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戲夢巴黎的影評,覺得是很有深意的一部影片,但是我卻看不懂。希望可以解答。
《戲夢巴黎》講述:
1968年法國學運前夕,孿生姐弟伊莎貝拉(伊娃·格林飾)和雷奧(路易斯·加瑞爾飾)因為電影,與來自美國的留學生馬休(邁克爾·皮特飾)成為好朋友。姐弟兩人將馬休帶到家中做客時,馬休得到兩人同是大學教授的父母的喜愛,住進他們家中,慢慢地,他喜歡上伊莎貝拉。
學運開始後大學停課,三個年輕人因無所事事在房間里玩起有關電影導演和台詞的游戲,游戲進行當中,伊莎貝拉知曉馬休對她有意思,聯合雷奧要求馬休與她做愛。
自此,由於父母出門度假,三人開始了如伊甸園般的日子,馬休也慢慢發現伊莎貝拉和雷奧有不倫戀情,三人關系開始發生微妙的變化,而外面正如火如荼進行著的學運,似乎與他們無關 。
(1)伊莎貝拉法國電影擴展閱讀:
要結合電影當時的背景,即1968年的法國「五月風暴」。即使到今天,我們很難去客觀的評價這場運動,因為1968年到現在還不算太久,解讀的角度很多,或許這個電影本身就是導演貝托魯奇對這場運動的一種看法。
伊莎貝拉和雷奧代表的就是那個時代法國的年輕人,而馬休一定程度上代表的則是美國文化為主的新文化。
當新的文化到來時,法國的年輕人受到巨大的沖擊。法國一直給人一種浪漫、自由又敏感的印象,但是面對著新文化的沖擊,他們的另一面也顯現出來,即偏執、幼稚、柔弱、理想主義的一面。
他們對性、對Pop文化、搖滾等等文化體現出的態度,很像是一個新接觸這些東西的人會體現出的態度,即對認定的正確的事物、觀點要追求極致,不考慮代價,不考慮更多的現實因素,甚至會把道德踩在腳底。這也是為什麼影片的名字叫做《The Dreamers》,因為他們太理想主義。
在影片的大部分時間,他們在他們伊甸園般的小屋子裡過著快樂而且瘋狂的日子,外面的遊行彷彿和他們沒有任何關系。
但當他們房間的「窗戶」被遊行者的拋擲物打碎時,一切都變得不一樣的,此時就算他們再想不問世事也不行了。他們面對沖進他們生活的遊行,必須要有所抉擇,或是如姐弟一樣加入,或是如馬休一樣轉身離開,但就是不能假裝這些不存在。
B. 電影《伊莎貝拉》主要內容
中文劇情介紹
1999年,澳門回歸祖國四十八天前。 澳門司警馬振成 (杜汶澤 飾) 因惹上官司遭上司停職,警察生涯即將終結。他鬱郁不歡之際,卻誤打誤撞遇上一名神秘少女張碧欣 (梁洛施 飾)。成以為曾與對方有過一夜情,豈料欣竟聲稱是成與初戀情人分手後誕下的女兒,令成錯愕不已! 欣因欠租數月以致無家可歸,其心愛的西施狗Isabella亦被無良業主趕走,下落不明。成突然發現自己身為父親,希望能彌補以往的責任,因此這對重逢的父女展開了一段尋犬奇遇。欣其後堅決要與成同住,一向作風放任的成生活頓起變化。欣與成之女友瓊 (焯勻 飾) 一碰面便水火不容,而成亦要應付暗戀欣的男同學 (曾國祥 飾),引發連番趣事,亦令兩個互不相識的人重拾家庭溫暖……
角色介紹:
馬振成(杜汶澤 飾)
澳門司警,被內部勒令停職。正當他處於窮途末路之際,一個素未謀面的少女張碧欣突然出現,更自稱是他的女兒。她的出現令馬振成醒覺,要勇敢面對自己過去所做的事情。於是他盡力替女兒找尋失蹤的愛犬,兩父女重拾久遺了的家庭溫暖。
張碧欣(梁洛施 飾)
天真瀾漫的少女,自幼與母親相依為命。缺乏父愛的欣,雖經常在街上碰見父親,但對方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存在。當母親因病去世後,欣決意要認回父親,亦令馬振成的生活從此為了急劇的變化。當她與父親走遍澳門尋找失蹤的愛犬,兩父女逐漸尋回點滴的溫馨。
馬振成上司(黃秋生 飾)
馬振成之好友,說話羅嗦但非常重友情……
阿瓊(焯勻 飾)
馬振成眾多女友之一,性情倔強好勝,任職啤酒女郎。張碧欣搬進父親家後,雖出盡法寶趕走一眾女友,唯獨阿瓊卻是毫不服輸,每次與欣碰面皆擦出火花……
精彩看點:
《伊莎貝拉》作為唯一入圍第56屆柏林電影節競賽單元的華語片,最終奪得了最佳電影音樂銀熊獎。路透社在評點香港導演彭浩翔的這部新片時認為:「《伊莎貝拉》是一部柔和而又悲傷的影片,兩位男女主角憧憬著明天,卻被自己的昨日緊緊束縛著,有一種無助的美。這樣的影片值得褒獎。」
劇情源自閑聊 風格非常「不彭浩翔」
影片導演彭浩翔是極具個人風格的香港新生代導演,被譽為「新一代的開山怪」,曾導演過《買兇拍人》、《大丈夫》、《公主復仇記》、《AV》。彭浩翔透露,《伊莎貝拉》的靈感源於自己與杜汶澤的一次閑聊,他偶然問起杜汶澤,從前的女友會不會有一個和他有愛的結晶,一下子引發了杜汶澤的興趣,他還為這個故事提供了很多細節。原本不成熟的故事,在經過兩個男人反復討論之後,漸漸明朗化。拍完《AV》後,第一稿劇本正好完成。彭浩翔就跟杜汶澤商量,可以開拍了。
與之前充斥著黑色幽默的作品如相比,《伊莎貝拉》的風格更加朴實,用彭浩翔自己的話說,就是「非常不彭浩翔」。彭浩翔曾自述:「我對人與人之間的各種情感充滿著無限的興趣,之前大多關注的是男女感情,而這次表達的父女之情對我來說是一種新的嘗試。影片的整體風格非常朴實,不像我之前的電影那樣充斥著黑色幽默,可以說這部電影非常不彭浩翔。」
杜汶澤完成轉型 梁洛施鋒芒初露
《伊莎貝拉》是杜汶澤第一次擔任男主角的電影,也是他第一部任監制的電影。彭浩翔對杜汶澤的表演贊不絕口,他表示,這次觀眾會看到一個完全不同的杜汶澤,以前他演的每一部片子都很『杜汶澤』,幾乎都是一出場就讓觀眾想笑。可是這次不是喜劇,是個很嚴肅的文藝片,講的是倫理親情,他粘上鬍子演梁洛施的爸爸,兩人年齡差距並不大,這對他是個極大的挑戰。不過,拍的時候一切都很順利,他要告訴所有人,他是一個好的演員。在彭浩翔的監督之下,杜汶澤這一次的表演完全呈現另一種風格。最後一場戲,杜汶澤和梁洛施扮演的父女一起吃飯。彭浩翔在監視器後面看著杜汶澤的表演,「很想哭。」
模特出身的梁洛施來自澳門,在片中扮演杜汶澤的女兒。芳齡17的梁洛施是英皇力捧的新人王,英皇有意把她培養成對抗張柏芝的新一代「少男殺手」。彭浩翔對梁洛施的表現給予了高度評價:「我覺得梁洛施作為一個剛剛踏入電影圈的年輕演員,並沒有讓人感覺到演技的稚嫩,她把片中那個從小失去父愛的叛逆小女孩演活了。好像不是在演戲,而她就是那個女孩子,她的生活就是那個樣子。我真的非常感慨,她達到了我全部的要求,甚至還超出了我的預期,她真的是一個非常有前途的演員。」雖然在柏林電影節上失落影後,梁洛施卻擁有了意外的收獲,獲西班牙導演Gernan垂青,接拍西班牙一部奪寶動作電影,是繼影後張曼玉及舒淇之後,另一個香港女星打入歐洲電影市場……
C. 法國電影《花容月貌》表達了什麼
在《花容月貌》這部電影中,導演弗朗索瓦·歐容將目光投向一個早熟的青春期美麗少女伊莎貝爾,她通過性服務來探索自己的身體和慾望,為什麼是用這樣極端的方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解讀。
D. 《戲夢巴黎(The Dreamers)》講述了什麼故事表達了怎樣的思考
劇情簡介:
1968年法國學運前夕,孿生姐弟伊莎貝拉(伊娃·格林飾)和雷奧(路易斯·加瑞爾飾)因為電影,與來自美國的留學生馬休(邁克爾·皮特飾)成為好朋友。姐弟兩人將馬休帶到家中做客時,馬休得到兩人同是大學教授的父母的喜愛,住進他們家中,慢慢地,他喜歡上伊莎貝拉。
學運開始後大學停課,三個年輕人因無所事事在房間里玩起有關電影導演和台詞的游戲,游戲進行當中,伊莎貝拉知曉馬休對她有意思,聯合雷奧要求馬休與她做愛。
自此,由於父母出門度假,三人開始了如伊甸園般的日子,馬休也慢慢發現伊莎貝拉和雷奧有不倫戀情,三人關系開始發生微妙的變化,而外面正如火如荼進行著的學運,似乎與他們無關。
該片表達了:
或許不具備原著小說那種伏爾泰或王爾德式的格言式指揮,但這也是一部有趣的、深邃的電影,它忠實於時代,情色而不色情,三位年輕演員的表演充滿了自信,且毫不做作。影片深入探討了在一個私密世界中發生了異變的性愛歡愉,主角在道德上與肉體上的墮落都直直指向死亡。
幕後花絮:
24歲長相甜美的伊娃·格林,是第一次演電影,在片中有許多比較大膽的鏡頭。
為了這部影片,原本英文不錯的伊娃·格林再度接受了2個月的英語訓練,才投入演出。
伊娃·格林在電影充當遠不止演員的角色,她同時還完成了片中幾場配樂的編寫和主題曲的創作,甚至參與了電影原聲大碟的錄制。
影片中三個年輕人模仿法國電影《法外之徒》的經典場景,手牽手跑過盧浮宮的大廳,並打破了電影《法外之徒》中的9分45秒的奔跑紀錄。
E. 伊莎貝拉的關於「伊莎貝拉」《蝴蝶》電影
法國片名:Le Papillon
英文片名:The Butterfly
類型:溫馨喜劇
片長:1小時19分鍾
發行:雷公電影有限公司
出品:Le Studio Canal+和Aliceleo
導演∕編劇:菲利浦慕勒Philippe Muyl
演員:米歇爾塞侯(Michel Serrault,3度贏得法國西澤獎影帝)
柯萊兒布翁尼許(Claire Bouanich法國天才童星)
製片:Patrick Godeau和Francoise Galfre
攝影:Nicolas Herdt
配樂:Nicolas Errera
內容介紹:
8歲的莉薩與搜集各種美麗花蝴蝶的爺爺偶然相遇,因為要尋找全歐洲最稀有、一隻名叫「伊莎貝拉」的蝴蝶而開啟他倆「不期而遇」的旅程。一路上,熱情活潑的小莉薩有問不完的問題,冷靜嚴肅的爺爺就某個層面來看,也只是另一個小孩子;於是,兩個個性迥然不同的「爺孫」彼此鬥嘴、嘲弄的畫面,與詼諧機智、妙趣橫生的對白成了全片令觀眾笑語不斷的趣味所在,也是本片最成功的地方。
在法國吸引上百萬名觀眾、票房突破2億元的「蝴蝶」,由法國天才童星柯萊兒布翁尼許、三屆法國西澤獎影帝米歇爾塞侯,以及擅長處理家庭喜劇的導演菲利浦慕勒、參與過藝術電影「情慾飛舞」和奧斯卡得獎影片「美麗心靈」的攝影師尼可拉斯海特共同織起一場充滿鳥語陽光、綠草如茵、觀看蝴蝶翩翩起舞的快意人生!全片不僅將法國阿爾卑斯山的自然景緻拍得令人神往,導演更將隱含在人生中的哲理、心靈課題,以深入淺出的「兒童邏輯」方式讓大人們在會心微笑之餘思考學習。
片尾單曲:《LE PAPILLON》
F. 《戲夢巴黎》講述了什麼故事
1968年法國學運前夕,孿生姐弟伊莎貝拉(伊娃·格林飾)和雷奧(路易斯·加瑞爾飾)因為電影,與來自美國的留學生馬休(邁克爾·皮特飾)成為好朋友。姐弟兩人將馬休帶到家中做客時,馬休得到兩人同是大學教授的父母的喜愛,住進他們家中,慢慢地,他喜歡上伊莎貝拉。
學運開始後大學停課,三個年輕人因無所事事在房間里玩起有關電影導演和台詞的游戲,游戲進行當中,伊莎貝拉知曉馬休對她有意思,聯合雷奧要求馬休與她做愛,自此,由於父母出門度假,三人開始了如伊甸園般的日子,馬休也慢慢發現伊莎貝拉和雷奧有不倫戀情,三人關系開始發生微妙的變化,而外面正如火如荼進行著的學運,似乎與他們無關。
(6)伊莎貝拉法國電影擴展閱讀:
《戲夢巴黎》是由貝納爾多·貝托魯奇執導,Gilbert Adair編劇,邁克爾·皮特、路易斯·加瑞爾、伊娃·格林主演的愛情倫理片,於2004年2月6日法國上映。
角色介紹
1、雷奧——演員 路易斯·加瑞爾
雷奧是伊莎貝拉孿生弟弟,住在巴黎,父母是老師,他和馬修在電影館認識。一次猜電影游戲懲罰,雷奧在勝利的伊莎貝拉懲罰下做出不堪動作,眼神異常,之後馬修在雷奧邀約下喝酒聊天。雷奧稱自己與姐姐為連體嬰,彼此無法分離。又一次游戲懲罰,雷奧要求馬休與伊莎貝拉做愛,這居然是伊莎貝拉的第一次。
2、伊莎貝拉——演員 伊娃·格林
伊莎貝拉是雷奧的孿生姐姐,在電影館於馬修相識,三個人因為喜歡電影而成為好朋友。雷奧和伊莎貝拉請馬修去他們去家裡作客,雷奧和伊莎貝拉的父母是大學教授,他們很喜歡馬修。
3、馬休——演員 麥克爾.皮特
一個在巴黎留學的美國學生,動亂年代,大學罷課,父母們由於政治原因,出門度假,馬修就此搬到他們家常住。三個人白天沒事,就在房間里玩對台詞的游戲,馬修喜歡科亞東,而雷奧則喜歡卓別林,他們進行激烈爭論。某天夜裡,起夜的馬修無意間發現,姐弟倆赤裸相擁在床上,馬修偷偷離去。
G. 《伊莎貝拉》是一部怎樣的電影
《伊莎貝拉》
第一次看彭浩翔的電影,發覺伊莎貝拉和電影〈蘇州河〉有著同樣的主題,即是—愛的尋找。然而兩者的結果卻完全不同,相信看過本片以後,觀眾都會找到比蘇州河美美的離去更好的結尾,而不是又一個問號。
《伊莎貝拉》的主角是澳門回歸前的一名警察,在被朋友陷害後流落街頭,就在這時他碰見了欣,當他第一眼看欣時,便靠近欣的耳朵說:你象我初戀的女友。
欣和17年前的伊莎貝拉一樣美麗,有著頎長的身材和完美的氣質,當母親伊莎貝拉病勢以後,她便來到了一直以為是自己父親的文身邊,在一個晚上,她上了文的床,文卻不知曉身邊的她或許是自己女兒。
也許觀眾看到這里時會以為彭會繼續描寫父女之間的感情瓜葛,其實這種畸形的愛情關繫到此就已經結束,當欣告訴文是他女兒時,文頓時蒙了,後來他陪著欣找尋一條和她母親一樣名字的狗--伊莎貝拉,原本的亂倫關系在正常生活開始以後完全煙消雲散,文繼續和陷害他的人盤旋,而欣則漸漸的愛上了文,但這種愛大部分出自親情。
導演將故事背景放在回歸前的澳門無非是為主角文提供一個落魄的鋪墊,文在影片里對欣解釋自己為何遭人陷害時說過:在澳門做人很難,要想出人頭地就得有塊金錶。文為了獲取自己的地位,利用職務之便撈了很多不義之財,然而他卻沒想到會被自己的同夥陷害,讓他一人受牢獄之災。在影片里有個鏡頭是文坐在污水排放管上面,當他看到城市的廢物源源不斷的經過這里排泄出來時,文終於明白自己追求了那麼長時間的金錢和名利到最後只是一根煙的重量罷了,而自己隨時都有被幹掉的可能。文在澳門回歸的倒計時中不斷尋找自己的位置,然而卻一再的陷入迷茫。欣的到來使得文有了次收拾陳年老帳的機會,正是這個自稱是自己女兒的欣讓生活上一貫不檢點的文第一次發現生活不應該這樣茫然的度過,生活應該是健康而且快樂的。當他和欣混熟以後,兩人又吃夜宵,又對飲啤酒的發泄埋在心中的苦悶,而文也不太在意身邊的女人到底是不是自己女兒了。欣的母親伊莎貝拉在17年前被文殘忍的丟在了醫院里,17年後,伊莎貝拉對文的愛並沒白費,因為從欣熟悉的身影上,文總能感到17年前那個穿著制服面帶微笑的伊莎貝拉, 17年前的陽光是那麼的溫暖,17年後透過記憶的濾光鏡,文為當初的行為深感慚愧,直到後來發現欣是另外一個男人的女兒時,文才鬆了一口氣,可是這並不能消除其對伊莎貝拉的愧疚,因為欣走路的每一個姿勢都是當年伊莎貝拉的姿勢。
H. 求一法國電影,女主角在電影里的名字叫伊莎貝拉。
貌似暮光之城是美國,,貝拉沒錯。。
I. 找一部比較久的電影,內容是關於尋找一種很大的蝴蝶,名字叫伊莎貝拉的
《
蝴蝶
》8歲的
麗莎
與收集各種
美麗花蝴蝶
的
爺爺
偶然相遇,因為要尋找全
歐洲
最稀有、一隻名叫「
伊莎貝拉
」的蝴蝶而開啟他倆不期而遇的
旅程
。一路上,熱情活潑的小麗莎有問不完的問題,冷靜嚴肅的爺爺就某個層面來看,也只是另一個小孩子;於是,兩個個性迥然不同的\\"\\"爺孫\\"\\"彼此鬥嘴、嘲弄的
畫面
,與詼諧機智、妙趣橫生的
對白
成了全片令
觀眾
笑語
不斷的
趣味
所在,也是本片最成功的地方。
片中的
小女孩
熱情活潑,
老爺爺
冷靜嚴肅,
兩人
個性巡然不同。但就某個層面來看,他們卻像
兩個小孩子
,會彼此鬥嘴、嘲弄和反駁。正如同
毛毛蟲
會慢慢地變成蝴蝶,這一老一小的有趣
搭檔
,一旦踏上了
大自然
的旅程,經歷不同階段的相互啟迪,
有關系
也開始有了微妙的轉變……
法國的
1849年,
西班牙
一位
昆蟲學家
發現了
稀有品種
的蝴蝶,決定以
西班牙女王
Isabella「伊莎貝拉」來命名(
學名
是Graellsia
isabellae);她被譽為全歐洲最美麗、最罕見的蝴蝶,只有3天3夜的壽命;藍綠色的雙翅璀璨無比,展幅約為巴掌大,飛翔時間從
黃昏
到子夜,每年5、6月間羽化。活動范圍限於海拔5400英呎山區
松林
旁的
曠野
,交配周期一年只有10天,之後便
消失無蹤
。
傳說中
,只要向「伊莎貝拉」許願,她便會將願望
帶上
天堂
,令美夢成真!在《蝴蝶》電影里,有「伊莎貝拉」破蛹而出的珍貴畫面,長達4分鍾,難得一見。
J. 法國電影《蝴蝶》的主角是
簡體中文名: 蝴蝶 導演: Philippe Muyl 編劇: 菲利浦 慕勒 (Philippe Muyl) 主演: Michel Serrault / Claire Bouanich 上映年度: 2002 官方網站: 345345 語言: 法語 麗莎(柯萊兒布翁尼許Claire Bouanich 飾),今年8歲,單親,喜歡提問,各種各樣童稚的問題。鄰居的爺爺(米歇爾塞羅 Michel Serrault 飾),兒子已經去世,脾氣古怪,有收集蝴蝶標本的癖好。一天,麗莎闖進了爺爺的密室,發現了五彩斑斕的蝴蝶標本。爺爺還說,他要到山上去採集一個叫「伊莎貝拉」的蝴蝶,麗莎大喜,要跟爺爺一起去探險,她多麼希望跟著爺爺去看滿天飛的蝴蝶。一路上,麗莎給爺爺添了不少麻煩,因為她有問不完的問題,還放走了爺爺采來的蝴蝶。麗莎掉進了一個山洞,爺爺著急,找來了救生人員。兩人的友誼、親情,與美麗的大自然融為一體。 影評: 看完法國電影《蝴蝶》的晚上,許久不肯閉上眼睛。彷彿眼瞼一合,那些影像便要談去,世界將重又歸於嘈切、繁囂。不會再有天籟般的童聲一記記問詢,仿若幼嬰的耳語。 《蝴蝶》象一組清新的田園詩,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一點點滲入眼耳。那片屏幕,穿過蝴蝶斑斕的羽翼,給我一座驚艷府邸,如此寧馨,靜美。 蔚藍晴空下,一望無際碧綠的草原,微風中搖曳的金色麥浪,草原上爛漫的野花和撲蝶的小女孩。大自然的靜美與生命的動感,在這部影片里,融合得如此無缺。 如此看來,圈子裡的幾個朋友都偏愛法國電影,並不是沒有理由。 《蝴蝶》沒有跌宕迂迴的劇情,也沒有刻意做秀的煽情,只是一場平淡的講述。 八歲的小女孩麗莎是個單親家庭的孩子,媽媽未婚先孕生下了她,卻又不知該如何照顧她。孤單的麗莎只能與心愛的藍球為伴,在母親失約或晚歸的時候,一個人坐在咖啡廳里、或者電話亭邊的長椅上無助地等待。直到有一天,失去兒子的孤寡老人朱利安把麗莎領進了他的家,麗莎第一次接觸到了蝴蝶這種生物,並跟隨著酷愛收集蝴蝶的朱利安一起,去尋找全歐洲最罕見、也最美麗的蝴蝶「伊莎貝拉」。 口齒伶俐、思維敏捷的麗莎在與朱利安同行途中,不停地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並與固執嚴肅的朱利安鬥嘴。一老一少在不斷地爭執與妥協中,漸漸親近。這一趟旅程,變成了尋找愛與親情的路途。 法國優美的鄉村風光和老少之間諧趣的對話,使得整部片子看來心曠神怡。 法國天才童星柯萊兒布翁尼許是本部影片的亮點。她將一個生活在單親家庭的,聰明伶俐又孤獨敏感的小姑娘麗莎演繹得如此傳神。她的笑容與憂傷,是整部片子的光影,牽扯著所有觀者的視線和神經。 所以本片在法國上映時,吸引了上百萬觀眾前去觀看,票房突破了2億元。這其中,柯萊兒布翁尼許的出色演技居功至偉。她那雙純澈的藍眼睛,羞怯迷人的笑容是這個殘酷世界的抗體,任誰都無法拒絕這樣一個精靈的慰藉。 看法國電影,總能讓人感受到身心的愉悅。原因在於法國電影總是能將很深刻的主題演繹得輕松詼諧。許多人生的哲理與隱喻,被有條不紊地編織進情節的前生後世,於細節處,一一表露。 這部79分鍾的影片,其實涉獵了相當廣泛的內容。親情、友誼、愛情、戰爭、金錢、命運、人生等等。看起來似乎是極深奧的話題,本片卻以簡單的對話和簡潔的鏡頭語言做了近乎完美的闡釋。 比如,當那隻美麗的鹿倒在偷獵者的槍聲里,朱利安沒有去擋住孩子的眼睛,他讓她知道了什麼是「偷獵者」。當朱利安爺爺把捉到的蝴蝶放入盛有葯物能致蝴蝶於死地的瓶中時,麗莎冷冷地吐出了「偷獵者」三個字。這是一種意味深長的諷刺。成人的世界,太多的理由和解釋,但在孩子的眼中,並沒有實質的不同。 比如,麗莎與朱利安在山上看到一對情侶,男孩要求女孩為了證明愛情,勇敢地和他一起跳傘。 朱利安告訴麗莎,這對情侶的愛情只靠著一根繩索維系著。通常人們要求對方做些什麼來證明他們的愛情時,就表示不信任對方,沒有信任,愛情就撐不住.。 再比如,在一次富人的聚會上,麗莎問朱利安怎麼樣才算是富有。朱利安告訴她:最好是做自己想做的事。 片中還有多處涉及到了政治敏感話題(在國內的審片制度中,經常會出現此類術語)。反戰,應當是它隱藏的主題。 我至愛朱利安用手影給麗莎講故事一幕。個人感覺,它是整部影片中最匠心獨具的表達。 麗莎入睡前要聽故事。朱利安於是藏身於床單後,就著昏黃的燈光,用手影的方式,惟妙惟肖地講了動物界及整個人類世界生存的殘酷。上帝的手,同時製造了美醜與善惡。似乎臨到末日審判那一日,誰都是一具待罪之身。 這個隱喻,生動又驚心。三屆法國凱撒獎影帝得主米歇爾塞侯飾演的朱利安,在此將他人生經驗中的睿智與曠達表述得淋漓盡致。 朱利安與麗莎借宿農家的時候,聽男主人訴說政治與民生的利益對沖,戰爭的殘酷及對人性的摧殘。男主人的老母親仿如蠟像般凝固的身影也帶給人一種強烈的視覺震憾。 也是在此,朱利安終於說出,他如此痴迷於尋找「伊莎貝拉」,是為了要滿足兒子臨終遺願。他的患重度抑鬱症的兒子,臨死前惟一的願望,是想看一眼傳說中最美麗的蝴蝶伊莎貝拉。 親情的主題,在這里被濃墨重彩地渲染開來。雖然朱利安敘述得不動聲色,而內里蘊含的深沉情感卻教人動容。他其實深愛著兒子,卻從不曾對他說出「我愛你」三個字,當兒子英年逝去,所有的遺恨都已來不及彌補。 所以,對此深有感觸的老人,在片子近尾聲的時候,當警方出動人力,將不慎跌入山洞的麗莎救上來之後,才會對麗莎年輕的媽媽說:去,告訴孩子你愛她。 鏡頭語言在此處,又轉入了對於法國某些社會問題的探討,例如單親家庭孩子的撫養及教育問題。 朱利安對麗莎的媽媽說:不快樂的小孩通常都會渴望快快長大,脫離令自己感覺痛苦的生活,到自己能掌握的世界中去。 麗莎的媽媽幡然醒悟。 在野外的時候,「伊莎貝拉」因為麗莎的莽撞被驚飛,老人帶著小小的遺憾返家。但導演卻在尾聲掀起了一個小高潮。老人和孩子費盡心機尋找的「伊莎貝拉」蝴蝶其實就在家中。她最初的形象,只是一隻醜陋的蝶蛹。 原來,他們一心想追尋的東西,其實就在自己身邊,只是被忽略了而已。 這是片中會讓人發出會心微笑的鏡頭:下了課的小女孩每天飛快地穿過街區,跑上樓梯,氣喘吁吁敲開朱利安的家門,只為了能夠親眼看到一隻蝴蛹蛻變成蝴蝶的過程。 導演給了長達4分鍾的鏡頭,用來表現伊莎貝拉破蛹而出的畫面。伊莎貝拉在燈光下緩緩打開翅膀,那一刻,美麗震懾人眼,彷彿所有的疼痛都被忽略。 似乎也在那一刻,聽到麗莎內心的蛻殼聲。 我們人生中那些難捱的辰光,那些對疼痛與苦難的隱忍,就象一隻蝶蛹,等待蛻變的過程。從醜陋的蝶蛹到美麗的蝴蝶,是生命中經歷成長蛻變的最好隱喻。 片子里的最後,麗莎放飛了「伊莎貝拉」。末尾的點睛之筆,是小女孩神秘兮兮地貼著朱利安的耳朵說:我媽媽的名字,也叫伊莎貝拉。 朱利安抬起頭對她微笑:那我們都找到了它。 這是法國影片中又一觸動人心的溫情點,也是影片的主旨所在。身兼編劇與導演兩職的菲利普.穆樂擅長處理家庭喜劇,在本片中,他舉重若輕,將深厚涵義融化於輕松溫情,使得整部片子充滿幽默感,人情味十足。劇本里的對白及導演鏡頭語言的運用,講究對內心忠實,對情感忠實,所以每一個觀看的人,都能從中找到共鳴。 而法國人一貫擅長表達的浪漫在這部電影中穿插始終,朱利安雖然表面嚴肅,其實內心也天真如孩童。他與麗莎之間孩子氣地鬥嘴,令整部影片諧趣橫生。 法國,做為藝術電影的源流之地,的確有許多方面值得借鑒,因其電影文化的深厚底蘊無人能及。 比如電影原聲音樂。在本片中,麗莎與朱利安的一問一答,將那些雋永清新的人生哲理做了淺顯而通透的闡述。小女孩的聲音活潑俏皮,老爺爺冷靜嚴肅。融合在一起,聽來耳目清新。 法語一向被公認同為世界上最優美的語言,而小女孩童聲稚氣的法語更是彷彿天籟。這首電影原聲歌曲,被許多人視為靈魂的洗劑。執掌配樂的Nicolas Errera,用醇美的鋼琴和行雲流水的弦樂來合成了這首曲子,為影片增色不少。 再比如色彩的運用。79分鍾的影片,象一場聲色光影的旅行。參與過藝術電影《情慾飛舞》和奧斯卡得獎影片《美麗心靈》的攝影師尼可拉斯海特,用明朗的鏡頭,將法國阿爾卑斯山的自然景緻拍得如同一副寫意山水畫卷。 國內的影片,雖然也不乏此類手筆,但總覺得似一場視覺盛宴。饕餮之後,味蕾也隨之麻痹,沒有餘味值得反芻。所謂的大投資、大製作,象一場轟轟烈烈的煙花,綻放的,只是瞬間艷光,沒有可以長久存留下來的美麗。場面再宏大,情節再壯闊,缺少人文精神和文化內涵做支撐,就會感覺蒼白無力。 但《蝴蝶》就不同。雖然它只是一部低成本的小製作電影,故事也非常簡單,但它象一部多棱鏡,人們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它,就會引起不同層面的反思。 現今的觀眾,已被眾多的歐洲片養刁了口味。他們要的是視覺與感覺的雙重享受,這一重境界,才是對電影藝術的最終要求吧!
記得採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