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二戰電影 > 法國電影裸戲

法國電影裸戲

發布時間:2022-06-10 00:07:17

❶ 《夜孔雀》講的是什麼

劉亦菲與黎明等主演的電影《夜孔雀》在全國公映。影片受到關注,不僅在於這是旅法導演戴思傑首部在內地公映的影片,而且該片預告片和海報一經曝光,女主角劉亦菲的一段朦朧裸戲賺足了大家眼球。(5月30日光明網)

《夜孔雀》頭頂文藝的光環,帶著戴思傑首部內地公映影片的頭銜,攜黎明、劉亦菲、劉燁等大腕來勢洶洶,如此噱頭十足的影片想要在當下贏得眾人駐足實非難事。而首次名正言順的「中法」合拍,傳媒紛紛說「大師歸來」、曾獲「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究竟有多少年輕人看過戴思傑的《巴爾扎克與小裁縫》?

通篇而論,《夜孔雀》完全被「文藝」二字所束縛。電影極力渲染「高大上」氣氛,著重想要營造一個文藝氣息濃重的大環境,可是表面的文藝難掩爛俗情節的蒼白。80餘分鍾的家庭四角亂來關系,總是讓人摸不到頭腦。故弄玄虛的「神秘」不是深刻,諱莫如深的對白也絕非文藝。離鄉別井三十年,今次以此別名「孔雀娥」的昆蟲記「魄報效祖」,只是那個抽離社會時代背景的家國故鄉,變得一廂情願,過份唯美的法式浪漫亦有點矯情。相信在導演戴思傑心中,真正男女主角是只是巴黎文藝和川蜀傳統。

筆者認為,隨著中國電影市場中文藝片受關注度不斷加深,越來越多的影人開始重視文藝片。文藝不是想拍就拍得出來的,也不是在文藝氣息濃郁的地段拍攝就是文藝,更不是請來文藝型導演就是文藝。文藝片要真的有內涵,真的有啟示才是真的文藝。外來的和尚未必就可以念好經,留過洋的和尚也未必念得出好經。想得多,不代表一定做得多;心氣高,也不見得成效高。對於適合中國的文藝片,影人們需要的還是紮根當下,沉下心來尋求文藝,切莫「假大空」地抽離到現實之外去書寫所謂的文藝。

❷ 外國有什麼電影有激情床戲

美國的沒多少,像《辛德勒名單》就一個片段
但很激情
而《本能》系列中還有一些
法國的很多
最多的是韓國的
有很多電影直接就是激情場面的額組合
像《甜.性.澀.愛》,還有《色.即.是.空》系列
《愛.人》等等

❸ 西西里的美麗傳說男主角難么小就演激情戲不犯法嗎

怎麼晚了,看這部片子。我想你一夜都不會睡好。你看看《洛麗塔》主角真實年齡差是將近40歲。女主十來歲,男主好像是51歲吧。是一段不倫的畸形虐戀。不犯法吧,未成年大尺度出演激情戲的電影還是很多的。其實中國也是有一沒被禁的片子《陽光燦爛的日子》。上面有激情戲分,很少。但是情感表達的淋漓盡致,一點也不做作,是姜文導演的,講的是上個世紀改革開放,青少年們的那些事吧,還蠻有時代感的。寧靜和夏雨有R的鏡頭,寧靜在上面表演大膽,真實。(是完全露了上面兩點,當時是當文藝片看的,看到這個橋段,也著實嚇了一跳。。))重點是,你問的問題,也有體現。當時拍這部戲時,夏雨只有16歲,寧靜二十幾吧,不重要。夏雨因此在17歲時獲得了戛納電影節的最佳男主角,是年齡最小的獲得者,迄今為止的唯一的未成年。而且當時小陶虹好像只有19吧,不記得了,好像也是未成年,她在上面有偷看男生洗澡,穿衣服也有激凸吧。不是李小璐在17歲時也有全裸出境嘛。很多,國外就更開放了。表達的也格外露骨。不過也是真實的。青春期的男生的對成熟女人的好奇。更何況是傾國傾城的,讓全城男人虎視眈眈,全城女人記恨的莫妮卡貝魯奇!我認為電影都是有生活剪影的,人往往會因為所謂的道德底線,而不願去接受事實會存在的現象。在「人」、「性」之間徘徊不定。個人覺得這部電影看點在莫妮卡身上,天使面容魔鬼的身材。還有一雙神秘的眼睛。精準的表演,不做任何的掩飾,她的每部電影幾乎都是很大膽的。題材多樣化。不管別人怎麼評論她。我覺的她是值得肯定的,不是每個張著花瓶臉,還有她在電影上的造詣,在法國,她和蘇菲瑪索是齊名的。不好意思說的多了,希望有你要的回答。

❹ 新木乃伊女主角是誰演的 扮演者索菲亞寶特拉R級裸戲大全

《新木乃伊》女主角的扮演者是
索菲亞·寶特拉
演員簡介:索菲亞·寶特拉(Sofia
Boutella),1982年4月6日出生阿爾及利亞,法國影視演員。

❺ 請教一個關於法國電影問題!

Daniel Auteuil
他拍過好多電影
現在能記得有
曼儂的復仇(with 吉拉爾德帕迪約)
第八天
冬天的心
……
http://luchan.allmov.com/article-129299.html
是他嗎?
去看看

❻ 看過電影《夢戲巴黎》(The Dreamers) 請進

中文名:夢想家
英文名:The Dreamers
導演:Bernardo Bertolucci
編劇:Gilbert Adair
製片人:Jeremy Thomas
主演:Michael Pitt麥克爾.皮特,
Eva Green埃娃.格林,
Louis Garrel路易斯加瑞爾,
Jean-Pierre Kalfon讓-皮埃爾 卡勒夫,
Jean-Pierre Leaud讓-皮埃爾 勞德
類型:劇情片
MPAA級別:NC-17性內容
片長:116分鍾
國別:英國/法國/義大利
發行/製作:Mesa(義大利)、福克斯探照燈Fox Searchlight(美國)
上映日期:2003年3月14日(義大利)
2004年2月6日(洛杉機、紐約)

劇情:在1968年一場轟轟烈烈的政治性學生運動在浪漫之都巴黎上演。這正是「」故事發生的背景。三個年輕人,兩男一女,在這場全世界為之震驚的學潮中相遇了。Theo(路易斯·加瑞爾 飾)和Isabelle(伊娃·格林 飾)是一對兄妹,而Matthew(麥克爾.皮特 飾)則是一個來自美國的學生。Matthew來到巴黎完成自己的學業,巧遇了妹妹Isabelle。兄妹的父母外出度假,於是這對兄妹邀請Matthew去他們的公寓住下。

Theo熱愛電影,希望能拍一部影片,Mattew也被這個念頭吸引著。於是三人在拍影片的過程中經歷了此後再也未經歷過的關系和情感體驗。他們形成了奇特的三角組合,相互進行狂放的性行為。他們三人相互糾葛著,突破倫理障礙闖到了禁忌的伊甸園。

本片看起來有純色情片的嫌疑,但其中體現的卻是三個年輕人對自身情感和性的發掘。在那樣一個年代,導演貝托魯奇賦予了年輕人某種理想主義---無政府主義,無所禁忌,無所約束,也是充滿感情的。在熾熱的性愛背後,是自身心靈世界的極致,是靈魂的自瀆,是在轟轟烈烈的歷史大背景下,在青年性愛世界裡的一次綺麗的冒險旅程。

革命,夢想,愛情——《夢想家》觀感
隨風 發表於 2006-1-8 17:25:55

法國人似乎已經成了浪漫的代名詞,而法國的浪漫如今對於我們似乎只是意味著愛情的浪漫,意味著法國式熱吻,法國式的燭光晚餐,法國式的美酒,法國式的建築,當然,還有法國式的電影。或許只有學歷史的人還知曉了法國式的革命,也只有如今上了些年紀的知識分子才記得三十多年前那場法國式的浪漫主義革命熱潮,那場轟轟烈烈的五月風暴。而如今,一部義大利人拍攝的發生在法國的電影將那幾個月的巴黎呈現在觀眾眼前,把幾個革命中的年輕人的愛情與革命以一種浪漫的,怪誕的形式向我們呈現。《夢想家》,義大利名導,貝托魯奇於2003年奉上的影片,一部充滿爭議又絕對優秀的影片。
故事由一個在法國上學的美國人展開,那是五月風暴前夕,1968年的春天,這位反對暴力的美國大男孩沉醉於法國電影。而那個時期,這個來自於以理性和功利著稱國度的青年無可選擇的被捲入了那場法國式的革命。作為大革命的故鄉,法國人浪漫的天性竟能使革命這一充滿了暴力的活動充滿了浪漫主義的色彩。而美國男孩馬修就遇到了一對法國兄妹里奧和伊莎貝爾,對電影的熱愛使他們相識,成為了要好的朋友。而故事後來的發展則顯得充滿了在我們看來詭異的情節,或許只有了解那段歷史的人才能更好的了解那段影片。里奧兄妹是當時參加運動的學生的典型形象,他們首先面對的是與父母的矛盾,他們的父親是典型的法國知識分子,他更熱衷於用詩句表達思想,於是他與子女的矛盾由此產生,但是他們之間是一種隱性的不激烈的對抗,詩人的父親容忍了叛逆的子女,這也反應了那個躁動的時代,那個人們聲稱孩子戰勝了父母的年代。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當里奧兄妹只有在錢用完時想起父親的時候,馬修卻要不斷的給遠方的父母寫信描述他的生活。而馬修開始與里奧兄妹之間怪異的關系產生了沖突,他無法理解(又有幾人可以理解?)里奧兄妹間怪異的親密關系,他們兄妹倆赤裸的睡在一起,一起呆在浴缸里,里奧與妹妹打賭輸了後被罰在妹妹面前自慰,而更驚異的還是里奧要求妹妹與馬修在他面前做愛。馬修開始無法理解這一切,但是漸漸的他們相同的愛好和馬修對寂寞的恐懼是他最終走進了這對兄妹的生活。而最終的沖突還是發生了,實際上在交往過程中,馬修與里奧就多次發生了思想觀念上的沖突,馬修發對暴力,抵制激進的做法;而里奧則主張激進的介入社會,以毛澤東為偶像,熱烈歌頌「Maoism」,最終,在那個風暴之夜,他們選擇了不同的路,里奧一手拉著妹妹的手,一手舉著自製燃燒彈走向了革命的街頭,而馬修則無助彷徨的走向躁動街頭的另一邊,消逝於人群中。
片中馬修與伊莎貝爾的愛情顯得浪漫而又充滿的詭異,他們從相識到相戀是那麼短暫,短暫的他們思想上的分歧還沒有充分碰撞就步入了愛河。有個鏡頭相信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是當馬修和伊莎貝爾在里奧面前做愛,如果說這個就夠令人驚訝的話,那麼後面發生的就令人無比意外了,在做愛後,馬修看著染著紅色的手指時,觀眾和他同時意識到了,伊莎貝爾竟然是個處女,那個看起來叛逆獨立的女孩似乎不應是個處女,而她的第一次竟然源於和哥哥的打賭,這似乎向我們充分表現了革命年代的狂熱與迷失。當然,顯然伊莎貝爾無論處於什麼,她確實愛上了馬修,或許我們可以從前面的情節猜測這又是這對精靈古怪的兄妹有意設計的「圈套」。而相愛後的馬修顯然又一次陷入了與里奧兄妹親密關系的沖突中,他直接問道伊莎貝爾如果他們的父母發現他們兄妹的關系時,她會如何,而這個姑娘毫不猶豫的回答她會去死。而當她的父母發現了他們三人赤裸的睡在一頂自製的「帳篷」里的時候沒有勃然大怒,似乎那真是個孩子戰勝父母的年代,他留下支票和妻子離去。而當伊莎貝爾從睡夢中醒來意識到父母已經發現了這一切的時候,她毫不猶豫的選擇了死亡,確實是毫不猶豫,沒有我們想像的應有的矛盾和眼淚,依然的把煤氣通向他們三人沉睡的「帳篷」。而戲劇性的一幕發生了,革命的風暴突然爆發了,一個石塊砸爛了玻璃,驚醒了三人,當革命到了高潮時,革命的信仰者就把他的一切交給了革命,包括他們的生命,他們已經無從選擇自己的生死時機。到了這里,影片的尾聲,兩種思想的矛盾爆發了,那一刻的分裂甚至也那麼的毫不猶豫,特別對於馬修和伊莎貝爾這對戀人,當馬修和里奧爭吵時,她這一邊默默的觀看,當需要她作出何去何從的抉擇時,她毫不猶豫的跟隨了哥哥,導演在這里顯得無比「殘忍」,沒有讓伊莎貝爾在那裡抉擇一番,跟隨哥哥時也沒有跟馬修淚眼相望,毫不回頭的走向了遠處的火光。這樣的結局不完美,但是絕對真實,絕對跟震人心魄。
對於中國觀眾來說,影片中不時出現的「中國元素」令人在看片時有些饒有興致的感覺。里奧家中掛著許多毛主席畫像,與之對照的是他們把《自由引導人民》的那位女人頭像換成了夢露。而一段情節中,里奧對馬修說道,他們的父母都應該被送上審判台,應該送到鄉下去接受再教育,在顯然是受到了中國「上山下鄉」的影響。法國大革命對中國的影響深遠,特別是通過深受法國大革命影響的蘇聯革命的間接傳承,中國革命中有著強烈的法國色彩,而在那個年代,中國當時的那些革命思想竟然影響了浪漫之都的學生。
影片的性愛尺度相當大膽,這也是它最受爭議的地方,確實從其未刪節版本的性愛場面看已經到了純色情的地步,但是和純色情畢竟不同的是,這一切不是為色情而色情,所以看起來並不覺得淫穢,相反如伊莎貝爾第一次那樣的場景給人的更多的是震撼。對於對法國老電影並不熟悉的我來說,影片中不時穿插的老影片鏡頭看著非常令人舒服,導演對於這樣的切換顯得駕輕就熟令人贊嘆。特別是飛奔過盧浮宮那個鏡頭是片中最為「陽光」,最能體現年輕人的那種朝氣與放盪不羈的鏡頭,讓人久久回味。
在一場動盪的運動中,思想的碰撞體現了每個人的夢想,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都是夢想家,我們都試圖實現我們的夢想。馬修有馬修的夢想,里奧和伊莎貝爾有他們的夢想,但是夢想的不同只能使他們分道揚鑣,只是在這個過程中,那段在影片結尾驟然結束的凄美愛情令人惋惜,令人回味。

❼ 求好看的法國電影

<<空中決戰>> 飛機確實先進,但是情節一般.

埃及艷後的任務,這個是根據法國著名的民間故事改編,情節簡單,但是有特技

天使愛美麗, 不錯,典型的文藝片,很適合女生的口味

TAXI系列, 這個比較搞笑,適合男生,很多彪車鏡頭

還有< 唇語驚魂>,法國難得拍的比較好的驚悚片

<巴黎野玫瑰>,很瘋狂的愛情

<這個殺手不太冷>, 不錯,很經典的片子,成就了那塔麗波曼和讓雷諾,也是呂克貝松的經典代表作

<粉紅豹>,法國的喜劇片,大牌雲集,但是有的人不喜歡這樣的喜劇風格

< 紳士大盜>,最近國內有上映,還不錯,服裝和情節都還可以

❽ 二戰電影

當仁不讓的是《拯救大兵瑞恩》啦!
其次是德國在8幾年拍的《斯大林格勒》(注意不是蘇聯拍的那部啊!這部是從士兵的角度描寫這次戰役的。)
然後就是《兵臨城下》,狙擊手之間的對決也是比較精彩的

《兵臨城下》法國
導演:讓·雅克·阿諾
主演:約瑟夫·費因斯 裘德·洛 瑞切爾·薇茲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描述了蘇德大戰背景下,兩位狙擊手的單獨較量。盡管江湖味道濃重,但導演讓-雅克-阿諾並沒把影片簡單地變成兩位宗師不識人間煙火的華山論劍,相反,群像對抗的巷戰戲 份安排得適時適量,不僅很好地襯託了兩大高手過招,更營造出人群中的孤獨感——一種獨孤求敗的情緒油然而生。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大賣,為英倫帥哥裘德·洛徹底打開了北美市場,從此,他擺脫了《天才瑞普利》中的配角地位,開始穩步擔綱男一號。如沒有這部《兵臨城下》,日後的《冷山》、《偷心》中,真不知妮可姐和大嘴茱會跟誰配戲。

瓦西里·澤索夫是烏拉爾山區的牧羊人,多年的放牧生活練就了瓦西里的好槍法,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打響後,瓦西里應征入伍。他一槍斃敵的絕招在不到10天的戰斗里就狙殺了40多名德國兵,一時間「瓦氏神槍,例無虛發」的神話傳遍整個戰場。然而在之後的幾天,蘇軍的狙擊兵也連連被人槍殺,對方同樣只使用一發子彈。真正的對手來了!

《兵臨城下》改編自一個真實的故事,現實生活中的瓦西里在二戰中共斃敵400餘名,是前蘇聯著名的狙擊英雄。和好萊塢的戰爭大片相比,這部由法國導演讓·雅克·阿諾執導的影片不遑多讓,影片中,瓦西里和德軍狙擊手鬥法的鏡頭讓觀眾不由窒息,新兵們乘船渡河的場面扣人心弦,而蘇聯全線反攻的震撼場景,又使人欣賞到一道視覺盛宴。

《兵臨城下》也是歐洲影壇有史以來製作成本最高的作品,達到了9000萬美元,這其中德國資金的注入,也使得影片擁有了反省德國歷史的特別含義。

《珍珠港》就是那電腦特效漂亮,個人認為不如《虎!虎!虎!》來的真實。《虎!虎!虎!》和《中途島》、《沖繩島》都是經典的二戰戰爭片

《鐵翼藍天》也不錯啊!講的是捷克被佔領後飛行員來到英國做志願飛行員的故事,比較感人的。

《帝國的毀滅》也可以看一看,這部電影會改變你對希特勒的印象。

《鋼琴家》《辛德勒名單》講的都是猶太人的悲慘遭遇,但後者更經典。
《鋼琴家》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淫賊巨匠羅曼·波蘭斯基根據維拉德斯勞·斯普爾曼的自傳改編而成,同時,又在其中大量回顧了自身的童年經歷——作為一名波蘭的猶太人,在德佔區內生不如死、暗無天日的生活。陰郁無望的氛圍、深沉悲涼的心境,在波蘭斯基凄厲決絕的鏡頭下,愈顯猙獰。納粹令人發指的屠戮,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逃亡生活,然而求生的本能和藝術的信仰依然支持男主角咬緊牙關。最震撼的鏡頭既不是意念的鋼琴演奏、也不是德國軍官的良心發現;主人公聽到腳步聲遠處的腳步聲,急中生智撲倒在地,一隊路德國兵囂張地跑過,根本沒在意他——鏡頭俯瞰:屍橫遍野。

《辛德勒的名單》美國 ,最經典
導演:斯蒂文·斯皮爾伯格
主演:利亞姆·尼森本·金斯基 拉爾夫·費因斯
德國投機商人辛德勒是個國社黨黨員。他好女色,會享受,善於利用關系攫取最大的利潤。在被佔領的波蘭,猶太人是最便宜的勞工。因此,辛德勒的工廠只使用猶太人。

然而納粹對猶太人的殘酷迫害使辛德勒越來越不滿。1943年,納粹對克拉科夫猶太人的殘酷血洗使辛德勒對納粹的最後一點幻想也破滅了,他清楚納粹對猶太人的屠殺和奧斯威辛集中營的恐怖。從那時起,辛德勒只有一個想法,盡可能多地保護猶太人,使其免受奧斯威辛的死亡。

不久,戰爭結束了。下大雪的一天晚上,辛德勒向工人們告別,獲救的1000多名猶太人為他送行。有人還敲下自己的金牙,打制了一枚金戒指,贈送給辛德勒,戒指上刻著一句猶太人的名言:救人一命就等於救全人類。辛德勒淚流滿面,他為未能救出更多的猶太人而感到痛苦。大雪之中,猶太人目送辛德勒離開了城市。他的義舉將永遠被猶太人銘記在心。

《辛德勒的名單》讓全世界感到震驚,這部深刻揭露德國納粹屠殺猶太人恐怖罪行的電影,於1994年3月1日在德國法蘭克福首映,德國總統親自出席了影片的首映式。

《橋》南斯拉夫, 最難忘
主演:瓦·濟沃耶諾維奇 斯·派羅維奇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面臨東西夾擊的德國已走到了失敗的邊緣,然而他們仍不死心,為了挽救危局,德軍計劃從希臘經南斯拉夫撤退回本國,為了能夠順利地撤退,他們要竭力保住一座撤退途中必經的橋梁。

與此同時,一小隊南斯拉夫游擊隊員奉命前去炸毀這座橋梁,橋又高又險,任務極其艱巨。如果能炸掉這座大橋,將阻斷德軍的退路,更有利於反攻。

為了炸橋,游擊隊找到了一個工程師,但這個工程師恰恰是橋的設計者。經過一系列周密的安排和驚險曲折的斗爭,最終工程師親手炸掉了自己設計建造的橋。

影片是南斯拉夫經典二戰影片,真實再現一場激烈的大橋爭奪戰、一次勇氣與信仰的考驗。炮彈從頭上掠過,大橋在腳下粉碎,一曲《啊!朋友再見》更是讓人久久難忘。

《西西里的美麗傳說》義大利 ,最傷感
導演:吉塞普·托那托雷
主演:莫妮卡·貝魯奇

1941年,整個世界都被籠罩在二戰的硝煙之中,但西西里島仍是一片寧和,這里正是男孩雷納托的家鄉。他和所有13歲的孩子一樣,天真、快樂、不安分,對生活充滿幻想。終於有一天遇到了改變他生活的女人——瑪蓮娜。這位漂亮的寡婦令所有的男人著迷,也令所有的女人妒忌。
戰爭在繼續。傳來了瑪蓮娜丈夫的噩耗。瑪蓮娜為了生存,開始了出賣肉體的生涯。
影片沒有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但是戰爭留給女人的傷痕,永遠無法癒合。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前蘇聯 ,最悲情
導演:斯·羅斯托茨基
主演:安德列依·馬爾蒂諾夫 依莉娜·舍夫丘克
影片沒有宏大的戰爭場面,只是表現了一場局部戰斗,幾位女兵在准尉的帶領下展開與德軍的戰斗。影片結尾處,准尉在女兵們的墳墓前憑吊,觀眾們也都不由自主地為德國法西斯犯下的罪行,表示憤慨並為女兵們的犧牲流下熱淚。

這部出品於1972年的戰爭影片,曾經獲得過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紀念獎、全蘇電影節大獎以及1975年列寧獎金等多項大獎。在中國,《這里的黎明靜悄悄》也享有極高的知名度。這不僅是因為片中有一幕在當時算是驚世駭俗的「裸戲」,更因為它將女性在戰爭面前的抉擇表現得淋漓盡致,從而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戰爭,往往應該讓女人走開,而在偉大的蘇聯衛國戰爭中,女人卻大膽地走入了戰爭。影片中,女兵們曾擁有的夢幻般愛情生活和戰爭的慘烈殘酷相交織。當這群充滿對美好生活嚮往的女孩子最終相繼戰死沙場時,影片控訴法西斯暴行的主題得到了完全的展現。

《虎口脫險》法國、英國 ,最幽默
導演:傑拉爾·奧利
主演:路易·德·菲奈斯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用喜劇的方式調侃二戰的佳作,法式浪漫與幽默的二戰形象代言片。雖然拿佔領區下的不光彩歷史大加戲謔的勇氣多少有點沒心沒肺,但法國乃至全世界人民對本片的喜聞樂見卻徹徹底底令評論界和史學界閉上了嘴。差點忘了說,本片是法國電影票房史上當之無愧的冠軍,堅持至今。

二戰期間,英國轟炸中隊第一支遣隊在執行一次名為「鴛鴦茶」的轟炸任務中,一架飛機被德軍防空武器擊中,幾個機上人員被迫跳傘逃生,並約好在土耳其浴室見面。但他們分別降落在德軍佔領的法國首都巴黎市內不同地點。

德軍展開了全市大搜捕,而其中3位飛行員分別被油漆匠、動物管理員和樂隊指揮所救。迫於形勢,油漆匠和指揮家只得替代各自所救的飛行員,去和中隊長大鬍子在浴室碰頭。在幾次誤會後,他們終於接上了頭。

在熱情的法國人的掩護下,飛行員們與德軍展開了一場場驚險緊張而又幽默滑稽可笑的生死游戲。最終,油漆匠、樂隊指揮和飛行員們一起飛向了中立國瑞士。這部影片拍攝於上世紀60年代,當年曾創下法國歷史最高票房紀錄,成為法國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法國喜劇大師路易·德·菲奈斯與演技派明星布爾維爾配合傑拉爾·奧利天才的編導手法,使影片成為世界公認的喜劇經典之作。



《布穀鳥》\(俄羅斯\、《安妮日記》\(美國\、《狙擊手》\(蘇聯\、《老槍》\(法國\、《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南斯拉夫\、《橋》\(南斯拉夫\、《虎口脫險》\(法國\、《六月六日登陸日》\(美國\共8部精彩的二戰電影在每晚10時播出。 這其中《老槍》、《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橋》、《虎口脫險》

好萊塢在過去50年拍過的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題材的電影實在是太多了,值得一看的經典之作起碼有好幾十部,本文主要將重點鎖定在描寫戰爭場面的正統戰爭片,稍為邊緣化的二戰電影,像《辛德勒名單》、《忠勇之家》等精彩之作,均不得不割愛。


1。《西線平魔》1949年出品,描寫二戰末期德軍與美軍在比利時的巴斯托涅鎮發生遭遇戰的故事。本片最大特色是用了一批平凡的演員,全片外景在歐洲西部高原拍攝,白雪覆蓋的天然美景和嚴寒氣候,通過傑出的攝影加強了電影的張力。

2。《沙漠之狐》1951年出品,講述德軍將領「沙漠之狐」隆美爾,本片敢於將德軍主帥塑造成英雄人物,曾引起美國老兵爭議。

3。《桂河大橋》1957年出品,曾獲奧斯卡最佳影片、導演、男主角等7項大獎。

4。《最長的一日》1962年出品,美國電影史上製作規模最大的一部戰爭片,手法平實,場面逼真。演員陣容空前,有約翰·韋恩、亨利·方達、肖恩·康納利等。
《最長的一天》美國 ,最真實
主演:埃迪·艾伯特 保羅·安卡

此片描述的是被艾森豪威爾稱作「歷史上最長的一天」的諾曼底登陸戰。這也是美國電影史上製作規模最龐大的一部戰爭片,從盟軍和德軍雙方面的角度同時描述諾曼底登陸這一歷史戰役的來龍去脈,以及雙方在此期間的重要反應,手法平實,場面逼真,仿如在觀眾眼前重現整個事件。並且粗中有細,無論決策的將軍或登陸的士兵都顯得栩栩如生,成績相當難得。

影片的演員陣容也屬空前,歌手保羅·安卡也演出了一個動人的角色,並為本片寫了一首雄壯的主題曲。《最長的一天》被影迷奉為二戰電影蓋棺之作。

5。《坦克大決戰》1965年出品,敘事手法流暢,加上亨利方達等演員加盟,使影片保持了相當的娛樂性。

6。《大布列顛之戰》1969年出品,由英國精英群起出動拍攝而成,片中戰機遮天蔽日的空襲場面拍得壯觀而逼真,效果震撼人心。

7。《巴頓將軍》1970年出品,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等7項大獎。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人物傳記片之集大成者。男主角喬治-斯科特戲里戲外均入木三分地詮釋了角色——開篇6分鍾的教科書級演說,其表現簡直是「暴戾軍神」巴頓的附體,而憑此片獲奧斯卡影帝的他,根本未去領獎,不懈地斥責好萊塢的盛宴不過是「荒唐的聲色犬馬」。本片據說是尼克松他最喜歡的影片——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是美國歷史上的黑暗時代,肯尼迪、馬丁·路德·金以及其它政治行刺等,使美國人對美國政體的信念產生了動搖,而侵越戰爭的失敗更使美國青年紛紛拒服兵役,當眾燒毀兵役證。在此背景下,挖掘此弘揚牛仔精神的電影,隱藏的政治動機不言而喻。盡管如此,仍不能抹殺這部出色的歷史巨片的精良品質,而「一個與時代格格不入的悲劇式英雄」的准確定位,堪稱本片成功的關鍵。

8。《偷襲珍珠港》(虎!虎!虎!)1970年出品,本片由美國與日本合拍,以近似個案檢討的方式交代日軍偷襲珍珠港之所以成功的來龍去脈,曾獲得奧斯卡最佳特別效果獎。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為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25周年,美日聯手攝制的商業大片,將40年代的「9·11」——偷襲珍珠港事件搬上銀幕。本片導演為日本電影界大師級人物深作欣二,深作先生大膽地將視角鎖定在侵略國一方,從日本軍國主義虎視眈眈策劃陰謀開始,將其鎖定目標、部署具體的作戰計劃、外交上欺騙美國……直至最終偷襲成功的每一步有條不紊地呈現給觀眾,並在此過程中不斷通過美國軍方的麻痹大意、姑息養奸加以對比,充分警示了和平年代的人們,防範於未然的必要性,比數年前的那部弱智特效大片《珍珠港》要經典百倍。

9。《中途島》1976年出品,二戰影片多以西線為背景,這部是極少以東線為背景的代表作之一,明星陣容強大,海戰場面真實,使本片維持了相當的趣味性。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眾星雲集的商業大片,七十年代的銀幕硬漢、當紅男星們幾乎在本片中大聚首:查爾頓-赫斯登、亨利-方達、格倫-福特、羅伯特-梅徹姆、克里夫-羅布森、詹姆斯-科伯恩、湯姆-塞萊克、三船敏郎……講述的是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1942年6月初的中途島海戰。擁有如此奢侈的票房號召力,在全球范圍內的熱映可謂意料之中。雖然電影本身品質平平,僅僅是眾多好萊塢商業戰爭類型片里中規中矩的一分子,但現在看來仍頗具感染力的海戰場面,在沒有光魔(《星戰》系列的特效公司)、維塔(《指環》系列的特效公司)的年代裡,震撼程度可想而知。

10。《拯救大兵瑞恩》1998年出品,導演斯皮爾伯格對二戰情有獨鍾,此前曾拍過《1941》、《太陽帝國》、《辛德勒名單》等。本片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逼真的戰爭片之一,許多二戰老兵給予了高度評價,稱它為「最真實反映二戰的影片」,尤其是長達26分鍾的重現諾曼底登陸的壯觀場面。

《辛德勒名單》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巨匠斯坦利·庫布里克(《辛德勒名單》的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的良師益友,代表作《漫遊太空2001》、《大開眼戒》,《人工智慧》系斯皮爾伯格為紀念他的創意而拍)曾譏諷本片徹頭徹尾地虛偽。盡管如此,小金人依然毫不猶豫地擁抱了《辛德勒的名單》,並最終圓了此前7次空手而歸的斯皮爾伯格一個奧斯卡最佳導演的夢。雖然好萊塢商業氣息的存在令本片在藝術層面上不夠純粹,但作為一名猶太人,導演斯大叔致敬、祭奠的真摯情懷仍感人至深。特別是當銀幕上出現那雙小紅鞋的時候,在另一位猶太裔藝術家伊薩克-帕爾曼大師用小提琴表述的柔腸百轉的無盡哀思里,觀眾無不聲淚俱下。

《拯救大兵瑞恩》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斯皮爾伯格聯手湯姆·漢克斯「申奧」的作品,雖然在最佳影片單元匪夷所思地敗給了《莎翁情史》(奧斯卡評委涉嫌舞弊的焦點事件,米拉麥克斯不擇手段的宣傳攻勢的巔峰),但老斯在最佳導演獎項成功地梅開二度。本片站在了前輩作品《漫長的一天》的肩膀上,在承認了《漫》是好萊塢傳統手法描述「諾曼底登陸」的頂點的同時,巧妙地進行借鑒,在霸王行動的背景下,以拯救瑞恩這一令人不解的軍方指令,探討生命的價值,從而以小見大、感人心脾,尤其是開篇的登陸場面,堪稱20世紀末戰爭電影的點睛之筆。

二戰電影大全:
愛在戰火:當愛情遭遇殘酷戰爭
中國戰場:穿越歷史再現台兒庄血戰
血腥殺戮:殘酷歲月造就《辛德勒名單》
傳奇將領:銀幕英雄演活悲劇巴頓
海底出擊:U571掀起深海連環獵殺戰
空中對壘:古董戰機助陣《珍珠港》
地面激戰:大兵瑞恩還原戰爭殘酷
諜影重重:梅艷芳演繹川島芳子

《莫斯科保衛戰》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80年代的鴻篇巨制,冷戰末期獲得美國電影學院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蘇聯電影,真實、恢宏的戰爭場面在現代戰爭片中無出其右者。《莫斯科保衛戰》長達300餘分鍾,分《侵略》、《台風戰役》兩部,拍攝過程歷時兩年,約有五千名士兵、近一萬名群眾、二百五十餘名演員、二百零二名攝影師參與其中。本作從德至蘇、從高層決策至基層部署、從後方帷幄至正面戰場,全方位地展示了二戰歐洲戰場的首次勝利——莫斯科保衛戰,講述了德國法西斯不敗的神話是如何被粉碎的。戰爭史上最可歌可泣的台詞也來自該片——蘇軍連政治指導員克洛奇科夫-季耶夫率領28名戰士同幾十輛德軍坦克進行了4小時的艱苦戰斗,在犧牲前高呼:「俄羅斯雖大,但我們已無路可退,身後就是莫斯科!」

《卡薩布蘭卡》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在無數影史最偉大的愛情電影排行榜中位居第一,令《亂世佳人》或《羅馬假日》汗顏不已,作為二戰影片的至尊地位,同樣毋庸置疑,第16屆奧斯卡獎最佳影片。本片的背景設在二戰時期北非摩洛哥的重鎮卡薩布蘭卡,以反法西斯主義戰爭為導向,採用傳統的正敘手法,通過男女主人公相遇、相愛、別離的回憶,及男主角對女主角訴說愁腸苦衷,講述了一段動人、美麗、崇高、宛如童話的愛情故事。無論劇本的改編、導演的掌控、演員的表現均天衣無縫、無懈可擊。

《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與《攻克柏林》、《莫斯科保衛戰》並稱蘇聯的「解放三部曲」,80年代蘇聯電影史詩巨制的代表作。影片描述了蘇德戰爭中,蘇軍為保衛斯大林格勒(今伏爾加格勒)、粉碎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德軍重兵集團,於1942年7月17日至1943年2月2日實施的一系列戰略性攻防戰役。《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在蘇聯政府的協助下,以幾近完美的水準將歐洲戰場的偉大轉折點真實地還原,為20世紀蘇聯戰爭電影畫上了完美的句號。

《細細的紅線》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一部備受爭議的電影,也是絕無僅有的單純白描太平洋戰場殘酷的瓜達爾康爾島戰役的作品。以調度大場面的控制力見長的導演特蘭斯·馬利克,牽手好萊塢叛逆分子西恩-潘,通過夢魘般恐怖血腥殺戮,探討了「生」與「死」、「理性」與「瘋狂」等戰爭狀態下是非莫辨的艱深問題。導演反復利用俏麗的南太平洋風光來反襯戰爭的慘絕人寰,逃兵發人深省的內心獨白、日軍幽靈一般的突如其來……令戰爭的驚悚、無常登峰造極。

《逃離索比堡》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如果說《辛德勒名單》是好萊塢對奧斯威辛集中營的悲慟展示,《逃離索比堡》則可謂歐洲電影界對黑暗往事的恐怖回憶。最撕心裂肺的鏡頭既不是牧師請求替暈倒的青年受死、也不是俄國軍官與猶太姑娘絕愛的生離死別——閑適的田野、旖旎的陽光、清澈的長空,塵世以最純潔的軀體陪襯焚屍爐的煙囪里升起的裊裊罪惡,天清氣朗,萬籟俱寂,甚至無情得不曾流過一滴淚水。

《桂河大橋》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1957的奧斯卡最佳影片(第30屆),二戰電影中非常獨特的一部作品。故事發生在被世人關注甚少的亞洲滇緬泰戰場,以被俘的英美士兵為主角,講述了在日軍違反日內瓦公約的殘暴管制之下,囚徒的悲慘生活——他們在不知情的狀態下成為侵略者以戰養戰的工具,擔負修築的桂河大橋,實際上是日軍補給線的運輸要沖。在自身嘔心瀝血創造的桂河大橋,與配合游擊隊毀壞敵方交通線的炸毀任務面前,男主角面臨著艱難的抉擇。

《英國病人》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第69屆奧斯卡獎(1996年)最佳影片,堪稱描述二戰史事的各類影片中,最婉約的一部。大導演安東尼-明格拉以如詩如畫的鏡頭,講述了一段令人悵惘的愛情悲劇。無論開篇飛機俯瞰的沙丘綿延如縷,抑或破敗的療養院內孤獨的痴男怨女……雋永的畫面、樸素的敘事賦予這部改編自同名小說的電影,別樣的嶄新的靈魂。而雷夫-范恩斯、克里斯汀-托馬斯-斯科特、朱麗葉特-比諾什、威廉-達福四位主角令人心悸的完美表演更將纏綿悱惻的情緒詮釋得淋漓盡致。

《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陪伴幾代人成長的經典影片,藝術性與商業性在本作中得以完美結合。在納粹佔領區組織反抗運動,同時又要清除革命隊伍內部潛伏的卧底,既不乏《平原游擊隊》的大智大勇,又充斥《無間道》的暗藏機鋒。反映了東南歐解放前夕,偉大的南斯拉夫人民在敵人後方開辟自由的斗爭歷程。

《美麗人生》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如果說還有哪部關於二戰的喜劇片,能與《虎口脫險》相提並論,那麼《美麗人生》定是無二之選。本片僅僅是德軍迫害猶太人的無數慘劇中的滄海一粟,但黑色幽默的表現手法卻更顯悲情,直指人心。主人公一邊繼續哄著孩子開心、一邊從容地被納粹士兵押赴行刑,隨著孩子視野之外傳來一聲冷酷的槍擊,在觀眾凄絕而模糊的視線中,最偉大的父愛得到了至高無上的升華——這是怎樣一個驚心動魄的偉大!難怪小金人將最佳外語片和最佳男主角打包送給了集編、導、演於一身的本片的締造者——義大利喜劇之王羅伯特·貝尼尼。

《風語者》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吳宇森執導的另類戰爭史詩,將英雄惜英雄的武俠元素(這種男性之間的友誼的塑造,一定程度上借鑒了金大俠的《倚天屠龍記》)融於其中,堪稱「二戰版」《翻譯風波》。本片投資過億,而票房幾乎血本無歸,不僅使吳導拍《華工血淚史》的願望落空,也直接導致了派拉蒙的高層改組,更是日漸衰微的米高梅決策失敗的重要標志之一(上月終於被索尼兼並)。對電影界的影響,遠比其對二戰的紀念意義大得多。

《U-571》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00年的商業巨制,對潛艇戰進行了詳實的敘述。在幽閉狹小的船艙空間內,盡可能多地挖掘了情節。既有潛艇戰的水下對抗,又有破譯密碼的高科技鬥智,而獵殺U-571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出驚心動魄的深海捉迷藏。

❾ 法國女星格林拍過哪些電影

伊娃·格林
基本資料
英文名:Eva Green
全名:Eva Gaëlle Green
出生年:1980年
生日:7月5日
地域:歐美
職業:演員
身高:168cm
眼睛:藍綠 (有近視)
頭發:深棕色(原本是金色)
家庭成員
父:Walter Green (瑞典)
母:Marlène Jobert (法國)
妹妹:Joy Green(遲出生4分鍾)
個人簡介
伊娃·格林1980年7月出生在法國巴黎,有一個雙胞胎姐妹。伊娃的父親是一名瑞典牙醫,母親曾做過演員,後來轉行成為兒童作家。17歲時伊娃離開法國,前往英國肯特郡的拉姆斯蓋特學習英語,又先後在巴黎的聖保羅戲劇學校和紐約大學Tisch藝術學院學習表演和導演。
重返巴黎時伊娃已經是一位學有所成的年輕演員,出演了幾部舞台劇後,她被導演貝納多·貝托魯奇(Bernardo Bertolucci)相中,出演了他2003年影片《戲夢巴黎》(The Dreamers),伊娃在電影處女作中大膽正面全裸,吸引了大批男性觀眾,她以斷臂裸體維納斯造型驚艷世界的女星,日前已經成為新邦德女郎。在《戲夢巴黎》中與男主角的全裸床戲大膽奔放、毫不扭捏,令許多媒體及影迷們驚艷不已。英國知名網站更將她評選為「年度最佳胸部」,而她性感又純真的獨特氣質也讓她成為經典時尚名牌A
伊娃·格林rmani的代言人! 她的表現也贏得評論界的喝彩,同時她還為影片創作了主題音樂。
繼《戲夢巴黎》後,伊娃進攻好萊塢,具有獨得的氣質的她一直得到不少導演的青睞。雷德利·斯科特也是其中之一,他覺得伊娃有種成熟的韻味,再加上對每件事都有獨特的見解及富幻想力,所以挑選她成為《天國王朝》的女主角。
2005年她與奧蘭多·布魯姆(Orlando Bloom)、利亞姆·尼森(Liam Neeson)聯袂出演的《天國王朝》(Kingdom of Heaven)把她推上國際影壇,此後她拒絕了《黑色大麗花》(The Black Dahlia)中蛇蠍美人一角,而接受了《皇家賭場》(Casino Royale)的邀約,與新一代007丹尼爾·克雷格(Daniel Craig)演對手戲。
伊娃·格林的興趣愛好十分廣泛,除了表演,她喜歡聽古典音樂、在巴黎和倫敦閑逛遛狗、收藏藝術品、參觀博物館,熱愛烹飪的她可謂上得廳堂,下得廚房。
作品年表
舞台劇
JALOUSIE EN TROIS FAX(2001)
TURCARET(2002)
電影
2003 THE DREAMER 《夢想家/戲夢巴黎》 (as Isabelle)
2004 ARSÈNE LUPIN 《紳士大盜》(as Clarisse de Dreux-Soubise)
2005 KINGDOM OF HEAVEN 《天國王朝》 (as Sibylla)
2006 CASINO ROYALE 《007皇家賭場》 (as Vesper Lynd)
2007 HIS DARK MATERIALS: THE GOLDEN COMPASS 《黃金羅盤》(as Serafina Pekkala)
2008 FRANKLYN 《富蘭克林》 (as Emilia)
2009 CRACKS 《裂縫》(曾譯《傷痕》)(as Miss G)
WOMB《子宮》(as Rebecca)
2010 The last word 《末世之戀》
[編輯本段]所獲榮譽
2001 Les Molières 最佳女新人獎(舞台劇)- JALOUSIE EN TROIS FAX
2003 歐洲電影獎最佳女主角提名 - THE DREAMER
2007 英國電影學院獎橘色新星獎(Orange Rising Star Award )- CASINO ROYALE
2007 帝國獎最佳女新人獎 - CASINO ROYALE

❿ 法國電影《親密》為什麼會獲獎

我認為是影片中過於露骨的鏡頭贏得了評委的青睞。
導演的意圖說實話沒看明白。

閱讀全文

與法國電影裸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