威爾遜 Lambert Wilson 飾)與宮廷貴族在看戲時看中了瑪奇絲,她因此獲得了去為路易十四國王表演的機會。並由此與拉辛相識,兩人逐漸產生了感情。瑪奇絲開始在劇團和拉辛之間徘徊不斷,最終決定出演了拉辛的悲劇,並且大獲成功,也獲得了國王的青睞。而再次演出時她卻抱病昏倒,代替她演出的侍女不但打破了她與拉辛之間關於劇目角色的約定,更讓她懷疑自己的價值……

閱讀全文

與法國電影名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