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二戰東線有多恐怖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由第一次世界大戰發起者德國為首,聯合日本和義大利為聯盟再次挑起的一場世界性戰役,戰爭范圍之廣,波及國家之多,持續時間之長,都可以稱得上是一場讓人聞之色變的恐怖戰役,二第二次世界大戰也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樣,分為東西兩大戰場,兩大戰場的劃分是以德國為分界線的,一般的來講,東線戰場依然是和一戰那樣屬於對抗蘇聯那邊的,西線戰場也和一戰一樣屬於對抗英國為首的國家。
而這其中發生的幾場戰役更是能夠讓人們認識到東線戰場有多可怕,比如明斯克戰役,這場戰役中德國用了二十天不到的時間將蘇聯軍隊西方面軍大部全部殲滅,並且俘虜了50萬名冠病,而在之後蘇聯發起反攻,同樣在不到二十天的時間內大敗德軍,成功將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大部的三十萬名官兵全部殲滅。而同樣發生在東線戰場上的載入史冊的基輔戰役更是殘酷,堪稱的上是人類戰爭史上最大規模的保衛戰役,這場戰斗中,蘇聯和德國共投入兵力達135萬人,這場戰役的最終結果是蘇聯第5、第21和第、37以及第26計團軍大部,以及第40、第38集團軍一部被全部殲滅,可謂是損失極其慘重,除此之外還有列寧格勒戰役以及莫斯科保衛戰等多項戰役的殘酷性都讓人聞風喪膽,實在是殘酷至極。
② 列寧格勒被德軍圍城3年接近150萬人死亡,二戰東線戰場到底有多恐怖
二戰東線戰場可以比喻是地域在塵世中的再現,可以從兩個方面:戰爭的武器數量和參戰的人數。
德國和蘇聯在二戰的東線戰場上分了兩個時期,前期是德國占據上風,當時的德國在東線戰場的部署:有十九支坦克師,十三支機械師,最大的主力是一百多支的步兵師;掉往東線戰場的德國軍隊有七百多萬人,蘇聯是五百多萬人,幾近一千多萬的士兵在戰場進行拼搏。
一方面還是源源不斷的蘇軍人數做後盾,就像德國有些二戰軍官的回憶錄里寫的那樣,蘇聯紅軍就像海水,不停地向戰場傾倒,遍布眼球的全是紅色,無法躲避。
雖然蘇聯的紅軍在東線戰場上獲得了勝利,但是付出的代價是極其慘烈的,二戰紀錄片展現出來的戰場:天上濃煙密布,地上屍體成堆,到處充斥著血液和著泥土的腥臭味,蔓延開來的是無盡的黑暗。
③ 有關前蘇聯二戰的電影一共多少部,有哪些
前蘇聯拍攝的二戰影片應該有1000多部
推薦5部:
1、《一個機會》: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1942年,為竊取一份重要情報,蘇軍一小分隊被空投到敵占區,在公路上截得一輛德軍車輛,於是便冒充德軍軍官打入敵軍情報中心,掀起了一場空前激烈的鬥智斗勇的攻心戰·······
2、《偉大的轉折》:《偉大的轉折》是由李培健編劇,胡培奮導演,於祥國作曲,洪濤、齊克建、鄧小鷗、趙嶺、任傑等演播的廣播劇,共3集。影片講述了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晚年在一連串的政治挫折和軍事失敗後,面對國民黨內部的腐敗與分裂,痛定思痛,尋求新的政治力量的思想轉變過程。
3、《莫斯科保衛戰》:莫斯科保衛戰(俄語:Битва под Москвой,德語:Schlacht um Moskau)又稱莫斯科戰役,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爭中的一系列重要戰略性戰事的總稱。[1]
戰事開始於1941年10月一直持續到1942年1月。莫斯科保衛戰包括蘇軍粉碎向莫斯科進攻的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各突擊集團而實施的一系列防禦戰役(1941年9月30日—12月5日)和進攻戰役(1941年12月5日—1942年4月20日)。
此次戰役最終以蘇聯紅軍的勝利而告終。蘇軍取得了莫斯科戰役的勝利,宣告了希特勒「閃電戰戰無不勝」的神話的破滅。
4、《春天的十七個瞬間》:由莫斯科電影製片廠攝制的12集電視劇。
該片被人們譽為「非凡的影片,它甚至使那些慣於吹毛求疵地把影片同歷史進行對照的人,也不由得傾倒於影片的魅力。」編導出色地把紀實手法與藝術虛構融合在一起。
影片的故事情節以施季里茨調查法西斯上層人物與西方秘密談判媾和為核心,卻又以他與德國黨衛軍的周旋以及黨衛軍內部的斗爭為線索,剝絲抽繭、層層推進,全片不見「歷史瞬間」的快速閃過,而是以慢節奏細膩展現主人公的斗爭歷程,使紀實性、戲劇性、歷史性得以完美統一。
影片圍繞1945年3月在瑞士伯爾尼和洛桑進行的談判即英美盟國背著蘇聯與法西斯單獨媾和的「日出行動」進行。
5、《圍困》:《圍困》是米哈伊爾·葉爾紹夫執導,Yuri Solomin、Yevgeni Lebedev等參演的劇情片。該片講述了偉大衛國戰爭期間列寧格勒遭受德寇圍困的九百天,列寧格勒軍民克服種種令人難以置信的困難--飢餓,轟炸,疾病,寒冷——保衛了這座「英雄城」並最終打破了德寇的圍困的故事。
拓展資料
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簡稱二戰,亦可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和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等仆從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戰爭范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5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國、蘇聯、英國、中華民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這次戰爭帶動了航空技術、原子能、重炮等領域的發展與進步。
④ 義大利的二戰電影。
您好!
推薦一部關於義大利軍人的二戰電影「上尉的曼陀鈴」(或「柯萊利上尉的曼陀林」),尼古拉斯·凱奇主演,劇情在美麗的地中海風光、義大利式的浪漫、甜蜜的愛情以及戰爭的毀滅間進行著,是我看過的關於義大利的最好的二戰電影。另外配樂很不錯。
劇情介紹
希臘的塞佛羅尼亞島毗鄰地中海,風景如畫,宛如田園小詩一般的純美恬靜,以捕魚為業的居民們世世代代生活在這里,他們與世無爭,淳樸善良。但是,這樣一個美麗的小島卻終究無法隔絕戰爭的影響,二戰開始後不久,駐扎進這里的義大利士兵就打破了島上的寧靜祥和。
安東尼奧·柯萊利(尼古拉斯·凱奇)是這支部隊里的一名上尉軍官,雖然身為軍人,但他仍保有著浪漫的天性和非凡的品味,尤其對音樂情有獨衷,為了排遣軍營生活的孤寂,柯萊利隨身帶著一把曼陀林琴,彷彿只有在琴聲的懷抱里,他才能忘記身在異鄉的孤單和戰爭帶來的巨大壓力。
一個偶然的機會,一位叫佩拉吉婭(佩內洛普·克魯茲)的當地姑娘闖入了柯萊利的世界,佩拉吉婭是漁村的醫生之女,寬廣迷人的地中海賦予她美麗優雅的儀表和堅韌執著的性格。在最初的相處中,兩人都感覺和對方格格不入,但是很快,柯萊利天籟般的琴聲便令佩拉吉婭神往不已。
這時,佩拉吉婭的未婚夫,本地漁民曼德拉斯(克利斯汀·貝爾)加入了希臘游擊隊陣營,奔赴前線抗擊意軍,曼德拉斯走後,佩拉吉婭和柯萊利之間的情誼有增無減,姑娘典雅的氣質和不凡的智慧慢慢俘獲了這位義大利上尉的心,盡管戰爭日益臨近,但是兩人的感情仍迅速地增長著,被戰爭封閉的柯萊利開始融入小村子淳樸簡單但是快樂平和的生活中,而這一切又令他開始懷疑起這場戰爭的意義究竟何在。
美好的時光總是短暫的,而戰爭會湮滅一切美好的事物--包括愛情。柯萊利和佩拉吉婭不得不作出最後的抉擇,是選擇對各自祖國的忠誠還是選擇對方的愛情?如果選擇了後者,他們註定將要面對全然不可預知的未來和無止境的奉獻犧牲……
片中有許多義大利民歌的男聲合唱,別具風味,特別是那首膾炙人口的《桑塔·露琪亞》,引出了無數人對過去的回憶。
lykxr
⑤ 有沒有好看的德國二戰電影推薦一下謝謝
拯救大兵瑞恩,敦刻爾克,兵臨城下,這幾部電影都是二戰題材的。
⑥ 什麼是二戰東線戰場開始和結束的標志是什麼
該戰爭的覆蓋面廣,涉及國家多,也是二戰最為慘烈的戰爭。其中這一戰爭被蘇聯被成為偉大衛國戰爭,這一戰爭波及了歐洲廣大地區,中部,東部,北部等國家都不可避免的被捲入了這場二戰期間最為慘烈,傷亡最大的戰爭。盡管這場戰爭最後是以蘇聯獲得勝利,但是身為戰勝國的蘇聯也為此戰付出了慘烈的代價。
隨著納粹德國的無條件投降,蘇聯取得最終勝利,東線戰場的戰爭也劃下句號。東線戰場中僅斯大林格勒戰役雙方就陣亡近710000人次,僅此次戰爭納粹德國就投入200萬人次,蘇聯更是在此次戰爭中投入了300萬人。比起西線而言,東線戰場更為慘烈。但是這場戰爭也影響了二戰結束後整個歐洲乃至世界的格局。
⑦ 二戰東線戰場觀後感
東線戰場發生在蘇德之間,持續近四年之久的戰爭。
它不僅空前激烈,其野蠻程度和破壞性在戰爭結束的60年之後依然讓世人震驚。在軍事研究方面,東方戰場的戰斗吸引著來自全世界的學者。雖然蘇聯准備不足,卻承受住了德軍在1941年的進攻,並且逐漸而徹底地擊敗了侵略者。這一歷程不僅在世界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而且對學術界和當代軍事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1941年6月,希特勒下達開始 「巴巴羅薩」行動的命令後,138個師的德軍侵入蘇聯,開始了這場史無前例的侵略戰爭。四年後,大約200萬德國士兵和1100萬蘇聯士兵在戰爭中喪生。如同斯大林格勒戰役一樣,庫爾斯克戰役等字眼深深地烙入了人們的記憶。
⑧ 有沒有有關二戰東線戰場德國視角的電影
東線戰場德國視覺影片:
《鐵十字勛章》,詹姆斯·柯本飾演一名精通戰術的老兵,而他的上司華而不實,渴望榮譽。
http://ke..com/view/65847.htm
⑨ 二戰東線戰場是什麼
一般指二戰時期歐洲的蘇德戰場
二戰時期歐洲有兩個主戰場,一個是在歐洲西部英美開辟的歐洲第二戰場,一是歐洲東部的蘇德戰場。
⑩ 二戰德國納粹電影.
電影《浪潮》。
該片改編自德國小說家托德·斯特拉瑟的同名小說,講述了高中教師賴納·文格爾通過課堂實驗的形式帶領學生體驗法西斯獨裁製度的故事。
在一所德國小鎮的中學校園里,一位歷史老師在講解獨裁統治的課上提出了一個問題:獨裁統治在當代社會還有沒有可能發生,學生們對此都嗤之以鼻。接下來,這位老師和他們班上的學生們做了一個模擬獨裁政治的實驗,他給這個班級組織取名叫「浪潮」。
引導學生們設立統一的口號、一致的打招呼方式,穿同款的服裝。短短三天之後,這個班級的學生都對自己的組織確立了高度認同,他們團結、亢奮而激進,所有持反對意見的同學被視為異類。在同其他班級的一次群體斗毆中,歷史老師意識到了事態的嚴重性。
於是把全班學生召集到禮堂中,宣布實驗的結束和組織的解散。然而為時已晚,一名狂熱的學生因「信仰」幻滅而精神崩潰,開槍打傷了一名同學後飲彈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