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電影雜志哪本好
中國最權威,最好的電影類的雜志就是《看電影》了~~我期期都買的。。。
希望你也會喜歡!!
❷ 美國最著名和權威的電影雜志
1、《綜藝》
《綜藝》源自創刊於1905年的美國領袖級娛樂商業媒體《Variety》,該刊物隸屬於瑞得商訊集團(Reed Business Information),有「好萊塢聖經」之美譽,是全球傳媒娛樂業的風向標,也是全球業內人士的必讀刊物!
2、《娛樂周刊》
《娛樂周刊》(Entertainment Weekly)屬娛樂,1990年創刊。脫胎自《人物》,雖然同樣集中於影視娛樂領域,但因為其側重於對娛樂行業的決策的報道,把娛樂當作一門生意。
並把自己置身於其中,作為通往娛樂世界的指南,正是《娛樂周刊》的安身之道。作為美國市場增長最快的訂閱型雜志,其運營成績也惹人側目。
3、《好萊塢報道》
《好萊塢報道》創刊於1930年9月1日,是美國娛樂界兩大報刊之一,最初只報道好萊塢電影新聞,在1950年代電視普及後亦開始報道電視新聞,並成為其中的佼佼者。它的報道和評價在好萊塢通常代表著終極權威之聲,作為好萊塢娛樂產業的風向標,其對歐美明星圈有著巨大的影響力。
4、《人物》
《人物》雜志創刊1974年,視角專注於美國的名人和流行文化,是 Time Warner 媒體集團旗下雜志。每個星期,《人物》都會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報導名人和普通人的故事。
《人物》雜志最初的創辦宗旨就是講述平凡人的不凡故事,但除了報導普通人,也報導明星,每期雜志的封面人物都是讀者希望獲得更多了解的人。
(2)法國電影雜志擴展閱讀
創刊歷史:自從1974年創刊以來,《人物》雜志已經成為美國文化的一部分。每個星期,《人物》都會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報導名人和普通人的故事。
《人物》雜志最初的創辦宗旨就是講述平凡人的不凡故事,但除了報導普通人,也報導明星,每期雜志的封面人物都是讀者希望獲得更多了解的人。
❸ 《電影手冊》2021年十佳片單公布了,都有哪些影片上榜了
《電影手冊》2021年十佳片單中包括了:《第一頭牛》、《安妮特》、《記憶》、《駕駛我的車》、《法蘭西》、《法蘭西派》、《南法撩妹記》、《女孩和蜘蛛》、《算牌人》、《聖母》。這些影片負責執導的導演有來自日本、泰國、法國、美國等國家的,作品的題材和類型都不盡相同,通過《電影手冊》這本雜志,我們能挖掘很多國際上頗具水平的好作品。
每每臨近年末之際,各大電影媒體都會就一年內上映的電影選擇出自己的最佳榜單,《電影手冊》是一本來自法國的電影雜志,國內知道這本雜志的人甚少,但是這本雜志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如果你喜歡看國際大片,就可以看看這本雜志評選出來的優秀電影。
《電影手冊》中能夠上榜的作品每一部都很精彩,推薦給大家去觀看。
❹ 法國<電影手冊>的歷史
《電影手冊》年度十佳電影是每年從世界各地的影片中評選出來的優秀作品,入選的電影被認為是延續電影藝術發展,提供世界電影新的經驗的年度最佳作品,基於《電影手冊》在全球范圍內獨特持久的影響力,每年出爐的十佳電影實際上也為各個地區的電影文化在全球電影譜系中的地位進行了評估,因而每年的評選結果備受全球媒體關注。今年除了兩部華語片外,還分別有韓國導演洪尚秀作品《電影童話》和新加坡導演邱金海作品《伴我心》上榜,四部亞洲片上榜,在入選數量上與美國電影持平,說明亞洲電影具有非常強大的活力。
電影手冊》派 又稱《電影手冊》集團。是從1955年開始聚集在以安德烈一巴贊為首的《電影手冊》雜志編輯部周圍的一批青年影評人,他們後來從影評工作過渡到拍片,成為法國"新浪潮"電影c內主將。
《電影手冊》雜志創辦於1951年,由安德烈巴贊、羅·杜卡和雅克杜尼奧爾一瓦爾克洛茲任主編,其中巴贊的美學思想對雜志的面貌起著主導的影響。 1955年起,一批贊同巴贊的理論觀點的青年開始以《電影手冊》為理論陣地,運用"作者論"方法,樹立起新的評價標准。他們中的主要人物是特呂弗、戈達爾、里維特、夏布羅爾、杜馬契和謝勒爾等。從1958年起,特呂弗,戈達爾、里維特和夏布羅爾相繼拍出他們的第一部影片,對法國電影中的"新浪潮"起了形成作用,這批人從此被稱為《電影手冊》派。 "新浪潮"在[96t年趨於衰落後,這批人發生了分化,特呂弗和夏布羅爾成為受歡迎的商業電影導演,但他們的影片仍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里維特轉向實驗電影。戈達爾的道路則更為復雜多變,在1968年前,他的影片具有愈來愈濃重的現代派色彩i宣揚存在主義的反道德觀和無政府主義的政治思想,在形式上則肆意破壞傳統的電影語法。從1968年開始,他突然轉向極左,拍攝了一系列有濃厚政治色彩的短片,反對資本主義,鼓吹暴力革命。1971年他因車禍受傷,停止拍片。七十年代末,他又開始拍攝故事片,宣稱"不再過問政治"。
❺ 怎麼看待電影手冊編輯全體辭職
「合作雙贏」不代表失去個性陣地,雖然拉鋸的過程讓雙方都不好受,但不博弈、磨合與協商,就會造成兩敗俱傷的局面。畢竟,巴贊在創刊時的理想是電影普及化。同一部電影,巴贊可以給《電影手冊》寫評論給資深的影迷閱讀,可以寫給一般讀者閱讀的日報,也可以寫給知識分子訂閱的《精神》雜志。
只要走出自己的陰影,我對《電影手冊》的前路是非常樂觀的,我不認為它會向產業和主流跪拜,畢竟2020年年底土木在水瓶座的合相將開啟一個開放、自由、推崇新思想的新周期,《電影手冊》會如魚得水。當然其中過程有某些陣痛(金冥四分相在2021年6月被行運天王星觸發),但當它的覺知和自我轉化完成時,我們會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在這本史上最具影響力的電影雜志身上發生。
❻ 20世紀50年代興起的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得力於什麼雜志 該雜志的主編是
《電影手冊》,安德烈巴贊。
❼ 關於推薦電影的雜志
我的個人排名:
1.《看電影 午夜場》(每月一期,內容比較豐富,會介紹新片,最重要的是會按照專題總結極為經典的舊片,比如XX最美的50部電影...之類,影評寫得也很好;記得有一期介紹了法國新浪潮,還不錯~)
2《看電影》(每月兩期,比午夜場價格低些,主要介紹新片,廣告比較多,內容一般,個人認為借來看看還成,買的話沒多大意義,太多了都沒有地方儲存了)
3《電影世界》《環球銀幕》(這兩本整體感覺沒有《看電影》好,主要都介紹新片,內容寫的也平平,很少有令人眼前一亮的東西出來;但是《環球銀幕》時不時會有特刊面世,十分值得一買,比如我08年曾買過奧斯卡80年的特刊,上下兩本一套,介紹了每屆奧斯卡獲獎影片以及影帝影後,當做手邊個工具書也不錯~)
4《中國銀幕》(這本書是看電視上電影報道後買的,真的超級一般,買了兩期後就不買了);
我個人經驗,我從高三開始就買電影雜志,一直到大二,後來水平高了就不看那些有的沒的了,記得大一的時候時間特別多,每個月把所有能見到的電影雜志都買齊了,連著買了不到一年,最後發現還是《看電影午夜場》技術含量最高,現在有時還會翻翻,其它基本上都賣廢品了;所以建議LZ就只買《午夜場》,一般的新片可以去貼吧、豆瓣看看評論什麼的更有幫助;
另外給LZ推薦本書,《1001 Movies You Must See,Before You Die》/《有生之年必看的一千零一部電影》,有英文版和中文版,卓越當當就有的賣;如果兩本參考著還可以鍛煉下英語;這部書介紹了影史里最有價值的1001部電影,有文藝的也有商業的,所以無論是對入門者還是專業者來說,都有參考價值~
❽ 創辦了《電影手冊》雜志,並擔任了該刊主編的人是誰
安德烈-巴贊
1950年,電影理論家與影評家安德烈-巴贊(1918—1958)創辦《電影手冊》,並在創刊伊始,就定下了這份雜志的辦刊基調。巴贊在戰後法國電影理論界一直保持著強有力的戰斗者姿態,他批評戰後法國電影只重浮華、商業性,依賴大製作和明星獲得利潤的作法,倡導年輕的電影工作者拍攝直面生活、朴實無華的寫實之作。在他的領導下,《電影手冊》很快就團結了一批極具反叛鋒芒的青年影評家。這些年輕人深愛二戰中他們無緣看見的美國電影,而且他們把約翰-福特、霍華德-霍克斯和希區柯克等人的作品,視作自己日後電影實踐所效仿的楷模。
❾ 安德烈·巴贊的藝術理念
用文字信仰電影
「即使一個讀者不會像巴贊那樣對電影有著哲學式的思考,也完全會被巴贊對一 部電影的個案解讀而迷倒。」
新浪潮之父
無數熱情中間,總有一些人深邃而堅持。安德烈·巴贊就是當時那群法國超級電影狂熱者中的代表人物。巴贊出生於1918年4月18日,1945年戰爭結束的時候,他27歲。他不僅熱情而且精力超群。他到處去看電影,看完了,不過癮就到處和人侃電影,在各種電影院,電影俱樂部,甚至是工廠。侃電影不過癮,他就給各種雜志寫稿,直到他自己牽頭辦了一份電影雜志——《電影手冊》。這份雜志在某種意義上不僅影響了法國電影的進程,而且對世界電影的發展也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巴贊的「堅持在銀幕前面討論電影」的理念,以及雜志社以挖掘和扶持「電影作者」為己任,使得這份雜 志聲名顯赫。巴贊時代的《電影手冊》聚集了特呂弗、戈達爾、侯麥、里維特等成為世界級電影導演的人,他本人毫無疑問的被冠以「新浪潮之父」。特呂弗將自己的處女作,新浪潮的開山之作之一的《四百下》獻給了自己的精神之父巴贊。
安德烈·巴贊是一位遲鈍的敏感者。1950年代對於整個西歐是一個劇變的時代,戰後的經濟迅速繁榮,社會結構的變動使得都市空間中後現代性大大增加,而整個人文領域中結構主義風潮作為後現代性的思想風暴開始襲擊著歐洲思想界和藝術界。安德烈·巴贊對這場人的精神王國的地震卻相當遲鈍,他不像齊格弗里德·克拉考爾一樣從這種內心的焦躁生發出對電影的極端判斷,而是一股腦將戰後歐洲電影的諸多變 遷放置到電影語言演進的美學史中進行了透徹分析。巴贊在電影形式史領域是一位天才,他對電影語言發展輪廓的概括和梳理,幾乎奠定了他之後所有的相關思考的基礎,可以說他奠定了他之後的電影語言史和風格史的地圖繪圖方式,雖然他自己不曾做過任何大部頭的史論著作,他只留給我們四卷本的文集。這些文字充滿智慧、敏感和洞見,這是典型的蒙田式用散文表達的思想,這是一種法國的思想傳統。這次再次印刷發行的《電影是什麼》,是從這四卷本中精選而出的集子,這個選本是由巴贊夫人和特呂弗在1962年裡維特所做的選本基礎上重新修訂的,這個版本也是全世界最為流行的一個選本。
對影像最佳形式的旁白
看見某個家庭懸掛著的遺像或者我自己的居民身份證上表情過度陌生的照片,總是感嘆我們對制像的復雜的文化態度——紀念和確認建立在一種契約性的認定基礎上,照片在這個意義上是和現實被拍物完全「同一」了,但是這個「同一」是精神性的,是一種心理「情結」和法律基礎。巴贊的所有電影議論就是建築在這個根本立論基礎上的,「電影觀」是先於電影機器發明之前存在的,這個「電影觀」就是保存「像」,而後 認定「像」和「現實」的復制關系和同一關系。巴贊所謂的電影的「木乃伊情結」的心理學動機,以及建築在「照相本體論」上對電影美學風格的褒貶態度構成了他所有電影思考和批評的靈魂,所以他在這種「精神性同一」的基礎上認定了電影復制技術的不斷發明構成了影像和現實間的漸變。
1979年張暖忻和李陀在 《電影藝術》上發表了「談電影語言的現代化」一文,這篇文章以及後來中國第四代電影人的創作實踐,藉助對巴贊的理論的片面理解完成的,也就是將巴贊的理論理解為簡單的、狹隘的一種紀實美學的理論,理解為專注於技術的電影修辭手法。其實,巴贊感興趣的也不是對「現實」的真實再現,而是對「現實-影像」這組關系的精神性的認定,影像是為了保留對現實的精神性的迷戀而製作的,電影製造機器是這組精神關系的物質基礎而已,在這個意義上巴贊如同一位文藝復興時期的人對電影進行反思。
其實,即使一個讀者不會像巴贊那樣對電影有著哲學式的思考,也完全會被巴贊對一部電影的個案解讀而迷倒。巴贊的影評不是堆砌理論術語的影評。他作為一位深諳影史又對影像有著天才審美敏銳度的人,對眼前的影像世界抒發出讓你拍案叫絕的評價。如果說文字和影像在某種意義上冤家對頭,而巴贊的文字對於影像是一種最佳形式的旁白,是深情的戀人絮語。很多評論文字是害怕讀者見 到電影影像本身的,這是一種可悲的「見光死」的評論,而巴贊的評論文字卻讓文字和影像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法國電影導演德帕萊欣曾經說過:「好的電影讓人信仰電影」。
❿ 有那些電影雜志比較權威
我個人認為是最權威應當是《大眾電影》
最好應該是《看電影》,其次是《電影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