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二戰電影 > 俄羅斯的電影工業

俄羅斯的電影工業

發布時間:2022-07-08 08:19:21

1. 俄羅斯娛樂業和電影業為什麼不發達

娛樂業需要大量的人口基數是中產階級,比如莫斯科,彼得堡,諾夫哥羅德,喀山,假如中產階級的人數太少,票買不了多少,成本都劃不來。電影業目前是私人的公司占市場的70%,因為互聯網的原因,對電影的沖擊力很大。老百姓已經習慣於在網上看電影,電影公司沒有票房,賺錢就很難,中小城市早就把電影院改成商場了。

2. 世界三大影視製作中心

全球影視工業的格局現狀
1、全球影視工業中心:美國好萊塢
2、第二梯隊:亞洲的印度寶萊塢,歐洲的法國(因為有歐羅巴的存在,姑且列入,呵呵);
3、第三梯隊:亞洲的韓國日本(這兩此起彼伏,這幾年韓國比較繁榮),非洲的奈及利亞尼萊塢
4、其他:中國,英國,德國,泰國(很抱歉,泰國這幾年都要比中國猛),伊朗,俄羅斯,可以列出很多來,中國就是在這一大堆中間。

3. 俄羅斯經濟那麼不景氣為什麼能拍出高質量影片和紀錄片

要清楚一個道理,一國電影質量和經濟體量無關。關鍵在國家相關產業技術水平和人才儲備。俄羅斯電影圈,畢竟繼承了原蘇聯時期發達的電影工業基礎和人才儲備。擁有一大批優秀甚至頂尖的電影相關技術和人才,所以,他們合作能夠拍攝一系列優秀的電影和紀錄片並不奇怪。

4. 斯大林格勒這片子大家怎麼看

斯大林格勒戰役無疑是整個二戰甚至是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也是最為慘烈的戰役之一,它不僅與中途島、阿拉曼一起構成了二戰的重要轉折,更以巨大的傷亡與破壞,絕望的攻伐與殘酷殺戮被世人所銘記。持續一年的戰爭將偌大的城市碾成粉末,雙方幾乎在每一寸土地上開展了殊死爭奪,紅軍平均存活率不超過24小時,而德國人則每天會損失2000多名士兵,這場戰役最終造成了近200萬的傷亡,成就了一場偉大的勝利,也鑄造了一次慘痛的失敗,而那些鮮活又脆弱的生命,在似乎無比遼闊的歷史面前,最終只淪為了空洞的數字與注釋。

不需要文學的描繪,這天然就是產生戲劇的溫床。俄羅斯或者蘇聯曾經無數次將斯大林格勒搬上大銀幕,其中1948年的版本作為政治產物,甚至由斯大林親自參與後期剪輯。德國也曾以失敗者的視角描述過這場戰爭。而國內觀眾最為熟悉的,則是2001年由裘德諾主演的《兵臨城下》。然而論及影視開發度,斯大林格勒遠不及中途島、珍珠港或者諾曼底,這一定程度上也是與蘇聯解體後,伴隨著經濟下滑,俄羅斯文化創造力的衰退不無關系。如同月盈月虧,經歷谷底的俄羅斯電影在經濟復興的背景下迎來重生,2004年的《守夜人》重振了俄羅斯商業電影的國際聲威,而提莫·貝克曼貝托夫更是由此進軍好萊塢,拍攝出了《通緝令》這樣讓世人眼前一亮的精彩作品。此次俄羅斯導演奧多爾邦達爾丘克拿到索尼影業3000萬美元的投資,終於有機會讓「斯大林格勒戰役」這一題材煥發出新的光輝。以拍攝戰爭而言,3000萬美元的投資水平在好萊塢只能小打小鬧,最多也就弄點兒中近景對付或是蒙太奇交待。即使放在國內,這也就是個不過如此的水平。可是奧多爾的確是用這些資金弄出了非常恢弘的戰爭場面,以及水準相當不俗的特效。

與所有主流戰爭電影一樣,《斯大林格勒》也選擇了「以小見大」的方式來描繪這場戰爭。一支由先遣偵察兵組成的隊伍潛入被德國佔領的市中心,占據了一幢戰略位置重要的大樓,並與近在咫尺的德軍形成對峙。此後陸續有被打散的士兵加入防守,而德軍也一再發起進攻,雙方互有損耗,過程中構建起敵我雙雄對決的模式。再加上一個獨守孤樓的美女,摻入與六名軍人曖昧不清的情感,便構成了《斯大林格勒》的全部情節架構。

這樣的劇情明顯借鑒了斯大林格勒「巴普洛夫大樓」故事。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由揚科夫·巴甫洛夫指揮的一個小分隊占據了城中心的一座公寓,頑強抵抗數倍於己的德軍。在戰爭最為膠著的階段,這棟大樓甚至成為蘇聯抗擊德國的精神堡壘。大樓的紅軍擊退了德軍無數次進攻,一直堅守到斯大林格勒地域的德軍集團被消滅。

如此振奮人心的故事,無疑是最適合好萊塢式戰爭英雄題材的藍本。但到底是製作經費的掣肘,抑或導演敘事的失當,電影最終呈現出的效果並不如預期。這樣的題材與俄羅斯的製作背景,電影想要動員的,顯然不是那些文藝向的女性觀眾。在關於《斯大林格勒》電影的敘述中,有幾個關鍵詞最吸引男人:二戰、俄羅斯、戰斗民族、斯大林格勒戰役。盡管有IMAX3D的噱頭,但是顯然粗礪、直接、乾脆的鏡頭更能滿足那些想要一睹兇悍真實戰斗場面的漢子們。電影的開篇的確也給予了觀眾足夠刺激,夜渡偷襲失敗後,燃燒著的紅軍士兵從地平線上沖出,扭曲的表情伴隨著怒吼沖向德軍防線。在高速攝影的鏡頭里,最為殘酷的畫面被以一種詩意的方式表現了出來。這是奠定整個故事的鋪陳,也是預先便註定的失敗一戰。可是電影所能給予的驚喜,也就僅此而已。兩個小時的篇幅里,太多時間用來描寫角色們的狀態與那些細枝末節的情感。戰斗民族的漢子們彷彿都成為了話癆,絮絮叨叨地對話加上失職的翻譯幾乎讓我一半時間都在揣測角色的真實動機到底為何。而本應你死我活的交戰雙方似乎是偶爾心血來潮才想要上去打一場。更多的時間里,他們願意以各種符合本民族文化的方式各自談人生和泡妞,又或者享受那似乎有些狼狽卻又慵懶的閑暇時光。

而在經歷了飛機掃射的大場面後,電影的整個敘事環境便幾乎固守在了有限的廣場一周。大量的內景戲,想必也是預算限制,搭建的一比一場景實在費錢,電影便做成大一號的情景劇場。而導演對慢鏡頭的濫用簡直到了令人發指的程度,這似乎成為俄羅斯商業電影比肩印度電影歌舞橋段的詭異存在,開槍慢鏡頭,拼刺慢鏡頭,殺人慢鏡頭,連被殺也是慢鏡頭。本來就不夠豐富的戰斗戲份因為甚至要打上一半的折扣。這些慢鏡頭一方面讓劇中的角色已經無限接近於史詩英雄,但另外一方面也讓人的熱情被那些緩慢的動作、低沉的延聲拖到了谷底。

而電影最大的問題甚至還不在於此。電影用了大量篇幅來描寫軍人的對話,甚至對於反派那詭異的愛情也毫不吝惜筆墨,卻到最後也沒能把幾個主要的角色的性格描寫清楚。以相對封閉的空間來敘述這樣一個攻與守的故事,從情節的完整性上算是有了交待。然而對於多數觀眾而言,他們要看的是「斯大林格勒」,本片所描寫的戰斗當然也是斯大林格勒戰役的一部分,但在多數時間里,故事與二戰的背景是割裂的,甚至與斯大林格勒戰役本身也聯系甚少。導演既沒有說清楚孤軍據守大樓的戰略意義,更缺乏縱深上小格局與大背景的交待。戰斗脫離了戰役,而戰役離開了時代,士兵們如同被架空到了另一個空間,有時連戰斗的理由都需要畫外音進行補充。而到了最後,這些軍人甚至將情緒的爆發都不約而同地歸系在了女人身上。這樣的小家子格局,真的讓人不敢相信是出自戰斗民族的視野。而僅就格局觀而言,無論是《拯救大兵瑞恩》、《兵臨城下》甚至《太極旗飄揚》,都要勝過太多。

當然,客觀地說,以硬指標而言,俄羅斯的電影工業製作水準已經相當出色,其也成為可與中國市場分庭抗禮的另一大海外票倉。與中國一樣,俄羅斯也在嘗試著將好萊塢成熟的工業體系與本土題材進行有效結合,而在題材的豐富性與尺度的開放上,俄羅斯已經走在了前面。當然,《斯大林格勒》的問題卻在於過份依賴於模式化的套路,反而丟失了風格。沒有了需要大聲吶喊的主義,卻也沒有找到屬於自己的核心價值理念,如何面對歷史的遺產,如何評價蘇聯的影響,如何發出自己的聲音,讓世界上更多的觀眾去了解和接受,俄羅斯的電影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5. 求~俄羅斯電影的發展史

俄國文化:俄羅斯的電影發展史概述

電影是最年輕的藝術種類,同時它早已被公認為一種最重要的藝術形式。電影製造並駕馭輿論,所以它不僅吸引觀眾,也會引起當局的密切關注。
拍攝電影所需的各項技術在電影出現以前就已經具備了,但是必須把這些技術變成一種有效的體系,1895年盧米埃爾就做了這項工作。很快在巴黎放映了首場電影。電影的傳播速度非常快:莫斯科和聖彼得堡在1896年也舉行了首場放映。過了很長時間,才建立起了俄國的電影工業。俄國的首批電影公司是1908年出現的。俄國在電影發展中的傑出作用是,它很快就意識到了電影獨特的藝術表現力。首批出現的藝術片都是為民歌和俄國經典著作配畫。1911年至1913年,俄國攝制了頭一批篇幅較長的動畫片。導演弗拉基米爾·加爾金拍攝了電影《貴族之家》(1915年)。他還同雅科夫·普羅塔扎諾夫一起執導了影片《娜塔莎·羅斯托娃》(1915年)。普羅塔扎諾夫則執導了由著名演員伊萬·莫茹欣主演的《黑桃皇後》(1916年)和《謝爾蓋神父》(1918年)。由出名的美人薇拉·霍洛德娜婭和薇拉·科拉利主演的《人世戲劇》受到了觀眾的好評。
蘇聯時期意識到了電影(尤里·熱利亞布日斯基和列夫·庫列紹夫拍攝的電影)的宣傳作用。私人攝影室拍攝了根據弗拉基米爾·馬雅可夫斯基的劇本改編並由其參與製作的電影《小姐和流氓》(1918年)以及由伊萬·莫斯克溫主演的列夫·托爾斯泰的《波利庫什卡》(1919年)。從1922年起電影業由國家電影局主管。國家組建了電影製片廠,為電影工作者提供了很大的自由,這收到了震撼世界的效果。謝爾蓋·愛森斯泰在《戰艦「波將金」號》、《罷工》和《十月》(1925年,1927年),弗謝沃羅德·普多夫金在《母親》(1926年根據馬·高爾基的作品拍攝)、《聖彼得堡的末日》(1927年)和《成吉思汗的後裔》(1929年)等影片中塑造了具有巨大感染力的新的藝術形象。形成了以描繪生活的各個側面而見長的電影藝術學派。
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攝制的影片中,突出的有普羅塔扎諾夫的《第四十一》(1927年)、弗里德里希·埃爾姆列爾的《帝國的廢墟》(1929年)、尼古拉·艾克的《生路》(1931年)和鮑里斯·巴爾涅特的《邊區》(1933年)。
斯大林時期拍攝的影片急劇減少,國家對電影的監督嚴格化,每拍一部電影都需動員大量資金。新片的上映成了大事。在這種氣氛下,出現了瓦西里耶夫弟兄的《夏伯陽》(1934年)、亞歷山大·扎爾希和約瑟夫·海菲茨的《波羅的海代表》(1937年)和米哈伊爾·羅姆的《列寧在十月》(1937年)等影片。音樂劇成為電影藝術的另一個重要門類,它在當時的社會屬於一種大眾文化。音樂劇代表作品有格里戈里·亞歷山德羅夫導演的《快樂的人們》(1934年)、《大馬戲團》(1936年)和《伏爾加啊,伏爾加》(1938年),伊萬·佩里耶夫導演的《拖拉機手》(1939年)和《養豬女和牧羊郎》(1941年)。當時還拍攝了歷史史詩影片:愛森斯泰導演的《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和《伊凡雷帝》。
20世紀60至80年代,戰爭成了電影藝術的主題,這方面的影片有:米哈伊爾·卡拉托佐夫的《雁南飛》(1957年)、格里戈里·丘赫萊伊的《關於一個士兵的敘事詩》(1959年)、安德烈·塔爾科夫斯基的《伊萬的童年》(1962年)和斯坦尼斯拉夫·羅斯托茨基的《這里的黎明靜悄悄》(1972年)。
20世紀60年代的問題反映在米哈伊爾·什韋采爾的《陌生的親戚》(1956年)、羅姆的《一年中的九天》(1962年)和瓦西里·舒克申的《有這么一個青年》等影片中。格奧爾吉·達涅利亞的《我闊步在莫斯科》(1964年)和埃利達爾·梁贊諾夫的《小心汽車》(1966年)等喜劇片反映的都是生活問題。這一時期,許多文學作品被搬上銀幕,如科津采夫導演的《哈姆雷特》(1964年)和謝爾蓋·邦達爾丘克導演的《戰爭與和平》(1966至1967年)。
20世紀70年代是導演-哲學家安德烈·塔爾科夫斯基(《安德烈·魯布廖夫》、《鏡子》和《思鄉》)和格奧爾吉·達涅利亞的創作高峰期。馬克·扎哈羅夫和埃利達爾·梁贊諾夫拍攝的大多數影片也集中在這一時期和隨後的10年。費奧多爾·希特魯克和尤里·諾爾施泰因創作了動畫片的精品。
20世紀80至90年代的經濟動盪摧毀了原有的電影生產和發行體系,但是對電影的需求並沒有下降。列昂尼德·蓋達伊、尼基塔·米哈爾科夫、埃利達爾·梁贊諾夫、格奧爾吉·達涅利亞和安德烈·孔恰洛夫斯基等導演在困難的條件下繼續進行創作探索。
這期間出現了不少新人。導演·索庫羅夫、巴拉巴諾夫、羅戈日金和托多羅夫斯基等人拍攝的影片在俄羅斯國內外均受到觀眾的好評。

網路找的

6. 蘇俄電影發展史

簡論蘇俄電影
--用影像記錄歷史
電影發展至今,已經成為世界各國進行藝術創作的一個重要手段。在世界電影史上,蘇俄電影一直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前蘇聯電影是20世紀最重要的藝術現象之一,也是世界電影兩大學派之一。
世界電影創作的發展為前蘇聯蒙太奇學派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時代和任務要求創立一種新的電影語言。隨著1908年俄羅斯第一部長故事片《伏爾加河下流的自由民》拍攝成功,俄羅斯電影誕生。
俄羅斯電影誕生初期的迅猛發展,為世界電影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在短短的幾年時間里,俄羅斯電影人就創造了俄羅斯電影的多個第一。1903年,建成了第一個公司,銷售電影器材和影棚;1908年,拍攝第一部長故事片;1912年,建成第一個攝影棚;1911年—1912年拍攝了世界上最早的立體動畫片;1919年,前蘇聯成立了世界上第一所電影學院。
在這一時期,電影成為了一種宣傳手段。20年代初,俄羅斯拍攝的宣傳鼓動電影在戰後建設及生產中起到了積極推動的作用。
這一時期的前蘇聯電影在內容上,以紀錄片的形式表現前線戰爭,用故事片的方式再現革命斗爭。如影片《戰艦波將金號》、《母親》等,都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表達革命主題成為了這一時期蘇俄電影的主要特點。
盡管創作題材比較狹隘,但是俄羅斯電影人對電影技術,尤其是蒙太奇電影學派的發展卻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著名的「庫里肖夫理論」、「愛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論」等等都是這一時期提出來的。庫里肖夫效應講究不同的電影鏡頭組合可以得到不同的含義,單靠剪輯就能創造場景。愛森斯坦則強調節奏、音調蒙太奇。庫里肖夫、維爾托夫、愛森斯坦、普多夫金、杜甫仁科等電影大師極具實驗性的電影創作使得蒙太奇學派成為了電影理論的一個重要學派。
進入三四十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前蘇聯也從一個農業國家轉變成一個工業化國家。前蘇聯電影界也隨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聲音進入電影,紀錄片《頓巴斯交響曲》、故事片《生路》成為了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1935年,前蘇聯召開了全蘇第一次電影創作會議,為電影發現提出了明顯規劃。一批表現生活現實的影片走上銀幕。《一個女性》、《金山》、《大地在渴望》、《事業與人們》無一不「真實的描寫生活的歷史的開放的體系」。
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創作原則的確立,使得30年代現實主義電影創作進入了高潮。影片《夏伯陽》在現今看來仍具有借鑒意義。電影創作題材不僅限於革命主題,革命斗爭、領袖人物、普通人物、歷史人物等等大大豐富了創作題材。《帶槍的人》、《肖爾斯》、改編自高爾基「三部曲」的《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列寧在十月》、《女朋友》、《七勇士》這些影片都更具現實意義。這一期間的電影作品多採用現實題材,以敘事為主,手法比較樸素,注重突出人物形象,演員的作用大大提高。
法國電影新浪潮,日本電影新浪潮,香港電影新浪潮,電影新浪潮似乎成為了很多國家電影步入新高度的一個有力階梯。前蘇聯50-60年代,前蘇聯電影在經歷斯大林後期的低谷之後,從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形成了新的創作高潮,掀起了前蘇聯電影的新浪潮。
寬松的政策和思想的一些松動為文藝創作發展提供了新的有力條件。首先在文學領域出現「解凍」文學,隨即這股風潮便漫延的電影創作中,電影界出現了「粉飾現實」的電影。這場「解凍」運動從胡齊耶夫和米隆涅爾的《濱河街的春天》開始,電影創作革新運動愈演愈烈。一批從戰爭中歸來的電影導演拍攝的戰爭題材電影獲得了巨大成功。新的創作力量推動了電影藝術走向變革,形成電影創作新高潮。這一其中的代表作品《雁南飛》、《士兵之歌》、《一個人的遭遇》、《伊萬的童年》、《給初生者以和平》、《我住過的房子》都體現出前蘇聯新浪潮電影導演都上過戰場,參加過戰爭和表現戰爭中的普通人這些特點。
前蘇聯電影的發展,歷經20年代的革命題材,30年代的現實題材,40年代遭遇戰爭,50-60年代的電影新浪潮,進入70-80年代後,社會生活穩定,創作平穩,各種流派,各種類型都得到了充分的發展。題材探索也日漸多樣化。
當代前蘇聯電影流派主要包括:思想電影、散文電影、作者電影。
思想電影又稱為「思考電影」。以米哈伊爾、謝爾蓋為代表人物的導演拍攝出《列寧在1918》、《列寧在巴黎》等電影。
散文電影主要表現當代社會,代表人物胡齊耶夫。散文電影既有散文的風格,又有詩的韻味。散文電影的發展,又從中衍生出「小說電影」和「詩電影」,長篇小說電影代表人物移拉西莫夫。中篇小說電影代表人物舒克申都創作出《有這樣一個小夥子》、《你的父親如兄弟》、《紅莓》等優秀作品。詩電影則以帕拉讓諾夫、阿布拉澤為代表人物,以《被遺忘的祖先的影子》、《祈求》為代表作品。
作者電影以塔爾科夫斯基尤為突出,他的代表作品《太陽系》、《鏡子》、《潛行者》、《懷鄉》、《犧牲》等都被打上了深深的個人色彩。
拋開電影流派,當代前蘇聯電影創作的題材主要分為「四大題材」,即戰爭題材、政治題材、生產題材、道德題材。
戰爭題材的影片表現戰爭進程的全景式史詩電影,《解放》、《圍困》、《莫斯科保衛戰》、《他們為祖國而戰》等影片都突出了戰爭題材的影片規模大,事件多,人物多,戰斗場面多的特點。
政治題材和生產題材的電影以影片《外來人》、《獎金》、《伊萬的快艇》等為代表,其中一些作品不免有點應景之嫌。
道德題材的電影則是順應時代的要求。《戀人曲》、《個人問題采訪記》、《莫斯科不相信眼淚》,70年代以來,以「積極因素」為主。同時與之相對應的,又出現了以「批判因素」為主的影片,《辯護詞》、《沒有證人》、《出嫁》等。
「問題片」《秋天的馬拉松》、《個人生活》、《兩個人的車站》等也在這一時期大放異彩。
喜劇片在前蘇聯當代電影中得到了新的發展。涌現出《義大利人在俄羅斯的奇遇》、《辦公室的故事》等優秀影片。
如今,電影已成為一種「紀實美學」。回顧蘇俄電影的發展歷史,我們會發現,蘇俄電影的影像記錄不僅僅是一段段影像,更是一段段歷史。歷史深入到藝術創作中去,深深影響著藝術創作。中國近當代歷史與前蘇聯密不可分,中國電影的意識形態也深受其影響。學習回顧蘇俄歷史,對於把握現今中國電影創作也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世界電影的長廊藝苑奇葩數不勝數,蘇俄電影始終以它獨特的自身魅力為世界電影貢獻出一個又一個精品佳作。

7. 國外電影強(世界各國電影綜合實力15強排名)

國外電影強(世界各國電影綜合實力15強排名)
主要根據該國電影工業實力,比如電影總產值,本土市場佔有率,電影海外輸出,電影工業體系完整性,電影人才儲備等。電影獎項不會考慮太多,獎項主觀性太強,畢竟不同文化審美觀不一樣。
15泰國泰國恐怖片、動作片、愛情片具有不俗實力,在東南亞和東亞具有一定號召力。缺點:泰國國力太小,資金投入過少,文化影響力有效,只能在小范圍小打小鬧。
14尼日尼亞尼日尼亞電影和美國好萊塢、印度寶萊塢號稱世界3大電影基地,年產電影數量眾多,在非洲黑人區域擁有很大知名度。尼日尼亞是非洲第一人口大國,前景不可限量。缺點:基本上是小製作,質量粗糙。
13巴西作為拉丁美洲第一人口大國,地理位置得天獨厚,世界主要大國之一。國家實力就決定著電影實力不會太差,可惜的是是本土電影被好萊塢電影碾壓。巴西未來會成為世界主要強國之一,巴西電影很快崛起。可惜的是巴西說的葡萄牙語,而整個拉丁美洲基本上說西班牙語,這是巴西電影海外推廣重要語言障礙
12俄羅斯作為世界當前主要強國之一,國家實力擺在那兒,前蘇聯擁有眾多文化遺產,俄羅斯電影在前蘇聯地區擁有很大影響力。但俄羅斯電影本土佔有率太低了,完全被好萊塢電影碾壓。俄羅斯要想真正崛起,文化必須崛起,俄羅斯電影也將會觸底反彈。
11德國德國是歐洲第一經濟強國,德國的國力足以支撐德國電影工業發展,德國電影在西歐、中歐具有不俗的實力。但德國電影本土市場佔有率太低,一樣被好萊塢電影碾壓。德國缺乏前海外殖民地,在歐洲以外缺乏影響力。
10義大利義大利是歐洲主要大國之一,擁有歐洲最豐富的文化遺產,羅馬帝國、文藝復興等,曾經的義大利電影風光無限。現在義大利電影嚴重衰落了。當然搜死的駱駝比馬大。只要義大利想讓本國電影重新崛起還是很容易的。就怕南歐人懶惰的性格缺乏意願。
9土耳其
土耳其地理位置、歷史遺產優越,也可以說是伊斯蘭世界第一強國。土耳其電影在阿拉伯國傢具有很大影響力。 土耳其電影本土佔有率非常高,世界是能夠排第3,僅次於美國和印度。 隨著土耳其崛起,土耳其電影影響力會越來越大。特別是是在伊斯蘭世界。
8韓國韓國電影新世界迅速崛起,本土市場能夠力壓好萊塢電影,在東亞和東南亞具有很大影響力,看看中國有多少哈韓就知道了。韓國電影質量總體不錯,電影技術亞洲比較靠前。但韓國世界地位已經到達極限了,很難進一步提升,韓國國力短期已經到了歷史最高點,以後會走下降趨勢的,韓國電影也一樣。
7墨西哥墨西哥世界主要大國之一,地理位置、語言具有很大優勢。西班牙語是世界上使用廣度僅次於英語的世界性語言,西班牙也是世界霸主美國第二語言。 墨西哥是西班牙語地區第一大國,北靠美國,南邊是西班牙語占據主導地位的拉丁美洲。墨西哥電影想不在世界影壇占據一席之地都難。個人看好未來墨西哥成為世界強國之一,墨西哥電影也將成為世界主要電影基地之一。
6英國英國當前世界主要大國之一,英國擁有日不落帝國豐富遺產,英語世界第一語言,英國文化遺產豐富,英國孕育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當今世界發達國家。英國電影在好萊塢無處不在,從表面看,英國電影全球名氣僅次於美國電影。但英國電影獨立性太差,成也美國、敗也美國。英國電影已經成為美國電影附庸了。
5日本日本世界主要強國之一,世界第3經濟強國。日本電影實力雄厚,出現很多電影大師,日本是世界僅次於美國的動漫強國,但日本電影過於畸形,動漫電影和色情電影過於發達,導致日本正宗的真人電影嚴重下滑。日本電影在世界影壇地位也跟著下降。日本動漫主要影響國家:北美、韓國、法國、大中華、東南亞等
中國和法國電影各具特色,不好判定高下。姑且並列第33華語電影(內地+港台)中國是當今世界第二大國家,內地電影市場也高居世界第二,未來幾年有機會調整美國的世界城第一電影市場。龐大的市場足以支撐龐大的電影工業。中國國產電影占據內地市場半壁江山。這是不錯的成績,不過這是在保護國產片的政策下取得的。如果電影市場全面開放會怎麼樣呢?會不會像香港、台灣一樣被好萊塢統治呢。曾經香港電影世界影壇占據重要地位,特別是功夫電影享譽世界。但最近10年華語電影海外走下降趨勢,目前海外市場主要是東南亞、法國和、日韓。目前海外其他地區主要依靠成龍一人支撐。動作巨星後繼乏力。缺點:類型片演員過多,缺乏綜合性影壇巨星,人才斷層,缺乏開拓新,電影人固步自封。
3法國
法國世界當前主要強國之一,歐洲第一文化大國。歐洲第一電影大國。製造很多全球大賣電影。要講電影國際化可以排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 法國電影在歐洲、非洲、北美擁有巨大影響力。這也得益於法國曾經是世界是僅次於日不落帝國的世界第二的宗主國。
法國電影是歐洲本土市場佔有率比重最高的國家。(土耳其不能算完整歐洲國家)
但法國電影依然經常本土被好萊碾壓。
法國世界地位很難進一步提升,鑒於法語在世界占據重要地位,未來法國依然會保持世界電影大國地位。
2印度世界第二人口大國,以印度占據主導地位的南亞次大陸人口超過16億,人口超過東亞。印度世界主要文化大國之一,印度文化覆蓋面非常廣。印度是世界僅有2個具有完整電影工業體系國家。好萊塢和寶萊塢是世界最具影響力電影基地。很多人眼中印度電影就是指寶萊塢,其實這是眼中錯誤的。寶萊塢電影年產量只佔電影電影年產量十分之一多一點,去年泰盧固語電影和泰米爾語電影年產量就超過寶萊塢電影。印度擁有幾十個語言電影基地,寶萊塢印地語只是其中最大的一個。印度電影本土市場佔有率能夠達到90%以上,是好萊塢電影唯一不能攻破 的國家。印度電影海外輸出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好萊塢。印度電影在南亞次大陸占據絕對統治地位。在阿拉伯世界可以和好萊塢抗衡。在東南亞、非洲、大洋洲、英國、北美具有不俗影響力。很多人眼中印度電影只要歌舞電影一個類型,這樣看法是錯誤的。歌舞已經成為印度電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實印度電影類型飛多,愛情片、科幻片、動作片、喜劇片、文藝片、歌舞片等最近幾年印度電影越來越國際化了,寶萊塢用於很多外國影星,比英國、美國、巴基斯坦、斯里蘭卡等吸收國際人才和國際資金。海外市場越來越重要了。最近印度電影有開拓東亞電影市場的趨勢。隨著印度國力上升,印度電影世界影響力會越來越大。以後有機會挑戰好萊塢全球霸主地位。
1美國美國是世界最近100年世界霸主,美國在未來50年依然可以保持世界霸主地位。美國電影是世界影壇絕對的霸主。世界電影市場大部分市場被好萊塢控制。好萊塢電影在大部分國家本土碾壓本土電影。美國電影在資金、技術、人才、市場都是具有高度國際性。代表著世界影壇最高水平。好萊塢電影工業體系是世界上最完備最發達的。個人預計50年沒有其他任何國家能夠威脅美國電影霸主地位。
責任編輯:

8. 為什麼俄羅斯的電影業不發達是因為文化也不是很發達么

誰說俄羅斯電影不發達的。俄羅斯電影90年代之後由於思想解禁,異軍突起。
1991年的《蒙古精神》,尼基塔·米哈依爾科夫在外蒙古拍攝的獲得威尼斯金獅獎的名作。手中是法二版。這次課上給學生放了投影,大銀幕體驗大草原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意境,感覺真爽啊。

1994年,《烈日灼身》(《毒太陽》),同為尼基塔·米哈依爾科夫導演的揭露斯大林時期政治迫害的反思電影,獲得戛納評委會大獎。此外,尼基塔·米哈依爾科夫在後蘇聯時期拍攝的《西伯利亞的理發師》及最新作品《十二怒漢》都有不錯的DVD版本。

基拉·穆拉托娃是蘇聯極有個性和有爭議的女導演,後蘇聯時期她的作品《迷戀》(1994)和《契訶夫的主題》(2002),這倆個電影都來自俄羅斯五區版的穆拉托娃套裝。不知道這個套裝還有她的其它啥電影。

1996年,亞歷山大·索科洛夫的《母與子》,這位被譽為是「改革與公開化時期」的塔可夫斯基的作者電影大師,迄今已拍攝了故事片17部,紀錄片20餘部。

值得慶幸的是,索科洛夫的代表作大部分在國內都能找到DVD。《母與子》,我手頭有兩個版本,一區版本和英二「人造眼」版本。《父與子》我也有兩個版本,另一個是台三發行的。「人造眼」出版的這個套裝,還包括《父與子》。「人造眼」的索科洛夫套裝,除了畫質遠好於一區版本外,勝在花絮豐富,尤其是收入了兩個紀錄片《卑微的人生》和《士兵之歌》,對於理解索科洛夫的創作很有裨益。此外,我收集的索科洛夫作品還有:「生死三部曲」開篇之作《第二層地獄》(1990)、《太陽》、一個鏡頭構成的《俄羅斯方舟》(2002)、來自西班牙二區的《金牛座》(《遺忘列寧》)及2007年索科洛夫的最新作品《亞歷珊卓》。

至於索科洛夫的紀錄片,一區FACETS發行的索科洛夫紀錄片套裝算是較全的,我手頭有《大地的輓歌》(1977-1988)、《塔可夫斯基輓歌》(1988)《精神之歌》和《旅程輓歌》(2001),以及最近英皇出的也是一區FACETS發行的《對話索爾仁尼琴》(1998)等。

1997年,謝爾蓋·鮑德羅夫的《高加索俘虜》,一區米高梅發行的版本。這是第一部以車臣戰爭為背景的故事片。故事類似大島渚的《飼育》或姜文的《鬼子來了》,說不清是誰受誰的啟發了。導演謝爾蓋·鮑德羅夫屬於移居國外的俄羅斯導演群體,他有韃旦血統,生於西伯利亞,用外資拍攝迎合西方觀眾的電影。最新的電影就是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蒙古王》,大陸演員孫紅雷扮演重要角色。市面上有若干DVD版本。

下面該說新一代導演了。

首先應提到的是多產的阿里克塞·巴拉巴諾夫。1997年,他導演的由俄羅斯最重要的民營電影公司CTB出品的匪幫片《兄弟》(《兄弟憐》)在俄社會引起強烈反響。意見對立使得這部電影不僅成為電影領域的一個事件,也成為俄羅斯社會生活的一個事件。影片描寫的是彼得堡黑社會與僱傭殺手之間的事件。由於影片票房的大賣,《兄弟》2000年又拍攝了續集。評論界對影片的塑造的主人公達尼拉的形象展開了激烈爭論。2002年,他導演的《畸形人與正常人》(《畸零與色情》),在戛納電影節上的展映引起普遍關注。2005年,巴拉巴諾夫又拍攝了動作大片《死人的騙局》,由大導演尼基塔·米哈伊爾科夫主演。此外,巴拉巴諾夫還拍攝了以車臣戰爭為背景的戰爭片《戰爭》(《反恐戰爭》)獲得了俄羅斯塔夫爾電影節頭獎金玫瑰獎。這部電影我手頭有英二的版本,還是那天意外地在大B那特價淘來的。

戰爭題材,尤其是衛國戰爭是蘇聯電影創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戰爭片歷來是蘇聯電影的一個重要類型。曾引發幾次浪潮。隨著前蘇聯社會的改變、人的思想觀念的轉變,電影在表現政治、表現社會、表現戰爭等方面開始出現新的不同的視點。個別電影創作者對以前未曾觸及的阿富汗戰爭,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開始的車臣戰爭給予了極大的關注。他們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視點對戰爭進行了分析和批判。蘇聯解體後,後蘇聯的戰爭片也涌現出許多重要作品。包括反映阿富汗、車臣戰爭,當然,二戰的衛國戰爭依舊是一個永恆的題材。如尼古拉·列別傑夫的《星星敢死隊》和羅戈日金的《戰場上的布穀鳥》。這兩部電影,我手頭均有DVD。

另一位引人注目的導演新秀是安德烈·薩金采夫。2002年,他的一部《回歸》一舉獲得了威尼斯電影節最高獎金獅獎。這是塔可夫斯基的《伊凡的童年》奪得金獅獎三十多年之後,再次獲此殊榮。這個電影我手頭有兩個版本:三區安樂版本和法二TFI版。另外,薩金采夫的新作《將愛放逐》(2007)的DVD也由法二TFI發行,手頭已有。

進入21世紀以來,許多出身於電影世家的年輕導演,如岡查洛夫斯基、幫達爾丘克、米哈伊爾科夫、丘赫萊依、托多洛夫斯基、楊科夫斯基的兒子們,都一躍成為俄羅斯電影創作的中堅。其中,比較突出的有,格利高里·丘赫萊依的兒子巴維爾,他導演的成名作是《竊賊》(1997),關於父親的缺失與少年的成長。這個電影我手頭有兩個版本:台三元寶利的和德二的。此外,我還收集到了巴維爾·丘赫萊依的另一部電影《薇拉的司機》(2004)。

與格利高里·丘赫萊依同一時代的同學兼新浪潮夥伴謝爾蓋·幫達爾丘克,如今,他們的兒子也站在同一電影前沿。名叫菲多爾的小幫達爾丘克,不比父親遜色,拍攝了氣勢恢弘的戰爭片《第九縱隊》,票房評論俱佳。

彼得·托多洛夫斯基(《戰地浪漫曲》、《國際女郎》)的兒子瓦萊里,也是青出於藍勝於藍。可惜的是,他的最重要的電影《愛情》(1991)、《聾人之國》(1997)均無緣得見。不過,他的另一部電影《情人》(2002)手頭有,是由主演過《鄉愁》的奧列格·揚子科夫斯基主演。

除此之外,手頭有DVD的還有其它一些重要作品,列舉如下:

安德烈·克拉夫庫克的《尋找幸福的起點》(2006)。該導演今年的大片《海軍上將高爾察克》也發行DVD了。坊間有多種版本流行。

《西服》(2003),Bakhtyar Khudojnazarov 柏提古·杜納佐洛夫作品,獲得東京電影節最佳藝術貢獻獎和評審團特別獎。《消失在地圖上的名字》(2003),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斯佐的愛》(2004),哈薩克導演古卡·歐瑪洛瓦戛納參賽作品。《死亡騎士》(2005),俄羅斯一部暗殺題材的動作大片。

《瑪莎》,謝爾蓋·特卡喬夫作品。俄羅斯五區發行的DVD。更新的作品還有2007年阿里克塞·彼馬諾夫的電影《敖德薩的三天》。大B那花一塊五淘來的。

最後要提到的自然是「俄羅斯的呂克·貝松」提莫·貝克曼貝托夫,他導演的《守夜人》是俄羅斯電影歷史上首部純本土投資、完全好萊塢式運作、最終創造出商業奇跡的大片。《守夜人》讓全世界影迷見識到俄羅斯新電影「文藝復興」的威力。這部電影及續集《守日人》均獲得巨大的商業成功。這兩部電影及導演的第一部好萊塢製作《通緝令》(2008),市面都有多種版本,前者還發行了藍光碟。

9. 為什麼俄羅斯不存在類似美國好萊塢的電影工業

樓下錯了,俄羅斯是資本主義國家,但是每個國家國情不同,就像英國,法國都沒有好萊塢一樣,中國也沒有。是否有像好萊塢一樣要看這個國家藝術積累和沉澱。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好萊塢也一樣。美國和俄羅斯有不同的歷史,兩國也不能走一樣的路

10. 為什麼看不到俄羅斯的電影和游戲工業

有很多。。只是你沒特別的關注而已``` 電影類有 獵狼犬 列寧在1918 護寶嬌娃` 很多。 游戲也有很多。。俄羅斯方塊`!~``網路游戲有`` 俄羅斯英雄```俄版天堂``` 俄羅斯的勁舞團。

滿意請採納

閱讀全文

與俄羅斯的電影工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