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法國電影幸運簡訊影評
講故事不拖沓,全省廢話,倒敘插敘,流暢,今年看過最好的電影之一。
商人勞倫有一個幸福的家庭。有一天,一系列的經歷改變了他的生活:房子被毀,公司遭遇金融危機,妻子被背叛,兒子被丟失。還有妻子和其他人對他的指控。當他即將入獄時,他的哥哥發了一段視頻。
伊利亞·戈柳諾夫在監獄里待了七年,因為他被誣告販毒。當伊利亞獲得自由時,他意識到自己嚮往的舊生活已經不復存在。雖然他不打算向把他送進監獄的人報仇,但現在沒有別的出路了。
雖然被列為喜劇,但單當喜劇看就可惜了,感情和親情刻畫得很深。手機WIFI過度佔用生活了。前女友的隱忍和幫助非常感人。最後,燒掉信的父愛太感人了。最後,從巴黎搬到巴塞羅那的設置給了惡棍一個壞消息,這真的讓我很生氣。
2. 法國電影《情人》好看嗎評價怎麼樣
首先以下是我對這部電影的簡評
根據法國作家瑪格麗特·杜拉斯的自傳小說的改編,法國導演讓-雅克·阿諾的執導,那屬於法式浪漫特有的氣息,為《情人》添加了一份獨有的魅力,不同文明的交融滲透構築了電影時代的脈絡氣息,恬靜優雅的攝影風格更形成了電影迷人的基色,而大尺度的激情戲碼,實則是電影出色電影美學的表現,於此中關於愛的命題如此動人心弦,有些愛情雖註定無果,但卻能刻骨銘心,凄美的結局雖是一場悲劇,卻也同給人以對愛無限的遐想。
《情人》的另一大看點就在於這是一部充滿了獵奇色彩的電影,一個生活在當時法國殖民地越南的17歲少女愛上了華僑富翁的獨子,這段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註定不會擁有結果的愛情,卻成為了電影藉以去渲染浪漫最好的契機,電影雖然是一場悲劇,但愛的浪漫卻得以了淋漓盡致的呈現,
3. 法國電影:《蝴蝶》影評 500字左右,快,好的加分
《尋找屬於我們的伊莎貝拉》
看完法國電影《蝴蝶》的晚上,許久不肯閉上眼睛。彷彿眼瞼一合,那些影像便要談去,世界將重又歸於嘈切、繁囂。不會再有天籟般的童聲一記記問詢,仿若幼嬰的耳語。
《蝴蝶》象一組清新的田園詩,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一點點滲入眼耳。那片屏幕,穿過蝴蝶斑斕的羽翼,給我一座驚艷府邸,如此寧馨,靜美。
蔚藍晴空下,一望無際碧綠的草原,微風中搖曳的金色麥浪,草原上爛漫的野花和撲蝶的小女孩。大自然的靜美與生命的動感,在這部影片里,融合得如此無缺。
如此看來,圈子裡的幾個朋友都偏愛法國電影,並不是沒有理由。
《蝴蝶》沒有跌宕迂迴的劇情,也沒有刻意做秀的煽情,只是一場平淡的講述。
八歲的小女孩麗莎是個單親家庭的孩子,媽媽未婚先孕生下了她,卻又不知該如何照顧她。孤單的麗莎只能與心愛的藍球為伴,在母親失約或晚歸的時候,一個人坐在咖啡廳里、或者電話亭邊的長椅上無助地等待。直到有一天,失去兒子的孤寡老人朱利安把麗莎領進了他的家,麗莎第一次接觸到了蝴蝶這種生物,並跟隨著酷愛收集蝴蝶的朱利安一起,去尋找全歐洲最罕見、也最美麗的蝴蝶「伊莎貝拉」。
口齒伶俐、思維敏捷的麗莎在與朱利安同行途中,不停地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並與固執嚴肅的朱利安鬥嘴。一老一少在不斷地爭執與妥協中,漸漸親近。這一趟旅程,變成了尋找愛與親情的路途。
法國優美的鄉村風光和老少之間諧趣的對話,使得整部片子看來心曠神怡。
法國天才童星柯萊兒布翁尼許是本部影片的亮點。她將一個生活在單親家庭的,聰明伶俐又孤獨敏感的小姑娘麗莎演繹得如此傳神。她的笑容與憂傷,是整部片子的光影,牽扯著所有觀者的視線和神經。
所以本片在法國上映時,吸引了上百萬觀眾前去觀看,票房突破了2億元。這其中,柯萊兒布翁尼許的出色演技居功至偉。她那雙純澈的藍眼睛,羞怯迷人的笑容是這個殘酷世界的抗體,任誰都無法拒絕這樣一個精靈的慰藉。
看法國電影,總能讓人感受到身心的愉悅。原因在於法國電影總是能將很深刻的主題演繹得輕松詼諧。許多人生的哲理與隱喻,被有條不紊地編織進情節的前生後世,於細節處,一一表露。
這部79分鍾的影片,其實涉獵了相當廣泛的內容。親情、友誼、愛情、戰爭、金錢、命運、人生等等。看起來似乎是極深奧的話題,本片卻以簡單的對話和簡潔的鏡頭語言做了近乎完美的闡釋。
比如,當那隻美麗的鹿倒在偷獵者的槍聲里,朱利安沒有去擋住孩子的眼睛,他讓她知道了什麼是「偷獵者」。當朱利安爺爺把捉到的蝴蝶放入盛有葯物能致蝴蝶於死地的瓶中時,麗莎冷冷地吐出了「偷獵者」三個字。這是一種意味深長的諷刺。成人的世界,太多的理由和解釋,但在孩子的眼中,並沒有實質的不同。
比如,麗莎與朱利安在山上看到一對情侶,男孩要求女孩為了證明愛情,勇敢地和他一起跳傘。
朱利安告訴麗莎,這對情侶的愛情只靠著一根繩索維系著。通常人們要求對方做些什麼來證明他們的愛情時,就表示不信任對方,沒有信任,愛情就撐不住.。
再比如,在一次富人的聚會上,麗莎問朱利安怎麼樣才算是富有。朱利安告訴她:最好是做自己想做的事。
片中還有多處涉及到了政治敏感話題(在國內的審片制度中,經常會出現此類術語)。反戰,應當是它隱藏的主題。
我至愛朱利安用手影給麗莎講故事一幕。個人感覺,它是整部影片中最匠心獨具的表達。
麗莎入睡前要聽故事。朱利安於是藏身於床單後,就著昏黃的燈光,用手影的方式,惟妙惟肖地講了動物界及整個人類世界生存的殘酷。上帝的手,同時製造了美醜與善惡。似乎臨到末日審判那一日,誰都是一具待罪之身。
這個隱喻,生動又驚心。三屆法國凱撒獎影帝得主米歇爾塞侯飾演的朱利安,在此將他人生經驗中的睿智與曠達表述得淋漓盡致。
朱利安與麗莎借宿農家的時候,聽男主人訴說政治與民生的利益對沖,戰爭的殘酷及對人性的摧殘。男主人的老母親仿如蠟像般凝固的身影也帶給人一種強烈的視覺震憾。
也是在此,朱利安終於說出,他如此痴迷於尋找「伊莎貝拉」,是為了要滿足兒子臨終遺願。他的患重度抑鬱症的兒子,臨死前惟一的願望,是想看一眼傳說中最美麗的蝴蝶伊莎貝拉。
親情的主題,在這里被濃墨重彩地渲染開來。雖然朱利安敘述得不動聲色,而內里蘊含的深沉情感卻教人動容。他其實深愛著兒子,卻從不曾對他說出「我愛你」三個字,當兒子英年逝去,所有的遺恨都已來不及彌補。
所以,對此深有感觸的老人,在片子近尾聲的時候,當警方出動人力,將不慎跌入山洞的麗莎救上來之後,才會對麗莎年輕的媽媽說:去,告訴孩子你愛她。
鏡頭語言在此處,又轉入了對於法國某些社會問題的探討,例如單親家庭孩子的撫養及教育問題。
朱利安對麗莎的媽媽說:不快樂的小孩通常都會渴望快快長大,脫離令自己感覺痛苦的生活,到自己能掌握的世界中去。
麗莎的媽媽幡然醒悟。
在野外的時候,「伊莎貝拉」因為麗莎的莽撞被驚飛,老人帶著小小的遺憾返家。但導演卻在尾聲掀起了一個小高潮。老人和孩子費盡心機尋找的「伊莎貝拉」蝴蝶其實就在家中。她最初的形象,只是一隻醜陋的蝶蛹。
原來,他們一心想追尋的東西,其實就在自己身邊,只是被忽略了而已。
這是片中會讓人發出會心微笑的鏡頭:下了課的小女孩每天飛快地穿過街區,跑上樓梯,氣喘吁吁敲開朱利安的家門,只為了能夠親眼看到一隻蝴蛹蛻變成蝴蝶的過程。
導演給了長達4分鍾的鏡頭,用來表現伊莎貝拉破蛹而出的畫面。伊莎貝拉在燈光下緩緩打開翅膀,那一刻,美麗震懾人眼,彷彿所有的疼痛都被忽略。
似乎也在那一刻,聽到麗莎內心的蛻殼聲。
我們人生中那些難捱的辰光,那些對疼痛與苦難的隱忍,就象一隻蝶蛹,等待蛻變的過程。從醜陋的蝶蛹到美麗的蝴蝶,是生命中經歷成長蛻變的最好隱喻。
片子里的最後,麗莎放飛了「伊莎貝拉」。末尾的點睛之筆,是小女孩神秘兮兮地貼著朱利安的耳朵說:我媽媽的名字,也叫伊莎貝拉。
朱利安抬起頭對她微笑:那我們都找到了它。
這是法國影片中又一觸動人心的溫情點,也是影片的主旨所在。身兼編劇與導演兩職的菲利普.穆樂擅長處理家庭喜劇,在本片中,他舉重若輕,將深厚涵義融化於輕松溫情,使得整部片子充滿幽默感,人情味十足。劇本里的對白及導演鏡頭語言的運用,講究對內心忠實,對情感忠實,所以每一個觀看的人,都能從中找到共鳴。
而法國人一貫擅長表達的浪漫在這部電影中穿插始終,朱利安雖然表面嚴肅,其實內心也天真如孩童。他與麗莎之間孩子氣地鬥嘴,令整部影片諧趣橫生。
法國,做為藝術電影的源流之地,的確有許多方面值得借鑒,因其電影文化的深厚底蘊無人能及。
比如電影原聲音樂。在本片中,麗莎與朱利安的一問一答,將那些雋永清新的人生哲理做了淺顯而通透的闡述。小女孩的聲音活潑俏皮,老爺爺冷靜嚴肅。融合在一起,聽來耳目清新。
法語一向被公認同為世界上最優美的語言,而小女孩童聲稚氣的法語更是彷彿天籟。這首電影原聲歌曲,被許多人視為靈魂的洗劑。執掌配樂的Nicolas Errera,用醇美的鋼琴和行雲流水的弦樂來合成了這首曲子,為影片增色不少。
再比如色彩的運用。79分鍾的影片,象一場聲色光影的旅行。參與過藝術電影《情慾飛舞》和奧斯卡得獎影片《美麗心靈》的攝影師尼可拉斯海特,用明朗的鏡頭,將法國阿爾卑斯山的自然景緻拍得如同一副寫意山水畫卷。
國內的影片,雖然也不乏此類手筆,但總覺得似一場視覺盛宴。饕餮之後,味蕾也隨之麻痹,沒有餘味值得反芻。所謂的大投資、大製作,象一場轟轟烈烈的煙花,綻放的,只是瞬間艷光,沒有可以長久存留下來的美麗。場面再宏大,情節再壯闊,缺少人文精神和文化內涵做支撐,就會感覺蒼白無力。
但《蝴蝶》就不同。雖然它只是一部低成本的小製作電影,故事也非常簡單,但它象一部多棱鏡,人們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它,就會引起不同層面的反思。
現今的觀眾,已被眾多的歐洲片養刁了口味。他們要的是視覺與感覺的雙重享受,這一重境界,才是對電影藝術的最終要求吧!
4. 法國電影《兩小無猜》觀後感
兩小無猜》是一部令人著迷的法國愛情電影。小男孩朱利安和小女孩蘇菲的相遇即開始於這樣一場孩童的鬧劇,一個精美的鐵盒子就是他們游戲的見證。說臟話,擾亂課堂,在校長室小便,內衣外穿„„一個游戲兩人一玩十多年,他們什麼都敢,除了承認彼此相愛。
索菲是波蘭移民(相當於進城農民工),住貧民窟,常年受到種族歧視,自家門上被法國人塗了臟話;朱利安則是大城市中產階級。小學時在校車上,全班只有朱利安沒欺負索菲;高中時索菲追去朱利安家裡,他的父親在甩給了她幾張鈔票後把她轟了出去;成年後二人重遇,當女招待索菲表示男友叫「謝爾蓋·尼莫夫·尼莫夫維奇」時,工程師朱利安不假思索地接道:「你怎麼找了個名字這么長的?」
你可以對政治、地緣、宗教一無所知,卻不可能不在潛移默化間受到它們的影響,因為「成長」是支殘暴的筆,能將你這一張白紙塗得面目猙獰。朱利安站在成人世界的大門前久久徘徊,激烈掙扎了一番後還是將索菲放棄,這是因為他錯誤地以為社會偏見遲早也會吸收了自己。隨後他每年休五周假每季度做八次愛,循規蹈矩地喪氣,按部就班地窒息;由於父親曾在他的婚禮上向前來攪局的索菲大發雷霆,他在十年不見索菲的同時亦十年不見父親,藉助遷怒將與過去有關的一切埋葬了個徹底。
但真正的過去怎麼可能過去呢?青梅竹馬的相伴起始於無所謂性的年齡,以「伊甸園」段落標志了性別意識的覺醒,而後她面對他掀起裙子,為了擁吻爬上車頂。這是一個普遍的困境:少年和少女為了彼此流血流淚、瀕臨上吊,最後她成為了一直想撥通卻始終沒勇氣的號碼,他淪為了徵婚啟事上冷冰冰的條件。可是朱利安與索菲的羈絆太過強烈,它勝過麻醉劑、可卡因、LSD、性、口交與淫亂party,甚至勝過自由、勝過生命,這就促成了他們的幸與不幸。
這是兩顆孤獨的魂靈。索菲的家長對她不管不問,任由她在朱利安家一睡十年;朱利安幼年喪母,與父親間則始終無法交流。小學時索菲在他母親的葬禮上放聲高唱,這象徵著她就此接替了他的母親。戰爭小說里反復寫士兵死前不停喊「媽媽」,因為母親是他與世界之間的紐帶,無論他們之間曾因瑣事發生過再多摩擦,也無法割捨這層強勁的聯系。沒有紐帶意味著眼前是空白心中是黑洞,再貪婪的攫取也無法將這巨大的孤獨填補;而索菲與朱利安竭力爭取才獲得了彼此,這段感情的純度之高、烈度之猛,令朱利安的父親也無法插足。
這個思路似可用於解讀父親的種種詭異行徑:他允許少女索菲在家中一睡十年(從中可以窺見他對兒子真誠的關心),卻不允許二人在成年後繼續見面——我的猜測是,既然家庭的維系本需剛柔並濟,那麼喪母之痛大概令這對父子籠罩於「倖存者負疚」,調和缺失之下他們剛對剛、硬碰硬,本不存在的矛盾漸漸成型。所以父親之所以會對朱利安高喊「你要索菲還是要我」,乃是嫉妒在壓抑多年後的一朝爆發:他沒能在兒子的世界裡占據哪怕一寸之地。
傷害源於在乎,愛與恨本系雙生。《兩小無猜》妙就妙在,它以「敢不敢」編織了一張糾結的巨網,將一切人類情感收入囊中,以兩個人的相愛相殺,表現了法國人對移民的復雜心態、現在與過去的緊密交織以及因無法面對自我而鑄就的進退兩難——倘若將之視作一種比擬而不以現實主義的眼光去批判,這個游戲也就無所謂「變態」。影片的浪漫之處,恰恰在於它將「對抗」演繹到了極致:「敢不敢」是索菲與朱利安愛的形式,相殺是心理上的激烈交合,平淡的生活殺人於無形,毀滅性的激情綿延一生。
5. 怎麼評價法國電影《情人》
法國電影《情人》是一部突出電影美學的作品,劇中關於愛的命題如此動人心弦,有些愛情雖註定無果,但卻能刻骨銘心,凄美的結局雖是一場悲劇,卻也同給人以對愛無限的遐想。
該片改編自法國女作家瑪格麗特·杜拉斯的自傳體小說,因港星梁家輝與少女明星珍·瑪琪在片中有大膽演技而轟動一時。
(5)法國電影影評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在1929年的越南是法國殖民地,因此在越南的土地上有很多法國人。簡就是一個17歲的法國少女,在西貢女子寄宿學校讀書。
每逢假期簡便回家,母親辦了一所很小的學校,收入甚少,簡有兩個哥哥,大哥比爾吸毒成癮且橫行霸道,二哥保羅生性懦弱,常受大哥的欺負。
一天簡一如往常一樣告別母親乘上渡船回學校,在船上遇到一個坐黑色大轎車的闊少爺東尼。東尼是華僑富翁的獨生子,東尼喜歡這名白人少女便去搭訕,倆人便搭上了,展開了一系列的故事。
6. 愛是永恆法國影評
電影《愛是永恆》改編自法國作家艾莉絲費尼的小說,描述三代法國女人的生命歷程,譜出一部跨越百年的絕美史詩。
電影主要講述了十九世紀末,正當青春年華的女主范倫婷愛上了朱勒斯,兩人決定組建美好的家庭生活,卻遇上了世界大戰的爆發
女主經歷了人生的起起伏伏,悲歡離合,生離死別,從年輕少女、少婦到年邁的寡婦三個角色,最後去世。
到二十世紀末,一位法國女子不顧一切奔向愛人的懷抱,她是范倫婷的孫女,他們留下了愛情的結晶與傳承,百年歲月流轉,男人與女人相遇、相戀、相守相離並生兒育女,組建了一個大家族,雖然戰火無情,但愛卻是永恆不變的。三代法國女人的生命歷程,譜出一部跨越百年的絕美史詩。
整個影片就像坐在房間里靜靜讀了一本小說,沒有太多對話和音樂起伏,電影的整體色彩、布景、人物服飾都非常美。
7. 求法國電影《你丫閉嘴》的法語影評,越多越好
喜歡法國電影的幽默手法,輕松,沒有任何誇張的特技,不會有太誇張的肢體語言太誇張的情節,但是能夠讓你笑得要抹眼淚,如虎口脫險,如你Y閉嘴。
電影的開頭,是鋼蛋打劫銀行(必須佩服翻譯人員根據發音直接翻譯為鋼蛋,貼切之極)。在打劫完的追捕過程中,他老人家直接進入一個電影院,裡面正在放映動畫片(好像是冰河時代),小孩子笑成一片,他龐大的個頭夾在小孩中間,笑得憨厚的臉上都要開出一朵花來。警察找到他把他帶走時,他還要掙扎著多瞄兩眼。我忍不住微笑,這么有童心的笨賊。
鋼蛋到了監獄之後,成功地讓所有和他同一個房間的犯人崩潰。他的話多且雜碎,逢人便以「你好,我是鋼蛋,蒙塔基人」為開場白,表達慾望強烈。盡管他本人沒有惡意,但是總是能夠燃起他人的怒火,嗷一聲朝他撲過來。偏鋼蛋個頭又大,壯得像頭牛,所以經常是別人被抬出。
監獄長怒火中燒,說鋼蛋兩個星期內已經逼瘋了五個犯人,一定要把他弄出去。他請來監獄的精神病院的大夫,一個慈眉善目的專家,為鋼蛋做精神鑒定。
可憐的老專家又崩潰在鋼蛋的手下。他說無論如何不能接收鋼蛋,他精神沒有問題。監獄長懇求再三,精神病專家專家堅定地拒絕,說,我們那裡是瘋人院,不是蠢人院。我的笑神經開始失控。
讓•雷諾出場了,對,就是殺手來昂中的那個殺手,在這里他還是個手腳利落的殺手,叫盧比,性情冷酷,從來不與人合作。盧比到了監獄之中,一言不發,拒絕透露任何事情。警方想要他開口,祭出了鋼蛋這個絕招。鋼蛋絮絮叨叨地說著,但是盧比冷峻無比,拒絕回應。鋼蛋打心裡喜歡上了盧比,希望能夠和盧比一起逃出去,合夥開家小酒館,名字都想好了,叫做「兩個朋友之家」。
盧比自殺,鋼蛋自殺,盧比進瘋人院,鋼蛋也強烈要求進瘋人院。他只是想和他心中的夥伴在一起。盧比自殺後,他獃獃地坐在那裡,眼神里的無助,像個迷了路的大孩子。聽說盧比要被送到精神病收容所,他著急地對大夫說,「我也是沉默從來不說話的人,如果不是對你,我從來不開口的」,拚命證明他也是個精神病。
他們一起越獄,一路上鋼蛋不停地製造麻煩,盧比崩潰抓狂無數次,但是無法甩掉他。盧比起先懷疑他是警察,後來又產生懷疑,極度困惑地問他,你到底是誰?
鋼蛋睜大他無辜的牛眼,說,我是鋼蛋呀,蒙塔基的鋼蛋!
只好且行且闖禍,麻煩若干,笑料若干,以及小感動若干。
盧比叫鋼蛋自首,說他會給一筆錢給他,他出獄後就可以開酒館了。鋼蛋一邊舔著手指上類似於果醬的消化葯,一邊說,我不能要,酒館的名字是兩個朋友之家啊。
盧比:可你怎麼會以為我是你的朋友呢?
鋼蛋驚愕地抬起頭,亂蓬蓬的頭發,用他招牌的無辜眼神盯著盧比,驚訝地說:難道你不是我的朋友嗎?然後繼續舔消化葯。
盧比終於放棄和他進行溝通,惡狠狠地說,「別吃了,你會拉肚子的。」
其實在這之前,盧比的心應該融化了吧。
電影的配樂輕松可愛,片尾曲節奏輕盈,不時響起「Tais-toi(你丫閉嘴)」。如果你想在某天笑得渾身發抖,笑得即使是陰霾天氣也似乎露出陽光來,且在大笑之餘,心裡還會狠狠地感動一下,看你丫閉嘴吧。
轉自豆瓣,原po昨日黃瓜,我認為寫得很好了。
望採納~
8. 求法國電影 王宮風雲的精彩影評
1997年夏天,英國王妃黛安娜遭遇車禍,香消玉殞,魂斷巴黎,年僅36歲。隨後,葬禮在英國倫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舉行,整個世界都為她的早逝而扼腕嘆息。這一天,距同樣舉世矚目的她與查爾斯王子的盛大婚禮,時隔16年。
時至今日,黛安娜仍是人們無法忘懷的名字,以她的生平故事為題材創作的大量文藝作品包括傳記、回憶錄等,總能不斷引起人們對她傳奇一生的種種追憶。
電影《女王》中,戴妃之死雖是切入點,主題卻是表現王室與首相這兩大陣營之間的政治交鋒,主演海倫•米倫以精湛的演技塑造了一個隱忍威嚴而又審時度勢的女王形象,並因此榮膺第79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之桂冠,可謂實至名歸。
與政治色彩濃郁的《女王》不同的是,法國喜劇片《王宮風雲》的創作靈感盡管明顯取自同一題材,卻以法國人特有的詼諧、俏皮,愣是將一場惹人注目的宮闈秘事演繹成了家長里短的婆媳智斗、夫妻鬥法,在戲謔暗諷中一點點地消解了王室的神秘和尊嚴,真可謂:國事、家事、天下事,皆事出有因,攪作一團。
國王突然駕崩,正在國外逍遙度假的王子夫婦被緊急召回。陰差陽錯,王室繼承人的重任一夜間降臨到了阿諾德的頭上,向來不招女王待見的艾米莉則理所當然地成了王妃。
花天酒地的阿諾德被迫放棄了吸食大麻,不善交際的艾米莉開始學著適應王宮里的種種繁文縟節。可惜,委曲求全、小心翼翼的艾米莉再怎麼努力,也難討專制、刻薄、挑剔的女王的歡心。甚至,竟然發現丈夫還背著她與自己的女友偷情。
一面以親和時尚的公眾形象繼續出席各種公益慈善活動,一面暗中操縱和利用新聞媒體,艾米莉巧妙地實施著自己的報復計劃。表面上看,她似乎忍氣吞聲,寬容大度,很快贏得了大眾的同情和好感,而實際上,王室和公眾都被她玩弄於股掌之中。
身兼編劇與導演的瓦萊麗•勒梅爾西埃,飾演影片中的王妃。和黛安娜比起來,長相平庸的她顯然不及戴妃的端莊典雅,不過,其精緻乖巧的相貌卻和整部影片的輕喜劇風格十分吻合。誰能想到,就是這個昔日盡忠職守、恬靜靦腆,有著兩個可愛女兒的中年主婦,在一連串的意外事故之後,居然能夠懷揣這么多的心機。
法國著名影星、老牌美女凱瑟琳•德芙娜飾演的女王,雍容華貴,又專橫虛偽。本以為穩操勝券,誰料想,不知不覺中卻被深藏不露的王妃弄得狼狽不堪。當看到女王猶豫再三,終於屈尊來到鄉間別墅,低聲下氣地請求艾米莉原諒時的片段,著實令人忍俊不禁。佔了上風的,故作驕矜,得理不饒人;而敗下陣的一方,臉上掛著不情願的笑,暗地裡早已恨得牙根兒癢癢。這哪裡是什麼頤指氣使的女王啊,分明就是尋常百姓家中隨時爆發的婆媳大戰嘛。
片中的兩位女演員曾分獲2006年法國愷撒獎最佳女主角與女配角的提名,我不知道結果如何。不過,實在難說誰是主角誰是配角,因為她們的演技真的是旗鼓相當。
在這部內容虛構的電影故事中,婚外情、狗仔隊、輿論媒體……許多元素都不難找到現實原型作比照,但和英式喜劇的冷幽默以及港片的無厘頭迥異,在女導演瓦萊麗•勒梅爾西埃的掌控下,全片始終洋溢著一種輕松詼諧的氣氛,連隱含的嘲諷也是在愉悅的觀影過程中被我們輕松地接受。
片中有處小細節:王妃面對電視鏡頭,與一位痴迷愛戴她的年輕少女親切交談,合影留念。而到了結尾處,卻對一路追隨而來的少女視而不見,根本想不起曾經對她許過的承諾。或許,這正是導演的用心所在,讓你莞爾之餘,體會其對王公貴族們自命不凡、虛偽勢利和故作姿態的無情嘲弄,以及對民眾的盲從和被愚弄的溫婉提示。
影片出人意料的結局,是王妃在倫敦蹦極時的意外殞命,比車禍更加詭異莫名的消失。這才翻過頭來回想影片的開始,女歌手深情款款的演唱,王宮外鋪天蓋地的鮮花,教堂中各色人等大相徑庭的表情神態,原來,人間一切的意外,竟然真的都是上天的有意安排。
如果說,《女王》中,借女王與公眾的對立暗示了皇權的沒落,民意的強悍;那麼,《王宮風雲》,則是一出不折不扣的時尚劇,宮闈內幕,不過是一件好看的外衣。兩相對照,著實有趣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