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二戰電影 > 法國電影理論家

法國電影理論家

發布時間:2022-06-28 23:46:43

A. 木乃伊情結 是由哪一國的著名電影學家提出的

法國影評家巴贊說過電影創作中的一種「木乃伊情結」:即人類「用逼真的臨摹物替代外部世界的心理願望」,也是「人類保存生命的本能」。

B. Marcel MARTIN(馬塞爾.馬爾丹)簡介,謝謝!

馬塞爾·馬爾丹(1889~1973)

Marcel,Gabriel

法國哲學家,劇作家。存在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畢業於巴黎大學 ,1910 年獲博士學位 ,主要從事著述和研究。其哲學思想的基本特徵是渲染孤獨的人的存在及其痛苦,因此帶有明顯的宗教色彩。宗教倫理問題是其理論的中心問題。他強調,人在本質上是一種過渡性的存在,人永遠在「旅途」中,永遠達不到終點,也根本沒有終點,人只有與上帝「交往」才能體驗到自己真實的存在。著有《旅人》、《存在的奧秘》等。

C. 把長鏡頭理論提升到美學高度的電影理論家是誰

法國電影理論家巴贊根據自己的「攝影影像本體論」提出來的和蒙太奇理論相對立的電影理論。巴贊及其擁護者們,宣稱,以愛森斯坦為代表的傳統的電影理論已過時,只有長鏡頭理論才是現代電影觀念。巴贊認為,長鏡頭表現的時空連續,是保證電影逼真的重要手段。蒙太奇把完整的時空、事件分解,是極大的不真實。導演通過蒙太奇分解,加進自己的主觀意識,不讓觀眾加以選擇,因此他主張取消蒙太奇。這種理論對強調影視作品的真實性,有積極意義,但完全取消蒙太奇,就過於偏激了。電影、電視創作的實踐證明,蒙太奇和長鏡頭都是需要的,應互相補充取長補短,共同發展。

D. 法國新浪潮電影的精神之父是誰

安德烈·巴贊,1918—1958,《電影手冊》創辦人之一,法國著名電影理論家,影評人,被譽為新浪潮電影之父。

E. 上世紀50年代法國電影理論家提出什麼理論

代表人物及其主張

1.孟德斯鳩
主要主張:①三權分立、彼此制衡
②法律應當體現理性(代表著作如《論法的精神》、《波斯人的信札》等)
孟德斯鳩,(1689—1755),出生於法國波爾多附近的拉伯烈德庄園的貴族世家。法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法學家。孟德斯鳩不僅是18世紀法國啟蒙時代的著名思想家,也是近代歐洲國家比較早的系統研究古代東方社會與法律文化的學者之一。他的著述雖然不多,但其影響卻相當廣泛,尤其是《論法的精神》這部集大成的著作。三權分立學說是古代希臘、羅馬政治理論的發展,它體現了人民主權原則,奠定了近代西方政治與法律理論發展的基礎,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歐洲人對東方政治與法律文化的看法。他所提出的三權分立學說直到現在仍為一些國家所使用。
而由於意識形態的原因,他在《論法的精神》中論述的自然歷史環境對於人性的影響,對於國家品格的塑造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為忽略了階級性是國家的根本屬性。然而,正因為如此,他的這一段論述才具有真實的客觀意義。自然環境的影響,地理環境的作用是長期的根本的,是不會因為某人的立場或是利益分割而變化的,顯然這樣一種巨大作用將繼續延續下去。在現代經濟或是歷史研究中,他的這個論證視角仍然具有很大的積極意義。

2.伏爾泰
主要主張:①倡導建立依靠資產階級力量的開明君主制 ②主張天賦人權、自由平等
③「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④抨擊天主教會,主張信仰自由
(Voltaire,1694-1778):原名弗朗索瓦-馬利·阿魯埃(François-Marie Arouet),法國啟蒙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伏爾泰是十八世紀法國資產階級啟蒙運動的旗手,被譽為「思想之王」、「法蘭西最優秀的詩人」、「歐洲的良心」。他提倡天賦人權,認為人生來就是自由和平等的,一切人都具有追求生存、追求幸福的權利,這種權利是天賦的,不能被剝奪。他主張人一生下來就應當是自由的,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他曾經說過:「我不能同意你說的每一個字,但是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伏爾泰還尖刻地抨擊了天主教會的黑暗統治,他把教皇比作「兩足禽獸」,把教士稱作「文明惡棍」,說天主教是「一切狡猾的人布置的一個最可恥的騙人羅網」,號召「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同駭人聽聞的宗教熱狂作斗爭」。但他不反對財產上的不平等。在反對君主專政的同時,他又贊成實行「開明專制」,這反映了他思想上的局限性。主要著作有《哲學通訊》、《路易十四時代》等。

3.狄德羅
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哲學家,美學家,文學家,教育理論家,網路全書派代表人物,第一部法國《網路全書》主編。
狄德羅在堅持唯物主義哲學觀點的同時,又具有同時代唯物主義者缺乏的辯證法思想,有些學者認為他的唯物主義應該稱為過渡性的唯物主義。
狄德羅站在法國第三等級的立場上,堅持國家起源於社會契約,君主的權力來自人民協議的觀點。他指出,能夠實現人民自由平等的是政體,任何政體都是要改變的,它的生命同動物的生命一樣,必然趨於死亡。封建專制政體終會消逝,由適合人性的政體取而代之。

4.盧梭
主要思想:①天賦人權、人民主權
②社會契約說(著作有《社會契約論》《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等)
③革命合法性
④私有制是不平等的根源
⑤理性是不可靠的
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讓·雅各·盧梭)(1712——1778)是法國著名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是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啟蒙運動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被稱為人民主權的捍衛者。在法國啟蒙思想家中,盧梭對法國封建社會進行的批判最為嚴厲,最為激烈。盧梭是一位激進的民主主義者,他的思想精華和基本原則是人民主權思想。提出「主權在民」的主張,他認為一切權利屬於人民,權利的表現和運用必須體現人民的意志。政府和官吏是人民委任的,人民有權委任他們,也有權撤換他們,甚至有權舉行起義,消滅奴役壓迫人民的統治者。這就是人民主權思想。盧梭還強調「公共意志」,認為它非常重要,公民應接受它的統治。「公共意志」的具體形式就是法律,遵守法律的行為就是自由的行為。盧梭的思想主張在法國大革命中成為羅伯斯比爾領導的雅各賓派的理論旗幟,對歐美各國的資產階級革命昌盛了深刻影響。

5.康德
主要思想:人是目的。他強調人的重要性,提出人就是人,而不是達到任何目的的工具。
伊曼努爾·康德生於1724年4月22日,1740年入哥尼斯貝格大學。從1746年起任家庭教師4年。1755年完成大學學業,取得編外講師資格,任講師15年。在此期間康德作為教師和著作家,聲望日隆。從1781年開始,9年內出版了一系列涉及廣闊領域的有獨創性的偉大著作,短期內帶來了一場哲學思想上的革命。如《純粹理性批判》(1781)、《實踐理性批判》(1788)、《判斷力批判》(1790)。

6.霍布斯
(1588-1679)早期著名的啟蒙思想家,生於英國維爾特郡的一個鄉村牧師家庭。自幼聰穎好學,15歲進入牛津大學學習。曾在歐洲大陸旅遊過多年,結識許多科學家,並做過培根的秘書,思想深受培根影響。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曾一度移居法國,克倫威爾執政時,返回英國,此後他的思想得到傳播(因此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沒有收到霍布斯等啟蒙思想家的思想影響的)。霍布斯代表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期間資產階級上層的利益,他既提出了一些最基本的啟蒙思想,又帶有明顯的封建落後意識。他認為,國家不是根據神的意志而是人們通過社會契約創造的;君權也不是神授的,而是人民授予的。他堅持統治者一旦獲得授權,人民就要絕對服從,不可反悔;因此,他並不反對君主專制,甚至認為專制政權有權干涉臣民財產的權力。他認為世界上本沒有神,宗教不過是人類無知和恐懼的產物,但又提出宗教有助於維持社會秩序。代表作《利維坦》。

7.洛克
(1632-1704)洛克的思想形成於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期間,迎合了當時英國資產階級的需要。他對霍布斯的思想進行了修正,認為人們按契約成立國家的目的是保護私有財產,因此國家不應干涉公民的私有財產。他有一句名言內容是「我的茅屋子,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洛克甚至進一步認為私有財產是人權的基礎,沒有私有財產無人權可談。在政權形式上,他贊成君主立憲制,主張國家的立法權、行政權和處理外交事務的權利應分屬議會和君主。而他的立法行政和外交的分權思想後來為孟德斯鳩所繼承和發展,變成了立法行政司法的現代三權分立模式。

貢獻
1、為資產階級取得統治地位做了思想和理論的准備 2、為法國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備。 3、啟迪了人們的思想,動搖了封建統治 4、激勵了中日等亞洲國家仁人志士為改造舊社會而斗爭 5、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F. 電影心理學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根據心理學原理研究電影影像特性、電影創作原理和受眾觀影經驗的理論。1916年,德國心理學家雨果·明斯特伯格發表《電影:一次心理學研究》,提出「電影不存在於膠片上,甚至不存在於銀幕上,而只存在於把它實現的思想中」的立論,強調電影是「一種心理學游戲」,做了電影心理學研究的初次嘗試。1932年,德國心理學家魯道夫·愛因漢姆的《電影作為藝術》從格式塔心理學原理出發,系統研究了電影影像的物理特徵、視覺表現手段的發生學元素和電影作品的藝術特性,強調「心理結構能力說」和關於「審美主體的能動性」的觀點,提出了「局部幻象論」和「形象偏離說」,為無聲電影的藝術合理性辯護。(參見「局部幻象論」)1940年,法國作家安德烈·馬爾羅的《電影心理學概論》論述了電影的本性、蒙太奇表現手段和明星制的心理學依據。40年代末期,法國電影理論家讓·馬扎萊的《電影與心理》和莫里斯·梅洛—龐蒂的《電影與新型心理學》對一般主觀鏡頭的分析,是電影心理學的重要論述。1963年,法國電影理論家讓·米特里的《電影美學與心理學》(第一卷)問世,這部網路全書式的巨著對影像、全景鏡頭、主觀鏡頭、景深鏡頭、移動鏡頭、結構、彩色和音樂諸元素作出了心理學的解釋,尤其以心理學為依據論述了蒙太奇的合理性,提出了電影作品的「形象—符號—藝術」三個層次。蘇聯電影理論家謝·金茲堡的《電影理論概述》從視知覺角度探討了運動和深度的心理學原理。以感知心理學、格式塔心理學或精神分析學為依據,研究觀眾心理和影片心理效應的觀眾心理學的研究范疇包括:1�電影觀眾的生理及心理狀態,如視覺暫留、認同、完形、幻象、催眠、白日夢、參與、鏡像;2�影片影響個體心理的功能,如宣洩、撫慰、殿堂效應和快樂原則等;3�影片的群體效應,觀眾通過感受影片的內容和形式,形成心理上被聯系起來的獨特社會群體,達到群體審美的溝通,造成社會行為情境,從而使觀眾個體加入到群體中,體驗集體情緒,發生復雜的內心活動,調節個體的價值觀念和審美情趣,獲得凈化和升華。(參見「格式塔心理學電影理論」)20世紀六七十年代之交,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論滲入電影理論領域。精神分析學的重要范疇,如無意識、潛意識、鏡像階段、初始場景、濃聚、移換、窺視癖等概念被用於解釋電影的機制、觀看主體的心理活動、電影作品的創作和感受過程,從而形成現代西方電影心理學的新階段。法國電影理論家克里斯蒂安·麥茨將精神分析學理論和結構主義符號學相結合,完成了重要著述《想像的能指》,創立了電影的第二符號學——電影精神分析學。

G. 哪個大人能幫我解釋一下 蒙太奇是什麼東西

總體說來,蒙太奇是一種剪輯的藝術。

蒙太奇是法文montage的譯音,原本是建築學上的用語, 意為裝配、安裝。影視理論家將其引伸到影視藝術領域,指影視作品創作過程中的剪輯組合。
當我們描述一個主題時,我們可以將一連串相關或不相關的鏡頭放在一起,以產生暗喻的作用.這就是蒙太奇。例如:我們將母親洗衣、做飯、帶小孩甚至連父親看報紙的鏡頭放在一起,就會產生母親很忙碌的感覺。
事實上蒙太奇不應說只是剪輯的手法,因為還有其它形式可造成蒙太奇的效果,簡言之即是中國文字中的「會意」二字,可以靠著剪輯將不同地方的人景事物前後排序,讓你以為有所關聯,例如:先拍一人在敲門,隨後人進屋內,事實上屋內屋外可能是在不同的地方拍攝的。
何謂蒙太奇段落,如:先有一個鏡頭出現兩個人面對面的畫面,緊接一個鏡頭是其中一個人的面部特寫,觀眾藉由這個人的表情,可以知道另一個人的動作,雖然那個人並未出現於畫面。蒙太奇所呈現的時間是導演嚴格挑選的那個點。此外蒙太奇強調的是一件事發展後的結果,如:一個女人在酒廊爭吵,緊接一個鏡頭是她已死在卧室里,鏡頭強調的是爭吵後的下場,結局的考慮超過她被謀殺的過程。 蒙太奇突出事件結果所帶來的驚覺,先使觀眾瞬間知道死的結局,再讓觀眾看到客廳零亂的場面。由知到溯緣由和場景。
電影大家認為,電影的實質在於影片的構成,在於為組織一系列印象所拍攝的片斷的相互關系——怎樣由一個鏡頭轉換到另一個鏡頭,它們在時間順序上是怎樣構成的。他們確信通過蒙太奇剪輯可以創造非凡的效果,達到電影的敘事和表意。舉一個經典的例子:
(一)一個青年男子從左向右走來。
(二)一個青年女子從右向左走來。
(三)他們相遇了,握手。青年男子用手指點著。
(四)一幢有寬闊台階的白色大建築物。
(五)兩個人走向台階。
這樣連接起來的片斷在觀眾眼中變成了一個不間斷的行動: 兩個青年在路上碰見了,男子請女子到附近一幢房子去。實際上, 每一個片斷都是在不同地點拍攝的。表現青年男子的那個片斷是在國營百貨大樓附近拍的,女人那個片斷則是在果戈里紀念碑附近拍的,而握手那個片斷是在大劇院附近拍的,那幢白色建築物卻是從美國影片上剪下來的(它就是白宮),走上台階那個片斷則是在救世主教堂拍的。結果,雖然這些片斷是在不同的地方拍攝的, 可是在觀眾看來卻是一個整體,在銀幕上造成了庫里肖夫所謂的 "創造性地理學"。 這里利用人們的錯覺把不同時空的片斷構成一個整體,蒙太奇的分解組合功能充分地體現了出來。
這回給你幾個片斷,你當回導演,進行一下編輯,看看領沒領悟蒙太奇。
(1)你被送進精神病醫院
(2)一隻手打開收音機,播到調頻FM92.5
(3)面部特寫,很高興的表情,還不時的偷笑。
(4)桌子上的電子表顯示今天是星期五,時間是九點整
(5)你開門進屋

H. 關於小橋石頭和河著名理論的電影理論家是誰

巴贊,法國電影理論家,影評人,法國著名電影雜志《電影手冊》創始人之一,
法國迷影運動的精神領袖之一,被譽為「法國影迷的精神之父」(安托萬·德巴克語 )」、「電影的亞里士多德」(區別於「電影的黑格爾」:讓·米特里)。巴贊在1940年代到50年代發表的一系列高質量影評和電影評論,集結成四卷本《電影是什麼》,已成為電影理論史上的經典著作,是二戰後現實主義電影理論發展的一塊基石。巴贊推崇現實主義美學,發現並闡述了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導演的重要價值,闡述了蒙太奇與景深鏡頭在電影語言中的重要性與辯證關系,提出了長鏡頭理論,豐富並總結了作者論,在巴贊與《電影手冊》的推動下,法國電影在二戰後興起了新浪潮運動。918年4月8日生於昂熱,1958年卒於馬恩河畔布里。1943年開始從事影評工作,後相繼擔任銀幕》、《精神》和《觀察家》等雜志的編輯,50年代初創辦《電影手冊》,擔任主編。巴贊主張真實美學,反對唯美主義,他創立了電影寫實主義的完整體系。電影影像的本體論、電影起源的心理學和電影語言的進化觀是這個體系的哲學、心理學和美學依據。巴贊認為,電影的基礎是攝影,而攝影的獨特之處在於其本質上的客觀性。電影的發明滿足了人類自古以來用逼真的摹擬物替代外部世界的心理願望。巴贊提倡按照鏡頭一段落和景深鏡頭的風格拍攝影片,貶抑蒙太奇的功能,強調單個鏡頭自身的涵義和表現力,反對利用蒙太奇手法隨意分切、編排和組接鏡頭,從而破壞鏡頭的時空統一性。巴贊鼓吹「透明」電影,即任何技巧不顯形跡的電影。巴贊推崇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敏銳地覺察到這個電影流派的重大美學意義,系統地概括了它的藝術性能。巴贊的主要論著收入論文集《電影是什麼?》(4卷本),他的電影寫實主義理論體系對50年代西方電影創作產生過重大影響,實際上他是法國新一代電影導演的精神領袖,新浪潮影片正是他的理論的實踐。

I. 電影理論家巴贊哪國人

巴贊,法國電影理論家,影評人,法國著名電影雜志《電影手冊》創始人之一,巴贊法國迷影運動的精神領袖之一,被譽為「法國影迷的精神之父」

閱讀全文

與法國電影理論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