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欣賞顧城的朦朧詩
如何欣賞朦朧詩
略論朦朧詩的思想特徵和藝術特徵
江西省臨川中學 王俠
誰也不能不論否認,朦朧詩的崛起曾閃耀著多麼燦爛的光華,朦朧詩潮的沖擊曾產生了多麼巨大的震撼,甚至一直震顫到今天。為什麼它的出現使中國詩壇震驚,它的影響一直震顫到今天?因為朦朧詩有著它獨特的思想特徵。下面,我就朦朧詩這兩方面的特徵作一番初淺的論述:
一、嶄新的思想特徵:
朦朧詩的思想特徵是全新的,它一反傳統的思想模式,追求著令世人驚訝而以是人們迫切需求的新思想。
追求友愛和諧的人際關系和真誠善良的人性回歸
朦朧詩人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生活經歷,即都經歷過慘絕人寰的文化大革命。它使它們失去的金色的童年,失去了溫暖與友愛,甚至失去了正常教育和就業的機會。他們目睹了「一系列威脅著殘害著人和心靈的歷史事件」的不斷出現,人性被湮沒,人與人之間豎起了一層愈來愈厚實的障壁……,於是,這些被愚弄和被遺棄遭遇的一代人,便成長為冷峻、深刻而又特別賦有創新意識的一代新人。他們痛恨人與人之間的冷漠,他們仇視人性被埋沒的無理,他們痛苦地反思著昨日歷史的瘋狂;他們欣悅地展望著明天世界的美麗。於是,他們借著不配的蘆笛,吹出了追求友愛和諧的人際關系,追求真誠善良的人性回歸的笛音。他們切盼著人類純真的愛。「難道真摯的愛/將隨著船板一起腐爛/難道飛翔的靈魂/將終身監禁在自由的門檻』(舒婷《雙桅船?船》)。他們希求人類之愛的覺醒,他們希求普通人的靈魂亦能得到真正的自由,「要歌唱你就歌唱吧,但請/輕輕、輕輕、溫柔地」、「要哭泣你就哭泣吧,讓淚水/流呵、流呵、默默地。」這是對情感自由的追求,這是對獨立人格的追求,這是對真誠善良的人性回歸的祈求,「黑夜給了我一雙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去尋找光明」(顧城《一代人》)。終於,他們找到了,這便是《致橡樹》在這首「寫給我所愛的男朋友」的詩中,通過對堅貞、純潔、平等的「愛」的謳歌,充分反映了人們獨立人格意識的覺醒和對於作為人的價值、人與人之間友愛和諧平行關系的慎重思考和追求。人與人,絕不能互相利用,「我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你也不能只是像泉源,常年判定為清涼的慰籍;我們不能互借對方增加你的高度,襯托你的感儀;我們只能平行、互助、互愛,你是『橡樹』,我是『木棉』,『你』有『你』的領空,『我』有『我』的天地。」總之,我們不能把《致橡樹》僅僅理解為一首純正的愛情詩,而其實在追求歌頌愛情之外,它還深刻反映了作者對人與人之間的人際關系的深入思考和追求,追求的是人類之愛,呼喚的是真誠善良的人性回歸。
另一方面,朦朧詩人更為強烈地表現對這一人際關系和人性回歸的追求,他們用冷峻的筆調表現了文革十年裡許多極端冷漠、殘酷、自私、人性被埋沒的社會現實。「天是灰色的/路是灰色的/樓是灰色的/雨是灰色的/在一片死灰之中/走過兩個孩子/一個鮮紅/一個淡綠」(顧城《感覺》)。一世教師那樣冷漠,更何況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呢?也許純真、真誠只在孩子身上,「鮮紅」與「淡綠」是和諧的搭配,可這只是「一片死灰之中」的一線生機,是多麼微弱的和呵!這不更反襯了「死灰」(冷漠、沉悶、扭曲)所給予人的恐懼之深么?「十年文革:扭曲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扭曲了人性至於何等地步就可想而知了。這從這位詩人的另一首詩作中可以得到更明確的證明,「你/一會看我/一會看雲。//我覺得/你看我時很遠,/你看雲時很近。」「我」不能特指作者自己,包括能夠引起感情共鳴的所有的人;「你」亦不能特指某一個讀者,而是指所有的人。「我」與「你」即是人與人;讀者可以任意假設。「雲」可以看作是大自然,「遠」與「近」指心靈的距離。「你看我時很遠」,是指人與人之間,雖近在咫尺,但由於存在不可拿起的鴻溝和誤解,所以關系疏遠、淡漠;而人與大自然是息息相通的,關系是很親密的,於是有「你看雲時很近的感覺」。在這里,詩人借用了物理與心靈的距離的矛盾和對立,暗示了他對重建人與人之間美好關系的理想,表現了詩人對不和諧的人際關系的厭惡和對和諧人際關系的追求。而實現這個理想和追求的前提是:人必須消除變態和異化,消除隔膜,回歸自然,使善良真誠的人性回歸。
很顯然,朦朧詩人從沒有失去過信心,舒婷說:「我通過我自己深深意識到:今天,我們迫切需要尊重、信任和溫暖。我盡可能地用詩來表現我對「人」的一種關切。障礙必須拆除,面具應當解下。我相信,人和人是能夠互相理解的,因為通往心靈的道路總可以找到。」她堅信和諧友愛的人際關系很快就可以建立起來。她堅信人性的回歸馬上將成為現實。這是多麼真摯的追求,又是多麼強烈的熱望啊!而這正是朦朧詩的最基本的思想特徵。
追求社會和尊重和人的價值及社會權利
十年文化大革命,不僅搞亂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且也嚴重地搞亂了人與社會的關系。個人被湮沒於社會,人的價值得不到社會的承認,自我被社會所棄置,人與社會的整個關系都被扭曲、變形。朦朧詩人對此極為反感,他們認為:「個人在社會中應該有一種更高的地位,既然是人創造了社會,就不應該以社會的利益否定個人的利益,既然是人創造了社會的精神文明,就不應該把社會的(時代的)精神作為個人的精神的敵對力量,那種人『異化』為自我物質和精神的統治力量的歷史應該加以自尊審查。」「社會的價值也不能離開個人的精神價值,對於許多人的心靈是重要的,對於社會政治就有相當的重要性。」(孫紹振《新的美學原則在崛起》)因此,他們大聲斷喝:「個人與社會分割的歷史應該結束!」為此,他們強烈地追求社會對人的尊重和人的價值及社會權利,請看舒婷的《饋贈》:
「我的夢想是池塘的夢想/自下而上不僅映照天空/讓周圍的垂柳和紫雲英/把我吸取干凈吧/沿著樹根我走向葉脈/凋謝了我並不悲傷/我表達了自己/我獲得了生命//我的快樂是陽光的快樂,短暫卻留下了不朽的創作……//我的悲哀是侯鳥的悲哀/只有春天理解這份熱愛/忍受一切艱難失敗/永遠飛向溫暖光明的未來/啊,流血的翅膀/寫一行飽滿的詩/深入所有的心靈/進入所有年代//我的全部感情/都是土地的饋贈」。
在這里,詩人把自己的「夢想」、「快樂」、「悲哀」等情感都維系於社會之上,只要社會對「我」尊重,只要「我」的價值得到承認,那麼即使「垂柳和紫雲英/把我吸取干凈」甚至「凋謝」了,「我」也「並不悲傷」,因為「 我表達了自己」,因為「我」由此便「獲得了生命」。詩人深情地表白,「我」的快樂是象陽光一樣奉獻於社會,在短暫的生命中,給社會留下「不朽的創作」;「我」的悲哀是象侯鳥一樣不被社會理解,是象侯鳥一樣因氣候(社會氣候)的變幻而被呼來喝雲的受驅趕。因此,詩人希求「春天」能夠理解「我」的「這份熱愛」,為此,即使追求的翅膀流血了,我也還是要「寫一行飽滿的詩」,去「深入所有的心靈」,以「進入所有的年代」。讓所有的年代都能記住「我」吧!在這里詩人對「我」的價值,「我」的社會權利的追求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另外,一些表現對社會落後現象強烈不滿和對社會生活的積極干預的朦朧詩作,則從側面,或從反面的角度表現了朦朧詩對社會的尊重和人的價值及社會權利的追求。當官僚主義者無視人的尊嚴,甚至可以說扼殺了人的生命時,朦朧詩人們大聲質問:「誰說生命是一片樹葉,/凋謝了,樹葉依然充滿生機,/誰說生命是一朵浪花/消失了,大海照樣奔流不息/誰說英雄已被承認/死亡可以被忘記/誰說人類現代化的未來/必須以生命做這樣血淋淋的祭禮。」(舒婷《風暴過去之後》)詩人憤怒的質問鮮明地表明了自己態度:生命應該受到尊重,即使是最最普通的生命,它依然是無比寶貴的。只要他是人,他就應該有人的尊嚴,人的價值、人的權利,決不能只是「無私」的「樹葉」「浪花」,決不能讓人的尊嚴、權利、價值成為社會當權者中某些瀆職者所交的血淋淋的「學費」。為追求人的價值,為追求人的社會權利,「我推翻了一道道 定義/我打碎了一層層枷鎖」(舒婷《風暴過去之後》)。「我站起來了,/站在廣闊的地平線上/再沒有人,再沒有任何手段/能把我重新推下去。」(舒婷《一代人的呼聲》)這可以看作是朦朧詩人對這一追求的總宣言。
追求自我的物化和物化的自我
朦朧詩人們對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作了反傳統的全新的剖示,在人與自然的關繫上,朦朧詩人的反傳統性表現得尤為深刻。他們對自然固有的屬性和傳統的約定俗成的內涵表示了疑義,以致進行了新的界說。「為什麼丹紅不能表現悲哀/為什麼黛青不能表現歡樂/為什麼太陽只配硃砂」這一切都該有更豐富的內涵,為什麼要給自然貼上「專有」的標簽?他們宣誓:「我決定:不給豐收以金黃/不給希望以翠綠」!(陳仲義《青春詩論 顫音》)他們要改變自然的色澤,改變自然和人的固有的傳統關系。自然對於人決不僅僅只是「非人」之「物」。他們把自我更迫近地推向自然,把自我投入於自然、融於自然。顧城充滿感激地說:「我感謝自然,使我感到了自己,感到無數的生命和非生命的歷史 」此時的自然已成了「我」,自然在「我」即人的投入得到升華。而人在投入自然的過程中感受到人生的頓悟。這便是朦朧詩人所追求的自我的物化和物化的自我,自然和「我」疊加成一體,寫自然便是寫「我」。請看顧城的《石壁》:「兩塊高大的石壁/在傾斜中步步進逼。//是多麼灼熱的仇恨,/燒彎了鐵黑的軀體。//樹根的韌帶緊緊綳住,//岩石的肌肉高高聳起。//可怕的角力就要爆發,/只要露水再落下一滴。//這一滴卻在壓縮中突然凝結,/時間變成了固體。//於是這古老的仇恨便得以保存,/引起了我今天一點驚異。」
兩塊靜止的、冷冰冰的毫無生氣的頑石,在文中竟化作騷動不安、熱情奔突的血肉之軀,這是人與自然的最佳融合,是自我投入自然後物的大升華。「自我」物化(返樸),而物(石壁)則成了帶有鮮明「自我」色彩的「非物」了。所以,我們看到的豈止只是兩塊石壁,我們看到的是詩人那個年輕的、熱烈的、因耽於冥想和若於探尋而騷動不安的靈魂。
其餘的舒婷的《楓葉》「楓葉」即心;《島游夢》中「島」即「我」;顧城的《弧線》中「弧線」即「我」的人生之路等;都是物化的自我和自我物化的鮮明體現。
二、朦朧詩的藝術特徵:
「不敢打破傳統的藝術局限性,藝術解放就不可能實現」。朦朧詩作者們勇敢地沖破了傳統藝術習慣,努力探索著走自己的路。有一位朦朧詩作者基於此提出了後來被人們看作是朦朧詩創作藝術原則的主張,他說:「陷喻、象徵、通感、改變視角和透視關系,打破時空秩序等手法為我們提供了新的前景,我試圖把電影蒙太奇的手法引入自己的詩中,造成意象的撞擊和迅速轉換,激發人們的想像力來填補大幅度跳躍留下的空白。」實際創作中,朦朧詩人們大都遵循了這一創作主張。下面,我就朦朧詩創作中所體現出的主要藝術特徵作一簡要的概括分析:
注重詩的觀念省略和詩的主題暗示
朦朧詩往往沒有明確的主題思想,因為朦朧詩人們注重的是詩的觀念省略和主題暗示,這樣就致使朦朧詩作品的主題具隱約性和多義性。朦朧詩人們對藝術與生活、現實與真實的關系,對詩的主題與表現的關系,在作品中往往沒有明確的顯示。讀者對它們的理解,很難得出一個統一的答案。這是朦朧詩的最基本的藝術特徵。借用古人的話說,朦朧詩都是「幽渺以為理,想像以為事,惝恍以為情」、「不即不離,是相非相」、「令人彷彿中如燈境觀影,瞭然目中,卻捉摸不定」。朦朧詩人採用的正是這種若隱若現的表現形式,再加上象徵、意象、通感、暗示、隱喻、變形等多種藝術手段的運用,從而使作品的主題體現了「不即不離,捉摸不定」的隱約性。「詩無達詁」的多義性。試看顧城的《遠和近》(原詩見上文),它的主題是什麼呢?有人理解為一首愛情詩:「一個初戀者的朦朧感受,目光輕佻和熱渴,有時會引起對方的反感;略帶內分驕傲和矜持,反面縮短了心靈的距離。」有人認為它表現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隔膜和距離感(王幅明《中外著名朦朧詩賞析》);有人理解為政治諷刺詩 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讀者大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作多義性的理解。而這正是朦朧詩人們所特別注重的一個藝術創作主張。詩中把觀念省略,只是在詩中安排一定的「象」,什麼意思、什麼主題全不作明確的顯示。這一手法並不是這些朦朧詩人的發明,早在三十年代的李金發就不很熟練地運用了這一創作手法,如他的《自題畫像》:
「即月眠江底,/還能與紫色之林微笑。/耶穌教徒之靈,/吁,太多情了。/熱如皎日,/灰白如新月在雲里。/我有草履僅能走世界之一角,/感謝這手與足,雖然尚少,但既覺夠了。/昔日武士披著/力能縛虎!我么,害點羞。」這首詩問世以後,人們大都無法看懂,理解者更是千人千面。原因是什麼?關鍵在於沒有理解到詩人在這里採用的是觀念省略的創作手法。但在當時中國的文化狀況中,有誰能理解得了這並不熟練的創作法呢?到了今天,朦朧詩人們對於這一手法的運用已爐火純青了。在許多詩作中都採用了觀念省略和主題暗示的方法。如車前子的《三原色》表面上寫的是兒童的生活畫面:「我」一個兒童,因為好玩,和紅黃藍 三色蠟筆,「畫了三條線」,大人看了不滿意,作出了「我看不懂」的 解釋,「我」不顧大人了「又照 著自己的喜歡/畫了三隻園。」其內在的觀念省略了。詩人也不作任何提示,一切聽任讀者雲理解,於是主題的多義性就是必然的了:有人說其深層含義是表現一個普遍性的社會問題:兩代人心靈之間的隔膜。有人說它表現的是自我問題,獨立人格的培養問題。另外,也有人理解是一首政治詩:大人隱示社會政治的說教者,「我」是純真、摯著、誠實、勤勉、堅持真理、不畏權勢的正義之士。
觀念省略和主題暗示手法的運用,使詩的容量大幅度的增加,從而也使詩更具有意蘊;當然,也會導致一些詩的不好懂,甚至的於晦澀難懂。
注重以象徵手法為中心的藝術創作方法
朦朧詩人一反傳統的以比喻手法為中心的詩歌創作方法,而是特別注重以象徵手法為中心的新的藝術創作手法。這種象徵手法起源於德國美學家費肖樂父子和里斯的「移情說」。詩人在凝神觀照中,拆除開所觀照的對象,把自己的生命輸送到沒有生命的生物之中,賦以靜止的生命與靈魂,由物我兩忘進到物我同一的境界。把這種「移情說」擴展應用到文藝創作中,便產生了象徵手法。而大規模地運用這種手法的是法國大詩人波德萊爾,並由此而產生了影響整個世界現代文學的象徵派。在我國,這一手法的運用遠溯「詩騷」,近追清詩,源遠流長。朦朧詩人正是深受這源遠流長文藝創作手法的蔭庇,再加以大力拓展,積極而獨到的運用,從而使這一手法成為朦朧詩人們慣用的技巧。在朦朧詩中,我們慣常看到的只有「象徵體」,本體是極少出現的,但這個作為「象徵體」的物,已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自然的物了,而是詩人自己心靈的外在的信託。善於欣賞的讀者只要隱去景物的實體,便能感受到詩人跳動的心靈、奇異的思想,便能真正讀懂詩了。如舒婷的《雙桅船》,詩中以船象徵人,以船的命運象徵人的命運說明在人的一生的航程里,盡管漂泊不定,今天在這里,明天在那裡,但航行的目標「心愛的岸」總歸是有的。此處象徵新穎貼切,特別動人。又如江河的《太陽和他的反光》,通過對遠古神話的重新觀照,構築起一個古老而又年輕的象徵體-太陽,謳歌了詩人心中的「太陽」。太陽,是生命力的象徵,是熱情、強悍、不屈和不斷超越的象徵。詩人借用開天、補天、結緣、追日、填海等 12個神話,使詩進入一種濃厚的象徵的境界。在這個境界里,歷史和現實融為一體,藝術和哲學化為一爐。 這似乎可以看作是朦朧詩作中象徵手法運用絕妙的代表作。
象徵,附麗並寄託著朦朧詩人自己漂泊不定的想像,使語詞經濟,具有著無可替代的暗指性,常用於表達多層主題,表達復雜感情,表達抽象的意識和情緒。因此,象徵手法成了朦朧詩人們最為注重的藝術創作手法之一。
注重意象化手法和意象層面的立體組合
出於對十年文革時期許多為配合「中心任務」和圖解某項政策的「大白話」詩的厭棄和反叛,朦朧詩人們在注重象徵手法運用的同時,還刻意追求意象化手法和意象層面的立體組合手法的運用。
意象和象徵一樣,都不是舶來之物。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篇》中首先提出「意鋗」一詞(「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遠斤」),但是正如火葯、指南針的發現而不被利用一樣,意象化手法的運用歷來不被重視,尤其是「五四」運動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幾乎完全不見使用。而到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朦朧詩人繼承並大大發展了這一創作手法,從而使意象化手法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運用。
意象是什麼?意象是「詩人硯照社會實界、自然實界所主生的心理意識和社會實界、自然實界的物象,經過聯想、想像諸種思維活動,而釀制的既含蓄著、滲透著、暗示著詩人感覺情緒思想,又迥異於社會各界、自然實界物象的審美體。」簡單地說,意象是想像中的具體形象,是「純感官的」,「是具體化的感覺」。所謂「意象化」,是指詩人根據一定目的,自覺地加工改造原有的表象,使「意」和「象」交相融合的一種藝術手法。
朦朧詩人們注重於意象化手法的運用,並由此製造了一系列的具體意象,從而構成一個立體的意象層面的組合體,使詩歌有一種品味不盡的意蘊,使詩的包容性增大,函蓋量增多。為實現這一目的,首先,他們常常採用藝術通感(移覺)手法和藝術變形手法。通感,其實應是不同感覺的互相溝通和補充,目的在於擴大感官的審美范圍。如顧城的《愛我吧,海》中「聲音布滿/冰川的擦痕」,舒婷的《落葉》中「殘月象一片薄冰/漂在沁涼的夜色里」,聽覺「聲音」轉換成視覺「擦痕」,視覺「殘月」轉換成觸角「沁涼的夜色」,這樣使意象新奇,詩的意蘊也更深切了。所謂藝術變形就是指詩人以內心感覺為主導而扭曲外在的物象,使物象產生各種各樣的變形。一句話就是打破了時空的固有順序,如舒婷的《往事二三》中「桉樹施轉起來/繁星拼成了萬花筒」、「石路在月光下浮動」,空間的順序被打亂了,感覺起著奇妙的作用;不是慣常意義上的頭昏而轉,而是桉樹旋轉;繁星從天上下來了,走進手中的萬花筒中;不是月光浮動,而是石路在浮動。事物的狀態完全不依常理地變了形,這在朦朧詩作中是較為常見的。
同時,朦朧詩人們並不以使用疏朗單純的意象為滿足,他們往往把各種意象以或並列、或重疊、或輻射的各種方式,立體地聚集在一首詩中,形成幾個不同的意象層面,從而構成一個意象層面的立體組合。具體說,這是意象可根據屬性分為自然意象、社會意象,根據產生角度,可分為視覺意象、聽覺意象、幻覺意象、錯覺意鋗,每種意象都可組成一個層面,這樣幾個層面會同時出現在一首詩中,幾個層面間的關系或並列、或重疊、或輻射,組合起來,就是意象層面的立體組合。如顧城的《弧線》,4節就是四個視覺意象層面,並列地組合在一首詩中,就很有立體形象的感覺。又如舒婷的《思念》:「一幅色彩繽紛但缺乏線條的掛圖,/一題水平線而無解的代數,/一具獨弦琴,撥動檐雨的念珠,/一雙達不到彼岸的漿櫓 。」四個感覺意象之間互不關聯,但疊加在一處,使詩的畫面交替出現在一個特定的心理空間,形成一個立體化的感情監察,從多角度多層面地表現了詩人的相思之苦:思念之情如煙似夢;思念雖真雖切,但畢竟是虛幻的,不會有什麼結果;思念綿綿不斷;思念惆悵、相會難期。這絕妙和藝術效果,都應歸功於意象層面的立體組合。
總之,意象化手法和意象層面的立體組合,是朦朧詩人注重的又一藝術手法,它有力地拓展了藝術思維的天地,並在一定歷史條件下了新時期詩歌的表現力。
注重跳躍性情緒節奏和自由化的內在結構與韻律
傳統的簡單情緒延展和外在的簡單結構,已被朦朧詩人們所棄置,他們注重思維的大幅度跳躍的感情的立體化,注重節奏的內在性和情緒開合的大跨度特徵。以表達情緒為目的,以喧泄心靈為宗旨,因而不看重外在結構。詩行的組合和分解,擴張靈巧多變,詩情復雜立體化,聯想線索復雜電纜化等,都是朦朧詩人在創作中所慣常運用的創作方法。為此,許多朦朧詩外在的結構形式自由無拘,外在的韻律節奏也是自由隨意,只求琅琅上口,鏗鏘有力就冒名了。這是朦朧詩藝術特徵中形式方面的最主要的特徵。請看江河的組詩《從這里開始》中開頭一段:
「我不是沒有童年、茂盛、青春//即使貧窮、飢餓/衣衫破碎了,牆壁滑落著/象我不幸的誕生//沉悶//被爆發的哭聲震顫/母親默默的忍受有了表達」。作者隨意劃分段落,句子長短不一,句式千差萬別,依照傳統節奏觀就無法讀出詩味。傳統的大致整齊的分節,大致整齊的句子句式等,在詩中都難以尋找,似乎成了古董。詩人依自己直前奔涌的情緒和情感節奏安排詩段、處理詩的句式、字數、韻律,請再讀下去:
「我記下了所有的恥辱和不屈/不是屍骨,不是勛章似的磨損了的石頭/是戰士留下的武器,是鹽/即使在黑夜裡也閃著亮光/生命和死亡沒有界限/只有土地、只有海洋//是告別的時候了/是交換凱旋的許諾的時候了。」詩人突破了傳統單一性的詩情、單一性的聯想線索,使詩的跳躍力增強,詩行章節之間出現了新的內在關系。再聯想到其他的詩,這種內在關系是:有的是斷層推進式(層進式)如舒婷的《也許》、《這也是一切》;有的是平行並列式,如舒婷的《往事二三》,顧城的《弧線》;有的是隔節反復,如孫武軍的《回憶與思考》等。這些詩都不遵循事件的客觀情節性,而是順應詩人感情流動和聯想的邏輯性,如江河的《紀念碑》《太陽和他的反光》,而車前子則運用得更為熟稔,如他的《以後的事――贈M F》:
「我有一座深藍、淡藍的小屋/我和它――我的妻子居住/沒有傢具/只有一張水彩畫//水彩畫上的女孩/就是今天的她//我想起一塊比屋還大的夜/不要害怕/好說/紅線條說」詩句與詩句跨度增大。節奏有時舒緩沉穩,如第一節,有時簡省明快,如第二節,有時前面兩者皆有如第三節。因而節奏的表現主要以情感來劃分,依情而讀,依情而頓,甚至故意讀破。而結構或條狀、或塊狀(條狀即不分段不分節之形式;塊狀即分節為大塊)或多層次結構,運用起來,以詩內部的粘合力為其准,顯得自由得很。再如江河的《太陽和他的反光》組詩,以塊狀結構為主,條狀為輔,交叉運用,以展現作者對神話傳說的史詩般的沉沒思索,內部粘合力非常強,內在的整體構思畢現,整體情緒波涌,把中華民族那種堅忍不拔,追求真理的奮斗精神鮮明地呈現在讀者面前,令人回味無窮。
綜觀上面所舉詩例,隨著朦朧詩人對內在結構的自由化的鍾愛和對跳躍情緒節奏的關注,對詩的韻律也就有了新的創造。這就是不拘於只藉助外部的聲音循環作為詩的韻律美,而是重視詩行中的內在聲音美以及其他各種內在的韻律美。尤其重視把外部的韻律和內部的韻律結合起來,從而使詩歌的韻律美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如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便是這方面的傑作。外部韻律上,詩人選擇了「歌部」韻,「歌」、「索」、「膊」、「朵」等韻腳字不遵隔句用韻原則,而是依內在節奏和內在情緒需要,在適當地方用韻,相對傳統用韻原則這樣用韻是很自由的,內部韻律上,詩人用或長句、或短句、或長句分行排列成短句等形式,使強烈有震撼力度;另外運用反復倏手法,在節奏到無以復加程度時,突一句「—祖國啊!」這樣感情強烈的感嘆句,從而使韻律高漲到頂峰後有一個高潮後暫歇的和緩機會。這樣內外韻律的交互結合使用,從而使這首詩的韻律昂奮激烈,如鐵馬冰河,氣勢恢宏,遂成其為千古絕唱。
以上是我對朦朧詩的思想特徵和藝術特徵的乘客單的概括分析,由於地處僻遠,見識短淺,掛一漏萬甚至淺薄之處甚多,把它寫成文字,目的在於就教於專家學者及有識之士。另外,有感於「Post!舒婷!」的高呼者的淺薄,死抱住 其不放者的懶惰,不定其存在者無知用項過分譽的盲目,我一探朦朧詩的思想及藝術特徵,以端正思想或許在所裨益。因此不揣冒昧,不怕見笑於大方之家,四易其稿,寫成掘文。
② 《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里有哪些不錯的細節
那個潮濕燥熱的夏天已經搭乘著火車遠去了,但艾利歐和奧利弗的相遇留給我們的心動仍然余韻悠長。電影《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細膩的情感表達離不開一個個設計的小細節,其中最讓我記憶深刻的一幕,是艾利歐和奧利弗最後那一通電話之後。
我好喜歡這部電影,忽遠忽近的試探,斷斷續續的琴聲,桃子隱秘的誘惑,兩具渴望靠近的軀體,這樣隨處可見的細節填滿了整部電影,讓所有天真又滿是慾望的愛填滿了每個觀者的心。
③ 愛的覺醒 電影劇情介紹
「我們為什麼要把『性』弄得那麼醒目?人類為什麼賦予這項生活中的事實如此巨大的重要性?為什麼權力和暴力有時還不及性來得重要?」
「自由、愛與行動是息息相關的,你不能把它們分開,也不能把它們區分為政治或社會的活動。自由的心才能行動,這樣的行動便是愛。」
「正確的教育是找出截然不同的生活之道,使我們的心從局限中解放。只有如此,愛才會出現,從愛出發的行動一定能帶來真誠的人際關系。」
能夠愛就是最實際的事。克里希那穆提以素有的親切態度及循序漸進的啟發方式,為人們深入探索自由的真義,人與思想的關系、何謂愛、恐懼的根源、意識與潛意識、生與死、暴力的本質、人類根本的改變等問題。克氏提出,我們必須先自由,才能夠探索。唯有擺脫一切知識、理論、成見等一切執著,用心地觀察,才能夠看到真實。他認為,與愛相比,戰爭、野心、貪婪、生活方式及教育方式都是不實際的。而愛、沒有野心、不被別人的話語影響而能獨立思考等等,這一切都非常實際。
④ 名人是怎樣讀書的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擇4月23日為「世界讀書日」的靈感來自於一個美麗的傳說。4月23日是西班牙文豪塞萬提斯的忌日,也是加泰羅尼亞地區大眾節日「聖喬治節」。傳說中勇士喬治屠龍救公主,並獲得了公主回贈的禮物――一本書,象徵著知識與力量。每到這一天,加泰羅尼亞的婦女們就給丈夫或男朋友贈送一本書,男人們則會回贈一枝玫瑰花。實際上,同一天也是莎士比亞出生和去世的紀念日,又是美國作家納博科夫、法國作家莫里斯德魯昂、冰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拉克斯內斯等多位文學家的生日,所以這一天成為全球性圖書日看來「名正言順」。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在1972年向全世界發出「走向閱讀社會」的召喚,要求社會成員人人讀書,圖書成為生活的必需品,讀書成為每個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4月23日為「世界讀書日」,致力於向全世界推廣閱讀、出版和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下面一起看看――
魯迅先生讀書時喜歡嚼辣椒
魯迅先生從小就熱愛學習,喜歡讀書。14歲時,他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冬天來了,天氣寒冷,往往凍得人打冷顫。魯迅先生從一本書上看到,辣椒可以驅寒。恰好那學期,他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了他一枚金質獎章,魯迅先生立即拿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買回了幾串紅辣椒,掛在了他家書桌的上方。每當讀書感覺到寒冷時,他便摘下一顆辣椒,放在嘴裡嚼著,直辣得額頭冒汗。他就用這種辦法驅除嚴寒,堅持讀書。後來養成了習慣,連夏天讀書時也要不時嚼上一顆。
錢鍾書先生讀書時喜歡泡腳
1945年抗戰結束後,35歲的錢鍾書任上海暨南大學外文系教授兼南京中央圖書館英文館刊《書林季刊》編輯。一天他正在泡腳時,一個作者送來一篇文章讓他審閱,文章較長,錢鍾書先生用了40多分鍾的時間才看完。夫人楊絳怕水涼了,不時往桶里添加熱水,錢鍾書一邊雙腳互搓,一邊閱讀文稿,竟覺得有一種少有的愜意。後來,他每到要讀一本重要的書時,就會將雙腳泡在滾燙的熱水中,優哉游哉地閱讀。到後來他開始長篇小說《圍城》的創作時,也喜歡一邊泡腳一邊寫作。
朱迅家藏上萬冊書
讀書是朱迅最大的愛好,她說自己是個超「宅」的人,「家裡有上萬冊書,這是我家最大的寶貝」。說起讀書故事,朱迅說,自己在日本留學和做主持人10年,漸漸習慣了日語的說話習慣和思維方式。回國後,她說話顯得有點奇怪。一次,自己跟導演田壯壯吃飯,田壯壯送了一本《紅樓夢》,說:「我送這本書不僅想讓你讀到中國最優美的文字,而且還想讓你知道中國的人情世故,不要忘了自己的根兒在哪裡。」
朱迅說,如果有一天她不做台前工作了,就去做翻譯工作或者自己寫書,「這是我的夢想,不知是否能成真」。朱迅非常喜歡劉震雲的作品,「我非常喜歡他的原狀態。他的作品有那種『看不見刀,但到處都是血』的犀利。他的作品我不止看一遍,看很多遍,每一遍都有不同的感受。」而對於莫言,朱迅說:「他的書在我家都是老書,從最初一開始出版我就買,書的價錢都有幾毛錢的,看定價就知道走過年代的。莫言老師說『時間是剪不掉的,剪掉的都是廢話』,說得特別好,我覺得做主持人也是這樣。」
孫楠不愛玩游戲,文字更精彩
孫楠一直很喜歡看書,他家裡整個二樓和走廊全部是裝滿書的書架。小時候,孫楠最喜歡看《三國志》,「我爸爸喜歡看《唐書》,那種線裝本的古書,我也受影響,當時最喜歡看《三國志》,所以我的古文不錯,都是那時候練的」。
孫楠平時看書很雜,兒童、教育、小說、人文、歷史都讀,「在機場有大把時間,我不喜歡玩游戲,文字更精彩,文字的感動比其他都有意思」。孫楠讀書很快,他看書不熬夜,長篇小說一般一個星期就看完了。看得最多的書是《禪是一枝花》,看了很多遍,「因為很難懂,看得比較累,晚上睡覺前動動腦子,很快就能睡著了。」孫楠推薦的書是《愛的覺醒》,「現代人太浮躁了,對外要求太多,這本書告訴你,內心的愉悅才讓人感到幸福,現在大家都在追求這個,我也在追求這個,希望能通過看書得到內心的平靜和愉悅。」
作為3個孩子的父親,孫楠覺得培養孩子看書是一種家庭氛圍,所以家裡有很多書,孫楠自己也看了不少教育類和兒童類書籍。他睡前也會給孩子們講故事,講得最多的是《西遊記》。
鄧亞萍讀書時喜歡站著
被譽為「乒乓皇後」的鄧亞萍5歲時就跟隨父親練習打乒乓球。上學後在堅持練習的同時,沒放棄文化學習。她尤其喜歡讀書,看了很多世界名著。小時候,她的身材就比同齡的孩子要矮些。一次,她問爸爸:「我怎樣才能長高啊,爸爸?」他爸爸開玩笑說:「你每天少坐多站,就會長高的。」鄧亞萍信以為真,打乒乓球站著,讀書時也站著,後來漸漸形成了習慣。
1997年,帶著四枚奧運金牌和18個世界冠軍的榮譽,年僅24歲的鄧亞萍從國家隊退役。退役後到清華大學外語系學習時,她就每天站著讀書。她說:「雖然我早就知道站著讀書不可能長高,但站著讀書有個好處就是,不會睡著。」1998年2月,鄧亞萍到英國劍橋大學讀書時,仍然保持著這一癖好。
蔣勤勤家中設兩間書房
清秀如水,靈氣逼人的蔣勤勤,如今已是一個小男孩的媽媽了。她這個媽媽當得怎麼樣呢?稱職不?我想蔣勤勤應該是一個好媽媽,為什麼呢?因為她讀書極為刻苦,她家裡有兩間屋子是書房,光是這一點,就是兒子的一筆財富了。蔣勤勤說,古人黃庭堅的名句「三日不讀書,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最形象地道出了讀書的真諦。她上學時偶然讀到這句話,對讀書的好處越發深信不疑,而她在演藝圈的成功更是離不開書籍的熏陶和滋養。
讀書不是為裝門面,也不是為考試,而是為豐富內心世界,提高文化修養,完善個人品格。蔣勤勤涉獵的書籍非常廣泛,包括文學、歷史、心理學、方言、表演學以及各個時期的暢銷書。隨著讀書越來越多,眼界也越來越開闊,思路也越來越敏捷,看問題越來越深刻,一天不讀書就渾身難受。
蔣勤勤最喜歡的一本書是澳大利亞女作家考琳麥卡洛所著的《荊棘鳥》。這本書對蔣勤勤的影響很深,她的內心一直希望自己就是一隻追夢的荊棘鳥,同時又個性獨立、倔強執著。
梁家輝氣質恰巧源於對知識的追求
梁家輝,當今香港影壇中最富藝術氣質的影將之一,而他的氣質恰巧來源於對書籍的閱讀和對知識的追求。他喜歡閱讀《三國演義》《經典常談》《紅樓夢》《韓非子》《史記》《紅樓夢》和李易安、劉基等人的文集。「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來也會吟」,可能寫作和作詩有異曲同工之處吧,通過廣泛的閱讀,梁家輝開設了「輝筆而就」專欄,並精選結集《我對你說》。在報紙副刊上登文的演藝名人有不少,但像梁家輝這么做足功課的卻屬少見。無論多忙,他幾乎是以兩天一篇的速度交稿,持續堅持近二十年,而且其內容涉獵甚廣,天上地下,人文歷史,電影音樂,書籍網路,飲食風俗等無所不談,並融進自己的生活閱歷,情感理智。
⑤ 看周圍那麼多女孩,都那麼漂亮,身材也好。很嫉妒啊,怎麼辦
女人長得漂亮是優勢,而活得漂亮才是本事。
文/越風
喜歡看博客的朋友對蘇芩也許不會陌生,她的博客「蘇芩女學館」點擊累計逾兩億次,成為目前國內最受歡迎、流量最大的情感交流空間之一,如今她還擔任全國多家電(視)台、平面媒體的情感顧問。她崇尚自在生活,追求動態人生,樂於為女性仗義執言。蘇芩最近出版的代表作《7天女學館》被譽為是女人生活全方位的智慧書,據說男人看了狠罵,女人看了狠誇。
記:你在新作《7天女學館》中提到「新女學」被很多男人稱為「強盜理論」,但同時被女人奉為「女人真理」,你如何看待這種一刀切似的爭議?
蘇:我在書中指出:「女人是男人的運氣,男人是女人的命運。一個女人會給一個男人帶來不一樣的運氣,一個男人會改變一個女人一生的命運……」很多中國女人總是把男人當成萬能膏葯,所以女人的命運往往是受男人影響和掌控的,這是女人的最大弱點,事實上不可能有人一輩子充當你的「牆」,可以讓你一直扶著靠著,做女人得學會靠自己的腳走自己的路。我堅持認為:女人長得漂亮是優勢,而活得漂亮才是本事。
記:你曾在博客中說,「女人要學會用錢解放自己」,這是鼓勵女人拜金和敗金嗎?
蘇:女人愛花錢,但事實上只有極少數的女人敢於大膽為自己花錢。女人往往用購物的方式成全了自己花錢的快感,但真正值錢的物品大多是買給身邊那個男人的。我覺得女人如果能夠學會用錢解放自己,那才是一種對自己愛的覺醒。錢,從某種角度來說也是愛的一種證明。我個人對物質的要求並不高,但我也屬於那種用花錢成全快感的人,雖然經常買一堆無用的東西回來,但那種感覺是無與倫比的,畢竟我只花自己的錢,敗金的時候的確有點點成就感。
記:職業女性身負家庭和工作的壓力,常常會產生厭倦或逃避的心態,你有過這些困惑嗎?你是如何排遣壓力的?
蘇:我在工作中也時有起起落落的挫折和障礙,一般這個時候我會先給自己一個緩沖期,如看一部喜劇片,先讓自己笑出來,然後蒙上被子呼呼大睡,等明天再說。我不會跟壓力正面交鋒,我知道那樣做只會讓自己更受傷。
大學畢業後,我曾經在某知名外企的活動策劃部擔當一職,那份工作是相當「魔鬼」的,那種累不是體力上的,而是心力上的。彷徨一段時間後,我毅然放棄了這份外人看起來非常光鮮的工作。後來進入媒體工作,慢慢開始摸索出了一條最適合自己的職業之路。也正是因為當年的放棄,才有了今天的職業方向。走出困惑其實就是一個和自己較心力的過程,因為誰也幫不了你。不做女強人,要做強女人。女人一定要不斷地錘煉自己的強勢心態,這才是解決問題的萬能法寶。
記:都說經歷婚姻的女人,才算是完整的人生,你自己都還是單身,又怎能對圍城內外的事做出客觀的評判和建議呢?作為一個大齡未婚女人,你有未婚焦慮感嗎?
蘇:這個問題被問過無數回了。對婚姻的客觀評判與我自己結婚與否沒有關系。研究女性心理和情感需求是我的工作,工作需要的是一種職業素養,如果僅僅因為個人遭遇了一段或幸福或不幸的婚姻,便把對婚姻的理解隨便帶入個人情緒,那肯定是很不客觀的。
人們常常說,女人在該結婚的時候結婚、該生孩子的時候生孩子,就會有個完美的人生。實際上,婚姻是一種選擇,更是一種「合作」,彼此選擇最有價值的夥伴,共同經營一個最有升值潛力的家庭。而很多時候,女人急於結婚往往是不自信的表現,因為她需要找一個人分擔生活的壓力。我從不迷信這樣按部就班的人生,所以在「該結婚的時候」我還沒有結婚,我更信奉女人應該相信自己,也就是對未來人生有自己的一套規劃,我相信婚姻的事自然有水到渠成的一天。
記:你怎樣理解「生活情調」?你曾說「女人味就是油煙味」,單身的你也下廚房嗎?
蘇:我覺得生活情調等同於舒服自主。很多人把「情調」理解為一種生活姿態,覺得「奢侈、高尚的生活」才是有情調,我不認同。不是說只有吃法國大餐的時候才有情調,午後坐在街邊曬曬太陽,其實也是一種情調。逛書店、睡懶覺或是去看場電影,是我最平常的休閑方式,而且我覺得能真正讓心靜下來去享受自己認為最舒適的生活方式,就算是一種有情調的生活了。
因為長期單身生活,再加上我是那種對飲食有些挑剔的人,經常下廚房是必然的。我不喜歡西餐,也不喜歡肉類食物,所以我的廚下菜餚多以傳統中式烹制的時蔬類為主,但凡新鮮蔬菜我都會做得很好吃,而且我有點審美嗜好,不漂亮的水果和蔬菜就不會買,當視覺、味覺合二為一的時候,我會覺得生活實在是美極了!
⑥ 求陶辰宇-愛的覺醒-(電影《神魔覺醒》主題曲)mp3,誰有
鏈接:
歌曲名:愛的覺醒
演唱者:陶辰宇-
⑦ Awakening To Love 愛的覺醒 片頭曲 是怎麼
TO A PLACE WHERE WE CAN FEEL 去追尋我們的嚮往 WHEN YOU FIND LOVE IN如有一首英文歌Spice girls 的一首歌《Stop》裡面有句歌詞是這樣唱的: …