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俄羅斯雖大,但我們已經無路可退,我們的身後就是莫斯科。"
這句話不是是斯大林說的,是克洛奇科夫·季耶夫說的。
原話:「俄羅斯雖大,但我們已經無路可退——我們身後就是莫斯科!」
俄語:"Велика Россия, а отступать некуда - позади Москва!"
英語:"Russia is big, but we have no way out. Behind us is Moscow. "
斯大林全名: 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斯大林
英語拼寫:Joseph Vissarionovich Stalin
俄語拼寫: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
(1)俄羅斯電影蘇聯政委擴展閱讀:
瓦西里.格奧爾吉耶維奇.克洛奇科夫1941年參加蘇軍。在步兵第316師(即潘菲洛夫步兵,後為近衛步兵第8師)內參加莫斯科附近與德軍的作戰。
1941年11月16日他領導潘菲洛夫英雄小組在沃洛科拉姆斯克方向上的杜博謝科沃會讓站附近同幾十輛敵坦克進行了4小時的艱苦戰斗,擊毀坦克18輛,未讓敵人通過自己的陣地。
在戰斗的關鍵時刻,身負重傷的克洛奇科夫—季耶夫帶著一捆手榴彈猛撲到敵坦克下,炸毀了坦克,壯烈犧牲。
「俄羅斯雖幅員遼闊,但已無處可退:後邊就是莫斯科!」克洛奇科夫—季耶夫對戰士的這一號召,成了全體首都保衛者的戰鬥口號。
⑵ 請推薦一些優秀的前蘇聯電影和俄羅斯電影
兵臨城下不是前蘇聯拍攝的,雖然精彩,但也有些醜化了二戰中的蘇聯軍民。
俄羅斯:星星,西伯利亞理發師,土耳其式開局,宮廷秘史,小偷,回歸,布穀鳥,總統和他的孫女,夏日遺失的二十七個吻,俄羅斯方舟
前蘇聯:莫斯科不相信眼淚,秋天的馬拉松,機組乘務員,一個人的遭遇,士兵的父親,第四十一,士兵之歌,晴朗的一天,睛朗的夏天,蜻蜓姑娘,普通一兵,青年近衛軍,小提琴與壓路機,教唱歌的老師,請不要離開你所愛的人,義大利人在俄羅斯的奇遇,命運的作弄,合法婚姻,戰地浪漫曲,濱河街的春天,卓婭和舒拉,母親,在人間,女政委,殘酷的羅曼史,驃騎兵之歌,願望的時代,理想的老公,再生,車庫,如果這是愛情,別特羅與瓦謝金歷險記,醜八怪,給初生者以和平,受傷的小鳥,白比姆黑耳朵,狂歡之夜,海濱假日,雁南飛,戰爭與和平,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兩個人的車站,辦公室的故事,被遺忘的長笛曲,童年過後一百天,哥哥的問題在於,吉祥符,伊凡的童年,人與獸,一年中的九天,未寄出的信,莫斯科在廣播,熱雪,他們為祖國而戰,靜靜的頓河,解放,勝利,莫斯科保衛戰,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德黑蘭43年,岸,智擒眼鏡蛇,欽差大臣,上尉的女兒,列寧在十月,波坦金戰艦,臨風而立,白俄羅斯車站,沒有戰爭的二十天,糼兒園
前蘇聯電影故事性極強,藝術內涵豐富,既不太商業,也不會太文藝,看過之後往往讓人印象深刻,感動也長存心中,而且體裁的多種也完全能與好萊塢相提並論。在美蘇兩國對峙的長時間里,每一次蘇聯電影來到國際上,都會先伴以周遭西方國家的嘲諷與冷眼,但每一次,當他們看完之後,又不得不承認蘇聯電影真是讓人無話可說,前蘇聯電影的藝術就在於,他能讓人忘記冷戰,忘記偏見,在同等條件下,他們更難得到理解與尊重,但是他們以他們高超的電影理念戰勝了一切偏見,並且在那種時期,蘇聯電影甚至得到了世界上所有電影大獎的獎杯包括兩次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戰爭與和平,莫斯科不相信眼淚),可以說是盆滿缽滿,榮耀長存,當時他們是世界上的電影強國,影響了包括美國人在內的許多影迷。
⑶ 蘇聯政委帶頭沖鋒電影叫什麼
出自電影《兵臨城下》。
該片講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蘇聯紅軍傳奇狙擊手瓦西里·柴瑟夫與德軍頂尖的神槍手康尼少校,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的一場生死之戰。
劇情簡介
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瓦西里(裘德·洛飾)是一個威震部隊的神槍手。他的好槍法百發百中,令敵人聞風喪膽。為了激勵士氣,樹立榜樣,瓦西里的戰友——蘇軍文宣部軍官丹尼洛夫(約瑟夫·費因斯飾)在報紙上大量刊登瓦西里的英雄事跡,令瓦西里的形象更為高大。
然而,坦妮婭(雷切爾·薇姿飾)的出現,讓瓦西里和丹尼洛夫都同時迷戀上了這個颯爽女兵。但塔妮婭喜歡的是瓦西里,這讓丹尼洛夫大為妒忌。另一方面,德軍派出了他們的狙擊手康尼(艾德·哈里斯飾),讓同是神槍手的他抗衡瓦西里。在硝煙彌漫的戰場上,瓦西里和康尼開始了鬥智斗勇的決斗。
⑷ 求有一部關於蘇聯\俄羅斯核潛艇事故的電影名字
獵殺紅色十月號故事發生在1984年年底的北大西洋,蘇聯正處於戈爾巴喬夫上台前夕,也是美蘇冷戰、進行軍備競賽的高潮時期。 當年11月,蘇聯紅海軍最新型的台風級核潛艇「紅色十月」號,由資深潛艇教官馬爾科·瑞米爾斯(Marko Ramius)出任艇長,出發前往北大西洋參加潛艇作戰演習。該型潛艇排水量高達三萬兩千噸,是世界上最大的核動力潛水艇,並裝備了大量核彈頭彈道導彈。 經過美國情報部門通過衛星發現了「紅色十月」的蹤跡,並指派洛杉磯級攻擊核潛艇「達拉斯」號跟隨監視。不料「紅色十月」上安裝了最新式的噴水推進系統,輕易地甩掉了「達拉斯」號。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瑞米爾斯艦長殺死了自己的政委,並偽造紅海軍最高司令部命令,讓「紅色十月」向著美國海岸挺進。他向全體官兵聲稱,此舉是要利用該艇先進的無聲噴水推進系統打破美國海軍的監視網,並縱情游覽美國的海岸線。 「達拉斯」無法追蹤「紅十月」,這使美國十分驚恐,以為這是一場偷襲。在秘密會議上,中情局情報員瑞恩博士(Dr. Ryan)大膽地認為瑞米爾斯有意變節投奔美國。這一判斷得到了上司的肯定,並給他三天時間,設法與「紅色十月」取得聯系。 紅海軍最高司令部收到了瑞米爾斯艦長的變節通告信,大為震怒。紅海軍在北大西洋的各個艦隊傾巢出動,布下天羅地網追殺「紅色十月」。而美國方面收到了蘇聯關於「紅色十月」企圖擅自向美國發射導彈、挑起世界大戰的警告,也對瑞米爾斯艦長的行為感到擔憂,為保證安全,開始尋找並准備擊沉這條巨大的潛艇。而此刻,「紅色十月」又遭到了克格勃潛伏特工的破壞,陷入重重危機。三方在冰冷的北大西洋展開了一場全方面的混亂角逐。 瑞恩冒著被冰冷海水凍死的危險,登上美國潛艇「達拉斯」號,識破了借刀殺人的計劃,並與「紅色十月」取得了聯系。瑞恩和瑞米爾斯彼此沒有見面,卻心有靈犀,不久,瑞恩和「達拉斯」的艦長、水手終於登上了「紅色十月」,協助瑞米爾斯艦長,在幽深的海底上演了一場精巧而致命的潛艇戰,擊沉了追蹤而來的蘇聯潛艇Kanavalov號,並擊斃了潛伏在「紅色十月」上的特工。 結果最終,「紅色十月」號在一個平靜的月夜駛入了美國的河灣……
⑸ 蘇軍拿板凳沖鋒的電影叫什麼
《決戰要塞》是由俄羅斯導演亞歷山大·科特執導拍攝的戰爭電影,由安德烈·馬斯連基、葉甫蓋尼·塞格諾夫主演。該片於2012年3月16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劇情介紹
1941年6月25日,位於白俄羅斯和波蘭交界的布格河東岸:鳥兒在歌唱、軍樂隊演奏著歡快的樂曲,公園里正舉行聯歡的舞會,祥和中,人們談情說愛,追逐嬉戲,各自享受恬靜、幸福的時光……
突然,飛機的俯沖掃射伴著鋪天蓋地的炮擊撕裂了低沉的天空,爆炸的氣浪和飛起來的塵埃瓦礫將驚恐的人們推倒、掩埋……
這就是根據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場最初的經典而殘酷的戰役改編成的電影《兵臨城下之決戰要塞》的開場。
布列斯特要塞是連接華沙-莫斯科的交通要道,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在成群的坦克和裝備精良的德軍圍攻中,8000名英勇的蘇維埃紅軍在武器短缺、建制混雜、犧牲巨大的情形下,堅守信念、捍衛祖國,以血肉之軀於彈丸之地牽制了數十倍於自己的德軍兵力達三十天直至全部陣亡。
戰斗中,團長和政委身先士卒,在反擊中沉著指揮,鼓舞驚慌中的士兵燃起鬥志,將不同建制的士兵拼成戰斗團隊,頑強防禦要塞陣地。
另一側,德軍一隊人突入要塞,在搜索前進中與紅軍中尉率領的邊防軍遭遇,紅軍戰士們或是端著上了刺刀的步槍、或是舞著工兵鍬、鐵棒甚至菜刀與德軍展開白刃肉搏混戰,刀槍不全的蘇軍憑借大無畏精神殺得德軍死傷遍地、落荒而逃。
導演亞力山大,考特以紅軍小學員的視角,向觀眾呈現了這場蘇德戰爭史上交戰時間之長、紅軍戰士之勇敢頑強、戰斗場面之為「慘烈悲壯」的真實場景!
在烘托宏大主題內涵的同時,激戰場面扣人心弦,空襲、爆炸、火炮、坦克重機槍、火焰噴射器,加之大量煙火、音效、特技的運用,戰爭大片所包含的元素精彩呈現,視聽效果空前震撼!
劇情鑒賞
本片其實主要講的是在1941年的夏天,蘇聯人民都還沉醉在安居樂業、歡聲笑語的世界中,大家從來沒有預感到戰爭會降臨,但是突然炮彈光臨到這個寧靜的小鎮中了,原來是德國人偽裝成蘇聯的軍隊對這個地方進行了突襲。歡聲笑語變成了尖叫哭喊,房屋倒塌,磚礫亂飛。戰爭就這么悄悄地降臨了。
由於沒有蘇聯自己的軍隊來支援,因此手無寸鐵的蘇聯布列特斯的戰士只能硬上,他們沒有什麼武器,因此會出現上邊的景象,戰士拿起板凳等各種能戰斗的所謂的「武器」與德國軍隊的坦克槍炮進行對抗。他們就靠著這樣的保衛家園的強烈願望一次又一次的擊退德國侵略者的進攻。
⑹ 斯大林在二戰的衛國戰爭時說過這樣一句話:俄羅斯雖大,但我們已經無路可退,我們的身後就是莫斯科。
約瑟夫·維薩里昂諾維奇·斯大林(Иосиф.В.Сталин)
英語斯大林(Stalin, Joseph)、
斯大林沒有說過「俄羅斯雖大,但已無路可退!後面就是莫斯科!」。事實上這是蘇軍莫斯科前線一個戰斗小組指揮官鼓勵士氣的戰前動員。面對20多輛德國坦克的沖擊,他們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仍然堅守著自己的陣地。1942年1月蘇聯發表社論《繼承犧牲的28位英雄的遺志》,「俄羅斯雖然地域遼闊,可我們卻毫無退卻的地方。莫斯科就在我們身後!」具備了歷史意義。
這句話的流傳跟一部電影有關。蘇聯電影《莫斯科保衛戰》,真實、恢宏的戰爭場面在現代戰爭片中無出其右者。曾獲得美國電影學院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莫斯科保衛戰》長達300餘分鍾,分《侵略》、《台風戰役》兩部,拍攝過程歷時兩年,約有五千名士兵、近一萬名群眾、二百五十餘名演員、二百零二名攝影師參與其中。本片從德、蘇雙方的高層決策至基層部署、從後方帷幄至正面戰場,全方地展示了莫斯科保衛戰。該片最經典的台詞:「俄羅斯雖大,但我們已無路可退,身後就是莫斯科!」
⑺ 原蘇聯電影《女政委》 觀後感
1967年,阿·阿斯柯爾道夫根據瓦·格洛斯曼的短篇小說《在別爾季切夫城》改編並導演了影片《女政委》,影片延續了蘇俄的傳統蒙太奇,是蒙太奇學派的高峰。
在俄國誕生的蒙太奇,在早期的電影中以維爾托夫、庫里肖夫、愛森斯坦、普多夫金等人為蒙太奇理論的代表,他們都曾對蒙太奇問題作出各自的解釋。
克勒雪夫把各種不同的場面,即空間和不同的時間所拍攝下的鏡頭結合,創造出好象是同一時間同一場所發生的一個情景的效果,改變了全世界都採用一個場面,一個鏡頭的方法來拍攝電影。
維爾托夫主張通過組織拍攝素材引導觀眾達到明確的思想結論,他認為蒙太奇就是進行這種組織的基本手段。他將蒙太奇的功能確定為:選擇電影最重要的瞬間,按照聯想的原則加以聯結,有節奏的組織素材以加強其情緒的感染力。
庫里肖夫把電影看作是外部動作的藝術,認為這種外部藝術要由造型手段和蒙太奇來再塑。按照他的觀點,內容產生於各個鏡頭的組合和剪輯,而鏡頭本身是中性的,只在蒙太奇中才獲得含義。
愛森斯坦看來,蒙太奇的意義不僅歸結為選擇、有節奏的組織和聯接,也不僅僅歸結為情節元素加以聯接。他發現兩個鏡頭的對列及他們內在的沖突會產生第三種東西——對所描繪的事物進行思想評價的契機,使蘇聯電影藝術家得以用有利的手段表達先進的政治思想,在銀幕上體現社會斗爭的激情。
《女政委》是一部戰爭題材的影片也是一部女性題材的影片。在國內戰爭的嚴峻年代,一支紅軍部隊擊潰了白匪軍,來到南方邊陲的小城鎮別爾季切夫。女團政委瓦維洛娃戎馬廝殺,執行軍紀毫不留情,她把逃兵葉海林當眾處決了。這樣一個血性方剛如同男人的瓦維洛娃竟然懷孕,而且已臨近分娩,團長決定把她安排到這個小鎮的洋鐵匠葉菲姆夫婦家去待產。瑪麗一家對她的關懷和愛改變了只是軍人身份的她,把她變成了一個有母性的女人。而後對於革命的忠誠使瓦維洛娃放棄了孩子和平靜的生活,獨自追趕遠行的隊伍。
影片開頭,軍隊的行進路線是從畫左上方向畫右下方移動,然後由畫右向畫左移動,最後向上方移動,看似是一個U型,路邊有一座女性雕像,燃著小蠟燭。簡單攝影機運行軌道、鏡頭的剪輯組成了一段有節奏有趣味的行走路線,女性雕像也蘊涵了影片主題,是女性題材。
影片的女政委扮演者諾娜.莫爾久闊娃運用簡單淳樸的演技,或者說,根本沒有過多的修飾來演繹這個女政委的形象,影片多次運用了交叉蒙太奇來豐富女政委的形象、填充她的軍人經歷、充羽她的實在生命。現實中的事物和生產時產生的幻覺有一定的聯系,當被烙鐵燙過的被單蓋在身上時,她產生了沙漠行軍的幻覺,燥熱難忍,現實的喘息聲與幻覺中推車的喘息重合,戰士們發現了一條河,趴在裡面暢飲,瓦維洛娃醒來,大口的喝水,生產的疼痛暫時停止了。看似無關的兩個片段實際上是有一定聯系的,烙鐵與沙漠,河流和喝水,是具有相同特性的連接意象,把不同空間和不同的時間所拍攝下的鏡頭結合,創造出好象是同一時間同一場所發生的一個情景的效果,運用蒙太奇這種有組織的手段,加強了情緒的感染力。
當瓦維洛娃從防空洞跑出來後,看到白匪軍的軍隊,她費力的把木板拆下來,穿上軍裝,把孩子放在床上,自己離開。這樣一組蒙太奇鏡頭,並沒有表示她是去追趕自己的部隊,但是我們可以明確的知道瓦維洛娃放棄了孩子和平靜,要去追尋革命的洗禮。
孩子們殘忍的游戲給了我很大的震動,鏡頭的排列將隱藏的內在含義顯現。對娃娃的毒打,把姐姐當作假想的敵人捆綁、搖盪。三個男孩的游戲內涵是戰爭的暴力和不近人情的殘忍帶給人民的創傷,這是鏡頭聯接後產生的另外一種東西。
蘇俄的電影理論比較普遍的看法是:蒙太奇不僅僅是將各個拍攝下來的片段加以連接從而使觀眾對連續發展著的動作獲得完整印象的表現手法,而且是將各個現象的隱藏的內在聯系變成最明顯可見、不言自明的最重要的藝術方法。
⑻ 電影<<兵臨城下>>里,最後政委為什麼和瓦西里鬧翻了
為什麼鬧翻,搶了他女朋友唄,明星的光環讓他喜歡的小女兵塔尼亞圍著瓦西里轉,而且讓他親眼看見他們抱在一起。另外對公上,瓦西里受女女影響,不想維持這種明星光環的困局,向政委表示退縮之意,而此時赫魯曉夫又收到德軍解決了瓦西里的消息對政委大發雷霆。於公與私政委都有對瓦西里惱火的充分原因,要說想殺了他的心都有了!可是瓦西里是國家英雄,政委對自己的國家利益看得高過一切,他不能殺他,塔尼亞的心思他也無從挽回,心灰意冷之下,聽到瓦西里說解決德軍的狙擊教練康尼還差一個誘餌,他決定成全塔尼亞和他的國家英雄,伸出頭去讓康尼崩了,也靠這樣最後瓦西里解決了康尼!
⑼ 蘇聯政委拿著木凳子帶頭與德軍肉搏是什麼電影
是電影《布列斯特要塞》
如圖所示有圖有真相
⑽ 二戰28個蘇軍阻擊敵軍坦克是什麼電影
潘菲洛夫二十八勇士
根據蘇聯時代家喻戶曉的同名故事改編而成,講的是蘇軍第316步兵師的28名勇士在政委克洛契科夫的率領下1941年在莫斯科郊外英勇抵抗德軍坦克部隊進攻,18輛德軍坦克被摧毀,28名勇士犧牲。他們後來都被追認為蘇聯英雄。政委克洛契科夫當時呼喊口號:「俄羅斯偉大。莫斯科就在身後,我們不能再往後退。」幾十年來被編入蘇聯中小學歷史教科書。蘇聯全國各地豎立了不少同這個故事有關的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