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啟示
樓上的有意思 呵呵
我認為二戰對於我們的啟示有如下幾點:
1 落後就要挨打
2 正義必將戰勝邪惡
3 不能通過戰爭來化解政治和經濟或文化上不可調合的矛盾
4關鍵時刻一定要認清形勢,向羅馬尼亞等國家由於站錯了隊最後就倒了大霉了
『貳』 二戰電影解放的讀後感1000字到1500字
電影《狂怒》觀後感
今天是感恩節,難得天氣晴好,上午工作完成後與老婆在萬達廣場碰頭,隨便吃點雞肉漢堡喝點可樂便一頭扎入影城。
二戰片是我們共同的愛好,老婆最愛《兵臨城下》里裘德洛飾演的狙擊手瓦西里,經常要我推薦二戰大片給她。這次看坦克大戰也是預謀很久了。之前看過一些影評,吐槽這部所謂美帝主旋律作品裡五個坦克兵大戰德軍一個營的場面,和我們的手撕鬼子片有一拼。但是也有一些介紹說這部電影採用了現今存世的唯一一輛能開動的德國虎式坦克,作為軍迷也甚是期待在大屏幕上看到它的再世。
周四的中午影城裡人影寥寥無幾,選個中央的皇帝位,有一種包場的感覺。首先就排除了周圍人山人海議論紛紛的干擾,得以靜下心來慢慢體驗。不得不說電影一開始的氣氛就營造得很到位,巨大的炮彈轟炸聲足以讓午餐後昏昏欲睡的我毫無倦意。硝煙彌漫的戰場,血肉模糊的屍體,支離破碎的房屋和死氣沉沉的戰車具有難得的代入感,腦子里飛快的在將這些布景和道具與之前的《拯救大兵雷恩》等大片做對比。
皮特扮演的車長不僅能說一口流利的德語和鬼子叫陣,也能將聖經倒背如流,恩威並重博得下屬尊重,也能隨機應變在關鍵時刻扭轉乾坤(尤其是在和虎式坦克交手那一戰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一個文武雙全高大上的老帥哥英雄自然是被刻畫得入木三分。最後被德軍狙擊手的步槍打中三下也不會立刻掛掉,還有精力說一堆廢話並秒殺一個鬼子簡直是超人附身。二戰後期德軍的虎式坦克皮粗肉厚,88毫米炮確實無人能擋,但是片頭導演的字幕其實忽略了盟軍強大的後勤能力以及絕對的制空權,那個OUTGUNNED和OUTNUMBERED用得有些矯情,無非是為了後面的坦克大戰做些鋪墊罷了。而且為了凸顯狂怒的厲害,另外三輛謝爾曼坦克居然都沒有裝備口徑大點兒的坦克炮,打在老虎的身上就一個疤,純粹打醬油來凸顯主角的。
這樣看來,我們的戰爭片里帶上主角光環的英雄們也不寂寞。我突然理解了守著電視不停換頻道在神劇間切換的老爸,我們對英雄的期待其實並無差別,只是美國人的電影里道具更真實(不會出現日本人開捷達,游擊隊用AK47的笑話)罷了,所有正面人物都能中槍不死,所有敵人都是一槍N個,所有以少勝多以弱勝強都是好人才能體會的專利。沒法,老百姓就是愛看,只要別手撕就行。
然後是羅根飾演的諾曼,從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打字員成長為殺敵不眨眼的勇士,電影的鋪墊雖略嫌生硬,但是還是讓我們看到了人性在戰爭中的變化。當然你要說被扭曲了我也同意。殺掉一個投降的俘虜似乎算不得好漢,但是考慮到那德國兵穿著美軍大衣,排除是間諜的可能性(盟軍吃了不少冒充美軍的德軍的苦頭,在《聖戰士》里有非常精確的描寫,此文不贅述),也至少說明此人殺過不少美國大兵。這點和他們美國人打完仗都要搜刮一下德國兵屍體同理。戰爭中沒有情面可講,所以不能說對錯。
其實不管是《拯救大兵》還是《狂怒》,美帝主旋律電影要想展現G.I.JOE大兵的最終勝利,背景都得設置在戰爭即將結束,敵人已經是強弩之末的時候。我想是沒人願意去拍攝敦刻爾克大撤退或者麥克阿瑟逃亡菲律賓的故事的,太丟人了是不?這樣看來,全是娃娃兵的納粹面對幾個美國老爺們兒被秒殺得丟盔棄甲也是情理之中了。最後電影謝幕時,以狂怒為中心,周圍成片的德軍屍體實在是讓導演和觀眾都大大的YY了一把,過癮!
其實走出影城看到外面的好天氣,總要為自己生活在和平的時代而松一口氣。戰爭如此毀人不倦,是萬萬不要發生在我的時代才好的。今年已經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百年紀念了,從這個意義上看,《狂怒》或許在軍迷眼裡有這樣那樣疏漏,仍然不失為一部好的反戰電影。反戰電影以戰爭形式體現,如同坦克是對付坦克的最好武器一般。
『叄』 二戰留給我們哪些啟示
相對於一戰,一個較為普遍的看法只是新老強權之間一場純粹力量的角斗;對二戰,由於法西斯主義的極端反人類行為,便有了一種大是大非的分別,從而引發了人類社會長達60年的反思。
從納粹主義來看,不少荒謬之處就是濫用科學,忽視人文,將人降低為一般動物,不顧一切地把所謂的科學方法應用於人類社會的結果,如社會達爾文主義、生存空間論、低等種族、大屠殺(在人類社會中鋤野草)等。9000萬人的傷亡,這個巨大而且無法補償的損失終於讓世人認清一個事實,人性、人的生命始終是最寶貴的財富。於是戰後人們可喜地發現,傳統意義上的國家利益不再局限於經濟、土地的爭奪,而是愈加註重對個體生命的保護。無論以何種形式被悄然扭曲,「和平、發展」依然成為大棋局中的主旋律,原本冰冷殘酷的國際政治中多出了幾分人文色彩。
戰爭過去了60年,但對戰爭的反思是一種人生態度的重建。有媒體報道,二戰後,法國出現了對通敵者的街頭追打、遊街、婦女剃光頭之事,就不能仿效納粹對猶太人的行事方式。正義的裁判是基於對人格尊重的法律裁判,並非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二戰的悲劇絕不能重演。
正義,
就是尊重生命
這無疑是一場空前絕後的浩劫,無數座城市和村莊被戰火夷平,無數博物館和名勝古跡遭到破壞,然而,戰爭對生命的漠視,卻更令人驚恐。當槍口對准另外一個身體而毫不猶豫,當那兩鬢斑白的老人被年輕的手掌呼過,人類社會到處回響出一種人性的泯滅。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雷頤這樣總結二戰:「那場戰爭以正義的理由勾起人性惡的一面,從而顛覆人類社會最起碼的常識:對生命的尊重。」二戰的波及范圍之廣、人員傷亡之多、財產損失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軍民傷亡約在9000萬人以上;軍費消耗約為1.12萬億美元,經濟損失估計超過4萬億美元。人類長期積累起來的不少藝術和學術成就遭到毀滅。慕尼黑城內倖免於難的建築只有3%。
許多駭人聽聞的暴行在二戰期間發生。在歐洲戰場,德國法西斯在奧斯威辛集中營製造了令人發指的「人間地獄」,先後殺害了110多萬人,而且要事先敲掉受害人的金牙,剝下文身人的皮膚做燈罩,並剪下女人的長發編織成地毯拿到德國出售。
「人性善與惡的防線非常脆弱,稍有撩撥便能激發全民的破壞力,這種力量首先摧毀的便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基本原則。」在雷頤看來,二戰最可悲的是普通人民參與其中,戰爭源頭德國法西斯從20世紀20年代興起到滅亡,得到了本國國民長期的支持。法西斯給國民灌輸這樣一種理論:人分等級,日耳曼民族是最偉大的,猶太人是低劣的民族。民眾的民族主義上升為種族主義,既而復仇意識被激發出來。「最初參加法西斯組織的是一些青年學生以及剛剛退伍的軍人,這些人渴望浪漫、輝煌,反感平淡的生活。當這些情感被意識形態扭曲後,神聖感取代了罪惡感,正常社會秩序中所不能想像的屠殺、虐待找到了借口。人性中惡的一面藉由戰爭爆發出來,平等、生存這些社會最根本的秩序徹底被摧毀。」
「正如潘多拉的盒子中苦難與希望同在,我們欣慰地看到人性中善與惡在戰爭中同時迸發,似乎印證了一個亘古不變的規律,最終正義戰勝了邪惡,文明戰勝了野蠻。二戰過後,盡管仍然存在不同的爭論,但倡導民主、文明的英美文化占據了主流地位。」反思60年前的那場戰爭,雷頤說,所謂正義,最根本的就是對人生命的尊重,任何正義的理由一旦演變成屠殺就是可怕的。「如果說二戰對今人有什麼啟示,最重要的就是尊重人,堅守人類社會的基本常識,最簡單的,別殺人。」
『肆』 二戰給我們什麼啟示或教訓
二戰的歷史教訓
1、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直接由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擴張引起的,法西斯主義就是戰爭,防止法西斯主義死灰復燃,是消除戰爭隱患的關鍵。
2、少數國家推行綏靖政策,對法西斯侵略姑息縱容,助長了德、意、日法西斯的霸權野心,未能阻止法西斯國家的局部侵略戰爭演變為全面的侵略戰爭。
3、在戰爭中,一些國家墨守陳規,軍事思想陳舊落後,缺乏創新精神,結果有的遭到亡國厄運,有的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4、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形成後,盟國在政治上互相協調,經濟上互相支援,軍事上互相配合,對迅速取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起了決定性作用。表明國際統一戰線是打擊共同敵人的有力武器,是戰勝德、意、日軸心國的重要保證。
5、世界和平是不可分割的,愛好和平的各國政府和人民只有同心協力,共同維護,和平才能持久。
二戰的啟示
1、和平來之不易,世界大戰的悲劇不能重演;
2、人民是戰勝法西斯的決定力量,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真正動力;
3、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不同的國家在平等的基礎上是能夠聯合起來,共同迎接人類面臨的各種挑戰;
4、國與國之間應該和平共處,人類命運休戚相關,要加強國際合作,求得共同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正義的反法西斯戰爭,由德意志第三帝國、義大利王國、日本法西斯挑起的,它給整個人類造成了極大的災難。
作為對戰爭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德日兩國能否對戰爭進行深刻的反省,是它能否為深受戰爭之苦的世界人民所寬恕,並從而成為政治大國的重要條件。當歐洲國家決心翻過60年前那一頁黑暗歷史時,歷史問題卻仍然深深困擾著亞洲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深刻地改變了人類歷史。其影響廣泛地涉及到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和科技各個層面。
以軍事科技的發展為中介,人類的智慧與自然界的能量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被極大地釋放出來,戰爭的破壞力空前增大、戰爭手段空前增多、戰爭樣式空前豐富、戰爭空間空前廣闊。人類的戰爭活動由此由盲目走向自覺、由浮躁走向理智、由幼稚走向成熟,進入到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伍』 求二戰影片觀後感
日本二戰電影《吾為君亡》觀後感
1,首先我是名中國人,我承諾一生忠誠於我的祖國,也願意在祖國最需要的時候為國家獻出生命。
我不是軍人,也不是鼓吹歷史充滿仇恨的憤青,更不是崇尚戰爭敬拜戰爭的右翼傾向分子。
下面我將要打出的文字只是我看了這部電影後,自己的真實感受與想法。
2,毫不誇張的說,我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曾數次流淚。我強制著試圖不讓我的淚水滑落,但是這些抑制不住的淚水卻在頑強地為那些青春年少,剛毅勇猛的戰士,為那些溫柔善良,和美堅韌的女人毫不吝嗇的涌流。
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有著自己的民族精神與民族靈魂。日本民族的精神與民族靈魂通過這部電影完整的展現出來,看了之後讓我肅然起敬,同時也心生惶恐。
我深深地理解為什麼日本在戰後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內能夠從戰敗國的陰影中脫影而出,並由一片廢墟資源匱乏的彈丸島國一躍發展成為世界上的經濟強國。
也懂得為什麼大多數日本人的工作態度與人格素質及其他們的產品會在世界上得到廣泛的尊重與好評。
這些輝煌的成績體現了一個成功民族的精神魂魄所在。也正是他們這種堅韌,忘我,百折不饒,視死如歸,凝聚團結的民族精神與魂魄才托起了當今世界上一個繁榮強大的大和民族。
3,我們中國人在稱呼日本的時候總是「小日本,小日本」的叫著。日本的確小,國土面積小,個頭相對也小。但是他們的民族精神與國民信仰卻齊天之大。
人的生命最寶貴!但影片中,近乎每個士兵卻無畏自己年輕的生命,無懼自己胸膛里的熱血,為了國家的榮譽與興亡毫不猶豫的去戰場赴死。
這種精神信仰比天還要大,這種民族氣節比天還要高。偉大的信仰與氣節是無邊無盡的。那些神風戰隊的成員,那些赴死的人,那些生機勃勃充滿朝氣的生命,在他們每一顆鮮活跳動的心臟里誰又沒有親情,愛情,友情?
面對所有珍貴的情感,卻沒有人選擇逃避。每個人都在義無返顧的接受死亡。即使知道了必將失敗的結果,卻仍然赴死,這不是愚昧,更不是無知。這是一種力量,是一種國家精神在激勵他們要這樣做,必須去做。
生命之大,親情之大,愛情之大,友情之大,這些看起來最大的意識形態卻在國家,民族面前顯現的如此渺小,甚至無法比擬。
4,影片逐一為我們展現出親情,愛情,友情的珍貴,但更多的是通過這些珍貴的情感來揭示戰爭的殘酷與反思。
人類永不停息的競爭社會里,國家和平的前提與保障是民族的強大與繁榮。我們知道一個國家想要發展興盛,靠安逸封閉與努力創造是遠遠不夠的。
歷史告訴我們,真正和平的保證靠的是強大堅實的武力基礎,甚至靠的是強悍的侵略與擴張。
這種和平保障的侵略與擴張體現在一個國家民族的信仰上與這個國家的精神本質原動力基礎上。
美國是當今世界霸主。我們簡單回顧下美國的歷史就會不難發現,美國幾乎所有發達成果都是建立在侵略與擴張的前提下繁榮起來的。
美國建國2百多年,卻有1百多年在戰爭。現在的美國人都在說要和平要和平,實質上卻在骨子裡考慮著戰爭,考慮著如何在戰爭中繁榮。
5,1776年的美國,從那一年開始註定要與戰爭結盟。從墨西哥灣到菲律賓海沿線,從一戰二戰的肆虐到越戰伊戰的屠殺,從歐洲到亞洲,從美洲到非洲,從地中海到太平洋到南大西洋,美國式的侵略擴張幾乎橫跨了整個世界,就是這樣無數次的「正義自由」的戰爭,使美利堅人確立並堅信了他們的民族信仰與民族精神,繼而造就出一個在軍事領域,經濟領域,政治領域有著豐厚碩果的戰略美國與霸主美國。
一位美麗善良的未婚妻跪俯在即將開著殘舊飛機去捨身赴死的飛行兵腳下,嘶聲的求著:「請帶我一起去吧,一起去吧。
『陸』 與二戰有關的電影的影評。
悲劇的誕生
——觀《穿條紋睡衣的男孩》
那裡有湛藍的天空,白色的雲,那院子有大樹環繞,後來還有了搖曳的鞦韆架。那裡是盛夏的鄉村,是理想中的樂園,但又的確是凶宅。那裡,有無數的生命在小心翼翼地活著,卑躬屈膝,只為苟延殘喘,更有無數的生命不明不白地死去。你看到那漫天的濃煙么?那不是炊煙裊裊,是六月雪,那是死者的骨灰在天空聚集,又遲遲不肯落下。曾幾何時,在《辛德勒名單》不也有這樣的濃煙么,只是在這里,我們還聞道了那股嗆人的臭味。
活著,又如何?
《辛德勒名單》中,你有沒有聽到兒童那歡快的叫聲「GOODBYE JEWS!」在《鋼琴師》,你有沒有看到,只要是猶太人,活著,就無處可逃。本片中,編劇似乎給出了答案:「猶太之流詬吾族,誘吾族之敵」「笑吾族文學音律」「凡其所到之處,災害不斷」「吾國必因其而亡,不遠矣。」這大概就是希特勒滅猶的緣由吧?我想起了我年少時看《北洋水師》,那裡也有日本天皇的擔憂,作為島國的擔憂。難道這就是侵略的緣由?
我無法想像,德意志,那個哲學大師輩出,崇尚理性的國家,竟會挑起兩次世界大戰,甚至還施行過種族滅絕的政策。是德國人思考得太深,以致走火入魔了?還是擔憂太多,以致無法自拔?大概都不是。那些兒童顯然是未經思考,受了大人們的教唆的。兒童又真的那麼無辜嗎?不是。兒童本身固有的輕浮與好事,大概也是一個原因。我一直在想,倘若是你,你會不會也在其中,興奮地高叫:「GOODBYE JEWS!」呢?等到你已經經歷了滄桑,然後,你說:「那是我年少輕狂!」是不是已經太晚了。
不僅在德國。文革其間,誣蔑師長的,毀滅文物的,為了各式派別而爭斗的,不是大有人在么?年少又輕狂,無知又沖動,大不了是受了某某某人的蠱惑,托詞不外乎如此。那麼,行動背後的真正動機又是什麼?要麼基於從眾心理,你這樣,我也這樣;要麼,是自我的彰顯。這樣的心理,一直存在,而且會永遠存在下去。
但這不是真相。
真相在於為什麼會有人盲從。
真相在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政策。
真相在於人類創造了「我」與「我們」,而「我」與「你」便將自己與他人區分開來,我們隸屬與這樣集體,我是安全的,而你,也許就是敵人,或者,就是那個不幸人中的一員。真相在於人類有了國家這一組織。庫切在《凶年紀事》中這樣說:「我們生而就有歸屬。從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們就是臣民。」「法律保護安分守己的公民。」所以,對於國家的意志,從來就不是普通人所能夠更改的,那麼,做個良民就意味著屈服與順從。
這不是真相。真相是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國家意志。倘若國家意志是每個公民的意志,也許,就沒有悲劇的誕生了。但經濟學家已經給出了證明:這個美好願望是無法實現的。所謂國家意志只能是有大多數人的意識提煉出來的少數人的意志。少數人的意志就是這個國家的所有人的意志。所以,你說猶太人不好,那麼,人人都得說,猶太人不好,否則,便是以個人的力量來對抗整個國家。
這也不是真相。真相在於這樣的意志為什麼會成為整個國家的意志,即便它那麼荒唐可笑(中國的大地不也曾上演過?罷黜馬寅初,消滅麻雀)。倘若,有多種聲音,倘若,你可以表示你的不滿,倘若,你是對的,國家又真的夠虛心接受,那麼,悲劇也就不會發生。關鍵在於個人的意志成為國家意識,而對於這種意志唯有俯首貼面,老老實實去執行。這便是極權主義。極權主義的罪惡在於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為他人的意志,皇權時代,軍閥時代,斯大林時代,莫不如此。希特勒就是一個獨裁者。極權主義的時代,你要麼躲避,要麼執行,要麼就是犧牲品。
但這也不是真相,真相在於這樣的意志為什麼會誕生?真相在於,是誰選擇了這樣的獨裁者。意志可以歸結為個人的醜陋,但選擇,卻是民眾的結果,受蠱惑只是一時,但圖新鮮,為自己謀利不是大眾選擇的一個因素嗎?所謂人生,不過是在各種限制條件下,給自己選擇一個最優解——基於精神或物質。人生來就有慾望,有些人終生鬱郁而不得志,有些人實現了願望,卻坑害了他人。就是這樣。
你可以不選擇嗎?當一個國家沒有了領導者,你會心安理得,穩如泰山嗎?你需要一個領導者,我也需要。我們都被奴役化了。幾百年前,一位法國作家這樣寫道: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那些曾經是臣民的平民突然會徹底忘掉他們早先渴望獨立的要求,以至於要喚起他們並重新獲得這種信念已經不可能了;事實上,他們無需敦促就在盡心盡力地做了,做得相當自在,乃至有人會說,從表面上看,他們沒有失去自由,只是坐穩了奴隸。實情也許是,一開始,這種服役是不得已的,因為受到了外力的強迫;但後來那些無怨無悔盡心效勞的人,卻是以自己的自由意志在從事他們的前輩被強迫做的事。」
悲劇的誕生,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參與了。
《辛德勒的名單》
辛德勒是一個壞人,辛德勒但並不像電影中所刻畫的那樣是一個近乎神聖的救世主形象。透過一本書《辛德勒名單》解讀辛德勒這個人,還原了英雄也是人這個常識,辛德勒早就是納粹黨成員;辛德勒竟然是間諜,辛德勒本質就是資本家,辛德勒或許是瘋子,諸如此類種種頭銜。 富賈之子的辛德勒沉湎酒色,在戰前作為間諜出入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從事偵察活動,他大發戰爭財,是當地有名的納粹信徒。他也是一個典型的機會主義者,哪怕20歲時的那場婚姻也是出於對方的豐厚聘禮,並以此來挽救瀕臨破產的家族企業。「二戰」後,他又拋棄了發妻。從流亡地阿根廷返回法蘭克福的辛德勒,處境卻極為悲慘。身無分文,蝸居在法蘭克福火車總站附近的一個單間居室,且頻繁酗酒,最終因煙酒過度而死。這就是一個真實的辛德勒。 英國作家威爾遜說:「辛德勒是個騙子,一個酒鬼,一個登徒子,可是,如果他不是這樣的人的話,他也就沒辦法從納粹集中營里拯救出上千個猶太勞工了。」,辛德勒只有是騙子、酒鬼和登徒子,才有本事拯救猶太人,但僅僅是騙子酒鬼和登徒子卻也救不了人。作者基尼利曾經解讀:「我對這個故事中的道德力量深信不疑……墮落之人跟他們身上向善的力量之間的斗爭總是讓人著迷。(辛德勒的時代)正是歷史上曾不止出現過一次的特殊時代:在那些時代,聖人已經完全無能為力,對你已經沒有任何好處,唯有那些講求實際的無賴漢才能擔當起拯救靈魂的重任。」
基尼利要寫出人類精神的偉大力量,同時又竭盡全力要為辛德勒「去魅」,驅散籠罩在這個偉大的拯救者、上帝的替身、猶太民族的「大義人」身上的光環和「迷思」,還他這個「如此含混復雜又如此崇高偉大的人物」的「真身」。所以他決定以小說的形式去展現這個人物,但同時又「力避一切向壁虛構」,所有的事件,哪怕最瑣碎的細節全部都有歷史文件以及當事人的回憶作為支撐,而且就算是當事人的回憶,作家也還要進行排比擇選,只選用經過判斷後認定為最符合歷史事實的記述。事實證明,基尼利的這種創作方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真實的力量勝過一切虛構,真實的面容也比一切設計都更精妙復雜,《辛德勒名單》不但將那段久已湮沒不聞的偉大的拯救故事,如目見耳聞般生動清晰地展現在當代讀者面前,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將奧斯卡·辛德勒這個真實人物無比復雜甚至矛盾的各個側面,如刀砍斧斫般深入細致地突顯在你我的心中。
至今沒人能夠否定辛德勒從納粹魔掌中拯救上千名猶太人的事實。他善與惡之間倫理取向的驟然轉變,讓學者無法自圓其說,或許永遠是個不解之謎。可我們又何必勞師動眾地去揭開這個謎底呢?甚至那份辛德勒名單的真假亦無需考證、辨偽,只要他在險境中確確實實拯救過一千餘條生命,此舉足矣。並且,這是他在當初境遇下唯一力所能及的行動。
我以為,只有國人才會對「高、大、全」式的人物鍾情萬分,才會為一個完美無瑕的英雄而錙銖必較甚或無原則地打造、粉飾、塗金。從國外對《辛德勒名單》以及辛德勒本人的爭議中,不難看出,「高、大、全」其實是一種普適的心理需求,造神運動並無時空的界限。這種普適性既是人類與生俱來的道德訴求,更是人類對自身道德瑕疵和意志缺陷的心理過度補償。
一個一生清白的人或許對身邊的世態炎涼從來漠不關心,而一個墮落放縱之徒或許曾經對身陷絕境者攙扶過一把。英雄沒有必要是完美無缺的,我們更沒必要以神的標准來奢望他人。人類道德的恆古原則,一是無需極致,二是必須踐行。"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聖賢!"
在基尼利的筆下,真實的辛德勒的本來面目纖毫畢現地呈現在我們面前:就是這樣一個壞人,經過了種種磨難,做了一件好事,拯救了一千三百多個猶太人的生命。「救人一命,如普度眾生」……我想,也正因此,歷史才不至於僅僅成為一部征服和壓榨史,不論在多麼黑暗的時刻,不論邪惡的力量何等強大,也都有人性的光輝在閃爍,也總有人類的靈魂在成長。
電影開始,普通一猶太家庭圍立桌旁聖詠進行傳統的祈禱儀式,搖曳閃動的燭光隨著合聲的減弱漸漸被黑色吞沒。影片由彩色切換為黑白兩色的畫面。貫穿影片始終的凄慘哀惋的小提琴獨奏和幾近無伴奏的混聲合唱給出的強弱和諧依然不失聖詠的曲式,一位小女孩衣裙上的紅色亮點短暫的跳動給出的生命色彩仍然不忘立虹為記的永約。影片結尾處伸開的地平線上,聖詠的基調展開世俗的旋律擁過來黑壓壓的一群人,畫面果斷地轉為彩色的鮮艷,橫掃一切的光明,「我使雲彩蓋地的時候,必有虹現在雲彩中」
黑暗的昨夜已經過去,讓我們擁抱來之不易的幸福。
Schindler's List
舊聞新讀:東方早報2009年4月16日「辛德勒名單」副本澳大利亞被發現,新南威爾士圖書館工作人員在整理作家托馬斯·肯尼利的6盒舊手稿時,在一堆研究紀要和德國剪報中發現了這份「辛德勒名單」的副本。
《拯救大兵瑞恩》——生命的價值
生命是如此脆弱,脆弱到令人心驚的程度。當子彈射入腦顱,鮮血尚未濺到地上;當利刃插進胸腔,心臟仍在舒張抽搐,生命已然逝去,留下的那些些痕跡,也只如流水滑過指縫後,手上殘留的水漬般輕易蒸發。史蒂芬用二十五分鍾時間,強迫我接受這個震撼——
身處戰爭中的人,就如我們指尖下的蟲蟻。
為什麼?為什麼造物創造了人類,卻又讓我們如斯羸弱,不堪一擊?而究竟生的價值又在哪裡?
當我經歷了那血肉橫飛、支離破碎的二十五後,我以為我明白了。我們活著,就是為了堅持正義;我們活著,就是為了鏟除奸惡。當成千上萬的美國人、英國人、加拿大人沖上那名叫諾曼底的法國海灘與德國人作戰時。我腦中想到的是中國古賢們所謂之「殺生成仁,捨生取義」的崇高思想,是近代革命者「拋頭顱,撒熱血」英勇就義的偉大精神。他們在異國他鄉的土地上流血犧牲,為的是全人類的安寧與和平。依然活著的戰士和倒在海水與沙灘上的屍體一樣值得我們尊敬。
然而,我錯了。當我看到那位在兩天中被戰爭接連奪去三個兒子的老母親瑟瑟發抖地倚靠著門邊時;當我看到原本掛在戰士脖頸上,代表著他們生命的金屬牌灑落滿地時,我意識到:我錯了!任何一個人都沒那麼偉大,任何一個人都恐懼死亡。生命的脆弱不僅僅體現於它能那麼輕易的被打碎,更在於我們對於這種脆弱的強烈恐懼。為什麼要派遣一組戰士去尋找那一個名叫瑞恩的大兵?因為他是那位老邁母親僅存的一子。答案簡單但卻真實。生命的維系,需要以生命的價值來換取。或許生命的價值就在於此:我們恐懼死亡,但我們更恐懼自己所關懷、熱愛的人被奪去生命!
可是,我又錯了。錯在以偏概全,錯在有失偏頗。直到影片後半程才終於出現的大兵瑞恩,在上級命令他離開戰場的前提下,堅持留下完成任務,與戰友們在一起;帶領著自己的小隊歷經了生死考驗的米勒上尉,在即將完成使命時,卻決定戰斗,用自己受傷的軀體與一支手槍,阻擊敵人的坦克。還有其他那些前赴後繼、英勇戰斗的戰士們。他們大義凜然,勇不畏死。是什麼支持著他們的神經與肉體?是什麼使他們即使為之拋卻生命,也無怨無悔?其實,他們都是普通人,有著普通人的情感與思想。而在「那一刻」來臨時,他們又都成為了英雄,成為了同輩中最傑出者。
對於我們每一個人由於境遇的不同「那一刻」也都不竟相同。或許會是一場殘酷的戰爭,或許只是一個落水的兒童……但我們每個人的生之價值,決不會體現在那日日重復普通又普通的三餐一宿之中。它只會在我們一生中所僅有的幾次,甚至是唯一的一次「那一刻」中閃現,而平時我們只是普通人。
當我最終看完這部影片時,留於腦中記憶最深刻的,再不是開場的那二十五分鍾。而是已經受傷的米勒上尉依靠在殘垣斷壁上,無力但卻堅定的舉起手槍向德軍坦克射擊的鏡頭。
還記得他戰前的職業嗎?而「那一刻」他已成為英雄!
《美麗人生》——幸福的存在
就算在最艱難最黑暗的日子裡,就算了無希望,死亡近在眼前,他依然深愛著並用生命與智慧保護著他的妻子與兒子。他的勇氣與智慧,即使在戰爭的硝煙彌漫中,即使在集中營的暗無天日中,即使在最後槍聲響起死亡來臨的那一刻,依然閃現著耀眼奪目的光芒。
他用盡全力,在集中營的悲慘世界裡,為兒子,營造了一幕美好的幻想,他告訴兒子,所有的殘酷只不過是一場游戲,游戲的獎勵是一輛嶄新的坦克。於是,他的兒子便有了足夠的勇氣,熬過那段水火的歲月,最後,當他坐上盟軍的坦克時,他的幸福無可言語,而那種幸福,正是他的父親用生命為他交換的。他不放棄任何機會為他風雨中的家庭製造哪怕是點滴的歡欣,在路過集中營的廣播室時,他冒著危險在廣播里呼喊妻子的名字,他想告訴她,他和兒子都還活著。他趁著做侍者的機會,為妻子播放了《船歌》,這首曾經響在他們定情之夜的歌曲,飄過沉沉迷霧的阻擋,在黑夜裡,給他的妻子帶去安慰,也讓他們一家人,都鼓起了勇氣,共同經歷灰暗的時光。
就在他生命的最後一晚,他將兒子安頓在一個鐵箱子里,然後,去尋找他的妻子。當他被捕之後,路過那個鐵箱子時,他知道他的兒子正注視著他,於是,他裝出一副滑稽的模樣,惹得兒子笑出聲,他仍然堅持著,堅持著使兒子相信這一切都只是一個游戲,千萬不要害怕,永遠要微笑而樂觀地去面對。然後,槍聲響起,他去了,而他的兒子與妻子終於獲得解放,當他們在陽光下摟抱在一起的時候,他的兒子說道,我們贏了!確實,在這一場浩劫當中,他們贏了,因為,他們有一個英雄的丈夫與父親,他的名字叫基度。
《美麗人生》是一部相當浪漫的電影,猶太青年基度到一個義大利小鎮上准備以開書店為生,在那裡,他遇見了美麗的姑娘多拉,然後,是一系列充滿了智慧、滑稽、陰錯陽差、浪漫的輕松片段,終於,基度與多拉終成眷屬,鏡頭一轉,他們從房間里追著他們的兒子來到院子里,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令人羨慕,基度用自行車載著美麗的妻子,車框里坐著機靈的兒子,他們飛馳而過,而街道上,卻已經出現了納粹的鐵絲網。
沒有什麼比快樂的戛然而止更令人感到揪心。當基度的幸福生活剛剛開始之時,他的猶太身份使他被抓去了集中營,而他的妻子,本來並不用去集中營,卻毅然的隨他們跳上了火車。最真摯的愛情,有時候真不需要太多的言語,連執手相看都不需要,只是縱身一躍,跟去天涯海角。在影片當中,演多拉的演員有很好的演技,那是一種很克制的平靜,當她在集中營里聽到孩子將要被殺掉的消息時,她的臉上沒有任何錶情,只是站在樓梯上,由著後面的人群在她身上沖撞,她望向窗外,目光深遠。後來,她被派去挑揀死難者的衣服,那種小心翼翼,不敢也不願發現兒子衣服的感覺很到位。從這里也可以看出,一個人最深沉的愛,其實,是很平靜的,能夠撕心裂肺哭出來的,往往也是釋然的開始。
最後,基度的兒子和多拉在陽光下抱在一起,他大聲喊叫著,我們贏了。那時候,他還不知道他的父親已經死去。電影響起旁白,以基度兒子的語氣,聽聲音,他也已經步入老年,那麼,這部電影就能理解成他的回憶。在他的回憶里,他的父親,依舊是那樣鮮活,這,何嘗不是另一種活著。槍炮、炸葯、毒氣、死亡、飢餓,這些東西看似強大,最後的勝利者,卻只能是人和生活。真正的光芒,就像基度朝他兒子眨眼的那一剎那,意思是,無論怎樣,只要我們不害怕,堅強、快樂、盼望,人生終究美麗,於是,我們總會贏。
額額額,這是四篇、加上樓上的1篇剛好5篇
『柒』 二戰的啟示
我來幫您回答吧,本人精通二戰史---您看看我的回答記錄
不喜歡抄襲教科書,希望您能夠尊重
首先,所謂二戰的啟示---如果按照籠統的方式來理解就在於---如何避免世界性沖突
這就涉及到一個爭議極大的問題----二戰為什麼會爆發?
實際上二戰是否由於希特勒而爆發在歷史學術界存在著巨大的爭論(這在大家平時能看到的非學術資料里往往不提及)
最有名的AJP Taylor所作的〈The Origins of the Second World War〉中,他指出,二戰的爆發主要大國的領導人均有責任,而且我們通常了解的所謂希特勒策劃統一全世界的那個「備忘錄」是否存在值得懷疑---至今沒有原件公開
二戰主要爆發的原因在於英國與法國對波蘭不切實際的安全保證----以及希特勒的政治壓力---他必須獲得但澤----這一德意志最後的失地。
但澤本是東普魯士的一部分,但是在一戰後被波蘭獲得,將東普魯士隔離在德國本土之外。希特勒試圖對波蘭施加壓力,進而發動入侵----因為他不認為英法會真的執行他們的不符合實際的保證(因為俄國沒有直接和波蘭簽軍事通行協議)
結果,希特勒的冒進計劃和英法外交家的搖擺政策(先綏靖,然後又不符合實際的強硬),導致了世界大戰的爆發
如果在嚴格一點,但澤危機實際上只導致了歐洲大戰的爆發
真正導致世界性沖突的主要因素---在於美國總統,戰爭販子---偉大的羅斯福總統
教科書上把羅斯福的新政吹到了天上----實際上,事實遠非如此
羅斯福的新政僅僅是飲鳩止渴,表明上製造一定的勞動需求,而本質問題沒有解決----1938年美國再次爆發經濟危機
美國擺脫經濟危機的唯一途徑就是戰爭----可以發行戰爭債券
所以羅斯福在1940年完全破壞了中立原則,開始不短的為英國的反潛戰提供幫助
這引起了雷德爾,鄧尼茨為首的德國海軍將領們的極大不滿---紛紛要求希特勒放開對美國艦只攻擊的禁令---遭到了希特勒的嚴厲拒絕
可是羅斯福是一心要打仗的---不但支援英國,也使得英德合約破產( 有關於赫斯去英國的具體資料至今尚未解密)
對日本,美國也採取封鎖措施----來逼著日本對他宣戰
實際上,美國此舉僅僅會使得日本主和派( 尤其是海軍),陷入非常不利的地位---導致東條英機等人勝出---美國人要的就是戰爭!
談完了二戰爆發的原因,我們能夠獲得什麼啟示呢?
絕對不是什麼正義戰勝邪惡---最邪惡的其實是坐在白宮里的那個傢伙
我來談談自己獲得的啟示
1, 產能過剩的問題必須得通過某種手段來解決----否則不斷的經濟危機會使得工業國之間陷入戰爭----旨在獲得市場和消滅對方的產能----凱恩斯主義開始流行
2,貿易壁壘問題必須由某種組織來進行有力的協調---高關稅只會導致經濟的進一步蕭條,使得各國政治不穩定,開始冒險---包括美國這樣的地緣優勢極好的國家---日後出現了關稅協定( 後來的WTO)
3,不顧民族問題的復雜性的簡單地圖操作會留下定時炸彈---但澤就是明證
日後的蘇丹問題,衣索比亞問題,中東問題皆是如此
以上完全原創手打,希望您能夠滿意
『捌』 戰爭片給我們的啟迪
戰爭片並不少見,少見的是在描繪暴力血腥的同時能帶給人美的享受,心靈的啟迪。在感受美的同時又激起我們心中的憤怒,讓人血液沸騰。接觸到馮小寧導演的電影後,讓我知道了,原來詮釋戰爭不一定要用完全冷酷的目光,我們還可以先給自己一個美的意境,然後毫不留情的摧毀它,讓人在感受痛的時候深深地記住它。
手機回復不容易,請給分,多謝
『玖』 兩次世界大戰對我們有什麼啟示
這個問題太大了,簡單說幾句吧!
一戰前,資本主義開始興起,各國對於原料產地和市場的爭奪以及對世界格局分配不平衡的矛盾激發了戰爭,這時的人們還不是十分理智,看問題還是比較感性,總是認為資本主義發展個國家的強盛總是要靠侵略和掠奪,政治解決不了的問題就來武力解決,反正誰也不怕誰,結果就大戰了!打了四年,打的國破家亡,山河破碎,也打累了,也打醒了,於是就停戰,再發展,現在好像是世界和平了,可是資本主義的發展卻沒有因為政治的平靜而穩定,當時普遍奉行自由主義經濟,國家對經濟不做干預,導致了全球范圍的經濟危機,為了度過危機,法西斯主義開始流行,並最終成為二戰的導火索,於是又打,打了六年,又打的精疲力竭,生靈塗炭,終於,又兩個超級大國給世界重新帶來了和平!
要是說啟示,我感覺二戰給人們帶來的啟示要深刻一些,如果說一戰是人們學會了避免戰爭的話,那二戰則使人們知道了為什麼要避免戰爭以及接受了戰爭無用論,以法國和德國為例,兩個歐洲大國前前後後打了700年的戰爭,然而做為地區大國,幾個世紀的戰爭並沒有給兩國帶來任何的好處,也並沒有哪一個民族消亡了,戰爭給他們帶來的只有傷痛,所以,戰後,兩國和解了,真真正正的和解了,相逢一笑民恩仇,幾個世紀的戰爭換來的經驗也是全世界的經驗,那就是,戰爭給人們帶來的只有傷害和破壞!二戰也促使我們思考人性個人文精神,倡導和諧精神!追求精神自由!
『拾』 二戰期間的美國好萊塢風格的戰爭電影對於社會有哪些積極和消極影響
消極:二戰爆發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里,戰火集中在歐陸,未殃及美國本土。這一時期的好萊塢電影,仍然在誘導美國民眾沉溺於消遣娛樂之中。
積極:1930年,路易斯·邁爾斯通執導的電影《西線無戰事》加深了公眾關於戰爭的信念,他們確信戰爭就是一場屠殺,為了短暫而脆弱的和平,毀掉了年輕一代。
然而,頗具諷刺意味的是,數十年後,《生活多美好》終於獲得廣泛認可,成為歷久不衰的經典。在領取奧斯卡終身成就獎時,卡普拉說:「相信自己,因為只有英勇的人才會創作,只有大膽的人才會製作電影。唯有真正勇敢無畏的人,才配得上在兩小時的黑暗空間里,對其他人訴說故事和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