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二戰電影 > 德國二戰電影小提琴

德國二戰電影小提琴

發布時間:2022-06-08 22:50:51

① 為什麼《辛德勒名單》這首樂曲在影片即將結束時才出現

電影主題音樂與電影畫面相同步的。
主題音樂最後一次出現的場景:在影片尾聲,當「辛德勒的猶太人」及其後裔依次在辛德勒墓前敬獻石塊的時候,主題音樂以小提琴獨奏的方式再次呈現,配合改換後的彩色片,小提琴特有的音色,也為片子增添了明亮的氛圍。
美國電影《辛德勒名單》描寫的是二戰期間德國商人辛德勒在納粹魔爪下拯救2200多名猶太人的故事。這部影片獲得了第66屆奧斯卡金像獎,在世界各地享有很高的聲譽。在看到這部電影之前,我就熟悉了與影片同名的電影主題音樂《辛德勒名單》。在觀看影片的時候再次聆聽這段音樂,影片不可抗拒的視覺與聽覺的強大沖擊使我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撼。

② 誰能想起這部以二戰為背景的電影的名字,幫忙告訴一聲!

是《蘇醒的亞當》
該片又名《亞當復活》,根據1969年以色列著名暢銷小說家尤拉里卡紐克(Yoram Kaniuk)的作品改編,講述了德裔以色列小丑演員亞當斯坦的故事,他被迫在納粹集中營內為在押犯們表演取樂,最後得以逃過生死劫只是因為能夠為進入毒氣室的囚犯們拉拉小提琴曲。傑夫古德布魯姆(Jeff Goldblum)在片中飾演亞當,威廉達福則出演集中營指揮官,此人將亞當象條狗一樣盡盡羞辱之能事。
幕後製作
這是德國和以色列電影屆的首次合作,出演亞當的傑夫高布倫表示:「這是他所扮演的最難的一個角色。」該片導演保羅施拉德曾以擔任《計程車司機》的編劇而名聲大噪,製片商則是以色列的埃胡德布雷伯格(Ehud Bleiberg)公司和德國的維爾納維爾辛(Werner Wirsing)公司,這部主題悲慘的影片堪與羅伯托貝尼尼的奧斯卡獲獎電影——黑色喜劇片《美麗人生》相媲美。
一名德國評論家撰文稱,《蘇醒的亞當》「會在兩種風格中艱難取得平衡」——因為如果風格過於活潑幽默,就有嘲笑大屠殺倖存者之嫌;如果風格拍得過於嚴肅沉悶,又不能完全反映原著中的人物個性。
出演該片的還有德國頂尖演員莫里茲布雷布特魯(Moritz Bleibtreu)和維羅尼卡費里斯(Veronica Ferres),以及以色列演員阿耶萊特祖里爾(Ayelet Zurer),後者曾出演過斯蒂芬斯皮爾伯格的《慕尼黑》。
《蘇醒的亞當》一片中大多數場景取自位於以色列內蓋夫沙漠中的大屠殺倖存者收容所,斯坦在拚命尋找最後一名家族倖存者,後被送來這里治療他所謂的「神經失常」。為了更好地詮釋角色,傑夫高布倫數度造訪以色列,並以大屠殺倖存者們進行溝通交流,他還前往柏林體驗生活,並專門惡補小提琴課以便更好地展示片中人物的個性。

③ 請幫忙列出有關二戰的電影名稱,越多越好

earthmount -引用是我的回答,但卻沒有把開頭處的一些文字附上,有些影片有「多個譯名」,如果不這點註明的話,很多影片會很難查到,樓主來我這里看吧,我附上原地址讓你查看

我這里收集了77部二戰電影(里邊包括了qq287849299 -回答的那20部電影),影片類型:從正面戰場到敵後游擊,從政治高層到民間基層,從集中營到大屠殺,從愛情到親情,從喜劇悲劇到黑色幽默,從戰勝國視角到戰敗國視角……雖然稱不上「應有盡有」,但也是「盡力而為」了,希望你會喜歡吧~

[原創]經典二戰影片77部

第01~40部分:http://hi..com/sunquan/blog/item/765cd0a2dce4d6a8caefd066.html
第41~77部分:http://hi..com/sunquan/blog/item/6985ddc466ca66ce38db4965.html
(注意某些影片有多個譯名,請點擊以上兩個地址查看相關介紹,好方便查找)

美國(23部):☆《兄弟連》、☆《拯救大兵瑞恩》、☆《細細的紅線》、《紐倫堡大審判》、《紐倫堡大審判(特別版)》、☆《巴頓將軍》、☆《最長的一天》、☆《辛德勒名單》、☆《卡薩布蘭卡》、《父輩的旗幟》、☆《中途島》、《沙漠之狐》、《英國病人》、☆《音樂之聲》、☆《虎!虎!虎!》、《坦克大決戰》、《大獨裁者》、《生死大逃亡》、《喪鍾為誰而鳴》、《德國好人》、《兵臨城下》、《風語者》、《U-571》

德國(20部):☆《從海底出擊》、☆《帝國的毀滅(加長版)》、☆《決戰斯大林格勒》、☆《黑色星期天》、☆《莉莉·瑪蓮》、《歐洲!歐洲!》、☆《偽鈔製造者》、《玫瑰圍牆》、《希望與反抗》、《納粹軍校》、《悲情火絨草》、《大遷徙》、《歐洲特快車》、☆《鐵十字勛章》、《極地重生》、《何處是我家》、《六重唱》、《第九日》、《靡菲斯特》、《最後的橋》

中國(8部):☆《血戰台兒庄》、☆《鬼子來了》、《紫日》、《棲霞寺1937》、《東京審判》、《七七事變》、《我愛夜來香》、《梅花》

俄國(6部):☆《莫斯科保衛戰》、《斯大林格勒大血戰》、《解放》、《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烈日灼人》、《烽火孤兒》

南斯拉夫(4部):☆《沒有天空的都市》、《逃離索比堡》、《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橋》

波蘭(3部):☆《鋼琴家》、《戰爭三部曲》、☆《卡廷慘案》

英國(3部):☆《遙遠的橋》、☆《桂河大橋》、《空軍大戰略》

法國(3部):☆《虎口脫險》、《光榮歲月》、《廣島之戀》

義大利(3部):☆《美麗人生》、《血戰阿拉曼》、《西西里的美麗傳說(刪節版)》

日本(2部):☆《望鄉》、《流轉的王妃,最後的皇弟》

其他(2部):☆《我的媽媽》、《命運無常》

附:其他整理(部分轉自網友笑獨行的主頁)

德國視角的二戰影片45部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8a1ccf0100a1hu.html

日本視角的二戰影片13部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8a1ccf0100a1ht.html

中國另類抗戰影片20部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8a1ccf01009jg4.html

一個人的俄羅斯二戰片十二大經典
http://61.144.205.241/blog/笑獨行/archive/2007/05/11/80526.html

關於蘇芬戰爭及其續戰的五部芬蘭二戰經典電影解題
http://61.144.205.241/blog/笑獨行/archive/2008/06/18/119940.html

戰爭摧殘女人經典二戰電影標本12個
http://61.144.205.241/blog/笑獨行/archive/2007/11/17/103126.html

知見二戰戰俘題材經典電影18部
http://61.144.205.241/blog/笑獨行/archive/2007/04/16/78916.html

④ 講解二戰的背景小提琴曲

最著名的就是《辛德勒名單》,音樂凄涼,哀傷,如果看過此電影的話,聽著更有無限感慨。論二戰小提琴曲,非此莫屬

⑤ 關於一部二戰德國納粹迫害猶太人的電影

是一部電視電影:Uprising (2001) (TV)

⑥ 場景和道具力圖還原美軍搶灘登陸的現場,二戰電影《最長的一天》值得一看嗎

《最長的一天》上映於1962年9月,可以說是非常老的一部電影,也是非常經典的一部電影,裡面群星薈萃,大腕雲集,影片是描述登陸諾曼底第一天發生的事情。電影時長178分鍾,每個畫面都是令人難以忘記的經典,可以說是非常值得一看的電影。

這場戰役作為二戰最關鍵的一戰,最終我們希望的一方獲得了勝利。這部片子非常令人回味,細節入勝,影片給人感覺是非常自然的描繪了這場戰役。唯有堅持信念,才能獲得最後的勝利。願世界不要再有戰爭,願世界永遠和平。

⑦ 結合辛德勒的名單》片主題,談談樂曲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和精神理念

樂曲表達了作者一種強烈的同情和憤慨之情。飽含了對法西斯主義的憤恨,和對人類和平的期盼。

該片的主題曲是由好萊塢電影配樂家約翰·威廉姆斯創作的,他通過小提琴獨奏突出主題,採用輕柔簡練的旋律記錄了災難深重的猶太民族的心路歷程。

《辛德勒的名單》的主題曲是結構完整的三部曲式:

第一次為中低音區,旋律高低起伏、音色如泣如訴;第二次為反復的高八度,音質哀而不傷,飽含了反思與緬懷;第三次再高八度,蘊含著猶太民族難以言喻的苦難與充滿感恩的心情。最後,音樂在深情綿長而又極具穿透力的小提琴演奏中落下帷幕。

⑧ 有誰能否介紹一些二戰時期的電影

當仁不讓的是《拯救大兵瑞恩》啦!
其次是德國在8幾年拍的《斯大林格勒》(注意不是蘇聯拍的那部啊!這部是從士兵的角度描寫這次戰役的。)
然後就是《兵臨城下》,狙擊手之間的對決也是比較精彩的

《兵臨城下》法國
導演:讓·雅克·阿諾
主演:約瑟夫·費因斯 裘德·洛 瑞切爾·薇茲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描述了蘇德大戰背景下,兩位狙擊手的單獨較量。盡管江湖味道濃重,但導演讓-雅克-阿諾並沒把影片簡單地變成兩位宗師不識人間煙火的華山論劍,相反,群像對抗的巷戰戲 份安排得適時適量,不僅很好地襯託了兩大高手過招,更營造出人群中的孤獨感——一種獨孤求敗的情緒油然而生。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大賣,為英倫帥哥裘德·洛徹底打開了北美市場,從此,他擺脫了《天才瑞普利》中的配角地位,開始穩步擔綱男一號。如沒有這部《兵臨城下》,日後的《冷山》、《偷心》中,真不知妮可姐和大嘴茱會跟誰配戲。

瓦西里·澤索夫是烏拉爾山區的牧羊人,多年的放牧生活練就了瓦西里的好槍法,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打響後,瓦西里應征入伍。他一槍斃敵的絕招在不到10天的戰斗里就狙殺了40多名德國兵,一時間「瓦氏神槍,例無虛發」的神話傳遍整個戰場。然而在之後的幾天,蘇軍的狙擊兵也連連被人槍殺,對方同樣只使用一發子彈。真正的對手來了!

《兵臨城下》改編自一個真實的故事,現實生活中的瓦西里在二戰中共斃敵400餘名,是前蘇聯著名的狙擊英雄。和好萊塢的戰爭大片相比,這部由法國導演讓·雅克·阿諾執導的影片不遑多讓,影片中,瓦西里和德軍狙擊手鬥法的鏡頭讓觀眾不由窒息,新兵們乘船渡河的場面扣人心弦,而蘇聯全線反攻的震撼場景,又使人欣賞到一道視覺盛宴。

《兵臨城下》也是歐洲影壇有史以來製作成本最高的作品,達到了9000萬美元,這其中德國資金的注入,也使得影片擁有了反省德國歷史的特別含義。

《珍珠港》就是那電腦特效漂亮,個人認為不如《虎!虎!虎!》來的真實。《虎!虎!虎!》和《中途島》、《沖繩島》都是經典的二戰戰爭片

《鐵翼藍天》也不錯啊!講的是捷克被佔領後飛行員來到英國做志願飛行員的故事,比較感人的。

《帝國的毀滅》也可以看一看,這部電影會改變你對希特勒的印象。

《鋼琴家》《辛德勒名單》講的都是猶太人的悲慘遭遇,但後者更經典。
《鋼琴家》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淫賊巨匠羅曼·波蘭斯基根據維拉德斯勞·斯普爾曼的自傳改編而成,同時,又在其中大量回顧了自身的童年經歷——作為一名波蘭的猶太人,在德佔區內生不如死、暗無天日的生活。陰郁無望的氛圍、深沉悲涼的心境,在波蘭斯基凄厲決絕的鏡頭下,愈顯猙獰。納粹令人發指的屠戮,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逃亡生活,然而求生的本能和藝術的信仰依然支持男主角咬緊牙關。最震撼的鏡頭既不是意念的鋼琴演奏、也不是德國軍官的良心發現;主人公聽到腳步聲遠處的腳步聲,急中生智撲倒在地,一隊路德國兵囂張地跑過,根本沒在意他——鏡頭俯瞰:屍橫遍野。

《辛德勒的名單》美國 ,最經典
導演:斯蒂文·斯皮爾伯格
主演:利亞姆·尼森本·金斯基 拉爾夫·費因斯
德國投機商人辛德勒是個國社黨黨員。他好女色,會享受,善於利用關系攫取最大的利潤。在被佔領的波蘭,猶太人是最便宜的勞工。因此,辛德勒的工廠只使用猶太人。

然而納粹對猶太人的殘酷迫害使辛德勒越來越不滿。1943年,納粹對克拉科夫猶太人的殘酷血洗使辛德勒對納粹的最後一點幻想也破滅了,他清楚納粹對猶太人的屠殺和奧斯威辛集中營的恐怖。從那時起,辛德勒只有一個想法,盡可能多地保護猶太人,使其免受奧斯威辛的死亡。

不久,戰爭結束了。下大雪的一天晚上,辛德勒向工人們告別,獲救的1000多名猶太人為他送行。有人還敲下自己的金牙,打制了一枚金戒指,贈送給辛德勒,戒指上刻著一句猶太人的名言:救人一命就等於救全人類。辛德勒淚流滿面,他為未能救出更多的猶太人而感到痛苦。大雪之中,猶太人目送辛德勒離開了城市。他的義舉將永遠被猶太人銘記在心。

《辛德勒的名單》讓全世界感到震驚,這部深刻揭露德國納粹屠殺猶太人恐怖罪行的電影,於1994年3月1日在德國法蘭克福首映,德國總統親自出席了影片的首映式。

《橋》南斯拉夫, 最難忘
主演:瓦·濟沃耶諾維奇 斯·派羅維奇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面臨東西夾擊的德國已走到了失敗的邊緣,然而他們仍不死心,為了挽救危局,德軍計劃從希臘經南斯拉夫撤退回本國,為了能夠順利地撤退,他們要竭力保住一座撤退途中必經的橋梁。

與此同時,一小隊南斯拉夫游擊隊員奉命前去炸毀這座橋梁,橋又高又險,任務極其艱巨。如果能炸掉這座大橋,將阻斷德軍的退路,更有利於反攻。

為了炸橋,游擊隊找到了一個工程師,但這個工程師恰恰是橋的設計者。經過一系列周密的安排和驚險曲折的斗爭,最終工程師親手炸掉了自己設計建造的橋。

影片是南斯拉夫經典二戰影片,真實再現一場激烈的大橋爭奪戰、一次勇氣與信仰的考驗。炮彈從頭上掠過,大橋在腳下粉碎,一曲《啊!朋友再見》更是讓人久久難忘。

《西西里的美麗傳說》義大利 ,最傷感
導演:吉塞普·托那托雷
主演:莫妮卡·貝魯奇

1941年,整個世界都被籠罩在二戰的硝煙之中,但西西里島仍是一片寧和,這里正是男孩雷納托的家鄉。他和所有13歲的孩子一樣,天真、快樂、不安分,對生活充滿幻想。終於有一天遇到了改變他生活的女人——瑪蓮娜。這位漂亮的寡婦令所有的男人著迷,也令所有的女人妒忌。
戰爭在繼續。傳來了瑪蓮娜丈夫的噩耗。瑪蓮娜為了生存,開始了出賣肉體的生涯。
影片沒有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但是戰爭留給女人的傷痕,永遠無法癒合。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前蘇聯 ,最悲情
導演:斯·羅斯托茨基
主演:安德列依·馬爾蒂諾夫 依莉娜·舍夫丘克
影片沒有宏大的戰爭場面,只是表現了一場局部戰斗,幾位女兵在准尉的帶領下展開與德軍的戰斗。影片結尾處,准尉在女兵們的墳墓前憑吊,觀眾們也都不由自主地為德國法西斯犯下的罪行,表示憤慨並為女兵們的犧牲流下熱淚。

這部出品於1972年的戰爭影片,曾經獲得過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紀念獎、全蘇電影節大獎以及1975年列寧獎金等多項大獎。在中國,《這里的黎明靜悄悄》也享有極高的知名度。這不僅是因為片中有一幕在當時算是驚世駭俗的「裸戲」,更因為它將女性在戰爭面前的抉擇表現得淋漓盡致,從而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戰爭,往往應該讓女人走開,而在偉大的蘇聯衛國戰爭中,女人卻大膽地走入了戰爭。影片中,女兵們曾擁有的夢幻般愛情生活和戰爭的慘烈殘酷相交織。當這群充滿對美好生活嚮往的女孩子最終相繼戰死沙場時,影片控訴法西斯暴行的主題得到了完全的展現。

《虎口脫險》法國、英國 ,最幽默
導演:傑拉爾·奧利
主演:路易·德·菲奈斯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用喜劇的方式調侃二戰的佳作,法式浪漫與幽默的二戰形象代言片。雖然拿佔領區下的不光彩歷史大加戲謔的勇氣多少有點沒心沒肺,但法國乃至全世界人民對本片的喜聞樂見卻徹徹底底令評論界和史學界閉上了嘴。差點忘了說,本片是法國電影票房史上當之無愧的冠軍,堅持至今。

二戰期間,英國轟炸中隊第一支遣隊在執行一次名為「鴛鴦茶」的轟炸任務中,一架飛機被德軍防空武器擊中,幾個機上人員被迫跳傘逃生,並約好在土耳其浴室見面。但他們分別降落在德軍佔領的法國首都巴黎市內不同地點。

德軍展開了全市大搜捕,而其中3位飛行員分別被油漆匠、動物管理員和樂隊指揮所救。迫於形勢,油漆匠和指揮家只得替代各自所救的飛行員,去和中隊長大鬍子在浴室碰頭。在幾次誤會後,他們終於接上了頭。

在熱情的法國人的掩護下,飛行員們與德軍展開了一場場驚險緊張而又幽默滑稽可笑的生死游戲。最終,油漆匠、樂隊指揮和飛行員們一起飛向了中立國瑞士。這部影片拍攝於上世紀60年代,當年曾創下法國歷史最高票房紀錄,成為法國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法國喜劇大師路易·德·菲奈斯與演技派明星布爾維爾配合傑拉爾·奧利天才的編導手法,使影片成為世界公認的喜劇經典之作。



《布穀鳥》\(俄羅斯\、《安妮日記》\(美國\、《狙擊手》\(蘇聯\、《老槍》\(法國\、《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南斯拉夫\、《橋》\(南斯拉夫\、《虎口脫險》\(法國\、《六月六日登陸日》\(美國\共8部精彩的二戰電影在每晚10時播出。 這其中《老槍》、《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橋》、《虎口脫險》

好萊塢在過去50年拍過的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題材的電影實在是太多了,值得一看的經典之作起碼有好幾十部,本文主要將重點鎖定在描寫戰爭場面的正統戰爭片,稍為邊緣化的二戰電影,像《辛德勒名單》、《忠勇之家》等精彩之作,均不得不割愛。


1。《西線平魔》1949年出品,描寫二戰末期德軍與美軍在比利時的巴斯托涅鎮發生遭遇戰的故事。本片最大特色是用了一批平凡的演員,全片外景在歐洲西部高原拍攝,白雪覆蓋的天然美景和嚴寒氣候,通過傑出的攝影加強了電影的張力。

2。《沙漠之狐》1951年出品,講述德軍將領「沙漠之狐」隆美爾,本片敢於將德軍主帥塑造成英雄人物,曾引起美國老兵爭議。

3。《桂河大橋》1957年出品,曾獲奧斯卡最佳影片、導演、男主角等7項大獎。

4。《最長的一日》1962年出品,美國電影史上製作規模最大的一部戰爭片,手法平實,場面逼真。演員陣容空前,有約翰·韋恩、亨利·方達、肖恩·康納利等。
《最長的一天》美國 ,最真實
主演:埃迪·艾伯特 保羅·安卡

此片描述的是被艾森豪威爾稱作「歷史上最長的一天」的諾曼底登陸戰。這也是美國電影史上製作規模最龐大的一部戰爭片,從盟軍和德軍雙方面的角度同時描述諾曼底登陸這一歷史戰役的來龍去脈,以及雙方在此期間的重要反應,手法平實,場面逼真,仿如在觀眾眼前重現整個事件。並且粗中有細,無論決策的將軍或登陸的士兵都顯得栩栩如生,成績相當難得。

影片的演員陣容也屬空前,歌手保羅·安卡也演出了一個動人的角色,並為本片寫了一首雄壯的主題曲。《最長的一天》被影迷奉為二戰電影蓋棺之作。

5。《坦克大決戰》1965年出品,敘事手法流暢,加上亨利方達等演員加盟,使影片保持了相當的娛樂性。

6。《大布列顛之戰》1969年出品,由英國精英群起出動拍攝而成,片中戰機遮天蔽日的空襲場面拍得壯觀而逼真,效果震撼人心。

7。《巴頓將軍》1970年出品,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等7項大獎。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人物傳記片之集大成者。男主角喬治-斯科特戲里戲外均入木三分地詮釋了角色——開篇6分鍾的教科書級演說,其表現簡直是「暴戾軍神」巴頓的附體,而憑此片獲奧斯卡影帝的他,根本未去領獎,不懈地斥責好萊塢的盛宴不過是「荒唐的聲色犬馬」。本片據說是尼克松他最喜歡的影片——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是美國歷史上的黑暗時代,肯尼迪、馬丁·路德·金以及其它政治行刺等,使美國人對美國政體的信念產生了動搖,而侵越戰爭的失敗更使美國青年紛紛拒服兵役,當眾燒毀兵役證。在此背景下,挖掘此弘揚牛仔精神的電影,隱藏的政治動機不言而喻。盡管如此,仍不能抹殺這部出色的歷史巨片的精良品質,而「一個與時代格格不入的悲劇式英雄」的准確定位,堪稱本片成功的關鍵。

8。《偷襲珍珠港》(虎!虎!虎!)1970年出品,本片由美國與日本合拍,以近似個案檢討的方式交代日軍偷襲珍珠港之所以成功的來龍去脈,曾獲得奧斯卡最佳特別效果獎。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為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25周年,美日聯手攝制的商業大片,將40年代的「9·11」——偷襲珍珠港事件搬上銀幕。本片導演為日本電影界大師級人物深作欣二,深作先生大膽地將視角鎖定在侵略國一方,從日本軍國主義虎視眈眈策劃陰謀開始,將其鎖定目標、部署具體的作戰計劃、外交上欺騙美國……直至最終偷襲成功的每一步有條不紊地呈現給觀眾,並在此過程中不斷通過美國軍方的麻痹大意、姑息養奸加以對比,充分警示了和平年代的人們,防範於未然的必要性,比數年前的那部弱智特效大片《珍珠港》要經典百倍。

9。《中途島》1976年出品,二戰影片多以西線為背景,這部是極少以東線為背景的代表作之一,明星陣容強大,海戰場面真實,使本片維持了相當的趣味性。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眾星雲集的商業大片,七十年代的銀幕硬漢、當紅男星們幾乎在本片中大聚首:查爾頓-赫斯登、亨利-方達、格倫-福特、羅伯特-梅徹姆、克里夫-羅布森、詹姆斯-科伯恩、湯姆-塞萊克、三船敏郎……講述的是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1942年6月初的中途島海戰。擁有如此奢侈的票房號召力,在全球范圍內的熱映可謂意料之中。雖然電影本身品質平平,僅僅是眾多好萊塢商業戰爭類型片里中規中矩的一分子,但現在看來仍頗具感染力的海戰場面,在沒有光魔(《星戰》系列的特效公司)、維塔(《指環》系列的特效公司)的年代裡,震撼程度可想而知。

10。《拯救大兵瑞恩》1998年出品,導演斯皮爾伯格對二戰情有獨鍾,此前曾拍過《1941》、《太陽帝國》、《辛德勒名單》等。本片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逼真的戰爭片之一,許多二戰老兵給予了高度評價,稱它為「最真實反映二戰的影片」,尤其是長達26分鍾的重現諾曼底登陸的壯觀場面。

《辛德勒名單》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巨匠斯坦利·庫布里克(《辛德勒名單》的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的良師益友,代表作《漫遊太空2001》、《大開眼戒》,《人工智慧》系斯皮爾伯格為紀念他的創意而拍)曾譏諷本片徹頭徹尾地虛偽。盡管如此,小金人依然毫不猶豫地擁抱了《辛德勒的名單》,並最終圓了此前7次空手而歸的斯皮爾伯格一個奧斯卡最佳導演的夢。雖然好萊塢商業氣息的存在令本片在藝術層面上不夠純粹,但作為一名猶太人,導演斯大叔致敬、祭奠的真摯情懷仍感人至深。特別是當銀幕上出現那雙小紅鞋的時候,在另一位猶太裔藝術家伊薩克-帕爾曼大師用小提琴表述的柔腸百轉的無盡哀思里,觀眾無不聲淚俱下。

《拯救大兵瑞恩》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斯皮爾伯格聯手湯姆·漢克斯「申奧」的作品,雖然在最佳影片單元匪夷所思地敗給了《莎翁情史》(奧斯卡評委涉嫌舞弊的焦點事件,米拉麥克斯不擇手段的宣傳攻勢的巔峰),但老斯在最佳導演獎項成功地梅開二度。本片站在了前輩作品《漫長的一天》的肩膀上,在承認了《漫》是好萊塢傳統手法描述「諾曼底登陸」的頂點的同時,巧妙地進行借鑒,在霸王行動的背景下,以拯救瑞恩這一令人不解的軍方指令,探討生命的價值,從而以小見大、感人心脾,尤其是開篇的登陸場面,堪稱20世紀末戰爭電影的點睛之筆。

二戰電影大全:
愛在戰火:當愛情遭遇殘酷戰爭
中國戰場:穿越歷史再現台兒庄血戰
血腥殺戮:殘酷歲月造就《辛德勒名單》
傳奇將領:銀幕英雄演活悲劇巴頓
海底出擊:U571掀起深海連環獵殺戰
空中對壘:古董戰機助陣《珍珠港》
地面激戰:大兵瑞恩還原戰爭殘酷
諜影重重:梅艷芳演繹川島芳子

《莫斯科保衛戰》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80年代的鴻篇巨制,冷戰末期獲得美國電影學院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蘇聯電影,真實、恢宏的戰爭場面在現代戰爭片中無出其右者。《莫斯科保衛戰》長達300餘分鍾,分《侵略》、《台風戰役》兩部,拍攝過程歷時兩年,約有五千名士兵、近一萬名群眾、二百五十餘名演員、二百零二名攝影師參與其中。本作從德至蘇、從高層決策至基層部署、從後方帷幄至正面戰場,全方位地展示了二戰歐洲戰場的首次勝利——莫斯科保衛戰,講述了德國法西斯不敗的神話是如何被粉碎的。戰爭史上最可歌可泣的台詞也來自該片——蘇軍連政治指導員克洛奇科夫-季耶夫率領28名戰士同幾十輛德軍坦克進行了4小時的艱苦戰斗,在犧牲前高呼:「俄羅斯雖大,但我們已無路可退,身後就是莫斯科!」

《卡薩布蘭卡》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在無數影史最偉大的愛情電影排行榜中位居第一,令《亂世佳人》或《羅馬假日》汗顏不已,作為二戰影片的至尊地位,同樣毋庸置疑,第16屆奧斯卡獎最佳影片。本片的背景設在二戰時期北非摩洛哥的重鎮卡薩布蘭卡,以反法西斯主義戰爭為導向,採用傳統的正敘手法,通過男女主人公相遇、相愛、別離的回憶,及男主角對女主角訴說愁腸苦衷,講述了一段動人、美麗、崇高、宛如童話的愛情故事。無論劇本的改編、導演的掌控、演員的表現均天衣無縫、無懈可擊。

《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與《攻克柏林》、《莫斯科保衛戰》並稱蘇聯的「解放三部曲」,80年代蘇聯電影史詩巨制的代表作。影片描述了蘇德戰爭中,蘇軍為保衛斯大林格勒(今伏爾加格勒)、粉碎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德軍重兵集團,於1942年7月17日至1943年2月2日實施的一系列戰略性攻防戰役。《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在蘇聯政府的協助下,以幾近完美的水準將歐洲戰場的偉大轉折點真實地還原,為20世紀蘇聯戰爭電影畫上了完美的句號。

《細細的紅線》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一部備受爭議的電影,也是絕無僅有的單純白描太平洋戰場殘酷的瓜達爾康爾島戰役的作品。以調度大場面的控制力見長的導演特蘭斯·馬利克,牽手好萊塢叛逆分子西恩-潘,通過夢魘般恐怖血腥殺戮,探討了「生」與「死」、「理性」與「瘋狂」等戰爭狀態下是非莫辨的艱深問題。導演反復利用俏麗的南太平洋風光來反襯戰爭的慘絕人寰,逃兵發人深省的內心獨白、日軍幽靈一般的突如其來……令戰爭的驚悚、無常登峰造極。

《逃離索比堡》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如果說《辛德勒名單》是好萊塢對奧斯威辛集中營的悲慟展示,《逃離索比堡》則可謂歐洲電影界對黑暗往事的恐怖回憶。最撕心裂肺的鏡頭既不是牧師請求替暈倒的青年受死、也不是俄國軍官與猶太姑娘絕愛的生離死別——閑適的田野、旖旎的陽光、清澈的長空,塵世以最純潔的軀體陪襯焚屍爐的煙囪里升起的裊裊罪惡,天清氣朗,萬籟俱寂,甚至無情得不曾流過一滴淚水。

《桂河大橋》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1957的奧斯卡最佳影片(第30屆),二戰電影中非常獨特的一部作品。故事發生在被世人關注甚少的亞洲滇緬泰戰場,以被俘的英美士兵為主角,講述了在日軍違反日內瓦公約的殘暴管制之下,囚徒的悲慘生活——他們在不知情的狀態下成為侵略者以戰養戰的工具,擔負修築的桂河大橋,實際上是日軍補給線的運輸要沖。在自身嘔心瀝血創造的桂河大橋,與配合游擊隊毀壞敵方交通線的炸毀任務面前,男主角面臨著艱難的抉擇。

《英國病人》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第69屆奧斯卡獎(1996年)最佳影片,堪稱描述二戰史事的各類影片中,最婉約的一部。大導演安東尼-明格拉以如詩如畫的鏡頭,講述了一段令人悵惘的愛情悲劇。無論開篇飛機俯瞰的沙丘綿延如縷,抑或破敗的療養院內孤獨的痴男怨女……雋永的畫面、樸素的敘事賦予這部改編自同名小說的電影,別樣的嶄新的靈魂。而雷夫-范恩斯、克里斯汀-托馬斯-斯科特、朱麗葉特-比諾什、威廉-達福四位主角令人心悸的完美表演更將纏綿悱惻的情緒詮釋得淋漓盡致。

《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陪伴幾代人成長的經典影片,藝術性與商業性在本作中得以完美結合。在納粹佔領區組織反抗運動,同時又要清除革命隊伍內部潛伏的卧底,既不乏《平原游擊隊》的大智大勇,又充斥《無間道》的暗藏機鋒。反映了東南歐解放前夕,偉大的南斯拉夫人民在敵人後方開辟自由的斗爭歷程。

《美麗人生》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如果說還有哪部關於二戰的喜劇片,能與《虎口脫險》相提並論,那麼《美麗人生》定是無二之選。本片僅僅是德軍迫害猶太人的無數慘劇中的滄海一粟,但黑色幽默的表現手法卻更顯悲情,直指人心。主人公一邊繼續哄著孩子開心、一邊從容地被納粹士兵押赴行刑,隨著孩子視野之外傳來一聲冷酷的槍擊,在觀眾凄絕而模糊的視線中,最偉大的父愛得到了至高無上的升華——這是怎樣一個驚心動魄的偉大!難怪小金人將最佳外語片和最佳男主角打包送給了集編、導、演於一身的本片的締造者——義大利喜劇之王羅伯特·貝尼尼。

《風語者》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吳宇森執導的另類戰爭史詩,將英雄惜英雄的武俠元素(這種男性之間的友誼的塑造,一定程度上借鑒了金大俠的《倚天屠龍記》)融於其中,堪稱「二戰版」《翻譯風波》。本片投資過億,而票房幾乎血本無歸,不僅使吳導拍《華工血淚史》的願望落空,也直接導致了派拉蒙的高層改組,更是日漸衰微的米高梅決策失敗的重要標志之一(上月終於被索尼兼並)。對電影界的影響,遠比其對二戰的紀念意義大得多。

《U-571》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00年的商業巨制,對潛艇戰進行了詳實的敘述。在幽閉狹小的船艙空間內,盡可能多地挖掘了情節。既有潛艇戰的水下對抗,又有破譯密碼的高科技鬥智,而獵殺U-571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出驚心動魄的深海捉迷藏。

⑨ 急急:音樂之聲 電影

《音樂之聲》是由美國音樂劇的泰斗 Richard Rodgers 和 Oscar Hammerstein II 根據瑪麗亞·馮·特拉普(Maria Von Trapp)的自傳《馮·特拉普家的歌手們》(The Story of the Trapp Family Singers)改寫而成的。這部音樂劇開演九個月,詞作者 Oscar Hammerstein II 就去世了,所以這一部音樂劇,也成為這兩位音樂劇界的最佳排檔的最後一次合作。原本這部戲想採用馮·特拉普家庭合唱團曾經唱過的歌,然後由 Rodgers 和 Hammerstein 加上一首歌曲,但是,這對老搭檔拒絕這樣工作,於是,他們最後自己寫了所有在《音樂之聲》里出現的歌曲。

《音樂之聲》的故事發生在1938年的奧地利薩爾茲堡,年輕活潑的修女瑪麗亞·任納爾(Maria Rainer)到退役海軍上校馮·特拉普家,照顧他的七個孩子。馮·特拉普上校雖然冷漠嚴厲,但終究還是抵擋不住瑪麗亞的純潔善良,兩人終於結婚,可惜剛剛渡完蜜月,他們的安靜生活因被納粹佔領奧地利而破碎了。

《音樂之聲》於1959年11月16日在百老匯的魯德-方特恩劇院(Lunt-Fontanne Theatre)公演,成為五十年代百老匯公演時間第二長的音樂劇。但是是1965年福克斯公司(Twentieth Century Fox)拍的電影版《音樂之聲》使它登上了世界舞台,受到全世界各個國家數百萬觀眾的喜愛。

這部電影也早在八十年代就被翻譯成中文在中國的電視台播放,因此對劇情和人物如數家珍的觀眾我相信不少。所以在這里,我盡量多放一些與背景有關的資料。人名也遵循常規翻譯,以下是與英文名字的對照:
Captain von Trapp 馮·特拉普
The Baroness 男爵夫人
Max 麥克斯
Mother Abbess 阿比斯修女院長
Liesl 麗莎
Friedrich 弗來德里克
Louisa 露意莎
Brigitta 芭姬塔
Kurt 克爾特
Marta 瑪爾塔
Gretl 葛麗特

馮·特拉普家族的故事由1910年,年輕優秀的皇家海軍上校格瑞格·馮·特拉普(Georg von Trapp)與 Agathe Whitehead 在一場舞會上一見鍾情開始。在當時,馮·特拉普上校作為海軍指揮官的聲望,可以和二戰時期的艾森豪維爾相比。而後來成為他妻子的 Whitehead 家也是十分富有的貴族,事實上,Agathe 的祖父就是水雷(torpedo)的發明者。他們結婚之後繼承了 Whitehead 家的財產,即使以利息過活也綽綽有餘。

可惜的是,他們婚後的愉快生活被一戰後奧匈帝國的毀滅打斷了。奧地利和匈牙利分開之後,奧地利不再擁有海岸線(原奧匈帝國包括了南斯拉夫,南斯拉夫有在地中海的海岸線),保留海軍完全沒有意義,於是馮·特拉普上校不得不被迫退役。而就在同一時間,他的妻子 Agathe 又去世了。馮·特拉普上校的女兒喬漢娜斯(Johannes)回憶說,那是她父親一生里最灰暗最沮喪的時間,他把一生的精力都投入海軍,而離開海軍他什麼也做不慣,就像是他迷失了自己。

他們的母親死後,孩子們換了無數個看護,他們曾經同時僱傭三個看護,一個照顧大孩子,一個照顧年幼的孩子,還有一個照顧全家。但是孩子們更喜歡只要一個看護,於是他們找到了修道院,瑪麗亞被派到馮·特拉普家。與電影里不同的是,在瑪麗亞到來之前,上校就一直鼓勵孩子們演唱和演奏音樂。當孩子們唱歌的時候,他也會用吉他,曼陀林琴,或是小提琴為他們伴奏。瑪麗亞來了之後,她更有條理地教習孩子們的演唱各種不同風格的歌曲。據喬漢娜斯說,他們後來的演唱生涯的其實是藉助了馮·特拉普上校的名氣,他在奧地利的知名度使他們家的合唱團十分受大眾的注意。

好景不長的是,1932年奧地利銀行的倒閉使得馮·特拉普一家的積蓄一洗而空,他們把部份房子租了出去,而孩子們不得不學習洗衣,和其他家務。對於孩子來說,這些都新奇有趣,但是對他們的父親而言,這又是一個不小的打擊。這時候他已經和瑪麗亞結婚並且又添了兩個孩子,要撫養九個孩子,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到外面去演唱。於是,作為家長,上校在每場演出前都最先上台介紹他的妻子和孩子們,然後大家上場演出幾首歌曲,最後上校再次上台和大家一起謝幕。這個時候,他們也認識了一個住在附近的年輕牧師,Franz Wasner。Wasner 曾經是個律師,對音樂也相當有研究,他不但教授給孩子更廣泛深入的歌唱方法和演奏各種樂器,也幫他們編寫歌曲,後來馮·特拉普一家離開奧地利到美國,他也一直和他們在一起。

他們這樣的生活在1938年因希特勒佔領奧地利而終止。馮·特拉普一家接到三個召書,上校需要到德國海軍指揮潛水艇,他的長子當時剛剛從醫學院畢業,也接到命令要去領導維也納的一家大醫院,而他們的家庭合唱團則被邀請去希特勒的生日會上唱歌。據說,上校把一家人召集起來說,「我們現在就站在已經為奧地利挖好的墳墓旁邊」。他問他們是要留在奧地利還是離開,雖然大家都知道離開奧地利的生活會很困難,而且當時瑪麗亞已經懷了第十個孩子,但是他們還是選擇了離開。當他們離開家時幾乎是兩手空空,而更讓他們無法忍受的,是他們離開以後,希特勒本人占據了他們的房子。

和電影裡面不同的是,上校一家並不是直接翻過阿爾卑斯山離開奧地利的。事實上,薩爾茲堡地處奧地利北端國境線上,正是和德國接壤的一邊。所以真正的馮·特拉普一家是裝做去義大利旅行,坐火車然後徒步越過阿爾卑斯山離開奧地利的。

1938年上校一家人到達了美國。從此之後的十八年間,他們全家馬不停蹄地在各地舉行巡迴演出,為了以家庭為重,漸漸長大的孩子們不得不把自己的生活暫停。瑪麗亞堅持全家人無論何時都要在一起,即使是已經成家的孩子們也不例外。而每當到達一個新地方時,瑪麗亞總要讓全家至少訪問一個修道院。她似乎總是在上帝給予她的執意和她自己認為重要的東西之間無法做出選擇,這也使她常常對孩子們發火。

1947年5月30日,馮·特拉普上校去世了。孩子們再不想四處奔波,他們逐漸地離開了演唱團,在1956年,馮·特拉普家庭演唱團終於解體了。他們在 Vermont 州的 Stowe 鎮買下一個舊農場,合力建造了住房,一起照顧農場。但是他們很快就發現這樣的收入不夠養活全家人,所以當家人外出演出的時候,他們就把農場租給到當地滑雪的人。後來,他們索性把農場改成了旅館。

在一次表演中,因為少了一件樂器,在等待拿來樂器的時候,為了不空場瑪麗亞給觀眾講述了馮·特拉普一家的故事。當那場音樂會結束的時候,一個人到後台告訴瑪麗亞她應該把這么精彩的故事寫成書。瑪麗亞覺得她還是比較適合講故事,於是那個人便提出由瑪麗亞講述,他執筆寫馮·特拉普家的故事。這就是《馮·特拉普家的歌手們》一書的由來。這本書於1949年出版了。

1956年,一個德國電影製片人找到了瑪麗亞,他要以一萬美元的價格買下書的版權。瑪麗亞問了她的律師,律師告訴她她應該抽成而不是一次性賣掉。可是,德國製片人告訴瑪麗亞,德國法律不允許德國公司向外國人付抽成,而當時,瑪麗亞已經是美國公民。瑪麗亞相信了他的話,於是她賣掉了《馮·特拉普家的歌手們》一書的版權。

那個德國製片人不光是以末須有的法律欺騙了她,幾星期之後,他又打電話給瑪麗亞,說如果瑪麗亞肯接受九千美元,他可以馬上把錢給她。因為急需用錢,瑪麗亞答應了。

於是,電影《瑪麗亞的故事--馮·特拉普家的故事》(Maria's story, Die Trapp Family) 於1956年在德國成為空前賣座的電影。因為電影是如此成功,在1958年德國又製作了續集,《馮·特拉普一家在美國》(Die Trapp Family in Amerika)。這兩部電影成為德國二戰以後最成功的電影。

在1956年,好萊塢的派拉蒙電影公司(Paramount Pictures)買下了《瑪麗亞的故事--馮·特拉普家的故事》的美國電影版權。一個百老匯製片人看了電影,覺得這個故事可以做成一部絕好的音樂劇,他於是也和德國製片人簽了合同,而且,他主動要求給瑪麗亞0.006%的抽成,這是瑪麗亞意想不到的,她欣然接受了。

這位百老匯製片人是 Richard Halliday,他的妻子,就是第一個在百老匯上飾演瑪麗亞的 Mary Martin。他們原本打算採用馮·特拉普家唱過的歌曲,但是希望再加一首瑪麗亞的獨唱,於是他們找到了當時美國音樂劇界的最佳拍當 Richard Rodgers 和 Oscar Hammerstein II。但是,Rodgers 和 Hammerstein 認為馮·特拉普一家唱的奧地利民歌與他們的風格不合,他們更願意做副製片人,然後著手編寫所有的歌曲。

在 Rodgers 的自傳里他提到寫《音樂之聲》的過程:「我們認為這出戲不但要寫出真實的人物,更要保留他們的背景。『音樂之聲』是戲里出現的第一首歌,是揮舞手臂歌唱自然和音樂的歌曲;『Do-Re-Mi』是瑪麗亞給孩子們的第一堂音樂課,也是她試圖接近孩子們的結果;『我最喜愛的東西』(My Favorite Things) 是一連串的最簡單又最惹人欣喜的事物,這首歌有一點民歌的風味;『孤獨的牧羊人』(The Lonely Goatherd) 和音樂『漣恩德拉』(Laendler) 都是由奧地利阿爾卑斯山上景色引發的靈感;『翻越每一座山脈』(Climb Every Mountain) 則是為了給離開修道院的瑪麗亞鼓氣,而且這首歌在後來也成為全家人翻過阿爾卑斯山離開祖國奧地利的音樂。」

雖然 Rodgers 並沒有為寫《音樂之聲》的歌詞而飛到維也納去體驗生活,但是他對待劇中的歌曲還是相當認真的。為了劇中修道院中的拉丁文贊美詩,他特地詢問了紐約的女修道院院長,並且到紐約聽了她們的演唱。而大多數都認為是奧地利民歌的「雪融花」(Edelweiss),其實也是 Rodgers 和 Hammerstein 合作的結果。而且,事實上,這是 Hammerstein 所作的最後一首歌。那時 Hammerstein 已經知道自己未來的日子所剩無幾,所以,歌里顯出的對祖國的熱愛,也可以說是他最後的心聲。

1959年11月16《音樂之聲》在紐約百老匯的魯德-方特恩劇院(Lunt-Fontanne Theatre)公演,因為當時 Mary Martin 已經很有名氣,該劇在公演之前就已經賣出了兩百萬美元的戲票。雖然對音樂劇的評論有好有壞,但是觀眾對馮·特拉普一家的熱情有增無減。《音樂之聲》在百老匯一共演出1443場,贏得了包括最佳音樂劇在內的六個托尼獎(Tony Awards),他們灌制的錄音也售出了三百萬之多。

在音樂劇公演沒有多久之後,作家 Ernest Lehman 就開始找手把《音樂之聲》改寫成電影。在這之前,他曾成功地把音樂劇《國王與我》(The King and I) 和《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 搬上舞台,所以當時二十世紀福克斯公司(Twentieth Century Fox) 的總裁 Dick Zanuck 同意由他來寫劇本。事實上,由於當時福克斯公司拍攝的電影《埃及艷後》(Cleopatra) 耗資巨大而沒有票房,如果沒有後來的《音樂之聲》,福克斯公司很有可能會做不下去。

接下來 Lehman 和 Zanuck 找到了 William Wyler 做導演。他曾經拍過經典影片《呼嘯山莊》(Wuthering Heights) 和《羅馬假日》(Roman Holiday)。可是 Wyler 本人並不喜歡《音樂之聲》,他雖然接下了任務,但是並沒有開始工作,據說,當 Lehman 把第一稿交給 Wyler 的時候,他沒有做任何改動,這對一個認真的導演來說是不可能的,所以當時 Lehman 就明白他准備離開這個項目。果然,不久 Wyler 就宣布他要去拍另一部電影而放棄了《音樂之聲》。(雖然 Wyler 本人並不承認,但是普遍的觀點是他私下把《音樂之聲》的劇本交給後來的導演 Robert Wise。)

Robert Wise,是唯一連得兩次雙項奧斯卡的人。他首次導演並製作的《西城故事》讓他得到了最佳導演獎和最佳影片獎,然後,《音樂之聲》又再次讓他拿到最佳導演和最佳影片。

事實上,整個馮·特拉普別墅的內部,包括其巨大的舞廳,都是在福克斯公司的工作室里修建並設置的。因為很得意舞廳的豪華和美麗,電影拍攝完之後,福克司公司沒有把它拆毀,而是捐給了好萊塢博物館。

曾經因《西城故事》而得過奧斯卡獎的 Boris Levin 負責做場景設計和聲音布置。他設計的修道院內院是如此精確,連在薩爾茲堡做「音樂之聲之旅」的導游都以為電影是在修道院拍攝的。

設計服裝的 Dorothy Jeakins 為了這部電影費煞苦心,導演 Wise 要求孩子們的衣服要盡量簡單,因為他不想讓孩子們太過可愛而讓觀眾忽視了更重要的東西。事實上,這也是他在整部電影里極力要做的。因為當時人們在聽說了這部電影的題材之後,都認為電影一定會用孩子的天真可愛來嘩眾取寵,這也包括了後來扮演馮·特拉普上校的 Christopher Plummer。(據說他曾經用四天的時間和作者 Lehman 一起改動了劇本,使得上校的性格更加合理完整。)

Dorothy Jeakins 是好萊塢當時最好的服裝師,她的設計以保留原味出名,《音樂之聲》的服裝也是如此。Jeakins 和她的助手 Pia Arnold 翻閱能找到的所有資料,從海軍制服的扣子,到瑪麗亞初到上校家時手裡提的袋子,無一不是有真實背景的。為了修女的服裝和頭巾式樣,她還跑到洛杉機的修女院詢問院長。等到演員已經訂下來之後,Jeakins 和導演 Wise 見了每位演員,並且向她們徵求意見,演瑪麗亞的 Julie Andrews 一向欣賞 Jeakins 的眼光,對她提供的服裝全部接受了。

負責舞蹈設計的是夫妻組 Marc Breaux 和 Dee Dee Wood。他們曾經為 Julie Andrews 設計過電影《瑪麗·波品斯》(Mary Poppins) (這也是首次參加電影演出的 Julie Andrews 獲得奧斯卡最佳女演員獎的電影)做過舞蹈設計。他們和導演一起商訂了人物的性格,就帶了幾名助理到練習室里,由 Saul Chaplin 做鋼琴伴奏,設計出了符合角色和音樂節拍的舞蹈。

Breaux 和 Wood 設計的「漣恩德拉」(Laendler),是在舞會中瑪麗亞和上校跳給孩子們看的一小段舞,他們參照了奧地利的民間舞蹈,加了自己的步法,設計出了十分輕快而且和音樂配合的天衣無縫的舞蹈。一般人想不到的是,就連木偶劇里木偶們的舞蹈也是他們的傑作。

還有一位值得一提的人是 Marni Nixon,她在《音樂之聲》里扮演索菲亞修女 (Sister Sophia,幾位修女一起唱「瑪麗亞」的時候,她是那位喜歡瑪麗亞的金發年輕修女)。雖然這是她唯一出現在鏡頭前面的電影,但是,事實上,她曾為多個十分出名的音樂劇改編的電影中的女主角配唱:《國王與我》中的 Deborah Kerr,《西城故事》里的 Natalie Wood,還有最出名的《MyFair Lady》里的奧黛利·赫本(Audrey Hepburn)。薜澇骸B昀鮁強峙倫約憾隕閑5母星榛嵩較拊繳睿�謔牽��那牡乩肟�恕?

瑪麗亞走了之後,男爵夫人用盡辦法討孩子們的歡心都沒有成效,當孩子們得知上校要和男爵夫人結婚的消息後,他們更加難過。他們到修道院找瑪麗亞卻沒能見到她。瑪麗亞向阿比斯院長坦白了她對上校的愛情和對生活的不知所措,阿比斯院長告訴她她要骨氣勇氣,哪怕翻越世界上的每一座山峰也要找到自己的真愛。於是,瑪麗亞回到馮·特拉普家裡。

瑪麗亞回來之後,男爵夫人發現她已經無法挽回瑪麗亞和上校之間的感情,她主動退出了婚約,上校和瑪麗亞互訴衷腸,很快地,他們就結婚了。

可惜,他們的生活並沒有從此就永遠幸福快樂。當他們還在度蜜月的時候,德國納粹佔領了奧地利,當他們趕回薩爾茲堡,發現到處已經是納粹旗幟橫行了。他們不在的時候,負責照顧孩子們的麥克叔叔幫他們注冊參加了薩爾茲堡音樂節(Salzburg Festival)。上校一回到家裡,就接到了納粹發來的電報,要他立即到納粹海軍報導。一向痛恨納粹的上校決定帶領全家人離開奧地利。當他們晚上離開別墅的時候,被早就躲在門外監視他們的納粹攔住了,於是上校解釋說他們離開是為了參加希爾斯伯格節演出,並拿出節目單作為證據。在納粹的陪同下,他們來到了會場,演出了孩子們准備好的歌曲。在這時,上校和瑪麗亞演唱了「雪融花」,歌曲里對祖國奧地利的熱愛之情濃郁深厚,不顧旁邊持槍的納粹守衛,在場的觀眾也跟著上校一起唱完了「雪融花」。

演出之後,趁著頒獎的時候上校一家人逃離的演出現場,納粹一路追到修道院里,在修女們的幫助下,上校一家人藏在了墓碑後面,躲過納粹的追蹤,然後他們翻過阿爾卑斯山,離開了奧地利。

人物

Coming soon ...

劇情

22歲的瑪麗亞是一個薩爾茲堡的修女院里的志願修女,但是,她活潑好動和熱愛自然的性格卻總是讓她在修道院里惹麻煩。修女院里的阿比斯院長覺得她這樣的活潑的性格不適合僧侶生活,於是,當她接到馮·特拉普上校家尋求看護的請求,她決定讓瑪麗亞去,也藉此讓她探索出真正的生活目的。

瑪麗亞到達馮·特拉普家,發現他是一個有七個孩子的鰥夫,長期的海軍生活和亡妻的悲傷使他對待孩子像管教士兵一樣嚴格。很快,瑪麗亞就明白了以前那些看護離開的原因,原來是孩子們得不到父親的關愛,總是用捉弄看護來吸引父親的注意。

上校要求瑪麗亞也像他一樣嚴格,但是瑪麗亞沒有聽從,而是用她天生的溫柔和善良贏得了孩子們的友好。趁上校不在的時候,她用窗簾給每個孩子逢制了游戲服裝,帶領他們到市場遊玩,在美麗的阿爾卑斯山上野餐,還教會了他們唱歌。孩子們原有的拘禁和憂郁漸漸地被音樂和笑聲代替了。

不久上校回家了,還帶回了孩子們喜歡的麥克叔叔和孩子們不甚喜歡的,上校的女朋友,男爵夫人。上校對瑪麗亞的做法十分不滿,可是當他聽到孩子們為男爵夫人唱歌的時候十分感動,因為瑪麗亞把從他亡妻之後家裡就不再有的音樂又帶了回來。瑪麗亞還和孩子們一起准備了一場木偶戲,上校為瑪麗亞可以感染他人的熱情所吸引了。幾天之後,上校和男爵夫人一起舉行了一場盛大的舞會,孩子們在舞會中也有歌唱表演。在舞會中,瑪麗亞給孩子們示範奧地利的民間舞蹈「漣恩德拉」(Laendler),出乎意料的是,上校走過來和瑪麗亞共舞,舞蹈最後他們互視對方,他們之間的愛意一目瞭然。這些,都被男爵夫人看在眼內,當晚,她勸瑪麗亞回?p>

曲目

The Sound of Music
I Have Confidence
My Favourite Things
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
My Favourite Things (reprise)
Do Re Mi
The Lonely Goatherd
So Long, Farewell
Climb Every Mountain
Something Good
Edelwiss

演員

1965年電影版: Maria Julie Andrews
Captain von Trapp Christopher Plummer
The Baroness Eleanor Parker
Max Detweiler Richard Haydn
Mother Abbess Peggy Wood
Liesl Charmian Carr
Friedrich Nicholas Hammond
Brigitta Angela Cartwright
Louisa Heather Menzies
Kurt Duane Chase
Marta Debbie Turner
Gretl Kym Karath

製作

1965年電影版: 作曲/歌詞 Richard Rodgers/Oscar Hammerstein II
劇本 Ernest Lehman
導演 Robert Wise
布景 Boris Levin
服裝 Dorothy Jeakins
舞蹈 Marc Breaux/Dee Dee Wood

音像

原百老匯劇組錄音 (1959年11月)

原電影錄音 (1985年3月)

原倫敦劇組錄音 (1995年2月)

新百老匯劇組錄音 (1998年5月)

1987年工作室錄音 (1988年9月)

The Sound of Music - The Making of America's Favorite Movie
The Story of the Trapp Family Singers, 作者:Maria Augusta Trapp,1949
The World of the Trapp Family,作者:William Anderson,1998

閱讀全文

與德國二戰電影小提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