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一部電影的影評和《父與女》的影評。
《父與女》,一部感人至深的短片。
他說講述的到底是什麼?情感,我想是這樣的。女主人共用她的一生去等候她的父 親,很遺憾,終其一生也沒有等到父親的回來。可很幸運的是,她和父親一直都沒有離開過。每當她在樹下等候的時候其實他的父親一直都知道的,他的父親就在水中靜靜的躺著,守望這他的女兒。其實隨著女孩的慢慢長大,她已經想到父親可能不會再回來了,但她依舊在等。那她到底在等什麼?情感,情感的回歸,七歲、十七歲、二十七歲、三十七歲、四十七歲、五十七歲、六十七歲、七十七歲、八十七歲. . . . . . 不管她多大、多老,她都知道父親航行還沒有回來,她都要等!因為她知道她的爸爸去了很遠的地方航行,一個人!爸爸會想到女兒在岸邊等他回去,所以自己一定要回去,要回去見他的女兒!
文藝片之所以吸引人,在於她在講述人性!畫面將人引向感情,感情將人引向思想。短片的結尾是傳統的經典回溯,故事本身和手法並沒有什麼出新的地方,可《父與女》極其聰明的抓住人的情感面。
《父與女》所講述的情感並不僅僅是父女之情,而是人終其一生對情感的渴望與執著,片中過度佔了大部分,而卻形象的勾勒出了人生對感情的追求!影片最成功的不是開頭與結尾的安排,而是整個故事情節的安排。
娓娓道來的風格,延綿的音樂,含情脈脈的表達延續在短短八分鍾里,卻產生了一股強大的情感沖擊波,這才是電影最寶貴的。不管用什麼手法、用哪種類型的影像、用什麼風格的音樂,最終的成功與否就是要看是否讓觀眾感受到真摯的情感,引起內心的共鳴,直達思想深處。
很多影片都做到了,並被奉為經典,而《父與女》只用了八分鍾!
B. 法國電影:《蝴蝶》影評 500字左右,快,好的加分
《尋找屬於我們的伊莎貝拉》
看完法國電影《蝴蝶》的晚上,許久不肯閉上眼睛。彷彿眼瞼一合,那些影像便要談去,世界將重又歸於嘈切、繁囂。不會再有天籟般的童聲一記記問詢,仿若幼嬰的耳語。
《蝴蝶》象一組清新的田園詩,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一點點滲入眼耳。那片屏幕,穿過蝴蝶斑斕的羽翼,給我一座驚艷府邸,如此寧馨,靜美。
蔚藍晴空下,一望無際碧綠的草原,微風中搖曳的金色麥浪,草原上爛漫的野花和撲蝶的小女孩。大自然的靜美與生命的動感,在這部影片里,融合得如此無缺。
如此看來,圈子裡的幾個朋友都偏愛法國電影,並不是沒有理由。
《蝴蝶》沒有跌宕迂迴的劇情,也沒有刻意做秀的煽情,只是一場平淡的講述。
八歲的小女孩麗莎是個單親家庭的孩子,媽媽未婚先孕生下了她,卻又不知該如何照顧她。孤單的麗莎只能與心愛的藍球為伴,在母親失約或晚歸的時候,一個人坐在咖啡廳里、或者電話亭邊的長椅上無助地等待。直到有一天,失去兒子的孤寡老人朱利安把麗莎領進了他的家,麗莎第一次接觸到了蝴蝶這種生物,並跟隨著酷愛收集蝴蝶的朱利安一起,去尋找全歐洲最罕見、也最美麗的蝴蝶「伊莎貝拉」。
口齒伶俐、思維敏捷的麗莎在與朱利安同行途中,不停地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並與固執嚴肅的朱利安鬥嘴。一老一少在不斷地爭執與妥協中,漸漸親近。這一趟旅程,變成了尋找愛與親情的路途。
法國優美的鄉村風光和老少之間諧趣的對話,使得整部片子看來心曠神怡。
法國天才童星柯萊兒布翁尼許是本部影片的亮點。她將一個生活在單親家庭的,聰明伶俐又孤獨敏感的小姑娘麗莎演繹得如此傳神。她的笑容與憂傷,是整部片子的光影,牽扯著所有觀者的視線和神經。
所以本片在法國上映時,吸引了上百萬觀眾前去觀看,票房突破了2億元。這其中,柯萊兒布翁尼許的出色演技居功至偉。她那雙純澈的藍眼睛,羞怯迷人的笑容是這個殘酷世界的抗體,任誰都無法拒絕這樣一個精靈的慰藉。
看法國電影,總能讓人感受到身心的愉悅。原因在於法國電影總是能將很深刻的主題演繹得輕松詼諧。許多人生的哲理與隱喻,被有條不紊地編織進情節的前生後世,於細節處,一一表露。
這部79分鍾的影片,其實涉獵了相當廣泛的內容。親情、友誼、愛情、戰爭、金錢、命運、人生等等。看起來似乎是極深奧的話題,本片卻以簡單的對話和簡潔的鏡頭語言做了近乎完美的闡釋。
比如,當那隻美麗的鹿倒在偷獵者的槍聲里,朱利安沒有去擋住孩子的眼睛,他讓她知道了什麼是「偷獵者」。當朱利安爺爺把捉到的蝴蝶放入盛有葯物能致蝴蝶於死地的瓶中時,麗莎冷冷地吐出了「偷獵者」三個字。這是一種意味深長的諷刺。成人的世界,太多的理由和解釋,但在孩子的眼中,並沒有實質的不同。
比如,麗莎與朱利安在山上看到一對情侶,男孩要求女孩為了證明愛情,勇敢地和他一起跳傘。
朱利安告訴麗莎,這對情侶的愛情只靠著一根繩索維系著。通常人們要求對方做些什麼來證明他們的愛情時,就表示不信任對方,沒有信任,愛情就撐不住.。
再比如,在一次富人的聚會上,麗莎問朱利安怎麼樣才算是富有。朱利安告訴她:最好是做自己想做的事。
片中還有多處涉及到了政治敏感話題(在國內的審片制度中,經常會出現此類術語)。反戰,應當是它隱藏的主題。
我至愛朱利安用手影給麗莎講故事一幕。個人感覺,它是整部影片中最匠心獨具的表達。
麗莎入睡前要聽故事。朱利安於是藏身於床單後,就著昏黃的燈光,用手影的方式,惟妙惟肖地講了動物界及整個人類世界生存的殘酷。上帝的手,同時製造了美醜與善惡。似乎臨到末日審判那一日,誰都是一具待罪之身。
這個隱喻,生動又驚心。三屆法國凱撒獎影帝得主米歇爾塞侯飾演的朱利安,在此將他人生經驗中的睿智與曠達表述得淋漓盡致。
朱利安與麗莎借宿農家的時候,聽男主人訴說政治與民生的利益對沖,戰爭的殘酷及對人性的摧殘。男主人的老母親仿如蠟像般凝固的身影也帶給人一種強烈的視覺震憾。
也是在此,朱利安終於說出,他如此痴迷於尋找「伊莎貝拉」,是為了要滿足兒子臨終遺願。他的患重度抑鬱症的兒子,臨死前惟一的願望,是想看一眼傳說中最美麗的蝴蝶伊莎貝拉。
親情的主題,在這里被濃墨重彩地渲染開來。雖然朱利安敘述得不動聲色,而內里蘊含的深沉情感卻教人動容。他其實深愛著兒子,卻從不曾對他說出「我愛你」三個字,當兒子英年逝去,所有的遺恨都已來不及彌補。
所以,對此深有感觸的老人,在片子近尾聲的時候,當警方出動人力,將不慎跌入山洞的麗莎救上來之後,才會對麗莎年輕的媽媽說:去,告訴孩子你愛她。
鏡頭語言在此處,又轉入了對於法國某些社會問題的探討,例如單親家庭孩子的撫養及教育問題。
朱利安對麗莎的媽媽說:不快樂的小孩通常都會渴望快快長大,脫離令自己感覺痛苦的生活,到自己能掌握的世界中去。
麗莎的媽媽幡然醒悟。
在野外的時候,「伊莎貝拉」因為麗莎的莽撞被驚飛,老人帶著小小的遺憾返家。但導演卻在尾聲掀起了一個小高潮。老人和孩子費盡心機尋找的「伊莎貝拉」蝴蝶其實就在家中。她最初的形象,只是一隻醜陋的蝶蛹。
原來,他們一心想追尋的東西,其實就在自己身邊,只是被忽略了而已。
這是片中會讓人發出會心微笑的鏡頭:下了課的小女孩每天飛快地穿過街區,跑上樓梯,氣喘吁吁敲開朱利安的家門,只為了能夠親眼看到一隻蝴蛹蛻變成蝴蝶的過程。
導演給了長達4分鍾的鏡頭,用來表現伊莎貝拉破蛹而出的畫面。伊莎貝拉在燈光下緩緩打開翅膀,那一刻,美麗震懾人眼,彷彿所有的疼痛都被忽略。
似乎也在那一刻,聽到麗莎內心的蛻殼聲。
我們人生中那些難捱的辰光,那些對疼痛與苦難的隱忍,就象一隻蝶蛹,等待蛻變的過程。從醜陋的蝶蛹到美麗的蝴蝶,是生命中經歷成長蛻變的最好隱喻。
片子里的最後,麗莎放飛了「伊莎貝拉」。末尾的點睛之筆,是小女孩神秘兮兮地貼著朱利安的耳朵說:我媽媽的名字,也叫伊莎貝拉。
朱利安抬起頭對她微笑:那我們都找到了它。
這是法國影片中又一觸動人心的溫情點,也是影片的主旨所在。身兼編劇與導演兩職的菲利普.穆樂擅長處理家庭喜劇,在本片中,他舉重若輕,將深厚涵義融化於輕松溫情,使得整部片子充滿幽默感,人情味十足。劇本里的對白及導演鏡頭語言的運用,講究對內心忠實,對情感忠實,所以每一個觀看的人,都能從中找到共鳴。
而法國人一貫擅長表達的浪漫在這部電影中穿插始終,朱利安雖然表面嚴肅,其實內心也天真如孩童。他與麗莎之間孩子氣地鬥嘴,令整部影片諧趣橫生。
法國,做為藝術電影的源流之地,的確有許多方面值得借鑒,因其電影文化的深厚底蘊無人能及。
比如電影原聲音樂。在本片中,麗莎與朱利安的一問一答,將那些雋永清新的人生哲理做了淺顯而通透的闡述。小女孩的聲音活潑俏皮,老爺爺冷靜嚴肅。融合在一起,聽來耳目清新。
法語一向被公認同為世界上最優美的語言,而小女孩童聲稚氣的法語更是彷彿天籟。這首電影原聲歌曲,被許多人視為靈魂的洗劑。執掌配樂的Nicolas Errera,用醇美的鋼琴和行雲流水的弦樂來合成了這首曲子,為影片增色不少。
再比如色彩的運用。79分鍾的影片,象一場聲色光影的旅行。參與過藝術電影《情慾飛舞》和奧斯卡得獎影片《美麗心靈》的攝影師尼可拉斯海特,用明朗的鏡頭,將法國阿爾卑斯山的自然景緻拍得如同一副寫意山水畫卷。
國內的影片,雖然也不乏此類手筆,但總覺得似一場視覺盛宴。饕餮之後,味蕾也隨之麻痹,沒有餘味值得反芻。所謂的大投資、大製作,象一場轟轟烈烈的煙花,綻放的,只是瞬間艷光,沒有可以長久存留下來的美麗。場面再宏大,情節再壯闊,缺少人文精神和文化內涵做支撐,就會感覺蒼白無力。
但《蝴蝶》就不同。雖然它只是一部低成本的小製作電影,故事也非常簡單,但它象一部多棱鏡,人們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它,就會引起不同層面的反思。
現今的觀眾,已被眾多的歐洲片養刁了口味。他們要的是視覺與感覺的雙重享受,這一重境界,才是對電影藝術的最終要求吧!
C. 2012電影影評
席捲全球的金融海嘯,在《2012》里化作「真海嘯」,國際社會的格局也因此洗牌。但我給高分的原因非常簡單,《2012》是一部很優秀的商業巨制,極適合發展到現階段的中國電影產業作為今後的遠大目標和經典範本,來參考、吸收、學習。這是一場繽紛絢爛的CG秀,一頓「災難無限量自助」的霸王餐;但更是一件流行潛力之強、適用范圍之廣令人驚嘆的優質商品。所謂電影工業,所謂流水線,看完本片,再回想上映之前以「趙本山斗雞眼」為賣點的貼片廣告,用不著拍它的人自慚形穢,我們這些看客又情何以堪!? 而《2012》的妙處,遠不止他的精良和豪快,災難在這部主打視覺效果的災難大片里居然只是前台的小角色,存在於背後的國際新秩序與ZF陰謀論,才是內在的看點。相信大家都已經聽說了「中國拯救全人類」的情節設置,其合理性在於「能在短時間內如此高度集中人力物力,非中國而不能」——這番感慨的來源其實是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金融危機又難傷中國的筋骨,中國在世界各地尤其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心目中的形象劇變。……毫不客氣地說,《2012》已經是好萊塢大片所能做到的諂媚中國的底線;開個玩笑,連片子里表現最搶眼的狗都不是金毛獵犬,而是慈禧太後最愛的品種。 但不止是中國,影片中的各人種、各國家、各民族的角色形象及其命運,在表現不同個性與文化特色的同時,也反映出好萊塢或者說「自詡一號公民」的美國人眼裡當今世界的三六九等。義大利總統棄船祈禱,既是重視家族觀念的選擇,也是天主教徒虔誠的體現;女王在滅頂之災來臨前依舊優雅淡定,當然是在調侃英國佬的古板、自我、明哲保身;里約熱內盧在兩次地震後陷入無ZF的混亂狀態,多少有些諷刺當今南美政壇與經濟狀況的意味;而印度科學家雖然睿智超前,卻是最先被西方國家忽視乃至犧牲的薄弱一環;阿拉伯地區更慘,充當「印鈔機」容易,作為「共同生存發展的夥伴」難。 當然,四大主線,除了非裔學者和白人作家一黑一白兩條「美國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之外,另外兩根分別屬於俄羅斯和中國,還是能夠洞察電影製作者對國際新秩序的理解。先來看美帝的老對手俄羅斯:無論從角色「尤里」還是運輸機「安東諾夫」中,都能窺見老美怎樣看待如今的俄國——冷酷、強大、盡管衰敗、死而未僵,國家經濟的脆弱與在解體後抓住體制漏洞上位的巨賈暴富,形成鮮明對比。那個號稱「38戰34勝」卻在心理防線崩潰之後迅速被K.O.的拳擊手就很典型,雖然厲害但運行的系統很扭曲。而尤里身為人父的可敬結局以及雙胞胎與兄妹倆的相處融洽,又充滿了來自歐美陣營一廂情願的示好。 再來看有關中國的內容。技術工人「天欽」受傷後大難不死,寓意中華民族頑強的生命力;危難時刻小喇嘛的車拯救主角一家人,暗指中國經濟的增長是老美今後發展的重要機遇。中國人很容易有民族自豪感,因此《2012》絕對會讓咱大多數中國觀眾看得心花怒放;而我之所以「感動」,更重要的原因是影片在政治上竭盡全力的一碗水端平與友好。實話實說,好萊塢內部在西藏問題上不懷好意者大有人在,莎朗·斯通、理查·基爾之類不勝枚舉;而《2012》涉及中國的部分考據之細、表現之巧,可謂史無前例。 首先是非常驚艷的「黨和國家一定會給大家重建家園」,這是完全寫實的當代中國的講話格式。接著是「八國首腦會議」,雖然現實中的八國峰會是美、英、法、德、意、加、日、俄,但根據片中的「卓明谷計劃」,可以推測中國ZF可能劇中「八國」的一員。現實中,我國很早就聲明過在國際社會中不搞集團化,於是,這場「八國會議」有一個鏡頭:某國首腦的背影,旁邊的國旗虛焦,但旗子的顏色是一片紅,眾所周知,美、法、德、日、加、俄的國旗的紅,達不到這種效果。再次是領土完整的中國地圖,最後是「歡迎來到中華人民共和國」,艾默里奇大師肯定沒想到這幾處在我國引發民族主義的掌聲吧? 所以《2012》容易把人代入,很簡單,因為人家尊重你,盡可能按你實際的狀態對你進行塑造和讀解,而不再是隨便拿個什麼唐人街的恐怖寵物店謊稱北京、或用比寶麗布噴繪還粗糙的「CG版東方明珠」充當上海,某種意義上堪稱中國國際地位提高的比較直觀、可信的表現。有人認為這不過是為賺中國票房的需要,可縱使《2012》的內地票房達4億人民幣,也才5000多萬美元,而該片在北美首映三天的流水就有6500萬刀,所以並非要因。更有好事者說《2012》辱華,原因是「變相嘲諷我們是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國」。一、難道不是么?二、是又怎樣?譬如《赤壁》,活生生的千軍萬馬讓好萊塢驚嘆不已——人口眾多本是實情,人海戰術也因此成為中國特色,但換個角度,駕馭海量的個體也是一門學問,目前掌握它的除了中國還有誰?說《2012》辱華的人,請對自己的國家有點信心! 角色們各講各國話,不到萬不得已不會突然蹦出英語,即使講也各帶口音,比起《特種部隊:眼鏡蛇崛起》里老和尚逼著少年白幽靈「說英語」的粗製濫造,比起《變形金剛2:卷土重來》無度炫耀武力之餘瘋狂破壞古文明國家的囂張狂躁,《2012》的細致嚴謹,以及剛剛談到的對各國各民族各文化盡可能寫實呈現的努力溢於言表。還是回到中國:漢族人講普通話,川邊和高原的藏民們說藏語,基本符合真實情況(這樣表現的另一個好處是:藏民們說藏語,同時可以讓那些西方的右翼分子無刺可挑)。……算了,越扯越遠,國際新秩序的部分就到這里,黑人總統遭遇世界末日諷刺奧巴馬ZF無能之類的解讀先不管,肯尼迪號撞翻白宮時流露出的反戰情緒也暫且不論,接下來不妨談談ZF陰謀論。 《X檔案》被追捧的一大原因即科幻和神秘往往覆蓋在ZF陰謀論的包裝之下。對於這一概念,艾默里奇本人顯然也深信不疑,《獨立日》和《哥斯拉》里都有ZF秘而不宣的情節,《2012》當然不能例外。世界末日的懸疑程度,可與黛安娜王妃的車禍、瑪麗蓮·夢露的暴斃、羅斯威爾事件的眾說紛紜相提並論,而篩選優秀DNA、向富商出售船票等機密事宜卻在暗地裡緊鑼密鼓地次第執行著;災難來臨時,平民百姓盡是精英的犧牲品。 ——這一點還牽扯出理性與人性的矛盾。如果沒有「放棄89歲高齡的母親的國務卿」這類理性過頭的人監控,整個「卓明谷計劃」不可能順利實施;反過來說,在三號方舟無法啟動時,導演的立場歸根到底還是人性,還是選擇了以人為本地敞開懷抱。正如皆大歡喜的結局,編繪了錯綜、大氣、暗藏ZF陰謀論與國際新秩序的群像故事,展示著高超、完美、全心造夢的電影技術,流露出認真、謹慎、著力寫實的創作態度,同時沒忘記歌頌雖然天真盲目、但始終單純美好的人性。……對中國的電影產業而言,前三個方面反而更動人、更具現實意義、更值得我們欣賞和學習(連賓利車的植入廣告都那麼討人喜歡)。希望能在有生之年親眼看到中國拍出《2012》這樣精良、完備、自圓其說的優秀商業片。
D. 《這個殺手不太冷》的影評。
《這個殺手不太冷》的主題是多樣的,可以概括為個人與外界的格格不入、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文化的激烈碰撞和對生命的尊重,以及救贖。
「個人」指的是該片中的兩位主人公,他們面對的世界是一個冷漠的、被扭曲了的空間。城市中的景象則有點像是置身籠中,不規則的、歪曲的、變形的城市構圖隨處可見,整體色調偏於暗色。城市、高樓,這些都是人類發展的結果,但伴隨它們而來的,除了先進的科學技術,也有不斷滋生、蔓延著的罪惡。
最具反諷意味的是,傳統意義上代表了正義與秩序的警察局,在這里成了邪惡與暴力的源頭。警察局同樣也是高樓中的一座,是整個社會的權威,卻成了邪惡世界的主陣地之一。該片表達出了導演對世界、對社會的控訴和不信任。那看似無關緊要的敘述其實是在探討著人類自身所共存的終極話題。該片賦予了兩位主人公熱烈而溫和的情感基調,對「愛情」的表現是朦朧、曖昧的。除了愛情外,該片採用的各種類型元素之間的分量相對均衡、融會貫通,形成整部影片應有的風格。(《電影精品解讀》評)
該片使觀眾看到的是人性泯滅到復甦的全過程,片中的音樂製作精良,優美的旋律烘托出了故事的真諦,起到了煽人淚下的效果。(新浪評)
該片中充滿著藝術的氣息,甚至殺人的現場也像藝術品一樣的獨特和唯美。導演在片中更多的表達了對現實中生活中一些丑惡事物的批判。除此之外,還講敘了陌生人之間的友情與為愛獻身的精神。(《青年報》評)
(4)洞法國電影影評擴展閱讀:
《這個殺手不太冷》是由呂克·貝松編劇並執導,讓·雷諾、加里·奧德曼、娜塔麗·波特曼主演的動作片,該片於1994年9月14日在法國上映。
該片講述了一名職業殺手萊昂無意間搭救了一個全家被殺害的小女孩瑪蒂爾達,他和小女孩互生情愫,最後他為了救瑪蒂爾達而身亡的故事。
影片簡介:紐約貧民區住著一個義大利人,名叫里昂(讓·雷諾 飾),他是一名職業殺手。一天,鄰居家小姑娘馬蒂爾德(娜塔莉·波特曼 飾)敲開了他的房門,要求在他這里暫避殺身之禍。原來,鄰居家的主人是警察的眼線,因貪污了一小包毒品而遭惡警剿滅全家的懲罰。馬蒂爾德得到里昂的留救,開始幫里昂管理家務並教其識字,里昂則教女孩用槍,兩人相處融洽。女孩跟蹤惡警,貿然去報仇,不小心被抓。里昂及時趕到,將女孩救回。他們再次搬家,但女孩還是落入惡警之手。里昂撂倒一片警察,再次救出女孩並讓她通過通風管道逃生,並囑咐她去把他積攢的錢取出來。里昂則化裝成警察試圖混出包圍圈,但被狡猾的惡警識破,不得已引爆了身上的炸彈。
資料來源:網頁鏈接
E. 電影影評
首先要看你自己對電影的愛好程度如何,然後你自己一定要做到對什麼電影都有敏銳的感官,也就是說你不要偏愛什麼類型的電影,然後你要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和你對電影的了解,不要為了賺錢而忽視了自己的愛好
我找回來的:
星期天的下午,媽媽和我一起在網上觀看了一部電影——《兩個小八路》。
這部電影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兩個小八路---孫大興和武建華與日本鬼子英勇斗爭的故事。他們的機智和勇敢深深的打動了我,久久不能忘懷。他們雖然年齡很小,但是在困難面前,甚至有生命危險也不退縮,勇往直前,終於出色的完成了戰斗任務。充分表達了他們對祖國的熱愛,也表達了對日本鬼子的仇恨。
由此想到了我自己,和他們相比我還有很多不足:在生活中,我的膽子並不是很大。記得有一次,媽媽去上自習,爸爸也不在家,我一個人在家做作業,最後害怕的大哭起來。在課堂上也是,老師提問我問題時也常常緊張得低下頭不說話。有了問題也不敢去問老師。現在仔細想想,這兩個小八路面對著敵人粘滿鮮血的刺刀,都能做到面不改色,心不跳,而一點點小事就我嚇成這樣,真是慚愧極了。所以我覺得應該向影片里的那兩個小八路學習,學習他們的勇敢,改掉自己膽小的缺點。
有些事情我不是很明白,是媽媽幫我弄懂了其中的道理:媽媽說我們今天所得到的幸福生活,是無數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所以一定要珍惜,從小就要刻苦學習,熱愛勞動,堅持鍛煉身體,將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處的人。
[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是神話小說[西遊記]中一段精彩的故事。孫悟空的堅強、勇敢,善惡分明;唐僧的心善耳軟,偏聽偏信,以致錯把妖魔當成好人;豬八戒的頭腦簡單,怕吃苦,在故事裡都有生動的刻畫。故事對讀者有深刻的教育意義,歷來為人民大眾所喜愛。
取材於小說《西遊記》。 西天路上,雲山萬重。唐僧師徒四人為取真經,歷盡千辛,來到宛子山前。在宛子山波月洞內,有一個千年屍魔白骨精,兇殘、狡猾並善於偽裝。為使自己長生不老,它一心想吃唐僧肉,但畏懼神通廣大的孫悟空。它利用孫悟空外出巡山的機會,先後變成上山送齋的村姑與朝山進香的老嫗,花言巧語使唐僧和八戒上了當,可兩次均被孫悟空識破並打死它的化身。而唐僧卻不辨人妖,反而責怪孫悟空恣意行凶,連傷母女兩命,違反戒律。白骨精第三次化為一個老丈,利用唐僧面慈心軟、善惡不分的弱點,三施攻心計,孫悟空一…
《賣火柴的小女孩》,童話故事。寫的是一位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凍死街頭的故事,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表達了作者對小女孩悲慘遭遇的深切同情。《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作者是安徒生。安徒生生於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貧困不堪。1835年開始寫作童話。
《白雪公主》
本片是世界電影史上第一部長動畫片,根據格林童話改編,迪斯尼公司出品。故事主要講述白雪公主因為美麗漂亮而被其後母妒忌,發誓要把她置於死地。但白雪公主先後得到武士、森林鳥獸及七個小矮人的幫助,逃過了一劫又一劫,後母則自食其果死於山崖下。這部影片的藝術成就在於:它第一次拓展了動畫片的容量;採用了多層次動畫攝影機;賦予影片畫面以鮮明的構思層次、透視關系和景深感。此片的故事、布景、音響、導演、動畫、配樂和色彩,乃是讓觀眾完全身臨其境的七大法寶。
F. 法國電影《洞》le.trou
◆原 名:Le Trou
◆譯 名:洞
◆導 演:雅克·貝克 Jacques Becker
◆演 員:米歇爾·康斯坦丁Michel Constantin .... Géo
吉恩·凱樂蒂Jean Keraudy .... Roland
菲利普·勒魯瓦Philippe Leroy .... Manu
Raymond Meunier .... Monseigneur
Marc Michel ...
◆類 型:驚悚/劇情/犯罪
◆片 長:132分鍾
◆上 映:1960年
◆國 家:法國
◆語 言:法語
◆字 幕:外掛中英文 點擊下載
◆文 件:2x49x15mb
◆鏈 接:http://imdb.com/title/tt0054407/
◆評 分:6.7/10 (1,336 votes)
◆顏 色:黑白
-----------------------------------------------------------------
◆視頻尺寸:640x384
◆壓縮格式:XviD + MP3
-----------------------------------------------------------------
◆簡 介:
法國犯罪片大師雅克·貝克(《金盔》、《金錢不要碰》)生前最後一部作品,榮獲法國電影評論協會最佳影片獎、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外語片和最佳外國男演員提名、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提名、法國《電影手冊》十大佳片之一,被評論界認為是「電影史上最緊張激烈、最強有力的、最震撼人心的犯罪題材影片」。
一群被關押的犯人計劃了一個驚心動魄的逃獄行動,他們決定在牢房的牆上挖一個洞,影片圍繞他們挖洞的過程展開,但這群犯人的空間和行動總是受到各種各樣的限制……
本片是法國電影史上最著名的黑色電影之一,犯罪片大師雅克·貝克起用了一班名氣不大的演員,將《洞》拍攝成為一部經典越獄片,不但情節豐富、引人入勝,而且可以稱得上是一部真正的藝術傑作。
評論:
克勞德是個在押犯,因為監舍需要修理而搬到了11號牢房,牢房裡的四個人抱怨太擠,卻不得不服從監規接受新的一員。彬彬有禮的克勞德也終於獲得了四個人的認可,這時他發現他們正在策劃一起精心謀劃的越獄。作為室友他也加入其中。他們准備掘地三尺挖個地洞逃出去,羅藍德是他們的頭,他們利用一切工具去挖地道,正當他們快要成功時吉奧卻說為了他的媽媽他不想越獄了,而克勞德的妻子妹妹帶來了一個意外的好消息,克勞德似乎可以順理成章獲得自由。面對這樣的局面,五個本來一條心的人將會怎樣選擇,那些不願等死的人會成功嗎?他們中出現的那個告密者又是誰?他的結局是什麼?
這的確是一部可以說是電影史關於逃獄的最偉大的影片,我們後來所津津樂道的《肖申克的救贖》在他的面前簡直不值一提。法國電影有著哲學依託,雅克·貝克的這部明顯有著存在主義的影響。囚犯需要越獄卻在關鍵的時刻一個人的因為不被起訴而面臨著危機,這種極端的境遇發人深省。導演塑造了五個個性鮮明的人,馬努的謹慎、羅藍德的狡猾、吉奧的兇悍,「閣下」的裝傻。他們出於各種目的齊心協力准備逃獄,險象環生卻鍥而不舍。法國人特別喜歡具體描繪犯罪細節,有一大半鏡頭是描寫他們鑿洞的艱辛和智慧,這些和人物特寫鏡頭的穿插形成強烈的戲劇沖突。布列松的《扒手》和梅爾維爾的有些偵探片都是如此。雖然過於繁瑣,卻更加豐富了人性和觀眾心理緊張度的製造。法國影評人對他們在鑿洞和鋸鐵窗時的音效覺得過於響,其實,導演這里所表現的是觀眾對這一聲效心理反映的誇大,這是導演的高明所在。
導演的鏡頭組接也特別流暢,羅藍德等人查看地形的背影一下跳切到回途使得電影的鬆弛相得益彰,而他們迭羅漢圍著柱子和獄警捉迷藏的鏡頭非常驚險,壓得人喘不過氣,吊足觀眾胃口。巴黎的下水道為犯罪電影提供了永恆的養料。為了知道時間他們竟然設法偷了醫務室的玻璃瓶製造沙漏,這個段落的鬥志斗勇可謂是此類影片的經典。他們打偷東西的水管維修工是促進克勞德心理轉化的一個點,這些細節的安排讓劇情的推進有了更加合理的心理動機。而典獄長的臨檢差一點讓他們前功盡棄,這些沖突點讓這部兩個多小時的電影一點也不沉悶。
細節上的監方的繁瑣檢查他們的包裹其實是反證他們越獄工具的得之不易。監房間靠囚窗傳遞東西猶如雜耍。而他們在掘進地洞的時候用來觀察外部監警的動靜的竟然是一柄牙刷上的一塊小玻璃。這個畫面在影片里出現多次,直到最後一幕當他們為了地洞挖成馬上可以呼吸到自由空氣而興奮異常的時候,那麼小鏡子的另一面讓這部黑色電影達到了高潮。而法國電影人對於境遇和人性的認識也高於美國人,具有更大的現實意義。
片子兩位主要演員米歇爾·康斯坦丁和菲利普·勒魯瓦當時都是非職業演員,後來都因為演技出眾成為了巨星。這部幾乎沒有女性鏡頭甚至除了背景聲沒有音樂的室內劇影片卻能讓人津津有味,所以決定電影成敗的首先是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這是我們中國電影最缺乏的。
http://lib.verycd.com/2005/12/13/0000079412.html
G. 《美國往事》影評 ,
細論《美國往事》
本片導演賽爾喬·萊翁內是義大利人,受好萊塢的影響較深,他認為好萊塢電影最能引起觀眾的興趣,因此他導演的影片大都與美國有關。萊翁內是位嚴肅的有藝術追求的導演,以義大利式的西部片(也稱作是「通心粉」西部片)著稱,代表作有《一把黃金》、《再多一點美金》和《好的、壞的、丑的》。這三部作品都由美國著名演員伊斯特·伍德主演並獲得世界范圍的成功。他最得意的作品是以美國近百年歷史為背景的「美國三部曲」,即《西部往事》、《革命往事》和《美國往事》。《西部往事》表現19世紀末早期移民在美國的生活及其開發西部時的故事;《革命往事》以政治為背景,描寫政治在美國的作用及美國與鄰邦的關系。《美國往事》則是20-60年代美國大城市生活的縮影。《美國往事》的視角是獨特的,是義大利人眼中的美國形象,可以說,這部影片是對好萊塢創造的美國形象的一種批評。
萊翁內在60年代看到這部小說,一眼就看出原作很「電影化」,書里的我好象好萊塢電影的畫外音,於是決定將它拍成警匪片。從醞釀劇本到上映,前後化了13年時間,其間聘請了工五位義大利著名作家為他改編劇本,其中有萊昂納多·本瓦努蒂、批埃洛·德貝爾納蒂、弗蘭科·費里尼、恩里科·邁蒂奧里、和弗蘭科·阿卡尼,最後,萊翁內的劇本採用了每位作家改編中的一部分。《美國往事》相當集中地體現了導演對美國的「想像」。影片原版長4小時25分鍾,在戛納電影節上放映版本長3小時40分鍾,在美國上映僅2小時30分鍾。影片上映後不僅受到美國觀眾的首肯。連愛挑剔的美國評論家也認為這部描寫黑社會的影片格調不俗,製作精美。該片被美國《洛杉磯時報》評為1984年10部最佳影片之首,法國影評家評論80年代十佳影片,《美國往事》也榜上有名。
影片只選取原作中的幾個人物和幾件事件,採用典型的好萊塢敘事結構。所不同的是,本片通過主人公面條的回憶將故事逐漸展開,故事始終在面條和邁克斯之間一種理還亂的債務糾葛中進行。
面條是個猶太移民,一個住在紐約動區貧民窟里的窮孩子,為人「義」字當頭,對不惜朋友赴湯蹈火,是個不乏浪漫色彩、幻想型的人。他愛沖動,這決定了他要為小兄弟報仇並飽受牢獄之苦。他的性格不能改變他下層人的社會地位,並決定了他終生伴隨著內疚和悔恨的命運,他的出路是逃到大煙繚繞的夢境里。躲避現實。
邁克斯是個注重實際而懷有野心的人,他心狠手辣又善於隱藏自己。他狡猾、放縱、自私而不擇手段,作者把他推上政治舞台最後又讓他絞死在垃圾車里,並非出於偶然。面條和邁克斯是一隊矛盾,在小街上初露鋒芒時兩人旗鼓相當,可是從他們開始合夥時起,影片就展現出兩個人不同的個性和行為方式,預示了他們不是一條船上的人。影片採用情節劇的因果關系,成功地刻畫了這兩個不完美或曰不可愛的人物,顯然導演並不想讓觀眾去與這兩個人物認同。
影片的時空結構處理頗有特色。故事發生的主要時間是施行禁酒令時期,在美國禁酒令迎合了基督教新教徒的某種禁慾苦行的傾向和注重自製、勤奮、節儉和道德的行為方式。影片恰恰就是從酒店開始,接著引出了唐人街上華人開的大煙館,印尼人開的皮影戲院,台上演的是印度古代神話《羅摩衍那》,這種象徵東方古代文明和落後的文化現象出現在象徵西方文明的美國,作者是有意這樣安排的。影片大量運用移民居住的窮街陋巷、非法經營的酒店、地下妓院、販運私酒、匪徒的肆意行為作為敘事的載體,隱喻了那個時期美國是個康尼島式的奇境,也是導演對於逝去的美國神話的一種再創造。故事的首尾都在大煙館里進行,兄弟們死後面條跑到大煙館里,借鴉片製造的幻覺瞬間消愁解悶,那個瞬間是完美而快樂的,是超時空的。故事結束時,面條又回到唐人街,看著皮影人的晃動,又躲進鴉片的迷幻里。這一次他笑了,大半生的內疚和悔恨隨著煙霧飄散了,時間滯留在他充分享受歡樂的時刻,面條似乎領悟:往事不過是南柯一夢。
在《美國往事》中,用了很多的閃回和倒敘鏡頭,時空交錯。這種結構為本片表現特定的內容和情緒起了很大的作用。開頭部分,煙館里長達幾十秒的電話鈴響讓故事閃回到困擾主人公的事件中,觀眾隨之進入1933年。35年後,面條返回紐約,影片通過牆洞里的一雙眼睛,閃回到久遠的1921年,回溯了面條童年到青年時代的生活經歷。面條從電視上看到一條新聞,他的回憶又引出一段閃回,隨著面條的回憶,觀眾了解了邁克斯和奧唐奈的關系,當面條面對參議員時,他沒有像當年為小兄弟報仇時那般沖動,影片藉助閃回再現了面條記憶中美好的時刻,讓觀眾清楚地知道,飄零了半生的面條,心中留存的不是根,而是對「美好往事」的回憶。這種敘述方法不僅未讓觀眾在三小時里感到厭煩,反而感受到一種超越時空的刺激。
音樂在這部影片起著重要的作用。觀眾在欣賞影片的始終,無時不在感受音樂的力量。長迪吹出緩慢、哀怨的而略帶懷舊的情調。無論是黛布拉舞蹈場面,窮孩子搞惡作劇的場面,還是搶珠寶店時面條對卡蘿爾施暴的場面,無不伴隨著優美的旋律,音樂的作用旨在闡釋主題,用音符去述說一段值得回憶的往事。「上帝賜福美國」、「夏日時光」、「昨天」、「日日夜夜」等歌曲和配樂無不再現了敘事的年代,增加了影片的真實感。
影片的攝影相當講究,畫面的明暗處理十分得體。回憶的鏡頭,多採用近似黑白的攝影,有些場景,如販運私酒的船航行在河面上,面條、邁克斯和兄弟們在水中嬉戲,透出一種朦朧的美,甚有感染力。又如面條請黛布拉吃飯時,畫面非常明亮,場面出人意料的豪華,飯店的輝煌燈火映照在海灘上憧憬愛情的面條身上,明暗適度,情調十足,使觀眾感同身受。
《美國往事》是一部創作嚴謹、觀賞性很強的影片,其藝術成就就超過了它的姊妹篇。有人曾經把這位義大利導演當作美國人,對此,萊翁內頗為得意。
H. 求一篇用蒙太奇分析一部電影的影評
蒙太奇運用淺析——評電影《肖申克的救贖》
一部好的電影,故事要精彩,演員要表演出色,蒙太奇技巧的運用也甚為重要。不同的蒙太奇手法在不同場景中的作用也大不相同。在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導演就用到了很多蒙太奇手法,本文就淺析此電影中蒙太奇的應用。 這部電影中比較典型的蒙太奇手法包括平行蒙太奇、顛倒蒙太奇、隱喻蒙太奇、對比蒙太奇等等。 電影剛開始是在法庭上,安迪一邊受審一邊回憶案發當晚發生的事情,這期間導演就運用了敘事蒙太奇中的平行蒙太奇,不斷切換在案發現場和法庭上兩個時空的鏡頭,截取了案發當晚的片段,既敘述了安迪的獲罪,又留有懸念,讓觀眾產生疑問,為故事後來的情節做鋪墊。 安迪被發現出獄的那天早上,監獄長發現牆里的洞之後,由瑞德的旁白引出,導演運用了顛倒蒙太奇。鏡頭回到了安迪剛開始挖洞的時候,自此開始依次展示安迪的越獄之路,包括挖洞、撒石頭、換賬本、爬下水道,這期間一直有瑞得的旁白,介紹了安迪出獄的前因後果,以及他出獄後監獄長和獄警獲刑的情景。這些鏡頭組合起來形成了電影的一個高潮,之前的謎團一一解開,包括安迪用來挖洞的小錘子是藏在聖經中的。安迪在銀行中取款的時候,臉上面帶微笑,估計很多觀眾此時也都會會心一笑,不由得對出獄前後的情節設置贊嘆不已。這就是顛倒蒙太奇達到的效果,講述了事件的前前後後,綜合起來形成一個整體故事,精彩至極。 電影中有兩處用到隱喻蒙太奇,讓我印象深刻。一處是監獄長查房,查到安迪的時候,監獄長拿起安迪手中的聖經,走的時候說了一句「Salvation lies within.」意思是拯救之道就在其中。從後來的劇情得知小錘子就放在書中,聯繫到這兩個畫面,一語雙關,巧妙至極,又不由得對安迪的鎮定感嘆不已。另一處是監獄長的遮住保險櫃的字綉,「審判即將到來」,正好說的是監獄長即將得到審批,正義得到伸張。 另外,再說說鏡頭的切換。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個地方是安迪被關了兩個月監禁之後,出來後和瑞德在牆下談話那一段。這個地方,安迪對瑞德說了他出去的計劃。這一段的鏡頭都是特寫,比較緩慢,音樂也比較舒緩。鏡頭在兩個人之間切換,讓人感覺對方說話的時候望著他,讓觀眾感受他們的內心活動,尤其是安迪,談到出獄的時候臉上流露著憧憬,彷彿已經出獄了;然後是瑞德,瑞德在聽安迪講的時候,臉上露出擔憂的表情。這些都增加了劇情的緊張程度,與接下來的劇情對比,產生很好的發差效果,使故事更深入人心,這里導演用的就是對比蒙太奇。 當然,電影中用的鏡頭剪切、組合等還有很多地方,這些地方和這個故事合成一個整體,產生了精彩的效果。此次,就做這些簡單的探討。
——借用網友fcong的原創
I. 法國電影《兩小無猜》觀後感
兩小無猜》是一部令人著迷的法國愛情電影。小男孩朱利安和小女孩蘇菲的相遇即開始於這樣一場孩童的鬧劇,一個精美的鐵盒子就是他們游戲的見證。說臟話,擾亂課堂,在校長室小便,內衣外穿„„一個游戲兩人一玩十多年,他們什麼都敢,除了承認彼此相愛。
索菲是波蘭移民(相當於進城農民工),住貧民窟,常年受到種族歧視,自家門上被法國人塗了臟話;朱利安則是大城市中產階級。小學時在校車上,全班只有朱利安沒欺負索菲;高中時索菲追去朱利安家裡,他的父親在甩給了她幾張鈔票後把她轟了出去;成年後二人重遇,當女招待索菲表示男友叫「謝爾蓋·尼莫夫·尼莫夫維奇」時,工程師朱利安不假思索地接道:「你怎麼找了個名字這么長的?」
你可以對政治、地緣、宗教一無所知,卻不可能不在潛移默化間受到它們的影響,因為「成長」是支殘暴的筆,能將你這一張白紙塗得面目猙獰。朱利安站在成人世界的大門前久久徘徊,激烈掙扎了一番後還是將索菲放棄,這是因為他錯誤地以為社會偏見遲早也會吸收了自己。隨後他每年休五周假每季度做八次愛,循規蹈矩地喪氣,按部就班地窒息;由於父親曾在他的婚禮上向前來攪局的索菲大發雷霆,他在十年不見索菲的同時亦十年不見父親,藉助遷怒將與過去有關的一切埋葬了個徹底。
但真正的過去怎麼可能過去呢?青梅竹馬的相伴起始於無所謂性的年齡,以「伊甸園」段落標志了性別意識的覺醒,而後她面對他掀起裙子,為了擁吻爬上車頂。這是一個普遍的困境:少年和少女為了彼此流血流淚、瀕臨上吊,最後她成為了一直想撥通卻始終沒勇氣的號碼,他淪為了徵婚啟事上冷冰冰的條件。可是朱利安與索菲的羈絆太過強烈,它勝過麻醉劑、可卡因、LSD、性、口交與淫亂party,甚至勝過自由、勝過生命,這就促成了他們的幸與不幸。
這是兩顆孤獨的魂靈。索菲的家長對她不管不問,任由她在朱利安家一睡十年;朱利安幼年喪母,與父親間則始終無法交流。小學時索菲在他母親的葬禮上放聲高唱,這象徵著她就此接替了他的母親。戰爭小說里反復寫士兵死前不停喊「媽媽」,因為母親是他與世界之間的紐帶,無論他們之間曾因瑣事發生過再多摩擦,也無法割捨這層強勁的聯系。沒有紐帶意味著眼前是空白心中是黑洞,再貪婪的攫取也無法將這巨大的孤獨填補;而索菲與朱利安竭力爭取才獲得了彼此,這段感情的純度之高、烈度之猛,令朱利安的父親也無法插足。
這個思路似可用於解讀父親的種種詭異行徑:他允許少女索菲在家中一睡十年(從中可以窺見他對兒子真誠的關心),卻不允許二人在成年後繼續見面——我的猜測是,既然家庭的維系本需剛柔並濟,那麼喪母之痛大概令這對父子籠罩於「倖存者負疚」,調和缺失之下他們剛對剛、硬碰硬,本不存在的矛盾漸漸成型。所以父親之所以會對朱利安高喊「你要索菲還是要我」,乃是嫉妒在壓抑多年後的一朝爆發:他沒能在兒子的世界裡占據哪怕一寸之地。
傷害源於在乎,愛與恨本系雙生。《兩小無猜》妙就妙在,它以「敢不敢」編織了一張糾結的巨網,將一切人類情感收入囊中,以兩個人的相愛相殺,表現了法國人對移民的復雜心態、現在與過去的緊密交織以及因無法面對自我而鑄就的進退兩難——倘若將之視作一種比擬而不以現實主義的眼光去批判,這個游戲也就無所謂「變態」。影片的浪漫之處,恰恰在於它將「對抗」演繹到了極致:「敢不敢」是索菲與朱利安愛的形式,相殺是心理上的激烈交合,平淡的生活殺人於無形,毀滅性的激情綿延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