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你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搞笑的一件事是什麼
英國SAS,在二戰時期剛成立時被稱為哥曼德部隊在1940年7月德國人剛佔領法國的海峽群島後,就受命進行了一次突襲行動。
可惜就是場悲劇,首先,他們坐的海軍驅逐艦導航設備故障讓他們錯過了目標根西島,在海上轉了幾圈才終於摸上了島。
最後鍋還是砸了德國海軍頭上,引得雷德爾大發雷霆,痛罵了一頓最高統帥部,要求凱特爾出來道歉,最後還不了了之了……
反正陸海軍的梁子反而結上了。龍帥苦心一片打了水漂……
② 法國有哪些城市
主要城市有馬賽,里昂,圖盧茲,尼斯,南特,斯特拉斯堡,蒙彼利埃,里爾等。
1、馬賽
馬賽 (Marseille),是市區人口僅次於巴黎和里昂的法國第三大城市和最大海港,城市人口約87萬。
大都會區人口約為189萬 (2013年),位於巴黎和里昂之後。該市三面被石灰岩山丘所環抱,景色秀麗,氣候宜人。
馬賽西瀕地中海,水深港闊,無急流險灘,萬噸級輪可暢通無阻;西部有羅納河及平坦河谷與北歐聯系,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全港由馬賽、拉韋拉、福斯和羅納聖路易四大港區組成,年貨運量1億噸,為法國對外貿易最大門戶。
2、里昂
里昂(Lyon),是僅次於巴黎的法國第二大城市,奧弗涅-羅訥-阿爾卑斯大區首府和羅訥省省會,於2015年1月建立了帶有部分省級管理權力的「里昂大都會」(Métropole de Lyon),也稱為「大里昂」(Grand Lyon) 。
里昂市區位於羅訥河(Le Rhône)和索恩河(La Saône)交匯處,其主城區以河流為界大致可分為三大部分:西側為富維耶山,老城區位於兩河之間的半島上,新城區則主要集中在東部。
里昂是法國重要的工業城市和除巴黎之外最重要的科教中心,機械、電子、化工、重型汽車、計算機等產業實力雄厚,擁有20餘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常被認為是法國的第二大都市區。
里昂也是法國乃至歐洲重要的文化與藝術中心,以絲綢貿易而聞名,在羅馬時代就相當繁榮 ,1998年裡昂老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里昂也是世界電影的誕生地和二戰期間參加抵抗運動的城市。此外,里昂還是國際刑警總部的所在地,里昂足球俱樂部也位於里昂。
3、圖盧茲
圖盧茲(Toulouse) 法國西南部大城市。南部-比利牛斯大區(Midi-Pyrénées)上加龍省(Haute-Garonne)省會。人口約935440,包括郊區1312304(2013年),是法國第四大城市。
圖盧茲的城市建築始終保留著玫瑰紅磚瓦的特色。舊城中心失修的大部分建築物已拆毀,建起現代化的商業中心,與較古老的建築風格很不協調。
為急劇增長的城市人口提供住房,在舊聖西普里安區西南新建城鎮,取名米拉(意為「奇跡」)。該市是空中客車的總部。
4、尼斯
尼斯(Nice),法國東南部城市,普羅旺斯-阿爾卑斯-藍色海岸大區(Région Provence-Alpes-Côte-d'Azur)濱海阿爾卑斯省(Alpes-Maritimes,06省)省會和該省最大城市。
位於法國東南部地中海沿岸,市區北部為尼斯-阿爾卑斯前山(Préalpes de Nice),屬於阿爾卑斯山的東南邊緣;南側則為地中海(Méditerranée),海岸線曲折復雜,大致為東北—西南走向,城鎮沿海岸線呈帶狀分布。
尼斯城市圈的人口數量在法國排名第五,僅次於巴黎的法國第二大旅遊城市,也是歐洲乃至全世界最具魅力的海濱度假聖地之一,每年到訪尼斯市區的旅客數量超過了400萬,是這座城市本身人口數量的近10倍。
尼斯屬於典型的地中海氣候帶,終年溫暖,蔚藍的地中海與巍峨的阿爾卑斯山是這座城市永恆的地標。神聖的古羅馬歷史文化、普羅旺斯薰衣草田散發出的浪漫芬芳,以及帶有異域風情的地中海美食。無論從哪個角度,尼斯都是法國人心中絕對的度假天堂。
5、南特
南特(Nantes),法國西部最大城市和法國第六大城市,盧瓦爾河大區(Région Pays de La Loire)首府和大西洋盧瓦爾省(Loire-Atlantique,44省)省會。
城市主體坐落於盧瓦爾河下游北岸,南特-塞弗爾河(La Sèvre Nantaise)、埃德爾河(L'Erdre)兩河與盧瓦爾河的交匯點,距入海口約50公里。
南特屬於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終年溫暖濕潤,降水分布均勻,氣候非常怡人。南特歷史悠久,是布列塔尼地區歷史上最重要的城市,《南特赦令》對法國宗教歷史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
時代雜志在2004年時將南特選為歐洲最適合居住的城市,2013年南特獲得歐盟委員會頒發的「歐洲綠色首都獎」。
③ 二戰期間美國和德國交過幾次火雙方傷亡情況怎樣
不就是美國,是聯軍以下是一些戰役
Battle of the Bulge was the single largest and bloodiest battle that American forces experienced in World War II
在阿登戰役是單一最大和最血腥的戰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經驗的美國軍隊
實在是納粹德國垂死之戰,也是德軍打美軍。著名的坦克大決戰便是。
雙方傷亡人數
美國: 納粹德國
89500 67200 -120,000(包括Nordwind)
殺害受傷或失蹤[
19,000死亡, ~600輛坦克和突擊炮
47,500人受傷,
23,000被俘或失蹤)
~800輛坦克
日期12月16號至26號,1944年
地點在阿登
結果盟軍勝利
交戰
美國 納粹德國
第1步兵師 第12裝甲師
第2步兵師 第3裝甲師
第9步兵師 第277 Volksgenadier部
第99步兵師 第12 Volksgrenadier部
246 Volksgrenadier部
指揮官
羅伯遜 雨果Kraas
實力
28,000 56,000
傷亡和損失
5000人死亡 失蹤114裝甲戰車,沉重的人員損失,但未知
地中海陣線
圍攻馬爾他,6月,1940年 - 12月,1942
南斯拉夫戰役,1941年4月
希臘戰役,1941年4月
克里特島戰役,1941年5月
西西里島戰役,7月 - 1943年8月
盟軍入侵義大利,1943年9月
那不勒斯之戰,1943年9月
沃爾圖諾線10月 - 1943年11月
芭芭拉線10月 - 1943年11月
空襲巴里,1943年12月
伯恩哈特防線,1943年12月 - 1944年1月
莫羅河戰役,1943年12月
戰役蒙特卡西諾1月 - 1944年5月
戰役安齊奧1月 - 1944年6月
拉西米恩線,6月 - 1944年7月
安科納戰役,6月 - 1944年7月
哥特線8月 - 1944年12月
1945年春季攻勢,義大利4月 - 1945年5月
[編輯]西線
威瑟堡行動4至6月,1940
戰役的納爾維克
荷蘭之戰5月,1940
戰役西蘭
戰役大壩上
埃本堡之戰,埃馬爾
戰役Grebbeberg
海牙之戰
馬斯特里赫特戰役
5月比利時之戰,1940年
戰役阿尼
戰役法國5至6月,1940
敦刻爾克戰役
不列顛之戰7至10月,1940
聖納澤爾空襲3月,1942
迪耶普空襲8月,1942年
霸王行動6至8月,1944
諾曼底戰役
諾曼底入侵
卡昂戰役
戰役波卡基村
戰役卡蘭坦
瑟堡之戰
操作古德伍德
眼鏡蛇行動
法萊斯口袋
騎兵行動8月,1944
盟軍前進從巴黎到萊茵河8至9月,1944
市場花園行動9月,1944年
阿納姆戰役
戰役梅斯9至12月,1944
南希之戰9月,1944年
許特根森林戰役1944年9月 - 2月,1945
洛恩戰役1944年10月
亞琛戰役1944年10月
戰役斯海爾德10至11月,1944
坦克大決戰1944年12月 - 1月,1945
埃爾森博恩嶺
圍攻的巴斯通
操作Nordwind 1月,1945年
科爾馬口袋1至2月,1945
操作實錄2至3月,1945
搶劫行動3月,1945年
行動大學聯合3月,1945年
魯爾突圍戰3 - 4月,1945
格羅寧根戰役1945年4月
④ 關於二戰德國納粹軍官
陸軍我就不說了,我補充一下空軍和海軍的。
二戰德軍空軍王牌排名整理。
超級王牌:漢斯·魯德爾
漢斯·魯德爾並不是象米歇爾·魏特曼和厄斯特·巴克曼一樣的「裝甲王牌」。但他擊毀的蘇聯坦克超過了二者的總和。他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Ju87「施圖卡」飛行員,他的特長就是從空中摧毀敵人的裝甲車輛。他擊毀的敵人裝備數量是普通人難以想像的,包括了519輛(一說530輛)蘇聯坦克(足夠組成5個完整的蘇聯裝甲軍!)和不計其數的其他目標(包括「馬拉」號戰列艦!他還擊傷了「紅色十月」號戰列艦。),這僅僅是他一個人的戰績!(細節見後)。
德國空軍擊落100架以上的王牌名單
名 字 擊落飛機數(架)
Erich Hartmann(埃里希·哈特曼) 352
Gerhard Barkhorn(G·巴爾克霍隆) 301
Günther Rall(G·拉爾) 275
Otto Kittel(奧托·基特爾) 267
Walter Nowotny(沃爾特·諾沃特尼) 258
Wilhlem Batz(威爾海姆·巴茨) 237
Erich Rudorffer(埃里希·魯道弗) 224
Heinz Bär(海茵茨·貝爾) 220
Hermann Graf(赫爾曼·格拉夫) 212
Heinrich Ehrler(海因里希·艾勒) 208
Theodor Weissenberger(提奧多·維森伯格少校) 208
Hans Philipp 206
Walter Schuck 206
Anton Hafner 204
Helmut Lipfert 203
Walter Krupinski(沃爾特·庫賓斯基) 197
Anton Hackl 192
Joachim Brendel 189
Max Stotz 189
Joachim Kirschner 188
Kurt Brändle 180
Günther Josten 178
Johannes Steinhoff 178
Ernst-Wilhelm Reinert 174
Günther Schack 174
Emil Lang(埃米爾 · 朗格) 173
Heinz Schmidt 173
Horst Ademeit 166
Wolf-Dietrich Wilcke 162
Hans-Joachim Marseille(馬爾塞尤) 158
Heinrich Sturm 158
Gerhard Thyben 157
Hans Beisswenger 152
Peter Düttmann 152
Gordon Gollob(戈登·M·格盧布) 150
Fritz Tegtmeier 146
Albin Wolf 144
Kurt Tanzer 143
Friedrich-Karl Müller 140
Karl Gratz 138
Heinrich Setz 138
Rudolf Trenkel 138
Walter Wolfrum 137
Horst-Günther von Fassong 136
Otto Fönnekold 136
Karl-Heinz Weber 136
Joachim Muencheberg 135
Hans Waldmann 134
Alfred Grislawski 133
Franz Schall 133
Johannes Wiese 133
Adolf Borchers 132
Adolf Dickfeld 132
Erwin Clausen 132
Wilhelm Lemke 131
Gerhard Hoffmann 130
Franz Eisenach 129
Walther Dahl 129
Heinrich Sterr 129
Franz Dörr 128
Rudolf Rademacher 126
Josef Zwernemann 126
Dietrich Hrabak 125
Wolf Ettel 124
Herbert Ihlefeld 123
Wolfgang Tonne 122
Heinz Marquardt 121
Heinz-Wolfgang Schnaufer(海茵茨-沃爾夫岡·施瑙費爾(又譯:謝奴法)) 121
Robert Weiss 121
Erich Leie 121
Friedrich Obleser 120
Franz-Josef Beerenbrock 117
Hans-Joachim Birkner 117
Jakob Norz 117
Walter Oesau (沃爾特·奧梭) 117(又有說法是127)
Heinz Wernicke 117
August Lambert 116
Wilhelm Crinius 114
Werner Schroer 114
Hans Dammers 113
Berthold Korts 113
Helmut Lent(賀爾穆特·蘭特) 113
Kurt Bühligen(庫爾特·布赫林根) 112
Kurt Ubben 110
Franz Woidich 110
Reinhard Seiler 109
Emil Bitsch 108
Hans Hahn 108
Bernhard Vechtel 108
Viktor Bauer 106
Werner Lucas 106
Günther Lützow(高特 · 魯佐) 105(又稱是110)
Eberhard von Boremski 104
Heinz Sachsenberg 104
Adolf Galland(阿 道 夫 · 格 蘭 德) 103
Hartmann Grasser 103
Siegfried Freytag 102
Friedrich Geisshardt 102
Egon Mayer 102
Max-Hellmuth Ostermann 102
Josef Wurmheller(約瑟夫·「賽普」·沃姆海勒) 102
Rudolf Miethig 101
Werner Mölders(維爾納 · 默爾德爾斯) 101
Josef Priller(約瑟夫·普利爾) 101
Ulrich Wernitz 101
頭號U艇王牌——奧托·克雷齊默爾
出生日期:1912年5月1日
死亡日期:1998年8月5日,德國
獲得的勛章:二級鐵十字勛章(1939年10月17日) U艇戰斗獎章(1939年11月9日) 一級鐵十字勛章(1939年12月17日)
騎士十字勛章(1940年8月5日) 橡葉騎士十字勛章(1940年11月4日) 雙劍銀橡葉騎士十字勛章1941年12月26日(此時已被俘,是追授的)
指揮過的U艇: U-35(1937年7月31日—1937年8月15日)
U-23(1937年10月1日—1940年4月1日)
U-99(1940年4月8日—1941年3月17日)
各位都知道1941年德國有三位王牌艇長,當時他們的戰績之高讓其他的艇長嘆為觀止,三人在國內可謂風光一時。但同時也是在1941年這三位王牌先後隕落,其中2人隨他們的U艇一起葬身大海,一人被俘,被俘的就是奧托·克雷齊默爾。
奧托是德國的潛艇戰第一號王牌,他總共擊沉了船隻47艘,共計274.386噸。在所有的U艇艇中名列第一位。
1930年4月奧托開始了他作為見習船長的訓練航行,他先在航校的訓練艦「Niobe」上呆了3個月,後又隨輕型巡洋艦「Emden」航行了1年多。在此之前,17歲的奧托在英國的埃塞克斯市渡過了8個月的時間,在那兒他學會了英語。
1936年1月奧托開始參加U艇部隊的訓練,由於他之前有比較豐富的航海經驗,因此他被指定為U艇的艇長。1936年西班牙內戰爆發,德國派出部隊進行干涉。1937年他作為U-35號潛艇的第一任艇長參加了在西班牙水域的巡邏任務。
1937年9月他被調離U-35號潛艇,去接收新型2型U艇——U-23。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他指揮U-23號在英國北海靠近蘇格蘭海岸外取得了第一個戰果。後來他又成功地在戒備森嚴的蘇格蘭海鰻灣布下了9顆水雷。1940年1月12日擊沉了丹麥油輪——「丹麥」號,這是他取得的第一個重大戰果。1個月後他擊沉了英國驅逐艦「大膽」號(1,375噸)。
1940年4月奧托離開U-23同月被委任為U-99號潛艇的艇長。兩個月後U-99離開在德國基爾的訓練基地,開始了他一身中最輝煌的「獵殺潛航」。在這次出擊中他9次對盟軍的護航船隊實施水面攻擊,擊沉多艘盟軍艦船。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擊沉了三艘萬噸級的英國的裝甲巡洋艦:「Laurentic」號(18,724噸),Patroclus(11,314噸),Forfar(16,402噸)。到1940年11月他已總共擊沉了超過46,000噸的船隻。從這時起,在眾多U艇艇長中「沉默的奧托」變成了「噸位之王」,而且一直也沒有人超過他。他也有了一句著名的名言——「一枚魚雷…………一艘船」。
但是他的好運並沒有持續下去,1941年3月他開始了最後一次航行。在擊沉10艘盟軍船隻後,17日他在英國東南面遇到了英國驅逐艦「漫步者」號。「漫步者」號發現U-99後,馬上發起追擊施放深水炸彈。在多次攻擊後,U-99的艇體被嚴重炸壞,被迫俘出水面,奧托和43名艇員鑽出潛艇(註:艇上的首席輪機兵已經死亡),馬上被英艦俘虜,U-99號潛艇隨後便沉沒了。
被俘後,奧托先在英國的戰俘營關押了一年半,後被轉到加拿大的第30號戰俘營繼續關押,1947年12月獲釋返回德國。1955年加入新成立的聯邦德國海軍,1957年成為第1護航艦隊指揮官,1958年擔任兩棲部隊指揮官。1962年進入參謀部門工作,1965年擔任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海軍部的首席參謀,1970年退役。
1998年奧托在巴筏利亞渡假時,由於意外事故受傷,送進醫院後不久死亡。
第二號U艇王牌、鑽石橡葉雙劍騎士勛章獲得者
——沃夫岡-魯斯上校
生:1913年10月15日,拉托維亞里加
卒:1945年5月12日,德國弗蘭斯堡
成績: 擊沉47艘共225756噸,擊損2艘共17343噸
歷任軍銜:
1933年9月23日服役
1934年7月1日 軍校生
1936年4月1日 准尉
1936年10月1日 少尉
1938年6月1日 中尉
1941年1月1日 上尉
1943年4月1日 少校
1944年8月1日 中校
1944年9月1日 上校
受勛情況
1940年1月25日,二級鐵十字勛章
1940年5月15日,一級鐵十字勛章
1940年10月24日,騎士勛章
1942年11月13日,橡葉騎士勛章
1943年4月15日,橡葉雙劍騎士勛章
1943年8月9日,鑽石橡葉雙劍騎士勛章
指揮過的艦艇和出海記錄
U-13,1939年12月16日--1939年12月28日,無出海記錄
U-9,1939年12月30日--1940年6月10日,6次出海(74天)
U-138,1940年6月27日--1940年10月20日,2次出海(29天)
U-43,1940年10月21日--1942年4月11日,5次出海(204天)
U-181,1942年5月9日--1943年10月31日,2次出海(335天)
1933年,在學了3個學期的法律後,沃夫岡-魯斯開始了他的海軍生涯。在這年夏天,按慣例他被送往航海學校的艦艇「福克」號上實習3個月,接下來的9個月隨輕量級巡洋艦「卡爾斯魯號」作環球航行,途經印度、印尼、澳洲、北美和南美,一年後換防到「科尼格斯堡號」。1937年2月轉到U艇上服役。1937年7月,他成為U-27號潛艇的二副,當年,西班牙內戰爆發,該艇曾在西國附近海域巡弋。同年10月,魯斯成為U-38艇的大副。
1939年9月二戰爆發,魯斯隨即開始了他的真正的U艇生涯。在軍校的潛艇U-13上呆過短暫的一段時間後,他接管一艘IIB級潛艇--U-9,該艇6次的出巡讓他一舉成功,最顯著的成績莫過於1940年5月擊沉了法國潛艇「桃麗絲號」。
1940年6月,沃夫岡-魯斯轉到IID級艇U-138上任艇長。在9月20日深夜和21日凌晨,利用他的新潛艇,盧特擊沉了四艘船共34,633噸。10月,又創擊沉、擊損各一艘的戰績,此次戰果讓他獲得了騎士勛章,作為小艇指揮官,他是僅有的一個。當月,他又登上了更大的U-43號,隨著該艇的5次出征,總共擊沉了12艘計68,077噸 ,1942年4月,離開U-43號;一個月後任IXD2級艇U-181的艇長。
1942年9月,魯斯開始了新的一輪出海,這次航行遠達南非的開普敦以及印度洋,兩個月再創擊沉四艘總共21,987噸的戰績,11月16日返航前夕,從總部發來的賀電中,魯斯得悉自己剛被授橡葉騎士勛章,接下來的兩周,倍受鼓舞的他又擊沉了8艘遠洋貨輪共計36,394噸,並於1943年1月抵法國的波迭克斯港。短暫的休整後,3月份緊接著又重新遠航非洲海和印度洋。即使在這次條件惡劣的情況下,他還是創下了驕人的成績:擊沉10艘總共45,331噸。此時魯斯成為第一個獲得鑽石橡葉雙劍騎士勛章的U艇指揮官。此次出海另一個傑出之處在於它是有史以來潛艇出航時間最長的一次(僅比U-196肯特拉特的225天少20天),當時,為振作士氣,魯斯上校發明了許多創意,如刊發潛艇的通訊報、舉行各種比賽等活動來保持艇員的活力。12月17日在海軍軍官軍事會議上,魯斯以上述例子作了報告。
1944年1月,在U艇連續服役了5年的魯斯被任命為第22編隊的司令官,7月調往弗蘭斯堡海軍學校第1系,9月,他成為德國海軍軍校歷史上最年輕校長。
然而,1945年5月12日深夜,戰爭結束後,這個傳奇人物卻死於一次以外事故。當時,一名哨兵喝問口令的時候,魯斯竟然沒反應,這個不可饒恕的錯誤使他立即被敏感的哨兵開槍擊中頭部,倒地身亡。迄今仍然有人對此作出各種猜測,有人認為他是想自殺,其他人則推斷衛兵聽力不好。可能性較大的說法是他喝醉了,反映遲鈍,鬼使神差地想抄近路穿過軍校的操場。
魯斯是所有U艇軍官中爭議最大的人物,首先,他公然宣稱他是一個堅定的納粹主義信仰者,另一方面,他的性格和成就使他樹立了許多勢敵,雖然他創下了擊沉噸數最高的記錄,但大部分是在相對容易作戰的非洲海和印度洋,當時的人認為他的軍事管理方法無聊可笑。同時,他對手下的家長式的作風也眾所周知。他相信作為領導者的職責應該關心部下的表現,甚至他們離開了潛艇。在船上,所有的技術結果都必須經過他的認可,連牆上貼畫報也遭禁止。他舉行一些活動來杜絕「船上性問題」,積極推廣他的保持航行中生理健康的理論。規范著裝,控制食品、飲料和香煙。當然,魯斯的嚴父般的作風使大多的手下都忠於他、崇敬他至今天。當他離開了U-181後,仍然從軍校教務的百忙之中抽出時間來幫助原來手下的私事。鄧尼茨當時甚至已經在海軍參謀部為他保留了一個職位,話說回來,如果他沒死,也有可能會在盟軍的監牢里坐上幾年牢。
在魯斯死後的兩天,第三帝國為他舉行了國葬,六名騎士勛章U艇軍官為他守靈,鄧尼茨致悼詞。直至今天,一塊大理石的紀念碑還鐫刻著這位傑出的U艇指揮官的傳奇故事。
第三號U艇王牌、橡葉雙劍騎士勛章獲得者
——艾里希-托普中校
出生:1914年7月2日,漢諾威
成績: 擊沉36艘共198658噸,擊損4艘共32317噸
歷任軍銜:
1935年7月1日 軍校生
1937年4月1日 少尉
1939年4月1日 中尉
1941年9月1日 上尉
1942年8月17日 少校
1944年12月1日 中校
受勛情況
1939年11月7日,U艇作戰勛章
1941年6月20日,騎士勛章
1942年4月11日,Ubootskriegsabzeichen mit Brillanten
1942年8月17日,橡葉雙劍騎士勛章
指揮過的艦艇和出海記錄
U-57,1940年6月5日--1940年9月15日,2次出海(38天)
U-552,1940年12月4日--1942年9月8日,10次出海(308天)
U-3010,1945年3月23日--1945年4月26日,無出海記錄
U-2513,1945年4月27日--1945年5月8日,無出海記錄
德國海軍中獲得橡葉雙劍騎士勛章的除了後來又獲鑽石橡葉雙劍騎士勛章的魯斯和布蘭迪以外,只有艾里希-托普、萊因哈德-舒倫和奧托-克里茨瑪三人。
艾里希-托普於1934年4月加入海軍,在1937年10月加入U艇部隊之前已在卡爾斯魯號巡洋艦上服役了6個月。一年後,他成為U-46的觀察員。
經歷了四次的出海後,托普著手指揮U-57,利用該艇他擊沉了六艘共計36862噸。但在1940年9月3日,U-57出了一次意外的事故沉沒。
托普又任VIIC級艇「紅魔鬼」U-552號艇長,在北大西洋和北美沿岸的攻擊盟軍護航船中,他的點數越來越高。1942年的3、4月,他總共擊沉了8艘共計45731噸。
1942年9月,托普就任第27編隊的指揮官,當時該編隊做新成員的戰術訓練用。1944年,托普編寫了一本戰斗指導書,當二戰結束時,托普時任U-2513號的指揮官,於1945年5月在挪威向盟軍投降。 [
戰後,托普做了幾個月的漁民。和布蘭迪一樣,後來成為一名建築師。1958年,他加入當時的聯邦德國海軍。在美國四年的時間任北約軍事委員會委員。 本文轉自二戰軍事基地 w2war.com
托普於1969年退休,獲得大聯邦功勛章。1970年到1984年,他當了14年的工業顧問。
高特.普里恩
生於:1908.1.16,Osterfeld Thoeingen
死於:1941.3.8,北大西洋
成績: 共擊沉船隻31艘共計193.808噸, 擊傷船隻8艘共63.282噸。
軍銜
1933年3月1日,軍校生
1935年1月1日,准慰
1935年4月1日,少尉
1937年1月1日,中尉
1939年2月1日,上尉
1941年3月1日,少校
所獲獎勵:
1939.9.25 二級鐵十字勛章
1939.12.17 一級鐵十字勛章
1939.12.18 騎士十字勛章
1940.12.20 橡葉騎士十字勛章
指揮過的艦艇和出海記錄
U-47 1938.11.17-1941.5.7 出海10次(238天)
高特.普里恩於1931年1月加入德國海軍,在此之前在商船工作。在輕巡洋艦Kaogsberg呆了一年後,他於1935年10月進入德國海軍潛艇部隊服役。1938年,西班牙內戰期,他在U-26號艇,哈特曼上尉領導下在西班牙海域巡邏。
普里恩最著名的事跡是1939年10月14日,在英國北方艦隊重兵守衛下的斯卡帕灣擊沉了英國戰艦「皇家橡樹號」。邱吉爾在自已的日記中記錄下了德國U艇指揮官司的高超技藝。普里恩是第一名獲得騎士勛章的U艇指揮官。
以下是美國記者在普里曼返航後對他的描述:
10月18日,柏林(W.L.Shirer:柏林日記 1934-1941)
德國U艇在英國最大的海軍基地---斯卡帕灣裡面擊沉了英國戰艦 「皇家橡樹號」。這簡直讓人難以置信。今晚,一位一戰的潛艇指揮官告訴我,一戰中德國人曾兩次試圖駕駛U艇進入斯卡帕灣,但是行動夫失敗,潛艇也沉沒了。
今天下午,在宣傳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普里恩及其乘員,一群18,19,20歲的小夥子與記者們見面。普里恩是一個30歲,能乾的,驕傲自信的,忠實的納粹信徙。在希特勒的新聞官,狄特里奇博士,一個不停的咒罵英國和邱吉爾說謊的人,的介紹下,普里恩幾乎沒有向我們講述他都作了些什麼。他說他在穿越防守時沒碰到麻煩。我得到一個印象,但是無法從他的談話中得到證實,他一定是跟在英國人後面,可能是一艘魚雷艇,進入基地的。英國人的疏忽造成的後果是災難性的。。
1941年2月20日,普里恩最後一次出航前
在接下來的18月中,普里恩證明了他是德國最優秀的指揮官之一。在他1940的6次出勤中,他共擊沉了八艘船總計噸位51,483位。在攻擊護航隊的戰斗中,他總是最先發現護航船隊,並且用無線電通知其它船。
例如:他在攻擊HX-79護航隊的戰斗中,他最先發現並跟蹤敵船。U-47招來了其它的U艇,並擊了4艘船。 [
鄧尼茨曾想將其調入訓練部門,但普里恩決定留在他的艇上。
1941年2月20日,U-47離開了St. Nazaire(法國)這是的第十次出行。四天後,他們攻擊了OB-290護航隊,擊沉了4艘船共計噸位16,310噸。最後一次收到U-47的無線電信號是在3月7日早晨。
1941年3月7日或8日,高特.普里恩同U-47帶著它的全體成員(45人)一同沉入了大海。
現在,人們對這一事件提出了疑問,傳統上認為擊沉U-47的是英國海軍的狼獾號,但是現在有資料顯示,狼獾號實際攻擊的是因受重傷而退出戰斗的阿克曼船長的UA艇。
現在人們推測U-47是被自已所發射的魚雷擊中的。(兩艘美國潛艇也被認為是其於同樣的設備故障而在太平洋沉沒的。)
U艇王牌、鑽石雙劍橡葉騎士勛章獲得者
——艾伯特-布蘭迪中校
生:1914年16月20日,德國多特蒙德
卒:1966年1月6日,德國多特蒙德
擊沉12艘共計31,689噸
歷任軍銜
1935年9月25日 服役
1936年7月1日 軍校生
1938年1月1日 少尉
1939年10月1日 中尉
1942年10月1日 上尉
1944年6月8日 少校
1944年12月18日 中校
獲勛情況
1943年1月21日,騎士勛章
1943年4月11日,橡葉騎士勛章
1944年5月19日,雙劍橡葉騎士勛章
1944年11月24日,鑽石雙劍橡葉騎士勛章
曾任U艇指揮官和出海記錄
U-617 1942年4月9日--1943年9月12日,7次出海(185天)
U-380 1943年12月--1944年3月11日 1次出海(33天)
U-967 1944年4月--1944年7月1日 l次出海 (37天)
在獲得鑽石雙劍橡葉騎士勛章的27位德國軍人中,海軍僅占兩個,這就益發顯得其珍貴。除了頭號種子沃夫岡-魯斯上校以外,艾伯特-布蘭迪是另一個海軍英雄,由於許多成績未經證實,所以表面上,他的戰果還不如其他雙劍橡葉騎士勛章獲得者多。
布蘭迪在1935年4月1日作為海軍候補軍官開始他的軍旅生涯。1936年6月至1937年3月,他在弗蘭斯堡海軍學校學習,畢業前夕到巡洋艦卡爾斯魯號上實習了6個月,按慣例接受基本的艇面訓練。後來又在排雷艦艇上受過進一步的訓練。接著,布蘭迪所在的M-1艦編入第1雷艇艦隊,參加1939年9月的對波蘭作戰,為德軍戰艦豪斯汀號護航。在這次作戰中,布蘭迪初次流露出想調到U艇的願望,但他的努力失敗了。1940年5月,他晉升為M-1排雷艦艇的艦長。1941年4月,布蘭迪開始在豪斯汀接受潛艇戰術訓練,他第二次想方設法調進U艇部隊,這次終於如願以償。在結訓後,布蘭迪起先待命,後被派到聖納澤爾基地,開始他的第一次U艇征途。
1941年末,布蘭迪按作訓部的命令登上了「紅魔鬼」艇--U-552,前往阿佐里斯海區訓練。到達那裡後,他接到命令改往加拿大海域。當時既來不及攜帶冬季作戰裝備,也沒有詳細的地圖,就這樣摸到雷斯角,在那擊沉了兩艘船計7000噸。以當時惡劣的條件來(暴風雨、海面布滿水雷、引擎受損)評價,布蘭迪不象是新手,反倒是一個經驗豐富的優秀指揮官。
1942年4月9日,布蘭迪被任為VIIC級艇U-617的艇長。除了他之外,該艇只有五名艇員談得上有U艇作戰經驗。從4月到8月,U-617隨著第5編隊(基爾基地的訓練編隊)完成了常規的訓練。一個月後離開基爾港前往聖納澤爾港,途中擊沉4艘船。11月又開始U-617的第2次出巡。此次出海布蘭迪聲稱擊沉一艘、擊損一艘,但無法證實。
直布羅陀的沖擊
1942年11月4日,布蘭迪受命前往梅第特蘭年海域,行至重兵防守的直布羅陀海峽時,遭到英國空軍的襲擊,當時的U-617可謂大難不死,向它投擲的兩枚炸彈居然都沒命中。19日,布蘭迪向英國的一艘護衛艦報復,摸老虎屁股的結果可想而知:隨後U-617花了4個小時躲在深海,發怒的英國人賞了他們不少80式深水炸彈。
後至1943年的9月,布蘭迪和U-617被編入第29編隊。
1943年 第四次出海,離開基地後,布蘭迪便遭遇了盟軍的潛艇。當時雙方都努力靠近和試圖殲滅對方,三個小時後,布蘭迪不耐煩了,命令下潛,繼續前進。1943年1月21日回師途中,布蘭迪在拉斯佩澤被授予騎士勛章。過了10天,第5次的出海使布蘭迪大舉成功,這次他擊沉了英國皇家海軍的布雷艦威爾希曼號。
4月11日,第六次出航時,布蘭迪被授橡葉騎士勛章。他宣稱擊沉一艘巡洋艦(烏干達號?)和另一艘噸位23500的商船,但結果仍然無法證實。這點對他很不利。不過對於梅第特蘭年海域的潛艇來說,這是一個經常碰到的棘手問題(特別是布蘭迪)。事實上,U艇指揮官的確很難判斷他的戰果,每個人都知道他們在發射完魚雷後就必須立即下潛離開。
1943年8月,由透倫出發,布蘭迪開始了他的第八次出巡。開頭幾天,布蘭迪從兩只英國空軍運輸船「揚名號」和「強威號」中間穿過,卻沒機會開火。9月6日,在直布羅陀以東40海里處擊沉了派克里奇號驅逐艦。11日夜間,U-617抵達摩洛哥近海,遭到了盟軍戰機的襲擊。三枚炸彈使它嚴重損傷。布蘭迪下令棄船,並將潛艇弄沉。他們乘著橡皮艇漂到岸邊,被西班牙部隊抓獲。布蘭迪被關在卡第茲附近的營地,後來他設法逃出來並回到了德國,在柏林受到鄧尼茨的接見並講述了他的歷險。
1944年
1944年1月,布蘭迪回到透倫港,任VIIC級艇--U-380艇長,3月13日,僅作過一次出航後,U-380就在透倫港被美軍第9航空大隊炸毀。4月,布蘭迪又接手U-967,5月9日,被授雙劍橡葉騎士勛章。6月的另一次出海中,布蘭迪得了一場重病,不得不返回基地。
一個月後,布蘭迪被任東波羅的海U艇群的司令。11月24日,繼魯斯之後,他成為海軍中第二個被授鑽石橡葉騎士勛章的海軍人員。
1945年
1945年1月,布蘭迪被任為小型艦艇部隊的司令。德國投降後被盟軍逮捕。
戰後
1945年9月,布蘭迪被加拿大監獄釋放。在學建築之前,他幹了一份泥瓦匠的活。後來在家鄉多特蒙德、甚至在其他國家如沙烏地阿拉伯,布蘭迪成為一個優秀的建築師。其中有三年時間擔任德國建築師協會的主席。1964年,作為扶輪社的成員當選西法倫省的行政官。
1966年1月6日,布蘭迪在他的家鄉多特蒙德病逝。聯邦德國海軍軍官為他守靈。許多U-617的乘員也趕來悼念他們的戰友。另一個王牌萊因哈德-舒倫在致詞中稱他為「無畏、不敗的騎士」。
U艇王牌、雙劍橡葉騎士勛章獲得者萊因哈德
——舒倫中校
生:1916年4月16日,Taunus
卒:1984年8月25日,漢堡
成績:
擊沉19艘共96444噸,擊損5艘共31036噸
歷任軍銜
1935年9月25日 服役
1936年7月1日 軍校生
1938年1月1日 准尉
1938年4月1日 少尉
1939年10月1日 中尉
1942年1月1日 上尉
1942年9月1日 少校
1944年6月1日 中校
獲勛情況
1939年9月25日,二級鐵十字勛章
1939年12月21日,U艇勛章
1940年2月25日,一級鐵十字勛章
1940年11月3日,騎士勛章
1942年9月1日,雙劍橡葉騎士勛章
曾任U艇指揮官和出海記錄
U-564 1941年4月3日--1942年10月1日,6次出海(284天)
出航的舒倫中校,穿得很寒磣,注意他戴的是無風帶的軟帽,鷹徽旁有U-84和U-564的獨特標記——聳背的豹(參考主頁的U艇標志)
萊因哈德-舒倫在1938年3月進入U艇部隊作戰訓練。然後在U-48上任一年的大副。幾年的海底生涯讓他獲得了一枚騎士勛章。1941年,他轉調到U-564任指揮官。8月,他擊沉了英國軍艦百日草號。
1942年10月,他離開潛艇,到潛艇學習班任教。後來又加入第27編隊跟隨另一個U艇王牌指揮員艾里希-托普。後來的幾年裡,舒倫作為挪威海的U艇群司令官一直到戰爭結束。
⑤ 二戰時期,德意日三國有過聯合作戰嗎
有過!那就是德日在印度洋上曾經有過的聯合作戰(海戰)。我幫你摘抄了一下,供你參考!
「季風」艇群也許是戰爭中最特別的狼群了,他們的作戰區域遠離德國及其佔領地區,即以日軍佔領的位於印度尼西亞的軍港為基地,1943年至1945年期間在檳榔嶼、雅加達和沙璜的外海獵殺盟軍船隻,並獲得了若干戰果。
季風行動開始的時候,情況跟「快樂時光」差不多,甚至更好,當時印度洋的航運跟和平時期沒什麼兩樣,但從1943年起,情況開始急轉而下,甚至變得跟北大西洋一樣危機重重。
1. 前言
早在1941年德國人就開始研究將U艇部署至遠東地區的可能性,但在技術和後勤兩方面發現有難以克服的難題。同時也被認為此作戰對於當時作戰的重點,北大西洋噸位戰來說,是不必要的。
1942年下半年,第一批前往開普敦地區的潛艇出發,這個作戰後來持續的進行著,當時U艇都是返回位於歐洲的基地。
1943年5月,一個復雜的聯合作戰計劃擺上了檯面,計劃中包括了義大利商船、日軍的行動和名為「季風」的U艇群。和以往不同,計劃中的季風艇群是以日軍提供的港口為U艇基地。後來行動的重點從作戰行動逐漸轉為運輸行動。曾經到過遠東的U艇一共有14艘,其中能夠返回歐洲的只有4艘。
3. 季風艇群
3.1 醞釀
部署U艇到檳城或沙璜以便在印度洋展開行動的想法最初由日本人在1942年12月提出,由於沒有辦法解決補給的問題,提議被擱置了(雖然當時第一批遠洋型U艇已經在開普敦附近游獵)。
1943年春日本人再次提出請求,這一次還提出要兩艘U艇進行仿製。雖然鄧尼茨認為沒有必要送U艇給日本人,但最終德國還是決定送一艘IXC型。
只要大西洋仍然有可攻擊的目標,鄧尼茨就認定大規模派遣U艇到遠東是不劃算的。即使如此,1943年4月5日,BdU最終下令派出U-178到檳城以在當地建立海軍基地。送給日本人的U-511隨後也起行了,作為日本送來橡膠的回報。
U-511
Fritz Schneewind上尉
43年5月10日離開法國
43年8月7日抵達吳港
U-511在1943年7月17日抵達檳城,也是第一艘進入這個基地的U艇(先於U-178)。
U-511在前往日本的途中也獲得了戰果。時任三國同盟軍事委員的野村直邦海軍中將,也乘這艘艇回國。1943年9月,U-511改名為呂-500後編入日本海軍。U-511的乘員則成為後備人員,以便將來替換使用日本基地的U艇人員。
1943年5月(即所謂的「黑色五月」)危機發生之後,BdU決定從防衛較弱的地區著手,因此派遣U艇到遠東地區的提案最終獲得了通過。印度洋是當時僅剩的、在U艇活動范圍之內的、而船運情況仍然跟和平時期沒有兩樣的地區。
隨即BdU決定對仍然活動在開普敦地區的遠洋型U艇群進行兵力補充,同時派出另一批U艇,前往阿拉伯海游獵。後者預定在1943年9月底展開行動,剛好在季風時期之後,因此這個U艇群被命名為季風艇群。第一艘的出發是在1943年6月。
3.2 第一批季風艇群
第一批季風艇群包括9艘IXC型和2艘IXD2型,預定襲擊阿拉伯海的盟軍航線。
U-200
Heinrich Schoder上尉
43年6月11日離開挪威
43年6月24日被擊沉
U-188
Siegfried Ludden上尉
43年6月30日離開法國
43年10月31日抵達檳城
U-168
Helmuth Pich上尉
43年7月3日離開法國
43年11月11日抵達檳城
U-509
Werner Witte上尉
43年7月3日離開法國
43年7月15日被擊沉
U-514
Hans-Jurgen Auffermann上尉
43年7月3日離開法國
43年7月8日被擊沉
U-532
Ottoheinrich Junker中校
43年7月3日離開法國
43年10月31日抵達檳城
U-183
Heinrich Schafer少校
43年7月離開法國
43年10月27日抵達檳城
U-506
Erich Wurdemann上尉
43年7月6日離開法國
43年7月12日被擊沉
U-533
Helmut Hennig上尉
43年7月6日離開法國
43年10月16日被擊沉
U-516
Hans-Rutger Tillessen上尉
43年7月8日離開法國
43年8月23日返回法國
U-847
Herbert Kuppish上尉
43年7月29日離開挪威
43年8月27日被擊沉
最初計劃讓U-462在聖保羅島(巴西附近)以東300英里處為艇群加油,第二個補給點計劃在模里西斯以南,由一艘油船進行補給。不過U-462兩次企圖突破比斯開灣都由於盟軍飛機的攻擊而受創,被迫中止任務返航,修理工作持續了很長時間。為了給已經出發的季風艇群補給,BdU派出另一艘奶牛潛艇U-487,但卻在7月13日,沒有對季風艇群進行任何補給之前就被擊沉。6月24日航行途中的U-200在冰島東南被擊沉,U-514在7月8日,U-506在7月12日,U-509在7月15日相繼在航行途中被飛機擊沉。
1943年夏降臨在奶牛潛艇頭上的災難,令大批需要在亞述爾群島附近加油的潛艇無油可加,其中包括了前往遠東的季風艇群。
為了補給季風艇群,BdU另外派出了兩艘IXC型艇:U-155和U-160,U-160首先接到的命令是為U-487加油,當時U-487由於多次為其他潛艇加油而令到自身的燃油短缺,但U-160在7月14日被擊沉,而U-487則在前一天被擊沉。為了替代U-160,最後BdU讓U-516執行加油任務,加油行動於7月21日至7月27日間在維德角群島西北西600英里進行,分別由U-155為U-183、U-188、U-168加油,U-516為U-532和U-533加油。兩艘艇於8月間返回法國。
U-847在通過丹麥海峽的時候為流冰所損傷而轉為駛向法國,中途接到了變更的命令,命令其充當油船為其他潛艇補充燃料,在43年8月12至24日間為U-66、U-415、U-230、U-653、U-257、U-172和U-508加油。U-847的艇員的經驗相當不足,從挪威出發之前只經歷過一次航行(43年7月6日至20日自德國駛至挪威),根據從U-847加過油的潛艇艇長報告,U-847使用無線電相當的頻繁。U-847在8月27日為盟軍飛機所擊沉。
季風艇群最初出發時的11艘U艇中,4艘在航渡途中被擊沉,2艘轉為執行加油任務(其中1艘被擊沉),只有5艘成功突破封鎖抵達印度洋。9月11至13日,艇群在模里西斯以南450英里處進行了加油,為艇群加油的是自檳城出發的Brake號油輪。由於日本當時(1943年8月)也開始向阿拉伯海派出潛艇,因此為了避免誤擊,雙方都下令不能夠攻擊任何潛艇。各潛艇的游獵位置如下:
U-168在孟買附近(擊沉1艘)
U-183在塞席爾群島與非洲海岸之間
U-188在阿曼灣(擊沉3艘,同時攻擊了護航船隊)
U-532在印度西部和南部海岸對開(擊沉5艘)
U-533在亞丁灣(被擊沉)
U-188遇上了魚雷故障,原因是魚雷的電池不適應炎熱的天氣。除了被擊沉的U-533,剩下4艘潛艇於43年11月初陸續抵達檳城。U-168和U-183的艇長因為艱辛的長途旅程而累病了,其中U-183艇長一職稍後由U-511艇長Fritz Schneewind上尉接任。
3.3 季風行動的進一步開展
在第一批季風艇派出之後,BdU決定派出更多的U艇以補上第一波的損失:
U-219
Walter Burghagen少校
43年10月22日離開挪威
44年1月1日返回法國
U-510
Alfred Eick上尉
43年11月3日離開法國
44年4月5日抵達檳城
U-848
Wilhelm Rollman少校
43年9月18日離開法國
43年11月5日被擊沉
U-849
Heinz-Otto Schultze上尉
43年10月2日離開德國
43年11月25日被擊沉
U-850
Klaus Ewerth少校
43年11月18日離開德國
43年12月20日被擊沉
U-219原先的任務是在開普敦和科倫坡附近佈雷,但中途改為執行加油任務。
U-848和U-849先後在阿森松群島附近被飛機擊沉,而U-850在亞述爾群島附近被飛機擊沉。而U-510自U-219上接受燃油補給之後前往印度洋,並於44年2月和3月在印度洋海域獲得戰果。
與此同時,自檳城出發的潛艇也開始活動,與U-510一起在印度洋上游獵,這些潛艇包括了:
U-178
Wilhelm Spahr上尉
43年11月27日離開檳城
44年5月24日返回法國
U-532
Ottoheinrich Junker中校
44年1月4日離開檳城
44年4月19日返回檳城
U-188
Siegfried Ludden上尉
44年1月9日離開檳城
44年6月19日返回法國
U-168
Helmuth Pich上尉
44年2月7日離開檳城
44年3月24日返回雅加達
U-183
Fritz Schneewind上尉
44年2月10日離開檳城
44年3月21日返回檳城
第1艘自檳城出發執行任務的U艇是U-178,之後其餘4艘季風艇群的U艇也相繼出發,與自法國出發的U-510共同行動。1944年1月28日,U-178和U-510在模里西斯東南100英里處由油輪Charlotte Schliemann號進行了加油。U-510於44年2月23日在亞丁灣攻擊了PA-69船隊,並獲得戰果。
駐檳城的艇群由於當地維護設施的缺乏而限制在5艘以內。同時由於缺乏魚雷,U-532、U-188和U-183返回歐洲的同時擔負了運送戰略物資的任務。
U-532本來也是預定和Charlotte Schliemann號會合以進行加油,但由於惡劣的天氣,直到44年2月11日,兩者才在馬達加斯加以東950英里處會合,更糟的是加油途中為盟軍艦艇所發現,油輪被迫自沉,41名生還者為英國驅逐艦Relentless號救起,其餘的為U-532所救起。U-532之後接連三天不停遭到深水炸彈的攻擊。
U-178將一些燃料加給了U-532並開始向法國返航,之後於44年3月8日在好望角附近遭到盟軍飛機的攻擊,逃過一難後准備與正在駛向亞洲的運輸潛艇UIT-22會合,但後者於3月11日被飛機擊沉。U-178最終返回波爾多,進港的時候引擎已經近乎失調。
剩餘5艘U艇(四艘季風U艇和U-510)繼續執行游獵任務,計劃於44年3月由油輪Brake號進行加油,之前U-532、U-188和U-168在預定加油的地區巡邏了好幾次以保證安全,3月12日,U-188和U-532完成了加油行動,但由於惡劣的天氣,加油行動再一次被迫中斷,而且同樣被盟軍艦艇所發現,油輪被迫自沉,船員由U-168救起。各U艇只好自行分配已有的油料,因此U-168、U-532和U-183被迫繼續留在遠東地區,只有U-188能夠返回法國,她原先的出發地。
3.4 更多U艇前往遠東地區
戰果令人失望的其中一個原因是魚雷的質量和數量問題。檳城的魚雷都是由輔助巡洋艦和突破封鎖商船運送的,在通過熱帶地區的長時間運輸過程中,很多魚雷產生了這樣那樣的問題。德國人的對應方法是派出特殊的魚雷運輸潛艇——VIIF型,將魚雷和零備件運往遠東,同時,作戰型U艇陸續有系統的派往遠東:
U-177
Heinz Buchholz上尉
44年1月2日離開法國
44年2月6日被擊沉
U-1062
Karl Albrecht中尉
44年1月3日離開卑爾根
44年4月19日抵達檳城
U-852
Heinz-Wilhelm Eck上尉
44年1月18日離開基爾
44年4月3日被擊沉
U-1059
Güter Leupold中尉
44年2月12日離開挪威
44年3月19日被擊沉
U-843
Oskar Herwartz上尉
44年2月19日離開法國
44年6月11日抵達雅加達
U-801
Hans-Joachim Brans上尉
44年2月26日離開法國
44年3月16日被擊沉
U-851
Hannes Weingärtner少校
44年2月26日離開法國
44年3月被擊沉
U-181
Kurt Freiwald中校
44年3月16日離開法國
44年8月8日抵達檳城
U-196
Eitel-Friedrich Kentrat少校
44年3月16日離開法國
44年8月10日抵達檳城
U-537
Peter Schrewe上尉
44年3月25日離開法國
44年8月2日抵達雅加達
U-859
Johann Jebsen上尉
44年4月4日離開基爾
44年9月23日被擊沉
U-860
Paul Buchel中校
44年4月11日離開基爾
44年6月15日被擊沉
U-198
Burkhard Heusinger von Waldegg中尉
44年4月20日離開法國
44年8月12日被擊沉
U-861
Jürgen Oesten上尉
44年4月20日離開基爾
44年9月22日抵達檳城
U-490
Wilhelm Gerlach中尉
44年5月6日離開挪威
44年6月12日被擊沉
U-862
Heinrich Timm上尉
44年6月3日離開挪威
44年9月9日抵達檳城
U-863
Dietrich von der Esch上尉
44年7月26日離開挪威
44年9月29日被擊沉
U-180
Rolf Riesen中尉
44年8月20日離開法國
44年8月22日被擊沉
U-195
Friedrich Steinfeldt中尉
44年8月20日離開法國
44年12月28日抵達雅加達
U-219
Walter Burghagen少校
44年8月23日離開法國
44年12月11日抵達雅加達
U-871
Erwin Ganzer上尉
44年8月31日離開挪威
44年9月26日被擊沉
U-864
Ralf-Reimar Wolfram少校
45年2月5日離開卑爾根
45年2月9日被擊沉
U-234
Johann-Heinrich Fehler上尉
45年4月16日離開挪威
45年5月16日抵達美國朴次茅斯港向盟軍投降
U-852於44年3月13日擊沉了希臘船Peleus號,並用機槍向水中的倖存者掃射,艇長和其他2名艇上的軍官戰後被逮捕受審並被判處死刑,這是唯一一次得到證實的U艇用機槍射擊倖存者的事件,艇長Heinz-Wilhelm Eck上尉也是唯一一名被證實犯下戰爭罪行的U艇艇長。U-852在5月3日在索馬裏海岸被飛機擊沉。
並非所有的U艇都有新的通氣管設備,裝備通氣管的潛艇包括:U-180, U-195, U-219, U-863, U-864和U-234。
U-198成功到達印度洋並獲得戰果,但於44年8月12日被盟軍反潛艦艇擊沉。U-859也成功到達印度洋並獲得戰果,不過在檳城附近被英國潛艇擊沉。
U-843在大西洋航行時被飛機擊傷,但仍然成功抵達檳城。
U-859在航行近6個月並獲得戰果之後在檳城附近被英國潛艇擊沉。
U-180和U-195是僅有的2艘裝備實驗性高速柴油引擎的IXD/1型潛艇,引擎的極度不可靠導致這兩艘艇要更換新的引擎,同時改裝成運輸潛艇。這兩艘艇和同樣改裝成運輸潛艇的U-219(原布雷潛艇),和其他撤退的潛艇一起從即將失陷的法國港口出發。途中U-180被擊沉(據信是在法國波爾多港附近觸雷),其餘兩艘艇先後抵達雅加達。
U-490是一艘奶牛潛艇,任務是為了填補由於印度洋補給船隻不斷損失而造成的空缺,6月12日在亞述爾群島附近被擊沉。
U-861在接到前往遠東的命令前的任務是在巴西海岸附近游獵。
U-537在44年6月25日由U-183進行了加油。
上面列出的潛艇中,U-852、U-198、U-181、U-537、U-196、U-862、U-861和U-859獲得了戰果,其間從44年4月1日獲得第一個戰果開始到44年9月(所有潛艇不是被擊沉就是在港內)為止,7月和8月擊沉的盟軍艦船數量到達最高峰。
但逐漸的,行動從作戰任務為主逐漸轉為以運輸任務為主,其中一些潛艇,例如U-180、U-195、U-219、U-234等完全改裝為運輸潛艇。1945年春仍然有潛艇前往遠東這一事實就可以看出德國人對運輸任務的非常重視,其中一些潛艇事實上裝有一些很有趣的貨物,例如著名的U-234,而未出發的U-874和U-875的170噸貨物中包括了水銀、石墨和光學玻璃。
3.5 自檳城出擊的潛艇
只有很少的季風潛艇自遠東基地出發執行任務而又返回遠東基地。U-168、U-183和U-532於1944年初各執行了一次巡邏,但實際上U-183和U-532原來是准備返回歐洲的:
U-183
Fritz Schneewind上尉
44年5月17日離開檳城
44年7月7日抵達檳城
U-181
Kurt Freiwald中校
44年10月19日離開檳城
45年1月5日抵達雅加達
U-862
Heinrich Timm少校
44年11月18日離開雅加達
45年2月15日抵達雅加達
U-183在印度洋南部海岸附近游獵,在44年6月25日為准備返回歐洲的U-537加油,U-183隻擊沉了一艘船。U-181同樣只擊沉了一艘船,並在接到發給遠東U艇中隊撤退命令之後返回了檳城.
上圖是U-862艇長Heinrich Timm上尉(RK,1944年9月17日),U-862在澳大利亞附近的太平洋洋面游獵,曾經成功潛入悉尼港內,1944年12月24日在離澳大利亞海岸160英里處擊沉了7180噸的美國貨輪Robert J. Walker號,U-862是唯一一艘曾經在太平洋游獵的U艇。
4. 撤退
印度洋對U艇來說,已經跟大西洋一樣危機四伏。由於檳城的基地只能夠為U艇提供有限的資源。而補給船隻也不能夠在遠東海域行動,因此這意味著U艇要花更多的時間在來回的路途上,而減少了在作戰區域游獵的時間。BdU命令檳城的基地指揮官Dommes中校將基地移至雅加達,方便進出印度洋和獲得燃料。所有U艇都做好出海的准備,盡可能多的裝上貨物和魚雷准備回家。由於法國的港口已經失陷,這意味著U艇回家的目的地變為更遠的挪威,這樣遠的航程意味著在必要的時候需要由其他潛艇進行中途加油。
從遠東返回歐洲的困難程度可以看一下44年初第一批返航U艇的實際情況:在U-188返回歐洲的同時,U-183和U-532由於缺乏燃料被迫折返遠東基地。U-178返航的時候遭到飛機的攻擊而倖免。自這個時候起,返回歐洲航程的危險性急劇增大,之後啟航的U艇中只有少數能夠完成航程。其中一個原因是大部分季風艇群的U艇沒有裝備通氣管,(U-862、U-195、U-532、U-510、U-861、U-843也是沒有的)[註:原文如此]。另外,也缺乏先進的雷達和被動式雷達探測系統,防空火炮的裝備也不足。
U-1062
Karl Albrecht中尉
44年7月6日離開檳城
44年10月5日被擊沉
U-168
Helmeut Pich上尉
44年10月4日離開雅加達
44年10月6日被擊沉
U-181
Kurt Freiwald中校
44年10月19日離開雅加達
45年1月5日返回雅加達
U-537 Peter Schrewe上尉
44年11月8日離開雅加達
44年11月9日被擊沉
U-196
Werner Striegler中尉
44年11月11日離開雅加達
44年11月30日被擊沉
U-510
Alfred Eick上尉
44年11月26日離開雅加達
44年12月3日返回雅加達
U-843
Oskar Herwartz上尉
44年12月10日離開雅加達
45年4月3日抵達卑爾根
U-510
Alfred Eick上尉
45年1月11日離開雅加達
45年4月24日抵達法國
U-532
Ottoheinrich Junker中校
45年1月13日離開雅加達
45年5月10抵達利物浦向盟軍投降
U-861
Jürgen Oesten上尉
45年1月14日離開雅加達
45年4月18日抵達挪威
U-195
Friedrich Steinfeldt中尉
45年1月17日離開雅加達
45年3月3日返回雅加達
U-183
Fritz Schneewind上尉
45年4月22日離開雅加達
45年4月24日被擊沉
U-181在途中由於機件故障被迫返回,雖然已經到達南非附近,航行途中還擊沉了一艘船。U-510由於引擎故障,返回歐洲的第一次航行被迫中止而返回雅加達。這兩個例子說明了遠東基地維護能力的惡劣和燃料質量的低下。第二次航行由於燃料的缺乏,U-510隻能夠航行到聖納澤爾,並在那裡迎來了戰爭的結束(聖納澤爾一直為德軍所堅守,直到德國投降)。U-510同時也獲得了德國潛艇在印度洋擊沉的最後一艘船隻的榮譽:45年2月23日擊沉了加拿大商船Point Pleasant Park(7136噸)。
U-843返航的途中,於44年12月20日自正在前往雅加達的U-195上獲得燃油補給,U-843雖然成功抵達挪威,但在返回德國途中在卡特加特海峽被擊沉。
U-532返航途中獲得了戰果,但在投降命令發出後也向盟軍投降了,抵達利物浦後潛艇上的貨物被卸了下來,包括了:110噸錫錠,8噸鎢,4噸鉬,少量硒、奎寧和水晶,以及8噸裝在管狀容器的橡膠。U-532在45年2月20日由U-195進行了加油,當時U-195原准備返回歐洲,但途中引擎被認為不適宜長途航行而被迫返回原出發地雅加達。
許多返航的U艇被基地外巡邏的盟軍潛艇所擊沉,包括了:U-168(被荷蘭潛艇Zwaardrish號擊沉),U-537(被美國潛艇Flounder號擊沉)和U-183(被美國潛艇Besugo號擊沉)。其中U-168被擊沉的原因是低質量的燃料導致引擎噪音過大。季風艇群的潛艇缺乏通氣管和先進的雷達設備,因此在面對裝備有雷達的盟軍潛艇時顯得非常易受攻擊(雖然U-168也裝備有通氣管)。
1944年只有兩艘裝有貨物的潛艇自遠東返, 回:U-178和U-188(還有一艘日本潛艇),而原計劃是14艘。1945年同樣只有兩艘:U-843和U-861,每一艘都搭載了100噸鋅,其中U-843自挪威返回德國途中被擊沉。U-510和U-532則最終返回歐洲並向盟軍投降。
⑥ 急急急!《「諾曼底」號遇難記》寫作背景
《最蒼涼的海岸》http://tiebacommit..com/f?kz=196017960
1944年6月6日凌晨,美國和英國的2390架運輸機和846架滑翔機,從英國20個機場起飛,載著3個傘兵空降師向南疾飛,准備在法國諾曼底海岸後邊的重要地區著陸。這就是著名的「諾曼底登陸」的開始。
黎明時分,英國皇家空軍的1136架飛機對事先選定的德軍海岸的10個炮壘,投下了5853噸炸彈。天亮以後,美國第八航空隊又出動了1083架轟炸機,在部隊登陸的前半個小時,對德軍海岸防禦工事投下了1763噸炸彈。接著,盟軍各種飛機同時出動,轟炸海岸目標和內陸的炮兵陣地。5點50分,太陽已經升起來了,盟軍的海軍戰艦開始猛轟沿海敵軍陣地。諾曼底海灘成了一片火海,地動山搖。
進攻部隊由運輸艦送到離岸7到11英里的海面,然後改乘大小登陸艇按時到達預定攻擊的灘頭。跟在後面的是運載重武器和裝備的大型登陸艇。
盟軍選擇的登陸地點諾曼底海灘,位於法國的西北部,從東到西有5個灘頭——劍灘、朱諾灘、金灘、奧馬哈灘和猶他灘,全長約50英里。登陸計劃第一批進攻部隊是5個師,每個師佔領一個灘頭。
6點30分,美軍開始在奧馬哈灘和猶他灘登陸。美軍第七軍第四師在猶他灘沒費多大勁兒就登上海岸了,只遇到斷斷續續的炮擊。3個小時內,他們就肅清了守衛這個地區的敵人,後續部隊和裝備也源源運到岸上。但在奧馬哈灘,美軍第七軍第一師的情況並不妙。大浪,晨霧,加上硝煙彌漫和側面的氣流,把部隊折騰得精疲力盡,登陸時又遭到敵軍炮火的襲擊。一時間,死傷的士兵布滿了海灘。而下一批進攻的部隊也遭到同樣的不幸。在這危急關頭,美軍兩個突擊營用繩梯爬上了海岸上的懸崖峭壁,奪取並摧毀了敵人的一座炮台。但是敵人繼續猛烈射擊,把美軍阻擋在海灘邊上。美軍第一步兵師長許布納當機立斷,要求海上的驅逐艦冒著可能殺傷自己人的危險,向德軍炮群和火力點進行近距離的轟擊。驅逐艦的大炮果然發揮了巨大的威力,不一會兒,工事里的德軍就舉手投降了。經過美軍第一師的艱苦血戰,終於佔領了一條縱深不到兩英里的灘頭陣地。
英國第二軍團的第五十師於7點20分開始在金灘登陸。他們開始遇到一些困難,但逐漸摧毀了德軍的抵抗。到黃昏時,他們進入了內地5英里。
在朱諾灘,加拿大的第三師在肅清灘頭的德軍之後,進展最快,當晚就到達了岡城——貝葉公路。
英國第三師在劍灘上也遇到激烈的抵抗。黃昏時,他們就同空降的第六個兵師會會了。
當天傍晚,盟軍已在歐洲大陸建立了牢固的立足點。傷亡人數比預計的要少。有將近10個師的部隊連同坦克、大炮及其他武器都上了岸,後續部隊也源源而來,不斷擴大盟軍對德國守軍的優勢。盟軍的諾曼底登陸成功了。
希特勒吹噓他的長達2500英里「大西洋壁壘」防禦工事為什麼不堪一擊呢?原來每年6月,英吉利海峽總是狂風大作,惡浪滔天,艦只行駛艱難。德軍在西線的大部分將軍都認為在這個氣候惡劣的6月里,盟軍是不會發動進攻的。6日凌晨2點左右,駐守在巴黎的德軍總司令部接到報告說,有美英空降師著陸,看來像是一次「大規模行動」。但總司令龍德施泰特卻認為這是盟軍聲東擊西的手法,並不在意。接著,西線德國海軍部隊又向總司令部報告說:據海岸雷達報告,熒光屏上有大量黑點,一支龐大的艦隊正向諾曼底海岸進發。而德國西線的參謀長卻回答:「什麼?在這樣的天氣里?一定是你們的技術員弄錯了!也許是一群海鷗吧?」後來,當他終於看到形勢不好,請求希特勒出動兩個裝甲師去對付盟軍空降師時,希特勒卻禁止動用他的這支戰略預備隊。希特勒還是堅持認為這只是牽制性的佯攻,認為盟軍一定會在加來地區登陸。
希特勒中了盟軍總部的疑兵之計了。在諾曼底登陸以前,盟軍偽裝集結了一支艦隊,發出大量電訊,造成假象,好像盟軍總部設在英國的肯特郡;又讓以勇猛著稱的美國巴頓將軍在肯特郡街頭散步,而德國情報人員正斷定他是盟軍總司令。在進攻前夕,英國飛機又撒下大量的錫箔片,使德軍的海岸雷達上顯示出,好像盟軍的一支艦隊向東駛去,開往加來。
為了嚴格保密,整個英國南部已同英國其他地區斷絕了一切交通,成了一個大兵營,盟軍為「霸王行動」在這里塞滿了堆積如山的軍事裝備和物資。為了防止泄密,英國政府還中止了英國同外國的一切外交關系,撤消了沿岸的正常航運,把所有船隻用於「霸王行動」的運輸,使得美國艾森豪威爾將軍在調動集結軍隊上,沒有任何妨礙。英國政府在這個地區設置了警戒線,任何人未經許可都不得穿過警戒線。每一座帳篷,兵營,停車場和每一支部隊,都仔細地標志在行動的指示圖上。每一支部隊的預定行動都作了准確的安排。這支在諾曼底登陸的軍隊是龐大的,擁有盟軍陸海空三軍287萬多人,戰艦6000多艘,飛機1.3萬多架。這么大的軍事行動的准備工作,德軍竟絲毫不知。
為諾曼底登陸進行的准備工作是巨大而復雜的。改進了許許多多的裝甲車,有供清理海灘的壓路機,有在布雷區開道的裝有掃雷器的裝甲車,有供跨過溝渠的裝甲便橋等,甚至還製造了兩座人工港口,以便登陸部隊卸下裝備物資之用。對於進攻目標的地形偵察,早在一年之前就開始用飛機拍攝從荷蘭到西班牙的海岸線,特別是從1944年4月到6月,共出動飛機偵察4500架次。此外,還有法國地下抵抗組織提供的數以千計的情報。這樣,德軍在歐陸沿海的防禦工事、橋梁、機場、沼澤地區、倉庫、公路、火車站等等,都被盟軍弄得一清二楚。每一個登陸部隊負責人帶著的作戰計劃上,連樹木都標了出來。
到6月12日,盟軍在諾曼底的幾個灘頭已經連結成一條陣線,後續部隊源源而來,軍需物資不斷增加,這些,都保證了諾曼底登陸的成功。8月19日,盟軍佔領了塞納河西岸的芒特。這一天,巴黎人民舉行武裝起義,解放了自己的首都。8月25日,艾森豪威爾指揮的法國第二裝甲師從巴黎南門和西門進入市中心。當天下午,法國勒克萊將軍奉命接受德軍投降。
巴黎的解放是諾曼底戰役的結束。德軍有40多萬人傷亡和被俘。德國再次被迫兩線作戰,陷入了蘇聯和美英盟軍東西夾擊的鐵鉗之中,滅亡的日子已經為期不遠了。
作者: 馬蘭亭 2007-5-3 15:11 回復此發言
--------------------------------------------------------------------------------
2 戰略決策
早在1941年9月,斯大林就向丘吉爾提出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對德國實施戰略夾擊的要求,但當時美國尚未參戰,英國根本無力組織這樣大規模的戰略登陸作戰。對於蘇聯的建議,英國的回應只是派出小部隊對歐洲大陸實施偷襲騷擾。
1942年6月,蘇美和蘇英發表聯合公報,達成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的充分諒解和共識,但英國在備忘錄中對承擔的義務作了一些保留。
1942年7月,英美倫敦會議,決定1942年秋在北非登陸,而把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推遲到1943年上半年。但此時蘇德戰場形勢非常嚴峻,德軍已進至斯大林格勒,蘇聯強烈要求英美在歐洲發動登陸作戰,以牽制德軍減輕蘇軍壓力。英國只好倉促派出由6018人組成的突擊部隊在法國第厄普登陸,結果遭到慘敗,傷亡5810人,傷亡率高達96.5%。
1943年1月,英美卡薩布蘭卡會議,通過上半年在西西里島登陸的決定。把在歐洲大陸的登陸推遲到1943年8月。在這次會議上,英國借第厄普的失敗,以大規模兩棲登陸的復雜與危險必須謹慎從事為理由,堅持要求推遲對歐洲大陸的登陸。實際上英國一則想乘蘇德相爭坐收魚翁之利,二則想借美國的力量恢復大英帝國戰前在北非和南歐的傳統勢力。當然遭到美國的反對,作為妥協,英國同意成立英美特別計劃參謀部,負責制訂在歐洲的登陸計劃。由英國陸軍中將F·摩根擔任參謀長。摩根上任後立即組建「考薩克」,「考薩克」就是同盟國歐洲遠征軍最高參謀部的英文縮寫,主要成員有副參謀長美國陸軍准將雷·巴克,陸、海、空軍及所有與登陸有關的各軍兵種代表,負責指揮對歐洲大陸偷襲騷擾作戰的英國聯合作戰司令部司令蒙巴頓海軍中將也是當然成員。
1943年5月,英美華盛頓會議,決定於1944年5月在歐洲大陸實施登陸,開辟第二戰場。「考薩克」立即開始制定登陸計劃,首先確定登陸地點,根據歷次登陸作戰的經驗教訓,登陸地點要具備以下三個條件:一要在從英國機場起飛的戰斗機半徑內,二航渡距離要盡可能短,三附近要有大港口。那麼從荷蘭符利辛根到法國瑟堡長達480km的海岸線上,以此條件衡量,有三處地區較為合適:康坦丁半島、加萊和諾曼底。再進一步比較,康坦丁半島地形狹窄,不便於展開大部隊,最先被否決。加萊和諾曼底各有利弊,加萊的優點是距英國最近,僅33km,而且靠近德國本土;缺點是德軍在此防禦力量最強,守軍是精銳部隊,工事完備堅固,並且附近無大港口,也缺乏內陸交通線,不利於登陸後向縱深發展。諾曼底雖然距離英國較遠,但優點一是德軍防禦較弱,二是地形開闊,可同時展開30個師,三是距法國北部最大港口瑟堡僅80km。幾經權衡比較,「考薩克」選擇了諾曼底,於1943年6月26日起制定具體計劃,以「霸王」為作戰方案的代號,以「海王」為相關海軍行動的代號。初步計劃以3個師在卡朗坦至卡昂之間32km寬的三個灘頭登陸,即後來的「奧馬哈」、「金」和「朱諾」灘頭,同時空降2個旅。第二梯隊為8個師,將在兩周內佔領瑟堡。整個計劃中最大的難題是港口問題,也就是在佔領瑟堡前,如何解決部隊的後勤補給,要知道諾曼底在五六月間,多為大風大浪,光靠登陸灘頭無法保證後勤供應——這似乎成為無法克服的困難。束手無策中,「考薩克」的海軍代表英國海軍少將約翰·休斯·哈萊特想起蒙巴頓在一次會議上的玩笑:既然沒有天然港口,就造一個人工港。於是建議製造配件裝配成人工港來解決問題。別無良策,他的設想獲得批准。7月15日,摩根將「霸王」計劃大綱呈交英美聯合參謀長委員會。
1943年8月,英美魁北克會議批准「霸王」計劃。
1943年11月,英美蘇德黑蘭會議確定於1944年5月發動「霸王」行動。
1943年12月,美國陸軍上將艾森豪威爾被任命為歐洲同盟國遠征軍最高司令,於1944年1月2日抵達倫敦就任。艾森豪威爾閱讀了摩根計劃,認為突擊正面太窄,在最初攻擊中缺乏足夠的突擊力量,提出修改意見,把登陸正面擴大到80km,第一梯隊由3個師增加到5個師,登陸灘頭也從3個增加到5個(新增「猶他」,「劍」灘頭),空降兵從2個旅增加到3個師,這一意見得到最高司令部三軍司令的支持。
1944年2月,英美聯合參謀長委員會批准了「霸王」計劃大綱和修改後的作戰計劃,但是隨之對登陸艦艇的需求也增加了,為了確保擁有足夠的登陸艦艇,英美聯合參謀長委員會決定將登陸日期推遲到6月初,並且將原定同時在法國南部的登陸推遲到8月。
由於登陸日(代號D日)推遲到6月初,盟軍統帥部開始確定具體的日期和時刻,這是一個復雜的協同問題,各軍兵種根據自己的需要提出不同要求,陸軍要求在高潮上陸,以減少部隊暴露在海灘上的時間;海軍要求在低潮時上陸,以便盡量減少登陸艇遭到障礙物的破壞;空軍要求有月光,便於空降部隊識別地面目標,最後經認真考慮,科學擬定符合各軍種的方案,在高潮與低潮間登陸,由於五個灘頭的潮汐不盡相同,所以規定五個不同的登陸時刻(代號H時),D日則安排在滿月的日子,空降時間為凌晨一時,符合上述條件的登陸日期,在1944年6月中只有兩組連續三天的日子,6月5日至7日,6月18日至20日,最後選用第一組的第一天,即6月5日。
戰役目的是橫渡英吉利海峽,在法國北部奪取一個戰略性登陸場,為開辟歐洲第二戰場最終擊敗德國創造條件。戰役企圖是在諾曼底登陸,奪取登陸場,在登陸的第12天,把登陸場擴展到寬100km,縱深100km。計劃在登陸場右翼空降2個美國傘兵師,切斷德軍從瑟堡出發的增援,並協同登陸部隊奪取「猶他」灘頭,在左翼空降1個英國傘兵師,奪取康恩運河的渡河點,然後首批8個加強營在5個灘頭登陸,建立登陸場,在鞏固和擴大登陸場後,後續部隊上岸,右翼先攻佔瑟堡,左翼向康恩河至聖羅一線發展,掩護右翼部隊的攻擊;第二階段攻佔岡城、貝葉、伊濟尼、卡朗坦,第三階段攻佔布勒塔尼,向塞納河推進,直取巴黎。
圖解:
1944年1月21日,艾森豪威爾(中)就在諾福克旅館召開了遠征軍最高司令部首次會議,在會議上明確了登陸作戰的綱領,使這次會議成為二戰中最重要的軍事會議盟軍。右三為蒙哥馬利將軍
同盟國方面盟軍最高司令一職原擬由經驗豐富的英軍將領來擔任,但丘吉爾知道登陸後美軍人數會大大超過英軍,所以主動提議由美軍將領來擔任。羅斯福總統原打算讓陸軍參謀長馬歇爾出任,後來考慮到更需要馬歇爾在華盛頓統籌協調,就由馬歇爾推薦時任盟軍地中海戰區司令的艾森豪威爾出任。
高司令部的其他成員有:副司令英國空軍元帥特德,參謀長美國陸軍中將史密斯,副參謀長英國陸軍中將摩根,陸軍司令英國陸軍上將蒙哥馬利,海軍司令英國海軍上將拉姆齊,空軍司令英國空軍上將馬洛里。
陸軍有4個集團軍:英國第2集團軍,司令為英國陸軍中將鄧普賽,轄5個軍13個師,在左翼的「金」和「劍」灘頭登陸。加拿大第1集團軍,司令為英國陸軍中將鄧肯·格雷尼姆,轄1個軍3個師,在「朱諾」灘頭登陸。以上2個集團軍作為左翼向卡昂進攻。美國第1集團軍,司令為美國陸軍中將布萊德利,轄5個軍14個師,在「奧馬哈」和「猶他」灘頭登陸,作為右翼向聖洛、卡朗坦進攻,這是主攻方向。該3個集團軍組成第21集團軍群,由英國陸軍上將蒙哥馬利任司令。這是登陸第一梯隊部隊。美國第3集團軍由美國陸軍中將巴頓任司令,轄4個軍9個師,直屬最高司令部指揮,作為第二梯隊,將從美第1集團軍開辟的道路投入戰斗,沖出科湯坦半島,穿越布列塔尼半島,迂迴包抄在卡昂與英軍激戰的德軍,徹底粉碎德軍的抵抗,乘勝佔領法國和比利時。
海軍編為兩個特混艦隊:西部特混艦隊,主要由美國海軍軍艦組成,共3艘戰列艦,10艘巡洋艦,30艘驅逐艦,280艘其他軍艦,1700多艘登陸艦艇,司令為美國海軍少將柯克,在貝爾法斯特集結,由美國戰術空軍第9航空隊提供空中掩護。下轄3個編隊:U編隊負責運送美軍第4步兵師在「猶他」灘頭登陸,O編隊負責運送美軍第1步兵師在「奧馬哈」灘頭登陸,B編隊負責運送美軍第29步兵師在「奧馬哈」灘頭登陸。
東部特混艦隊,主要由英國軍艦組成,共3艘戰列艦,13艘巡洋艦,30艘驅逐艦,302艘其他軍艦,2426艘登陸艦艇,司令為英國海軍少將維安,在格里諾克集結,由英國戰術空軍第2航空隊提供空中掩護。下轄4個編隊:G編隊負責運送英國第50步兵師在「金」灘頭登陸,J編隊負責運送加拿大第3步兵師在「朱諾」灘頭登陸,S編隊負責運送英國第3步兵師在「劍」灘頭登陸,L編隊負責運送第二梯隊英國第7裝甲師在「金」灘頭登陸。
海軍還以7艘戰列艦,2艘淺水炮艦,24艘巡洋艦,74艘驅逐艦組成五個艦炮火力支援大隊,為五個灘頭提供艦炮火力支援。
空軍除了美國第2航空隊和英國第9航空隊,艾森豪威爾還以辭職相要挾,從英美聯合參謀長委員會手中獲得了由英國空軍上將哈里斯任司令的英國戰略轟炸機部隊和由美國空軍少將杜利特爾任司令的美國駐英戰略空軍第8航空隊的指揮權,這樣最高司令部的空軍兵力就有4個航空隊。
空降部隊為美國第82、101空降師和英國第6空降師。這是盟軍在歐洲的所能集結的最大空降兵力。
為實施這一大規模的戰役,盟軍共集結了多達288萬人的部隊。陸軍共36個師,其中23個步兵師,10個裝甲師,3個傘兵師,約153萬人。海軍投入作戰的軍艦約5300艘,其中戰斗艦只包括13艘戰列艦,47艘巡洋艦,134艘驅逐艦在內約1200艘,登陸艦艇4126艘,還有5000餘艘運輸船。空軍作戰飛機13700架,其中轟炸機5800架,戰斗機4900架,運輸機滑翔機3000架。
6 德國方面
德國為抗擊盟軍的登陸,早在1941年12月起就開始構築沿海永久性防禦工事,即所謂的「大西洋壁壘」。但由於種種原因,直到1944年5月,在塞納河以東地區完成了68%,塞納河以西地區僅完成了18%,只有在加萊地區基本完成。
1944年5月,德軍在東線蘇聯戰場有179個師又5個旅,約佔德軍總兵力的65%。在西線的法國、比利時、荷蘭,只有歸西線總司令陸軍元帥龍德施泰德指揮的58個師,其中33個海防師,15個步兵師,8個裝甲師,2個傘兵師。即使再加上由希特勒親自指揮的戰略預備隊2個裝甲師,總共才60個師,約76萬人。西線司令部所屬的58個師,編為2個集團軍群,共4個集團軍。B集團軍群由陸軍元帥隆美爾指揮,駐守法國北部,共39個師是西線德軍的主力。下轄第15集團軍,司令是薩爾穆特上將,駐加萊,擁有包括14個海防師,4個步兵師,5個裝甲師在內共23個師;第7集團軍,司令是多爾曼上將,駐布列塔尼半島,擁有包括8個海防師,5個步兵師,1個裝甲師在內共14個師。G集團軍群,由布拉斯科維茲上將指揮,駐守法國盧瓦河以西地區,共有19個師。下轄第1集團軍,司令為謝瓦萊里中將,駐比利時,共10個師;第19集團軍,司令為松德施泰因中將,駐法國南部,共9個師。
海軍兵力為驅逐艦5艘,潛艇49艘,遠洋掃雷艦6艘,巡邏艦116艘,掃雷艇309艘,魚雷艇34艘,炮艇42艘,總共才561艘中小軍艦,實力非常弱小。
空軍為第3航空隊,作戰飛機約450架,其中戰斗機160架。與盟軍作戰飛機數目相比,處於1比30的絕對劣勢。
在諾曼底地區守軍為第7集團軍所屬的6個師又3個團,其中3個海防師,戰鬥力較弱;2個步兵師,1個裝甲師,戰鬥力稍強;3個團是2個獨立步兵團和1個傘兵團,總兵力約9萬人。防禦工事也比較薄弱,只構築了若干鋼筋混凝土的獨立支撐點,大部分工事都是野戰工事,縱深也只設置了少量防空降障礙物。希特勒1944年4月判斷諾曼底將是盟軍的登陸地點,要求加派兵力,隆美爾根據這一指示,將原駐聖洛的第352步兵師調到諾曼底,正是這個新調來的精銳師給在「奧馬哈」灘頭的美軍帶來滅頂之災。
德軍不僅兵力薄弱,而且高層將領之間對於抗登陸的方針也一直存在分歧。西線總司令龍德施泰德元帥主張將主力部署在縱深,採取反擊戰術來抗擊登陸;B集團軍群司令隆美爾元帥則主張將主力部署在灘頭,依託海灘工事殲敵於灘頭。兩人爭執不下,互不相讓,最後只好採取折衷方法,一部分部隊部署於灘頭,一部分部隊部署於縱深,這種兵力部署無論在灘頭還是在縱深,都無法形成優勢兵力,既無力在灘頭阻止盟軍的登陸,也無力組織反擊。為日後的失敗埋下伏筆。更嚴重的是由於兩人對裝甲部隊的使用也存在分歧,希特勒一怒之下將原歸隆美爾指揮的西線機動兵力2個精銳裝甲師改由最高統帥部指揮,這一決定實際上剝奪了西線將領對裝甲部隊的指揮,使隆美爾失去了最令盟軍心驚膽戰的反擊力量。
⑦ 46. 在"戰車"行動中,爆破聖納澤爾船塢的"坎貝爾敦"號是一艘______。
46. 在"戰車"行動中,爆破聖納澤爾船塢的"坎貝爾敦"號是一艘美製平甲板型驅逐艦____。
A 英制老V級驅逐艦 B 英制花級小護航艦 C 美製平甲板型驅逐艦 D 英制麻鴉級護航炮艦
這便著名的「平甲板」型(" Flush Decker ")四煙囪驅逐艦的第一批,比起「考德威爾」級,它們擁有更強大的艦體以達到35節的航速。共建造了111艘,但只有39艘是在一戰結束前完工的。大部分該級艦只參加了二戰的海上行動,其中27艘1940年通過《驅逐艦換基地協議》移交英國皇家海軍,並成為英國50艘「城」級驅逐艦的一部分,其餘的美國海軍主要用於護艦任務。
DD-131 Buchanan 布坎南 1919 1940
移交英國,改名「坎貝爾敦」號(沉沒)
⑧ 二戰 諾曼底登陸前一次軍事行動
霸王行動: 德黑蘭會議後,羅斯福和丘吉爾在開羅會晤。決定任命艾森豪威爾為實施「霸王行動」(Operation Overlord)的盟軍總司令,蒙哥馬利為地面部隊總指揮。
1944年6月6日,代號「D日」。盟軍集中了多達288萬人、近9000艘艦船(其中登陸運輸艦艇4000餘艘)和1.37萬架飛機。當日凌晨1:30分左右,美國第82、第101空降師和英國第6空降師共1.7萬人,作為先頭部隊,乘1200架運輸機分別在諾曼底的科唐坦半島南端和奧恩河口附近首先傘降著陸。隨後,美、英等國部隊在猛烈的海空炮火支援下,在五個地點登陸法國海岸。德國由於受到盟軍假情報的欺騙,未能及時組織反擊。經過激烈的戰斗,登陸的盟軍部隊先後鞏固了各處登陸場,並開始向縱深挺進。
諾曼底登陸,為盟軍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使德軍陷入了蘇軍和英美盟軍的東西夾擊之中,加速了德國法西斯的滅亡。這場戰役是目前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它是二戰中最著名的戰役之一,並且將「D日」這個軍事用語固定在了1944年6月6日。
戰役序幕
自從1941年德國入侵蘇聯(巴巴羅薩計劃),蘇軍在歐洲大陸上與德軍作了大量戰爭。最初是在1942年,美國總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和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決定由美國和英國建立第二戰場,以減輕蘇聯的負擔,後來這一計劃在1943年春再次被提及。
英國有著天賦的進攻歐洲外圍的地理優勢,不過美國勸說其進行一次直接的越過英吉利海峽的正面戰役。提出了兩個預備計劃:在1942年發動進攻的大錘行動和1943年發動大規模攻擊的Rounp行動,還有被採用的霸王行動,盡管它被推遲到了1944年。 盟軍遠征軍最高統帥部(SHAEF)在1943年2月初開始了計劃的進程。
登陸地點的選擇
盟軍登陸地點的選擇被英國的飛機場極大的限制了。地理環境進一部將選擇范圍縮小到兩個:加來和諾曼底海岸。加來距離英國最近,最容易登陸以及最容易進攻德國,由於這些原因德國在加來部署了很強的兵力。最終,盟軍選擇了諾曼底進行登陸。很大一部份原因來自1942年丘吉爾命令英聯邦加拿大部隊在Dieppe發動奇襲時遭遇的慘敗,盟軍決定在第一輪登陸時不直接進攻法國的海港。
進攻兵力
一直到1943年12月美國艾森豪威爾將軍被任命為聯合遠征部隊最高指揮官,這之後他才能很有效率的指揮全部的歐洲聯合部隊。不久後,1944年1月英國蒙哥馬利將軍被任命為陸地入侵部隊作戰指揮官。
在這階段的作戰計劃是需要三個師由海面攻入,和二個旅由空中侵入。蒙哥馬利將軍很快的就增加原先第一次進攻的兵力為五個師由海面攻入,和三個旅由空中侵入。按照計劃,這次戰役總共會出47個師的兵力:英國,英聯邦和自由歐洲部隊會出26師,美國則會出21師的兵力。
同時,按照計劃,海軍上將柏傳·藍西將會派出超過6000艘的艦艇,其中包含了4000艘登陸艇和130艘轟炸用的戰船。由崔福特·萊馬羅力空軍中將領導的12,000艘航空器則會由空中支援登陸,這之中包含了1000艘運輸機所載運的空降部隊。5000噸的炸葯會用來攻破德軍的防禦力。
目標
前40天的作戰目標是:一) 建立一個包括了卡昂和瑟堡兩城(特別是瑟堡的深水海港)的灘頭陣地;二) 從灘頭陣地突擊,解放布列塔尼和其大西洋上的港口,並前進至距巴黎東南約125英里的由勒阿弗爾經過勒芒至圖爾一線。 三個月的目標是控制由盧瓦爾河為南界、塞納河為東北界的地區。
⑨ 二戰德國坦克對轟盟軍軍艦是那個資料叫什麼名字
好像是一個黨衛軍的坦克營長,由於在二戰初期進攻法國、比利時等國家時率領他屬下的裝備3號坦克的裝甲營取得了多次勝利,驕傲自滿,於是在裝備了新型虎I型坦克後,在盟軍在法國登陸時,命令他屬下的虎式坦克開到沙灘上對盟軍巡洋艦發動炮擊,結果進行了一輪炮擊後便遭到盟軍艦炮的無情轟擊,將那個坦克營的虎式坦克直接送回零件狀態。
⑩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哪艘船有最悲慘的歷史
英國海運史上最大的人員傷亡…像二戰期間的許多船隻一樣,蘭開斯特皇家戰船被徵召參戰,並開始作為蘭開斯特皇家戰船(HMT Lancastria)的運兵船服役。她在沖突中扮演的最大角色是參與「字母錶行動」的20艘船隻之一;撤離英國,法國和波蘭軍隊從挪威、法國德國Sichelschnitt的攻擊後,比利時、盧森堡和荷蘭在1940年的春天,已促使盟軍重新評估並決定,挪威競選不緊迫,不如西歐需要人力。
這時,有許多人從船舷上跳下去。許多人甚至沒能游到水裡,撞上了船殼,碰到了它們的製造者。諷刺的是,有些人確實到達了水裡,但卻在撞擊中死亡,因為他們的脖子被本該保護他們的救生衣弄斷了。除此之外,死亡的蹤跡還在繼續,許多生活在水中的倖存者死於體溫過低,淹死或被燃油嗆死。
也有人說德國飛機在倖存者被困在水裡時對他們進行了掃射。Lancastria下沉。雖然沒有確切的死亡人數,但目前已知至少有3000人死亡,可能多達6000人,使其成為英國歷史上最大的海上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