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二戰電影 > 二戰電影莫羅佐夫

二戰電影莫羅佐夫

發布時間:2022-06-19 13:31:03

⑴ 二戰中科尼格是怎麼死的

被蘇聯狙擊手狙殺的,同樣的天才人物,不過最重要隕落一人。

⑵ 二戰時期裝備

二戰時期蘇軍步兵裝備
莫辛納干步槍
蘇軍步兵的制式裝備,和日本的三八式類似,精度較高,威力較小
莫辛·納甘式卡賓槍
主要供騎兵使用

PPsh-41沖鋒槍
經典的」波波莎」,高達900發/分的射速和71發彈鼓帶來恐怖的火力,使用35發彎彈夾的PPsh-41
彈夾的好處是故障率低,重量輕,易攜帶

托卡列夫SVT-40半自動步槍
SVT-38的改進版,產量較多

托卡列夫SVT-38半自動步槍
本身存在缺陷,產量不到1000支

捷格加廖夫DP-28輕機槍
1927年專為步兵研製的輕型機槍,使用60發彈鼓

郭留諾夫SG43重機槍
1943年由蘇聯槍械大師郭留諾夫研製,用以加強捷格加廖夫系列輕機槍的火力,主要殺傷集結有生目標或對付低空飛行目標

捷格加廖夫DShK -38「德什卡」12.7mm重機槍
蘇軍最著名的機槍,雖然機動性較弱,但12.7mm口徑可以在陣地戰中提供無與倫比的火力,德軍可謂吃盡了它的苦頭,同時也作為坦克上的高射機槍

PTRD14.5mm反坦克槍
主要用於殺傷坦克成員,穿甲厚度為25mm,還有一種型號稱為PTRS

RGD-1914/30式手榴彈
根據沙俄1914年研製成功的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廣泛使用的1914式手榴彈改進而成,使命里那種RGD-33 為1933年的改型,主要改進破片性能,曾在冬季戰爭小批使用,後無進一步發展

F-1型手榴彈
榮譽勛章中有出現,大戰前夕研製和列裝的,二戰中被廣泛應用,主要問題是引信復雜,而且在外形大致相同的情況下延時時間有不定長的多個,通常在領取後要卸下引信進行檢查,弄清延時長短,新手使用極易出現事故

1943式反坦克手榴彈
最早成功採用聚能破甲(空心裝葯)原理的手榴彈,但其葯形罩設計不盡合理,其威力主要靠使用大量的高能炸葯來產生.
這種手榴彈現在原華約國的預備役部隊中仍能見到,但一般只用於訓練。

托卡列夫TT33手槍
我國仿製即為經典的54式手槍

坦克裝備:
T-34中型坦克

T-34坦克是哈爾科夫共產國際工廠著名設計師科什金的嘔血傑作。T-34最先是БТ坦克發展計劃的產物,最先的設計方案A-20型中型坦克於1937年11月完成設計。A-20坦克裝備一門45mm火炮,最大特點是大傾角的防護裝甲,但仍保留了БТ坦克的輪履結構。而後又在此基礎上推出了改裝76.2mm火炮的A-30型。科什金針對輪履方式所帶來的生產復雜、不合實用的情況,徹底拋棄輪履方式,於1939年在哈爾科夫首先試制出A-32履帶坦克,後改稱T-32坦克。

T-32坦克在1939年向總部展出的時候,引起了轟動。T-32不僅繼承了БТ坦克優秀的機動性能,而且火力和防護能力有極大的飛躍。T-32的優異表現也壓倒了同場展出的KV-1坦克。而後科什金依照領導要求,改進設計成功了T-34中型坦克。在T-34坦克尚未完成樣車之前,蘇聯領導層就決定同意用T-34裝備蘇聯紅軍。1940年1月底,首批坦克駛離哈爾科夫的工廠生產線,被命名為T-34/76 Model1940型(T-34/76A)。2月初,2輛T-34在進行哈爾科夫-莫斯科-斯摩棱斯克-基輔-哈爾科夫的長途行駛試驗中,給在莫斯科紅場觀摩試驗的斯大林留下深刻印象。

操勞過度的科什金因患肺炎一病不起,於當年9月26日病逝,最終沒有看到絕筆之作T-34的精彩表現。他的助手莫羅佐夫接替了他的遺志,T-34坦克於6月完成生產圖紙,隨即投入大批量生產。T-34坦克具備出色的防彈外形,強大的火力和良好的機動能力,特別是擁有無與倫比的可靠性,易於大批量生產,是二戰期間總體設計最優秀的坦克。

T-34/76A坦克於1940年完成115輛,並將一部分派往芬蘭實戰試驗,但未能來得及參加戰斗。至1941年6月22日德國入侵,蘇聯共完成T-34坦克1225輛,大大超過了同期Ⅳ號坦克的數量。至莫斯科會戰前夕,已有1853輛T-34交付部隊使用。

T-34/76型坦克主要有A、B、C三種型號,是蘇德戰爭期間產量最大的坦克類型。從1943年秋天開始,針對德國已經出現豹式和虎式坦克,T-34安裝85mm火炮,定名T-34/85型坦克。同年12月15日獲准投入大批量生產,當年生產283輛,次年即猛增至11000輛,取代T-34/76成為戰爭後期蘇軍機械化部隊的主要裝備。各型T-34在戰時生產超過50000輛,遠遠超過所有德國坦克的總和,稱為蘇聯衛國戰爭勝利的保證。

T-34/76於1941年6月22日在白俄羅斯格羅德諾首次參戰,在此後一系列戰斗中德軍竟找不到可以與之抗衡的坦克,導致了德軍大量坦克的過時,被迫推出更新型的坦克以應付局面,這就是「T-34危機」。作為應對措施,德國Ⅲ號改裝長身管50mm火炮,Ⅳ號坦克則改裝長身管的75mm火炮,同時都大大加強裝甲,勉強可以對抗T-34/76。同時又開始研製Ⅴ號「黑豹」式和Ⅵ號「虎」式,其中「黑豹」坦克明顯效仿T-34的設計思想,以至於早期原型車簡直同T-34/76一個模子。

不過包括T-34/76在內的各型蘇聯坦克也存在明顯缺陷,主要是沒有全部配備車際無線電聯絡設備,一般是幾輛T-34中只有一輛指揮坦克擁有無線電設備,坦克之間聯絡還依靠旗語。同德國主戰的各型坦克(Ⅲ、Ⅳ、Ⅴ、Ⅵ)基本都配備無線電相比,協同作戰能力相差不少,所以當編隊行進作戰時難以充分發揮坦克的優異性能,特別是遭遇突發情況時應變能力差。所以由一輛性能不怎麼樣的Ⅲ號坦克,擊毀多輛T-34的戰例屢見不鮮。後期隨著T-34/85坦克無線通訊設備的改善(同時增加一名無線電通訊員),這個弱點才逐步改觀。

戰後,蘇軍中T-34坦克直到50年代才被T-55取代。此外T-34也裝備很多國家的軍隊,曾經在朝鮮、越南、中東等戰場參戰,甚至在波黑內戰之中,仍出現了T-34的身影。

T-34/76A型,是各型T-34坦克的原型,科什金的驚世之作,是蘇德戰爭初期製造「T-34危機」的主要功臣。T-34/76A在坦克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為現代坦克的設計思想打下了基礎。

美軍裝備:
M1步槍 M1卡賓槍 注油槍 春田狙擊槍 湯木森沖鋒槍 BAR勃朗寧步槍 .30機槍
英國武器 布朗式輕機槍 恩菲爾德沖鋒槍
德軍武器 K98步槍 G43步槍 MP40沖鋒槍 STG44突擊步槍 MG34機槍 MG42機槍 FG42傘兵機槍

其他裝備
傘兵盔
按形式不同又可分為M1C、M2D等型號,與一般步兵盔的最大差別在於內盔增加了左右耳際的A型加強邊,藉以串聯皮下巴片。外盔的下巴帶末端設置了一組四合扣,用來與內盔固定,降低空降時內外盔脫離的機率,而M1C與M2D的差異則僅在於外盔下巴帶固定環的不同。

傘兵型急救包
內含一個急救綳帶組、止血帶以及一劑嗎啡。許多傘兵都將此型急救包綁附在鋼盔的偽裝網或是M36背帶上。傘兵仍有配發使用一般的急救綳帶組。

腕帶式指北針
外型看起來像是一支大手錶,佩掛方式也和手錶相同;讓傘兵在天旋地轉的空降過程中,仍能辨別方位。與一般指北針不同之處在於內部裝填著油。

M3格鬥刀
嚴格說來,這把刀算不上是傘兵專用裝備,許多步兵也有配發;然而在諾曼地空降時,傘兵們幾乎是人手一把,不是綁在手臂、就是綁在小腿上,幾乎已經成為傘兵們的標准配備了。

M2傘兵摺刀
摺刀具有簧力,按下刀側按鈕即可自行彈出,用來割斷纏繞的傘繩或任何它能割斷的東西。M42傘兵服胸前的小口袋就是用來放置這把小刀的。

M4救生背心
空降配備。本來是發給飛行組員的救生背心,而為了防止(減少)在空投時落水遭溺斃的意外,傘兵們也都穿上這件像幼兒圍兜的黃色背心。由於用途固定,往往成為傘兵平安落地後第一個丟棄的裝備之一。

腿掛物資袋(腿袋)
空降配備。由英國人設計的「傘兵改裝套件」,使他們在空降時能攜帶更多的物資,容量大、使用也方便;但由於固定機制設計不良,很多傘兵是在跳出機門時見上它最後一面,從此再沒相逢。

T5傘包
空降配備。傘兵最重要的裝備就收在這里頭。

繩索
幫助傘兵們從高處落地的重要工具。這里所指的高處,是指樹梢、屋頂、甚至懸崖這種不小心飄落的地方。

M1938 皮革手套
這雙本來為山嶽部隊所開發的手套,*著傘兵的愛用而出名,最後也成為傘兵行頭的正字標記之一。

M1910 傘兵用T型鏟
一般的M1910鏟的木柄很容易在跳傘時折斷,因此傘兵們自行將木柄截短,保留T型手柄部位,創造出了專用的T型鏟。實際上外型與一般通用的單兵裝備並無二狀。

響片
是根據82空降師的作戰經驗所決定使用的敵我識別工具,靈感來自兒童玩具,可發出「喀噠」聲,還有另一種作成蟋蟀外型的響片。這玩意兒只有在D-DAY時、由101空降師使用過。

M1 Rigger 彈袋
由Rigger Section 製作,只配發給傘兵使用的彈袋。有兩種尺寸,小的用來攜帶M1卡賓槍或是M1步槍的彈葯,大型的則可用以攜帶湯姆森沖鋒槍以及黃油槍的彈匣。

M36背帶墊片
在加掛大量彈葯、裝備之後,M36背帶會讓使用者的肩膀十分不適,所以傘兵發展出此型墊片,安裝於背帶上,以分攤裝備重量,舒緩肩部的壓力。

M5防毒面具袋
為了預防德軍使用生化戰劑,所有參與D-DAY戰斗的部隊都配發了此型防毒面具袋,袋子全由橡膠製成,可防水。不同於一般的胸掛佩帶方式,傘兵多採用腿掛方式佩帶。

二戰德軍使用的步兵武器列表
Submachine Guns 沖鋒槍
MP 18 I 博格曼
MP 28 博格曼(改進MP18I)
MP 30(?) 沖鋒槍(來自奧地利S1-100型沖鋒槍)
MP 34(?) 沖鋒槍(來自奧地利斯太爾SOLOTHURN型)
MP 34 Bgm 博格曼
MP 35 博格曼
MP 38 施梅瑟
MP 38/40 施梅瑟(MP40初產型號)
MP 40 施梅瑟
MP 40/II 施梅瑟(雙排彈匣)
MP 41 施梅瑟 (帶有MP28槍托的MP40型)
MP 44 突擊步槍(也是MP43/StG44型)
EMP 44 型沖鋒槍 (Erma公司在戰末製造的便宜沖鋒槍)
MP 704(f) (法國PM沖鋒槍)
MP 715(r) 就是蘇制波波德PPD 34/38
MP 716(r) 波波德40
MP 717(r) 波波沙41
MP 719(r) 繳獲的波波斯43
MP 722(f) 繳獲的法制MAS-38
MP 738(i) 義大利貝雷塔38/42
MP 739(i) 貝雷塔Mo.938
MP 740(b) 比利時造沖鋒槍(?)
MP 741(d) 博格曼在丹麥授權製造的沖鋒槍
MP 746(d) 麥德森M-42
MP 749(e) 繳獲的英軍斯登II型
MP 751(e) 繳獲英軍司登II型消音沖鋒槍
MP 760(e)/(j)/(a)/(r) 繳獲的湯姆森1928型(英國、南斯拉夫、澳大利亞、俄羅斯均有)
MP 761(f) 繳獲法制湯姆森1921型沖鋒槍,1939年製造
MP 3008 德軍末期仿製司登II型沖鋒槍
MP E 厄瑪型
Czech ZK 383 捷克沖鋒槍
Captured LL 繳獲雷辛50、55型沖鋒槍
Captured LL and OSS 繳獲UD M42型沖鋒槍
Captured US 繳獲美軍M3A1「滑油槍」
Finnish Suomi M-31 芬蘭蘇米沖鋒槍
Hungarian 39M and 43M 匈牙利沖鋒槍
Romanian M1940 and M1941 Orita 羅馬尼亞奧里塔沖鋒槍
Captured GB - Lanchester 繳獲英軍蘭徹斯特沖鋒槍
Danish Madsen M/41 丹麥麥德森M41沖鋒槍(授權製造的蘇米沖鋒槍)

Automatic Rifles 半自動、全自動步槍
Main cartridges: Kurz 7.92x33 7.92x57 均使用7.92短彈或長步槍彈
7.92 mm - Vollmer Selbstladegewehr 29 費瑪1929式自動上膛步槍(未使用)
7.92 mm - Gewehr 35 型步槍
7.92 mm - Maschinenkarabiner M35 Vollmer Developed also as private venture in 1935, version Typ A 35/II follows in 1938 and Typ A 35/III in 1939 M35費瑪機關卡賓槍,A 35II型於1938年製造,以及A 35III型在1939年製造
7.92 mm - Gewehr 41 (W) 華特G41型(標准1942型)
7.92 mm - Gewehr 41 (M) 毛瑟G41型(未通過)
7.92 mm - Gewehr 43 型(改進於G41型,由瓦斯驅動)
7.92 mm - Karabiner 43 卡賓型43(1944年發明)
7.92 mm - MaschinenKarabiner 42 (H) 型機關卡賓槍(雨果施梅瑟設計,共8000支產量)
7.92 mm - Maschinenkarabiner 42 (W) 型沖鋒槍(由42型機關卡賓槍萌生,1943年7月第一批製造,首先用在東部前線)

2 二戰德軍使用的步兵武器列表
7.92 mm - Maschinenpistole 43/1 型沖鋒槍(帶有槍榴彈)
7.92 mm - Maschinenpistole 44 MP44沖鋒槍(MP43型在1944年春天命名)
7.92 mm - Sturmgewehr 44 StG44突擊步槍(正式將MP44沖鋒槍命名為突擊步槍,設計沒有變化)
7.92 mm - Geraet 06 (H) G06(毛瑟設計)
7.92 mm - Sturmgewehr 45 StG45突擊步槍(帶有滾輪閉鎖系統,之後根據原理設計出西班牙賽特曼58突擊步槍)
7.92 mm - Volkssturmgewehr 1-5 型福克斯突擊步槍(一種便宜和量產的自動武器,1944年末完成第一批製造)
7.92 mm - Fallschirmj?gergewehr 42 FG-42型傘兵步槍(萊茵鋼鐵公司為迎合空降兵需求而製造,在1942年通過)
7.92 mm - Selbstlader-Karabiner Mauser Made 毛瑟制自動卡賓槍(僅在一戰使用)
7 mm - Flieger-Selbstlader-Karabiner 15 瑞士製造的15型自動上膛步槍(僅用於一戰)
7.62 mm - Selbstladegewehr 257(r) 繳獲的俄制AVS-36自動上膛步槍
7.62 mm - Selbstladegewehr 258(r) 繳獲的俄制SVT-38自動上膛步槍
7.62 mm - Selbstladegewehr 259(r) 繳獲的俄制SVT-40自動上膛步槍
7.62 mm - Selbstladegewehr 251(a) 繳獲的美軍M1加蘭德步槍
7.62 mm - Selbstladegewehr 310(f) 繳獲德法制Fusil Mitrailleur RSC Mle 1918型
7.62 mm - Selbstladekarabiner 455(a) 繳獲的美軍M1卡賓槍
Bolt-Action Rifle 手動槍機步槍
G-98 98式步槍
G-221/223 (Jugoslavians) 南斯拉夫一站後的步槍
G-299 or 98 (Polish) 波蘭制步槍
Gewehr 24 (Czech) 捷克造毛瑟24式步槍(授權)
Gew 29/40 (Austrian) 奧地利造步槍
Gew 262 (Belgian) 比利時造步槍
Gew 289 (Polish) 波蘭造步槍
Gew 290/298 (Jugoslavian) 南斯拉夫造步槍(授權)
Gewehr 98/40 匈牙利造Huzagol 8mm 35M步槍
Gewehr 33/40 捷克造步槍(在布努諾武器工廠製造)
Gewehr 98 (?) 奧地利8mm 1895式步槍
Gewehr 306 希臘、義大利、南斯拉夫造G-9
Gewehr 294 南斯拉夫改良為7.9mm的98式步槍
Gewehr 33 捷尅Musketon vz 16/33 標准卡賓槍
Gewehr 209 義大利Fucille 1938 6.5mm 卡賓槍
Gewehr 210 義大利Fucille 1941 6.5mm 步槍
Gewehr 211 荷蘭M95曼利夏6.5mm 步槍
Gewehr 214 義大利Fucille 1891 6.5mm 步槍
Gewehr 215 希臘 曼立夏-施瑙爾 Model 03/14 6.5mm 步槍
Gewehr 231 義大利Fucille 7.35mm 步槍
Gewehr 241 法國 model 07-15 M34 7.5mm 步槍
Gewehr 242 法國 MAS-36 in 7.5 mm
Gewehr 249 美國 Springfield M 03 in 7.62
Gewehr 252 俄國莫辛 M-91 in 7.62 和 南斯拉夫 Puska M91R

3 二戰德軍使用的步兵武器列表
Gewehr 254 俄國莫辛 M-91/30 in 7.62)
Gewehr 256 俄國莫辛 M-91/30 in 7.62 帶有 3.5倍瞄準鏡)
Gewehr 261 比利時 Fusil 1889 Mauser in 7.65 mm
Gewehr 263 比利時 Fusil 36 Mauser in 7.65 mm)
Gewehr 281 英國 No 1 Mk III in 7.7 mm)
Gewehr 301 法國 model 1886 transforme 1893 in 8 mm
Gewehr 302 法國 model 1907 transforme 1915 in 8 mm
Gewehr 303 法國 model 1886 racroche 1935 in 8 mm
Gewehr 304 法國 model 1916 in 8 mm
Gewehr 305 法國 model 1907 dit colonial in 8 mm
Gewehr 307 南斯拉夫 Puska 8 mm M93
Gewehr 311 丹麥 Gevaer m/89-10 in 8 mm
K-98a
K-492 南斯拉夫一戰之後的步槍
K-493 波蘭步槍
K-98b
K98k 經典的毛瑟98K步槍
Karabiner 408 義大利 Moschetto modello 38 in 6.5 mm
Karabiner 409 義大利 Moschetto modello 91 for cavalry in 6.5 mm
Karabiner 410 義大利 Moschetto m 91 for technical troops in 6.5 mm
Karabiner 411 荷蘭 卡賓 aantal 1 in 6.5 mm
Karabiner 412 荷蘭 卡賓 aantal 1 OM en NM in 6.5 mm
Karabiner 413 荷蘭 卡賓 aantal 3 OM en NM in 6.5 mm
Karabiner 414 荷蘭 卡賓 aantal 4 OM en NM in 6.5 mm
Karabiner 411(n) 挪威 卡賓 m/1894 in 6.5 mm
Karabiner 412(n) 挪威 卡賓 m/1895 in 6.5 mm
Karabiner 413(n) 挪威 工程師用 卡賓 m/1904 in 6.5 mm
Karabiner 414(n) 挪威 炮兵用 卡賓 m/1907 in 6.5 mm
Karabiner 415 挪威 卡賓 m/1912 in 6.5 mm
Karabiner 416 義大利 moschetto modello 91/24 in 6.5 mm
Karabiner 430 義大利 moschetto modello 38 in 7.35 mm)
Karabiner 451 比利時 卡賓 1889 in 7.65 mm)
Karab0iner 453 比利時 卡賓 1916 in 7.65 mm)
Karabiner 454 俄國 卡賓 obr 1938 g in 7.62 mm)
Karabiner 457 俄國 卡賓 obr 1944 g in 7.62 mm)
Karabiner 494 希臘 S-95)
Karabiner 497 波蘭 卡賓 1/98/25 in 7.92 mm (來自於莫辛設計)
Karabiner 505 (Italian or jugoslavian S-95)
Karabiner 506/1 (Danish Fodfolkskarabin m/89-24 in 8 mm
Karabiner 506/2 (Danish Artilleriekarabin m/89-24 in 8 mm
Karabiner 506/3 (Danish Ingeniorkarabin m/89-24 in 8 mm
Karabiner 506/1 (Danish Rytterkarabin m/89-24 in 8 mm
Karabiner 551 法國 1890 in 8 mm
Karabiner 552 法國 model 1892 in 8 mm
Karabiner 553 法國 model 1916 in 8 mm
Stützen 95 (?) 奧地利 Repetier-Stützen-Gewehr m-1895 in 8 mm
VG 1 福克突擊步槍 1
VG 2 福克突擊步槍 2
Volksturmkarabiner 98 福克突擊卡賓槍 98

⑶ 吉洪諾夫的職業生涯

近十年裡,吉洪諾夫主要在小劇場當戲劇演員,電影創作處於低潮期,參演作品有《在和平的日子裡》《塔拉斯.舍甫琴科》《馬克西姆卡(黑孩子)》、《重啟心跳》等。由於莫斯科電影製片廠主任伊萬·佩耶夫(Ivan Pyryev)認為吉洪諾夫更象亞塞拜然或美國人而不是俄羅斯人,這一時期少演莫斯科廠的影片。
隨後情況轉變,吉洪諾夫在劇場受到斯坦尼斯拉夫·羅斯托茨的賞識,開始長期合作。1957主演其作品《賓科夫事件》拖拉機手馬修莫羅佐夫受到認可。隨後主演《非常事件》《渴》《海軍少尉巴寧》《兩種生活》《樂觀的悲劇》、《迎風而立》等,展現出一個成熟的演員所具備的表演才華,開始成為蘇聯人民喜愛的演員。60年代後期,演藝生涯進入了高潮。1966年至1967年期間,在邦達爾丘克執導的《戰爭與和平》中扮演的安德烈·鮑爾康斯基公爵,成為重要的里程碑。1973年,吉洪諾夫在電影電視《春天的十七個瞬間》中極為成功地扮演了男主角——二戰時期的蘇聯王牌特工施季里茨(Otto Von Stiriiz),作品影響了幾代人,成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衍生出龐大在衍生作品,包括系列施季里茨笑話(Stiriiz Joke)、漫畫等等。此後重要作品還有《白比姆黑耳朵》等。
值得一提的是,吉洪諾夫與斯坦尼斯拉夫·羅斯托茨(Stanislav Rostotsky)有著長期的友誼,並多次合作,包括《賓科沃事件》、《迎風而立》、《活到星期一》、《白比姆黑耳朵》等,均為重要作品。

⑷ 《兵臨城下》,被打死的德國狙擊手,他的狙擊記錄是多少

250

參考資料:

希特勒頭號槍手被殲記

狙擊手的決斗

論戰績,蘇聯英雄、功勛狙擊手扎依采夫並不那麼顯赫,總共消滅250名敵人。而二戰中消滅300名以上敵人的狙擊手在蘇軍中就有20多人。然而扎依采夫在軍史學家眼中聲譽最高,這不僅是因為他為狙擊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而且是由於他戰勝了德軍最著名的狙擊手之王科寧斯。

1942年秋,蘇軍的狙擊兵們在斯大林格勒防禦戰中大顯神威,令德軍吃足了苦頭。軍事記者們更使62集團軍284步兵師1047團的狙擊手扎依采夫准尉名聲大噪——他曾在10天內擊斃42名德軍士兵。

希特勒的將軍們決定拔掉這顆釘子,德軍第6集團軍司令部要求將德軍的王牌狙擊手調來斯大林格勒前線專門對付扎依采夫。重任落在了德軍柏林狙擊兵學校校長科寧斯上校的肩上。從柏林飛抵前線的科寧斯率先開始行動。他打死了兩名蘇軍狙擊手——每個都是一發命中。

這是決斗的挑戰書。科寧斯以行動宣告了他的到來。接下來,雙方都在為這場決戰進行准備。前線一片寂靜,只有零星的炮聲和飛機轟炸聲偶爾響起,此外,連狙擊手們的槍聲也似乎銷聲匿跡了。這段時間,扎依采夫和夥伴庫利科夫研究了從馬馬耶夫高地到「紅十月」工廠這一段前線,標下了所有的地形、地物:瓦礫成堆的街道,樓房的斷壁殘垣,折斷的柱子,被焚毀的汽車……有上千個德國狙擊手可藏身的埋伏點。扎依采夫清楚,科寧斯就躲在其中一處。

科寧斯在哪裡

一天,德國槍手擊碎了莫羅佐夫中士狙擊步槍上的光學瞄準鏡,擊傷了另一名狙擊手沙依金中士。莫羅佐夫和沙依金兩人都是有經驗的射手,他們經常在最困難的決斗中獲勝。毫無疑問,他們這次遇到了最強勁的對手。

緊張的對峙已經持續了兩天。第3天。從早晨起,城市上空炮聲不斷,戰線上熱鬧起來,狙擊手們伏身掩體,眼不離光學瞄準鏡,不間斷地監視著前方發生的一切。政治指導員達尼洛夫也不甘寂寞,一大早就鑽進狙擊手的掩蔽部觀戰。太陽升起後,達尼洛夫好像忽然看見了什麼,他興奮地跪起身來喊:「他在那兒!」他的話音未落,德國槍手迅速做出反應——一槍擊中正在做手勢的達尼洛夫的肩膀。科寧斯沒有打達尼洛夫的頭部,他希望扎依采夫跳起來救助受傷的戰友,從而暴露自己。達尼洛夫尖叫著倒在地上。扎依采夫紋絲未動,他仍眼望前方,心裡琢磨射擊來自何處。科寧斯再沒開槍,他沉默著,任憑蘇軍衛生兵帶著擔架爬過瓦礫匆匆忙忙把達尼洛夫放上擔架抬走。

發現敵巢穴

扎依采夫拿起望遠鏡觀察,一塊斜支在牆角的鋼板引起他的注意。鋼板上亂放著一些碎磚頭,它位於德軍防線的前方。站在敵人的角度考慮,狙擊點設在哪裡最好呢?鋼板下是否被挖成了掩體,敵人的槍手晝伏夜出?扎依采夫默默地思索著。對,科寧斯上校就在那塊鋼板下。鋼板下就是德國槍手絕妙的巢穴。扎依采夫把槍口瞄準鋼板下的暗點。既然狙擊陣地被指導員暴露了,科寧斯判斷蘇軍狙擊手會變換陣地。在這種情況下,有任何動靜,德國人都會開槍射擊。扎依采夫把一隻手套套在一塊木板上舉過頂。科寧斯一槍將其擊穿。「啊哈,終於上鉤了,惡棍。」

扎依采夫察看了被擊穿的手套:不偏不斜,直接命中。這就是說子彈來自正前方,德軍的王牌槍手就藏在鋼板之下。現在應當把他引出來。怎麼引?變換陣地,明天從另一個方向收拾他。

次日早晨,秋天的陽光穿過城市廢墟從德國人背後照射在狙擊手們的臉上。扎依采夫決定等過了上午再行動,因為瞄準鏡的反光可能會把位置暴露給德國人。午後,蘇聯狙擊兵的步槍已處於背光位置,而科寧斯的陣地則暴露在直射陽光之下。鋼板邊上有一個東西在閃光。是一塊破玻璃片,還是敵人槍上的瞄準鏡?是採取決定性步驟的時候了。

擊斃狙擊王

庫利科夫小心翼翼地把頭盔稍稍向上舉起。而扎依采夫集中全部注意力瞄準鋼板下的暗點。計謀成功了。科寧斯沉不住氣了。他大概打算早點結束決斗。隨著一聲槍響,庫利科夫順勢將身子一挺,大叫一聲倒下去……

此刻德國王牌槍手科寧斯有些忘形,從鐵板下探出半個腦袋窺視。等待已久的時機到來了,扎依采夫迅速扣動了扳機。這是他4天來射出的唯一一顆子彈。這顆子彈擊中德國頭號槍手的前額,穿過後腦勺和頭盔飛出。天黑後,蘇軍284步兵師的部隊開始進攻。在戰斗熾烈時刻,扎依采夫和庫利科夫從鐵板下拖出被擊斃的德國槍手的屍體,搜出死者身上的證件。證件表明被擊斃者正是赫赫有名的德軍常勝槍手科寧斯上校。

⑸ 二戰蘇制武器裝備

步槍應該是MOSIN-NAGANT(莫辛納甘)

步槍

步槍,也稱為「來復槍」(Rifle),是步兵最基本的武器裝備,也是熱兵器時代最基本、使用壽命最長的一種兵器,從13世紀末的火槍算起,已有600多年的歷史,至今仍然活躍在戰爭舞台上。

二戰期間,蘇聯紅軍手中的各式步槍,多為M1891「莫辛」步槍的各種改進型。一看這型號你就會想到,敢情這些步槍的「老祖宗」還是100多年前的產物。一點不假。謝爾蓋·莫辛上校是沙俄時代的著名槍械設計師,他所設計的步槍經比利時人納干改進彈倉後,成為著名的「莫辛-納干」步槍。

在M1891「莫辛」步槍的各種改進型中,最享有盛名的當屬M1891/30「莫辛」步槍,1930年4月28日被批准為蘇聯紅軍步兵的制式步槍。該槍口徑為7.62毫米,全長1232毫米,槍身729毫米,槍重4千克,彈倉裝5發彈。1939年2月26日,又改裝成M1938式騎槍(卡賓槍),主要是縮短槍的長度,槍全長為1016毫米,槍身508毫米。這種槍主要提供給騎兵、通訊兵、炮兵等特種兵使用。

蘇聯紅軍還重視狙擊步槍的生產。1937年起,在M1891「莫辛」步槍的基礎上,研製出多種狙擊步槍,包括:帶PE瞄準鏡的狙擊步槍、帶VP瞄準鏡的狙擊步槍、帶PU瞄準鏡的狙擊步槍等。瞄準鏡的倍率為4倍或3.5倍。有的狙擊步槍還加裝了消聲器,以利於隱蔽自身。

此外,根據「戰時租借法」,蘇軍還得到大量的英國NO.4Mk.1型步槍(全長1190毫米)和美國的M1903A1型步槍(全長1100毫米)。

這樣算下來,在二戰期間,紅軍戰士共有8種步槍(包括狙擊步槍),不利於備件的供應和維護保養。於是,蘇聯人於1944年研製出M1944年式步騎槍。這種步騎槍和M1891/30「莫辛」步槍相比,在射程和射擊精度上都有明顯提高。M1944年式步騎槍的口徑為7.62毫米,槍全長1016毫米(刺刀折疊時)/1327毫米(刺刀展開時),槍重4千克,彈倉容量5發,子彈初速820米/秒,戰斗射速8~10發/分,有效射程400米,用弧形表尺和準星瞄準,裝有四棱錐形刺刀。這種步騎槍的優點是射擊精度較高、故障少,刺刀剛度大;缺點是全槍重量大、戰斗射速低,二戰之後逐漸被淘汰。我國於1953年曾仿製這種步騎槍,研製出1953年式7.62毫米騎槍。

[轉自鐵血社區http://bbs.tiexue.net/]

整個二戰期間,蘇聯共製造出了1200多萬支各類步槍,成為裝備數量最多的兵器之一。

「莫辛」PK「三八大蓋」

說起步槍,不能不提到中年人以上盡人皆知的「三八大蓋」。三八大蓋,是日本「三八」式步槍的俗稱。它是二戰期間日本鬼子兵的制式步兵武器,也是八路軍的主要武器之一。當然,這些「三八大蓋」是從小日本那裡繳獲來的。那麼,讓「莫辛」步槍和「三八大蓋」比試比試,誰更厲害些呢?www.d7zw.com

先來介紹一下「三八大蓋」的性能數據吧!「三八」式步槍口徑6.5毫米,槍全長1275毫米(不連刺刀),全重4.2千克,子彈初速732米/秒,有效射程460米(一說600米),表尺射程2400米,彈倉容量5發。www.zxqikan.cn

總的來看,這兩種步槍在槍全重、槍全長、子彈初速、彈倉容量、單發射擊等方面基本相同或相差無幾。應當說,基本上是一個檔次上的。但是,在有效射程上,「三八」式要優於「莫辛」步槍。也就是說,在遠距離殺傷能力上,「三八」式占優。在刺刀的使用上,「莫辛」步槍為折疊式,容易展開,而「三八」式步槍則要將刺刀取下再套到槍管上,上刺刀不如「莫辛」步槍方便。

半自動步槍

[轉自鐵血社區http://bbs.tiexue.net/]

這里所說的「半自動步槍」,是指子彈能自動裝填並自動待擊,但不能自己發射的步槍。即在射擊的過程中,必須先松開扳機,然後再扣扳機,才能發射下一發彈,也稱為自動裝填步槍。

二戰期間,蘇聯人很重視半自動步槍的研製。斯大林曾多次說過:「一支半自動步槍的火力等於10支單發步槍」。不過,蘇聯人民國防委員會的負責人卻「反對裝備自動武器,堅持使用1891年式『莫辛-納干』單發步槍」(斯大林語),這令斯大林很惱火。蘇聯軍方高層人士的意見相左,自然對二戰期間蘇聯半自動步槍的研製有不利的影響。但是,戰爭的需求,還是使半自動步槍的研製取得一定的成就。最突出的代表便是「托卡列夫」SVT38/40半自動步槍。

早在上世紀30年代初期,蘇聯的槍械設計師托卡列夫、西蒙諾夫、格爾西尼戈夫等人便設計出多種半自動步槍。其中,西蒙諾夫設計的AVS36型半自動步槍在1936~1938年間共生產了65800支,在1939年的蘇芬戰爭中曾使用過。由於這種半自動步槍使用復雜,故障頻頻,未能繼續生產下去。1938年,托卡列夫設計的SVT38式半自動步槍問世。1939年2月,蘇軍決定採用SVT38式半自動步槍,此事遭到西蒙諾夫的「強烈抗議」。1939年7月,斯大林出面裁定:「托卡列夫」SVT38式半自動步槍正式生產。這才總算平息了一場「槍王之間的口水之戰」。

「托卡列夫」SVT38式半自動步槍也曾用於蘇芬戰爭。實戰中也暴露出SVT38可靠性差等不少缺點。托卡列夫對該槍進行了改進,不久又研製出改進型的SVT40式半自動步槍。

SVT40半自動步槍全長1222毫米,重量3.89千克,口徑7.62毫米,彈倉容量10發,樣槍的實彈射擊效果相當不錯,於是,蘇聯國防委員會決定立即投產。但是,部隊大量使用後故障頻發,官兵反映強烈。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原來,SVT40半自動步槍的樣槍雖好,但沒有經過大量的部隊試驗,大量生產後,可靠性差的弱點便暴露出來了。其實,在半自動步槍的定型會上,就有人提議採用西蒙諾夫設計的半自動步槍。但是,由於托卡列夫的名氣大,是「大腕」,一些人士不假思索地站在了托卡列夫一邊,加上又有斯大林的支持,托氏的樣槍很順利地獲得通過。戰爭是檢驗武器最好的試金石,實戰表明,托卡列夫的SVT40半自動步槍並不是一個成功的設計,這樣,它雖然也生產了一二百萬支,但最終於1942年便停止生產。

手榴彈和火焰噴射器

[轉自鐵血社區http://bbs.tiexue.net/]

手榴彈和火焰噴射器是步兵的輔助武器,但也是不可或缺的武器,尤其是手榴彈。早在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中,俄國士兵就大量使用了手榴彈,效果顯著,對推動手榴彈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一戰期間,各國的士兵普遍使用了手榴彈,成為攻擊塹壕內敵人的有效武器。到了二戰期間,蘇軍士兵使用的手榴彈有好幾種,除了有殺傷人員的手榴彈外,還製成了反坦克手榴彈(也稱反坦克手雷)。其中,反坦克手榴彈多採用聚能破甲戰斗部,有的還可以用「莫辛-納干」步槍的空包彈來發射,射程可達60米。二戰中蘇軍使用的最後一種反坦克手榴彈是RPG1943年式反坦克手榴彈,全長近30厘米,為破甲戰斗部,可破甲75毫米厚。

二戰中蘇軍使用的火焰噴射器有ROKS-2型和ROKS-3型兩種火焰噴射器。其中,ROKS-2型火焰噴射器全重22千克,由一名士兵背負還是蠻重的,裝燃油9升,靠壓縮空氣使燃料噴出,射程可達36.5~45米,持續時間達6~8秒。ROKS-3型裝10.5升燃料,噴射距離達35米。火焰噴射器成為對付明碉暗堡中敵人的利器。不過,蘇聯紅軍更大量使用的還是噴火坦克。

⑹ 蘇軍在二戰中的坦克

BT7快速坦克是30年代蘇聯著名的坦克。1930年蘇聯向美國購買了2輛克里斯蒂坦克,經廣泛試驗,由哈爾科夫工廠試製成功,稱為BT-1快速坦克。BT坦克從BT-2起開始大量生產,並進行多次改進,先後生產了BT1型至BT7型多種快速坦克及多種變型車。其中BT-7於1934年提出設計,車體改為焊接裝甲,同時增大裝甲傾角,採用新設計的炮塔和新型發動機,性能明顯增強,於1935年開始生產。BT-7的設計經驗成功運用到更新型的T-34中型坦克上,從T-34坦克身上明顯可以看到BT-7的影子。
IS系列重型坦克是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研製准備用於對付當時德軍的重型坦克的。該坦克是以斯大林的名字命名的。1943年秋,第一批三輛樣車被製造出來,該車是KB-85重型坦克的改進型,所以也安裝一門85mm火炮。故也稱IS-85坦克。在向國防委員會派來的一個專門委員會作了表演並完成規定的試驗以後,IS-1重型坦克即被批準定型。由於採用了新的傳動裝置和轉向結構,機動性比KV-85重型坦克有了提高。另外在裝甲厚度方面也有不少增強。在IS-1坦克投入生產時,德軍就已經裝備了「虎」式重型坦克。該坦克配用的88mm火炮可以發射的穿甲彈初速為930m/s,在1000m距離上的垂直穿甲厚度為140mm。而IS-1坦克的火炮使用的是85mm的火炮,其火炮威力弱於「虎」式坦克。根據這一情況,蘇軍給IS-1重型坦克裝上100mm火炮,並稱之為IS-100坦克,但這種坦克沒有批准投產,因為蘇軍已經研製出裝有122mm火炮的重型坦克方案了。就是以後的IS-2重型坦克。
1939年12月19日,蘇聯開始生產裝備KV-1重型坦克。當時,KV-1坦克參加了蘇芬戰爭,在那些戰役中,蘇聯最高指揮部意識到需要加強KV-1坦克的火力以摧毀敵軍的雕堡以及其他的防禦工事。 大多數的KV-2坦克都是因為故障而損失的。例如第41坦克師損失了33輛坦克中的22輛KV-2坦克,只有5輛是被敵人擊毀的,其他17輛都是因為故障或者燃料耗盡而被拋棄。1941年10月,KV-2坦克的生產被取消,蘇聯一共製造了334輛KV-2坦克。
T-28中型坦克是前蘇聯服役最早的中型坦克之一,從1933年起正式裝備於蘇聯紅軍,一直服役到1941年。1932年,普梯洛夫兵工廠製造出一輛中型坦克樣車。該樣車與英國「維克斯」MKⅢA6E1中型坦克相似。據說前蘇聯當時並未買到英國的這種坦克,而是通過間諜搞到這種坦克的設計資料。該樣車的戰斗全重17.3t,乘員6人,其他指標與設計要求相同。經試驗後,軍方要求增加其裝甲厚度,並將火炮口徑增大到76.2mm。樣車經改進後,軍方同意成批生產,並將它稱為T-28中型坦克。
T-34中型坦克

T-34坦克是哈爾科夫共產國際工廠著名設計師科什金的嘔血傑作。T-34最先是БТ坦克發展計劃的產物,最先的設計方案A-20型中型坦克於1937年11月完成設計。A-20坦克裝備一門45mm火炮,最大特點是大傾角的防護裝甲,但仍保留了БТ坦克的輪履結構。而後又在此基礎上推出了改裝76.2mm火炮的A-30型。科什金針對輪履方式所帶來的生產復雜、不合實用的情況,徹底拋棄輪履方式,於1939年在哈爾科夫首先試制出A-32履帶坦克,後改稱T-32坦克。

T-32坦克在1939年向總部展出的時候,引起了轟動。T-32不僅繼承了БТ坦克優秀的機動性能,而且火力和防護能力有極大的飛躍。T-32的優異表現也壓倒了同場展出的KV-1坦克。而後科什金依照領導要求,改進設計成功了T-34中型坦克。在T-34坦克尚未完成樣車之前,蘇聯領導層就決定同意用T-34裝備蘇聯紅軍。1940年1月底,首批坦克駛離哈爾科夫的工廠生產線,被命名為T-34/76 Model1940型(T-34/76A)。2月初,2輛T-34在進行哈爾科夫-莫斯科-斯摩棱斯克-基輔-哈爾科夫的長途行駛試驗中,給在莫斯科紅場觀摩試驗的斯大林留下深刻印象。

操勞過度的科什金因患肺炎一病不起,於當年9月26日病逝,最終沒有看到絕筆之作T-34的精彩表現。他的助手莫羅佐夫接替了他的遺志,T-34坦克於6月完成生產圖紙,隨即投入大批量生產。T-34坦克具備出色的防彈外形,強大的火力和良好的機動能力,特別是擁有無與倫比的可靠性,易於大批量生產,是二戰期間總體設計最優秀的坦克。

T-34/76A坦克於1940年完成115輛,並將一部分派往芬蘭實戰試驗,但未能來得及參加戰斗。至1941年6月22日德國入侵,蘇聯共完成T-34坦克1225輛,大大超過了同期Ⅳ號坦克的數量。至莫斯科會戰前夕,已有1853輛T-34交付部隊使用。

T-34/76型坦克主要有A、B、C三種型號,是蘇德戰爭期間產量最大的坦克類型。從1943年秋天開始,針對德國已經出現豹式和虎式坦克,T-34安裝85mm火炮,定名T-34/85型坦克。同年12月15日獲准投入大批量生產,當年生產283輛,次年即猛增至11000輛,取代T-34/76成為戰爭後期蘇軍機械化部隊的主要裝備。各型T-34在戰時生產超過50000輛,遠遠超過所有德國坦克的總和,稱為蘇聯衛國戰爭勝利的保證。

T-34/76於1941年6月22日在白俄羅斯格羅德諾首次參戰,在此後一系列戰斗中德軍竟找不到可以與之抗衡的坦克,導致了德軍大量坦克的過時,被迫推出更新型的坦克以應付局面,這就是「T-34危機」。作為應對措施,德國Ⅲ號改裝長身管50mm火炮,Ⅳ號坦克則改裝長身管的75mm火炮,同時都大大加強裝甲,勉強可以對抗T-34/76。同時又開始研製Ⅴ號「黑豹」式和Ⅵ號「虎」式,其中「黑豹」坦克明顯效仿T-34的設計思想,以至於早期原型車簡直同T-34/76一個模子。

不過包括T-34/76在內的各型蘇聯坦克也存在明顯缺陷,主要是沒有全部配備車際無線電聯絡設備,一般是幾輛T-34中只有一輛指揮坦克擁有無線電設備,坦克之間聯絡還依靠旗語。同德國主戰的各型坦克(Ⅲ、Ⅳ、Ⅴ、Ⅵ)基本都配備無線電相比,協同作戰能力相差不少,所以當編隊行進作戰時難以充分發揮坦克的優異性能,特別是遭遇突發情況時應變能力差。所以由一輛性能不怎麼樣的Ⅲ號坦克,擊毀多輛T-34的戰例屢見不鮮。後期隨著T-34/85坦克無線通訊設備的改善(同時增加一名無線電通訊員),這個弱點才逐步改觀。

戰後,蘇軍中T-34坦克直到50年代才被T-55取代。此外T-34也裝備很多國家的軍隊,曾經在朝鮮、越南、中東等戰場參戰,甚至在波黑內戰之中,仍出現了T-34的身影。

T-34/76A型,是各型T-34坦克的原型,科什金的驚世之作,是蘇德戰爭初期製造「T-34危機」的主要功臣。T-34/76A在坦克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為現代坦克的設計思想打下了基礎。

⑺ 蘇聯小英雄巴甫里克被誰殺

1932年9月3日蘇聯西伯利亞一個叫吉拉西摩夫卡(Gerasimovka)的村莊附近的樹林里發現了兩個男孩的屍體,其中較大的一個是巴甫里克.莫羅佐夫(Pavlik Morozov),13歲,少年先鋒隊員。巴甫里克曾向警察檢舉過父親,富農特羅費姆.莫羅佐夫(Trofim Morozov)的罪行。

巴甫列剋死亡的事剛剛被當地報紙報道,就立即變成了政治事件。堂兄說是他爺爺乾的,巴甫里克的母親和表兄也這么說。最後,莫羅佐夫家有五口人被定為「富農家族」,於1932年11月受審。巴甫里克的叔叔和教父被定為策劃者,堂兄和爺爺被定為直接兇手,奶奶被定為將巴甫里克兄弟誘入樹林的協從罪犯。除巴甫里克的叔叔外,其餘四人都被判處死刑,被行刑隊槍決。

⑻ 維亞切斯拉夫·吉洪諾夫的生平

1928年吉洪諾夫出生在莫斯科州帕夫洛甫斯基市一個勞動家庭,父親是紡織廠車床技工,母親是保育院的幼師。戰爭剛剛結束的1945年,吉洪諾夫想進入蘇聯國力電影學院學習,但父母反對吉洪諾夫從影的選擇,因為當時普遍食品供應困難,母親建議吉洪諾夫進入莫斯科農學院學習,這樣至少能保證家中食物充足。盡管在當時,電影學院認為吉洪諾夫的外表形象不適合做演員,吉洪諾夫還是選擇了從影這條道路。學校以第一個學期為試驗期的條件勉強答應了吉洪諾夫的求學請求。結果還在1948年,學生時代的吉洪諾夫就扮演了自己的第一個角色--電影《青年近衛軍》中的沃洛佳(謝爾蓋·格拉西莫夫導演)。對於勉強考入電影學院的吉洪諾夫來講,能夠在格拉西莫夫執導的片子中出演,這簡直可以稱作是命運的垂青。這部影片除吉洪諾夫以外,還造就了一大批以謝爾蓋·邦達丘克為代表的傑出青年演員。自1948年之後的十年裡,吉洪諾夫基本上沒有接到有影響的電影角色。在此期間吉洪諾夫的表演活動主要集中在話劇。1957年,吉洪諾夫在斯坦尼斯拉夫·羅斯托茨基執導的《賓科沃發生的事》中扮演年輕的拖拉機手馬特維·莫羅佐夫。吉洪諾夫在這部片子中的表演獲得了觀眾的認可。1959年上演的《緊急狀態》成為當年的蘇聯大片,在這部片子中吉洪諾夫扮演了年輕開朗的水手維克托·萊伊斯基。在此片中吉洪諾夫已經開始展現一個成熟的演員所具有的表演才華。
50年代末期,吉洪諾夫已經成為蘇聯的知名電影演員,很多導演開始相信吉洪諾夫的表演才能。在這一時期吉洪諾夫出演的影片有《五月星》(1959年)、《渴》(1959年)、《海軍少尉巴寧》(1960年)、《兩種生活》(1961年)、《七面風》(又譯《臨風而立》1962年)、《樂觀的悲劇》(1963年)等。
60年代後期,吉洪諾夫的演藝生涯進入了一個新階段。1966年至1967年間,吉洪諾夫在邦達丘克執導的《戰爭與和平》中扮演的安德烈·保爾康斯基公爵成為他演藝生涯的里程碑。1968年在羅斯托茨基執導的影片《等到星期一》中,吉洪諾夫扮演一個中學校長。他在影片中扮演的梅里尼科夫的中學校長形象在當時成為教育界人士效仿的榜樣。1970年吉洪諾夫因在此片中的傑出表演獲得當年的蘇聯國家獎。70年代吉洪諾夫還主演了《白比姆黑耳朵》、《為祖國而戰》等知名影片以及電視連續劇《春天的十七個瞬間》。由於吉洪諾夫在電視劇《春天的十七個瞬間》扮演主角施季里茨(蘇聯偵察員伊薩耶夫上校)獲得了巨大成功,他被授予「蘇聯人民演員」稱號和國家獎金,1977年此片還獲得了列寧金獎。80年代以來,吉洪諾夫還出演了《敵後戰線》(1982年)、《歐洲故事》(1984年)、《塔斯社授權聲明》(1984年)、《申訴》(1987年)、《特權的愛情》(1989年)等影片。1994年,吉洪諾夫參與演出的《烈日灼人》獲得俄羅斯國內外廣泛好評。
2003年,在吉洪諾夫75歲壽辰的時候被普京總統授予「祖國功勛」三級勛章。此外,吉洪諾夫獲得的勛章和榮譽稱號還包括列寧勛章、十月革命勛章、「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稱號(1982年)和榮譽勛章(2008年)等。
2009年12月4日,吉洪諾夫在莫斯科中央醫院病逝,享年81歲。 蘇聯人民演員1974 《Народный артист СССР 1974》
社會主義勞動英雄1982 《Герой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ого труда 1982》
蘇聯列寧獎金1980 《Лауреат Ленинской премии СССР 1980》
蘇聯國家獎金1970 《Лауреат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премии СССР 1970》
國家獎金獲得者1976 《Лауреат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премии РСФСР 1976》
「祖國功勛」三級勛章 2003 《За заслуги перед Отечеством,III степени2003》
列寧勛章 《Кавалер орденов Ленина》
十月革命勛章 《Октябрьской Революции》
「金騎士」獎金 《Лауреат Премии (Золотой витязь)》
《Знак Почета》 《賓科夫事件》1957,又譯《賓科夫發生的事》
《渴》(Zhazhda )1959,1959年全聯盟電影節三等獎
《海軍少尉巴寧》1960
《兩種生活》1961
《臨風而立》1962,又譯《七面風》
《等到星期一》1968,1969年第6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大獎
《春天的十七個瞬間》1973,電影電視,1974年俄羅斯聯邦國家獎金
《白比姆黑耳朵》1979,1979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1978年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大獎
《樂觀的悲劇》1963,又譯《樂觀主義的悲劇》,參加1963戛納影展
《前線後面的戰線》、《沒有側翼的戰線》、《敵後的戰線》1981
《歐洲故事》
《悲情浪漫曲》1994
《安徒生:沒有愛情的一生》2006
參演
《黑孩子》1952
《不能忘記這件事》1954
《五月的星空》1959
《他們為祖國而戰》1975
《烈日灼人》1994,又譯《毒太陽》,1995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烈日灼人 2》,2010
吉洪諾夫是蘇聯時代和當代俄羅斯最富魅力的男演員之一。吉洪諾夫以其主演的電影《白比姆黑耳朵》、《戰爭與和平》、《烈日灼人》及黑白電視連續劇《春天的十七個瞬間》等被許多中國觀眾熟知。
上世紀70年代出品的《春天的十七個瞬間》講述了二戰期間潛伏在德國法西斯核心部門多年的蘇聯特工與敵人鬥智斗勇的故事。吉洪諾夫在劇中塑造的那個沉著、睿智和風度翩翩的特工形象更是深入人心,俄羅斯媒體曾稱吉洪諾夫為「俄版007」。總理普京也曾表示,他當年投身蘇聯情報機關並在東德工作多年,一定程度上是受《春天的十七個瞬間》這部電視劇的影響。
1994年,寶刀未老的吉洪諾夫參演由俄羅斯著名導演尼基塔·米哈爾科夫執導的《烈日灼人》,該片榮獲1995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等多項國際大獎。
據高爾基電影製片廠電影博物館中保留的史料記載,《春天的十七個瞬間》在當時的世界影壇上開創了一個「電視連續劇」樣式,在電視台播出後,受到世界各地觀眾的喜愛歡迎,吉洪諾夫也因此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前蘇聯英雄,被稱為「俄羅斯版007」。

⑼ 關於前蘇聯狙擊手瓦西里的故事

瓦西里出生於耶勒寧斯科耶(又稱為亞列寧斯科亞),於烏拉山脈長大。瓦西里的姓氏「扎伊采夫」這個名字在俄語與"野兔"有相近的意思(同字根)。在前往斯大林格勒前,服役於蘇聯海軍擔任岸勤人員,直到他從報章雜志得知斯大林格勒戰役的慘烈之後,就自願加入這一場有史以來最殘酷的會戰。瓦西里被分派到蘇聯陸軍第62軍第284步兵師第1047團(1047th Rifle Regiment of the 284th Rifle Division of the 62nd Army)。 瓦西里
由於瓦西里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成名,所以俄國人在斯大林格勒的拉祖爾化學工廠(Lazur chemical works)成立狙擊學校並由他親自負責訓練。由於扎伊采夫的姓氏涵義的關系,因此所開辦的狙擊手學校訓練出的學生又被昵稱為「小兔兔」("Zaichata";瓦西里當然就是那隻「老兔子」了!)。在安東尼.畢佛(Antony Beevor,前英國第11輕騎兵中隊軍官,現任歷史學家)所著的"斯大林格勒"中,畢佛認為在拉祖爾化工廠所開辦的學校正是第62軍以及蘇聯陸軍的"狙擊手運動"的濫觴,部隊之間開始舉辦訓練營並且宣揚狙擊法則,以大鍋炒的方式為訓練原則,學員與官兵們熱烈地彼此互相交換關於狙擊技巧與戰術的想法以及原則等。 根據一項估計,柴老兔一手帶大的柴小兔崽子們,一共造成超過三千個軸心國官兵的慘重死傷。 瓦西里服役至1943年1月,眼睛因為地雷炸傷而退役,之後他由維拉米爾·費拉托夫(Vladimir Filatov)教授照顧,並且治療他的眼睛。瓦西里最後重返戰場,並且參加德涅斯特河戰役,當時已經官拜上尉了。 戰後瓦西里造訪柏林,並與軍中同袍們相見。同袍們贈送一把新的狙擊槍給他,上面刻著:「敬蘇聯英雄瓦西里·扎伊采夫,在斯大林格勒殺死了超過300個法西斯份子。」 ("To the Hero of the Soviet Union Zaytsev Vasily, who buried in Stalingrad more than 300 fascists.";目前這把槍保存在伏爾加格勒博物館中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區)。之後瓦西里便在基輔經營工廠,一直到去世前都住在基輔,享年76歲。
背景
論戰績,蘇聯英雄、功勛狙擊手扎依采夫並不那麼顯赫,總共消滅二百五十名敵人。而二戰中消滅三百名以上敵人的狙擊手在蘇軍中就有二十多人。然而扎依采夫在軍史學家眼中聲譽最高,這不僅是因為他為狙擊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而且是由於他戰勝了德軍最著名的狙擊手之王科寧斯。 一九四二年秋,蘇軍的狙擊兵們在斯大林格勒防禦戰中大顯神威,令德軍吃足了苦頭。軍事記者們更使六十二集團軍二八四步兵師一○四七團的狙擊手扎依采夫准尉名聲大噪--他曾在十天內擊斃四十二名德軍士兵。 希特勒的將軍們決定拔掉這顆釘子,德軍第六集團軍司令部要求將德軍的王牌狙擊手調來斯大林格勒前線專門對付扎依采夫。重任落在了德軍柏林狙擊兵學校校長科寧斯上校的肩上。從柏林飛抵前線的科寧斯率先開始行動。他打死了兩名蘇軍狙擊手--每個都是一發命中。 這是決斗的挑戰書。科寧斯以行動宣告了他的到來。接下來,雙方都在為這場決戰進行准備。前線一片寂靜,只有零星的炮聲和飛機轟炸聲偶爾響起,此外,連狙擊手們的槍聲也似乎銷聲匿跡了。這段時間,扎依采夫和夥伴庫利科夫研究了從馬馬耶夫高地到「紅十月」工廠這一段前線,標下了所有的地形、地物:瓦礫成堆的街道,樓房的斷壁殘垣,折斷的柱子,被焚毀的汽車……有上千個德國狙擊手可藏身的埋伏點。扎依采夫清楚,科寧斯就躲在其中一處。
科寧斯在哪
一天,德國槍手擊碎了莫羅佐夫中士狙擊步槍上的光學瞄準鏡,擊傷了另一名狙擊手沙依金中士。莫羅佐夫和沙依金兩人都是有經驗的射手,他們經常在最困難的決斗中獲勝。毫無疑問,他們這次遇到了最強勁的對手。 緊張的對峙已經持續了兩天。 第三天。從早晨起,城市上空炮聲不斷,戰線上熱鬧起來,狙擊手們伏身掩體,眼不離光學瞄準鏡,不間斷地監視著前方發生的一切。政治指導員達尼洛夫也不甘寂寞,一大早就鑽進狙擊手的掩蔽部觀戰。太陽升起後,達尼洛夫好像忽然看見了什麼,他興奮地跪起身來喊:「他在那兒!」他的話音未落,德國槍手迅速做出反應--一槍擊中正在做手勢的達尼洛夫的肩膀。科寧斯沒有打達尼洛夫的頭部,他希望扎依采夫跳起來救助受傷的戰友,從而暴露自己。達尼洛夫尖叫著倒在地上。扎依采夫紋絲未動,他仍眼望前方,心裡琢磨射擊來自何處。科寧斯再沒開槍,他沉默著,任憑蘇軍衛生兵帶著擔架爬過瓦礫匆匆忙忙把達尼洛夫放上擔架抬走。
發現敵巢穴
扎依采夫拿起望遠鏡觀察,一塊斜支在牆角的鋼板引起他的注意。鋼板上亂放著一些碎磚頭,它位於德軍防線的前方。站在敵人的角度考慮,狙擊點設在哪裡最好呢?鋼板下是否被挖成了掩體,敵人的槍手晝伏夜出?扎依采夫默默地思索著。對,科寧斯上校就在那塊鋼板下。鋼板下就是德國槍手絕妙的巢穴。扎依采夫把槍口瞄準鋼板下的暗點。既然狙擊陣地被指導員暴露了,科寧斯判斷蘇軍狙擊手會變換陣地。在這種情況下,有任何動靜,德國人都會開槍射擊。扎依采夫把一隻手套套在一塊木板上舉過頂。科寧斯一槍將其擊穿。「啊哈,終於上鉤了,惡棍。」 扎依采夫察看了被擊穿的手套:不偏不斜,直接命中。這就是說子彈來自正前方,德軍的王牌槍手就藏在鋼板之下。現在應當把他引出來。怎麼引?變換陣地,明天從另一個方向收拾他。 次日早晨,秋天的陽光穿過城市廢墟從德國人背後照射在狙擊手們的臉上。扎依采夫決定等過了上午再行動,因為瞄準鏡的反光可能會把位置暴露給德國人。午後,蘇聯狙擊兵的步槍已處於背光位置,而科寧斯的陣地則暴露在直射陽光之下。鋼板邊上有一個東西在閃光。是一塊破玻璃片,還是敵人槍上的瞄準鏡?是採取決定性步驟的時候了。
狙擊王被擊斃
庫利科夫小心翼翼地把頭盔稍稍向上舉起。而扎依采夫集中全部注意力瞄準鋼板下的暗點。計謀成功了。科寧斯沉不住氣了。他大概打算早點結束決斗。隨著一聲槍響,庫利科夫順勢將身子一挺,大叫一聲倒下去…… 此刻德國王牌槍手科寧斯有些忘形,從鐵板下探出半個腦袋窺視。等待已久的時機到來了,扎依采夫迅速扣動了扳機。這是他四天來射出的唯一一顆子彈。這顆子彈擊中德國頭號槍手的前額,穿過後腦勺和頭盔飛出。天黑後,蘇軍二八四步兵師的部隊開始進攻。在戰斗熾烈時刻,扎依采夫和庫利科夫從鐵板下拖出被擊斃的德國槍手的屍體,搜出死者身上的證件。證件表明被擊斃者正是赫赫有名的德軍常勝槍手科寧斯上校。
2006年1月31日,瓦西里·扎伊采夫的遺體以隆重的軍禮被重新遷葬到馬馬耶夫崗(Mamayev Kurgan)。由於瓦西里的遺願是希望將他的遺體埋在斯大林格勒戰役紀念碑下,所以他的的棺木被埋葬在紀念碑旁;碑上則寫著瓦西里的名言:「我們沒有任何撤退的餘地。」(事實上該語出自赫魯曉夫,就是擔任斯大林格勒戰役的總委,"political commissar"。)
德軍士兵海恩茲·托爾伐特(Heinz Thorvald)的步槍瞄準鏡,據傳是柴瑟夫最寶貝的戰利品,目前展示在莫斯科的陸軍博物館,不過這整個故事並沒有被確認,因為所有的蘇聯軍事報告也皆未提及。 瓦西里的自傳《Notes of a Sniper》中提到他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其實遭遇的對手應該是「海恩茲.托爾伐特」,瓦西里是依據從被擊斃的屍首上所搜出的身分證明文件而得知。這個名字後來由一位名為「大衛.羅賓斯」(David L. Robbins)的作家用在1999年出版的小說"老鼠之戰"(War of the Rats)中出現,羅賓斯稱托爾伐特是一位黨衛隊的上校,而且還是位於德國佐森(Zossen)國防軍狙擊學校的總教官。 馬豪斯·海茨瑙亞(Matthäus Hetzenauer),國防軍狙擊冠軍。歷史學家曾經不斷質疑這個似乎虛構的高手是否真的存在,不過下面的幾個理由臆測出歷史上從無此人過: 沒有紀錄能指出黨衛軍曾經參加過斯大林格勒會戰. 黨衛軍本身的狙擊手人數屈指可數,而且黨衛軍戰功並不將狙擊視為重要考核,所以放冷槍其實是國防軍的粗活。 不會有哪個狙擊手會身居要津官至上校(Standartenführer),身為狙擊手就是被指望來幫忙扭轉戰況的,帶頭指揮往前沖鋒陷陣與躲起來放冷槍是完全互相悖逆不可能一起實現的。 即便到了戰爭末期,有明文記載德軍第一名黑白無常君也不過是個21歲的"二兵"(Gefreiter),叫做"馬豪斯·海茨瑙亞(Matthäus Hetzenauer),一共345人命喪他的右手食指下,根本還不到科尼希的"擊斃超過400人"的紀錄。 斯大林格勒戰役為前蘇聯抵抗當時德軍的進攻畫下了時代的轉捩點,在異常艱苦的狀況下,前蘇聯的政宣文工為了保持龐大部隊的戰斗精神,本來就會捏造充斥著一堆謊言來增進部隊士氣,尤其當時戰況在如此不明朗也不樂觀的情形下。
附記
費奧多·歐克洛普科夫(Fyodor Okhlopkov),蘇維埃英雄以及列寧勛章得主。1942年9月13日,德國第六軍與前蘇聯第62軍在馬馬耶夫崗打響斯大林會戰。該高地僅有102米高,但是可俯瞰全市,因此該高地的爭奪戰激烈程度可想而知!!不過據記載,馬馬耶夫崗盡管被俄軍布置溝壕如犬牙交錯,鐵絲絆網夾雜地雷,有固若金湯樣,然而還是在德軍的猛攻下,一天之內就失陷了。 其實"老鼠之戰"本身並非大衛·羅賓斯命名,其典故出自該戰役中自嘲自諷的德軍官兵,說這是"wir haben einen Krieg der Ratten.",因為兩軍交戰激烈程度僅有一牆之隔,連對方的呼吸聲都清楚可聞。德國官兵還說,"就算佔領了廚房還有客廳要打上一場"(wir haben einen anderen Krieg, zum des lebenden Raumes herunterzunehmen, sogar, das wir bereits die Küche besetzten.)。 就以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而言,蘇俄以其人口數量比例而產生造就了許多知名的狙擊手,其中很多人都以龐大的殺人數字成名。例如蘇聯陸軍狙擊排行榜的狀元,隸屬第4步兵師的米海爾·伊爾伊奇·蘇可夫(Mihail Ilyich Surkov, 4th rifle division)就以702人領先第二名隸屬第259步兵團的瓦西里·科瓦強禔拉澤(Vasiliy Shalvovich Kvachantiradze, 259th rifle regiment)534人,以及第三名隸屬第1122步兵團的伊凡·希多倫科(Ivan Sidorenko)500人。因此,有人指出瓦西里的事跡並沒有什麼獨特的,因為還有其他49位蘇聯狙擊手的成績排在扎伊采夫前面。 蘇聯狙擊手排行榜中最特別的是第八名的費奧多·歐克洛普科夫(Fyodor Okhlopkov),這一位道道地地的雅庫特人有如他彎弓射大雕的先祖一樣(西元13世紀時雅庫特族與蒙古一起被成吉思汗統一),如果連他在冬季戰爭中的戰績一起計算,一共是541人(也有一說是429人)。 雖然說蘇聯狙擊手的戰績輝煌,不過都是經過為了振奮士氣的政工文宣戰報所報道的,本來就有誇大的嫌疑;更諷刺的是有的狙擊手擊殺確認是「依據理論上」來認定的。 目前狙擊手的成績認定中,盡管有所爭議,然而席摩·海赫的紀錄依舊有可信度,費奧多·歐克洛普科夫的紀錄沒有傳出過爭議;至於本篇的主人翁瓦西里,一樣也是貨真價實。

⑽ 二戰中最優秀的坦克是什麼!

我覺得應該是前蘇聯的T-34坦克。 T-34坦克是哈爾科夫共產國際工廠著名設計師科什金的嘔血傑作。1940年1月底,首批坦克駛離哈爾科夫的工廠生產線,被命名為T-34/76 Model1940型(T-34/76A)。T-34坦克於6月完成生產圖紙,隨即投入大批量生產。T-34坦克具備出色的防彈外形,強大的火力和良好的機動能力,特別是擁有無與倫比的可靠性,易於大批量生產,是二戰期間總體設計最優秀的坦克。 至1941年6月22日德國入侵,蘇聯共完成T-34坦克1225輛,大大超過了同期Ⅳ號坦克的數量。至莫斯科會戰前夕,已有1853輛T-34交付部隊使用。 T-34/76型坦克主要有A、B、C三種型號,是蘇德戰爭期間產量最大的坦克類型。各型T-34在戰時生產超過50000輛,遠遠超過所有德國坦克的總和,稱為蘇聯衛國戰爭勝利的保證。 T-34/76於1941年6月22日在白俄羅斯格羅德諾首次參戰,在此後一系列戰斗中德軍竟找不到可以與之抗衡的坦克,導致了德軍大量坦克的過時,被迫推出更新型的坦克以應付局面,這就是「T-34危機」。 不過包括T-34/76在內的各型蘇聯坦克也存在明顯缺陷,主要是沒有全部配備車際無線電聯絡設備,一般是幾輛T-34中只有一輛指揮坦克擁有無線電設備,坦克之間聯絡還依靠旗語。 T-34/76B 1942型出現於蘇德戰爭爆發後,主要根據戰場經驗,對A型加長炮管以增強穿甲能力,增加了炮塔裝甲厚度,主要於1941年—1942年間生產。 T-32坦克在1939年向總部展出的時候,引起了轟動。T-32不僅繼承了БТ坦克優秀的機動性能,而且火力和防護能力有極大的飛躍。T-32的優異表現也壓倒了同場展出的KV-1坦克。而後科什金依照領導要求,改進設計成功了T-34中型坦克。在T-34坦克尚未完成樣車之前,蘇聯領導層就決定同意用T-34裝備蘇聯紅軍。1940年1月底,首批坦克駛離哈爾科夫的工廠生產線,被命名為T-34/76 Model1940型(T-34/76A)。2月初,2輛T-34在進行哈爾科夫-莫斯科-斯摩棱斯克-基輔-哈爾科夫的長途行駛試驗中,給在莫斯科紅場觀摩試驗的斯大林留下深刻印象。操勞過度的科什金因患肺炎一病不起,於當年9月26日病逝,最終沒有看到絕筆之作T-34的精彩表現。他的助手莫羅佐夫接替了他的遺志,T-34坦克於6月完成生產圖紙,隨即投入大批量生產。T-34坦克具備出色的防彈外形,強大的火力和良好的機動能力,特別是擁有無與倫比的可靠性,易於大批量生產,是二戰期間總體設計最優秀的坦克。 T-34/76A坦克於1940年完成115輛,並將一部分派往芬蘭實戰試驗,但未能來得及參加戰斗。至1941年6月22日德國入侵,蘇聯共完成T-34坦克1225輛,大大超過了同期Ⅳ號坦克的數量。至莫斯科會戰前夕,已有1853輛T-34交付部隊使用。 T-34/76型坦克主要有A、B、C三種型號,是蘇德戰爭期間產量最大的坦克類型。從1943年秋天開始,針對德國已經出現豹式和虎式坦克,T-34安裝85mm火炮,定名T-34/85型坦克。同年12月15日獲准投入大批量生產,當年生產283輛,次年即猛增至11000輛,取代T-34/76成為戰爭後期蘇軍機械化部隊的主要裝備。各型T-34在戰時生產超過50000輛,遠遠超過所有德國坦克的總和,稱為蘇聯衛國戰爭勝利的保證。 T-34/76於1941年6月22日在白俄羅斯格羅德諾首次參戰,在此後一系列戰斗中德軍竟找不到可以與之抗衡的坦克,導致了德軍大量坦克的過時,被迫推出更新型的坦克以應付局面,這就是「T-34危機」。作為應對措施,德國Ⅲ號改裝長身管50mm火炮,Ⅳ號坦克則改裝長身管的75mm火炮,同時都大大加強裝甲,勉強可以對抗T-34/76。同時又開始研製Ⅴ號「黑豹」式和Ⅵ號「虎」式,其中「黑豹」坦克明顯效仿T-34的設計思想,以至於早期原型車簡直同T-34/76一個模子。 不過包括T-34/76在內的各型蘇聯坦克也存在明顯缺陷,主要是沒有全部配備車際無線電聯絡設備,一般是幾輛T-34中只有一輛指揮坦克擁有無線電設備,坦克之間聯絡還依靠旗語。同德國主戰的各型坦克(Ⅲ、Ⅳ、Ⅴ、Ⅵ)基本都配備無線電相比,協同作戰能力相差不少,所以當編隊行進作戰時難以充分發揮坦克的優異性能,特別是遭遇突發情況時應變能力差。所以由一輛性能不怎麼樣的Ⅲ號坦克,擊毀多輛T-34的戰例屢見不鮮。後期隨著T-34/85坦克無線通訊設備的改善(同時增加一名無線電通訊員),這個弱點才逐步改觀。 戰後,蘇軍中T-34坦克直到50年代才被T-55取代。此外T-34也裝備很多國家的軍隊,曾經在朝鮮、越南、中東等戰場參戰,甚至在波黑內戰之中,仍出現了T-34的身影。 T-34/76A 1940 T-34/76A型,是各型T-34坦克的原型,科什金的驚世之作,是蘇德戰爭初期製造「T-34危機」的主要功臣。T-34/76A在坦克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為現代坦克的設計思想打下了基礎。 基本數據 生產數量 不詳 長度/寬度 5.92m/3.00m 高度2.45m 重量26.3噸 乘員數 4人 發動機 V-2-34型 500馬力 最高行進速度 公路54km/h,越野40km/h 最大行程 公路302km(451km),越野209km(386km) 耗油量(升/百公里) 公路130,越野170 燃料載量 409升+150升附加油箱 爬坡性能 35° 涉水深度 1.11m 越障高度 0.73m 越壕寬度 3m 主要武器 L11(Model 39) 76.2mm坦克炮,30.5倍口徑,備彈77發,仰角-4°~ +29° 輔助武器 2 X 7.62mm DT機槍,備彈2898-4725發 T-34/76B 1941/1942 T-34/76B型出現於蘇德戰爭爆發後,主要根據戰場經驗,對A型加長炮管以增強穿甲能力,增加了炮塔裝甲厚度,主要於1941年—1942年間生產。 基本數據 生產數量 不詳 長度(含炮管)/寬度 6.68m/3.00m 高度2.45m 重量26.5噸 乘員數 4人 發動機 V-2-34M型 500馬力 最高行進速度 公路54km/h,越野40km/h 最大行程 公路300-400km,越野230-260km 耗油量(升/百公里) 公路270 燃料載量 460升+134升附加油箱 爬坡性能 35° 涉水深度 1.4m 越障高度 0.73m 越壕寬度 3m 主要武器 F-34(Model 1940) 76.2mm坦克炮,42倍口徑身管,備彈77發,仰角-4°~ +29°輔助武器 2 X 7.62mm DTM機槍,備彈3906發 T-34/76C 1943 T-34/76C型是T-34/76系列的後期型號,炮塔的設計有所改進,車體和炮塔都增加了防護,因此車重增加不少。T-34/76C最大的特徵是炮塔前部有30°的傾角。T-34/76C是庫爾斯克戰役的主戰力量,在戰役中和T-34/76B、KV-1、T-70等一起對抗德國的Ⅲ號、Ⅳ號、以及最新式的虎式和黑豹式坦克。但這場戰役也說明了T-34/76和KV-1的性能已經不及德國新式坦克,戰場的需要導致了T-34/85和JS系列的出現。 生產數量 不詳 長度(含炮管)/寬度 6.75m/3.00m 高度2.60m 重量30.9噸 乘員數 4人 發動機 V-2-34M型 500馬力 最高行進速度 公路54km/h,越野40km/h 最大行程 公路290(434)km,越野201(370)km 耗油量(升/百公里) 公路270 燃料載量 418升+180升附加油箱 爬坡性能 35° 涉水深度 1.3m 越障高度 0.85m 越壕寬度 2.5m 主要武器 F-34(Model 1942) 76.2mm坦克炮,42倍口徑身管,備彈77-100發,仰角-3°~ +30°

閱讀全文

與二戰電影莫羅佐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