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一部講述外國的一支樂隊在美國流浪追逐夢想的電影,好像是俄羅斯的樂隊
《音樂會》
是由拉杜·米赫羅執導的音樂喜劇電影,
梅拉尼·羅蘭、擔任主演,
在法國、義大利等地拍攝,
2009年於法國上映。
該片獲得第68屆美國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第35屆法國愷撒獎最佳聲效、最佳配樂,第23屆歐洲電影獎最佳編劇提名。
㈡ 求一個搖滾樂隊的電影名字~!!!!!
片 名: The Rocker
中文名: 搖滾鼓手/搖滾之王
劇情介紹
維蘇威火山 (Vesuvius)是義大利乃至全世界最著名的火山之一。它飽含力量,表現活躍,公元79年的大規模噴發曾毀滅了當時極為繁華的龐貝古城,而1944年的爆發奇景更使得正在山下激戰的同盟國軍隊與納粹士兵停止了戰斗共同觀看……上世紀80年代,美國有一支搖滾樂隊就以Vesuvius為自己命名,而綽號「Fish」的樂隊鼓手羅伯特·費拾曼也擁有火山爆發一樣的激情,他夢想自己可以成為「搖滾之王」,他的瘋狂敲擊彷彿讓人們可以看見滾燙的岩石正在迸裂四散!然而,才華橫溢的羅伯特最終遭到了樂隊其他成員的排擠和拋棄。他結結實實的跌了大跟頭,夢想離他遠去,「火山」開始沉寂了……
20年過去了,羅伯特的侄子馬特組建了一支名叫A.D.D的樂隊,可他們卻缺少一位好的鼓手。這時,馬特想起了自己的叔叔羅伯特。昔日囂張的鼓手已成了如今萎靡的宅男,在馬特的「色」誘和鼓勵下,羅伯特終於重披戰袍,踏上了個人搖滾事業的復興之路。但是,羅伯特似乎已經與這個時代格格不入了:披散的卷發與標志性的發帶,讓他看上去像個奇怪的「老古董」;網路上的視頻排練,成了「裸聊男」羅伯特的個人秀;還有與年輕人的聚會,大叔羅伯特更是笑料百出。搖滾,搖滾,搖滾!只有搖滾的魅力可以穿越時空,演出時,羅伯特的精彩表現征服了所有的人,人們再次見識了這座活火山爆發時的威力。羅伯特贏得了孩子們的尊重,並開始指導他們走上一條自己從未走過的、健康的、奔向「搖滾之王」的道路。
㈢ 求電影名,講的是俄羅斯一個樂團,在解散好多年以後,最終實現夢想到維也納(還是巴黎記不住了)演出的事
交響人生
安德烈(阿列克塞·古斯科夫 Aleksei Guskov 飾)被盛贊為音樂天才,曾經當過俄國最偉大的交響樂團「波修瓦」的著名的樂隊指揮。但因拒絕驅逐樂團里的猶太樂手,包括他最好的朋友——沙查(迪米特里·納扎羅夫 Dmitri Nazarov 飾)而被解僱,染上了酗酒的毛病。「波修瓦」現在的經理為了愚弄和羞辱安德烈,讓他留在樂團當清潔工。安德烈在無意之中發現了一份傳真,法國巴黎最大的普萊耶音樂廳邀請「波修瓦」去演出,要求在兩周之內給予回復。安德烈突然想到了一個瘋狂的計劃,他要把以前的那些音樂夥伴重新聚攏起來。被樂團流放之後,他們現在已經變成了一群混雜在莫斯科街頭的最普通的人,從計程車司機、搬運工、跳蚤市場的地攤攤主到色情電影的配音演員,做的都是勉強維持生活的底層工作。他們決定頂替真正的「波修瓦」去巴黎,要向一切不公正的待遇展開復仇
㈣ 求一部外國喜劇電影,關於一個搖滾樂隊的
喜劇是電影的一種類型,其中主要強調的是幽默。《
電影藝術詞典
》對喜劇片的定義是:「以產生結果是笑的效果為特徵的故事片。在總體上有完整的
喜劇性
構思,創造出喜劇性的人物和背景。主要藝術手段是發掘生活中的可笑現象,作誇張的處理,達到真實和誇張的統一。
㈤ 求 俄羅斯搖滾音樂教父——維克崔的簡介
Виктор Цой(維克多-崔/Viktor Tsoi),Кино樂隊(電影樂隊)的靈魂人物,前蘇聯的搖滾英雄,在俄羅斯,象貓王、列農一樣成為文化符號,音樂風格明顯受到英美的早期搖滾影響,聽起來有點象Lou Reed那種早期朋克的感覺,又有象Joy Division式的自省,兼有俄羅斯音樂的沉重憂郁,而其內容則針砭時政,呼喚自由,尖銳而具有感染力。僅這些描述是難以表達出他們的音樂,俄羅斯在1999推出一套八位已故歌唱藝術家的郵票,維克多.崔位列其中,可見其影響。
巧合的是中國的搖滾教父崔健居然和他是同族,同姓,同齡,在同一個時代,同樣是從壓抑向開放的過渡期中開始了搖滾之路,在兩個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居然出現兩位驚人相似的精神偶像,感嘆!遺憾的是一位英年早逝,一位早已磨平稜角。
維克多-崔1962年6月21日出生在哈薩克共和國克基烏爾達,父親是朝鮮裔崔東烈、母親是烏克蘭出生的瓦蓮齊娜-巴錫爾耶夫娜。
在他5歲時,全家搬到列寧格勒(現聖彼得堡)。日後在他去世後,從舊蘇聯獨立的哈薩克和俄羅斯之間,就他的國籍問題進行過爭論。最後這場爭論以國籍為俄羅斯,但標明出生地為哈薩克終結。不過至今哈薩克人很驕傲的認為維克多-崔就是哈薩克人,而且把他列為代表哈薩克的13名偉人之一。
對畫畫有著天賦的維克多-崔考上了謝洛夫美術學校,1974年在學校里和馬克西姆巴徐科夫組織了名叫「第六病室」的搖滾樂隊。但搖滾在當時的蘇聯體制下是被視為反國家歌曲,維克多-崔也因為演奏搖滾樂的理由被學校勒令退學。
除了畫畫,他在文學和音樂方面更顯示出過人的天賦,15歲就開始自己作詞作曲。
被美術學校勒令退學後,維克多-崔考上列寧格勒市立第61技術專門學校,學習木刻。在學校里遇到阿列塞-魯賓、奧列格-巴利斯基等人,1981年組織了名叫「加林和雙曲線」(Гарин и Гиперболоиды)的樂隊。在這個時期,遇到初戀情人阿魯卡基娜,嘗到了愛情帶來的酸甜苦辣滋味,《8年級女學生》就是為阿魯卡基娜所做。
在偶然的機會,維克多-崔遇到俄羅斯當代最出色的搖滾樂隊「阿科瓦里姆(Akvarium)」的主唱鮑里斯-格列本許科夫。在鮑里斯的影響下加盟搖滾樂隊協會,通過與其他著名搖滾樂隊的交流,更加豐富了自己的音樂元素。而對維克多-崔慧眼相識的鮑里斯不惜屈尊出任了維克多-崔第一張專輯的製作人。
當時因為奧列格-巴利斯基退出,維克多-崔組成了嶄新的樂隊,即成為舊蘇聯歷史上最偉大搖滾樂隊的KINO(意為電影)。在第一張專輯推出一個月之前,維克多-崔開始和馬蓮娜同居,馬蓮娜也出任了初期KINO的經紀人。和馬蓮娜的同居也有很多波折,最大的理由是馬蓮娜的父母一點也不喜歡這個沒有正當收入,又是黑頭發黃皮膚的朝鮮裔小夥子。
在艱苦的情況下終於完成錄音,1982年KINO的第一張專輯《KINO45》出世。後面的45據說是因為演奏時間共45分鍾,維克多-崔即興打上去的。不過第一張專輯沒有引起多大反響,維克多-崔的生活依舊拮據。因為搞搖滾,維克多-崔未能正式畢業第61技術專門學校,以結業的形式走出校門。
不過如今市立第61技術專門學校走廊正面,掛著最值得驕傲的畢業生維克多-崔的照片,整個學校里的裝飾幾乎都是維克多-崔的作品。
維克多-崔是個朝鮮裔俄羅斯人,上個世紀90年代,是他第一個把搖滾樂介紹到俄國,此時正值前蘇聯解體。那時的俄羅斯社會動盪不安,迷惘神態寫在青年人的臉上,狂野不馴的搖滾樂迅速成為了青年人的時尚和寄託。維克多·崔被稱為「俄羅斯貓王」,這位新的精神偶像死於一次車禍。莫斯科的青年人選擇阿爾巴特大街作為紀念歌手的場所,在擁擠的阿爾巴特大街,他們找到這面牆,把這里當成永久的祭奠之地。
1990年,蘇聯天王級搖滾歌手維克多·崔(蘇聯朝鮮族)發起成立全蘇無政府工團聯合會(崔很快意外去世),部分無政府主義者進入蘇聯全國總工會,成為工會官員。
㈥ 有部電影,講的是主角在美國照顧幾個小孩子,還給他們組建了樂隊,求電影名字
搖滾校園
美國 喜劇 108分鍾 2003年
《搖滾校園》是由派拉蒙影業公司出品的喜劇影片,該片由理查德·林克萊特執導,傑克·布萊克、瓊·庫薩克、麥克·懷特等主演,於2003年9月9日在加拿大上映。
該片講述了一事無成的搖滾樂主唱和吉他手杜威·費恩把一群有音樂天賦的孩子們組建成一支搖滾樂隊的故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