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急需俄國50名歷史人物加簡介(不用很長),求求求
1、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Пушкин),1799年6月6日/俄歷5月26日)出生於沙俄莫斯科,1837年1月29日逝世於聖彼得堡,是俄國著名的文學家、偉大的詩人、小說家,及現代俄國文學的創始人。19世紀俄國浪漫主義文學主要代表,同時也是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現代標准俄語的創始人,被譽為「俄國文學之父」、「俄國詩歌的太陽」(高爾基)。
2、 尼古萊·瓦西里耶維奇·果戈理。1809年4月1日—1852年3月4日)是俄羅斯作家,善於描繪生活,將現實和幻想結合,具有諷刺性的幽默,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死魂靈》(或譯:《死靈魂》)和《欽差大臣》。
3、費奧多爾·米哈伊洛維奇·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學家,19世紀群星燦爛的俄國文壇上一顆耀眼的明星,與列夫·托爾斯泰、屠格涅夫等人齊名,是俄國文學的卓越代表。他所走過的是一條極為艱辛、復雜的生活與創作道路,是俄國文學史上最復雜、最矛盾的作家之一。即如有人所說「托爾斯泰代表了俄羅斯文學的廣度,陀思妥耶夫斯基則代表了俄羅斯文學的深度」。主要作品有《雙重人格》、《女房東》、《白夜》和《脆弱的心》等幾篇中篇小說,以及其代表作《罪與罰》。
4、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俄國作家、思想家,19世紀末20世紀初最偉大的文學家,19世紀俄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稱頌為具有「最清醒的現實主義」的「天才藝術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也創作了大量的童話,是大多數人所崇拜的對象。他的作品描寫了俄國革命時的人民的頑強抗爭,因此被稱為「俄國十月革命的鏡子」列寧曾稱贊他創作了世界文學中「第一流」的作品。他的作品《七顆鑽石》《跳水》《窮人》已被收入人教版和冀教版小學語文書。
5、列林。生於俄國伏爾加河畔的辛比爾斯克(今烏里揚諾夫斯克),列寧是他的筆名。 著名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理論家、布爾什維克黨創立者、蘇聯建立者和第一位領導人。他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形成了列寧主義理論。馬克思列寧主義者稱他為「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和領袖」。
6、柴可夫斯基出生於沃特金斯克一個貴族家庭,從小在母親的教導下學習鋼琴,由於父親的反對,柴可夫斯基進入法學院學習,畢業以後在法院工作。22歲時柴科夫斯基辭職,進入聖彼得堡音樂學院,跟隨安東?魯賓斯坦學習音樂創作,成績優異。畢業後,在尼可萊?魯賓斯坦(安東?魯賓斯坦的弟弟)的邀請下,擔任莫斯科音樂學院教授。
7、瓦西里•安德烈耶維奇•茹科夫斯基( 1783-1852)詩人,翻譯家,評論家。出生在圖拉省的地主家庭,母親是被俄國人擄來的土耳其人。茹科夫斯基從小受到良好教育,很早就對文學感興趣,嘗試自己創作劇本。1797年進入莫斯科大學附屬貴族寄宿中學,在校期間同時受到古典主義和感傷主義兩種流派的影響。
8、格里鮑耶陀夫(1795~1829)俄國劇作家。1795年1月15日 出生於莫斯科一個貴族家庭,1829年2月11日在任駐波斯大使時被殺害於德黑蘭。曾就學於莫斯科大學文學系、法學系和數理學系。大學時代結交不少後來成為十二月黨人的青年。1825年十二月黨人起義失敗後,受到株連。1828年出任俄國駐波斯大使,在波斯人對俄國駐德黑蘭使館的襲擊事件中喪生。格里鮑耶陀夫的戲劇代表作《智慧的痛苦》(又譯《聰明誤》)深刻反映了19世紀俄國社會的政治沖突和思想斗爭。在塑造具有革命傾向的貴族青年形象恰茨基的同時,也描畫了以法穆索夫為首的一群貴族頑固派。恰茨基單槍匹馬地與法穆索夫集團進行搏鬥,終因勢孤力單而敗下陣來。同時代的不少俄國人把恰茨基看作是十二月黨人的藝術形象。《智慧的痛苦》也有較高的藝術性,除人物性格鮮明外,戲劇台詞也十分生動,其中不少成了俄國家喻戶曉的成語。格里鮑耶陀夫的劇作 還有《年輕夫婦》、《佯裝的不忠實》、《大學生》。
9、俄國作家。原名亞歷山大·亞歷山大羅維奇·別斯土舍夫。出身於破落的貴族家庭,曾任軍職。1824年參加十二月黨人的團體「北社」,屬於激進派。曾率領部隊參加起義,失敗後被判死刑,後改為流放西伯利亞雅庫次克服苦役。1829年被遣送高加索當兵,在同山民作戰中陣亡。
10、克雷洛夫(1769年2月13日 - 1844年11月21日)是俄國作家,也是世界著名的寓言家、作家,全名是伊萬·安德列耶維奇·克雷洛夫(Иван Андреевич Крылов)。著名的作品有:《大炮和風帆》,《剃刀》、《鷹與雞》等等。 他出生於一個沒落的貴族之家,是個貧窮的步兵上尉家庭。他的童年是在特維爾度過的。克雷洛夫除了讀書,還經常到集市上去,在這里他學會了義大利文,學會了拉小提琴,學習了繪畫。
11、米哈依爾·尤利耶維奇·萊蒙托夫 (1814~1841)俄國詩人。1814年10月15日生於莫斯科一個小貴族家庭,1841年7月21日卒於高加索。3歲喪母,在奔薩省外祖母的庄園度過童年。上中學時開始寫詩。1830年考入莫斯科大學,課余寫了近300首抒情詩和幾首長詩,絕大多數在生前沒有發表。1832年因參與反對保守派教授被迫離開大學,轉入聖彼得堡近衛軍騎兵士官學校,1834年畢業後到近郊驃騎兵團服役。
12、維薩里昂·格里戈里耶維奇·別林斯基(1811—1848):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哲學家、文學評論家。別林斯基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他不僅通過他的著作宣傳了革命民主主義的政治綱領,而且第一個系統地總結了俄國文學發展的歷史,科學地闡述了藝術創作的規律,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學和美學見解,成為俄國文學批評與文學理論的奠基人。他的文學評論與美學思想在俄國文學史上起過巨大的作用,它推動了俄國現實主義文學的進一步發展,對車爾尼雪夫斯基、杜勃羅留波夫美學觀念的形成有直接的影響。1848年6月,別林斯基因病去世,年僅37歲。
13、赫爾岑(1812~1870)Herzen,Aleksandr 俄國哲學家,作家,革命家。 1812年4月6日生於莫斯科古老而富裕的官僚貴族雅可夫列夫家,1870年1月21日卒於巴黎。他是私生子,所以不能繼承父姓,但他的父親十分愛他,給他取赫爾岑為姓,德語意為「心」,並使其受到良好的教育。少年時代受十二月黨人思想影響,立志走反對沙皇專制制度的道路。1829年秋進莫斯科大學哲學系數理科學習。學習期間,他和朋友奧加遼夫一起組織政治小組,研究社會政治問題,宣傳空想社會主義和共和政體思想。
14、尼古拉·加夫里諾維奇·車爾尼雪夫斯基(俄文:Николай Гаврилович Чернышевский ,英文:Nikolay Gavrilovich Chernyshevsky,1828年7月24日~1889年10月29日),俄國革命家、哲學家、作家和批評家,人本主義的代表人物。1828年7月生於薩拉托夫城一個神父家庭。18歲進彼得堡大學文史系。從此經常接近先進知識分子團體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組,潛心研究黑格爾唯心主義哲學和費爾巴哈唯物主義哲學,對法國空想社會主義也產生濃厚的興趣。1850年大學畢業,次年重返薩拉托夫,在中學教授語文,宣傳進步思想
15、魏列薩耶夫 V. V. Veresaev(1867~1945) 俄羅斯著名作家,生於圖拉的大家庭,父親是醫生也是社會運動者。自幼即展現優異的語文天賦,十三歲開始寫詩。彼得堡大學歷史系畢業後攻讀醫學,此後便一邊從事醫學,一邊繼續文學創作。一八九四年發表首篇小說《走投無路》,述說滿懷理想的醫生深入民間,防疫治病犧牲奉獻,卻不為民眾相信,反被當作傳播瘟疫的巫師,毒打至死。魏列薩耶夫與勞工及革命份子的密切往來,引起了當局關注,於一九○一年遭醫院開除,且勒令兩年內不得於彼得堡居留。同年,他依據自身經歷寫成《醫生札記》,再度呈現了醫生面對重重社會問題的無助。除了創作,魏列薩耶夫同時潛心文學研究,最卓著的成果莫過於《普希金資料匯編》和《果戈里資料匯編》兩部傳記資料,《果戈里是怎樣寫作的》便是在編纂後者的過程中,應邀寫成。其他著作有:論析托爾斯泰與陀斯妥耶夫斯基的《Zhivaya Zhizn》,論創作的《作家的條件》,小說《姐妹》等。
16、庫普林(1870~1938)俄國作家。1870年8月26日出生在奔薩省納羅夫恰特市一小職員家庭。早年喪父,隨母遷居莫斯科。1880年進士官學校,軍校生活對他的性格產生很大影響。1890年畢業,編入駐波多利斯克省步兵團。這時期他開始創作。1894年退伍,在基輔以寫作為職業。1896年曾任頓涅茨礦區工廠職員。1897年在波列西耶邊陲地區當過誦經師。1901年遷居彼得堡,次年結識高爾基和知識出版社作家。後寫了反映1905年革命的特寫《塞瓦斯托波爾事件》。第一次革命失敗後,思想趨於消極,同知識出版社斷絕往來。對十月革命態度矛盾,既贊美革命中表現出的英雄主義,又擔心祖國文化的命運。1919年全家流亡國外,主要在巴黎居住。1937年身患重病,回到祖國,次年病逝於列寧格勒。
17、布寧,全名:伊凡·布寧(1870-1953),俄羅斯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生於俄國中部波羅涅日市一破落貴族世家。布寧的創作繼承了俄國古典文學的現實主義傳統,是寫作中短篇小說的高手。他的小說不太重視情節與結構的安排,而專注於人物性的刻畫和環境氣氛的渲染,語言生動和諧,富於節奏感,被高爾基譽為「當代優秀的文體家」。
18、安德列耶夫(1871-1919)著,俄羅斯風格獨特的小說家,他的出眾才華曾經得到列夫·托爾斯泰、柯羅連科、勃洛克等同時代名家的贊賞。《瓦西里·菲維伊斯基的一生》描寫鄉村神父菲維伊斯基篤信宗教,一心以為只要不動搖地信仰上帝,奇跡就會出現。為此,他一生都蒙受各種恥辱和苦難,最後只落得家破人亡的悲慘結局。勃洛克回憶自己讀了這部小說,「感到震驚,覺得到處都充滿不安,災難已經臨近,可怕的事件就要在門口發生……」 魯迅稱安德列耶夫是「絕望厭世的作家」、「其文神秘幽深,自成一家」。
19、綏拉菲莫維奇,1863年1月7日生於頓河州下庫爾莫雅爾斯克鎮哥薩克軍人家庭。1877年因起草反對沙皇的宣言被流放。其間,他開始文學創作活動。1901年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出版。1902年參加「星期三」文學社,不久就成了高爾基支持的「知識」叢刊撰稿人。
20、伊凡·謝爾蓋耶維奇·屠格涅夫是19世紀俄國有世界聲譽的現實主義藝術大師,他的小說不僅迅速及時地反映了當時的俄國社會現實,而且善於通過生動的情節和恰當的言語、行動,通過對大自然情境交融的描述,塑造出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的語言簡潔、朴質、精確、優美,為俄羅斯語言的規范化作出了重要貢獻。
不好意思,我實在是不知道還有哪些人了。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
Ⅱ 一部很經典的電影
?泰坦尼克號!
◎中文名 《泰坦尼克號》/《鐵達尼號》
◎片 名 《Titanic》
◎年 代 1997
◎國 家 美國
◎類 別 災難/愛情
◎片 長 195Min13sec
◎導 演 詹姆斯·卡梅隆 James Cameron
◎主 演 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 Leonardo DiCaprio .... Jack Dawson
凱特·溫斯萊特 Kate Winslet .... Rose DeWitt Bukater
比利·澤納 Billy Zane .... Caledon 'Cal' Hockley
凱茜·貝茨 Kathy Bates .... Margaret 'Molly' Brown
比爾·帕克斯頓 Bill Paxton .... Brock Lovett
Gloria Stuart .... Rose Dawson Calvert (Old Rose,老露絲)
弗朗西斯·費舍爾 Frances Fisher .... Ruth DeWitt Bukater
伯納德·希爾 Bernard Hill .... Capt. Edward J. Smith
喬納森·海德 Jonathan Hyde .... J. Bruce Ismay
大衛·華納 David Warner .... Spicer Lovejoy
維克多·加博 Victor Garber .... Thomas Andrews
Danny Nucci .... Fabrizio De Rossi
里維斯·阿伯納斯 Lewis Abernathy .... Lewis Bodine
蘇吉·埃米斯 Suzy Amis .... Lizzy Calvert
◎獲獎概況
獲/提 年份 獎名 獲獎項目 頒發對象
獲獎 1998 第七十屆奧斯卡 最佳影片 -
獲獎 1998 第七十屆奧斯卡 最佳導演 詹姆斯·卡梅隆
獲獎 1998 第七十屆奧斯卡 最佳攝影 羅素·卡彭特
獲獎 1998 第七十屆奧斯卡 最佳藝術指導布景 -
獲獎 1998 第七十屆奧斯卡 最佳服裝設計 -
獲獎 1998 第七十屆奧斯卡 最佳剪輯 -
獲獎 1998 第七十屆奧斯卡 最佳音響 -
獲獎 1998 第七十屆奧斯卡 最佳效果(視效及其他) -
獲獎 1998 第七十屆奧斯卡 最佳電影音樂 席琳·迪翁
獲獎 1998 第七十屆奧斯卡 最佳音效剪輯 -
獲獎 1998 第五十五屆金球獎 最佳電影(劇情類) -
獲獎 1998 第五十五屆金球獎 最佳導演 詹姆斯·卡梅隆
獲獎 1998 第五十五屆金球獎 最佳電影音樂 -
獲獎 1998 第十一屆歐洲電影獎 最佳女演員 凱特·溫斯萊特
提名 1998 第七十屆奧斯卡 最佳女演員 凱特·溫斯萊特
提名 1998 第七十屆奧斯卡 最佳女配角 格羅麗亞·斯圖爾特
提名 1998 第七十屆奧斯卡 最佳化妝 -
提名 1998 第五十五屆金球獎 最佳男演員(劇情類) 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
提名 1998 第五十五屆金球獎 最佳女演員(劇情類) 凱特·溫斯萊特
提名 1998 第五十五屆金球獎 最佳女配角 格羅麗亞·斯圖爾特
提名 1998 第五十五屆金球獎 最佳編劇 詹姆斯·卡梅隆
提名 1998 第十一屆歐洲電影獎 傑出成就獎 凱特·溫斯萊特
提名 1999 第二十四屆法國愷撒獎 最佳外語片
◎劇情簡介:
為了尋找1912年在大西洋沉沒的泰坦尼克號和船上的珍貴財寶-價值連城的「海洋之心」寶石,尋寶探險家布洛克從沉船上打撈起一個銹跡斑斑的保險櫃,不料其中只有一幅保存完好的素描-一位佩戴著鑽石項鏈的年輕女子。這則電視新聞引起了一位百歲老婦人的注意,老人激動不已,隨即乘直升飛機趕到布洛克的打撈船上。原來她名叫露絲•道森,正是畫像上的女子。
看著畫像,往事一幕幕重新浮現在老人的眼前:1912年4月10日,准備首航的泰坦尼克號停泊在港口,碼頭上人山人海,爭相目睹人類有史以來最龐大、最豪華的輪船。露絲,一位美麗漂亮而又不乏氣質的貴族小姐與她的母親及未婚夫-鋼鐵大王之子卡爾·霍克理一同登上了泰坦尼克號的頭等艙。與此同時,影片的另一位主人公——年輕的流浪畫家傑克·道森靠賭博幸運地贏到了三等艙的船票,高喊著「我們是世界上最幸運...」的他在最後一刻登上了巨輪。泰坦尼克號啟航了,早春的大西洋上風和日麗,碧波萬里,傑克和他的夥伴站在船頭眺望前方,高聲歡呼:「我們是世界之王」,興奮不已,彷彿此時世界已屬於他們。
露絲在上層社會的交際圈中生活,早已厭倦了貴族們的虛偽做作,感覺自己無異於籠中之鳥,她愁眉不展地來到甲板上眺望遠方,排遣愁情。傑克一看到露絲,就被她的氣質所深深吸引。夜幕降臨,又一場燈紅酒綠之後,露絲對未來和婚姻感到萬分無奈;她沖向甲板,試圖跳入大海結束一生。傑克及時發現並且在關鍵時刻以自己的真誠和獨到的幽默說服了露絲。盡管卡爾很不情願,但為答謝傑克的救妻之恩,他只好邀請傑克到頭等艙里進餐。卡爾本想借機寒磣傑克一番,沒想到傑克在餐桌前的坦誠之言竟博得滿堂喝彩。傑克和露絲兩人從此相識並開始了解對方,露絲向傑克吐露心中郁悶:"我覺得這一生不外如此,就象已經活了一輩子似的。無數的宴會、舞會、遊艇賽、馬球賽,能接觸到的都是思想狹隘、有口無心的人。我感覺就象站在懸崖邊,沒人拉我回來,沒人關心,甚至無人理會。」在傑克的開導和陪伴下,露絲找回了失去已久的快樂,燦爛的笑容終於重新洋溢在她的臉龐。
露絲的未婚夫卡爾發現了傑克和露絲的來往之後,心中十分不快,他送給露絲一條價值連城的鑽石項鏈「海洋之心」,並對她表白了自己的心跡意圖博得露絲的歡心。然而在露絲的眼裡,卡爾只是一個十足的勢利小人,她從心底里不願嫁給他。可是在母親與未婚夫的壓力之下,露絲不得不有意迴避傑克的感情,可正因為這樣露絲才意識到自己已經深深的愛上了傑克。
從相知到相愛,雖然只是短短幾天時間,露絲和傑克已經無法分開。在卧室中,露絲戴上了「海洋之心」,由傑克繪出了那張令她永生難忘的畫像。露絲決定無視家庭和禮數的壓力在泰坦尼克號靠岸後與傑克一起生活,幸福似乎距離這對情侶僅咫尺之遙。
白星航運公司經理布魯斯·伊斯梅為了讓泰坦尼克號超過奧林匹克號的首航速度記錄,不顧潛在的冰山威脅暗示船長史密斯提高船速。14日夜晚,海面出奇的平靜,泰坦尼克號仍然全速行駛。瞭望台發現正前方的冰山後立刻通知了駕駛艙和大副,可是慣性極大的輪船已來不及躲避, 船體右舷被冰山割裂,五個水密艙進水。號稱「永不沉沒」的泰坦尼克號將在兩小時內沉沒。而此時船上的救生艇只夠一半乘客使用,船上陷入一片恐慌。
不料,這時傑克卻被霍克利以偷竊鑽石之名栽贓陷害,並被關在下層船艙。不明真相的露絲隨眾人一起在甲板上等候救生艇,可她終究還是相信傑克是無辜的。露絲不顧一切回到空無一人的船艙尋找傑克,並在緊要關頭找來救生斧救出他。兩人來到甲板,露絲在傑克的勸說下上了救生艇。救生艇徐徐放下,露絲神情恍惚,突然她放棄了也許是最後的逃生機會跳回泰坦尼克號,這對情侶緊緊地擁抱在一起。
「夢幻之船」泰坦尼克號開始緩緩下沉,一幕悲劇開始上演。漆黑的海洋和天空連成一片,無情的吞噬著絕望的乘客。傑克帶著露絲跑到船尾,爬上欄桿(也就是他們愛情開始的地方)堅持到最後,直到泰坦尼克號沉沒。兩人全力掙扎出巨大的漩渦之後,傑克將露絲推上一塊漂浮的木板,自己卻浸泡在冰冷的海水裡。
幾分鍾之後,救生艇返回救起了奄奄一息的露絲,而此時早已凍僵的傑克卻被冰海無情的吞沒。露絲信守對傑克許下的諾言,勇敢地活著。
八十四年後,露絲又來到泰坦尼克號沉沒的地方,將「海洋之心」拋入海中,讓這段愛情長眠在海底。
◎海洋之心---希望藍鑽:
當時拍攝泰坦尼克的時候導演詹姆斯·卡梅隆要求每一樣道具都是真實的,所以鑽石也不例外,只是鑽石的名字是以希望,而不是海洋,海洋之心的名字是編劇為了劇情而起的。
在希望與噩運之間分類:石頭密語 ——稀世藍鑽的神秘魔力
美麗晶瑩的鑽石乃是上帝賜予人間的珍寶,具有鮮艷深藍色的透明鑽石更是稀世珍品,大粒者世界上僅有幾顆,可謂千金難求。其中,舉世聞名的鑽石"希望",就是一顆稀有的藍鑽。
現存於世的鑽石"希望",重45.52克拉,具有極其罕見的深藍色澤,藍得清澈透亮,藍得不含一絲雜質,呈現出一種動人心魄的美麗。可是世人看去,只覺得這美麗隱隱散發著一抹邪氣,一股凶惡的光芒,甚至稱之為"噩運之鑽"。原因就在於,在它那像迷霧一樣的歷史中,充滿了奇特和悲慘的經歷,它總是給它的主人帶來難以抗拒的噩運]。
◎影片花絮
·製片方想讓馬修·麥康納演男主角,但是卡梅隆堅持啟用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
·此片成功離不開歷史學家們的指導。同時,關於搭建的泰坦尼克號中細節的錄象也曾讓泰坦尼克號歷史學會會員們目瞪口呆,連聲叫好。珍藏版DVD中收錄了由泰坦尼克歷史研究專家Ken Marschall繪制的各種泰坦尼克的圖畫,一共82張。此君曾參加過多次的泰坦尼克的探險活動,是導演卡梅隆的好朋友。
·卡梅隆戲言自己之所以拍攝《泰坦尼克號》這部電影實際上是因為能去探尋殘骸。整個探險隊為了拍攝到滿意的畫面12次潛入深海,卡梅隆對DIY製作的器具贊不絕口。正是深海探險讓卡梅隆對海底神秘世界的興趣日益濃厚,才促使了他以後一系列的探險活動以及影片的完成。卡梅隆說:我欠泰坦尼克號的。
·影片開頭具有特殊意義的開場戲是導演在剪輯工作的後期冥思苦想20個小時以後的成果,而在開頭泰坦尼克號在海底的殘骸鏡頭有一部分是真實的,而有一部分則是利用模型來拍攝的,區分的辦法是當鏡頭中有兩艘潛艇時是模型,只有一艘潛艇時則是真正的泰坦尼克號的殘骸。
·Jack第一次在影片中出現時的抽煙鏡頭遭到了非議,認為會誤導小孩子們,但卡梅隆解釋說在當時吸煙是很普遍的現象,如果不加入抽煙的鏡頭反而會讓影片顯得不真實。
·凱特·溫斯萊特一次次不厭其煩地向卡梅隆寄上自薦書,信中還夾有玫瑰花,附上"我就是你要找的Rose"這樣的話,而最終獲得了這部世紀之作中露絲這一角色。她在拍攝過程中還患上過肺炎。
·起航的鏡頭是在一個停車場上搭的綠屏前拍攝的。沉船的畫面是模型加上電腦特效(如海浪、乘客)模擬出來的。演員對著綠屏幕表演,特技小組再將冰川的畫面合成。導演在告訴演員們應該看什麼地方,他們必須假想那裡有Titanic在下沉。
·救生艇搜尋生還者的鏡頭是在裝滿超過350,000加侖水的大水槽內拍攝的。
·片中大部分的"海洋"其實只有3英尺深。
·因為全尺寸的泰坦尼克號模型只有右半邊是全部完工的,所以導演特地想出了用相反文字的道具來拍攝,再將影片左右顛倒放映,所以船上如果有需要文字的道具,都需要做正反兩套。
·造價2億多美元的《泰坦尼克號》是當時成本最為昂貴的影片。影片拍攝製作過程長達五年。拍攝結束後整個布景都被賣了廢鐵。
·片中Rose叫了80次"Jack",還不算叫他"Mr. Dawson"的次數,而Jack叫了"Rose"50次。
·Jack的台詞"I'm the king of the world!"("我是世界之王!")被美國電影學院評為100年來100句最經典的電影台詞之一。Jack站在泰坦尼克號的船頭高呼隨後鏡頭緩緩後拉俯瞰整個泰坦尼克號,這短短的10餘秒運用了當時非常先進的電腦製作技術,花了大概100萬美元才得以完成,當然放到現在只要10萬美元就可大功告成。
·片中Rose的畫像是卡梅隆畫的,由於他是左撇子,拍攝時特意用鏡面轉換鏡頭,使其看起來是Jack用右手畫的。肖像畫實際上是根據凱特·溫絲萊特所拍的照片臨摹而成的,當然溫絲萊特在拍攝照片時是穿著比基尼的,沒有展示出來的部分由導演想像完成。至於說畫上Jack的簽名當然也是由導演詹姆斯·卡梅隆一手包辦,據說影片中Jack的所有素描作品都是出自卡梅隆的手筆。
·拍攝過程中萊昂納多的寵物蜥蜴被卡車撞傷,但是在萊昂納多的精心照料下它又恢復了健康。
·"Jack this is where we first met."(Jack,這是我們第一次相遇的地方。)這句台詞是凱特·溫斯萊特靈感迸發,臨時想出來的。Rose朝Cal臉上吐唾沫的動作也是她建議的,劇本中設計的是Rose用發夾戳他。
·片中Jack給Rose畫像時讓她"Lie on that bed, uh I mean couch."(躺在床上,呃,我是說沙發上。)而劇本上原文是"Lie on that couch"(躺在沙發上),是萊昂納多說錯了(他很誠實)。但是卡梅隆非常喜歡這個錯誤,並把它保留了下來了。
·當片中船長說"全速前進"時,有人也跟著喊"全速前進!"。這喊聲來自導演卡梅隆。
·影片中Jack和Rose比賽吐口水的場景遭到了從監制到演員,從電影公司老闆到劇組成員幾乎所有人的反對,但卡梅隆認為自己的電影不能循規蹈矩而要有所創新,實際上這一段也成為影片中讓觀眾記憶猶新的場景之一,對展現人物之間的性格和背景大有裨益。
·在頗有爭議的角色之一大副默多克的問題上,詹姆斯·卡梅隆表示自己非常尊重他,認為他是一個英雄,但為了藝術的處理而把發生其他人物的事情集中在默多克一人身上來進行描寫實在是不得以而為之。
·導演卡梅隆為影片拍攝了另外一個結局,在這個結局中老Rose並沒有一開始就把"海洋之心"丟到海中,而是和船員們有一個精神上的交流。這個原劇本上的結局被導演卡梅隆評價為太高深莫測而被舍棄,但卡梅隆同時也聲稱自己非常喜歡這個結局。
·本片的主線故事是完全虛構的,當年有類似的事件,但從其(類似的事件)發現或為人所知時間上來看,均不是男女主人公的原型。
◎影片配樂
這部配樂採用了交響樂、合成器樂、流行樂、愛爾蘭樂、管弦樂,可以說是四面逢源了。不過它的成功之處就在於每一樣都做的非常好。合成器配合交響樂令人坐立不安,風笛的飄渺傳出絲絲悲涼,人聲合唱在不時的點燃氣氛,到了最後Celine Dion徹底引爆感情,無數的人開始落淚。Sissel在原聲碟中退居到二線,她的吟唱彷彿默默的祈禱,空靈中引發人們無限的思緒。
主題曲:My Heart Will Go On 愛無止盡(亦譯《我心永恆》)-------席琳·迪翁(Celine Dion)(Oscar the best song of the flim)
《Titanic》(影片配樂):
01. Never An Absolution 沒有絕對
02. Distant Memories 遙遠的記憶
03. Southampton 南安普頓
04. Rose 羅絲
05. Leaving Port 起航時分
06. Take Her To Sea, Mr. Murdoch 麥爾特先生 帶她去看海
07. Hard To Starboard 無能為力
08. Unable To Stay, Unwilling To Leave 去留之間
09. The Sinking 沉船
10. Death Of Titanic 泰坦尼克號死亡
11. A Promise Kept 堅守諾言
12. A Life So Changed 世事難料
13. An Ocean Of Memories 大海的記憶深處
14. Hymn To The Sea 大海的詠嘆
《Back To Titanic》(TITANIC第二張原聲發燒大碟《重返鐵達尼號》):
01. Titanic Suite (19:05) (Sissel/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02. An Irish Party In Third Class (3:49) (Gaelic Storm)
03. Alexander's Ragtime Band (2:30) (I Salonisti)
04. The Portrait (4:43) (James Horner)
05. Jack Dawson's Luck (5:38)
06. A Building Panic (8:09)
07. Nearer My God To Thee (2:49) (I Salonisti)
08. Come, Josephine In My Flying Machine (3:32) (Maire Brennan)
09. Lament (4:36)
10. A Shore Never Reached (4:27)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11. My Heart Will Go On (4:43) (Celine Dion/movie dialogue)
12. Nearer My God To Thee (2:22) (Eileen Ivers)
13. Epilogue - The Deep and Timeless Sea (12:37) (Sissel/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影片特效:
美國Digital Domain數字工作室的Rob Legato先生在談及此部影片的製作時,他最常用的詞就是「逼真」。「在我開始這部影片的製作以前,我根本不能想像沉船的那個可怕的夜晚會是怎樣的景象。"Legato先生是為派拉蒙電影公司工作的視覺效果製作總監,他說「你可以看到人們從230英尺的高度墜下摔斷了胳膊和腿,煙筒落在了他們身上,繩索發出了噼叭的聲音並斷開,輪船的一頭正在迅速下沉,驚慌失措的人們是這樣害怕,不明白發生了什麼...這種驚人的視覺效果技術再創了當時可怕的情景」。
美國Microsoft公司的三維動畫創作系統Softimage|3D被重點地應用在這部影片的動畫製作上。三維動畫的工作被分成五個工作小組。由Matthew Butler領導的工作組主要負責做攝象機的跟蹤,在電腦中確定實拍鏡頭中的物體位置和攝象機的位置,然後把這個數據提供給製作海洋、輪船、人物和其他場景的小組。這些數據使得由三維動畫製作的乘客的腳能夠接觸到甲板、行走在走廊上或倚靠在欄桿上;由電腦動畫製作的海水能夠沖刷船體;煙霧能夠從煙筒中冒出來等。這些工作非常艱巨,需要來自以不同規格建立的模型的運動控制數據,並進行運動匹配。由Richard Kidd領導的小組主要負責利用三維動畫製作海洋,這個工作將建立一些用於時辰、風速、海浪起伏、太陽位置以及反射的參數,使之更接近實拍鏡頭中的海洋,或用於創建一個完整的數字化的海洋,在其中挖出一個區域,將作好的船體模型鏡頭替換這個區域,再製作輪船駛過時留在水面的余跡,並利用運動虛化使海洋顯得更有力。
RichardPayne領導的小組主要負責輪船的三維動畫製作,他們首先製作了一個長45英尺、比例為1/20的輪船模型,然後把所拍攝的輪船模型鏡頭合成在由三維動畫製作的海洋中挖好的區域里,同時與製作的許多不同的模型輪船外景進行合成。由Kelly Port領導的小組主要負責用三維動畫製作除了人物以外的所有布景,如:海鷗、旗子、魚、天空中的星星、撞船時從船上落下的碎片、海水與輪船之間濺起的浪花、繩子、煙霧、波動的船帆、冰山、甲板上的冰塊、撞碎的玻璃等等。當這些製作與實拍鏡頭合成時,可以想像上千個電腦製作的人物將最具吸引力,由Keiji amaguchi領導的小組利用了動作捕獲系統捕捉演員表演的各種動作,並把數據應用到三維動畫製作的人物模型中。當與輪船模型合成後,使人難以相信這些如此具有生命力的人物是用視覺效果製作的。在影片中的夜晚沉船場景中,製作人員在來自演員表演的動作捕獲中增加了關鍵幀動畫,因為沒有人願意模擬從230英尺高度跳入大海。這種帶有正常運動曲線的關鍵幀動畫是很容易修改和擴展的,當你看到船尾開始傾斜到90度,上千人絕望地驚叫著逃命的場景,其中85%的動畫都是使用了關鍵幀動畫技術完成的。
Ⅲ 俄羅斯新電影。最近幾年的2000年以後
回歸 2003年
小偷
兄弟 1 2
守日人
守夜人
我們來自未來
第9連
煉獄
Ⅳ 俄羅斯電影主要特點是什麼 急需哦 要長點點的 作業啊
簡述俄羅斯類型電影的探索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經濟政策進行了全面的調整。然而,在沒有做好預測的情況下,蓋達爾和丘拜斯等人的「休克療法」及私有化,不僅沒有創造出市場經濟,恰恰相反,私有化打消了提高效率的任何希望。人們期待的潘朵拉盒蓋打開了,然而釋放出來的卻是惡性的通貨膨脹。從1991年到1998年,俄羅斯的國內生產總值累計下降了49.4%,可以說是喪失了半壁江山。而1998年8月再度爆發的金融危機則使俄經濟幾乎跌到崩潰的邊緣。
在全國經濟危機的大背景中,俄羅斯生產滑坡,物價飛漲,國民生活水平下降,整個社會混亂無序,這給經濟市場化的實踐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到目前為止,真正自然的、正常的市場經濟在俄羅斯依然只是一個誘人的「期待」。而在這種期待中,俄羅斯的電影業遭受了沉重的打擊,從創作生產到發行放映幾乎全線崩潰。不過,熱愛藝術的俄羅斯人並沒有放棄他們的電影,在基礎設施落後、資金短缺的情況下,在好萊塢高科技和純娛樂性緊緊吸引著人們眼球的壓力中,俄羅斯電影的探索之路一直在緩慢地鋪延著
1、「類好萊塢」電影:舶來品,找不到落腳點
俄羅斯取消對進口影片的限額規定後,大量質量參差不齊的外國影片,尤其是美國影片蜂擁而至。憑借著低廉的價格和令人眼花繚亂的「文化快餐」,美國電影及時有效地佔領了俄羅斯的電影市場。在巨大的商業利益面前,俄本土電影的創作者們帶著不同的目的,紛紛對好萊塢電影進行借鑒或仿造。這其中,許多影片粗製濫造,少有藝術價值。但也有一部分影片凝聚著創作者的思想和個性,既能吸引觀眾,也不失藝術水準。
愛情是電影永恆的表現主題。俄羅斯電影創作者在「移植」好萊塢愛情片的模式時,雖然不同程度地保留了能吸引觀眾眼球點擊率的純娛樂性場面描述,但有些影片仍不失藝術品位,印帶著俄羅斯人特有的高雅。《雨痕》(維·納哈勃采夫-姆拉德希依導演1991)是一個現代版的希臘神話。影片讓年輕的女音樂工作者和歸國的中年音樂家在未解的謎團中相識、相愛,直到謎團解開。影片繼承了希臘神話的傳統,流露出一種人受不可知命運擺布的痛苦。1998年,老導演彼·托多羅夫斯基的《愛情三重唱》放棄了對時代的思考,把表現的觸角伸向了當時時髦的三角戀愛上。作者雖然調用了俄羅斯式的懸念、諷刺、幽默、抒情等各種手法,但思想內容和藝術水平卻遠遠不及作者以前的《戰地浪漫曲》,以致「不知為什麼,觀眾對影片沒有反應」。[1]影片《12月的音樂》(德霍維奇內依導演1996)同樣出於商業考慮,描寫了一個出國僑居的男子回國後同一對母女陷入三角感情的糾纏之中的故事。影片最後的悲劇結局似乎從一個側面透露出了俄羅斯人當前的陰郁情緒,但陳俗的愛情模式卻把本來就心情不好的觀眾給趕走了。
黑社會勢力是好萊塢電影常用的表現素材。在俄羅斯,影片審查制度解構後,一大批表現俄社會動盪的黑社會片開始興起。1992年,導演甫·普洛特金拍攝的影片《為了活下來》,講述了一個退伍軍人在擔任登山營主任期間同黑社會勢力斗爭的故事。影片既借鑒了好萊塢影片驚險緊張的打鬥場面,也繼承了俄羅斯電影細致地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優良傳統。雖然情節簡單,但影片表達手法多樣化,既有紀實主義創作原則的運用,也有兒童電影的特徵,發行情況比較好。1997年,阿列克賽·巴利班諾夫的《兄弟》同樣以復員軍人同黑社會的斗爭為背景。影片主人公達尼拉為了救哥哥同黑社會勢力展開生死之戰,最後達尼拉幹掉了黑社會分子,拿了他們的錢,分給他認為需要的人,然後便坐車離開了彼得堡。影片得到了觀眾的認可,但達尼拉由一個朴實無華的小夥子變為冷酷的殺手卻引起了很多人的爭議。
幫匪題材同表現黑社會勢力的影片緊緊結合在一起,但在俄羅斯,這一類效仿好萊塢模式的電影更多地把批判的觸角伸向了現實社會。1991年,瓦·契柯夫的《俄羅斯輪盤賭》把美國電影《邦尼和克萊德》的情節模式借鑒過來,真實准確地表現了俄現實社會動盪、混亂的情狀。影片中許多格鬥、槍戰的場面驚心動魄,極近好萊塢商業電影的風格。難怪有些俄羅斯影評人稱它為「當代俄羅斯的邦尼和克萊德」。1998年,瓦·托多羅夫斯基的《聾人之國》通過兩個女孩的前途命運再次觸及到了俄羅斯當時的社會現實。影片故事情節簡單,但情節設置上運用了現代電影的諸多元素:愛情、友誼、金錢等等。敘事方式上,黑社會、毒品、脫衣舞等調料的加入,則進一步增強了影片的可看性。盡管影片存在一定程度逃避現實的嫌疑,但卻典型地代表了俄羅斯「第二浪潮」電影創作者的風格和趨向。2000年,新成立不久的「煉金術電影公司」推出豪華電影《黑幕》。該片在普通的偵探、幫匪情節中加入了隕石墜落、日蝕等宇宙的天災的自然現象,以適應美國大片培養起來的新的消費群體,不過影片在藝術上沒有突破。
1998年,阿斯特拉罕導演了影片《死亡合同》,該片可以劃歸到恐怖片的范疇中去。創作者想以一個移植人體器官的秘密場所的殺人行徑來製造恐怖氣氛,但影片因為過於暴露的商業目的和迎合傾向沒有得到觀眾的認可。1999年,瓦西里·皮楚拉導演的最新影片《綴滿鑽石的天空》比較受歡迎,但整體上處理的略顯粗陋平庸。2000年,亞歷山大·澤利多維奇對昆延·塔倫蒂諾的效仿之作《莫斯科》做得比較好,但同真正的美國商業片相比,差距還是比較明顯。
總體看來,俄羅斯的「類好萊塢」電影在樣式上「面面俱到」,而且有一部分在揭示社會問題方面也有一定的深度,但在吸引觀眾方面,卻不盡人意。除了還沒有掌握樣式電影的特點和規律之外,或許根本問題在於,好萊塢模式化的電影在俄羅斯的傳統中根本找不到落腳點。所以,好萊塢模式要確立自己在俄羅斯的牢固地位,還需要真正的時間。
2、喜劇片:本土品,讓人笑不起來
據調查,目前在俄羅斯影院放映的影片中,最受歡迎的是喜劇片,這或許契合了俄羅斯人生性善良和狂放的特點,也或許是因為沉重的現實生活使人們對喜劇樣式有所鍾愛。但是,現今的俄羅斯喜劇電影中卻少有純粹的喜劇片,導演們每當涉足喜劇時,總會流露出一種陰暗的底色或是含淚的笑。
1991年,艾利達爾·梁贊諾夫自編自導的《天堂》以隱喻的手法表現了一群被時代遺忘的藝術家和不幸的老人們的艱難生活。影片最後,在外星人的幫助下,這群人乘坐一輛奇特的火車飛上了天。影片獲得1992年最佳故事片「尼卡」獎。但導演失去了他一貫的幽默感,影片中醜陋荒誕的環境和精神似不正常的人讓觀眾產生厭惡感。1996年,梁贊諾夫的《你好,傻瓜》登上了當年排行榜的首位,但是影片中加入的大量笑料卻給人一種沒有生活根基的感覺。看來,有才華的梁贊諾夫面對凋敝的生活,也全然沒有了笑的慾望。
1995年,亞歷山大·羅果日金的《民族狩獵的特別之處》很是吸引觀眾,電影票房以及錄相帶發行的收入都達到了與西方大片不相上下的水平。影片把俄羅斯的傳統愛好:喝酒與狩獵融為一體,通過狩獵過程中的各種奇遇製造出大量笑料。然而,洋溢著輕松歡笑聲的《特別之處》同樣不是純粹的喜劇,影片透著尖銳的諷刺意味對民族生活中的「酒文化」進行戲謔。1998年,羅果日金的《民族垂釣的特別之處》則把意猶未盡的伊沃爾金將軍一幹人帶上了更加熱鬧的垂釣之旅。影片大膽杜撰了一些離奇的情節,讓伏特加酒的味道蔓延到了軍事演習中的軍艦上和非法侵入鄰國水域的潛艇中,搞笑目的十分明顯,影片向純喜劇的方向進了一大步。
1994年,俄羅斯第二浪潮的中堅人物謝爾蓋·里夫涅夫推出影片《鐮刀與錘子》。該片講述了通過改變性別將一個普通人變成時代需要的典型人的荒誕故事。影片是對斯大林時期文化與政治的滑稽調侃,充滿了尖刻與機智,但卻極端陰郁。1993年,富有幽默感和喜劇才華的尤里·馬明用《通向巴黎的窗口》表現了俄羅斯人在出國大潮中的心態。作者以謹慎的態度探索了一種能夠表現俄羅斯人對國外生活復雜心態的藝術結構:通過在牆上開個窗戶,讓夢想去巴黎的人開開眼界,再回到現實中的俄羅斯來。該片獲得當年「震盪」電影節導演獎。不過,牽強附會的情境和並不可笑的打鬧卻使影片質量大大受損。1995年至1996年奧塔爾·約謝利阿尼推出系列片《匪徒列傳》。其中《匪徒列傳,第七章》是一部結構很好、充滿憤怒和嘲諷的電影。影片敘述自中世紀以來到蘇維埃政權時代直到今日這個槍械泛濫、黑幫橫行的污濁社會中人類的愚蠢和暴力。影片中有不少令人發笑的東西,但這種笑是板著面孔咬牙切齒的笑。
此外,一些本來很好的喜劇或情節劇由於過分沉溺於鬧劇手法而遭到損害。比如巴德爾·隆金敘述一個礦工小鎮里好人與壞人「斗爭」的《婚禮》(2000),弗拉基米爾·緬紹夫描寫1983年莫斯科的《眾神的妒忌》(2000)以及弗拉基米爾·福金講述一座房子里住過幾代人的《富人之家》等等。
在當前的俄羅斯,喜劇電影的創作還沒有真正步入到純喜劇樣式的軌道上來,許多影片無論是揭露過去蘇聯時期的風習或是譏諷當前的社會現實,創作者不是要我們發笑,而是使我們感到一種刺痛。而且當前俄國人對荒誕美學的熱衷太過痴迷,以致使本土的喜劇越來越趨向概念化。可能是現實太沉重了,電影工作者高興不起來,廣大的人民也同樣不能純粹地「喜劇」一回。目前,俄羅斯喜劇樣式的電影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遠遠沒有形成規模。
3、「新俄羅斯人」電影:新生兒,長大還需時間
「新俄羅斯人」電影是在俄羅斯新貴現象產生之後應運而生的。所謂「新貴」,就是那些在蘇聯解體後利用種種渠道迅速發家、過上優裕奢華生活的商人,他們多居住在莫斯科、聖彼得堡等大城市。「新俄羅斯人」影片以他們為主要表現對象,通過他們生活的場景及其經歷折射出當今俄羅斯社會的現實狀況。
1995年,阿勃德拉什托夫和明達澤導演的《一個乘客的劇本》,比較類似於「新貴電影」。該片虛構了兩個社會形象:法官和被審判者。年輕人在蘇解體前被牽連入獄,蘇解體後,他出獄並躋身於新貴之列,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火車上看到了曾經審判過他的法官(現在成為列車員)。於是他便開始了有計劃的報復行動 然而最後,死去的卻是年輕人。影片主要表現了一種報復心理。雖然該片在柏林電影節上獲銀熊獎,但在國內卻反映平平,可能是作者的虛構太過於一廂情願,人們根本不願意相信。
1996年,阿斯特拉罕的《一切都會好的》給人們編織了一個似乎更不大可能的童話:一個發了財的俄羅斯新貴回到故鄉要建設一座娛樂中心;他的兒子獲諾貝爾獎並回國,還愛上了一個將要結婚的姑娘;而其他的幾對年老、年輕的戀人也最終走到了一起。影片是應時之作,因為過分地迎合「新貴」老闆的心思,過分地美化他們的形象,而使影片的藝術質量大打折扣。雖然影片比較好看,但卻沒有引起人們太多的關注。
1998年,影片《莫斯科》沒有迎合「新貴」心理,而是毫不留情地把批判的鋒芒對准了他們。在影片中,「可愛的」新貴們無聊空虛的形象被淋漓盡致地展露出來。2002年,影片《有一次在俄羅斯》可以劃歸到「新貴」影片中去。該片意在描寫俄羅斯經濟寡頭別列佐夫斯基。
美國神話找到了西部片這一類型來表現自己200年的歷史,銀幕上出現了誠實的行政長官與狂暴的匪徒鬥法。而俄羅斯的電影創作者們在探索中也試圖打造自己的類型品牌——俄羅斯新貴電影。美國的西部神話通過善與惡的沖突,迸發出了民族文明和社會規范的火花,無論在藝術上還是在思想上都成為美國電影的標識。而俄羅斯新貴影片卻全然沒有找到適合自己走的路。他們在打造本土品牌的時候,不自覺地走了兩個極端:要麼把「新貴」們美化得一塌糊塗;要麼把他們醜化得面目全非。這些影片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當今俄羅斯社會的現實情狀,但卻由於缺乏客觀的描寫、冷靜的思索以及足夠的耐心,整體質量不高,「生長」還需呵護。
4、等待「後蘇聯」類型電影神話
在俄羅斯,除了30年代的喜劇電影以及60年代蓋達爾的影片之外,基本上沒有類型電影的傳統。因此,「以那種魅力四射的壞蛋為主人公的類型電影及恐怖電影在我們的電影中沒有根基。近年來有人企圖嘗試這些類型,但多以失敗告終。」[2]俄羅斯老導演彼·托多羅夫斯基似乎不太贊成民族電影走類型化的路子。然而年輕一代的導演們卻有不同的看法。Н·列別捷夫(1991年推出處女作《蛇泉》)說,「在今天的情勢下,類型電影的製作應該從零開始」。[3]對此,教師А·米塔似乎也持同樣的觀點。他說,「最近幾年俄羅斯觀眾變化很大。十年前只有專家才能看到的影片現在每天都在電視上放映。 從接受信息的水平看,我們的觀眾已接近歐洲觀眾。 年輕人喜歡美國電影,他們偏愛不具俄羅斯特色的槍戰片、恐怖片。興趣愛好的改變是一個不可逆轉的進程。」因此,「俄羅斯電影必須先達到世界電影的質量和水平,掌握嚴格區分電影的類型原則,然後才能考慮其特殊道路。」[4]
目前,俄羅斯電影「國家定貨」的時代已經消亡,「蘇聯電影」以及它的「貢獻」也已成為歷史的陳跡,新的局面是一份四分五裂的遺產和復雜無序的生存環境。在這種「痛並快樂著」的態狀中,俄羅斯電影能否走上類型電影的發展道路,能否重新演繹前蘇聯電影的神話,我們不做預測,只有等待。
Ⅳ 如何評價血鑽這部電影有什麼內涵
《血鑽》是一部有著親情與愛情的奠基的動作冒險片,這部電影具有其顯而易見的說教內涵意義。
該影片所涉及的敏感問題應發爭議,在《血鑽》上映之後,還會在現實世界中引起更多的爭議。娛樂價值並不意味著《血鑽》無關痛癢,這部電影在上映前就引起了珠寶業的強烈關注。
(5)俄羅斯電影鑽石手劇本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血鑽》是由華納兄弟影業2005年出品的犯罪類型電影,該片由愛德華·茲威克執導,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詹妮弗·康納利等主演。
《血鑽》故事的背景是上世紀九十年代處於內戰時期的獅子山。主人公丹尼·阿徹爾一個來自辛巴威的前雇傭兵,和所羅門·梵迪一個漁民。就是這樣擁有不同的歷史背景和生活環境本不該有任何交集的兩個人,他們的命運卻被一顆罕見的粉鑽石緊密聯結在一起。而在非洲,這樣一顆鑽石的確可以改變一個人的生活。
Ⅵ 誰看過《我的美女鄰居》…太好看了,裡面有個團隊叫鑽石手tim,非常厲...
應該是桃花老張的《美女鄰居》而不是《我的美女鄰居》吧!
Ⅶ 偷鑽石的外國電影
十二羅漢
更多中文片名:
盜海豪情12瞞徒瞞天過海2:長驅直入 .....台灣譯名
更多外文片名:
Ocean's 12 .....(USA) (alternative spelling)
導演:
史蒂文·索德伯格Steven Soderbergh
編劇:
George Clayton Johnson .....(characters) &
Jack Golden Russell .....(characters)
George Nolfi .....(written by)
主演:
馬特·達蒙Matt Damon .....Linus Caldwell
布拉德·皮特Brad Pitt .....Rusty Ryan
喬治·克魯尼George Clooney .....Danny Ocean
更多>>
影片類型:
動作 / 驚悚 / 犯罪 / 喜劇
片長:
125 分鍾
國家/地區:
美國 澳大利亞
對白語言:
荷蘭語 英語 法語 義大利語 漢語普通話
色彩:彩色
幅面:35毫米膠片變形寬銀幕
混音:杜比數碼環繞聲 DTS SDDS
評級:Rated PG-13 for language.
級別:Singapore:PG Portugal:M/12 Canada:G Sweden:Btl Argentina:13 Australia:M USA:PG-13 Finland:S Denmark:A Iceland:L Peru:14 Canada:PG Chile:14 UK:12 UK:12A Brazil:12 Germany:6 Netherlands:AL Hong Kong:IIA Norway:A South Korea:12 Switzerland:12 Philippines:PG-13 Switzerland:10 Malaysia:U Greece:K Czech Republic:12
製作成本:
$110,000,000 (estimated)
Bermuda)
拍攝日期:2004年8月12日 -
攝影機:Panavision Cameras and Lenses
攝制格式:35 mm
洗印格式:35 mm .....(anamorphic)
上映日期
[編輯本段]
美國USA2004年12月8日.....(Hollywood,California)(premiere)泰國Thailand2004年12月9日澳大利亞Australia2004年12月9日馬來西亞Malaysia2004年12月9日印度India2004年12月10日韓國SouthKorea2004年12月10日美國USA2004年12月10日以色列Israel2004年12月15日阿聯酋UnitedArabEmirates2004年12月15日埃及Egypt2004年12月15日法國France2004年12月15日科威特Kuwait2004年12月15日瑞士Switzerland2004年12月15日.....(Frenchspeakingregion)智利Chile2004年12月16日德國Germany2004年12月16日瑞士Switzerland2004年12月16日.....(Germanspeakingregion)捷克CzechRepublic2004年12月16日香港HongKong2004年12月16日荷蘭Netherlands2004年12月16日新加坡Singapore2004年12月16日奧地利Austria2004年12月17日保加利亞Bulgaria2004年12月17日冰島Iceland2004年12月17日挪威Norway2004年12月17日西班牙Spain2004年12月17日丹麥Denmark2004年12月17日.....(limited)愛沙尼亞Estonia2004年12月17日芬蘭Finland2004年12月17日義大利Italy2004年12月17日羅馬尼亞Romania2004年12月17日瑞典Sweden2004年12月17日瑞士Switzerland2004年12月17日.....(Italianspeakingregion)巴林Bahrain2004年12月22日比利時Belgium2004年12月22日印度尼西亞Indonesia2004年12月22日匈牙利Hungary2004年12月23日巴西Brazil2004年12月24日希臘Greece2004年12月24日墨西哥Mexico2004年12月25日巴拿馬Panama2004年12月25日秘魯Peru2004年12月25日紐西蘭NewZealand2004年12月26日南非SouthAfrica2004年12月31日台灣Taiwan2004年12月31日阿根廷Argentina2005年1月6日菲律賓Philippines2005年1月6日葡萄牙Portugal2005年1月6日俄羅斯Russia2005年1月13日波蘭Poland2005年1月14日日本Japan2005年1月22日土耳其Turkey2005年2月4日英國UK2005年2月4日
劇情介紹
[編輯本段]
三年前丹尼·歐遜(喬治·克魯尼飾)夥同足智多謀的操盤手羅斯·萊恩(布拉德·皮特飾)、年輕氣盛的扒手金童萊納斯·卡得威(馬特·達蒙飾)、心不在焉的爆破專家拜許(唐·錢德爾飾),以及詭計神偷的開鎖高手法蘭克·卡頓,一舉干下史上最膽大妄為、金額最高的竊案,他們設下一場瞞天過海的高明騙局,潛入心狠手辣的黑道賭場老大泰瑞·班奈狄(安迪·加西亞飾)掌管的貝拉吉賭場,把他藏在金庫的一億六千萬美元席捲一空。
丹尼·歐遜領軍的竊盜集團平分這一億六千萬美元巨款後,就各奔東西,從此"相忘於江湖"。但是天不從人願,麻煩還是又找上門來,這讓丹尼那風華絕代的妻子苔絲(朱麗婭·羅伯茨飾)感到非常傷腦筋。
原來當初參與行動的一名成員竟然犯了頭號大忌,向賭場老闆班奈狄告密,於是他便決心對丹尼·歐遜和他的同夥進行報復,並誓言要討回他的一億六千萬美元,另外還要加上利息,否則就會讓丹尼·歐遜這伙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為了在14天期限內得到大筆贖金,他們將在阿姆斯特丹、巴黎、羅馬等三大歐洲城市同時下手,干三票大買賣,在阿姆斯特丹他們要偷世界上第一張股票,在巴黎他們目標是"盧浮宮三寶"之一的《蒙娜麗莎》,在羅馬則是一顆巨大的鑽石。
剛一出手,歐洲警方就盯上了他們,無巧不成書,羅斯的前女友伊莎貝爾(凱瑟琳·澤塔瓊斯飾)被任命為主管此案的特工。與此同時,綽號"夜狐"的歐洲高手弗朗索瓦(文森·卡索飾)也決心跟他們一決高下……
幕後花絮
[編輯本段]
從影片的片名就可以看的出,本是影片《十一羅漢》的續集。2001年12月,喬治·克魯尼和導演史蒂芬·索德伯格合作成立的「第八區」(Section 8)電影製作公司推出了他們的開山之作《十一羅漢》。喬治·克魯尼和史蒂芬·索德伯格憑借著兩人在圈內良好的人緣,成功說服了朱麗婭·羅伯茨、布拉德·彼特、馬特·戴蒙和安迪·加西亞等好萊塢一線大牌明星,並以極低的片酬加盟了影片。而最終這部群星雲集的影片以8500萬美元的成本,創造了全球4億5千萬美元的票房奇跡,再次證明了好萊塢明星縱隊無往不利的吸金能力。而三年後,喬治·克魯尼和史蒂芬·索德伯格再次攜眾明星繼續「羅漢們」的傳奇故事。
其實,喬治·克魯尼和史蒂芬·索德伯格原本並沒有打算拍攝續集,克魯尼表示,拍攝《十二羅漢》的想法是在義大利產生的。「我們拍《十一羅漢》時沒想過要拍續集,那個想法是慢慢形成的。」他說,「當時我、索德伯格與《十一羅漢》劇組的幾個人在羅馬開新聞發布會,斯蒂芬之前從來沒去過義大利,那次他印象很好。我們坐在一個餐廳里,他突然說他有拍續集的想法,可以把我們這幫人都帶到義大利來拍。」而克魯尼本人表示他對拍續集的風氣並不感興趣,他說:「續集往往是重新炒第一集里的東西,因為編劇和導演總是想重新用回第一集里那些討好的元素。」但索德伯格的想法說服了克魯尼,他表示他會「將不同的東西混在一起,把角色置入一個完全不同的情景中。」克魯尼堅持認為角色本身才是一部電影最吸引觀眾的元素。「在《十一羅漢》中,真正令觀眾投入的不是賭場搶劫那場戲,而是匪幫成員間的情誼。」
與第一集相比,本片除了能夠再次將眾多大腕聚集在一起之外,更為引人注目的是另一位巨星級的演員凱瑟琳·澤塔·瓊斯的加盟。影片的製片人傑里·威恩特拉伯自豪地說:「我們的影片里有世界上最漂亮的兩個女演員加盟。凱瑟琳·澤塔·瓊斯能夠加盟本片一直是我的一個夢,如今這個夢終於實現了。」傑里·威恩特拉伯還表示,「我想這是我的一個最高成就(指凱瑟琳·澤塔·瓊斯的加盟)。我一直很想和她合作,碰巧在影片里有這么一個合適的角色,真的很難找到像凱瑟琳·澤塔·瓊斯這樣一個獲得過奧斯卡獎的女演員來扮演。」
作為電影《十一羅漢》的續篇,本片將影片的背景從上一部泛著燈紅酒綠的繁華賭城拉斯維加斯,挪到了風景秀麗的歐洲。為了配合劇情,攝制隊轉戰了美國的芝加哥,荷蘭的阿姆斯特丹,法國的巴黎,義大利的蒙特卡羅、羅馬、卡莫湖、西西里等七個外景地,使得觀眾充分欣賞了一翻歐洲的優美風光。此外,和《十一羅漢》中眾高手順利得手不同,在續集里,各位羅漢卻處處碰壁,他們的行動中充滿了坎坷與挫折。索德伯格表示:「這部續集跟第一集不同的是,第一集觀眾看他們把賭場老闆耍得團團轉都看得很過癮,但是在續集中,他們卻到處碰壁,霉運也如影隨形地跟著他們。
·片中大盜們的倉庫是在羅馬一處關閉時間長達1年的食品市場拍攝的。
·片中的博物館是在攝影棚中搭建拍攝的。
·索德伯格堅持本片的拍攝預算要同《11羅漢》持平。
·在本片中出現的布魯斯·威利斯是《11羅漢》中扮演丹尼·奧森的人選,後來他因拍片時間沖突而退出。
·喬治·諾爾非所著的劇本《Honor Among Thieves》最初是為吳宇森所寫。
·影片在荷蘭拍攝期間曾造成多趟火車晚點,因為影片中使用的Thalys高速列車意外刮斷了機車電纜,一些列車因此失去動力,鐵路部門用了兩個小時才修復故障。
·馬特·達蒙在影片拍攝前曾要求改動劇本,以讓自己扮演的人物變成小角色,因為他剛剛結束《諜影重重2》的拍攝,對扮演主角筋疲力盡。索德伯格拒絕了達蒙的要求,因為他扮演的萊納斯對情節的完整很重要,但索德伯格設法減少了達蒙的出鏡時間。
·彼得·方達曾在片中扮演萊納斯的父親,但最終版本中沒有出現他的鏡頭。
·片中的Drysuit是專門為本片定製的,系純手工完成,位於斯塔福德郡的夫妻店不得不晝夜不停的工作,才能在兩周內趕制出來。
·在劇本的早期創作階段,曾考慮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在片中客串萊納斯的父親。
·片中白色貨車確實歸一家真實的保安公司所有。
·布拉德·皮特在片中佩戴的項鏈是他同珍妮弗·安妮斯頓結婚戒指的復製品。
一句話評論
[編輯本段]
Twelve is the new eleven
Three years ago, they stole 160 million dollars. Now the only thing between their old enemy and their new one is an Ocean.
影片看上去像一個倉促完成的玩笑。
——《休斯頓紀事》
影片帶來的樂趣全部源於離題的段落。
——《舊金山紀事》
所有主演之間的真正友情煥發出影片的魅力和活力。
——《今日美國》
這部空虛而失敗的電影讓人足以遺忘首部的特別之處。
——《洛杉磯時報》
幕後製作:
2001年12月,喬治·克魯尼和導演史蒂文·索德伯格合作成立的「第八區」(Section 8)電影製作公司推出了他們的開山之作《11羅漢》。克魯尼和索德伯格憑借著兩人在圈內不錯的人緣,成功說服了朱莉婭·羅伯茨、布拉德·皮特、馬特·達蒙和安迪·加西亞等好萊塢一線大牌明星,並以極低的片酬加盟了影片。而最終這部群星雲集的影片以8500萬美元的成本,創造了4億5千萬美元的全球票房奇跡,甚至著名製片人傑瑞·溫特勞布(Jerry Weintraub)都對此出乎意料。他說:「我對這部影片給予了很高期望,但如此驚人的票房還是讓我有些始料未及。當然,影片的成功是必然的,因為我們有全明星陣容、了不起的導演、極棒的劇本和引人入勝的故事。我想人們去看電影的原因之一是為了逃避。他們會買好苞米花和可樂,坐下享受一段美好的時光,《11羅漢》正是如此。」
據溫特勞布說,第一次提到續集是在《11羅漢》於羅馬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但如此星光璀璨的陣容再次齊聚一堂實在難以預期,恐怕只能聽天由命。後來在一次晚餐中,索德伯格說到希望讓故事發生在羅馬,他說:「在來羅馬之前,我從沒想過拍攝續集,我愛上了這個城市,於是開始思考故事和結構,並打算在歐洲展開故事。」安迪·加西亞回憶說:「那次是史蒂文第一次到羅馬,我看到他兩眼放光,羅馬讓他萌發靈感,開始談論續集,而且在那就開始動筆。」
回到洛杉磯後,溫特勞布發現了喬治·諾爾非(George Nolfi)所著的劇本《Honor Among Thieves》,劇本講述了美國賊王被歐洲賊王搞得焦頭爛額的冒險故事,正好與續集的想法非常接近。他將劇本拿給喬治·克魯尼、布拉德·皮特和索德伯格,他們都非常看好這個劇本,而最大的挑戰,是將兩個人的戲分散給集體表演。
諾爾非和索德伯格開始集思廣益,後來諾爾非說:「毫不誇張的講,我們的想法可以寫出5個劇本。劇本進展很迅速,因為我們可以採用的素材很多。」
就演員陣容方面,溫特勞布創造了奇跡,本片中的12位盜賊依然齊聚了原班人馬,難怪布拉德·皮特將溫特勞布贊為拉斯維加斯的教皇。之前並非扮演盜賊的朱莉婭·羅伯茨在本集中並未因懷有身孕而放棄出演,而是成為這個神偷團伙的第12張王牌。除此之外,凱瑟琳·澤塔-瓊斯和文森特·卡塞爾的加盟也為影片增色不少。
影片拍攝共耗時77天,拍攝地包括芝加哥、阿姆斯特丹、巴黎、蒙特卡洛、科莫湖、羅馬和西西里的Castellamare del Golfo。在羅馬期間,一天拍攝結束之後,布拉德·皮特和喬治·克魯尼沒有乘車,在小雨中跑回他們居住的旅館,然而當兩個全身都被淋濕的大明星進入旅館時,卻被保安攔住,因為兩人被懷疑是流浪漢,直到有旁觀者認出他們才得以進入。在荷蘭取景時,當地頻繁的降雨打亂了拍攝計劃,以至拍攝器材受到損壞。片中還有一段場景發生在阿姆斯特丹火車站,但實際上劇組是在距阿姆斯特丹火車站20公里遠的哈勒姆火車站拍攝的。
劇組在西西里拍攝時也遇到了麻煩,因為19名西西里當地的黑手黨分子靠近拍攝地點,警察懷疑他們試圖敲詐於是將他們逮捕。眾多媒體隨即對此進行報道,大肆炒作黑手黨敲詐事件,為此,製片人特地發表聲明,否認有任何黑手黨或敲詐,片中明星也未曾受到任何威脅。
發布者:Mtime (2006-03-31 23:48:41)
穿幫鏡頭
[編輯本段]
·在閃回的畫面中,伊莎貝爾的頭發長度不一致。
·片中的激光安全系統只有發射裝置沒有接收裝置。
精彩對白
[編輯本段]
Basher Tarr: Well... from the neck up.
Basher Tarr: Yes.
Bruce Willis: You better call the rice paddy
Danny Ocean: Do I look 50 to you?
Danny Ocean: Five.
Danny Ocean: How old do you think I am?
Danny Ocean: It's 5:30, day of. Gotta go, let's go!
Danny Ocean: Really?
Danny Ocean: She's only 8 years-old!
Danny Ocean: Tess...
Danny Ocean: That guy doing Potsi is incredible.
Danny Ocean: That guy that does Potsie is unbelievable.
Danny Ocean: What are you doing? It's 6:30, day of.
Danny Ocean: You called his niece a whore.
Danny Ocean: You think I look 48?
Danny Ocean: [realizes he was given a prank wake-up call by Toulour]
Danny Ocean: [stares at him for a minute] Oh
Linus Caldwell: Have you ever noticed that Tess looks like...
Linus Caldwell: I blew the meet with Matsui.
Linus Caldwell: Ooooooooooooooo!
Linus Caldwell: Protect your fake baby, protect your fake baby!
Linus Caldwell: What did I say?
Linus Caldwell: Why not?
Linus Caldwell: Yes.
Linus Caldwell: You wanna know something? Have you ever noticed...
Livingston Dell: [Linus, Basher and Turk are escorted into a jail cell already holding the rest of the gang] So, how'd it go?
Reuben Tishkoff: If I don't sit down I'm gonna shit on your feet.
Reuben Tishkoff: [to a fortune teller. As he is having his palm read by her, he turns around to see Terry Benedict with two enforcers] This? You couldn't see *this* coming?
Rusty Ryan: A very dirty one, actually.
Rusty Ryan: He opens the second floor window every now and then.
Rusty Ryan: It means he opens the second floor window every now and then.
Rusty Ryan: It's 11:30. The night before.
Rusty Ryan: Look, it's not in my nature to be mysterious. I can't talk about it, and I can't talk about why.
Rusty Ryan: Oh!
Rusty Ryan: Oh! Oh he's mean. He's just mean spirited. Alright, how many espressos have you had?
Rusty Ryan: Oh. Ohhhhhhh. He's MEAN.
Rusty Ryan: Sleeping. Why are you dressed?
Rusty Ryan: You wanna know something?
Rusty Ryan: [alf asleep,looks at his watch] It's 11:30, night before.
Rusty Ryan: [interrupting] When asking a question you should wait until the person answers, unless of course your asking rhetorically then, of course, the answer is yes.
Saul Bloom: I want the last check I write to bounce.
Terry Benedict: Nothing is nothing.
Tess Ocean: There's water in the basement, and the pilot light went out.
Tess Ocean: You're doing recon work on our anniversary?
Turk Malloy: Come on, he's one guy, and he's French.
Turk Malloy: Who died and made you the new Danny?
Turk Malloy: [to Linus] Who died and made you Danny?
Virgil Malloy: 48?
Virgil Malloy: 52?
Virgil Malloy: Doesn't this guy believe in fresh air?
Virgil Malloy: What does that mean?
Ⅷ 電影劇本範文
你應該先注意劇本的格式
如時間,地點,環境這些東西都是必須交代的~~而且你要把你想要寫的故事細化~~無論是主角的心裡,動作還是其他。在劇本中都應該適當的表現出來。不同的場景中間要有適當的提示語~~~還有本里有自己的專用術語,多多使用這些術語,能讓你的劇本很專業,至少看上去很專業。
1.Angle
on
角度對准:比如BILL走出便利店,相機對准BILL。
2.Favoring
主要表現:BILL在一個大廣場,人很多,但主要表現BILL。
3.Another
angle
另一個角度:換個角度的相機表現BILL在大廣場玩的很開心。
4.Wilder
angle
更寬的角度:先表現BILL在廣場的一角喝可樂,然後鏡頭拉遠,表現BILL所在的廣場。
5.New
angle
新角度:換個角度表現BILL喝可樂,使鏡頭豐富。
6.POV
視點:從BILL的視點看東西。就是第一人稱視角。
7.Reverse
angle
反拍角度:BILL和SALLY在一起跳舞,先拍BILL看到的SALLY,再拍SALLY看到的BILL,通常是兩人的POV互反。
8.Over
shoulder
angle
過肩鏡頭:相機越過BILL的肩頭看到SALLY,BILL的肩頭能把畫面自然的分割,很常用的類型。
9.Moving
shot
運動鏡頭:包括跟拍,搖移,追隨等等,反正鏡頭是運動的,至於具體怎麼動,還不是現在考慮的問題。
10.Two
shot
雙人鏡頭:BILL和SALLY在邊喝可樂邊交談,這種鏡頭的相機不要隨意移動,防止「越軸」。把BILL和SALLY兩人連起來有一條軸線,相機只能在軸線一側運動,如果越過這條軸線,在畫面上BILL和SALLY的位置就會左右互換,引起觀眾視覺上的邏輯混淆。
11.Close
shot
近景:強調SALLY美麗的眼睛,但一般少用為妙。
12.Insert
插入鏡頭:某物的近景,比如天色已晚,SALLY問BILL幾點了,BILL抬起手來,接下來可以接一個BILL手錶的特寫,當然你還可以用此種鏡頭來換景,比如BILL移開手錶時攝象機里看到的已經是夜晚的舞會了。
場景說明要黑體,時間地點要黑體,居左
場景中出現的音效要黑體標出
第一次出現的人物名要黑體居中
人物的對話要居中,兩邊留空,不同人物的對話要另起一行
標明攝象機的關系
標明場景的切換,「切至」就是硬切,「化至」就是加轉場的效果,全部居右
如有特效運用,也要用黑體標出
Ⅸ 求一部關於俄羅斯電影的名字
找到一部叫<<絕密飛行>>的 不知是不是您想要的
其他空戰類電影
壯志凌雲…………湯姆·克魯斯成名之作
空戰英豪…………少見的反映一戰空軍的電影
珍珠港…………名氣太大,不說也罷
虎虎虎…………題材同上,場面真實震撼
倫敦上空的鷹…………反諜加空戰,二戰經典電影
空中決戰 …………法國效仿好萊塢的現代空戰電影,幻影戰機貌似很帥
沖天飛豹 …………國產電影,胡軍主演
飛虎群英…………美國在參加二戰前,一批自願報效中國戰場抗擊日軍的美國空軍成員的著名的飛虎隊
鐵鷹戰士1、2、3…………主角是F-16,一般的電影
(無聊老生原創編輯,謝絕復制引用)
晴空血戰史…………1917年在英國皇家空軍的76飛行中隊在法國作戰的一周中發生的悲壯故事
太平洋航空作戰/浴血火海…………1942年的太平洋戰場,美國海軍黑貓飛行中隊奉命支援
蚊子號…………二次大戰進入膠著狀態,德軍研製了新型無人轟炸機:蚊子號
F16空中戰將…………海灣戰爭題材
孟菲斯美女號…………真實事件改編的二戰空戰電影
鑽石利劍…………反戰的德國飛行員駕機叛逃
第99飛行中隊…………二戰期間第一支完全由黑人組成的戰斗機飛行隊
野狼呼叫21…………越南戰爭題材空戰電影
火鳥出擊(直升機)…………尼古拉斯·凱奇扮演武裝直升機飛行員
反斗神鷹1、2…………惡搞《壯志凌雲》的喜劇電影
鐵翼藍天…………1939年,希特勒席捲東歐,一群捷克飛行員逃亡出境,加入英國皇家空軍
空中悍將…………隱形戰機大對決
東京上空三十秒…………美國首次轟炸東京,一雪珍珠港之恥
科幻類的
天空上尉與明日世界
獨立日
絕密飛行
星球大戰
Ⅹ 求一部俄羅斯喜劇
如此荒唐 (1995) Shirli-Myrli
在九十年代的俄羅斯,一群礦工在挖煤的時候偶然發現了一顆稀有的巨大鑽石,並被命名為「俄羅斯救星」。這顆在西伯利亞發現的大鑽石價值連城,足以讓俄羅斯全民在迦納利群島上狂歡三年。這顆大鑽石的出現震驚了世界。英國女王為了它把自己關在卧室里嚎啕大哭;南非的礦工們發誓一定要找到比它更大的鑽石,否則絕不從地底下出來。這顆世界上最大的鑽石引起了各方的關注,俄羅斯政府本身對它更是十分重視,試圖把鑽石賣掉挽救當時的俄羅斯經濟並彌補國家各項債務。
經過千辛萬苦,俄羅斯軍方終於找到買家,黑手黨頭目本欲在運輸途中劫此瑰寶歸為己有,不成想的是交貨的時候才發現鑽石被人掉了包,真正的鑽石早被一名慣賊瓦夏特卡捷足先登地盜走。同時,俄羅斯國內驚天動地的事也是一件接著一件。全世界的人都屏息凝氣,靜觀著這一件件讓人捧腹的事情會如何發生。於是警方和黑手黨相繼四處追捕,為了國家的利益和軍銜他們注意每個線索,搜遍了大街小巷。
但在一個音樂家的婚禮上,他們卻跟丟了瓦夏特卡,而是陰差陽錯地抓住了婚禮的新郎--一個和瓦夏特卡相貌十分相似的年輕男子。慣賊和另兩名孿生兄弟本為三胞胎,因自幼父母雙亡,拮據的姨母只留其一人在身邊撫養長大,另一名兄弟被送到孤兒院,長大後成為著名音樂家,還有一名兄弟則由吉普賽有人領養作為義子,後來成了茨岡人的領袖。第三個被姨媽撫養長大,就是瓦夏特卡,家庭教育同樣使他很有作為,成為獨聯體無人能比的超級騙子和小偷。
由於三人容貌相同,警方與黑幫誤認後兩者為竊賊,並先後捉拿拷問,卻毫無結果。由於音樂家兄弟在與一美國女人行婚禮時遭到逮捕,所以驚動了美國大使。最後在俄總統命令下三兄弟全部獲釋並相聚一堂。而那塊稀世珍寶,則被民警在泡菜中得以發現。三兄弟得以相聚高興不已,於是決定一起離開俄羅斯,開始新的生活。但誰知,在飛機上,三兄弟又遇到了另一個相貌與他們酷似的黑人,而這個人則是他們第四個兄弟。
---
此劇的最大笑點在最後的黑人兄弟!
----
義大利人在俄羅斯的奇遇
是另外一部搞笑劇,講的是一位俄羅斯老太太在羅馬病重,被兩個義大利急救員送到擁擠的醫院,臨終遺言講給趕來的孫女的時候,同病房的幾個人都聽見了珍寶和獅子有關的線索,不約而同的趕往俄羅斯以期獲取珍寶,一位俄羅斯年輕偵探以導游的身份混入他們一起尋寶,最後在動物園的活獅子下面挖到了珍寶, 最後的最後,孫女在飛機起飛的前一刻跳下飛機與年輕偵探相擁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