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二戰電影 > 電影二戰交響曲

電影二戰交響曲

發布時間:2022-06-04 02:04:44

老電影中的「鬼子進村」的音樂是什麼曲子

就叫《鬼子進村》。

大多數國人所謂的「鬼子進村曲」是根據肖斯塔科維奇第七交響曲「列寧格勒」改編的,最初是描寫德國鬼子入侵的。「鬼子進村曲」的曲調採用的是俄羅斯作曲家肖斯塔科維奇第七交響樂中的音樂片段,當然只是音符走向的借鑒,肖斯塔科維奇的交響樂描寫的是二戰時德國人進攻列寧格勒時的情景,主題用小軍鼓打出。

望採納~

㈡ 二戰電影《天堂之路》里的插曲

《新世界》第九交響曲、「倫敦德里小調」、「天堂之路」、「波列羅舞曲」

㈢ 二戰中德軍圍困列寧格勒時,一位蘇聯音樂家寫了一首曲子鼓舞士氣,請問這首曲子的名字

原蘇聯著名作曲家肖斯塔科維奇《第七交響曲》又名《列寧格勒交響曲》.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德戰爭爆發後,前蘇聯政府馬上總動員藝術界「為祖國而戰」,由此產生了許多偉大的愛國主義作品,肖斯塔科維奇這部作品就是其中的佳作。他表示:「此曲是戰斗的詩篇,是堅強的民族精神之贊歌。」全曲的氣勢極其宏偉壯大,終樂章的音響更是震耳欲聾。

德軍包圍列寧格勒,造成城內危機的1941年七月末,作者肖斯塔科維奇在列寧格勒作為「防空監視隊」的一員戰斗在第一線。就是在這種十分艱苦的條件下,肖斯塔科維奇完成了本交響曲的大部分草稿。1942年三月五日,在古比雪夫「文化宮殿」的禮堂,這部作品由隆莫斯德指揮,莫斯科國立劇場管弦樂團演奏,同時對全國及國外做現場直播。可見這部交響曲的初演,便是拿來宣傳,用以提高士氣和宏揚國威,完全作為前蘇聯的一項 「國家大事」 來對待。本曲題獻給「列寧格勒」,並獲得當年「斯大林獎」的首獎。

從結構上看,第七號交響曲顯得冗長(全曲約70分鍾,是他所有交響曲作品中最長的)。而且有些「不均衡」,光是第一樂章就佔了全曲近三分之一的時間。根據肖斯塔科維奇1951年一篇文章的說法,這是一部一列寧格勒為標題,每樂章各有主題的交響曲,分別是:「戰爭」(War)、「回憶」(Recollection)、「祖國的原野」(The expanses of my native land)、「勝利」(Victory)。如果我們依循這些主題聆聽,的確相當容易和作者產生共鳴。換句話說,第七樂章的主題都相當明確,幾乎讓人一聽就知道作曲家想要表達的意涵,因此有評論者認為:「與其說本曲是交響曲,倒不如說比較接近大型的組曲」,這句話可說為這部交響曲的特性下了頗為精準的注腳。

第一樂章 中庸的稍快板。首先呈示出「人的主題」, 描繪的是戰爭之前安寧的生活。小提琴明朗平穩地奏出主題,接著是肖斯塔科維奇作品中常見的氣息很長的木管獨白。突然,遠方傳來的鼓聲擊碎了和平的美夢,出現了進行曲風格的「戰爭主題」。

第二樂章 稍快的中板,三段體詼諧曲樂章。相傳作曲家這樣描述本樂章:「……這是對愉快的事情,人生快樂插曲的回憶。但悲哀的情緒籠罩著這種回憶……」樂章主部由第一小提琴輕松奏出的主樂念,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弦樂器那強烈的節奏背景,還有雙簧管優雅的副

㈣ 二戰名曲

《第七交響曲》 音樂家肖斯塔科維奇一手拿著槍,一手拿著筆寫出的樂曲。它是對家鄉列寧格勒,這座被納粹圍困900天卻沒有倒下的城市的禮贊。

《神聖的戰爭》 由詩人瓦列別傑夫·庫馬契作詞,蘇軍紅旗歌舞團第一任團長亞歷山大·瓦西里耶維奇·亞歷山德羅夫作曲,被譽為
「蘇聯衛國戰爭的音樂紀念碑」。

《喀秋莎》 是一首俄羅斯民歌,代表著俄羅斯女性最堅強和最純真的感情。也是一種讓德軍聞風喪膽的武器。

《啊,朋友再見》 這是屬於游擊隊員的歌,他們中的大多數默默無聞地犧牲,沒有墓誌銘,只有戰友當年在山岡上為他們插的野花,依舊在春天燦爛綻放。

《時光流轉》 珍珠港事件第二天,美國華納電影公司一名審閱劇本的人決定投拍一部反法西斯戰爭的劇本。這樣就誕生了電影中的不朽之作《卡薩布蘭卡》和纏綿至今的情歌《時光流轉》。《黃河大合唱》1939年,冼星海在延安窯洞中,用一個星期創作出了迄今仍最具震撼力的中文合唱曲《黃河大合唱》。

《眾神的黃昏》 這不是二戰中創作的樂曲,但在納粹統治時期希特勒檢閱軍隊和召開大會時,一定是必不可少的背景音樂。

《彌撒》 這是二戰中德國納粹黨衛軍第一裝甲師軍歌。在世界各地拍攝的大批關於二戰的紀錄片中,每當出現納粹軍隊蹂躪歐洲的場景時,往往就會聽到這首歌或以這首歌改編的配樂。

《莉莉·瑪蓮》 這首纏綿的歌曲,二戰時傳唱在各個戰場、各個陣營和軍隊中。

《老兵不死》 這首歌曲隨著美國士兵的吉普車傳唱在北非、歐洲和太平洋戰場。

㈤ 戰爭紀錄片里的交響樂

克羅埃西亞狂想曲

㈥ 反法西斯二戰十大精曲

神聖的戰爭和啊,朋友再見!

㈦ 法國二戰電影《虎口脫險》片尾的交響曲名字叫什麼

伯遼茲的《拉科奇進行曲》,又叫《匈牙利進行曲》——電影《虎口脫險》中的交響曲
《拉科奇進行曲》, 本曲又名《匈牙利進行曲》,作於1846年,管弦樂曲,為柏遼茲所作戲劇《浮士德的沉淪》(作品24號)第一部分的選曲,首演於巴黎。

㈧ 求一首二戰期間的兩個字交響曲

當人們不再忠誠,樓上胡說八道,彌撒是現代歌曲,是一個名叫Era的樂隊寫的

㈨ 產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經典歌曲有哪些

產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經典歌曲有:
1、《第七交響曲》 音樂家肖斯塔科維奇一手拿著槍,一手拿著筆寫出的樂曲。它是對家鄉列寧格勒,這座被納粹圍困900天卻沒有倒下的城市的禮贊。
2、《神聖的戰爭》 由詩人瓦列別傑夫·庫馬契作詞,蘇軍紅旗歌舞團第一任團長亞歷山大·瓦西里耶維奇·亞歷山德羅夫作曲,被譽為「蘇聯衛國戰爭的音樂紀念碑」。
3、《喀秋莎》 是一首俄羅斯民歌,代表著俄羅斯女性最堅強和最純真的感情。也是一種讓德軍聞風喪膽的武器。
4、《啊,朋友再見》 這是屬於游擊隊員的歌,他們中的大多數默默無聞地犧牲,沒有墓誌銘,只有戰友當年在山岡上為他們插的野花,依舊在春天燦爛綻放。
5、《時光流轉》 珍珠港事件第二天,美國華納電影公司一名審閱劇本的人決定投拍一部反法西斯戰爭的劇本。這樣就誕生了電影中的不朽之作《卡薩布蘭卡》和纏綿至今的情歌6、《黃河大合唱》1939年,冼星海在延安窯洞中,用一個星期創作出了迄今仍最具震撼力的中文合唱曲《黃河大合唱》。
7、《眾神的黃昏》 這不是二戰中創作的樂曲,但在納粹統治時期希特勒檢閱軍隊和召開大會時,一定是必不可少的背景音樂。
8、《彌撒》 這是二戰中德國納粹黨衛軍第一裝甲師軍歌。在世界各地拍攝的大批關於二戰的紀錄片中,每當出現納粹軍隊蹂躪歐洲的場景時,往往就會聽到這首歌或以這首歌改編的配樂。
9、《莉莉·瑪蓮》 這首纏綿的歌曲,二戰時傳唱在各個戰場、各個陣營和軍隊中。
10、《老兵不死》 這首歌曲隨著美國士兵的吉普車傳唱在北非、歐洲和太平洋戰場。

㈩ 有哪些電影裡面配樂使用了貝多芬的交響曲

《這個男人來自地球》中間天黑的時候男主打開了收音機,裡面播放的是貝多芬第七交響曲著名的第二樂章,然後在爐火的映襯下,大家在低沉有力的樂聲中繼續聊天、探討男主的身世。

我對這部電影有很大怨念的一大原因就是男主在這個樂章馬上播放到高潮部分的時候把收音機掐掉了。。知道那種強迫症的痛苦么。。真是心塞塞到電影結束。。

《交響情人夢》電視劇+電影。還有就是《王的演講》,英國國王二戰前發表講話動員國民跟納粹斗爭,背景音樂配貝多芬的皇帝琴協奏曲。。。(別扭死我)

貝多芬於1770年12月16日出生於德國波恩的一個貧窮的家庭。貝多芬的父親是當地宮廷唱詩班的男高音歌手,他是一個碌碌無為、嗜酒如命的人。他的祖父是波恩宮廷樂團的樂長,母親是宮廷大廚師的女兒,一個善良溫順的女性,婚後倍受生活折磨,在貝多芬17歲時便去世了。貝多芬是7個孩子中的第2個,因長兄夭折而亡,貝多芬因此成為了長子。在大部分時間里,他的父親都喝得大醉,從沒對家庭和和氣氣過,甚至連家人們是否有足夠的吃穿都從未過問。起初善良的祖父還能使這個家庭免受太多的苦,反過來他最大的孫子的音樂才能也使老人感到莫大的欣慰,還把自己的名字給了他。但是當小貝多芬3歲生日時祖父就去世了。貝多芬的父親常把孩子拽到鋼琴前讓他在那裡艱苦地練上許多小時,每當彈錯的時候就打他的耳光。

鄰居們常常聽見這個小孩子由於疲倦和疼痛而抽泣著睡去。不久一個沒什麼水平的旅行音樂家法伊弗爾來到這個市鎮被帶到貝多芬家裡。他和老貝多芬常常在外面一個小酒館里喝酒,一直喝到半夜,然後回家,把小路德維希拖下床開始上課,這一課有時要上到天亮才算完。為了使他看上去像一個神童父親,於是謊報了他的年齡。在他八歲時把他帶出去當做六歲的孩子開音樂會。但是天下哪有後天培養出來的神童,盡管費了很多事,老貝多芬始終沒有能夠把他的兒子造就成另一個年輕的莫扎特。與莫扎特相比貝多芬的童年太不幸了。莫扎特在童年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練功時間是愉快而安靜的,有著一個慈愛的父親和一個被鍾愛的姐姐。而貝多芬則不然,雖然他的演奏贏得了家鄉人的尊敬,但世界性的旅行演出卻遠未像莫扎特那樣引起世人的驚嘆。

1770年12月16日,貝多芬誕生在波恩市的一個音樂世家。他4歲時就會彈奏羽管鍵琴,8歲起就登台演出並獲得了音樂神童的美譽。10歲時他拜師於普魯士最著名的音樂教育家聶費。12歲時經聶費的推薦到瓦爾特斯坦伯爵的宮廷樂隊充任管風琴師助手,這是貝多芬「音樂僕役」生涯的開始。17歲時貝多芬去拜訪音樂大師莫扎特受到熱情接待。莫扎特在聽完貝多芬彈了幾首鋼琴曲子後,興奮地說「各位請注意,這位年輕人不久的將來,他就會博得世人的稱贊!」莫扎特還答應給貝多芬上課。可惜此後兩個月貝多芬母親突然去世。對此,貝多芬父親意志消沉終日酗酒。貝多芬不得不挑起了養家糊口的重擔,再次回到原來的歌劇院當鋼琴師。

音樂神童

他的母親第一次嫁給一個男僕,喪夫後,改嫁給貝多芬的父親。這種生活剝奪了貝多芬上學的權利。他從小就有音樂天賦使他的父親產生了要把他培養成為一個像莫扎特那樣的音樂神童的願望,於是從小就逼著他學習鋼琴和小提琴。他打罵貝多芬迫使貝多芬從四歲起就整天練習羽管鍵琴和小提琴。八歲時的他已開始在音樂會上表演並嘗試作曲。八歲時貝多芬首次登台獲得巨大的成功,被人們稱為第二個莫扎特。但是他在這段時期中所受的音樂教育一直是非常凌亂和沒有系統的。

學藝

十二歲時他已經能夠自如地演奏而且拜師於風琴師尼福,開始學習作曲擔任了管風琴師尼福1748~1798的助手。就在這時他開始正式跟尼福學習音樂。尼福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樂家,他擴大了貝多芬的藝術視野,使貝多芬熟悉了德國古典藝術的一些優秀範例並鞏固了貝多芬對崇高的目的的理解。貝多芬的正規學習和有系統的教養實際上是從尼福的細心教導和培養開始的。尼福還引導他在1787年到維也納就教於莫扎特。11歲發表第一首作品《鋼琴變奏曲》。13歲參加宮廷樂隊任風琴師和古鋼琴師。1787年到維也納後開始跟隨莫扎特、海頓等人學習作曲。剛開始的時候莫扎特想看看他的能力,並讓他演奏音樂,莫扎特聽過他的演奏之後就預言:有朝一日貝多芬將震動全世界。貝多芬到維也納不久便接到母親的死訊他不得不立即趕回波恩。由於家庭的拖累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親死後他才第二次來到維也納但這時莫扎特卻已不在人世了。貝多芬第二次來到維也納後很快地便贏得了維也納最卓越的演奏家,特別是即興演奏的稱謂。以後他先跟海頓學習後來跟申克、阿勃列希貝爾格和薩利耶里等人學習。他在波恩通過同知識分子勃萊寧的交往接觸到當時許多著名教授、作家和音樂家並從他們那兒受到"狂飆運動"的思潮影響。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國大革命前幾年已臻成熟,但在革命年代中成長尤為迅速。

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進步的思想意識給他了很多啟發,從而奠定了他人文主義世界鄣幕--深信人類平等追求正義和個性自由憎恨封建專制的壓迫。盡管維也納古典樂派中的三位著名作曲家所處的生活年代相當接近,但是貝多芬的思想同海頓和莫扎特顯然並不屬同一個「時代」。海頓一生備受凌辱。他雖也偶爾被激怒過但卻總是逆來順受當時進步的文學思潮和革命情緒,都很少能使他激動,他的音樂同斗爭也是永遠絕緣的。莫扎特精神上遭受的苦難並不比海頓少,他勇敢於反抗,寧願貧困而不能忍受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樂中從那充滿陽光和青春活力的歡樂的背後往往還是可以感覺得到一絲痛苦、憂郁和傷感的情緒。

只有貝多芬他不但憤怒地反對封建制度的專制,而且用他的音樂號召人們為自由和幸福而斗爭。貝多芬在波恩時期(1782~1792)的創作大都是一些小型的鋼琴曲、重奏曲和歌曲等。這一時期可以說他還只是處於創作的准備階段。他在維也納最初十年(1792-1802)的創作比較著名的作品也只有《悲傷》、《月光》和《克羅采》奏鳴曲及《第三鋼琴協奏曲》等。但在這期間他對社會與政治諸問題又有了進一步的理解也能意識到他要努力探尋的目標。1802-1812年他的創作進入了成熟時期,這段時間後來成為他的「英雄年代」。

1800年在他首次獲得勝利後,一個光明的前途在貝多芬的面前展開。可是三四年來一件可怕的事情不停的折磨著他,貝多芬發現自己耳朵變聾了。貝多芬熱愛練習鋼琴但是對於一個音樂家來說沒有比失聰更可怕的了。因而人們可以在他的早期鋼琴奏鳴曲的慢板樂章中理解到這種令人心碎的痛苦。

貝多芬的心無時不充滿熱情,可是他的熱情是非常不幸的,他總是交替地經歷著希望和熱情、失望和反抗。這無疑成了他的靈感源泉。1801年貝多芬與比他小十四歲的朱列塔圭恰迪爾墜入愛河,可是不幸的是因為門第的鴻溝迫使兩人分手。貝多芬在遭受這一沉重打擊之後把由封建等級制度造成的內心痛苦和強烈悲憤全部傾瀉在這首感情激切、熾熱的《月光奏鳴曲》中。但一年以後也就是到了1802年時朱列塔圭恰迪爾已另外愛上了羅伯爾哈倫堡伯爵並在家庭的驅使下於1803年和他結了婚。這是令人絕望的時刻他曾寫下遺書。[3]

閱讀全文

與電影二戰交響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