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電視劇最詳細的演員資料
他們國籍都是俄羅斯的
出生日期:1974年6月18日
身高:186CM
文化程度:大學(俄羅斯國立電影學院)
主要工作經歷:多次在各種戲劇和電影中擔任角色,並於2000年獲俄羅斯國立電影學院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獎,電影《好漢》曾獲最佳男主角提名。)
身高:175.5CM
文化程度:大學在讀
主要工作經歷:演過一部電影)
身高:168CM
文化程度:大學(俄羅斯國立電影學院)
主要工作經歷:在電影及電視劇中飾演過角色,在學校的攝影及導演系參加過教學演出,曾為電腦游戲及外國電影和電視廣告配音)
身高:165CM
文化程度:大學在讀(阿穆爾州文化學校三年級))
出生日期:1981年7月5日
身高:169CM
文化程度:大學在讀(俄羅斯國立電影學院)
主要工作經歷:空中雜技演員,在雜技團工作5年。在學校的話劇社多次參加各種話劇演出。
B.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的作品影響
1969年,《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在蘇聯《青春》雜志上發表,在蘇聯讀者中產生極大的轟動。1972年,這部「遭遇街談巷議」的中篇小說被導演斯·羅斯托茨基搬上銀幕,並取得了世界性的成功。影片獲得1973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紀念獎、奧斯卡提名和全蘇電影節大獎。瓦西里耶夫的名氣隨著這部小說的成功而大增,小說原作更加受到追捧,被視為世界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作,瓦西里耶夫本人在1975年也因這部作品榮獲全蘇兒童文學一等獎和蘇聯國家獎金,小說被定為全蘇中學生課外讀物,同時被翻譯成多國文字陸續出版。之後小說在1975年獲得列寧文學獎。
它曾在上世紀70年代被蘇聯導演羅斯托茨基拍成電影,作品所關注的戰爭小的人性這一主題在全世界范圍內引起轟動。這部電影獲得1972年威尼斯電影節紀念獎等多項國際大獎。這部電影在80年代進入中國。此後,同名話劇也多次在中國演出。2005年在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時,中央電視台一套瓦西里耶夫創作的同名中篇小說改編的19集電視連續劇《這里的黎明靜悄悄》。
C.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講述的是什麼時候的故事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是前蘇聯當代著名作家瓦西里耶夫的代表作。故事發生於1942年5月。准尉華斯科夫「無奈」接受了上級指派來兩個班的「兵力」——雖然是一些「不喝酒的」,卻一一是穿短裙的年輕女兵;他要指揮她們守衛171會讓站設施。一時間女兵們駐紮下來,就在尚未習慣這野戰生活的當口,出乎意料地碰上一股德國法西斯偵察兵。她們本可以放過這些鬼子,守住陣地設施就可以了。然而正義和敏感要她們既守住了陣地設施,又以五個姑娘——戰士加指揮員的力量與敵人的周旋,進行殊死的戰斗……
作者以真實而生動的畫面,亦庄亦諧的文筆,活潑風趣的藝術語言,再現了那些才從和平歲月里走出來的天真歡快的年輕人,一旦迫使他們面對殘酷的戰爭時,為保衛國土,可犧牲愛情,可別家離子,可以生命為代價的浪漫主義情懷和高昂的英雄主義精神。
這是作家鮑·瓦西里耶夫於60年代發表的小說,小說發表後,得到了很高的評價,相繼被改編成了話劇和歌劇。1972年,導演斯·羅斯托茨基又把它搬上了銀幕,並由他和小說原作者鮑·瓦西里耶夫共同編劇。 影片獲1973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紀念獎、全蘇電影節大獎,1975年又獲列寧獎金。
D. 有部電影叫什麼的黎明很安靜
前蘇聯電影
這里黎明靜悄悄
E.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的影片評價
影片以回憶對比的手法描述了戰爭帶給一代人的災難故事。
1942年,瓦斯柯夫上尉帶領一部分女高射擊槍手守衛一個偏僻的火車站。戰爭爆發後,為了掩護大部隊而迷惑、牽扯德軍主力,瓦斯柯夫上尉與五個女戰士把德軍吸引過來,迂迴在荒原 、沼澤地、野草叢中,在生死線上頑強搏鬥……突然一個女兵被沼澤吞沒……突然又一個女兵被冷槍擊中,突然……她們憧憬著自己的幸福,想念著自己的戀人,回憶著自己的甜蜜往事,但她們都先後倒在戰爭中的血泊里……
在前蘇聯由小說改編的戰爭題材電影中,引得最大世界性反響的,除了《恰巴耶夫》之外,當推1972年羅斯托茨基導演的《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電影《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的世界性轟動,這部瓦西里耶夫創作的中篇小說未必會如此引人注目。但是,如果沒有原著小說的思想藝術成就,也就不會有電影的成功。
我們都知道,在二戰中俄羅斯人民蒙受的犧牲是極為慘重的,他們一共損失了二千多萬人的生命。《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就要像我們展示這二千多萬人中的五個活生生的人,從而也表現了俄羅斯戰爭文學中一個重要特徵:對於個體生命的關懷。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也有具體的生活原型,不過實際生活中1942年5月在沃比湖畔犧牲的五個戰士是男兵,而小說作者瓦西里耶夫把男兵改稱女兵,便尖銳地提出了「戰爭和女人」的沖突。
影片的感人力量主要來自它的真實性。小說作者鮑·瓦西里耶夫、導演斯·羅斯托茨基、攝影師維·舒姆斯基都參加過衛國戰爭,他們對戰爭有真切的感受。1992年春羅斯托茨基到北京電影學院講課時,曾說:像他這樣1922年出生的人,經歷過這次戰爭的,只有百分之三的倖存者,他是這百分之三中的幸運兒,但他失去了一條腿,後來按上了假肢,是二等殘廢軍人。戰後他才從事電影,他拍攝的影片有《土地與人們》《臨風而立》《等到星期一》等。他曾任第2屆(1995)上海國際電影節評委,又作為嘉賓參加了第3屆(1997)上海國際電影節。
通過本片,導演羅斯托茨基發掘了一批新演員,這批扮演女戰士的青年女演員雖然沒有參加過衛國戰爭,但在親自參加過戰爭的原作者兼編劇、導演和攝影師的啟發幫助下,她們感受到了衛國戰爭的氣氛,從而真實地再現了她們上輩人的形象。如今,扮演麗達的依·舍夫丘克和扮演冉妮婭的奧·奧斯特洛烏莫娃已是著名演員。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 是一部不朽之作
對我們中國讀者和觀眾來說,瓦西里耶夫其人遠遠不如他的作品《這里的黎明靜悄悄》那樣有名。1969年,《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在蘇聯《青春》雜志上發表,在蘇聯讀者中產生極大的轟動。1972年,這部「遭遇街談巷議」的中篇小說被導演斯·羅斯托茨基搬上銀幕,並取得了世界性的成功。影片獲得1973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紀念獎、奧斯卡提名和全蘇電影節大獎。瓦西里耶夫的名氣隨著這部小說的成功而大增,小說原作更加受到追捧,被視為世界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作,瓦西里耶夫本人在1975年也因這部作品榮獲蘇聯國家獎金。
這部小說用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相結合的手法,講述了幾個蘇聯女兵在二戰中抗擊德國侵略者的故事。1942年初夏,在俄羅斯白海運河地區,一組企圖破壞蘇軍鐵路線的德國傘兵與守衛在那裡的女兵班相遇。女兵麗達、冉妮婭、麗扎、索妮婭和嘉麗婭相繼犧牲,而德軍也無法擺脫被殲滅的命運。女兵們用自己的生命保住了運輸線的安全和俄羅斯村落里靜悄悄的黎明……
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俄羅斯,中篇小說《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的知名度都遠不如其同名電影。翻譯家高莽先生在其《作家的幸福》一文里講過這樣一件事情:1987年夏,瓦西里耶夫在訪華期間親身感受到了中國觀眾對《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的喜愛之情。在游覽長城的路上,瓦西里耶夫遇到的每一個遊人都知道這部電影。在飯店吃飯時,瓦西里耶夫詢問一位女服務員是否看過《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女服務員激情滿懷地說:「我看過兩遍!我感動得哭了!」隨後便開始滔滔不絕地談起自己對影片的感受。瓦西里耶夫被女服務員生動的表情和聲音所吸引,不禁流下了激動的淚水。他對高莽先生說:「你不用翻譯了,我都明白了!」面對如此動人的場景,在場的蘇聯詩人庫古里丁諾夫感慨萬分:「世上有一些作家,頗有名氣,人們知其人,卻很少讀其作品,這樣的作家是可憐的!世上有一些作品相當有名,但很少有人知道其作者是誰,這樣的作家是幸福的!你,瓦西里耶夫,就是這樣的作家!你值得驕傲!」
可以斷定,我國不少讀者和觀眾至今不記得《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的作者叫瓦西里耶夫,但是,很少有人沒看過同名電影和電視連續劇等影視作品。2005年,中俄兩國為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合作拍攝的同名電視連續劇在兩國觀眾中大受歡迎。
1979年記者第一次觀賞這部蘇聯影片時,中蘇關系尚未解凍。但北京大學俄羅斯語言文學系的老師們已經敢於在課堂上贊頌這部尚未解禁的「內部電影」。據說,影片在政治上已獲得了通行證,但一些男女親熱的畫面還難以讓中國觀眾適應,因此只能內部放映。
一位文學課教授觀後在課堂上大發議論:片子里不就是有一些「愛情基本動作」嗎,完全應該公開上映。事實上,《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是陪著很多中國人長大的、最重要的「百部電影」中的一部,是不少中國人心目中的情感經歷和人生場景。人們正是從這部作品中認知和感受到了俄羅斯式的浪漫主義情懷和英雄主義精神。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是一部反戰題材的影片,但又並不局限於此。它沒有特技,不製造視覺沖擊,也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但卻能給人以強烈的震撼,讓人「靈魂深處爆發革命」。不錯,影片深刻地渲染了戰爭的殘酷和無情,但與此同時又寫出了人的不屈和英勇,頌揚了公民的義務與責任。它寫出了人性中最深刻和本質的東西——美好的、嬌嫩的、本該享受生活的年輕女性在國家危難之際表現出來的理想主義和抗爭激情。影片譴責了戰爭,展示了戰爭給人類文明和個人幸福所造成的不幸。然而,影片又恰恰通過戰爭的苦難和悲慘,表達了主人公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愛國精神。戰爭不僅僅摧毀了美麗,它也使美麗更加動人。
有人說,瓦西里耶夫在《這里的黎明靜悄悄》中,用「詩情的悲壯之美」呼喚現代人高尚的情懷和超越自我的沖動。也許這樣的評論恰好說表達了人性中的善良和詩情。不管怎麼說,瓦西里耶夫是值得一讀的,不僅僅是他的《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或《不要射擊白天鵝》。瓦西里耶夫的《未列入名冊》和《後來發生了戰爭……》等作品也都不乏思想上的深刻和人性中的溫情。
F. 緊急救助《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的影評
高尚的情操——由《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想到的
作者: jsnjng 發表日期: 2006-06-09 14:26 點擊數: 795
高尚的情操——由《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想到的
戰爭使117號鐵路會讓站上只剩下十二戶人家,且大多是小媳婦和小寡婦。 「她們神通廣大,不管用什麼原料都能釀制白酒」。車站駐兵換了一撥又一撥也抵不住女人和白酒的問題。准尉華斯科夫「接二連三地給上級打報告」。上級一氣給這個專會打報告的「作家」撥了兩個班的女兵,一舉兩得地一攬子解決了。這一下准尉更是傻了眼,叫苦不迭……
一次,女兵奧夏寧娜開小差碰上了兩個德國鬼子,他們企圖炸毀基洛夫鐵路。故事就從這里開始了……。華斯科夫帶了五名女兵趕到戰斗地點,不想卻是十六名裝備精良的德國鬼子。她們經過了兩天兩夜的浴血戰斗,五名女兵全部壯烈犧牲。最後准尉一人俘獲了剩餘全部德寇。
小說再現了那些剛從和平歲月走來的天真歡快的年輕人和她們以生命為代價保衛國土的英雄主義精神。這其中有歡樂,有痛苦,有愛情,更有她們的英雄主義精神……其高尚的情操,讀之令人激昂,催人奮進!
我在想,如果把這個題材放在今天我們某些作家的手裡,可能那就壞了。首先書名得改,叫做《一個男人和五個女人的故事》;其次內容得改,不是戰斗故事,而是情愛故事。尤其該故事發生在森林裡面,更是有戲可看了,免不了一定要再來點《紅高粱》式的原始野蠻的性愛。這樣的話,可能迎合了一些人的胃口,但卻出賣了自己的貞操。其實這樣的「作家」早已無什麼貞操可言。更何況還要引得其人反問你一句:貞操值多少錢一斤?無端被他噎一下。
社會在發展,文明在進步,這句話應該不容置疑。可是為什麼近來好象老是要遭到質疑呢?這是個很令人深思的問題……
想想我們今天一些青年男女,尚未涉世就動輒大談什麼生活的苦經,無病呻吟。一副虛空無奈、看破紅塵的樣子。物慾橫流,金錢當道,什麼道德、禮教統統都不知摔到了哪裡。
有報道說某大學一個宿舍里十六名男女學生在同時作愛,讀後簡直令人作嘔不止。還有一女孩,十六歲就經歷了種種其年齡不該經歷的事,最後竟要自殺。說出了諸如:有錢又怎麼樣?有車有房有別墅又怎麼樣?男女之間又怎麼樣?不就是活塞運動?等等令人瞠目結舌的話。十六歲的女孩啊!本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
回過頭來我又在想,一些青年人感到空虛無奈可能也是有原因的。他們有的也許也在思索和苦惱……
當然,任何社會都有丑惡現象。包括小說所寫的那個時代。偉人也有優缺點。偉大失去了平凡就成了空中樓閣。但,這些丑惡千萬不能肆行,千萬不能人人都麻木地去接受,這樣的話就是一大悲哀了。
所以在此我們要呼籲人人都要樹立高尚的情操,回歸社會道德,人人都做一個高尚的人!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在「俄羅斯經典電影回顧展」中品味經典 影評
作者:佚名 文章來源:不詳 點擊數:108 更新時間:2007-2-25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在「俄羅斯經典電影回顧展」中品味經典 影評
如果給影片作個定性的話,那麼它無疑是一部弘揚主旋律的電影,選取的是「紅色經典」的創作路線,注重刻畫正面英雄形象,突出戰爭對美好事物的摧殘,進而激發觀眾的愛國熱情,促進國家建設。在拍攝完成的34年後,當我看完這部主旋律影片,依舊能夠感覺到心靈的觸動。我想這種觸動才是一部主旋律影片旨在達到的力量吧。
從《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的這種力量中,聯想到中國觀眾對當代主旋律電影極為不屑的現實。我覺得問題的關鍵不在於觀眾苛刻的態度上,而在創作的選擇取向上。我國當今的主旋律影片集中在對大事、名人的影像化表現方面。或者是講述一個企業艱苦奮斗、戰勝困境、自立創新的創業壯舉,如《首席執行官》;或者是國家公職官員舍家為業、兩袖清風、為民奉獻的高尚情操,如《任長霞》。這種創作動機本身無可厚非,只是還遠遠不能起到弘揚主旋律的效果。畢竟,在下崗問題、腐敗問題嚴俊的現狀面前,群眾雪亮的眼睛更相信冷酷的現實。反觀《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的故事不是蘇聯衛國戰爭時期的大事件,五個女兵的故事並沒有大書特書之處,但編導的高明之處在於以強烈的對比手法、細膩的心理刻畫將它講述這一個既壯烈又感人的事跡。影片末尾,麗達讓瓦斯柯夫吻自己後說:鬍子挺扎人的。這個小小橋段令戰爭中深切的戰友同志之情躍然顯現。當麗達自殺後,觀眾不僅是悲痛的也是憤怒,願意與准尉一起殺死德國鬼子為她們報仇。這樣的細微處理,比《攻克柏林》中男主人公高呼「從今天起我的工作是製造德國人的屍體」更具感染力。事實上,對大多數默默奉獻的老百姓的歌頌要遠比對已經立碑書傳的人物與事跡的贊美更具親合力,因為前者更符合現實的語境。俄羅斯戰爭影片《他們為祖國而戰》和新中國第一部故事片《橋》都以弘揚主旋律的創作初衷,但在今天看來依然能夠令人心潮澎湃,根本原因在於影片的主角都是大時代背景下的人民大眾。
政局的裂變和動盪,使得俄羅斯電影在上世紀末陷入低谷。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俄羅斯電影大有卷土重來再鑄輝煌之勢。2003年,安德烈.基亞金斯夫以一部處女作驚艷世界藝術影壇,《回歸》將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大獎捧回老家。2005年,《第九突擊隊》以戰爭為題材採用商業拍攝手法一舉拿下俄羅斯年度票房冠軍,讓世人見識到俄羅斯商業電影的潛力。俄羅斯民族是一個富有藝術細胞的民族,不僅在文學領域創作出《戰爭與和平》、《罪與罰》等巨著,更有塔可夫斯基、梁贊諾夫等為後人留下了《壓路機與小提琴》、《辦公室的故事》、《兩個人的車站》諸多經典光影。今時,在藝術影院的大屏幕上靜靜品味過往經典,心中不免懷有一份祝願:希望數十年過後能在「20**年俄羅斯經典電影回顧展」中回味屬於自己那個年代的經典。
G.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是哪個國家的電影
《亮劍》確實是一部優秀的電視劇,但這部吸引眾多觀眾眼球的電視劇在日軍特工隊的使用武器上,卻犯下嚴重的失誤。 這種優秀的沖鋒槍叫蓋德M3式沖鋒槍,它是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研製成功的一支沖鋒槍,1942年底被美國軍隊採用大量裝備部隊,它為制式武器,定名「M3式」。 射擊方式為全自動。此槍構造簡單,使用鋼絲製成的槍托,並可以伸縮,採用曲柄作為裝填拉柄。」。口徑為0.45英寸(11.43mm),發射0.45英寸(11.43mm),彈頭初速為280米/秒,有效射程為200m,彈倉壓滿可容30發,理論射速為450發/min,膛線右旋4條,纏距為406mm,槍全長為757mm(伸出槍托),579mm(收縮槍托)槍管長為203mm,瞄準基線長為 276mm,槍全重為3.63kg(空槍重)。 因為這種沖鋒槍非常優秀,在二戰後一直被許多國家裝備部隊,直到70年代後期,才慢慢退出裝備。 在電視劇中,日軍特工隊都是使用的這種武器,根據當時的歷史背景看,這是絕對不可能的,因為當時美國和日本在太平洋戰場上激戰正酣,美國不可能將這種比較先進的武器賣給日本人。 我國拍攝的根據蘇聯電影改編的電視劇《這里的黎明靜悄悄》中,德軍也使用了這種武器,真他媽讓人不可思議,大概軍事顧問是個白痴。
H. 2015版俄羅斯電影這里的黎明靜悄悄,中國說8月上映,可是所有電影院都沒有。是不是內地不上映了
影片於2015年4月24日在俄羅斯上映,中國內地已確認引進,並於8月25日在各大院線上映。
觀影人少,導致上映影院和場次少,票房不好就會提前下線,畢竟影院是以盈利為目的的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根據前蘇聯著名作家鮑里斯·瓦西里耶夫的代表作改編,講述了衛國戰爭時期,在廣袤森林中進行的一場激烈殘酷的阻擊戰的故事。1942年之夏,瓦斯柯夫准尉向上級申請一群「不喝酒的士兵」,卻派來了兩個班的女高射炮手。班長麗達在樹林里發現了空降的德軍,為了阻擊德軍的深入,瓦斯柯夫帶領娘子軍五人小分隊去搜查敵軍,但敵人的力量與自然環境的惡劣遠比她們想得要殘酷。
I. 急救!!!尋電影《這里的黎明靜悄悄》賞析 謝謝大家了
兩篇
1.戰爭與人性
——賞析《這里的黎明靜悄悄》
戰爭是什麼?戰爭是政治的繼續。
戰爭是什麼?戰爭是屠殺和毀滅。
戰爭是什麼?戰爭是英雄的舞台,平民的墳墓。
戰爭是什麼?戰爭是人性的劫難,社會的倒退。
戰爭是恐怖的、悲壯的,而描寫戰爭的的文學作品則刺激好看,我很喜歡看戰爭題材的文學和影視作品,像描寫古希臘時期的《特洛伊戰爭》、中國的古典小說封神榜、三國、水滸,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海明威的《永別了武器》,還有描寫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文學作品幾乎都看了,印象深的有《烈火金鍘》、《苦菜花》、《林海雪原》、〈紅日〉、〈鐵道游擊隊〉等,從戰爭文學中我知道了什麼是英雄、什麼是勇敢、什麼是悲壯、也懂得「一將功成萬骨休」的深刻含義。但像根據前蘇聯作家瓦西里耶夫的小說改編的電視劇〈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所表現的戰爭場景,仍然給我以震撼,把戰爭與女人、戰爭與人性聯糸在一起,通過戰爭來揭示人性的善良、表現戰爭中的美麗,使人們憎恨戰爭熱愛和平,以全新的角度塑造戰爭中的英雄形象,給人以情感教育和美感享受,盡管我多年以前就看過小說〈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故事情節也很熟悉,我還是一集不拉地看完了電視劇,並常常為劇中的人物所感動,我已經不是個輕易動感情的年輕人,為什麼它能打動我、感染我,因為〈這里的黎明靜悄悄〉表現的普通士兵的戰爭生活,塑造了一群平民化的英雄形象,從新的角度來詮釋戰爭、表現英雄,塑造了一群性格鮮明有血有肉的女兵形象,豐富了文學典型的畫廊。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故事情節很簡單,在蘇聯後方的171兵站有一個女子高射炮排負責守衛車站和倉庫,負責的是一個老兵瓦斯科夫准尉,如果不是德國飛機偶爾來襲擊,這里幾乎看不到戰爭場景,女兵們站崗放哨巡邏跑步,有時幫助鄉親做點農活,周圍是一片田園景色,靜靜的森林,清清的湖泊,淡淡的炊煙,勞作的農婦,單調重復,連老兵瓦斯科夫都有點厭倦這種死寂的生活,想上前線。通過前半段的平靜引發後半部的戰斗,通過瓦斯科夫與五名女兵抗擊德國特種兵的悲壯戰斗,完成了人物形象的創造。湖賓阻擊戰的場面並不激烈,比不上莫斯科保衛戰,也比不上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是一場名不見經傳的小戰斗,但五名女兵的英雄群像正是通過戰斗也通過平時的生活來表現來完成的,性格鮮明各有特色。
中士麗達是帶著國難家仇參軍入伍的,她的丈夫戰爭一開始就犧牲了,她把三歲的兒子寄託在母親家來到兵站,她性格內向,沉默寡言,但內心卻有著火一樣的激情和海樣深的母愛,她為了兒子,不怕戰友的誤會,夜晚去城裡看望兒子和母親,留下自己和戰友省下的麵包,連杯茶都來不及喝,又返回部隊。她親手打下了德國人的飛機,在戰場上她勇敢地阻擊敵人,腹部受傷後,為了不連累准尉,她開槍自殺,在死前她深情地要准尉吻她一下,表達了她對生活的無限眷戀,麗達身上表現的母愛和勇敢令人落淚。
女兵熱妮婭一家三口死於德國人的槍口,她參加了戰斗部隊,在戰爭中與上校產生了戀情,受處分被安排到兵站。這是個熱情開朗聰明漂亮的姑娘,她像一股清泉給兵站帶來了透明激情快樂美麗,她給女兵們改軍服,表現女性的曲線美,她提出舉辦舞會,慶賀擊落敵機的勝利,她對愛情的執著令人感動,面對付排長的警告,她不顧一切沖向車站,為上前線的上校和戰友們送行,極大地激勵地了部隊的戰鬥士氣。盡管她有些尖刻,有些愛虛榮,但面對敵人卻義無反顧,在麗達受傷時,她引開敵人,一個女人與十個敵人抗擊,壯烈犧牲。
女兵里莎,一個在森林的小木屋中成長的姑娘,單純善良,渴望愛情,嚮往城市,她對准尉產生了戀情,嚴格說,這不是戀情,在只有一個壯年男性的群體里,這種愛更多的是愛慕而不是愛情,是戰爭時期人們心態的畸形表現。在瓦斯科夫和她唱里莎的民歌時,她眼裡閃現出孩子般的純真和喜悅,她還是個情竇初開的姑娘。在接受回兵站送信的任務後,她一個人穿越森林,幾度迷路,非常害怕,呼喊戰友,當她找到白樺樹棍時,欣喜若狂,不慎陷入沼澤,光榮犧牲,正是她的害怕她的迷路她的看似可惜的犧牲,活生生地凸現了里莎的形象。
大學生索妮婭,是女兵中唯一一位受過高等教育的人,莫斯科大學文學專業的高材生,她是猶太人,父母在明斯克,是突然爆發的戰爭使她中斷學業,參軍入伍。這是個有著夢幻般色彩的姑娘,喜愛文學喜愛詩,即使是戰爭也不能阻止她的愛,在軍營里在勞動中在戰場上,她為戰友朗讀詩歌,歌頌自由歌頌光明和愛情,這是俄羅斯十九世紀來的光榮傳統。她有個連姓名都不清楚的男友,卻時時痴情地渴望蒙矓的愛情。她待人和氣,善解人意,為了找回瓦斯科夫的煙袋,她不幸陷入德軍的包圍,面對德國鬼子的刺刀,她流露了那麼片刻的恐懼,但更多的是坦然,索妮婭的死隱喻了戰爭對文明對文學對人性的殺戮,她留下了帶血的詩集就是物證。
女兵嘉爾卡嚴格說,還是個孩子,她在孤兒院長大,沒有父母,戰爭發生時同伴都入伍了,她也編造父母犧牲的謊言入伍,她時常編造母親是有錢人有地位身份的各種謊言,來表現她對母愛的渴望,來掩飾內心的自卑。當熱妮婭把她化裝為舞會的公主時,才找到做人的尊嚴。兒童上戰場本身就是悲劇,當她看到德國人渾身發抖,一槍未放,麗達要以戰場紀律來懲罰她,只有準尉理解安慰她,並保護她,可是戰場本身就是殘酷的,她無法克服內心的恐懼,看到德國鬼子尖聲喊叫,無方向地亂跑,被德國鬼子打死。按常理分析,這是膽小鬼是懦夫,中國的劉胡蘭就義時比她還小,但作者仍然把她列入英雄行列,她沒有按照準尉的命令離開戰場,她也是為保衛共和國死的。
准尉瓦斯科夫是全劇的一號主角,是個性格豐滿有別於傳統英雄人物的形象,他為人忠厚隨和,心地善良,除了掛在嘴上的步兵條例,缺乏主見,常常受到女兵的嘲笑。他沒有什麼崇高理想,厭惡戰爭,只想做個好木匠,在兵站,他不僅是最高指揮官,還是姑娘們的兄長,處處為姑娘們服務。蓋廁所蓋澡堂,他的任務除了守衛兵站,就是不讓一個姑娘受傷害。在帶領五位女兵上戰場阻擊德國人時,更像是帶幾位姐妹遠游,千叮嚀萬囑咐,告訴她們戰場上的各種注意事項。當他發現德國特種兵不是二個而十六個時,他陷入了痛苦的選擇,正如他說的,為了十幾個德國鬼子犧牲五個姑娘不值得。但戰爭的邏輯就是這樣,雖然他沒有接到上級阻擊德國人的命令,但作為一個軍人,他決不能放任敵人去破壞鐵路大橋,給前線的戰友造成傷害,明知敵我力量懸殊,明知他帶的是幾個沒有實戰經驗的女兵,明知對方是武裝到牙齒的特種兵,他也只有一種選擇,一邊抵抗一邊求援。雖然他下達了女兵們撤回兵站的命令,同樣,沒有一個人走,正如熱妮婭說,戰爭中沒有女人。看到女兵們一個個倒在敵人的槍口下,他憤怒他痛苦,甚至感到失敗絕望,當麗達和熱妮婭都犧牲後,他也不想活了,隻身沖入小木屋,打死一名俘獲五名德國鬼子,當時他恨不得一梭子打死這些畜生,為犧牲的戰友報仇,但戰場紀律人道主義精神使他壓抑了復仇的火焰,在這里,瓦斯科夫的人物形象得到升華,人性美得到頌揚。勝利和勛章並沒有使瓦斯夫高興,他陷入了深深的自責,為什麼姑娘們都死了,他還活著。戰爭中最可貴的是什麼,不是勝利,不是勛章,不是鮮花,還是生命,人的生命高於一切。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還重筆渲染了戰爭的美麗和快樂,戰爭不僅是災難是痛苦,也有美麗和快樂,像熱妮婭說的,戰爭就不能追求美麗嗎?她用靈巧的手為戰友改服裝,她把嘉爾卡打扮成一個公主,她熱烈地追求與上校的愛情。劇中還有場女兵裸浴的戲,沒有任何褻瀆,只讓人感受到女性的美麗和生活的美好。在林中瓦斯科夫讓姑娘們下湖洗澡,就像現代版的天鵝湖,瓦斯科夫像一個王子,而女兵們像天鵝一樣在湖中游泳戲嬉,雖然有些誇張,但帶給觀眾的是美的享受,是生命的頌歌。戰爭的場面沒有炮火硝煙,沒有千軍萬馬,靜靜的森林,悠悠的湖泊,淡淡的晨霧,可愛的小兔,〈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描寫了一種全新的戰爭圖景。
回顧一下傳統戰爭文學作品,我們就可以看到〈這里的黎明靜悄悄〉里表現的英雄形象是全新的,是立體的,是鮮活的,是典型的。
傳統文學作品中的英雄人物,大多是武藝精湛,人格高尚,功高績偉,像三國中的關雲長,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趙子龍在長板坡萬軍之中取敵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像水滸中的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獅子樓上殺人如麻不聞聲。像烈火金剛中的史更新不怕犧牲戰功累累,殺敵無數。像電影中的王成,高呼為了勝利向我開炮。與蘇聯的著名的表現戰爭中英雄人物的手法也不一樣,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保爾阿察金,夏伯陽等,也都是戰功顯赫,有許多豪言壯語。我們很長時間習慣了英雄人物無私無畏、大智大勇、多材多藝、完美無缺,他們的行動、他們的語言,他們的信仰,他們的外形似乎一切都值得我們學習值得我們敬仰。而當〈這里的黎明靜悄悄〉中把五名普通的女兵描寫成英雄人物時,我們還有些不習慣,甚至還有懷疑,這樣的人物也算是英雄嗎?像嘉爾卡一槍未放一個敵人沒消滅就死了,索妮婭臨死前那閃現的恐懼,熱妮婭打死一個德國鬼子後渾身發抖,撲在瓦斯科夫懷里抽泣,麗達自己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但正是這些千千萬萬的普通士兵,正是平凡的人物團結起來才戰勝了法西斯,才贏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用他(她)們的生命和熱血才換來了了我們今天的和平和幸福生活,把她們做為英雄來紀念來崇敬一點也不過分。她們身上的缺點,她們表現的片刻的懦弱一點也不影響她們的形象和豐采,正是這樣的英雄使我們感動、親近、熟悉,從她們身上看到了我們自己的身影,與她們一起喜怒哀樂,與她們一道面對死亡和歡慶勝利。這正是〈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的成功之處,閃光之點,也為文學畫廊增添了全新的典型形象。
人類在蒙昧時期崇拜神靈,在野蠻時期崇拜英雄,如今人類已經進入了二十一世紀,人類仍然需要英雄,需要榜樣,需要座標,需要精神,但那種把英雄神聖化,將英雄臉譜化的傳統做法,已經過時了,我們更需要的平民化的英雄、生活化的典型,需要有血有肉與我們共呼吸共命運的英雄,但願六億神洲盡舜堯不再是口號,不再是詩,英雄的平民化和平民的英雄化將會提升人的品質,提升民族的素質,也會豐富我們的生活。
2.高尚的情操——由《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想到的
戰爭使117號鐵路會讓站上只剩下十二戶人家,且大多是小媳婦和小寡婦。 「她們神通廣大,不管用什麼原料都能釀制白酒」。車站駐兵換了一撥又一撥也抵不住女人和白酒的問題。准尉華斯科夫「接二連三地給上級打報告」。上級一氣給這個專會打報告的「作家」撥了兩個班的女兵,一舉兩得地一攬子解決了。這一下准尉更是傻了眼,叫苦不迭……
一次,女兵奧夏寧娜開小差碰上了兩個德國鬼子,他們企圖炸毀基洛夫鐵路。故事就從這里開始了……。華斯科夫帶了五名女兵趕到戰斗地點,不想卻是十六名裝備精良的德國鬼子。她們經過了兩天兩夜的浴血戰斗,五名女兵全部壯烈犧牲。最後准尉一人俘獲了剩餘全部德寇。
小說再現了那些剛從和平歲月走來的天真歡快的年輕人和她們以生命為代價保衛國土的英雄主義精神。這其中有歡樂,有痛苦,有愛情,更有她們的英雄主義精神……其高尚的情操,讀之令人激昂,催人奮進!
我在想,如果把這個題材放在今天我們某些作家的手裡,可能那就壞了。首先書名得改,叫做《一個男人和五個女人的故事》;其次內容得改,不是戰斗故事,而是情愛故事。尤其該故事發生在森林裡面,更是有戲可看了,免不了一定要再來點《紅高粱》式的原始野蠻的性愛。這樣的話,可能迎合了一些人的胃口,但卻出賣了自己的貞操。其實這樣的「作家」早已無什麼貞操可言。更何況還要引得其人反問你一句:貞操值多少錢一斤?無端被他噎一下。
社會在發展,文明在進步,這句話應該不容置疑。可是為什麼近來好象老是要遭到質疑呢?這是個很令人深思的問題……
想想我們今天一些青年男女,尚未涉世就動輒大談什麼生活的苦經,無病呻吟。一副虛空無奈、看破紅塵的樣子。物慾橫流,金錢當道,什麼道德、禮教統統都不知摔到了哪裡。
有報道說某大學一個宿舍里十六名男女學生在同時作愛,讀後簡直令人作嘔不止。還有一女孩,十六歲就經歷了種種其年齡不該經歷的事,最後竟要自殺。說出了諸如:有錢又怎麼樣?有車有房有別墅又怎麼樣?男女之間又怎麼樣?不就是活塞運動?等等令人瞠目結舌的話。十六歲的女孩啊!本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
回過頭來我又在想,一些青年人感到空虛無奈可能也是有原因的。他們有的也許也在思索和苦惱……
當然,任何社會都有丑惡現象。包括小說所寫的那個時代。偉人也有優缺點。偉大失去了平凡就成了空中樓閣。但,這些丑惡千萬不能肆行,千萬不能人人都麻木地去接受,這樣的話就是一大悲哀了。
所以在此我們要呼籲人人都要樹立高尚的情操,回歸社會道德,人人都做一個高尚的人!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在「俄羅斯經典電影回顧展」中品味經典 影評
如果給影片作個定性的話,那麼它無疑是一部弘揚主旋律的電影,選取的是「紅色經典」的創作路線,注重刻畫正面英雄形象,突出戰爭對美好事物的摧殘,進而激發觀眾的愛國熱情,促進國家建設。在拍攝完成的34年後,當我看完這部主旋律影片,依舊能夠感覺到心靈的觸動。我想這種觸動才是一部主旋律影片旨在達到的力量吧。
從《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的這種力量中,聯想到中國觀眾對當代主旋律電影極為不屑的現實。我覺得問題的關鍵不在於觀眾苛刻的態度上,而在創作的選擇取向上。我國當今的主旋律影片集中在對大事、名人的影像化表現方面。或者是講述一個企業艱苦奮斗、戰勝困境、自立創新的創業壯舉,如《首席執行官》;或者是國家公職官員舍家為業、兩袖清風、為民奉獻的高尚情操,如《任長霞》。這種創作動機本身無可厚非,只是還遠遠不能起到弘揚主旋律的效果。畢竟,在下崗問題、腐敗問題嚴俊的現狀面前,群眾雪亮的眼睛更相信冷酷的現實。反觀《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的故事不是蘇聯衛國戰爭時期的大事件,五個女兵的故事並沒有大書特書之處,但編導的高明之處在於以強烈的對比手法、細膩的心理刻畫將它講述這一個既壯烈又感人的事跡。影片末尾,麗達讓瓦斯柯夫吻自己後說:鬍子挺扎人的。這個小小橋段令戰爭中深切的戰友同志之情躍然顯現。當麗達自殺後,觀眾不僅是悲痛的也是憤怒,願意與准尉一起殺死德國鬼子為她們報仇。這樣的細微處理,比《攻克柏林》中男主人公高呼「從今天起我的工作是製造德國人的屍體」更具感染力。事實上,對大多數默默奉獻的老百姓的歌頌要遠比對已經立碑書傳的人物與事跡的贊美更具親合力,因為前者更符合現實的語境。俄羅斯戰爭影片《他們為祖國而戰》和新中國第一部故事片《橋》都以弘揚主旋律的創作初衷,但在今天看來依然能夠令人心潮澎湃,根本原因在於影片的主角都是大時代背景下的人民大眾。
政局的裂變和動盪,使得俄羅斯電影在上世紀末陷入低谷。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俄羅斯電影大有卷土重來再鑄輝煌之勢。2003年,安德烈.基亞金斯夫以一部處女作驚艷世界藝術影壇,《回歸》將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大獎捧回老家。2005年,《第九突擊隊》以戰爭為題材採用商業拍攝手法一舉拿下俄羅斯年度票房冠軍,讓世人見識到俄羅斯商業電影的潛力。俄羅斯民族是一個富有藝術細胞的民族,不僅在文學領域創作出《戰爭與和平》、《罪與罰》等巨著,更有塔可夫斯基、梁贊諾夫等為後人留下了《壓路機與小提琴》、《辦公室的故事》、《兩個人的車站》諸多經典光影。今時,在藝術影院的大屏幕上靜靜品味過往經典,心中不免懷有一份祝願:希望數十年過後能在「20**年俄羅斯經典電影回顧展」中回味屬於自己那個年代的經典
J.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主演是誰,哪國出品
中文名稱:這里的黎明靜悄悄
英文名稱:A zori zdes tikhiye
別名:The Dawns Here Are Quiet
資源類型:DVDRip
發行時間:1972年
電影導演:斯塔尼斯拉夫·羅斯托茨基
電影演員:
安德列依·馬爾蒂諾夫(飾瓦斯柯夫)
依莉娜·舍夫丘克(飾麗達)
奧爾迦·奧斯特洛烏別柯(飾麗薩)
葉卡捷莉娜·瑪爾柯娃(飾迦爾卡)
地區:俄羅斯
語言:俄語
簡介:
【片 名】:這里的黎明靜悄悄
【影片類型】:戰爭
【國 家】:前蘇聯
【導 演】:斯塔尼斯拉夫·羅斯托茨基
【主要演員】:安德列依·馬爾蒂諾夫(飾瓦斯柯夫)
依莉娜·舍夫丘克(飾麗達)
奧爾迦·奧斯特洛烏別柯(飾麗薩)
葉卡捷莉娜·瑪爾柯娃(飾迦爾卡)
【出品公司】:莫斯科電影製片廠
【獲獎情況】:獲1973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紀念獎
全蘇電影節大獎1975年列寧獎金.
【字 幕】:簡繁英法西日荷德意阿希葡俄
【原 作】:瓦西里耶夫--《這里的黎明靜悄悄》
影片介紹:
你明明知道這是戲,
可就是沒法把戲僅僅當成戲來看,
你明明知道這是假的,
可它就是比許多真實的東西還能淬歷你的心,
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淚流滿面,
這樣一群年輕美麗的女兵好象真的在世間存在過,
她們永遠年輕,而你老了。
在前蘇聯由小說改編的戰爭題材電影中,引得最大世界性反響的,當推1972年羅斯托茨基導演的《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電影《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的世界性轟動,這部瓦西里耶夫創作的中篇小說未必會如此引人注目。但是,如果沒有原著小說的思想藝術成就,也就不會有電影的成功。
我們都知道,在二戰中俄羅斯人民蒙受的犧牲是最為慘重的,他們一共損失了二千多萬人的生命。《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就要像我們展示這二千多萬人中的五個活生生的人,從而也表現了俄羅斯戰爭文學中一個重要特徵:對於個體生命的關懷。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也有具體的生活原型,不過實際生活中1942年5月在沃比湖畔犧牲的五個戰士是男兵,而導演瓦西里耶夫把男兵改稱女兵,便尖銳地提出了「戰爭和女人」的沖突。
電影里有一段「澡堂」的場景,其中有全裸的少女的鏡頭,我們在公映時把這整場戲都給刪掉了。一位著名的老實人驚訝地說:這簡直是藝術奇跡,全裸的女人鏡頭全然不使人產生「黃」的感覺。
這個藝術奇跡是怎樣產生的呢?是因為作家是在一個聖潔的思想指導下寫下這個場景的。請看小說中的描寫:
那天正好是沐浴的日子……姑娘們在更衣室里打量著這個新來的女兵,像瞧什麼稀罕物件似的——
「冉卡,你真是個美人魚!」
「冉卡,你的皮膚像透明的!」
「冉卡,你真可以作模特兒!」
「冉卡,你根本不用戴胸罩!」
……
「不走運的女人!」基梁諾娃長嘆一聲,「這么好的身材,偏偏裹上一身軍裝——這比死還難受。」
少女的魅力白白地被不能顯現女性身材的軍裝給埋沒了!而當五個女兵一個一個地在與德國法西斯的搏鬥中犧牲的時候,對於五個女兵的安全負有責任的瓦斯科夫准尉發出了感人心腑的悲鳴:「在戰爭時期,這是可以理解的。可是以後,到了和平時期呢?到那時也能理解為什麼你們非死不可嗎?……如果將來有人質問我:這些男子漢是怎麼搞的,為什麼沒有把我們的媽媽保護好,而使她們飲彈而亡呢?」
小說把像契訶夫這樣的俄羅斯作家曾經表現過的「美的毀滅」的經典主題在新的歷史背景下作了新的發揮,也因此凸現了俄羅斯戰爭文學的潛在的反戰主題。但這並不妨礙小說的愛國主義激情的張揚。垂死的麗達就是在聽了瓦斯科夫這一番撕心裂肺似的自白後,輕輕地說:「不必這樣,我們在保衛祖國,首先是祖國……」
而小說對於瓦斯科夫所表現出的英雄主義的描述, 讀了也令人盪氣回腸—— 「在這次戰斗中,瓦斯科夫記住一條:決不後退,決不能讓德廛上岸一步……這時,他胸中滿懷激情,彷彿整個俄羅斯都在他背後, 彷彿他, 瓦斯科夫,此刻是她最後一個兒子和保衛者,整個世界空無一人——只有他、敵人和俄羅斯。原作《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在我國有幾個中譯本,最早的一本是由王金陵同志翻譯的,於1980年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它的譯文流暢自然,值得一讀。
此段摘自童道明先生的《恰巴耶夫》和《這里的黎明靜悄悄》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