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俄羅斯近年恐怖事件
2009年
8月17日 俄印古什共和國 20人遇難
130多人受傷 在俄羅斯印古什共和國首府納茲蘭市一警察局院內發生的恐怖爆炸襲擊,一名自殺式襲擊者駕駛裝有炸葯的汽車,沖入納茲蘭市一警察局院內並引爆炸葯,造成至少20人死亡,130多人受傷。
2005年
6月12日 莫斯科 15人受傷
從俄羅斯車臣共和國首府格羅茲尼開往莫斯科的一列旅客快速列車在莫斯科近郊遭遇爆炸裝置襲擊,導致部分車廂脫軌,至少15人受傷。
2004年
2月6日 莫斯科 41人遇難
130多人受傷 莫斯科一輛地鐵列車發生恐怖爆炸,40人死亡,130多人受傷。這是莫斯科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地鐵列車爆炸案。俄羅斯聯邦安全局稱,一名潛伏在車臣共和國的沙特伊斯蘭武裝分子可能是該爆炸案的幕後策劃者。
5月9日 格羅茲尼 7人遇難
53人受傷 俄車臣首府格羅茲尼的狄納莫體育場發生爆炸。這是一起精心策劃的恐怖爆炸事件。爆炸造成53人受傷,7人死亡。其中包括車臣總統卡德羅夫、車臣國務委員會主席伊薩耶夫。
8月24日 圖拉州和
羅斯托夫州 90人遇難 俄羅斯一架圖-134和一架圖-154客機從莫斯科多莫傑多沃機場起飛後,分別在圖拉州和羅斯托夫州墜毀,兩架飛機上的90名乘客和機組人員全部遇難。調查結果表明,兩架客機墜毀是恐怖分子所為。
9月1日 別斯蘭市 333人遇難
俄羅斯全國統一的秋季學期開學日。30多名全副武裝的恐怖分子在俄羅斯南部北奧塞梯共和國別斯蘭市第一中學,劫持了正在參加開學典禮的1100多名學生、教師和家長,要求俄政府立刻結束車臣戰爭。持續近三天的人質危機造成333人死亡,其中包括186名兒童。
2003年
5月12日 車臣納曼斯克亞地區 59人遇難
兩名自殺性襲擊者駕駛一輛裝滿炸葯的汽車沖向車臣納曼斯克亞地區一個政府管理機構和安全部門的大樓,導致59人死亡,數十人受傷。
5月14日 埃利斯汗尤特鎮 16人遇難
145人受傷 位於格羅茲尼東部埃利斯汗尤特鎮的一個宗教慶典發生了自殺式炸彈襲擊,至少16人被炸死,145人受傷。
6月5日 車臣 19人遇難
一名女「人彈」在車臣附近突襲一輛運送俄羅斯空軍飛行員的車輛,這輛車被炸毀,包括女「人彈」在內共19人死亡。
7月5日 莫斯科圖什諾機場 17人遇難
60人受傷 兩名女「人彈」在莫斯科圖什諾機場舉行的露天搖滾音樂會上發動自殺式爆炸,導致17人死亡,60人受傷。
8月1日 北奧塞梯莫茲托克 50人遇難
一名自殺式襲擊者駕駛一輛滿載炸葯的卡車沖入與車臣接壤的北奧塞梯莫茲托克的一間軍隊醫院,至少造成50人死亡。
9月3日 米羅拉耶沃迪 6人遇難
一輛火車在北高加索溫泉療養地米羅拉耶沃迪附近發生爆炸,至少6人死亡,但警方說此事是車臣叛軍所為。
12月5日 葉先圖基車站 36人遇難
150多人受傷 俄羅斯南部的一列火車在行駛到車臣北部斯塔夫羅波里地區的葉先圖基車站外發生爆炸,至少36人死亡,150多人受傷。
2002年
5月9日 卡斯皮斯克市 42人遇難
100餘人受傷 俄羅斯南部達吉斯坦共和國的卡斯皮斯克市在舉行紀念二戰勝利遊行活動時發生爆炸事件,造成42人死亡,100餘人受傷。
10月10日 格羅茲尼市 23人遇難
俄羅斯聯邦車臣共和國首府格羅茲尼市一警察分局大樓內發生嚴重爆炸事件,造成至少23人喪生。
10月23日 莫斯科 130人遇難
40多名蒙面持槍的車臣武裝分子闖入莫斯科軸承廠的文化宮大樓,劫持了正在那裡演出的演員、欣賞音樂會的觀眾以及文化宮的工作人員近千人。3天後,俄特種部隊向劇院內施放催眠氣體後,成功地解救了大多數人質,但仍有130名人質不幸喪生。
2. 俄羅斯歌劇院人質事件是什麼
2002年發生。10月27日,俄羅斯特種部隊昨天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激戰,解救人質行動取得成功。據聯合早報報道,以下是莫斯科發生人質危機事件的始末。
發生劫持人質事件的莫斯科的軸承廠文化宮劇院。
10月23日,星期三
晚9時左右,四五十名車臣綁匪闖入莫斯科東南區一家劇院,將在那裡看音樂劇的700多名觀眾、100多名演員和文化宮的工作人員扣為人質。
非法武裝劫持人質的頭目巴拉耶夫要求俄羅斯在一周內撤出車臣,否則,他將引爆莫斯科軸承廠文化宮大樓。
--他們警告:警方每打死他們一人,他們就殺死10名人質。
--大約30人被釋放,包括兒童和外國人。
10月24日,星期四
--俄羅斯總統普京取消了出訪計劃。
--俄羅斯解救人質工作小組同綁匪取得聯系並開始談判。
--包括一名英國人的九名人質被釋放。
--下午2時,普京首次聲明說,這次人質危機是「外國恐怖組織中心策劃的」。他命令特種部隊「准備解救人質,同時最大限度地保障人質的安全」。
--全國電視台公布了人質向普京的籲求,他們呼籲總統結束車臣戰爭:「我們要求您作出明智決定,結束戰爭。我們厭倦了戰爭,希望和平。」
--下午6時30分,兩名女人質設法從一個窗戶逃出。綁匪向她們開槍和投擲手榴彈,其中一人受傷。
--晚上,26歲的售貨員羅曼諾娃在試圖進入劇院時,被綁匪射殺。綁匪說,他們認為羅曼諾娃是特工。
--半島電視台播放了一個錄象,一名婦女自稱是綁匪成員,她發誓要「殺死數百名異教徒」。
--聯合國安理會一致譴責劫持人質的恐怖行為,並呼籲無條件釋放人質。
10月25日,星期五
--早晨6時30分,七名男女人質被釋放。
--中午12時30分,包括一名瑞士女孩的八名8到12歲的兒童被釋放。但綁匪從原先答應釋放75名所有外國人質的立場退卻。
--莫斯科發生幾起反對戰爭的小型示威活動。
--下午4時45分,俄羅斯聯邦安全局長帕特魯舍夫向媒體宣布,若綁匪釋放人質將保證其生命安全。
--晚上7時,普京總統說這次危機的當務之急是「確保人質的生命安全」。
--晚上8時,普京在電視上再次講話,說談判的大門仍然敞開,但他對車臣戰爭的立場不變。
--晚上10時35分,俄羅斯官員說,又有三名婦女和一名男性人質被釋放,他們都是亞塞拜然人。
--午夜,俄羅斯著名的車臣戰地女記者波利特科夫卡婭充當了綁匪和當局的調停人,並與綁匪會談。她說,如果當局不給出計劃從車臣撤軍的證據,叛軍將採取「最極端的措施」。她說,普京必須表態結束車臣戰爭,從車臣撤出一切軍隊。
10月26日,星期六
--2時30分,救護人員從救出劇院救出一男一女,他們都有槍傷。
--3時30分,劇院內傳出槍聲和爆炸聲。據俄羅斯官員說,綁匪打死兩名人質。一些人質然後試圖逃跑,綁匪向他們開槍。八名人質逃脫。
--凌晨5時30分,特種部隊開始發動襲擊。他們向劇院發射了迷魂氣,並在大樓牆壁上炸開一個洞。雙方爆發激烈槍戰。
--6時30分,特種部隊沖進劇院,可以聽到一系列爆炸聲和槍聲。五名女人質逃出。
30多名綁匪在戰斗中被擊斃,其中包括綁匪頭目巴拉耶夫。所有女性綁匪都系著爆炸腰帶。至少有八名人質被打死。特種部隊士兵無嚴重傷亡。
--7時,爆炸聲和槍聲沉靜下來。
--7時10分,特種部隊士兵將活著的綁匪押出劇院,許多被救人質也陸續離開。還有一些屍體被抬出。
--7時15分,一名官員宣布綁匪頭目巴拉耶夫被擊斃。
--7時25分,國際文傳通訊社報道,安全部隊已經徹底控制該劇院,所有人質已經被解救。官方後來宣布:750名人質被救,67名人質死亡。有34名綁匪被擊斃。
--7時45分,聯邦安全局官員說,在綁匪開始屠殺人質時,特種部隊才發起攻擊行動。
--8時15分,內政部副部長瓦西里耶夫說,大多數綁匪被擊斃,「一小撮綁匪」可能混在人質逃跑了,已經發布通緝他們的命令。
俄羅斯衛生部門透露,10月23日至26日在莫斯科發生的恐怖分子劫持人質事件中,共有118名人質死亡。(這個是因為特種部隊使用了特殊的化學葯品,結果很多人質吸入氣體後導致死亡)
3. 求「俄羅斯劇院人質劫持事件」相關的視頻!
我想,你說的這部電影的名字應該叫《生死倒計時》,這部電影就是以別斯蘭人質事件改編過來的!另外,還有別斯蘭人質事件的紀錄片,你也可以去看看!
4. 2002年俄羅斯一間劇院遭車臣分子襲擊領頭的車臣分子叫什麼
非法武裝劫持人質的頭目叫巴拉耶夫。
2002年10月23日,40多名車臣綁匪闖入一座位於莫斯科東南區的莫斯科軸承廠文化宮大樓劇院,脅持文化宮內的850多名人,要求俄羅斯軍隊撤出車臣。10月27日,俄國軍警及阿爾法小組以秘密化學氣體麻醉表演廳內所有人,將車臣綁匪殲滅,事件導致39名恐怖分子被擊斃,至少129名人質因為俄羅斯軍隊的麻醉氣體而死亡。
10月23日,星期三
晚9時左右,四五十名車臣綁匪闖入莫斯科東南區一家劇院,將在那裡看音樂劇的700多名觀眾、100多名演員和文化宮的工作人員扣為人質。
非法武裝劫持人質的頭目巴拉耶夫要求俄羅斯在一周內撤出車臣,否則,他將引爆莫斯科軸承廠文化宮大樓。
他們警告:警方每打死他們一人,他們就殺死10名人質。
大約30人被釋放,包括兒童和外國人。
10月24日,星期四
俄羅斯總統普京取消了出訪計劃。
俄羅斯解救人質工作小組同綁匪取得聯系並開始談判。
包括一名英國人的九名人質被釋放。
下午2時,普京首次聲明說,這次人質危機是「外國恐怖組織中心策劃的」。他命令特種部隊「准備解救人質,同時最大限度地保障人質的安全」。
全國電視台公布了人質向普京的籲求,他們呼籲總統結束車臣戰爭:「我們要求您作出明智決定,結束戰爭。我們厭倦了戰爭,希望和平。」
下午6時30分,兩名女人質設法從一個窗戶逃出。綁匪向她們開槍和投擲手榴彈,其中一人受傷。
晚上,26歲的售貨員羅曼諾娃在試圖進入劇院時,被綁匪射殺。綁匪說,他們認為羅曼諾娃是特工。
半島電視台播放了一個錄象,一名婦女自稱是綁匪成員,她發誓要「殺死數百名異教徒」。
聯合國安理會一致譴責劫持人質的恐怖行為,並呼籲無條件釋放人質。
10月25日,星期五
早晨6時30分,七名男女人質被釋放。
中午12時30分,包括一名瑞士女孩的八名8到12歲的兒童被釋放。但綁匪從原先答應釋放75名所有外國人質的立場退卻。
莫斯科發生幾起反對戰爭的小型示威活動。
下午4時45分,俄羅斯聯邦安全局長帕特魯舍夫向媒體宣布,若綁匪釋放人質將保證其生命安全。
晚上7時,普京總統說這次危機的當務之急是「確保人質的生命安全」。
晚上8時,普京在電視上再次講話,說談判的大門仍然敞開,但他對車臣戰爭的立場不變。
晚上10時35分,俄羅斯官員說,又有三名婦女和一名男性人質被釋放,他們都是亞塞拜然人。
午夜,俄羅斯著名的車臣戰地女記者波利特科夫卡婭充當了綁匪和當局的調停人,並與綁匪會談。她說,如果當局不給出計劃從車臣撤軍的證據,叛軍將採取「最極端的措施」。她說,普京必須表態結束車臣戰爭,從車臣撤出一切軍隊。
10月26日,星期六
2時30分,救護人員從救出劇院救出一男一女,他們都有槍傷。
3時30分,劇院內傳出槍聲和爆炸聲。據俄羅斯官員說,綁匪打死兩名人質。一些人質然後試圖逃跑,綁匪向他們開槍。八名人質逃脫。
凌晨5時30分,特種部隊開始發動襲擊。他們向劇院發射了迷魂氣,並在大樓牆壁上炸開一個洞。雙方爆發激烈槍戰。
6時30分,特種部隊沖進劇院,可以聽到一系列爆炸聲和槍聲。五名女人質逃出。
30多名綁匪在戰斗中被擊斃,其中包括綁匪頭目巴拉耶夫。所有女性綁匪都系著爆炸腰帶。至少有八名人質被打死。特種部隊士兵無嚴重傷亡。
7時,爆炸聲和槍聲沉靜下來。
7時10分,特種部隊士兵將活著的綁匪押出劇院,許多被救人質也陸續離開。還有一些屍體被抬出。
7時15分,一名官員宣布綁匪頭目巴拉耶夫被擊斃。
7時25分,國際文傳通訊社報道,安全部隊已經徹底控制該劇院,所有人質已經被解救。官方後來宣布:750名人質被救,67名人質死亡。有34名綁匪被擊斃。
7時45分,聯邦安全局官員說,在綁匪開始屠殺人質時,特種部隊才發起攻擊行動。
8時15分,內政部副部長瓦西里耶夫說,大多數綁匪被擊斃,「一小撮綁匪」可能混在人質逃跑了,已經發布通緝他們的命令。
5. 俄羅斯歌劇院人質事件始末,特種部隊使用了特殊的化學葯品
事件結束後,普京神情凝重地發表全國電視講話,嚴厲譴責國際恐怖主義,同時為救援行動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向罹難人質家屬及全體國民致歉。圖為普京看望醫院里的受傷人質。
羥甲基芬太尼是中國科學院首次發現的一個新的強效麻醉性鎮痛劑,鎮痛活性是芬太尼的58倍、嗎啡的6300倍。目前,羥甲基芬太尼作為一種強效鎮痛性失能劑主要用於反恐武器和軍事科學研究。20世紀60年代以後,恐怖主義活動日益頻繁,恐怖主義活動嚴重威脅著國際社會的安全和秩序,許多國家紛紛採取對策。在2002年俄羅斯大劇院的人質事件中,俄羅斯特種部隊行動小組在解救人質時就使用了芬太尼類強效鎮痛性失能劑。俄羅斯特種部隊之所以使用芬太尼類化合物,主要是因為芬太尼有特殊的葯理作用。
6. 2002莫斯科人質事件 的全過程 以及政治背景,以及與其有關的全部資料。謝謝。想了解一下。
2002年10月23日晚,50多名恐怖分子持槍潛入莫斯科軸承廠文化宮,劫持了正在聽音樂會的700多名觀眾以及100多名演職人員。綁匪要求俄羅斯從車臣撤軍,否則將槍殺所有的人質,炸毀文化宮大樓。俄羅斯特種部隊26日發動解救人質的行動,750多名人質獲救,118名人質死亡,50名恐怖分子被擊斃,另有3人被抓獲
7. 莫斯科軸承廠劇院劫持人質事件
據新華社哥本哈根11月6日電 丹麥政府6日說,俄羅斯要求引渡的車臣流亡分子扎卡耶夫,與上月在莫斯科軸承廠文化宮發生的車臣恐怖分子劫持人質案件沒有關系。 丹麥司法大臣萊娜·埃斯珀森對丹麥議會說:「丹麥司法部上周收到的(來自俄羅斯的)引渡文件,僅提及(扎卡耶夫)1996年至1999年間在車臣所犯的罪行。」她說,因此,丹麥當局必須考慮是否能夠據此引渡扎卡耶夫。 丹麥政府已要求俄羅斯在11月30日前提供引渡扎卡耶夫的充分證據,否則丹麥將釋放扎卡耶夫。 5日,俄羅斯向丹麥提供了新證據。但丹麥司法部辦公室主任雅各布·沙夫對媒體說,從俄方得到的信息,並未把扎卡耶夫與莫斯科人質事件聯系起來。 扎卡耶夫曾譴責莫斯科人質事件,並稱劫持人質的50名車臣武裝分子不受車臣叛亂頭目馬斯哈多夫的控制。 據悉,扎卡耶夫是俄羅斯車臣叛匪頭目馬斯哈多夫的高級助手,曾在前車臣政府中擔任過副總理,現任所謂的車臣流亡政府「副總統」。他為參加在哥本哈根舉行的「世界車臣人大會」來到丹麥。應俄羅斯的要求,丹麥警方於10月30日將其逮捕。
8. 誰能告訴我 9 11 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
2001-9-11當天大事記
·9月11日20:55 一架飛機撞上紐約世界貿易中心
·9月11日21:08 第二架飛機撞上世界貿易中心並引發爆炸
·9月11日21:47 美國五角大樓發生火災可能也遭飛機撞擊
·9月11日22:03 美國紐約世界貿易中心一棟摩天大樓倒塌
·9月11日22:29 紐約世貿中心另一摩天大樓倒塌
·9月11日22:54 美國賓夕法尼亞一架波音747飛機墜毀
·9月11日23:25 美國總統布希就全國恐怖事件發表公開講話
9.11悲慘時刻:美國時間2001年9月11日上午,美國航空公司的兩架客機遭劫持,這兩架飛機共有156名乘客和機組人員。8時48分,其中一架波音767飛機在超低空飛行後一頭撞向世貿中心南側大樓,把大樓撞了個大洞,在大約距地面20層的地方冒出滾滾濃煙。
就在樓內人員驚惶失措之際,18分鍾後,另一架被劫持的波音757飛機再次以極快的速度撞穿了世貿中心姊妹樓的北側大樓,並引起巨大爆炸。
此後不久,南側的大樓終於在另一次爆炸後轟然倒塌,當地時間11日10:30(北京時間22:30),隨著又一聲巨響,北樓也在爆炸中成為另一片廢墟,聞名世界的紐約世界貿易中心姐妹雙塔從此告別了這個世界。
9·11三周年祭:反恐真的能帶來和平嗎?
三年前的9月11日,19名恐怖分子劫持四架民航客機對美國的兩個城市發動了有史以來最為嚴重的襲擊。短短的幾個小時不僅改變了成千上萬人的命運、改變了美國,也徹底攪亂了冷戰結束10年以來國際關系、特別是大國關系中的「僵局」,這恐怕是「恐怖大亨」本·拉登當初所沒有想到的。此後,美國對恐怖主義的打擊以及在「反恐」旗號下進行的戰爭,進一步改變了原先就很脆弱的世界格局。目前,形形色色的恐怖組織正開始將陣地轉移到防範相對薄弱的地區,國際社會與恐怖主義的斗爭已經到了關鍵時刻,然而號稱「帶頭」反恐的美國卻在這個領域也搞起了雙重標准,給全人類結成打擊恐怖主義聯盟的努力製造了新障礙。
美國:以「反恐斗爭」為綱
三年前的9·11災難發生在美國,這個長期以來本土沒有受到過外敵襲擊的國家第一次體會到了切膚之痛,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那以後的日子裡,「襲擊警告」、「恐怖主義」、「恐怖分子」等詞彙前所未有地頻繁出現在美國普通民眾的生活中。安全問題取代發展經濟、醫療福利和就業等國內問題,一躍成為布希政府的頭等大事。三年來,美國政府數次發出了恐怖襲擊警告,雖然每次都被證明是在重復「狼來了」的故事,但曾經受傷的民眾對於恐怖主義的持續敏感程度達到了其他國家無法想像的地步。
在美國國內,對遭受恐怖襲擊原因的反思沒有占據主導地位,相反,保守主義思潮趁機鞏固了陣地。在「反恐」的旗幟下,政府、警察和情報機構的力量得到了史無前例的加強;布希政府制定了《愛國者法案》,情報機構被賦予了更大權力,對民眾的竊聽和調查不再需要像以往那樣經過嚴格的審批,美國憲法所保障的言論、隱私和遊行示威等自由受到了威脅。為了保證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的順利召開,紐約警方對民眾的遊行示威活動大加限制,並一度逮捕了數百名抗議人士。
美國當局將在反恐斗爭中抓獲的大量俘虜以「敵方作戰人員」為名無限期扣押,不僅其中的外國籍囚犯被剝奪了《日內瓦公約》所賦予的各項權利,就連美國籍囚犯也無法享受美國法律所規定的犯罪嫌疑人應有的權利,他們不能見律師,也不能給家人打電話,甚至不能讓陪審團來決定自己的命運。
與此相適應,美國政府對外採取強硬路線,以是否支持它「反恐」為標准劃分敵友,趁機在全球范圍內加強了軍事部署,不僅恢復了冷戰結束後曾一度關閉的一些基地,而且在原屬於前蘇聯的勢力范圍甚至領土內開辟了新的據點。只用了短短的三年時間,美國在全世界的軍事存在和影響力就超過了它在冷戰中用幾十年所建立起來的規模。
對於「反恐領袖」布希來說,9·11事件的發生在客觀上為他提供了一個「英雄用武之地」:連續兩次對國外用兵,一舉消滅了阿富汗的塔利班和伊拉克的薩達姆兩個政權,在極具戰略意義的中亞和中東成功地建立了美國的新勢力范圍。
在國內,「反恐」成了布希三年以來以不變應萬變的「萬能武器」,現在又成了爭取競選連任的頭號招牌。布希著力將美國三年沒有發生過新的恐怖襲擊渲染成自己的政績,藉此攻擊在安全問題上缺乏優勢的民主黨對手。布希的競選搭檔、副總統切尼甚至在最近親自出面,對選民發出了新的威脅警告:選擇克里就是選擇恐怖襲擊。
·恐怖主義:化整為零,轉移陣地
近三年來,美國動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反恐戰爭。不過,正如一些人所說的,這些年的反恐幾乎是「越反越恐」,雖然成規模的恐怖組織少了,但零散的恐怖分子多了;美國受到的威脅小了,世界其他地區遭受的襲擊多了;拉登不露面了,可他大大小小的「徒弟們」冒出來了。據不完全統計,9·11事件後發生在全球的嚴重恐怖襲擊就多達17起。
在美國的嚴厲打擊下,基地組織發動大規模襲擊的能力在日益消退,但是「基地」的學員將他們學到的恐怖知識和技巧傳播到了世界各地,更多不知名的恐怖組織應運而生,而且這些恐怖新生代具有更高的文化知識、懂電腦、會上網,手段也更加殘忍,他們在歐洲、東南亞和非洲等地區相繼發動了不少血腥的襲擊,造成了大量無辜平民的傷亡。以下是9·11後世界上發生的主要襲擊事件:
2002年10月12日,印度尼西亞旅遊勝地巴厘島發生針對外國人的系列爆炸事件,造成202人死亡,至少330人受傷。
2002年10月23日,俄羅斯莫斯科軸承廠文化宮發生一起車臣恐怖分子劫持人質事件,造成120多人死亡。
2003年5月12日和14日,俄羅斯車臣納德捷列奇諾耶區政府大院和車臣古傑爾梅斯區分別發生爆炸事件,共造成70多人死亡,200餘人受傷。
2003年5月16日,摩洛哥經濟首都卡薩布蘭卡連續發生五起恐怖爆炸事件,造成41人死亡。
2003年8月1日,俄羅斯北奧塞梯共和國莫茲多克市一家軍隊醫院遭到汽車炸彈襲擊,造成50多人死亡,80多人受傷。
2003年11月15日,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爾的兩座猶太教堂遭到汽車炸彈襲擊,造成25人死亡,300多人受傷。
2003年11月20日,英國匯豐銀行伊斯坦布爾分行和英國駐伊斯坦布爾總領事館門前相繼發生兩起汽車爆炸事件,至少造成30人死亡和450多人受傷。
2003年12月5日,俄羅斯南部斯塔夫羅波爾邊疆區一旅客列車發生爆炸,造成至少44人死亡,200多人受傷。
2004年2月6日,俄羅斯首都莫斯科一列地鐵列車在運行中發生爆炸,造成近50人死亡,130多人受傷。
2004年3月11日,西班牙首都馬德里發生旅客列車連環爆炸事件,造成至少198人死亡,約1800人受傷。
2004年5月9日,俄羅斯車臣首府格羅茲尼的狄納莫體育場發生爆炸,造成七人死亡,53人受傷,車臣總統卡德羅夫也在這次恐怖襲擊中遇難。
2004年6月21日至22日,武裝恐怖分子向俄羅斯印古什共和國的納茲蘭等多個城鎮的護法機關發動襲擊,造成90人死亡。
僅今年8月底到9月上旬以來短短的十幾天時間里,恐怖襲擊浪潮就再一次席捲了俄羅斯和印度尼西亞等國,數百條無辜的生命又一次犧牲在了邪惡向正義的挑戰中。8月24日,俄羅斯兩架民航客機從莫斯科的多莫傑多沃機場起飛後,幾乎同時在圖拉州和羅斯托夫州墜毀,兩機上共89名乘客和機組人員全部遇難,俄羅斯當局的初步調查顯示,這是車臣「黑寡婦」發動的自殺式恐怖襲擊。
8月31日,莫斯科和平大街沿線的里加地鐵站附近發生恐怖爆炸事件,造成10人死亡,51人受傷,據查,此次襲擊仍然是車臣「黑寡婦」所為。
9月1日,32名喪心病狂的恐怖分子佔領俄羅斯南部北奧塞梯共和國別斯蘭市的第一中學,將1300餘名參加開學典禮的學生、家長和教師劫持為人質。在長達三天的對峙中,恐怖分子肆意殺害婦女和兒童,最後迫使俄羅斯特種部隊不得不以武力解救人質,混戰中共造成338人死亡,其中近一半遇難者是兒童,此外還有數百人負傷。
就在9·11三周年紀念日到來的前夕,活躍於東南亞一帶的「伊斯蘭團」又在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製造了一起駭人聽聞的恐怖襲擊,他們在澳大利亞駐印尼使館門前引爆了汽車,造成至少九人死亡,182人受傷。
恐怖主義在全球范圍內的擴散使人們在呼喚全球合作的同時不禁對美國的打擊政策產生了疑慮,如果僅僅加以軍事打擊,而無視恐怖主義產生和蔓延的原因,不鏟除滋生它的土壤,那麼恐怖活動只會有增無減、愈演愈烈。
·穆斯林:無辜的受牽連者
除了恐怖襲擊的受害者和他們的家屬外,世界上有一個人數眾多的團體正經受著其他人無法想像和理解的痛苦,他們就是遍及全球的穆斯林。9·11事件發生以來,一個無法否認的事實呈現在他們的面前:全球幾乎所有的恐怖襲擊活動都是他們的同胞所為,其中許多都是打著「聖戰」或伊斯蘭教的旗號進行的。恐怖分子這種違背伊斯蘭教義的卑劣行徑激起了無數虔誠穆斯林的憤慨,在埃及、巴基斯坦以及其他地區,成千上萬的伊斯蘭教信徒加入了反對恐怖主義的行列。
但是,恐怖分子的惡行客觀上給生活在歐洲和美洲的穆斯林帶來了不小的壓力和麻煩,他們長期以來融入主流社會的努力受到了阻礙。盡管絕大多數穆斯林老老實實做人、勤勤懇懇工作,但現在他們卻不可避免地承受著其他群體戒備甚至敵視的目光。在一些地方,針對普通穆斯林的敵對行為呈現上升的趨勢。
·國際關系:舊的格局打破,重組仍在繼續
回顧過去的三年,人們也許會發現,9·11襲擊雖然發生在美國,但它的影響早已遍及全球每個角落,幾乎每個國家都不得不作出一個非此即彼的選擇:支持美國,成為它的「反恐盟友」,否則就是與它為敵。一時間,整個世界的格局發生了徹底的變化,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對抗退居到了次要矛盾的地位,全球形成了各國聯手打擊恐怖組織這樣一種非對稱性的斗爭態勢。
「雅爾塔體制」(1945年2月蘇、美、英三國首腦在蘇聯克里米亞半島的雅爾塔舉行會晤,除了商討徹底擊潰法西斯的問題外,會議對戰後國際事務作出了安排,奠定了二戰結束以後幾十年中美、蘇兩級主導世界的戰略格局)結束後10年,美國以唯一超級大國的身份與多個強國「模糊對峙」的局面被徹底打破。但是,由於美國在「反恐」的旗號下繼續為謀求自己的經濟和戰略利益而不顧其他國家的利益,這就註定了這種「反恐聯盟」是無法長久的,在恐怖主義的威脅逐漸減小之時,美國與日本、俄羅斯和歐盟等的利益沖突將凸現出來。
·人類的威脅:只有恐怖主義?
三年後的今天人們發現,在當今的世界,恐怖主義其實並不是危及人類生存的唯一因素。美國政府利用民眾的悲情訴求、其他國家的同情以及自己超級大國的實力,已經在反恐的旗號下「收拾」了兩個主權國家,有跡象表明,它正在為自己尋覓下一個「獵物」;另一方面,即使是在反恐斗爭中,美國仍然採取雙重標准,一方面要求其他國家站在自己一邊打擊「基地」等組織,另一方面卻出於自身的政治考慮,對其他國家的一些恐怖勢力採取放任、甚至接觸的態度,損害了全球聯合反恐的統一陣線。
最為明顯的是在今年9月俄羅斯北奧塞梯別斯蘭中學人質悲劇發生以後,美國政府一方面宣布站在俄羅斯一邊,譴責恐怖分子的殘暴行徑,支持俄羅斯對恐怖分子的打擊。但一轉臉,美國國務院發言人鮑徹卻揚言美國政府將繼續與所謂的車臣「異議人士」接觸,並對俄羅斯處理車臣問題的方式提出「建議」。
分析人士普遍擔心,隨著阿富汗和伊拉克局勢的逐漸穩定,美國政府又將開始尋找新的敵人,「反對恐怖主義」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已經成為了美國政府實現自己目的的借口和托詞,而新的戰爭不僅造成人員和財產的傷亡,又會產生新的恐怖主義根源,從而形成惡性循環,在這種情況下,怎麼能指望實現世界的和平與穩定?這一點,恐怕也是有違9·11遇難者和他們親屬意願的吧?(子夜)
9. 莫斯科軸承廠文化宮劫持事件改變成電影了嗎
片名: Lichniy nomer
譯名: 生死倒計時
更多中文片名:
倒計時
死神倒計時
更多外文片名:
кХВМШИ МНЛЕП.....(Russia)
Countdown....(International: English title)
出品國家:俄羅斯
片長:105分鍾
這部電影有部份情節是引自此事件的真實情節,但其他情節是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