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蘇戰爭電影漫談
內容提要:
第一章 (1908--1941)俄羅斯電影誕生;蘇聯蒙太奇學派崛起;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電影的輝煌成就
1908年俄羅斯電影誕生 ,《斯捷潘.拉辛》,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及二月革命後的俄羅斯軍事題材電影
1917年十月革命, 電影產業國有化, 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鼓動電影」
20年代蘇聯蒙太奇電影學派的形成,三位大師的先鋒主義理論及其代表作:
愛森斯坦 雜耍蒙太奇與理性蒙太奇 《戰艦波將金》
普多夫金 蒙太奇敘事 《成吉思汗的子孫》
杜甫仁科 銀幕上的詩 《兵工廠》
聲音的出現與「音畫對位法」
1934年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藝思想的確立
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電影創作的里程碑之作:《夏伯陽》(1934)
30年代中後期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電影的創作高潮:
《馬克辛三部曲》
《我們來自喀琅施塔得》
《十三人》
《帶槍的人》
蒙太奇大師將藝術探索精神與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思想相結合的作品:
《肖尓斯》
《亞歷山大.涅夫斯基》
第二章 (1941-1956) 偉大衛國戰爭期間的蘇聯電影;戰後初期的戰爭題材電影
1941年6月22日戰爭爆發,電影製片廠遷移,電影工作者的艱苦勞動,鼓舞鬥志的「戰斗電影」
戰役紀錄片--《戰時影片集》:
故事短片 《日爾孟克的宴會》
紀錄片《莫斯科城下大敗德軍》
《在蘇聯的24小時戰斗》
《烏克蘭保衛戰》
戰略反攻階段的紀錄片
戰爭故事長片 《她在保衛祖國》
戰後初年至50年代中期的蘇聯戰爭電影:英雄主義主題「紀念碑」電影
《青年近衛軍》
《真正的人》
《攻克柏林》
「紀念碑」電影的局限性
第三章 (1956-1970):「解凍」時期的蘇聯電影「新浪潮」,社會主義人道主義電影傑作
1954年「解凍」,1957年蘇聯戰爭文學第二浪潮,社會主義人道主義思想
「蘇聯電影新浪潮」的第一部作品:《第四十一》
新浪潮四部代表作:
《雁南飛》 燦爛奪目的「銀幕上的詩」
《一個人的遭遇》從肖洛霍夫到邦達尓丘克
《士兵之歌》 純潔清澈的心靈,人道主義的悲歌
《伊萬的童年》 被炮火摧毀的童年的夢
其它優秀作品:
《臨風而立》
《生者與死者》
《士兵的父親》
60年代後期--「停滯」
第四章 (1970--1990) 七十年代初蘇聯「第三代」戰爭題材影片的出現;七、八十年代繁榮多樣的蘇聯戰爭電影
60年代末70年代初,蘇聯軍事題材文藝創作進入新的階段,戰爭文學「第三浪潮」與「第三代戰爭題材影片」
「全景戰爭」電影
《解放》
《圍困》
《莫斯科保衛戰》
「戰壕真實」電影
《一寸土》/《永遠19歲》
婦女與戰爭
《戰爭中沒有女性》
《我記著的和我熱愛的》
《狙擊手》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 作家及小說創作背景,導演及其獨特的電影語言
兒童與戰爭
《受傷的小鳥》
《幼兒園》
《自己去看》 蘇聯最後一部戰爭題材「詩電影」,詩的藝術與紀實內容完美結合
「改革」時代的喧囂與躁動;「改革」時期的蘇聯電影
插入語:經典文學名著改編的蘇聯戰爭電影
《苦難歷程》三部曲 知識分子與十月革命
《靜靜的頓河》 頓河悲歌 哥薩克農民與十月革命
《戰爭與和平》人民英雄史詩 現實主義文學的最高峰,文學名著改編電影不可超越的里程碑
第五章 (1991--) 解體後的「新俄羅斯」軍事題材電影 (未完待續)
解體,電影體制變化,電影性質變化 泥沙中金光閃爍
(一) 對現實的思考:車臣戰爭
冷漠(《戰爭》)
沉痛(《高加索俘虜》)
現實(《急行軍》)
(二)對歷史的認識:
淡化(《太陽灼人》《小偷》)雖然不是軍事題材,但前者反映30年代後期戰前蘇聯國內形勢,後者描寫戰後的艱難生活
寓言(《布穀鳥》)
顛覆(《無窮無盡》)
懷念(《我是一個俄羅斯士兵》-未列入名冊)
繼承(《星》)
參考書目:
《蘇聯電影史綱》蘇聯科學院藝術史研究所 編 第一卷,第二卷
《世界電影鑒賞辭典》第一、二、三、四編 俄蘇電影部分撰稿人:戴光晰,胡蓉,於培才,李小蒸,孟廣鈞,王德勝 等
《蘇聯戰爭文學評論》 南京大學出版社 陳敬詠
《世界電影史》 (法)喬治-薩杜爾
《電影藝術辭典》 中國電影出版社 主編:許南明 副主編:沈善
《泥沙中金光閃爍--近年來的俄羅斯電影掠影》 戴光晰
《外國電影史》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北京電影學院 鄭亞玲 胡濱
《戰火中永生--蘇聯戰爭影片賞析》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傅保中
《雕刻時光》 (俄)塔爾可夫斯基
《杜甫仁科選集》(蘇)杜甫仁科
《世界百部戰爭影片》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蘇聯部分撰槁人 連秀鳳
《俄羅斯藝術史》 北京大學出版社 任光宣
《俄羅斯文化一千年》 東方出版社 孫成木
《蘇聯網路辭典》等
Ⅱ 跪求在線觀看高加索的俘虜求百度雲高清資源鏈接
《高加索的俘虜》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3C5PoneKbbTbE5-9e3iiig
該片講述的是兩個俄國兵在特殊環境中的互相了解,以及他們跟叛軍的逐漸溝通,不可避免的悲慘結局讓人思索戰爭的荒謬的故事。
Ⅲ 俄羅斯車臣有關的電影
風暴之門
Ⅳ 我以前看過的一部俄羅斯電影,應該講的是車臣戰爭。一個年輕士兵因為救戰友,敵人將一個手榴彈扔進帳篷。
《高加索俘虜》 影片細致地展示了兩個俄國兵在特殊環境中的互相了解,以及他們跟叛軍的逐漸溝通。不可避免的悲慘結局讓人思索戰爭的荒謬。(由於手機原因,只能寫這么多了!你可以在網路中搜更詳細的資料)
Ⅳ 看看俄羅斯世界的電影五百字
俄國1908年始有電影,第一批藝術片出現於1916年,1919年列寧簽署電影國有化法令,這是蘇聯電影事業的開端。
國內戰爭年代占據蘇聯銀幕中心的是新聞紀錄片,主要反映紅軍的英勇戰斗和工農群眾的業績。
國內戰爭結束後蘇聯電影事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開始拍攝反映革命歷史和蘇聯現實的新影片。1925年,謝.米.愛森斯坦(1898~1948)導演了無聲影片《戰艦波將金》,歌頌1905年革命。影片在世界電影歷史上首次採用了蒙太奇的剪輯手法,被稱為里程碑式作品,在1927年巴黎國際電影節上獲得大獎。20世紀20年代後半期的優秀影片有根據高爾基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母親》、《土地》等。 20世紀30年代有聲電影的出現是電影史上的轉折點,蘇聯的一批作家開始創作電影劇本,作曲家開始為電影譜曲,戲劇演員轉而從影。20年代電影方面的革新主要在剪輯、節奏和群眾場面上,30年代則轉向劇情安排、人物性格塑造以及運用語言、音樂、歌唱、音響等表現手法。蘇聯第一批有聲影片中較好的有《迎展計劃》和首次搬上銀幕的古典戲劇名著《大雷雨》等。1934年由瓦西里耶夫兄弟導演的根據富爾曼諾夫的長篇小說改編的影片《夏伯陽》,被認為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優秀作品。繼該影片後出現了一系列較好的革命歷史影片,有《馬克辛三部曲》、《波羅的海代表》、《肖爾斯》、《我們來自喀琅施塔得》、《雅科夫.斯維爾德洛夫》等。
1937~1939年,列寧的形象連續出現在銀幕上,這是蘇聯電影藝術的一項重要成就。影片主要有《列寧在十月》、《列寧在1918》和《帶槍的人》等。
20世紀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蘇聯電影在主題、體裁和風格方面趨於多樣化。有描寫歷史活動家的大型史詩影片《彼得大帝》、《亞歷山大.涅夫斯基》,有反映當代生活的《政治委員》、《燦爛的生活》等。此外,還拍攝了一些動畫片、喜劇片、紀錄片和科普片。 衛國戰爭年代用以鼓舞戰鬥士氣的電影小型片居多。四年間共拍攝了489部新聞紀錄片,67部小型片和34部大型片。著名的藝術片有《區委書記》、《她在保衛祖國》、《虹》、《卓婭》等。戰爭年代還創造了文獻紀錄電影形式,紀錄下了從德國法西斯入侵到他們徹底失敗的許多重大事件。這類影片有《莫斯科城下大敗德軍》、《斯大林格勒》、《柏林》等。
戰後初年的影片有《青年近衛軍》、《易北河會師》、《鄉村女教師》、《西伯利亞交響曲》等,反映衛國戰爭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回顧重要的歷史事件,表達勝利的喜悅和對未來的嚮往。傳記片在戰後的蘇聯電影片中佔有一定的比例。主要有《米丘林》、《巴甫洛夫》、《穆索爾斯基》和《塔拉斯.舍甫琴科》。戰前蘇聯已有彩色片,戰後進一步提高了色彩技術,並在完善立體聲、環幕電影和全景電影技術方面取得進展,1955年蘇聯拍攝了第一批寬銀幕影片,立體影片。
50年代中期以來,蘇聯拍攝了不少以衛國戰爭為題材的影片,這些影片的思想藝術傾向幾經變化。50年代著重表現下級官兵的戰壕生活;戰爭中人們的悲劇性命運和表現戰時普通人的道德心理。如丘赫拉伊導演的《士兵之歌》,邦達爾丘克根據肖洛霍夫同名小說自導自演的《一個人的遭遇》,卡拉托佐夫導演的《雁南飛》等。60年代以後逐漸轉向表現蘇聯官兵的英雄行為,並把激烈的戰斗和前線的日常生活結合起來,影片著力表現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在關鍵時刻人的心理和道德面貌,這也是70年代戰爭題材的影片的鮮明特性之一。這方面著名的影片有《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熱血》等。70年代戰爭片的另一特徵是展現戰爭全景,對反法西斯的歷史進程進行客觀的概述。奧澤羅夫導演的《解放》是全景式的5集史詩片,它從蘇、德兩軍統帥寫到普通戰士、從蘇軍開始反攻寫到德軍全軍覆滅,是一部反映二次世界大戰的文獻性故事片。類似的影片還有《圍困》(原著恰科夫斯基、導演葉爾紹夫)。80年代初問世的戰爭片,如《勝利》、《岸》(原著邦達列夫,導演阿洛夫、納烏莫夫)具有更加強烈的政治色彩。他們把過去的戰爭同當代蘇聯的對外政策聯系起來,涉及到諸如戰爭與和平、東西方緩和等重大國際政治問題。另外,根據肖洛霍夫的同名小說改編的影片《他們為祖國而戰》(導演邦達爾丘克)也取得很大成功。 表現當代生活的影片題材廣闊、形式多樣,道德題材影片有《湖畔》、《熱愛人》、《紅莓》、《稻草人》、《懷戀的冬夜》、《合法婚姻》等,70年代的故事片《紅莓》展現了一個刑滿釋放人員重新做人卻遭黑社會殺害的經歷,在蘇聯評論界引起了長時間的討論。根據舞台劇改編的電影《辦公室的故事》、《兩個人的車站》受到觀眾的歡迎。其中1964年舒克申自編自導的影片《有這樣一個青年》獲全蘇電影節嘉獎和第16屆威尼斯電影節「聖馬克金獅獎」。80年代初的《莫斯科不相信眼淚》曾獲奧斯卡金像獎。生產題材的影片有《最熱的一個月》、《獎金》等。
蘇聯的電影工作者注重將國內外的文學名著搬上銀幕。蘇聯銀幕上的文學名著優秀影片有科靜采夫導演的《哈姆雷特》、尤特凱維奇導演的《奧賽羅》、羅沙里導演的《苦難的歷程》、謝.阿.格拉西莫夫導演的《靜靜的頓河》、扎希爾導演的《安娜.卡列尼娜》、伊.亞.培利耶夫導演的《白痴》和《卡拉馬佐夫兄弟》、庫利讓諾夫導演的《罪與罰》等。
戈爾巴喬夫時期放寬了文化限制,電影界發生巨大變化,主要表現在:⑴出現反對斯大林的影片。1986年11月上映的喬治亞電影製片廠攝制、堅吉茲.阿布拉澤導演的影片《懺悔》和1987年12月上映的電視紀錄片《再揭露》。⑵重新審查過去發行的影片。蘇聯影協成立了一個專門委員會,調查近20年來禁止放映的影片25部,公映了克利莫夫導演的《垂死掙扎》等影片。在赫魯曉夫時期曾轟動一時,在勃列日涅夫時期被禁演的影片《晴朗的天空》,於1987年在中央電視台播映。1971年攝制的影片《途中考驗》(根據尤.格爾曼的小說《「祝賀新年」行動》改編,阿.格爾曼導演),1986年開禁。同時,蘇聯政府以個別情節「嚴重失實」為由,把《列寧在十月》、《列寧在1918》等其他9部電影列為禁片,不得在影院、電視台播映。⑶放寬進口電影的標准,過去被嚴格禁止的流亡西方的蘇聯導演安德列.塔爾科夫斯基的作品《鄉愁》和《犧牲》也在莫斯科上映。
除開禁了許多影片外,隨著國家對電影監控的取消,出產影片數量增加,且主要是描繪社會的陰暗面並充斥著暴力與色情。這類影片有《克萊采奏鳴曲》(1987,施維策爾導演),《小維拉》(1988, B.B.皮丘爾導演),《僕人》(1989,阿布德拉希托夫導演),《衰弱綜合症》(1989,穆拉托娃導演),《星空下的房子》(1991,C.A.索洛維約夫導演)以及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出產的影片《深坑》(1992,B.德霍維奇內導演),《太陽灼人》(1994,米哈爾科夫導演),《高加索的俘虜》(1996,C.博德羅夫導演)。
蘇聯有電影從業人員30萬人,電影製片廠39個,其中拍攝故事片的製片廠19個。蘇聯設有國家電影委員會,負責領導電影事業。1965年成立的蘇聯電影工作者協會是電影藝術工作者的專業聯合組織。蘇聯從1958年起以舉辦全蘇電影節的形式展映所有製片廠的影片。 蘇聯電影從《戰艦波將金》開始登上國際影壇,30年代以後經常參加戛納、卡洛維伐利、威尼斯等國際電影節,屢次在國際電影節上獲獎。蘇聯電影在134個國家上映,在世界影壇上享有盛譽。從1959年開始隔年舉行一次莫斯科電影節,放映來自五六十個國家的幾百部影片。80年代,蘇聯每年攝制故事片約150部,電視片約100多部,科普片約1000多部,動畫片約130部。
俄羅斯的電影產業主要集中在莫斯科和聖彼得堡,在莫斯科有「莫斯科電影製片廠」、「高爾基兒童與青年中心電影製片廠」、「聯盟木偶電影製片廠」、「中央科學電影製片廠」。在聖彼得堡的有「列寧電影製片廠」、「文獻和科普電影製片廠」、在葉卡捷琳堡和其他一些城市也有電影製片廠。 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電影業陷入了困境。1991年蘇聯解體之後的10多年間,俄羅斯電影業發展十分不均衡。1991年拍攝430部電影,而1996年產量僅為26部。近年來影片產量有所回升。進口影片,尤其是美國影片占據著俄羅斯的市場。以1995年為例,俄羅斯全年上映影片共286部,其中,美國電影就佔了111部。
近幾年來,俄羅斯大力加強對國產電影的扶植,通過了《電影法》,為發展「民族電影」鋪平了道路。從政府組織機構上也進行了調整:撤銷了主管電影的電影委員會,電影歸文化部管理;政府設專項電影基金;製片廠設備得到更新;電影院逐步改建,採用最新的放映設備;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改為一年一次,並且由政府撥款資助。俄羅斯電影正在逐漸走出困境。
近兩年最新拍攝的《戰爭》、《小狗與流浪兒》、《他妻子的日記》、《布穀鳥》、《情人》、《致艾麗斯的信》等影片基本代表當代俄羅斯電影的發展水準,反映俄羅斯現代社會和民俗風情。
《西伯利亞理發師》以1885~1905年沙皇俄國時期的社會生活為背景,講述了一個凄婉美麗的浪漫故事,受到俄羅斯各界觀眾的喜愛。該片導演尼.米哈爾科夫拍攝的《太陽灼人》獲1995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謝爾蓋.索洛維約夫(1944~)1968年畢業於莫斯科電影學院導演系。主要作品有:《童年過後一百天》(1973年,獲第2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救生員》(1979年,獲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溫柔年華》(2001年)以蘇聯解體前後15年的生活為背景,展示主人公的種種際遇。
近年來,俄羅斯私營電影公司發展迅速,私人資本投資於電影業,完全進行商業化運作,投拍了一批新影片。如《羅曼諾夫王朝》(1997年,潘菲羅夫導演)、《小偷》(1997年,巴維爾.朱赫萊導演)、《聾者之國》(1998年,瓦.塔達洛夫斯基導演)、《伏羅希洛夫的槍手》(1999年,斯.加沃羅辛導演)、《寶馬》(2003年,彼.布斯洛夫導演)等。
動作片的數量在增加。《兄弟》(2000年)的主人公達尼拉從部隊復員後來到聖彼得堡投奔自己的朋友──職業殺手,故事在俄美兩國展開,以當代為背景。這是俄羅斯第一部完全按照動作片模式拍攝的電影。
阿.羅果什金從1995年到2000年這五年中,連續拍了三部以俄羅斯民俗為背景的喜劇片──《民族狩獵的特點》(1995年)、《民族捕魚的特點》(1998年)、《冬日民族狩獵的特徵》(2000年)。
2003年,俄羅斯年輕導演安德烈.茲維亞金采夫的導演處女作《回歸》奪得第60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回歸》描寫的是一對兄弟如何面對10年未曾謀面的父親突然歸來的故事。這部影片的獲獎對俄羅斯電影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因為這是40年來俄羅斯電影首次獲此殊榮。此前,安德列.塔爾科夫斯基《伊萬的童年》和尼.米哈爾科夫的《庫倫》分別於1962年和1991年贏得威尼斯電影節大獎。
近年來,戰爭題材的影片不僅把鏡頭對准50年前的那場大戰,譬如阿.羅果什金的《布穀鳥》(2002年)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背景,展示了戰爭給人們帶來的苦難,影片中的三個主人公語言不通,最後卻能相互理解。 故事片《哨卡》(1998年,阿.羅果什金導演)、《戰爭》(2002年,阿.巴蘭巴諾夫導演)以最近的車臣戰爭為背景,直接反映了內戰給人民生活帶來的不幸。
歷史題材的《小牛犢》(2001年,亞.索庫洛夫導演)描述列寧逝世前一年的生活,對列寧的形象進行了全新的詮釋。
故事片《寡頭》(2002年,巴.魯金導演)反映俄羅斯近20年暴富起來的人及其為此付出的高昂代價。
總體而言,近年來隨著經濟情況的改善,俄羅斯電影的數量與質量在不斷提高,電影業正在逐步走出困境。
Ⅵ 盤點俄羅斯戰爭大片大全電影,【在線觀看】免費百度雲資源
俄羅斯戰爭大片大全電影,免費高清資源在線觀看
劇名:無畏上將高爾察克 網路網盤下載觀看鏈接:https://pan..com/s/1qk80q8IPVRH5JycHlA-pcw
Ⅶ 好看的俄羅斯戰爭電影有哪些
按照影片里的時間線來推薦:
二戰之前:
1、經典之作《戰爭與和平》,動用了10萬人實景拍攝,場面十分宏大;
2、19年的俄羅斯電影《救國同盟》,反應的是俄羅斯歷史上的第一次武裝革命——十二月黨人起義。
3、《無畏上將高爾察克》,講述的是俄國十月革命後被沙俄推舉為領導人的高爾察克生平。
二戰經典戰役:
1、經典之作,《解放》系列,一共5部。講述了二戰時蘇聯從被入侵到抵抗再到反攻柏林的戰爭歷史,算是完整記錄了二戰中的蘇德之戰。
2、《斯大林格勒》,是以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堅守巴普洛夫大樓的英勇事跡為原型拍攝的作品。
3、《決戰要塞》,講述的是蘇軍堅守布列斯特要塞的戰役,那句著名的話:「將軍,現在您知道一俄里是多遠了吧?」就出自其中。
4、《潘菲洛夫28勇士》,講述的是一對在莫斯科郊外阻擊德軍的英雄事跡。
人物篇:
1、《女狙擊手》,講述的是蘇聯傳奇女狙擊手柳德米拉的傳奇故事,背景是塞瓦斯托波爾戰役。柳德米拉是蘇聯的王牌狙擊手,狙殺戰績為309人,是名副其實的王牌。
2、《安娜的戰爭》,通過講述安娜的人生反應蘇德戰爭。
藝術改編加工篇:
1、《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由同名小說改編,是和西方《西線無戰事》齊名的存在,都是從小人物所經歷的一個無損大局的小事件來反映戰爭的故事。
2、《烈火戰歌》,講述了二戰期間,幾個好朋友之間友情愛情在戰爭中所經歷的考驗,堪稱蘇聯版的《珍珠港》。
現代篇:
1、《煉獄》算是冷門的經典,講述的是第一次車臣戰爭中幾個普通士兵的經歷,以慘烈的場景反應戰爭的殘酷。
2、《穿越火線》,講述的是2008年8月8日北京奧運會開幕期間發生的俄羅斯與喬治亞之間爆發的戰爭,通過一個尋找孩子的母親視角講述了戰爭的歷程。
以上就是其中一部分值得一看的俄羅斯戰爭電影,望採納。
Ⅷ 俄羅斯拍的與車臣戰爭有關的電影叫什麽名
1,《風暴之門》
《風暴之門》是由АндрейМалюков執導,安德烈·卡拉斯科、米蓋爾·普萊切科夫等主演的劇情戰爭劇。本劇講述了俄羅斯歷史上最富戲劇性的一次戰役的故事。該劇於 2006年11年02日首播。
2,《煉獄》
《煉獄》是一部由Aleksandr Nevzorov執導,Alexandr Baranov、米特里·納吉爾夫、Sergey Rost等領銜主演的戰爭片。該片講述了在車臣戰爭中俄軍與車臣武裝分子爭奪格羅茲尼一所醫院的故事。
(8)高加索的俘虜俄羅斯戰爭電影大全擴展閱讀
1,《風暴之門》劇情介紹:故事發生在車臣叛亂時期,由陸軍上尉多洛寧帶領的戰斗連,被派到一個四面環繞巨岩的狹窄山區,他們的首要任務看似很簡單,即阻止一夥叛軍匪徒通過這個峽谷。
士兵們希望這次任務一切都能順利,他們當中的一些人被解除職務,一些作著隨時離開的打算,另一些人則期盼著愛人的來信,沒料到由泰姆拉茲率領的叛軍達到1000人,並很快地進入了他們所在的陣地,沖突迅速變成了一場血腥的肉搏戰。
2,《煉獄》劇情介紹:影片一開始,就是2個車臣叛匪女狙擊手對撤離俄軍的變態打擊--專打下身(最後也被俄軍狙擊手用同樣的方式擊斃)。戰爭讓女人走開這句話在這里被撕破。隨著影片的深入,我們看到更多的血腥場面。
為了防止車臣武裝侮辱俄軍士兵的遺體(砍頭和割生殖器),俄軍指揮官下令坦克手碾壓俄軍士兵遺體,用坦克埋葬士兵。坦克駕駛員執行命令,不得不閉上眼睛。
活著的士兵鳴槍為戰友致敬。坦克後來被打斷履帶,車長借口考慮投降,炮轟了車臣武裝的機槍巢。影片最後,炸斷四肢被俘,釘在十字架上的坦克駕駛員看著俄軍攻陷叛匪的陣地,露出了最後的笑容。
Ⅸ 俄羅斯車臣戰爭電影
高加索的俘虜?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303027/
Ⅹ 好看的戰爭片
羅馬帝國題材
《暴君焚城錄》(1951)
《賓虛》(1959)
《斯巴達克斯》(1960)
《羅馬帝國之衰落》(1964)
《埃及艷後》(1999)
《角鬥士》(1999)
《聖詩復仇》(1999)
《巾幗鬥士》(2001)
《神鬼戰士》(2001)
《羅馬大帝》(2004)
《最後的軍團》(2007)
《百夫長》(2009)
《失落的第九軍團》(2011)
希臘城邦題材
《亞歷山大大帝》(2004)
《特洛伊》(2004)
《斯巴達300勇士》(2005)
春秋戰國題材
《秦頌》(1996)
《荊軻刺秦王》(1999)
《墨攻》(2006)
《麥田》(2009)
《孔子》(2010)
《大兵小將》(2010)
《戰國》(2011)
秦漢題材
《西楚霸王》(1994)
《鴻門宴》(2011)
《王的盛宴》(2011)
三國題材
《赤壁》(2007)
《見龍卸甲》(2008)
《關雲長》(2011)
十字軍題材
《第一騎士》(1995)
《聖戰騎士》(2001)
《天朝王國》(2005)
《聖殿騎士》(2007)
蒙古征服題材
《亞歷山大·奈夫斯基王子》(1938)
《蒙古王》(2005)
《蒼狼》(2007)
東亞題材
《黃山伐》(2003)
《英雄鄭成功》(1995)
《賽德克·巴萊》(2011)
《平壤城》(2011)
《百團大戰》(2015)
沙俄與波蘭
《洪流》(1974)
《劍與火》(1998)
《1612動亂時代》(2007)
《亞歷山大:王者爭霸》(2008)
《沙皇》(2009)
日本戰國題材
《影武者》(1980)
《亂》(1985)
《天與地》(1990)
英國戰爭題材
本題材包括諾曼征服、英國內戰、英法百年戰爭等
《克倫威爾》(1970)
《勇敢的心》(1994)
《聖女貞德》(1999)
《1066》(2010)
《羅賓漢》(2010)
南亞題材
《卧莫爾大帝》(1960)
《烈血暹士》(2000)
《納瑞宣國王》(2006)
《阿克巴大帝》(2008)
奧斯曼帝國
《伏洛竇耶夫斯基先生》(1969)
《勇敢的米哈伊爾》(1970)
《斯特凡大公》(1974)
《征服1453》(2012)
歐陸戰爭題材
《巴里林登》(1970)
《傭兵傳奇》(2006)
美國戰爭題材
本題材包括美國獨立戰爭,1815戰爭,美墨戰爭等
《大海賊》(1957)
《愛國者》(2000)
《阿拉莫之戰》(2004)
拿破崙戰爭
《拿破崙》(1927)
《拿破崙情史》(1954)
《拿破崙光榮史》(1960)
《戰爭與和平》(1968)
《滑鐵盧》(1970)
《塔杜斯先生》(1999)
《怒海爭鋒:極地遠征》(2002)
《我與拿破崙》(2005)
非洲戰爭
《祖魯戰爭》(1964)
《馴馬人莫蘭特》(1980)
《四根羽毛》(2002)
南北戰爭題材
《一個國家的誕生》(1915)
《亂世佳人》(1939)
《光榮戰役》(1989)
《蓋茨堡之役》(1993)
《眾神與將軍》(2001)
《冷山》(2002)
近代亞洲題材
《二百三高地》(1980)
《甲午風雲》(1982)
《日本海大海戰》(1983)
《鴉片戰爭》(1997)
《紅河谷》(1999)
《嘎達梅林》(2002)
《最後的武士》(2003)
《投名狀》(2007)
俄土戰爭題材
《蘇沃洛夫元帥》(1941)
《雪地激戰》(1954)
《英烈傳》(1968)
《土耳其式開局》(2002)
蘇俄國內戰爭
《無畏上將高爾察克》(2008)
《保衛察里津》(1942)
《第四十一》(1957)
《靜靜的頓河》(1957)
《日瓦戈醫生》(1965)
《紅軍與白軍》(1967)
《第一騎兵軍》(1984)
中國革命戰爭
《平原游擊隊》(1955)
《鐵道游擊隊》(1956)
《紅色娘子軍》(1961)
《地雷戰》(1962)
《地道戰》(1965)
《萬水千山》(1977)
《四渡赤水》(1983)
《秋收起義》(1993)
《我的長征》(2006)
《八月一日·》(2007)
一戰
《西線無戰事》(1930)
《魂斷藍橋》(1940)
《阿拉伯的勞倫斯》(1962)
《加里波第》(1981)
《愛情與戰爭》(1996)
《失落的戰場》(2001)
《空戰英豪》(2006)
《我的兒子傑克》(2007)
《紅男爵》(2008)
《帕斯尚爾戰役》(2008)
《60高地之下》(2010)
《戰馬》(2012)
西班牙內戰
《喪鍾為誰而鳴》(1943)
《土地與自由》(1995)
《無政府主義者的妻子》(2008)
《傷心小號曲》(2010)
《聖徒秘錄》 (2011)
東線戰場題材
《解放》(1970)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1972)
《鐵十字勛章》(1977)
《莫斯科保衛戰》(1985)
《決戰斯大林格勒》(1993)
《血戰1944》(2001)
《兵臨城下》(2002)
《德寇殲滅戰》(2006)
《布列斯特要塞》(2010)
西線戰場題材
《最長的一日》(1962)
《坦克大決戰》(1965)
《奪橋遺恨》(1977)
《大紅一師》(1980)
《拯救大兵瑞恩》(1998)
中國戰場題材
《血戰台兒庄》( 1985)
《血戰昆侖關》(1994)
《七七事變》(1995)
《太行山上》(2005)
《夜襲》(2007)
《喋血孤城》(2010)
亞太戰場題材
《硫磺島浴血戰》(1949)
《細細的紅線》(1998)
《風語者》(2004)
《硫磺島家書》(2006)
《太平洋的奇跡》(2011)
非地中海戰場
《撒哈拉》(1943)
《登陸安其奧》(1968)
《血戰阿拉曼》(2002)
《哥特防線》(2004)
《聖安娜奇跡》(2008)
空中戰場題材
《空軍大戰略》(1969)
《倫敦上空的鷹》(1969)
《虎!虎!虎!》(1970)
《筧橋英烈傳》(1977)
《珍珠港》(2001)
《烈日長虹》(2001)
《紅色機尾》(2012)
海上戰場題材
《效忠祖國》(1942)
《血戰大西洋》(1956)
《擊沉俾斯麥號》(1960)
《中途島之戰》(1970)
《男人們的大和》(2006)
潛艇戰題材
《從海底出擊》(1981)
《U-571》(2000)
《沒有出口的海》(2006)
《盛夏獵戶座》(2009)
戰俘題材
《戰地軍魂》(1953)
《桂河大橋》(1956)
《大逃亡》(1963)
《勝利大逃亡》(1981)
《極地重生》(2001)
集中營與暴行
《黑太陽731》(1988)
《辛德勒的名單》(1993)
《南京1937》(1996)
《731恐怖女體實驗》(1999)
《鋼琴家》(2002)
《偽鈔製造者》(2007)
《拉貝日記》(2009)
《南京,南京》(2009)
人物傳記題材
《山本五十六》(1968)
《巴頓將軍》(1970)
《白求恩大夫》(1990)
《希特勒:惡魔的崛起》(2003)
《不懼風暴》(2009)
歷史紀實題材
《二二六》(1989)
《帝國的陷落》(2003)
《東京審判》(2006)
《刺殺希特勒》(2008)
平民生活題材
《美麗人生》(1997)
《鬼子來了》(2000)
《百萬大逃亡》(2007)
《黃石的孩子》(2008)
《一九四二》(2012)
愛情題材
《亂世忠魂》(1953)
《雁南飛》(1957)
《英國病人》(1995)
《黃河絕戀》(1999)
《柯萊利上尉的曼陀林》(2001)
兒童題材
《伊萬的童年》(1962)
《太陽帝國》(1987)
《再見,孩子們》(1987)
《螢火蟲之墓》(1988)
《戰爭子午線》(1990)
科幻恐怖題材
《地獄男爵》(2003)
《潘神的迷宮》(2006)
《我們來自未來》(2010)
《美國隊長》(2011)
諜戰題材
《偵查員的功勛》(1947)
《影子部隊》(1969)
《攔截密碼戰》(2001)
《風聲》(2009)
《諜海風雲》(2010)
特戰小分隊
《納瓦隆大炮》(1961)
《血染雪山堡》(1968)
《猛鷹突擊兵團》(1976)
《無恥混蛋》(2009)
《英雄時代》(2011)
抵抗題材
《羅馬不設防》(1945)
《地雷戰》(1962)
《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1972)
《起義》(2001)
《抵抗軍》(2007)
喜劇題材
《大獨裁者》(1940)
《虎口脫險》(1969)
《第22條軍規》(1970)
《鐵皮鼓》(1979)
《舉起手來》(2005)
國內戰爭題材
《南征北戰》(1952)
《戰上海》(1959)
《開國大典》(1989)
《異域》(1990)
《大決戰三部曲》(1991)
《集結號》(2007)
朝鮮戰爭題材
《獨孤里橋之役》(1955)
《上甘嶺》(1956)
《戰友》(1958)
《豬排山》 (1959)
《英雄兒女》(1964)
《南部軍》(1990)
《太極旗飄揚》(2004)
《歡迎來到東莫村》(2005)
《向著炮火》(2010)
《高地戰》(2011)
《長津湖之戰》(2012)
中東戰爭題材
《出埃及記》(1960)
《贖罪日》(2000)
《波弗特》(2007)
《黎巴嫩》(2009)
越南戰爭題材
《現代啟示錄》(1977)
《全金屬外殼》(1986)
《野戰排》(1986)
《生於七月四日》(1989)
《殺戮奠邊府》(1992)
《天與地》(1993)
《我們曾經是戰士》(2002)
《郎在遠方》(2004)
《西貢戰役》(2006)
《烽火激戰1967》(2006)
《隧道之鼠》(2008)
獨立革命戰爭
《阿爾及爾之戰》(1967)
《小提琴革命曲》(2005)
《風吹稻浪》(2006)
《親密的敵人》(2007)
《切·格瓦拉》(2008)
南斯拉夫內戰
《拯救者》(1998)
《深入敵後》(2001)
《無主之地》(2001)
《亂世老少》2002
《塞爾維亞的維和軍》(2003)
《觸摸和平》(2007)
車臣戰爭題材
《高加索的俘虜》(1996)
《煉獄》(1998)
《風暴之門》(2006)
《亞歷山大》(2007)
伊拉克 阿富汗
《黑鷹墜落》(2001)
《鍋蓋頭》(2005)
《前進巴格達》(2005)
《伊拉克惡狼谷》(2006)
《哈迪塞鎮之戰》(2007)
《護送錢斯》(2009)
《雷斯特雷波》(2010)
美蘇冷戰題材
《奇愛博士》(1964)
《入侵阿富汗》(1988)
《十三天》(2000)
《第九突擊隊》(2005)
其他局部戰爭
《獵殺紅色十月》(1990)
《太陽之淚》(2003)
《戰爭之王》(2005)
《烽火的啟迪》(2005)
《空中決戰》(2005)
《瘋狗強尼》(2008)
《明日,戰爭爆發時》(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