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看完電影《最後的決斗》,你有什麼想說的
我想說這是一部非常精彩的歷史劇情電影,值得一看,而且看了絕不會後悔。這是一部2021年新上映的改編版電影,導演是雷德利·斯科特,主要演員有朱迪·科默、馬特·達蒙、亞當·德賴弗等。電影講述的故事發生在14世紀的法國,兩個騎士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從昔日的好友變為反目成仇的敵人。在極端的憤怒之下,他們進行了最後一次的比武較量,結果是以一方的死去為代價而結束這個故事。
對我來說,這部電影滿足了我的期待。裡面的戰斗場景非常逼真,生動。配樂也選取的恰到好處,幾位主演的演技也非常好。劇情層層遞進,引人入勝。總而言之,我很喜歡這部兩個半小時的電影,一點也不會覺得它很長。我還打算去讀一讀原著,也許會有不一樣的體驗。
Ⅱ 最後的決斗 真實事件
電影《最後的決斗》根據中世紀法國最後一次經由戰斗判決是否有罪的真實故事改編而成。
騎士讓和鄉紳雅克曾經是親密無間的好友,後來因為利益成仇敵,雙方明爭暗鬥。背負家族榮耀的讓打仗回來後他妻子瑪格麗特說雅克趁讓不在家時侮辱了她。
這讓他怒不可遏,向法國國王請求與雅克決斗,根據決斗結果決定雅克是否有罪。
如果讓勝利了,證明他的妻子說了實話,雅克侮辱了她,雅克就有罪將被絞死。如果雅克勝利了,說明瑪格麗特在說謊,瑪格麗特將被燒死作為她誣告雅克的懲罰。
最終讓擊敗並殺了雅克,最後瑪格麗特生下了雅克的孩子,又給讓生了兩個兒子,讓戰死後雅克的大兒子羅伯特繼承了讓的家產。
故事是很簡單的故事,電影用羅生門的手法先後展示了女主的丈夫讓、雅克和受害人瑪格麗特三人的不同視角。
電影中讓、雅克和瑪格麗特的視角中各有各的真相,甚至和其他人的視角大相徑庭,巧妙地把這場史詩決斗用更高明的方式講成了一個女性故事。
Ⅲ 最後的決斗誰說的是真的
最後的決斗結局是開放式的,三個人說的話都有可能是真的,讓觀眾自己判斷,就好像黑澤明導演的羅生門一樣。
雷導的《最後的決斗》算是年末的一份驚喜,三個視角的故事引向一場決斗,雖然多視角敘述很容易讓我們想到黑澤明著名的《羅生門》,然而本片拋棄了「不同視角的謊言」,而是以「不同視角的真相」作為敘事的主軸。
所有人都在講述自己所確信的真相,而真相與真相之間的細微差異反折了三人的內心,這是一個舊日時代的女性慘劇,並以三個視角反復講述,每一次,都像是片中那兩個只顧自己聲名的男性一樣,碾過女主那已傷痕累累的內心。
影片劇情:
電影名字叫《最後的決斗》,縱觀整部電影,決斗的意義實際上不大,我們其實只需要一個結果。需要一個「正義」的結果,可是這個結果電影里的所有人都不關心,除了瑪格麗特。
自稱為了瑪格麗特冒著生命危險發起決斗的讓,其實一點都不在乎瑪格麗特受到的傷害和屈辱。當瑪格麗特說雅克強暴了自己時,得到的不是丈夫的寬慰,而是丈夫的責問和獸欲的宣洩。他只在意自己的面子和榮譽。
他甚至利用這次妻子被強奸這個「機會」向多次羞辱他的雅克報復,他只想通過決斗來洗刷瑪格麗特作為自己的妻子被人染指所帶來的的屈辱。
Ⅳ 斯皮爾伯格導演的電影<<決斗>>是什麼意思
史蒂芬斯皮爾伯格的第一部影視作品《決斗 DUEL》。
故事很有意思,一個大叔開著紅色轎車在高速公路上飛馳,遭遇一輛重型卡車。起先重型卡車似乎在和他玩游戲,時快時慢,一會兒在前一會兒在後。但是沒過多久,產生了殺氣,重型卡車幾度試圖撞擊小轎車,甚至差一點把小車撞飛。主人公覺得很奇怪,他試圖告訴路人或者報警,但是不是人們不信他,就是電話亭被大卡車摧毀,總之一直就沒有人能幫到他。怪誕離奇的事情不斷發生。大叔歷盡千辛萬苦,史盡一切辦法,非但沒能甩掉大車,反而令危險一次次襲向他。最後..................
追擊——對於斯皮爾伯格的電影來說,這似乎是一個無處不在的表現形式,從初出茅廬的斯皮爾伯格在1971年僅用10天時間就導演完成的第一部電視電影《決斗》開始,追擊的主題就升華為善與惡、好與壞之間相互關聯的紐帶。這部成本僅為30來萬美元的公路追擊片將斯皮爾伯格在電視導演時代的鋒芒盡展無遺,該片張力十足,扣人心弦,在歐洲上映時竟為環球公司賺來幾百萬美元,令圈內人士刮目相看。本片規模雖小卻吸引力超長,通過描述兩輛車之間的追擊和逃命,最後直到懸崖邊才獲救的故事,展現了一場長達90分鍾的汽車追逐和人物心理戰。一大一小的兩輛汽車,就如同拳擊賽場上的兩個重量級別差異甚大的對手,他們的對決讓觀眾心懸不安。而在那個時候,年輕的斯皮爾伯格就知道如何使緊張刺激的劇情在一動一靜間層次分明,內容在奇特之外還要別有內涵,直將氣氛壓逼至最後的大決斗高潮。該片被影評人士譽為歷來最傑出的美國電視片之一
1969年,他為ABC拍攝了電影《決斗》,,成本僅30萬美元,斯皮爾伯格也只花了十天時間就完成了拍攝,在16天的時間里,賺得了500萬美元的全球收入。並且被以為是有史以來最好的美國電視節目之一。《決斗》在歐洲播出之後,為環球公司賺得幾百萬,取得了評論和商業雙方面的成功,斯皮爾伯格的名氣開始確立。
Ⅳ 求一部外國電影名字
斯皮爾伯格早年的電影 《追殺》(又名《決斗》,英文名《Duel》)
70年代上映 《追殺》的主人公戴維·曼是一個很典型的老實人,他開車上路是為了去收一筆對他來說很重要的賬。在高速公路上,他超過了一輛冒著黑煙氣味難聞的卡車,誰知這下可捅了大漏子,卡車司機從此開始一路對他進行瘋狂的追殺。在90分鍾的電影里,這輛瘋狂卡車的駕駛員始終沒有露面,他為何非要將戴維·曼置於死地也一直沒有交待,這使得整部影片籠罩在一種莫名的恐怖之中,隨著劇情地發展,駕駛員是誰已經不再重要。影片的最後兩輛車一同滾下了山坡。戴維在最後關頭跳下了汽車,他終於依靠智慧和勇氣成為這場死亡游戲的勝利者。
Ⅵ 最後的決斗劇情解析
影片《最後的決斗》圍繞中世紀法國的一起性侵案展開。受害者是卡魯日的妻子瑪格麗特,這部電影讓瑪格麗特、卡魯日和肇事者勒格里分開「呈堂證供」以三章節探討案件真相。
由於立場不同,卡魯日和勒格里在描述同一件事時,雖然細節相差甚遠,但背後的人物形象卻是千里之外的謬誤。在利摩日戰爭中,卡魯日英勇無畏地獨自沖向敵人的戰斗,並強調他在戰場上拯救了勒格里的生命。
然而,從勒格里的角度來看,卡魯日並不聽從他無法堅持的命令。他魯莽、沖動、簡單。他心胸正直,帶領大家拯救了卡魯日的生命。藉助這種多視角的敘述,觀眾可以通過交叉論證看到人物自我宣傳與他人證明的巨大差距。
在《最後的決斗》中,我們看到了14世紀法國宗教狂熱、嚴格的等級、虛偽和腐朽的社會現實。這個社會將男性的生存降低為動物戰斗和動物享受,將女性的地位降低為可交易的商品、無情的慾望工具和追求效率的生育機器......
Ⅶ 求一部電影名
追殺
斯皮爾伯格的
片 名: Duel
譯 名: 決斗 | 飛車殺機 | 公路驚魂 | 飛輪喋血 | 追殺
導 演: ( 斯蒂文·斯皮爾伯格/史蒂芬·史匹柏 Steven Spielberg )
主 演: (丹尼斯·韋弗 Dennis Weaver) ( Eddie Firestone) ( Gene Dynarski) ( Tim Herbert) ( Charles Seel) ( Alexander Lockwood)
上 映: 1971年11月13日
該片的故事情節十分直接明了。只是講述了一個普通的銷售員大衛,在一次公務旅程中駕駛的小轎車遭到了一輛不懷好意的大卡車的追殺,片中的卡車就象陰影和夢魘一樣揮之不去,在每時每刻都追趕著他!!!
故事很有意思,一個大叔開著紅色轎車在高速公路上飛馳,遭遇一輛重型卡車。起先重型卡車似乎在和他玩游戲,時快時慢,一會兒在前一會兒在後。但是沒過多久,產生了殺氣,重型卡車幾度試圖撞擊小轎車,甚至差一點把小車撞飛。主人公覺得很奇怪,他試圖告訴路人或者報警,但是不是人們不信他,就是電話亭被大卡車摧毀,總之一直就沒有人能幫到他。怪誕離奇的事情不斷發生。大叔歷盡千辛萬苦,史盡一切辦法,非但沒能甩掉大車,反而令危險一次次襲向他。最後……
追擊——對於斯皮爾伯格的電影來說,這似乎是一個無處不在的表現形式,從初出茅廬的斯皮爾伯格在1971年僅用10天時間就導演完成的第一部電視電影《決斗》開始,追擊的主題就升華為善與惡、好與壞之間相互關聯的紐帶。
這部成本僅為30來萬美元的公路追擊片將斯皮爾伯格在電視導演時代的鋒芒盡展無遺,該片張力十足,扣人心弦,在歐洲上映時竟為環球公司賺來幾百萬美元,令圈內人士刮目相看。本片規模雖小卻吸引力超長,通過描述兩輛車之間的追擊和逃命,最後直到懸崖邊才獲救的故事,展現了一場長達90分鍾的汽車追逐和人物心理戰。一大一小的兩輛汽車,就如同拳擊賽場上的兩個重量級別差異甚大的對手,他們的對決讓觀眾心懸不安。
而在那個時候,年輕的斯皮爾伯格就知道如何使緊張刺激的劇情在一動一靜間層次分明,內容在奇特之外還要別有內涵,直將氣氛壓逼至最後的大決斗高潮。該片被影評人士譽為歷來最傑出的美國電視片之一
1969年,他為ABC拍攝了電影《決斗》,,成本僅30萬美元,斯皮爾伯格也只花了十天時間就完成了拍攝,在16天的時間里,賺得了500萬美元的全球收入。並且被以為是有史以來最好的美國電視節目之一。《決斗》在歐洲播出之後,為環球公司賺得幾百萬,取得了評論和商業雙方面的成功,斯皮爾伯格的名氣開始確立。
Ⅷ 請教電影大師兩個電影名字
自從公元1895年,法國盧米埃兄弟製造出第一台電影機後, 電影這門技術和藝術的結合物就開始風靡全世界,讓無數的人們為之傾倒。而電影大師在電影的發展史上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新技術應用於電影事業,但是,正是這些電影大師們利用他們獨特的眼光、思想,一次又一次的將技術與藝術融和起來,創造了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今天,讓我們再次回顧歷史,了解這些大師以及他們的作品,讓我們再次感受思想藝術的力量吧。
卓別林
說到電影喜劇,人們很自然地就會聯想到卓別林,他在銀幕上以層出不窮的噱頭、 滑稽的表演和他獨創的頭戴破禮帽、腳登大皮鞋、手拿細手杖,邁著企鵝步的流浪漢夏爾洛的形象,給一代又一代的觀眾帶來了無窮無盡的歡笑。然而在這種歡笑背後卻隱藏著人生的孤獨與凄涼。他的喜劇關注「小人物」的命運,將人道主義精神和社會批判因素融入其中,創造了世界喜劇不可逾越的高峰。美國電影史學家路易斯•約可布斯說:"談論查利•卓別林也就是談論電影。美國電影史上還沒有一個人像查利•卓別林那樣,成為全世界這樣珍愛的人物。"
卓別林(1889--1977)出生於倫敦一個貧苦演員家庭,父母都是游藝場的歌舞演員。他的童年動盪不安,10歲時他就進了一個滑稽劇團充當演員,開始獨立謀生。1907年他加入著名的卡爾諾啞劇劇團。1913年他隨團去美國演出,其間與啟斯東公司簽定了合同,開始在製片人兼導演——塞納特手下拍片。
1914年,他演出的第一部喜劇片《謀生》問世。不久,前文提到的流浪漢夏爾洛的形象在他的第二部影片《陣雨之間》中首次登台亮相,成為日後卓別林喜劇電影的重要標志。這一時期他拍攝了大量的短片,以精湛的啞劇技巧、完美的銀幕形象成為聞名世界的喜劇演員。
1923年他創建了自己的查理•卓別林影片公司,成了好萊塢第一個真正獨立製片的藝術家。他一身兼任製片、編劇、導演、演員、作曲,拍出了他一生中最傑出的作品:《巴黎一婦人》(1923年)、《淘金記》(1925年)、《馬戲團》(1928年)、《城市之光》(1931年)、《摩登時代》(1936年)、《大獨裁者》(1940年)、《凡爾杜先生》(1947年)、《舞台生涯》(1952年)等等。
1952年他受到麥卡錫主義的迫害,被迫離開美國。1957年他在英國執導並主演了《一個國王在紐約》,他導演的最後一部影片是 《香港女伯爵》(1967年)。
1972年,他重返好萊塢,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接受了為表彰他「在本世紀為電影藝術所作的不可估量的貢獻」而授予他的藝術成就獎。卓別林關注「小人物」的命運,將人道主義精神與社會批判因素融入他的喜劇之中,創造了世界喜劇電影不可逾越的高峰。
個人感覺:我常常被卓別林的黑白片的形象,雖然都是默聲片,但是,他所塑造的形象常常為人們所稱道。卓別林一直拒絕有聲電影,他認為有聲電影破壞了電影藝術,當然,由於他所處的歷史時代,有些觀點不免帶有局限性,但我們也不能否認,卓別林不愧是20世紀最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電影藝術家,世界上最著名的喜劇電影明星.而他作為偉大的喜劇電影藝術家,最大的貢獻是他把為笑而笑的庸俗「鬧劇」,提到批判現實主義藝術的高度。他以獨特的喜劇藝術表演風格和辛辣的諷刺,尖銳的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同時,表現出對不幸命運的抗爭,對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百折不撓的追求。我們欣賞卓別林的影片,笑,是發自內心的笑;哭,則流著真誠的眼淚。卓別林對電影藝術的偉大貢獻,寫下了好萊塢電影史,乃至世界電影史上光輝的一頁。
斯皮爾伯格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Steven Spielberg) 1947年誕生於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市,其父是個電子計算機專家,其母是位頗有造諧的古典樂典演奏家。斯皮爾伯格自小便喜歡冒險與幻想,又勤於思考。12歲生日那天,其父送給了他一架袖珍攝影機,這使他對拍電影更為著迷。 16歲時,用8mm攝影機拍了一部兩個半小時的科幻片《大光》FIRELIGHT。影片拍成後他的父親租了一家影院放映,一晚上就收入500美元。1969年,拍了《安布林》,這部20分鍾的短片不僅使他獲得幾個電影獎,更引起了「環球/MCA電視劇作人肖恩伯格的注意,為他帶來了份7年的合同,使他成為一名真正的導演。這一年斯皮爾伯格21歲。
1971年為ABC美國廣播公司拍攝了電視電影《決斗》該片用了16天時間投資35萬美元,賺得了超過500萬美元的全球收入,並且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好的美國電視節目之一。
1974年,26歲的斯皮爾伯格進入影壇,他的第二部電影便是帶有里程碑性質的《大白鯊》FAWS,並取得空前的票房成功。從此,科幻與歷險成了斯氏電影的標志。
1993年,執導長達了3個多小時,紀實風格、純現實主義的史詩黑白片《辛德勒的名單》共奪得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在內的七項奧斯卡大獎,同時還獲得全世界所有電影大獎的最佳影片獎。此外,該片獲得七項英國電影學院獎,以及全球獎、全美影評人協會、製片人公會導演公會和克里斯托夫獎的最佳導演獎。同時由他執導類型,題材和風格迥異的《侏羅紀公園》獲三項奧斯卡大獎並創下全球歷史最高票房紀錄。1996年,拍攝《侏羅紀公司》的續集《失落的世界》上映5天收入9000萬美元。
在好萊塢,斯蒂文.斯皮爾伯格不僅是美國人的偶像,更是美國電影的奇跡。
當好萊塢對電影的商業利益日趨看重,而明星們對自己號召力的要求亦日漸增強時,導演便成了擔負這雙重壓力的特殊角色,他們必須同時擁有金錢和才華,這樣才能使他們的影片在藝術上和票房上都很好看,而在好萊塢這份雙項指數的評比中,斯皮爾伯格是當之無愧的龍頭老大。斯皮爾伯格正在成為一個遠遠超出導演范圍的活的傳奇,而他的下步又總是令人難以捉摸。
斯皮爾伯格導演的影片:
《大白鯊》1975 《JAWS》
《第三類接觸》1977 《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ree Kind》
《外星人》1984 《Gremlins》
《紫色》1985 《The Color Purple》
《太陽帝國》1987 《Empire of the Sun》
《胡克船長》1991 《Hook》
《侏羅紀公園》1993 《Jurassic Park》
《辛德勒名單》1993 《Schindler's List》
《失落的世界》1997 《The Lost Word》
《勇者無懼》1998
個人感覺:我有時不得不承認,斯皮爾伯格是電影界的天才,他的這方面的才能早在少年時期就已經顯現出來了。我覺得,他富有豐富的想像力,還有深刻的洞察力。他的作品往往是科幻與倫理道德的化身。在《侏羅紀公園》中,我不只一次為其中宏偉的畫面所震撼,我們彷彿在體會人類偉大的力量,然後又倒在自然的陷阱里掙扎。在《辛德勒的名單》里,我被紀實般的鏡頭所震撼,被人物的精神所感動,歷史又在我們面前重現。在今天好萊塢電影投資與日俱增的情形下,他理智的運用金錢,創造著藝術。他不愧是美國電影的奇跡。
戈達爾
戈達爾1930年出生於法國巴黎,幼年移居瑞士,長大後回到巴黎。他大學時攻讀的是人種學。戈達爾自小對電影就有狂熱的興趣,1950年,他進入法國《電影手冊》編輯部,開始從事專職影評。隨後的十年間里,他整天泡在電影資料館,研究和觀看了大量各種類型的影片,打下了深厚的電影素養的底子。1954年到1958年,他嘗試導演了五部短片。
1959年,在特呂福的幫助下,29歲的戈達爾導演了第一部長故事片《精疲力盡》並一舉成名。
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是戈達爾創作的高峰期,主要影片有《精疲力盡》、《卡賓槍手》、《瘋狂的比埃羅》等。
自1967年拍攝《中國姑娘》以來,特別是1968年法國「五月風暴」之後,戈達爾與當時法國學生運動領導人讓_比埃•高蘭組織了「維爾托夫小組」,聲稱他信奉蘇聯早期「電影眼睛派」創始人吉加•維爾托夫的理論,要用影片作為無產階級革命的武器,同時,「為了攝製革命電影,首先應該對電影進行革命」。戈達爾和它的小組拍了一系列的「政治影片」。其中包括《真理》、《東風》、《義大利的斗爭》、《直至勝利》、以及《一切順利》。
70年代,戈達爾曾遭遇車禍,一度中斷拍片,移居瑞士。直到1980年才重又回法國拍攝故事片,主要有《故事》、《芳名卡門》、《新浪潮》等。
戈達爾作品年表:
《精疲力盡》(1963)
《卡賓槍手》(1963)
《瘋狂的比埃洛》(1965)
《我略知她一二》(1966)
《中國姑娘》(1967)
《真理》(1969)
《東風》(1969)
《義大利的斗爭》(1970)
《直至勝利》(1970)
《一切順利》(1972)
《故事》(1980)
《芳名卡門》(1983)
《新浪潮》(1990)
黑澤明
黑澤明1910年3月23日出生於東京品川區大井町,是8個兄弟的老末。初中畢業後,黑澤明熱中於繪畫,並立志當一名畫家。由於受到哥哥影響,黑澤明在1934年考取助理導演,進入東寶電影的前身「PCL電影公司」拜名導演山本嘉次郎為師,學習導演和編劇。
1943年黑澤明獨立執導了處女作《姿三四郎》,一舉成名,與《海港花盛開》的導演木下惠介同被視為日本電影的新希望。1948年,黑澤明再執導筒,執意啟用三船敏郎擔任《酩酊天使》的男主角,從比,黑澤明和三船敏郎開啟了「黑澤明黃金時代」,成為日本最強的電影拍檔。截至《紅鬍子》為止的17年間,由黑澤明導演、三船敏郎擔綱的作品包括《羅生門》、《白痴》、《七武士》、《生之錄》、《蜘蛛巢城》、《大鏢客》和《天國與地獄》等片。不但1950年拍攝的《羅生門》,翌年在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獲得大獎,從此,黑澤明聞名於世界影壇,三船敏郎也先後以《大鏢客》、《紅鬍子》獲得威尼斯電影節男主角獎,兩人也因而在日本影壇建立了「國際的黑澤,世界的三船」的稱號。
1960年後半年到1970年初期,是黑澤明創作的低潮期,他和三船敏郎的關系突然決裂,從此,兩人不再跟對方說話,也沒有再合作,不過對於原因兩人都是三緘其口。1970年,他根據山本周五郎的小說《沒有季節的城市》改編的電影在票房上失利,黑澤明甚至因而企圖自殺。不過黑澤明很快就再站了起來,1975年他導演的日俄合資電影《德蘇烏扎啦》先後得到莫斯科影展金牌獎和奧斯卡最佳外語片,1980年由法國電影公司出資,黑澤明與三船敏郎再度合作拍攝的《影子武士》則獲得戛納電影節金棕櫚漿。
1985年,黑澤明完成了巨型古裝片《亂人》。晚年的黑澤明熱心於創作古裝片,藝術上的追求也更加執著,作品也具有深沉的哲理內涵。
黑澤明是一個完美主義者,他常常為了一個鏡頭的完美不惜消耗眾多的人力物力。斯皮爾伯格曾說:「 黑澤明就是電影界的莎士比亞。」這充分體現了一位大師對另一位超級大師尤衷的贊嘆。
黑澤明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男性藝術家。他的電影總在描寫日本的武士階層:武士階層的歷史,武士的道德風尚,武士階層的社會作用及演變等,通過藝術去歌頌錚錚鐵漢。黑澤明是不同情弱者的。如果說美國的西部片是美國文化的象徵,美國精神的象徵;那麼黑澤明的武士片也是日本文化的象徵,日本精神的象徵:武士那種忠於自己的團體、盡職、勇敢、正直、富有獻身精神,紀律和克己,以及粗獷的斗爭,是武士的品格,也是日本民族的品格。
他的影片具有十分強烈的影象感和深刻的道德觀念與哲理。他有著其他日本人少有的天資,即嚴密的邏輯思維和深邃的思想,使他成為日本最理念化的導演。他的創作方法十分特別,他喜歡由某一哲理觀念出發進行構思創作。他拍的許多影片都是自成一體的,甚至有時以一個字作為主題。他首先對生活、社會、人生有某一特定的觀念,然後去收集素材,構想人物和情節。這些情節和人物未必是真實的,相反是為了論證作者的哲理而被加工、誇張、強化的形象。電影只是他個人探索人生的試驗。他就是要把人放在試管之中,給予一定的條件和一定的刺激,以測定人的反應。
黑澤明是日本最歐、美化的導演。他曾把莎士比亞,陀斯妥也夫斯基,高爾基等人的作品改編成日本故事搬上銀幕。他也是最善於模仿美國電影的人,把現代化的電影手法與日本的民族傳統巧妙的結合在一起。他的《七武士》是部充滿激烈爭斗,又富有喜劇幽默和深含哲理的娛樂影片。在結構上完全是模仿美國西部片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